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賓說歷史
-
2 # 文字域
馬雲說過,員工離職,要麼就是錢沒給夠,要麼就是心委屈了。韓信之所以離開項羽,投奔劉邦,最大的原因就是心委屈了。
韓信這個人其實還是蠻有自尊心的,當然這種自尊心不是膚淺的自尊,不然韓信也不能容忍“胯下之辱”。韓信最大的自尊是“商業自尊”,他熟讀兵法,無論去哪裡都應該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卻先後被兩個人傷了自尊,實在是可氣,他先後選擇了遠離。
先是,韓信是屬於項羽勢力範圍的他曾屢次為項羽出謀劃策,卻沒有被項羽採納。同樣,韓信在項梁攻打定陶之前,韓信就在路上攔下了項梁,指出秦軍是想用定陶作為誘餌,讓項梁上鉤,最後再合圍定陶,由此一來項梁便有性命之憂,意思就是項梁不僅會戰敗,而且很有可能會丟掉性命。可項梁並沒有當回事兒。這讓韓信的商業自信受挫,從而選擇憤而離去。
再後來,他投靠了劉邦,劉邦同樣輕視他,並沒有對其委以重任。於是他選擇了再次離去。蕭何聞聽韓信離去,深恐失去人才,不顧道路艱難,戴月追趕,勸韓信迴轉,再向劉邦推薦。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畢竟不是項羽,他知錯能改。既然蕭何那麼看中韓信,那麼必然就有他的過人之處。於是他委任韓信為大將軍。劉邦單憑蕭何的片面之詞,就敢對毫無經驗,寂寂無名的韓信委以重任,這讓韓信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從此效忠劉邦不在話下。
-
3 # 小森短影片
韓信是漢朝的開國大將,是劉邦手下的三大能人之一。項羽是西楚霸王,秦末漢初的第一大英雄,也是韓信一生之中最大的對手。其實早年的韓信曾經在項羽的手下當過差,當時的項羽把韓信封為執戟郎中,就是專門負責給項羽拿武器的。其實在當時,韓信早就顯露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范增也曾警告過項羽,如果不用韓信的話,一定要殺了他。但是一向剛愎自負的楚霸王沒有聽信范增的話,最終項羽也是敗在了韓信的手中,結束了輝煌的一生。
一,項羽和韓信性格是衝突的
還記得韓信和劉邦之間那番對話嗎?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可以帶多少兵?”,韓信說:“最多十萬”,劉邦反問:“那你呢?”韓信微微一笑,說:“多多益善,越多越好”。這句話說得劉邦很沒面子,卻也看出韓信此人性格頗為自負。
另一個佐證韓信性格的故事,是在劉邦建立漢朝後,韓信從楚王被貶為淮陰侯,他當然知道原因在於他功高震主,然而他不把功高震主當成威脅,反而有點洋洋自得,並因此更看不起周勃,灌嬰等人——你倆還遠沒有混到功高震主的程度呢。
有一次韓信到樊噲家裡做客,樊噲對韓信非常有禮,稱呼韓信為“大王”,自稱臣,並行跪拜送迎之禮,誠惶誠恐的對韓信說:“大王竟肯駕臨臣家裡啊,真是樊噲之幸”,很明顯可以看出韓信在當齊王和楚王,統領大軍的時候,根本就不屑於和樊噲這類人交往,這次出了樊噲家門後,韓信不但不感激樊噲對他的禮貌,反而對身邊人冷笑著說:“我這一生,竟然與樊噲等人為伍了”。
就這種鼻孔朝天,眼裡沒有別人的自負性格,韓信其實非常難以相處。
當初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時候,就已經深刻認識到韓信這種龜毛性格了,所以他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強烈建議劉邦一步到位,拜韓信為大將,還得舉行設壇拜將的隆重儀式,可見蕭何是何其瞭解韓信的性格,果然,劉邦這樣做了,贏得了韓信的忠心效命
二,韓信不懂項羽心思
韓信平民出生,家裡十分貧窮,所以年輕時期,他都是靠著蹭朋友家的飯,向他人乞討維生。等到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他看到了希望,加入了楚軍,成為了項梁的部下。等到項梁戰死後,韓信成為了項羽麾下的人,項羽給韓信安排了“執戟郎中”的職位。
這個“執戟郎中”是什麼職位呢?就是那種拿著兵器守在帳外計程車兵,相當於現在保安的角色,現代人覺得這個職位也太次了吧,就是個看大門的。但是在古代,這個職位卻是可以跟領導的親密接觸的。而且俗話說得好“宰相門前七品官”,他這個將軍門前的也差不多吧?
那麼為什麼項羽給韓信安排了這個“執戟郎中”的職位呢?我認為項羽這麼安排的原因有2點。
1.他看出來了韓信有才能,但也看出了他十分傲氣,所以想讓他從底層做起,打磨打磨他的性子,省的他以後太孤傲了,太孤傲的人不會受到別人的喜歡,更不好掌管軍隊。
2.韓信出身不行,還有胯下之辱的事情,再加上他又沒有表現,沒有成績,項羽沒法一下子提拔他,不如先讓他做個執戟郎中。等到自己做決策的時候,他能夠聽到,如果韓信在趁機提出自己的想法,那自己就可以把他一步步升上去,不然讓韓信空降做高職,別人也會不服啊。
要是韓信按照項羽這樣安排做下去的話,估計很快他就能做出成績,可以率領軍隊,獨當一面了。但可惜的是,韓信不清楚項羽的安排,他認為自己這麼有才華,就應該受到重用,可以很快的成為大將,率領軍隊。所以韓信發現自己不能快速升遷之後,便放棄了大好前途,去投奔了劉邦。
但是他最後投靠劉邦,其實一開始也未得到重用,也是蕭何多次在劉邦面前提到,劉邦最終才重用他的
-
4 # 新安會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首先韓信不是不想效忠“西楚霸王”項羽,我們來分析一下項羽這個人,項羽其人,力能舉鼎,可以說是當時五百年不世出的英雄,但是他的性格決定了後面發生的一切,本來一副好牌打的稀花爛,出生高貴,比起劉邦來言,更是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他優柔寡斷太甚,當決不決,錯失良機。而項羽誤在情上,就是因為他的兒女情長,因此阻礙了他成就最終的帝王霸業。他生來自信,具有所有的資本,但是卻剛愎自負,性情暴烈,不得民心。不是韓信不效忠項羽,而是項羽不用他。不過項羽不用韓信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第一,韓信是一個頗能隱忍的人,而項羽自小就輕而易舉地得到一切,所以養成了他驕傲自負的性格。這樣的項羽是最看不起會鑽人胯下的韓信這種人的。項羽本身連看都看不起韓信,又怎麼可能會重用韓信呢?
