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寶尬聊
-
2 # MisterPolaris
還是非常值得推薦的,開頭是一貫的好萊塢背景烘托,結尾略顯粗糙,但是真實,亮點在於登上鋼鋸嶺時日本人開的第一槍第一個人和第二個人陣亡時的真實歷史演繹,因為全域性圍繞的中心是一個勇敢的醫務兵,不發一槍一彈,有種將暴力美學邊緣化的感覺,對於口味偏重的人來說略顯平淡,地面的廝殺給人的快感,在主人公遇到那個日本兵時給予的相助下得以心態反轉,每個人都是無辜的,人是可怕的,也是極度脆弱的。總而言之,此劇場景變換略少,缺少重武器的暴力美學是不完整的,主人公光環太重,真實的歷史感卻缺乏了沉重,全劇像是在間接傳教……只能給四顆星……
-
3 # 愛俞一生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電影是我到現在看過為數不多的特別特別好看的戰爭片,影片把戰爭的殘酷體現的淋漓盡致,血腥的場面,沒有一絲絲的人性和僥倖!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有信仰的的基督教徒,基督教裡有一條很嚴格的教規:嚴禁殺戮。所以主人公很不順利的當上的救護兵,電影前半段都是抒情的就不細講了,從戰爭的第一槍開始,第一個士兵身體被打成馬蜂窩,那個效果很是讓我震驚,也是我有史以來看過看過最好的戰爭片效果,戰爭分為兩次進攻,印象比較深的是第一次進攻之後到晚上停止一個士兵說的話:和平年代,黑髮人送白髮人。戰爭年代,白髮人送黑髮人!戰爭的場面比較血腥,場景比較真實,評分達到9.2左右,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電影,建議不要帶小孩子看,只要喜歡看戰爭片的強烈推薦,情節一環扣一環,全程無尿點,無拖沓,此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個人點評,不喜勿噴
-
4 # 風之子
這部電影我買到的是優惠價的票,看過後覺得很慚愧,我花的錢太少了,對不起這個電影。我的評價就一句:2016年度最佳,沒有之一。
-
5 # 興慶造夢空間
看了紙媒“某青藝評”的一篇影評,比較失望。興慶老師有段時間不寫影評了,因為覺得無用,根本不能改變業界的創作。但看了這篇文章,還是忍不住要說兩句。
藝評這篇文章指出了《血戰鋼鋸嶺》的兩大bugs,認為:片子過於強調男主“求求上帝,讓我再救一個”,在表現救人情節時太單一了;認為鋼鋸嶺上的日本兵“愚蠢”。
這所謂的兩個bugs,興慶都不認同。
1、救人情節單一嗎?不!因為壓根就不能從那個視角看問題。男主的“讓我再救一個”的言行,恰恰更符合信仰、本能、戰爭的殘酷、死亡面前,四者合一時男主即時的人和信仰天然合一的本能反應。人在那種時刻,怎麼可能會複雜呢。這種所謂的“單一性”其實更真實。難道在這種時刻,男主腦海中還會“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甚至“蹭蹭蹭”竄出各種英雄形象和高大上?甚至像我們的抗日神劇那樣,去鬥智鬥勇,談笑間就把鬼子撕了?
2、日本兵愚蠢嗎?其實在日本沖繩的鋼鋸嶺,本土的日本兵武器不佔優勢,他們憑的就是人多、地理優勢和同樣簡單粗暴的為天皇盡忠的信仰。這樣的日本兵能叫愚蠢嗎?美國兵在鋼鋸嶺上的行為和日本兵是一樣的,只不過為對立面而戰。這不能叫愚蠢。
《血戰鋼鋸嶺》圍繞著信仰展開,但影片故事以及信仰得以成立的支柱,是真實、真實、真實!而“某青藝評”這篇文章指出的片子的bugs ,恰恰是影片真實性的寫照!
