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魂舞大漠

    堅持打下去,最終勝利定屬中國,只是不屬於晩清,晚清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有清一代不過三百年時光,不屬於慈禧李鴻章,再打下去,再多一點屠滅不盡的三元里,湧現一點鄧世昌,小小的曰本實在算不了什麼,代價再大,決策者不曲膝,勝利可期待。有人說農業文明扺擋不了工業文明,要知道民國也只大刀長矛,八路打得苦但精神巋然屹立,堅持下去羸得了勝利。鬼子捉住楊靖宇,漢奸勸降,楊的話,我再降的話,中國豈非沒人了!漢奸無語,有鬼子聞而震憾自殺,這才是開始覺醒了的中國,這樣的中國永遠站著,不可戰勝。這也是西方忌憚中國的原因,來自1921年7月1日,中國真正醒了。

  • 2 # 山裡人2940200265

    從大清王朝戶部i一封看似簡單的秦琉?到現在,發展的又是股票,其實我最討厭的就是股票,股票害死多少人,說來說拿打仗來跟我說,我卻認為是發展,出來別的發展可以談到股票免談,更不要拿戰爭來打招牌,讓我評論出去一半懂一半不懂,跟半斤八兩沒有區別,請不要怪我過分,

  • 3 # 使用者名稱文朋蒼海

    1894一1895年,日本發動的併吞北韓侵略中國的戰爭。在戰爭中,中國海陸軍將士曾奮勇抗敵,但由於清政府對外妥協投降,終於失敗,和日本簽訂了不平等馬關條約。因為I894年甲午年,所以稱甲午戰爭。

  • 4 # 木子禾乃子

    1894年的甲午戰爭,清政府是不可能,也不敢再繼續打下去了,這是由它的內憂和外患所決定,而且強大的北洋艦隊的被消滅 ,已經讓清政府喪失了,徹底喪失了繼續抵抗的意志。

    ¥¥¥先說說內憂,當時清政府國內也並不安寧,國內起義隨時都有可能爆發,中日戰爭之前,南方廣州的革命黨 甚至請日本幫忙打擊的清政府,但是日本沒有同意。在外部俄羅斯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攻進來,而其他帝國列強,也有可能隨時趁火打劫,這是清政府最不敢面對的一方面,如果列強都趁機聞風而動,那麼清政府將不得不面臨一國對多國的局面,將會更被動,後果將會更不堪設想,而且日本一旦步步為營佔領東三省,下一步再進一步擴大戰爭,更是清政府所不敢面對的,所以清政府要速戰速決,停止對日作戰,寧可鉅額賠款給日本,也要避免國內生亂,防止列強趁機趁火打劫,那樣的損失可能更大。

    ¥¥¥ 《馬關條約》的簽訂,喪權辱國割地賠款,這事不用說了,但是也的確,暫時穩定了清政府的統治局面,沒有在當時立刻爆發更大的危機。但同時清政府也為自己的滅亡敲響了喪鐘 ,後來國內起義風起雲湧,最終清政府走向了滅亡……

  • 5 # 先森王王

    老婊子在宮內知道個鳥,全是李鴻章這個小子在胡說八道威脅老婊子,然後以痿人之姿賣國求榮……李賊知道自己的無能,造成戰爭失敗,清庭反應過來一定會追求自己責任,所以他是急降派!只有和約一簽,一切都無法坐實,一但打下去,再敗也沒什麼,打勝了,他就是罪人,牆倒眾人推,他很可能貪髒枉法的破事都會挖出來,到時誅九族都有可能……

  • 6 # 紅黑聖西羅

    這個只能說是當時的清庭太窩囊腐朽了,以那時的綜合國力怎麼會至於簽下這麼一個條約。

    我覺得全都怪慈禧這個老婊砸,生生把國家折騰廢了,真應該被挫骨揚灰,鞭屍解恨!

  • 7 # 混元形意掌門人

    這個問題不知道樓主為啥不明白?很簡單的事——因為主力沒了,就這麼簡單!

    甲午戰爭的結果就是北洋海軍全軍覆滅,你短時間內很難組織起一支艦隊!主力都沒了,還指望零星幾條般去硬撐?

