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皆可為舜禹

    說起慈禧太后可謂是人人都咬牙切齒,清朝後期若不是慈禧獨攬大權,貪權享樂,又怎麼會讓我們中國的歷史一直停滯一百年之久,慈禧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子掌權,而慈禧乃是咸豐皇帝的妃子。

    自打咸豐接手大清朝的就已經是風雨飄搖,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謀反作亂,這就讓咸豐帝極為頭疼,整日沉迷於酒色,尋歡作樂,咸豐帝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權力便漸漸的偏向於慈禧一方。自此之後便是慈禧管理政事,慈禧也漸漸的享受到了權力的誘惑,自然是無法放手的,所以咸豐皇帝就逐漸成為了一個“廢皇帝”。

    那咸豐皇帝為何要拉慈禧殉葬?

    當時雖然說咸豐皇帝已經沒有了實權,可是名義之上還依然是一個皇帝,所以當時還是有大臣避開了慈禧秘密的覲見了咸豐,向他訴說慈禧的野心,並闡述了女子干政的危害。慈禧可能會成為歷史上的第二個武則天,咸豐皇帝深知這種危害極大,每天大煙為伴的咸豐皇帝也相當的苦惱。甚至曾經想過將慈禧拉去殉葬。

    可是咸豐皇帝雖然有想法卻不能付諸於行動,慈禧當時的權力早已遠遠的超過了咸豐,更何況慈禧對權力的嚮往也是遠遠的大於了親情,後來慈禧畏於世俗和政治的原因只得將自己的兒子培養成一個傀儡皇帝,最終掌握了清朝的大權。

    雖然慈禧對清朝做出了很多自私自利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得承認的是慈禧的政治才能,如果不是貪圖享樂,貪戀權力,慈禧也許還是一個治國的好手。

  • 2 # 大案第一現場

    庚申之變後,咸豐帝逃往承德。皇帝離京,不比平常人出門,牽一髮而動全身,於天下影響巨大,既然到了承德,也就既來之則安之,必定要風風光光回京,才不至於失了皇家面子,加上咸豐身體素來不佳,這時更是惡化,承受不了連續顛簸,所以就在承德暫且安頓了下來。

    在咸豐皇帝在世時,慈禧還不是慈禧,只是個懿貴妃,也並不算得寵,咸豐最敬愛的是皇后鈕祜祿氏,也就是日後的慈安太后,其次是麗貴人他他拉氏,只是她們肚子不爭氣,皇后沒有子嗣,麗貴人僅生一女,只有懿嬪為咸豐生下了唯一的兒子載淳,母以子貴,連升幾級晉封懿貴妃。

    咸豐皇帝雖然只有三十出頭,卻因為縱情聲色,早早就掏空了身子,以至於處理政務,於他而言成了一件苦差事,這時候天下又是烽煙四起,太平天國之外,捻軍又起,半壁江山糜爛,處理每天的軍報對他而言就是件頭疼的事。

    於是,他就把一些不那麼重要的,無需經過軍機大臣擬議的摺子挑出來,給懿貴妃批覆。而他自己,則多半到東暖閣由麗妃伺候休息。

    為什麼是懿貴妃呢,因為這些奏摺,即使皇帝本人批覆,也不過是拿硃筆寫幾句重複的話,比如“知道了”“依議”“該部議奏”等等,這樣簡單的話,精力不濟的咸豐實在懶得重複書寫,只要做個記號,敬事房的太監一樣可以完成。不過懿貴妃常伺候咸豐處理政務,又喜歡攬權,就逐漸把這個工作,攬到了自己手裡,作為學習處理政務的機會。

    對皇帝來說,這些無關緊要的奏摺給誰批都是一樣,反正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寫上幾個字就行了,給太監和給懿貴妃沒有多大區別,所以也樂得省心。

    對懿貴妃而言,這裡面當然還有其他意思。對於大清的皇位,她看得很清楚,以皇帝的身體情況,也許一年半載,最多不出三年,她今年才六歲的兒子——皇長子載淳,將會繼承大統,她必須幫助兒子治理天下。

    對於這些,現在最得寵的大臣肅順更加清楚。

    肅順瞭解懿貴妃對權力的渴求,她恃子而驕,居心叵測。皇后鈕祜祿氏忠厚老實,不大懂得搬弄權術,另一個得寵的麗妃則更是隻知道侍奉皇帝,其他事情一概不知,這兩人加起來都不是懿貴妃的對手,以自己如今的權勢,皇帝一旦賓天,皇子幼小,自己必定成為顧命大臣之首。懿貴妃和恭親王奕關係不錯,早就對自己大權獨攬深有意見,到時候這個懿貴妃,說不定會成為自己心上的一根刺,最好是要早日拔除。

    自己的得寵,早就成了懿貴妃的眼中釘,兩人如今是死對頭,於是,他在與咸豐獨處時,常有意無意露出點由頭,務必使皇帝心生警惕。

    對於懿貴妃,咸豐當然也明白,想到這一層,也常常悚然驚心,自己的病,自己最清楚,一旦倒了下來,母以子貴,那就盡是懿貴妃的天下了。歷史上那些母后擅權的典故,在咸豐心裡清清楚楚,這大清的天下,是愛新覺羅的天下,不能平白送給葉赫那拉,如果有那麼一天,自己何以對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靈。

    但對於咸豐來講,雖然對懿貴妃心懷警惕,有心效仿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的典故,卻又終究無法行動,大致原因有:

    一、懿貴妃畢竟對宗社有功。咸豐帝后宮人數眾多,卻只有她一人誕下皇子,這確實是件大功。

    二、懿貴妃和肅順是死對頭。如果賜死了懿貴妃,自己一旦賓天,就無人可以制約得了肅順。要說造反,肅順當然不敢,但他也是個貪戀權力的人,如果像鰲拜那樣專權,恐怕對於今後的載淳也不是件好事,留著懿貴妃,後宮會有些話語權,能對大臣們有些制約。

    三、從個人感情上考慮。懿貴妃眼前雖不算得寵,但也畢竟跟自己好過,伺候自己也算盡心盡力,加上兒子年紀幼小,如果生母被自己賜死,長大後難免留下陰影,恐怕不利於他。

    四、從事後影響上考慮。懿貴妃雖然有愛權的苗頭,畢竟沒有什麼劣跡,僅憑揣測就將她賜死,實在有些殘忍。如果此事真的發生,那麼無論是王公宗室、朝中清流乃至天下百姓,都會有題目可以發揮,對自己如今只有害處沒有好處,從長遠看,也對自己聲譽有損。

    從這些因素上考慮,咸豐雖然有過將懿貴妃賜死的念頭,卻只是一閃而過,終究沒有付諸行動。

    為了制約懿貴妃,咸豐也做了預防,他交待肅順:

    一、他預感到懿貴妃日後必定要與皇后爭權,要求肅順保護皇后,不能讓懿貴妃爬到皇后頭上去。

    二、要防止懿貴妃弄權。自己死後,皇帝年幼,萬一有人大膽提出垂簾之制,要以本朝從來無此制度將其駁回。

    三、安排顧命大臣。臨終前,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繼位為帝。這八人其實就是肅順一人,惟其馬首是瞻,咸豐這樣做,當然也有他的考慮。如果顧命大臣彼此間再分派別,很可能為了爭權而發生內鬥,最終導致的結果還是強者勝出,其餘的,要麼歸附,要麼出局。而當今最強者,只有肅順,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依了肅順的心意,反正八人也就相當於他一人,對於政局穩定,反而更有利。

    除了這些,咸豐臨終前,在病榻前召見皇后和懿貴妃,交待她們要和睦相處,特別交待懿貴妃要尊敬皇后,並且賜給她們一人一枚印章,皇后的印章是“御賞”,懿貴妃的印章是“同道堂”,這是兩枚私人印章,賜給懿貴妃的同道堂印更有深意,同道堂是鹹福宮的後殿,是咸豐給自己書齋取的名字,給她這枚印,正是要她與皇后志同道合、同心協力、撫養幼主。