-
6 # 嘂囂
7分,不能再高了。跟《上甘嶺》一個層次的主旋律電影。其實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主旋律電影,看了都會讓人噁心。同題材電影,《硫磺島來信》更有深度,對戰爭雙方人性的刻畫更加真實可信。而不是一邊是神,另一邊是畜生。
-
7 # Chysu
一般吧,想看戰場殘酷場面的可以去看,但是細節經不起推敲。典型的梅爾吉布森觀念作品,信仰至上(基督教),有了信仰可以幹翻一切其他”牛鬼蛇神”。如同他前面的"新世界""耶穌受難記”,都是宗教宣揚,白人至上,反猶主義。和”拯救大兵"還差太多,場面火爆殘酷但禁不起細想(美軍日軍作戰全部都是中世紀一窩蜂戰法)。。不過,看到日本人在其中各種被虐(雖然收斂很多),不知道此片是否會在日本上映,一般日本人看了啥感覺。西方人有宗教信仰,有些人能達到接近"走火"境界,類似高僧的捨身取義的自焚等,這在東方文化中也不鮮見。所以這片本質是宗教宣揚,而不是戰爭片。”耶穌受難記”是其反猶作品,其本人多次反猶言論。而"啟示錄“最終低等野蠻民族遇到了基督教,影片最後一幕,,,,所以,看片子得知道導演在講啥,,,, 我老婆一直問我,為啥日本人不割斷繩梯呢? 我問她,上下對射時日本人為啥不扔手榴彈呢。真人我相信真有,但細節,,,,所以我認為這是個宗教電影。也符合梅爾的風格:所有的殘酷悲慘只是為了襯托我主偉大。你們這些沒信仰或信仰其他的(啟示)野蠻人!!!
-
8 # Nightrain2016
《血戰鋼鋸嶺》是部好電影。不過細想一下,這樣的基督精神在戰場上可以重複嗎?不能!如果運氣稍差,還會有這樣的故事嗎?不能!他僅僅自己不殺人,但背後呢,美國是怎樣強大起來的?能少殺人嗎?不能!編的再好,也掩蓋不了戰爭者內心的空虛和困惑。所謂的基督精神,也不過是一種精神麻醉罷了。《血戰鋼鋸嶺》是部好電影,戰爭場面值得看。但是,找到一個奇葩來提供的信仰,確是太過虛偽,遠不如李安的比利士兵來的真實和深刻。看完電影后,第一感覺是,在戰場上遇到他,一定立馬滅掉。救人當然要救,但不摸槍就是十足的虛偽,或者說是無法重複的。看看比利士兵吧,那才是真實的人生。打就打嘛,困惑就困惑嘛,不要再來裝什麼B了。救人是對的,這個人也是偉大的。但拿他來給美國人貼金,那不是裝B嗎?!美國人無法直視李安給出的真實,又找到一針麻醉精神的雞血。
-
9 # 哼哼唧唧呀
全片139分鐘,前一個小時,主要還是以親情線鋪墊為主,解釋了之後主角道斯為何不拿槍的原委,輔之以愛情。愛情是影視劇中氾濫的一見鍾情,愛情降臨地有些生硬且突然,男主只是偶然見到女主,便無法自拔。這段愛情戲對於整個故事情節的推動幫助並不大,甚至可以說,就算去掉整條愛情線,影片的故事還是完整的,主人翁的形象也依舊飽滿。
但導演到底還是保留了愛情線,並且還是以這種脫離生活現實的演繹方式保留了下來。或許是導演有著英雄配美人的情結,亦或許是道斯過於傳奇,常人的俗套到他那就變成了切實的浪漫。我傾向於後者。一直覺得,一見鍾情其實不俗套,只是被一些國產流水線作品以及只會耍酷瞪眼的演員汙名化。當像男主道斯這樣美好的男生凝望著你,澄澈羞澀而又明媚張揚,女生大多都會這樣的眼神俘虜的吧,彼此一見鍾情到似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再來說影片中關於信仰,關於道斯拒絕殺戮堅持救死扶傷的信仰。老實說,唯物主義道德觀下的我,是不太能理解這種行為的。尤其是當他因為不拿槍而惹上官司時,自己就像片中他的大多數軍僚一樣,覺得不解而做作,甚至想加入群毆的隊伍表達不滿。當真正上了戰場,在滿是血肉模糊的屍體和苟延殘喘的軀體的大背景下,驚悚、可怖、膽怯等各種灰色心情蔓延,這個時候,以為會發生劇情反轉:英雄拿槍涅磐。但是沒有,劇本沒有按著你想象得到的振奮走,而是以一種驚喜的方式執著著,醫療兵始終是醫療兵,不拿槍的戰士始終不拿槍。很難用科學來解釋道斯以一己之力救75人的勇烈,也不能用運氣以偏概全,所以選擇相信,在某些人的星空,是有上帝的存在的。你不瞭解,但需要尊重。
