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弟弟經常說肚子不舒服,也分不清楚是胃還是腸道,懷疑長了結腸息肉,想了解下這個病都有什麼症狀?
7
回覆列表
  • 1 # 華絡健康

    結腸息肉是生長在結腸上的一個腫瘤,而且腸息肉的危害很大,如果不及時的切除有癌變的危險,此時將會給患者帶來很多的危害,那麼,得了結腸息肉身體會出現什麼訊號?

    結腸息肉的主要臨床症狀有:

    1、.便血:結腸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現便血,但不少人會把大便出血誤以為是痔瘡的症狀,結果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深圳遠大肛腸專家表示,痔瘡引發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後滴血,呈鮮紅色,而且在平時並不會出血。但結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雜在便中間。

    2、大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特別是便秘與腹瀉反覆交替出現,或者引起腹痛的時候,更要引起警惕。

    3、大便形狀異常: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結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還附著有血痕。

    結腸息肉怎麼治?

    1.手術治療

    (1)單個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檢同時進行。

    (2)多發息肉或息肉較大有惡變徵,可經肛門肛窺腸鏡進行病理活檢,以除外惡變。

    (3)低位或長蒂脫出息肉可用肛窺,直乙鏡,套扎或經肛門直接切除。

    (4)廣基或多發息肉可經腹、會陰、骶尾部行腸壁腸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纖維結腸鏡高頻電切。

    (6)息肉有癌變應按腫瘤行根治性切除術。

    2.藥物治療

    (1)一般小量出血,以口服抗生素及止血藥或中藥口服或灌腸為主。

    (2)較大量出血除用止血藥物和抗生素、輸液補充電解質維生素外,應做好術前準備,如備血等。

    (3)出血量大於800ml或血壓不能維持,應及時輸血並行剖腹手術治療。

    隨著電子結腸鏡的出現及技術的發展,電子結腸鏡已經成為診斷及治療結腸息肉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結腸鏡下息肉電切,活檢等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技術。無痛技術的出現也給患者的結腸鏡檢查和治療提供了更舒適的方法。

    結腸鏡下發現的結腸息肉,除不能排除惡心病變的巨大息肉,基本上都可以在內鏡下切除,術後恢復快,術中出血少,安全可靠,因結腸息肉有易復發的特性,所以有息肉病史的患者,應當定期複查結腸鏡,防止延誤病情。

  • 2 # 愛走人行道

    去醫院做個檢查。同時調整生活習慣。

    飲食:腸道疾病跟飲食最為相關,所以預防腸道息肉首先就得從飲食上著手。平時多吃一些新鮮水果,這些食物富含纖維素,能降低結腸息肉的風險。此外,新鮮果蔬還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能預防結腸癌。再者,應避免食用被汙染的水、農作物、家禽等。

    運動:運動能提高身體抵抗力,加速身體的血液迴圈和胃腸蠕動,能很好的預防癌症,防病養生。建議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以上,每週五次。

    心態:不要過度疲勞,學會解壓。中醫認為,壓力過大會引起免疫功能下降,造成體內代謝紊亂,讓有害細胞趁虛而入。

  • 3 # 醫語破天機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可發生在腸道內任何部位,結腸息肉是指發生在結腸部位的息肉,息肉主要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型別,其中有兩種型別的息肉應引起人們高度重視,一種是腺瘤性息肉,其癌變率很高,尤其是病理提示絨毛狀腺瘤的息肉,癌變率更高,還有一種是家族性息肉病,當腸道內息肉超過100個時,則可成為息肉病,該病與遺傳相關,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癌變率可達百分之百,因此,結腸息肉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疾病。

    結腸息肉主要有以下臨床表現:1.大便異常:首先可表現為大便性狀的異常,可出現間斷性排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息肉高位者糞便中混有血,低位者糞便外附有血,當繼發炎症感染時可出現黏液膿血便,其次,還表現為排便習慣的異常,可出現排便困難或排便次數增多,即會出現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也有可能出現便秘與腹瀉反覆交替出現的現象;再次可表現為大便形狀異常,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結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2. 腸道刺激症狀:當腸蠕動牽拉息肉時,可出現腹部悶脹不適、隱痛症狀,該症狀比較少見,當有較大息肉存在時,容易引起腸套疊,以至造成腸梗阻從而出現劇烈的腹痛。3.直腸脫垂:當息肉位置靠近肛門的時候,可以引起息肉脫出肛門,可有肛門脫垂的現象,同時會伴有明顯的裡急後重感。4.貧血、消瘦等一些全身症狀:當便血過多時,會引起貧血,相繼會出現乏力、頭暈、活動後心悸、氣短、記憶力減退等貧血相關症狀。

