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一點熱愛
不知道孫權的遺言是什麼。
劉備呢,臨終託孤白帝城,《三國演義》電視劇裡面是一個重要的章節,包括讓諸葛亮好好輔佐劉禪,如果劉禪無能,就取而代之。也讓劉禪要像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
此外我還想補充的一點就是,劉備在遺詔裡面有教導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小學時候學習到這句話,記得老師說過這是劉備對劉禪說的,就好奇,為什麼一個皇帝要給自己的兒子交代一些這麼淺顯的道理,而不是治國大略。
後來才懂,大道至簡,劉備這句話,是值得一生去遵循的。
-
3 # 甲申十七年
應該說曹操孫權死前的遺言並沒有見諸歷史,因為與劉備的比起來,完全是兩個數量級的差距,劉備的遺言可以說對任何遺言都是降維打擊。
毋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短短14個字,道盡了人生態度和哲學。網上常說人狠話不多,放到這裡也是如此,這14個字,說來簡單聽著也簡單,但誰又能一輩子做到呢?劉備,從社會的底層起步,一步步建立了一個國家,看透了世事,閱盡了人生,留下這14個字,告訴別人,你們細品去吧。
-
4 # 轉世輪迴追夢人
曹操,搞一些假墓葬,免得有人挖掘,自己的家屬勤工儉學吧,沒有靠山了,自己好自為之。劉備,如果劉禪不出息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好恐怖呀。孫權,好想周瑜呀。
-
5 # 微史春秋
應該從正史來看三人的遺言。
一、曹操遺令正史是嚴肅的,《三國志》記載曹操的遺令是這樣的:
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這裡曹操交代曹丕關於他喪事的一些情況,還要求將領士兵不得離開駐地,各官員各司其職,以防止動亂。
應該說,曹操的安排是很常規的安排。
但是到了《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安排就顯示出其“奸雄”本色了。毛宗崗曾批註道:“但言家事,而不言國事,是老賊奸猾處。”
更有設疑冢七十二,讓人感嘆“操真奸雄之尤哉!”
二、劉備遺言陳壽《三國志》並沒有記載劉備遺言,但是裴松之作注時引用《諸葛亮集》的記載:
諸葛亮集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劉備給劉禪一道遺詔,囑咐他一番,其中便有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同時也吩咐兒子魯王一番。
這裡面提的都是國事。
三、孫權《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孫權遺詔或遺令一事。估計也就是重申太子繼位和大臣輔政的事情。
《三國演義》中也說得簡單:“至次年四月內,病勢沉重,乃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至榻前,囑以後事。囑訖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壽七十一歲。”
-
6 # 凱德歷史說
曹操,孫權,劉備分別是三國裡面三分天下的魏、蜀、吳的君王,即便如此,自古以來誰也逃不脫死亡的命運。
君王將相也不例外。當然他們也不例外。那麼他們在臨死之前都說了些什麼呢?分別留下了什麼遺言呢?
首先是曹操
曹操是一代梟雄,但是他在臨死之前並沒有提到天下大事,而是說了許多家長裡短,近乎跟普通老百姓一樣,這一點讓很多人都沒有想到。
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因為患上了頭風病,卻因不相信華佗,將華佗處死,自己也失去了救治的機會,因而死的,終年66歲,病逝於洛陽。
他在臨死的時候對大臣們說道:
“孤縱橫天下三十餘載,削平群雄,一統中原,只有西蜀的劉備,江東的孫權,未曾剿除。孤死後,你們要盡心輔佐世子曹丕,以完成統一海內的大業。”
其次是對自己的後事做了一些安排,希望自己的喪事從簡,各大將領,可留守鎮地,不用大費周章。
陪葬之類的,不用金玉珠寶什麼的,可將墓葬在與西門豹祠相近的位置,並希望善待自己的妻妾,歌舞藝人,表示她們跟了自己這麼久也是不容易,把她們安置在了銅雀臺。並囑託自己的妻妾說道:
“我死之後,汝等勤學女工,多造絲縷,賣掉換錢以自給。”
可以看出,曹操臨終的遺言是最為樸實真摯的一個。
其次是劉備
劉備是因為他的二弟關羽死在了吳國大將呂蒙的手裡,一氣之下,舉國之力直奔吳國。但是卻被吳國大將陸遜火燒連營,結果在夷陵之戰中慘敗。
經過這一場慘敗,劉備幾乎敗光了所有的“家底兒”,自己也差點被俘,因受如此大辱,劉備一氣之下,長病不起。因此,退守白帝城,並在白集城度過了餘生,享年63歲。
劉備在臨終前把諸葛亮叫到了身旁,這也就是三國演義裡面有名的白帝城託孤。並對諸葛亮說: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把諸葛亮感動的涕淚俱下,表示肯定盡心輔佐劉禪,果然最後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費盡心血而死。
劉備的臨終遺言相對來說就是比較圓滑了,雖然他說如果劉禪不爭氣,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但是他當時並沒有把軍權交給諸葛亮,而是讓中都護李嚴主管軍事,這也說明了劉備當時並沒有想讓諸葛亮取代自己的兒子,這番話完全是攻心,想讓諸葛亮盡心盡力輔佐劉禪而說的。
最後是孫權
相比之下,孫權是活的最久的一位。吳國在那個時期,國內就比較亂了,孫權立自己的第三子孫和為太子,但是又比較疼愛自己的第四子孫霸。因此,在皇位的繼承上,兩個人相爭的比較厲害,使得朝內動盪,黨派相爭嚴重。
孫權在猶豫了數年之後,終於在赤烏13年,也就是250年,出手下了詔令,廢除了太子孫和為南陽王,並將孫霸賜死。並且嚴懲了他們的黨羽,該殺的殺,該廢的廢,造成東吳的朝堂上近乎被他一下清空了的後果,事後孫權冊封了自己的幼子孫亮為太子。
所以,孫權臨死的時候將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等人招入宮中,為依託大家盡心盡力輔佐他年幼的孩子孫亮。這也是三人中,最直來直去,最發自肺腑的一個父親了,很是直來直去的說就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孩子。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三個人的臨終之言,雖然大致不同,但是最主要的都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子孫,這也體現了自古以來無論王臣將相,平民百姓,臨終前最放心不下的始終都是自己的子孫,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
7 # 想跟你聊故事
任你是地位顯赫,還是英雄蓋世,百年之後俱為黃土。有道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作為三國時期地位最高的三位統治者,都留下了哪些遺言呢?
