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昌寶聯護欄

    首先,正是因為看中李建成,李淵才沒有讓李建成像李世民一樣四處征戰,畢竟戰場上風險極大。而李世民帶兵時也多次親自衝鋒陷陣,甚至在迎戰竇建德追兵時與尉遲恭兩人兩馬斷後,對戰數萬大軍。太子作為國家的根本,不應該冒險。這樣的情況就導致,雖然很多人才是李建成提拔的,但他們跟李建成的關係不及與李世民親密,畢竟戰場上的戰友情血濃於水。

    其次,李淵起兵之初,李世民負責在老家徵兵,而李建成則負責招募建設國家的文官。從道理上講,李建成的工作更有意義,因為招募普通士兵的工作所有人都能做,而招募官員和高階人才的工作則讓太子去做,這有利於太子未來對國家的掌控。但是這樣卻給了李世民機會,他在下層士兵心中威望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第三,在李淵眼裡,雖然李世民掌握了部分兵馬,但還有一些將領帶兵制衡。李建成則掌握國家官吏和經濟命脈,因此即便自己百年之後,太子依然能控控制住局面。就如當年王衛尉對劉邦所說,後方負責募兵和組織糧草的人,造反則天下易主,他們的權力非常大。歷史上,君王們在轄制在外武將的時候,基本上也都是控制住經濟命脈,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傭兵百萬,也很難輕易造反。

    不過李世民的情況卻有所不同,假如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李淵剩下的兒子當中還有能夠繼承王位的,只怕當時李建成留下來的一眾文官和地方上其他的武將聯合,消滅李世民也是很容的。所以在李淵看來,李世民手握兵權,本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只是特殊情況連續出現,李世民不僅殺掉了李建成,李元吉也死了,李建成的兒子也全都死了,這樣大家無論如何也只能擁立李世民了,最終李淵自己也無奈被逼退位了。

  • 2 # 寒汐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作出解釋。一是由於傳統制度,自古太子不將兵,因此李建成作為繼承人必須留在都城;二是由於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無可替代,因此能夠一直帶兵征戰,屢立戰功。以下從這兩方面進行分別解析:太子不將兵《左傳·閔公二年》:“夫帥師,專行謀,誓軍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大子之事也……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如題中所述,為什麼李淵欲立李建成為太子,卻不讓他手握重兵?為什麼作為太子竟然不能帶兵?《左傳》中有言:“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太子不能將兵的原因有三:

    以防外一

    自古以來,太子便是國本,作為國家的繼承人,不能有任何閃失。即使皇帝御駕親征,也要將太子留在朝中監國,以安民心。近期熱播劇《清平樂》中的宋仁宗本決心要親討元昊,卻因為未立太子,被群臣所諫,最終未能御駕親征。

    且古語云:“國不可一日無君”。古時的天子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天有不測風雲,立儲也是為防萬一,若是當朝天子突遭變故,太子在朝中亦可隨時應對突發事件,甚至準備即位,穩定人心。

    因此,太子成為儲君後幾乎不再離開都城,只能長居朝中,也就無法外出領兵。

    職責所在

    太子即是未來的天子,其職責重在處理政務,為日後登基治理天下做鋪墊。《 莊子·雜篇·說劍》中莊子曾有關於天子之劍與諸侯之劍的說法:

    “ 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可見,諸侯之劍是為征戰四方,天子之劍是為匡扶天下。而日後作為天子需要做的,都是作為太子需要提前學習的。天子之劍在“匡諸侯”,太子便不能效仿諸侯之劍去征戰沙場,即使會有歷練,也是在立為太子之前。而且太子在朝,亦可以更好的瞭解朝廷的局勢,增強對大臣們的瞭解,便於日後的管理。最後,無論是天子還是太子,都還有一個吉祥物的功能,就是安定民心。因此,作為太子,需要他做的事情都在朝堂之上,朝堂才是他的戰場。

    皇帝的制衡之術

    歷代皇帝都是多疑且熱衷於集權的,雖然設立儲君日後以承大統,但皇帝絕不會希望他的儲君在作為太子的時候,就提前威脅到他的統治。大多情況下,皇帝若是正值盛年,都會採用制衡之術,將軍權交付到自己信任的只忠於自己的將領手裡,而太子直到登基後才能徹底掌控軍政大權。因此,太子不將兵這一傳統,即是對太子人身安全的保護,也是對其權力發展的限制。在登基前,太子只需要發揮他吉祥物的作用就好,若是真的提前表現出了超群的政治能力和軍事能力,更大的可能只會招致皇帝的忌憚。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

    李世民,是李淵的嫡次子。少時領兵,聰明果斷,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李淵得晉陽起兵亦是出自他所謀劃。

    初時,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後官拜光祿大夫、尚書令,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東征西戰,先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冊封秦王,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

    而李建成最初雖然也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統軍,但其更善於籌謀,沙場功勞實則不及李世民。

    及至李淵正式稱帝、李建成為皇太子後,軍事統帥的職權就幾乎全權交到了李世民的手裡。

    李淵雖多次想委派將領分權李世民,但苦無手中無將,且李世民久居軍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手下猛將眾杜牧,他自己更是戰功赫赫。

    因此,李淵定都長安後,將作為皇位繼承人的李建成留在了身邊,而秦王李世民作為一名武將依然常年征戰在外。但一直讓李世民手握重兵,實則也是其無奈之舉。

    結語:故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將其留在都城不予兵權,而讓李世民手握重兵,一方面是依制和他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無可替代,且後期根基已成,無法強行扭轉局面的無奈之舉。其實,李淵依照“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皇位繼承製度,將李建成立為太子。李建成一路隨父起兵,亦有功名在身,也絕非平庸之輩。但只是因為他遇到了既有政治軍事才能,又有謀略有決斷的李世民,不然李建成也極可能成為一代明君。

  • 3 # 棲鴻看紅樓

    因為李淵心裡一直搖擺不定。

    根據嫡長子繼承製,應該傳位給李建成。而且建成也並不是笨蛋或者混蛋,沒有理由輕易廢除他。

    但是另一方面,世民為帝國立下汗馬功勞,並且才幹也的確無法隱藏。

    於是,中等才華加上嫡長子的身份,恰好與蓋世才華加上蓋世功勞,形成了勢均力敵。弄得李淵也拿不定主意了。

    再加上大唐的建立,並不是“平定天下”之後才建立政權,而是先“改元更始”,然後還在四處征剿、平滅十八路反王。所以在李淵稱帝、立建成為太子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國家還離不開李世民的四處征討。這時候如果解除世民的兵權,恐怕國家也會面臨覆滅的危險。

    這就是兩難呀。要想國家安全,就得給世民兵權;給世民兵權,就可能動搖太子地位;但如果剝奪了世民的兵權,國家都可以覆滅,太子還算得了什麼?