    當出現上述症狀時,應該警惕腸息肉的發生,應及時行腸鏡檢查明確診斷。

  • 4 # 雪兒190209543

    結直腸息肉是一種很常見的腸道疾病,主要是指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一般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據瞭解近年來,結直腸息肉在國內的發病率不斷上升。

    結直腸息肉的症狀主要是:可引起消化系統症狀,如腹部不適、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但這些症狀比較輕微,並且容易跟飲食不消化、不衛生等混淆而被人忽視。

    目前很多醫院對於結直腸息肉處理的主要原則是:小的增生性或炎性息肉無癌變潛質,可不處理。但大的息肉及病理證實為腺瘤性息肉者,為避免息肉梗阻、出血及癌變予以處理。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不同,處理方法有:(1)內鏡下鉗除術;(2)內鏡下粘膜切除術(EMR);(3)內鏡黏膜下剝離術 (ESD)。當然,對於多發性息肉內鏡下無法完全切除者及內鏡處理後確定為惡性,但不能確定是否發生浸潤的情況,仍需外科手術處理。在行業內技術和裝置比較領先的有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內科,題主可以先到該醫院做個檢查。

  • 5 # 握不住的溫柔6

    內鏡技術可以診斷和治療結腸息肉,一般都是切除。平時要多注意飲食休息了,結腸息肉不是大病不過要足夠重視及時治療,大部分腸癌都是由結腸息肉發展而來的。祝早日康復。

  • 6 # 醫聲護事

    結腸息肉臨床表現因人而異,有些人早期可無任何症狀,有的可表現為腹痛、腹瀉、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裡急後重的感覺。

    任何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腸息肉,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不是癌腫,一般不會危及生命。結腸息肉好發部位以直腸與乙狀結腸為主。

    目前為止,醫學界對於結腸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有的學說證實可能與長期炎症刺激或遺傳相關。臨床資料研究分析,結腸息肉的發生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長期腹瀉

    有些過敏體質的人,食用某些食物後會出現腹瀉,例如飲酒、吃辣椒或油膩食物、海鮮後出現腹瀉;還有些人會無任何原因出現腹瀉,長此以往,腸道黏膜會出現慢性炎症而引發腸道息肉的生長。

    2、長期便秘

    便秘的人由於排便次數少,糞便長期在腸道內儲存會產生各種毒素,導致腸黏膜出現慢性炎症,易生長息肉。

    3、遺傳

    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種遺傳疾病。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病”,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後代中50%的息肉會有惡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後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75%。

    4、炎症性疾病

    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現腸息肉。

    有下列三種症狀者要特別重視,有可能是結腸息肉甚至是結腸癌:

    1.便血

    結腸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現便血,結腸息肉引起的出血常與大便混雜,為鮮紅色或暗紅色。

    2.大便習慣改變

    平時排便規律,最近出現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尤其是便秘與腹瀉反覆交替出現,或出現腹痛的時候,更要引起警惕。

    3.大便形狀改變

    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較大,在結腸腔內壓迫糞便,則糞便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溝槽,有時還附有血跡。所以在排便的時候一定要看看大便的形狀,不要覺得噁心,或許能讓你早起識別疾病。

  • 7 # 快樂的小大夫

    概述

    結腸息肉係指生長自結腸粘膜而隆起於粘膜表面的病變。通常源於上皮細胞的過度生長並從粘膜表面向腔內擴充套件。無論其呈廣基、亞蒂或長蒂等狀,均僅表示肉眼外觀形態,而不表明病理性質,故臨床上在病理性質未明之前,對於炎症、感染性肉芽腫、組織增生和癌腫有隆起性病變者,通常用。息肉。來描述。結腸息肉自然病程較長,症狀不甚典型,位於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導致不同的臨床症狀。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脫落,成年型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逐漸上升。部分可以發生癌變或與癌腫關係密切,被公認為癌前病變。有些具有遺傳性或伴隨全身疾病。

