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流千古
-
2 # 阿抖講歷史
商鞅變法成功:秦國變法十年實現大治。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失敗:作為改革者,被施以酷刑慘死。
1、商鞅的變法是效仿魏國李悝的變法,而李悝終身受到了魏王尊敬和重用。並壽終正寢,他作為商鞅的榜樣,成為商鞅全心全意為秦國變法的動力之源。
2、秦國變法易於其他列國,也是商鞅的幸運之處。說白了,其他列國的保守勢力根深蒂固,並且普遍少有危機意識,所以變法阻力極大,一般都不會得到成功,而只要變法不成功,保守勢力對變法者的仇恨就不會特別大。比如說魏國的變法,雖然有很大成效,但是並沒有完全剷除保守勢力,所以變法者也就沒有被殺。而楚國的吳起變法幾近成功,所以吳起最終慘死在先君的遺骨旁。則商鞅的命運在他開始變法那一刻起就已經能夠預料了,而秦國的命運也是可以預料的。
3、商鞅有治國之才卻沒有謀身之智。對於治國來說,要剷除保守實力,實行新的治國方略才能實現大治;對於謀身來說,要平衡各方面的勢力以防止與他們為敵而對自己不測。在這方面考慮上,商鞅採取了一邊倒的策略,即完全倒向國君,這是商鞅政治上的幼稚之處,同時也是他治國的偉大之處。
4、作為千里馬,商鞅是幸運的,他遇到了自己的伯樂。秦孝公的全力支援,成為了他變法成功的現實力量。這一點也使商鞅能夠全無後顧之憂,一心一意變法。成為了他變法成功最主要的保障之一。
5、商鞅變法成功了,商鞅卻失敗了,這是必然的。原因在於,變法成功是要付出結仇的代價的,如果不結仇,就無法變法成功,而如果結仇,自身就難以自保,這是一個極為矛盾的事實。所以歷史只可能有兩種結果,即“商鞅變法失敗了,商鞅卻沒有失敗。”或“商鞅變法成功了,商鞅卻失敗了。”根據上面的四條原因來推斷,不難得出結論,歷史一定會選擇後者。
-
3 # 霞露薌灃
《道德經》說的好,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越是身處高位的人,做人做事更需要低調,要懂得居安思危。
秦孝公死後,太子贏駟繼位,也就是《羋月傳》中的秦惠文公。商鞅自負是前朝老臣,又有改革滅魏等不世之功,因此對惠文公有所輕慢。於是有人到惠文公面前進言,世人只知有商君之法,卻不知有秦國之法。況且他位高權重,以後必定謀反。
惠文公找了個理由,收了商鞅的相印,讓他回自己的封地。
本來這事也就完了,可商鞅偏要高調上路。華服豪車,具駕出城,儀仗隊伍,猶比諸侯。朝廷的官員也不上朝了,紛紛去送商君。
惠文君知道後,以謀反罪論處,商鞅扮成小卒逃走。
-
4 # 喜洋洋111888
變法執行過程就是個清理掃除運動,肯定有博殺、有傷害,一旦失去後臺疵護、死路一條!一二千多年過去了,商鞅在民間的名聲,改成稱作禍殃。究其根源殺人太多、殘酷至及。三字經中有鞅決囚、渭水赤句。關中民間罵人俚語你招禍遭殃一一即謂此!
-
5 # 情繫州城
首先商鞅在秦孝公死後,不是想逃離,是不得不逃。原因有以下幾點:
1、但凡改革變法,必然觸動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其阻力來自民眾的習慣勢力,更來自宗親貴族的反抗和破壞。商殃對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割了鼻子,給公孫賈臉上刺了字,並且殺了祝懽,可以說這樣就把握太子系政治權力和威權形象損壞了,等太子繼位,不清算商殃才怪呢!
2、商殃的變法,很大一部分依靠嚴刑峻法來執行。太子繼位後,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造反,派兵捉拿,商鞅逃到邊境,想找客店住宿,由於沒有“證件”,店主人不敢讓他留宿。並且說這都是商君的法令規定,否則店主人是要犯罪人,連商鞅都感慨,變法的危害竟然害到自己頭上了。
3、不聽從趙良的苦苦相勸。趙良用原秦國宰相百里奚為例,說他走路不用車子,夏天不打傘,也沒有全幅武裝的警衛隊,從而正面規諫商鞅把受封的十五座城池歸還國家,從而退隱山林,找個僻靜地方耕田為業,和本族父兄搞好關係,但商殃就是聽不進良藥苦口。
4、商殃已經掉進權力陷阱。大肆修建宮殿;每逢出門,用重兵、大力士做保護;貪戀商、於一帶的富饒;迷戀秦國權力的榮耀等等。
所以說,商殃沒有跳出其他變法者如吳起、兆錯等人的宿命,最後的死也就不足奇怪了。
-
6 # 顏醜文良吖
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你說這仇大不大!
我翻了翻歷史書,找到了答案。
變法觸及到貴族的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秦孝公死了,商鞅就沒靠山了,他得罪了秦國所有貴族。
之前貴族殺人放火的,自己地盤上誰也管不著,現在商鞅都要管。
之前封地上所以平民都是貴族私有財產,打仗功勞都是屬於貴族的,現在呢,都屬於平民自己的。
懲貪是一個改革必備的吧,看過紅樓夢就知道大家族日常開銷多大,銀子是個好東西,可不會生崽,靠那點薪俸,夠幾個人花的。
看看西藏,平民是貴族老爺的私有財產,秦朝也差不多吧,在那些貴族眼裡,貴族平民是兩個物種好不好!
秦國是個股份無限責任制國家,秦孝公是董事長,其他貴族是股東,商鞅是職業經理人。
可這個職業經理人夥同董事長給基層員工謀福利,公司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可股東還是得到那點分紅,你是股東,你幹不?