    當然甲午戰爭的失敗原因與教訓以及背景是非常複雜的,不是三言二語能說清的,但是有一點可以提前說下,就是北洋海軍的兵力及裝備是遠遠強過日本艦隊的。因為清政府搞了二十年洋務運動,軍艦全是從歐美列強買的,裝備可以說很精良,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

    但很可惜,甲午戰爭慘敗。原因在於:

    政治方面,清政府腐敗無能,挪用軍費。

    戰略方面:李鴻章嚴重失誤,以守為主。

    戰術方面:武器彈藥和軍隊訓練跟不上,在戰爭中吃了大虧。鄧世昌的定遠艦就是因為沒彈藥了才無奈去碰撞吉野號的。

    甲午戰爭一役,使得洋務運動二十年的成果付諸東流,主力沒了,你還想怎麼打?當然你可以在陸地上搞游擊戰爭,但是清政府會這麼幹嗎?想想就不可能,所以是註定要簽訂馬關條約的,晚籤不如早籤!

  • 8 # 王牌健言王健

    甲午之戰確實應該再打下去,日本當時戰爭也已經窮盡國內物質資源了,所以馬關條約的時候日本就想著趕緊逼李鴻章拿錢,這點李鴻章還是討價還價少了一億兩白銀,而且和當時八國聯軍的戰爭不一樣 日軍在東北的燒殺,其實也激起了反抗 所以 只要堅持打下去 大清不一定會滅亡 臺灣不一定會割讓,而日本則要拖後幾十年發展 也不會有後來的侵華了

  • 9 # 歷史上的小書童

    答案是不行。首先北洋水師的覆滅就等同於開放了海上政權,日本兵就可以直接進大陸,進而攻取北京,而以當時實力相比,清朝是落戶的,若戰則可能直接國之傾覆,後果不堪設想。

    2.甲午海戰的失敗,已經徹底的打擊了清朝的自信心,統治者已經恐懼不已。

    3.簽定條約是延緩之計,也是迫不得已,所以只能認栽了。

  • 10 # 小二哥1217

    清末為什麼打一仗輸了就投降呢?尤其是前兩次鴉片戰爭 根本沒傷筋骨 為什麼不像後來抗日那樣退到大後方打持久戰?道理說簡單也簡單 因為那時還沒有近代國家觀念 老百姓根本不在乎誰當皇帝 反正都是朝廷的事 沒有發動全民抗戰的基礎。再者 清政府怕洋人 但更怕人民覺醒 怕地方武裝起來 割地賠款相對來說代價不算大 反正最後也是百姓買單。太平天國不爆發 滿清統治者無論如何是不會允許漢人組織地方軍隊的。後來的事實證明 滿清統治者的擔憂是對的 但歷史潮流不可逆轉。

  • 11 # 木有同學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中文名

    馬關條約

    外文名

    Treaty of Shimonoseki

    時間

    1895年4月17日

    地點

    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

    性質

    不平等條約

    簽約方

    中國、日本

    別稱

    《馬關新約》、《下關條約》

    中方代表

    李鴻章、李經方

    日本代表

    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開放商埠

    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割讓土地

    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

    賠款

    2億兩白銀

    屬於

    中日甲午大海戰

    後續

    三國干涉還遼、臺灣反割臺鬥爭

    議和過程

    清廷求和 張邵被拒

  • 12 # 國家人文歷史

    當時也有大臣提出了打持久戰。當甲午戰敗,日本提出要割讓臺灣全島及其附屬諸島嶼及澎湖列島,還有奉天省南部一大片土地(也就是後來的遼東半島)之時,翁同龢對日本人的這個條件深為不滿,他在當天入對時略陳梗概,大約希望朝廷重新振作,不要被當前的挫折所嚇倒,要有持久作戰的思想準備,不要答應日本人這樣太過苛刻的條件。但是他代表的畢竟是少數人的意見。就當時,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大多數人都表現出出對和平了局的殷切期待,甚至對日本提出的苛刻條件感到欣慰:日本人的條件固然苛刻,但不管怎麼說,日本人提出了條件,有了條件,就有了希望,中國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好好談,能夠讓日本人多讓些,固然好,即便日本人不願意讓,那也是人家的權力,也只好接受,總而言之,大清國應該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盡快結束戰爭狀態,即便是復仇也應該等待整軍經武,臥薪嚐膽十年之後了。

    有人提出如果清政府再多堅持一會,日本的財政就會崩潰。

    這種說法由來已久,在胡繩主編的經典之作《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稱李鴻章前往馬關議和時“事實上日本已經沒有力量立即進行新的戰役”,更使人相信,若清政府再堅持一下,勝利的天平可就會倒向中國這邊。事實怎樣,我們來看看具體的資料。

