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格里拉的小帥鍋

    康熙王朝中的鄭經是兵敗自殺,但是真實歷史上的鄭經卻不是,鄭經是1681年在我國臺灣病逝,日後馮希範和劉國軒輔政,1683年投降清朝。那麼問題來了,號稱歷史正劇的康熙王朝為什麼沒有如實拍攝呢?這裡邊有兩點原因,第一,影視劇雖然敘述歷史,但是多數並不完全按照史實拍攝,都有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和虛構。只不過歷史正劇在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上大多能夠尊重歷史,所以看點還是有的,但是不是所有細節都和歷史完全吻合,這一點,還是需要觀眾理解。第二點,就是影視劇的政治宣傳。鄭經作為鄭成功的後來,在近20年的時間裡,拒絕清廷的統一和招降,以武力割據臺灣,所以影視劇要把鄭經變成一個反面角色,把清王朝視為正統,鄭成功之所以從正面刻畫,是因為他趕走的是外國侵略者。鄭經抵抗的是中原王朝,有本質的區別。

  • 2 # 懷疑探索者

    《康熙王朝》的拍攝源於二月河的一部歷史小說,有大量虛構的成分,很多都嚴重不符合事實。不過,文學藝術是允許一定程度的修改的,我們也無話可說,只要這種修改不太離譜。實際上,康熙朝征服臺灣的時候,鄭經已經去世了,當時的臺灣掌控者是鄭經的兒子鄭克爽。是鄭克爽向清朝投降,他還被押解到北京,康熙也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一個公爵給他。當然,他這個公爵沒有實權,也沒有地位,連人身自由都沒有,實際上是被軟禁起來了。鄭克爽不久之後,就死在了北京,死因可能是哮喘。憑心而論,《康熙王朝》對鄭經的刻畫並沒有算醜化。從劇情來看,鄭經也算為鄭氏政權立足臺灣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也懂的政治。如果我們把劇情當成史實的話,可以明白一點,就是鄭經的失敗不是由於他的過錯,而是由於歷史潮流更傾向於統一,他無論多麼的努力,無論他才能有多高,也阻止不了兩岸重新歸於一統的歷史趨勢。從鄭成功開始,驅逐荷蘭殖民者,開發臺灣,兢兢業業幾十年,鄭氏家族是有歷史功績的,後來滿清統治者也沒有抹殺這一點,同意在臺灣給鄭成功立祀祭奠。施琅這個人有一定的爭議,恨他的人,說他是投降主義,愛他的人,說他順應歷史潮流,統一國家有功。客觀上說,施琅投降清朝有其無奈一面,他後來率兵征服臺灣,也有其歷史貢獻,因為如果再晚一點,臺灣很可能就從中國永久分割出去。與其這樣,不如暫時由滿清統治。

  • 3 # 山鄉逸夫

    《康熙王朝》電視劇確實拍得有問題;不僅醜化鄭經,同時也醜化了蒙古族人,汙辱了蒙古民族;如劇中康熙與寶日龍梅光天化日下在野外勾合一幕……!拍得真低俗!蒙古族也是中華民族的成員,汙辱本民族的傷風敗俗的電視劇,很多人還為其鼓掌,愚昧!

  • 4 # 姚總看世界

    《康熙王朝》只是一部歷史小說,並不能算做真正的史書。既然只小說,那了突出劇情需要,在這個上面加一點點工那是難免的。鄭成功父子在臺灣是做過一點貢獻的,如開荒種地,開辦科舉,把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臺灣等,這些在《康熙王朝》中都沒有提到。但並不代表對鄭經進行了醜化,在該小說中,面對康熙的禁海政策,面對複雜的內部政治鬥爭,鄭經多次打敗康熙,我看到的是一個老奸巨滑的鄭經,我看到的是大一統的清政府與打著反清復明旗號的鄭經割據政權的鬥爭。我看到的是鬥爭的複雜性,艱鉅性。而恰恰是這一點,為我們解決某些問題提供了參考

  • 5 # 達摩說

    先亮結論:《康熙王朝》其實並沒有刻意去醜化鄭經,但卻肯定“篡改”了歷史。

    首先對於劇中鄭經這個人物,達摩君本人是抱以同情的。雖說他因猜忌而中離間計,導致施琅徹底投靠清廷,併為最終兵敗自殺埋下了苦果,但在劇中他既沒投降,又沒示弱,更沒說他為一己之私虐待百姓,濫殺無辜,臨死還自殺以殉國,總得說來在大節上是不虧的。