    在美國年齡超過60歲者40%~50%發現有結腸腺瘤性息肉,西歐同樣多見。而在大腸癌發病率低的地區,結腸腺瘤性息肉少見,南部非洲黑人中幾乎為零,在日本、哥倫比亞地區則可達10%,南亞地區較少見。低纖維、低蔬菜、高脂肪餐與息肉的發生及結腸癌的出現有密切關係:因為飽合脂肪酸增多,糞便形成減少,使致癌物質等有害成分在腸腔記憶體留時間延長,結果導致息肉及結腸癌的發病率增高。

    結腸息肉的症狀

    結腸息肉的主要症狀為間斷性便血、大便異常、腹痛、息肉脫垂。

    便血: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繼發炎症感染可伴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可有裡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亦有引致腸套疊者。

    大便習慣改變:包括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特別是便秘與腹瀉反覆交替出現,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形狀異常:正常的糞便應該呈圓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結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或呈扁形,有時還附著有血痕。

    臨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腸息肉的病人出現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洩等異常,這些症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在有症狀的結腸腺瘤中,大便帶血或粘液血便最多見,一般是見於比較大的直腸息肉,有時忽然大量出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長時期慢性失血,出現貧血。直腸的較大腺瘤還可以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或肛門下墜感,甚至脫垂出肛門。在一些罕見的情況下,結腸腺瘤有可能引起腸套疊、腹絞痛。小腸息肉的症狀常不明顯,可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痛和腸道出血。

    結腸息肉的危害

    一、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為癌的可能。

    二、息肉的數量:單純一個息肉癌變率低;而多發性息肉的癌變機率增加。

    三、是看息肉的組織屬性:單純炎症性息肉惡變者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最容易惡變為結腸癌。

    四、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長十分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於2釐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因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癌變率可達42%-77%。

    五、是看家族遺傳史:有一種稱為“家族性多發性大腸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輩中可有好幾個人患有結腸息肉,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細胞內第5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這種有遺傳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親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後代中50%的息肉會有惡變的風險性;若父母雙方均有息肉病,後代患的息肉癌變風險可上升到75%。

    哪些人是腸息肉的高危人群?

    1、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 ;

    2、長期生活在息肉多發地區,如上海等 ;

    3、長期西方化飲食(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素等),油炸食物 ;

    4、年齡大於50 ;

    5、有相關疾病,如肝硬化、乳腺癌等。

    結腸息肉如何治療

    1.單個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檢同時進行。

    2.多發息肉或息肉較大有惡變徵可經肛門肛窺腸鏡進行病理活檢以除外惡變。

    3.低位或長蒂脫出息肉可用肛窺,直乙鏡,套扎或經肛門直接切除。

    4.廣基或多發息肉可經腹、會陰、骶尾部行腸壁腸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纖維結腸鏡高頻電切。

    6.息肉有癌變應按腫瘤行根治性切除術。

  • 8 # 志龍坑遊戲

    根據息肉生長的部位、大小、數量多少,臨床表現不同。

    1.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裡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息肉較大時可引致腸套疊;息肉巨大或多發者可發生腸梗阻;長蒂且位置近肛門者息肉可脫出肛門。

    2.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或腹痛症狀。

    3.伴發出血者可出現貧血,出血量較大時可出現休克狀態。

  • 9 # Doctor周醫大夫

    你好,結腸息肉是長在黏膜表面向腔內凸起的良性病變!長息肉的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飲食、環境、心理因素有關!

    息肉的生長也是由小到大,有的只有米粒大小,此時沒有任何症狀;有的可以長到葡萄大小,此時也沒有症狀;再大就基本上有癌變了,此時就會出現腹痛、便血,糞便形狀的改變等!這時會引起重視了,來檢查發現腸癌!

    在臨床上經常碰見肚子到處疼的患者,每個部位都會疼,不固定,有時會拉稀,有時放個屁或者排個便就自己好了!發作快好得也快!經檢查也沒發現大問題,頂多胃糜爛,腸炎症。我們的分析可能是患者體質差,飲食生活不規律,菸酒過度,導致腸道過敏,稱為腸功能紊亂!需要藥物調理會好轉!很難完全治癒!

  • 10 # 腫瘤專家姜爭

    結腸息肉是指結腸黏膜表面向腸腔隆起的贅生物的統稱。

    一般分為炎症性或腺瘤性息肉,乙狀結腸和直腸高發,可單發也可多發,直徑從幾毫米到幾釐米不等,有蒂或無蒂,大多和遺傳、炎症刺激、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情緒有關,發病率和年齡呈正比。

    結腸息肉的症狀有?

