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雍州刺史
-
2 # 真嗨0
笑死人了。
看那陣勢吧,當時的鄭和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制,在當時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特混編隊,鄭和就是海軍司令。明代海軍在全世界槓槓的,在亞洲稱王稱霸不說,甚至於所有的歐洲國家的海上力聯合一起都無法與大明王朝海軍匹敵。
這支特混船隊.歷史上有記載的人數有四次,每次27000人以上,有寶船63艘,最大的長44丈(約151.18)米,寬18丈(約61.6米)。
試想這支船隊航行在海上,就如同現在的美軍航母特混編隊一樣,想打劫?找死吶!
-
3 # 觀雪一壺酒
被打劫的情況肯定是有的,不過最終的結果是海盜被團滅。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率領艦船二百多艘,官兵將近三萬人,浩浩蕩蕩的船隊是一支非常強大的武裝力量。小海盜避之不及,大海盜則自視甚高,就想比劃比劃。
東南亞一帶著名的海盜頭子陳祖義趁著鄭和返航搞突然襲擊,由於事先得到線報,鄭和進行周密的安排,斬殺海盜五千人,俘獲陳祖義將其押往京城。
經此一役,南洋航路上的海盜活動大大減少,後面幾次也有打仗,但都是小打小鬧了。
------------------------------------------------------------
-
4 # 小詩仙蘇白
我是@中國江山志,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外交史和航海史上的奇蹟。鄭和下西洋是一場宣揚國威,與各國友好交流的一次航海活動。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鄭和的下西洋活動是和平的。在航海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困難,自然也有相應的軍事活動。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時候,就被錫蘭山國國王索要過路費,由此引發雙方戰爭。
印度大陸南端有一國名錫蘭山國,錫蘭山國的國王亞列苦奈兒不僅暴虐兇悖,靡恤國人,經常劫掠往來商客。還向鄭和索要過路費,意圖謀害鄭和。鄭和搶先察覺先機,帶領艦隊撤離。
四年後的永樂七年,鄭和再次來到錫蘭山國,亞列苦奈兒發兵五萬,意圖將明朝艦隊拿下。鄭和事先察覺,原本是想像上次一樣撤離的。卻不想這次亞列苦奈兒,早就已經發兵堵住了他的後路。
於是趁夜率軍突襲了錫蘭山國王都,逼入宮中,將國王亞列苦奈兒擒拿。等到錫蘭山國軍隊反應過來之時,老大都落入鄭和手中,也沒有其他辦法了。
這場戰爭便是航海史上著名的錫蘭山國之戰,結局鄭和以少勝多,宣揚國威。本來是錫蘭山國王借住本土優勢,打劫鄭和,卻不想被鄭和反來一手,教他做人。
戰爭結束之後,亞列苦奈兒被一同押往京都問罪。明朝重新任命爾耶巴乃那為錫蘭國王,將錫蘭國納入了明朝的朝貢體系。
其實鄭和多次下西洋,軍事活動並不止錫蘭山國之戰一例。第一次下西洋,海盜陳祖義想要劫掠艦隊。鄭和率兵與戰,祖義大敗,殺賊黨5000餘人,燒賊船10艘,獲其7艘,及偽銅印2顆,生擒祖義等3人。隨後被押往京城,斬首示眾了。
第四次下西洋,途徑蘇門答臘國,處置對明朝有怨恨的專政國臣蘇幹剌。更別說其他大大小小巡捕海盜的活動了。
所以鄭和下西洋雖然是和平外交的代表,但友好並不等同於軟弱。就如今天的中國一般,朋友來了我們好酒好菜招待,敵人來了自然有刀槍炮火伺候,這才是大國風範。
-
5 # 陝西老賈
據說,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有一次到達錫蘭山國,然後被打劫了,國內有史料記載,而且在當時這件事也傳得沸沸揚揚,很多史家之人也記下了這個事件。
鄭和可以說是明朝的風雲人物,他雖然是個宦官但是他做的事情很多人都沒有做到,可以說是一位大丈夫,他多次率領團隊下西洋,宣揚國威,宣揚中原文化,甚至有一次,有些國家的代表跟著他回去之後有幾個國王病死在了明朝,然後他們覺得明朝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一塊風水寶地,所以他們堅持要埋葬在明朝,明朝政府也按照親王的規格將其埋葬。
鄭和又叫三寶太監,他本是朱棣的一個親信,後來朱棣給了他一個嚴峻的任務,那就是讓他率領船隊遠走西洋宣揚國威,鄭和答應了,帶著自己的船隊多次下西洋,而在多次下西洋的旅途中,鄭和也遭遇過一些歹毒之人,想要搶劫船隊。