    但說到底《康熙王朝》不過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為了文學的戲劇化,作者或編劇必然會對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化。既然是康熙王朝,那肯定是側重於寫康熙,那對於鄭經的事蹟自然會有弱化,甚至為了突出主線劇情的簡潔而不惜“篡改”歷史。

    第一,在“弱化”方面,《康熙王朝》中對鄭經這一歷史人物的呈現並未突出其治臺功績。鄭經自康熙三年(1664年)東渡臺灣後,採納陳永華的建議,鼓勵墾田,勸課農桑,插蔗煮糖,修埕曬鹽,興辦學校,建立孔廟,鼓勵發展內外貿易,並與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建立了穩定的貿易關係。鄭經主政期間,“臺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第二,在“篡改”方面,影視劇為了突出主線劇情,不得已對歷史進行了再加工,將施琅投靠清廷這一事件放在了鄭經主政時期,但施琅早在順治九年(1652年)便歸順了清廷,而那一年鄭經還沒有到達臺灣,此外殺害施琅一家老小的也不可能是鄭經,而是鄭成功。當然,歷史上清廷統一臺灣時鄭經已去世,當時主政臺灣的是鄭克塽,所以也就不存在鄭經自殺這一情節。

    《康熙王朝》中還有明珠赴臺灣招降鄭經的情節,而在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次和談,時間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但清廷派去和談的官員並不是明珠,而是康親王傑書,和談條件也不似影視劇中的那樣苛刻,只是提出鄭經應撤離大陸沿海島嶼,退守臺灣,臺灣則為大清藩屬,雙方“通商貿易,永無嫌猜”。

  • 6 # 至黑之夜78407111

    《康熙王朝》本來就是篡改歷史,顛倒黑白。

    比如《康熙王朝》中的大清官朱國治。此人拿著明朝的功名做清朝的官,當清狗對付漢人,當貪官不僅搜刮民財還貪墨軍餉,同僚都稱他“朱白地”。

    朱國治不僅貪出高水平,還庇護手下貪腐,他手下官員盤剝地方,搞得金聖嘆等名流告狀,朱國治直接把告狀人判了謀反,這就是有名的“哭廟案”。

    不過跟焦晃版《乾隆王朝》比起來,那還是好很多的,因為這部劇實際上拍的是《和珅傳》,為大貪官樹碑立傳還是太嚇人,只能掛羊頭賣狗肉了。

    看過的觀眾有沒有感覺,在這部電視劇中和珅才是主人公,乾隆皇帝只不過是線索人物。正經拍《乾隆王朝》,得從乾隆皇帝出生或繼位開始,到乾隆退位或者去世為止。而這部《和珅傳》是從乾隆晚年和珅發跡開始拍起,到乾隆死後和珅案發,抄家身死結束,所以這部電視劇真正的主人公,是大貪官和珅。

    《乾隆王朝》電視劇為了維護和珅的主人公正面形象,也是挖空了心思。比如錢灃本是德才兼備之人,有眼光,有辦事能力,還有原則,問題錢灃是和珅死對頭,還是被和珅害死的,怎麼辦?《乾隆王朝》電視劇只能憑空創造,把錢灃改成迂腐無能的清官,最後還被乾隆皇帝給殺了,這麼拍歷史劇的國家,可見已經無官不貪了。

    可惜《乾隆王朝》電視劇無論怎麼搞平行宇宙,到了最後幾集,還是掩蓋不住和珅貪官的王八之氣。和珅管家劉全,敲詐外國商人五十萬兩白銀,被直接捅到嘉慶帝面前,這也是劇中嘉慶要收拾和珅的動機之一,和珅的管家,一筆生意就敲詐外國商人五十萬銀子,和珅本人得多貪啊,任誰想想都不寒而慄。