當真實,真實得不真實大概就是奇蹟。《血戰鋼鋸嶺》講得就是一個不真實的真實故事,推薦。
-
10 # cokehappy
《血戰鋼鋸嶺》近期難得的好片 相對於國內手撕鬼子等抗日神劇 後者顯得太低階了 其中彰顯的人文關懷 堅持信仰 都是作為人類來說能夠擁有的共同價值觀 不過拋開官方評論問題還是挺多 特別是電影結尾部分有一場景(作戰指揮所質問為何遲遲不發起反攻 葛洛佛隊長是這樣彙報的:我們正在等待士兵道斯祈禱) 那麼問題就來了 道斯祈禱的內容是什麼?1祈禱世界和平 2我能多救幾個弟兄 3 神啊賜予我力量吧 拯救這些戰爭中受難的人們 ……又或者其他 總之我思前想後都只有:神賜力量讓我們殺光敵人這個祈禱才足以取得勝利 不過這也和電影主題太不相符了。好了從童話故事回到現實 如果有一天戰爭大叔來你家敲門 我們做何選擇 是燒香磕頭哈利路亞呢 還是血戰到底 又或者從現在起築起長城 以戰止戰 ?還有更好的辦法……
-
11 # 阿普洛_
堅持自己的信仰!對抗殘酷的戰爭!戰爭越殘酷越凸顯信仰的崇高。這部電影起碼在我人生的記憶裡會時不時的想起
-
12 # FA良
梅爾吉布森十年打造出的戰爭片,其實核心內容是宣揚信仰的力量,主角道斯是虔誠的教徒,再加上幼年險些失手殺死哥哥的陰影讓其更加厭惡暴力,還有深受戰爭陰影而酗酒的父親,更加讓他堅定了自己決不殺人的教條。
影片其實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鄉村和平的生活與唯美的愛情。好像距離戰爭很遠,但戰爭的影響卻無處不在,比如酗酒的父親,比如在醫院門口看到毀容計程車兵,還有約會時看的電影,這些都給道斯最終參軍而做的鋪墊,這一段看似沉長但張弛有力,該快則快該慢則慢,不會讓人感到厭煩,梅導的掌控絕對一流。
第二,新兵營受虐,一個拒絕拿槍殺敵的人留在軍營是很傷士氣的,如果放在古代早已動搖軍心被砍了腦袋,長官想趕他走,戰友排斥他,甚至因為受連累而對其拳打腳踢,真實情況可能更慘,在這種常人難以忍受的環境中道斯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然而三觀卻在每天被摧毀,好在最終還是在父親的幫助下度過了難關。
第三,戰場英雄。戰爭的殘酷讓新兵的熱血徹底涼透了,日軍的瘋狂也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萬歲衝鋒的震撼徹底鎮住了初上戰場的新兵,道斯看著早已死去的斯米提,一直在問上帝,我已經盡力了,還想讓我怎麼做?所有人已經撤下鋼鋸嶺,道斯聽到了傷兵的呼喊,彷彿也聽到了上帝的指示,展開一段非主流英雄的傳奇。
梅爾吉布森不愧是史詩大片專業戶,其對於全域性的掌控力不是一般的強,如今的電影極盡特效,力求真實的導演屈指可數,幸好老梅是個十分個性的老頭,力求還原真實的戰爭,如此震撼的場面已經很難見到了,真實的戰場要比這更加慘烈,看到日軍如何打美國的,就可以想象得到當年中國軍人如何打日本的,當然其程度要更加慘烈,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這都是英烈們用鮮血換來的!也懇求國內的大導們好好學習一下,不是手撕鬼子也不是老少娘們兒齊上陣歡天喜地打鬼子,這才是真正的日軍,這才是真正的敵人,這才是真正的戰爭!
