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中文閣

    朱元璋對朱允炆的父親心中有愧,加上自己對孫子這種喜愛之情,更重要的是朝中大臣都同意這件事,朱棣也只能忍著了。

  • 2 # 藍藍的天天好

    中國封建王朝自古以來注重嫡長子繼承製,朱標作為嫡長子出生就被立為太子。朱標也沒有令人失望,無論從能力,品德,威望都贏得朱元璋和眾大臣的認可,特別是他的兄弟們都對他敬重佩服。朱標成為了接班人,可惜英年早逝。太子位的空出讓很多人想法紛紛。他的弟弟們開始有了想法,甚至在暗中策劃爭奪太子位。朱元璋對這一切洞若觀火,為了大明千秋社稷,他考慮了很久,最終選擇了朱標嫡子朱允炆。朱允炆品德端厚,能力一般。這符合自古的嫡長子繼承製。第二,朱元璋打下天下後,深知百姓生活不易,下決心整頓吏治,休養生息,重視農耕,恢復生產。特別是在治理貪官汙吏時刑罰過重,對待功臣狹隘,大殺功臣,人人自危,他需要一位仁厚寬德的繼承人來實行仁政。第三,朱元璋第二第三個皇子秦王晉王能力不足太過一般,性格缺陷大,不足以負重擔大任。第四子朱棣能力較強性格更像朱元璋,可是選擇他就違背祖制,會遭眾大臣強烈反對,不利於江山穩定,民生髮展。朱元璋權衡之下選擇了仁厚的朱允炆,這也促使他下定決心剷除驕兵悍將,跋扈文臣,清理了朱允炆執政的障礙。

  • 3 # 徐州房產資訊

    朱元璋是真的喜愛朱標這個兒子,或者說,文臣武將,人人都愛朱標。朱標為人仁厚,禮賢下士,如果朱標繼位,必然是一代明君。朱標的性格也是最適合做二代帝王的,亂世需重典,治世就需要仁律了,而且朱標不光是仁厚,威望也是非常的高,可以想見,朱標如果做了帝王,燕王朱棣造反沒有勝利的可能性,以朱標的威望,他也根本不敢反,甚至說朱標不死,藍玉等武將不會被清洗。朱標死後朱元璋悲痛欲絕,其他二十幾個兒子裡沒有像朱標一樣優秀的,而且朱允炆表現的和他的父親一樣仁厚,朱元璋愛屋及烏,直接跳過了其他兒子,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 4 # 廈門服裝印花廠小郭

    本身朱元璋對於所有子嗣中就偏愛長子朱標 立了朱標為太子 不過後來朱標得病死了 朱元璋愛屋及烏就偏愛朱允炆 還有就是朱允炆是皇長孫 所以就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

  • 5 # 周洋美玉工坊

    本質上還是朱元璋這個老古董,受幾千年傳統的影響,江山社稷。祖宗廟堂。立長不立幼,傳長不傳幼的影響。

    原本皇太子皇長子朱標在世,明太祖窮盡心力培養做接班人。朱標也不負期望。才德卓然可堪大用。可惜年紀輕輕就走了。朱元璋萬分失落之下。為了防止其他幾個皇子爭奪皇位。引起內訌。決定延續皇太子朱標一脈。立皇太孫為正統繼承人。這也是皇明正統。無可爭議。也得到了朝廷和其他的幾位皇子的一致擁戴。

    如果不是因為方孝孺和幾位大臣處置失當,過急,從歷史上看,朱棣未必就敢造反。

  • 6 # 民航百家說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雖是嫡出,但卻不是嫡長子。嫡長子是朱棣同父同母的親哥哥朱標,由於朱標去世的早,於是太子之位落到了朱標長子朱允炆的頭上。如此算的話:朱棣與朱允炆的關係應該是親叔叔與親侄子,那麼朱棣為何要對自己親侄子痛下殺手呢?看筆者總結的“靖難之役”的起因、經過與結果。

    靖難之役的起因!

    朱棣何時起了對抗朝廷的念頭呢?朱標死後,儲君人選成為了朱元璋最憂愁的事情。由於兒子眾多,誰都垂涎皇位。如果選老二為太子,那麼老三怎麼想呢?老三會不會動歪腦筋:把老二刺殺了,自己做太子!朱元璋心裡明白:東宮人選若不早定,必然招致兄弟互相爭奪的局面。

    朱元璋明白不能壞了“嫡長子繼位”的制度!但是朱標的長子還是個兒童,怎能擔當皇位大任呢?於是朱元璋進行了一系列的清掃活動,為朱允炆清除了朱姓外部的威脅。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皇位被自家兒子奪取了。

    姚廣孝是朱棣的一個心腹謀士,在朱允炆被封為儲君之時,就向朱棣進言:“朱允炆小小年紀難當大任,如今外姓權臣已被太皇清除,朱姓一輩中又數你最優秀,皇位有機會爭取,希望您早做準備。”

    朱棣聽過姚廣孝的進言後,並沒有有所動作。但當建文帝上位頒佈“削藩”法令之後,朱棣馬上敏銳覺察到自己地位有危險,想起了姚廣孝當初的進言,開始採取行動抵抗朝廷了。

    朱棣對抗朝廷有哪些顧慮呢?朱棣抵抗朝廷的方法大概分為兩類:一方面燕王的封地靠近蒙古,他開出了優惠條件,招降了許多驍勇善戰的蒙古士兵;另一方面朱棣深知建文帝根基本身,利用自己京城中的親信,拉攏對建文帝心懷不滿的官員。內外政策兼施,不斷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瓦解朝堂內建文帝的根基。

    朱棣並不敢明目張膽與朝廷攤牌,原因也有兩方面:一方面自己實力尚小,時機還沒有成熟;另一方面朱棣的三個親生兒子還被扣留在南京城當人質。因為燕王朱棣並不敢輕舉妄動。

    軍事實力不足可以慢慢蓄力,但是兒子怎麼要回來的呢?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一年“太極”,此間朱棣給自己親侄子上演了各種鬼把戲,裝瘋,裝病,甚至裝死,不斷打“感情牌”,請求臨死前見上自己的親生兒子。

    建文帝朱允炆輕信了“親叔叔”朱棣的鬼話!心一軟,歸還了朱棣的三個兒子。見到三個兒子,朱棣馬上就開始籌備起事了!就像盧溝橋事變一下,出兵總要找個理由吧!此時燕國的兩個官員犯罪被朝廷抓走殺死了,朱棣馬上抓住這個理由,譴責建文帝聽信小人讒言,殺死了自己的忠臣,藉口“清君側”,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得什麼名號?