曹操遺言不同於他往日的大氣磅礴英雄蓋世,卻是充滿英雄氣短的兒女情長。大意就是我死之後,就讓曹丕繼承我一統天下的大志。然後對著妻妾說我死了之後,你們願意幫我守靈的就住在孔雀臺,不願意的就改嫁去吧。我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死後見到子休,他跟我要媽媽我該如何?言語中充滿悔恨和對丁夫人的思念。
劉備的遺言是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成就大事,你就輔助他,不堪造就你就取而代之吧。言語中是一種看開的豁達,和跟孔明君臣之間的信任。
孫權對子嗣的遺言是,我們東吳之所以能在魏蜀之間生存下來,是靠的特殊地理位置,假如魏蜀分出勝負,恐怕下一個滅亡的就是東吳了,你們一定要知道這個天下不是一個人的,要多用一些有才學的人,保住祖宗基業。
三人有溫情、有豁達、有眷戀,往昔英雄是真,此時真情流露也是真。真的是古今多少英雄事,而今都付笑談中。
-
8 # 雙子青崖
曹操:
曹操最有用的遺言是在他臨死前讓曹丕防著司馬懿。
其次是說不要放置任何金銀財寶,將那些財寶留下做軍餉。
劉備:
劉備臨死前說,太子劉禪要是給力,你就好好輔助他,若他不給力,你就自己當皇帝吧。
他其實知道諸葛亮不可能當皇帝的,因為諸葛亮想當皇帝也是輕而易舉的事,這麼說只是讓他更好的輔佐劉禪。
劉備對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他之所以留下那樣的遺言,目的是讓劉禪全心全意依靠諸葛亮。
孫權:
孫權該軟的時候軟,該硬的時候硬,他的遺言是魏國和蜀國,不管誰贏了,咱們就直接向誰投降稱臣。
特別是他最後還特意交代一句“切記,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與賢者共憂樂。
孫權為了國家和人民著想。
曹操的慧眼當真沒有實錯英雄,“生子當如孫仲謀”,可知孫權當時是非常厲害的。
-
9 # V度
這三位亂世王者都有自己的特色,也很好的反映了他們性格,至誠,虛偽,亦或淳淳善導。下面由我戲說一下。
曹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感覺自己快不行了,偏頭痛是沒治了,就叫來一幫人,大臣文武,兒子妻妾說到:“我快不行了,我這一輩子還行,小錯不斷,大錯沒犯。你們要把我埋在西門豹祠旁邊,別大興土木,遲早被人盜了。最重要的是我的妻妾歌女,她們服侍得我很好,你們這些人以後得對他們好點 ,沒事她們也要學織布做鞋,自給自足,我的衣服香料,能分的你們分分,不能分的我陪葬。老大繼承我的位置,要照顧好自己的兄弟姐妹,其他的以後你們看著辦。”
“吾夜半覺(醒來),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歸湯。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於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頭病,自先著幘(頭巾)。吾死之後,持大服如存時,勿遺。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以禮哭喪);葬畢,便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帳,朝脯設脯糒(食物)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履組賣(做鞋賣錢)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餘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劉備
劉備就比較虛偽了,來個白帝城託孤,先給劉禪來個名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再總結自己的一生,交代道:“我這一輩子靠哭起家,連哭帶佔,這天下我佔了三分,就剩兩幫人沒滅了,以後就得靠劉禪了,他小不懂事,你們多多支援他。”說完就把其他人趕出去了,獨留諸葛亮。又說到:“孔明,你的才能是我兒子的十倍不止,你看看劉禪要是行,你就輔助他,要是不行了,你就替他幹了,咱們兄弟誰跟誰啊?”嚇得諸葛亮連忙磕頭,說了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的心機重啊,要是諸葛亮有野心,估計得陪葬吧!)