  • 7 # 曉娛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在康熙時代,他是臺晚的統治者,是鄭成功的之子,並且為長子。其實在這部電視劇中,鄭經的角色還是比較飽滿的,《康熙王朝》中的反面角色都是刻畫豐富的。比如年過花甲的吳三桂,在對待彈劾自己的同僚時,給對方機會,如果要是能夠釣上魚,就可以留他一條命,但是如果沒有釣上魚就必須死,還有之後的反了,也是吳三桂不得不為之;鰲拜也是同樣,其實鰲拜並不想反,畢竟是開朝元老級大臣,何苦讓自己的後半輩子變得不確定呢,但是跟隨鰲拜的人都想要他反,所以最終他就順從了大家的意願;鄭經也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多年來在臺晚,恩威並施留住人才,並且訓練了當時內陸無法對抗的水上艦隊,並且花大價錢去荷蘭購買軍艦,在當時來說也是非常有膽識的人了。

    可能有一些鄭經的亮點,這部劇沒有寫出來,但是總體上並沒有把鄭經寫成一個反派。但是歷史上鄭經最後是病死的,這裡作者將鄭經寫的是自刎而死。但是這部電視劇叫做《康熙王朝》,肯定有很多情節和人物都是以康熙為主要情節來發散的,鄭經自然不會非常正面,而且目前的臺晚和大陸的局勢,也決定了,這部劇不會將鄭經的刻畫更加正面,能達到現在這樣已經不錯了。

  • 8 # 麒麟才子梅長蘇

    何來醜化一說。提問的人這麼是覺得演員長得醜吧?可鄭經的演員是《康》總製片人劉大印。在片中,作為康熙的對手,鄭經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梟雄的存在,他的,悲劇在於抗拒統一潮流最後被無情碾壓。歷史上鄭經早死了,若是不死的話,結局跟《康》也沒啥兩樣,

  • 9 # 閉家鎖的紅楓

    首先我們要看清楚,到底醜化了哪些地方。

    在真實歷史上,清朝消滅鄭經政權的真正理由,並不在於今天某些人以為的“追求領土完整”,而是把鄭經政權這個殘存的華人政權當成一個政治上的威脅。

    例如,在攻下臺灣後,群臣建議:

    臺灣“孤懸海外,無關緊要”、“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紋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建議“遷其人,棄其地”,將島上二十萬軍民悉數遷徙大陸。

    而連一向支援施琅攻佔臺灣的大學士李光地也甚至主張丟棄臺灣土地還不夠,最好還要讓給荷蘭人:“棄其地與紅毛”,“任夷人居之,而納款通貢,即為荷蘭有亦聽之”。

    在實際談判中,鄭家政權的主張的,其實是圍繞著剃不剃髮的問題。

    當時清朝提出:鄭家可以世守臺灣,但必須稱臣奉貢,並且剃髮易服。

    而鄭家的要求是:可以稱臣奉貢,但不剃髮。

    最後雙方談不攏,所以才有了最後的施琅入臺。

    現代某些電視劇把施琅講成大英雄,但其實這人在歷史上屬於無德無行之人,攻下臺灣

    後,臺灣成為他個人的獨立王國,全臺灣一半以上的田地被他個人佔有。而且除在施琅的老家福建漳、泉地區招募佃農去種他的私田外,施琅更實施了嚴格限令:禁止大陸人民移居臺灣!

  • 10 # 長官遊記

    從1644年清軍入關到1912年,在這248年間,雖然達到了國家統一,但是滿漢矛盾從沒有停止過,孫中山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可見民族性不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始終是炎黃子孫。

  • 11 # 楚邾

    鄭經倒還真有一則不正經的故事,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鄭經是鄭成功嫡長子,其母為董氏,系董客光女,頗受喜愛。鄭經妻唐氏,系明天啟進士唐顯悅孫女,唐顯悅明朝累官至嶺南巡道,後任南明唐王兵部尚書等職。鄭經雖娶唐氏,但是後來喜歡上了四弟鄭睿(一說五弟鄭智)的乳母陳氏,而時人以與乳母私通為亂倫(三父六母,乳母亦居其一),並生下一子鄭克臧。

    《石井本鄭氏宗譜》關於鄭克臧的記載

    本來鄭成功聽到自己有了孫子之後非常開心,但是被唐顯悅告之鄭成功,鄭成功一怒之下令斬殺董氏、鄭經、陳氏及其子,此時,鄭經作為世子鎮守廈門,而鄭成功則在臺灣,洪旭等廈門諸將不從。鄭成功本來身體不好,又受到這件事打擊,不久(1662年)就一名嗚呼了。