    朱棣為了給自己的“叛亂”正名,可謂是絞盡了腦汁兒,花費了心思。他寫了兩篇文章昭告天下,高舉儒家的孝道,高舉朱元璋留下的《祖訓錄》等等,堅持自己行為的正義性,宣告自己發動的“靖康之役”不是內亂行為,而是終止內亂的行動。

    朱棣道出了自己多年的“苦水”,公開發布譴責建文帝朱允炆的言論!他指責建文帝沒有及時告訴他父皇(朱元璋)病急的訊息,導致父皇臨終前沒有見最後一面;他還指責,父皇葬禮上建文帝沒有允許他參加;他還指責道朱允炆毀壞了先皇留下的宮室,不聽祖訓。總之高舉儒家尊崇的孝道,高舉朱元璋留下的《祖訓錄》,滿世界打擊建文帝。

    朱棣還譴責朱允炆身邊的親信們!說他受到“齊泰、黃子澄”等奸佞臣子的讒言,進行了迫害皇子的“削藩”政策。他還宣告:自己武力對抗的物件並不是朱允炆,而是朝堂上的奸佞小人,並且自己作為叔叔義不容辭。他堅持自己所進行的行為都是正當的自我防衛,宣告自己並不垂涎侄子的皇位。

    儘管朱棣的“出師之名”很牽強,但是“名號”是很重要的,並且還是事情成敗的關鍵。這些言論,不僅使他的不義行為站住了腳跟,而且還拉攏了眾多和他一起對抗朝廷的“叛軍”。朱棣得到皇位後,馬不停歇修改歷史記載,碰到和他“出師之名”相違背的內容,統統出去,不能讓人否認他皇位的合法性。

    靖難之役的過程與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與朱棣之間展開了三年的內戰,叔侄血腥的皇位之爭非常血腥。戰爭初期,朱棣並不佔優勢,只有十萬軍隊,領土也有限,錢糧更加比不上南京朝廷。建文帝一方卻有全國錢糧兵馬,並且已經廢除了幾個藩王,實力大增。

    朱棣雖然數量上不佔優勢,但是質量上卻很有競爭力。領導能力,軍隊作戰能力,這些都是朱允炆難以企及的。隨著戰爭時間的推移,燕王這一部分優勢越來越凸顯。而朱允炆一方,於是指揮多處失誤,兵員士氣不足,內部腐敗無能,於是節節敗退,很多將領看不到希望都投奔到了朱棣一方。

    朱允炆也並不是沒有人支援,北韓國王李芳遠就非常看好建文帝,還派兵從北方攻打朱棣後背,與建文帝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但儘管如此,南京朝廷還是沒有扭轉敗局,輸掉了戰爭。

    朱棣攻下南京城後,對待朱允炆的親信身份的殘忍。對待寧死不屈的忠臣們,剝皮、下油鍋無所不用其極。並且還不放過他們的家屬,送他們的女眷教坊當妓女,或者送去軍營慰問官員,受盡數萬將士的凌辱。朱棣連他們的屍首也不放過,下旨將摧殘致死的屍體丟掉餵狗。

    建文帝的下場到如今還是一個懸案。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南京城破之時,皇宮內起了一場大火,朱允炆和其家眷被火燒死了;另一種說是朱允炆喬裝成和尚逃出南京,流亡到了海外。

    拋開事實從情節上來考慮,筆者比較傾向於建文帝流落到了海外,不願意接受朱允炆全家被大火燒為灰燼的結局。因為人只有活著,才會有希望,有希望的事情才夢幻奇妙,才會引人嚮往,不是嗎?

  • 7 # 豫北老崔

    我們都知道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朱標之子,因為削藩導致其四叔燕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最後結果朱允炆一把火焚燒掉皇宮,至此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登上九五之位。

    靖難之役到底誰對誰錯我們不在爭論,角度不同看待的問題也不同,讓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朱元璋要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呢?

    可能我們第一感覺是朱元璋順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祖宗之法,畢竟明朝之前很多王朝一直沿用這樣立儲君的辦法,朱元璋不外如是。其實這樣的認為有明顯的誤區,朱元璋並沒有沿用之前王朝立儲君的辦法,因為當時立嗣的原則一直是立嫡立長,立嗣以親,顯然朱元璋立朱允炆並不符合人們以往的認知,朱元璋依然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不外乎幾個原因。

    其一,因為對朱標的父子之情,朱元璋開局一個碗經過打拼成為帝王,這是一部給我們後世的一部勵志故事,可是這個勵志故事也有很多心酸,朱元璋只所以能夠成為明朝的開國之君離不開馬皇后的幫助。在朱元璋未發跡之前得到馬皇后的垂青,至此朱元璋有了展示自己的基礎,多年的打拼中馬皇后為朱元璋安撫後方也是功不可沒。朱元璋對馬皇后的感情深厚自然也就對朱標也有極深的感情,奈何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把對馬皇后和朱標的這份感情轉移到了朱允炆身上。

    其二,朱允炆與朱標性格類似都以仁義治理天下,朱標我們都知道其性格頗有大儒之風,對待天下百姓也是仁義的態度。朱元璋從反元到建立明朝這段時間天下百姓飽受多年的戰亂,如今明朝建立百姓需要的是繁衍生息,此時的明朝不需要能征善戰的皇帝而是需要一個能安撫萬民讓萬民休養生息的皇帝,朱標是最佳人選,奈何朱標早逝,其子朱允炆的性格與朱標類似,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也是為了明朝基業,為了天下百姓的安定生活。

    其三,朱元璋立其他子嗣未必是明朝之福,朱元璋子嗣之中除了仁厚的朱標可以繼承大寶之外,能力上也只有朱棣能堪當大任。可是朱棣只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立朱棣勢必讓其他子嗣頗有怨言,並且當時那一幫打天下的功臣都有各自支援的藩王,不管立那位藩王都會引起朝中震盪。立其他子嗣為太子,同樣會影響明朝的整個體系,因為其他子嗣身後都有一股很大的勢力,多年之後甚至可以直接威脅皇權,外戚專權可是歷朝歷代覆滅的萌芽。

