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象棋對局覆盤

    雖然孔融小時候就懂得禮讓,但是長大以後的他卻是另外一個樣子。可以用以下幾個詞語來形容殘暴,殺戮,沒有責任感,不孝順。

    孔融異常的殘暴。他被人推薦去擔任高官,這也把自己殘暴的一面暴露了出來。當地並不太平,常常有叛亂。老百姓生活也很艱難,當地的稅收始終滿足不了朝廷的要求。按道理及時處理幾個亂黨,安撫老百姓就行了。但是孔融並沒有為老百姓考慮,直接要求當地老百姓上交稅款,還殺了幾個人來警告老百姓。

    孔融還非常愛殺戮。他安排下去的任務,如果對方沒有按時按量的做好,他根本不會問原因,只會將對方殺死。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奇怪的事情而殺人。有一次他看到別人父親去世,並沒有大哭。孔融覺得他哭得不夠悲慘,不夠傷心就把這個人給殺了。理由是他覺得這個人不孝順。一個人的孝順與否,怎麼可能憑藉哭就能看出來的呢?也許人家是為了讓自己的家人放心。

    孔融沒有責任感,在北海軍工作的時候經常會和一些出名的人物談天說地,但是他並不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他自己沒本事就算了,還不願意聽取別人的建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真的是沒有作為官員的責任感。為了活命,他還丟下了士兵和百姓不顧,自己去投奔曹操。

    孔融也不孝順。孔融在喝酒期間說過父母和兒子之間是沒有什麼感情的。孔融這樣說自己的父母和祖輩看起來非常過分。曹操就用不孝順的名義把他給殺了。

  • 2 # 摸金校尉達文西

    說到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小學課本中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後人的典範,說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的爸爸帶回來兩個梨,把孔融和哥哥都叫進屋內,讓孔融拿梨,孔融去拿了兩個中小的那個,把大的那個梨讓給了哥哥,爸爸問他為何選擇小的那個,孔融說,自己最小理應拿最小的那個梨,孔融讓梨的故事從此家喻戶曉,傳為佳話。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另一個關於孔融的故事,有一天孔融的家裡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誇讚孔融很了不起,小小年紀就學會謙讓,但是,客人又說了一句:“長大後可就不一定了”。孔融機智反駁道:“想必你小的時候也很了不起”。這則故事也被傳為了佳話。也許大家還不知道,這位到孔融府上做客的客人是一位算命先生,他居然預料孔融長大後品德不行,事情真像客人預料的那樣嗎!

    然而孔融真的長大了,不出客人所料,性情和性格都不像小的時候,這時候的孔融特別的自私自利,而且不忠不孝,親戚朋友的避而遠之,認為他是個怪胎。

    有一次,孔融受董卓推薦,趕赴都城上任北海相,去的路途之中,孔融見一個20多歲的人年輕小夥,在路上悲傷的哭泣,而且還披麻戴孝,後來一經詢問,才知道這個年輕人的父母雙亡,年輕人很是悲傷,不停的哭泣。可是見狀的孔融認為他哭的不可傷心,妄下定論,說此人肯定不孝,只是在裝模作樣的哭,恐龍還說,或許他的父母就是被他害死的,於是孔融命令首相把他抓起來,並用劍把他刺死。

    孔融不止薄情寡義,還特別的心狠手辣,不忠不孝,還有史書記載,說孔融長大後,與父親根本沒有什麼親情,在父母老年的時候,孔融只是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這些生活必需品,與母親也沒什麼親情可言,只是當著外人裝作很孝順的樣子罷了。這段話在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父子無親,情慾發耳,子母無情,物出瓶離。”這可是孔融的後人所說,並不是刻意的抹黑孔融。

    黃巾軍起義,孔融正擔任北海相,此時的董卓擾亂朝綱,大權獨攬,壓迫百姓,施行苛政,百姓民不聊生,為討好董卓,孔融強制百姓繳納賦稅,但是很多老百姓家裡面根本沒有餘糧,連肚子都吃不飽,孔融就責怪下屬辦事不力,就立即下令把辦事不力的下屬殺掉五個。

    長大後的孔融薄情寡義,心狠手辣也就算了,但是,他還沒有什麼軍事才能,雖然被稱作是建安七子,可是在指揮打仗方面完全不懂,在他所管轄的北海範圍之內,屬下官員貪汙腐敗,強徵民家婦女,後來黃巾軍起義,恐龍不想著怎麼抵禦起義軍,反倒整日喝得酩酊大醉。

    手下官員見孔融每日飲酒作樂,大家覺得孔融應該有禦敵之策,誰知,黃巾軍兵臨城下之時,孔融獨自乘一匹快馬溜走了,而且還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扔下不管,一路投奔到曹操麾下,北海計程車兵和城中百姓瞬間就被黃巾軍攻破,百姓生靈塗炭,哭聲震聾欲耳。原本以為孔融投奔到曹操麾下,會勤勤懇懇為官,誰知他老是挑曹操的壞毛病,曹操可是雄才大略之主,孔融這樣做使得曹操很不滿,本想直接殺掉孔融,但是曹操考慮到這樣做會損害自己的明望,所以最後都沒有對孔融下手,只是暗暗提點孔融說話注意,後來孔融不但沒改,反而更加妄加指責,曹操實在忍無可忍,找個藉口就把孔融殺死了。

