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狍裡狍氣

    在我國曆史上,魏忠賢可是個名揚千古的人,只不過他的揚名不是好名,可謂是古今宦官第一人,比他的行業老前輩趙高也不遑多讓,對於趙高對皇帝不忠心,魏忠賢對皇帝還是挺忠心的。

    魏忠賢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從崇禎初年魏忠賢被殺之後到現在已經過去將近四百載,不論是從《明史》還是從所有的讀書人留下的對於魏忠賢的評價無不是一篇貶低,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卻是如此,魏忠賢一黨縱橫整個天啟朝,把朝廷搞的烏煙瘴氣,在朝廷上認兒認孫,讓偌大一個朝廷,那麼多官員都成了魏忠賢的兒孫,真是無法無天。

    明神宗時期,皇帝幾乎不理朝政,成天沉迷於女色、煉丹之中,於是朝廷慢慢的形成了一個組織,後人稱之為“東林黨”,也就是我們以後說的朋黨,他們也是在朝廷肆意的攻擊,不符合意願的大臣,弄的朝廷亂七八糟。

    按道理說,他們在朝廷,魏忠賢管理錦衣衛,沒有什麼交集。但是有幾次魏忠賢舉薦了幾名官員,全被東林黨給穿小鞋弄走,這讓雙方開始有矛盾。有一次,客氏和魏忠賢請求皇帝,錦衣衛的官職實行世襲制度,皇帝答應了,但是“東林黨”不同意,上書皇帝被駁回。這是魏忠賢就想把東林黨給除掉,屢次壞自己的好事。

    得到皇帝的預設,魏忠賢更加肆無忌憚起來,他把自己的軍隊,擴充到1萬人,還穿著軍甲出入皇宮,他利用手中的權勢,弄死了後宮不支援他的妃子,還和客氏害死懷孕的妃子。同時魏忠賢還把東林黨清理個遍,滿朝文武全是魏忠賢的人,在他接受東廠事務後,他手底下的人尊他為“九千歲”。

    魏忠賢大權在握後開始培植個人勢力,他大力擴充特務組織東廠和西廠,在全國各地安插他的便衣耳目,大搞恐怖政治。他廣收奴才,培植親信,他手下網路一大批窮兇極惡的狗腿子,史書上明確記載的就有“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孫”。一時廠衛之毒流滿天下,一大批不滿魏忠賢的官員士子慘死獄中;一大批無恥之徒都先後阿附於他,更有某些阿諛之臣到處為他修建生祠,耗費民財數千萬。他自稱九千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 2 # 老陳通史

    魏忠賢是為權臣,更是為奸臣

    魏忠賢做為能被稱為九千歲的太監,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太監的祖宗趙高都不能比擬,魏忠賢靠著皇妃上位,甚至被傳出與皇妃有染,從此平步青雲在明熹宗時期專斷國政,使得天下只知道有魏忠賢卻不知道有皇帝;單憑此一點足可登頂權臣之典範,而且排除異己殺謀害忠臣,更是千古奸臣的楷模,所以魏忠賢單憑此兩點就絕不是一個好人!

    再來說說其在明史的地位

    魏忠賢是崇禎上位之前的第一禍國殃民的閹人,他在明史中可謂是留下了燦爛的一筆,但是要說地位就未見得有什麼比較高的地位了,對他的評價已經蓋棺定論,禍國殃民遺臭萬年,要是非要為魏忠賢留下濃重一筆的話,那就是魏忠賢不死可能明朝不會加速滅亡,當然這只是老陳的一家之言,權當笑言罷了,不過魏忠賢的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這倒是真的,所以明史中魏忠賢還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最後來說一下,魏忠賢不死可能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

    當時大順軍已經快到達北京,此時明朝的所有希望都放在了,戍邊鎮關的吳三桂身上,但是吳三桂說要朝廷拿一百萬兩白銀才肯勤王,此時崇禎向百官借錢,而百官竟然無一人拿出家財來幫助國家度過危難,如果此時魏忠賢還活著,那麼東林黨就不會不拿錢,收錢也就很簡單,因為魏忠賢可是對付東林黨的最好的武器,正因為魏忠賢死了東林黨才會一家獨大,所以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那麼快滅亡!

  • 3 # 識時務者為拉頓N

    首先你要搞清楚一點,魏忠賢依附的是皇權,沒有皇帝的預設,就不會有閹黨去依附他。再者,魏忠賢是一顆棋子,是皇帝推出來抗衡文官集團的,他的作用除了制衡之外,還有搞錢的作用。這顆棋子是隨時可以替換的

  • 4 # 以史為師

    明朝亡於黨爭,所謂閹黨和東林黨的內鬥讓大明絲毫無法獲得喘息之機。魏忠賢是閹黨的老大,號稱九千歲,現在很多人說魏忠賢當權時關外戰場明軍打的很好,魏忠賢有功,為魏忠賢翻案,下面我談談我個人看法。首先魏忠賢是個太監,太監為什麼有機會干政,大抵都是新皇帝剛登基,沒有自己的親信,就只能扶植自己的親戚和陪自己長大的太監來掌權,這就是外戚和太監干政的由來。魏忠賢是個很有能力的太監,從眾多小太監中脫穎而出,成為大太監,之後又大權獨攬,直到被崇禎弄死,期間都幹了什麼事?就一件事,黨爭,你說袁崇煥打的好,袁崇煥都給魏忠賢建生祠了,能打不好嗎?自己人當然要大力支援。就算袁崇煥打成一坨屎,魏忠賢也會支援,畢竟是自己人,而且是強援。魏忠賢絕稱不上是好人,他破壞了明朝一貫執行比較良好的體制,讓大明陷入黨爭,明末英傑輩出,然而幾乎所有人都被迫亂入黨爭,根本無法發揮才智,若無黨爭,明不會忘得這麼快。