    日本1894年10月在廣島召開的第七屆臨時議會透過的預案是臨時軍事費用1.5億日元和發行戰爭債券1億日元。但是實際上的軍費支出並沒有達到2.5億日元。截至1896年3月,日本公佈其實際支出的戰爭款為20047.6萬日元,這其中還包括了甲午戰後日本對澎湖和臺灣用兵的軍費支出。

    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日本使用的軍費尚不到2億日元。所以日本並沒有也無必要大規模向外國借貸以充戰費,即使繼續打下去,日本在用完2.5億日元的預算後,其財政也不至於崩潰,比如,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議和之時,就得到過詳細的情報“第一次國債洋一百五十兆元中,有五十兆元股票尚未銷售,其八十兆元股票雖經售出,而銀洋究未收齊”。可見,如果繼續打下去,日本還有相當的戰費潛力可供使用。

    反觀清政府,籌措的戰費只有日本一半不到,但已經有58%是舉借外債。不但內部潛力已經挖盡,外部資金來源也日趨枯竭。比如1894年7月,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華人赫德,受清政府委託,以6%利息和海關稅收作擔保,向英格蘭銀行遞交貸款申請,以籌措戰爭經費。最後英格蘭銀行以不明中日戰爭內情和戰爭風險難以評估為由,拒絕了清朝的貸款。最後,清朝只有以更高昂的利息向匯豐銀行取得以7%利息的1000萬兩白銀的貸款即匯豐銀款。對內已壓榨殆盡的清朝對外獲得借款的路已經非常狹窄了。

    由此可見,這場戰爭如果真的繼續耗下去,最先財政崩潰的只能是清政府。

  • 13 # 張子曰

    談到甲午戰爭失敗後,為什麼一定要簽訂馬關條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那麼我們反過來問,鴉片戰爭的時候,中國為什麼一定要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一直打下去,行不行?

    義和團之亂後,中國為什麼要簽訂《辛丑條約》,一直打下去行不行?

    這樣無限制的問下去,最後結論似乎就是一個:不打倒一方亡國,就沒個完。

    請問,你認為這個現實麼?

    1962年對印反擊戰,1979年對越反擊戰,雖然最後並未達成任何和議,但是至少雙方都有默契的降低了戰爭烈度。

    如果按照你的邏輯,越南和印度吃了虧,不找回場子不算完,必須和中國打下去,那請問,這現實嗎?

    1939年法國不投降媾和,行不行?

    所以你這個問題很沒有道理。

    戰場上既然失敗了,就要承認失敗了。一切條約的簽訂,肯定是雙方至少還能接受的結果。中英南京條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恥辱麼?恥辱。但是繼續打下去會有什麼結果?不客氣的說,亡國滅種不遠了。

    很多人仍然處在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似乎不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堅持打下去,就一定能贏一樣。

    能贏不能贏,我不知道。但是北京是失陷是肯定的,清國已經沒有了海軍,沿海城市都處在日軍的炮艦射程之內,北方,沿海,必將被戰火蹂躪,而清政府一旦陷入這個危險,那麼必然崩潰,清政府崩潰後,會有什麼結果?在中國沒有更強力的中央政府之前,中國必然陷入20年代的軍閥割據的狀態,東南各漢人總督必然各自實際維持獨立,各個邊疆也會分離。難道這就是你們想看到的結果?

    而且說句難聽的話,就算是今天,一旦戰爭失利,該簽訂合約的,也必須簽訂。任何國家都必須如此,烏克蘭如此,克里米亞如此,敘利亞也如此。

    如憤青的所謂堅持打下去,不打完打光不算完,最終只會真正的徹底完蛋,不會有第二個結果。

  • 14 # 海研會

    甲午戰爭中,清政府之所以主動向日本求和,以及答應日本的苛刻要求,決定簽署《馬關條約》,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清王朝當時已經喪失了幾乎所有可戰的軍事力量,已經無力再進行與日本的戰爭。所謂清王朝進行對日本的持久戰,只是後人的美好願望,事實上在甲午戰爭當時,清王朝根本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在平壤被俘的清軍