    鄭成功死後,在臺將領黃昭等擁立鄭成功五弟鄭襲為“東都王”,與鄭經相對抗,不久被擊敗,鄭經於是進入臺灣,繼承延平王爵位。鄭襲先被囚禁在廈門,於次年(1663)降清。

    鄭經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病逝,死前以世子鄭克臧為監國,並託孤於劉國軒和馮錫範。馮錫範為鄭經次子鄭克塽岳父,所以聯合宗室並經董夫人同意,以鄭克臧系螟蛉子(其他姓氏過繼)為由將其處死,距離鄭經去世僅兩天,由鄭經次子鄭克塽承襲爵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塽降清。

  • 12 # 關河南望

    事實上,當年我在看康熙王朝的時候,也對這個看著十分猥瑣的胖子,抱有極大的敵意。看著他像反動的國民黨一樣,和人民作對,和國家作對,他註定要滅亡。

    但後來,慢慢的看的多了,懂得多了,才知道,原來歷史不是這個樣子的。原來所謂的為國為民,英明神武的皇帝不一定是正面人物,看起來猥瑣無比,反動透頂的人也不一定是反面人物。主要看我們從什麼立場看問題了(甚至當時都不知道鄭成功和鄭經的關係)

    知道鄭經還是因為一首詩:

    胡虜腥塵遍九州, 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博浪子房擊, 須效中流祖逖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 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日, 不斬樓蘭誓不休。

    這首詩將詩人對國破山河碎,敵人佔領著祖國的悲憤描寫的淋漓盡致,最後一句“不斬樓蘭誓不休”將為了光復河山的詩人的壯烈也展現出來,當我得知是鄭經寫了這首詩,我就想知道,一個反面人物,為什麼能寫出這樣的詩來,為什麼一個反面人物想要光復河山,光復誰的河山??

    於是我們又知道了,鄭經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兒子,鄭成功之所以是民族英雄,不僅是他收復了臺灣,更多的是,他身負國仇家恨,一生矢志抗敵,這才成了被民間和臨國共同敬仰的大英雄。

    而繼承他遺志的鄭經就是狗熊麼?

    也不是,鄭經雖然有毛病(是人都有)他和其叔父的內鬥造成了鄭氏內鬥,導致臺灣內部風險重重,清朝與荷蘭殖民者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失陷。但鄭經在陳永華的輔政下,卻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他維護海洋時代的華人利益,警告了西班牙使者:華人到呂宋(菲律賓)經商,不許西班牙人尋釁生事、刁難勒索,如果背約,將立刻派人前去問罪。又有興兵復國之舉,顯然他和猥瑣反動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康熙王朝》中醜化鄭經,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透過這樣來達到一些當時的政治目地,那就是對臺灣。所以這種大力宣揚的辮子戲就得到了認可。編劇也好,片審也好,都是為了這個目地而生的。如果我們處在日本入侵的年代,恐怕宣揚的正面人物就是鄭經了,就算國家只剩下一城一地,也要和侵略者周旋到底。

    當然,這種做法是絕對錯誤的,我們可以想象,日本入侵後建立了偽中華民國,而抵抗的人們如果知道會是這個情景,恐怕永遠都不會再抵抗了。

    再深層次點就不說了吧,反正人們都不傻,雖然曾經淪為奴隸,但再想給人們找個主子,聖祖,那是不可能的。醜化也好,篡改也罷,人們頭上的辮子剪掉了,心中的辮子,也必將消失。

  • 13 # 證券五分鐘

    本身康熙王朝就是戲說歷史,在目前的環境下,出於某些現實需要,自然要醜化據守臺灣的殘明。同時醜化的還有吳三桂和準格爾葛爾丹,當然在還珠格格之類的清宮戲更是醜化。

    這也不能算多誇張,出於各自目的,日本韓國越南歷史劇醜化滿清,也差不多。例如直到現在日本為了給自己侵華找藉口,近百多年文化作品都是滿清屠掠中華文明,都是滿清愚昧,到民國都是軍閥混戰,社會腐敗,官僚殘害老百姓。這樣的作品背後就是為日本侵略找恢復中華儒家文明的藉口。