    大部分結腸息肉都無明顯症狀,當息肉體積過大或區域性缺血壞死,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1、便血: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結腸息肉距肛門近為鮮紅便,距肛門遠則為暗色便,發生感染可能會出現黏液便或黏液血便。

    2、排便習慣改變:如果息肉體積較大,處於結腸遠端,可能會出現便秘,部分人可能會出現便秘、腹瀉交替、裡急後重的症狀。

    3、息肉脫出:長蒂或息肉距離肛門很近,可能會出現息肉脫出的症狀。

    4、腹痛腹脹:比較少見,當息肉體積較大導致腸套疊時會出現腹痛,部分患者吃太飽或吃太多辛辣刺激食物會出現腹脹症狀。

    哪種型別的結腸息肉要格外注意?

    大部分結腸息肉直接切除後問題不大,但有一部分卻是結直腸癌的“前身”,息肉發展成癌,大約需要5-15年,在這期間及時將息肉切除,之後定期複查便可消除隱患。

    1、腫瘤性息肉

    包括管狀、絨毛狀、管狀絨毛狀、鋸齒狀腺瘤,相比有蒂腺瘤,無蒂腺瘤癌變率更高,同樣腺瘤體積越大癌變率越高,腺瘤絨毛成分越多癌變率越高,一經確診要及時處理。

    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屬於遺傳性疾病,一般從青春期開始發病,全結腸和直腸會出現上百成千個息肉,息肉活檢多是腺瘤,如果不採取措施,40歲前百分百會發生癌變,患者會出現黏液膿血便、便秘、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腹痛、貧血、腹部包塊、消瘦等症狀,要及時就診。

    結腸息肉的高危人群有?

    1、40歲以上,肥胖,久坐不動,喜菸酒,喜食辛辣、高脂、油炸、紅肉、醃製燒烤類等食物人群。

    2、出現大便潛血陽性人群,要注意假陽性結果。

    3、有腸癌家族史、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史、慢性腸炎史人群。

    4、處於腸息肉高風險地區,長期便秘、腹瀉或排便習慣改變人群。

    結腸息肉如何診斷及治療?

    一般可透過大便潛血試驗、結腸鏡檢查來診斷,如果不適合腸鏡檢查,可選擇鋇劑灌腸、CT模擬腸鏡檢查來診斷。

    對於體積較小或直徑小於5mm的炎症性息肉可定期複查監測,如果炎症性息肉直徑超過1cm要及時內鏡下切除,術後需每年查一次腸鏡,持續2-3年無復發問題,可改為每5年複查一次。

    對於腺瘤性息肉,無論大小,一經發現都要內鏡下切除,如果體積較大視情況進行腹腔鏡或開腹手術切除。

    腺瘤性息肉切除後,最好在術後3個月複查腸鏡,看是否有新發息肉或其他病變,之後遵醫囑定期複查,同時需定期查腫瘤標誌物,必要時需做PET-CT來排除其他部位病變。

    結腸息肉能預防嗎?

    結腸息肉無法預防,只能定期體檢,早發現早切除,防止其出現癌變。

    日常可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也可多食全穀物食物,多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同時多攝入新鮮蔬菜水果、魚類、富含多種維生素、鈣、硒等食物,最好戒菸酒,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能最大可能降低結直腸癌風險,對於高危人群要定期做腸鏡及相關檢查,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 11 # 小克大夫

    結腸息肉屬於腸道疾病的一種,凡從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粘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臨床上以大腸息肉多見且症狀較明顯。

    二、典型症狀如下:

    1.腸道出血

    因部位及出血量而表現為鮮紅色或暗紅色。直腸出血是最常見的症狀。患者會出現無痛性便血的症狀,常僅糞便隱血陽性,且與糞便不混,佈於糞便表面,很少大量出血。長期慢性便血,就診時可能出現貧血症狀。

    2.腸道刺激症狀

    在多發性息肉或息肉較大時,可嘗試腹痛、腹瀉及排便次數增加,繼發感染者可出現黏液膿血便。

    3.腸梗阻及腸套疊

    較大的結腸內息肉,偶可引起腸套疊、腸梗阻,出現腹部絞痛。

    偶爾,蒂細長的息肉可發生蒂部扭轉、壞死而自行脫落。

    伴隨症狀

    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

    結腸息肉患者可能出現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多為青少年,患者口唇周圍、手掌、手指、足趾上常有棕黃色或黑色的色素沉著斑。

