-
1 # 活捉一條遠古魚
-
2 # 博白城市獵人
關係不好,如果項羽接受范增的的計謀的話,項羽就不會敗給劉邦,就是自己的剛愎自用自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就為所欲為了
-
3 # 幻境影射
范增是安徽人,秦末著名政治家,他出來反秦時已經70歲了,由於比項羽大40歲,項羽後來稱其為亞父,可見項羽對范增還是很尊敬的。
范增很早就看出劉邦的野心,於是建議項羽趁其羽翼未滿殺之,但也許項羽身出大家族,自小有優越感,再加上自身性格高傲,並不把劉邦放在眼裡,也不想背後捅刀,做小人之事,所以就未接受范增建議,錯失殺劉邦的機會。後來由於范增的計謀項羽不是很喜歡,所以劉邦就用了離間之計讓范增辭官回家,項羽也同意了。這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可見項羽對范增並不太信任,關係也只是君臣關係罷了,亞父之名只是名義上的說法罷了。
大家都說項羽如果聽從范增的計謀,也許就沒有後來的楚漢之爭了,但我覺得,劉邦是小人之心,地痞流氓,他的手段可不會像項羽那麼光明正大,劉邦之所以敢去鴻門宴,就是想到項羽也許不會採納范增的計策,知道他們的關係沒有那麼牢固,如果項羽與范增關係牢固,劉邦的下一步也許就不會這麼走了,最後發表一下感慨“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命運既如此,在多如果也無用了!
-
4 # 找一個字代替77
項羽是西楚霸王,范增是項羽的亞父。亞父是一個僅次於親生父親的存在。這關係能不好嘛!至少很多時候項羽還是尊敬和聽從范增的!在鴻門宴之前,項羽能夠積極進取,既為了報仇也為了自己能夠取得霸王的業績。劉邦那時候無力與項羽抗衡的。可是自從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之後就不思進取了。分封了跟自己同甘共苦的將士們為王,開始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的生活。還喜歡到自己的封地顯擺。這種只有小家,沒有大家的處事原則。註定了他一生的失敗。因為他目光短淺,沒有想到以後會怎樣。只有眼前的愛恨情仇!當然項羽如果作為大將軍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打完仗之後他還是可以和虞姬愛的死去活來。不用想太多,反正這個王朝不是他的一個人的。可是當他作為最有實力的王的時候,他可以當一回家,做一回主。完成一個真正的統一的王朝。到那時候再享樂也是可以的。可是沒有如果,現實打敗了項羽。當然一個男人的成功離不開謀士,更離不開身後的那個女人。可能虞姬只有美貌,沒有真正的幫到項羽。也沒有呂雉那般有心。他們註定是一對好鴛鴦。不是一對可以做事業的好夫妻。范增其實早就想除去虞姬這個紅顏禍水,因為項羽可以成為帝王的,只是為了虞姬才會這樣的。本來鴻門宴是項羽最後的一個機會,可是他還是錯過了。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意見,那麼他們就免除後患。哪還有楚漢之爭呢?
-
5 # 一本夏聊歷史
范增雖說出身不高,但他是個很有抱負的人,總想找個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不過他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臺,所以到了70歲時,還是沒有名氣。范增和項羽本是兩個互不相干的人,在反秦的浪潮聲中,他們走到了一起,開始合作。秦二世時期,項羽跟隨叔父項梁策劃反秦大計,范增得知訊息後,前來投靠項梁。後項梁在定陶同秦軍作戰中被殺,項羽接管了楚軍,范增也就跟隨了項羽,還被項羽尊稱為‘’亞父‘’,范增也成為了項羽的第一謀士。
項羽身份尊貴,家世顯赫,自己又武功蓋世,王者之氣彰顯。范增作為第一謀士,項羽對他也是非常尊敬。雖不能說是言聽計從,卻也是情同父子,范增善奇謀,對當時的時局也是分析得比較到位,有一定的遠見,在項羽的軍事佈局上作用很大,他的計策和謀略也被項羽及部下認可,軍中地位僅次於項羽。
當劉邦先入關中後,秦王子嬰率眾投降,宣告了秦朝的滅亡。劉邦在張良等人的勸說下,安撫秦國民眾,深得民心。范增看到劉邦的變化,於是提醒項羽,劉邦才是他成功道路上最大的敵人,建議項羽想辦法除掉劉邦,以絕後患。
范增親自佈置,為劉邦設計了一道鴻門宴,本想讓項莊在宴會上,借舞劍助興之機刺殺劉邦。沒想到范增的計謀,被項伯洩密給了張良,劉邦最後才得以逃脫,鴻門宴之計以失敗告終,范增被項羽的婦人之仁氣得半死,直接爆粗口大罵項羽,並說豎子不可教也。項羽呵呵一笑,也沒有跟亞父范增計較,在項羽心裡,也許劉邦根本不值得一提,亞父范增簡直是大題小做。
歷經鴻門宴劫難的劉邦,雖說僥倖逃命,可范增的陰險和毒辣卻給他留下了陰影,不除范增大事難成,於是劉邦把高層召集開會,陳平給他獻上一計,離間項羽同范增的關係,沒想到這麼個計謀,卻很奏效,范增被迫辭職,稱病回家養老,病死途中,劉邦集團清除了心頭大患。
我們不能否認范增的才華,他也是一心輔佐項羽,想在這個平臺上實現自己的抱負。剛開始范增同項羽的關係非常和諧,感情融洽,可范增這老頭脾氣有點爆,說話也不注意場合,經常把項羽當小孩子訓,次數多了,項羽也就煩了,范增還是那樣,不管你煩不煩,該說還是說,該罵還是罵。陳平對項羽和范增的德行非常瞭解,用個破計就把他們的關係給瓦解了。
劉邦在打敗項羽後,洋洋自得的說,項羽有范增這樣的謀士不能好好用,失敗就是必然的事。其實說歷史沒有如果,假如項羽能夠聽從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把劉邦殺了,不要說楚漢之爭不會發生,就連大漢王朝在歷史上也不會出現。
-
6 # 醉飲一曲嘆往事
范增最先是項羽叔父項梁的謀士,
他和項梁的關係非常要好,兩人的年齡也是差不多的。後來,項梁被章邯的部下殺死,項羽就繼承了項梁的位置,成為起義軍的領袖。項梁知道範增是一個有大才的人,自己能夠有著今天的地位,和范增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項梁在死之前,就叮囑項羽對范增要充分的尊重,要好好利用范增的才能。項梁死後,跟隨他的范增逃出了秦兵的抓捕,來到了起義軍大營,找到了項羽,遵從項梁的遺願,繼續輔佐項羽。