    在這樣的兩難處境之中,李淵左右搖擺、遲遲難以決斷,結果就釀成了“玄武門之變”的兄弟殘殺。

  • 4 # 語說漫談

    李世民的偉大毋庸置疑,能夠將百廢待興的唐王朝帶向富強,無論內政還是開疆拓土方面都是古代帝王中的楷模,開創了一代“貞觀之治”的局勢,明君的稱號他拿得心安理得,但是這並不能夠掩蓋他身上的血腥,尤其是“玄武門之變”上的流血,為了掩蓋他登上帝位的合法性,李世民更是開創性的做出了篡改史書的事情,所以現在我們能夠看到關於李世民的記載都是經過修飾了,尤其是他登上皇帝寶座之前的記載,也是因為這方面的原因,大唐的開國皇帝和開國太子都是昏庸無能的形象,一個政權的開創者,哪一個會是昏庸無能的形象,而李淵直到李建成被殺都沒有過廢除太子的念頭,可見李建成在李淵心中是十分合格的繼承人,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即便是軍功突出,依舊沒有讓李淵動過廢立心思的原因了!

    那麼明明心中最中意的繼承人就是李建成,為什麼李淵不去大力培養太子,反而讓李世民掌握著龐大的軍隊,形成了與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的形勢呢?其實這裡面有著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存在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襬放在李淵面前的主客觀原因吧!

    先來分析一下主觀原因吧!首先古代王朝的太子,很少有能夠直接掌控軍隊的傳統,雖然太子作為繼承人,是古代王朝的二號人物,不過皇帝的寶座只能夠有一個人坐上去,而歷朝歷代皇帝都是一個危險性係數最高的職業,臣子造反的情況真的是經常出現了,尤其是掌控了龐大的軍事能力,也就能夠控制皇帝,甚至廢除皇帝,自己登上皇位,王莽是這樣的一種情況,曹操和司馬懿也是這樣的情況,甚至擺在李淵眼前的姨父楊堅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儘管李建成是他心儀滿意的太子,可是太子也是臣子,而且是全天下最希望他早死的一個人,當然這是在心理的想法,但是不可否認太子們絕大多數都會有這樣的心理吧,畢竟老皇帝不死,太子也就永遠是儲君,誰會不希望自己轉正呢?

    也就是基於這樣的一個現實,太子不可能掌控軍隊,如果太子掌控了軍隊,也就相當於他已經事實上成為了皇帝,下一步不用想都明白了,李世民玄武門兵變之後掌控軍隊,僅僅做了一個月的太子,不也就急忙忙的登上皇帝之位嗎?如果軍隊掌握在太子李建成的手中,就算是李建成沒有想法,手底下的文臣武將也會逼迫著他這麼去做的,所以這樣的一個主觀原因讓李淵儘管十分中意李建成,卻也不能夠讓李建成過多的接觸軍隊。

    其次李建成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那麼就不可能讓李建成輕易的領兵出征,畢竟戰場上刀槍無眼,一個不小心出現危險怎麼辦?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樣的危險太子就算是不怕,李淵和群臣也是不會讓李建成涉險的!

    第三就是古代帝王都喜歡往權力的制衡,一個朝廷上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可能,否則也就會出現皇權旁落的情況,在李淵大力培養李建成治國理政的能力的時候,自然會在太子身邊聚攏大批的人才,像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魏徵不就是投靠在李建成麾下嗎?所以在朝堂之上自然需要另外一股政治勢力能夠制衡太子,或者能夠牽制一下太子勢力的發展,這就像古代的朝堂之上,很多時候丞相都不是一個人的情況一個樣,在唐朝初期能夠制衡太子的人,顯然只能夠是李淵的其他兒子,而李世民憑藉著戰功,讓李淵一步步將李世民打造成了能夠制衡太子的勢力,一個“天策上將”能夠自置官員,而且位在三公諸王之上,這不就是顯然另外一個“太子”嗎?

    分析完主觀原因,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客觀原因!

    第一,唐朝剛剛建立,還沒有完成天下的統一,僅僅是攻佔了關中地區,再加上李淵的大本營太原,對於當時天下群雄割據的形勢去看,李淵就算是有優勢,也不是那麼明顯的,這個時候想要讓唐朝延續下去,甚至走出一統天下的形勢,也就必須將軍隊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軍隊必須緊緊的掌控在李家宗親的手中,尤其是自己的兒子的手中,曹操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也是倚仗了自己宗室的支援,無論是曹家還是夏侯家,都是曹操最為倚重的重臣了,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在李淵自己坐上皇位,太子輔佐他治理天下,並且不能夠親自掌兵的情況下,李淵的兒子和侄子們才是他最能夠倚仗的人,在唐朝建立之後,李淵也就將開拓疆土的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子侄們,而李淵在這個時候也明白雞蛋不能夠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李世民並不是李淵唯一的依靠,總的來說這個時候李淵將開拓疆土的重任做了佈置,也就是李世民負責經略西方,李元吉負責鎮守老巢太原,防備北方的突厥和劉武周,當然根據這個佈置也應該有經略東方的意圖,而經略南方的重任也就落在了侄子李孝恭的身上,顯然此時李淵的佈置是十分合理的,如果按照他的劇本走下去的話,根本不可能出現一個能夠出現軍功十分突出的人,也就是基本上不可能有人抗衡太子,同時還能夠保證太子不會擁有什麼軍權。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這也是李淵不可能預料到的結果,李世民和李孝恭的選擇是很正確的,但是李元吉卻很失敗,我們不能夠說李元吉就是一個草包,但是在他的鎮守下,老巢都被他跟弄丟了,這樣歷史也就選擇了李世民,李淵不得不派出李世民負責征討劉武周和東方的王世充竇建德,也就是歷史將這樣的機會留給了李世民,而李世民也完成了這項重任,大唐的天下有一半的疆土在他手中實現,而另外一半自然是在李孝恭的手中完成的,不過當時天下實力最強大的割據勢力基本上都是在北方,所以對於唐王朝而言,李世民的戰功那就是太突出了!這樣在李世民自己爭氣,以及李淵需要李世民制衡太子的情況下,也就出現了秦王府這個不弱於太子府的勢力了!

    那麼為什麼最後卻成全了李世民呢?可以說李建成和李世民互相制衡的格局,是李淵最希望看到的狀態,這也就是所謂的帝王權術吧,在李世民足以與李建成這個太子抗衡的時候,甚至有著壓倒李建成的趨勢的時候,李淵知道心中理想的接班人是李建成,自然不可能讓李世民的實力超過太子,所以在劉黑闥再次起兵造反的時候,李淵並沒有讓李世民去平叛,而是給了太子李建成這個機會,而李建成也不負所望,完美的平定了這次的劉黑闥之亂,等於是打壓了一下李世民的勢力,而這次李建成的出征,也說明李建成是一個十分優秀的統帥,只是歷史沒有給予他這樣的機會,這是李世民想要掩蓋歷史,抹黑李建成也藏不住的。

    後面的事情也就簡單了,天下基本上統一了,沒有哪一個勢力能夠阻擋李唐的一統天下了,兄弟倆也就走向了兵戎相見的局面了,此時李淵才算是下定了決心徹底粉碎李世民的奪嫡之心,這從他將秦王府的武將們紛紛調到外地,以及驅散謀臣們的行為上就能夠看到了,也是這樣的一個政治訊號,讓李世民明白想要奪得皇帝的寶座,也就只能夠鋌而走險了,李世民玩了一個暴力手段,一場玄武門之變消滅了最大的競爭者李建成,還帶著附屬贈品李元吉,從而君臨天下,可以說李淵的策略沒有什麼錯誤,他的最大的錯誤可能就是錯估了皇帝寶座帶給李世民的誘惑,以及李世民的狠辣手段了!也正是這些主客觀的因素成全了李世民,當然也是李世民自身爭氣,用一場場軍事上的勝利,讓他徹底走上了武裝奪取皇帝寶座的道路!