第二,項羽自己的本領很大,從前攻無不克的戰績讓他無比的自信和自負。在他眼中,除了自己之外的人,不論是能力還是忠誠,都是不被項羽信任和看重的,而亞父范增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這樣自負的項羽旁邊說要給他出謀劃策,對項羽而言簡直就是一個玩笑,所以他怎麼可能會重用韓信呢!既然不得重用何來的效忠,抱負無法施展,最後肯定離開,所以後來韓信到了劉邦麾下,得到了重用,才有韓信後來的輝煌人生。
-
5 # 邵傳東
說起“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相信中國人無人不知,特別是那句經典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成語更是膾炙人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傳奇軍事家,在其一生軍事生涯中指揮了很多極其經典的戰役,包括埋葬西楚霸王奠定漢王朝根基的垓下之戰,沒有韓信的軍事貢獻就沒有劉邦的漢朝這種說法其實一點也不誇張。韓信年少落魄懷有軍事奇才而不遇伯樂,還曾經受過胯下之辱,後來進入了楚軍項羽的營中當差,相當於現在的守衛這麼個崗位,之間曾經也想透過各種方法向項羽進行軍事進言,但都沒有成功。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離開項羽投靠了劉邦,當時韓信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伯樂蕭何,由蕭何舉薦給劉邦最終成為劉邦的帶兵大將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啟了他一生中最為輝煌傳奇的軍事生涯,歷經了各種大仗小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與流傳至今的成語,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可以說劉邦與韓信一生的輝煌是相互成就的,在西楚霸王項羽那裡,韓信肯定是有才華而無施展之地的,所以說千百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
6 # 唯心史官
韓信選擇劉邦沒有選擇項羽有4點原因:
第一:韓信早年的生活比較悲慘,韓信是平民出身,又沒有一份正經的工作,經常寄人籬下,到處蹭吃蹭喝,受人白眼,還受過胯下之辱,所以出人頭地的想法比較急切。
韓信
第二:韓信為了自己的志向投靠項梁,項梁在當時是最有名望的起義軍的將領,韓信覺得投靠項梁可以實現自己的志向,可惜項梁沒有重用他,而且項梁戰死的太早了,可能也沒有發現韓信的才能。
項羽
第三:項梁死後韓信就歸屬於項羽了,韓信也多次向項羽建言獻策,項羽都沒有采納,韓信就覺得在項羽這裡很難受到重用,所以找了個時機就離開了項羽。
劉邦
第四:韓信投靠了劉邦以後,還是沒有受到重用,劉邦只是給了一個看守糧庫的小官給他,韓信感覺自己懷才不遇,就準備離開劉邦另投賢主,但是被蕭何給追回來了,舉薦給劉邦,劉邦和韓信一交談就覺得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任命韓信為大將軍,這才讓韓信有了用武之地。
總結起來就是劉邦是一個善於納諫、禮賢下士的人,而項羽是一個殘暴固執的人。
-
7 # 方城闕
天才的行事方法,不能用常人眼光去看待,否則,他就不是天才。
韓信,2000多年前,秦漢風雲之際,絕無僅有的一位軍事天才。直到現在,他的軍事天賦和行事方法,仍然有許多疑問,讓人無法正常解釋。
你說韓信不效忠項羽,實際在項梁、項羽叔侄自江東起兵,躍馬跨過長江時,韓信便仗劍天涯,滿懷理想投奔項梁去了。無奈當時江淮一帶投奔項梁的人如過江之鯽,而且大多數還帶著自己的“革命武裝”,因而孤身一人前去投奔的韓信,自然沒能引起項梁的注意。
韓信長的高高大大,雖然眉宇間透著幾分委頓,但也不失英俊,於是項梁便安排韓信當了一名執戟郎中,也就是守衛中軍大帳的警衛。此時韓信很失望,可以說是失望透頂,但此時天下大亂,去無可去,為了吃飽穿暖,韓信還的繼續忍耐。
項梁被章邯軍偷營殺死後,韓信死裡逃生,又在項羽手下討生活。
項羽為人,比他叔叔項梁差遠了。自持貴族後裔,武功又天下第一,尋常之輩和哪些品德有缺陷的人才,更本入不了他的“慧眼”。比如說盜嫂受金的陳平,江湖大盜的彭越。
至於韓信,你一個鑽胯苟活之人,用你,就是丟了我們江東子弟的顏面。於是任憑鍾離昧怎麼推薦,項羽就是不用韓信。
可誰知漢王劉邦和霸王項羽一路貨色,對自己以前的事情道聽途說,只給了韓信一個接待八方賓客的小官做,這讓韓信心裡很受傷,心中暗自埋怨道:我韓信是靠腦子吃飯的,胸中自有百萬兵。如今冒死前來投奔你,你卻給我安排一個靠長相吃飯的崗位,真是有眼無珠。
天才,幹不了週而復始,毫無創新的工作。不久,韓信便因心不在焉,工作中出現嚴重失誤,被下了大獄,準備斬首。