鄭和一次到達錫蘭山國,那裡的國王見證和船上有很多他沒見過的寶物,再加上這又是自己的國家國土,所以惡膽邊生,想要搶劫鄭和的船隊,他也不是一個莽夫,準備先引誘鄭和下船之後來到自己的宮殿,然後把只要制服了鄭和,就等於拿下了所有的船隊。
鄭和好歹是跟著朱棣起家的人,謀略一點都不差,發現很多士兵都去搶劫自己的船隊,直接帶人抄了這個國家國王的老巢,抓到了國王,然後度過了這次危機,這件事在當時的史料中多有記載,以此為據。
-
6 # 被打扮的歷史
想想,在當代相對發達的經濟和文明情況下,還有海盜的存在。在明朝海盜更不可能少,而且在當時全球政體都是王國的情況下,國家對於商人有的時候也是海盜行為,對於這兩點,作為少有的馬上皇帝—朱棣不可能不清楚,所以也是做了充足的準備的,鄭和的船隊組成並不是普通的水手,完全不懼怕沿途的海盜和國家。
鄭和下西洋船隊和人員規模鄭和作為明成祖朱棣信賴的臣子,自1405年到1433年,共七下西洋。根據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規模非常龐大。據《明史》記載,鄭和奉永樂皇帝之命,率領大小船舶200 餘艘,官兵27800 餘人,其中大型寶船62艘,最大者長44丈,寬18丈,這個船隊就是放在今天也是一個龐大的船隊;而且官兵有這麼多人,放在今天也是一支龐大的軍隊。
沿途可能構成的威脅應該講,在當時的條件下,各國交往不多,無論是皇帝朱棣還是鄭和對於外界的實力是不清楚的,基於此才組成了儘可能大的船隊來下西洋。應該講,這麼大規模的船隊對於海盜來講,只能是望風而逃了,主要面對的還是國家強盜。
鄭和的基本路線就是走過東南亞,進入印度洋的印度次大陸,然後途徑印度南部到達西亞和東非。在當時,這些地方都還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尤其是相對於鄭和的船隊,這也是鄭和的幸運,如若沿途國家非常強大,也不會那麼順利。
綜上所述,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和構成,完全是考慮了沿途的風險的,有這強大的實力,當然無需恐懼。
-
7 # 尋龍訣1314
鄭和下西洋,整個船隊的配置跟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對比,就像今天的美國航母對世界上其他國家戰艦的對比差不多,可能還有過之無不足
-
8 # 大大江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曆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海洋活動。
明代早期1405-1433年,鄭和先後7下西洋,經過了東亞地區、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東非地區等,一度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遠洋航行活動。
同時期的遠洋航行還有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比鄭和晚約70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比鄭和晚約80年)。
在我後面的圖中大家可以看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地很多。
那麼我們迴歸正題,鄭和下西洋他怕不怕打劫呢?
可以肯定的說,他們是不怕的,更害怕的應該是那群要打劫的人,畢竟大明朝在那個時候是超級大國,小小的海外國家還真沒有那個實力能打贏鄭和的船隊。
我們詳細的來看看鄭和下西洋的大致情況。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帶了二萬八千餘官兵,大船六十二艘!在此期間,鄭和船隊在爪哇打了一個小仗;在廣東擒拿了海盜陳祖義等人。
第二次下西洋二萬七千餘人。
第三次下西洋二萬七千餘人,船隻四十八艘。在此期間,鄭和的船隊在今東南亞地區視察和訪問。並且有一個叫做滿剌加的國家派人來拜見大明皇帝。
第四次下西洋二萬七千餘人,船隻四十艘。此次航行期間,鄭和船隊在蘇門答臘國奉皇帝的命令活捉偽王蘇幹剌(竊國醉)回京服刑。
第五次下西洋,鄭和訪問了周邊的各國,並且收到了大量的進貢產品。
第六次下西洋,出發時候遇到了大風浪,取消了下洋的任務。
第七次下西洋二萬七千餘人,船隻六十一艘。此期間,也多是訪問周邊國家為主。並且鄭和也是在這一次的航行中去世。
在我看來,除去海上的自然災害,鄭和下西洋是不怕打劫的!