    伴發腸道外的其他腫瘤

    結腸息肉可能伴發腸道外的其他腫瘤,如腸息肉病合併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等。

    三、治療方法如下:

    臨床上一般使用結腸鏡下摘除息肉,極少部分需要開放手術治療。

    ①.急性期治療

    結腸息肉屬於慢性病,一般無急性期。

    若息肉多發病情嚴重時,患者出現停止排氣排便、腹痛等急性腸梗阻表現,或者大量便血等情況時,需急診治療,儘快前往醫院。

    ②.一般治療

    適用於無需手術治療的腸道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主要是生活習慣的改善,包括:

    若息肉為非腫瘤性, 無惡變危險,可暫予隨訪觀察、定期複查,必要時手術處理;

    增加纖維素的攝取,減少油脂食物攝取,滋潤清腸通便飲食,飲食宜清淡禁鹹辣;

    增加體育鍛煉,肥胖者適當減重。

    內鏡下或手術切除。

    根據息肉的大小、數目、併發症和病理性質決定治療方案。

    小息肉一般在行結腸鏡檢査時予以摘除並送病理檢査;

    直徑<2cm的息肉都應爭取內鏡下完整的瘤體切除;

    直徑<2cm的腺瘤尤其平坦型瘤變、早期直腸癌,均可試行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和內鏡下黏膜下剝離(ESD);

    距肛緣6cm內的較大息肉可經肛門區域性切除。根據病理組織學結果,確定是否追加根治性手術;

    對結腸多發性息肉的處理,首先應透過內鏡進行活組織檢査,以明確息肉的性質;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變率高,如不治療幾乎都會發生癌變,應儘可能在青春期內確診並接受根治性手術;

    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由於範圍廣泛,無法手術根治,當併發道大出血或腸套疊時,可作部分腸切除術。

    ④.藥物治療

    對於有腸道大出血的病人,需要生長抑素或血管升壓素治療,收縮血管、減少出血,從而止血;對於結腸息肉繼發感染病人,需要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阿司匹林和COX-2抑制劑可能預防腸息肉或結腸癌患者形成的新息肉。

    ⑤.中醫治療

    中醫辨病以症狀為依據。腸道息肉出現胃腸道症狀時,可歸屬於脾胃系統疾病範疇,一般以“腹痛”、“洩瀉”多見,伴出血性病變時可屬“便血”範疇。治療多根據病機辨證處方。

    腹痛者以“以通為用”為治則;

    洩瀉以“運脾化溼”為治則;

    便血者則以“養血止血”為治則。

  • 12 # 天天醫學

    結腸息肉多發生在乙狀結腸,有腺瘤樣息肉、炎症性息肉、兒童型息肉三種類型。成年人大多數是腺瘤樣息肉,腺瘤直徑超過2cm時容易發生惡變發展成結腸癌。結腸息肉一般情況下沒有任何不適症狀,當發生併發症時才會出現症狀被發現,常見症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腸道刺激症狀: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繼發感染時會出現粘液膿血便。

    2.便血:常呈間歇性發生,因息肉生長的部位及出血量的多少而有所不同,高位高者糞便中混有血液,出血量多時表現為鮮血或血塊,少時糞便中混有血液或者外觀無變化的潛血陽性。

    3.腸梗阻:當息肉增大阻塞腸道時會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腹部疼痛、腹脹、排便排氣減少。

    4.炎症性息肉症狀主要是我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克羅恩病及血吸蟲病等原發病的症狀,炎性息肉也是原發疾病的表現之一。

    5.兒童息肉大多發生於10歲以下,以錯構瘤性幼年性息肉多見,有時候會脫出肛門外。

    結腸息肉可以透過乙狀結腸鏡、鋇劑灌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或纖維結腸鏡檢查進行診斷和鑑別。

  • 13 # 羅醫生健康說

    很多人在聽到腸息肉時很詫異,腸子裡也會長息肉嗎?什麼是腸息肉呢?其實不僅是胃裡會長息肉,腸也會,腸息肉主要是說腸粘膜表面突出多餘的組織在生長。

    腸息肉不僅影響排便、還會導致出血,甚至有部分病人會發生癌變,危及生命。

    其實引起腸息肉的原因有很多,如感染、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遺傳等。到目前為止醫學上都還是無法明確引起消化道息肉的真正原因。