說來也巧,那天計劃斬首17人,監斬官是劉邦的鐵哥們夏侯嬰。當輪到韓信挨刀時,韓信衝著夏侯嬰大聲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夏侯嬰被韓信的豪言和他高大的身板所吸引,於是命人給韓信鬆綁,倆人經過一番交談,夏侯嬰對韓信可以用刮目相看來形容。兩人話別後,夏侯嬰回到營中,連忙向劉邦舉薦韓信的才能。劉邦做為江湖中的老混混,平生最見不的“軟骨頭”之人,對於韓信鑽胯苟活之事,劉邦也有所耳聞,因而很不待見他。
但此次夏侯嬰為韓信說話,劉邦還是要給面子的。於是授韓信為治粟都尉,也就是管理糧庫的一個小官。
糧庫屬於後勤保障系統,是蕭何的管轄範圍。蕭何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一天到糧庫檢查工作,便與韓信相識。通過幾次交談,韓信對當前的時局和如何行兵打仗之事,講的是頭頭是道,鞭辟入裡,讓蕭何大吃一驚,連忙向劉邦大力舉薦韓信。
劉邦一聽又是韓信,心生不快,便搪塞道:“大軍正向南鄭開進,等到了哪裡再說。”蕭何一聽劉邦話中有話,心想等到了南鄭,找機會再舉薦。
一晃十幾天過去,眼見快到南鄭,韓信見劉邦還是沒有用他的意思,一想連蕭何推薦都不管用,自己還呆在漢營裡有什麼前途,於是撒丫子跑了。
韓信一跑,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才有了劉邦漢中設壇拜將的美談,才有了韓信漢中獻策的傳奇。
由此可見,韓信從追隨項梁、項羽,到背楚追隨劉邦,其最終目的是:誰能真正用我,誰能真正幫我實現“王”的理想,我就追隨誰,否則不管是誰,照跑不誤。
所以,韓信的行事方法,不是常人能夠理喻的,天才與瘋子之間,往往僅有一步之遙。
-
8 # 子約與此
士為知己者死。韓信,做為漢初三傑之一,也有他的政治抱負及野心,在這群雄並起的大爭之世,當然也想一展才學。可惜先投項羽,項羽不齒,後投劉邦,拜上將軍,功成身死。如果沒有項羽不齒,而是奉為上賓,天下歸屬,未可知也。如果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何來十面埋伏。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9 # 別問歸期1314
提起韓信,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著名的漢初三傑,兵家四聖之一!
韓信,江蘇淮安淮陰人,早年在家熟讀兵書,是個書痴,曾受過胯下之辱。後來,秦朝暴政,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各地義軍四起,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羽也隨叔父揭竿而起。韓信自詡是個軍事天才,於是選擇投軍,加入了項羽的部隊。但是韓信渴望的是領兵打仗,做一個帥才,而項羽偏偏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糧草官。韓信心裡十分懊惱,他多次向霸王提出建議,但是項羽只有匹夫之勇,對他的軍事方針當耳旁風。韓信看出來,項羽這個人雖然兵多將廣,但是缺少謀略,又十分殘暴,難成大事。
於是,韓信決定出走,但是被項羽的軍師亞父范增知曉。范增對韓信的軍事天分十分欣賞,知道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向霸王建議不能放韓信走,擔心一旦放虎歸山,將來可能會成為自己的對手。但是項羽本人剛愎自用,不聽亞父的勸告。亞父十分生氣,但又無可奈何。
後來,韓信就到了劉邦手下當兵,但還是得不到重用。蕭何也十分清楚韓信的才能,多次向漢王建言重用韓信,劉邦也是不聽。一天夜裡,血色明媚,韓信又悄悄走了,蕭何知道後,縱
-
10 # 中孚鑑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與張良、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其用兵如神,以軍事能力,深厚後世兵家推崇,被後世尊為“兵仙”。
韓信用兵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劉邦、項羽的楚漢相爭之中,韓信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敗齊、克楚,可謂是戰功赫赫,名震當時。當時的人對韓信的評價是“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不過可惜的是,韓信雖然對漢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他也因為功高,為異姓諸侯王,其功高的同時,又地位顯赫、手握兵馬,就招來了劉邦、呂雉的猜忌,最終韓信落下被殺的下場。
在楚漢相爭前期時,劉邦的實力是不如項羽的,那韓信有軍事方面的大才, 他為什麼不效忠於西楚霸王項羽,而非要追隨劉邦呢?