終於,董事長翹辮子了,繼承人是站在你們這邊的,如果你是股東,你要不要開除這個職業經理人。
後來的事就好玩了,這個繼承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職業經理人開除了,可制度沒變。是不是給員工發點股權。
最後,秦國從股份公司,變成了家族生意。
最後的最後,變成了由秦始皇掌舵的個人獨資公司。
-
7 # 歷史多米諾
中國古代的變法中,由於是君主專制政體,所以在變法的過程君主是主導的,也就是說變法過程中關鍵的一環就是要得到皇帝的支援。大家都知道商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著名的大臣,商鞅在秦孝公支援下在秦國如火如荼地進行改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的始末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
商鞅變法,一場君,臣配合密切的變法鄙人認為改革變法這種艱鉅的事情,必然需要一個賢明並且思進的君主和有才幹的大臣,只有君臣密切配合變法才有前提基礎。
由於秦國地處西北,也就是今天的陝西及以西一帶,那裡遠離周王室所在的中原文化圈,可以說是當時主要大國中地理位置最偏僻的國家了,這就是由於開發晚,土地也較貧瘠,農業並不發達。軍事上呢,雖然不是很弱的存在但相較於東方的大國也並不突出,還經常遭到西邊和北邊的遊牧部落騷擾,這些也就算了,在文化上由於遠離中原文化圈,並且也常年和更野蠻的西戎打交道,所以秦華人也比較野蠻,文化與東方大國之間並不很合得來,東方各大國也瞧不起秦國,文化上的歧視像針一樣扎入秦孝公的心裡。秦孝公上位後,決心是要一改秦國落後面貌的了,迫切地需要是秦國各方面強起來,怎麼強起來呢?改革啊!但秦孝公光有權力沒有能力啊?那就找一個能幹的大臣唄,於是商鞅進入了秦孝公的法眼!
後臺硬的商鞅的變法機器轟轟烈烈的開動了起來,前後一共進行了兩次,變法的主要內容如下:
1.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制,使經濟強起來
2建立軍功爵制,只要在戰場上立大功,一律可以有官做,一律可以成為貴族,厲害吧,戰士們士氣高漲啊,最關鍵是廢除了世卿世祿制!
3重農抑商,獎勵耕織,中國古代歷來都是重農抑商,重本抑末的,主要是商人流動性太強,而且經常投機倒把,對統治不利
4.統一度量衡,大部分人以為秦始皇時才開始的,其實秦孝公時就已經開始了
5.文化上,焚書坑儒......似曾相識
。。。。。。
想改革,我舊貴族可不答應這些措施,在對整個社會層面上來講是利大於弊的,經濟上廢除貴族的井田制,獎勵耕織,承認土地私有制,順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農業的活力。但,廢除井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既得利益者舊貴族的利益,於是反對派們不答應了。軍事上,重新整頓了軍隊編制。軍功爵制呢,以前的社會階級是固化的,你貴族就透過世襲永遠為貴族,農民也就是農民,是沒有翻身做主人的機會的,這回軍功爵制一出,所有有功之人都有機會成為新貴族,這就更加擠壓舊貴族利益了,特別是廢除世卿世祿制,舊貴族本來享受著好好的世代為貴族的福利的,這下好了,你商鞅說廢就廢,那貴族們不得暴起!焚書坑儒這一條呢,實行文化專制就有點暴政的意味了,那些儒家文化人肯定對商鞅恨之入骨,巴不得吃他肉,剝他皮。簡單來說,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上呢商鞅並未爭取的大多數貴族的支援,反而還置貴族們於死地,要不是有秦孝公支援,早就像凱撒一樣被”萬劍穿心”了。在下呢,也沒有群眾基礎,本來好好,商鞅吸收了法家的精神,但法律過於嚴苛,輕罪重刑也讓百姓哀聲怨道。
所以秦孝公一死,太子一登基,即秦惠王,以嬴虔(這傢伙是秦孝公的大哥,也是太子的師傅,商鞅實行變法時,他跳的最歡,後商鞅得罪了他,他也一直等待機會除掉商鞅)為代表的反對派群起圍攻商鞅,商鞅見大勢已去,逃跑了,但最後還是被捉住。商鞅的結局很慘,被五馬分屍了。
所以大家還覺得商鞅在秦孝公死後就逃跑這種舉動還奇怪嗎?商鞅是純屬走頭無路了啊!