    曾經接診過一位女性,40歲,劇烈腹痛半夜來醫院急診,病人自己說發現肚子悶脹和隱痛時間比較長,長期有便秘。因為感覺疼痛不明顯就自己吃些消炎藥緩解,但是這次的疼痛比較嚴重吃藥也無法緩解。經檢查發現這位患者有胃底多發性息肉和結腸多發性息肉。

    下消化道息肉的最常見部位在結腸,結腸息肉主要的臨床表現有:

    便血。結腸息肉和結腸癌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的原因,出血量的多少是和息肉的大小型別有關的,因此息肉越大出血量就會越多。由於是下消化道出血因此大多都是出新鮮血,只有右半結腸息肉出血才會是棕色或者果醬色。大部分的結腸息肉出血的病人都是屬於小量出血或者隱血,很少會有大出血的情況。腹痛。小的息肉一般不會出現腹痛的現象,只有息肉比較多或者大的時候才會出現腹部隱痛。大便的改變。絨毛狀腺瘤性息肉會分泌大量的粘液。所以會引起大便次數增加和大便呈稀糊狀,甚至糞便帶有大量的粘液。有的息肉接近肛門或者在直腸的就會突出肛門外,也會有息肉自行脫落和大便一起排出。

    下消化道的息肉一般症狀都不是很明顯,有慢性出血的會引起貧血或者會併發腸套疊和腸梗阻的現象。

    如果出現下消化道的息肉大多數的治療辦法是手術治療,如微波、內鏡圈套器電凝電切或者鐳射治療。治療也是根據息肉形狀的大小、形態和型別等情況而定的。

  • 14 # 古法針刺醫師

    第一個症狀有便血,根據息肉多少和位置的區別,出血量也會有區別的。但是總體來說,這個便血不是很多,但是長期的便血有可能導致貧血。

    第二個是粘液血便,結腸息肉長在某個地方,由於息肉炎性刺激,它會產生粘液,那麼大便和血就會相混雜。

    第三個症狀就是腹瀉,由於結腸息肉病的這個刺激或者多發息肉刺激,那麼刺激之後,腸道蠕動加快,而且吸收水分的功能減弱,大便就會變得稀,正常情況下是3-5次,如果發作中的話,也有可能10多次。

    再有個別病人有腹部隱痛,這都是它的常見的這個症狀。隱痛就是說病人老說腹部隱隱約約作痛,不是那種劇痛,不是痛得受不了,而是老覺得左下腹,或者右下腹的某個地隱隱約約痛,那麼後來都是透過醫生的建議,讓他做進一步的檢查,發現腸道有息肉或多發息肉,最後又透過病理證實,到底是哪一種型別的息肉。

    那麼還有一些病人,可能因為他經常腹瀉,或者腹瀉也沒發現什麼原因,那麼醫生建議他還是做個腸鏡,最後由腸鏡檢查出來,得了息肉。

    最好去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診,有利於治療!

  • 15 # 普外科李家大夫

    結腸息肉是一類從粘膜表面突出到結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數目多於100顆且分佈廣泛於結腸,並具有特殊臨床表現者,則為結腸息肉病。

    長了結腸息肉會有以下症狀:

    多數結腸道息肉起病隱匿,早期多數無任何臨床症狀。隨著息肉增大或息肉數量增多,受糞便摩擦、合併感染、影響結腸吸收功能與影響糞便排出等因素,會出現以下表現:

    便血: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繼發炎症感染可伴粘液便或粘液膿血便,可有裡急後重,排便次數增多,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而誤當作痔瘡。

    大便習慣改變:常見於結腸息肉數量多的患者或息肉潰爛合併感染時,會出現患者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甚至出現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腹痛不適。

    大便形狀異常:多見於位於乙狀結腸或直腸的大息肉患者。當已成型的正常糞便經過有大息肉的結腸腔內,息肉壓迫糞便後,會排出時往往會變細、扁形或凹限的糞便,有時還帶血和粘液。

    偶有腹痛、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

    少數患者可出現腸套疊並腸梗阻等急性症狀,表現為腹痛、嘔吐等。

    進展為腸癌,則會一系列腸癌的臨床症狀: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腹部包塊、進行性消瘦。

    結腸息肉的發生有以下因素:

    基因突變: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患者的APC突變基因。黑斑息肉病的主要突變基因是LKB1/STK11。Peutz-jeghers綜合徵(PJS)可有明確或可疑的家族史。Gardner綜合徵是APC基因5號染色體q12突變引起。幼年性息肉病與SMAN4及BMPR1轉錄子的缺失或突變有關。