-
13 # 冰未透涼
本來是想和小夥伴看《28歲未成年》但是後來臨時換成了這部《血戰鋼鋸嶺》,小夥伴進去前說抱歉,我一臉懵逼,她說,我可能睡著。後來,我們緊繃的神經到出場時仍然沒有放鬆。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題材不新穎,但是“真實自有千鈞之力”是真的從這部電影中展現出來。這部準備了10年的電影,最後老兵們出來回憶過去的時候真的很感動,突然電影裡所有的情感都有了現實作為支撐,原來這種堅持不是愚妄,而是真正存在的一種信仰。
“信仰,只有一個才能虔誠”。主人公是真的做到了,不殺戮,存真善。電影前面的是主人公因為不碰槍而遭遇種種不公平待遇,最後是他所討厭的父親穿著一戰時候的服裝向他的上級求情才被當做膽小鬼而存在。看到他的父親的時候我非常感動,天知道他的父親多麼討厭而不願意回想起那場戰爭,但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儘管這個孩子一點不聽自己的話跑去參軍,他仍然穿上那身代表性的軍裝,仍然觸碰以前的傷疤,讓自己的兒子如願。平凡而偉大的父愛,在他出來感謝時,父親已經匆匆離去。
電影的高潮是在那個黑下來的晚上,美軍撤退了,鋼鋸嶺上只剩下他。明明那麼害怕明明害怕到噩夢連連,“可是再多一個,求求你,再多一個”這樣的一連串的哀求卻是為了救他的戰友們,為了給他們生的希望,冒著無法想象的危險。尤其是救援那個隊長的時候,他碰了槍,這使我震撼,隊長以為他用來自保,畢竟那樣危險的地方,一把槍多麼重要啊!可是他只是用了槍作為擔架拖著隊長跑了起來……
其實,開始非常不理解他這種行為,或者是是偏執的行為,但是看到後來,我發現我根本沒立場沒理由去責怪一個看見人間疾苦的人,那樣的大無畏的面對自己的內心,那樣的大慈悲的救人於槍林彈雨中。
看過了很多讓人失望,讓人懷疑人性的電影,才真正的懂得了,人類史上,可能真的需要他們的存在,才能讓人性熠熠生輝。於是讓我我相信黑暗的存在,但也絕不否認光明更強悍的力量!
了不起!真的很了不起!
像如你一般的人們,致敬!
-
14 # 我心如歌15242112
雖然這也是一部宣揚美國旋律的影片,但不得不說這應該是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讚的戰爭片了!昨天剛剛看過,梅爾·吉布森的誠意之作,喜不喜歡戰爭片的人我覺得都應該不會拒絕這部片子,真實殘酷的戰爭場面,親情、愛情、友情、信仰、人性在片中無一或缺!明年奧斯卡獎的熱門影片。絕對不容錯過!
-
15 # 彩虹號111
抬得過高!美國主旋律的宣傳片!電影水平不如拯救大兵瑞恩,勝在會講故事!中國不缺英雄事蹟,缺的是會講故事的電影人!!! 看到部分評價完全是被美國洗腦的感覺!不要忘記那是二戰,已經過去了!現在的美國就是個到處惹事的壞老頭!