  • 5 # 梟雄風雲會

    兄弟,客觀的講,魏忠賢在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還是很講原則的。天啟年間魏忠賢啟用的趙南星、孫承宗等將領都是能臣良將,所建立的關外防線在今後十數年間阻止清兵入關發揮了巨大作用。

    (1)皇太極猛攻錦州時,袁崇煥與監軍紀用一起下令不許出戰,任憑趙率教在錦州苦苦支撐,在錦州破在旦夕的時刻,滿桂公然違抗袁崇煥的不抵抗命令,主動出擊,冒死以救錦州。寧錦大捷後,魏忠賢論功行賞,升了血戰有功的滿桂、趙率教的官,而罷免了畏敵避戰、不救錦州的袁崇煥。鑑於公論,魏忠賢並沒有因為這位一心熱衷於議和的袁崇煥在寧遠城給他修生祠而放過他在寧錦之戰中的怕死避戰之罪

    (2)魏忠賢接連起用的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骨子裡和自己作對的,但魏忠賢在邊關大事上還是容忍了這些清流官員;只是到了天啟晏駕前為了搶班奪權的根本利益,才臨時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

    (3)從經濟方面來看,東林黨反對向士紳納稅,反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代表了大地主和城市資產階級,礦業主的利益。但這實際上變相使帝國財政匱乏。而魏忠賢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徵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崇禎上臺重用東林黨,撤銷了這一政策和加徵三餉反而從側面肯定了這一政策的可行性。

    (4)魏忠賢還向國家捐款,用自己的私產資助遼東戰事兵器馬匹等物品。

    (5)兩浙受災,魏忠賢主張,免除為皇家輸送物品的專營戶向內庫交納的孝敬費用。徵用物品入庫,須交納小費,以便驗收合格,這是明朝管庫太監創制的惡例。廢除這個惡例,魏公公也算多了一件德政。

    (6 )魏忠賢為前線籌集馬匹。遼東戰事吃緊,急需馬匹,但這個問題一直難以解決。魏忠賢為國分憂,想了個好辦法。依明朝舊例,大臣有特殊貢獻者可賜給在宮中騎馬的特權,不過,作為條件,騎馬者逢年過節要向皇帝進獻好馬一匹。魏忠賢就一下子賜給幾百名太監在宮中騎馬的特權,而後就不斷地降諭旨讓他們進獻馬匹,逼得這些太監直罵娘。

  • 6 # 杜凱傑

    不存在好壞善惡之分,出發點不同,結果也就不同。先說他正面的事情吧,他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全力支援袁崇煥等一批將領保家衛國!痛擊滿清!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如果沒有他,明朝至少早亡20年!負面的事情就是把持朝政,打擊東林黨,也就是排除異己!但此時的明朝已經行將就木了,如果沒有沒有他這樣強權又有能力的人來掌控大局,試問讓一幫子自私自利的文官去打仗去治理國家,只會加速明朝的滅亡!結果也真沒辜負我對他們的看法,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倒臺之後沒多久明朝就被那些已經完全變了味的文人搞垮了!闖王起義、清兵進關、再加上各地將領人人自危無人去救,明朝這個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朝代終於被自己玩死了

  • 7 # 楊小斌說歷史

    首先謝謝邀請我來回答!魏忠賢是絕對的壞人!這個人是病態的,自己動手給自己做手術,然後進宮當太監。此人手段殘忍,禍害了太多良臣!有人說他幫過袁崇煥,是的,這事確實發生過,但是前提是處於魏忠賢政治鬥爭的需要!明朝的一部分文人確實可恨,大搞黨爭,置君王和天下於不顧,為所謂的大義而認不清形勢,明朝的滅亡,大搞黨爭的人是要負很大的責任的。但是無論如何,這些人中有好有壞,暫時還輪不到你魏忠賢來殺!魏忠賢驅逐了大批良臣干將,換上的都是善於溜鬚拍馬的奸徒,一時間朝野上下無人幹事,貪汙腐敗之風日盛!魏忠賢搞了一本《東林點將錄》,列出東林黨的108員干將,逐一逮捕殺害。這事完全是出於魏忠賢和東林黨人爭權的目的。東林黨人的某些行為確實可恨,但是魏忠賢只是發洩仇恨殺人罷了!有些人為了給魏忠賢洗白也是煞費苦心!

  • 8 # 使用者6406927534235李

    明朝大太監魏忠賢是好人還是壞人,僅憑三兩句話和一些簡單的詞語是無法說清的。

    老實說,魏忠賢在培養和鞏固個人勢力中手段陰險毒辣,曾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打壓東林黨人,當時文人都痛恨和畏懼這一閹黨統領。但是魏忠賢又是一個忠於大明的人。他慧眼識英雄,不顧朝敵的反對,堅持起用曾在遼陽戰敗的熊廷弼,力薦與自已政見不同的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治國能臣忠臣。並重用袁崇煥將軍,從而關外常常傳來捷報。明熹宗朱由校至始至終都沒有對魏忠賢的作為有過懷疑。更何況,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庫充盈,百姓生活安定,遼東局勢平穩,後金連尾巴也不敢翹一下。所以明熹宗朱由校也沒有什麼可操心的,放放心心當他的木匠去了。

    在明熹宗臨死時,曾叮囑弟弟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但是崇禎帝沒有聽他的話,一上位就著手鏟除了魏忠賢。儘管後來崇禎帝窮其一生都在匡扶明室,怎奈內憂外患,依然無力迴天。陝西闖王李自成發動了農民起義,遼東清兵南下,崇禎帝想出兵抵抗,怎奈經費不足,國庫空虛。大家都知道,明萬曆年間,張居正主張大力發展工商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而魏忠賢正好看中了這一商機。主政期間大力發展江南的商業貿易,同時也增收工商業稅,光江南茶葉就進稅20萬兩。可惜的是,崇禎帝沒有繼續執行魏忠賢的稅收政策,結果在國難當頭之際,國庫空虛,又拿什麼動用軍隊尼?