范增和項羽其實是不能很好地相處的兩個人,項羽是一個有著英雄情結的男人,他非常不喜歡那些陰謀詭計,而且又非常的講究大義,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范增是一個偏向於詭計的謀士,他所用的計策多是要用一些黑暗的手段來處理的。所以,項羽一開始是不太喜歡范增的,但是,自己不用范增,手下又無人可用,項羽用范增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但是,范增對於項羽是真正的死忠,可以算是項羽的骨鯁之臣。在楚漢爭霸的後期,項羽手下的很多謀士,都離開了項羽,投靠劉邦,項羽手下的名士只留下了范增一人。最後,就算項羽猜忌范增,范增向項羽請辭的時候,想的還是回到彭城,打理好項羽的後方,為前線的項羽提供堅實的後盾。
項羽也知道範增對他是忠心的,但是接位不久的他,在軍中的地位雖然非常的高,但是在一些謀臣的眼中,這只是匹夫之勇,他脫離了范增就無法生存下去。這是項羽不能忍的地方,他就像個想急於證明自己的孩子。
范增為什麼離開項羽?
范增曾被項羽稱為“亞父”,他也的確配得上這樣的稱呼。范增受好友項梁死前相托,在項梁被殺之後,衝過重重阻礙,找到了項羽,並且盡心盡力的輔佐他。項羽也正是因為有了范增的輔佐,才在前期把劉邦打得像條喪家之犬般到處逃竄。
但是,後來項羽中了劉邦手下謀士陳平的離間計,開始懷疑范增的忠心,范增無奈只得離開項羽。這只是范增離開項羽的一個原因,范增離開項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范增的身體已經越來越差,不能忍受軍營之中的艱苦生活了。
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劉邦準備向項羽提出求和,本來項羽是準備同意的,但是在范增的建議下,後來又拒絕了劉邦的求和。項羽和范增開始猛攻滎陽城,劉邦手下的謀士,陳平向劉邦進獻了一條反間計。果然,粗枝大葉的項羽中了陳平的離間計,他開始你懷疑范增已經投靠了劉邦,開始削弱范增的兵權。最後,范增為了穩定軍心,只得請辭。
其實,范增早就有離開項羽的想法,因為范增出山反秦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七十歲的高齡老人了。再加上幾年的四處奔波打仗,對范增體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另外,范增的背部生有毒瘡,一到炎熱的季節,背部的毒瘡就會發作。軍營之中的條件又比較惡劣,毒瘡發作是非常的痛苦的,范增年事已高,是很難忍受這樣的痛苦的。
最後,深受病痛和心靈雙重摺磨的范增,死在了回彭城的途中。
-
7 # 無敵通史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結果卻是出生低賤的劉邦勝利了,楚霸王自殺結局。可是項羽有謀士曾建議殺死劉邦,今天我們假設如果項羽聽從謀士范增的建議,他還能奪取天下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假設。項羽與范增
項羽跟隨叔父反抗暴秦,沒有一個著名的謀士。於是乎,項羽放下身份去請范增出山輔助自己成就大業。而范增一看到項羽,就覺得項羽勇武不凡,於是不顧自己七十多的年齡與年老的身體出山輔助項羽。即使到死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項羽。從這裡我們看出,范增其實是很喜歡項羽的,甚至於對待他如同自己的兒子。
項羽自從有了范增相助,也是勢如破竹,實力漸漸強大起來。項羽之下便是范增,即使龍駒英布也不敢不聽。范增幫助項羽,幾萬軍隊大破秦軍二十萬,能力可見一斑。項羽打心眼兒裡也很尊敬范增,自從叔父死後便人范增為亞父,二人的關係更勝從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項羽與范增可以說是情同父子。一句話形容: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那麼各位看官又要說了,范增如此厲害為什麼項羽輸了。究極原因就在於他沒有聽從范增說的話。
作繭自縛當項羽與秦軍激戰的時候,劉邦帥軍從另一條路繞過秦軍主力。一路順利的進入到了秦國都城,更是聽從張良的建議,封庫,善待宗師,不準擾民的建議。在秦國民眾心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從這裡看得出,劉邦知人識人,也知道自己要謀求霸業。
而這邊項羽擊敗秦軍之後來到霸上,范增聽說了劉邦的作為,覺得此人必須要死。於是乎,就發生了我們所屬知的鴻門宴,然而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居然在劉邦的糖衣炮彈之下放走了劉邦。范增知道後,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可見這個老人心中有多麼的失望。隨後項羽進入咸陽,范增也勸說項羽要善待關中百姓,可是項羽依舊沒有聽他的。不僅殺了前秦宗室,還防火燒燬阿房宮。最後帶著金銀財寶走了。這個兩個失誤也導致項羽,作繭自縛人心盡失,最後落得兵敗自殺的淒涼下場。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項羽真的完全聽從亞父范增的建議,殺死劉邦善待百姓。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楚漢相爭,他可以順利的登上皇位。也許我們今天就不叫漢人而是楚人。可惜,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害死了自己,也讓自己成為了失敗者。 -
8 # 傲虎樓主
項羽與范增關係前期來說是非常好的,後來范增離開項羽,不是兩個人的關係不好了,而是因為在計策上發生了分歧。如果項羽聽從范增計策,戰爭肯定還會發生,因為這是項羽所遵循的統治體制所決定的,但是劉邦肯定不是牌桌上的人。
對於范增,太史公沒有給他一篇專門的記載,或許是不敢,或許是范增如流星一般,匆匆劃過。