-
9 # 失憶散人
有過,別人打劫了,結果身死國滅[捂臉][捂臉][捂臉]
鄭和還是個武林高手想不到吧[酷拽][酷拽][酷拽]
再說,現在美國航母戰鬥群開到了南美,你見過有人打劫嗎
-
10 # 每日一段歷史
鄭和下西洋所統率的是一支滅國級的艦隊,大家要擔心被鄭哥打劫才對!
鄭和(1371 - 1433),回族,本姓馬,為明成祖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外交家,航海家。鄭和於大明永樂三年,即公元1405年至大明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二十八年間奉命前後率船隊七次遠航,最遠到達東非衣索比亞等地,史稱“鄭和下西洋”,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活動之一,比西方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遠航行動早了九十年,其船隊規模更不是西方人能夠相提並論的。
一、鄭和下西洋的船隻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船隻,是中國明初最高造船工藝的體現。
鄭和船隊中最大的船隻叫做“寶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據《明史·兵志》一艘寶船可容納有千人。
這是什麼概念?我國目前最先進的055大型驅逐艦的長度是174米,也就是說,寶船沒有比055小多少,而我國的“遼寧號”航母的長度大概是304米,寶船大約是遼寧號的一半長,這在當時的世界其他國家看來就是不折不扣的航空母艦!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巨獸!可以說,其他國家根本造不出這麼大的船隻,如果在海上相遇,其他國家船上的人只能仰望明朝船隊。
第二類船叫做“馬船”,又名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兼用船,《明會典》註明,“以備水軍進徵之用”,《三寶太監西洋記》與《瀛涯勝覽》均稱其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有八桅,這種船隻的長度也達到了驚人的126米,比我國目前最新的056級護衛艦(長89米)還要長不少。
第三類船叫做“糧船”,長達二十八丈,大致和056艦的長度相當,顧名思義,這種船舶主要用來運載船隊所需的糧食以及後勤供應物品。使船隊沿途航行無補給匱乏之憂。
第四類船叫做“水船”,長度在二十四丈左右,這裡幾乎是將士們的住所。第五類船叫做“戰船”,長度在十八丈左右,是一種輕型作戰船隻。
而這樣的船隻大明總共出動了多少呢?240艘!就算是海軍實力全球第一的美國海軍,其水面艦艇的數量一共也才350艘左右,雖然雙方的實力不能對比,但想一想兩百多艘戰艦鋪滿海面那密密麻麻的效果?可以說不比諾曼底登陸差。對途經國家的影響,只能用“震撼”二字來形容了。
二、鄭和下西洋的人員據曾經擔任鄭和副手的馬歡的《瀛涯勝覽》記載,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時,其船隊人員有:官校、旗軍、勇士、通事、民梢、買辦、書手,通計二萬七千多人,其中官八百六十八員、軍二萬六千八百二名。
祝允明在《前聞記》中“下西洋”條所記的隨行人員則側重航行技術人員的分工,計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算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人等,可謂分工齊全,應有盡有。
如此眾多的人員共分為六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
指揮部分:作為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不要說鄭和當時路經的錫蘭,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國還處在比較鬆散的封建或奴隸制國家階段,就算是比較先進歐洲國家,能夠湊出兩萬六千多人軍隊的也不多!基本是同時期的尼科堡戰役,西歐國家七拼八湊,也就組織了16000多人的針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十字軍,而奧斯曼土耳其方面應戰的部隊不過26000人。