    咸豐沒想到的是,懿貴妃的能量如此之大,自己死後不過兩個月,辛酉政變就發生,八大臣或死或罪。開清朝祖制之先的垂簾聽政,由此開始。

    至於慈禧日後的獨裁,那也是因為同治皇帝過早去世意外導致,當時兩宮太后確實已經歸政同治。慈禧的統治,有功有過,這就不是小院本文說的清楚了。

  • 3 # 黑句本

    關於咸豐駕崩前想處死慈禧太后的說法,晚清的稗史筆記曾有多處記載——

    《十葉野聞》記載,咸豐曾向肅順託孤說:“西宮狡惡,實不可恃,子當力輔東宮,勉襄嗣皇帝,庶幾危可復安也。”

    這話的意思,這個婦人既狡猾又惡毒,不能指望,需要嚴加防範,就差說出“西宮不可留”這樣的狠話了。

    《清稗類鈔》的記載更直接,咸豐曾對肅順說:“朕不日將效漢武帝之於勾戈夫人故事,卿謂何如?”肅順噤若寒蟬,不敢表態。

    還有的稗史說,因與慈禧向來不合,肅順為免除後患,想先下手幹掉慈禧,於是就用“漢武帝之於勾戈夫人故事”來提醒咸豐,不妨效法。

    “漢武帝之於勾戈夫人故事”說來很簡單,勾戈夫人為漢武帝生了一個讓他滿意的兒子,為防止子弱母強,女人干政,漢武帝最終狠下心來,將勾弋夫人處死了。

    漢武帝此舉曾讓許多昏聵的老先生稱道,說這是雄主所為,然而朝後看,歷朝歷代都怕女主之禍,但後來的帝王卻再無人效法漢武帝。

    這是為何呢?

    缺乏漢武帝晚年那種六親不認的魄力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還是漢武帝此舉有違自漢朝以來歷朝歷代都宣稱的“以孝治國”。

    因為老皇帝這麼幹會給小皇帝留下一個孝道上的大難題,殺母的仇人是父親,一個孝字活生生地被掰成了兩半,小皇帝怎麼做都是錯,皇家在孝道上站不住腳,而且還是在明面上,還怎麼“以孝治國”。

    所以說,在歷代帝王眼中,漢武帝殺勾戈夫人就是失智的瘋狂之舉,除非是老混蛋、糊塗蟲,否則根本不敢想,更幹不出。

    咸豐是苦命之君,但算不上昏庸之君,他是趕上了一個“壞時代”,要替乾隆、嘉慶、道光還債。如果咸豐真是昏庸無能之君,又是層出不窮的內亂,又是虎狼環伺的外患,清朝在他手裡可能早就完了,哪還有後來所謂的“同治中興”。

    之所以有所謂的“同治中興”,那時因為咸豐為清朝保持了一點元氣,慈禧後來大膽起用漢臣、鼓勵實學,實際上底子都是咸豐打下的。

    這能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咸豐至少是個明白人。

    如果再聯想到咸豐當初以仁孝贏得的那場皇位大考,效仿漢武帝殺勾戈夫人的事情,他大概是幹不出來的。

    那肅順會不會主動提呢?

    猛眼一看,這倒是很符合肅順權臣的性格,敢拿滿族權貴開刀。但細細想來,肅順雖猛,卻不傻,這樣的大忌諱他還是懂得。

    如果再聯絡到他後來在辛酉政變中的失敗,也能看出來,他雖與慈禧不合,但心底壓根沒把慈禧看在眼裡,如果他能夠早早地對慈禧保持高度的警惕,慈禧的辛酉政變很難成功。

    站在咸豐的角度看,站在當時大清朝局的角度看,慈禧在咸豐眼中,不是必殺的禍害,而是應該保留的棋子。

    咸豐玩帝王術、搞平衡是在行的,對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大體上他雖然是信任的,但鰲拜之類的前車之鑑,他不能不看,所以他特意留下了兩枚璽,母后用“御賞”璽,皇上用“同道堂”璽,以鉗制八位顧命大臣。

    說到對慈禧的防範,有種說法,咸豐在駕崩前給慈安留了一道制約慈禧的遺詔,不知真假,不過倒是符合平衡的邏輯。

    要說咸豐駕崩前真正的失算,不是留下了慈禧,而是忽視了曾經跟他爭奪皇位的恭親王奕訢。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城跟洋人談判,雖說是丟燙手山芋,但京城的局面一旦讓恭親王拿住了,那就等於是送出去了半壁江山。

    如果再有叔嫂聯手,那還得了?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肅順之流也非善謀之人,將恭親王徹底約束住才是當時的關鍵,怎能咸豐死後,叔嫂見面密謀,連擋都擋不住呢?

    是太自信,還是不相信這一對叔嫂能開先例?

  • 4 # 史不知味

    咸豐臨終之前確實一度有過這個想法,可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最終還是不得不放棄這個念頭。

    為什麼呢?繼續往下看。

    咸豐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應當說佔了不少的運氣成分,雖然道光在咸豐和奕訢之間搖擺不定,可顯然奕訢更有能力。

    雖然咸豐如願以償地成了道光的接班人,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可對奕訢卻仍然很忌憚,也一直想要化解奕訢對自己的威脅。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當了十一年的皇帝,卻一直沒能夠徹底擊垮奕訢以及以奕訢為首的勢力集團。

    1861年這時候咸豐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兒子才5歲,他如果不給兒子鋪好路的話,兒子將來能不能坐得穩?所以為了給兒子鋪好路,他必須得想辦法平衡以奕訢為首的勢力集團。

    於是,載垣、端華、肅順等所謂的“顧命八大臣”也就應運而生,咸豐正是要扶持這八個人來平衡奕訢。

    不過,只有顧命八大臣的話,也還不夠,因為看似有了互相作對的雙方之後能夠保證小皇帝的安全。

    可是如果哪天顧命八大臣或者奕訢跨了呢?有一方一旦垮了的話,那麼勢必會造成另一方一家獨大,從而威脅到小皇帝。

    順治時期因為沒人能夠平衡多爾袞,所以造成了多爾袞的擅權,讓順治皇帝一度成為了多爾袞的傀儡。

    順治吸取了自己的經驗教訓,所以在臨終之前任命鰲拜、蘇克薩哈、索尼和遏必隆四人為輔政大臣,可是還是造成了鰲拜的專權跋扈。

    所以,咸豐皇帝不得不吸取了順治和康熙這兩個皇帝的經驗教訓,讓奕訢集團和顧命集團同時存在。

    可是既想要讓這兩個集團處於互相敵對的狀態,讓他們相互打擊對方,又不能讓他們任何一方徹底剷除另一方的話,這便需要一個更高層次的人或者權力代表來把握和控制這個分寸,只有5歲的兒子顯然不行,那麼就只能讓慈安或者慈禧來當這個舵手。

    按理說慈安是皇后,這事理所應當地讓她來做,然而咸豐很快又想到慈安的性格不好爭,未必能夠扛得起這份責任。

    雖然現在很多人在為慈安辯護,說她能力出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她的能力絕對遠不如慈禧。

    這也是咸豐生病之時是慈禧在為咸豐批閱奏摺而不是慈安批閱的原因所在。

    慈禧自從幫助咸豐批閱奏摺之後,咸豐一來發現了她在政治上的天賦和能力,二來也發現了她實際上是一個權力慾很強的人。

    這樣一來,對於由誰在掌舵這件事,咸豐也就有了三個選項,一個是讓慈安掌舵,一個是讓慈禧掌舵,最後一個是讓慈安和慈禧一同掌舵。

    如果只讓慈安一人掌舵的話,以她的魄力和能力,恐怕很難應付得了奕訢和顧命八大臣這些老狐狸。

    如果只讓慈禧一人掌舵的話,以她的野心和權力慾,一旦讓她掌握了權力,卻又很可能會讓造成漢朝呂后、唐朝武后那樣的“故事”。

    所以,對於咸豐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讓慈安和慈禧一同掌舵,這樣既能夠有效地控制和平衡奕訢集團和顧命集團,還能分慈禧的權,讓她無法一人獨大,也就沒辦法學習呂雉和武則天了。

    這就是當時咸豐突然放棄了除掉慈禧這個念頭的原因,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安排,至少已經能夠應對得了很多種有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了。

    可是,咸豐卻忽略了一點,奕訢集團可以和顧命集團敵對,可是慈禧是否一定不會和奕訢集團或者顧命集團的一方聯手對付另一方?咸豐保證不了這一點。

    咸豐去世之後,顧命八大臣那叫一個囂張跋扈,不僅沒把奕訢放在眼裡,連宮裡的慈安和慈禧受到了他們的打壓。

    奕訢集團能不反抗?