商鞅被車裂,這種酷刑據說也是商鞅發明的
-
8 # 青青兒寶媽
商鞅在奏孝公在位時,透過變法,使秦國越來越強盛,並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然而,好景不長,商鞅在位諸候後,秦孝公英年早逝,商鞅失去了秦孝公的保護,地位岌岌可危,因為他的變法嚴重地打擊和削弱了秦國舊貴族的勢力,秦孝公一死,商鞅就受到了包括太子嬴駟的老師公子虔在內的守舊勢力的瘋狌報復,遭車裂之刑。商鞅死了,但秦法存,各項政策仍執行,正是因為變法,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9 # 左文右史
公孫鞅本是魏華人,但是在魏國混的並不好,飯都快吃不下去。樹挪死,人挪活,很飢餓的公孫鞅來到了秦國,見到了很飢渴的秦孝公。為什麼說秦孝公很飢渴?因為秦孝公在兩年前頒佈了《求賢令》,具體內容就不多說了,大意是我大秦很強,寡人志向遠大,寡人這邊很缺人才,誰能夠有奇思妙想強我大秦者,寡人必有重賞啊。不過一開始,公孫鞅讓秦孝公很不滿意。孝公覺得公孫鞅這些魏國的知識分子也就這點能耐,只會耍嘴皮,因為頭兩次見面,公孫鞅商鞅說了一堆仁政德政的場面話,孝公很不感冒。什麼狗屁仁政德政,你們魏國在往西推,就到我家門口啦,老子要的是立竿見影。公孫鞅回去後,悶著頭沒日沒夜的搞了好幾天,終於把ppt做了出來,秦孝公看完方案後很滿意,大手一揮,讓公孫鞅大刀闊斧的展開了改革,史稱:商鞅變法(他後來被封到商地,所以又叫商鞅)。公孫鞅的變法做了很多事,但細緻總結後,基本可以歸為兩大類,一個是土改,一個是軍改。
先說土改。
土改的第一件事是,所有的領土,不再分封。
啥意思呢?也是就說,以後土地都歸國家直屬,不再有封建的邦國,你是地方官,不再是地方王了。(你說這些地方王氣不氣)
土改的第二件事是,官方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但作為交換條件,所有的土地擁有者要向國家納稅,服兵役。這條改革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將稅收成本降下來。之前土地在士大夫們手上,打仗或者修水利,找誰要錢都費勁。現在不一樣了,國家有多少地多少人口多少糧食都一清二楚,這樣國家的動員能力就上來了,就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土改的第三件事是,移民。秦國東邊的人口比西邊的多很多,看到西邊的地都空著而東邊的地都不夠種,公孫鞅大筆一揮,西部大開發。都給我移民!跑的快的有地種,誰種就是誰的。
全世界沸騰了,不僅秦國的老百姓走上了西部大開發的道路,大量的中原難民也變成了“西大荒”的建設者。還有四五六......
接下來就是軍改。
軍改的第一件事:明確賞罰標準,進行爵位獎勵,設計二十級軍爵制。這二十級軍爵的獲取手段極具排他性,方法只有一個:殺敵。
今後在戰場上,每殺一個人,就給我拿腦袋回來領賞,除了腦袋啥也不認。每砍一個敵人腦袋,就升一級。這是“首級”的由來。
爵位不好獲得,它只有上戰場一條途徑,任憑你是什麼貴族都不好使。這樣一來固有的利益集團被極大的削弱了,傳了好多輩的爵位,到了公孫鞅這裡就得讓他們去砍人,這些貴族大佬怎麼可能砍的了人。(你說這些貴族大佬恨不恨)
軍改的第二件事是:完善兵役制。這個簡單的說一下,男子長到二十歲國家就給你分地,讓你種三年,三年後,你就應該攢一年的糧食,然後二十三歲帶著你的人和糧食為國家服役。
軍改的第三件事是:嚴刑峻法。五家編為一伍,採取連坐法,對於反政府的行為,藏奸者,五家一起受懲罰,下場很慘,最慘的要五馬分屍。(商鞅最後自己也感受了一把)
土改與軍改將秦國變成了只要兩種職業:農民與軍人。
前者富國,後者強兵。
透過這一系列的變法,秦國變得國富兵強,而公孫鞅也因此爬到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位置。然而一朝得權後,他變成了一個狠角色,一個不會拐彎的偏執狂。太子犯法了,他割掉太子老師的鼻子,任何敢給他提意見甚至和他辯論的人都統統被他幹掉。有一次,他在渭河邊論法,一口氣就砍了七百多人。
史書稱他們這種人叫“霸道”,其實本質上,就是底層極端自私主義者。
公孫鞅的種種作為,也為他本人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公孫鞅不僅下馬能管民,上馬能管軍。曾多次帶領隊伍上前線征伐,像秦孝公十年圍安邑,十一年的西拔固陽的精彩戰例,皆出自他手。總體來說,公孫鞅是個全才,但有才無德一直是他一生的註腳與背書。
說說商鞅的改名。
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孫鞅伐魏。魏國派出的將領是魏公子卬。公孫鞅和魏公子是好朋友,兩個人在魏國時曾經在老宰相那裡共事過。公孫鞅覺得這份舊情可以利用,就派人送了一封信,大意是:以前在魏國我們是好朋友啊,現在我們成為敵對的兩軍統帥,雖然奉的是國家之命,但內心是真的不想打這場仗,要不我們坐下來談談,用和平的手段解決兩國的問題,然後舉杯痛飲,各自班師,你說多好。魏公子去了以後兩人把酒言歡,稱兄道弟,在酒會上,公孫鞅伏兵突起,控制了魏公子。然後秦國特種兵喬裝打扮混在魏公子的回行隊伍裡,再讓大軍掩後,魏國守將看到是自己的人回來了,城門大開,沒有防備。隨後秦特種兵開始大砍腦袋,魏軍大亂,秦軍乘勢掩殺,魏軍大敗。魏惠公得到訊息後,盡割河西七百里土地求和。公孫鞅也因此戰功,受封於商地,又號商君,故稱商鞅。
然而有句話叫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商鞅這個大地主並沒有高興幾年,他的大限到了。因為他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他之所以存在的意義是因為他背後的男人——秦孝公。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逝世,秦惠王上臺。秦惠王是誰?想必大家也猜到了,就是他的老師們被商鞅割掉鼻子的那個男人。還有上面說到的被商
-
10 # 一鳴驚人影視
因為秦孝公死後就沒有人給商鞅撐腰。最主要的是得罪了秦孝公的大哥贏虔,還有太子駟。就因太子贏駟殺人犯法,商鞅說太子年幼,不能處罰。只能處罰當時的太子傅贏虔,所以把贏虔的鼻子割了,從此贏虔對商鞅恨之入骨,商鞅心裡頭明白,不逃離就只能等死。
改革雖然對國家有利,對平民百姓有利,但是對老世簇卻無益啊。變法以前,老世簇都有自己固定的封地,封地內所有的事都是封主說了算。有自己的軍隊,封地內的官員有自己任免。還有就是自己官職是世襲罔替的。老子死了,兒子接著做,平民百姓沒有自己的土地,永遠都是世簇的奴隸,戰場上不管你殺多少人都沒有機會升官,因為功勞都被自己的主子領走了,有過還要替主子背。國家對軍隊沒有絕對的控制權,權利在他們主子手裡。
變法以後,國家推行郡縣制,從老世簇手裡收回了封地的治理權。取消了百姓的奴隸身份,把土地分給了老百姓耕種,國家只收取稅收,郡縣內的官員都由國家任免。軍隊實行軍功授爵制,不再是世襲制,平功勞吃飯,只要你有軍功,就能升官,分到住宅和土地。把老世簇的特權基本都剝奪了,對老世簇肯定無益啊。