我們先看下范增在項羽統一天下歷程中的作用范增跟隨項梁的時候已經70歲了,重要的是范增跟隨項梁的時候,正值起義精神領袖陳勝被殺,項梁剛和秦嘉內訌完,正在和章邯苦戰,可以說這個時候,整個起義軍正處於形勢最低谷。這個時候,能來投靠,那絕對是“鐵粉”。
范增來了之後,至少有三個正確的戰略
一是協助項梁建立了起義的正統性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以上是范增見了項梁所進之言,項梁於是採用了以楚國復國的名義,立熊心為楚懷王,開始了復國大業,取得了道義上的正統性。從此,項梁和項羽爭取到了長江流域最廣大人民的支援。
二是協助項羽完成了軍事權力的統一在章邯包圍趙國,準備將義軍畢其功於一役的時候,楚懷王也開始了對權力的收攏,準備將權力抓在自己的手中。派遣了宋義、項羽、范增帶領人馬去攻打章邯。在途中,項羽假傳命令,將宋義殺死,並且迅速穩定了軍心,取得了軍事上的絕對統治權,發動了鉅鹿之戰,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威名。雖然,太史公吝嗇筆墨,為將范增的作用寫入其中,但是以范增“三把手”的身份,如果沒有范增的支援,項羽個人是絕對不會穩定軍心。從後面的鉅鹿之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將士對項羽的領導是很忠心的。
三是為項羽策劃了“鴻門宴”從後面的歷史發展來看,范增對時事的分析應該是正確的,劉邦是一個最大的不穩定分子。雖然項羽並沒有執行范增的計劃,但是這個計謀肯定是正確的。
而且從當時的事件可以看出,項羽和范增的關係還是比較不錯的,不僅僅是亞父的尊稱,而且還有相互扶持的情感在裡面。
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想想一個臣子敢對君上說出這句話,肯定是午門外的伺候。
項羽的性格使得他對權力有著絕對的控制慾項羽的性格可以從陳平的評價看出:恭敬愛人,至於行功爵邑,重之。項羽為人還算不錯的,一看也是出身貴族,有著貴族的禮儀風範。但是對權力、財物看的太重,可能與從小的經歷有關。
在後來發生的許多事中,估計也沒有聽范增的話,比如定都彭城,殺害義帝等,以范增的計謀,不會犯如此低階的錯誤。
所以說,關係好,並不代表權力的分享,也正是因為權力的紛爭,導致兩個人分開。如果兩個人關係破裂的話,義帝都能殺,何況一個老頭。
如果范增不死,可以穩住項羽的大後方我們看劉邦的軍事戰略,劉邦在中原地區與項羽反覆拉鋸,拖住了項羽的軍事主力;韓信從東線進攻,攻佔趙國、齊國,對楚國實施戰略包圍;王陵在西線,在側翼騷擾項羽,保證劉邦的主力安全;彭越在楚國後方實施暴亂,破壞生產,打劫糧道,對項羽的後勤保障實施打擊。
如果范增跟隨項羽出征,劉邦絕對會死在成皋之戰的滎陽城裡。
如果范增留守楚國後方,彭越絕對沒有機會作亂,可以保證項羽的後勤供給。
所以說,范增在楚漢之戰中,絕對是蕭何或者張良一樣的存在。至於項羽會不會輸,我想一定會,但擊敗項羽的就不一定是劉邦了,歷史將會改寫到另一個人身上。
至於為什麼會輸,在回答“假如給項羽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他會輸給劉邦嗎?”的時候,進行了分析,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謝謝支援。結論:項羽和范增兩個人關係很好,因為項羽對權力的慾望導致兩個人思想上的分歧,但不是感情上的破裂。如果范增在的話,劉邦不會活到垓下之戰的。
-
9 # 濁侯
這個問題有些不好回答。
因為如果說提取,鴻門宴的計策,一下劉邦就掛了,自然不可能會有所謂的楚漢相爭。
-
10 # 渣哥放映室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1. 項羽和范增前期關係很好!後期劉邦“謀臣陳平”離間二人關係,項羽開始懷疑范增,最後范增棄項羽而去...
2.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聽從范增計策誅殺劉邦,中國歷史將改寫!
先說說項羽和范增的故事吧...
范增與項羽的叔叔項梁是至交,項羽是由項梁養大。范增雖是項羽的謀士,但他與項梁幾乎可以說是義兄弟(沒結拜)項梁死時,項羽大概也就二十歲。他出於對好友的情義,接替項梁,做了項羽的監護人。很關心項羽,處處為他出謀劃策。可以說范增輔佐項羽,不為高官,不為金銀,完全是出情義!不圖任何回報,這與一般謀士不一樣。
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亞”的是“次於”或“低於”的意思)。亞父是指次於自己父親相當與叔父的意思!像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相同,古代的排輩是伯、仲、叔、季、年長與自己父親的稱伯父,次與父親的稱仲父,再次者稱叔父,末者稱季父。這種關係沒法再好了吧!
再說說項羽這個人...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自稱:“西楚霸王”...
項羽本人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反抗暴秦!項梁陣亡後,在鉅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率領的秦軍主力,殺死秦王子嬰!
後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 彭城之戰大敗漢軍!之後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
後人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最後說說項羽為什麼不聽范增計策:鴻門宴上誅殺劉邦!
先說“匹夫之勇”《史記》說他“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可以想見其英武魁偉、肌肉發達、孔武有力。誰都知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項羽在鴻門宴上就是一個二十幾歲的愣頭青。天不怕地不怕,又兵峰正盛,劉邦一個五十幾歲的糟老頭子能有何懼?所以不聽范增之言!可謂匹夫之勇無疑...