    魏忠賢在抑制東林黨的發展中,也並非都錯。東林黨文化氣息太重,當李自成入關的時候,已有部分車林黨人認為崇禎不行,選擇投降了大順,做了大順的官吏。魏忠賢雖然貪權,而他知道保護好大明江山,而那群東林黨人只知道內鬥,搞垮了魏忠賢之後,又是自身的內部矛盾重重,接連害死了袁崇煥和孫傳庭兩位能臣。所以東林黨人的內部矛盾,直接影響了大明江山的延續。

    說了許多,只能說,魏忠賢不死,大明江山也許能多延續一兩百年。

  • 9 # 今古大觀

    魏忠賢不但是壞人,還是壞人中的壞人!不知道提問者,為什麼會給他好人的選項?

    先看看什麼是好人?我覺得最低標準是有情有義。先看看魏忠賢的情義何在?魏忠賢 未進宮時,家貧混跡於街頭,好酒色,喜愛賭博,大輸後,憤而自宮進宮。他生命中第一個貴人是太監魏朝。魏朝在秉筆太監王安面前極力推薦魏忠賢,王安因此善待他。看他怎麼報答這兩個恩人的:魏朝的老婆客氏是天啟帝的奶媽,魏忠賢看她有利用價值,就勾搭上了客氏,佔為己有,魏忠賢上位後就把魏朝打發到偏遠地區受罪去了。因為王安是個非常有正義的大太監,魏忠賢想限害他,還有點心軟!真是物以類聚,魏忠賢搶來的老婆客氏說:你我誰有李妃的本事大?李妃想做亂都讓王安給收拾了!你留著王安早晚會壞我們的大事!魏忠賢聽了客氏的話,就派人害死了王安。這樣無情無義的人和好人根本沾不了邊!

    魏忠賢在《明史》中,佔有重要地位,也可以說談晚明繞不開魏忠賢。魏忠賢把持朝政多年,其間致力於拍除異己,結黨營私,天下為私,大興冤獄,草菅人命連百姓都敢怒不敢言。

    魏忠賢東廠的爪牙,遍佈朝野,百姓有敢妄議朝政的,被東廠特務探得,那就是一個下場,死!

    稱他為九千九百歲,還有為他建生祠,那都是他的爪牙為了討好他,各地紛紛效妨,也是在他的高壓統治下不得已而為之。

    寧錦大捷後,本來袁崇煥功勞不小,魏忠賢授意其爪牙彈劾袁崇煥,袁崇煥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憤而辭官。

    魏忠賢任人唯親,禍亂朝政,不知為什麼還有人說有魏忠賢可以使明朝晚一點滅亡,我認為是魏忠賢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10 # 我行異

    個人而言,不會用好壞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因為我們評價的,很可能是某些人想我們怎麼評價的,而且人又咋能簡單地區分出好人或者壞人呢? 既然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人都不會太簡單,他在明史,甚至在明未可以算是他的生死,可以動搖到明政府統治的地位,不過這也是因為天啟帝朱由校在此身後,朱由校一死,魏忠賢也就倒臺了。

    魏忠賢在個人品德方面講,肯定是個壞人,他貪汙、排擠異己,而且還對政敵大開殺戒。

    但在為政方面,卻有三大作用:

    1. 震懾群臣

    在明朝後期,尤其是張居正之後,由除階為首的江南士人漸成一黨,東林黨勢力漸強,這些朝中大臣連成一黨,對抗皇權,加上本應壓制他們的內廷,在馮保之後也無人能壓制東林黨的發展,以致東林黨發展失控,朝野不問能力,只看出身,非東林黨的都受到排擠。什麼過份到在移宮案中強搶年幼的皇帝,在清朝,已經是個大不敬罪。

    朱由校是個聰明人,別以為他整天沉迷木工,就以為人家弱智,沒個智商咋作得了工木活。他不甘淪為傀儡,所以重用魏忠賢等內廷宦官,魏忠賢或說朱由校本來是想和東林黨合作的,但東林黨在皇帝大了,還想和以前一樣獨攬大權,不肯和魏忠賢身後的皇權和作,自然會受到擠壓排斥。

    2. 向工商業抽稅

    但國家要發展,就一定要在民間抽稅,但東林黨的各種擾亂之下,令到朝廷對富庶的江南地區徵稅不利,更出現了什麼抗稅碑,其實現在想來很怪,明明只是十五抽一,那幫江南商人也是不肯交,所以後來給清軍教做人了。

    魏忠賢最大的貢獻就是能讓這些江南商人乖乖交稅,才在天啟一朝少見的沒有拖欠軍費,在對後金的戰事中才能有幾年順心仗。在魏忠賢死後,崇禎又成了個窮光蛋。

    3. 任用賢能

    你沒看錯,真是任用賢能。雖然魏忠賢排擠處死了不少的東林黨人,但他最初是想和他們合作的,但東林黨卻不賣帳,魏忠賢才處死了他們。其實這種事古已有之,姜子牙初到齊地時就處死過不肯當官的隱士,其實這種不肯為國效力,反而退隱但對政事有影響力的人對國家實是有害處的,當魏忠賢解決了東林黨之後,政府行政效益立即大大改善。

    但魏忠賢也沒有都是任用自己人,在外部提拔了袁崇煥,熊廷弼等人對抗後金,在內部任用五虎五彪等專業官僚,終天啟一朝,都見不到其他明代皇帝想作點什麼改革,就一幫大臣這不可,那不行的。跟後面崇禎想逃個命都不行有很大的差距,朝廷是真正跟隨了皇帝的意思而走

    最後,雖然很多人說魏忠賢殘民害賢,不過他的墓可是留到了康熙年代才被康熙剷平了,百姓如果真的這麼恨他,應該早就把他的墓夷平了吧。個人看來,魏忠賢其實就是天啟朱由校的一個傀儡,他身為皇帝,做很多事都不方便,所以才由魏忠賢出手,所以在臨終前才叮囑弟弟不要動魏忠賢,這是一個打壓群臣的錘子,誰知道朱由檢天生智商不足,根本不明白哥哥的心意,之後才成了東林黨們把玩的玩具,開始了可悲的一生。

  • 11 # 鹹魚傳播者

    真實的魏忠賢究竟是怎麼樣的?不能單一的從史書對魏忠賢的評價中判斷,畢竟史書也是由人寫的,難免會有不客觀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一、這些人寫的歷史您信得過過嗎?

