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了字改之
-
2 # 一聲佛號一聲心
《論語》是末學最近在學習的經典,所以很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的心得。
傳統文化“經史子集”典籍中,為什麼把“經”排在首位?因為算是帶“經”字的,那一定是先賢總結的精華所在,經的起時間的考驗,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是人生在世所最需要的東西,在浩若煙海的古代著作中,“經”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
言歸正傳,雖然以前也曾讀過幾遍《論語》,但未曾深入,只是很膚淺的理解,最近一直學習這部經典,又有很多新的感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直接翻譯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切身體會這句話的,我想不會太多,下面以女兒和末學的事例說說切身感受吧。
女兒上的是傳統文化和體制相結合的小學,今年三年級,讀《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也學英語等體制課程,女兒也是現學現賣,剛學點東西,和人說話時,就張口英語,閉口英語,見個老太太老爺子也跟人家說英語,時不時的還蹦出幾個成語或者經典句子,逗得大家特別樂,她也很開心,覺得長了多大本事似的,天天開心的不得了,早上六點多就自己起床,想讓她多睡會都不行,非要第一個到學校。
這不正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嗎!
-
3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論語》聖言之教,深受惠耳。但是,人各學不一,理解不同。學者無數,理解百人。就是說學習的人不少,而理解其中道理的人,和去做的,合乎情理的事的人,很少。光學而不理解,而又不去做(習之),也就別光說了(不亦說乎);因此,我的理解是:任何學習要取之有用,時而學習,時而用它,別光說不用或說說而已。實踐出真知,活學活用,“不亦說乎”也。
-
4 # 西門小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語出論語 學而第一。既然學而排在論語的第一章。
那我們來研究一下。
學而時習之的學,可能不是僅僅是學習的意思。 應該有學習領會思考覺悟的意思。學習文字的寫法讀法領會這個文字的含義覺悟文字運用的方法。
學也有學習技藝的意思。學習技藝並且使用它。
時。一為春夏秋冬,二為每時每刻。
習。學習, 練習,複習,實習。實習為在實踐中運用。
習字。
曾子曰,三省吾身,傳不習乎。曾子說,經典不用再複習領會了嗎?
不亦說乎。中的說,一為說話,二為悅,快樂愉悅的悅。
所以。
一, 這句話有學習文字以後不間斷的複習,領會它的意思,並且能夠正確把它說出來。
二,這句話也有學習技能以後在實踐中能夠運用。也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高不高興,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此謂之學,學無廢業,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用上了。
況且現在競爭這麼大,多學點總是好的。
-
5 # 一撮茶
這句子出自《論語》。
“學”,學習。“時”,時常,經常。“習”,複習。“說”通“悅”,愉悅,開心。
整句意思是:
孔子說:“學習而又能時常去複習,不也很愉悅嗎?”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學習能經常去複習就會有新的領悟,內心就會由然而生地開心。
-
6 # 安全人視線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出自於孔子的《論語》的《學而》一篇。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老師是這樣翻譯的: "學習並經常複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當時年齡尚小,另外理解能力也差,很長時間以來一直認為這是確切的譯文。
隨著年紀見長,慢慢地感覺這樣翻譯有點牽強附會,至少邏輯上說不通。學習並經常複習是與心情愉快有必然聯絡嗎?顯然沒有。
學而時習之的“習”字基本釋義一是學過後再溫熟反覆地學,使熟練,如練習、學習、實習等;另外一種釋義就是長期重複地做,逐漸養成的不自覺的活動,如習慣。
如果用“習”字的第二種釋義進行翻譯,那就是 "學習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這樣理解起來,感覺其邏輯關係比較自然。
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學習”是件很累的事情,甚至有時候感到也枯燥無味,但當學習成為一種習慣時,情況截然不同。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不再牴觸,不再應付,不再敷衍了事,慢慢的,我們沉浸於知識的海洋,自由自在遊弋,這樣我們就會快樂。而透過學習,如果使我們走向成功,哪怕的小小的成功,這種快樂會被放大,成功會讓我們欣喜若狂,所以這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
從被動學習到習慣學習是種質的變化。願我們養成學習的習慣,慣於學習,終身學習,在學習中尋找快樂,在學習中尋找財富,也在學習中收穫愛情。
-
7 # 南山劉向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中的第一句話,也是流傳最廣的,我們現在用的‘‘學習’’一詞,正來自這句話。但對這句話的理解,還是存在爭論,只在於‘‘習’’字該如何解釋。
這個字,我們現在組詞為學習、練習、預習、復興、溫習、習習涼風等,都帶有‘‘重複’’的意思,用到日常生活也不差,如,學到了知識,要常常複習,這樣才能牢固掌握所學到的知識。
能不能把‘‘習’’理解為實踐和練習呢?我想也是可以的,孔子所教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書’’是古代典籍,其他的都屬於禮儀和技藝,書本可以是知識,需要復興,技藝則需要練習,如演習禮儀,練習射箭、駕車和樂曲,這些都屬於實踐。
《論語》中還有三則,可以與‘‘學而時習之’’相互理解: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又聞。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或許更多的是指實踐、練習,但也包含著復興、溫習的意思,比我們現在的理解該更廣些。
-
8 # 墨語聽香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習時之,不亦悅乎? ”
2000多年前的 學和習要分來用的,學的文字解釋:覺悟,學字有,學和教的意思,也包含學和教之間的過程,結果;習的文學解釋:字形本意是鳥兒反覆學飛,就是反覆練習,刻意練習。孔老夫子所教所用,”大六藝”需要用《學》,“小六藝“需要用《習》