孫權
他在臨死之際特別交代自己的兒子說:“自己的江山全靠自己手下這班朝臣。自己在一走最不放心的還是你,希望你能夠多聽聽臣子的話。一定要切記天下不是你一個人的,是天下之天下,一定要與民同憂同樂!”又看著手底下的一幫臣子說:“我死後,希望你們像輔助我一樣輔助我的兒子。”(孫權情深意切)
從這三位遺囑來看,都是自己關心的,看來任何人都一樣,都是怕自己死後江山不安穩啊! -
10 # 公子靈均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鼎立;無論是魏國的曹操,還是吳國的孫權,又或是蜀國的劉備,他們無一不是當年的英雄豪傑。所謂英雄一生,誰也逃不過身死一事,那麼當時這三位三國之主的遺囑又是怎樣的呢?
曹操的遺言“吾夜半覺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歸湯。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於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頭病,自先著幘。吾死之後,持大服如存時勿遺。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葬畢便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脯上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餘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曹操雖一生沒有稱帝,但其一生挾天子以令諸侯,打下當時中國北方一片江山,其英雄才略卻是讓人十分敬佩。按說一個人身死後,特別像這種帝王般的角色,都會說一些自己的生平功績,但我們看曹操的遺言,不僅對此隻字未提,反而是交代一些衣服和妓女的處理問題,還說什麼若後代沒有什麼作為,可以學編草鞋為生的交代。
劉備的遺言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染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射君到,說丞相收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達,道三,可自求聞達。”
劉備的遺言通篇只有一件事,就是讓自己的兒子劉禪好好讀書,學習古人智慧,向諸葛亮多請教。然而他沒有想到這“阿斗”是扶不起來的,要是劉備泉下得知多年後劉禪將自己的江山拱手讓人,屈身於他人之下,不知會不會想起這當時的交代不過是一紙荒唐言。
孫權的遺言“古之帝王如孤之享位者寡矣,賴父兄之靈,群臣之力,以有於今,吾復何求,今將就黃泉以從父兄,所欣慕也,惟汝幼弱,膺此大位,處強敵之間,不能不以為憂也。
吳非有大山絕壑之限,託於東海之上,然鮮有兵患,以魏蜀故也,兩虎相鬥,不暇於側,使草類暫為須臾之歡,一旦勝負,而吾必隨之矣。孤在位五十餘年,內不能扶順爾等,外不能接賢息民,方城之內,滿目為墟,乃孤之罪也,汝立此頹垣,當以孤為戒,發揚先祖之德,切記,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與賢者共憂樂,與民共乏困,天或庶幾成其德,不然,宗廟傾覆,社稷不享,汝之罪也。”
看孫權的這篇臨終詔書,不得不說,當年曹操的慧眼當真沒有實錯英雄,“生子當如孫仲謀”。遺言中處處可見孫權不愧為當時三國中的一位仁帝,先是反思自己生平的不足,後又寫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與賢者共優樂,與民共乏困。”這種親賢遠佞,與民同樂的勸告之語。不禁讓人想起範仲俺的名作《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實為一位仁義之人所言。
-
11 # 北漂V小祁哥
曹操
第一個是曹操。曹操臨死的遺言質樸柔情,猶如一個平民百姓對親人的循循教誨。他對大臣表示,自己縱橫天下多年,往後的江山再也與自己無關,而是留給大臣和自己子孫的事情。隨後,曹操又對妻妾坦言,自己死後,希望她們能學學女工,做做紡織,以便自給自足,才好養活自己。
劉備
第二個是劉備。劉備在死前,特意叫來諸葛亮,說是諸葛亮的才華遠勝於曹丕,未來必定能成大事,假若自己的兒子是個人才,那就勞煩諸葛亮多多輔佐,假若兒子是蠢材,那就希望諸葛亮自己稱王,無須理會自己的兒子了。諸葛亮聽完劉備的遺言,驚恐不已,回想起來又是深深的感動。其實,劉備深知諸葛亮的人品,如此遺言只是為了讓諸葛亮更加死心塌地地輔佐劉禪,確實很虛偽圓滑。
第三個是孫權。孫權臨死前留了遺言給兒子,說是自己死了最放不下的就是兒子,年紀輕輕卻成了皇帝,左右又都是勁敵,只希望他當皇帝后,能與賢者在一起,與百姓福禍共享,這樣江山才能長久。言語之間,孫權對兒子的關愛淋漓盡致。
孫權
這三人都是一代雄主,曹操臨終前就像一個普通人交代後事一樣;孫權的遺言不難看出,他最捨不得就是兒子;而劉備呢,表明上說的很感動,實際上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套路,諸葛亮本來就忠義,如此一來就更加忠於蜀漢。
-
12 # 音悅銀行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聲也悲,“一個人無論之前有多麼的奸詐,到臨死的時候往往都會敞開心扉把自己心中隱藏的真心話說出來。特別是三國那些著名的政治家,一生說真心話的機會真心不多。到臨死之前能夠聽他們說說真心話也挺好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三國雄主的臨終遺言。
一 孫策的遺言
孫策的孫家江東集團真正的奠基人。他依靠自己老爸孫堅的舊部白手起家,消滅了江東的各個軍閥,最後統一江東。但孫策處事不慎、好勇鬥狠,最終在丹徒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在臨終前他先找來張昭囑託道:”如果孫權不能勝任,請先生取代他的位置。