再說“婦人之仁”婦人之仁和匹夫之勇好像是矛盾的。
其實項羽這個人原本就很矛盾。他的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有殘忍的一面,也有溫柔的一面。烏江自刎就是婦人之仁!什麼“無臉面見江東父老”,還有一句叫:“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更何況當時項羽才三十幾歲!可謂風華正茂...
我們應該感謝霸王!要不然現在的中國就會像歐洲那樣小國林立,難成大器...
-
11 # 汽車人之擎天柱
項羽和范增關係當然好,只是過於剛愎自用,對長輩有點叛逆思想,說白了,項羽出身貴族,帶著一股子傲氣,看不起劉邦這種地痞流氓,太要面子害死了自己,如果他聽了老人言直接殺了劉邦,哪還有漢朝,但是項羽代表的是楚國舊貴族勢力,對社會的治理效能應該不如劉邦系
-
12 # 漩渦鳴人yy
第一個問題當然回答起來很簡單!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當然是好的,不能再好了,項羽稱範曾是什麼,亞父!就是僅次於自己父親的意思,想當初項羽跟相良叔侄兩個一起起兵反抗秦國作為項燕的後代!雖然也算得上是名門貴族,但是此時並沒有哪個人瞧得起他們,畢竟天底下反抗秦國的軍隊有那麼多,你也不算是特別強烈的那一隻,可就在這個時候范增自己跑上門來,並且給向梁叔侄兩個出謀劃策,制定下了最基本的一條國策,項羽這個人是一個特別具有俠義心腸的人!他特別對於雪中送炭的人,或者說有過同一個戰壕裡面一起玩過命的戰友情,特別重視!
大家看看范增對於項羽提的那些建議,每一條都違背了項羽為人處世的初衷,可是項羽因為這些事情對范增發過火嗎?並沒有范增頂裝項羽,項羽並沒有生氣,只是後來劉邦利用反奸計讓項羽以為范增要背叛他,所以項羽才發火,不去理會范增,可在這之前范增說的每一句話,起碼項羽都想到了自己的話去反駁這個跟一句話都不聽,直接把人一腳踢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所以項羽跟范增之間的關係特別好!
那就回答第二個問題,如果項羽聽了范增的話,能否避免楚漢戰爭?
我就想問這麼一句,你覺得楚漢戰爭爆發的前提究竟是因為沒有殺劉邦呢?還是說項羽對於天下諸侯的紛紛不公平?
或者我說這麼一句話。如果說當初項羽能夠直接發兵去增援關中之地,幫助三王把這劉邦頂回到漢中,那這楚漢戰爭就不是劉邦跟項羽打了!為什麼當初項羽沒有去增援關中的三王呢?因為當時項羽在只關注齊國的戰士!為什麼齊國會爆發內亂?就是因為項羽大封天下諸侯的時候,有些諸侯認為他這種封賞不公平!
簡單來講,項羽就算聽了範曾的話殺了劉邦,並且將自己的都城定在關中之地,那還是會有其他人跳出來反抗專案,並且組成聯盟去對抗項羽,而天下的人才就在那裡,比如說張良,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有很多,並沒有跟劉邦待在一起!這些人才這些抵抗項羽的軍隊,這些抵抗項羽的諸侯仍然存在,而項羽卻沒有辦法拿出一個有效的可靠的辦法去整理這些諸侯與自己的關係,並且讓這些諸侯聽命於自己不去爆發戰爭,那麼項羽所倡導的這種秩序勢必會崩潰,有可能是其他的不一定非得是劉邦組織起一支反抗項羽的聯盟,並且讓項羽一直疲於應戰!最後把項羽的帝國給徹底摧毀!
不是范增一個人能夠解決得了的啦,范增如果能提出一種有效的制度,讓項羽能夠打理好諸侯之間的關係,這個或許還能夠讓項羽的帝國存在下去,並且能夠稱霸於諸侯!可是呢,范增並沒有這樣一個美好的制度,相反他在這方面意識薄弱的有點可憐,他一直寄希望於恢復戰國時期的制度,從本質上來講,他和項羽屬於同一類人,只不過他在軍事謀略和政治方面有一些理解,但是並沒有到那種精通的地步,這也就造成了!項羽最後的失敗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除非出現意外,但這個意外我始終都沒有看到任何苗頭!
-
13 # 尋根拜祖
人們注意到,范增有先見之明地指出:未來跟項羽爭天下的就是劉邦,但是沒看到項羽跟范增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范增的短板。實際上,項羽從來就沒有真正信任過范增,二人關係也遠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融洽。
即便項羽在鴻門宴上聽從范增的建議,劉邦也不會遇害,因為范增和項羽都做不到,對已經提前做好充足準備的劉邦下手!所以,楚漢爭霸跑不掉。
范增的能力到底有多強?《史記》記載了范增三件事,第一件事獻策項梁擁立楚懷王,第二件事建議項羽鴻門宴殺劉邦,第三件事滎陽與項羽分道揚鑣。透過這三件事,我們大體上可以看出范增的能力。
1.范增有很強的洞察力
范增對事件的穿透能力,在當時絕對是一流的,他能透過表象,一眼看穿本質。比如,對陳勝失敗的原因,他認為義軍缺少一面旗幟,導致隊伍後勁不足,缺乏統一人心的標杆。所以他建議項梁,擁立楚王之後,讓天下人統一到一面旗幟之下。
事實證明,他的這個建議確實起到了作用,項梁藉著楚懷王的名義,和先祖項燕的名望,隊伍迅速發展。雖然他的這個計策,也給項羽後期如何處理楚懷王這個累贅,帶來大麻煩,但不能否定范增的眼光獨到,頂多說范增看到了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完美。
在看待劉邦的問題上,范增也表現出了他的敏銳。他能透過劉邦搶先入關,並在關中秋毫無犯的舉動,嗅覺到了劉邦不安分的氣息。所以,他直言項羽,未來對你威脅最大的就是這個劉邦,趕緊除掉。
這兩件事都說明,范增的洞察力非常強,七十年的生活歷練,沒有辜負他“好奇計”的大名。
2.范增長於決斷殺伐果決
范增如果是單位一把手,絕對是個好的決策者,他所表現出來的決斷能力,和果決的殺伐,一點老人家的暮氣都看不到,而是充滿冷峻、剛毅和霸氣。
一般情況下,謀士之所以只能做謀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謀士往往看到問題所在,卻沒有貫徹執行方案的領導素質,我們在范增身上,看到了不一樣的氣質。
比如對待劉邦,他堅決主張從肉體上消滅,並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項羽動手,項羽猶豫不決時,他乾脆越俎代庖,佈置項莊上場,行刺失敗後,氣得大罵項羽。
所以,嚴格意義上講,范增又不是一位好的謀士,喜歡越位行事。
3.范增缺少仁愛和價值取向
項羽一生中,沒少留下違背道德的殺伐行為,比如坑殺二十萬秦軍、禍害關中、謀害楚懷王等,這些事件中,絲毫沒有看到范增站出來說半個不字。尤其是楚懷王之死,按理來說,楚懷王是范增力主擁立,他應該對這件事有所表態。沒有反對意見,就表明范增是項羽這些行為的支持者!
