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緣的書房
-
2 # 經廣971
我覺得原詞更準確,“盡”是一飲而盡,更形象,體現臨別時的不捨,在惜別中把酒言別,盡情暢飲;而“進”只有喝的意思,不夠豪放!
-
3 # 馬到船頭直
還是勸君更盡一杯酒好,有一飲而盡之意,而勸君更進一杯酒有詞不達意之感!
另外,也有個時代及個人習慣的語境問題,不可能用進來代替盡!
就現代漢語而言,也是用盡更好,而用進字不適合!
-
4 # 黑與白之間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背景。這是唐代王維送別元二的一首詩。詩中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勸對方“更盡一杯酒”,是為後面的“西出陽關無故人”作鋪墊,“更”在這裡表達的是“再”,表遞進,通俗一點地說就是“來來來,我們再喝多一杯,等你西出陽關後,恐怕我們就再也見不著啦”。如果用“共”的話,只是一種評述,無法強烈地表達出不捨之情,更無法與後一句無縫銜接。
綜上所述,是一家之言,希望多多指正。
-
5 #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這首詩是王維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一首送別詩!意思是講!早上的雨啊,打溼了地上的灰塵!客房青磚碧瓦旁邊的柳樹也煥然一新!朋友啊,我們就在多喝一杯酒吧!望西出使陽關之後,就再沒有朋友啦!
陽關是過去邊塞之地!過了陽關之後就等於發配到慢慢飛沙的荒涼之地!那裡天寒地凍,少有人家!條件很苦!是過去犯人流放的地方!而這裡元二也是被貶謫過去的!詩人此時和元二一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真是悽悽滿別情吶!本來詩人和元二已經喝了很多酒了!他還要再勸朋友多喝一杯!因為此次喝完酒之後,元二過了陽關就沒有朋友啦!喝酒也沒有現在這麼暢快啦!
而把它改為共盡,就是說我們共飲一杯吧!並沒有更近一層的意思!就好像兩個素不相識的朋友,也可以說來我們喝杯酒吧!認識認識!所以用在這裡不恰當!
-
6 # Vikeing520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詩句,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是中華詩壇中不了多得得一首奇詩。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別時的節物風光,描繪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卻充滿詩情畫意。三四句表達了對友人一篇深摯的情誼。但是,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後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幹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隨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 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本詩顯的似乎並無新意,與他在這一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別之處,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別詩,這與後人將之一直譽為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隱賦有某種其他的寓意,而我們卻一直尚未予以重視而挖掘出來;其次,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爭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詩人相當瞭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說出“你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讖——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說,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並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後才看不到詩人,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詩人了嗎?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那麼,“陽關”一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麼呢? 筆者認為,詩人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敘事題材的“倒敘”)並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隨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後歷經萬種艱險,最後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歷史的真實是,詩人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於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後來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王維的這兩句詩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無奈。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並非是指友人不久後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將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裡卻是真正的“一語雙關”:它按著時空的發展次序有著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西面出去”,一般人們均持此種觀點;另一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歷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凱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西面出來”,詩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見,常人都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誤解成了從“西面出去”了!不難理解,面對各自分離後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會引起詩人的無邊遐想,而這種思緒一旦跨越了時空和個人後,便會產生出扣人心絃的意境,有著無與倫比的震撼力,詩人正是為此成功地進行了時空的轉換和壓縮。 必須指出,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時也是軍事要塞。“玉門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範圍,而“陽關”內則完全屬於唐朝的領土。在詩人看來,只有將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後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一直就是這樣詮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故此,準確完整地詮釋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