    《明史》的正式開館修纂始於清順治二年五月初二(1645 年5 月26 日)。據清朝順治實錄記載,當日以修《明史》總裁官內三院大學士馮銓、洪承疇、李建泰、范文程、剛林、祁充格等奏請,正式設定副總裁官,以學士、侍讀學士詹霸等十一人充任,並且選定纂修、收掌、謄錄官。 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歷時九十四年。因為這次修書總裁為張廷玉,因此現在通行的《明史》題為張廷玉等撰。

     

    1、馮銓此人大家請參考《魏忠賢得勢,他跪在路上求見;清軍入關,他趕緊朝拜多爾袞》;

    2、洪承疇此人大家請參考《歷史上的四大漢奸,洪承疇當之無愧的最沒下限!》

    3、李建泰此人大家請參考《明朝最不要臉的大學士,臨死前問了50多個妻妾一個奇葩問題》

     

    二、軍事方面魏忠賢到底做了什麼?

    魏忠賢掌權時期,重用了袁崇煥等明朝的將軍,關外也常常傳來捷報,皇太極只能龜縮在盛京,努爾哈赤這些都是魏忠賢掌權時期的成果。另外魏忠賢對江南商業的徵稅也使得國庫充實,而出身農家的魏忠賢體恤農民,不給農民加賦,也算是好事一件。至於魏忠賢殘害忠良、隻手遮天的事情,功過簿上後人也自有。評說。好壞這些簡單的詞語也已經不足夠評價魏忠賢這樣的人了。而東林黨上位之後,明朝末年著名的將領孫承宗,袁崇煥都被殺害了,但是魏忠賢掌權的時候,兩位將領打了不少勝戰,立下不少戰功。

     

    四、經濟方面魏忠賢做了哪些?

     

    魏忠賢在政期間,對天啟帝最大的貢獻就是對“工商士紳”進行了徵稅,保證了大明王朝能夠正常的運轉;魏忠賢是窮苦百姓家出生,做事情還是比較為百姓考慮,不給農民加賦。到了東林黨上位之後,為了保障東林黨人自己的利益,東林黨建議皇帝停掉了這些稅收,轉而將這些稅收加到了農民的頭上。所以造成了明末農民都開始起義造反,這也是加速明朝火亡的原因之一。

     

    四、“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你怎麼看?

     

    明朝亡國是亡在崇楨皇帝手上的,而崇楨皇帝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了魏忠賢,崇楨皇帝還曾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可見崇楨皇帝對他掌權時的這些臣子心裡是有些意見的。我們都知道魏忠賢倒臺之後,受魏忠賢打壓的東林黨上臺,崇楨皇帝指的亡國之臣應該就是這些人了。

     

    客觀的說:好壞這些簡單的詞語,不足夠評價魏忠賢這樣的人。

  • 12 # 公子小可

      在我們的印象中,魏忠賢就是一個十惡不赦,諂媚逢迎,艱險陰狠的小人形象,這都是因為近些年許多電視劇對於魏忠賢這個人物單一的刻畫造成的。並且在歷史上記載的魏忠賢也是經過了加工的,真實的魏忠賢確實有所描述的這樣一面,但是魏忠賢也有另外的一面,這一些的性格因為劇情需要都沒有被影視劇所呈現出來。所以要判斷魏忠賢究竟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判斷依據還是要更全面一些的好。

    歷史上自明光宗駕崩之後,朱由校繼位,魏忠賢和客氏受到朱由校的寵愛而由此飛黃騰達。

    但是由於魏忠賢和客氏兩個人陰狠毒辣,又得到朱由校的信任和寵愛,因此更加肆無忌憚,兩人誘導朱由校整日都沉醉在聲色犬馬之中。

    朱由校登基的前三年基本不理政事,前朝後宮都由魏忠賢和客氏掌握著,魏忠祥開始在朝中安排自己的黨羽,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

    東林黨之爭之後,魏忠賢的爪牙已經遍佈朝廷,魏忠賢也已經可以控制朝中人員的升遷和降職。

    與魏忠賢親近的人都得到了升遷,魏忠賢的黨羽因此遍佈朝野。 魏忠祥領導的東昌也因為魏忠賢的得勢而開始為禍四方,這一時期,魏忠賢也開始瘋狂的排除異己,無論是用誣告,還是假傳聖旨,魏忠賢可以說是為了排除異議無所不用其極。

    一時之間許多忠良和無辜的人都遭到了魏忠賢的戕害而喪命,一時朝野上下怨聲載道。

    天啟七年的時候,朱由校駕崩了,朱由檢繼位成為了皇帝。朱由檢是一位極度厭惡貪汙的皇帝,主張為官清廉。朱由檢深知魏忠賢的罪過,按部就班的把魏忠賢給設計了。魏忠賢出逃,被朱由檢逼得上吊自盡,客氏也被鞭打致死在了浣衣局。到了崇禎二年,朱由檢才將魏忠賢的黨羽剷除殆盡。

    以上就是歷史上包括現在主流學者與歷史書籍所描述的關於魏忠賢的生平與記載。但是換個思路想想?真的全是真實的嗎?切不說歷史全由勝利者書寫這個事實,就說魏忠賢對於當時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的感情來說,看著他長大,看著他登基,完全的是將朱由校的天下當成他魏忠賢的家業在管理,這裡面的感情應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朱由校才會心安理得的去玩他的木頭,做他的箱子,如果說朱由校沒有魏忠賢為他打理這一切,那麼他再多荒唐也不可能這麼心安理得的不管不問吧!