所以,後世不少史學家認為,范增有價值取向的問題。其實也不奇怪,范增的表現足見他就是一名縱橫家,一切為目標服務,善謀斷,不受道德約束,跟儒家就不是一類人。
4.范增短於識人和自省
范增最大的能力短板,就體現在識人和自省,這一點基本是史學家們的共識。
范增一邊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一邊還是充滿期待地輔佐他,一邊受著氣,一邊又忍氣吞聲為他出謀劃策,從根子上講,他還是不能看透項羽的本質。
同時,范增對自己也缺乏必要的自省,明明是一個謀士,偏要替項羽決斷,明明年事已高,偏偏執著於靠不住的功名。所以,包括蔡東潘、蘇軾在內的史學家,都指責范增在這方面的“鄙陋”。
范增與項羽的關係到底如何?表面上看,項羽對范增表現出足夠的尊重和信賴,對他以“亞父”相稱,其實這都是表象,和後人的誤解。
1.“亞父”的稱謂是尊敬,但是不代表信賴
後人一看到“父”,就誤以為項羽以“父”稱之,就一定表示項羽拿范增當爹,其實是誤解。“亞父”直接翻譯過來應該是“老爹”,是指對年長者的尊稱,一種泛概念稱呼,而不是特指,就相當於今天,你稱呼身邊熟識的老人家為“某老爹”一樣,沒有特別含義。
大概是范增曾經輔佐項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項羽是范增的少主,所以,項羽的這個稱呼,被附會了一些特別的親近,但是無論如何,跟“父”的概念差得太遠,更與信賴沒有關係。
2.項羽沒有把范增的建議當回事,也沒拿范增當重臣
都說鴻門宴上項羽糊塗,不理解范增的一片苦心,其實站在項羽的立場,恐怕未必如此。項羽真的一點看不出來劉邦的威脅嗎?如果是這樣,他為何在分封劉邦的時候,煞費苦心地將他封在偏僻的漢中?
項羽更關心的事其實是當下,而不是未來,當下是什麼?滅秦以後,讓所有的反王們,感恩戴德地回到封地。因此他不想起爭端。雖然他手握大權,畢竟楚懷王才是名義上的共主,他首先要考慮,不能因為自己的極端手段,導致諸侯王徹底倒向楚懷王。
所以,只要劉邦表現出順從,哪怕是表面的順從,眼下不生事,項羽都可以容忍。范增考慮的是未來,完全不顧眼下,所以立場不一樣,處置方法就有差異。不過,作為決策者的項羽,他沒必要事事都對范增講那麼透,況且楚懷王是范增建議所立,項羽能說嗎?
3.陳平的離間計得逞,表明項羽沒有真正信任過范增
陳平的離間計其實不算高明,為何就起了作用?離間計離的是心,假如彼此之間沒有裂痕,再高明的離間計都不起作用。相反,只要彼此之間有裂痕,哪怕一點點風吹草動,也會被扯裂!
至於項羽為何不信任范增,歷史上多有猜測,大才子蘇東坡認為,他們之間的裂痕就在楚懷王身上。蘇東坡認為,項羽殺楚懷王一定遭到過范增的激烈反對,這件事給他們二人之間造成了難以彌補的裂痕。
不過史書沒有記載,只能是猜測。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范增在項羽心目中,從來就不重要。後世人認為范增重要,是因為劉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是後人覺得范增重要,所以想當然認為項羽也一定認為范增重要。
正因為項羽不認為范增重要,所以,背離間就很容易。
項羽聽從范增,真的就能幹掉劉邦嗎?講清楚了范增的能力,以及他與項羽的關係,就能回答一個問題了:假如項羽跟范增沒有嫌隙,對他言聽計從,還會不會有楚漢相爭?
換一個問法就是:假如項羽接受范增的建議,能殺得了劉邦嗎?我認為很難!
在出席鴻門宴之前,劉邦陣營是做了充足準備的,不是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莽撞行為,第一個準備就是項伯的內應。要知道,項伯的份量遠不是范增可比,他既是項羽的叔叔,又是項羽陣營最重要的實力派人物。
項梁起兵不是光靠他自己,而是整個項氏家族,包括項伯在內。所以,嚴格意義上講,項伯是項羽集團的大股東之一,項羽做不到完全獨斷專行。
這就不難理解,項伯為何敢公然做出資敵行為,項羽明知道項伯已經提前洩露了他的計劃,不但沒追究,還接受了他的建議,原因就是項伯的份量太重,項羽不得不慎重考慮。
有項伯在,劉邦等於戴了一頂鋼盔,除非項羽為了接受范增的建議,跟項伯鬧內訌!