韓信,確實有軍事才能,他後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績就能說明這點。當然韓信也自信有這方面的才能,當時在亂世之中,韓信自然想有一番作為,想要建功立業的。當時能爭天下的,無非是項羽和劉邦之爭。
至於韓信為什麼不效忠於西楚霸王項羽,而非要追隨劉邦這個問題。
其實,韓信並非不想效忠項羽,他在效忠劉邦之前,還曾在項羽的楚營效力的,只不過後來離開了。
韓信為什麼離開楚營投向漢營的,就是因為項羽不重用韓信,韓信雖然給項羽提過自己的建議,但項羽卻根本不放在心上。
韓信是想有一番作為、想要建功立業的,但在楚營項羽那裡,卻毫無用於之地,不免有些心灰意冷了。
當時能和項羽一爭高下的就是劉邦。既然項羽不重用韓信,於是韓信就離楚投漢的。當然韓信到漢營,並非一帆風順,開始的時候他還是不被劉邦重用,甚至還曾離開,幸好背蕭何追隨,並且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之下,劉邦終於重用韓信,拜韓信為將。
韓信剛入漢營不久,衝鋒陷陣的功勞、追隨劉邦的時間自然不能和周勃、樊噲等人相比,但如今卻被拜將,一躍成為了漢軍的統帥。如此韓信就有了發揮胸中才能的機會。劉邦這樣重用韓信,韓信自然感恩戴德,而堅定的追隨劉邦了。
後來韓信確實沒有讓劉邦失望,最終在垓下之戰中,逼的項羽兵敗自刎而死。韓信因功被封為異姓諸侯王。但也因為他功高震主,最終落下被殺的下場。
-
11 # 我們需要真情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從這句話中能看出來韓信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且不說後來劉邦如何猜忌他,但在當時他從項羽的門衛直接成為劉邦的上將軍,可以看出來劉邦看人的眼光還是很毒辣的。雖然也有蕭何的一部分功勞,但是劉邦對於他的信任讓他感激涕零,肯定在那時發誓以死相報了。
-
12 # 趣談國史
其實韓信也不是非要追隨劉邦,他只是像今天的公司職員跳槽一樣,換個公司試試運氣而已。
韓信這個人很有意思。通過歷史的記載,以及流傳下來的肖像照可以判斷,韓信這個人屬於此種類型:明明是個牛人,卻天生一副慫像。
就像《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一樣。
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是很吃虧的。因為大多數人是沒有意願也沒有機會深入瞭解你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
韓信給人的第一印象,肯定不會那麼好。
所以潑皮敢欺負他,所以項羽瞧不起他。等他投奔了劉邦,劉邦也沒把他當回事兒。
為什麼所有人都不重視他呢?只能是一個原因:韓信給人的第一印象不佳。
這就像女孩一樣,不管你的心靈有多美,長相太醜,直接就被大多數男孩給忽略掉了。
韓信就是這樣一個長得醜但心靈美的女孩。
那他肯定很鬱悶啊。怎麼辦呢?抓住一個人就跟他聊天,不管別人聽不聽得懂,反正自己說得挺痛快。
時間久了,大家都說有一個叫韓信的人,特別能裝,老愛跟人聊什麼高深莫測的戰略戰術問題,而且還不用打擊都能懂的通俗的說法聊,總之特別能裝,煩死了。
韓信不僅沒能得到重用,在士兵中的人緣也越來越差。久而久之,韓信就覺得沒意思了,又想跳槽。不過因為尚未找到合適的下家,只好暫時在劉邦那裡忍耐著。
想想也是,既沒前途,又沒銀子,同事關係還不好,確實幹著沒勁。
轉機往往在不經意間出現。
有一次,蕭何到士兵中間去體察下情,聽到大家閒聊,都很厭煩同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韓信。
蕭何是個聰明人,他就想啊,一個人若是被所有人稱讚,這個人肯定很虛偽;一個人若是被所有人都厭煩,這個人……那得有多煩人啊。
韓信成功引起了蕭何的興趣。蕭何想看看,這個韓信到底有多煩人吶。
於是,韓信就被蕭何叫了過去。韓信覺得自己反正打算離職了,也不管蕭何是什麼高管了,直接把平日裡跟士兵們聊的那套話,對著蕭何一頓猛噴。
噴完後,韓信舒爽無比。再看蕭何,他驚了。
韓信聊的東西,普通士兵聽不懂,可蕭何能聽懂。
瞧瞧,這就叫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什麼叫知己?這就叫知己。
蕭何像發現了大殺器一般兩眼放光,他當即向韓信表示:立即向老闆劉邦舉薦。
可舉薦了三番五次,劉邦總是呵呵一生,笑曰:就那個韓信啊,哈哈哈,老蕭你別鬧。
韓信聽說了劉邦的評價後,感覺自尊嚴重受損,於是辭職信都沒遞,就跑步離職了。
蕭何聽說,趕緊去追了回來。然後再次向劉邦舉薦韓信。
劉邦估計也是煩了。或者,他怕再不給蕭何面子,蕭何也跑了。便築壇拜將,心不甘情不願地晉升了韓信。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韓信成了戰神。
所以說,項羽和劉邦的最大差別,就是少了一個蕭何。
-
13 # 超自然研究所
韓信,又被稱為兵聖。漢朝的建立,韓信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劉邦曾經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劉邦不喜,我不過能帶十萬,你比我都強?韓信答曰,我乃點兵之才,大王乃點將之才。劉邦這才大喜。
始皇帝,滅六國,一統天下。如此強大之帝國,卻二世而亡,讓人感慨萬千。
其中,在推翻秦朝的統治中,西楚霸王項羽起了巨大的作用。項羽,時稱西楚霸王,力能扛鼎。霸王別姬的故事千古流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首先說明一點,其實。早期,韓信是追隨過項羽的,得不到項羽的重用,所以才改隨劉邦。然而,之所以追隨劉邦,也並非劉邦的人格魅力大。一是韓信沒有選擇,二就是劉邦有一群好的小夥伴。不然也不會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如果項羽和劉邦在鬥地主,那麼項羽的牌絕對比劉邦好的多。然而,項羽非要四個二帶兩王。那麼,項羽的失敗也就不意外了。
-
14 # 歷史笑春風
謝謝邀請。韓信是“漢初三傑”,他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連漢高祖劉邦都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他在被劉邦提拔為大將後,就活躍在楚漢戰爭的戰場上。他先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取了關中。然後在彭城之戰後,率軍打敗了項羽的追兵,穩定了局勢。