三、鄭和下西洋的武裝衝突按說就這麼一支可怕的艦隊是沒人敢打主意的,可偏偏有人想要摸一摸老虎的屁股。
永樂三年(1405 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停泊在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南方的舊港,盤踞在舊港一帶的海寇陳祖義時常暴力掠奪過往船隻,阻礙了附近商船的往來。
鄭和到舊港後,起初想對陳祖義進行招撫,但陳祖義妄圖透過詐降的方式偷襲鄭和船隊。事情很快敗露,鄭和“率兵與戰,祖義大敗,殺賊黨五千餘人,燒賊船十艘,獲其七艘,及偽銅印二顆,生擒祖義等三人。既至京師,命悉斬之”,一舉剿滅了盤踞在舊港的海盜集團。鄭和船隊首戰告捷後,東南亞各國無不震驚,再也沒人敢惹大明艦隊的麻煩。
永樂七年(1409 年),鄭和再次奉命出使西洋,途經錫蘭山國,並想向其國供奉佛牙的寺院佈施立碑,然而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對明朝佈施與頒賜的財物並不滿意,遂發兵號稱五萬,準備劫取鄭和船隊的財物。
但鄭和已經提前聽到了訊息,遂率使團離開錫蘭山國的首都康提。然而,在撤退途中,鄭和一行發現道路早已被錫蘭軍伐木截斷。深通兵法的鄭和認為:“賊眾既出,國中必虛,且謂我軍孤怯,無能為。如出其不意,可以得志。”
鄭和指揮明軍趁著夜色由小路一舉攻克了錫蘭山國的都城,並擒獲了其國王亞列苦奈兒。錫蘭軍得知王都失陷後,撤回在港口進攻明軍水師的軍隊,聯合其國內其他軍隊包圍王都,將鄭和等人圍困,並大舉進攻。雙方激戰六日,在第七日凌晨,鄭和突然開啟城門,率領明軍攜國王亞列苦奈兒突圍而出。經過大戰,明軍抵達港口,並將佛牙請至船上。
所以說,鄭和下西洋所配置的武裝力量,無論是從兵力還是裝備上都不是沿線國家或者海盜所能匹敵的,但鄭和並沒有恃強凌弱,而是處處與人為善,不到萬不得已不與對方發生衝突,鄭和船隊傳播了文明和和平,才成就了這些航海行動成就了偉大。
-
11 # 古早的事
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後來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得到朱棣的信任。因其具備軍事才能,且兼涉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在朱棣決策下西洋時被選為正使。當然,一路也是很兇險的,不可能一帆風順。
在一望無際的海上航行不但要經歷大風大浪,更可怕的是遇到海盜。1405年鄭和第一下西洋時,經過蘇門答臘三佛齊舊港時舊港廣東僑領施進卿來報,海盜陳祖義兇橫。鄭和派人對陳祖義加以勸諭,陳祖義詐降,陰謀襲擊鄭和船隊。鄭和識破了他,興兵剿滅賊黨五千多人,燒賊船十艘,俘獲賊船七艘,生擒海盜陳祖義等人並帶回國後被處斬。
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在回程中,訪問錫蘭山國,國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發現賊寇傾巢而出,國都已空虛。便帶領隨從二千官兵,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鄭和回國後,進獻俘獲的國王。明成祖朱棣顯示央央大明的氣度,免此死罪,放其回國。1412年,鄭和受命第四次遠洋。此次航行中,抵達今印尼蘇門答臘島。偽王子蘇幹刺正策劃殺主自立,因怨恨鄭和到此未賞賜自己,便率水軍攔截鄭和水師。鄭和便率明軍及蘇門答臘當地武裝擊敗並生擒了他。永樂十三,鄭和帶著蘇幹刺及其妻兒回國,朱棣下令殺了蘇幹刺。
不得不說,鄭和下西洋,每次遇到危險,都能巧妙的化解。可見鄭和,有勇有謀。當然當時的造船術也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展示了大明王朝軍威,國威。以至於後來的遠洋不再有人敢侵犯了。。。
-
12 # 旋轉後仰世界波
當時的明朝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番勵精圖治已經是國力鼎盛,四方來朝的永樂盛世了。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也主要是耀武揚威,但並不打算依靠武力去征服,而是極力展示明王朝的強大。如何展示呢?