    大家只記得孔融讓梨的故事,卻不知道孔融長大後的為人,現在知道了吧,被長大後的孔融完全顛覆了的三觀。

  • 3 # 哈爾濱盲流子

    孔融後來被曹操找了一個很小的理由殺掉,實際上是孔融自己“求仁得仁”。孔融在最後的日子裡,還有一段清閒的時間,史載“及退閒職,賓客日盈其門。常嘆曰:‘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孔融對自己可能的結局已經非常清楚,聚友飲酒,是對時代的絕望,也是對生命的依戀。

  • 4 # 恩睿

    孩子的世界裡有多少的概念,如果總是一味把好的多的給別人,這樣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會被討好別人所迷惑,不容易有幸福的人生觀。

    可以分享,但前提是我手裡有兩份或者三份,如果只有一份可以選擇不分享給他人,如果兩份可以選擇多的那份留給自己,因為一個人的本性裡該有對自己的好多一點!這是一種自信,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因為在我小的時候,我的個人物品總是在不被允許的情況下,我媽直接從我手裡拿走給親戚家來的小孩,我比他大三歲,這可能是大人的理解!

    當我發現我的小物件不見時問我媽,我媽直接一句給親戚家了,我說我還用又不是不用了!我媽能說我想給人家類!那時我上小學。

    後來我總覺得自己很卑微,不配擁有什麼,甚至會懷疑自己是撿回去的孩子…

    其實很小的事情,但是在孩子身上就像小樹身上刻的痕跡———

  • 5 # 楊過100200

    孔融長大後,因發表不孝言論被曹操處死了。有人問孔融,父母於子,當有何恩?融曰,父之於子,何發乎情耳!子之於母,臂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 6 # 藝文雜記

    長大後的孔融也做了一系列奇葩的事情,都看似高尚,實則荒誕。當然最後也因為他們不低調惹來了殺身之禍。

    一門之爭

    孔融哥哥孔褒的朋友張儉被追捕躲在了孔家,後來事發,孔褒被牽連。孔融地哭著喊著要跑去頂罪,結果導致孔褒被殺,孔融身名大振。正常方法,應該私下去疏通,搭救哥哥。孔融卻來了個,大義滅親,踩著哥哥的命,壯自己的聲譽。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

    孔融的父親孔宙死了,孔融據說哭到站不起來,孝順之心人盡皆知。誰知,一次炒作還不夠,父親死了沒多久,又發表了離經叛道的言論。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說什麼,父親對於子女,沒有恩情,子女只不過是父母激情之時,情慾的產物。還說子女對於母親也一樣,就是如同物體從瓶子裡拿出來一樣。

    現在聽起來,也有點不堪入耳。孔融還真是為了炒作自己高明,語不驚人死不休。不過他後來的行為也是這位的,袁紹軍隊圍困青州的時候,他把妻兒丟下自己跑了,以至於妻兒殉難。

    講曹丕八卦,吐槽曹操,惹禍身死

    不得不說,孔融為了出名,也是個碰瓷的高手,而且可著曹操碰。不僅公事上與曹操對著幹,顯示自己的不同意見。還時不是寫文章諷刺曹操。甚至對人家家人人身攻擊。說曹丕娶了袁熙的遺孀甄洛,堪比武王就把妲己賜給周公,還說兒子如此,老子又能好到哪去。

    曹操實在不堪其擾,收集了孔融的,狂妄自大、不忠不孝的證據,置孔融於死地而後快。隨著年齡的增長,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一點影子都沒有了,更多的只有沽名釣譽,惡意炒作,最終也害了自己和家人。

  • 7 # 御前帶刀侍衛

    在三國時代,孔融是一個很有名的人,除了傳說中的讓梨故事,還有很多事情,足以令大家敬佩。孔融,字文舉,山東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孫,父親孔宙,曾為泰山都尉,有一個哥哥叫孔褒。孔文舉很小的時候就是個神童,十歲之時隨父親進入京城洛陽。在當時,洛陽的著名名士河南尹李膺經常閉門謝客,並且揚言,不是當今的名士大儒,休想進我李家的大門。才十歲的孔融很不服氣,就隻身去拜訪。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前去京師拜訪當時的名士李膺。名士可不是隨便見的,孔融直接對李膺的門人說自己與李膺是世交,要求見李膺。當門人將孔融帶到李膺面前時,李膺詢問他祖上是否是世交。孔融一本正經地回答說,我們的祖先孔子和老子可是好友啊!在場的人無不覺得小孔融很機智。這個故事還沒有完,太中大夫陳來晚了,旁人就把孔融機智的表現告訴了他。不以為然的陳韙卻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聽了,立馬回擊說“按你這麼說,你小時候也一定很聰明瞭”,巧妙地諷刺了陳煒。

    孔融的聰明,現在叫高智商。用現代管理學理論分析,從事管理工作的人,智商的作用只佔百分之二十,而起決定性作用的,卻是情商部分,這後一塊佔了百分之八十。那麼走在仕途上的孔融,就恰恰是一個智商高情商低的人。

    孔融不會與上司相處。最初他在司徒楊賜府上做屬員。河南尹何進要晉升為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自己的帖子去拜見何進,以示祝賀。可能當時溜鬚拜賀何進的人比較多,門人沒能立即給孔融通報,孔融便一氣之下從門人手裡奪回貼子,返還楊賜府,事兒辦砸了,賭氣自責幾句,竟揚長而去。就這樣隨便炒了上司的魷魚。

