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無人便利店集體爆發,風口之上巨頭紛紛入局,資本為什麼這麼看好無人便利店?還是是偽需求呢?
3
回覆列表
  • 1 # 易店無憂網店轉讓平臺

    易店無憂認為:

    自動售貨機比無人便利店,更有效率!——中百集團董事總經理

    無人便利店所要解決的問題,自動販售機都能解決,理由如下:

    1、更有效率。自動販售機,更快,更簡便,而且更能保護顧客隱私。在無人店的超級攝像頭之下,一個封閉的小空間,好像更適合銀行自動櫃員機,顯得十分壓抑!假設一個流浪漢刷進去,在裡面睡覺,你怎麼辦?

    2、更容易維護。自動販售機不存在貨架被顧客弄亂的情況,也不需要整理貨架,只需要一個動作——補貨。而無人便利店,我看到繽果盒子店,經過十幾個顧客挑選後,一片狼籍。

    3、坪效更高,租金更低。據報道,日本有500萬臺自動販售機,年銷售達3000多億人民幣,即每臺佔地1-2平米的機器日銷達168元=84元/平方米/天。這還是隻有十幾個SKU,以飲料為主的機器(一臺成本1-2萬)。如果為了增加SKU,8個平米,複合型販售機最多可以做100多個有效SKU,對於即時購買者而言,足夠了。(高溫,低溫,常溫分隔都可實現)

    4、更易防盜,並且投入更低。

    5、自動販售機邊上所有的地方,都成了免費“店內購買區”,無形擴大免租面積。

    6、支付,取貨,刷臉,刷手,刷機,刷卡都可以實現。

    7、日本的無人收銀,也不是無人便利店,是在“有人”便利店中,為減少排隊,推出的無人收銀臺而已。而中國的手機APP應用還可以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要高峰時間,門口多一個臨時查驗即可。“有人”便利店給顧客的服務與互動功能,是可以產生更多附加銷售的。

    8、無人便利店宣揚的是:“在原有布點多的基礎上開發營業收入、廣告收益、消費金融等多條盈利渠道,從而實現業績增長”。個人覺得,自動販售機一樣可以實現。

    無人便利店在2017年集中爆發:一方面,不斷迭代的物聯網技術、人臉識別技術、以及移動支付技術,為無人便利店提供技術保障;另一方面,日趨高漲的人力成本、消費者對於購物便利性需求的提升以及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使得業界有了試水。

    這些都是無人便利店的現實動機。對於一個新的模式,我們如何考量?當市場需求一致時,效率才是決定性因素!因此,對比無人便利店,我更推崇自動販售機的效率,我們需要大力研發與推廣它!伴隨各種新技術的應用,自動販售機同樣也可以挖掘更多的附加值。

    無人便利店正在進入風口期——聯商新零售顧問團秘書長雲陽子

    1、從資本角度看

    行業都講便利店是風口,但資本觀望多,下手的很少,這是為啥?因為資本對傳統便利店的興趣不大,傾向新型便利店。上個月和一個知名投資人深度交流,達成一個初步共識:自助便利店(減少人工),O2O模式(+電商),茶飲水果吧(+體驗式消費),可能是新型便利店的三個發展方向,簡稱之為“兩加一減”。

    無人便利店,本質是自助便利店,不要收銀員。這種新型便利店,應用場景多,複製加盟快速,理論上能快速把銷量做起來。這種有想象空間的新型便利店,即使暫時看不懂未來,某些資本還是願意進來嘗試的。如果真能看明白,那資本就會大批次湧入。

    2、從技術角度看

    關於技術層面的發展,我特意問過中百協自動售貨行業秘書長沈哲明,除了自動售貨機之外,基於RFID射頻技術的電子標籤也很成熟,而且價格已經做到0.2元甚至更低一點。據沈秘書長說,馬上會有除了視覺技術和RFID技術之外的更優解決方案出來了,會推動無人便利店發展。此外,微信的電子會員卡,支付寶的芝麻信用,也會賦能無人便利店的發展。

    3、從競爭角度看

    競爭,怕的不是業內競爭,最怕跨界競爭,因為感受不到危機感,死的不明不白。便利店的跨界競爭對手是盒馬模式的30分鐘快送,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對聯商新零售顧問團講過:“幹掉社群型便利店綽綽有餘,比你多、比你便宜、比你服務好、比你更快。以上海來講,便利店的所有商品我們都有,包括裡面有大量的餐飲,只要打掉便利店10%-20%的銷售,這些微利便利店基本全掛了。”

    很多便利店人士,當然不認可這樣的觀點。但從商業邏輯來講沒毛病,若以靜態的觀點看,盒馬模式能幹掉社群便利店。當然,世界是動態的,社群便利店一定會進化,無人便利店,就是進化方向之一。

    4、從消費需求角度看

    花錢買便利的消費習慣,在90後、00後體現得很明顯,在70後、80後的中產富裕階層也體現得越來越明顯。

    便利店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便利,離消費者近。無人便利店,在流動商圈,或者固定商圈,比傳統便利店離消費者更近。比如:繽果盒子,十幾個平方,幾百個SKU,投放在社群裡面。這種商業模式,年青消費者是歡迎的。如果,使用者體驗最佳化更好一點,商品更特色一點,毛利會不錯,消費人群也會擴大。

    5、從經營角度看

    無人便利店,是減少了人工成本,但使用者體驗降低了,整體效率是否提高,關鍵看經營水準。換句話說,無人便利店提高了便利店經營難度。無人值守,意味著完全靠商品與場景來打動消費者,特別是會倒逼便利店的商品供應變革,比如:自有商品比例提高,這對本土便利店是一個大難題,也必須要面對。