大六藝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先秦文獻經典
小六藝包括:禮,樂,謝,御,書,數,六種春秋時代知識階層需要掌握的技能
不亦說乎?:這裡說學習應該是件很愉快的事情。這也是孔老夫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禮記》裡頭說:同門曰朋,同志曰友。
《禮記》中還句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
學習不能自個悶頭苦學,還得跟師長,同窗,共同切磋論證才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旁人不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我也不會惱怒,這樣也是君子應該有的行為。
君子在孔老夫子之前是一種社會地位,是貴族。而孔老夫子之後給了:《君子》重新的道德人文概念。
這三句話應該算得上孔老夫子的教育思想,治學根本,這三句話,涵蓋了方法,態度,目的。
在學習交流,談論,切磋,思考中得到快樂,是態度。
透過反覆練習技能,覺悟思想境界,標榜行為原則成為君子,
-
9 # 陰山散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出自於孔子的《論語》,一直被稱為千古名句,且代代相傳。孔子的本意:"學到待人處世的道理並適時實踐練習,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悅的事嗎?”而也有人片面理解成“經常學習是一件快樂開心的事情”。孔子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本人認為,理解孔子的這句名言,不僅要站在歷史的長河裡琢磨,還有站在時代的背景之下去思考,我們感悟偉人的思想,更應為社會所用,賦予新時代的豐富內涵。
-
10 # 走馬中原
俺的理解就是每天要多讀書,學習!書中有黃金屋,顏如玉!讀書短時間內是看不到收效的!但時間長了就會對自己人事、作為以及工作有巨大的幫助了!現在很多人認識不到這點!依然認為讀書何用?曾經無數人對我這樣說過!
-
11 # 無量光佛剎
《論語》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學習並且時時的溫習、運用,不是很讓人高興嗎?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實踐和鍛鍊提升所學知識,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學”的含義是學習與教學,是孔子畢生奉行的事業,是孔子積極向上人生觀的流露和寫照。
“學而時習之”,就是要多學習,採取“無時而不學、無處而不學、無事而不學”的積極態度。這樣隨時、隨處、隨事都在學習當中,時時、處處、事事都能得到啟發、得到教益。如此日日用功、處處學習,內心自然充滿了掌握真理的愉快。
所以說,“學”就是獲取知識;“習”就是付諸實踐。“說”字和“悅”字相通,就是喜悅愉快。整句話可以理解為:
得到了知識,並且經常溫習、運用,那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句話說明了獲取知識與實踐運用的重要性,包含了知識的認識論、方法論和目的論,真可謂“內容豐富,言簡意賅。”
-
12 # 另公子
我認為開心的不是因為學習,孔子想表達的是,透過學習、又不斷的練習和實踐最終讓我們遇見了更優秀的自己,而這才是不亦說乎的根本原因!
-
13 # 士之君子
初中讀的時候覺得學過的東西再去回味是件開心的事。
畢業後再看學過的東西再去驗證它是件開心的事!
現在看學過的東西再去運用他也是件開心的事!
現在發現聖人太偉大了,在不同的階段都能讓人回味,了不起!
-
14 # 綠荺軒國學書院館主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出自於《論語》第一篇,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理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個人體會要把握:學、時、習、說,這四個字的要點。
先說“學”字,老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的一生也是學習的一生。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一生都在學,只是有些是你沒計劃學的,有些是計劃在內要學的。一個積極的人生,應該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一個有目標的人生。
再說“時”字,這裡的“時”字,不是時間的意思,指的是時機的意思。在《易經》文化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時、位”,時機和位置,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得時守位的自然規律。
其次“習”字,是練習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也可以理解為“實踐”。
最後這個“說”字,應該理解為會心一笑,愜意,心裡開心,但沒有太多的表現出來。不是那種開心得,哈哈大笑的開心狀態。
把握了這四個字的要點,整體就好理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了。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學到的一些人生道理或者技能,在恰當的時機,得到了實踐,發覺是對的,心裡特別的愜意,開心。
-
15 # 於笑天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僅從字面分析,並不難理解,只要知道“說”字同“悅”就可以了。但僅從字面去理解,很難理解論語中的真實意義。論語開篇連用了三個問句,如果僅安字面去理解,那麼這三句話是沒有任何聯絡的。沒有聯絡的三句話放在一起的,有這個道理嗎?要正確理解,必須把這三句話聯絡在一起,才能有正確的認識。
而這三句話的中心詞就是“學”字,這裡的學,不能只認為是學習或者學過的知識,而是指自己的學說的意思。這個學說也可以認為是他自己的道,因為他有自己一整套理論。因此這句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學說,在適當的時候拿出來看看,不也是件很快樂的事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就是說,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學說,也不必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
16 # 趙日金14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證明已經學過了。習,溫習也好,實踐也罷,學過的,就去做,實踐對了,就說乎了,即高興了。既反覆溫習反覆實踐學過了的東西,都做對了,會反覆地高興嗎?