接下來,韓信開始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他先是平定了反叛的魏國,然後跟劉邦要了三萬軍隊,去征伐中國的北方各國。他先下代,然後在井陘之戰中,背水一戰消滅了趙國的主力,佔領了趙國。接著他聽取李左車的建議,迫降了燕國。
隨後,他又趁齊國不備,襲破了齊國。在接下來著名的濰水之戰中,韓信消滅了以楚軍第一猛將龍且率領的二十萬齊楚聯軍,徹底平定了中國的北方。到了這個時候,項羽感到了韓信的威脅,派人去勸韓信背叛劉邦,可是韓信拒絕了項羽的使者和手下的勸告,忠於劉邦。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韓信親自指揮,徹底打敗了項羽率領的楚軍,項羽被迫自殺。
可是,韓信雖然忠於劉邦,而劉邦卻不信任他。在漢初三傑中,唯有韓信被封了王。可是,封他為王不是劉邦心甘情願的。在戰爭年代裡,韓信向劉邦上書說想要當齊國的“假王”,劉邦就破口大罵。在張良和陳平的勸告下,劉邦才改口,順水推舟的封韓信為齊王。
在垓下之戰前,劉邦叫韓信率領軍隊去跟他會師,但是韓信不到。劉邦的軍隊不是項羽的對手,所以被打得大敗,只能堅壁自守。在聽取了張良的建議後,又給韓信新的封地允諾後,韓信才帶兵前來,打敗了項羽。
這一切都說明,封韓信為王並不是劉邦情願的。所以在打敗項羽之後,劉邦馬上就襲奪了韓信的軍隊,然後把他轉封到楚地,成為楚王。雖然劉邦實現了他當年的承諾,從陳向東直到海邊的楚地都封給了韓信,可沒幾天就找個謀反的藉口抓捕了韓信,並把他帶回了長安。
在長安,劉邦將韓信的王位廢掉,改封為淮陰侯。從此,韓信知道劉邦對自己才能顧忌的心理,悶在家裡不去上朝,鬱鬱寡歡。最終,韓信還是沒有逃出呂后的毒手。在劉邦親自帶兵討伐陳豨造反的時候,呂后用蕭何的計謀,把韓信騙進宮裡,以謀反罪給殺害了。
那麼,韓信跟隨劉邦的下場這麼悲慘,那麼當年他為何還要離開項羽,去投奔劉邦呢?如果當年韓信還留在項羽的陣營裡,也不會這樣枉送了性命。
這是因為韓信內心的夢想,正是這個夢想,使得韓信離開項羽去投奔劉邦。這是因為項羽無法滿足韓信的夢想,而劉邦可以。如果劉邦沒有拜韓信為大將,滿足韓信的夢想,那麼韓信還是會繼續尋找能夠滿足他的君主的。
韓信的夢想是什麼?他的夢想就是出人頭地,分茅裂土。我們看韓信的出身,雖然歷史上沒有明寫韓信的出身,但是,我們從他的姓氏和做派,就能夠看出來,他是韓國逃亡的小貴族。
韓國滅亡後,那些貴族流落在江淮一帶,以韓為姓,韓信的家庭應該也是這批人中的一個。他的名字也不是像劉邦那樣叫做季之類的,也是家庭有一定的文化。
再從韓信的家庭情況來看,他的家道已經敗落,連飯都吃不上了。可即便如此,韓信依然出門佩劍。佩劍的貴族士人的做派,難怪會引起地痞無賴的反感。而韓信自認為自己有一定的身份,所以也不去從事那些他認為有損身份的工作。
這一切,都讓韓信陷入了生活的困頓當中。當年給他飯吃的漂母曾經斥責他,說是“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也點明瞭韓信的身份。他應該是韓國滅亡後逃走的韓國貴族的家庭。到後面封韓信為齊王的時候,劉邦專門派韓國世代老臣的後裔張良去封韓信,並給韓信做工作,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韓信由於家庭的原因,受過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才華,而貴族的做派也在他的腦子裡根深蒂固的留存了下來。他不願意去操貴族眼中的“賤業”為生,而又因為自己的身份,去效忠秦朝,這讓他的生活陷入困境。
但是,韓信對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他在等待出人頭地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與常人格格不入的作風,引起了當地地痞流氓的不滿。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韓信不願意輕易的去招惹麻煩,他寧可忍受了“胯下之辱”。
韓信在此之後,雖然得到了膽怯的名聲,但也得到了相應的保護色。沒有人再對他產生懷疑,可韓信的一些做法還是暴露了他的夢想。他的母親去世後,韓信因為貧窮無力埋葬她的母親,就在周圍寬敞的高地將他的母親安葬,在他母親的墳墓周圍可以安置上萬家人口。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到,韓信人窮志不短的脾氣一點也沒有改變。
等到秦末戰亂的時候,韓信的機會到了。他先是投奔了項羽,項羽並沒有重用他。於是韓信又去投奔劉邦,在夏侯嬰和蕭何的推薦下,韓信終於得到了劉邦的重用。
韓信家貧如洗,又沒有什麼朋友可以依靠。他投身戰爭的洪流,唯一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就是自己的軍事才能。可是,韓信不是一員勇將,他以計謀擅長。他的本領可以說是屠龍之技,難以得到施展。
他去投奔項羽,項羽乃是當時最強的猛將。在垓下之戰中,韓信指揮四十萬人馬才勉強打敗了項羽的十萬軍隊。項羽根本就看不上韓信的軍事才能,所以韓信不可能得到重用,當然更不可能實現他的夢想了。
項羽這一方既然無法實現自己夢想,那麼韓信只能去尋找項羽的對手,也急速劉邦。劉邦正好需要軍事才能出眾的人,所以兩人一拍即合。韓信作為大將,為劉邦打江山。劉邦分茅裂土,封韓信為王,為他實現夢想。最終,項羽滅亡,兩個人皆大歡喜。
可是身為貴族出身的韓信,實在是對社會了解太少了。他跟周遊天下的張良不同,不知道劉邦的用心。張良在漢朝建立後,就馬上尋找出路,退出世事的漩渦。而韓信則志得意滿,以為自己能夠割據一方,如同周朝的諸侯王一樣,安然度日。
結果,韓信發現自己徹底錯了。劉邦可不是什麼貴族,他建立的漢朝也不是韓信、項羽這些貴族想要建立的周朝延續。最終,韓信失去了國土,失去了自由。而成天抑鬱不滿的韓信,還失去了生命。
結語:
韓信的一生,是為了實現他的夢想。這個夢想就是出人頭地,分茅裂土。在項羽那裡,他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他又投奔到了劉邦那裡。
在劉邦的陣營,由於劉邦和韓信各有所需,所以一拍即合。韓信為漢朝的建立盡心盡力,劉邦則在韓信需要的爵位上不吝封賞,直至封韓信為王。韓信自以為自己的夢想得到了滿足,在最關鍵是時刻,謝絕了他人的良言相勸,沒有背叛劉邦。