    透過以上我們也能從中看出,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也是為了明朝的基業,為了百姓的安定,立其他藩王為太子勢必會因為皇位兄弟相殘。畢竟長子是朱標,其他皇子都各自並不心服,朱元璋在世這些藩王尚可不敢輕舉妄動,如果朱元璋去世,其後果不敢想象。

    最終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立朱允炆為黃太孫,處死那些意圖謀反的功臣,用自己的餘威震懾其他藩王,讓朱允炆可以順利繼承皇位。只可惜歷史結果朱允炆最終因為急於削藩,導致燕王朱棣起兵,朱允炆也下落不明,不過最起碼明朝的江山還是他朱家天下。

  • 8 # 豹眼看歷史

    皇太子作為儲君、皇位繼承人,是司空見慣的事,是常態。但皇太孫卻不經常出現,是個比較稀奇的事,一旦出現皇太孫,必定有故事。

    皇太孫,儲君的一種,跟皇太子一樣,都是皇位繼承人的封號,跟皇太弟、皇太叔等類似。通常的情況是太子的嫡長子,在太子去世後,改封其為太孫。但也有太子健在時被封皇太孫的情況,比如唐高宗李治的太孫李重潤、明成祖朱棣封朱瞻基為皇太孫等。

    朱元璋把朱允炆立為皇太孫,也是有故事的。

    朱元璋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不循規蹈矩,不按套路出牌。但他做了皇帝后,卻制定了《明皇祖訓》,非常詳細、具體地制定了他能夠想到的所有事務的行為準則,希望他的江山和子孫能夠嚴格地按照制訂的規則,千秋萬代、一承不變地延續下去。

    朱元璋出身貧寒,能夠吃飽一餐就不容易了,從小沒有那麼多的窮講究。

    從朱元璋與馬皇后與太子朱標之間,發生的一些生活細節可以看出端倪。

    史料記載,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悲痛異常,幾乎一病不起,整日以淚洗面。他拉著太子朱標的胳膊,怕打著朱標的後背說:“標兒,你娘走了,我可怎麼辦啊?”

    朱元璋給馬皇后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其規格甚至超過了以後他自己的葬禮。之後,朱元璋發誓再也不立皇后,以李淑妃主持後宮。

    馬皇后本是富貴人家的大小姐,因為父親被殺,被郭子興收養為義女。

    唐末時期婦女就開始纏足,明朝時纏足是很普遍的事,但馬大姐卻不纏足,因此人稱馬大腳。

    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後,深得其賞識,就把馬大腳許配了朱元璋。但由於郭子興心胸狹窄,對朱元璋產生了懷疑,把他軟禁起來。馬大姐為了能讓朱元璋吃到熱餅,幾次把滾燙的燒餅揣在懷裡偷偷地送給朱元璋,把她自己的胸口都燙傷了。

    這份情誼,讓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最喜歡的美食還是燒餅。

    馬皇后去世後,太子朱標擔心失去了依靠,就把馬皇后揹著他逃難的情形,繪製成影象,藏在懷裡,以備不測。

    由於朱元璋一生嗜殺,殺戮過重,太子朱標就勸諫。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追打他。

    朱標有意把這個影象掉在地上,太祖看了後,感念馬皇后而怒氣得以消除。

    洪武七年(1374年),孫貴妃去世,朱元璋讓太子朱標服喪,但朱標以不合禮法而不幹。氣得朱元璋拿著劍,滿大殿上追著要殺他。在眾人勸和下,才得以平息。

    皇帝金口玉言,他真要想殺朱標,不就一句話嗎?還需要追上他才能殺他嗎?

    朱元璋既是帝王,也是舔犢情深的父親,打打鬧鬧,更像是一對普通的父子。

    就是這樣一位率性而為的帝王,卻制定了嚴格的《皇明祖訓》,把所有一切都規範化、標準化、制度化。

    《皇明祖訓》,初名《祖訓錄》,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主持編纂的明朝典籍。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編纂,洪武六年成書,洪武九年又加修訂,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定,更名為《皇明祖訓》。

    朱元璋制定此典籍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皇權,對後世子孫進行訓誡。其嚴格規定了幾乎所有的行為準則,看上去很完美,其實意義並不大,更像是一出鬧劇。這就好比說單位裡面的規章制度,掛在牆上,人人看得見,而真正有幾個人遵守呢?

    關於皇位繼承,《皇明祖訓》是這麼說得: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這裡的意思是皇帝沒有皇子,就兄終弟及,而沒有說可以收養個兒子繼承皇位。沒說就等於不能,因為明確了兄終弟及。

    對於朱元璋來說,如果太子沒有兒子,那麼他另一個嫡出的皇子就可以繼位。這很好理解,也很容易接受。但對於太子來說,可就大為不同了。

    養子也是兒子,但親兄弟也僅僅是兄弟。養子與兄弟,那個更有指望呢?不言而喻。

    朱元璋這一點就不合實際,兄終弟及只能是特殊情況,不能作為一個在養子之上的普通原則。

    普通人家沒有兒子還把兄弟的兒子過繼過來做養子,何況是帝王之家。

    再看一下封爵:

    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並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女皆封郡主,賜誥命。

    朱元璋明確了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這就是他管得太多了。

    立了皇太子,就確定了皇位繼承人,是儲君,將來繼承皇位。太子繼位以後,再立太子作為儲君。這是太子的事,作為朱元璋不可以越俎代庖。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手伸得太長,管得太多。

    朱元璋是性情中人,從他對馬皇后的情感及與太子朱標的一些行為,就看出一二。

    但在皇位繼承等涉及江山穩固上面,朱元璋卻希望透過死板教條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子孫與群臣,讓他們循規蹈矩,完全按照套路行事,不得逾越。

    從有關史料來看,朱元璋認為太子朱標性格偏弱,他很喜歡四子燕王朱棣。但他不想破了自己所立的規矩,朱標死後,朱元璋毫不猶豫的立朱標嫡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其實,朱元璋堅定地明確了一個規則,就是絕對的嫡長子繼承製。