又叫來孫權,親自給他配上印綬,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說完當夜就去世了。孫策的遺言對張昭其實就是託孤,甚至說出了張昭可取代孫權這樣話。可見孫策雖然肯定自己弟弟的才能,但是多少還是不放心把江山交給弟弟。
二 曹操的遺言
曹操是三國亂世的奸雄。所謂奸雄自然是奸詐無比的。但是曹操的臨終遺言卻是如此的樸實,就好像鄰家大叔去世的說的話一樣。他首先像託孤的大臣說道:“我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只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當然這個已經不是我的事情了,這是留給你們和我的子孫的事情。
我的夫人卞氏有四個兒子,唯有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你們專心輔佐他的就是了。然後曹操又對自己的妻妾說:”我死之後,汝等勤學女工,多造絲縷,賣掉換錢以自給。曹操的遺言沒有什麼高談闊論,更多的是和普通人一樣交代一些兒女情長的事情。這讓我們難得看到了奸雄的柔情的一面。
三 劉備的遺言
公元223年,從夷陵之戰敗退到白帝城的劉備終於忍受不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摺磨,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於是從成都招來了諸葛亮和李嚴等大臣準備交代自己的後事。他把諸葛亮叫了進來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大驚失色,他沒想到劉備會說這樣的話。心中又是驚恐,又是感動。後來劉備又把劉禪叫到身邊,然後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表面上劉備的遺言是對諸葛亮的信任,其實劉備明知道諸葛亮的為人,這麼做是為了讓諸葛亮徹底的對他老劉家死心塌地。後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要多虧劉備的這個遺言呢。
四 孫權遺言
孫權是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他很早就繼承了他哥哥孫策留下的江東基業。並且後來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孫權也是三國雄主中活的最久的,他在位二十四年,活了七十一歲。但晚年的孫權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下了許多的錯誤,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經過反覆的鬥爭孫亮最後被立為了太子。孫權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這位太子。
所以留下遺言道:”我這一生能夠當這麼多年的皇帝全靠我的父兄和群臣的幫助。我很快要奔赴黃泉了,能夠見到我的父兄我心中其實挺高興的。但是我還是放心不下你啊,你如此年幼卻登上了大位,又處強敵之間,我又怎麼放心的下呢?你要記住,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與賢者共憂樂,與民共乏困,只有這樣才能長久。孫權的遺言非常讓人感動,雖然就寥寥數語,卻體現出了對兒子的關愛和殷切寄託。
五 曹丕的遺言
曹丕是魏國的開國皇帝,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曹丕和他老爸曹操一樣是一位雄主,一生也是頗有建樹的。可惜就是命太短了。公元226年,曹丕病重。命鎮軍大將軍陳群、中軍大將軍曹真、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受領遺詔,共同輔佐嗣主曹叡。並且曹丕對兒子曹叡叮囑道讓他不要懷疑司馬懿,曹丕真的司馬懿當成了當年劉備託孤的諸葛亮。不過很可惜司馬懿畢竟不是諸葛亮。
-
13 # 歷史的真相l
曹操、劉備還有孫權都是一國之君,平時腦子裡裝的都是天下事,那三位梟雄在死前說的遺言又是什麼呢?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聲也悲,“一個人無論之前有多麼的奸詐,到臨死的時候往往都會敞開心扉把自己心中隱藏的真心話說出來。
一 曹操的遺言
曹操是三國亂世的奸雄。所謂奸雄自然是奸詐無比的。但是曹操的臨終遺言卻是如此的樸實,就好像鄰家大叔去世的說的話一樣。他首先像託孤的大臣說道:“我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只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當然這個已經不是我的事情了,這是留給你們和我的子孫的事情。
我的夫人卞氏有四個兒子,唯有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你們專心輔佐他的就是了。然後曹操又對自己的妻妾說:”我死之後,汝等勤學女工,多造絲縷,賣掉換錢以自給。曹操的遺言沒有什麼高談闊論,更多的是和普通人一樣交代一些兒女情長的事情。這讓我們難得看到了奸雄的柔情的一面。
二 劉備的遺言
公元223年,從夷陵之戰敗退到白帝城的劉備終於忍受不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摺磨,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於是從成都招來了諸葛亮和李嚴等大臣準備交代自己的後事。他把諸葛亮叫了進來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大驚失色,他沒想到劉備會說這樣的話。心中又是驚恐,又是感動。後來劉備又把劉禪叫到身邊,然後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表面上劉備的遺言是對諸葛亮的信任,其實劉備明知道諸葛亮的為人,這麼做是為了讓諸葛亮徹底的對他老劉家死心塌地。後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要多虧劉備的這個遺言呢。