    甲午戰爭爆發前,清王朝軍隊體系中戰鬥力最強的就是北洋一線的海防陸軍(包括駐防在天津、旅順、威海等地的淮軍,以及直隸、奉天練軍),還有就是以威海衛、旅順為主要基地的北洋海軍。甲午戰爭開始後,中方最早投入戰場的也就是這些軍隊,然而其作戰表現十分糟糕,北洋的淮軍精銳在9月15日的平壤潰逃中遭到日軍阻擊,兵力、士氣受到重挫,之後一蹶不振,而北洋海軍則在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遭遇嚴重的損失,戰力始終未能恢復。

    北洋海軍所擁有的13艘主戰軍艦中,在黃海海戰沉沒5艘,重創8艘

    進入10月後,隨著日本第一軍突破鴨綠江防線,日本第二軍登陸花園口,甲午戰爭的戰火徹底燒入中國境內,從北韓敗回境內的北洋淮軍和東北練軍在遼河平原與日軍作戰,節節敗退,而原本以為固若金湯的北洋海軍旅順、大連灣基地也在短短時間內失守。

    旅順大屠殺

    戰爭進行到1895年後,日本山東作戰軍在山東榮成灣登陸,接連佔領榮成、威海衛,北洋海軍於2月14日在山東威海劉公島全軍覆沒,使清政府喪失了在海上與日方博弈的底牌。陸地上,由於北洋淮軍連戰連敗,清政府調動湘軍出關,在遼河平原戰場與日軍相搏,但是3月間日軍先後在遼東進行了牛莊、田莊臺等戰役,基本上殲滅了遼河平原戰場上清軍淮軍、湘軍、東北練軍的主力,兵鋒逼近奉天和山海關。

    牛莊之戰後日方拍攝到的中國湘軍官兵遺體

    由此可以看到,到了3月初清政府決定派李鴻章赴日本求和時,清王朝所有能戰的軍隊幾乎已經消耗殆盡。當時,作為擁有國家編制的正規軍八旗、綠營腐敗不堪一戰,能戰的淮軍、湘軍、北洋海軍已經在北韓、東北、山東戰場元氣大傷,事實上清政府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不得已之下,清政府已經催促從貴州、廣西等偏遠省份招募編成勇營軍隊北上勤王,只是這些軍隊不僅缺乏武器裝備,沒有訓練,甚至連軍服和路費湊集得都十分勉強,根本無法指望其有多少戰鬥力。

    相比之下,很少為華人注意的是,日本的戰爭資源這時還僅僅只運用了一小部分。例如日本的特別軍費,總預算達到2.5億日元,實際到戰爭結束時只使用了2億日元左右。而日本的海軍,擁有著40餘艘大型作戰軍艦,日本陸軍7個現役師團尚未全部投入中國戰場,就已經取得了掀翻清王朝全部生力軍的戰果,日本龐大的後備軍更是尚未啟用。

    當時如果戰爭拖延下去,事實上正中日本政府內主戰派的下懷。

    設在旅順,將要指揮徵清軍進行直隸平原決戰的日本徵清大總督府

    根據日本戰時大本營在1894年制定的戰略規劃,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終極目標其實是攻佔北京,將北京作為日本的首都,也就是吞噬中國。為此,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主要作戰方略是海上消滅北洋海軍,製造運兵渤海灣內登陸的有利條件,陸上兵進山海關,做好破關而入的準備,而真正的重頭戲則計劃在1895年的春天上演,即組建一個全新的軍團——徵清軍,計劃投入多達6個陸軍師團的兵力,海運至秦皇島一帶登陸,發起直隸平原戰役,一舉攻佔北京。

    以當時清王朝的軍力,日本徵清軍的這一行動一旦實施,清軍根本無力守禦北京。而李鴻章赴馬關議和時,正好處在日本徵清軍向旅順、大連灣集結的戰役準備階段。也因此,當李鴻章在日本馬關議和期間遭到日本狂徒行刺,當時日本“憤青”行刺李鴻章的主要緣由是:如果李鴻章不來講和,則日本軍隊將繼續在戰場上獲得更大的戰果,李鴻章的講和使得日本的軍事行動暫停,因而必須刺殺李鴻章,破壞中日議和,以使戰爭繼續進行下去。

    所以,甲午戰爭繼續進行下去,其實是當時日本國內好戰派最期望的事情。

    另外,派重臣赴馬關議和的決策和慈禧太后沒有任何關係,無論是派赴馬關議和,乃至之後決定簽署馬關條約,都是由光緒皇帝最終決定的。慈禧太后在甲午開戰、停戰等重大決策上,當時都採取了置身事外的不負責態度。