-
11 # 成為一隻鳥
說到商鞅逃離,不得不提到商鞅背後的“法家”文化。
禮樂文化追求的是典雅、寬容、仁愛、穩定,這種文化性格適合和平年代,在生死存亡的戰爭年代就顯得刻板、遲鈍。相比之下,法家文化直接、痛快、高效。法家推崇制度理性,要用制度而不是道德來解決問題。然而法家文化是有嚴重缺陷的,它精於算計而不擇手段,雖然高效但是不通人情。
舉個例子,主導楚國變法的名將吳起在政治上的崛起,就是透過著名的“殺妻求將”來達成的。吳起為了取得魯國信任,不惜殺死來自敵國(齊國)的妻子以獲得將軍位。
因此法家提倡的是一種赤裸裸的功利主義,法家學派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它的思考完全圍繞著“君主利益”這個圓心,而不顧及其他階層的死活。
換句話說,就是要用黑惡勢力來統治民眾,讓民眾屈從於流氓統治,接受任何不合理的現狀,這樣民眾 才能越來越懦弱,越來越屈從強權。 因此,法家文化完全是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的。
漢武帝時期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說白了也不過是披著儒家華麗的袍子,內裡尊崇法家的術術。
法家只相信三樣東西:法、術、勢。“以法刑人,以勢壓人,以術馭人。”
所謂“法”,就是不聽話的,狠狠打擊;賣命的,就給高官厚祿。所謂“術”,就是權術。韓非說:“君以計蓄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皇帝出於算計,任用大臣。大臣們也是出於算計,才給皇帝服務。所以皇帝和大臣的關係,就是相互算計的。所謂勢,就是嚴刑峻法造成的一種形勢。
秦國的風氣是貪婪、狠猛、殘暴,地處西北,遠離詩書禮樂的其他各國,得到“法家”這把利劍後,所以才出現了商鞅變法。
商鞅的一個最重要的舉措是把全國土地重新劃分成31個縣,建立了中央。同時,商鞅還取消世卿世祿,獎勵軍功,鼓勵耕戰,發展軍事。
商鞅透過變法,把整個秦國變成一家農場和一座軍營,所有秦華人都成為了戰爭機器中的零件和合格的螺絲釘。
商鞅的舉措適合擴張,但不適合治國,長此以往,官逼民恨,物極必反,所以他的悲劇是註定的。
-
12 # 玉書生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改革改革,改的誰的法?革的誰的財?所謂改革,就是改變現有的舊制度,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的一種方式。既然是重新分配社會資源,那麼必然會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主導改革的人,也必然會被利益受損者記恨。
商鞅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得罪了哪個貴族,而在於他得罪的是他需要效忠的君主,也就是秦孝公的太子,未來的君主——秦惠文王(就是《羋月傳》裡女主的夫君大大)
商鞅變法初期,需要遷秦國國都於新都咸陽,這一舉措需要遷秦國富戶貴族於一城,便於統治者對這些人的統治。但也必定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果然在這些人的鼓動下,太子帶頭反對商鞅的政策。這對變法極為不利。
一面是自己的骨肉至親,一面是自己的政治理想。秦孝公在抉擇後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處罰太子的師傅。這樣即不會傷害自己的骨肉,也變相支援了變法的執行,但同時也將太子和商鞅的仇恨深埋起來
商鞅變法成功後,有人勸過他收斂下,緩和和儲君的關係。但估計商鞅此時已經志得意滿,錯過了這一大好機會。最終當孝公離世,儲君即位,商鞅遭到清算自然不得不逃離。最終在流離路上投宿夜店,因為自己身上沒有身份證明(這也是商鞅變法的政策之一)而無人收留,最終為追兵捕捉,處以車裂之刑
商鞅人雖然做的失敗,但是變法的內容卻是大大有利於秦國,秦惠文王也不是昏君,故即位後續商君之法,最終秦國力強盛,一統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
商君得其法卻失其人,現思之仍能給我們警醒。什麼人應該得罪?什麼人不該得罪?什麼人得罪後需要緩和矛盾?什麼人得罪後需要斬草除根?商君聰明一世卻誤此一時,值得為我等後人誡
-
13 # 曹城少年
掌握國家命運的只在少數人的手裡。
秦孝公下《求賢令》讓天下有志之士,入秦。尋求強秦之道,願共分天下。對函谷關外的學子簡直是極大的誘惑。
衛鞅從魏國到秦國,也是一路考察民情,尋求秦國現有弊端及未來改革之法。衛鞅和秦孝公深入的交流,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援。衛鞅為了變法的有序進行,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最重要的是開始,要取信於民。就有了轅門立柱的故事。
衛鞅不能確定新法令的推行效果能怎麼樣,於是決定搞一回普法宣傳,也是為了摸摸下面的底,做到心中有數。衛鞅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這對普通人家就是鉅款了,事情太簡單,賞金很豐厚,群眾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衛鞅於是又說:“能拿過去的,賞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一個人拿著木杆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這下秦華人民都明白了,衛鞅說話是真算話。於是衛鞅才下令頒佈變法法令。
取信於民就是為了改革。自古改革派和保守派永遠是敵對的。以衛鞅為代表的改革派和秦國舊貴族為代表的保守派,不斷的進行對決。舊貴族的利益受到損害,他們就私下裡鼓動太子,太子嬴駟在舊貴族的鼓動下觸犯了商鞅之法,民眾憤慨,等著衛鞅的處理結果,太子儲君,自然不能傷害,只能處罰太子身邊的人,太子太傅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太子的老師公孫賈臉上刻了字。這樣做還不如直接一刀來的痛快,仇恨算是埋下了。衛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壓倒了舊貴族的勢力,建立新都咸陽也是為了分化舊貴族的影響力。
在功成名就之時,衛鞅被分封到商地,後來人稱為“商鞅”,商鞅出門很講排場,兵甲衛隊,浩浩蕩蕩,好不氣派,商鞅在權力的漩渦中難以自拔,在秦國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秦孝公去世後,舊貴族全力的反撲,商鞅沒有了依靠,自然想著逃跑,畢竟新登基的秦惠文王就是先前的太子嬴駟。太子嬴駟登基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穩定。而舊貴族這時候發難,罪魁禍首就是商鞅,秦惠文王明知道商鞅之法為秦國的強盛功勞不可泯滅,國家命運只能少數人掌控,為了上層的穩定,只能殺掉商鞅。