    慈禧能不反抗?

    所以說慈禧之所以能夠實現和奕訢之間的聯手,還是這顧命八大臣的功勞,倘若他們對慈安慈禧能夠稍微多一點尊重的話,慈安未必會被慈禧說服,從而答應讓慈禧和奕訢聯手。

    慈安畢竟是正牌太后,當時的慈禧可不敢越過她直接找奕訢。

    慈安不同意和奕訢集團練手的話,那麼很可能也就不會發生辛酉政變,也就不會有慈禧柄政47載的事了。

    說到底還是咸豐的安排出了問題,或者說是咸豐看錯了人,用錯了人,這才給了慈禧一個推翻他的安排的機會。

  • 5 # 歷史總探長

    慈禧是咸豐皇帝的寵妃,因為咸豐皇帝的身體不好,慈禧又是一個精明能幹的人,因此咸豐皇帝經常讓慈禧幫忙處理朝政。漸漸地慈禧在朝廷裡面權力越來越大,很多朝廷重臣都對慈禧心存不滿。英法聯軍攻打北京的時候,咸豐皇帝帶著慈禧逃跑,慈禧勸說咸豐皇帝戰鬥到底,引起了咸豐皇帝的不滿。咸豐皇帝病重之後,為同治皇帝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其中肅順是八大顧命大臣之首

    肅順為了避免慈禧威脅自己的權利,向咸豐皇帝講述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故事,請求咸豐皇帝殺死慈禧。咸豐皇帝對於慈禧的手段心知肚明,他擔心慈禧會威脅到同治皇帝的統治地位,再加上肅順等人的再三要求,咸豐皇帝一度對慈禧動了殺心。不過咸豐皇帝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最終還是放棄了殺死慈禧的想法。咸豐皇帝之所以放棄殺慈禧,主要有三個重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慈禧沒有做過對不起咸豐皇帝的事情,雖然咸豐皇帝是一個好色的人,但是慈禧太后並不是一個妒婦。慈禧太后一直幫助咸豐皇帝處理政務,每一次都能夠讓咸豐皇帝滿意,而且慈禧太后從來不干涉咸豐皇帝寵幸其他妃子,咸豐皇帝去世之後,慈禧太后還特別照顧咸豐皇帝生前的寵妃,給了她們較高的封號。再加上咸豐生病之後,慈禧日夜照顧他,咸豐皇帝肯定不忍心殺死慈禧。

    第二個原因是肅順比慈禧更加危險,清朝時期沒有出現過後宮專政的情況,但是卻出現過兩次權臣專政的情況。一次是順治皇帝統治時期的多爾袞,一次是康熙皇帝統治時期的鰲拜。顧命大臣比后妃要危險的多,慈禧太后雖然野心很大,但是慈禧太后畢竟是同治皇帝的母親,即使慈禧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權,皇位還是在咸豐皇帝的後人手裡。假如大權跑到了顧命大臣的手裡,同治皇帝的處境反而會十分的危險。

    咸豐皇帝不是一個笨人,肅順想要讓咸豐皇帝”立子殺母“,目的究竟是為了清朝的未來,還是為了他以後更方便控制皇帝,恐怕誰也說不清楚。第三個原因是慈禧太后是一個能人,咸豐皇帝不忍心殺死這樣一位人才。慈禧幫助咸豐皇帝處理了很長時間政務,咸豐皇帝很瞭解慈禧的能力。清朝後期的幾位皇帝,沒有一個人的能力能夠超過慈禧,假如咸豐皇帝殺死了慈禧,清朝能否撐到1911年都需要打上一個非常大的問號。

    慈禧太后掌權之後,清朝獲得了三十多年的穩定發展,這一段時期也被成為同治中興。雖然清朝後期漢族大臣掌握大權,但是慈禧太后一直牢牢掌握著清朝的最高權力。慈禧太后駕馭大臣的手段非常高超,無論是曾國藩、李鴻章還是袁世凱,都十分畏懼慈禧太后。如果咸豐當時一狠心殺死了慈禧,那麼清朝很可能會陷入權臣當道的混亂局面,洋務運動也不會出現,清朝的發展肯定會更加落後,滅亡的時間肯定會更快。

  • 6 # 蕭郎君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慈禧是17歲入的宮,入宮兩年後升為嬪,21歲時為咸豐帝生下了他唯一的兒子載淳,也就是同治帝,因而升為妃,繼而貴妃。

    當時的咸豐帝因為朝政問題,身體已大不如從前,政務方面也幾乎都經由慈禧之手。

    1861年,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咸豐帝帶著慈禧逃至熱河,就是在這裡,咸豐帝病逝。

    他病逝之前,將輔佐同治帝的事情交給了八位大臣,因為同治帝登基時才6歲。

    與此同時,身為輔政大臣之一的愛新覺羅·肅順,為了防止日後慈禧專權,建議咸豐除掉慈禧,以絕後患。

    但是,咸豐最終手下留情放了慈禧一馬。

    咸豐為何會放了慈禧呢?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咸豐對慈禧還是有著很濃厚的感情的。慈禧畢竟陪伴了咸豐9年,而且還為咸豐生了唯一的兒子。

    第二,咸豐自幼喪母,如果殺了慈禧,那麼同治帝也會感受到喪母之痛。

    第三,咸豐認為慈禧的威脅已經不大了。他為了制衡皇后和皇太子,分別給了代表皇權的印章,而且還立了八位輔政大臣,起到了一個三方牽制的作用。

    但即便如此,咸豐也沒有料到,慈禧的野心能力是如此的強大,先是透過辛丑政變除掉了八位輔政大臣,後又透過甲申易樞實現獨裁。最終,清朝毀在了慈禧手中。

  • 7 # 史研

    在清朝的統治前期就有過這樣的傳言,清朝必將完結於葉赫那拉氏,對於這個傳聞是很多皇帝都聽說過的,但是咸豐畢竟是皇帝,對於這一句話還是非常重視的。而當時他有自己最寵愛的妻子是葉赫那拉氏,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

    很多人卻說要殺掉這個女人,為此咸豐皇帝還在內心中掙扎過,但是在清朝的傳統之中,沒有殺有孩子妃子這樣的習慣,也沒有讓這樣的妃子去殉葬。更何況當時的太子的母親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孩子還這麼小,要是被殺掉的話可能就非常的慘烈,最重要的是有這樣一點。

    第一,慈禧太后對咸豐皇帝是非常重要的,在治理國家方面給了咸豐皇帝很大的幫助。

    咸豐皇帝從小就體弱多病,再加上當時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而且南部有太平天國的叛亂,這個可以說是內憂外患,簡直把這個皇帝折磨的不像個人樣了。而當時唯一能夠給他資助的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現在他還只是一個貴妃。

    很多時候皇帝無法批閱奏章,就讓慈禧太后去幫忙,就像當年的武則天一樣,這個是讓很多大臣都非常不滿意,但是皇帝沒辦法,自己不能夠讓其他大臣去做,只能夠靠著慈禧太后了。

    很多時候咸豐皇帝都非常開心,因為慈禧太后給他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幫助他解決了很多的困難,像他這麼勤奮的皇帝,面對清朝的統治危機可以說是一直都在努力的革新,身邊只有慈禧太后能夠幫助他,可想而知慈禧太后是多麼的重要,又怎麼捨得讓他去死呢?