  • 15 # 木訥唐

    客觀地說,打下去的結果可能是:滿清亡,中國四分五裂,分別被不同的西方列強控制。1,西藏形式上獨立,受英控制。2,新疆一分為二,北疆由沙俄控制,南疆由英國控制。3,滿洲北部由沙俄控制,南部被倭奴控制。4,蒙古由沙俄控制,也可能倭奴能搶得內蒙。5,北韓(此時為清的屬國)由沙俄、倭奴共同控制。6,華北主要被倭奴控制。7,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天下。8,兩廣、雲南主要被法國控制。

    結論:當時議和雖然屈辱,但客觀上保全了中國的主體部分,為新力量的破土而出創造了條件,爭取了時間。當然,這並非滿清貴族的主觀願望,它的主觀願望是"保命",苟延殘喘,延續專制統治。在它們看來,屈辱總比失去一切強。它們眼裡無所謂民族大義,只有自己小集團的利益。

  • 16 # 桃花6888888

    簡短地說,清朝是中國跟別國簽訂辱國條約較多的一個封建王朝。«馬關條約»的簽訂,實質上是中國己無法再打下去的"休克"療法。

  • 17 # 大將軍威武K

    首先捋順一下當時雙方的整個戰爭策略方針。

    先說日本,武裝侵佔中國是早在距離甲午戰爭約300年前的豐臣秀吉時代就已經確定的戰略目標。具體策略就是吞併北韓,以北韓為跳板進而入侵中國。當時就發動了侵朝戰爭,幾乎滅亡北韓。同一時期的中國明朝政府出兵援朝,痛殲日軍,粉碎了日軍的企圖,並直接導致了日本國內政局變動——德川幕府取代豐臣幕府。之後幾個世紀內德川幕府閉關鎖國,經濟自給自足。同一時期的清王朝處在近200年康乾執政、承前啟後的大一統盛世時期,對內吞併準噶爾,對外遏制沙俄擴張,文治武功可謂亞洲無可匹敵。日本在這個時候同中國關係相對友好。到兩次中國被遠涉重洋的英國艦隊打敗,期間農民運動風起雲湧,嚴重動搖清王朝統治基礎,國內政局日趨混亂,對外宗主國地位喪失。昔日的東方巨人逐漸淪落為行屍走肉。受西方炮艦外交影響,日本逐漸主動開啟國門,引進西方文明與技術變革成果,改革內政。這個時候,日本國內資源匱乏的弊端開始制約日本由農業國轉向工業國的發展。侵略就成了簡單而又有效的方式,中國當時的狀況無疑為日本提供了絕佳機會。戰爭機器一旦運轉,很難停止。但中國剛經歷洋務運動,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因此日本的策略就是先試探,而後發動突襲,海陸並舉。陸上攻擊北韓,海上突襲北洋艦隊,全部得手。平壤一戰即將駐朝日軍全部擊潰,陳兵鴨綠江邊;黃海海戰重創中國海軍。首戰告捷,因為突襲戰術即改變力量對比,重要的是日軍奪取了戰場主動權。中國從北起鴨綠江南到京津,數千裡國境線都受到日軍威脅,處處設防,處處被動。日軍以點帶面,遊刃有餘。北面陸軍攻陷旅順、大連,將遼東半島收入囊中,威脅東北,同時策應南面的海軍攻擊山東半島並一舉拿下,徹底殲滅了拱衛京畿的北洋艦隊。京津完全陷入日軍南北夾擊。此時日軍如果繼續進攻北京必然得手,物產豐饒的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無疑是日軍的天然糧倉。以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日軍,野蠻貪婪是其本性,況且一路所向披靡,戰必勝,攻必克,克必掠。一旦日軍踏入華北平原,京津一帶將無禦敵之兵。日軍進佔京津,掃蕩華北、東北,其戰果遠表《馬關條約》所得,其次可將遼東半島牢牢掌控,繼而圖謀全東北。觀其九一八事變,與此不謀而合。透過日俄戰爭奪佔旅順、大連,逐步滲透東北全境。因此,縱觀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所謀,軍事戰略可謂算無遺策,著著切中中國要害。然而卻以軍事戰略代替全域性戰略,奪佔遼東半島而不能守,舍遼東而求力不能及之臺灣,可謂是其貪婪本性作祟,雖取得一時勝利,卻永遠失掉了獨霸亞洲的機會。10年後方才醒悟,卻以慘勝的代價奪取了當年一戰而下的旅順,吞併全東北的時間更是因此延後了30年,徹底失掉了30年發展期。