總結幾點,商鞅被殺原因。
第一,觸犯秦國舊貴族利益,若沒有秦孝公支援,商鞅已經失敗了。
第二,商鞅貪戀權力,不能功成身退,更不會緩和與舊貴族的矛盾,或者未來統治者的矛盾,畢竟未來的秦惠文王不是自己的支持者。
同時期的楚國也在進行變革,楚悼王支援吳起變法,也是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但是楚悼王不長命,早早的就死了,這時候舊貴族把吳起給殺了,如果秦孝公不長命,商鞅的結局也是一樣的。
我是曹誠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
14 # 慢慢聊歷史
首先商鞅不是想逃離,而是已經捉拿他了,他才逃命。改革確實對國家有利,但是卻傷害了很多貴族的利益。但是最關鍵的是因為秦惠文王繼位。他和他的老師都恨透了商鞅。當秦檜文王有權利在手,可想而知商鞅的命運。
-
15 # 史論縱橫
作為高中時期校級歷史學霸,我最喜歡的一冊歷史,就是選修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講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有一句話讓我十分震動“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句話也堪稱整本書的一個總結,任何一個變法者都必須有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才能勇往直前,如果沒有,那樣的變法最終只能失敗。
商鞅變法無疑是中國歷史上較為成功的一次變法,只不過商鞅個人有點慘,在變法完成後,由於變法措施觸動了太多的人利益,最終慘死,就當時而言,商鞅的口碑也並不算好,這大概也是所有勇敢變法者的必經之路吧!
商鞅變法最大的亮點就是改變秦國過去的世卿世襲制,透過獎勵軍功,鼓勵農耕讓更多底層人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調動人的積極性。戰國四名將之首的白起,就是平民出身,後來透過軍功逐漸被提拔,最後擔任武安君,為秦國的軍事擴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世卿世襲的弊端就是一些無能者佔據要位,比如趙括明明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官二代,卻受其父的影響,能夠直接率領幾十萬的軍隊,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總體而言,商鞅透過捆綁軍功和爵位,極大地調動了士兵的作戰積極性,打擊了原來貴族的特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秦國的政治框架。所以,以前那些什麼都不用做的貴族,現在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也要上戰場殺敵,這些人是最痛恨商鞅的。
當然,實際上想讓商鞅死的,絕對不止貴族,還有那些平民。
很多人問了,商鞅變法給了平民上升的機會,為什麼他們還要恨商鞅呢?透過軍功獎賞平民只是一種激勵措施,有的人比較冷,他不一定被這種激勵所感召,怎麼對待這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老百姓呢?
商鞅以《法經》為藍本,制定了戰國時期最為嚴苛的法律《秦律》,透過這部法律,商鞅將什五連坐制度推廣開來,所謂什五是將平民按照戶數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他們都是秦國發動戰爭的兵源,一旦前線打仗,秦國就可以透過什五把老百姓集結起來,在長平之戰的關鍵階段,秦國能夠調動幾十萬的大軍,就是依靠這種制度。
所謂連坐就是,在什五中的人,一家犯罪,其他家沒有舉報,那麼一起受罰,這種組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強什五組織的團結,弊端也是很大的,什五中的各戶都跟防賊一樣防著別人。
在這樣強大的法律構架面前,簡直就是人人自危,以“秦法”治國,難度係數還是挺大的,這也是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何短短十幾年就被推翻,那是因為其他各國的人實在受不了秦國的法律。
基本可以說,商鞅變法是一個對國家有利的變法措施,但是對整個秦國的人也是一個挑戰,因為每個人都比以前活得更累,打個比方,老師讓你好好學習,肯定是對你有利的事情,但是你為什麼不去做呢?自然是因為累啊!
讀書的時候大家都討厭那個打你,罵你讓你學習的老師,等到畢業以後一事無成才想起,當初要是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就好了,在若干年以後,人們才意識到商鞅為秦國所作出的貢獻,所以商鞅的個人形象又被無限誇大,他的改革措施也都受到熱烈的吹捧。
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商鞅變法的內容來說,大多數都是將李悝在魏國變法的成果因地制宜的搬運到秦國,只不過最後秦國取得了統一的成果,對商鞅的評價也應該有一個較為客觀的態度。
就當時的環境來說,儘管在商鞅變法後秦國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但是支援商鞅進行變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國苦“商君”久矣,所以群起而攻之,商鞅被逼無奈,造反不成,兵敗被車裂而死。
秦孝公的繼位者秦惠文王作為秦國的第一個王,並不是一個昏庸之輩,也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他可以說是商鞅新法的集大成者,商鞅變法的時候,為了立威有一個“南門徙木”的成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拿太子立威的做法,也就是在秦惠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觸犯了法律,商鞅藉機拿他開刀,為商鞅新法的推行帶來很好的效果。
但是這個舉動也讓秦惠文王在擔任太子期間吃了不少苦頭,後來繼位的時候,他也深知,保商鞅無用,殺商鞅反而更能促進秦法的推行,連法律的制定者都死於這個法律之下,可見這個法律的強悍程度。
所以,商鞅之死,是在完成了歷史使命後,“以身試法”,使得秦法又進入一個新紀元。
-
16 # AlexanderG
商鞅定以軍功論爵位,無軍功者無爵位,所以那些世卿世祿的貴族能不恨他?商鞅還定百姓要麼耕要麼戰,整天被抓壯丁或者給國家種地,還整天像犯人一樣看著百姓,百姓能不恨他?