-
16 # 非虛構
《血戰鋼鋸嶺》
前一小時基本昏昏欲睡(或許中午喝酒之故),後一小時震撼人心。並沒有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的推演,卻有戰爭場面的真實還原;沒有國家、政黨之類的主旋律主題,卻弘揚人性、信仰的力量!與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國內媒體批評大於讚譽的聲音不同,本部電影映前一片好評。不得不相信媒體的力量,對此只能呵呵!給箇中上的評價。
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文化是血緣文化,是家族文化,小至家庭,大到國家,注重對秩序的服從和道德對人的約束,西方文化則是宗教文化,注重信仰的力量及人性的張揚,所以《血戰鋼鋸嶺》並沒有著急宣揚道德的力量以及政治主旋律,主人公多斯靠信仰的力量支撐它在殘酷的戰場拯救了75名戰友的生命!
-
17 # 物質從何而來
這部電影我看過。他講述的是二戰美對日作戰沖繩島鋼鋸嶺的故事。主角是一個美國軍醫,虔誠的基督徒,遵從不殺戮原則,只救人,不殺人。雖然備受戰友侮辱,親人惡言,上司怒斥,仍然不為所動。在戰場上英勇救下75人,成為當之無愧的英雄。
其實這部電影情節簡單,但是思想豐富,包括家庭暴力,戰爭精神創傷,法律,信仰,兒童教育,撩妹技巧,精神分析,軍隊紀律,兵種設計,技能實用技巧等,其中表現出的最重點的是信仰和勇敢堅持信仰的力量。即便最後沒有救下75人,或者死於戰場,這份信仰的力量永遠存於主角心中。
啟示:我們的信仰又是什麼?我們能堅持自己的信仰嗎?
-
18 # XF高山
8.2分。 【信仰的堅持】 全英文對話,中文字幕。還好,眼睛近視,坐在第一排,昨晚與老同學春明一起觀看了美國大片《血戰鋼鋸嶺》,令人震撼。早上一起來,電影鏡頭、情節對話、血腥場面等如同還在2D杜比音效下一一幻化、不斷重播…… 因為信仰而拒絕在戰場上持槍,是在美國的二戰歷史中存在這樣一個真實人物,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匪夷所思的。飽受戰友與上司的指責是一回事,更難的其實是在一片戰爭熱血中保持冷靜,這無論在什麼年代,恐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梅爾·吉布森花去將近一半的篇幅,來塑造人物,講他的生活背景和成長故事,以讓這個人物足夠讓人信服。 多蒙,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極其成功,成長、愛情、訓練、軍醫、衝突手法描寫鋪墊令人叫絕。“讓我再多救一個,讓我再多救一個”,一共救了75人之多…… 有兩個暇疵,春明說:那個雜的,知道上面不斷有傷員下來,怎麼無人支援?第一次奪取鋼鋸嶺失敗,第二次攻擊,指揮官說,只有多蒙一起去(受了點傷)連隊戰友才會精神百倍,攻擊令還要等候多蒙禱告…… 值得欣賞,暴力血腥場面作了模糊鏡頭和切換速度處理,也是暴力美學的經典。 ……2016/12/15
-
19 # 卡六筒槓開
鋼鋸嶺是部被嚴重高估和人云亦云的所謂好片。看下來覺得前面拖沓,後面侷促。主人公是神(其實梅爾吉布森的片子一向這樣:主旋律,主角神一般的存在),日本人是鬼。所謂戰爭場面就是一個個爆頭斷腿火燒的特寫組合,沒有宏大的戰場畫面,煙霧繚繞的近景把戰場拍的像個室內戰爭一般。 不用把《瑞恩》搬出來,在畫面表達和對戰爭雙方內心和人性的刻畫上,《硫磺島來信》就可以把《鋼鋸嶺》虐出翔。真不明白為何有那麼多人吹噓這部片子。
-
20 # 福爾魔欣
平時很少看
戰爭片
的我今日陪室友看了剛上映的燃片《血戰鋼鋸嶺
》,故事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
·道斯的真實經歷,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