    無人便利店能否真正形成風口,最關鍵還是經營者能否探索出樣板專案,24小時無人便利店,8小時無人便利店,無人便利店+等等。

    無人便利店不是下一個風口,而是下N個風口——羅森中國董事副總裁張晟

    去年Amazon Go的出現,讓無人便利店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從我的角度來講,無人便利店既有噱頭的成分,也有實實在在發展的潛力。能否成為下一個投資的風口,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整體老百姓素質,其次是無人便利店的科技成本如何下降。

    早在90年代末期,上海等地就已經出現了自動販賣機,但是為何到現在也沒有形成氣候,不像日本的大街小巷,遍地都是自動販賣機?因為曾經有人把自動販賣機當成垃圾箱,或者惡作劇,動歪腦筋取貨......後面演變成了自動販賣機前面還要有專人看守,現在的無人店鋪也存在發生類似風險的可能性。就如現在的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等問題。

    如果百姓素質得不到快讀提升,而運營方需要額外投入大量的人力去監督、管理、整理的話,為便利店節省人工這一美好願望就會落空。因為目前大部分便利店除了高峰時段,平時每店也只有一位工作人員。如果還需要定時補貨的話,並不能做到真正的無人便利店。同時,便利店的未來主要在鮮食類的強化,而無人便利店在鮮食的銷售、加熱服務方面,還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當然,在一些鮮食需求不大、流動客流大的地區,無人便利店也是存在著不小的發展空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無人技術能夠對上述問題加以解決的話,無人便利店也將會得到大面積的發展。而大面積的發展,才能夠大幅度降低現有的技術成本。就目前的技術成本而言,還只是賺吆喝的階段。

    所以我認為無人便利店不是下一個風口,是下N個風口。但如果便利店不從現在就開始探索、實驗、取得經驗、對現有的技術加以改善與進化,那麼無人便利店的普及永遠無法實現。

    無人便利店,本質是自助收銀+無人值守:1、自助收銀,幹掉收銀員,門店全數字化,這是新零售時代便利店的重點經營方向;2、無人值守,對便利店管理者是成本與效率,對便利店基層員工是人文關懷(無需熬夜值班),對購買者又是考驗國民素質與道德。

    聯商新零售顧問團發現,業內人士對無人便利店持“反對意見”的比例高,因為經驗;而跨界者對無人便利店持 “贊同意見”的比例高,因為無畏。一個想維護正統,便利店就是便利店;一個想重新定義,便利店不僅僅是便利店。未來一年,零售行業可能需要一場認知戰。

  • 2 # 愛茉莉145657323

    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無人便利店確實給人們的購物提供了方便,這是值得肯定的,缺點是全透明的玻璃房難忍高溫讓人購物慾望全無,一部分人擔心的退貨問題這就是需要在今後不斷完善的地方,這就是說為什麼需要時間去驗證它,是暫時的曇花一現,還是持久的深入人心。無人超市是否會造成一部分人失業的問題,一句話說的好既來之則安之,與其擔心地位不保不如思考如何提高自己,適應社會。並竟社會的進步不會因為我們的擔憂而停下腳步。何況在目前看來還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3 # 人工智慧分析

    全部在無人店系統部署成本二字!

    人工智慧系統的使用者體驗能否達到AmazonGo的水平同時這套系統的價格能否降到足夠低的程度。

    其他,都是浮雲。

  • 4 # 時間的味道75942046

    無人超市 馬雲的科技創新

    最近很困惑?馬雲的眼裡的每一次科技創新究竟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我們?還是更快的淘汰我們這些努力著卻依然生活不易的人!

    十萬家無人超市甚至更多……究竟會帶來多少就業機會?又會有多少人面對失業?做為一個有社會擔當的企業家,責任難道不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過得更好嗎?即使不是這樣也請你不要讓我們這些人成為你每一次技術革命的犧牲品!

  • 5 # 每日說科技

    從滴滴開始投資界就喜歡扎堆投資,大家一起奔著一個方向創造風口,隨後便有了外賣、共享單車等一個個風口。外賣共享單車之後,又腦洞全開的選擇了‘狼人殺’、“共享充電”甚至是“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一個個的風口,但從最近來看好像都不是特別理想。

    但最值得一聽的可能便是“無人便利店”這個風口了,從7月起無人便利店就融資不斷,7月1日F5未來商店完成3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賓果盒子完成超1億元的A輪融資,短短一個星期融資便超過了1.3億元,不必共享充電寶差。

    值得一提的是BAT中的阿里巴巴也佈局無人超市,在7月8日推出無人超市“淘咖啡”,資本的不斷注入,巨頭的現身,讓無人便利店又成為了一個人造風口。

    不光阿里,沃爾瑪、亞馬遜、京東、哇哈哈等知名公司也早已入局無人超市,早在2012年沃爾瑪就早已經推出無人收銀,後來又在北京推出掃描器方案;去年亞馬遜的Amazon Go刷遍了各大媒體網站,從進入超市開始便無人管理,自助購物,一出門直接結賬,不可謂不方便;值得一提的是國內零售超市物美也早已和多點合作推出自主掃碼結賬,實現了無人結賬。

    可見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技術的進步,無人結賬早已輕鬆實現(準確的說是自主結賬),自主購物便利店“便利峰”的3億美元融資,賓果盒子、F5未來商店的融資,則為創業者們又尋找到了一個方向。

    從馬雲提出新零售後,現有的零售早已過時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無論是網購還是實體店),近日京東的劉強東提出零售業的基礎設施將會改變,可見無人便利店非常的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

    相比於傳統的商店,無人便利店有著很強的優勢,不但佔地面積小、節省人力成本、價格也更便宜、更便利,更方便於24小時營業,可見無人便利店的興起是必然的結果。

  • 6 # 智東西

    (回答略長略詳細,建議先收藏後檢視~~)

    首先,我們詳細梳理一下到底有多少家無人超市/便利店:

    家家打出的都是“無人商店”的招牌,每家的玩法卻都不一樣。從刷碼進門、刷臉進門、刷手掌靜脈進門;到所謂的掃碼支付、IC標籤+RFID(無線射頻識別) 支付、使用者行為分析支付等……他們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一、此“無人”並非彼“無人”

    雖說都可以叫做無人商店,但“無人”與“無人”不同。為了更直觀地表現出他們的差異,我們可以用以下兩個衡量指標:單人/多人,半自動/全自動。其中單人/多人指的是商店正常運作情況下能同時容納的顧客數量,半自動/全自動則指購物最後是否需要使用者主動實施結算行為,即是否可以“拿了就走(Just Go)”。

    從圖中可以看到,根據這兩個指標我們可以將無人商店分為四大類:

    1)全自動+多人:亞馬遜Amazon Go、阿里淘咖啡

    此象限中的兩個玩家都是花重金打造了整套落地的解決方案,不僅能夠實現“無需支付,拿了就走”的全自動化支付流程,而且能在店內容納多名消費者同時購物。二者都是靠繫結賬號進行刷碼進門(以現在人臉識別技術的發達程度來說,做成“刷臉進門”也不是難事),扣費也都是靠金融賬戶繫結網站賬戶扣費,但各自的支付識別方案有所不同。

    其中亞馬遜Amazon Go的支付解決方案為攝像頭+光幕/紅外感測器+壓力/紅外感測器,計算出使用者行為及商品的狀態和位置,並利用這些資料進行深度學習,建立商品—動作—人的判別模型。這一套系統能夠真正做到對使用者“拿”、“放”行為的感知認知,非常的“黑科技”。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套系統不僅對演算法能力要求非常高,成本也不菲,並且當店內人數超過20人時,便容易因計算量過大而失靈。

    而阿里淘咖啡的支付解決方案為現在普遍使用的“IC標籤+RFID(無線射頻識別) ”方案,每樣商品上都配備了一個IC標籤,使用者拿了貨物之後走過一個RFIC無線射頻識別隧道後,系統就能自動識別扣款。根據工程師透露,淘咖啡也有應用攝像頭、壓力感測器等多感測器融合技術,以及使用者行為模型分析,但是並沒有用在淘咖啡的結算過程中。

    目前一枚IC電子標籤的成本約為人民幣0.5-1元不等,雖然零售業是個毛利敏感型行業,但是跟亞馬遜“估計一個茶葉蛋要買100美元才能收回成本”相比還是便宜很多的……

    2)半自動+多人:繽果盒子、EAT BOX、羅森便利店、7-11便利店、小e微店、北京某便利店……

    這一象限可謂是近幾個月來最為風起雲湧的一個陣營了,其中又以繽果盒子的超億元融資最為引人關注。這一陣營中的商店也能在店內容納多名消費者同時購物,但並不能做到第一象限的“無需支付,拿了就走”,結算時還是需要使用者主動進行支付流程的。刷碼進門或者刷臉進門的進門方式大同小異。

    這些店鋪的裝修與普通便利店相似,在消費者掃碼進門,挑選產品後,進行主動支付的方式有兩種:一類從原理上與阿里淘咖啡類似,使用的“IC標籤+RFID(無線射頻識別) ”方案,但使用者需要將商品擺放在制定的商品識別區進行識別結算,再由使用者進行掃碼支付。

    3)全自動+單人:QuiXmart快貓(Take Go深蘭科技)

    此時讓我們跳過第三象限,先來看看第四象限。第四象限以Take Go深蘭科技在2016年推出的QuiXmart快貓智慧零售系統為代表,能夠實現使用者“無需支付,拿了就走”的全自動化支付流程,但是目前只能容納一人在商店中進行購物,從消費者的現場體驗相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門上貼有“勿與陌生人同店”字樣。

    而且與其他“刷碼進門”、“刷臉進門”方式不同,Take Go需要“刷手掌進門”,在此過程中使用了手掌靜脈識別技術,比人臉識別更不容易被偽造,但技術難度也更高。

    目前,深蘭科技已經與阿里芝麻信用合作,將使用者的手掌靜脈資訊與支付寶賬號繫結,使用者在拿完商品後可以直接離開店鋪,支付寶將會自動扣款,無需進行主動支付這一動作。

    4)半自動+單人:24愛購、F5無人商店、神奇屋便利店……

    這一陣營說是無人商店可能不太準確,它們更像是無人售貨機的升級版本。此類無人商店佔地面積更大(通常能達到9-15平方米),使用者在進入商店後,使用相應APP進行商品的選購與支付,系統內的機械臂會抓取分揀出一樣或多樣商品交付給使用者。

    除了佔地更大、商品種類更多之外,另一項“升級”在於這類無人商店還利用機械臂系統開發出了售賣咖哩魚蛋、車仔麵、沖泡咖啡等業務。以F5無人商店為例,一個商店內由四臺機器裝置構成,一臺主要售賣罐裝飲料等標品的快消品售貨、一臺售賣車仔麵、魚蛋等的鮮食的商品售貨機、一臺飲料衝調售貨機、以及一臺自動餐桌清理裝置。

    (阿里“淘咖啡”點餐區員工)

    其實,在阿里的“淘咖啡”無人店中,也是有員工在的。以現有的技術成熟度來說,“完全無人”的意義並不大;但透過將“守店收銀”這一環節解放出來,除了節省人員工資外,還有員工管理、培訓、掉配等費用。短期內最有發展前景的可能是在可管控環境內(如高檔小區、機場書店、辦公大樓內)設立此類無人便利店,

    但至於阿里的“淘咖啡”無人商店,則需要被打上一個問號。作為今年造物節最受人矚目的產品形態,阿里今年在圍繞“無人商店”的廣告宣發上可謂下足了氣力;再加上7月初繽果盒子1億人民幣、F5商城3000萬元人民幣的兩輪大額融資對市場的衝擊下,“無人商店”彷彿一下子就成了熱捧的風口。

