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目前很多電視劇以及部分小說一直在使勁誇讚李世民的英勇善戰,所向披靡,基本上就是戰無不勝了,感覺就是他爹李淵的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把李建成描述成無能的二世祖,把他爹描述成貪生怕死貪戀美色的人,各人感覺這裡面肯定不是很真,有懂這方面的求解答,李世民到底在打天下這個問題上的貢獻有多大?
8
回覆列表
  • 1 # 山海仁愛

    1、李淵非常鄙視漢高祖、蕭何這樣親手打拼的人,說漢高祖親自打仗很丟人(前代皇王,多起微賤,劬勞行陣),蕭何不高貴(豈若蕭何、曹參起自刀筆吏也),只有他和裴寂不打仗,最高貴,所以能流芳百世(唯我與公,千載之後,無愧前修矣)。

    而且,李淵的賞罰體系就是個笑話,李靖在武德年間只是縣公。李淵最後被開國功臣團隊趕下臺,也沒幾個人幫助李淵。

    2、 明初君臣很鄙視李淵,說李淵得天下全靠李世民(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寢其祀),黃哲給李善長寫馬屁詩,直接寫“唐宗開國任房喬”,注意,寫的是唐宗開國哦,根本不認李淵。

    3、 宋朝人也經常把武德和李淵炮灰掉,把實際打仗的李世民功臣團隊,當作“真朝廷”,這個就把房玄齡遇見李世民那一刻,當成房玄齡當宰相的開始時間。

    《廣卓異記》:梁國公房玄齡,唐初杖策謁于軍,秦王一見,引為謀主。及終,在相位三十有三年。

    (貞觀只有23年,房玄齡當宰相22年,李世民上位之前他是秦王府的主管,不是宰相。33年,只能把之前武德算上了)

    4、出生在貞觀初的狄仁傑,後來勸武則天立親兒子,一口一個“唐太宗開國”。

    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

    5、魏徵也認為開國之君是李世民。

    魏徵:陛下平一海內,愛養生人,天授明德,情存至化,軍國機務,皆出聖躬,臣承受不暇,有何功績?

    6、李淵連後勤也保證不了。李世民說,他打天下時,“師有經年之舉,食無盈月之儲”。

    柏壁之戰,李世民需要就地徵糧,“漸收其糧食,軍食以充”;

    虎牢之戰,“建德伺官軍芻盡”,連竇建德都知道唐軍草料不多。

    五龍阪之戰,“餉道絕”;

    武德六年,竇靜想在太原屯田,武德朝廷一開始都沒有同意,“以為煩擾,不許”,最後還是竇靜抗爭下來的。

    這就是李淵、李建成的後勤水平,簡直一片混亂。

    7、關於李建成不能打仗論:(1)、薛舉、王世充的長子都出來打仗了;(2)、為啥李建成別的時候不能出來打仗,摘桃劉黑闥的時候就可以出來打仗?

    8、古代人也多認為,李世民是實際上的開國之君。

    楊慎(明):李世民,十八歲,舉義興兵。扶立起,老令公,大唐高祖。據長安,平禍亂,濟世安民。

    王澤(明):晉陽天人赤龍子,按劍叱吒風雲起。

    黃哲(明):漢室興王推鄧禹,唐宗開國任房喬。

    吳鎮(清):伊昔隋氏亂,文皇乘時出。揮劍掃浮雲,有如鷹隼疾。

    楊銳(清):太原公子虯髯客,笑指幷州作王跡。

    9、李淵政府一片混亂,連周隋檔案都扔了。

    《唐會要》:貞觀元年。上問中書令房元齡曰。往者周隋制敕文案。並丕在。元齡對曰。義寧之初。官曹草創。將充故紙雜用。今見並無。太宗曰。周隋官蔭。今並收敘。文案既無。若為憑據。因問中書侍郎劉林甫曰。蕭何入關。先收圖籍。卿多日在內。何因許行此事。林甫對曰。臣當時任起居舍人。不知省事。

    (裴)寂請住京師,太宗數之曰:"計公勳庸,不至於此,徒以恩澤,特居第一。武德之時,政刑紕繆,官方弛紊,職公之由。但以舊情,不能極法,歸掃墳墓,何得復辭?"寂遂歸蒲州。

    10、隋朝有“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言,楊廣聽了,殺的是李渾。李淵為啥沒事?因為李淵水平差啊,要是有大能耐,早就被殺了。

    《資治通鑑》: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當為天子”,勸帝盡誅海內凡李姓者。渾從子將作監敏,小名洪兒,帝疑其名應讖,常面告之,冀其引決......三月,丁酉,殺渾、敏、善衡及宗族三十二人,自三從以上皆徙邊徼。後數月,敏妻亦鴆死。

    11、李淵讓溫大雅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記錄從太原起兵,到走到長安這幾個月),對李淵多有粉飾

  • 2 # 鴻哥iouyh福小鋪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存在李淵和李建成的時代或許有爭議,但李世民當皇帝之後,就他一人的天下,如何?

    他一人獨掌大權,突厥問題解決了,這可是困擾前隋及其武德年間的大患,哪怕再扯唐朝的盛世是得益於隋朝的經營基礎,說句不客氣的話,楊廣,李淵,甚至隋文帝都沒徹底解決的事情,李世民做完了。

    李世民的朝廷,除了一大堆從龍的文臣武將外,還團結了一大批朝中各派勢力,其中就包括武德舊臣與李建成的勢力,單單這一點就顯示出他的胸襟比普通人,甚至比他老爸和哥哥要開闊多了。

    直言不諱講,李世民的從龍功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哪一個不是開唐牛人,憑什麼他們就是服李世民而不是服當年太子,沒有充分的相互信任,單憑權勢是不夠的,特別是一塊打天下的階段,那時候權勢是誰給的,還不是眾人捧你,你才能當皇帝。

    這也就反證一件事,李世民在當秦王的時候,他的勢力,也就是開唐的勢力,也就是佔據李唐事業股份有很大一部分,說明什麼?

    李淵的天下,李世民即便沒有擁有100%股權,但也擁有足以左右董事局的股份。

    從區區太原守從隋朝手中奪天下,到奠定雄厚話語權(李唐股份),難道這不是李世民打天下的最好證據?

    按照現代企業來看,家長領著孩子創事業,資產擴大,股權確定,股東增多,後來出現明爭暗鬥董事長的局,李世民憑藉自身實力鼓動一夥股東滅了競爭者,逼迫老董事長讓權。

    刀光血影轉化為現代版的豪門恩怨,差不多也就這樣子。

    至於李世民老爹和李建成評價,同一塊舞臺,同一片時空,比起李世民確實遜色多了。

    李淵的評價有些不厚道,這一點應該承認,畢竟若不是李淵的經營和維持,可能都推翻不了隋朝,貪生怕死不過是因為不願意將家族領上過於冒險的路途,以至於頗有保守之風,貪美色,早早讓兒子趕下臺,並且白髮人送黑髮人,只好放縱自個了。

  • 3 # 文城觀點

    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弄清這個問題有助於瞭解唐朝的著名戰例,有助於瞭解為什麼會出現盛唐時期,為什麼會出現“貞觀之治”,以及為什麼說李世民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和最傑出的軍事家。

    如果要深入瞭解李世民為李唐王朝打天下所作的貢獻,應該仔細分析李世民為李唐王朝時清除各種割據勢力所進行各個重要戰例,以及在征戰中李世民是如何收攏各種文武人才,以及如何運用軍事韜略和如何指揮戰爭的。下面看看李世民在秦王時期是如何立國征戰的,再看看在帝王時期他是如何御將伐邊取得征戰的勝利的。

    李世民畫像

    第一,籌劃晉陽起兵,勸李淵稱帝,揮師南下佔長安

    李世民很早就隨軍打仗,大業十一年(615年),17歲的李世民參加隋楊勇的岳父、左屯位將軍雲定興的軍隊,突襲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正式出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成為晉陽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李世民隨父到了晉陽。當時,歷山飛賊甄翟兒突襲河西郡(今山西汾陽),勢頭很猛,李淵派他李建成和李世民抗擊甄翟兒,兩軍在河西郡附近的雀鼠谷相遇,李建成、李世民率軍猛攻甄翟兒,大獲全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李淵在征戰中注意招降納叛,而李世民卻除了招納敗軍中的逃亡者,而暗中結交江湖豪傑,使李家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

    就在同一年,晉陽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與世民已經開始密謀起兵之事。但是,他們還不敢把此事向李淵提出,怕李淵會反對。因而,頗有謀略的裴寂心生一計,他管著晉陽宮,便從宮中選了美女,乘李淵喝醉酒之後,讓美女陪李淵過夜。然後,讓李世民把籌謀起兵的事告訴李淵。李淵聽後大吃一驚。裴寂乘機說,讓宮女侍奉唐國公,若此事洩露,便是大逆不道,是要被斬首的!並解釋說,之所以這麼做,也是不得已,是想勸您下決心起事,擔心您拒絕。李世民隨即把策劃起兵的計劃告訴李淵,李淵氣得要綁了李世民去報官。李淵沉思了一會兒後又表示:“為父疼愛你,哪裡捨得把你交給官方啊!”於是,李淵對起兵的事表示默許。(參看《新唐書·高祖李淵本紀》)李淵父子終於內部達成了統一的看法,決定起事。