    生活習慣及飲食: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高脂肪飲食與低膳食纖維等是腸息肉疾病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

    葉酸攝入不足:葉酸攝入不足會導致腸息肉發生。

    代謝異常:是大腸息肉形成的危險因素,尤其肥胖是腺瘤樣息肉發生的危險因素。高脂血症發病率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佔58%,可能與結腸腫瘤發生有關。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大腸息肉的發生有相關性,可促進息肉生長。

    胰島素:血清胰島素水平與遠端增生及腺瘤性息肉的發生相關。

    結腸息肉的危害

    結腸息肉最大的危害就是癌變。其次是導致腸梗阻,比較常見的危害就是引起人體的不適症狀:便血、大便性狀與大便習慣改變。

    結腸息肉的治療:

    常規的就是結腸下息肉切除術,無法在腸鏡下根治切除乾淨或有可能引起腸穿孔併發症風險的,多數可採用腹腔鏡結腸切除術治療,位於直腸的還可以採用經肛門手術切除。只有極少數患者才需要開腹結腸手術

  • 16 # 柔芙

    我這有三例同事患者都是結腸息肉做了手術。開始的症狀都是腹痛,有時候便點血,有下墜感,而去做腸鏡檢查,大部分都有息肉,發現基本摘除並做病理。

    癌發的很少。但是也要注意飲食了,不要吃辛辣食物,大蒜辣椒都得少吃了,吃軟質的食物,飯不能硬,不能著涼,不能生氣,有息肉儘快切除。

  • 17 # 高蘇堯鴨

    大多數息肉不會引起症狀。息肉最常見的症狀是直腸出血。大的息肉還可引起腹痛或腸梗阻。罕見情況下,有長蒂的息肉從肛門脫出。有手指狀突起的大息肉絨毛性腺瘤可分泌水和鹽,導致嚴重的水樣腹瀉,從而引起血鉀水平下降低鉀血癥。這種息肉更可能是惡性或將要癌變。

  • 18 # 肛腸科醫生袁亮

    結腸息肉在早期基本上沒有什麼臨床症狀,就是大便潛血陽性,隨著息肉的增大,臨床症狀逐漸典型。

    常見的臨床表現為:

    1、便血,多一些紅色或者暗紅色、量少間斷性的出血為主,偶爾有上消化道大出血,長期慢性失血可導致貧血。

    2、糞便改變,包括排便時間、次數的改變以及糞便形狀的改變。

    3、息肉較大時,可以引起腹痛、便秘、腹脹、腹瀉。直腸具有長蒂的息肉可以隨著排便的時候脫出肛門外。

  • 19 # 西域情懷文學社

    病因

    病因不清。結腸息肉可能與病毒感染、年齡增長、胚胎髮育異常、不良生活習慣、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

    增加患病的因素

    1. 長期腹瀉:很多病人腸道黏膜容易過敏,例如飲酒、吃辣椒或油膩食物或海鮮後出現腹瀉,腸道黏膜會出現慢性炎症,易導致腸道息肉生長。

    2. 長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經常是幾天排便一次,糞便長期在腸道內儲存會產生各種毒素,導致腸黏膜出現慢性炎症,易生長息肉。

    3. 遺傳: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一種遺傳疾病。

    4. 炎症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現息肉。

    5. 高脂肪飲食:吃大量的紅肉、纖維攝入量不夠等,容易導致結腸息肉。

    高風險人群

    1. 中老年患者:特別是出現大便隱血試驗陽性、黏液血便、慢性便秘史、慢性腹瀉的中老年人,易患結腸息肉。

    2. 有家族性息肉病家族史:部分結腸息肉具有遺傳傾向。

    李英男 · 副主任醫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消化內科

    典型症狀

    1. 便血:便血多見於乙狀結腸或直腸息肉,尤以絨毛狀腺瘤及幼年性息肉比較多見,常常呈鮮紅色,有時甚至可引起貧血。兒童期出現無痛性血便,以結腸息肉最多見。

    2. 排便習慣改變:大腸息肉可以造成較多黏液排出,息肉為多發性或體積較大者,可引起腹瀉或排便困難。

    3. 腹痛:以下腹部隱痛為主,有時較大息肉可以引起腸套疊,以至造成腸梗阻而出現腹痛。

    4.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日常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黏液。