    所以真實的魏忠賢究竟是怎麼樣的?不能單一的從史書對魏忠賢的評價中判斷,畢竟史書工筆也是由人寫的,而且特別是魏忠賢,因為他的死對頭就是以文官為首的東林黨,所以要想在明人史書中得到任何對於魏忠賢的好話基本沒有任何可能。所以綜合以上難免會有不客觀的地方。那麼我們只能從歷史的角度觀察魏忠賢的所作所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比較公正的評價,也同樣是對歷史負責。

    大家都知道明朝亡國是亡在崇禎皇帝手上的,而崇禎皇帝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了魏忠賢,崇禎皇帝還曾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可見崇禎皇帝對他掌權時的這些臣子心裡是有些意見的。我們都知道魏忠賢倒臺之後,被魏忠賢打壓的東林黨上臺,崇禎皇帝指的亡國之臣應該就是這些人了。

    天啟年間,排的上號的民間叛亂只有蘇州那一次,五人墓碑記所記的事件就是這一次。而到了崇禎上位之後,張獻忠、李自成等人都開始造反了,可見這個時候是一個更不穩定,人民更不適合生活的年代。這其中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東林黨人。

    現在最可悲的是,歷史上有了一種新的說法,有人認為明熹宗並非像人們所認識的一樣,是一個只知道玩木頭雕刻的庸懦無為的“木匠皇帝”,而是一個非常聰明,在政治、軍事方面都非常有才能的皇帝。那麼這樣,魏忠賢掌權時期的所作所為明熹宗能夠容忍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了。

    也就只有一個說法能夠說的通了,就是魏忠賢的行為都是得到了明熹宗的同意的。換句話說,魏忠賢只不過是明熹宗的一枚棋子,那麼評價魏忠賢的好壞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而且魏忠賢掌權時期,重用了袁崇煥等明朝的將軍,關外也常常傳來捷報,皇太極被明軍打的躲回了盛京,努爾哈赤被炮彈擊中不久身亡,這些都是魏忠賢掌權時期的成果。

    另外魏忠賢對江南商業的徵稅也使得國庫充實,而出身農家的魏忠賢體恤農民,不給農民加賦,也算是好事一件。至於魏忠賢殘害忠良、隻手遮天的事情,功過簿上後人也自有評說。

    好壞這些簡單的詞語也已經不足夠評價魏忠賢這樣的人了。     

    魏忠賢的罪過,這邊就不再一一贅述了,貪贓枉法,陷害忠良等等的事情也讓魏忠賢的罵名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但是魏忠賢掌權時期也並不是只會做惡,他也做了些有利於江山社稷和人民的事情,說這些不是為了為魏忠賢伸冤,而是希望大家更加全面的瞭解這個“十惡不赦”的人。

    魏忠賢掌權時期,明朝政府在遼東後金的對戰之中,一掃萬曆末年的頹勢,打了許多勝戰。當時袁崇煥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重用,從袁崇煥和魏忠賢交流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兩個人的關係還算和諧。而且袁崇煥最有名的幾場勝戰,都是在這個時期打下的。而且這一時期,關外的戰況幾乎都是捷報,不僅用大炮轟傷了努爾哈赤,寧錦大捷的時候明朝軍隊,多次重創皇太極,打的皇太極只能躲回盛京。   

    其實戰爭形勢這麼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餉充足,而軍餉之所能夠如此充足還是需要稅收,魏忠賢的另一個本事就是非常會收稅。魏忠賢重新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人廢除的工商稅和海稅。

    因為當時“天下金銀,盡聚三吳”,江南地區的工商業和對外貿易都非常的發達。幾十年都未曾投入使用的黃河水道,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修繕,魏忠賢還向東林黨人壟斷的產業進行徵收款項。

    但是儘管魏忠賢熱衷於徵稅,但是他並沒有給農民加賦,這也是因為他自己也是出身農家,深知農民疾苦的原因吧。所以魏忠賢也並非是一無是處,只知興風作浪的奸佞小人。   

     

    東林黨人一般多是江南大夫,而江南一帶正是當時工商行業和對外貿易高度集中的地方。魏忠賢掌權的時候,對這些資本家進行了徵稅,商稅、海稅都是魏忠賢制定出來的。

    到了東林黨上位之後,為了保障東林黨人自己的利益,東林黨建議皇帝停掉了這些稅收,轉而將這些稅收加到了農民的頭上。所以造成了明末許多各地農民都開始起義造反,這也是加速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而且東林黨上位之後,明朝末年著名的將領孫承宗,袁崇煥都被殺害了,但是魏忠賢掌權的時候,兩位將領打了不少勝戰,立下不少戰功。

    所以綜合以上,魏忠賢首先不能被認為是一個無任何優點只會貪贓枉法損人利己的小人,而是一個對於皇帝朱由校有極深感情的人,一輩子勤勤懇懇的為朱由校管理這天下,對外積極支援袁崇煥等將官對內打壓東鄰黨人士以防止一黨獨大,但是他因為多種原因,其中包括貪贓枉法,陷害同僚,當然還有其他許多事情,但我們要明白,在他當時那種地位不貪根本不可能,要知道明相張居正死後抄家都還有上萬兩黃金十幾萬白銀,所以這方面實在不能要求過高。