鄭和的船隊有大小船隻二百多艘,各級官兵27800多人。船上總是滿載貨物,主要有絲綢 瓷器 鐵器 銅錢等。而每到一個國家也是完全表現出種禮儀之邦的大國氣派,不但沒有徵服和殺戮,還對各國進行禮節性的訪問,並且贈送大量的物品,並締結友好關係。
但在這期間,也有不識相的偏要以卵擊石。例如舊港王陳祖義竟然劫掠鄭和的船,結果自然免不了被押解回京正法。這種情況完全是出於自衛,而且也是為民除害。還有一個國王也是重蹈覆轍,結果先被鄭和帶回南京後又被成祖放歸自己的國家。
鄭和下西洋根本無需害怕打劫,因為當時的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海上大探險。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0多年,這種征服海洋的壯舉是當時世界所僅有。
-
13 # 棲鴻看紅樓
人家一艘船就是幾萬人,帶著先進的(當時)的武器,並且有統一的指揮。
路過的國家呢?有的根本就是小城邦,一個國家全部人口也不過幾千人,能跟鄭和對抗嗎?
也有些大點的國家。但國家大了,文化也發達,總聽說過“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不,是有一個大明國吧?大明國來的船隊,沒事惹人家幹什麼?
打劫鄭和?別逗了。你要惹了他,一不小心就會被滅了國!下西洋的路上,又不是沒有這樣的事。
怕被打劫,那是因為你實力不夠。
-
14 # 史海鉤沉
鄭和何許人也,人稱三寶太監,因在朱棣造反中表現出色,被朱棣信賴有加。除了被大明皇帝寵信外,鄭和還有一個顯赫異常的身份,他是道衍和尚姚廣孝的嫡傳弟子。
姚廣孝如此之厲害,作為其嫡傳的鄭和,能差得了才怪。
那麼,鄭和七下西洋,怕不怕被人打劫呢,自然是怕的,但是在當時卻沒人敢打劫他?這是為什麼呢?
鄭和下西洋,帶的隨從人數多,武力強據歷史記載,鄭和數次下西洋,每次所帶隨從兩萬多人,且隨行軍士都是精兵強將。大家不妨設想一下,明時期西洋多為一些小國,鄭和每次出行都帶有兩萬多人的隊伍,其聲威之壯,實力之強,恐怕所到之處皆望風而逃吧,誰還敢生有打劫他的心思呢?
鄭和下西洋,所用軍艦規模龐大,類似於今天的航空母艦查閱歷史資料可知,鄭和下西洋所帶軍艦,數量多,規模龐大,如果放到今天,鄭和所帶軍艦就是一整個航空母艦群啊,有國家和小毛賊,敢覬覦這樣的主顧嗎,如果有那恐怕真的是嫌自己的命太長了。
鄭和下西洋,代表的是大明帝國實際上,鄭和下西洋,眾國皆不敢惹,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鄭和背後站的是大明帝國。在明朝,大明帝國聲威浩蕩,比今日鼎盛時期之美國都有過之無不及。因此打劫鄭和,那就相當於是對大明宣戰,試問,哪個國家有這樣的膽識呢。
鄭和是姚廣孝的嫡傳,本事了得其實,除了倚仗大明和艦隊實力外,鄭和本身也是本領了得,還記得西洋路上那些有賊心的小國們嗎,鄭和往往數千人便能覆滅一個國家,其智謀之出眾顯露無疑。
因此,在鄭和七下西洋時,雖然沿途眾國都知道他是行走的寶庫,但卻連打劫他的想法都不敢有,就更不用說有所動作了。
-
15 # 花開水不流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
16 # 亮子669
鄭和下西洋根本無需害怕打劫,因為當時的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投入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海上大探險。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0多年,這種征服海洋的壯舉是當時世界所僅有。況且鄭和的船隊有大小船隻二百多艘,各級官兵27800多人。船上總是滿載貨物,主要有絲綢 瓷器 鐵器 銅錢等。而每到一個國家也是完全表現出種禮儀之邦的大國氣派,不但沒有徵服和殺戮,還對各國進行禮節性的訪問,並且贈送大量的物品,並締結友好關係。
有一次舊港王陳祖義劫掠鄭和的船,結果自然免不了被押解回京正法。這種情況完全是出於自衛,而且也是為民除害。還有一個國王也是重蹈覆轍,結果先被鄭和帶回南京後又被成祖放歸自己的國家。
-
17 # 看世堺
很多人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建起友誼的橋樑,其實從人性角度來分析全部都是被誤導了,再加上歷史書上所說的更加深了這一點友誼橋樑的論調。
其實鄭和下西洋無非都是和哥倫布一樣其中的真實意圖,也不好說在這裡出來,我們從爪哇島裡面眾多的華人後裔以及沉在大海里面的無數只沉船和陶瓷等等各種物品,都可以驗證這一點,這也是至今東南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當地有眾多華人的最根本原因,全部都是從鄭和下西洋那一批的後裔流傳在當地繁衍生息代代相傳而來的。
以至於現在馬來西亞都有眾多的中華文化印記,被打劫是說不上的,只有相反,其中的意思你可以去想一想了。我們從印度洋東非沿岸的一些非洲國家還能夠看到一些中華文化的陶瓷以及還有漢字的石碑都可以印證這一點。
-
18 # 孤篇論
前言
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早的航海活動,在封建社會的明朝時期,統治者為啥會萌生出出洋的念頭呢?