    此時,外部恰好出現了另一件事,促成了李淵真正下了起兵的決心。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二月,李淵管轄的駐馬邑(今山西朔州市)的鷹揚府校尉劉武周,突然發動兵變,將馬邑太守王仁恭殺了,佔領了馬邑,並自稱為天子。一個月後,劉武周攻入樓煩郡並佔領了汾陽宮,更厲害的是,劉武周與突厥勾結,共同謀劃著要率兵南下以爭奪天下。在江都已風聲鶴唳的隋煬帝既擔心又憤怒,他責斥李淵沒有盡責管理好轄區。因而,煬帝要捉李淵至江都問罪。形勢非常危急,李世民乘機建議:形勢危急,可以起事了!李淵屬下親信如裴寂、許世緒、武士眜等也積極站出來,力勸李淵起兵。此時,李淵為了保命,終於下了決心,決定舉旗反隋。(參看《新唐書·高祖李淵本紀》)

    於是,李淵、李世民以抗防劉武周和突厥兵南下為藉口,派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到各地招兵買馬,壯大自己軍隊的實力。

    不過,由於李淵、李世民的動作太大了,這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懷疑,他們猜測,李淵招兵買馬,是要造反。兩人商議後,議出了一計,決定騙李淵父子到晉祠祈雨,乘機把李淵父子滅掉,這必是大功一件,他們可因此向隋煬帝邀功請賞。可是,晉陽鄉長劉世龍卻獲知了這一密謀,於是,他密報了李淵。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五月十五日,李淵、李世民開始反擊,他們讓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發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結突厥,引突厥兵入侵中原,於是,王、高兩人便被李淵父子關起來。事也很巧,三天後,數萬突厥軍隊突然進攻晉陽,李淵、李世民有了藉口,便以通敵賣國罪將王、高兩人殺了。六月,李淵派李建成、李世民領兵攻擊抗命的西河郡丞高德儒,並在城裡設了空城計,以此了嚇唬突厥兵,突厥多疑而不敢冒進,撤退了。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抗防劉武周,抵禦突厥的名義下進行的,其實,李淵、李世民是在進行起兵前的熱身活動。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七月,李淵終於舉起義旗,李淵父子率領三萬大軍,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為起事的宗旨,揮師指向關中。李淵在起兵檄文裡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民不聊生。要求隋煬帝退位,另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以匡復隋室。

    李淵的身邊有能人,像李世民、劉文靜、裴寂等都是很有韜略的,所以,他的起事方式比劉武周高明得多,劉武周自立為天子,不僅與隋朝直接對抗,而且也與天下英雄為敵;而李淵、李世民在力量尚不強大時,不僅不與天下群雄為敵,而且連反隋也是留有餘地的,他們喊著要立楊侑為帝,就是說,只反昏君隋煬帝,不反隋王室;只想匡復隋室,不想對抗朝廷。這是極為高明的策略。

    李家軍隊舉起義旗之後,便揮師南下,李建成、李世民很快攻破了守霍邑(今山西霍縣)的隋朝鷹牙郎將宋老生,而渡過黃河之後,卻對守河東的隋將屈突通只圍而不攻。接著,他們快速向西南挺進,乘關內隋軍力量薄弱之機,於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日,攻入長安城。

    有了長安作根據地,李淵開始推進他的政治策略。十一月十三日,李淵向天下宣佈,遙尊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不僅是給煬帝留面子,而且是分化隋王室的力量),擁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楊侑成了隋恭帝。李淵被封為唐王、大丞相、尚書令,李建成被封為唐王世子;李世民成了京兆尹,改封秦國公;李元吉被封為齊國公。至此,李氏父子將關中的局勢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參看《舊唐書 ·本紀第一高祖》)

    義寧二年(618年)農曆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禁軍將領兵變時殺了,兩個月後,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在長安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唐,建元武德,成了唐高祖。李淵任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立李建為皇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李元吉被封為齊王。

    至此,李淵的野心完全顯露了,演了禪讓的戲之後,便順利稱帝。

    第二,戰薛舉父子,佔領隴右,鞏固關中

    李淵稱帝時,李唐最初所佔據的地盤只有河東和關中,版圖不算大,與當時的其他豪強相比,並不顯優勢。而且,就是河東和關中這些地方,也有豪強在緊緊盯著,想搶奪這一地盤的豪強中,就有金城(今蘭州)校尉薛舉。

    當李淵在晉陽起兵時,金城校尉薛舉也開始起兵,他在金城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爭取民心;他殺了隋朝官員,起兵造反,由於有民眾支援,薛舉的隊伍不斷壯大,很快發展到十三萬眾。薛舉與李淵不一樣,他不玩什麼匡復隋室、禪讓儀式等,直接自立為“西秦皇帝”。

    李淵、李世民佔據關中,建都長安之後,薛舉自恃自己兵力強大,立即發兵十萬進攻扶風郡(今陝西鳳翔一帶)。之前,薛舉領兵戰隋軍,勢如破竹,很少遇到強有力的抵抗,可是,這一次他碰到硬茬了。

    李唐王朝是不會允許薛舉入侵他們的地盤的,而且,隴右區域是李淵、李世民軍隊核心力量的祖籍地,李淵留守晉陽時,他所統率的 10 萬軍隊 ,號稱關隴軍,就是來自於隴右。這個地區豈能讓薛舉佔了去。

    所以,李淵派李世民率軍迎戰薛舉,在扶風城下,唐軍薛家軍。常勝不敗的薛舉被這一次潰敗嚇得不輕,悲觀心情下,他居然詢問身邊親信,若天子投降了會有好下場嗎?

    618年七月,薛舉心稍安定之後,經下屬官員的勸說,決定重整旗鼓,率兵再入侵關中地區。薛、唐兩軍相遇於高墌城(今陝西長武縣北)。事有湊巧,李世民當時正患瘧疾,唐軍由劉文靜和殷開山指揮。李世民主張以逸待勞,以守為攻,避開薛軍鋒芒。可是,劉文靜、殷開山認為敵軍上次戰敗,此次又遠途跋涉,且唐軍兵力更強,於是,他們率兵出城迎戰薛軍。薛軍突然以精銳騎兵襲擊唐軍,唐軍麻痺大意,被薛軍一擊即潰,損兵超五成,連高墌城也守不住了,只好撤兵。

    薛舉獲勝之後,信心倍增,想乘勝進軍,直攻唐都長安。可是,事又湊巧,薛舉在發兵前突然患病身亡,其子薛仁杲繼位。薛仁杲是一員勇猛善戰的年輕虎將,但他脾氣暴躁,殘忍無情,遠不如他父親善於御將,營中眾將,又懼又憤,軍心渙散。

    此時,輪到薛軍守高墌城而唐軍攻城了。李世軍兵臨城下,他的對敵策略比劉文靜、殷開山高明,他吸收前次輕率出擊的失敗教訓,採用堅壁高壘的策略與薛軍對峙。薛軍長途跋涉,進城後糧草匱乏,被圍於城中,時間一長,薛仁杲暴跳如雷,無計可施。其屬下兵將又已不歸心於他,因而,有不少兵將悄悄出城投降唐軍。李世民見決戰的時機已成熟,便令行軍總管梁實屯於淺水原,引誘薛軍來戰,兩軍交戰,持續廝殺。接著,李世民又令右武侯大將軍龐玉從淺水原南面攻擊薛軍。待激戰進入高潮階段,李世民突然親率唐軍主力,從淺水原北面猛攻薛軍,薛軍措手不及,無力抵擋。唐軍斬殺數千敵軍,薛仁杲見大勢已去,便率敗兵逃回他的老巢折墌城(今甘肅涇川縣東北)。李世民乘勝追擊,圍住折墌城。薛仁杲身邊的將領或逃走或心散了。薛仁杲只好向李世民投降,唐軍回長安不久,便殺了薛仁杲。

    至此,隴右一帶盡歸入李淵父子的掌控之中,關中的根據得到了強有力的鞏固,長安暫時無憂。與薛氏父子的這一番決戰,是李唐王朝建立後李世民第一次領兵所遇到的大型決戰,也這是保衛關中的關鍵一戰,是穩固唐王朝根基的第一戰,李世民顯示出他的出色指揮才能。這也使他日後每逢戰事,便是李淵首先考慮重用的唐朝第一將。

    李世民討伐薛舉

    第三,擊敗劉武周,解除突厥威脅,保證長安北面的安全

    除了薛氏父子之外,在北面對李唐王朝構成威脅還有劉武周。劉武周驍勇善射、喜結好友,他因投奔隋太僕楊義臣而進入隋陣營。曾跟隨隋煬帝進攻過高麗,建立軍功後授建節校尉,之後,遷馬邑校尉。隋末戰亂之時,他坐不住了,他殺了馬邑太守王仁恭之後,開倉賑貧,擊敗了境內不服者,集起了萬人部隊,自稱太守。劉武周自知要起事實力不夠,於是,他派人聯絡上突厥。對劉武周的不軌行為,隋雁門郡丞陳孝意、虎賁將王智辯不能忍受,聯手討伐劉武周。劉武周乘機引來突厥騎兵,殺了王智辯,逼陳孝意撤兵回雁門關,而關內兵將殺了陳孝意,獻城投靠劉武周。劉武周趁勢攻破樓煩郡,攻入汾陽宮。劉武周將隋汾陽宮宮女獻予突厥,突厥始畢可汗則將戰馬贈給劉武周。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在突厥的支援下,劉武周聲勢日壯,攻陷定襄後又師馬邑。始畢可汗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並送他“狼頭纛”。