可是,天下已定,劉邦就馬上把一切都收了回去,韓信落了個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這個時候,韓信才明白過來,自己的夢想被劉邦當做了胡蘿蔔,自己則是那條被劉邦騎著的驢。可是,到了這個時候,說什麼都晚了。韓信是成也夢想,敗也夢想。
-
15 # 亙古懷念說史
項羽,劉邦和韓信都是秦朝末年能夠左右天下局勢的關鍵歷史人物。尤其是韓信突出的軍事才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劉邦的成功和項羽的失敗。
項羽劉邦的閃亮登場不同,韓信一開始在那個時代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這樣一個小人物最先投入到項羽帳下。韓信對自己的軍事才能十分自信,他很希望自己能夠被西楚霸王項羽所賞識,開創一番功業。
剛愎自用的項羽並沒有慧眼識才,只讓韓信當了一個小小的執戟郎中。久而久之,韓信也看透了項羽是一個不能夠成就大事的人,於是在項羽最得勢,劉邦最落魄的時候轉投入到了劉邦帳下。
然而小人物韓信投入到劉邦帳下依舊是繼續被埋沒,劉邦壓根兒就沒有對韓信這號人特別注意。但是劉邦的大管家蕭何卻對韓信才能深信不疑。就當韓信再次跑路時,蕭何月下追回了韓信。
從此韓信有了實現自己才能的舞臺,劉邦因為蕭何的極力舉薦拜韓信為漢軍的大將軍,統帥三軍。而韓信的確沒有讓劉邦和蕭何失望。
平定三秦,攻破魏國和趙國,打敗齊國,消滅項羽帳下虎將龍且,後面楚歌逼得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他一次次的化腐朽為神奇,成就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難以企及的高度。
每個時代都不乏人才,但是這些人才有無用武之地卻是情況不一樣。韓信這樣的金子在劉邦手中能夠發光,但是在項羽的眼中他就是一塊石頭。韓信做出了選擇,同時也抓住了機遇。 -
16 # 捉到一隻愛讀書的同學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想到了一句話,用在這裡非常合適,“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看來,韓信算得上是秦末漢初的戰神了,也正是因為他出色的戰功和驚人的謀略才被後人稱為“兵仙”。可是誰能想到韓信的成名之路又多麼艱辛?韓信在胯下之辱後投奔了當時最有實力的項梁,很明顯,不被重用。項梁死之後,韓信便從屬於項羽,這次倒是升官了, 一個執戟郎中——就是項羽的一個侍衛。雖然如此,韓信還是為項羽出謀劃策。《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數以策於項羽,羽不用。
此時韓信徹底對項羽絕望了,滿腹智謀,一腔抱負,終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啊!如果說項羽願意重用韓信,那秦末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楚霸王也不會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此時的韓信選擇了兵微將寡,正在入蜀的劉邦,不得不說,韓信的眼光確實不錯。雖然一開始鬱郁而不得志,不過在夏侯嬰和蕭何的先後舉薦之下,韓信終於得到劉邦的承認,成為了執掌所有漢軍的大將軍。自此,韓信終於苦盡甘來,開啟了他開掛一般的人生。自韓信投效以來,渡陳倉,定三秦,破趙降燕,伐魏滅代,圍項羽於垓下,定大漢於長安。除此之外,劉邦的人馭人之術確實高超。當有人勸韓信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自立為王之時,韓信卻說: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劉邦以請韓信乘車,吃飯,披衣,這些生活中細微的小事,讓大將歸心,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本文有不足之處還請指正,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品歷史百態。 -
17 # 西門吹灰2020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韓信投軍,最早就是投在項羽麾下。
項羽為人狂傲,在武力方面很少人能與之匹敵。軍事造詣並不低。這一點造成了韓信在項羽那裡並沒有得到重用。
而劉邦恰恰相反,軍事上一直處於弱勢。但在用人上,劉邦真的有一套。因此,大批有志之士,有才能的人都聚在他的麾下。最為有名的就是著名的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因為韓信在項羽那裡並不得志,蕭何把他引薦給劉邦,劉邦看中了韓信的軍事才能,並重用了他才走了後面的大漢天下。
最重要的原因概括成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
-
18 # 農夫說歷史
前言:韓信“漢初三傑”之一,從當初的淮陰縣的一介遊俠,到投奔項羽之後再到漢營,得到的結果似乎都大同小異。於是,到達南鄭之時,漢軍營逃跑士兵日趨增加之時,韓信也在其中,是蕭何的及時追回才為劉邦留住了人才。問題來了,都是輕視他的領導,為什麼韓信棄項羽而追隨劉邦?筆者認為得弄清楚以下幾個小問題。
韓信為什麼會先選擇楚營?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在秦末之際,偏居於會稽郡的項梁叔侄果斷起事,憑藉昔日楚國貴族身份迅速召集復國子弟,他們能以點到面迅速擴充套件,他們是有綱領的,這點區別於陳勝吳廣,楚營的謀士范增,則建議立楚懷王子孫為新楚懷王,其目的就是樹立正統意識,韓信為什麼會積極響應,投奔到項梁的麾下,一是韓信嚴格意義上講也屬於楚國子民,如今復國大業在前,熱血男兒自當為國將功立業。二是,項梁叔侄目的很明確,就是反秦復楚,韓信覺得自己滿腹學問自會有用處,說簡單點就是成功的機率要大得多。
韓信跳槽到劉邦陣營為什麼也未受到重用?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韓信從項羽那邊跳槽到劉邦陣營,也沒有見到他的預期效果,為什麼沒有及時再跳到其他地方,不排除他在考慮去向,也不排除他在等待機會。韓信到了漢營後,與士兵們一起做多的就是談論天下事,這在其他士兵眼中無非就是茶餘飯後的吃牛之詞,但是在被斬之時卻一反常態,問劉邦的老兄弟夏侯嬰劉邦想不想得天下?好在夏侯嬰沒有把他當成狂徒對待,否則哪來的蕭何追韓信?早就被劊子手果斷的給咔嚓了!