劉邦還有第二手準備:隨行有死士護衛,壩上有軍隊接應。
項伯這個護身符萬一失敗了怎麼辦?這個問題在劉邦出行之前,一定是有解的,否則劉邦不可能去。鴻門宴對劉邦陣營來說已經是明牌,既然是明牌,就一定是在有對策的基礎上才能出牌。儘管後面的準備沒有發揮價值,但是零星的資料顯示,張良等人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
或許還有沒有暴露的第三手準備:比如策動其他諸侯王集體反抗,或者啟動項羽陣營中預埋的釘子,等等。
這兩種情況會出現嗎?雖然沒有證據,但是很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把劉邦的危機包裝成項羽與所有諸侯王的矛盾,捏住項羽的軟肋,這一定是常規操作。項羽在劉邦那裡有釘子,劉邦就不能在項羽那裡有釘子?不可能的嘛。
總之,只要劉邦在明知有危險的情況下還出席鴻門宴,就表明一定是安全的,一定考慮到了項伯失敗的可能。
所以,即便范增說服項羽,鴻門宴也一定不可能得逞!
綜上所述,范增有很強的洞察力,也有很強的決斷能力,可是他也有很明顯的短板,從細節分析看,范增在項羽心目中地位並非想象中那麼重要,兩人的關係也並不那麼親密,這就是范增後來被項羽拋棄的原因。
即便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也達不成鴻門宴上殺害劉邦的目的,何況項羽原本就不是很信任范增呢!
-
14 # 農夫說歷史
前言:項羽的謀士范增在氣得出走之後,落得身死他鄉的結局。在唏噓之餘,不免會說項羽無情,之前還親切稱呼的“亞父”,轉眼之間編入陌路之人,項羽與范增的關係究竟怎麼樣?筆者以為是純粹的上下級關係,談不上好壞。至於項羽如果聽從范增計策,楚漢相爭還不會發生,筆者以為:會。
項羽稱呼范增為“亞父”就能說明關係好?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范增出山之時襄助的人不是項羽,而是項羽的叔叔項梁,這時的項羽與范增應該屬於同僚,還沒有明顯的上下級,是范增建議項梁要想復楚,必須明確楚人的正統性,即要找到楚國皇室後人為核心,有這樣的標杆在那,號召起來自然要容易的多。項羽是什麼時候尊敬范增的?是在項梁身死之後的事情,這時候的楚軍需要的像項梁這樣的老者把舵。
什麼叫亞父?是次於父親之人,其尊敬的程度可見一斑,那麼是不是說項羽稱呼范增為亞父就代表著無限的尊敬?這倒不見得!為什麼這麼說?范增襄助楚軍陣營的擴大,說到底還是隻是一介謀士而已,為什麼項羽會這麼稱呼他?一則,范增確實是年邁之人,其教導跟自己的叔父一般,尊敬也是應該的。二則,工作上的需要,因為此時的復楚大業並沒有完全實現。都叫范增為亞父了,項羽與范增的關係應該來說比較親密吧?嬴政還尊稱呂不韋為“仲父”呢,難道他們關係也很好?所以單純從“仲父”的稱呼而言,並不能直接推斷出項羽與范增關係親密的論斷。
項羽對於范增這位“亞父”是持什麼態度?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南鄉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坐,張良西鄉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這是在鴻門宴上項羽與范增對待劉邦時的反應,一個是焦急上火,一個則是置若罔聞,有這樣的表現反差,原因是范增把劉邦視為項羽日後的勁敵,必須要把對方扼殺在萌芽狀態,而項羽的反應則是劉邦最多是貪生怕死之人,還沒有與自己抗衡的能力與勇氣,當然了,項羽對於范增頻頻暗示顯然也是不屑的,他認為大丈夫要對對手下手就應該光明正大,況且他項羽才是楚營中的統帥,范增作為謀士反而要求自己配合,這樣的等級觀念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那麼是不是說項羽就只會在嘴巴上喊喊“亞父”?應該說不完全是!在劉邦前往巴蜀之地就藩,能想到三分關中絕對不是項羽自己的主意,那麼能有這樣的安排,項羽一定程度上還是聽取了謀士之言。這麼看來,項羽對於范增絕對不是言聽計從,但是也不是充耳不聞,他是選擇性的聽取意見。
項羽聽范增的話,楚漢相爭還會不會出現?這就得從鴻門宴上說開去,說在推杯換盞之時,劉邦接著尿遁而逃看似是逃出生天,可是項羽如果真要置劉邦死地,以項羽的能力會這麼輕易地放過?那麼反過來推測一下,如果項羽當時聽從范增之言,在酒席間將劉邦就地處置,是不是就沒有後面的事情了?依然有!