    後來孔融為曹操賣命,卻自以為是、自命不凡,甚至連曹操都不放在眼裡,認為曹操無論在學識還是能力上都比不上自己。當別人提出想法時,孔融總能想出各種理由反駁,還自以為自己考慮全面,能從他人看不到的角度想問題,久而久之別人都覺得他是故意在抬槓,很是招人厭。而且孔融喜歡在家裡大擺筵席招待文人墨客,引起了曹操的懷疑。恰好此時有人誣告孔融,曹操藉此機會將孔融及其家人全部殺害了。孔融如此自命不凡的人,最後卻連個給他收屍的都沒有,實在是可悲。

  • 8 # 煙雨笑春風

    毀童年啊,小時候的孔融讓梨教育多少小朋友,但後來的孔融就是作死了。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孔融四歲的一個Sunny明媚的日子裡,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於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好奇地問他:"別你怎麼不自己分最大的呢?孔融說到:"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

    孔融的作死之路從七歲那年開始,大致說來就是一個逃犯逃到他們家然後孔融開門收留了他,結果有人追了過來說他們家包庇逃犯,孔融大義凜然的站出來承擔責任,但是那些人覺得孔融太小了不可信,於是抓了他哥哥並且殺死了。 第一步 坑死了那個當年吃了個大梨子的哥哥。

    第二步坑死全家,孔融後來也是一個學霸,成為地方上的一代名士。後來孔融投靠曹操效力,孔融這人一點不謙虛,甚至有點瞧不起我們的曹總。當別的文人或者曹操提出什麼想法的時候,孔融總是找其他理由反駁他們。在孔融看來,他覺得顯示了他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孔融還喜歡在家裡宴請文人名士什麼的,引起了曹操的猜疑。曹操就讓手下將孔融和家人殺掉了。而孔融死掉後,也沒有人願意或者敢去收屍。

    一代"教育大師"孔融,就用自己的低情商作死了自己。

  • 9 # 陳小二do

    孔融是人們所熟知的人,年少成名,聰明絕頂,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讓梨的故事廣為流傳,可能人們只知道他小時候的故事,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成年後的命運是怎樣 。

    孔融,字文舉,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為“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其父為元城縣令、泰山都尉孔宙。其祖上世代在漢朝為官,孔融自小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曾擔任過朝廷的許多要職,孔融更是經歷了何進、董卓、和曹操三個權臣當道的時期。孔融忠於漢室,經常與這幾個權臣鬥智鬥勇。

    漢獻帝繼位之後,他當時在朝中擔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等職位,時稱孔北海。

    孔融是當時名滿天下的名士,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很深,是建安七子中的領軍人物。

    孔融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與董卓、曹操等權臣為伍,是東漢末年混亂的社會中的一股清流,但是其最後的結局是被權臣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孔融處死,誅其滿門。

    孔融知道自己逃不過一死,卻抱著最後一絲希望請求使者保全他的兩個幼子。然而,曹操並非心軟之人,這對幼子最後還是被殺害了。兩個幼子中的其中一位在臨死前說了一句千流傳古名言:“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 10 # 二俵哥

    長大被曹操給殺了,每天瞎逼逼,惑亂軍心,被曹操給咔嚓了。孔融小時候能讓梨,不管在那個時代,應該不是很有意義的事,但因為孔融的家庭,社會地位(孔子的後代),導致他做的一點稀鬆平常的事,被執政者大肆宣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西漢末年,當官需要推舉孝廉,也就是你非常孝順,廣大人民尊敬你,你是可以推薦當官的。加上孔融是世家子弟,也讀了些書,肯定還是有點才。正是他有點才,還有名氣,就恃才傲物,把曹操不放在眼裡,經常罵他。但曹操是個偉人,不鳥他,曹操最後殺孔融,是在官渡之戰時,孔融在許都,大肆散播謠言,古惑軍心,講曹操打不過袁紹,這才被曹操所殺。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管你有才還是沒才 你一定要管住好自己的嘴巴,不要妄自評論,瞎逼逼!不然會有殺身之禍

  • 11 # 恩恩的糖果屋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臺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歲,能讓梨。”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徑直往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他拉住,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係,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係,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公元208年,曹操準備南征劉表,理由是消滅割據政權,興復大漢的一統江山。當然,曹操心裡真正怎麼想,誰也不知道。在出兵之前,曹操還騰出空來消滅了一個高階知識分子,這個人拿到現當代中國的文壇,可能沒法和魯迅比,但和沈從文、茅盾至少是一個級別的,他的名字叫孔融。

    孔融做北海相的時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來仔細觀察,發現這人哭是哭了,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我們知道,按照儒家的經義,父母死的時候,應該悲傷,但不能過度到損害身體的地步。然而在後漢,所有自以為正直的知識分子,都以悲傷到哀毀骨立為榮,孔融曾經就是靠這個搏出位的,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馳,當即把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殺了。我們說孔融這個人很殘忍,還有很多其他例子。

    孔融肯定不會承認他殺人同樣不講道理,如果我們能透過巫師找回他的鬼魂,他肯定會說:“不,我跟曹操不同,我殺人,殺的都是該殺的人,他們都是十惡不赦的禽獸,死有餘辜。”這是孔融真實的想法,也是後漢知識分子群體的真實想法,他們從哪來的道德優越感呢?為什麼會這麼自信呢?當然是來自於儒家經典。但這個儒家經典,嚴格地說,是經過他們自己改造的儒家。