    此時,易州叛軍領袖宋金剛被竇建德打敗之後,引四千餘人投奔劉武周,劉武周知宋金剛能征善戰,封其為宋王,委以軍事重任,娶了宋金剛之妹為妻,並分給宋一半家產。

    劉、宋的聯手使劉武周部隊實力大增,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三月,宋金剛向劉武周建議:“入圖晉陽,南向以爭天下。”劉武周接受建議,率兵2萬攻進入幷州,並聯合突厥,繼續南下。唐齊王李元吉派車騎將軍張達率步卒抵禦,被劉武周全殲。之後,劉武周接連破榆次(今山西榆次)、陷平遙、佔介州(今山西介休)。李淵感到事態嚴重,遂派太常少卿李仲文為行營總管,與左衛大將軍姜寶誼一起率兵救援幷州,被劉武周部將領黃子英擊敗於雀鼠谷。之後,李淵又派右僕射裴寂為晉州道(今山西臨汾)行軍總管,督軍抗敵,但裴寂所率部隊,又被擊潰,裴寂隻身逃回晉州。這一階段,劉武周破唐軍勢如破竹,大軍直逼晉陽,連李元吉都攜妻妾連夜逃還長安。

    同年十月,宋金剛南下攻陷晉州,逼近絳州,佔據龍門,攻入澮州。此時,夏縣呂崇茂自號魏王,與劉武周遙相呼應,此外,據蒲坂(今山西永濟北)的隋朝舊將王行本也與宋金剛聯合。至此,除了黃河東岸晉西南一帶,山西大部分地區,已盡歸劉武周統轄。晉陽危急,關中受到極大的挑戰。李唐王朝朝野震動,唐高祖李淵驚恐萬分,頒下手敕:“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參看《舊唐·書列傳第五》)

    可是,秦王李世民對高祖李淵退守關西的悲觀主張並不贊同,他上表曰:“晉陽乃霸業之基,國家之本,河東富饒,京城靠其供給,若皆將其放棄,臣深感憤恨。求父皇給兒臣三萬精兵,兒臣必能滅了劉武周,收復汾、晉。”李淵被其激起信心,遂將關中所有兵力交給李世民,令抗擊劉武周,出師前,唐高祖親駕為秦王送行。(參看《資治通鑑·唐紀》)

    在李唐王朝危急之際,李世民揮師北上,掀開了柏壁之戰的序幕。

    柏壁之戰

    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李世民乘隆冬河面冰凍堅硬,率軍從龍門渡過黃河,佈陣於柏壁,唐軍與宋金剛的軍隊擺開陣勢,相互對峙,並與固守於絳州的唐軍形成犄角之勢,威逼宋金剛。

    當時黃河以東州縣因戰亂,民眾皆躲於家中,軍隊籌集不到糧食,李世民釋出王令,說服百姓支援唐軍,百姓知李世民率軍而來,支援唐軍,唐軍逐漸收得了糧食,軍糧漸足。李世民令主力部隊堅壁不戰,只讓小股部隊擇機襲擊宋金剛的營寨。宋金剛遠道而來,軍糧緊缺,軍隊銳氣日衰。(同上)

    為了瞭解敵情,李世民親率輕騎外出偵察敵情,不料騎兵分散後,李世民和一名隨從在山上稍為歇息,卻被劉武周的騎兵發現了,劉武周騎兵包圍了李世民二人,二人沒有覺察,恰巧草叢中蛇追老鼠,碰到隨從,兩人驚醒後才發現被圍,敵騎兵圍攻上來,李世民以大羽箭射死了衝在前面敵兵驍將,其餘的便逃了。

    一個月後,唐高祖擔心李世民有失,派永安王李孝基攻打夏縣的呂崇茂,呂崇茂兵敗後向宋金剛求援,宋金剛旗下名將尉遲恭擊敗唐軍。當尉遲恭、尋相在回澮州途中,李世民得知訊息,便派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在美良川截擊,大敗尉遲敬德。不久,尉遲敬德、尋相又帶精騎往蒲反援救王行本,李世民親率三千步兵騎兵連夜趕到安邑,截擊尉遲敬德,大敗尉遲敬德、尋相,二人只好逃回柏壁營寨。

    李世民深知敵情,當唐軍眾將請求決戰時,李世民分析形勢,稱宋金剛孤軍深入,但其麾下兵精兵將勇;而劉武周佔據晉陽,以宋金剛為屏障,唐軍急攻難以奏效。但敵軍靠搶掠補充軍需,軍糧缺乏,不利於久戰,唐軍需緊閉不出,養精蓄銳,挫其銳氣。

    武德三年(620年)正月開始,軍情形勢開始逆轉,唐軍由被動轉為主動,唐將秦武通逼降王行本;二、三月,唐將王行敏、李仲文分別在潞州、浩州擊退劉武周軍對的進攻。最為關鍵的是,唐將張德政襲擊護運糧餉的敵將黃子英,佔領張難堡,切斷了敵軍的糧道。至四月,與唐軍在柏壁對峙的宋金剛軍因糧秣斷絕,只好領兵撤退。

    李世民感到出擊的時機已到,遂率軍追擊,至尋相大敗宋金剛軍,唐軍追至高壁嶺,總管劉弘基力勸李世民修整後再追。李世民稱,宋金剛已軍心渙散,正是擊敗他的好時機,若此時停止追擊,使之緩過氣來,便很難擊敗他。終於,唐軍在雀鼠谷追上宋金剛,日戰數次,盡皆獲勝。斬、俘了數萬人。唐軍已兩天兩夜未曾進食,而軍中只有一隻羊,李世民令殺了羊,與將士共享羊肉。

    四月二十三日,唐陝州總管於筠從敵營逃回,言宋金剛在介休,李世民率軍追擊,宋金剛領餘下的二萬人出西門迎戰,李世民派總管李世出戰,未能獲勝,唐軍後撤,宋金剛乘機反撲,李世民親率精騎從敵軍背後偷襲,敵軍大亂,唐軍殺三千,宋金剛領散兵逃走。(同上)

    此時,宋金剛部將尉遲恭收拾殘部守介休,李世民派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前去勸降,尉遲恭知宋金剛軍已全軍潰敗,於是,他與尋相獻介休、永安二縣,歸降唐軍。李世民得到了一員虎將,他非常高興,立即任尉遲恭右一府統軍,讓他統領八千舊部。手下得力將領屈突通勸李世民提防尉遲恭反覆,李世民堅決不信。

    劉武周得知宋金剛大敗,知道已失去屏障,他大驚失色,遂放棄幷州,逃到突厥屬地。宋金剛本想召集殘兵再戰,但將士已無心再戰,他只好帶著百來名騎兵,投靠突厥。不久,宋金剛想跑回上谷,但被突厥捉了,腰斬於突厥軍中。劉武周在宋金剛死後不久,也被突厥人殺了。劉武周、宋金剛與虎謀皮,死於突厥人之手,是咎由自取。

    柏壁之戰是李世民在李淵建唐之後的第二次大型戰役,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典型戰例。李世民堅壁蓄銳、以靜制動,擾敵疲敵,斷其糧道,挫其銳氣,轉守為攻,乘勝追擊,最後大獲全勝。柏壁之戰收服了大將尉遲敬德,奪回河東地區,這對於鞏固關中,消除北面的威脅具有非凡的戰略意義,從此,李唐軍隊可以揮師東進,奪取中原大地。而李世民也成了李唐王朝赫赫有名的領兵統帥,使他的掌兵統帥地位在唐王朝中無人可比。

    第四,虎牢擊潰竇建德,洛陽逼降王世充,統一北方,奠定唐王朝軍事政治基礎

    消滅了薛舉父子,擊潰了劉武周、宋金剛之後,李世民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戰役——洛陽虎牢之戰,此戰發生於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以他驚人的膽識、深遠的韜略和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在虎牢關一戰鎮服兩豪強,擊潰夏軍(竇建德軍),逼降鄭軍(王世充軍),取得了唐王朝歷史上最輝煌的勝利成果。

    (一)洛陽城外之戰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唐王朝開始進軍中原,李淵下詔令秦王李世民率軍征討王世充。王世也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深知唐軍是勁敵,來者不善,便採取了積極的應對策略。他把皇室成員都派出去,分守各要害之地。命魏王王弘烈守襄陽(今湖北襄樊縣)、荊王王行本守虎牢、宋王王泰鎮守懷州(今河南沁陽)、齊王王世惲堅守洛陽南城、楚王王世偉鎮守洛陽寶城、太子王玄應守洛陽東城、漢王王玄恕守洛陽城北的含嘉、魯王王道徇守洛陽城北的曜儀,而王世充親率主力迎戰。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挑選千騎精兵,黑衣黑甲,由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統領,而李世民親披黑甲,衝在前面,首戰便攻陷了慈澗(今河南新安縣東三十里)。此時,行臺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帶兵巡視營寨,突然與出城撓敵的王世充相遇,屈突通等戰敗,秦王李世民急率黑甲軍救援,擊敗王世充,俘虜了鄭軍騎將葛彥璋,殲虜敵軍六千餘人,王世充只好逃回洛陽城裡。