在項羽那邊韓信是一位執戟郎,在劉邦這邊是治粟都尉,略微有些進步,但是都是未入流的那一類,在項羽與劉邦陣營都未收到重用,一是,韓信自詡學識過人,但是沒有引薦人的情況下,都不知道他的本事到底如何,誰又能給他委以重任?二是,韓信過於自負了,說到底就是小事看不上眼,大事人家瞧不上他,項羽本來就是那種自帶優越感的人,你韓信籍籍無名之人,卻要給人家獻策,不要說項羽本人了,他陣營裡面的謀士及將軍都不會正眼瞧他。到劉邦這邊也是一樣,沒有能說得上話的人給劉邦引薦,光在底層打拼哪來的契機,讓劉邦知道他的本事?
蕭何追回的韓信為什麼就此追隨劉邦?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這是蕭何追回韓信後,積極推薦給劉邦時所堅持的意見,意思是想要爭奪天下,必須要重用韓信,最好的辦法是放低姿態,拜他為大將軍,統帥漢軍。劉邦見蕭何如此堅持,當時有沒有就相信韓信呢?沒有!在一系列的任命儀式做完之後,劉邦的第一個問題就能說明他對韓信才學的期待程度,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意思是蕭何一直說你很牛,你有什麼能幫助我的計策嗎?
在聽完韓信對天下形勢的分析後,劉邦的反應是: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韓信至此在漢營便立下了根,劉邦對他的信任也是比較積極的,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在隨後的拉鋸戰中,漢軍顯然是被楚軍打的團團轉的角色,在楚軍大將龍且被擊敗而亡後,一向自視甚高的項羽向韓信投來橄欖枝,意思是最好能聯盟,最差就是不要插手,做箇中立者即可。韓信對項羽的使者是這麼說的: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意思是漢王劉邦相信自己能帶領漢軍走出去,對自己的安排支援的,對自己的任用是積極的,大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感覺!
結語:韓信能在漢軍中大放異彩,其實得感謝三個人,先是夏侯嬰的刀下留人,讓他在漢軍中有了治粟都尉的職位,才能讓蕭何知道大軍的糧草管理員是誰,也才有了蕭何能揹負逃兵的“罵名”,果斷將韓信追回來。當然了,一切的落腳點還在於劉邦,是他的知人善任,才得以為他的大漢江山增加了至關重要的砝碼,韓信有這樣的幸運,不追隨劉邦,難道還要去追隨連亞父范增都能被他棄之不用,薄情寡義的項羽?
相關史料:
《史記》
-
19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當初,韓信參軍,投靠的第一支反秦勢力,就是項梁、項羽所率領的楚軍。至於後來,韓信又為何離開楚軍,轉而投靠劉邦的漢軍呢?
原因很簡單,項梁、項羽等人,根本瞧不起韓信,沒有認識到韓信的才能。韓信覺得自己是懷才不遇,繼續留在這個楚軍的陣營,也是埋沒自己的才能。所以,心灰意冷的韓信,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之後,就離開了楚軍的陣營。
離開楚軍陣營的韓信,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讓世人知道自己的才能,就投靠了當時的漢王劉邦。起初,這個劉邦,也和項羽一樣,並不覺得這個韓信,是個人才。就隨便安排了一個治粟都尉的職位給韓信,覺得自己被輕視的韓信,在一天夜裡,就離開了漢軍的陣營。
蕭何深知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知道韓信跑了之後,來不及稟報劉邦,連夜就騎快馬,前去追趕韓信。經過蕭何的勸說,韓信最終回到漢軍的陣營,並且在蕭何的保薦之下,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統領漢軍的所有軍隊。
這個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典故。
後來的事情,大家應該都清楚,韓信在漢軍的陣營裡,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為劉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裂土封王。
我們前面解釋了,韓信離開項羽陣營的原因。接著,我們來說說,為何韓信在離開項羽之後,會選擇投靠漢王劉邦?
韓信為何要追隨項羽,是因為韓信覺得項羽的楚軍,在當時的各路諸侯當中,實力最強,最有希望統一天下。自己跟著項羽,肯定能夠發揮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最終成就一番功業。
可沒成想,人家項羽根本不理睬自己。那咋辦呢?是繼續追逐的夢想,還是就此歸於鄉野?
既然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韓信左挑右選,覺得漢王劉邦,是自己在剩餘諸侯當中,唯一的選擇了。劉邦的漢軍陣營,應該能給自己,提供一個發揮軍事指揮才能,實現人生夢想的舞臺。為此,韓信投靠了劉邦的漢軍。
韓信離開項羽的楚軍陣營,轉而投靠劉邦的漢軍陣營,最終成就一番功業。在我們這些旁觀者看來,不由得有一種造化弄人的感嘆。假設項羽能夠認識到韓信的才能,還怎麼會有後來的烏江自刎呢?