    《皇明祖訓》上,沒有明確地說明太子去世太早,由皇太孫繼承皇位這一規則。但從朱元璋駕崩後的遺詔,就看出皇太孫的繼承權。

    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恰恰說明了朱元璋矛盾的心理。他自己不喜歡按照套路出牌,他更明白許多事是無法按照套路的。但他也清楚,沒有套路就會出現混亂,特別是皇位的繼承,很容易因為爭奪皇位引起相互殘殺,造成內耗為外人所乘。

    如果明確了繼承順序,也就打消了其他人的非分之想。

    但這事,朱元璋想得太天真,很難想象朱元璋會有這麼幼稚的想法。

    本就是刀尖上舔血的營生,拼得是實力,任何規則最終靠實力說話。如果都按照套路出牌,哪裡還有改朝換代一說。

    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子孫後代,遵循他制訂的繼承製度,以確保江山萬代永不改變。

    其實,朱元璋跟秦始皇一樣,想得越多越麻煩。秦二世而亡,明朝不到一代結束,就破了這個規矩。

    雖說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在豹眼看來,有些事未必如此。想得太多,顧慮太遠,反而是個麻煩。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就是最好的佐證。

  • 9 # AL世界觀

    朱元璋為什麼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有其立嫡立長的想法,不過最主要還是其個人喜惡。

    很多人覺得朱元璋立朱允炆是為了“父死子繼,立嫡立長,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則,所以選了朱允炆為皇太孫,不選朱棣這個四子來當儲君,不過朱元璋選朱允炆來當儲君,按立嫡立長來說,有點勉強,也可以說是不合禮法。

    朱允炆是皇太子朱標的次子,要說嫡長子,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是最純正的,是常氏所生,不過很可惜,朱雄英早夭,朱允炆就成了朱標的長子,朱允炆是呂氏所生,呂氏在常氏亡故後才扶正,這樣朱允炆也算是嫡長子的身份了,然而朱允炆生於1377年,而常氏死於1378年,就是說朱允炆出生的時候,他的生母呂氏還只是妾室的身份,這時候生的兒子只能算是庶子,也就是說朱允炆是庶子的身份。

    而朱允炆三個弟弟則都是嫡子身份,三弟朱允熥是常氏所生,四弟朱允熞和五弟都是呂氏所生,四弟生於1385年,也就是呂氏被扶正之後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就具有嫡子的身份,從這裡來看,朱允炆以嫡長子的身份成為皇太孫有點勉強,如果按宗法制度來說,商朝的微子啟和紂王這兩人跟朱允炆和朱允熞的身份相似,微子啟是長兄,不過他的母親生他的時候還是妾的身份,生紂王的時候則是正妻身份,因此紂王才能成為商王的繼承人,而以嫡子來算,比朱允炆小一歲的朱允熥正宗多了,如果真以立嫡來說,朱允熥應該是排第一位。

    不過朱標死後為什麼不選朱允熥,而是選擇朱允炆,按史書記載就是朱允炆自幼熟讀儒家經書,其性情與其父朱標同樣溫文爾雅,以寬仁著稱,朱元璋對於朱標的感情極深,歷史上皇太子位子坐得穩的應該沒什麼人能跟朱標相比了,朱元璋對朱標的感情,應該來說跟馬皇后有很大關係,朱元璋與馬皇后是共患難過來的,在朱元璋被郭子興猜忌關黑屋時,馬大腳怕丈夫餓肚子,偷偷烙了幾個燒餅給朱元璋送去,怕冷了不好吃,將剛弄好的燒餅藏在懷裡,胸口肉都被燙傷了,朱元璋看見後心疼的不得了。

    朱元璋創業時很艱難,馬大腳跟在朱元璋身邊沒有一句怨言,還親手為將士們縫衣做鞋,讓將士們心懷感激,更加努力為朱元璋打江山,朱元璋登上帝位後,馬皇后依然保持簡樸作風,成為後宮典範,其為人寬容仁厚,多次勸導朱元璋不要濫殺,而且她極懂得勸導方法,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尊敬,在馬皇后過世後,傷心的朱元璋從此不再立皇后,朱元璋和馬皇后以及朱標之間的感情,更象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農家親情,是最濃郁的親情,沒有帝王家那種你防著我我防著你的血腥味。

    可以說朱元璋因為對朱標的喜愛,在朱標死後立誰為繼承人這件事上,是偏向朱標後人的,為什麼不立朱允熥為繼承人,跟藍玉這個外戚有關係,如果立朱允熥為繼承人,到時候常、藍兩家強大的外戚必然會干政,主少國疑這種事朱元璋是不可能忍的,所以朱元璋視朱允炆為嫡長孫,將他立為皇太孫,有其個人喜惡的原因,也有政治因素,而且朱允炆算嫡長孫雖然勉強,卻也能說的過去,這樣看來還是朱元璋喜惡為主,嫡長為輔!

    至於說朱元璋為什麼不立朱棣為皇儲,也要從兩個方面來說,其一是朱標死的時候,二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晉王朱棡還活著,如果想立朱棣就要從立賢來說事,立賢這種事很容易引起混亂,因為賢是沒有標準的,以後如果有心懷不軌的人說哪個皇室中的人是賢能,隨便推出來爭,那必然會引起內亂,自然不利於大明江山永固,其二是朱棣就藩外地多年,讓一個藩王入繼大統,也會開一個壞頭,極易造成天下動盪,對於朱元璋來講,並不想後世出現亂局,讓朱明皇室出現你爭我奪的局面。

    所以朱元璋還弄了個《皇明祖訓》,告誡後世子孫要遵守規章制度,其中寫到:“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自己的太子朱標去世後,選擇了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大明皇帝繼承人,這事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其過程也比較複雜。

    朱元璋在還沒有當上皇帝只是吳王時,就立了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為世子,就已經明確了自己的繼承人就是嫡長子的朱標,在當上皇帝后,仍然以朱標為帝國繼承人,說明朱元璋一直秉承著封建宗法制度,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問題就出在朱標在朱元璋還健在的時候就去世了,朱元璋不僅面臨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同時又面臨帝國繼承人的變動,到底選擇誰為繼承人?