    然而,我們回想一下,造物節是什麼?是阿里花重金打造的一個IP,一個僅次於“雙11”的營銷事件。在造物節上,成本、商鋪盈利、使用者轉換率等等都不是核心考量因素,擴大廣告效應與影響力才是造物節的首要責任。如果讀者還記得,去年造物節上阿里曾經推出“Buy+”VR購物體驗,一度也是風頭無兩,好不熱鬧。

    一個“無人化”的未來

    目前打出“無人商店”的招牌的企業不少,從單人/多人,半自動/全自動這兩個衡量指標我們可以將它們分為4大類。涉及刷碼進門、刷臉進門、刷手掌靜脈進門、掃碼支付、IC標籤+RFID(無線射頻識別) 支付、使用者行為分析支付等諸多技術。其中“半自動+多人”是企業最為集中出現的領域,也是最受資本看好陣營;它的技術與應用場景相對成熟,可以短期內鋪開,並找到相應商業模式。

    在線上紅利逐漸稀薄的今天,無人便利店可以看作是科技推動線下經濟發展、推動傳統零售業升級的一個絕佳案例。隨著人力成本的進一步提升,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重複性勞動被機器所替代,我們離“無人化”時代也會越來越近。

    除了文中提到的無人商店整店解決方案企業,還有YI Tunnel無人收銀機、提供RFID技術的遠望谷、為升級版無人售貨機提供計算機視覺支援的觸景智慧、以及因為連續四個一字漲停板而收到了深交所的問詢函的匯納科技等產業鏈企業值得進一步深挖。

  • 7 # 戀山堂掌櫃

    傻子看失業,智者看機會

    人工智慧的發展,一定會讓產業結構鏈發生位移,原本低階重複勞動也許會被機器和人工智慧替代,但是別忘了有很多工作機器永遠無法替代人類。

    首先機器不會犯錯,那麼上帝就不會給他創造的靈感

    人類歷史中很多突破性的發展都是因為錯誤或者無意中發現的,1928年,出生於蘇格蘭的弗萊明博士,正在實驗室中研究流感病毒時注意到,有個培養基被不明細菌汙染。弗萊明沒有像大多數科學家那樣,把汙染的培養皿直接扔掉,從而意外發現了“盤尼西林”(青黴素)。

    再比如可口可樂,是藥劑師發明的,在1886年5月8日下午,一個酒鬼跌跌撞撞地來到了彭伯頓的藥店。“來一杯治療頭痛腦熱的藥水可卡可拉。”營業員本來應該到水龍頭那兒去兌水,但水龍頭離他有二米多遠,他懶得走動,便就近抄起蘇打水往可卡可拉里摻。結果酒鬼非常喜歡喝,他喝了一杯又一杯,嘴裡不停地說:“好喝!好喝!”酒鬼還到處宣傳這種不含酒精的飲料所產生的奇效。在約翰·彭伯頓去世的四年前,他們把發明權出售。四十年後,世界上無人不知可口可樂。

    人類的發展或者是改變正是因為這些不經意的錯誤導致的,機器人最大的優勢是不會犯錯誤,但上帝也不會給他創造的靈感。

    其次,機器擅長的是邏輯和資料處理,而感性的創造力機器卻不是透過邏輯計算可得

    雖然現在最先進的AI也在研究情緒的表達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但創造力的工作並非是智力決定的,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智力有問題的人卻能做出很好的藝術作品的原因。

    短期內機器是很難代替人類的創造力的工作,比如說科技的研發、藝術,音樂的創作。比如當年看涅槃樂隊的演唱會,他們會故意把琴絃調低半度演奏,就是用這樣的失真創造出了現場搖滾的張力,反而更有藝術表現力。但相比機器,在類似於演唱會這種非常複雜的環境,機器人很難接收到以及判斷出那種微妙資訊,那麼這樣的藝術創造力,我相信機器是很難具備的。

    最後,我認為AI發展會帶來新的分工,現在還在做簡單重複勞動的人未來才最為危險

    無人超市的出現,確實帶來的是一個新的方向,原有的社會分工應該會重新打破重組。以目前的形式來看,很多每天做著簡單重複勞動的工人,未來是最先會被替代的一群人。那麼未來需要創造力的工作則更需要人類完成。

    但從另外一面來看,還需要考慮的是人工智慧的使用成本,舉個例子,現在人們作為服務員端盤子看似是可以簡單重複勞動的,但很長一段時間被機器人取代很難,為什麼?因為如果要把一個機器人早的能像人實現從餐廳拿盤子,規避任何障礙物,到最終很完美的呈現在用餐者面前,目前根本沒有機器可以做到。就算未來如果能做到,那麼裝置+軟體開發的成本遠遠比一名餐廳服務員的成本要高很多。

    我們到底會不會被替代?

    我的答案是人類永遠不可能被替代,因為機器是人創造出來的,阿爾法狗能夠戰勝人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其演算法先進,更厲害的是因為他會在於人類下棋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如果沒有人類,機器是不可能有其他的學習能力的。同樣從工業革命以來,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新分工不斷出現。每次叫囂著人類被替代的言論都會隨著時間消亡。

    所以可與預見的是,未來IT、計算機、神經學科、仿生學等等會因為軟體的提升帶來更高的需求,那麼這一類應用,將會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

    具體到無人超市這個例子,雖然替代了收銀員,但是未來無人超市相關的物流系統、售後維護、甚至是陳列和設計等工作,不同樣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甚至如果越來越多的裝置開始替代人類,至少能源的研究不也一樣會帶來很多就業機會?這才是我開頭說的傻子擔心失業,智者看到機會的原因。

    最後,從共享單車例子來看,真正的修車手藝人從原來的銷聲匿跡,到又被大量的發掘和重新工作。所以我認為擔心機器取代人類完全是杞人憂天,真正應該擔心的應該是那些不願學習和思考,每天只願意承擔簡單的重複勞作的人吧!因為機器已經開始能夠自主向人類學習了!