    不久,王世充的太子王玄應率領幾千人從虎牢關運糧回洛陽,被李世民部將李君羨截擊,大敗王玄,截斷了鄭軍的運糧通道,王玄應隻身逃回城裡。唐軍在洛陽的北邙設立大本營,威逼洛陽。

    唐軍攻城掠地的強大氣勢,使得河南五十餘州相繼歸降於唐。此時,洛陽城被唐軍牢牢圍住,王世充自知難敵唐軍的進攻,洛陽危急,他只好派人向夏王竇建德求救。

    竇建德(573年-621年)是東漢大司空竇融的後代、遼東宣王竇拓玄孫,他於大業七年起兵反隋,他曾率部歸順東海公高士達,之後,領兵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自立為夏王,建立了夏國,雄踞於河北,虎視中原,成為當時爭奪天下的一股重要的力量。

    竇建德收到王世充的求救訊息後,召眾文武商議,中書侍郎劉彬勸說:“天下大亂,唐得關西,鄭得河南,夏得河北,已成三足鼎立之勢。今唐發兵攻鄭,從秋至冬,唐軍日益增多,而鄭地日益縮小,唐強鄭弱局勢已明,鄭必難以支撐,而鄭若亡,夏也難以獨存。陛下可放棄舊怨,發兵救鄭。夏從外襲唐軍,鄭由內反擊唐軍,必能擊敗唐軍。待唐軍退後,再依勢計議,若鄭可便取鄭,若鄭不可取,便與之合軍一處,趁唐軍疲乏,一舉奪得天下!”竇建德感到劉彬之計甚妙,遂依其計。(參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

    於是,竇建德一方面派人面見王世充,答應出師援救洛陽;另一方面,對李世民來個先禮後兵,他派禮部侍郎李大師赴唐營,請求唐軍停止進攻洛陽。可是,李世民不予答覆,並把夏軍的使者留在唐營。

    於是,竇建德一方面派人面見王世充,答應出師援救洛陽;另一方面,對李世民來個先禮後兵,他派禮部侍郎李大師赴唐營,請求唐軍停止進攻洛陽。可是,李世民不予答覆,把夏軍的使者留在唐營。

    李世民見王世充躲進城裡,堅守不出,同時又收到了竇建德請撤軍的信,他感到不盡快攻陷洛陽,待夏軍一到,便會陷入被兩面夾擊的困境中。於是,他派宇文士及回朝上奏李淵,請求包圍洛陽。李淵准奏,並對信使宇文士及說:“回營時告知秦王:此次攻洛陽,不勝不歸,攻陷東都之後,隋皇室車駕儀仗、圖書簿籍以及器械等,全由你收繳,其他玉器布帛,全用分賜給將士們。” (參看《資治通鑑·唐紀·三》)

    圍攻洛陽的仗還沒有開打,李淵已經在考慮城中的車駕儀仗、圖書簿籍、玉器布帛等如何處置,不過,他下旨將玉器布帛分賜給將士,這倒是很好的激勵措施。

    辛丑(十三日),李世民將軍營從洛陽北邙轉移到青城宮,唐軍營寨尚未修好,王世充突然率二萬多兵馬從方諸門殺出,憑藉舊馬坊的牆垣溝塹,抗擊唐軍,唐軍眾將心裡慌張。李世民令精騎列隊於北邙山對陣,他登上北魏宣武帝陵居高臨下,觀察鄭軍陣勢。他對身邊表示,賊軍已陷入困境,如今傾巢而出,想垂死一戰,若能將其擊敗,必不敢再戰!李世民立即令屈突通率五千步兵,過谷水襲擊王世充,囑其一交戰即放煙火為訊號。

    待谷水煙火一起,李世民衝在前頭,領騎兵向南衝鋒,與屈突通合力襲擊鄭軍。李世民領精騎衝入敵陣,因衝得太快,他身邊只有將領丘行恭跟著李世民,很快被鄭軍的數名騎兵追上,李世民坐騎中箭而死,丘行恭回馬射擊鄭軍,追兵多人中箭落馬,不敢大膽再追。丘行恭下馬將坐騎給李世民,自己步行跟隨,手執長刀斬殺追兵,之後,跟著李世民衝出重圍,回唐軍陣中。王世充率領與唐軍拼死衝殺,兩軍混戰,激戰一上午,王世充見很難沖垮唐軍,便令鄭軍撤退。李世民乘勢追至城下,殲俘了七千多人。鄭軍撤回城之後,唐軍完全實現了對洛陽的包圍。

    洛陽虎牢之戰

    (二)唐軍圍攻洛陽

    洛陽城雖被圍,但城中鄭軍仍守衛十分穩固,唐軍很難攻克。城中有能射五十斤重石頭的巨炮,能投射二百步遠;還有八弓巨弩,箭桿如車輻,箭鏃如巨斧,能射五百步遠。唐軍日夜攻城,疲憊不堪,沒能攻入。總管劉弘基等人建議李世民先班師回朝再作計議。李世民表示,洛陽以東各州皆已歸服,洛陽已成孤城,鄭軍大勢已去,必不能長守。堅決拒絕班師回朝,他下令:“洛陽不破,決不回軍,再有敢言班師者,定斬不赦!”

    此時,李淵也得報前方軍情,他密敕令李世民班師回朝。李世民上表申明,洛陽必克!並派參謀軍事封德彝回朝陳述軍前形勢。封德彝上奏,認為王世充版圖雖大,但能管轄的僅洛陽一城,今已無計可施,唐軍克城就在近期。若如今回師,使其恢復元氣,想滅他就難了!李淵准奏。李世民寫信給王世充,曉以利害,勸其投降,王世充沒有回覆。(參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

    李世民得到了虎牢傳來的好訊息。戊午(三十日),鄭州司兵沈悅想降唐,派人到唐左武侯大將軍李世處送密信,唐左衛將軍王君廓讓沈悅作內應,連夜帶兵攻擊虎牢,很快佔領虎牢,抓捕了荊王王行本及長史戴胄。虎牢從此被唐軍所控制。這對於以後的虎牢戰役意義重大。

    三月,唐軍在洛陽城外挖深溝,築高壘,將洛陽城牢牢困住。洛陽城裡嚴重缺糧,百姓把草根樹葉都吃光了,將米屑放入浮泥,作成餅吃;街上處處是餓死的人,公卿大臣,連粗糠都吃不飽;尚書郎以下官吏,需自己去找吃的,多被餓死。

    可是,就在洛陽城將被攻破時,形勢急轉,竇建德的夏軍救援洛陽來了。

    (三)夏、唐兩軍決戰虎牢關

    竇建德沒有收到李世民的回信,使者也被唐軍扣留了,他已經知道李世民的意思了。他開始實施他的救援洛陽的計劃。他派其部將範願守衛曹州,調孟海公、徐圓朗的所有兵馬,開始向西進發。大軍至滑州,王世充的行臺僕射韓洪開啟城門迎夏軍入城。接著,夏軍過酸棗,攻陷管州,殺了該州刺史郭士安,之後,夏軍又佔領了滎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等地。緊接著,夏軍分水路、陸路兩軍同時推進,並用船運糧,溯黃河向西突進。夏軍至徐州時,行臺王世辯派其部將郭士衡帶數千兵馬與竇建德會合,領十幾萬兵將,號稱大軍三十萬,進駐成皋東原紮營,並立即派人給王世充送訊息。

    李世民陣營很快就知道了竇建德進駐成皋的訊息。此時,李世民面臨著艱難的抉擇。若繼續圍攻洛陽,一旦久攻不下,竇建德的夏軍一到,唐軍便面臨著被兩面夾擊的巨大危險;而從洛陽撤軍,便會前功盡棄,若是讓王世充和竇建德聯起手來,唐軍想奪取中原大地,便是遙遙無期。在這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李世民召集將佐商議。

    宋州刺史郭孝恪分析說:“王世充已窮途末路,很快成階下囚,竇建德遠道而來,是自取滅亡。此乃天意欲滅鄭、夏兩國。秦王當借虎牢之險,抵禦竇建德,軍臨汜水,隨機應變,伺機擊敗來犯夏軍!”