-
17 # 仃唐星心靈的閱讀
放眼現代潮流,不斷變化發展程序中,更需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呼)。
在不斷的和朋友和一些長輩的交流中,認識到人從來就沒可能一帆風順的,在現實生活中不斷都有各種事情,如工作問題,感情問題,健康問題,事業前景,需要自己直接面對和擔擋。
這些問題不分富有,還是貧窮,都要面對的,因為無論你多得意多麼的富有,無可否認都會面臨瓶勁,和轉折,如沒有平時的學習和積累人生知識,閱歷和眼光,企業,或者人的事業發展就會受到障礙,而面臨困難。
請相信知識就是力量!
-
18 # 命理師陳一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敢說,大多數解釋都是錯的。不信聽我分析下,自然見分曉。
基本上,都會把“說”通假成為“悅”,這意思就是愉悅快樂了。然後就雞湯式的講,學過的東西,要經常溫習,不是很快樂的事嗎?我呸,誰經常溫習經常複習,很愉快很快樂的?除非你沒讀過書,那你沒複習溫習的經驗,我就沒話說。
孔子包括給他編輯論語的學生,都沒說要什麼通假字啊,關於通假字,是後人為了學習方便,強加上去的。這裡的“說”,讀shui,第四聲,是演說辯論的意思。
當時孔子是在講,關於學到治理國家或者是行軍打仗的這些本事之後,要時習之,有空要拿出來複習下,加深印象,加深理解深度。但是怎麼複習呢?因為還沒有實際條件可以發揮的情況下呢,自然是要用嘴巴來演說辯論啊。
-
19 # 沅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於《論語》孔子說的話。意思就是說,學習並且在一定的時候實習、演習學到的知識,這難道不是一件讓人覺得高興、愉快的事嗎?
學習,要學以致用,所以要時而習之。同樣在《論語》裡指到過學習還要時不時複習,“溫故而知新”;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多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個人認為,可以用另一位學者梁啟超的話來類比理解孔子的話。梁啟超的《學問之趣味》裡說,“學問欲”是固有本能之一種。這和孔子的言論是一個道理,學習不是一種片段性、臨時性的狀態,而是一種長期狀態。學習也不是一種收集性的活動,收集到知識就完成任務。學習、思考、融入生活、學習致用是一個連貫的整體。學習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樣的。
-
20 # o雲達o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關鍵詞:學、時、習、說。
學呢,就是求學的意思。韓愈《師說》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學者,便是求學的人。
學,是一個資訊輸入的過程。老子《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求學,就要不斷接受來自外部的許多資訊,然後,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與學對應的,便是習。複習也好,實習也罷,都是學以致用。學而不用,等於白忙乎。習,便是一個資訊輸出,同時形成知識的過程。
學與習是一個連續的整體。現在學習是一個詞,就包含了學與習這兩個行為。從單純的毫無意義的資料,到資訊,到知識,再到智慧,學與習就是必不可少的兩個環節。
時,是什麼意思呢?按時?隨時?經常?老子《道德經》說:動善時。放到這裡,便是:習善時。善時的話,就不要籠統地、盲目地去習、去用了。具體怎麼運用,“時”這個火候,很難說清楚,也很難把握,關鍵就看每個人的造化了。
說,悅,高興。如果念shuō的話,似乎也可以。
亦這個字,當也講。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孔孟的開篇,都用了“亦”這個字眼 ,也很有意思。
學也學了,習也習了,行為也善時了,心態也樂觀了,也不能保證什麼都會按自己的意願來進行。《論語》緊接著便又是兩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兩句話,兩種情況,兩種考驗,同時也是兩種心態。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做一個不慍的君子,還是做一個有慍的小人呢?
面對成功與收穫,或是挫折與不順,今天的我們,或許也可以向古人借智慧,孔孟老莊孫子,等等很多古人,不都是我們的老師嗎?還是那句話: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而我們,就是學者,那個求學的人,永遠在學習路上前進。活到老,學到老。道可道,非常道。
回覆列表
個人對學習的觀點則來自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自己總結了四個字“學思悟行”,既學習思考轉化實踐。
實踐過程中(既工作中的應用)則是採用質量管理體系原則: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調整(Action)。不細講了,想了解的可以網上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