    從後漢、三國的歷史記載來看,像孔融這樣的知識分子,是過大於功的。正是他們的偏執和不寬容,直接激發了各種政治矛盾,像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那樣,壓垮了後漢王朝。當時代給他們機會時,他們又沒有一個能收拾殘局。孔融乃是其中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如果他活在今天,做個專職的時評家倒是不錯,可惜歷史把他放到了不合適的位置,於是他不但別人製造巨大的悲劇,也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悲劇。大而化之,就是整個民族的悲劇。

    曹操是這麼個觀點,你如果是這些小事你諷刺我一下,我就哈哈一笑算了,但是如果你反對我的政治路線,那是不能容忍的。而孔融恰恰就反對曹操的政治路線。曹操要跟袁紹作戰,官渡之戰前,就是孔融在朝廷中散佈袁紹不可戰勝的這麼一個論調。那這個在戰爭期間是不能允許的,戰爭期間你怎麼能夠散佈敵人不可戰勝的論調呢?這是很嚴重的。還有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他提出來千里之內不封侯,就是在京城的一千里範圍內不能封侯。這個時候曹操已經封了武平侯,意思就是把曹操趕出去,那曹操當然是不能接受的。

  • 12 # 超級影視界

    小時候不是都誇孔融讓梨嗎,但是我當時就覺得這個家教不行,讓來讓去虛偽的很。

    然而這口雞湯被反覆熬煮,逼著人喝。

    後來學到孔融長大後,孔融有段很出名的話,大意是:“親爹有啥可孝敬的,當時他不過是為了解決自己的性慾罷了;親孃也沒啥特別的,不過是個裝東西瓶子,東西出來了,跟那個瓶子還有什麼關係”

    這活脫脫的父母皆禍害嘛,最後治不孝殺頭。這家庭教育很有問題啊。但是也讓我們後人總結出來了一些經驗

    1 有些成功無法複製

    其實,這種事兒我們小時候都幹過,沒啥了不起對不對,為啥人家名垂青史,而你默默無聞?

    除了小孩會說話,大人會炒作之外,讓梨故事能流傳一千八百多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孔融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

    查查家譜,孔融正經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父親孔宙,時任泰山都尉,地方行政長官。也就是說,孔融不但出身名門,而且是個標準的官二代。

    所以你懂了吧,讓梨啥的並不重要,小蝌蚪的時候你還讓過出生泳道呢,那又怎樣?有些成功,你永遠無法複製,跟孔融相比,在起跑線上你就已經輸了。

    2 出名要趁早

    到底是聖人後代,家學淵源。孔融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文采出眾,不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思維敏捷能言善辯,思想品質道德情操更是無可挑剔。

    除了4歲讓梨之外,在孔融成長的不同階段,還陸續發生過幾件轟動一時的大事件。

    (1) 小時了了

    10歲那年,孔融隨父親到京城洛陽,當時,洛陽有個文化名人叫李膺,孔融久仰其大名,專程前往拜訪。

    名人當然不是你想見就能見的,何況還是個孩子。門衛問:“你誰呀?”孔融說:“我是李老師的親戚。”門衛一聽,不敢怠慢,趕緊進去通報。

    李膺把他叫進來一看,不認識。就問:“你誰家孩子?我們是什麼親戚?”孔融說:“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請教過周禮,有師徒情誼,所以,你我乃是世交啊。”

    當時有許多賓客在場,無不為孔融的睿智感到驚奇。再一細問,原來是4歲讓梨的孔融,都說:果然是個聰明孩子。

    有人不以為然,撇撇嘴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聰明啊。

    孔融一聽,當即回了一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看你現在的樣子,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那位被孔融說得無言以對,眾賓客鬨堂大笑。孔融在這件事中所顯現出來的機智,一時被人們津津樂道。

    (2)扶而後起

    13歲,孔融的父親去世了,孔融悲傷過度,“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差點沒哭死過去,以至於走路都要人攙扶。

    街坊鄰居看到此情此景,無不為之動容,都誇:你看人家老孔家的孩子,多孝順。由此,孔融又在社會上有了孝順、重感情的人設。

    (3)一門爭義

    16歲,孔融的哥哥的一個朋友因罪被通緝,投奔孔家,哥哥不在,孔融很江湖,自作主張收留了通緝犯,法律上這叫包庇罪。

    事情敗露後,兄弟二人和孔媽媽都爭著伏法,特別是孔融,哭著喊著要一人承擔,史稱:一門爭義。把朝廷都給感動了,只治了他哥哥的罪。

    就這樣,孔融在黑白兩道又留下了義薄雲天,敢作敢當的美名。《後漢書·孔融傳》總結說:“融由是顯名”。

    總之,從4歲讓梨開始,孔融就顯現出非同一般的才智和德行,多才多藝,機智聰慧,能言善辯,禮貌謙讓,孝順父母,重情重義,年紀輕輕就集各種美德於一身,成為當時炙手可熱,名噪一時的青年才俊,時代楷模。

    當年,父母教育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看看人家孔融。

    3哭不好會死人

    孔融在北海主政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頗有政績。

    憑藉孔子後人的特殊身份,孔融在北海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特別是孝道。

    據《太平御覽》記載,說有一次孔融在路旁看見有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這分明是假哭嘛,肯定是個不孝之子,給我殺了!就這樣把人家給殺了。

    “哭墳不悴”的故事在北海迅速傳開,從那以後,我的天哪,當地哭墳,一個比一個慘。

    民間有歌謠是這樣唱的:

    南風喃,北海北,北海有墓碑。

    ,北秋悲,命喪黃泉為了誰?