    秦王府主簿、謀士薛收說:“王世充固守東都,其所率兵馬,皆是江淮精銳,今之難處在缺糧,因而受困。竇建德親率大軍遠道來援,也盡出精銳。若使其兵臨洛陽,兩寇合兵,河北糧食將供給洛陽,大唐王朝想統一天下,便遙遙無期。秦王應分出兵兩路,一路軍繼續困住洛陽,加深壕溝,增高壁壘,防王世充出城,儘量不與交戰;另一路是選驍勇精銳,由秦王親率,先佔成皋,演練兵馬,以逸待勞,定能擊敗竇建德,竇建德一落敗,王世充也必敗,秦王定能捉住兩賊首!”李世民對薛收的計策非常讚賞。(參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

    可是,李世民身邊的重臣蕭瑀、屈突通、封德彝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唐軍持續攻城,已疲憊不堪,士氣不振,而王世充固守堅城,極難攻克,又有竇建德強勢來犯,銳不可擋,唐軍有腹背受敵之慮,不若撤軍守新安,以待時機。”

    李世民說:“王世充損兵折將,城中無糧,軍心已散,不必以精兵攻打,可坐其敗。竇建德沿途征戰,將士疲憊,只需佔據虎牢,扼住其咽喉,若竇建德敢冒險決戰,必將落敗;若他遲疑不決,不敢來戰,只需十幾日功夫,王世充必自行潰敗。而唐軍待破城後必士氣倍增,可擊敗敵鄭、夏兩軍。因而,虎牢一戰,甚為關鍵。若讓竇建德佔據虎牢,周圍各城必歸附於他,一旦敵之兩軍合力,勢必增大,唐軍便失去可貴戰機。進軍虎牢,計劃已定,不必再議。”(參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

    於是,唐軍分兵兩路,一路由屈突通等人輔助齊王李元吉圍困東都洛陽;另一路由李世民親率三千五百名驍勇兵將,進軍虎牢。

    癸未(二十五日),李世民率軍進入虎牢。第二日,李世民親帶五百驍騎出虎牢,至城東二十多里處觀察敵營,沿途讓李勣、程知節、秦叔寶分別領兵埋伏,李世民只帶四騎跟隨,其中有尉遲敬德。李世民說:“有尉遲恭一根長槍,本王一張弓,基本是百萬兵來,又能奈我何?”在離竇建德營地三里處,李世民等真的遇到了夏軍遊兵,遊兵將他們視為偵察敵情的斥候,李世民大喊:“吾乃秦王也!”張弓搭箭,一箭射出,一員敵將落馬。敵營一陣慌亂之後,出動五千騎追趕,李世民身邊士兵被嚇壞了,而李世民說:“你等速前行,本王與敬德殿後。”他勒馬慢行,連射數人,敵兵懼怕而不敢追。可是,他們走了,敵兵又追,尉遲敬德回頭連殺數人,敵兵不敢再追。待後面的大軍追來,李世民故意追兵進入埋伏圈,伏兵一出,打敗追兵,斬殺三百多人,捉了竇建德部將殷秋、石瓚,回兵虎牢。

    李世民以逸待勞,他致函竇建德言:“趙、魏本為大唐屬地,今被夏王所佔,只因淮安王被俘受禮遇,又送回同安公主,彼此放棄舊怨。王世充今與夏王修好,但前已有多次反覆,今王世充滅亡在即,卻巧言巧誘騙,使夏王率三軍聽其調遣,巨量軍費徒為他人消耗,實非上策。今遇貴軍前隊,實感貴軍不堪一擊,望能聽從善告,及時退兵,否則,悔之晚矣。” (參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

    四月,唐軍又增加了實力,唐益州行臺左僕射竇軌率領巴、蜀兵馬至洛陽城外,合攻王世充。

    竇建德受阻於虎牢一個多月,寸步未進,軍心渙散,丁巳(三十日),竇建德的運糧隊被李世民部將王君廓率一千多輕騎搶了,護糧將軍張青特被虜。軍心更散了。

    正當竇建德左右為難之時,夏軍陣營有一謀士叫凌敬的,獻了一個高明之策。

    凌敬主張:夏軍全軍出動,渡過黃河,攻下懷州、河陽,派重將守衛,而後擂鼓豎旗,壯大聲勢,越過太行山,進入上黨,接著進軍汾州、晉州,直奔蒲津。這是非常高明的圍魏救趙之計。

    凌敬向竇建德解釋此計有三大好處:一是大軍進入無敵阻攔之境地,獲勝是理所當然的;二是能開拓新領地,招兵買馬,夏軍將更強大;三是震懾關中唐都,使唐軍回援,洛陽之圍必解。

    竇建德先是覺得凌敬之計是妙計,準備依計而行。但是,其屬下戰將卻認為凌敬乃書生之見,哪裡懂戰策,極力阻止實施凌敬計策。加上王世充接連告急,王琬、長孫安世哭求竇建德援救洛陽,他們還暗中收買竇建德屬下將領,讓其替他們求援洛陽。竇建德遂放棄了凌敬的妙計。竇建德之妻曹氏倒也明智,他勸說竇建德接受凌敬建議:從滏口趁唐國空虛,奪取並、代、汾、晉等地,並藉助突厥兵入掠關中,唐軍必回師自救,鄭國東都之圍必解。而若夏軍在虎牢停滯不前,磨損士氣,消耗財力,要想獲勝,遙遙無期。竇建德訓斥其妻,說軍中大事,非女人能懂,鄭國危急,即將亡國,他豈能棄之而去,豈能背信棄義!(參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

    此時,唐軍得報,稱竇建德探知唐軍缺草料,在黃河以北放馬,準備襲擊武牢。李世民渡過黃河,從南面逼進廣武,他故意留下一千多匹馬在黃河邊放牧,引誘竇建德。而他自己卻連夜返回武牢。

    第二天,竇建德對唐軍缺草料信以為真,令全軍出動,從板渚出牛口陳兵佈陣,夏軍北靠黃河,西臨汜水,南連鵲山,連綿二十里,列陣後向唐軍推進。

    唐軍諸將驚慌,李世民觀察敵陣後對諸將分析道:敵人起兵山後,未遇強手,而今涉險境卻大肆喧囂,是缺乏紀律,近城佈陣,是輕敵,我方若按兵不動、以逸待勞,敵軍士氣將很快衰竭,而且,時間一長,士卒必然飢餓,到時必回後撤,我軍乘機追擊,必獲全勝。

    此時,竇建德輕視唐軍,派三百騎過汜水,挑戰唐軍,並特意告知李世民,李世民派王君廓領二百名長槍手迎敵,雙方不分勝負,各自回營。敵將王琬騎著隋煬帝青驄馬耀武揚威,尉遲敬德與高甑生、梁建方衝入敵陣,活捉了王琬,把青驄馬搶回唐營。李世民令尉遲敬德到北岸去領回牧馬,稱待他回來時再攻敵。

    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竇建德列陣至中午,士卒飢餓疲憊,皆或下馬,或坐地,爭水喝。李世民命宇文士及帶三百騎兵向南賓士,以誘敵軍。竇建德陣勢果然鬆動,李世民見時機已到,此處,河灘上牧馬已回,到達,他立即下令全軍出擊。李世民親率領輕騎衝鋒在前,大軍緊跟其後,衝過汜水,直向敵陣撲過去。夏軍因飢渴疲憊,毫無防範,唐軍騎兵突臨陣前,竇建德急召騎兵抵禦,而竇建德身邊朝臣擋住了騎兵,唐軍已衝至陣前,竇建德急後撤至山坡。唐軍大將竇抗領兵攻向竇建德,被阻,李世民率輕騎赴援。此時,淮陽王李道玄挺身衝入敵陣,在地陣中來回衝殺,身中數箭,仍衝鋒不止。

    李世民見竇建德已後逃,軍陣已亂,便率史大奈、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捲起旌旗,一起衝入敵陣,至陣後,突然亮出唐軍旌旗,夏軍見唐軍軍旗出現在陣後,知夏軍已敗,很快崩潰,唐軍猛追三十多里,殺敵三千多人。竇建德被唐軍輕騎的長槍刺中,逃竄到牛口渚躲避。唐車騎將軍白土讓、楊武威猛追竇建德,竇建德落馬,白土讓挺槍欲刺,竇建德急喊他是夏王。楊武威下馬捉住竇建德,帶回見李世民。李世民斥責竇建德,指責其無故幫王世充,入唐朝屬地,與唐軍交戰。竇建德表示,若他不來,他日還得麻煩李世民遠途去攻取。

    洛陽城中嚴重缺糧,守城將士都撐不住了,王世充的部將王德仁守不住洛陽舊城,棄舊城逃跑,其副將趙季卿獻城降唐。此時,李世民押著竇建德、王琬、長孫安世、郭士衡等人回到洛陽城下,傳話城上守將,請王世充來看。王世充上城後於城上邊流著淚邊與竇建德對話,感慨萬千。李世民讓長孫安世等進城向鄭軍將領說明虎牢戰敗經過,幫著勸王世充投降。王世充召集眾將,準備突圍往襄陽逃奔,眾將表示,原本靠夏王竇建德救援洛陽,而今夏王已被俘,即便突圍出去,也是死路一條。

    王世充無奈,決定投降。他身穿白衣,帶領鄭國的太子、百官及二千多人到唐軍軍營前投降。李世民按禮節接受王世充等投降,王世充在李世民面前,一身冷汗。李世民笑著說:“鄭王原以為世民乃是小兒,今見小兒,為何如此恭敬呢?”王世充叩頭謝罪。李世民派先頭部隊入城,宣佈禁止騷擾搶掠,違者立斬,入城將士無人敢違令。(參看《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七》)

    做完了洛陽城的善後工作,李世民拘押了王世充、竇建德、韋節、楊續、長孫安世等十幾個人送往長安,交給李淵定罪。竇建德被押進長安後被處斬;王世充後被定罪流放蜀地,但在流放途中,被其仇人原定州刺史獨孤修德殺了。

    洛陽虎牢戰役是李唐王朝的一次巨大的勝利,是奠定李唐王朝政治軍事根基的一次關鍵性戰役,至此,李唐王朝已無能強硬對抗的割據勢力。而李世民也藉此戰役而威望日隆,他不僅在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而且,於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被封為天策上將,並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其政治地位已在王公之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此外,李淵還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藉此令而開設了文學館,廣收四方才智之士,為秦王府籌備人才資源。

    李世民是一位史上少有的傑出帝王,歷來,對他的評價極高。比如:

    唐太宗的著名謀士劉文靜評價李世民說:“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

    《資治通鑑》的主編司馬光說:“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今人李敖說:“唐太宗是歷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鬥爭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 4 # 反三角函式求導

    要說貢獻不能把單純的誰拿出來說,單論武力值輸出攻城略地李世民沒的說,李淵起兵是從晉陽起兵,起兵前隋煬帝都已經派王威,高君雅監視李淵的一舉一動,有風吹草東立即稟報!為什麼監視李淵?當時的李淵手上有對付東突厥的兵力,有兵權!李淵自己也是身份尊貴,楊廣的表兄,父親是西魏柱國大將軍,你說這樣的人沒有權謀誰信?善於結交偽裝使人才聚集與門下!有了智囊也有聲望所以起兵順利!