三 孫權遺言
孫權是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他很早就繼承了他哥哥孫策留下的江東基業。並且後來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孫權也是三國雄主中活的最久的,他在位二十四年,活了七十一歲。但晚年的孫權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下了許多的錯誤,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經過反覆的鬥爭孫亮最後被立為了太子。孫權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這位太子。
所以留下遺言道:”我這一生能夠當這麼多年的皇帝全靠我的父兄和群臣的幫助。我很快要奔赴黃泉了,能夠見到我的父兄我心中其實挺高興的。但是我還是放心不下你啊,你如此年幼卻登上了大位,又處強敵之間,我又怎麼放心的下呢?你要記住,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與賢者共憂樂,與民共乏困,只有這樣才能長久。孫權的遺言非常讓人感動,雖然就寥寥數語,卻體現出了對兒子的愛和殷切寄託。
-
14 # 熾熱的小丑
曹操:
卒於220年。
218年曹操頒佈《終令》: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夫、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220年正月,曹操臨終前頒佈《遺令》:
“吾夜半覺(醒來),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歸湯。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於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頭病,自先著幘(頭巾)。吾死之後,持大服如存時,勿遺。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以禮哭喪);葬畢,便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於臺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帳,朝脯設脯糒(食物)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履組賣(做鞋賣錢)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餘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終令》個人感覺是曹操覺得自己不行啦,給自己找墓地以及死後下葬規格。
《遺令》則一個真正的遺囑,感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說的有血有肉,而且都是家常內容,像是一個平凡的老人去世留言,房屋怎麼分,妻妾怎麼安排,未來的生活來源,自己死後如何下葬等等。不像是一個奸雄即將逝去的遺言,沒有交代如果治理軍隊,如果管理國家。從這也可以看出曹操對自己選的繼承人很放心,相比這也是魏能滅蜀吳的原因之一吧。
劉備:
卒於223年,劉備伐吳失敗,留遺囑給劉禪:“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染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射君到,說丞相收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達,道三,可自求聞達。”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遺言整體看起來不放心劉禪,不過也是很貼心的話,是一個即將逝去的霸主給兒子最後的知道。
孫權:卒於252年,史書中沒有留下他的遺言,孫權在位時間長,長子死後,多次立太子,後期國家動亂,後立孫亮,委託大將軍諸葛恪輔佐,其實也是埋下禍根。孫權比起他父親孫堅和他哥哥孫策還是差了許多。
-
15 # 信陵侃史
劉備、孫權二人因繼任者年少,留下的遺言主要對政事的安排和對繼任者的訓導,曹操同這二人不同,曹操的遺言主要是對日常瑣事的交待。
曹操的遺言說得是婆婆媽媽,怎麼看都不像出自那個曾寫過《觀滄海》那樣豪邁詩詞的梟雄曹操之口,曹操的遺言主要是對他的葬禮、日後的祭祀、他的夫人們以及遺留衣物的一些安排。而對於朝堂之事,並沒有做相關安排。這是為何呢?
在混沌君看來,可能是因為曹操生前大半輩子都在外南征北戰,忽略了對家庭的照顧,因而死後更多的是對一些家庭瑣事的安排。況且曹操的後繼者曹丕透過多年曆練,已經能夠獨擋一面,曹操也不用對政事太過擔心,所以我們看曹操的《遺令》就像是一位家長對家裡後事的安排。
劉備就同曹操的不多,劉備臨死前,劉禪年僅十七歲,而當時經過夷陵之敗,蜀漢的局勢並不穩定,劉禪難以獨擋一面,因而劉備的遺言更多的是對政事的安排及對後主的訓導,政事的安排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永安託孤,以諸葛亮、李嚴為託孤大臣。而對於劉禪的訓導,主要是對諸葛亮恭敬以及對自身的嚴於律己。