  • 8 # 火蝠電商資訊

    7月3日,隨著24小時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宣佈完成融資,同時1年內將鋪設5000個網點,使之前還在傳聞的國外才有的無人便利店,已經真真切切的在國內啟動。對於全國近500萬家捲菸零售店來說,這一訊息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無人便利店將帶來無人售賣店、無人商業等,對國內零售商業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目前,國內無人便利店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繽果盒子手機掃二維碼進行售貨,商品主要有飲料、日用品和零食等,店面12~16平方米;二是透過機械臂和電腦售賣鮮食商品、現衝飲料和百貨快速消費品的F5未來商店,面積30~60平方米。還有,阿里巴巴計劃推出“無人咖啡店”也在緊鑼密鼓進行,很快將與世人見面。

    無人便利店、無人咖啡店與傳統零售店相比較,在改變消費模式和體驗的同時,目前來看最具市場核心競爭力的還在於其低成本優勢。有統計顯示,無人便利店商品售價比傳統有人售貨便利店低5%。另外,無人便利店店租和人工成本更低。繽果盒子負責人表示,15平方米的繽果無人便利店可售賣商品數量與40平方米傳統便利店相當,而一家繽果無人便利店造價僅需10萬元,40平方米傳統便利店則需要40萬元,投入約為四分之一。另外無人便利店直接人工成本也只有傳統的15%,這還不包括店員培訓、請假等其他成本。

    不管無人便利店是炒作概念,還是被稱為具有魔法的黑科技,總之它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闖”入人們的生活和商品零售行業,並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鉅變。

    首先,要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新業態的到來。面對無人便利店,要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心態接受這一新生事物,透過對這一新生事物的學習瞭解,不斷重新整理自己的思想、觀念,敞開思想的大門吸納新知識、新理念;格物致知,吐故納新,不破不立,勇於去除舊思想、舊觀念、舊做法,從我做起,從現在開始,迅速接受新生事物,學習新知識、新經營,自覺主動擯棄陳規陋習,用新知識、新技能營養和武裝自己的思想視野。

    其次,要勇於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實踐是推動創新發展的巨大源泉,學以致用將為現實經營催生夢想的翅膀,讓企業經營和零售商店獲得科學發展的強勁動力。不能因為新知識、新經營、新科技學習有難度,就止步不前甚至望而卻步,要勤於實踐、勇於踐行,努力嘗試引入無人經營知識、裝置、技巧、模式,全面改造創新傳統零售經營,使傳統企業和店鋪涅槃重生煥然一新,在新一輪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推動商業快速變革中,贏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 9 # 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第一招:看時間 。

    先落地者,便可以有更多測試和試運營的時間。先拿到市場上真實的使用者反饋,就能為產品和技術迭代發展以及更高效的規模化提供依據。從時間上來看,2016年6月便落地的繽果盒子顯然更佔優勢。

    第二招:看技術。

    無人便利店全程無收銀員,整個交易過程是建立在對消費者的信任上。因此安全保障是必選項。F5未來商店採取先付款後取貨的方式變相規避了信任,而繽果盒子則透過智慧防盜和人臉識別系統來提供防盜防損保障。

    第三招:看供應鏈。

    便利店賣什麼、價格是否有優勢,關係到零售業的核心競爭點SCM(供應鏈管理)。目前的無人便利店除繽果盒子外,均為自有供應鏈供應。其中,便利蜂、F5未來商店主打貨品中都有鮮食,快貓則瞄準的是生活所需品。繽果盒子的做法相對豐滿,在自有供應鏈品牌“倍便利”的基礎上攜手法國第二大零售商歐尚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以消費者的應急購物需求作為主要應用場景。

    第四招:看結算。

    目前無人便利店的結算方式,透過RFID射頻識別或者影片影象識別。前者掃描支付,後者免支付。從噱頭上來看,自然是後者更為強勁。然而結合實際落地表現及亞馬遜Amazon Go的半路受挫先例來看,不難發現概念和商用落地之間還存在著相當的距離。

    第五招:看規模化。

    無論概念還是技術,都是基本功,如若需要完成良性的商業化投產,首先需要能保證穩定運營。那麼就必須得在真實場景中進行反覆的市場測試,才能對市場反應有足夠的瞭解。同時在人工智慧領域中更需要深度學習,來對自身的軟硬體產品和技術不斷的進行最佳化,才可達成穩定運營的目標。已於去年6月率先首發的繽果盒子也在近期公開表示,已做好了大規模量產的準備。

  • 10 # 柴犬超人

    無人便利店的核心真的不是無人

    2016年底Amazon Go公佈了其功能演示影片,“無人便利店”的概念開始在國內外風靡起來。隨後不久包括無人便利店在內的無人便利貨架,無人智慧冰箱賽道上的專案都紛紛宣佈自己開啟融資或者獲得融資,金額也從幾百萬元人民幣逐漸增至上億元人民幣。

    當大家都還在研究阿里淘咖啡用了哪些黑科技,繽果盒子由於高溫開業幾天就不得不“停業整頓”,你可曾想過無人便利店的核心是什麼?真是“高大上”的無人看店的技術麼?