    砍頭只因——哭墳不悴。

    4不畏權貴,頂撞領導

    到了漢獻帝時期,孔融升任太中大夫,此時,丞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經成為東漢王朝的實際掌舵人。

    曹操,亂世梟雄,權傾朝野,且為人狡詐,生性多疑,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處事名言,世人對其多有懼憚。

    唯有孔融,根本不把曹操放眼裡,算個球!不畏權貴,仗義執言,動不動就出言嘲諷頂撞。

    建安九年,曹操擊敗袁紹,攻下鄴城,發現袁紹的兒媳婦兒長得挺好看,有心據為己有,轉念一想:這樣不是比袁紹小一輩兒了嗎,算了,賞賜給兒子曹丕吧。

    這種事按說也沒啥,美女誰不喜歡呢,反正屬於戰利品,不用白不用對不對,別人都沒說啥,孔融不願意了,給曹操寫信:“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當時沒明白啥意思,回來問孔融:妲己後來賜給周公了嗎?我怎麼不知道這件事?

    孔融淡淡一笑:“以今度之,想當然耳。”以你們父子現在做的事情推斷,一定是這麼回事!

    曹操這才明白過來,這是在諷刺挖苦自己,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類似的事情還有。

    建安十二年,曹操準備北上討伐一個叫烏桓的少數民族部落,孔融又譏諷曹操說:“大將軍勞師遠征那麼弱小的部落,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公然嘲笑領導的戰略部署和作戰計劃。

    把曹操給氣的呀,這種臭知識分子,仗著自己在社會上有點名望,從來就不聽話,就喜歡較真兒,就喜歡跟領導抬槓。

    有心殺了孔融,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把柄。目無領導妄議朝政?不存在的,參政議政就是孔融的本職工作。以此為藉口誅殺文化名人,而且是孔聖人的後代,光是社會輿論你就受不了。

    還有。

    因為連年征戰,百姓民不聊生,連軍糧都籌措困難,喝酒就成了一件相當腐敗奢靡的事情了,畢竟那個年代的酒都是糧食釀造的。

    而且,公務員上班時間飲酒嚴重影響日常工作,群眾對此意見很大。曹操就以“酒可亡國”為由,在全國頒佈了一道禁酒令。

    孔融又站出來了:我反對!

    孔融是誰,“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嗜酒如命,一天兩頓酒,一次最少半斤,禁酒這不是要我的老命嗎。

    當即跑去跟曹操辯論:天上有酒旗星,地下有酒泉郡。高祖醉酒斬白蛇,開漢家四百年基業;漢景帝醉酒幸唐姬,才有後來的光武中興。無數先賢因酒而建功立業,“酒之為德久矣!”這麼好的東西憑啥不讓我們喝?

    曹操:喝酒誤國,實幹興邦,夏商兩代就是因酒而亡的。

    孔融:錯!夏商兩代是因女人而亡的,你咋不乾脆禁止婚姻呢?

    曹操:你這不是抬槓嘛,喝酒誤事你總該承認吧?

    孔融:大家平時工作壓力那麼大,不喝點酒怎麼緩解壓力?“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話是誰說的?

    曹操:你,你你,你給我出去!

    媽蛋!懟領導還懟上癮了你,這麼多年來,你恃才傲物,處處跟我唱反調,老子對你一忍再忍,你還越來越放肆了,這次非弄死你不可!

    此事在《後漢書.孔融傳》中有記載:“時,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這麼多年我們都被騙了!原來小時候哭父親那麼傷心都是假的,別人哭的不傷心他還把人家給殺了,這個騙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偽君子!

    建安十三年八月,赤壁之戰的前夕,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太中大夫孔融被滿門抄斬,享年55歲。

    後世有詩曰:

    客滿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

    才疏意廣終無就,已兆清虛西晉風。

  • 13 # 再思樓紀

    前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長大後發展的不怎麼樣,能力不夠,一家老小都他害死了。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這小孩子從小挺聰明懂事,別人看他取梨都拿小的,問為什麼這樣?他不說是因為自己禮讓,而說“我人小,所以吃小的”(小兒,法當取小者)。小孩子不僅乖,而且很會說話。

    但是孔融後來發展的不怎麼樣,可以說沒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而且把家都敗掉了,連累了家裡人。史書上說他“才疏意廣,迄無成功”。主要的原因就是,孔融的情商很低,經常得罪人,而且見識也並不深刻,辦不了實事。

    東漢末年的三個權臣,大將軍何進,相國董卓,還有曹操,孔融都得罪了。

    首先是大將軍何進,當時孔融在司徒楊賜手下做官,何進升大將軍後,楊賜叫孔融去祝賀何進,因為門房通報不及時,孔融覺得受到了慢待,拿回名帖走人了,脾氣很大。當時何進手下都有人要去砍他了。後來何進被勸下,不跟孔融計較。但是孔融這種做法,其實就已經預示他後來的結局了。

    孔融得罪了何進,後來董卓進京,孔融也一直唱反調,董卓很想滅了孔融,於是借刀殺人,讓人安排他到黃巾起義最嚴重的北海國去做國相,其實是想借農民軍的刀殺了孔融。當然,孔融唱反調,說明他還是很忠君的,只是不懂得變通,沒有司徒王允那樣的手段。