  • 5 # 史不知味

    李建成是李淵的嫡長子,李淵從一開始就打定了主意立李建成為太子,這在禮法上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可是偏偏又出了一個變數,那就是手握重兵並且始終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也有意去爭奪那個位置。

    既然李淵從一開始就認定了李建成,也一直在扶持和培養李建成,那他又為何讓李世民手握重兵?

    司馬光在通鑑中寫了這麼一句話:“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此話何意?

    李淵之所以能夠成為最後的贏家,坐上了那個無數人夢寐以求的位置,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勞!

    司馬光這句話或許有些許誇大,但是反過來看,倘若沒有李世民的話,李淵還真沒辦法成為最後的贏家。

    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人,誰最有才華?毋庸置疑是李世民,李建成雖然也不錯,可卻遜色於世民。

    雄才偉略,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政治手腕,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軍事才華,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拉攏人心,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處事果決,李建成不如李世民。

    李建成唯一強過李世民的優勢,就是他的嫡長子身份,倘若沒有這個身份的話,他恐怕沒機會和李世民一爭。

    又因為李建成是嫡長子,所以被李淵立為太子,成為了太子之後,所謂“千金之軀,不立危牆之下”,讓他帶兵那就不太現實了。

    從李建成少有的幾次帶兵記錄來看,他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將才,但卻絕非將將之才。

    然而李世民的表現卻極為出乎李淵的意料,絕對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將將之才,不讓他帶兵讓誰帶?

    至少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讓他帶兵,總比讓別人帶兵更讓李淵放心。

    李世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又是出了名的不畏生死,動不動就身先士卒,幾次讓自己陷入生死危機。

    若不是收了一群猛將的話,動不動身先士卒的李世民很可能早就沒了。

    李世民在軍中威望為什麼這麼高,手下那幫粗人為什麼一個個對他死心塌地?就是這麼換來的。

    他越是拼命,立的功勞就越多,然後職位就越高;職位越高,他手下的人就越多,最後就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因為李世民功勞實在太大,李淵都對他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無奈之下才不得不允許他開了天策府。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是李淵想讓李世民手握重兵,而是沒有辦法。

    他總不能放著這麼一個有本事的兒子不用,卻去用外人吧?

    讓李世民手握重兵是沒有辦法,可是後來發生在臨湖殿外的那一幕,那就是李淵無意之下犯的錯誤了。

    也怪李建成自己處事始終猶猶豫豫,無世民那種果決之風,這才讓他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一敗塗地。

    不過,也沒什麼好可惜的。

    從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性格和能力等等方面來看,李世民終究是比李建成更適合坐那個位置。

    也只有李世民,才能開創貞觀之治,才能帶領大唐走向盛世。

    李建成或也可成為一代不錯的帝王,然而比起李世民來則多有不如。

  • 6 # 南雷霆峰

    李淵心裡的繼承人是李建成,為何還讓李世民手握重兵?

    一,李淵也是沒有任何辦法。一邊是世子,嫡長子,按祖制李建成就應該繼承大唐帝國的帝位。說老實話,李建成也確實象歷史上傳統的太子一樣,敦厚仁慈,隱隱有長者之風。缺點就是過於優柔寡斷,做不了大事。三弟齊王元吉,太子洗馬魏徵多次要殺了秦王世民,皆因李建成的猶豫而失機。當然,你也可以說李建成這是“仁慈”,但是,這種作風在“慈不掌兵”的帝王之家,簡直就是給對手送人頭啊!

    如果沒有世民,李建成就是一個較好的守成之君,畢竟也跟李淵奮鬥過,李建成幹好了可能和漢文,漢景一樣有名。當然,就沒有武則天啥事了,李建成沒有二弟好色!

    二,李世民太出色了,是大漢民族少有的出類拔萃的帝王,“天選之子”啊!李老二之出色,連史官都沒有辦法形容,只有在他出生時,編了一個瞎話。憶往昔,李淵還是隋帝國的唐國公,其夫人竇氏生二子時,二龍戲於其家門口,三日乃去。看看,“千古一帝”就是這麼出生的。

    李世民還是少年時,就膽識過人。隋煬帝雁門關被圍,李世民帶兵,毫無懼色,從容部署。自己帶少數精騎突於胡人陣前,從容發箭,敵騎兵紛紛落馬,不敢上前。遠處的山林處,旌旗忽現,皆書一“李”字。突厥人大懼,怕被包了餃子,雁門關解圍。其實山林中沒有多少兵馬,李二的疑兵之計啊!

    李淵退位,李世民初登大寶。突厥人以為圖謀中原的時機已到,傾國而來,大軍列陣於長安城外,大唐京城震動。李世民故技重演,只率數騎立於渭水之濱,馬鞭遙指突厥的可汗,列數其背棄盟約,勞師動眾,其過之甚。一面派人聯絡突厥大汗的盟友突利可汗,暗訂盟約,實施“反間計”,一面暗暗遣將領帶兵馬布於突厥大營周圍。待時機成熟,只見長安城中塵土飛揚,突厥大軍周圍的高地上豎滿了軍旗。胡人嚇得面如土色,完了,這下死在中原了。後來得了大唐的部分財帛,自己又送給李世民牛羊馬匹,匆忙回國。

    大唐利用多年時間,休養生息,秣馬厲兵,派李靖,李績,侯君集等,用多年時間,幾次用兵,終於滅了不聽話的少數民族政權。李世民被胡人尊為“天可汗”,其風頭,已經蓋過了漢武帝。

    因此,李淵又有什麼辦法呢?前線將士獻俘之時,李淵還是太上皇,此情此景,連他都認為李家老二真的很牛逼!

  • 7 # 精彩影片片段餘小波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有兵權。唐朝雖然是李淵建立的,但有一半的天下都是李世民帶兵征戰打下來的,李世民在消滅一系列諸侯政權同時,也積累了大量士兵,手掌重兵。但對於李淵來說,既然他立李建為太子,為何還要讓李世民手握重兵呢,他自然是不願看到兩個兒子為了皇位自相殘殺的局面。

    李淵自自起兵之後,便一直有意識的培養長子李建成。同時,為了避免李建成在戰場上面臨危險,李淵一直讓李建成處理政治上的工作。所以,李世民能得到兵權,成為士兵們的擁戴物件,很大程度上是李淵的偏愛關係。在歷史的長河,封建王朝的皇帝性質上,有著武皇帝和文皇帝之分。所謂的武皇帝,他們一般都是開國之君,他們起於亂世,在紛亂的戰場上不斷的廝殺,硬生生的打下一片江山。換句話來說,武皇帝就是馬上皇帝,是比起坐在朝堂上批閱奏摺,更傾向於戰場作戰。

    李淵召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李世民提前埋伏在玄武門對李建成和李元吉進行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太子府也聽到了訊息,於是太子府的人立刻進攻對李世民的勢力進行圍剿,而李世民的手下根本抵擋不住太子府的攻擊。李世民見狀就命令尉遲敬德進宮控制李淵,從而奪走兵權。如果李淵沒有被李世民控制,即便是李世民殺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也很難全身而退,甚至會性命不保。所以李世民的勢力還是非常弱小的。

    最終李世民奪取了帝位,就是因為李建成太心慈手軟,他有好幾次可以暗殺掉李世民的機會,魏徵多次勸他,他都放棄了,因為他不忍心親手殺掉自己一手撫養長大的親弟弟。但是他的親弟弟李世民比他狠心啊,李世民能狠心殺掉一手撫養自己長大的親哥哥。所以李世民是依靠心黑手狠在這場政治鬥爭中笑到最後,取得了勝利

  • 8 # 歷史神秘人

    李淵的確更喜歡李建成,也立李建成為太子,既然立李建成為太子,為何又要李世民手握重兵,這不是讓兄弟自相殘殺嘛,可李淵也不得不那樣做啊!