    答案顯然不是。我們從無人便利店這種模式的雛形開始講起,其實早在十幾年前美國大型超市就已經有了無人結算櫃檯。顧客自己拿著商品在結算臺上掃描,然後用信用卡結賬付款。隨著這些年移動支付、電商行業的興起,傳統超市的從業者們開始探索其更為“智慧”的結算方式。

    傳統的24小時便利店通常需要2個駐店服務人員,負責理貨,收銀,清潔,維護,導購等。由於是24小時經營,通常需要2班輪換或者3班輪換,如果可以將這部分人員精簡,那麼是不是將人力成本降下來呢。這就是在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相關技術逐漸成熟的背景下無人便利店的緣起。

    但為什麼我們說無人便利店的核心不是無人呢?首先要了解一點無人便利店的運營模式中真的完全無人麼?顯然不是,技術替代的只是收銀環節,但是貨物的配送,貨架的整理,店內的清潔,機器的維護等等這些都還是需要人力來完成的。一個正常運營的無人便利店的補貨週期應該是1-3天一次,清潔週期應該是至少一週一次。也就是說在你看不到的背後,仍然有許多人在為無人便利店的正常運營而工作著。

    說到這兒相信你應該已經明白了,無人便利店的核心是“便利店”,是便利店的供應鏈體系是否成熟,商品運營選品是否恰當,選址選點是否符合使用者所需。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無人便利店專案要從傳統便利店行業裡面挖人的主要原因了。拋去概念上的花架子,無人便利店的從業者們還是要好好迴歸本質,做對大家都方便的“優秀便利店”呢。

  • 11 # 動點科技

    盤點 | 當無人零售還未到達高潮時,無人餐飲便已出來撒歡兒了。

    便利店越來越受創投行業重視,它因為能夠方便觸達消費者而被認為是極具價值的線下流量入口。

    而在租金和人力價格日益上漲的環境下,零售領域的創業者們將目光投向了自動販賣機,再把便利店各個細分類別的商品裝進去,講一個新的零售故事。同樣是飲食相關,他們有什麼不同,各自有什麼優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盤點一下。

    便當販賣機

    使用者在這類機器上購買便當的流程和在友寶上買一瓶水差不多,不同的是購買便當時需要等待機器對便當加熱,時間從幾十秒到幾分鐘不等。

    上海的 “ 移動麵館” 宣稱 45 秒可以加熱一碗麵,機器將事先儲存在-18℃的湯麵盒快速解凍,然後在盒蓋上戳口、加入開水。而主打各類飯食的” 飯美美” 則表示他們的機器自帶加熱系統,60 秒光波迅速加熱,再等待 30 秒使用者即可取到餐。

    相比放在地鐵裡的自動販賣機,便當販賣機有著獨特的人群定位和選址原則。這類機器的目標人群往往是寫字樓白領,與外賣、便利店爭奪使用者。因此,便當販賣機一般在寫字樓、商場等位置。

    在價格方面,便當的價格與便利店中餐價格大致相當。在便當製作方面,飯美美稱其聯手餐飲集團,透過中央廚房自行完成標準化加工,之後再利用冷鏈保險配送至便當販賣機。

    相比外賣和便利店,這類機器的劣勢在於提供給使用者的選擇非常有限。受機器容量和管理的限制,一臺機器提供的便當種類是有限的,而消費者在點外賣時候中西餐、小吃甜品應有盡有。而便利店除了便當,還有各類鮮食、水果、飲品等等。

    另一邊,本來已經便捷的外賣正越來越規範,因此更具競爭力。上週,美團外賣官方微博迴應“美團外賣配送員偷吃菜品”事件,稱將調查此事,“加速推進餐盒、餐袋封條的工作推進”。

    咖啡販賣機

    “ 咖啡零點吧”、” 咖啡碼頭” 是其中的代表。前者稱使用來自七個源產地的 100%阿拉比卡咖啡豆。提供 現磨咖啡 ,使用優質礦泉水,並且使水溫控制在最佳溫度的±5 度。

    雖然這些企業聲稱對標星巴克,但是非常明顯的一點是你可以在星巴克坐下來聊聊天、或者工作一下午,而咖啡販賣機顯然無法提供。筆者認為這些企業更應該吸引的人群是那些購買奶茶的人群,因為這些販賣機的咖啡定價與奶茶相當,並且同樣屬於即買即走的消費場景。

    如果對比便當和咖啡販賣機,除了種類差異,他們一個區別是咖啡販賣機對於人工的依賴程度更低,咖啡豆不像便當那樣需要經常補貨。

    零食販賣機

    “ 美刻線上” 將其自動販賣機投放到了二三線城市的社群,機器提供零食、酒水、以及紙巾等日常用品。這家公司的確不是單單提供零食,因為這類機器的邊界本來就不是非常清晰,假設以軟飲為主的友寶覺得將部分位置用於提供零食,相信也不是很複雜的事情。

    “ 美刻線上” 販賣機

    最近辦公室無人值守貨架也非常流行,不僅有 陽光樂選 、 猩便利 這樣已經完成融資的初創公司, 京東到家 也已經入局。雖然同樣是提供零食,這類貨架沒有販賣機的擋板,兩種模式有細微差別。

    這類販賣機提供的商品不需要額外處理,從操作角度看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容易推廣的。

    便利店販賣機

    說了上面的細分種類,還有一個既可以稱之為便利店,也可以成為販賣機的物種,比如”F5 未來商店”。

    根據”F5 未來商店” 的介紹影片,使用者在一面螢幕上選擇商品,再透過手機掃碼付費,最後去取貨口拿到商品。當然商店的螢幕比自動販賣機的螢幕大很多,而商品品類則與便利店相同,除了零食之類也有包子奶茶等鮮食。

    據介紹,這家便利店中所有的烹飪、衝調飲品、取貨、結算、庫存檔點、清潔工作均由機器自動完成。

    綜上來看,單單拿出便利店一個細分的消費品類便可以做出相應的自動販賣機版本,但是這些是否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還要經過市場的驗證。這些商業模式的核心不在於是販賣機還是無人值守貨架,也不在於是零食還是咖啡。零售從業者或許可以從 7-11 便利店創始人那裡得到一些靈感,他在《零售的邏輯》中寫道,最核心的出發點就是:“我還能為社群居民做點什麼,讓他們在需要某項服務的時候會想到來 7-11。”