朋友
請再幹了這杯酒
待你將來凱旋而歸
西出陽關的時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這
渭城的細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
還會像今天一樣
在此恭侯
看!這哪裡像是詩人在送別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詩人呀!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於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其實,在王維的詩歌裡也曾多次採用了這種語法結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就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在與“陽關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別》詩中我們也同樣能領會到詩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獨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這種語法技巧甚至對後來詩人也有啟示意義,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說著遠行人”兩句,就不難感覺受到了他的影響。 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一位詩人,只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詩人王維清楚地瞭解戰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著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著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
7 # 后街與你談天說地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勸君更盡一杯酒,說的是你在喝一杯,等到出征後那邊沒有像我這樣的朋友了。珍惜一下這樣的機會。
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
而那所謂的勸君共進一杯酒啥意思?意思是你我在喝一杯?喝一杯就喝一杯。喝了這杯還有下杯。喝了今天還有下次。完全不是一個意思,也不是一種境界。你想共進一杯就共進一杯,但是絕對代替不了人家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境界與情感。
-
8 # 歲月靜好春常在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更盡不可以改成共盡。一改原詩的意境大打折扣,不符合作者的勸酒本意和依依不捨之情。更盡的意思勸元二多喝一杯,安西路途遙遠,不知何時再見,多喝一杯吧。共進則是隨意共同喝,沒有更盡深刻。
-
9 # 洛陽名片
還是勸君更盡一杯酒更好,“更”字能貼切的表達當時的意境,比“共”字要好,“共”只能表示一起喝的意思,沒有更深刻
-
10 # 抑鬱症破譯者
不好!“勸君更盡一杯酒”是表達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友人你把今日相聚的最後一杯酒喝了吧!此地一別山遙水闊,不知何日才能想見。也許這就是今生的最後一杯酒啊!”表現詩人複雜、不捨的濃濃離別之情和內心感懷。
-
11 # 潁水蕭蕭
不好!
“更盡一杯酒”在語意上有勸慰、遞進和依依惜別之意,如改成“共進一杯酒”,則沒有了上述意味,使原句強調的送別物件變成了“我們”,語意上平淡的多。
-
12 # 活化石吳
不可輕易更改古人的詩。那怕你自認為超越古人了。很多經典,名作是今人無法超越的。它們在人們心中神聖的地位,任何人都不要枉費心機去撼動它! 人家己喝得醉眼矇朧了,只是意猶未盡無法挽留住朋友了。嘆息再往前走就無法喝到故鄉的酒、故人的酒了。你若強行再“共進一杯酒”(兩人一起再喝)不但完成不了送別丶送行的“任務”。放在現代,碰上交警,那麼醉駕入罪,拘留你十五日也不寃!!!
-
13 # 後擊搏發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改成“勸君共進一杯”是否更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送一位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如果放在現代,將“勸君更盡一杯酒”改成“勸君共進一杯”也未嘗不可,但是詩人寫這首詩是在唐代,在唐代這樣改就不是特別合適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中可以說最輝煌的時代了,國強民富,疆域寬廣,絲綢之路讓唐朝世界聞名。雖然如此,但是那時候人們的科技不可能像現代這麼發達,生產力相對低下,人們的生活還遠遠不能跟現代相比。特別是糧食,哪怕是唐朝最鼎盛的時候,依然有百姓吃不飽飯,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充分的描述了當時社會的現狀。所以,酒在古代除了用於貴族的宴席和日常飲食,還會用於一些儀式上。而在現代有句話叫“無酒不成席”,在平常宴席上少不了要擺上兩瓶酒,酒是百姓日常飲食的尋常飲品。
王維送別友人去邊疆,想到了友人將要離開西安,到了邊境苦寒之地,可能難以喝到好酒,心中不捨,勸他離開之前多喝幾杯,所以用“更”比較合適。如果是在現代,友人去遠方,我們給他踐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多喝酒杯了,所以用“共”很合適。
用“更”還是用“共”,跟所處的時代文化也是息息相關的,古人的飲酒文化也跟當今不一樣,文化跟所處時代的方方面面有關,所以時代不一樣,文化不一樣,用語就不一樣。 -
14 # 中華藝術風采
“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更”字用的特別好,更能表達出,王維對朋友元二不捨的感情。王維此時內心五味雜陳,於是留下了“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說,等元二打完勝仗,從陽關回來的時候,或許“故人”--老朋友王維,已經不再世了
-
15 # 微明49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寫的真的很好,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意猶未盡。如果前一句改成勸君共進一杯酒,這樣一改也可以,也可以表達朋友離別的不捨之情,共進一杯酒感情沒那麼強烈,缺乏很強的餘味情感。再來看一下勸君更盡一杯酒,就一種感情到達了高潮,很想挽留你,又知道你一定要走,更字充分上升的感情的高度,你就再喝一杯吧,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美好情感。
-
16 # 鄭顯亮
毫無疑問,這樣改不好。
首先,“勸”的是“君”,自然喝酒的主體應該是“君”。“共”則是雙方同時喝。
其次,“更”表意豐富,充滿離別時的濃濃情意。餞行酒已喝了許,客人已帶醉意,似乎有了推辭之詞。可是,主人似乎意猶未盡,於是再一次相勸。若改用“共”字,則意蘊頓失。
-
17 # 抖機靈專家
《渭城曲》一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完美!