    李世民太能打仗了,是很出色的統帥,唐朝要想穩固,就必須依賴李世民去打仗,李淵也沒辦法,只能讓李世民掌握兵權了,對李淵來說,以後的自相殘殺以後再說,先保住李唐才是最關鍵的!唐朝剛建立時,可沒有統一天下呢,各地還有強勢的諸侯,比如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人。唐朝就屢次被劉武周攻擊,輸了幾次仗,而李淵為了打贏戰爭,就必須讓李世民征戰,所以李世民能掌握兵權,其他的兒子都沒有李世民出色啊,只能靠李世民穩固江山了!李世民確實出色,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有了李世民的努力,唐朝才橫掃群雄統一了天下,這是很無奈的結局,有能力的人,你想壓也壓不住,李淵就是壓不住李世民,只能讓他掌握兵權了!

    唐朝穩定後,李淵也確實想過要削減李世民的兵權,因為不削減肯定會威脅到李建成的地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實力差距有點大,就是因為李世民有兵權!所以李淵也逐漸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李世民手下的將領調離的調離,打散的打散,採取的是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李世民和手下的將領感覺到了危機,再這樣下去,什麼權力都沒有了,一切都完蛋了,乾脆先發制人,把李建成幹掉,李世民當皇帝,大家都是從龍之臣了,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啊!於是大家合謀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幹掉了,李淵退位,李世民終於當了皇帝,大家都升官發財了!李世民太猛,李淵想壓也壓不住,有那樣的結果也不奇怪!

  • 9 # 耳已

    儘管李媛希望李建城成為他的繼承人,但他仍然不願讓李建城掌握軍事力量。有兩個原因:首先,王子不應該參戰,或者如果他在戰爭中死了該怎麼辦;第二,李淵擔心王子會反抗王子的力量,已經讓他監督了公務員。三,制度的影響讓我們在下面詳細分析這三個原因1.李元擔心李劍成在戰場上的死當時,李淵知道領導國外部隊的危險,如果不注意,就會死在戰場上。這是李媛不想看到的。因為李建城是李淵和竇皇后的長子。當時,武術風尚李建城的氏族培養了李建城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他對與自己的財產安全有關的重大事件無動於衷。因此,他是李淵反隋劍堂的重要參與者。李媛非常喜歡他的長子。當時,李建成跟隨李遠在戰場上作戰了許多次。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起義與隋朝抗戰,密昭建城和他的兄弟袁濟去太原。 6月,叛軍築起了旗幟並派出了軍隊,並被命令佔領西河。在第9次往返中,叛軍贏得了第一場戰鬥。李元建了府邸,授予左總督,統治了左三軍,並關閉了xi西縣政府。後來,他指揮並參加了西河,霍伊,Tong關和長安之戰,充分顯示了他的長期戰略眼光和傑出的軍事指揮能力。因此,李元因為擔心李建成會在戰鬥中喪生而拒絕讓李建成出戰。其次,李淵實際上害怕王子支援自己計程車兵在李淵的心中,意圖是將軍事力量和完整的政治事務交到不同的人手中。這就是為什麼李建成負責北韓的政治事務,而李世民卻在國外戰鬥。儘管李世民舉手沉重,但李遠認為,法院的政治和財務權力是最重要的,將軍們最終是為法院而不是李世民工作。李源的想法沒有錯,因為在宣武門事變後,李世民也進行了時差,不是說他帶領所有士兵一起叛亂。李源已經將監督國家的權力移交給了李建城。他擔心,如果李建城手中掌握著軍事力量,或者如果有一天李建城對王儲感到厭倦並想篡奪王位,那麼掌權和軍事力量的李建城將無法阻擋。這就是為什麼他允許李世民抱一個沉重計程車兵。那為什麼不讓李元吉開戰呢?因為李世民更有能力領導部隊嗎?此外,李媛從沒想到他的兒子會殺死他的兄弟並篡奪王位。3.制度影響這也是唐高祖時期使用的系統模型。李建誠親王執政,秦始皇李石民主軍。該系統模型很可能是由三國時期東吳時期的首領孫權首先試用的系統,後來由晉武帝司馬Yan完善並正式使用。當時,司馬巖使用了系統模型的完整版本:王子,一位王子和兩個親戚。四個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四個方面進行了整合,共同維護了中央法院的穩定性。外圍有強大甚至龐大的氏族國王來保衛邊界。這樣,功率將不會被集中。在任何人想做點壞事之前,他需要考慮其他有強大力量去剋制對方的人。這種佈局的核心部分是王子與王子相互約束,通常被稱為負責王子,軍隊中的次子或王子與次子。李世民招募顧問和將軍的能力得益於這一制度。試想一下,任何有能力成為軍隊領袖的將軍都必須加入李世民的行列。加入李建成的團隊有什麼用?它不會分配給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有越來越多的將軍。此外,李世民一年四季都在外面戰鬥。不可能將軍事力量移交給李建城。如果軍事力量掌握在李建成手中,那麼您需要徵求所有方面的指示,如果等待批准,則所有戰鬥機都將被推遲。結論因此,唐太宗李世民能夠容納沉重計程車兵。一方面,這是他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李淵的意願。李媛想下放政權,但他做得還不夠徹底,無法將軍事力量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強迫退位的重要原因。每天注意注意小Sunny,並掌握新鮮的歷史知識。

  • 10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首先,李淵心中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從最開始太原起兵造反之時,李淵自己也不清楚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他的造反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所謂的把李建成當成繼承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李淵本身就是世家大族關隴李家的族長。以當時嫡長子為尊的情況來看,如果李淵在沒有造反的前提下。那麼他選擇繼承人的唯一選擇就只有李建成。因為李建成是長子嫡孫。除非李建成死在李淵之前吧。否則李建成是李淵繼承人這個事實是無從改變的。另一方面,從李淵造反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事實上李淵對於自己能否造反成功是一直抱有疑慮的。在這種前途尚未可知的情況下,李淵哪來的心情考慮日後成功的繼承人呢?這不現實。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即使李淵在造反之前就已經認為自己可以造反成功。他也已經考慮了很多日後他建立國家稱帝之後的事情。但對於繼承人的最終確定也依舊並不確定。按照按照常理來說,李建成身為嫡長子,不論如何他都會是李淵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但之前不還有隋煬帝這個例子嘛。所以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另一方面,李淵之所以會造反,這完全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可以說李淵造反,李世民居功至偉。而且歷史上不也有記載,李淵曾經答應會在造反成功後立李世民為太子嘛。所以說,李淵是否早就認準了李建成度繼承人之位,這是一個謎。