    第二,慈禧太后長得非常的漂亮,更重要的是給她生了一個兒子,咸豐皇帝不能夠殺掉自己孩子的母親。

    慈禧太后剛剛進入宮廷的時候,才17歲就已經得到了咸豐皇帝的喜歡,並且讓他當上了貴人,尤其是在咸豐皇帝當上皇帝的第6年,終於有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

    像清朝皇帝的話,生育率是非常低的,很多孩子生下來就夭折了,也不知道是出現了什麼問題,所以有了一個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像後面的皇帝都沒有,孩子都只能夠從其他的皇親貴族裡面挑選出來一個孩子,所以在封建王朝之中,要是有了一個孩子的話,母憑子貴就擁有了很大的價值。

    更何況清朝也沒有這個傳統,讓妃子去給自己殉葬,除非是一些沒有重要的人,但是有了孩子的妃子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殉葬制度早就在南北朝的時候就給廢除了。

    第3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當時咸豐皇帝的皇后是後來的慈安太后,而不是慈禧太后,有了他在就能夠牽制住慈禧太后。

    其實咸豐皇帝對慈禧太后是非常的喜歡,但是也知道一點,這樣可怕的女人可能會對後面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是危害清朝的統治,但是在那種內危憂患的時候,他已經是沒有辦法了,很多重要的擔子已經把他壓得死死的,最後得病去世也就是因為任務太重了。

    他為了能夠讓以後的戰局能夠平穩下來,他弄了一個八大臣,同時把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裡,甚至慈安堂後有殺掉慈禧太后的權利,所以他做了這一切,他相信能夠無論以後發生什麼事情都能夠平穩下來。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想法是非常好的,可是慈禧太后是一個非常狡猾的女人,最終是把慈禧太后也殺掉了,八大臣給玩死了,這個天下成為慈禧太后的天下了。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慈禧太后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女人,雖然是後面掌握了很大的權利,但要是當時殺掉她的話,可能清朝就會很快的瓦解。

  • 8 # 博古論今天

    咸豐沒有除掉慈禧,這就是咸豐之所以是咸豐的原因。

    咸豐雖然不算是一個很差的皇帝,但是他的運氣實在是很差,就在他二十歲繼位之後,準備開啟拳腳大幹一場的時候,太平天國開始起義了,外強開始入侵了,清朝統治的衰落期來了,封建主義的弊端也開始顯露了,咸豐有心也無力。

    咸豐的皇帝做不好也跟他的性格有關,他的性格來得太柔弱,很多關鍵性的決斷都猶猶豫豫。

    同樣是面臨臨終之前的後事問題,漢武帝也是立幼帝劉弗陵,但是人家漢武帝有魄力,直接把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處死,因為他擔心鉤弋夫人亂政,哪怕鉤弋夫人是他那時最寵愛的妃子。

    而咸豐皇帝臨終前本來也有打算賜死慈禧的,但是慈禧在咸豐臨終前表現得非常乖巧,每次見面都抱著年幼的同治兒子,而且還痛哭流涕,這些讓軟弱的咸豐有些不忍。而且自己年幼喪母,他也不想讓自己兒子年幼喪母。

    再加上咸豐已經想好了對策,那就是選了八位顧命大臣,以精明能幹的肅順為首。為了制約顧命大臣權力過大,他又給了兩塊代表皇權的印章給慈安、慈禧兩位太后,他是想讓八位顧命大臣和兩位太后相互制約,直到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如果殺了慈禧,性格柔弱的慈安太后牽制不了八大顧命大臣。

    如意算盤打得真好,想到這裡,咸豐會心地笑了,然後安然死去。但是他千算萬算都沒想到,他還是低估了慈禧的能力。當然還有另外一股勢力,那就是他的弟弟恭親王奕訢。

    在咸豐死後,慈禧慈安兩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粉碎了顧命八大臣,慈禧兩太后垂簾聽政,奕訢為議政王。

    就這樣,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不知道咸豐地下有知會不會後悔!

  • 9 # 歲月是一條河流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奕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

    據《清稗類鈔》等著作記載,咸豐帝在熱河病重期間,為防日後慈禧擅權,曾與戶部尚書肅順密謀除去慈禧。那麼最終為何咸豐帝沒有動手呢?

    慈禧入宮,參與朝政

    慈禧是在咸豐二年透過選秀入宮的。憑著自己出眾的容貌與精明的心計,慈禧很快得到咸豐帝的寵愛。

    咸豐四年,慈禧被冊封為懿嬪。

    咸豐六年,慈禧生下咸豐帝長子載淳,母憑子貴,被冊封為懿妃。

    不到一年之後,慈禧再次升格,被晉封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

    道光皇帝留給兒子咸豐帝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在道光皇帝死後八個月,就爆發了金田起義。太平軍一路長歌,二年時間攻佔南京;

    內憂不斷,外患又起。正在咸豐帝被太平軍搞得焦頭爛額之際,英法聯軍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據了廣州,對京津虎視眈眈。

    咸豐帝本來自幼身體就瘦弱,面對這內外交困的局面,更是力不從心。慈禧非常聰慧,這時就成為了咸豐帝的賢內助,漸漸開始參與朝政。

    慈禧與肅順之恩怨

    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聯軍攻佔天津。隨著僧格林沁率部在八里橋戰敗,京城危急。

    聽到京城防線被攻破,咸豐帝立即想逃往熱河,但遭到了慈禧、恭親王奕訢等人的反對。但在戶部尚書肅順等人的支援下,咸豐帝攜眷逃往熱河。

    在逃往熱河的途中,慈禧又與肅順發生不快。

    肅順為人強硬自傲,對慈禧也不買帳。慈禧想要換輛舒服的馬車,被肅順一句有輛馬車就不錯了,硬懟回去。正在逃亡的慈禧也只得默默嚥下這口惡氣。

    在熱河行宮,咸豐帝仍縱情聲色,本來瘦弱的身子骨更經不起折騰,健康是每況愈下。而戶部尚書肅順作為咸豐帝的心腹重臣,逐漸掌控實權。這就與干政的慈禧矛盾逐漸加深。

    在熱河期間,咸豐帝對慈禧的日漸驕縱心生怨意,又怕日後年幼的載淳即位,主少母壯,朝政由慈禧實際操縱,因此對慈禧也有所提防。而此時,肅順不失時機地勸咸豐帝效仿漢武帝,除掉慈禧。

    漢武帝時,欲立鉤戈夫人趙婕妤之子為太子。因其子年幼,漢武帝為防日後鉤弋夫人干政,將其幽禁致死。

    慈禧得知此事後,對肅順更是忌恨。那麼為何咸豐帝又放棄了除掉慈禧的計劃了呢?

    為制衡肅順,慈禧免於一死

    咸豐皇帝雖然後期怠於朝政,沉湎聲色,但他並不是一個昏庸皇帝。他在青少年時期也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好苗子,否則道光帝也不會立為皇儲。咸豐帝在即位之初,也是雄心壯志,想有一番作為,怎奈內憂外患不斷,壓得他喘不過氣,無力扭轉局面。

    所以對於肅順除去慈禧的意圖,咸豐皇帝也是心知肚明。當初咸豐皇帝逃往熱河時,只攜帶了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軍機大臣穆蔭等幾人。肅順極力阻止其他王公大臣隨行。肅順的意圖很昭然,他要成為咸豐帝在熱河的心腹第一人。這時,肅順又提出除掉慈禧,不過是借咸豐之手剪除慈禧這個對手罷了。

    而對於漢武帝幽禁鉤弋夫人的後果,咸豐帝也是很明瞭。

    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即位後,因年幼,朝政由丞相霍光實際把持。

    所以,咸豐帝清醒地認識到,即使除掉了慈禧,避免了母后干政的隱患。但以肅順的強悍性格,難免還要重蹈霍光擅政之轍。這樣還不如留下慈禧來制衡肅順。

    如此以來,咸豐帝就沒有對慈禧動手,但仍對慈禧的野心做了提防。

    首先,咸豐帝為載淳確立了肅順、端華、載垣、穆蔭等顧命八大臣,戶部尚書肅順為顧命大臣之首,以此牽制慈禧;

    其次,為防權臣擅權,咸豐帝分別又將“御賞”印交與皇后慈安,“同道堂”印交與載淳,由慈禧代管。八大臣擬旨後必須同時蓋有這兩方印章,旨意才能生效。

    咸豐的本意是顧命大臣與慈安、慈禧相互牽制,共同輔佐小皇帝載淳。但由於慈禧聯合了恭親王奕訢的勢力發動了辛酉政變,最終戰勝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而慈安太后仁厚,根本無力制衡慈禧。咸豐帝臨終苦心設計的防範慈禧的意圖,最終失敗。

    慈禧由此開啟了掌控晚清政壇四十七年的序幕。

  • 10 # 葛大小姐

    據說咸豐臨死之前,其實已經動了要除掉慈禧的念頭,為何最終沒有實施?