、軍醫,體格瘦弱,性格內斂,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在沖繩戰役中,戴斯蒙德不斷冒險把傷員從戰場上拖回進行治療,最後拯救了75條人命。影片中反覆在強調倔強的道斯不肯碰槍不肯殺人卻執意要進入戰鬥的前線救人,中途被誤解、被毆打、被控告但非常執著於信仰的他,在老兵父親的幫助下,終於跟隨著隊伍去了戰爭前線。
戰爭的殘忍、血腥、還有儘可能還原戰爭現場氛圍和恐懼緊張的心理活動程度讓我幾次都抓住了室友的胳膊不敢看熒幕,但同時又一次一次的被戰爭年代裡的精神與信仰所震撼。不禁讓我想起一句話“生活本來就是不易的,當你覺得容易時,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擔著那份不易”,如今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科技發展的越來越快,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快捷,這是由多少戰鬥與犧牲換來的安逸,我簡直無法想象,也開始漸漸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爺爺奶奶輩總是非常渴望在自己還能動的時候能再去天安門門前再看一眼毛主席,這是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信仰,就好像在影片中鋼鋸嶺最後一戰前,所有計程車兵都堅決等著道斯做完禱告後再上戰場一樣,那些士兵也和其他人一樣,一開始都很不理解他的信仰,直到被他感動,被他在累的精疲力盡的時候還想著“我還可以再救一個人,再救一個”,然後衝到日軍的掃蕩圈裡,不知不覺一個晚上赤手空拳救出七十多人所感動和鼓舞。
信仰似乎已經逐漸地消失在大眾的腦海裡,如今的拇指時代下 ,越來越多的人患有“媒介
依存症
”,過度沉溺在媒介提供的淺層閱讀,滿足於被動的知識積累而漸漸地減少了社會行動力的積極性。我從不否認科學的力量,但是它僅僅只是改善我們生活的工具,而不是讓有著獨立思考的我們成為它們的奴隸。《奇葩說》中有一集,針對人工智慧和VR技術,黃執中
就這樣說過“真正的末日,並不是核彈炸完的一片荒蕪。真正的末日是這樣的,所有的人類都戴上機器,麻木的躺在椅子上,不肯醒來。”而《美麗新世界
》中也告訴過我們,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當然,歷史是可以緬懷的,而更多的是為了吸取教訓和珍惜當下。科技,讓這個時代不斷地進步,而信仰,讓這個時代發生奇蹟。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裡,也不要忘了信仰。
回覆列表
12月8日,大導演梅爾·吉普森的《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中國上映。這部大片絕對夠震撼!
18年前,當斯皮爾伯格執導的《拯救大兵瑞恩》橫空出世後,在二戰商業電影中,除了它也就沒有誰了。
直到如今梅爾·吉布森十年磨一劍的《血戰鋼鋸嶺》出現,才總算有了一部能與之一較高下的二戰商業電影,甚至在眾多地方高過它。
《血戰鋼鋸嶺》改編自真實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因為自己的信仰,堅決不碰任何武器,入伍後受盡戰友嘲笑與調侃,最終卻在極其慘烈的沖繩島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名戰友,成為了美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沒有開過一槍而獲得榮譽勳章的軍人。
(歷史照:戴斯蒙德·道斯獲得勳章)
首當其衝的就是主人公的信仰這也恰恰是整部電影最為關鍵的核心。
這一事件本事就因其與生俱來的傳奇色彩而蘊藏著精彩的故事衝突。當這個故事被移交到梅爾·吉布森的手上後,其中的眾多衝突更是被逐一深掘,繼而放大成了一個又一個高潮迭起的戲劇矛盾。
道斯下士因為其獨特的童年經歷以及對上帝的虔誠信仰,堅持此生不觸碰任何能奪人生命的武器。