    縱觀自豐臣秀吉侵朝戰爭、甲午戰爭、抗日戰爭,等歷次中日之戰,不難發現,日本人策略與中國曆代遊牧部落入侵中原大同小異。均是以掠奪為主,根本難以建立有效統治,且敗多勝少。能否獲勝也在於中原政權是否分裂,面對大一統王朝,入侵者多半身死國滅。

    再說清朝,期間雖有洋務運動,振興軍事。但滿清統治者興滿抑漢,漢文明被壓抑200餘年,其智慧結晶微乎其微。戰和舉棋不定,軍隊雖有戰力卻根本難以有效發揮,更無全域性應戰策略。丟平壤而失全北韓,東北各軍更是一潰千里。所以自平壤失陷,清軍便完全陷入被動。日軍進佔旅順、威海,滅北洋艦隊,橫掃山東、遼東半島之際,京津地帶和東北已完全裸露,以當時軍力根本無法阻擋日軍繼續進犯。只能依託北京、山海關等堅城一線遲滯日軍前進,不使其南北兩路軍會和。同時動員全國軍民抗戰,襲擾淪陷區日軍。日軍入侵兵力極為有限,遠非全面抗戰時期可比。且國際上英美俄等國亦不願日本戰果過大(三國干涉還遼即是一例),日本國內也難以支撐。此時的中國政府如果能一面堅持抗戰,儘可能給予日軍重大殺傷,一面積極尋求國際外交斡旋,最後令日軍功敗垂成完全有可能,日軍一旦戰敗,其明治維新成果必將毀於一旦,日本只能永遠淪為弱國。只可惜,歷史不容假設……

  • 18 # 佐羅周

    甲午戰爭如果繼續打下去,毫無疑問倭寇日本會被拖垮!因為戰前倭寇舉全國之力,幾乎傾家蕩產也要與大清一賭國運,可悲的是,大清慈禧目光短淺,婦人之見,為一時的安逸,著李鴻章割地賠款,就是這個賠款使倭寇起死回生,馬關條約的賠款數目之大,(相當於倭寇日本十年的財政收入)令倭國狗皇驚喜而泣,“從此我日本有救於天照之神了”!日本倭寇完勝了立國之戰――甲午戰爭!試想如果大清雖敗,就是不賠錢,你打吧!其實倭寇已經打不動了,五年後的日俄戰爭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俄國雖敗,但沒給日本一分錢,只是搶到了中東鐵路和旅順港,如果不是大清賠的錢,日本能不能打這一仗都是問題,加上大清政府腐敗無能,電報密碼早就被日破譯,日本處處扼詐大清,從此大清中國走向滅亡,中國倫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國的生存發展之道活生生的被日本扼殺了!

  • 19 # 丁姑娘講歷史

    只從戰爭角度看,清朝打不過。清廷是滿人之朝廷,經過太平天國之亂、洋務運動,到甲午戰爭,其實地方勢力有所增強,但是還是派系爭鬥,很多人都等著看李中堂的笑話呢。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當時北洋水師和日本打,借了南洋水師幾艘船搞運送,被日本俘獲了。你猜怎麼著?北洋水師寫信給日本當局,說此戰是北洋與日本之戰,不管南洋的事情,請求把南洋的船換回來。哈哈,你說可笑不可笑。人家日本一個國和你大清朝的一個北洋水師打,你說誰贏呢。

    到了庚子年,慈禧向全世界宣戰,你猜怎麼著,地方上直接搞個東南互保。這說明,地方上已經對清朝不存在認同感了,各地各顧各,清朝能打過人家嗎?

    鎮壓太平天國和洋務運動形成了地方派系,在歷史程序中,地方派系慢慢對清朝中央產生了矛盾。直到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很多省直接就通電獨立了。

  • 20 # 笑點很特別

    謝邀,既然戰爭失敗,說明清朝軍隊已失去戰鬥力,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政府官員已煌煌不可終日,萬般無賴,只好簽定賣國條約,已求戰爭平息!戰爭是不得以而為之,戰爭百姓遭殃,容易發生內亂,當時士兵經歷失敗,無心再戰,日軍突破中國海邊防線,行成距大攻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除了手機其他商品也挺多的,質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