    這套鬼把戲就是騙騙三歲小兒,網際網路時代,沒幾個人相信的。

  • 14 # 素餡4

    要回答新編歷史劇“康熙王朝”的問題,首先就要明確康熙是誰,只有深刻理解了康熙,才能對鄭經這個人物有一個全面的唯物史觀的認識,只能說這麼多了。

  • 15 # 五味社

    康熙王朝根據二月河小說《康熙大帝》改編而成,自然存在虛構之處。

    真實的鄭經經營臺灣將近二十年,臺灣大治。

    對內,繼承鄭成功的政策,寓兵於農,屯墾臺灣。建立行政體系,由陳永華管理政務,陳永華善治國,堪稱“鄭氏集團的諸葛亮”,建水利,辦學校,重屯墾。

    對外,由於清朝海禁,鄭經與外通商,主要物件是日本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尤其是日本,鄭氏與德川幕府關係極好,臺灣從日本進口銀、銅、鉛、盔甲,增強國力,支援戰爭需要。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通商合約,從英國進口火藥和武器。賄賂清朝官員,進行走私,包括人口。

    鄭經經營臺灣期間,臺灣大治,與清朝之間的戰爭互有勝負。

    鄭經逝世後第三年,清軍攻臺,其子鄭克塽不敵,投降清朝。

    電視劇康熙王朝根據小說《康熙大帝》改編,除了有虛構成分外,也是推崇宣揚康熙帝為主。

  • 16 # 威廉一懶眾衫小

    先亮結論:《康熙王朝》其實並沒有刻意去醜化鄭經,但卻肯定“篡改”了歷史。

    首先對於劇中鄭經這個人物,本人是抱以同情的。雖說他因猜忌而中離間計,導致施琅徹底投靠清廷,併為最終兵敗自殺埋下了苦果,但在劇中他既沒投降,又沒示弱,更沒說他為一己之私虐待百姓,濫殺無辜,臨死還自殺以殉國,總得說來在大節上是不虧的。

    但說到底《康熙王朝》不過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劇,為了文學的戲劇化,作者或編劇必然會對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化。既然是康熙王朝,那肯定是側重於寫康熙,那對於鄭經的事蹟自然會有弱化,甚至為了突出主線劇情的簡潔而不惜“篡改”歷史。

    第一,在“弱化”方面,《康熙王朝》中對鄭經這一歷史人物的呈現並未突出其治臺功績。鄭經自康熙三年(1664年)東渡臺灣後,採納陳永華的建議,鼓勵墾田,勸課農桑,插蔗煮糖,修埕曬鹽,興辦學校,建立孔廟,鼓勵發展內外貿易,並與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建立了穩定的貿易關係。鄭經主政期間,“臺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第二,在“篡改”方面,影視劇為了突出主線劇情,不得已對歷史進行了再加工,將施琅投靠清廷這一事件放在了鄭經主政時期,但施琅早在順治九年(1652年)便歸順了清廷,而那一年鄭經還沒有到達臺灣,此外殺害施琅一家老小的也不可能是鄭經,而是鄭成功。當然,歷史上清廷統一臺灣時鄭經已去世,當時主政臺灣的是鄭克塽,所以也就不存在鄭經自殺這一情節。

    《康熙王朝》中還有明珠赴臺灣招降鄭經的情節,而在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次和談,時間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但清廷派去和談的官員並不是明珠,而是康親王傑書,和談條件也不似影視劇中的那樣苛刻,只是提出鄭經應撤離大陸沿海島嶼,退守臺灣,臺灣則為大清藩屬,雙方“通商貿易,永無嫌猜”。

  • 17 # 華碩ROG專賣

    電視名字就告訴您原因了,它叫康熙王朝,主演是康熙,突出的是康熙大帝一生的豐功偉績。別人要襯托他,自然要犧牲一下別人

  • 18 # 只愛潘多拉

    因為《康熙王朝》是一部毫無歷史感的歷史劇,全劇充滿了對清朝皇帝的意淫,可以說大清第一神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劇中的清朝,“偉光正”得康熙如果能看到這部片子,他自己見了都會不好意思的。劇中康熙(陳道明演的)的形象,就更不用說了,完全是一個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正面人物,不但能力出眾,還一心為國為民,鄭經在劇裡面是什麼人設呢?是阻撓大清完成天下一統,專門給正面主角康熙對著幹的反面角色,這樣的人設能是好人嗎?