    從常理上來說,嫡長子去世,就選嫡次子就行,也就是朱標的弟弟為繼承人,這也就是常說的“兄終弟及”,這種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一般用於前任皇帝沒有兒子或者兒子非常小,比如漢武帝的繼承人太子劉據因為涉及謀反事件自殺,所以漢武帝就從劉據的弟弟中選擇繼承人,最終選擇了年齡最小的劉弗陵為繼承人,這就是兄終弟及。

    朱標是嫡子,他有2個同母弟弟,分別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還有兩個年長的異母弟弟: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其他的弟弟就暫時不說了,按繼承順利來說首先應該在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之間選擇,朱標去世的當年秦王朱樉37歲,晉王朱棡35歲。

    但是朱元璋對秦王朱樉一直不太滿意,就在朱標去世的前一年,朱元璋還因為秦王朱樉掌管皇族屬籍等事物過失較多,改由太子朱標巡視關陝,而將秦王朱樉由封地調到京城南京,直到朱標去世的當年,朱元璋才在朱標的勸說下讓秦王朱樉回到封地就藩,也就是在這一年,朱標去世了。

    按制度,朱元璋應該立秦王朱樉為繼承人,但朱元璋明明又不喜歡秦王朱樉,所以猶豫了,如果立其他的藩王為繼承人,則破壞了宗法繼承製,再加上朱元璋吸取了之前朝代的經驗教訓,如果立藩王繼承大統的話,擔心會有其他人不服,會引發禍亂,今天可以立一個藩王為帝,那麼明天就會有不懷好意的奸臣立另一個藩王為帝,會引發動亂,這是朱元璋當前考慮的。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需要朱元璋考慮,就是太子朱標的壽命太短了,再加上秦王朱樉、晉王朱棡身體不太好,自己兒子的身體朱元璋肯定是知道的,從後來的壽命也能看出,秦王朱樉40歲就去世了,晉王朱棡41歲去世,壽命太短繼承皇帝位也是一個麻煩事,過不了兩年又要選繼承人就是大問題,最終,朱元璋放棄了在兒子中尋找繼承人。

    原本宗法制下的繼承製應該是:

    前任皇帝有兒子時:嫡長子》庶長子》嫡兄弟》庶兄弟

    前任皇帝無兒子或者兒子不具備資格(年齡小):嫡兄弟》庶兄弟》嫡長子》庶長子

    按照制度,朱元璋應該從孫子中選擇繼承人,也就是從朱標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朱標的長子是朱雄英,可早在1382年就去世了,朱標的次子是朱允炆,當時16歲,可朱雄英與朱允炆的母親不是一個人,朱雄英的母親是常遇春的女兒,在1378年就去世了,朱允炆的母親是太常寺卿呂本的女兒,在常遇春的女兒去世之後被朱標扶正為太子妃,所以在法律上,朱雄英、朱允炆都是嫡子,另外朱雄英還有一個同母的嫡弟叫朱允熥,只比朱允炆小一歲,也有繼承資格。

    現在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朱允炆和朱允熥是不是都是嫡子?如果都是嫡子,那麼按長幼順利來看,朱允炆就是繼承人,因為年長,如果朱允炆不是嫡子,那麼就只能是朱允熥為繼承人。

    而這個關鍵就在於兩人的母親,朱允熥的母親常氏在1378年去世了,因此朱標把朱允炆的母親呂氏扶為正妻,在1392年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就是嫡子,而朱允熥同樣是嫡子,關於這種特殊情況的宗法解釋在《新唐書》有過解釋如下:

    《新唐書·儒學傳下·韋公肅》:古諸侯一娶九女,故廟無二嫡,自秦以來有再娶,前娶後繼,皆嫡也,兩祔無嫌。

    也就是說被扶正後的嫡妻生了兒子與之前嫡妻生的兒子都是嫡子,所以朱允炆和朱允熥都是嫡子,嫡子之中就比年長,朱允炆年長,所以應該立朱允炆為繼承人,最終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為繼承人。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導致了朱元璋立朱允炆而沒有立朱允熥為繼承人,就是因為他們的母系,也就是外戚的原因,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外孫,常家在朝廷勢力較大,關係複雜,外戚過於強大,會有干涉內政的威脅,而朱允炆的母系外戚則沒有這樣的擔憂。

    不僅朱元璋這麼想,其實朝廷中也有人這麼想,當時有個叫劉三吾的翰林學士也請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繼承人,當時劉三吾對朱元璋說了這麼一句話:

    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

    意思就是:皇孫現在年富力強,又是嫡子孫,兒子死了孫子繼承,合乎傳統禮法,如果立燕王(朱棣),那麼置秦王朱樉、晉王朱棡於何地啊?

    當時朱元璋就直接回復說:善!就是好的意思,也許燕王朱棣在當時很有能力,也很有繼承資格,但是從朱元璋的態度中就能看出,他也有立皇孫之意。所以朱元璋立繼承人這麼一件複雜的事情總算定下來了,而且朱元璋在立了朱允炆為繼承人三年後,也最終確定了《皇明祖訓》的內容,尤其是關於明朝繼承法制的內容,確定了繼承原則是: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 11 # 歷史的發生

    引言

    朱元璋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草根皇帝,出身低微,為了填飽肚子東跑西顛,一路篳路藍縷,創立了大明王朝,當初的朱重八做夢也沒想到。他將兒子們分封各地,培養太子朱標,為子子孫孫賜字,試圖打造一個帝國。不料朱標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現實給了朱元璋沉痛一擊,於是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計劃在他百年後接過江山。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為什麼會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看似是一個問題,其實可以一分為二:朱元璋為什麼在朱標的兒子中選中了朱允炆?又為什麼會繞開其他二十多個兒子立朱允炆為皇儲?