  • 12 # codeZN

    如果一家無人便利店,平效還沒有夫妻老婆店高,只是省去了人,那其優越性在哪?效率提升從何體現?雖然是無人了,但佔據一家便利店50%份額的鮮食品類也因食品安全監管問題賣不了,那豈不是隻是大一號的自動售貨機了?而且還比自動售貨機成本高,可複製性、擴張速度還要差,能夠鋪的點位還受侷限,相比售貨機還不夠離使用者近。

  • 13 # 鳥博士科技

    其實從共享經濟時代來臨後,比如共享單車等等,國人對共享已經習以為常,對公共資產或者共享資產都有很好的意識,素質也提高了。無人便利店的運營而生其實也比奇怪,很多人擔心貨品丟失等問題,發生的機率也變得很少。

    從長沙孚利購無人便利店的經營來看,長沙孚利購公司目前在長沙已經開有10家無人便利店,店面面積在60-120平米,店面的盜竊等問題其實發生很少,以目前的科技技術,做到便利店無人經營不是很大的難事,傳統的便利店其實無需店員看店,這樣更節省人員成本,便利店本來店面租金和人員等方面壓力,回本時間很長。無人便利店很好的解決了人員成本問題,便利店的發展趨勢肯定是朝著無人方面發展,當然有人的便利店也會存在。

  • 14 # 便利店掌櫃

    關於無人便利店,便利掌櫃覺得有這樣幾點值得大家思考。

    便利店能否賺到錢的首要條件就在於選址,包括無人便利店。

    由於時間越來越寶貴,消費者越來越不願將時間花費在路程和排隊結賬上,無人便利店深入社群,“近距離”滲透使用者群體,成為新的購物渠道。

    從這幾句話可以看得出,選址需要近距離滲透使用者群體,距離目標使用者要近,首先要解決的是目標客戶在哪裡。

    落地難度不是一般小玩家可以解決的。

    沒有辦法一些無人便利店則選擇了室內,有了固定的場所,不過無人便利店原有的可靈活移動、不受選址限制的優勢則不復存在,說白了還是要交租金了。

  • 15 # 美好10分連鎖便利店

    為何京東、阿里紛紛摻進實體便利店,做連鎖、加盟?

    便利店行業在“大咖的風口下”很顯然即將進入激烈競爭時期。雖然京東、阿里在線上運營成熟老練,但是應用到線下門店不一定靈。

    便利店 連鎖 加盟! 更可怕的是……

    當一個品牌便利店的線下門店網路足夠大時,貨、倉、配、體系完善後就具備反切零售供貨交易差利潤,且從它覆蓋的使用者價值、疊加服務,以及延伸的製造型零售來看,它就將是一家非常大的載體“龐然大物”。

    其實大佬們除了擔心會出現一個大載體反切B2B供貨交易利差之外,更怕錯過的是便利店背後的延展業務。

  • 16 # 未來消費

    便利店面臨跨界“打劫”,數十億熱錢湧入,行業大變局下如何生存?

    傳統便利店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來自行業內部,而是跨界來的友商。

    零售老闆內參特約撰稿:雲陽子

    從投資人角度看,近一年來,幾十億資金湧入便利店賽道,說明資本看好;但以盒馬為代表的新零售超市,30分鐘到家服務正在跨界“打劫”便利店。新零售時代,便利店正在醞釀一場大變局,機會與危機同在。

    - 1 -

    便利店銷量比超市大賣場相差10倍

    1、從成立時間看,便利店與商超大賣場應該是同時代產物,上個世紀90年度末開始啟蒙發展,第一家便利店外資企業羅森在1996年就進入了上海。

    2、便利店銷量最大(易捷崑崙除外)的是東莞美宜佳,剛剛過百億;大賣場銷量最大的是大潤發,正在逼近千億規模,差不多相差10倍。

    3、便利店與大賣場對比,最大的優勢是距離近,兩個明顯劣勢是:商品SKU少十倍,商品售價比大賣場貴10%,這是兩個業態銷量差10倍的主要原因。

    一位便利店高管朋友,以下圖表為例說,左圖是當下中國,右圖是當下日本,中國便利店銷售佔比會從8%上升到54%,未來超過超市的市場份額。

    對於這個結論,筆者保留意見,便利店憑什麼?就憑距離近就能超過超市嗎?

    筆者認同侯毅,當時的觀點分享一下:“盒馬便利,30分鐘到家,更好、更多、更方便……對年輕人植入心智,搶10%-20%銷量毫無問題,目前社群便利店不大變革,一定完敗。老實講,盒馬模式的殺傷力,真的很強,比目前媒體宣傳的要更厲害。我給投資機構講過,用震撼來講不過分。目前,社群便利店怎麼應對?還沒看到好的案例。不過,盒馬模式很難學,還有時間應對。”

    便利店,當下存在危機,而且是行業危機。

    - 2 -

    資本真的看好便利店嗎?

    最近一年的便利店賽道,風投資本開始大規模進入,2017年主要是支援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而不是傳統便利店。

    投資人開始“瘋”投,天使輪與A輪,半年時間20億+資金進入市場。

    在部分破局者眼裡,無人貨架是一門好生意,經營成本低,無需租金,終端為無人零售,能解決傳統便利店的兩個大問題:房租高與人工成本高。所以在部分投資人眼裡,無人貨架就是新零售,可以彎道超車傳統便利店。