    至於說李世民掌握兵權這回事,這就和其他問題更加沒有關係了。要知道李淵造反時期,李淵的地位並不怎麼高,其勢力也並沒有多強。既然他造反了,那麼李淵就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任用一切可以任用的人來實現改朝換代這個終極目標。李世民身為李淵兒子中能力又強,歲數又夠成年的存在。他自然就成為了李淵的左膀右臂。事實上,在李淵太原起兵時,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他們就是李淵的左膀右臂。也是李淵兒子中唯二可堪一用的人才。除此之外,李淵的女兒平陽昭公主也是一個手握重兵征戰沙場的女將。從這裡來看,李世民掌兵是根本不足為奇的。

    事實上,李唐王朝的建立,第一功臣就是李世民。長安是李世民和平陽昭公主拿下來的。李淵佔領長安建立唐朝後,李世民又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可以說如果沒有李世民。歷史上很可能就沒有唐朝這個朝代的存在。即使有也就是短暫的曇花一現。後來李建成被分封太子後,李世民也一直在掌兵。但李淵和李建成為了遏制李世民的勢力。後來又讓齊王李元吉遏制李世民。但最終也還是無用功。李唐天下一統後,李世民也徹底成為了一個空殼秦王,他雖然有軍職,但並沒有實際軍權了。只有在戰時才會被賦予軍權。否則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造反也不會那麼的艱難。

  • 11 # 霞客81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心有趣文史知識,右上角關注霞客喲~

    雖然李淵想讓李建成作為繼承人,但是還是不會讓李建成手中有兵權的,原因有二:其一,太子不應該上陣打仗,不然戰死怎麼辦;其二,李淵害怕太子執掌兵權謀反,已經讓他監管文臣了。其三,制度影響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這三點原因

    一、李淵害怕李建成戰死

    當時的李淵,深知在外領兵作戰的危險,稍有不慎,就會殞命沙場,這可是李淵不願意見到的。

    因為李建成是李淵與竇皇后的長子,當時李氏宗族習武之風培養了李建成的政治、軍事才能,他對於關係身家安危的大事不會無動於衷,因而當時是李淵反隋建唐的重要參與者。

    李淵對於自己的大兒子,可是十分喜歡的,當年李建成跟隨李淵征戰沙場,多次拼殺。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起兵反隋,密召建成與弟元吉至太原。六月,義軍建旗發兵,建成受命率眾攻取西河。九日往返,義軍首戰告捷。李淵建大將軍府,授建成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封隴西郡公。

    後來,他指揮和參與指揮的西河之戰、霍邑之戰、潼關之戰、長安之戰都充分顯示出其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所以李淵不讓李建成災出去打仗,是害怕李建成戰死沙場。

    二、李淵其實也害怕太子擁兵自重

    在李淵的心裡,是打算將兵權和朝政大全放在不同人的手上,於是才有了李建成在朝中處理朝政,李世民在外征戰打江山。雖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是李淵認為,朝廷的政治和財政大權才是最重要的,武將最終還是在為朝廷賣命,而不是為了李世民。

    李淵想法沒有錯,因為後來玄武門事變,李世民也是打的一個時間差,而不是說率領全部將士一起謀反。

    李淵已經將監國的權利交給李建成了,他害怕李建成如果手中再有兵權,萬一有一天李建成皇太子當膩了,想篡位,那手中政權、兵權在握的李建成將無人能擋。所以他才允許李世民手握重兵。

    那為什麼不讓李元吉去打仗呢?因為李世民更有領兵才能嗎,況且李淵也是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這個兒子會殺兄篡位啊。

    三、制度影響

    這也是唐高祖時期用的制度模式了,太子李建成主政,秦王李世民主軍。這個制度模式大約是在三國時期東吳領導者孫權最先試用的制度,而後由晉武帝司馬炎完善正式使用。

    當時司馬炎所用的完整版本的制度模式是:太子、一個親王、兩個外戚。四種不同的政治勢力四維一體,共同拱衛中央朝堂的穩定。外圈輔以強大,甚至龐大的宗室諸王捍衛邊境。這樣一來,權利不會集中,任何人想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之前,都需要考慮其他手握大權的人,相互牽制。

    這套佈局的核心部分就是,太子和親王互相牽制,俗稱太子主政、次子主軍,或者太子次子並重。李世民能招攬謀臣武將,得益於這個制度。試想,但凡有本事試圖從軍封侯拜相的將帥之才,必然要進入李世民的隊伍行列裡來。

    加入到李建成的隊伍有什麼用呢,還不是會分到李世民手下,於是李世民手下將領越來越多,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在外打仗,不可能把軍權交到李建成手裡,如果軍權由李建成負責的話,什麼事情都需要請示,再等批覆,那這麼一來什麼戰機都延誤了。

    結語

    所以說,唐太宗李世民能夠手握重兵,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就是李淵的意願,李淵本想分權治理,但是做的不夠徹底,讓兵權歸於一人之手,這也是李淵被迫退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 12 # 腦指揮眼

    關於李淵父子三人的關係,人們總是想得過於簡單,但對於李淵為何總是讓李世民統兵出征,人你又總是想得過於複雜了。什麼李淵、李建成才略不次於李世民,只是因為皇帝和太子的特殊地位不易輕出掛帥出征。還有說什麼要李淵要用李世民牽制李建成。要知道,群雄逐鹿期間,勝存敗亡,只在一戰之間,誰敢掉以輕心?如果需要,別說太子,即使是皇帝也只能出征。薛舉、薛仁杲父子早就做了皇帝和太子,但是還不是一再親自出徵作戰?至於說李淵想透過加大對李世民的扶持力度以牽制李建成,那完全是那事情弄顛倒了。如果不是李淵的扶持,李建成哪來的實力來威脅李淵,還必須讓李世民立軍功來牽制他?事實上李世民所以不斷掛帥出征,只有個原因,形勢需要。他在統一戰爭中的作用是李淵和李建成所無法取代的,換句話說,不讓他掛帥不行。

    目前認為李淵和李建才略不亞於甚至超過李世民的理論依據之一就是聲稱李世民篡改了歷史,於是認為一切有利於李世民而不利於李淵與建成的史料無效。但是被公認為未被李世民篡改過的史籍《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我也可以看到兩點,第一,在攻取長安的過程中,李淵進攻霍邑之前確實有撤回太原的打算,此外,李淵也透露出要透過戰爭考察建成與世民能力的想法,其用意顯然是要選出一個唐軍統帥來。這說明李淵後來所以總是用李世民出征,不過是在入取長安過程中不斷對李世民兄弟二人考察的結果。至於李淵,其能力還不如李建成。第二,就算李世民再篡改歷史,但薛王竇二劉五位巨寇都是他掃滅的這應該是事實吧!在滅薛氏之前,李世民曾因病不理軍務而遭高墌之敗,此時換帥再戰顯然有利於振奮軍心,如果李建真的善戰,何不讓他掛帥再戰,而是繼續讓李世民掛帥。平夏滅鄭之後,李世民威望已知日中天,引起了李淵父子的嚴重猜忌,但當劉黑闥起兵後,李淵為何不直接讓建成取代世民,卻讓李世民再立新功,而是直到劉黑闥再起,氣焰大減後才派李建成出征?對此所能做出的唯一合理解釋,就是李建成用兵不及李世民,他代替不了李世民。