    這就是我對魏忠賢的所作所為的評價,明朝亡國之禍如果分為十分,崇禎皇帝佔五分,東林黨人佔四分,魏忠賢最多能佔的也不過一分而已,當然這只是我一家之言,如大家有不同意見敬請斧正。

  • 13 # 上將軍潘鳳

    明朝的太監自明宣宗之後出鏡率特別高,甚至可以強大到了危害國家政權的地步,明成祖、明宣宗攢下的一點家底到了明英宗手裡被敗光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太監王振誘使朱祁鎮御駕親征導致土木堡之變,文臣武將幾乎慘死在瓦剌的屠刀之下,可見太監的危害性不容小覷,一百年後的天啟年間一個市井無賴因為混不下去自行閹割入宮當了太監,他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魏忠賢。

    無賴的自我救贖

    魏忠賢早年間混跡於市井之中,是一個令人厭惡的青皮無賴,而且為人好賭欠下高額鉅債被人追殺,萬念俱灰之下給了自己一刀進宮當了太監自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由於有混社會的經驗加上自己對察言觀色也十分擅長所以在宮裡也比較吃得開,後來搭上了天啟皇帝的乳孃客巴巴氏更是走向了一手遮天的地步。天啟皇帝朱由校他的志向根本就不是坐皇帝二而是可以安心的做一名木匠,這樣一來十分“能幹”的魏忠賢成了朱由校的得力助手,自己安心當木匠,朝中大事基本都交給了魏忠賢打理,從此大明朝堂之上只知九千歲而不知萬歲,魏忠賢的敵對勢力東林黨也被打壓的奄奄一息。

    宦官為禍

    宦官專權對任何一個朝代來說都不是好事,上百年前的王振領著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鬧了一個土木堡之變,號稱三十萬大軍死傷無數,皇帝朱祁鎮被生擒,大明王朝差一點滅臨亡國的危險。這一次是魏忠賢專權朝政其黨羽遍佈朝野,關內有建奴襲擾邊境殺我百姓,國內又是天災人禍不斷,這個時候正需要一位忠臣良將來替大明朝續命沒想到等來了一個閹人魏忠賢。

    熹宗臨終之前,囑託皇弟朱由檢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不料崇禎並沒有放在心上,除掉魏忠賢之後並沒有扶持另一個魏忠賢出來,以致東林黨一家獨大最後明朝滅亡。

    在歷史上的角度上來說,魏忠賢絕對不是一個好人,宦官釀禍導致局勢進一步敗壞,於當時的角度上來看,魏忠賢又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人,有他在東林黨可受到壓制,崇禎最後也不至於這麼別動被那幫子文臣牽著鼻子走。

  • 14 # 小太陽D

    魏忠賢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小太陽覺得,魏忠賢不算是好人,即使很多人都說,魏忠賢還沒有被撤銷官職的時候,收稅收的好,讓軍隊能打仗,而且重用袁崇煥等名將,讓大明的江山穩固了一段時間,並且在死之前,還勸告朱由檢要小心東林黨的人誤國等。

    但是小太陽認為,上面所說的事情,只能說明魏忠賢有能力,會辦事,並不涉及他到底好還是壞。

    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說魏忠賢不算是好人

    一,為了自己的地位謀害他人性命,我們知道,魏忠賢自宮進入宮廷之後,和皇長子的奶媽對食(被發現會被處死),當時他們倆一心想要讓長子當皇帝,於是合夥謀殺了另一個懷著孩子的妃子,因為當時皇上比較寵愛那個妃子,魏忠賢怕危及到長子的地位,影響他今後的仕途,這是不仁。

    二,殺掉幫助過自己的領導王安,當時大太監王安比較喜歡魏忠賢,於是經常幫助魏忠賢在皇帝面前說好話,這才使得魏忠賢在後宮中升職比較快,但是後來魏忠賢職位越來越高,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道路被王安擋住了,於是他設計害死了王安,此為不義。

    三,當時朱由校登上帝位之後,魏忠賢權利更加的大,每次有要事需要上報的時候,他都等著朱由校擺弄木器的時候才去說,這就讓朱由校不耐煩,將事情都給他處理,時間長了,魏忠賢便主管朝廷大事,得到了九千歲的名號,在邊關一些地方,甚至不知皇帝,只知九千歲,這樣屬於欺君罔上,此乃不忠。

    不僅這些,當年貢生錢嘉徵給朱由檢上書魏忠賢十大罪,其中有把自己和先帝並論,汙衊皇后,插手朝政,亂封爵位,目中無聖,修建生祠等等,每一條都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卻發生在魏忠賢身上,這樣不忠不義之人,還如何說他是好人呢。

    再說魏忠賢在明朝歷史上的地位是什麼樣的呢?

    魏忠賢在明朝當時的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已經被稱呼為九千歲了,他的地位肯定不低了,而且對於明朝的進度也可以說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15 # 尹禾

    恰巧,魏忠賢就徘徊在“罪大惡極”的邊緣,其各種行徑確實過於殘暴,難以被原諒,但是綜合分析其立場、作用和迫害物件,不難看出他僅是皇權與臣權鬥爭的犧牲品,從國家和百姓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實質的“惡”,甚至在一定時期,他對明朝是有益的,強過東林黨人。至於在《明史》中的地位,那就不用多想了,史筆和風評都掌握在文人手中,魏忠賢站在他們的對立面,不可能有什麼積極的地位可言,但是作為“宦官亂正”的千古典範,他在《明史》中的警示地位還是十分超然的。

    權利遊戲

    一提到宦官,大家不由自主的會想到漢唐,可謂是權勢滔天,禍國殃民。既然我們普通人都知道,那麼熟讀二十四史的明朝歷代皇帝難道就不知道嗎?即使是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朱元璋和朱棣,對往朝的歷史難道就不清楚嗎?清楚,正因為清楚,所以才“愛不釋手”。

    有人說朱元璋向來是不重要宦官的,還曾經鑄了一塊鐵牌“內臣不得干預朝政”,長立於宮內。然而實際上,打破這一鐵律的恰恰是朱元璋本人。有人說他對宦官是有提防的,天可憐見,他對除了他自己以外的誰不提防?文臣?武將?勳貴?藩王?老朱同志號稱古往今來最有戰鬥力的君王之一,對誰又客氣過呢?