且不說鴻門宴開始之時,是項羽告訴他鴻門宴之所以有,是因為他的左司馬曹無傷的告密,漢營少了劉邦就徹底被取代?只能說有可能!不要忘了項羽是什麼人,他是對權力慾望極其狂熱之人,從他的稱呼西楚霸王就可以看出,他要的是那麼萬人敬仰的感覺,不是皇帝勝似皇帝。但是,和劉邦一起出來的老弟兄會就這麼甘於臣服?少了劉邦的漢營還會出現張邦,陳邦等等,甚至漢營以項羽心胸狹窄,借劉邦被殺號召天下對抗項羽,他能抵抗得住?也許到時之時換了一個陣營的稱呼,也許還是楚漢相爭,也許會出現齊楚相爭。所以說即使項羽聽從的范增之言,將劉邦除掉,類似楚漢相爭的情況依然會出現。
-
15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第一,項羽和范增的關係,當然是不錯的呀。項羽還尊范增為亞父,這要是關係不好,會這樣嘛,對吧。
第二,項羽要是聽從范增的計策,楚漢相爭,就不可能發生了。因為劉邦都被項羽殺了,還怎麼跟他爭天下?當然,這都是建立在項羽聽從范增計策的前提下,然而事實上,對於范增所提的關於如何處置劉邦的計策,項羽並沒有聽從。
01.范增建議項羽,早點解決劉邦,以免將來為患:范增對項羽來說,真的是夠可以了。不僅很早就,覺察到劉邦的遠大志向,而且多次跟項羽建議解決劉邦。但是,沒辦法,項羽總是猶豫不決。直到最後,養虎為患,敗於劉邦,丟失天下,才悔不當初。
范增曾經多次建議項羽,早點殺了劉邦。第一次,是在項羽進入咸陽的時候。在那個時候,范增就已看出劉邦的志向,害怕將來劉邦會成為心腹大患,給項羽建議殺了劉邦。但是,項羽沒有采納范增的建議。
第二次是在鴻門宴上的時候,范增讓項莊舞劍,想要藉機殺了劉邦。但是,項羽又是下不了手,就那樣,放了劉邦。以致於,讓范增在劉邦離去後,說道:“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統一天下後的劉邦,在一次慶功宴上,總結自己能夠奪得天下的原因。其中一條就是“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人家劉邦都把話說得很明白了,項羽都不用范增,即便有再厲害的謀士輔佐他,不用,也等於是沒有。
總的來說,范增算是盡到了身為人臣、謀士,應該盡到的職責了。
02.項羽為何會輸給劉邦?從個人能力來說,劉邦根本不如項羽。打仗,劉邦打不過項羽;統兵,劉邦也不如項羽。
但就是這麼一個,哪哪都不如項羽的劉邦,最後奪取了天下。
為何?
一者格局,一者用人。
所謂格局,就是目標。項羽的目標,是推翻秦朝的統治,繼而分封天下而治之。劉邦的目標,則是越來越大。在剛開始起兵反秦的時候,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命。後來,就是想要解決溫飽問題。最後,想要統一天下。
這是在格局方面的不同。還有一個,在用人方面,項羽這邊有謀士范增,能征善戰的將軍,也不在少數,可項羽都不肯重用他們。反觀劉邦,總是能夠聽取謀士張良、蕭何等人的建議。
關於用人方面,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對於韓信的態度。韓信起初也效力於項羽,但是,項羽根本不重視他。韓信就跑到劉邦那裡,雖然起初也不被重用,但是在蕭何的勸說下,重用了韓信,這才有後期韓信揮師南下的局面。
參考文獻:《史記》 -
16 # 文史架
我是小架子,略懂歷史,尤好文學。
項羽和范增關係好嗎?知人知面不知心,項羽和范增關係到底怎樣從客觀上是很難判定的。
相識相知到相隨項羽和范增是怎麼走到一起的?他們有一箇中間人,那就是項梁。項羽自幼跟隨叔父項梁,受其恩待,待項梁起兵反秦,項羽自然為其馬首是瞻,共同征伐天下;范增一介七旬老者,憑立楚懷王的計謀得到項梁的賞識,後項梁戰死,范增繼續輔佐其繼承人項羽,項羽亦稱其為“亞父”,頗有些臨終託孤的意味。此時二人的關係應該是十分融洽的。
從將軍到近臣謀士公元前207年,楚懷王任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共同北上援趙。途中,項羽誅殺宋義,並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浴血奮殺,名聲大造。而此時劉邦在張良的輔佐下一路小跑攻南陽、取武關、破咸陽,入主關中。項羽軍行至函谷關受阻,勃然大怒,范增力主殺掉劉邦,“急擊勿失”,可以說從這以後范增的身份更偏重於一個謀士,全力輔佐項羽稱霸。
鴻門宴,心生嫌隙鴻門宴使項羽與范增的關係出現裂痕。當項伯將張良的話轉達給項羽時,范增一定是不在場的,也不知道項羽對殺劉邦的態度已然發生轉變,宴席上他“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對方的反應卻是“默然不應”,看見了裝看不見,此時范增心裡一定是犯嘀咕的,但也只當是項羽心慈手軟,於是私召項莊舞劍,“欲擊沛公於坐”。及至劉邦成功脫身,范增忍不了了,當眾怒罵道:“豎子不足與謀!”此事可以看出,項羽雖尊其為“亞父”,並待之以相應的禮節,但並非事事都聽從范增所言;反觀范增,雖有謀略但有倚老賣老、越權越級的嫌疑,完全不顧及項羽的顏面。
封疆列土,再生枝節項羽進入關中,自封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諸侯,卻沒有范增,但在後面的記載中稱其為“歷陽侯”,是分封了史書沒有記載?還是項羽過意不去後來追加的?我們不得而知,如果我是范增,大約是要生氣的。在分封時,范增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劉邦,提議將其分配巴、蜀偏遠之地,並三分秦地牽制劉邦,但項伯一摻和,又為劉邦成功拿下漢中,自此巴、蜀、漢中連為一體,而這也為後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重返關中埋下伏筆。
陳平離間,分道揚鑣圍攻滎陽之時,劉邦實在不敵遂向項羽議和,項羽心動了,范增又出來力阻:“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後陳平使了個離間之計,項羽當即懷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兵權”,范增大怒,請求“賜骸骨歸卒伍”,怎料行至彭城,疽發於背而死。一個簡單的離間計,即使項羽看不明白范增也該明白吧?為什麼不解釋,收拾包袱就走人?項羽好猜忌范增是知道的,但萬萬想不到竟猜忌到自己頭上,加之項羽對自己的信任和依賴始終不如項氏一族,這讓范增很受傷,一氣之下,走了!