  • 13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公元626年,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二。隨著一場玄武門事變的爆發,唐朝的權力最高層開始出現劇烈的動盪。當時身為秦王的李世民,在玄武門外設伏,偷襲殺掉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然後帶兵進入皇宮,迫使父親李淵禪位給自己。

    就這樣,李世民踩著自己兄弟的鮮血,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之所以能當了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手裡有兵權。雖然唐朝的開國皇帝是李淵,但是在唐朝開國的過程中,很多戰事都是李世民打的。甚至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整個唐朝北方的地盤,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那麼,李淵作為開國皇帝,為什麼會給自己二兒子如此大的兵權?在唐朝統一天下之後,為什麼還會讓李世民繼續掌權,繼續威脅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得從李淵從太原起兵的時候說起。

    大業十三年,李淵在太原舉兵三萬,正式起兵。剛剛起兵的李淵,因為準備充足的原因,所以進展頗為順利。起兵之後的李淵,直接帶上全部精銳,直撲千里之外的長安。因為當時隋煬帝已經將隋朝最精銳的軍隊,從關中帶去了江都,所以李淵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僅僅三個多月以後,就拿下了長安。

    而且,在進軍長安的過程中,李淵的軍隊不斷擴充。等到拿下長安以後,李淵已經坐擁至少二十萬大軍,並且佔據了大半個關中。在隋末眾多割據勢力當中,已經是最強的一個了。不過當時李淵還沒正式稱帝,而是擁立楊廣的孫子楊侑為帝,自己做了丞相。

    拿下長安之後,沒過多久,江都政變爆發,隋煬帝楊廣被麾下的禁軍殺害。到了這個時候,隋朝已經算是徹底滅亡了。李淵也徹底撕下了面具,逼迫楊侑禪位給自己,然後登基做了皇帝,唐朝就這樣建立了。

    不過,李淵剛剛登基的時候,唐朝還只是一個只佔關中地區的割據勢力。當時和李淵一個級別的割據勢力,還有好幾個。那接下來怎麼辦?沒法子,想要統一天下,只能靠硬打了。

    但問題是,誰去打。

    作為唐朝的第一位皇帝,李淵出身頂級貴族,這也使得李淵在起兵過程中,只信任李家人。對李家之外的人,基本上都不太信任。而在這個時候,李淵已經登基做了皇帝,肯定不能自己帶兵出去征戰。而長子李建成當時已是太子,也不方便。所以這樣一來,作為次子的李世民,自然就成了李淵最信任的將領,被李淵委以重用。

    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李世民也沒有辜負李淵的期望,帶著唐朝軍隊橫掃天下。當時最強大的幾個割據勢力,除南方的蕭銑政權之外,幾乎全都是李世民帶兵打下來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以李世民為核心的小團體,也開始慢慢成形。僅僅幾年之後,就成長到可以威脅到太子李建成地位的程度。

    當然,這一切,李淵都看在了眼裡。

    其實李淵心裡早就決定好了,將來的太子,一定是李建成來當。李元當時十分地看重李建成,並在實際行動中也是不斷扶持李建成。他想讓李世民先去征戰天下,等到這天下穩定了之後,直接把皇位傳給太子。但李淵沒想到的是,隨著李世民一路連勝,這個二兒子已經開始漸漸超出了他的控制。

    李淵不是沒想過去遏制李世民,而且也確實採取了實際行動。武德四年,隨著李世民在虎牢關一戰打贏了竇建德,緊接著又迫使王世充投降。此時的唐朝,已經坐擁大半個天下,統一之勢已經勢不可擋。所以,返回長安之後,李淵一方面授予李世民天策上將的官職,一方面幾乎解除了李世民的全部兵權,就是怕李世民後來尾大不掉。但李淵萬萬沒想到,就在李世民剛剛回到長安不久之後,竇建德的舊部劉黑闥,再次起兵作亂。

    依靠竇建德的餘威,以及劉黑闥本人的才能。在短短几個月內,劉黑闥就收復了竇建德昔日的全部地盤,再次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而李淵派去征討劉黑闥的人,又是一路連敗,根本打不過劉黑闥。所以這時候,李淵實在沒了法子,就只能再次讓李世民掛帥。

    也正是這一戰,讓李世民徹底尾大不掉,開始脫離了李淵的掌控。

    平定劉黑闥之後,李淵雖然再次開始壓制李世民。後來哪怕突厥南下,一度威脅到長安的時候。李世民自己請命想要掛帥,李淵都直接拒絕了,就是害怕難以壓制李世民。但此時的李世民,早已非李淵能夠掌控。接下來的幾年裡,雖然李世民手裡兵權受到了極大的壓制,但在朝堂上,依然保持了較大的話語權,和李建成分庭抗禮。

    不過,在老爹拉偏架的情況下,李世民終究還是落了下風,被大哥李建成漸漸壓制。說到底,李世民雖然優秀,但李建成也不是白給的。在朝堂爭鬥當中,李建成明顯更佔優勢。到了玄武門事變之間,李建成已經幾乎全面壓制住了李世民。

    但是李淵和李建成萬萬沒想到,眼見自己奪嫡漸漸無望的李世民,竟然選擇冒險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既然我無法在朝堂黨爭上打敗你,那我就乾脆直接在肉體上消滅你好了。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幹掉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而且徹底控制了長安城。

    這時的李淵,雖然心痛,但是已經對李世民徹底無可奈何了。一方面,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身死之後,李世民就成了李淵僅剩的一個嫡子。而且除李世民之外,李淵的其他庶子,此時年紀最大的,也才剛滿十歲,根本不可能繼承李淵的位置。另一方面,李世民在軍中聲望極大,幾乎可以說是一呼百應,地方軍隊大半都聽命於李世民。再加上此時長安已經被李世民控制,就算李淵身為皇帝,也只能對其無可奈何了。

    所以,李淵並不是沒想過壓制李世民,也並不是沒想過限制李世民的兵權。只可惜世事無常,一系列巧合之後,導致李淵最終無法掌控局面,這才有了玄武門事變這個悲劇的發生。

  • 14 # 情義無價品歷史

    我是情義無價,分享問題看法。

    李淵建立唐朝,最大的得力人員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他們兩個年齡差不多大,在李淵晉陽起兵的時候,在20歲左右的年齡,而且都是非常有才華的青年才俊。

    起兵以來,李建成作為大兒子,李淵就把他當做儲君培養,而留在身邊,協助他總管中樞。李世民,則被派到外面,統領人馬開疆拓土。這種策略,有幾個方面的戰略考量。

    一、內外呼應,互相支援,遇到重大挑戰,可以不被全部消滅。

    李淵把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個放在身邊,一個安排出去,最核心的考量,就是作為戰略防範。在每一個勢力遇到重大危機和挑戰時,雙方都可以互相支援,形成呼應,不會有全部被覆滅的危險。

    這種做法,是絕大多數人員都會做的正常安排,也是最應該做的基本安排。自古以來,在皇帝親征的時候,一般都會安排太子監國,也有類似的目的。

    二、內外兼顧,可以有效控制權力,不被他人獲取。

    權力,是一個帶有極大誘惑力的東西。任何人,在權力面前,也大多會失去理智,產生一些想法。歷史上,臣下手握重兵時,犯上作亂的事情,比比皆是。唯有把權力牢牢掌控在自己人的手裡,才是最明智、最保險的辦法。