    而重用宦官之風,恰恰是起源於明朝開國二祖,朱元璋和朱棣。宦官一直都是皇權對抗臣權的手段,不光是昏君末世的特權,實際上在開國之初就已經打下了底子。朱元璋一面限制著宦官的權利,一面又在完善和豐富著宦官的職權,開創了宦官出使外國的首例,並且隨後被朱棣發揚光大,形成慣例;開創了宦官勞軍的首例,此後也逐漸成為明朝慣例;開創了宦官組織互市的先例,後期成為明朝宦官的特權;開創了宦官到地方核查稅務的先例,為後來繼任者提供了宦官監督各行各業的思路。也是在朱元璋時期,宮內宦官人數不斷遞增,並且完善建立了二十四監,成為後期宦官機構壯大的基礎。

    這些都是明面上的首例,我們就已經看到了後世宦官專政的影子,還有一宗隱蔽的特例,看清楚這一層的人,就不會奇怪明朝後期為什麼會有汪直、劉瑾、魏忠賢這樣專權的大太監了,是胡惟庸案,將宦官作用的無限放大。

    胡惟庸案表面看是殺貪官,再進一步分析是殺功臣、保子孫平安,再再進一步分析則是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試圖抹殺相權。無論意圖如何,手段是固定的,依靠可以依靠的力量打到敵人,達到目的。階級敵人就是胡惟庸,手段就是透過宦官和錦衣衛蒐集證據,製造冤案。

    雖然當時參與其中的宦官並不出名,但是這種行為給後來者帶來了啟迪——用宦官集團對抗臣權。這就是權利遊戲的法則。

    宦官和太監

    如果說朱元璋嘴上一套、實際一套的做法為宦官干政埋下禍根,那麼朱棣就是推波助瀾,將其發揚光大。

    其實在永樂朝以前,歷史上對宦官的稱謂有很多,但是唯獨沒有“太監”一詞,這是朱棣賜給宦官的無上榮耀。事情還要從靖難之役說起,朱棣造反三年毫無建樹,險些被滅在北京,好在此時朱允炆內整外治,不僅得罪了藩王,還不停的處理違紀的宦官,其中有些宦官懷恨在心,於是就投奔朱棣,並且將京城佈防情況悉數告知朱棣,這才有了朱棣跳出合圍,直撲南京的舉動,並藉此一舉拿下京都,期間也不乏宦官們不斷來投奔,帶來了很多有價值的軍情資訊。

    為此,朱棣在得位之後十分重視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狗奴才,能夠用好小人是一門藝術,朱棣就深諳其道。他知道重用宦官的壞處,於是沒讓他們直接干政,但是給他們很多榮譽,包括出使權、犒賞權、皇店經營、領兵權等等,這些都是可以耀武揚威、滿足虛榮心的差事。

    不僅如此,朱棣首創“太監”這一稱謂。現在我們覺得太監是在罵人,但是仔細想一想,“太”字是隨便用的嗎?開發我們的大腦,古代能有“太”字稱謂的都有什麼?太后、太上皇、太子、太保、太傅……“太”字代表無上榮耀,搜尋“太”這個詞條,解釋有:高、極、身份最高或輩份最高。

    而且這個“太監”也不是隨便可以叫的,在明朝,只有高階宦官才可以稱之為太監。至此,我們就知道,朱棣對宦官的重用和依仗,遠超其父。並且因為身份地位的提高,為後期宦官干政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治世中的末世身影

    真正將宦官推上政治舞臺的,也不是什麼昏庸之輩,而是明朝少數幾位正常君主之一——明宣宗 朱瞻基。在他執政時期,人才井噴、政治清明、經濟發達,與其父被後世合稱為“仁宣之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明君,給明朝埋下了最深的隱患——設定內書堂,教宦官識字。而此舉的初衷,正是因為外臣太強、太多、太優秀,以其一人之力無法掌控。

    皇帝這個職業,說實在點,自古至今四百餘位,真正為臣民著想的估計不到一成,大多數還都是為自己考慮,如果皇權被剝奪,那天下治理的再好,和自己有幾毛錢關係?因此,無論在何朝,臣強就意味著主弱,這是多數皇帝都不允許的,於是皇帝必須找幫手,找來找去,還是宦官最靠得住,雖然貪了點、變態點,但是勝在忠心,他們只能依附皇權、捍衛皇權。這,就是封建王朝宦官經久不滅、此起彼伏的實質。

    被誤解的正德皇帝

    時至今日,一提到正德皇帝,大家無不大呼荒誕,這是透過史書傳遞給我們的資訊,但是前面提到過,史筆掌握在另一群人的手裡,皇帝不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執政,他們對皇帝大加詆譭。

    目前對朱厚照的爭議還有很多,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一個純粹的傻子是做不了那麼多年皇帝的。“豹房”不僅是娛樂場所,同時也是避開外臣的議事基地;南遊不光是為了取樂,也是要去看看江南官員到底何等貪墨;對戰“小王子”不止是為了刺激,也是要看看大明邊防的橙色。這是一位喜愛實地調研的皇帝,但這樣的做法無疑觸犯了大臣們的底線,他們認為皇帝就該老老實實待在皇城,聽我們給你忽悠、再忽悠,有些事你就不該親歷親為,也不該知道的太多。