而對於軍人而言,唯有槍械才是戰場上最可信的夥伴;從入伍的那一天起,軍人們就被教導務必時刻與槍械相依為命。道斯下士的身份與自己的信仰之間發生了劇烈的矛盾,繼而構成了《血戰鋼鋸嶺》前半部分的文戲精華。
在將近一個多小時的篇幅裡,道斯下士的人物形象在導演的娓娓敘述下不斷得到充實,並且日漸豐滿。他對待愛情的態度、在家庭中與雙親及兄弟的關係,都被一一呈現了出來。
由他所帶出的每一個角色,也都在與他的信仰所造成的衝突互動中不斷展現出自己獨有的人物性格與人物經歷,隨即在潛移默化中猶如蜘蛛織網一樣迅速擴張。井然有序的同時架構出了一個生動的歷史大環境。
《阿凡達》薩姆·沃辛頓貢獻了一個非常立體亦敵亦友的形象
每一個角色都因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在故事的推進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大段的文戲內容中,無論是道斯下士的戰友、戀人、家人,亦或是上級軍官,都因道斯的信仰與軍隊之間的矛盾牽一髮而動全身。令文戲也呈現出了一種凝神屏息、欲罷不能的觀影體驗。
愛情戲處理得非常明亮唯美
雨果·維文和瑞切爾·格里菲斯出演父母
(兵營訓練戲也很出彩)
當雨果·維文飾演的男主角父親穿著一戰時期的制服為兒子奮力辯護之時,之前一直被有意壓制著的內斂表演瞬間爆發出了驚人的戲劇張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雨果·維文貢獻出了自身從影以來最出色的一次情感大爆發。
《血戰鋼鋸嶺》則從個體角色身上挖掘出了一種罕見的深度。在文戲處理上的深入人心,以及與全片主旨的緊密結合,令《血戰鋼鋸嶺》中文戲的立意與精彩程度要遠遠高於《拯救大兵瑞恩》中過場價值更大的文戲情節。如果說《大兵瑞恩》的文戲表現了斯皮爾伯格對於二戰時期戰場上計程車兵心理刻畫的一種廣度。
伴隨著沖繩島戰役的來臨,《血戰鋼鋸嶺》開始從文戲逐漸轉入了在大銀幕上久違的戰爭場面。《勇敢的心》中血腥的冷兵器交戰是梅爾·吉布森排程宏大戰場的小試牛刀,《啟示錄》中的血腥描繪是一次漸入佳境,到了《血戰鋼鋸嶺》,血腥與暴力簡直就已經爐火純青。比起讓人們一直津津樂道的《拯救大兵瑞恩》開頭30分鐘的諾曼底登陸戰,梅爾·吉本森帶來的是一次基於“大兵瑞恩”的全面升級。
在這場交戰中,可以清晰地直面戰爭的慘烈。四處散落的肢體、子彈穿過腦袋後的空腔效應、真實噴濺的血漿,都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但這種真實與血腥恰恰是梅爾·吉布森的拿手好戲,只是經過老人家的十年磨一劍後,展現的更為極致了。
《血戰鋼鋸嶺》的血腥不是為了血腥而血腥梅爾·吉布森之所以花了如此濃烈的筆墨來渲染戰場的殘酷,究其根源還是為了突出主人公道斯下士的成長,以及其信仰的堅定與可貴。
當美軍在日軍猛烈的炮火下進退兩難之際,一直被大家所小看的道斯下士展現出了其驚人的魅力。這個看上去手無縛雞之力的柔弱書生,拿著一本聖經,穿梭在異常兇險的敵後戰場,救死扶傷。
儘管炮彈在他的身邊不斷落下,但是道斯的身上沒有絲毫的膽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唯有他那堅毅的信仰帶來的強大戰鬥力。當然,《血戰鋼鋸嶺》人物原型的真實性也為其最終的情感衝擊力加分不少。
一個演員想要獲得傑出的成就,往往需要塑造出一個令人記憶深刻的角色。安德魯·加菲爾德在好萊塢摸滾打爬多年後總算是依靠此片熬出了頭。
若干年後當人們在別的電影中再次看到安德魯·加菲爾德的時候,相信九成以上的觀眾都會記得他就是那個曾經出色詮釋了道斯下士的男人,之後才是“OH,也演過蜘蛛俠、還有社交網路”。
而對於梅爾·吉布森而言,《血戰鋼鋸嶺》在電影史上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部梅爾·吉布森執導的電影,它會成為一個經典級的藝術品,被人們反覆談起。
就像過去的18年中,我們聊起二戰電影始終都繞不過《拯救大兵瑞恩》,然而現在,大兵瑞恩,已經是一個過去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