    到了2018年,無人貨架整體陷入行業低谷。

    1、2018年1月,猩便利在行業內最早做出調整,屬於戰略性調整。模式升級為“便利-蜂窩”模型,放緩三四線城市的擴張。

    2、2018年3月,便利蜂內部員工爆料,除現有的8個智慧貨櫃試點城市及3個欲鋪城市之外,剩餘38個已鋪設簡易貨架的城市將全部撤站。

    3、2018年4月,果小美髮布公告,宣告正式戰略轉型。放棄無人貨架賽道,轉型為社交型電商。

    4、2018年7月,番茄便利創始人、果小美總裁殷志華離職。

    2017年,資本進入傳統便利店的並不多,公開的有兩家,很有代表性。

    便利蜂2017年2月9日:由前去哪兒CEO莊辰超宣佈投資3億美元創立便利蜂便利店,並收編了以王紫為首的鄰家便利團隊。

    鮮生活2017年10月29日:鮮生活宣佈與綠城物業、上海易果成立的合資公司將與摩根斯坦利簽署交易協議,將以8400萬美金擬全資收購好鄰居。

    以上資訊釋放一個明顯訊號:外行跨界進來整合便利店。

    2018年,風投資本進入傳統便利店明顯加快程序。

    西安每一天2018年3月:宣佈獲得2億元A輪投資,領投方為春曉資本。2017年底連鎖門店總數超過1000家,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

    福建見福便利店2018年4月:融資2.4億元,投資方為紅杉資本,估值12億。

    北京131便利店2018年4月:天使輪融資4000萬元,投資方為春曉資本。

    武漢Today2018年6月1日:宣佈完成3億元B+輪融資,估值超30億元,投資方為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General Atlantic)。半年前的2017年11月20日, Today便利剛剛完成2億元B輪融資,由信中利集團領投,A輪領投方紅杉資本跟投,當時估值已近20億元。

    雲兜便利店2018年6月2日:融資1億,新南方領投,弘道資本跟投。

    2017年下半年與2018年上半年發生了幾十億融資,簡單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便利店,當下正是機會。

    1、2017年之前,便利店領域極少獲得風險投資,為什麼如此?因為行業難賺錢,投資回報週期太長。

    比如:三大日系便利店進入中國至少十幾年,只有全家開始盈利,羅森預計2019年整體盈利,7-11中國還不知道什麼時間開始盈利。

    2、2017年,風投資本投向無人貨架幾十億,外行跨界整合傳統便利店(鄰家與好鄰居),而很少投向傳統便利店。說明什麼呢?或許是資本感受到了便利店已經開始醞釀大變局,但希望由外行來破局。

    3、2018年,風投資本才真正進入傳統便利店,錢並不多,10億級別,而且估值也不高(除了武漢TADAY便利店)。說明什麼呢?傳統便利店有價值,或許更多的是被整合收購的價值。

    所以,傳統便利店老闆們不要高興的太早,便利店大戰才剛剛開始。

    - 3 -

    便利店競爭格局,面臨跨界“打劫”

    便利店大戰,其實已經打響,新勢力跨界“打劫”便利店。

    社群場景:

    1、最可怕的是生鮮派,簡直是降維打擊。永輝生活、誼品生鮮等社群生鮮超市,商品SKU多,價格比便利店還便宜,離小區也近,誼品生鮮還24小時營業,還提供到家服務,這叫社群型便利店怎麼活?

    2、商超派30分鐘到家,打掉便利店10%銷量。新零售超市代表盒馬已經實現24小時配送的商業業態救急服務,承諾“30分鐘內必達”;未來所有新零售超市,都會提供30分鐘的便利到家服務。

    3、網際網路巨頭加持,夫妻小店是打不死的“小強”。阿里零售通、京東新通路,騰訊入股的惠下單,美團入股掌上快消,這些快消B2B終極目標都是賦能夫妻小店提高其競爭力。

    社群型便利店在這些對手面前,商品售價貴上10%的溢價,真的能存活嗎?

    辦公場景:

    辦公場景的破局者是無人貨架派,幾乎每個便利店的從業人員都認為,無人貨架是瞎胡鬧,確實有不少無人貨架從業者是瞎胡鬧,但這個派系還是有清晰者,比如小E微店的榮光。

    小E微店在沒有供應鏈優勢,資金也比不上網際網路巨頭們,成功的在上半場存活下來。6月份北京市場1800個網點,人員費用差不多每個月100萬,損耗率百分之七點幾,物流佔比7%,營銷5%,北京的營收在每個月700萬左右。如果不做營銷,北京市場可以做到盈虧平衡(總部費用沒有計算)。

    小E微店能夠上半場存活下來,一定是做對了事,這個案例值得大家研究。

    無人貨架開始進入下半場,真正開展新零售玩法。這裡面幾個變化方向:

    1、實體終端:由無人貨架,逐步轉變為智慧貨架(防貨損+全數字化運營)。

    2、購物行為:購物第一步由無人貨架(線下)轉變為手機APP(線上)看商品,這一點非常重要。

    3、銷量佔比:100%銷量來自無人貨架;轉變為80%銷量來自線上,20%銷量來自線下零售終端。

    每日優鮮的便利購不可小視,是絕對主力軍,搶佔辦公室的下午茶場景;餓了麼NOW如果發力,搶佔辦公室的三餐場景,也絕對是主力軍。

    - 4 -

    便利店面臨的行業問題

    傳統便利店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來自行業內部,而是跨界來的友商們。這些跨界的競爭對手,會給傳統便利店帶來不一樣的認知,大家應該要思考一下行業三大問題:

    1、便利店一定要比超市貴10%嗎?(這個很重要)

    2、店鋪租金高無法解決嗎?(新零售時代,位置差一點的店鋪也可以生存)

    3、新品銷售難以解決嗎?(一個零售渠道,不能孵化白牌與新品銷售,那渠道價值始終有限)

    最近幾個月拜訪了一些便利店高管,特意交流了便利店被資本看好的話題,大家普遍認為便利店的春天到了;但印象最深的還是來自北京好鄰居總經理陶冶,陶總算是業內高手,其非常理性的告知,便利店不能過於樂觀,行業的幾大問題還沒有真正突破,大家都一直在嘗試解決。

    便利店,到了重新定義便利店的時候,重構便利店的時候。只有解決行業的幾個大問題,便利店才有真正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為什麼喜歡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