綜上所述,項羽明面上確實是以范增為“亞父”,但這個“亞父”終究是外人,一個謀士而已,他的意見可以採納也可以不聽,在項羽心中,他的地位遠不如項氏一族的項伯等人;但在范增心中,項羽就像是自己的侄子一樣,雖然該說說該罵罵,定要全力輔佐,可惜的是過猶不及,想的有點多。至於後一個問題:項羽要是聽從范增計策,楚漢相爭還會發生嗎?我認為一定會。
1.項羽起兵之初是為了興楚,對於大一統、治理國家並沒有明確的概念,分封天下後,又進入諸侯並列的局面,而且導致了新舊勢力的衝突,現世安穩絕不可能,另一場爭霸在所難免。2.楚漢相爭時劉邦實力根本不敵項羽,比他實力強的大有人在,項羽如果在此時殺了劉邦,定會引起其他諸侯不滿和猜疑,人心不穩,為求自保很有可能以項羽違約為由群起而攻之,再次陷入爭霸局面。(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必刪)
-
17 # 元哥說歷史
作為冷兵器時代最強的人物之一,項羽的武勇在史書上也是一絕。其在戰場上的個人能力,更是被千古流傳,就連宋朝的李清照,都對其功績頗多讚賞。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更是對項羽頗為尊重,甚至專門給他寫了一個只有歷代皇帝才能入列的“本紀”。
而在《史記》中,更是對項羽本身的武勇頗多讚美,甚至還記錄了項羽在會稽之變中,連殺百人的威風。這在冷兵器時代,也是隻有寥寥數人才能做到的。
可惜武勇終究只是武勇,即使項羽武藝再強,也很難依靠自己打敗千軍萬馬。要統帥兵馬,除了一個能夠帶動士兵們的武將之外,還要有能夠為武將分析天下形勢的謀臣們。對於劉邦來說,他的謀臣是韓信,與此對應,項羽陣營的謀臣,則是范增。
范增這個人在史書當中的記載稀鬆平常,司馬遷也並沒有和項羽一樣,對他有什麼過多的記載。雖然不知道這是出自於什麼原因,但可以確定的是,范增在項羽的手下絕對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
一、幫助項羽名正言順起義據《史記》記載,等到項羽跟著項梁起義的時候,范增已經是個七十歲的老頭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即使有大器晚成之人,這個時候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再去投身亂世之中呢?但是范增不同,在來到項羽身邊之後,一轉眼就幫助項梁解決了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他們起義的理由。
古來既往,要做事總是要備好一個理由,更何況是爭奪天下這種大事了。陳勝起義,是為了擺脫秦朝的殘暴,但是此時的陳勝已經失敗,繼承秦朝繼業的人也不再是胡亥,而是秦王子嬰,現在再打出這個名號的話,難免會落人口舌。
但是范增就不同了,他眼中所看到的,不是秦朝的缺點,而是項羽等人的來歷。據《史記》記載,在范增到來之後,他就提出了一個建議,楚南王曾經因為楚懷王被殺一事,認為只有楚人,才能真正消滅秦朝。而陳勝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沒有擁立楚王,使得他們的旗號打得名不正言不順。
而在項梁等人過江東之後,原先出身在楚國的武將們則紛紛選擇投靠項家,就是為了擁立一個楚王,所以為什麼項梁不選擇擁立一個楚國的傀儡,擴大自己的實力呢?
而范增的這個建議,使得項梁項羽等人在道義上,取得了一個正統性,讓項羽等人得到了江東地區原楚地人民的支援。讓項羽的天下霸業,取得了最牢固的基礎。甚至在垓下之戰之中,依然都有人願意冒死將項羽送回江東,希望他能夠捲土重來。由此可見,項羽在楚人心目中的正統性是非常重的。
二、在鴻門宴中多次建議項羽殺劉邦在項羽在鉅鹿之戰名震天下的時候,劉邦卻選擇了從另外一邊繞路打入了關中,親自接受了秦王的投降。而此時的范增,面對此時還沒有被項羽所重視的劉邦,卻做出了一個最聰明的判斷,那就是此人有天子之氣,要趕緊殺了,不要錯失良機。而此時的范增在項羽的眼中,是尊敬的“亞父”。顧名思義,其對范增的信賴,僅次於自己的父親。所以很有可能,這個時候的項羽在鴻門宴一事中,的確是有著殺死劉邦的打算。
但是為什麼項羽沒有對劉邦下手,而是選擇了放過他呢?按照《史記》中的看法,是樊噲捨生取義,悍不畏死向項羽挑釁,而項羽欣賞這樣一位有武人氣魄的人物,就選擇了放劉邦一馬。當然這個心理分析在現在看來,未免太過於離奇,或許有很多東西,在史書中也沒有記載吧!
然後項羽一時的心慈手軟,卻使得他與天下徹底失之交臂,在此後的歲月之中,他再也沒有了這麼好的機會,可以將劉邦輕而易舉的處斬。以至於范增痛罵:項羽就是混蛋,跟著項羽混,遲早要輸給劉邦,大家等死吧!
然而可惜的是項羽直到最後,都沒有選擇相信自己這個曾經的“亞父”,更是在陳平的離間計之下,拿走了范增的權力,開始輕視他。范增最後病死歸鄉的途中,實在是可悲可嘆。要是聽從范增的計策的話,項羽恐怕早在鴻門宴之時,就能夠把自己最大的威脅扼殺,讓自己穩妥地奪取天下。
甚至就連劉邦自己在聽聞了范增病死後,都曾經在垓下之戰感嘆過:項羽就是不聽從范增的計策,才會使得自己落得現在這般下場啊!
參考資料:《史記》。
回覆列表
你好!范增本來是一個學道的。
項梁去找范增擔任他的軍師,在擔任軍師的時候和項梁的關係非常好,項羽最愛項梁,而范增又是一老者,與項梁相當與同輩,項梁就叫項羽稱范增“亞父”。後來項梁在定陶被章邯的一部將殺死,范增就逃到了項羽哪裡為項羽出謀劃策,為項羽所用。
鴻門宴上,項羽若是採取范增計謀殺了劉邦,也不會有後來的楚漢相爭落得自刎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