    李建成-最早的李建成跟李世民一樣都在戰場開疆拓土各有自己的部將與智囊,李建成從最開始晉陽起兵前就已經往河東募兵,攻略西河,攻取霍邑,佔據潼關,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後立為太子穩固後方,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前方戰事吃緊後方糧草籌措供應一下也不能缺,若沒有太子建成的積極籌措糧餉,前方也不會那麼順利!

    按比例來李淵2分,建成3.5分,李世民4.5分!況且李世民全是開創了最慘奪嫡的先河!滅門霸嫂!

  • 5 # 使用者6076910260663林

    李世民打天下,建立了盛世唐朝,從此邁入了世界上強大帝國的行列。李世民的貢獻最要有:大力打擊大大小小的貪汙腐敗行為、提倡厲行節約、採取了休養生息的一系列措施的實施、重用人才、清官、言論自由。對外大力擴大疆土,加大對外貿易、文化交流,毛主席是這樣評價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就證明了一切。

  • 6 # 黑白陰陽界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勸李淵起兵造反,並幫他下了重要性的決定!時機也剛剛好,早了受到主力針對,晚了受制於人!

    二、李世民的戰功:(1)是收復山西,消滅劉武周,宋金剛;(2)是洛陽之戰,一舉消滅當時北方雙雄的王世充,竇建德。這兩場仗,對於李唐王朝奪取天下,幾乎是決定性的!!!

    首先就是平山西,山西就是李淵起兵之地,那是必須要收復的;而山西,清人趙翼稱“山西居天下形勢”。在古代,甚至在近代,想要一統中國北方,山西是必然要握於己手的。而佔據關中,或者河北而有志一統天下的勢力,都必須將山西作為屏障,和進攻對方的跳板,否則戰國時,秦趙為何傾其國力,打了長平之戰?同樣,對於由塞外而進入華北的勢力,山西也是南進的跳板,這個一直到抗戰時都是如此。可以這麼總結,自秦以來,一直到20世紀的中國,任何一股勢力兼有關中,山西;或者兼有河北,山西。中國北方黃河流域就基本在這股勢力的掌控中了。

    唐朝建立時也是這樣,可就在李淵才取得關中,西北還未安定時,山西就丟了。而且丟給和北方草原緊密聯絡的劉武周,宋金剛,這可是唐朝極大的危機。因為這時唐朝,西北尚末窂固控制,河南又在王世充手上。若山西,河南兩路敵兵西進,又誰能擔保關中不失?西漢末年新莽,更始政權,以至十六國時前趙,前秦的例子擺在那裡,李淵父子豈能不知?

    因此,李世民重佔山西,才顯得如此重要。重佔山西,不但使李唐轉危為安,而且讓李唐重新佔有在北方的優勢。東可制約河北竇建德,南可威脅河南王世充。李世民這個貢獻豈能不大?

    而洛陽之戰更不用說,一舉消滅了此時北方另外兩大武裝集團。這一仗基本奠定了唐朝一統天下的局面。

    洛陽之戰,真的就是“畢其功於一役”。而且整個過程,基本就是讓人驚訝到通讀古今中外戰史,壓根找不到這種打法,也壓根找不到第二個同等條件下的戰例。李世民幾乎犯了所有的所謂兵家大忌:以少對多,以勞對逸,兩線作戰,輕敵弄險…可他就能變不利為有利,硬是用這種打法打勝了洛陽之戰。而且與之對陣的王世充,竇建德,又不是兩個拙劣的將領。王世充僅憑一座洛陽孤城,就拖垮了人才濟濟,軍力強盛的李密的瓦崗軍,是個守城名將;竇建德襲捲河北,也不是個“自守之賊”,在李淵的唐,王世充的鄭在洛陽城下久戰時,身為天下權重的竇建德能果斷出兵,證明他也是有戰略眼光的。可就這兩個梟雄,卻抵不過一個李世民。簡直了。

    洛陽之戰後,唐帝國一統天下,最保底的一統北方就基本沒有懸念了。而這場仗,據現有史料那幾乎就是李世民一個人在碾壓所有人的戰例。

    玄武門事變中李二取得的最大戰果,不是殺了李大,而是實質上逼老李退位。

    所以有人說當時的主要矛盾不是李大李二的奪嫡之爭,而是唐皇李淵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特殊的君臣矛盾。我認為很有道理。

    回過頭看李大,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他一直以來的鬥爭思路和方法是什麼?和老爹搞好關係,靠老爹搞老弟。而實際情況是什麼?老爹也搞不動老弟。當然我們反過來講,他也沒有更好的方法,因為他的權力基礎是太子位,這個太子位是他爹給的,他的權力來源就是老李。

    所以說,李二能殺李大,算不上牛b。李大運作好了未必殺不了李二。但李二能架空老李,說明他早就具備與皇帝抗衡的實力。

    而這個皇帝,還是大唐的開國之君。講道理,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一般是不太害怕權臣造反的,因為開國之君收英傑之眾,掃天下之濁,有空前的勢力和威望,他只要不作死,你造他的反,一般造不動。之所以殺功臣,往往是怕他們造子孫的反。民“造反”成功了。這足以說明,他在“提三尺而有天下”的階段,就代替他老爹幹了許多本應由開國君主自己乾的事情,所有這些事情有一個總稱,叫做打天下。

    我自己一個未必妥當的理解,如果“開國之君”是指王朝奠基人的話,唐朝的開國之君應該有兩個,一個是李淵,一個是李世民。至於李建成,只不過幸運地生做李淵之子,又不幸生做李世民之兄的歷史過客而已!!

    畢竟歷史都是勝利者所寫!!!

  • 7 # 錫城往事

    一、李世民的功業及其在統一戰爭中所佔的比重

    隋末的唐國統一戰爭,可以大略分為三個階段:

    1、太原起兵至長安攻略

    這一段從李淵父子預備舉兵到太原起義,再到做翻宋老生、圍攻河東城,直至攻破長安為止,唐朝建立前那次無功而返的東都巡邏可以作為其尾聲。

    由於溫大雅同志殘酷無情的扒皮,告訴了我們隋臣李淵是如何包藏禍心地結交英雄,甚至為了往後打仗方便而偷偷記憶地形要衝(所謂山川形勝,一覽便憶),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太原起事的首功毫無疑問地屬於N年以前就心懷不軌的李淵同志,而李世民、李建成則是在父親的指揮下各自在河東、太原發展培植勢力,替不方便出面的李淵結交諸如裴寂、劉文靜這等三教九流的黨羽而已。

    但是呢,即使是按指揮辦事,也是有出彩和丟人之分的,李世民在太原很好地擔任了出頭鳥的職責,替父親籠絡了不少得力助手不說,最後還成功地接鍋“逼反”了自己的父親,讓野心勃勃的梟雄李淵變成了身陷桃色風暴不得不反的“受害者”,可以說是交出了一張滿分的答卷;

    而李建成呢,呃……他在河東城結交英雄豪傑的結果是,太原起兵前慘遭隋朝官吏的大肆搜捕,最後帶著三胡一溜了之,還把異母弟李智雲甩給了隋朝官吏弄了個死於非命,這還沒完,河東城後來成為這一帶最死硬的反唐勢力,主官換了一個又一個,但就是死活不降唐,還打不下來,一直到長安城破了河東城都沒有被拿下,真實強無敵的結交英豪啊。

    兄弟倆的表現差距如此之大——雖然李世民是跟在父親身邊而李建成是獨立操作,但李淵和李世民在太原所面對的情況也顯然是更為兇險,在明擺著監視李淵的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眼皮底下騰挪轉換,硬生生完成兵變+招兵買馬一套,難度係數超高——或許就是起兵之後,那道令我一度百思不得其解的軍令的理由了:

    以世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大都督,左統軍隸焉;太宗為敦煌公、右領大都督,右統軍隸焉。

    區區一個十八歲的小毛頭,何德何能和已是二十七歲的長兄分領左右軍,幾近不分高下?這一分領兩軍,各有責任的局面幾乎覆蓋了整個河東攻略期間,直到攻破長安城為止都沒什麼變化,可以說,玄武門的不祥預兆在此時就已經顯現了。

    此後雨夜諫兵、西河攻略等公案不必多提,還有長安攻略時破城的到底是雷永吉還是雷紹、是東面還是李淵到景風門東面、是等待長安投降不成大舉破城還是部隊失控自行攻擊,都是小事——特別是長安攻略,李淵親自壓陣的,兩個小鬼搶個屁?至於“徇地東都”那次軍事行動,建成為主帥,世民為副帥,兩個小兔崽子走了趟路吃了點糧食,沒找著機會就回家了,更談不上什麼功過。大體上,兄弟倆在太原出兵以後的表現可以視為不分高下,但李世民由於在太原起兵前的操作比較亮眼,點數擊敗了自己的大哥,逐漸為自己爭得了此後在李唐的軍事行動中成為第一選擇的資格。