    後來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都,孔融當時在外地已經混不下去了,就到了許都,做了個官,最後跟曹操又鬧不和,經常諷刺曹操,不知輕重,比如,曹操打下冀州,因為把袁熙的老婆甄氏賜給了兒子曹丕,孔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也是個很喜歡歷史文學的人,以為孔融學問多,裡面有什麼典故,還特意去請教孔融,結果孔融說,以今日之事看,應該是這麼回事。曹操聽了估計會氣死,因為曹操也是個很有脾氣的人。曹操一開始還得忍著,後來因為權力越來越大,孔融一來是個忠於漢室的人,二來也看曹操不順眼,更加經常與曹操抬槓,最終曹操不能忍受,唆使下面的人羅織罪狀,把孔融殺了,連他的妻子孩子都殺了。

    以上說的還是孔融的情商低,經常得罪人,做事沒有輕重,最後死於非命,連累家人。從他得罪大將軍何進,差點被刺殺,就看出以後的結局了。

    現在說孔融的能力。

    孔融的能力很LOW,董卓把他派到北海國做國相,就是想借當地嚴重的農民起義,滅了孔融,孔融也的確沒有讓董卓失望,一到任上,就吃敗仗。“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講武,馳檄飛翰,引謀州郡。賊張饒等群輩二十萬眾從冀州還,融逆擊,為饒所敗”,後來黃巾軍又來攻城,孔融還是靠著太史慈請來了劉備的救兵才得以解圍 。

    後來孔融跟袁紹幹架,“為袁譚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餘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几讀書,談笑自若。城夜陷,乃奔東山,妻、子為譚所虜。”,可以說是很搞笑了。還以為他能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結果卻是自己大敗,家眷都被敵人俘虜了。可以說是笑柄了。難怪被稱作“意廣才疏,迄無成功“。

    孔融沒什麼辦事能力,也就罷了,他的判斷力也不行。袁曹官渡之戰前夕,由於袁紹的實力很強,孔融對戰事的判斷是,袁紹很牛,打不過。少府孔融謂彧曰:“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為其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而面對同樣的局面,郭嘉能提出十勝十敗論,荀彧也認為袁紹不足懼。孔融的判斷力這麼差,更讓曹操覺得這種人沒什麼價值了。

    孔融小的時候其實是很聰明的,口才很好,除了讓梨的故事,他還有一個拜訪大臣李膺的故事,他說跟李膺是世交,得以讓門房引見,李膺問我怎麼不知道有你這個世交,孔融說他是孔子的後代,李膺是老子的後代,孔子曾經拜老子為師,所以是世交。當時在場的大人都很驚奇,有個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優秀。結果孔融當場迴應"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然而孔融的結局,的確印證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說到底,孔融很會打嘴仗,有些小聰明,跟楊修差不多。沒有大才,就是有些小聰明,還喜歡跟人抬槓。孔融的故事,其實也是一面鏡子。小孩子不能讓他太鋒芒畢露。比如明代的張居正,其實他第一次考舉人的時候才十三歲,已經很有才名了,但是主考官顧璘卻覺得要給他一些挫折,使他更加奮發,而沒有錄取他。這其實是對張居正好。孔融或許就是從小太受捧了,口才也挺好的,但是不會與人相處,脾氣越來越大,也沒有實際的辦事能力,書生氣太重,最後死於非命,把一家人都害死了。

  • 14 # 淺醉浮塵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小時候無論家裡還是學校都有說過。孔融作為大哥在長輩分梨時主動拿了最小的,其他弟弟妹妹看狀也是跟大哥一樣拿小的,把大的讓給更小的弟弟妹妹。長輩老師們給我們講這個故事,就是培養我們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但孔融長大後卻並沒有如小時候那樣。

    據史書記載: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一門爭義

    孔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讚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並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後來事情洩漏,自國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孔褒、孔融則被逮捕入獄。但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孔融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州郡以禮策命,他都不到。

    剛直不阿

    孔融後來受到司徒楊賜的徵召,成為司徒掾屬。當時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汙之人,準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的多為宦官的親族。朝中尚書害怕得罪宦官,於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

    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進即將升任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賀何進,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就把名片奪回,引罪自責而去。河南尹官屬認為丟了面子,想要派劍客追殺孔融,有賓客對何進說:“孔文舉有盛名,將軍如果與他結怨,四方之士就會相隨而去了。不如以禮對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將軍的胸懷廣大。”何進同意,於是徵辟孔融為大將軍掾屬,又舉其為高第,遷任侍御史。孔融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

    北海為相

    後來,孔融被徵為司空掾屬,被授為北中軍候。在職三天,轉任虎賁中郎將。正逢權臣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辯,常有匡正的言論。董卓懷恨在心,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後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舉薦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國相。

    孔融到北海後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四萬多人,再設定城邑,設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對待華人,就算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禮對待。華人沒有後代及四方遊士有去世的,都幫助安葬他們。因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

    後來,孔融被黃巾軍將領管亥所圍,情勢緊急。於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劉備驚奇地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於是立即發兵解圍。

    當時,袁紹、曹操逐漸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勢力,而孔融知道二人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不願意投靠他們。其幕僚左承祖勸孔融結納袁紹或者曹操,孔融怒而將其殺害。孔融自負於才氣秉性,立志平定國家的危難,但因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沒有什麼收穫。

    兵敗奔逃

    孔融在任六年後,被劉備上表推薦兼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孔融仍然憑几讀書,談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妻兒都被袁譚所擄。

  • 15 # 小馬的搞笑日記

    他們的回答都太囉嗦,我也來說說這孔融。

    孔融這個人物,想必是大家從小就聽過的一位故事人物,他讓個鴨梨讓出來的千古名氣。

    沒錯,這位前輩小時候確實很懂事,還很孝順,小時候那街坊鄰里都誇他啊,說,哎呦你看這孩子,真懂事兒,嘿!機靈!長大肯定能幹大事兒!