《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下西洋有兩個目的:
一、這裡的惠帝指的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明成祖朱棣篡位時候在位的皇帝。
登上帝位的明成祖朱棣以為惠帝流落海外了,所以排除船隊去尋找他的蹤跡。
二、出兵海外,耀武揚威,讓海外其他地方的人看到大明朝的軍事實力,彰顯明朝的強大。
下西洋的規模有多大?從歷史書我們就知道鄭和在歷史上有七次下西洋,出行的船隊一次比一次大,規模一次比一次宏偉,就是出行的船隻就是敗在今天這樣高度發達的時代,那都是宏偉壯觀的存在的。
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鄭和第一次出航時候,規格就已經很高了,出行人數已經達到了兩萬七千八百餘人了,所用的船隻更是達到了長四十四丈,寬也有十八丈多,換算成今天的單位以,明尺為0.317米計,則鄭和寶船的長與寬約為140米和57米,
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間,鄭和奉成祖之命七下西洋。前三次的主要任務是在東南亞和南亞諸國樹立朱明王朝聲威,併為下一步遠航,建立中途轉航的據點。後四次的主要任務是向南亞以西繼續航行,開闢新航路,讓自古罕通中國的海外諸國重澤而來,“賓服”於中國。
我們來看看鄭和下西洋時候所用的船隻的大小,從船隻的大小來看待每一次下西洋的規模大小。
鄭和家譜》記載:“拔舡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十五丈。”⑺鞏珍《西洋番國志》則有:“其所乘寶舟,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⑺周世德在前述[5]中曾指出:“羅懋登《西洋記》稱,寶船九桅,馬船八桅,糧船七桅,座船六桅,戰船五桅。《馬可波羅遊記》記載:“中國商人承載往還印度群島之船,蓋以杉松所造這,只以艙面,約分五、六十小房,每商人可佔用一小房,在內亦安適。船進一舵,而有四桅,有時亦加用兩桅,較之大船,其船則分為十三部,以厚板堅固分離之”。又說:“每一大船,許二、三百水手以駕駛之,此蓋巨者,能容五、六千框辣椒。昔日之船,較近為猶大也。”從史料中我們就可以瞭解到,鄭和每一次下西洋都是用巨大的船隻航行,足夠抵禦巨浪的衝擊,並且每條船都需要二三百水手負責駕駛,每次出行的人數都能達到上萬人,分工合作才成就了最後的鄭和下西洋。
所以說,鄭和下西洋是帶了足夠多的人出行的,出行的時間也是足夠的長,在如此龐大的軍隊加持下,很難有人會打劫這些船隻,明朝的軍事實力在當時處於世界的頂級,這樣的軍隊很難有人能夠與之匹敵的。
開創了歷史鄭和七次下西洋,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
600年前,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估計,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的全部船舶,應不少於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今天的西方學者專家們也承認,對於當時的世界各國來說,鄭和所率領的艦隊,從規模到實力,都是無可比擬的。
關注文化歷史,關注@孤篇 銘記過去,共同成長!! 我是孤篇,一個專注於文化歷史的95後青年!!
-
19 # 不知道叫啥子3
你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只想問,為啥美帝的航母戰鬥群滿世界亂竄,不怕被打劫麼?