-
18 # 關注九哥
把“更”改為“共”後詩詞就索然無味。
共進何需勸,一齊喝就得了,喝一杯了就分手各奔東西。
而更進一杯酒的前提是已經喝得差不多了,主人出於友情希望客人能多喝杯中酒,是一種依依不捨的感受。意義不是酒,而是情感的流露。
-
19 # 拾貳參半
不好不好不好
好的話古人就改了
下面是嚴肅的論述環節
盡,是盡頭,有喝光的意思
而進,只是表達了喝酒這個動作
而作者也說了,西出陽關無故人,他希望友人能把酒一飲而盡,把酒盡歡,表示他的離別祝福。
-
20 # 老武小侃
我認為,改了實在是不妥!
理由很簡單,只是有違傳統的酒文化與待客之道而已,並沒那麼深奧玄乎。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的好朋友元二要去往安西都護府,王維在渭城擺酒席為其餞行時所作。
全詩: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清晨,渭城的綿綿細雨浸潤了粒粒塵埃,使得空氣如此地自然清新,排排客舍在鮮嫩綠柳的印襯下,也顯得更加碧綠青翠。在此,我真誠地奉勸我的好朋友,請你再喝一杯美酒吧,這次一別,你向西出了陽關後,恐怕就難以再遇到故交舊友了。
我們瞭解過原詩的創作背景與內涵後,來細細分析下“勸君更盡一杯酒”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是怎樣有違酒文化與待客之道的。
在這裡,我們要明白此時是王維在送元二,是王維在做東。我們自古的酒文化與待客之道講究的是誠心誠意,全面為客人著想,要盡力讓客人吃好喝好,一切以客人為中心,而主人自己是處於從屬地位的。
因此,王維請客在送別元二,肯定是要不斷地勸元二吃,要敬元二酒,要讓元二吃舒服、喝痛快,所以王維寫下“勸君更盡一杯酒”,換成我們現代語就是:來!兄弟,我陪你,你要再喝一杯!
如果我們改為“勸君共進一杯酒”,意思就變了,變成了:來!兄弟,我勸你跟我一起,咱們乾一杯!
這到底是誰陪誰啊?是誰送誰啊?這裡的王維明顯成了一個不懂酒文化,不懂待客之道的俗漢子,詩句所體現出來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也會大打折扣。
我們日常生活中此種現象比比皆是。有的人請客,他不管客人感受,常常反主為客,自己喜歡吃辣的,也不管人家客人是否喜歡,吃火鍋時直接要麻辣鍋底;自己喜歡吃麵食,也不問客人是否愛吃,點主食時直接要麵條;招待客人時,人家客人不喜歡喝酒,自己卻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還得客人去照顧他。這些都是很自我、很自私的表現,一點都不懂待客之道,對客人的誠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回覆列表
這兩句詩出自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 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 龜茲城(今新疆 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 秦都咸陽 故城,在長安西北, 渭水北岸。
在於古代交通不便,通訊不便的情況下,王維對於元姓朋友出使西域的不捨之情甚是強烈。所以我認為還是“更盡一杯酒”好一些,“更盡”表達出的意思更能體現出對於好友準備離去的極度不捨之情,像是一直再勸酒,生怕喝完這次酒一生再也見不到一樣。“共進”所表現的離別之情就有所欠缺了,有些平常了,就像今天在酒館喝酒,共進一杯酒,各自回家,改天還能坐在共飲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