    是,從小就聽這這些恭維話的他,即便是有真材實料,那心境成長自然還是會變的不一樣。

    這孔融長大了確實有些能力,堪稱東漢末年的名儒。這才華自有詩書氣的名儒,給曹操打工去了,大家都知道阿,都說這人從小就有能耐,曹操剛開始也還樂意要他,可後來呢,都不把曹操放在眼裡了,總是自以為是自命不凡,認為曹老闆哪裡都比不上他。沒事還總私下往來別曹操的那些文人,給曹操氣的是火冒三丈!

    好傢伙,老闆都不放在眼裡你還打什麼工了,收拾收拾滾蛋吧。本來這就是一個嘚瑟精滾蛋回家種地的故事,沒想到有人火上澆油,誣陷他所說的話,最後曹操扣了個不孝的罪名,借個理由就給他殺了。

  • 16 # 缺個好名字yin

    在袁譚準備攻打北海郡的時候,他還淡定自若的在家中看書。在袁譚攻破城門之後,融終於坐不住了獨自逃跑了,卻拋下了自己的妻子。後來融沒辦法,就投靠了曹操。

    i

      他和曹操,在文學上的造詣都非常出色,但是他們兩人的關係可沒文學上來得那麼融洽。曹操收留融,也只是為彰顯自己的仁德而已。而融也經常仗著自己的學識出眾,多次對曹操口出狂言。在曹操心中,對融早已恨得牙癢癢了,但是融卻沒有半點危機意識。有一次曹操想殺楊彪,融就對曹操說,你若殺楊,我就不再效忠你了。於是曹操就放過了楊,這就讓融更加傲嬌了。融總以為曹操會不捨得殺他,說話就更加口無遮攔。有一次融竟然說出,孩子是爸爸衝動下的產物,媽媽只是一個裝產物的器具而已。一旦孩子脫離了容器,就與父母沒有關係了,沒有關係何必再孝敬老人?融此話一出,實在是打破了曹操的道德底線。於是曹操就叛融是不孝不忠之人,將他殺了。看到這裡,小編我不禁懷疑,我小時候是不是認識了一個假孔融。

  • 17 # 太史慈子義

    名士孔融

    【原文】北海太守孔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訖無成功。高談清教,盈溢官曹,辭氣溫雅,可玩而誦,論事考實,難可悉行。但能張磔網羅,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願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異,多剽輕小才,至於奠事名儒鄭玄,執子孫禮,易其鄉名曰鄭公鄉,及清俊之士左承祖、劉義遜等,皆備在座席而已,不與論政事,曰:“此民望,不可失也!”黃巾來寇,融戰敗,走保都昌。時袁、公孫首尾相連,融兵弱糧寡,孤立一隅,不與相通。左承祖勸融宜自託強國,融不聽而殺之,劉義遜棄去。青州刺史袁譚攻融,自春至夏,戰士所餘裁數百人,流矢交集,而融猶隱几讀書,談笑自若。城夜陷,及奔東山,妻子為譚所虜。曹操與融有舊,徵為將作大匠。袁譚初至青州,其土自河而西,不過平原。譚北排田楷,東破孔融,威惠甚著;其後信任群小,肆志奢淫,聲望遂衰。--摘自《資治通鑑》第62卷

    【註解】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魯華人)為袁紹的兒子青州刺史袁譚所攻,兵敗後為曹操收留,任命為將作大匠。孔融是東漢的名士,自詡為孔子的子孫,他的哥哥孔褒也死於黨錮之禍(詳見《通鑑》第56卷“張儉逃亡”)。名士都有一個臭毛病,自視清高,在這裡司馬光毫不留情地將他的言行進行了批判,孔融以才氣出眾自負,立志平定禍亂。但他志大才疏,一直沒有成效。他高談闊論,訓導官屬,談吐優雅,可使人玩味傳誦,但把他的議論具體實施,卻很難全行得通。他只會大言不慚,而漏洞很多。他一時可得人心,但久而久之,人們便看穿不願再依附。他所任用的官員,好標新立異,多數是耍小聰明的輕浮之人。對於名士,只是當作貴賓,從不討論國計民生。左承祖只是建議孔融找個強者進行投靠,就被孔融殺害,搞得其他名士都離他而去。遇到戰事,他坦然自若,還在讀著聖賢書,談笑風聲,真正是無知者無畏。《三字經》上記載:“融四歲,能讓梨。”這是蒙學必學的故事,但如果知道孔融成年之後成為這樣一個虛偽的人,還有多少人會以他為榜樣呢?