雖然確實不能直接等同,但鄭和艦隊的實力在那個年代基本也是屬於橫著走的,也是“滅國艦隊”…曾經直接一言不合登陸錫蘭,來了一場成功的“國際維和行動”…你細品…
這是要喝成啥樣才會去打劫這樣的艦隊?
-
20 # 鴻樓書主
那時候明朝綜合國力世界第一,誰都不在話下,當然不怕。其次是怕也得硬著頭皮去,除非不想要那吃飯的傢伙什。再者就是撿了條沒有海盜出沒的路
回覆列表
鄭和下西洋,在中國可謂是人盡皆知的故事。在科技遠不如當今發達的明朝,鄭和能夠七下西洋進行遠航,是一件值得讓人欽佩的事情。然而人們在為鄭和的勇氣喝彩的同時,也不禁會產生一個靈魂之問:鄭和下西洋就不怕被打劫嗎?
其實除了海上風暴之外,打劫之事鄭和還真的不怕。至於原因,在瞭解了鄭和下西洋的前因後果後,你就懂了!
好端端的,鄭和為什麼會下西洋鄭和是明朝的三寶太監,他本身是燕王朱棣的家僕。後來在朱棣起兵造反時,立了一些功勞,所以一路被朱棣提拔為大太監。
據《明史》記載,朱棣在篡位成功後,擔心建文帝朱允炆潛逃到了海外。所以他想派人去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以絕後患。
而在斬草除根這個最為根本的目的之後,朱棣還有另一個打算。那就是他想借下西洋一事,向海外秀一秀肌肉。
因為朱棣的皇位來得不夠清白,就算是坐到了龍椅上,腰桿子也沒有那麼端直。所以,為了拾起腰桿子,他需要向世人證明,在他的領導下,大明王朝是富有朝氣與活力的,更是富庶與強大的。
於是出於這兩個目的,朱棣大手一揮,讓鄭和帶著艦隊與金銀珠寶、瓷器茶葉等大明特產,向海外進發。
鄭和不怕被打劫的原因皇帝讓鄭和下西洋,鄭和自然得領命出征。然而海上風雲變幻,路上人心不古,鄭和出使西洋必定會遇到重重艱難險阻。
只是,鄭和出使西洋就是大明天子朱棣的代言人,朱棣怎麼也不會墮了自己的威風。於是他給鄭和撥了兩萬七千八百多人當隨從,又派人打造了六十二艘戰艦。
這些戰艦不得了,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即使放到現如今來看,這樣的船也是巨無霸。
鄭和帶著將近三萬人馬,又有如此多的豪華戰艦,只要海上不出現無法抗拒的災難,普通的打劫對於鄭和船隊來說就是自投羅網。
所以,人多勢眾的鄭和,心裡穩得很,他不但不怕打劫的,說不定心裡還盤算著趕緊來些海盜之類的好讓他一展大明雄風。
打劫鄭和的人都是什麼下場鄭和的船隊龐大威武,更關鍵的是這些船上裝滿了從大明帶來得錢財寶物,還有從沿途各國交換而來得稀世珍寶。
這樣的一個行走的藏寶閣,要說不惹人眼紅是不可能的。於是還真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想要從鄭和的船隊身上薅羊毛。
例如,以打劫為生的舊港酋長陳祖義就打算搶劫鄭和。結果被鄭和帶著手下打了個屁滾尿流,後來被鄭和押送到京城後,被明成祖朱棣當街砍頭。
再例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財迷心竅,不但將鄭和騙到了錫蘭山,而且還向鄭和敲詐勒索,而且還派兵攻打鄭和的艦隊。結果被鄭和帶了兩千人將亞烈苦奈兒生擒活捉,又轉手送給了明成祖朱棣。
還有一次,蘇門答臘的前王子蘇幹剌想要謀朝篡位,但是他記恨鄭和當初賞賜錢財的時候沒給自己,便派兵圍剿鄭和。結果又被鄭和帶兵追著蘇幹剌屁股一頓猛揍,最終將蘇幹剌一家子都捉住關了小黑屋。
鄭和所帶的隨行人員戰力生猛,絕不是一般的小國家所能抗衡的。但是敢打他鬼主意的人,沒有一個不崩壞了自己的牙齒。所以,在七下西洋的過程中,除了風暴之外,鄭和是從來都不怕別人來打劫自己的。
青燈拂史,瞎說八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