    我們知道,慈禧作為一介女流,曾經是咸豐皇帝的一個妃子,但是卻成為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統治清朝近半個世紀,但就是這樣一個人,據說在自己的丈夫咸豐皇帝臨死前產生了要除掉慈禧的念頭,如果真是除掉了慈禧,歷史將會改寫,但是咸豐皇帝最終卻沒有實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咸豐帝病危,欲效法漢武帝“鉤弋故事”,立子殺母。

    咸豐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咸豐帝雖然在位十一年,勤於政事,大手筆對朝政改革,除弊求治,任賢去邪,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貪汙腐敗,企圖重振綱紀。但是由於自身先天不足,再加上貪美色、貪絲竹、貪美酒、貪鴉片的四大不良癖好,導致自己於31歲就一命歸西了。

    而當時的慈禧雖只是咸豐皇帝懿貴妃,但正值27歲壯年,慈禧唯一的兒子同治才5歲,正是子幼母壯的情況。因為慈禧平時表現出極強的權力慾,並且與重臣肅順有隙,因此在咸豐帝病危之際,肅順等人為防止慈禧日後以母后擅權,曾建議咸豐帝仿效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慈禧,以免後患。所謂“鉤弋故事”,是西漢年間的典故。漢武帝晚年,太子劉據去世,他想立劉弗陵為儲君,但劉弗陵年幼,其母鉤弋夫人又年輕貌美,將來會“主少母壯”,出現第二個呂后。因此,漢武帝找了個藉口,殺了鉤弋夫人。肅順的意思是,咸豐英年早逝,同治繼承皇位,慈禧母以子貴,成為太后,也是主少母壯,必會惑亂朝綱,希望咸豐臨終前將其殺之,一了百了。當時咸豐也想到:“自己的兒子同治沒有劉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漢武帝殺死慈禧,也為兒子掃清障礙”。但素有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無遠見稱號的“四無”皇帝咸豐,最終因心有不忍,而沒有實施除掉慈禧的計劃,否則也就沒有慈禧當權47年的歷史了。

    2、咸豐帝為什麼沒有除掉慈禧?

    一是因為咸豐皇帝與慈禧感情深厚,不忍心也沒魄力殺。從慈禧選秀入宮,利用五年時間從貴人升為貴妃來看,不但慈禧本人有高明的手段取信與咸豐,而且咸豐對她也是寵愛有加。在咸豐短暫的一生中,只生育一兒一女,一女還早早夭折,一兒則是慈禧所生,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可以說在三千佳麗的後宮,咸豐皇帝基本是獨寵慈禧一人,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慈禧在當年又沒有什麼大的過錯,讓咸豐皇帝對慈禧痛下殺手,肯定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因為歷史上只有有魄力的帝王才會做出這樣的事,而當時的咸豐堪稱是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無遠見的“四無”皇帝,根本無法與千古一帝的漢武帝相比,所以,咸豐皇帝最終放棄了除掉慈禧的念頭。

    二是因為當時已經廢除了殉葬制度,並且慈禧母憑子貴,咸豐皇帝不能殺掉慈禧。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殉葬制度由來已久,在清朝初年也曾盛行,但自康熙帝廢除殉葬制度之後,無論是貴族還是皇家,都不再實行殉葬。尤其是在母憑子貴的封建社會,更不能讓生有子嗣的慈禧殉葬。咸豐想到自己的身世,在10歲時母親去世,又想到自己5歲的兒子同治,年齡尚小,需要母親的照顧,如果殺了慈禧,將會重蹈他的覆轍,孩子會受罪的,所以心軟的咸豐放過了慈禧。

    三是因為咸豐臨死前為防止慈禧干政留了後手,同時不殺慈禧也是為了制約顧命大臣的權力。為了避免“自少母壯”干政的情況發生,咸豐選擇了以重臣肅順為首的八位股肱之臣為“顧命八大臣”來輔佐兒子,為了以示莊重和正統,咸豐用御筆硃批“顧命大臣”四個字。並且,他還給了當時的慈安皇后一封密詔,內容是:“假如慈禧專權,皇后持詔書誅殺慈禧”。可以說這份詔書,就是懸在慈禧頭上的一把利劍。同時,為了牽制肅順等八大臣,避免顧命八大臣擁權自重,避免皇權被其奪走,咸豐想到了加以制衡的方法,那就是平衡權臣和帝后之間的關係。咸豐授予慈安皇后“御賞”印章一枚,授予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並定下規矩:當顧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後,必須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則等同一張廢紙。可以說,咸豐皇帝考慮的十分周到,設定了八大臣與兩宮太后“聯合執政”的權力格局,把顧命大臣與皇帝、慈禧、慈安皇后之間互相制約,誰也不能專權。所以,自以為安排周密的咸豐,再也沒有理由殺慈禧了。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小編認為,咸豐在臨死之際為了避免“子少母壯”慈禧干政,產生了除掉慈禧的念頭,但對政治潛能和權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機認識不夠的咸豐皇帝,自認為設定了種種後手,對朝中的三股勢力加以平衡牽制,可以保大清基業無礙,心慈手軟之下放過了慈禧。但百密一疏,最終仍然被心機深重的慈禧奪得了大權。

  • 11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咸豐臨死前有沒有動過要殺慈禧的念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肅順是動了這個心思的。在咸豐快要殯天的時候,肅順趁他還能說話的機會,向咸豐提出了一個建議,就是效仿漢武帝殺鉤戈夫人,防止皇帝年幼,母親專權。

    這個鉤戈夫人是漢昭帝劉弗陵的母親,漢武帝為了防止她像呂雉一樣專權,所以把她給殺了。因為當時漢昭帝繼位的時候才八歲而已。肅順建議咸豐帝殺掉慈禧不是沒有理由的,當時這個同治才六歲,種種歷史經驗表明。

    這麼一個娃娃皇帝上臺,母親專權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況且慈禧又是那麼一個有能力的人,咸豐是清朝皇帝中少有的昏庸的一個皇帝,他沒有什麼出色的政治才能。此外還有許多不良嗜好,譬如貪戀美色,更要命的是作為一個皇帝,他竟然帶起頭來吸食鴉片。

    如此墮落,也就不難怪給了對權力極為上心的慈禧以干政的機會。

    慈禧年輕時,不僅長的漂亮,而且還很有才能,所以她很受咸豐的寵愛。而咸豐自己本身也是一個甩手掌櫃,對批閱奏摺這些事情興趣不大,所以慈禧就充當起了他的賢內助,常常幫助咸豐批閱奏摺,就是這一段實習經歷,讓慈禧的能力增長了不少。

    也熟悉了政治運作的竅門和流程,為以後垂簾聽政打下了基礎。

    肅順建議咸豐殺慈禧是因為皇帝年幼,但是咸豐的看法是,皇帝還年幼,畢竟才六歲,咸豐也不忍心讓自己的後代早早失去母親。況且愛新覺羅家族從他這一代開始就人丁不旺,同治駕崩以後,更是直接絕嗣了。

    總之不忍心兒子過早成為孤家寡人,所以讓咸豐動了惻隱之心。另外慈禧的才能還是不錯的,咸豐心想,有這個一個能幹的母親在,或許也能夠幫助小皇帝,防止大臣專權。其實肅順考慮到將來太后專權。

    難道咸豐就沒考慮到將來這些大臣專權?