因為太子孫亮年幼,孫權擔心自己命不久矣,在其染病不久,便召大將軍諸葛恪入朝做了相關政事安排。因而孫權的遺言主要是對於太子孫亮的訓導,孫權首先說了江東的基業歸功於父兄,而後又闡明瞭孫吳的處境,孫吳無地勢之險,卻能夠安然無恙,主要是因為魏蜀之鬥,無暇顧及東吳,因而教導孫亮要“與賢者共憂樂,與民共乏困”,這樣才會有機會保全孫吳。同時孫權也進行了自我檢討,說自己做得並不好,要孫亮“以孤為戒,發揚先祖之德”。
曹、孫、劉這三人的遺言,曹操的最接地氣,就和普通家庭的遺言沒兩樣。孫權的最長情,不但憶了父兄之功,同時還檢討了自己的過失。劉備的最具感召力,諸葛亮因此而對蜀漢鞠躬盡碎,死而後已。
-
16 # 小胖烹美食
曹操: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只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與眾卿相敘大事,特以家事相托。(是。)孤長子曹昂,劉氏所生,不幸早年歿於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
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曹植,然其為人虛華,少誠實,嗜酒放縱,因而不能立;次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子曹熊,多病難保;唯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眾卿宜輔佐之 ,孤死之後,於彰德府講武城外,建疑冢七十二座,勿令後人知我葬於何處。勿令後人知我葬於何處。
劉備: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孫權:二虎相鬥,必有勝負,而吾必隨之矣。
-
17 # 老郭看歷史
1.孫策的遺言
孫策的孫家江東集團真正的奠基人。他依靠自己老爸孫堅的舊部白手起家,消滅了江東的各個軍閥,最後統一江東。但孫策處事不慎、好勇鬥狠,最終在丹徒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在臨終前他先找來張昭囑託道:”如果孫權不能勝任,請先生取代他的位置。
又叫來孫權,親自給他配上印綬,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說完當夜就去世了。孫策的遺言對張昭其實就是託孤,甚至說出了張昭可取代孫權這樣話。可見孫策雖然肯定自己弟弟的才能,但是多少還是不放心把江山交給弟弟。
2.曹操的遺言
曹操是三國亂世的奸雄。所謂奸雄自然是奸詐無比的。但是曹操的臨終遺言卻是如此的樸實,就好像鄰家大叔去世的說的話一樣。他首先像託孤的大臣說道:“我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只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當然這個已經不是我的事情了,這是留給你們和我的子孫的事情。
我的夫人卞氏有四個兒子,唯有長子曹丕,篤厚恭謹,可繼我業。你們專心輔佐他的就是了。然後曹操又對自己的妻妾說:”我死之後,汝等勤學女工,多造絲縷,賣掉換錢以自給。曹操的遺言沒有什麼高談闊論,更多的是和普通人一樣交代一些兒女情長的事情。這讓我們難得看到了奸雄的柔情的一面。
3.劉備的遺言
公元223年,從夷陵之戰敗退到白帝城的劉備終於忍受不了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摺磨,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於是從成都招來了諸葛亮和李嚴等大臣準備交代自己的後事。他把諸葛亮叫了進來對他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大驚失色,他沒想到劉備會說這樣的話。心中又是驚恐,又是感動。後來劉備又把劉禪叫到身邊,然後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表面上劉備的遺言是對諸葛亮的信任,其實劉備明知道諸葛亮的為人,這麼做是為了讓諸葛亮徹底的對他老劉家死心塌地。後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要多虧劉備的這個遺言呢。
-
18 # 江湖小曉生
曹操、劉備和孫權,這都是三國時期英雄一生的大人物。他們在臨終之前,必然是有所囑託的,那麼他們到底有沒有留存什麼遺言呢?
01曹操的遺言一改秦漢厚葬禮儀。曹操是三國最優秀的統治者,他打下的疆土是最遼闊的,也是後來司馬家一統天下的基礎所在。所以曹操的遺言一定有比較特別的地方。可惜事實上,曹操的遺言反倒是三個人裡最簡樸的一個。
對託孤大臣:晚年的曹操有四位比較信任的臣子,分別是司馬懿、陳群、曹洪以及賈詡。他希望這四個人能夠好好輔佐自己的兒子曹丕。
當時天下尚未安定,曹操已經馳騁了30多年,只剩下了東吳的孫權和蜀漢的劉備。這些都是重中之重。可惜這些事情已經不是他曹操自己的事情了,希望他們幾個大臣,能夠好好輔佐曹丕,建立功勳。
對妻妾:曹操一生所愛非常多,一般都是別人的老婆。不過這不妨礙曹操英雄的形象。曹操將她們安置在銅雀臺,並且囑咐她們。
等到曹操死了以後,他希望他的這些妻妾們,能夠多學習一點女紅,多織布賣錢,能夠自給自足就很不錯了。
曹操意識到,什麼叫做人去樓空。這幫妻妾如果不能夠自給自足,又沒有靠山的話,日子是很艱苦的。
對子孫:曹操在子女教育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可以說三國各君主當中,唯有曹操的子孫是成才最多的。活著的時候教育好,臨死前,曹操還是希望子孫能夠學好。
所以曹操告誡自己的子孫,天下還沒有安定,不要浪費錢給自己陪葬。不允許搞那些厚葬的儀式,不準拿金銀珠寶給自己陪葬。
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三國志》
那些屯兵在外的人,也不允許他們回來奔喪,每個人都要負責好自己的工作。喪葬事宜一切都要從簡,結束以後大家都要脫掉孝服參加工作。