  • 8 # 國史春秋

    李世民有能力,禮賢下士、虛懷納諫,這點毋庸置疑,在位23年,以雷霆萬鈞之勢創造了貞觀盛世,同時也充分證明了他非同凡響的雄才大略。

    後人之所以對李世民懷有質疑,原因是他親自主持參與了修撰國史,甚至被人以“篡改”國史之名飽受詬罵。所以,後人在懷疑唐史在貞觀之前真實性的同時,也聯想到了李世民的人品、能力,究竟是睥睨一切的“天可汗”,還是蠅營狗苟、沽名釣譽的宵小之徒,一時間眾說紛紜。

    其實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對立體,所謂有人歡笑,有人憂。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說一百個人心中,有一千個曹操。一千個人的心裡,也有一萬個周瑜。

    後人對李世民的褒貶不一,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晉陽起兵的整個謀劃過程。矮化父親李淵的歷史作用,樹立自己有志青年的良好形象。李世民儼然成為開疆闢土、足智多謀的劉邦,李淵只是一個沾光兒子的劉老太公。

    二、對太子李建成能力的醜化。太子貪圖享樂、淫亂後宮,生活奢靡。李元吉助紂為虐,包藏禍心,與大哥李建成狼狽不堪。所以二人與奮發有為的李世民有著天壤之別。

    三、玄武門之變的粉飾。太子黨處心積慮、心狠手辣,李世民仁至義盡,迫不得已,先發制人。宮廷的權力爭奪既血腥又無奈。

    其實,光憑這些不足以抹殺李世民在統一戰爭中的作用。因為,客觀上講,李世民的貢獻非常大。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李世民在打天下過程中作出的貢獻:

    唐朝從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到公元624年統一全國,共歷時七年之久。從起兵到長安建國,李淵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對於建國、鎮壓各地農民起義、消滅地主武裝割據,這些大任務都是在李世民的領導下完成的。

    唐朝初建,四周強敵林立:薛舉集團佔據蘭州、天水一帶,並時常進攻關中;李軌集團佔據武威一帶,也虎視關中;劉武周佔據馬邑,經常勾結突厥南下騷擾晉陽;梁師都佔據夏州朔方,在北面威脅關中地區。關東地區還有李密、王世充、宇文化及、竇建德等四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整個唐朝處於強敵的包圍之中。李世民的策略是控制關中,再圖關東。

    一、消滅薛舉父子

    公元618年初冬,薛舉再次進攻長安,出兵前薛舉病逝,其子薛仁杲率兵出征,李世民率兵迎敵。薛仁杲有勇無謀,大敗而逃,李世民乘勝追擊,圍攻折墌城。守軍紛紛投降,薛仁杲走投無路,只好投降。

    二、兵不血刃,消滅李軌

    公元619年,佔據河西五郡的大涼皇帝李軌,因內部矛盾重重而使政權分崩離析。戶部尚書安修仁與兄弟安修貴發動兵變,李軌被擒拿,將其押至長安。李淵下令處死。

    三、消滅劉武周

    公元619年,劉武周勾結突厥南下,各路迎佔唐軍大敗,李元吉棄太原而逃。李淵打算放棄太原、河西,固守關西。李世民請命:“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實富,京邑所盜,若而棄之,臣竊憤恨。願假臣精兵三萬,必冀平殄武周,克復汾、晉”。

    於是李淵徵調關中兵力,李世民由龍門渡黃河,駐軍柏壁與劉武周的先鋒宋金剛對持。兩月後,劉武周糧草供應不足,開始敗退。李世民趁機追殺,劉武周全軍覆沒。之後,劉武周、宋金剛逃往突厥,後被突厥殺死。公元620年,太原收復。

    四、全力圍剿王世充、竇建德。

    公元620年,李密、宇文化及已經敗北,李世民東征,直指河南王世充。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下,鄭國皇帝王世充手下官員紛紛變節投降。年底洛陽已經成為一座孤城,被唐軍圍的水洩不通,無奈王世充急向河北大夏皇帝竇建德救援。

    李世民親率大軍佔領虎牢關,擋住竇建德的前進道路。兩軍相持三個月,後李世民用計大敗竇建德,共俘虜亂軍5萬多人,竇建德受傷被俘。此時,被圍困已久的王世充感覺大勢已去,無奈之下,找個根繩子,把自己捆上投降李世民。

    後來竇建德的舊部劉黑闥、杜伏威等起兵作亂,完全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李世民迅速將其撲滅。公元624年,江南也被唐朝平定。到此,李世民累死九匹戰馬,全國完成統一。

  • 9 # 藝人緣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貞觀之治,時稱天可汗。對中華民族大統起了一定作用!其文治武功是歷代君主中少有的

  • 10 # 學姐別走

    李世民的貢獻最大,甚至超過其他人總和,這一點沒有什麼質疑的地方。把諸將消滅的勢力列舉一下,不言自明。

    其實對李世民的質疑的根本就是李建成的水平如何,有沒有達到和李世民旗鼓相當的程度。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都有歷史做證明,但沒有機會的李建成只能靠武德年間他的作為來推斷了。一味貶低固然不可取,但把李建成吹捧起來也沒什麼說服力,只是想借機黑李世民罷了。

    李建成在武德年間的主要功勞有二:一是輔助李淵完成了後勤保障工作;二是在武德五年下半年劉黑闥復叛後被李建成平定。

    有人認為這兩點分別反映了李建成的文治武功,甚至不亞於或超過李世民。對前者,誇大後勤的意義,並且無視李建成只是輔助李淵的事實。對後者,因為劉黑闥先是被李世民擊敗後逃走,第二次時被李建成擊敗,就成為李建成軍事才能高於李世民的“證據”。但實際上呢,前者只是表現了李建成有文治的潛力而已。至於後者更是荒謬,劉黑闥當時已是垂死掙扎,魏徵建議李建成去撿功勞。

    總結就是,李建成表現出了一定的政治、軍事才能,能夠成為一個水準以上的皇帝,但比皇帝“總統山”上的李世民,差距不可道里計。

    如果用排除法,沒有李建成,他的工作有其他人可以代替,基本無影響。但是沒有李世民,只能讓李孝恭、李道宗、李神通等李唐宗室和李靖(先保證李靖不被李淵殺掉)、李績等外系將領打天下。且不說除李靖外其他人水平差李世民一大截,就算這些人代替了李世民統一天下,仍然要面對功臣勢大難制功高不賞的局面。說白了,玄武門之變是掩蓋在儲君爭奪之下的君主和功臣的鬥爭。漢朝開國,劉邦、劉秀都親自上陣,比劉邦強的也不過是韓信項羽。三國諸君主都是自己打天下,南北朝同樣如此,李淵有個厲害的兒子打天下,代價就是天下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他就比任何人都有資格當皇帝。這是中國這片土地上幾千年來的規則。

  • 11 # 讀史鑑往

      李世民對於打下大唐的天下是功不可沒的,可以這樣說李唐王朝的一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但是作為李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淵並沒有影視上描述的那麼的貪生怕死貪戀美色。李建成也沒有描寫的那麼無能,只是在李世民的光芒和後世的宣傳下顯得無足輕重而已。

      大業十二年隋朝各地烽煙四起,而作為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的楊廣早已沒有當初開科舉,修運河,徵高句麗的雄心壯志了。楊廣彷彿心非意冷了,絲毫不關心各地叛亂的情況,一心只想躲到江都過安穩日子。

      在楊廣躲到江都的時候,一直蟄伏的李淵有了動作。公元617年,李淵正式從晉陽起兵,一個輝煌的王朝從這裡開始了。這一年最大的事情莫過於李淵父子的晉陽起兵了,雖然這起事件參與的人數眾多但其中的主角無疑是李淵父子。但是誰在其中才是起了關鍵性作用呢?官方歷史上記載的都是李世民才有了晉陽起兵,更是認為李淵之所以有天下也都是因為李世民。

      但真的是這樣嗎?