    畢竟把慈禧一殺,那小皇帝就真的成為孤家寡人了,年紀又小,母親又不在了,誰來幫助他?搞不好連皇帝之位都保不住了。所以你看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肅順建議咸豐殺慈禧,其實還不是希望權力能夠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

    畢竟對於慈禧的能力他還是知道的。

    但話說回來,人家咸豐畢竟是和慈禧是一家人,不是和你肅順。當時同治那種情況,咸豐怎麼可能去殺慈禧,要幹這件事還是需要很大的魄力以及對大臣的信任,因為你一旦把慈禧給殺了,最壞的結果就是小皇帝沒有了後臺。

    他就成了大臣們的傀儡了,在這種情況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贊同咸豐的做法。

    這不是沒有教訓,就拿被漢武帝殺掉母親的漢昭帝來說,八歲繼位的他完全就是一個傀儡,果不其然出現了霍光這麼一號大權臣。幸運的是,霍光還是忠誠的,沒有幹出專權亂政的事情,但當時同樣是輔臣的左將軍上官桀因為不滿霍光。

    就和他爭權,還準備把劉弗陵廢除。要不是霍光力纜狂瀾,估計歷史又是另外一種走向了。肅順可能覺得自己能夠當霍光,但咸豐可不這樣覺得,總之,在他看來,不能讓小皇帝成為孤家寡人,把他母親留下來,好歹有個人能和大臣們抗衡一下。

    只不過令咸豐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嚴重低估了慈禧的權力慾望,而慈禧似乎也抗衡過了頭。

    但這些都是咸豐所不能預見的,估計他那個因為吸食鴉片過多的榆木腦袋,也觀察不到慈禧的這些野心和舉動。但從他當時所處的形勢來說,其實不殺慈禧是一種很合理的舉措。而僅僅只是一念之間,清朝的命運就被註定了,這劇情也確實足夠魔幻的了。

  • 12 # 達摩說

    咸豐帝確有此念頭,理由很簡單,主少母壯。

    咸豐帝在熱河臨終時,慈禧27歲,正值春秋鼎盛之際,又處處顯示出不凡的權力慾,而她與咸豐帝唯一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不過才5歲。在這種情況下,慈禧極有可能控制小皇帝,擅權攬政。

    加之重臣肅順也建議咸豐帝,讓他效仿漢武帝賜死鉤弋夫人的做法,儘快除掉慈禧,所以咸豐帝內心是想要殺慈禧的。

    但最終由於幾點顧慮,咸豐帝並沒有動手去殺慈禧。

    第一,咸豐帝與慈禧感情還算不錯。慈禧進宮僅僅五年,就從貴人升為貴妃,而且咸豐帝英年早逝,一生子嗣凋零,只有一兒一女,女兒早夭,而這個兒子就是慈禧所生的同治帝,可見咸豐帝對慈禧的應該是比較寵愛的,否則怎麼只生了兩個孩子,其中一個還是慈禧的?所以咸豐帝思來想去,沒忍心下手。

    第二,殉葬制度不在。殉葬制度作為一種不人道的制度,長期存在於中國古代史中。雖說有些仁慈的君主廢掉了殉葬制度,但卻始終死灰復燃,而且不僅在宮廷,殉葬制度在民間也很有市場,不少寡婦在丈夫死後立即殉夫,以全節婦之道。清朝初年,殉葬制度依然存在,努爾哈赤的妃子阿巴亥便被要求隨努爾哈赤一起殉葬。但後來康熙帝將殉葬制度廢除,至咸豐帝時,殉葬制度在宮廷從此不再有市場,所以咸豐帝也不會貿然恢復殉葬制度。

    第三,咸豐帝確實擔心慈禧擅權,但他也同樣擔心權臣擅權,所以他不能殺慈禧,但也不能動權臣,於是他在臨終前搞了一個相互制衡的穩定結構。

    咸豐帝的構想是,建立三個權力中心,也就是慈禧、慈安太后和顧命八大臣。為了平衡三者之間的關係,避免權臣權力過於集中,他授予慈安“御賞”印章一枚,又賞慈禧“同道堂”印章一枚,顧命八大臣的決議要由兩宮太后通過後方可生效。與此同時,又授予慈安一道密旨,如慈禧專權,即令其持詔書將其誅殺。

    咸豐帝臨終的政治安排其實還是很周密的,妥善安置了帝后和權臣之間權力關係,所以咸豐帝也就不再動殺慈禧的念頭了。

    當然,咸豐帝還是低估了慈禧的能力,他沒有想到慈禧能夠如此乾脆地解決了八大臣。但是實話說,如果沒有慈禧,清朝還真未必能苟延殘喘那麼長時間。

  • 13 # 只讀帖不評論

    咸豐和慈禧同床共枕那麼多年,慈禧的心思他還是可以察覺到的。慈禧對權力的野心和對參政的熱情,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了。當時還沒即位的同治帝載淳年紀還小。咸豐在迴光返照的那一刻,已經有做了兩手準備。

    第一手準備,咸豐安排了肅順8個顧命大臣來輔政。為什麼是8個?之前順治,康熙還小的時候,最多就是4個輔政,咸豐一下子找齊了8個顧命大臣,都可以湊兩桌麻將了。咸豐此舉,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現像少年康熙時期鰲拜專權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對慈禧的權力進行更多的限制。他料定,你慈禧再狠,最多讓你可以吃掉4個,要一下子吃定8個朝廷的股肱之臣,她還沒那能耐吧。

    第二手準備,咸豐給了當時的皇后慈安一份手諭。慈安溫柔賢惠,沒有野心,且忠誠仁厚是典型的好國母。咸豐信的過她。他在手諭裡給了慈安一方尚方寶劍,就是日後如果發現慈禧有過份越權的行為,即刻憑先帝手諭將她處死。另外,咸豐在臨去的那一刻,還找來慈禧,慈安,載淳,八大臣,當眾明示告命,且公開宣稱,所有人應當以皇后,也就是日後的皇太后慈安為尊。共同盡心,輔佐幼主。

    有了這兩手準備,咸豐才安心的去了。

    另外,咸豐號稱清文宗,意思就是比較溫和文雅,性格仁善,這也是他生前的作風。所以,他不殺慈禧,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乃是念在舊情,不太忍心。

    而且,咸豐在世時,清朝內憂外患,他自己身體不太好,全靠慈禧在一旁出謀劃策,對他的政務襄助不少。

    只不過咸豐自己比較文弱,越到後來,慈禧越是得寸進尺,對朝政的野心也是昭然若揭。且慈禧處處強勢,屬於很有想法的人。咸豐有時也有點怕她。

    咸豐患病以後,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他不斷的糾結該不該除去慈禧,免得她日後專權。肅順等人更是直接諫言,慈禧不除,日後必禍國殃民!

    咸豐一度已經下了狠心,但想到兩人以前在圓明園的美好日子,以及兩人舉案齊眉共商國是的甜蜜時光,終究難以絕情絕義。他拍案而起,聲淚俱下的對肅順等人說道,玉蘭並無過錯,朕何以忍心殺她?

    仁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咸豐屍骨未寒,慈禧就急不可耐先動手了。8個顧命大臣在先帝靈柩回京的路上被慈禧通通殺掉。如此心狠手辣,狡黠奸詐之人,生前竟矇騙了咸豐。咸豐還一度以為她也受了不少委屈。

    當時的亂世天下,可不是講仁義的時候,只有像慈禧那種冷血無情,殺伐果斷的人才能掌握帝國最高的權力。

  • 14 # 大劉侃歷史

    咸豐是個悲催的皇帝,一生子嗣稀薄,又逢國事艱難,大清國到了他接盤時候,已經舉步維艱、風雨飄搖、日薄西山。這位曾經上位就想勵精圖治振興朝綱的青年天子在英法聯軍的洋槍洋炮的逼迫下,名為熱河西狩,實為逃避躲災,但是當洋人一把火燒了祖宗精華圓明園的訊息傳到熱河行宮時,連羞帶愧的咸豐帝一口血吐出,驚恨交加,本來就羸弱的身體一病沉痾,不得不考慮自己身後事。

    曾經的權臣肅順在咸豐帝駕崩前,曾以漢代鉤弋夫人為例,力勸咸豐立子殺母,賜死載淳生母,免得日後“子少母壯”禍亂朝綱。據說柔優寡斷的咸豐也動了心,但是後來卻改變了主意,思前想後擬詔讓自己六歲的獨子載淳(生母慈禧)繼承大統,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和兩宮太后慈安和慈禧共同輔政。那麼為什麼咸豐最終沒有殺慈禧呢?無外乎以下原因:

    一是咸豐自身的性格原因。

    咸豐執政水平雖然不高,缺乏銳意膽小懦弱,後期視祖宗基業凋敝於不顧,沉湎女色自我麻痺,但是由於幼年失母寄養在恭親王母親那裡,他極度渴望母愛,所以不願意死後唯一的兒子失去母親的庇護,重蹈自己當年的覆轍。另外咸豐本身性格就是仁厚,當年和恭親王奕訢爭儲君位子時候,因為春季狩獵不忍心傷害孕育期獵物,才得到父皇道光的讚賞從而獲得皇位,這樣一位性格仁慈的帝王真得叫他對枕邊人——給他生了唯一皇子的慈禧下殺手,他真得於心不忍。

    二是慈禧的韜光隱晦巧妙地保護了自己。

    慈禧是個不一般的女人,她的姿色和文化水平是後宮裡最高的。咸豐病重時期,她經常幫助咸豐批閱奏章,一面紅袖添香,一面代為其勞。她機智聰明善於討巧,她太知道後宮的生存法則:雖然自己生了唯一皇子但不過還是個貴妃,於內在後宮有正牌的慈安壓她一等,於外在朝堂上還有肅順為首的一些大臣看她不順眼,隨時可以進言讓她危在旦夕,所以她一直以柔弱示君,在熱和伴君時期和侍奉病重的咸豐時期,她一直謹言慎行隱去鋒芒,一副小女人狀,還經常淚水漣漣地帶著六歲獨子看望咸豐,孤兒寡母可憐狀觸動了咸豐帝那顆慈悲的心,也激發了咸豐的大男人保護欲,不能動殺機。

    三是慈禧還有神助攻醇親王奕譞的助力。

    慈禧的妹妹嫁給了醇親王奕譞,是奕譞的嫡福晉。慈禧和奕譞的福晉是親姐妹,而奕譞和咸豐又是親兄弟,所以當肅順等進言要殺慈禧時候,奕譞站在自己妻子的立場為慈禧辯言力保。他對咸豐說行鉤弋之事是“滅夫妻之情,絕母子之愛,殺戮無辜”,正是這位有著和慈禧有姻親關係的七王爺在咸豐帝面前力保,並且願意用身家性命來保證慈禧斷不會成為母后專權的“呂后”第二,有了這位神助攻的鼎力幫助,慈禧才逃過了一劫。

    四是咸豐帝對皇后慈安的信任,認為她可以壓制慈禧,所以沒動慈禧。

    咸豐最信任的是自己正妻皇后慈安,慈安也遠不是一些民間野史上說的沒智慧沒格局的窩囊皇后。她短短半年時間就從嬪妃晉升到皇后,可見咸豐對她的喜愛和欣賞。按照咸豐遺命為防止八位顧命大臣專權,小皇帝的詔書要由兩宮太后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才有效,而“御賞”印章的保管者恰是慈安。在封建法理上,有正牌皇太后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造次,即便仗著是皇帝生母身份有異心,那麼慈安也會顧全大局依仗自己的身份對慈禧進行懲處和壓制,所以咸豐有了慈安這道後宮保障,也不屑於動慈禧。

    綜上所述,正是上述幾個原因,所以咸豐才最後沒有在死前除掉慈禧。當然如果咸豐知道因為自己的一念之仁留下了禍根慈禧,最後這個女人三度垂簾聽政,挾制自己子侄,讓愛新覺羅的皇權旁落半個世紀之久,加重了大清覆滅的步伐,咸豐於地下有知,肯定悔之不及。

  • 15 # 中國人口太多

    1.慈禧和皇帝有感情,皇帝不想讓兒子失去母親

    2.皇帝臨死病重,恨不下心去殺慈禧

    3.皇帝覺得慈禧威脅沒有那麼大,可以透過3權分立的方式解決,防止一家獨大

  • 16 # 書包裡的手機

    就在咸豐皇帝大限將至的時候,他的寵臣肅順建議咸豐皇帝:行鉤弋夫人之事。

    其實肅順的建議咸豐皇帝並非沒有考慮過,在咸豐統治後期,當時的懿貴妃已經開始幫他處理政事。咸豐皇帝也深知他的這個老婆喜歡攬權,並且心機很深。如果留在世上,肯定會形成母后專權的局面。

    咸豐沒有殺慈禧的第一個原因是慈禧會專權,但是不會導致外戚之禍。慈禧雖然出身於滿族的大姓葉赫那拉氏,但是慈禧一家在朝廷並沒有什麼勢力,慈禧的父親在慈禧十幾歲的時候就死了,慈禧是家裡的長女,他的兩個弟弟也是平庸之輩,慈禧當權五十年,他的這些弟弟也沒有任何政治上的作為。並且在當時的環境下,已經沒有外戚專權甚至篡位的可能,明清兩朝吸取了漢唐時期外戚專權的教訓,從制度設計上已經對外戚做了很嚴密的防範。

    咸豐沒有殺慈禧更重要的原因是讓慈禧作為皇權的監護人,保護皇權。當時為了對抗太平天國,給了曾國藩等漢人督撫非常大的權利,而在朝廷之中肅順一黨的權力很大,而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都是肅順保舉的。如果咸豐皇帝一死,在中央的肅順和地方的督撫相勾結,如果做出一些不利於皇帝統治的事情,年幼的皇帝肯定無法阻止。

    對於咸豐皇帝來說肯定要引入一股用來平衡肅順等人的勢力,當時的環境下咸豐皇帝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另一個就是慈禧。之所以選擇慈禧有兩個原因,首先是這兩個選擇之中最有利於小皇帝的肯定是慈禧。對於小皇帝來說母親總比叔叔來的親近。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一旦恭親王的勢力被培植起來就會很難控制,他深知即便是慈禧攬權大清的江山也不會落入葉赫那拉手上,但是如果恭親王的勢力一旦起來,帝業很有可能從他這一支過渡到皇族的其他支脈。

    咸豐不殺慈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慈安太后的存在,慈安從名分上要高於慈禧,而且慈安生性平和,沒有對權力的慾望。據說咸豐在死前給慈安留了一道密旨,說如果慈禧一旦有越軌之處,即可殺掉。這道密旨包括慈安太后的死也是晚清的一宗謎案,今天也不去討論。不過即便是沒有這道密旨,慈安太后也能對慈禧進行管束和制約,這一點是無疑的。

    引自拙作《慈禧的野心眾人皆知,為何咸豐不殺慈禧,反而讓她掌權?》

  • 17 # 歷史風趣說

    1860年,英法聯軍攻打天津,咸豐帝讓恭親王奕訢跟洋人談判,自已帶著兩宮太后和朝中大臣逃到熱河。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咸豐帝只有一子,是與慈禧所生,年僅6歲。咸豐帝對大臣肅順言聽計從,肅順趁機給咸豐帝說武帝殺鉤弋之事。咸豐臨死之際,也惟恐慈禧謀權篡位,於是萌生了除掉慈禧的念頭。

    無奈慈禧早有驚覺,整天帶著6歲的兒子在咸豐帝的床邊哭哭啼啼,畢竟咸豐專寵慈禧十幾年,而且慈禧還幫助他分憂國政,顧念慈禧對他的種種好處,咸豐遲遲不願對其下手。咸豐幼年喪母,對孤苦無依的痛苦感覺有切身體會,載淳年紀尚小,咸豐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孤兒,因此他狠不下心來對慈禧下殺手。

    當時的政治形勢,也令咸豐顧慮重重,他對朝中的那些大臣,也不是完全信任。他的弟弟奕訢曾跟他爭奪過皇位,朝廷大臣肅順權重,這些都是威脅載淳即位的不安定因素。迫於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咸豐思前想後,最終決定留下慈禧制衡朝臣,以便載淳順利即位。於是,咸豐將輔政大臣確定為8位: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讓他們互相箝制,來達到平衡權力的目的。又將兩塊行使權力的御印,一塊給慈安,一塊給幼主,幼主的御印由慈禧保管。

    然而,咸豐帝的一片苦心終究落空。慈禧按耐不住對權力的狂熱追求,咸豐帝病死之後,其子載淳年幼,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和奕訢相勾結,拉攏握有兵權的勝保等人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隨後,慈禧太后殺死載垣、端華、肅順,其餘五大臣革職治罪。將載垣等人擬定的 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慈禧太后竊取了實際的最高統治權。