看似是給自己的後事做安排,其實也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孫後代。崇尚節儉絕對不是什麼錯事,曹操身體力行,成為子孫的典範。
02劉備的遺言,是三國君主中最了不起的。劉備是個狠人,從一文不名的布衣,能夠成長為一國之君,期間奮鬥了20多年都沒有什麼成果,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過。
大器晚成的劉備,最終還是走上了皇帝寶座,打下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下。是非對錯我們說了不算,因為我們都是旁觀者。劉備給後世的遺言,是非常有意義的,甚至影響了後世千古。
對諸葛亮:諸葛亮是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夥伴,他幫助劉備從一窮二白一路走來,從來沒有變節過。在劉備夷陵之戰戰敗以後,諸葛亮也是在努力維持蜀漢集團的存在。
劉備告訴諸葛亮,他的才華強過曹丕十倍不止,一定可以安邦定國,成就一番大業。如果劉禪還過得去,可以輔佐那諸葛亮你就輔佐,如果劉禪不行,那諸葛亮你就可以取而代之。
這話把諸葛亮說得鼻涕眼裡都掉下來了,託孤哪有這種託法的呢?這不是要人家玩命嗎?諸葛亮本身就是忠義之人,一生跟隨劉備從來沒有後悔過。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
現在聽了這話以後,就更加不可能再背叛劉備了。他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12年,為蜀漢的穩定延續,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也因為如此,諸葛亮成為了千古名相,成為了忠臣們的表率。此後一千多年,諸葛亮始終都是大家所推崇的那種忠貞之士。沒有劉備那番遺言,可能效果還真的沒那麼好。
對兒子劉禪:劉備這輩子有四個兒子,長子劉封是養子,因為丟了上三郡,從而被劉備給賜死了。次子也就是親兒子劉禪,是劉備的繼承人。此外入蜀以後又生了劉永和劉理兩個兒子。
劉禪繼位的時候才17歲,正兒八經的未成年。劉備當然是有囑託的,他把劉禪拉到身邊,告訴他將來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
此外劉備還給劉禪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話也就是壞事再小也不要做,好事再小也得做。
由此可見,劉備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還是充滿期待的。他認為只要諸葛亮能忠心輔佐,仁慈善良的劉禪,肯定可以建立一番大業。
03孫權的遺言,史書沒有任何記載。孫權的一生,是相對來說比較順利的一生。天下不用自己打,守天下的時候也有一幫努力肯做事的文臣武將輔佐。
可以說孫權是三位君主當中,小日子最逍遙的一個了。所以他也足足活了71歲,在當時來說,算是非常高壽了。
不過很可惜的是,孫權晚年腦子不是很好,殺伐決斷有點昏君的意思。不僅縱容兩子相鬥,為了權勢也逼殺了不少忠臣義士。
吳非有大山絕壑之限,託於東海之上,然鮮有兵患,以魏蜀故也,兩虎相鬥,不暇於側,使草類暫為須臾之歡,一旦勝負,而吾必隨之矣。孤在位五十餘年,內不能扶順爾等,外不能接賢息民,方城之內,滿目為墟,乃孤之罪也,汝立此頹垣,當以孤為戒,發揚先祖之德,切記,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與賢者共憂樂,與民共乏困,天或庶幾成其德,不然,宗廟傾覆,社稷不享,汝之罪也。---《孫權遺言,來自網路》
他去世之前,應該是腦筋已經不怎麼正常了,所以並沒有留下什麼遺言。不過網路上有這麼一段他的遺言,是比較有意思的,基本總結了他的一生。大致意思就是:
自古來成就帝王大業的人,很少有像他這種坐享其成的。吳國沒什麼天然屏障,之所以沒什麼兵患,是因為魏蜀之間互相鬥爭,沒空理我們。
我孫權在位50多年,沒什麼太大的功勞,後世之君必須要引以為戒。天下不是你我一個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應該與民同樂才是正道。
這則遺言頗有罪己詔的感覺,不過的確比較貼近孫權的一生。所以這一遺言也在網路上廣泛流傳,基本代表了孫權真正的遺言。
總結:劉備的遺言是最有影響力的,也是最不可複製的。劉備對諸葛亮的遺言,可以說影響了接下來近兩千年的歷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劉備創造了託孤的典範。
皇帝總有老的一天,而繼承人沒有經過歷練,歲數再大那也是需要教導的。這裡就涉及到了託孤的事業。
可以說歷代託孤之所以很難成功,那是因為司馬懿以後,權臣亂政的情況實在是太多了。大家都願意學習司馬懿,而不願意學習諸葛亮。
由此可見,劉備的角色就很重要了。帝王要想託孤成功,必須得學習一下劉備,然而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劉備這種地步。
參考資料:
《三國志》
-
19 # 江水趣談
為了爭霸第一,各路雄主各顯神通,傾其所有,只為吞併他國,統一江山。只是,英雄也有死亡的時候。在臨死前,三大雄主發表了遺言,其中曹操的最樸實真摯,劉備最虛偽圓滑,孫權最感人肺腑。
曹操掌權時,一直都是以大漢丞相的身份掌控皇帝和朝局,並未篡位,但是卻為曹魏政權的建立奠定了立國的基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
曹操臨死的遺言質樸柔情,猶如一個平民百姓對親人的循循教誨。他對大臣表示,自己縱橫天下多年,往後的江山再也與自己無關,而是留給大臣和自己子孫的事情。隨後,曹操又對妻妾坦言,自己死後,希望她們能學學女工,做做紡織,以便自給自足,才好養活自己。