      顯然這並不能使人信服,作為一個開國皇帝李淵是有他的政治遠見的。根據《大唐創業起居注》李淵早已有了起兵的打算,只是身邊有楊廣安插的兩顆釘子: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李淵雖然是太原留守但是並不能私自招募兵馬,但是一個機會讓李淵有了光明正大招兵買馬的藉口。大業十三年二月劉武周發動兵變自立為定楊天子,李淵正好藉機增兵討伐劉武周。兵馬招募完畢之後剩下的只有除掉王威和高君雅了,在一次宴會中李淵設計抓捕了二人,至此晉陽起兵的準備工作全部解決完畢。在晉陽起兵這件事上李淵並沒有史書上表現的那麼無能,怯弱、平庸。

      在後來奪取長安的過程中,李淵為防止突厥進攻大本營太原,於是向突厥許以重利但暗中提防。向李密示敵以弱,表示很尊敬李密並不想與之為敵,一路上勢如破竹奪取了長安。有了長安和太原可以說有個穩定的後方,這些都是李淵創造出來的,為後來李世民的南征北戰打下了基礎。

      毛主席評價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這句話就證明了李世民的軍事才能是頂尖的,李世民征戰天下的過程也證明了這一點。唐朝建立後面對很多威脅,至此李世民開始了掃滅群雄的道路,李世民先後破薛舉剷除了唐朝西方的威脅。擊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了唐朝的北方。最為著名的一戰是虎牢關戰役,僅憑3000玄甲軍大破竇建德10萬大軍,一舉消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大勢力,完全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後來重創了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元朗,進一步為大唐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可以說沒有李世民就沒有大唐的天下,但李淵和李建成也在其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 12 # 莫味道

    小說、影視劇中把李世民演繹成完人,是主角光環的需要。正史的記載中,李世民也是完美的形象,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李唐打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第一是無可爭議的。

    1.李唐逐鹿天下,李世民軍功第一

    在李唐定鼎關中,東進爭天下的過程中,有四場硬戰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當之無愧軍功第一,因為功勞太高,新創一個天策上將的職位給他。李唐打天下,可以說北方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靖打下的江南一帶割據政權先天不足,沒有特別強悍的領袖,相比北方的苦戰,李靖打下南方輕鬆的多。北方戰場幾場最艱苦卓絕的戰役,都是李世民不顧自身安危苦戰得來的。李世民是軍事天才,自身戰鬥力強悍身先士卒。

    1.1.破薛仁果於隴西

    當李淵晉陽起兵,佔據關中之後。面臨的第一個大威脅是處在李唐背後西秦的薛舉、薛仁果父子,西秦不除,李唐隨時都會被夾擊,生存都受到了威脅,李世民平了薛仁果,大唐大後方才有了安全保證。

    1.2.打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

    劉武周仗著突厥人的勢,實力強勁,悍將劉武周攻城拔寨,李世民滅了宋金剛,打的劉武周逃到突厥那不敢回來。

    1.3.虎牢關擊敗王世充、竇建德,將河南、河北納入勢力範圍

    瓦崗寨的李密失敗後,王世充、竇建德是最強的兩股實力,尤其是竇建德把河北治理的井井有條,施行仁政,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李世民以少勝多,同時擊敗這兩大勢力,軍事水平不要說初唐,放眼整個歷史,這種軍事才能也是罕見的。

    1.4.重創劉黑闥、徐元朗,平定河北、山東

    劉黑闥崛起,戰場上連勝。李淵那時候已經開始壓制李世民了,他的軍功威望已經遠超太子,甚至在軍隊中的影響力超過他自己,如果李世民不是他兒子,按李淵的性格,早幹掉他了。

    可他派出去的將領都被劉黑闥所敗,不得已又讓李世民出馬,李世民一番苦戰又平定河北,此時的軍功威望無人能比。天下基本平定。

    2.李淵是亂世中割據一方的梟雄

    在隋末的亂世中,李淵能割據一方絕非庸才。李淵並不是最先起兵的,最先起兵的變民都成了首當其衝的攻擊物件,李淵坐等其它勢力相互消耗實力,他一起兵就佔據關中,扣著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時機把握準確。

    晉陽起兵時,李世民才18歲,縱然天縱英才,也不可能把晉陽起義定策的功勞算到李世民頭上。晉陽首義的功臣是李淵的故舊親信,李世民縱然與聞這種機密,也沒有決定權。

    李淵對政治牢牢把控。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手下可用的只有不到千人的鐵桿,縱然李世民軍功赫赫,沒有李淵的授權,他也調動不了軍隊,中央的文臣武將都是李淵的親信,李唐的決策權是牢牢把握在李淵手裡。

    3.李建成也沒那麼不堪

    開始打宋老生的時候,李建成跟李世民各領一直軍隊打配合,以及後期帶軍多次擊退突厥,可見李建成也是能獨立帶軍隊,鎮守一方也沒出過大的紕漏,絕不是個草包。隋唐時期,名將並起,相比之下李建成算不上卓越。但他是李淵的長子,李淵起兵時李建成28歲,作為李淵的左膀右臂,出力不少。

    李淵稱帝后,主要以皇太子的身份協助處理政務。李建成用魏徵的策略不戰而平劉黑闥,可見也是能用人的人,絕不是剛愎自用的無能之輩,如果李建成繼位,做成守成君主還是能勝任的。可惜他弟弟李世民天縱英武,他完全不是對手。

    李元吉才是個二世祖,李淵命他鎮守龍興之地晉陽。李元吉跋扈不仁,姦淫擄掠,硬是把大後方的人民給逼的造反。突厥侵略,也被打的找不著北,這才叫毫無才能。

    4.李世民固然英武,但沒有影視劇中演的那麼仁孝

    一個殺伐果斷、善用奇計的人的將領,懂得帶兵御將操控人性的領袖決不是什麼善茬。在那個時候,用儒家的道義治天下,殺兄弟逼父親的行為不符合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孝”。李世民登基後冒天下之大忌,強行篡改了玄武門事件,把自己包裝成孝悌的仁君,加強自己天命所歸、忠孝仁義的形象。貶低一下自己的老爹、兄弟,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我們可以基於常識和史料,推測一下當時的情況。

    平定天下後,歷史上的李世民和李建成明爭暗鬥。

    李世民的優勢是軍功赫赫,還有在東征西討的過程中,收到自己麾下的能臣武將。十八學士、凌煙二十四功臣大半是李世民當秦王時的班底,無論是智謀、戰鬥力還是忠誠性都是可以信任的。

    李建成的優勢是長子,在中央和李淵的後宮經營時間久,親信和支持者眾多。

    明爭暗鬥中,李世民不佔優勢,處處被排擠壓制,黨羽被削弱。影視劇中給出的說法是李世民念及骨肉之情處處不忍心,其實,他在政治手腕上被李建成壓了一頭。

    鬥爭到了白熱化,兵戎相見。李世民佔據道德的高地後,果斷出擊,真刀真槍的幹起來,李建成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對手,被一箭射死。

    尉遲敬德殺了李元吉,又軟禁了李淵,李淵也是明白人,自稱太上皇,讓位給李世民。

  • 13 # 美麗青春您真痘

    公元616年7月,李密虎踞中原,竇建德雄霸河北,李淵盤踞太原,大隋王朝已是千瘡百孔,楊廣的大業夢已經成為一夢黃粱,曾經的夢想與豪情已經被現實擊得粉碎,曾經的高傲和自負已經在雁門的弓箭之前隨風而逝,他選擇了逃避。

    公元617年2月劉武周發動兵變自立為定楊天子,李淵以討伐劉武周為名藉機增兵,並在一次宴會上設計除掉王威和高君雅,李淵正式從晉陽起兵。

    奪取長安的過程中,李淵為防止突厥進攻大本營太原,於是向突厥許以重利但暗中提防,向李密示敵以弱,一路上勢如破竹奪取了長安。

    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在長安稱帝,立嫡子李建成為太子,而太子做為未來儲君、皇位的繼承者,為防不測,儘量避免親臨前線,所以李建成更多的時候是陪在李淵身邊熟悉政務處理。

    此時年方18的李世民,有雄偉之姿,韜略之謀,率兵之才,在淺水原之戰平定薛舉、薛仁果父子,保證大唐大後方穩定無憂,柏壁、省鼠谷之戰蕩平劉武周,大敗宋金剛,收復並、汾失地,虎牢關擊敗王世充、竇建德,將河南、河北納入勢力範圍,重創劉黑闥、徐元朗,平定河北、山東,所到之處,望風披靡,一時間風光無兩,天下稱讚,此時的軍功威望無人能比,天下基本平定。因戰功顯赫,李世民被封秦王,官至天策上將,地位僅次於皇帝老爸和太子李建成,身邊聚集了大批頂尖人才,文有房玄齡、杜如晦等“十八學士”,武有秦叔寶、秦咬金等傳奇人物,榮耀至極,由此也引發了秦王和太子的儲位之爭。

    李建成身為太子,在中央和李淵的後宮經營時間久,親信和支持者眾多。

    明爭暗鬥中,李世民不佔優勢,處處被排擠壓制,黨羽被削弱。鬥爭到了白熱化,兵戎相見。李世民鋌而走險發動玄武門之變,軾兄殺弟,逼退老爹,登上皇位,成為歷史上一代王者唐太宗。

    毛主席評價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這句話就證明了一切。

  • 14 # 非常道畢延河

    可以這麼說,沒有李世民就沒有唐朝。毛澤東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李世民第一功,勸李淵造反,先佔 長安,割據關中窺視天下。李淵一無膽識,二無能力。天下大亂,李世民未動先謀,可見其過人之處。

    李世民第二功,四方征戰,一統天下

    李世民少年從軍,救過隋煬帝,文韜武略,氣勢不凡。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一統天下歸於大唐的重擔必然屬於李世民。

    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戰功赫赫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 15 # 見賢超齊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做出了巨大貢獻,具體如下:

    第一:李世民建議父親李淵進行太原起兵,使得李唐軍隊兵不血刃攻進長安,次年李淵在長安稱帝。

    第二:李世民在在淺水原之戰中平定薛舉之子薛仁杲,為唐朝除去關中西面的威脅勢力。

    第三:李世民擊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的北方。

    第四: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北竇建德集團和河南王世充集團,使唐朝取得了中原的統治權。

    第五:李世民在洺水之戰中擊敗劉黑闥,使得唐朝收復山東失地。

    因此,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功蓋宇宙,天下歸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堪十郎為什麼不在回和之國之前就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