  • 18 # 有得觀史

    這種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咸豐身體不行了,就一個兒子載淳,年齡還小,他得選好輔佐人,以保證兒子皇位不丟。他對候選人員進行排查,得出結論,慈禧最可靠,肅順次之,最不可靠的是恭親王奕訢。

    慈禧是載淳他媽,虎毒還不食子呢,維護兒子的利益,當媽的最可靠。只是慈禧這個人有點政治野心,將來有可能出現太后專權。不過慈禧孃家沒啥勢力,她的兄弟也都廢物,成不了大事。即便出現了最壞的結果,慈禧專權,她最終還得還給兒子,皇權不會旁落。

    慈禧是個女人,按祖制女人不得干政,讓八大臣輔政,那幫老油條,權力能讓慈禧奪去?不太可能!何況慈安是正宮太后,有慈安把關,慈禧想專權更沒可能。至於他死後,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奪取最高權力,完全出乎咸豐想象之外。

    咸豐對肅順就差了點。咸豐在肅順面前表現出對慈禧專權的擔心,完全是試探他的忠心。肅順中套了,他建議咸豐效法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做法,殺掉慈禧。這加重了咸豐對肅順的懷疑。慈禧沒有多大威脅,殺了她,慈安制衡不了你肅順,你好專權是吧!這樣咸豐就把關注點放在了肅順身上。奕訢不能用,只能用肅順,但又不放心肅順,只能加強防範。

    當年順治當皇帝,年幼,諸王貝勒推薦了兩個人當攝政王。康熙當皇帝,順治給他選了四個人當輔政大臣,人數翻了一番。到了同治這兒,咸豐給他安排了八大臣輔政,人數又翻了一番。輔政大臣人數多了,看起來人多勢眾,實際上是分散權力,分散肅順的權力。

    就這樣咸豐還不放心,於是又把他平時用的兩個印章,一個給了慈安,另一個給了慈禧。八大臣下發指令,擬好文,先拿到慈安那兒蓋上“御賞”印,再拿到慈禧那兒蓋上“同道堂”印,這樣才能生效。慈禧是最後一道關,有一票否決權,可見咸豐多麼看重慈禧。

    這一招太高了,既制約了肅順又制約了慈禧。咸豐為自己想出這一招暗自竊喜。這樣就可以保證兒子的皇位安全無憂了。

    至於奕訢,這小子太厲害,最讓咸豐這個當哥的不放心。他不是鬼子六嘛,所有的事情都不讓他沾邊,看他還有啥鬼主意。實在不行,還有慈禧能制約他,他是皇帝的親叔叔,八大臣制約不了他,慈禧是他嫂子,是皇帝的媽,論親疏比奕訢親,論能力慈禧不比奕訢差,制約奕訢只有慈禧才行。

    慈禧太重要了,制約八大臣,制約奕訢都得靠她,殺了她,兒子的皇位就沒保證。

    咸豐不是隨便殺人的皇帝,當年那個曾刺頭曾國藩,那麼讓他生氣,他都沒殺,何況慈禧,他可愛的蘭兒,在國難當頭,他亞歷山大,幾乎崩潰之時,幫他批閱奏章,替他分擔憂愁,他怎麼捨得殺呢!至於她的危害,防範就好,不會有大礙。

  • 19 # 唯戀無名

    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豐皇帝死於熱河行宮!

    據說,咸豐皇帝臨死前,已經動了除去慈禧這個後患的念頭,為何最終沒有實施,真相就是,咸豐即便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機會早就喪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漸豐,黨羽眾多,臨死前再動殺機,為時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殺心,只是未付諸於實質,成功不成功另說,我們單看咸豐皇帝為什麼沒有具體實施的原因吧!

    一,咸豐和慈禧這對夫妻還是有一定感情基礎的,因此雖然早有殺意,但是遲遲未動

    咸豐二年,17歲的慈禧少女初長成,亭亭玉立,美貌絕倫,而正是這一年,皇太后為咸豐帝全國海選秀女,正巧又被選中,憑藉著美貌和家族優勢,被封為蘭貴人。顯然,僅僅是貴人的頭銜遠遠滿足不了慈禧的野心的,權利的慾望加上後宮的紛爭使年輕的慈禧心裡明白,要想再後宮站穩腳跟,必須手上有權,必須籠絡住皇帝這個靠山,就這樣,慈禧一步步,利用自己的美色,加上一些運氣,一步步的套住了咸豐,並且得到了咸豐的寵信寵愛,短短五年之內,提升為懿貴妃。

    有兩段描述可以說明咸豐對慈禧的寵愛:

    《十葉野聞》記載了咸豐帝迷戀那拉氏的情景:“當文宗(咸豐帝)初幸慈禧之日,頗有惑溺之象”。

    《長恨歌》中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彷彿似之”。

    二,慈禧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善於揣摩,而且,幫咸豐分擔了很多政務上的事。

    年輕的慈禧能這麼快得到咸豐皇帝的寵信信任,單單靠著美貌,靠著些許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慈禧更多的依靠著自身的能力,聰明才智加上運氣,以及咸豐皇帝的信任,才漸漸走上政治舞臺,從起初的枕邊建議開始,再到咸豐口授代批奏章,再到自己相機而斷,權利越來越大。

    再看看兩篇描述說明慈禧的權利政治慾望:

    《劍橋中國晚清史》說:“葉赫那拉(懿貴妃)過去曾為先帝整理過奏摺。”

    《慈福傳信錄》說:“迨武漢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憂致疾,遂頗倦勤,後(慈禧)窺狀漸思盜柄,時於上前道政事。”

    三,咸豐臨死前,也是做了一番安排的,安排了顧命八大臣輔佐新帝

    咸豐在臨死前,為了讓自己兒子順利登位,也為了挾制慈禧的許可權,安排了八位顧命大臣來輔佐新帝,同時挾制慈禧的許可權,正因為太相信八位顧命大臣的能力,因此,雖然臨死前有殺念,但是還是顧及的夫妻之情而未下殺手。

    要說咸豐不知道慈禧心存野心那是假的,本身,女子不得干預政事這個事祖訓,可是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預政事已經習以為常,況且夫妻一場十幾年,咸豐怎麼會不知道慈禧的為人,或許各種原因吧,咸豐性格上的懦弱,非常依賴於慈禧,夫妻兩人卻確實有感情基礎,在明知慈禧一步步的權利熏天時,未掌握最佳時機誅殺,而是拖到了臨死前,即便臨死前有了殺念,或許已經不是最佳時機。終於,咸豐皇帝的擔心成了真,在他去世不久之後,慈禧便聯合了恭親王奕訢,成功發動了政變,一舉誅殺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奪去了清朝的政權,垂簾聽政!

  • 20 # 胡項城

    我分析應該是這幾個方面,第一就是慈禧為咸豐生下唯一血脈,就是同治帝,在宮廷母以子貴,多少,多少咸豐應該說對於慈禧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而且生下的是唯一龍種,那自然慈禧應該是很長一段時間很寵幸慈禧,這有一個事件可以作證,就是咸豐常常讓慈禧幫他處理政務,批覆奏摺等國家大事,總結因愛未殺;

    第二就是咸豐對於慈禧深知她會分權,臨時之前他做了周密的安排,比如:設定肅順等顧命八大臣,還有就是給慈安密旨,簡單就是說分散慈禧的權力,限制慈禧的行為,不過咸豐沒想到慈禧和鬼子六輕鬆搞定了八大臣,慈禧又搞定了慈安,但是咸豐佈置這些的時候他心裡認為萬無一失了,所以盲目自信未殺慈禧;

    最後一點個人覺得在咸豐臨死想要殺慈禧的時候,估計已經是力不從心,殺不得了,像慈禧這樣有很強的政治野心的人,不可能不培植自己的黨羽,不可能不在咸豐身邊安插親信,所以在那時候咸豐也有可能想要殺掉慈禧,但是他自己已經沒有這個能力了,也只能含恨而終,應該是沒有能力殺慈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淵心裡的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為何還讓李世民手握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