孫權在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後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在黃龍元年(229年)正式稱帝,建立吳國。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孫權臨死前留了遺言給兒子,說是自己死了最放不下的就是兒子,年紀輕輕卻成了,左右又都是勁敵,只希望他當皇帝后,能與賢者在一起,與百禍共享,這樣江山才能長久。言語之間,孫權對兒子的關愛淋漓盡致。
劉備在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後,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為自己的基業打下了基礎。此後,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後因結義兄弟關羽、張飛之死而執意與東吳爆發戰爭,最終被東吳陸遜擊敗,飲恨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劉備在死前,特意叫來諸葛亮,說是諸葛亮的才華遠勝於自己,未來必定能成大事,假若自己的兒子是個人才,那就勞煩諸葛亮多多輔佐,假若兒子是蠢材,那就希望諸葛亮自己稱王,無須理會自己的兒子了。
諸葛亮聽完劉備的遺言,驚恐不已,回想起來又是深深的感動。其實,劉備深知諸葛亮的人品,如此遺言只是為了讓諸葛亮更加死心塌地地輔佐,確實很虛偽圓滑。
曹操臨終前就像一個普通人交代後事一樣;孫權的遺言不難看出,他最捨不得就是兒子;而劉備呢,表明上說的很感動,實際上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套路,諸葛亮本來就忠義,如此一來就更加忠於蜀漢。
回覆列表
漢末三國是一個爾虞我詐的時代,臺上的帝王將相全都是“戲精”,鮮有說實話、真話的時候。然而“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無論他們生前再怎樣虛偽奸詐,但在臨死前往往會開啟心扉,跟身邊人說說實話,從而還原一個比較真實的自我。那麼,作為三國建立者的3位雄主-曹操、劉備、孫權,他們的遺言都講了哪些內容呢?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終年66歲。跟大多數開國帝王一樣,曹操在臨終前,照例要對自己的功業做一番總結,並對病榻前的臣僚們說道:“孤縱橫天下三十餘載,削平群雄、一統中原,只有西蜀的劉備、江東的孫權未曾剿除。孤死後,你們要盡心輔佐世子曹丕,以完成混一海內的大業。”臣屬聽完後,無不唏噓落淚。
然而,曹操話題一轉,緊接著又談到自己的葬禮和眾位妻妾的安置問題。對於葬禮,曹操希望在他死後實行薄葬,並能夠“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見《三國志·卷一》),以此來壓縮喪葬費用,盡力減輕國家的負擔。至於妻妾的安置問題,曹操叮囑她們道:“我死之後,汝等勤學女工,多造絲縷,賣掉換錢以自給。”這樣做,同樣是為國為民的考慮。
除此之外,曹操在臨終前對長子曹昂(字子修)、前妻丁夫人倍感愧疚,常常對身邊人講:“我一生行事,自認為沒有什麼值得後悔遺憾的。假若死後還有靈的話,能讓我感到遺憾的,便是子修如果向我要媽媽,我該怎麼回答呢?”由以上史實看來,曹操的遺言基本上沒有高談闊論,有的只是以民為本、兒女情長,令後世之人讀史至此,不禁唏噓落淚。
劉備稱帝后不久,親率大軍進攻孫權,結果在夷陵之戰中慘敗給江東將領陸遜。經此一戰,劉備不僅斷送收復荊州的夢想,幾乎賠光全部“家底兒”,甚至連本人也差點兒被俘虜,可謂恥辱到極點。正因如此,戰事結束後,倍感羞憤的劉備沒有返回成都,而是退守白帝城永安宮,並在這裡走完餘生。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在永安宮駕崩,享年63歲。
劉備臨終前,將丞相諸葛亮召至永安宮,並將幼主劉禪及軍國大事全都託付於他。在遺言中,劉備先是稱頌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強十倍,如果由他來治理國家,必能完成匡扶漢室的大業。然而,劉備話鋒一轉,跟諸葛亮講道:“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見《三國志·卷三十二》)
雖然後世對“君可自取”這四個字的真實含義多有爭論,但如果僅從這句話來做分析,劉備似乎對諸葛亮無比信任。但我們還需要了解一個事實,那便是劉備在臨終前,並沒有把兵權交給諸葛亮,而是讓中都護李嚴主管軍事,其真實意圖不言自明。因此,我們可以說,跟曹操遺言的溫情脈脈相比,劉備的遺言則充滿虛偽與殺機,令後人讀史至此,不禁毛骨悚然。
跟劉備的情況相似,孫權在位的晚年,帝國同樣處於風雨飄搖的危險境地之中。原來,在太子孫登去世後,孫權冊立第三子孫和為儲君,但與此同時卻溺愛第四子孫霸,並讓他享受跟太子一樣的飲食起居標準,由此激起後者的爭儲之心。圍繞著儲位的爭奪,孫和、孫霸的關係勢如水火,而大臣們也紛紛“站隊”,由此釀成激烈的黨爭。
儲位之爭讓東吳陷入嚴重的政治動盪中,若不加以制止的話,必然會給國家帶來大災難。正因如此,孫權在猶豫數年後,終於在赤烏十三年(250年)出手,下詔廢黜孫和為南陽王,將孫霸賜死,並大肆誅殺、貶斥他們的黨羽。經此一劫,東吳朝堂近乎被清空。事後,孫權又冊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局勢至此才算是基本上穩定下來,但隱憂依然存在。
正因如此,神鳳元年(252年)四月,孫權在臨終前,將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等人召入宮中,委以託孤重任。雖然史書中並沒有記載孫權遺言的具體內容,但根據常識來推測,他應當是勉勵諸葛恪等人要消弭舊日的恩怨,共同輔佐幼主治國,務實的內容相當多。但讓孫權沒想到的是,等到他剛嚥氣,諸葛恪便誅殺孫弘、專擅朝政,孫權若泉下有知,不知該怎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