-
17 # 陳參
支援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後,繼位的秦惠文王以謀反的罪名抓捕商鞅,商鞅不得不逃亡!
那麼剛繼位的秦惠文王又為什麼說商鞅謀反呢?商鞅的變法對秦國有利,秦惠文王為何要抓捕他?這一切都要從商鞅的變法說起。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本姓公孫,名鞅,是衛國的沒落貴族之後,喜愛鑽研法家思想的刑名之學,並深有所得。起先公孫鞅到魏國尋找機會,推行自己的法家改革思想,但是沒有得到和魏王面談的機會。只在魏國丞相公叔痤的家裡作了家庭教師,負責教育公叔痤的庶子們。公叔痤知道公孫鞅的才能和志向,在一次得重病時,魏王前來探望並詢問:丞相病重,旦有不測,誰可替代為相者?公叔痤趁機推薦了公孫鞅:吾家中庶子公孫鞅,精通刑名之學,身有才能志向遠大,可代替丞相之職。
魏王因為素不聞公孫鞅之名,聽公叔痤此言,未發一語就顧左右而言他叉開了話題。公叔痤並沒有放棄,在魏王即將離開時,再次對魏王說:大王如果不願用公孫鞅,就最好殺了他!以免他逃亡為他國效力。
魏王點點頭就離開了。
魏王離開後,公叔痤把公孫鞅叫來,告訴了他,剛才和魏王的談話內容,並勸說公孫鞅馬上離開魏國:因為大王已經點頭答應了我,他會派人來抓捕殺了你!我做人的原則是先公後私,先國家而後個人,所以請你原諒我,並馬上離開魏國!
公孫鞅聽後,不願離開魏國,並對公叔痤說了自己的分析:魏王既然不相信你的推薦而任用我,也絕不會聽從你的建議來殺了我。所以我不離開也沒有危險。
事實果然如公孫鞅所料,魏王離開後,對隨從的大臣說:丞相果真病危糊塗了,居然推薦素未聞名的年輕人來任丞相,我怎麼能放心把國家大事交給他呢?
魏王既沒有啟用公孫鞅,也沒派人來抓捕他,但是公孫鞅仍然沒有得到魏王的召見,後來滿懷憤恨的公孫鞅離開魏國,來到了秦國繼續尋找機會。
在秦國,公孫鞅透過秦孝公寵臣景監的推薦,終於得到了面見秦孝公的機會。但是因為公孫鞅的思想過於超前,一心要變法強國的秦孝成公,沒能理解公孫鞅的變法思想,第一次見面無果而終。且秦孝公責怪景監:怎麼推薦了個滿嘴跑火車的騙子給我呢?(誇誇其談之人,豈足堪任?)
還要幾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統一天下,在秦孝公看來,這是不可接受的!於是再次否定了公孫鞅。而公孫鞅卻還是沒有放棄,再次請求景監推薦,並明言:如果這次仍得不到秦王的任用,自己就離開秦國不再相擾!
不知道景監是收了公孫鞅多少好處,還是對公孫鞅才能的認可,秦孝公再次召見了公孫鞅。這一次,秦孝公聽得非常認真,甚至到了和公孫鞅促膝而談的地步。公孫鞅也非常細緻的述說自己的變法計劃:
加強王權的統治地位,君為貴,民為輕,民眾是愚昧的,要用愚民政策,讓他們服從,國君應透過獎賞和處罰,來號召利用民眾。國內所有人的利益都不得高於國家利益,任何人都必須無條件服從於國君的利益!具體的措施有六個:
一,厲行法制,明法重刑,重罪要罰,輕罪也要罰,甚至揚灰於道也要受重罰,務必讓全國行法,全民知法守法從法。
二,廢井田,開阡陌,廢除貴族的井田制,設定新的區域制理規定,取消了貴族對土地的專有權。
三,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凡是努力生產糧食布帛多的農戶,不但可免除徭役,還可用來買官爵。而懶惰不生產和棄農經商者,要受處罰。
四,連坐互保。每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實行互相監督,互相揭發,一家犯法,一伍都受牽連。知情不報者,與罪犯同罪,檢舉揭發者有獎,獎金與殺死一個敵人的獎金相同。
五,一家有兩個成年男子,必須分家,否則要加倍交納賦稅。
六,全國戒為私仇而打鬥,否則受重罰。
七,獎勵軍功。原先的貴族王室,凡沒有軍功者,一律取消貴族特權。而廣大平民,只要參加戰鬥,殺死了敵人,即可憑敵軍首級獲得軍功爵位獎勵,共分二十等級軍功。
從公元前359年到公元前35O年,公孫鞅在全國大力推行新法,官職也從大良左(左將軍)升為大良造(大將軍),秦孝公還把商,於之地封賞給他,全國亦稱其為商鞅。
商鞅的變法,加強了秦王的統治集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的政策,也使秦國民富國強。商鞅的變法,觸及了貴族的利益,遭到貴族王室的反對,雖然商鞅倚仗秦孝公的信任,打壓了貴族們的反抗。但是也和太子黨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太子贏駟也參與反對變法的運動,太子雖不能處罰,但是商鞅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贏虔,割去了贏虔的鼻子!另外,商鞅的連坐規定,也讓全華人民互相為敵互不信任,後來,太子贏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被割了鼻子的公子贏虔和秦國貴族們,趁機反撲,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覺得新法推行已經固定,商鞅己是可有可無,再加上忌恨商鞅在秦孝公時代的張揚霸道,就宣佈商鞅謀反!商鞅被迫出逃,在邊境卻因無法提供身份證明而被拒絕住店,這真是作繭自縛!因為這也是商鞅規定。商鞅後來雖逃到魏國,魏國因為他曾經欺騙攻打過魏國,而不敢收留他,又把商鞅交還給了秦國。商鞅回到封地商後,帶領封地幾百軍兵進攻秦軍,被秦惠文王軍隊殺死,屍體也被五馬分屍!