    鄭經的人設不是好人,也就算了,可編劇的套路又是一般神劇的水平,即反面人物一定是“小丑”式的形象,就是飛蛾撲火式的一味跟主角對著幹,不惜自我牲犧也要成就主角的偉大,所以反面人物大多是情緒激動,智商捉急之輩,劇裡面的鄭經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按這個套路來弄的,所以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物根本不配當康熙的對手嘛!

    事實上,就算是“大清電視臺”,也拍不出這樣的片子,因為清朝官方對鄭經的評價,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清史稿》是清朝遺老們編修的清朝正史,雖然清朝亡了國,但這部書基本上代表著清朝官方的主流觀點,因此也遭到後人的詬病,書裡面有鄭經的傳,附在鄭成功傳的後面,《清史稿》裡鄭經叫“鄭錦”。

    在《清史稿》裡,鄭經的形象就厲害了,他是一個聰明果斷的人,鄭成功剛死的時候,大將們不服鄭經,鄭經果斷地用陳永華、馮錫範主持大局,將不服的人一一消滅。可不是什麼無能之輩。

    在軍事上,鄭經也有兩手的,三藩之亂開始後,鄭經是主動進攻福建沿海,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戰績,搞得清朝很頭疼。而鄭經最厲害的是內政搞得好,把經濟軍事實力本來很差的一個小島,搞得可以和清朝對著幹,想想南明那幫人,有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人口和軍隊,結果被清朝吊打,就知道鄭經的水平不一般。

    《清史稿》都承認,鄭經在臺灣,更定軍制,任用馮錫範、陳永華主持政務,任用劉國軒等大將主持軍事,改革稅制,特別是發展海外貿易,“復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並至”,把一個彈丸之地,一直在打仗的亂世小島,搞得有聲有色,有如“承平時”。就是把亂世做成了太平盛世,而且還一直在打仗,這水平絕對不比他老爹差。

    《康熙王朝》的總製片人、總導演不惜親自上陣演鄭經也是絕了!

    而劇裡面的鄭經,完全是個政治白痴和跳樑小醜,而且也確實長得醜,和陳道明的高大偉岸一比,更是落了下風,更關鍵的是,劇裡的鄭經,英明果決,治軍理政的水平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來,反倒是給鄭經加了很多黑點的戲,如猜忌施琅,搞得施琅叛投了清朝,這完全是讓鄭經去揹他老爹的鍋,編劇為了黑鄭經,不惜竄改歷史。人家鄭經明明搞得很好,清朝差點就同意按朝鮮的待遇來對待鄭經了,而劇裡面卻大肆渲染鄭經晚年朝不保夕,最後被清朝大軍擊敗自殺,人家明明壽終正寢好不好!編劇為了黑鄭經,又竄改歷史讓鄭經給自己的兒子背鍋。

  • 19 # 血淹沒人間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搏浪子房擊,需效中流祖逖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時?不斬樓蘭誓不休!

    《悲中原未復》-----鄭經

    就衝著這麼悲壯又大氣的詩詞,肯定是戳痛了滿清餘孽的內心,因此明鄭政權他們肯定要不遺餘力的抹黑了。不僅鄭經被抹黑,連當初專門為他老爸鄭成功量身定做的《向天再借五百年》也被厚顏無恥的用在了康麻子身上,導致現在大部分人都以為這首歌唱的就是康麻子

  • 20 # Silence48324597

    滿清打臺灣,不是為統一,而是臺灣是明朝的延續,一日不打下,一日睡不著,臺灣一日不打下,民心就無法穩定。電視劇裡有一句話是對的,但凡臺灣有任何異動,大陸立刻響應,臺灣攻打漳州泉州,民眾非但不幫滿清朝廷,反助臺灣。滿清曾經一度考慮過放棄臺灣,就因為臺灣在心理的影響實在太嚴重,臺灣雖小卻是大明遺脈,中華正統,清朝雖大追根溯源是北胡女真蠻夷,這句話對於清朝的合法性是致命的,所以才要打,打下臺灣,斬草除根,我就是正統。所以,沒那麼高大上,什麼為中華統一,沒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慶餘年》中北齊沈重這一生的經歷?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