    其他症狀

    頭暈、耳鳴、面色蒼白,口唇、手掌、手指、足趾等部位出現色素斑(見於P-J綜合徵)。

    併發症狀

    1. 腸狹窄:多發生在病變廣泛、病程長的結腸息肉患者,息肉增大使腸腔狹窄,表現為腹痛、噁心、嘔吐等不完全性腸梗阻症狀。

    2. 腸梗阻:息肉增大堵塞腸管,引起腸管不通暢,患者出現腹痛腹脹,噁心、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

    3. 腸穿孔:腸管破裂,腸內容物溢入腹膜腔。一般是在結腸息肉切除術後常見手術併發症,可表現腹肌緊張、腹痛、大汗淋漓等急性腹膜炎症狀,需要立刻就醫治療。

    4. 結腸癌: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變率,其中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且隨著息肉的直徑增大,癌變率也會隨之增加。

    李英男 · 副主任醫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消化內科

    什麼情況應立即就醫

    當患者出現頭暈、耳鳴、面色蒼白、大量便血、嚴重腹瀉引發四肢厥冷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什麼情況應及時就醫

    反覆出現腹部疼痛、腹瀉、排便習慣改變,或體檢發現結腸息肉,應及時就醫。

    就診科室

    肛腸外科、消化內科

    需要做的檢查

    1. 直腸指診:醫生會用手指在患者肛門內進行觸診,瞭解是否存在腫物,觸診可以觸及低位息肉。

    2. X線檢查:透過鋇劑灌腸X線檢查,可以觀察結腸是否存在充盈缺損,幫助醫生診斷。

    3. 糞便檢查:包括糞便常規和糞便隱血試驗,可以瞭解消化道是否存在出血,為診斷提供依據。

    4. 結腸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結腸是否存在息肉,以及息肉的形態、數目,有利於診斷,同時也可進行治療。

    5.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以確定病變性質,明確診斷。

    鑑別判斷

    1. 結腸炎:結腸炎腹痛一般多為隱痛或絞痛,常位於左下腹或小腹。其它表現有食慾不振、腹脹、噁心、嘔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壓痛,有時能觸及痙攣的結腸;常見的全身症狀有消瘦、乏力、發熱、貧血等。

    2. 結腸癌: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常見症狀有腹痛、粘液便或血便、消瘦等。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的問題

    1. 目前都有什麼症狀呢?(如腹部不適、噁心、嘔吐、排便習慣改變、腹瀉等)

    2. 排便習慣改變出現多久了?(大便性狀、次數、有無血便等)

    3. 腹部不適的具體部位是哪裡?(如左上腹、上腹中部、右上腹、右側腹、中腹、左側腹、右下腹、下腹正中、左下腹)

    4. 腹痛是何種性質的?(如脹痛、隱痛、絞痛、刀割樣、燒灼樣、痙攣性)

    5. 家族裡有結腸息肉、結腸癌病史?

    6. 是否有其他病史?(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結腸息肉、結直腸癌病史)

    7. 有做過什麼檢查?(結腸鏡檢查?)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的問題

    1. 不手術,保守治療可以麼?

    2. 術後如何避免復發?

    3. 平時飲食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4. 有沒有癌變可能呢?

    5. 需要多久定期複查?

    6. 可以透過結腸鏡做微創手術,還是要經腹手術?

    長了結腸息肉會有什麼症狀

    概述病因症狀就醫治療日常預防

  • 20 # 虎說營養365

    在生活中有結腸息肉的人非常的多!人體的腸道包括小腸和大腸!大腸也叫做結腸,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結腸息肉簡單說就是腸粘膜向腸腔內凸起的肉疙瘩,腸息肉其實是各種因素導致的腸黏膜異常的增生!引起結腸息肉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慢性結腸炎導致的!腸道是人體非常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我們每天都會吃各種食物,對腸粘膜都會有損傷,同時也在不斷的修復!如果長期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比如,長期吃刺激性的食物,飲酒,暴飲暴食等習慣,就會加重腸道負擔,腸黏膜受到損傷產生炎症!如果腸道炎症沒有及時的修復,黏膜就會異常的增生,產生腸息肉!會出現腹脹腹痛,腸道咕嚕咕嚕的響,便秘腹瀉,便血等症狀!長期腸息肉會發展為腸套疊,腸梗阻,甚至腸癌!所以如果有腸息肉的話一定要重視,及時的用健康的方式調理解決,比如,補充優質蛋白增強腸道動力,補充益生菌益生元增加腸道有益菌的數量等方式,這樣才能減少腸息肉的危害!同時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