歷代的改革成功者,都沒有好結果!商鞅也不例外。
-
18 # 達文有話說
當然對一些人無益了。所謂改革,就是推翻舊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任何改革都讓舊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們感到威脅,商鞅的改革也不例外。
商鞅改革的本質,是透過一系列的法律調整,使得君主的權力越過中間層貴族,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抵達平民,以加強君主的中央集權。
這樣一來,對於貴族這一“中間商”來說,再也賺不了差價了,對於國家政治事務的影響力也就被削弱了。對於君主來說,權力逐漸向自己集中,國家真正的變成了自己的家,對社會資源想怎麼取與予不再處處受制,提高了國家的組織力與組織效率的同時,也可以隨心所欲地揮起之前攥不緊的拳頭,指哪打哪。
為什麼這麼說?下面我們結合當時的歷史,將此問題具體召開分析。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和貴族之間為何有矛盾?這得從周武王分封天下開始說起。
周本是陝西的一個小部落,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得了這麼大的一片土地後,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發現一個嚴峻的問題:這麼大的一塊土地,該怎麼管理?
對於統治者來說,有兩種統治方式可以選擇:
直接統治,就是統治者任命官員對某一片土地進行統治,這片土地的稅收,除了給官員開工資外都歸自己。間接統治,就是將土地交給別人去打理,地方的事務由別人全權負責,地方的稅收除了一部分納貢給自己,剩下的就是代理人的。這兩種統治方式,不管你放在任何人眼前,他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直接統治”。然而,在西周初期,周天子雖然已想將天下所有的土地歸為己有,但想進行直接統治,卻是行不通的。
因為,周朝初期,我們說好聽點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個部落聯盟。周武王當初伐紂時初期只有五萬部隊,後來加入的基本都是俘虜或者收編的商軍。當時,要想對得到的大片土地進行直接統治,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尚未成熟的部落政治來說,根本就沒有實現普查人口、制定統一的法律、統一度量衡、貨幣,製作地圖等將國家統治進行簡單化、清晰化處理的條件。
所以,周天子只能選擇一種雙軌制的統治:將函谷關以西設為鎬京——王畿,由周王室直接派官員管理;其他的地區,分給了親戚、盟友進行間接統治。
因此,西周的分封制,本質上是一種將政治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之上的共同體模式。這樣的政治體制下,天子和諸侯、諸侯跟卿大夫,既是親戚,也是君臣,整個國家就像一個大家庭。這種社會秩序中,周天子就有了雙重的身份:從宗法制的角度講,他是大家庭的族長;從國家的層面講,他又是天下的共主。所以,有家國同構一說。
在家國同構的宗法制社會中,要想讓社會保持穩定的運轉,就需要將所有人根據血緣遠近,長幼尊卑等方式劃分出等級,每個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誰都不做非分之想。所以,根據這樣的需求,才有了“周公制禮”。
所謂,“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為長子三年,不繼祖也。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禮記·大傳》(《禮記·大傳》中宗法社會的結構,由於篇幅原因,詳細的結構關係不在此展開介紹,有興趣請自行檢視。)
分封制下,天子裂土分封了諸侯,諸侯也得裂土分封卿大夫——我們所說的貴族,這些大貴族就是各個氏族集團的領袖。由於“嫡長子繼承製”,若無外力影響,天下的土地就會按照劃分的狀態一代代持續下去。
權力,是自上至下逐級傳導,自下至上逐層恪盡義務,正所謂“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僕人的僕人不是我的僕人”。諸侯管不了貴族們手下養的門客,因為他們沒有向他們主子的主子盡忠的義務。所以,周天子要行使中央權力往往要看諸侯的臉色,諸侯也往往控制不了他們手下的卿大夫。
所以,在諸侯看來,這種臣與君之間的義務關係不牢靠,畢竟晉國的教訓就擺在那(三家分晉)。
不僅如此,在社會的組織方面,貴族們甚至成為了國家的競爭者:
當時的社會中,不管是平民階層還是貴族階層,都是氏族結構——也就是同宗抱團生活。因為生產力水平有限,只能抱團才能生存。比如,當時還沒有鐵器,更沒有耕牛犁地,耕作時需要多人配合使用一種叫“耒耜”的腳踏耕具鬆土,這必須是氏族集體才能實現的,單個家庭根本就幹不了這事兒。耕作尚且如此,更甭說修建灌溉系統、打秋霜等需要幾百上千人協助的專案了。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技術、冶煉技術的進步,鐵製農具的普及,得一家兩口子拉一頭牛,就能開墾之前幾十人都難以開墾的荒地。這樣一來,再讓農民將自己辛辛苦苦精耕細作打出的糧食,全部交給氏族集體(當時是井田制,被統治的氏族還有將大部分糧食再交給貴族),他們心裡就十萬個不情願了。於是,大家都有了私心,荒地那麼多,我偷偷地開墾出一片自己種不就完了?