    李淵和李建成,一起掌控中樞,也是一個防範措施,特殊情況下,可以保全一個。李建成,既是儲君的人選,也是屬於一個最高權力的備胎。

    李世民,在外面統領軍隊,這是絕對的自己人,權力不會被外人獲取。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對李家有利,這是根本考慮的因素。用句俗話說,肉再爛,都是在鍋裡。李淵起兵,就是為了打下李家的天下,讓李家世世代代當家做主。

    三、李淵的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為何讓李世民手握重兵。

    李淵最大的三個兒子,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才能出眾,可是李元吉卻差的很遠,他的年齡也小很多。

    從晉陽起兵,到隋朝滅亡,再到統一全國,大唐朝用了數年的時間。期間,有很多極度危險的重大戰役,都得益於李世民在外,李建成在內,分兵兩地,而起死回生。

    王世充、竇建德和楊林為首的殘隋勢力,都不可小覷,哪一個的勢力都足夠強大。在對決時,缺少強大的後援保障力量,都不可能順利戰勝。

    無論從人才培養,還是戰略考慮,李淵不可能把李建成派出去,代替李世民統兵作戰,而把李世民留住後方,這不符合常理。

    既想打天下,就要有自己的人衝鋒線上,去第一線指揮作戰。李建成不能去,李元吉沒有能力去,不重用李世民,李淵難道自己去?當然,更不可能。

    結語。

    李淵,是豪門世族,英明神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打天下是為了李家的子孫後代,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等,都是自己的兒子,權力在他們誰的手裡,都還在李家的手裡,並沒有被外人獲取。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太子之爭,李淵並不是不知道,也想和平地處理好。然而,他也知道,李世民能力不一般,有代替他和李建成的實力。但是,他不可能在李建成沒有犯任何錯誤的情況之下,廢了李建成,而轉立李世民。

    無奈,在沒有更好地選擇時,只有盡人力而已。還是那句話,天下在李家的手裡,就行!

    說到底,這是一種皇權思維,是一種家天下的封建思想。

  • 15 # 明月照邊關

    因為李世民是一個很有才能得領導,他很早就出來歷練,身邊聚集了一幫忠心的能臣武將,等到李淵發覺問題時,李世民一成氣候。

    而且此時天下尚有很多敵人,李淵雖封李建成為太子,但李淵還沒有退位,一切還是他說了算,有個李世民牽制著李建成,反而對於平衡朝堂,是一件好事。

    再者兩個都是自己的兒子,自己兒子手握重兵,對於穩固太子的位置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是親兄弟,至少李淵是這麼想的。

  • 16 # 秀才哥

    太原起兵後,李建成其實很多時候是留在李淵身邊,協助李淵總理天下事務。除了軍事,其它民政,後勤等內政外交,李建成都要直接參與管理。所以,李建成在大唐帝國建立之初所要經理的事務,要比李世民龐雜得多。相比李建成,李世民基本上就只參與大唐的軍事工作,負責帶領大唐將士衝鋒陷陣,開疆拓土。當然了,這也是其時大唐最主要的任務。但,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李世民們能夠在前線攻城拔地,屢建奇勳,與李淵,李建成等在後方運籌帷幄,保障後勤物資兵員源源不斷向前線供應補給密不可分。可能這正是由於李建成在後方的工作太過繁忙,李淵才把帶兵打仗這些事更多地交與李世民去辦,而讓李建成能夠騰出時間來協助自己。其實,李建成也有外出帶兵作戰的時候,可能只是沒有李世民多,所以感覺戰功不及李世民。李建成帶兵,可能戰績也不比李世民遜色。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唐建國後,劉黑闥反叛。李世民帶兵山東平叛。但不久劉黑闥捲土重來。這次李淵派建成出征。建成在魏徵的建議下,採取剿撫並用措施,很快就打垮了劉黑闥的叛軍,並活捉了劉黑闥。山東從此徹底平定。可見,李建成還是頗具軍事指揮能力的。至於李淵為何把帶兵作戰的機會更多地交給李世民,我想,一是李世民確實極具軍事才華,讓他帶兵打仗,正好是人盡其才;二是在李淵心目中,建成是自己的接班人,是大唐未來的天子,他不僅需要具備軍事才幹,而且要有駕馭掌控大唐全域性的能力。所有這一些,都需要留在自己身邊,悉心教導,努力錘鍊。

  • 17 # 雲剛2018

    世異時移,李建成對李唐天下是順理成章,但李世民是天道酬誠、未雨綢繆、處心積慮、能忍人之不能忍,最重要的是大胸懷!

  • 18 # 叨說歷史

    李世民之所以能夠發動玄武門之變,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有兵權。唐朝雖然是李淵建立的,但有一半的天下都是李世民帶兵征戰打下來的,李世民在消滅一系列諸侯政權同時,也積累了大量士兵,手掌重兵。但對於李淵來說,既然他立李建為太子,為何還要讓李世民手握重兵呢,他自然是不願看到兩個兒子為了皇位自相殘殺的局面。具體來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正是因為他看中李建成,李淵才沒有讓李建成像李世民那樣去征戰。畢竟戰場的風險極大,上戰場,便可能戰死。

    李建成,除了李淵太原起兵之初,李建成跟在李淵屁股後面打了幾場戰,其他時間李建成基本都是在大後方,運籌帷幄,協助李淵處理政事。

    李世民就不同了,唐朝建立前,四處征戰,唐朝建立後,還是四處征戰,李唐建立後,名將並不在少數,李靖、尉遲恭、程咬金、薛萬鈞等,哪個不是獨擋一方的人物?而在猛將輩出之時,李淵還讓李世民上戰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李世民生命的不重視。

    然而,恰恰是這種不重視,這成就了李世民在軍中崇高的地位,讓大部分武將唯李世民馬首是瞻。

    二、李淵起兵之初,李世民負責在老家徵兵,而李建成則負責招募建設國家的文官。從道理上講,李建成的工作更有意義,因為招募普通士兵的工作所有人都能做,而招募官員和高階人才的工作則讓太子去做,這有利於太子未來對國家的掌控。但是這樣卻給了李世民機會,他在下層士兵心中威望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然而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雖然李建成挖掘出不少人才,但這些人基本都是文人,就算遇到幾位武將,也交給李世民帶領,在戰場上最容易磨練出兄弟情義,畢竟,戰場上戰爭友誼的血濃於水。漸漸的這些人就跟李世民親近,反而跟李建成越來越遠了。

    三、在封建社會極端的皇權下,即使皇帝也需要考慮家庭關係,不可能給他所有的權力。畢竟在古代帝王之家,太子為了奪皇位,有時也會殺父親的,所以李淵對李建成是有提防的,他只能把兵權交給李世民和李元吉。因此,李淵在支援李建成的同時,他也有所警惕李建成,這導致李建成職位很高,卻沒有兵權在手。