    在我看來,原因有多方面。既有封建禮教的約束,又有喪子之痛的寄託,還有仁愛治國的期許……

    01 朱元璋深受封建禮教的約束朱元璋雖是草根出身,在選定接班人的安排上也無法擺脫封建禮教的約束。嫡長子繼承製始於西周,中原王朝歷代效仿,朱元璋也不例外,從他立朱標以及朱允炆為皇儲都有所體現。朱標是正室馬皇后所生,屬於嫡長子,不幸走在了父親的前面。兄終弟及,但朱元璋沒有這麼做,反而立朱允炆為皇儲,實為父死子繼,一直在嫡長子朱標這一支脈往下延伸。朱標共有五子,長子朱雄英、三子朱允熥為常氏所生,次子朱允炆、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為呂氏所生。朱雄英夭折,朱允炆就成了長子;常氏早亡,呂氏為朱標繼妃,朱允炆遂成了嫡長子。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先秦·公羊傳》

    ▲朱允炆畫像

    02 朱元璋喪子之痛有所寄託

    朱元璋對朱標從小就寄予厚望,當做重點培養的物件。朱元璋讓明朝“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教授朱標,洪武元年便立朱標為太子,後期讓他監國理政,準備繼承皇位。天有不測風雲,朱標當了二十五年的太子便匆匆離去。白髮人送黑髮人對於朱元璋是莫大的打擊,他便將這份沉甸甸的愛給予了朱允炆。華人傳統的隔輩親讓朱元璋也將大明的江山與權利交於朱允炆。

    03 用朱允炆的仁愛治國來彌補苛政

    朱元璋是一位有雄心的帝王,同時也多疑善用苛政。他在懲治貪官、改革弊政時大肆殺戮,手段過於嚴苛,這一點他應該深有體會。明初經常出現官員上朝時與妻兒告別,唯恐回不來。朱允炆性格溫和,為人仁厚,深受朱元璋喜愛。明仁宗朱高熾同朱允炆一樣,也是宅心仁厚,從朱高熾治國來看,可以緩和內外部矛盾,經濟得到發展。朱元璋對朱允炆寄以厚望,希望用朱允炆的“仁愛”來治理天下,彌補苛政所帶來的弊端。

    贊曰:惠帝天資仁厚。-《明史》

    ▲朱元璋劇照

    04 健康、年齡也是考慮因素之一

    朱標死時三十七歲,他的中年早逝對於朱元璋也有所警示,在選定接班人時健康以及年齡也要考慮進去。經歷過喪子之痛,朱元璋對於繼承者的健康、年齡也尤為看重。朱允炆被冊封為皇太孫時年僅十五歲,在朱元璋看來,朱允炆年輕有朝氣,只要自己稍加培養,必定大有可為。

    總結

    朱元璋對於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也是經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封建禮教的束縛讓他在太子朱標去世後想到朱允炆,又在家國天下的情懷下考慮朱允炆。

  • 12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相對於朱棣透過靖難之役來奪取皇位,朱允炆的皇位可以說是再正統不過了,那是朱元璋親自內定的皇長孫,未來的國之儲君。那麼朱元璋為何選擇朱允炆為未來的皇帝呢?太子朱標的早逝導致了儲君之位的空置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元璋稱吳王時,就把朱標立為世子,朱元璋稱帝后,朱標太子地位無人可動搖。朱元璋未來培養朱標,花費了極大的心血,把自己的一切都傳給朱標,朱標其實也不負眾望,協助朱元璋在治國。

    朱標在兄弟間的威望很高,弟弟們多次犯錯要受到朱元璋的責罰,都是朱標在當中調解,兄友弟恭形容朱標非常貼切。

    朱標溫和、儒雅的性格贏得朝廷一致的擁戴,只是缺少勇武和決絕的魄力,與朱元璋狠辣無情形成強烈的對比,但作為嫡長子,朱元璋還是對這個未來的儲君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早日成位一個有魄力、果斷的君王。

    奈何,朱標早死,朱元璋花費的心血付之東流,朱元璋傷心了,那麼朱標死後,皇位繼承人的人選上還是很多,朱元璋並非是無人可選,其中老四朱棣就非常像朱元璋,有能力、有魄力、殺伐殺伐果,是個不錯的儲君之選,那為何選了相對懦弱的朱允炆呢?

    朱元璋的立朱允炆的想法猜測

    1.愛屋及烏的想法,朱元璋深愛朱標,在朱標死後,朱允炆的性格與其父很向,仁愛、孝順、謙遜這些特點是朱元璋很喜愛的。

    朱允炆並非是朱標的長子,朱標正妃呂氏和長子朱雄英早逝,朱允炆得以在名分上成為朱標的嫡長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

    2.藩王中只有朱棣符合要求,但朱元璋一直奉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擋在朱棣前面的還有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面對這些藩王,朱元璋不忍兄弟間為皇位相殘,於是在已故太子一脈選擇繼承人,朱允炆無疑是最佳人選。

    3.朱允炆並非是個無能的昏庸之輩,在政治方面朱元璋治國期間,《大明律》裡面有好多苛刻嚴刑峻法,朱允炆就曾多次建議朱元璋廢除這些嚴厲的刑罰。在經濟方面,減輕了地方過重的稅收,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等,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裡,自己親自選的繼承人也還算符合自己的預期,也不是個無能昏庸之輩。

  • 13 # 歷史真香

    品讀歷史,感悟真香,真香君來為大家解讀一下這個問題。雖然正史中的記載馬皇后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朱標,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晉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不過從一些後人的推斷來看除了朱標可能其餘三個兒子都不是馬皇后所生,所以在朱元璋的眼裡只有他們三口人是一家,因此在朱標死後皇位當然要讓自己的孫子來繼承,這是選擇朱允炆的首要原因。不過即便刨除這個因素,朱允炆依然會是他的最佳選擇,原因如下:

    一,創業難守業更難,朱允炆在治國方面要好於朱棣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得位最正的皇帝,完全是用自己的雙手打下的江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開拓型君主,而在做了皇帝之後,朱元璋一方面自己學習歷史上的治國經驗,一方面採納群臣的建議,雖然是在馬上得來的天下,但在明初剛剛結束戰亂百廢待興,如果下一任君王繼續沿著他的道路開拓進取,對於王朝的穩定發展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寬厚仁慈的太子朱標是朱元璋最為滿意的繼承者,可惜的是天不假年,朱標早早的離世打亂了朱元璋的部署,在朱標去世之後,其實朱元璋有多種選擇,比如在其他兒子之中以“兄終弟及”的制度再立一位太子,不過由於之前咱們說到的原因,加上老二和老三的表現距離明太祖的要求相差太遠,老四朱棣的表現雖然不錯,但是不符合朱元璋在下一任君王實施仁政的理念。

    所以,朱元璋決定在朱標的兒子之中做出選擇!