自留地就這樣產生了,氏族也就開始解體了,戰國時期,中國社會開始由氏族社會的大家庭向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轉型。
小家庭雖然有了自留地,但是,說到底土地的所有權都是貴族的,被發現後都會被貴族沒收。而且,很多脫離氏族結構的小家庭發現,他們的自由是有巨大代價的:遇到災害時,根本就活不了。
這時候,貴族就來了,他們有錢,有組織能力。派自己的門客,組織老百姓修建水利工程,開墾土地,然後將開墾出來的新土地租給來百姓。這樣一來,大貴族們支的攤子越大,投奔他們而來的農民就越多,人多了,就能繼續開墾新的土地。於是,在這樣的系統正反饋下,就出現了信陵、平原、春申、孟嘗,這樣勢力比諸侯還大的大貴族。
四君子們號稱門下食客三千,這些門客都是些失去土地的貴族,當時的貴族都是社會精英,四君子本質上是吸收失敗的貴族為門客,將他們打造成新的管理層,實現了對社會上平民的在組織工作。在諸侯看來,他們就是在挖自己的牆角,所以,必須阻止他們進行變法改革。你說,諸侯和貴族這種關係下,他們能沒有矛盾嗎?
商鞅是怎麼透過變法打壓貴族的?一、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世卿世祿,這樣以血緣制定的等級制度,雖然能夠維繫過去“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社會秩序。然而,當社會發展到秦孝公那個時代,這樣不能能者“能者上,庸者下”的制度只會是阻礙國家富強的絆腳石。
貴族之所以為貴族,他們所仰仗的就是世卿世祿,不管他們是英雄豪傑還是酒囊飯袋,只要一出生就高人一等。
商鞅取消了除國君嫡系外一切貴族的世襲特權,即使秦君的本族,沒有軍功,也不準在宗室名冊上登記,取消宗人的資格,不得以血緣關係取得官、爵、田宅,佔有臣妾,穿戴錶示尊貴的衣裳服飾。
商鞅劃定社會等級的唯一標準是軍功,貴族沒有軍功一律得不到利祿官爵。商鞅還透過軍功授民與爵,這樣就點燃了農奴參軍的熱情,因為一旦他們立下軍功,不但可以翻身變身為農民,還可以獲得土地和爵位。商鞅把過去“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秩序全部顛覆了,取消了貴族不受刑律制裁的特權,正所謂“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書·賞刑》)。
因此,商鞅的變法的廢除世卿世祿制,等於對貴族階層來個釜底抽薪。
二、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編戶齊民,實施郡縣制
貴族之所以是貴族,除了世卿世祿外,還在於他們在受分封后,擁有了大量的土地。當時的井田制,農奴們必須在貴族的土地上耕種。
所謂的井田制,就是用“井”字將一塊耕地隔開,分成九個格子。中間的格子是“公田”,周圍八個格子是“私田”。甭管公田還是私田,所有權都屬於貴族,但是私田分別交給八戶農奴人家種植,產出所得是八戶人家自己的。公田則由八戶人家共同種植,產出的糧食交給貴族,就相當於稅收。
這樣的分配看上去很美好,農奴給貴族打理公田,換取在私田的耕種權。但實際上,哪有那麼好的事兒.?統治者只會在乎自己的利益,井田制在真正執行的時候,不會像九宮格那樣,將土地平均劃分為九塊。實際上,公田的面積要遠遠多於私田。
所以,對於農奴而言,種公田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他們在公田裡幹活時,自然會因缺少動力而偷奸耍滑。
人都有惰性,而且其能力高低也各不相同,用同樣的時間,幹同樣的事兒,生產效率和質量都不一樣。但是,如果有一個好的社會制度,不但能夠激勵人們去努力工作,還能夠最佳化資源配置,將生產資源交給生產效率高的人。
對於一個社會來說,井田制顯然不是一個好的制度。勞動者在公田幹活兒,沒有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貴族們經營土地的能力也是參差不齊,由於土地是國有的,不善經營的人,不能透過交易,將生產資源交給生產效率更高的人,這樣土地的價值就白白的浪費了。
所以,商鞅不但廢除了井田制,還將土地變為私有,允許自由買賣。你想啊,貴族再強,幾代人中總會出現個敗家子吧。這樣一來很多過去的宗法貴族在失去土地後,就徹底淪為庶人,貴族就慢慢地消失了。
當然,經濟和政治是不能分開的,商鞅廢除井田制的目的是為了編戶齊民,推行郡縣制。商鞅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把原先屬貴族領主全權管轄的鄉、邑、聚(村落)等組織都合併成縣。
這樣一來,全國的政權和兵權就集中於中央,繞過貴族這個“中間商”,將權力一竿子插到底,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制的統一的封建政治體制,鞏固了君王的封建統治,發展了新的地主制經濟。
結語商鞅變法的本質,是國君與貴族之間,就國家該進行“直接統治”還是“間接統治”問題的博弈。
商鞅的變法,一方面透過廢除舊世卿世祿制,“壹賞壹刑”的原則,論功行賞,無功不得受祿,“刑上大夫,禮下庶人”,使過去的宗法社會秩序被打破,未立軍功的舊貴族在重定等級的過程中喪失爵位和土地;
另一方面,透過廢除井田制,編戶齊民,實施郡縣制的方式,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摧毀舊貴族的領主制。
商鞅的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貴族勢力雖然遭到重創,死的死傷的傷,但幾百年的宗法秩序不是輕易被徹底打破的。對於秦國的社會來說,商鞅變法這樣的顛覆性改革,需要時間去消化。貴族集團對商鞅本人可謂是恨之入骨,所以,在秦孝公死後不就,商鞅就被車裂了。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中央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原有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產生。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
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
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