    四、在李淵眼裡,雖然李世民掌握了部分兵馬,李建成則掌握國家官吏和經濟命脈,因此即便自己死之後,太子依然能控制住局面。

    在李淵看來,李世民雖然掌握了唐朝大部分兵馬,然而李建成掌握的卻是國家官吏和財政命脈,這些才是決定一個國家的根本。不會對太子構成威脅。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方負責募兵和組織糧草的人,造反則天下易主,他們的權力非常大。歷史上,君王們在轄制在外武將的時候,基本上也都是控制住經濟命脈,就算傭兵百萬,也很難輕易造反。

    再退一萬步來說,日後李建成與李世民真的翻臉了,李建成手上也有一些武將,加上他聯合李元吉,是完全可以擊敗李世民的,所以在李淵看來,雖然李世民手握重兵,但並不會對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形成威脅,自己死後皇位還是李建成的。

    總結

    李淵心裡的繼承人早就有安排,是太子李建成,透過前面的分析,因種種原因讓李世民手握兵權,但是李淵覺得李世民即使有兵權,也構不成對李建成繼承皇位的威脅。後面之所以發生玄武門之變,一是李建成實在太心急,自己地位不穩,便不斷激化與李世民之間的矛盾。二是李世民的做法,沒有選擇與李建成在戰場上正面硬拼,反而採用陰謀詭計,讓李淵始料未及。

  • 19 # 唐朝的長老

    李淵心裡的繼承人一直是李建成不假,但是李世民並沒有手握重兵。唐朝的主要軍隊都是直接歸李淵管的,只有李淵有能力調動軍隊。無論是李建成還是李世民,他們所謂的軍隊不過是他們私自培養的府兵罷了!

    不過就算是府兵也不允許有太多,李建成和李世民哥倆都是偷偷培養的,這哥倆的鬥爭已經達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因此他們都仗著是李淵的兒子,暗中培養自己的勢力。

    玄武門之變的爆發直接原因就是削弱李世民的勢力

    李淵其實心中很明白,他的這兩個兒子為了皇帝的寶座已經不顧及兄弟之情了,他們的鬥爭已經發展到了非常厲害的地步,調節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了。但是李淵心中的繼承人是李建成,他又不願意因為這個太虧待李世民,因此李淵的態度一直都是裝糊塗的。

    李建成雖然貴為太子,而且勢力遠勝李世民,但是他宅心仁厚,李世民又是自己的弟弟,同時他繼承大位只是遲早的問題,因此李建成並未對李世民下手,而是進行了政治打壓,削弱李世民的勢力。

    這時候李世民的手下就不幹了,同時李世民心中更是不服,在長孫無忌的建議下,他們精心謀劃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政變。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並未真的手握重兵。

    跟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只有500餘人

    李淵召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李世民提前埋伏在玄武門對李建成和李元吉進行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太子府也聽到了訊息,於是太子府的人立刻進攻對李世民的勢力進行圍剿,而李世民的手下根本抵擋不住太子府的攻擊。

    李世民見狀就命令尉遲敬德進宮控制李淵,從而奪走兵權。如果李淵沒有被李世民控制,即便是李世民殺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也很難全身而退,甚至會性命不保。所以李世民的勢力還是非常弱小的。

    李淵儘量平衡兩個兒子

    李淵作為一個父親,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他對於兩個兒子的鬥爭只能是裝作沒看見,處置任何一個兒子他都是於心不忍的。但是李淵同時把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樣兩個兒子就很難掀起太大的波瀾。等到自己百年之後再傳位給李建成,讓李建成來處理餘下的事。

    李淵的想法是很善良的,如果李淵是一個平常家庭的父親,那一定是個好父親。但是他作為一個皇帝,該狠心的時候就應該狠心,不然會引發很大的動亂的。所以玄武門之變的根本原因是李淵沒有處理好兩個兒子之間的關係。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都無兵可用,所以李世民手握重兵是不存在的!

  • 20 # 方圓論壇

    李淵心中的繼承人一直都是李建成這是毋庸置疑的。隋唐時期,認識一個家族之中的長子嫡孫都是該家族的合法第一順位繼承人。而關隴李家自然也不會例外。李建成既然作為李淵的嫡出長子。那麼他就理所應當的是李淵的繼承人。不管李淵是一方諸侯,還是一國之主。李建成第一順位繼承人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事實上最開始,不管是李淵還是李建成或者李世民,他們都沒有想那麼深遠。他們造反就是為了當家作主,建立李唐王朝。畢竟造反嘛就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去打天下。那個時候也不分什麼彼此。再說了,李世民也是他兒子,他怎麼可能防備這個一手帶自己造反的兒子呢?況且造反能不能成功都不一定,哪會想的那麼遠。就好像歷朝歷代打天下的皇帝一樣,哪個不是成功坐穩天下之後才開始剷除功臣。怎麼可能在一開始就處處設限呢?

    而且,歷史上李淵造反時期,整個隋朝天下已經大亂了。各地農民起義勢力接二連三的崛起。李淵的勢力在但還是來看並不強。所以李淵當時除了效忠於他的臣子之外。他的三個適齡的兒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就顯得更加的重要了。畢竟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嘛。李淵這造反頭目自然是居中排程指揮。而他的三個兒子也自然成了他的得力干將。當然了再往細了說的話,實際上李淵能指望上的兒子也就李建成和李世民兩人。李元吉還算有點本事,但不堪大用。李淵太原起兵後,李建成和李世民就成了李淵的左右手隨同李淵征戰四方。也就是說最開始李唐的軍權並不是全部在李世民指揮之下。而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共掌。要知道李建成是長子。李淵不可能讓李世民這個次子功勞和權利壓過李建成一頭的。畢竟他需要維護長子的地位。

    李淵攻入長安城中,李淵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立代王楊侑為帝,也就是隋恭帝。隋恭帝封李淵為唐王。李淵長子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確實李建成是李淵的唯一繼承人。畢竟世子之位就說明了一切。隋煬帝死於兵變之後,李淵廢除了隋恭帝,建立唐朝。李淵建立唐朝後立刻開始大肆分封。封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封李元吉為齊王。這個時候李世民的功勞還沒有那麼大,畢竟李唐王朝初建,天下分裂軍閥還多的是。李世民也沒有那麼大的野心。而李淵也需要三個兒子出征討伐各地軍閥收復失地。所以也自然不會懷疑三個兒子。此時的李世民還沒有到手握重兵的地步。

    後來在李唐王朝討伐各地軍閥的時候,李世民實際上和李建成之間的實力也並沒有拉開很大的距離。李世民統帥大軍在外征戰。李建成同樣也在統帥大軍在外征戰。但在隨後的長時間征戰過程中,李建成雖然也立功頗豐,但和李世民比起來就相距甚遠了。基本上當時天下數得著的大軍閥勢力都是被李世民所擊敗的。所以李世民的功勞才改過李建成,甚至於引起了李淵的忌憚。直到這個時候李世民雖然手握重兵,但李建成也不差。但從個人功績而言,李建成就差李世民太遠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李建成以及其追隨者擔心李世民權勢過大會影響自己的地位。所以對李世民展開了打擊。而李淵一方面忌憚李世民的功績。另一方面為了維護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也配合李建成打擊李世民。當時李世民秦王府文武多被免官外放,府中只剩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恭和張公謹等幾人。眾人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勸李世民儘快採取行動殺掉李建成,逼李淵退位。也正巧在這個時候李世民線人得知李建成要殺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除掉了李建成,逼退了李淵。之後李世民如願當上了皇帝,成為了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才能種出最好吃的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