    二、擔心外戚專政,選朱允熥不如選朱允炆

    朱標生前的子嗣也不少,除了早早夭折的嫡長子朱雄英外,還有同是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以及呂氏所生的朱允炆。

    如果常氏不是在生下朱允熥後就病逝,並且呂氏又被扶正為太子妃的話,那朱允熥嫡長子的身份就不會發生任何改變,但也正是因為這個變數讓朱元璋決定朱允炆即位成為可能。

    其實朱元璋不選擇朱允熥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常氏家族勢力太大,如果朱允熥做了皇帝,極有可能出現外戚專政的可能,這是朱元璋絕不想看到的,所以在兩個孫子之間他選擇了朱允炆。

    三、單純的喜歡朱允炆

    有可能是朱允炆在相貌性情等方面更像朱標,所以在愛屋及烏的情況下,朱元璋更加偏愛朱允炆一些,尤其是一次朱元璋問朱允炆如果他的叔叔弟弟們造反的話他會怎麼辦的時候?朱允炆的回答是:第一,用愛來感化他們;第二,如果愛不管用,就用大義來譴責他們;第三,如果譴責也不好使,那就只能動武,但是肯定留他們性命。如此回答讓朱元璋心感寬慰,所以才放心的把皇位交給朱允炆。

    .可能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他的決定就是天道王命,不管他在世與否子孫都只有接受的份,萬萬沒有想到朱棣會造反,這樣的結果是他始料未及的。

    其實以明史中對朱允炆的評價來看,如果沒有靖難之役,未必不會成為一代仁君。

    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於中外。又除軍衛單丁,減蘇、松重賦,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後,紀年複稱洪武,嗣是子孫臣庶以紀載為嫌,草野傳疑,不無訛謬。

  • 14 # 我不是易中天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中“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繼承順序,朱元璋把朱允炆立為皇太孫的做法確實劍走偏鋒,違背祖制。

    鑑於朱元璋的威嚴,一幫兒子們也不敢吭氣,朱元璋為啥要選擇孫子繼承皇位?除了朱標其他兒子們也想知道。我們都知道明朝的第一個太子是朱標,馬皇后的親生兒子,朱元璋的嫡長子。在明朝還沒建國的時候,朱元璋就把朱標當做接班人,名副其實的天選之子。等到明朝開國朱元璋又各種精心培養朱標,甚至不惜大開殺戒,鞏固兒子的帝位,導致朱元璋在史書上的評價一直是作惡多端、乖張暴戾。

    朱元璋打的一手好算盤,如果朱標順理成章的繼承皇位也是理所當然。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意外猝死,具體死因不為人知,但是朱標一死明朝的太子一位成了變數,也辜負了朱元璋費盡心血的各種統籌。讓人意外的是,朱元璋並沒有在兒子們中間遴選繼承人,直接欽定孫子朱允炆(朱標的兒子)為皇太孫。我認為朱元璋跨越式的選擇取向有以下幾個原因:

    愛屋及烏。朱元璋喜歡朱標是真喜歡,他和老婆馬皇后伉儷情深,對這個大兒子也是榮寵如斯,而朱允炆又是朱標的兒子,朱元璋自然對外孫也格外寵溺。政治格局。朱標在位時期,朱元璋就指定了新的藩王分封制度:“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他已經給其他兒子安排好後退,說好的兄弟守國門,太子安天下。吸取經驗。任何朝代都存在太子之爭,一直無法斷絕,也影響朝廷穩定的第一要素。朱標一死,朱元璋也在擔心其他兒子們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拉幫結派、大打出手,明朝剛剛建立經不起那樣的折騰。個人品質。歷史上的朱允炆聰明睿智、孝順躬親、溫文爾雅、書生意氣。很像一個翻版的朱標,在朱元璋病重的時期一直是朱允炆親自照顧,給了朱元璋極大的好感。個人能力。一個迷惑很多人的加分選項,包括朱元璋也被迷惑了。曾經朱元璋和朱允炆談過政事,朱允炆回答的滴水不漏。這一點讓年老的朱元璋心懷大慰,實際上朱允炆是一個紙上談兵之徒,吹的比干的好,不然朱棣能成功篡位?實際上朱允炆能順利繼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的絕對專權和強勢,沒有大臣敢反對,也沒有人敢挑釁朱元璋的個人意志,包括自己的親生兒子。他定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為了維護朱允炆政治穩定反而造的殺孽更多,也恰恰是朱元璋的各種暴虐,導致朱允炆在位的時候沒有有能力的武將能獨當一面。

    基於以上因素,朱允炆也是繼朱標之後第二個“天選之子。”等到朱元璋死後,順利當上皇帝,可是朱允炆的執政能力太差,在削藩一事上頻繁猶豫,錯過很多機會斬首朱棣,結果被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靖難成功,此後下落不明。朱元璋如此精明、各種算計,卻沒有算到自己的兒子還是忤逆,在皇位的誘惑面前,親情真不算什麼。

  • 15 # 青史回聲

    這有什麼好疑問的?朱允炆再不濟,他也是已故太子朱標的兒子,在理論上,朱允炆是有資格繼承帝位的。或許有人就疑問了,朱元璋何必多此一舉呢?他可以從其他兒子中選出一個嘛?皇帝又不缺兒子,又不是隻有獨生子。話雖如此,但別人明太祖朱元璋明顯考慮的比我們多。

    首先朱元璋兒子太多了。如果朱標在的話,由他繼承皇位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不禁朝中大臣支援,他的幾個兄弟也會服他,為什麼呢?因為朱標大了他的幾個兄弟許多歲,在經驗和年齡方面,遠遠高於他們,再加上朱元璋的扶持,朱標當上太子是合理的事情。可是朱標可能時運不濟吧,沒有等到繼承皇位,他就先一步歸天了。

    這下子怎麼辦?朱元璋還沒掛,太子就先掛了?這還不引起震動,為了大明江山,朱元璋要重新選擇繼承人。從他幾個兒子?不能,因為太多了,選哪一個,都會讓其他幾個不服,否則會引起兄弟相殘,於國不利。所以只能從朱標的兒子選擇,所以只能是朱允炆了,當然不能叫太子,應該叫皇太孫。