常說的那句話:“英雄不問出處”,還是頗有道理的。
參考文獻:《史記》 -
20 # 二手旱菸
韓信也曾在項羽軍中,職位只是站崗放哨,完全沒有受到重視,能力那就更是展現不出來了。項羽只有一個謀士就是範曾,被自己尊為“亞父”。結果呢,項羽也不聽範曾的。最為重要的就是不聽範曾的勸說,鴻門宴走了劉邦。範曾氣得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後來被陳平使用反間計,項羽中計,範曾被氣走。
即使是範曾這樣被項羽尊為父親的人,不被項羽性仍,最後也只能離開項羽,其它人那就可想而知,一定是得不到項羽重用的。
韓信離開項羽,來到劉邦軍隊裡的時候,也只不過是管理倉庫。後來還因為犯事要拉去砍頭,被夏侯嬰發現刑場救下。一番交談後覺得韓信是個人才,就推薦給了蕭何。韓信於是認識了人生當中的伯樂蕭何,蕭何頗為賞識韓信,但是在劉邦眼裡韓信依然啥也不是,依然只是一個管倉庫的小官。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到蜀地就任,山高路遠,窮山惡水,一路上漢軍中很多人都跑了,韓信一看自己也沒機會,乾脆也跑了。蕭何知道韓信跑了,嚇了一跳,來不及告訴周圍的人,騎馬去追,就有了歷史留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追上韓信的蕭何對韓信一番規勸,又做了一番承諾。韓信去哪裡估計他自己也沒想明白,於是韓信半推半就地跟著蕭何又回來了。
蕭何回來後,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蕭何追韓信的突然失蹤,把劉邦差點嚇死,開始劉邦以為蕭何也跑了,看到蕭何回來了,劉邦那顆要完蛋的心才放進肚子裡。這時,蕭何說啥是啥,劉邦的優點就是審時度勢,能聽取意見。
韓信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官,在蕭何的一頓操作下,劉邦搞了一個隆重的儀式將韓信封為大將軍。也不理會軍中很多人的資歷和戰功遠不是當時韓信可以比的。韓信的職位就這樣很快定了。
由此可以看出劉邦知人善任,自己根本不瞭解韓信,卻重用了韓信。 劉邦瞭解相信蕭何,相信蕭何的判斷。果然蕭何沒有辜負劉邦,韓信也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自己,韓信從此開始了自己威震天下,流傳後世的人生。
項羽擁有恐怖的武力值 ,一生除了最後的垓下之圍無敗績,項羽推崇的是武力解決一切,直截了當,自己戰無不勝,哪需要什麼幫手。韓信在項羽軍中一輩子也不會得到重用,漢朝開國功臣陳平也曾在項羽軍中,後來也投靠了劉邦。即使能力地位像範曾這樣的,最後也只能選擇離開,任何有能力的人在項羽軍中都不會受到重用。
劉邦和項羽完全不一樣,兩軍最為重要的就是打仗了,劉邦打仗和項羽比,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完全沒辦法比。彭城之戰項羽三萬人馬打的劉邦五十六萬人全軍覆沒,兩軍人數對比1:18多,漢軍竟然被打的連渣都不剩。劉邦藉助老天幫助,突然颳起大風才僥倖逃脫,後來被追的著急,幾次又將自己的孩子扔下車,狼狽的可想而知。劉邦一生面對項羽都是被吊打。
劉邦,在軍事、運籌帷幄方面,都遠不及自己身邊的人。好在劉邦是混混出生,心夠黑、臉皮夠厚,善於總結、懂得自我反省、又能聽取意見。很多人在他的手下都能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因為,劉邦不管在哪個方面都不行,都需要強有力的幫助。
對於胸懷大志有才能的人,項羽基本不用考慮就Pass掉了,劉邦一定是首選。所以,漢朝開國功臣裡邊就有了漢初三傑,個個能力超群,獨當一面,流傳千古。
劉邦最大的能力體現在善於聽取意見,並且將有能力的人都整合在一起聽自己的話,這個能力是無人能及。
回覆列表
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主要是因為得不到重用。
韓信自幼家境貧寒,每日受盡他人的欺凌,小時候家裡還沒米下鍋,還只能哀求別人給飯吃,這導致了韓信從小的性格,不甘於寄人籬下,好勝心及強!為了達到心中的抱負,韓信入軍參戰,投奔項梁賬下,初展才華,項梁死後轉入項羽賬下,擔任郎中的職務,韓信以為這是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誰知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都不予採納。這使得韓信對楚軍心灰意冷,但離開的原因還遠不止於此。
韓信劇照
作為項羽的身邊曾經一個小小的護衛,韓信每每都會受到恥辱,無論是來自於自己的上司還是來自於項羽,項羽上馬的時候,韓信必須彎下身子讓項羽踩在自己的背上上馬,這些種種的屈辱,使得韓信對項羽陣營徹底的心灰意冷;而高傲的項羽對待一介草夫的態度也不把他放在眼裡,儘管范增曾經多次告誡項羽韓信是個人才,但項羽依然是不放在眼裡;就像在宴會上不把劉邦放在眼裡一樣,就這樣,項羽失去了韓信。
還有一件事,就是當年大名鼎鼎的鴻門宴,讓韓信看到了劉邦和項羽的不同,作為護衛,當年他也在宴會上,他很明白,劉邦必須被殺,不然日後必是個禍害,但是他沒有想到項羽最後居然放走了劉邦,這不是什麼仁慈,而是赤裸裸的愚蠢!而反觀劉邦這邊,為了自己的大業,甘願暫時對強大的楚軍俯首稱臣,這不就好像當年被人看不起的自己嗎?在看劉邦的旗下全是人才,而項羽僅僅只有一個范增還用不好;你說韓信應該如何去留?
而當韓信離開楚軍後,在路上恰巧遇到了自己的轉折點蕭何,蕭何一眼看出韓信是個人才,邀請他到軍帳中來一起談論當今局勢,蕭何進一步確信了韓信的才能,之後直接就把韓信舉薦給了劉邦,劉邦也是愛才如命,放下自己的身段拜韓信為將,替自己打下了大漢的半壁江山。
韓信石雕
其實韓信之所以會離開項羽選擇了劉邦,說到底,是因為項羽和劉邦對待人才不一樣的態度,韓信有著高傲的性格和不肯寄人籬下的態度;但也正是因為韓信這樣的性格,和優秀的軍事才能,漢朝建國後就受到了劉邦的懷疑和忌憚,最後也沒能落下個好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