    《三國志》並無孔融的傳記,但陳壽引用了大量資料讓我們瞭解到孔融的生平事蹟,這些事蹟附在《三國志·魏書·崔琰傳》後面,至少在陳壽看來,孔融還不足以給他立傳,但到了范曄時,他稱讚孔融“琨玉秋霜”,為其立了傳記,但部分對孔融不友好的都已經刪掉,但司馬光並沒有使用范曄的材料,而是直接引用了《三國志》裴松之注的材料,可見,孔融任列“建安七子”之一,也許是一個著名的文學家,但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袁紹的長子袁譚也是如此,當初佔據青州的時候,威望名聲較好,但到了後來也是放縱驕奢淫逸,跟袁術、董卓等人都是一路人,大失所望。相比之下,袁譚比孔融真實得多,他也算是一個梟雄,只是沒跟自己老爸關係搞好,錯失繼承人的地位。

  • 18 # 山有扶酥

    孔融讓梨可謂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表現了小孔融謙讓的優秀品質,許多家長會把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小孩子聽,是中國寶寶品格養成的啟蒙老師。其實長大後的孔融很有成就,他把聰明變成了文學家、詩人,還是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字文舉祖籍曲阜,出生名門,他是孔子大聖人第20代子孫。孔融小時候特別聰明,在北海一帶享有盛名。10歲那年,孔融隨父親到洛陽 。當時河南尹李元禮是一個炙手可熱的大明星,如果不是社會名流,是沒有資格去拜會他的。

    小孔融才不管那麼多,他去拜會李元禮,他到了李府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大人的親戚,去通報一下”。李元禮接見了孔融,一看是個小孩子感到很奇怪。就問孔融“我和你是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說來話長,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師生關係,咱們可是貨真價實的世交啊”。

    小孔融語驚四座,都感到很驚歎。其中有一箇中大夫不屑一顧,說道“小時了了,大必未佳。”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聰明。小恐龍反駁道“我想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小孔融把它懟得一時說不出話來。可見孔融小時候很聰明,還很伶牙俐齒,這也為他以後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孔融小時候表現出謙讓、聰明的優秀品質。不僅如此,成年後的孔融有一個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儒家終極理想。

    董卓專政以後,孔融極其不配合董卓的殘暴施政理念。由於孔融的社會地位與威望很高,董卓也不能拿他怎麼樣!當時青州北海一帶黃巾軍席捲暴虐,董卓使了個壞心眼,索性任命孔融為北海國國相,想借刀殺人。

    果不其然,黃巾軍很厲害,把孔融打得落花流水。孔融把殘餘的百姓聚集在一起,興辦學校開儒學,對待人民禮遇有加,大有一番作為。處在亂世之中,後來軍閥袁譚打的孔融全軍覆沒,孔融投奔了曹操。

    與其說投奔了曹操,不如說投奔了漢獻帝。當時曹操迎來了漢獻帝,孔融對於曹操的這種行為大加讚賞,認為曹操是漢家天下的股肱之臣。有孔融的六言詩為證

    郭李分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可孔融看錯人了,曹操可是一個大奸雄,不久就暴露出權臣的一面,迎接漢獻帝不過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擴大自己的勢力而已。漢獻帝是一個傀儡,孔融是無法完成他修身齊家平天下的理想。心裡的落差可想而知。

    孔融心裡的不痛快,都來自曹操。對待曹操孔融的謙讓變成了傲慢,伶牙俐齒變成了嘲諷挖苦。有一次孔融推薦了一個狂人禰衡,這個禰衡簡直就是一個神經病,狂的離譜。禰衡口無遮攔,可是噴子的鼻祖,有一次當著曹操的面脫得精光,換衣擊鼓。曹操幾次三番受到禰衡的侮辱,因為是孔融推薦的,所以對孔融也很煩。

    壓死孔融的稻草,是他的伶牙俐齒一直對曹操唱反調,總之曹操幹什麼孔融都反對。曹操打袁紹,曹操徵烏桓,曹操釋出戒酒令,就連曹丕娶甄姬等都加以譏笑諷刺,這些曹操都能忍。

    直到赤壁之戰前,曹操必須穩定自己的後方。對於那些不安定分子的言論,他採納了零容忍的態度。栽贓陷害,用大不孝的罪名殺害了孔融。

    說白了孔融就是忠於漢朝才招來了殺身之禍。他身上有仁義禮智信的特質,但是總也完不成修身齊家平天下的理想。他不滿曹操專權,敢對這個黑暗的世界說不。但是請記住,孔融是成功的,他是一個詩人與文學家。

  • 19 # 博古論今天

    從小讓梨,長大讓命。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一代名儒,其德行名震四海,在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在朝廷任要職。

    此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勢滔天,人人敢怒不敢言。但孔融為人比較剛直,他十分看不起曹操。

    看不起也就算了,他還各種作,各種諷刺曹操。

    想當年孔融當董卓的面都敢諷刺他,現在諷刺曹操就不足為奇了。

    曹操打敗袁紹之後,把袁紹發兒媳婦賜給了曹丕當老婆。孔融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一開始不知道他說什麼,以為是什麼歷史典故,於是問孔融這是何典故。孔融說就是當下曹操所做的這些事,曹操聽了之後氣得不行。

    不僅如此,孔融處處跟曹操抬槓。

    曹操討伐烏桓,孔融又譏笑他不自量力。

    有一年鬧饑荒,曹操為節約糧食,釋出禁酒令。但這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反對禁酒,而且言語多有“傲慢”。

    曹操對這個一直對他無禮的孔融是非常的不爽,但是有礙於孔融當時名重天下的名聲而沒有殺他。

    但孔融一直不知道變通,反而更變本加厲,一而再再而三地挖苦曹操,反對曹操的各種號令。最後曹操實在忍無可忍,也擔心他阻礙自己的大業,於是就想殺了他。

    當時有個叫郗慮的的跟孔融不合,趁著郗慮的誣陷,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處死了孔融。不作不會死的孔融死後都沒人敢為他收屍,可悲!

  • 20 # 紅人館主丶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情變得很不好,想離婚但還有個孩子,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