    所以朱元璋才會選擇朱允炆為皇太孫。

  • 16 # 冷月鉤沉

    筆者認為,朱元璋是迫不得已才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提起朱允炆,我們就不能不提他的父親朱標。

    公元1392年5月,太子朱標因風寒不治而死,朱元璋傷心欲絕。

    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受到朱元璋的重視和寵愛,加上他性格溫順,團結兄弟,德行配位,所以朱元璋一直視他為接班人。

    早在朱元璋為吳王時,就立朱標為世子,讓李善長教導他為人處世的方式。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立朱標為太子,幾年後朱標開始監國理政。

    除了朱標,他還有25個兒子,其中嫡出的有5個,分別是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gāng)、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吳王(後改為“周王”)朱橚。

    在這眾多的皇子中,燕王朱棣是最優秀的一位,他在朱元璋稱帝后,長期駐守在北平,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的騷擾,威望和實力也是最強的一位。

    但是,古代嫡長子有先天的優勢,即使朱棣能力再強,也沒有辦法順利上位。

    好在朱標為人受到兄弟們的尊重,所以朱標被立為太子,大家都非常贊同。

    可是,朱標意外的去世,打破了這一平衡。

    晚年的朱元璋因為馬皇后和朱標的去世,性格變得非常狂躁,他殺了李善長,胡惟庸,藍玉共計數萬人,因為這些人是功勳卓著,尾大不掉。

    除了他和朱標以外,沒有人能夠制約得了他們。

    除了這些,重選一位皇帝繼承人是朱元璋的頭等大事。

    朱標去世後,按照古訓兄終弟及的順序,次子秦王朱爽是順位繼承人。

    但朱爽向來行為放縱,不為朱元璋所喜歡,所以朱元璋不打算選他。

    如果朱爽不繼位,那麼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也不能考慮,否則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朱元璋也有考慮讓朱棣繼位,朱棣有勇有謀,能征善戰。

    但性情殘暴,這樣的性格在朱元璋看來與自己的個性一樣,適合打江山卻不那麼適合守江山。

    所以,在兒子中沒有找到最合適的人員。

    於是,長孫朱允炆就成為最佳的選擇。

    據《明史》載:“贊曰:惠帝天資仁厚”。

    惠帝就是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

    他是朱標的兒子,在皇孫中最受朱元璋器重。

    他天性善良仁慈,待人寬容,非常適合治理江山。

    因為在元末明初,老百姓飽經戰亂之苦,國家百廢待興,需要一位像漢文帝那樣的君主來治理國家。

    所以,朱元璋最後選擇了性格溫順的朱允炆。

    不過,朱允炆雖然適合理政,但卻沒有處理好皇室內部的關係。

    朱棣因不滿削蕃起兵作亂,最終打下南京稱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生死未知。

    —End—

  • 17 # 大國布衣

    朱元璋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後,朱元璋沒有在他幾個嫡子中“立嫡以長”,而是選擇了年輕的皇太孫朱允炆作為儲君,這是他的無奈之舉,也是他嚴格遵守明朝皇位繼承製度的唯一選擇。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從陝西巡視回來的皇太子朱標不幸染病去世,年僅三十七歲,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傷心欲絕,已至於連日臥榻不能理政。辛苦培養了幾十年的接班人就這麼走了,晚年的朱元璋為此不得不重新考慮儲君問題。

    懿文太子朱標之後,朱元璋尚有嫡子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可以選擇(燕王與周王生母待考證),這幾個年長的兒子大都封之重藩,有守邊禦敵之責。但是這幾個皇子中也只有燕王朱棣品性比較端正,像秦王、晉王經常在封國胡作非為,若不是朱標在世時從中調和求情,以朱元璋這執法無私的性格,這些藩王估計都難逃處罰。

    朱元璋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立儲大事必定會三思而行。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便為大明王朝定下了皇位繼承製度,即“嫡長子繼承製”,朱元璋之所以早早就立朱標為太子,正是為了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目的是為了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產生紛爭,避免諸子相殘,危及王朝的統治。

    太子朱標從小就被朱元璋寄予厚望,聘名師教之以學,朱標也非常爭氣,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皇,朱元璋尚武,實行高壓的鐵腕政策,而朱標性情溫和有儒雅,這一點顯然和朱元璋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軍事才能在朱元璋諸子中算是比較突出的,不過,為了王朝的長遠利益著想,朱元璋依然把朱標當做是最恰當的繼位人選。

    朱標在三十七歲的盛年去世,使得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繼任人選。按照明朝皇位繼承製度,嫡長子不在則理應立嫡長孫為皇太孫,朱標的長子朱英雄幼年夭折,朱允炆就是事實上的嫡長孫。朱允炆和乃父懿文太子朱標性格很像,同樣性格溫和而有教養,而且朱允炆極重孝道,這一點也讓朱元璋很是喜歡。

    朱元璋最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正是出於明朝自他訂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出發,不敢因自己一人之喜歡選擇,而使後世的皇位繼承陷入混亂。但皇太孫年輕闇弱,恐怕並不是他那些皇叔的對手,所以在他確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後,一面大興刑獄繼續屠戮功臣,一面命所有成年的皇子即刻就藩藩國。臨死前,還密命駙馬梅殷輔佐新君,可惜他的這一手安排,最終還是無法避免“靖難之役”的發生。

  • 18 # 提筆再畫西遊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4年的內戰。但歷史不相通道德,也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實力。朱棣發動戰爭,將朱允炆趕下臺取而代之。

  • 19 # 遊夫俗子

    朱元璋當皇帝時就立朱標為皇太子,朱標為人謙虛禮讓又有賢能。朱元璋也喜歡朱標這個皇太子,可惜朱標先朱元璋而去,兒子比老子早死。朱元璋痛失兒子,於是就立朱標的長子為皇太孫。自周以來,有立嫡立長的封建繼承製度,嫡長子死了,還有長子長孫。在古代,嫡出比庶出有地位,能繼承絕大部分家產和利益。所以,皇帝家也一樣的。

  • 20 # 大米law

    朱元璋本身就是個草根出身,認為應有嫡長子繼承皇位 ,他的長子早逝,如果要堅持這個制度就只能立朱允文為皇長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麻婆豆腐怎麼做才能做的又嫩又滑和飯店味道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