    為了撥開蒙蔽自己雙眼的迷霧,正德皇帝揮出一把利劍——劉瑾。這位明朝大太監的鼻祖,擔負起挑戰臣權的重任,在我們現在的認知中,他黨同伐異、貪得無厭,但實際上,他所做的就是粉碎文官集團,包括他們的團結、他們的驕傲和他們貪婪。單單是清丈田畝一事,就觸碰了江南官員的敏感神經,因為江南土地兼併嚴重,產生大量流民,土地和工商業都掌握在江南豪族手中。劉瑾做的,就是去搶這塊蛋糕,期間對官員士紳自然無所不用其極,因此也就留下了無數罵名。

    可惜的是,正德皇帝最終也沒能戰勝臣權,於是劉瑾就只能出來背鍋,慘淡收場。

    九千歲登場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已經看懂了我的立場——宦官雖然貪得無厭、手段卑劣,但是他們只不過是可憐的工具,是兩方整治鬥爭的犧牲品。但是這些人,也不乏是掃清汙霾的利劍。

    魏忠賢做的事,基本就是劉瑾的升級版。他不僅清丈田畝,還徵收商稅、清查軍籍、開海、收礦權。熟悉政治和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明朝,這些東西基本都沒有掌握在皇帝手中,而是被氏族控制,氏族從中牟取鉅額財產,花了大價錢培養文士和高官,為他們遮風避雨、控制輿論。轟動一時的明朝中期倭寇戰役,早期就是因為富商僱傭海盜阻止朝廷開海禁引起的,這就是所謂體面的人們幹出的腌臢事兒。

    所以到了後期,東林黨又做了什麼?他們的主張只有兩點,一是重視人才,當然這些人才都是他們扶植的,為黨爭積蓄力量;二是免徵商稅,這正是為他們背後的集團牟利,但是卻坐視國家財政危機而無動於衷。他們從來沒有為百姓頒佈什麼好政策,也沒給邊軍守備起到好作用。反而是魏忠賢,透過一系列手段,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清還土地給農民耕種;為兵部和邊軍選拔得力人才,他掌權期間,邊患一直在可控制範圍內;甚至在災患之年捐私款賑災。

    沒有對錯好壞

    沒錯,宦官沒有顯赫的身世、沒有完成的身體、沒有出眾的才華。但是他們勝在真實,貪婪就是貪婪,怎麼了?遠遠強過滿嘴仁義道德卻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偽君子。文官集團中固然有能臣幹吏,但是他們始終代表氏族和官員的利益,明朝又有幾位高拱,幾位張居正?敢同時站在百官和皇帝的對立面,只為了百姓福祉,只為了國家富強?

    任何王朝,就像人的身體一樣,要經受生老病死,不可能萬古不滅。而且隨著皇帝一代一代的弱勢,大臣一代一代精銳,吏治必然會出現結黨和腐敗。這個時候往往就需要“洗洗澡、治治病”,當傳統監察機關同樣發生故障的時候,一些代替機構就會粉墨登場,一些人就會承擔起“醫治病患”的職責,治好了就再多活幾年,治不好就身死形滅。

    所以你說一把冰冷、鋒利、又給你帶來疼痛感的手術刀是好是壞?如果片面看,它讓你疼、讓你出血,肯定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它能讓你恢復健康,能讓病患有所減輕,這些都是肉眼看不見的,需要用心去體會。

    因此,直到最後,我也並不是為魏忠賢洗白,他是不折不扣的殘暴、貪墨小人,做事的手法顯然有失偏頗,但是為了達到效果,又有什麼錯呢?

  • 16 # 70後大叔講歷史

    自明神宗多年怠政起,朝廷形成各方勢力相互攻訐,肆意排擠,是為黨爭。

    最有代表性的東林黨所提倡的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也不過是面子工程,在廟堂之高尚且無人真正關心民間疾苦,處江湖之遠反而清談廉政愛民,處處阻礙朝政。

    在朝堂上無論是哪一方勢力,都未能真正想辦法解決,明末最為關鍵的百姓生存問題, 無非都是維持勢力均衡,太平即可。

    就在這個時期魏忠賢獲得明熹宗朱由校全心信任,慢慢崛起了。他專擅跋扈,氣焰囂張,肆無忌憚的干預國政,清除異己。魏忠賢對江南富裕地區的商業徵稅(主要是士大夫和商人)使得國庫充實,而出身農家的魏忠賢體恤農民,不給農民加賦,使得社會底層能夠安穩生活。

    明熹宗在位期間,雖然君昏閹擅,但大規模的民變,可謂寥寥。

    崇禎清除閹宦,勵精圖治,自己也勤儉節約,以身作則,其時卻民變四起,李自成農民大起義的風暴,最終摧毀了明朝的統治。

    追根溯源,與明朝崇禎時在代表江南大地主、大礦業主、大手工業主、大商業主等階層利益而執政的東林黨人的堅持下,取消了上述階層的稅收,卻將沉重的賦稅負擔,轉嫁到低收入的貧賤農民階層頭上,加之天災肆虐,大量底層百姓無法生存的社會現狀,最終激起各地農民的起義,匯聚成摧毀明朝的洪流。

    所以說,魏忠賢的好壞也分對誰,對於士大夫階層的狠辣與對社會底層農民的平和是成鮮明對比的。

    有人說,魏忠賢在位期間遼東戰事相持階段,相對穩定。其實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恰恰是這段時間努爾哈赤從13副兵甲起家的破落戶,發展到擁兵數萬,一統女真部族,並且已經在遼東打下了偌大地盤,為其進攻中原、滅亡明朝奠定了基礎的時期。

    總起來說,魏忠賢在整個明史中是一個破壞大於貢獻的權奸,如果沒有他,明朝的歷史將會改寫。至於是往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已經無從得知。

  • 17 # 戴老師講歷史

    這個人在《明史》裡面是閹黨頭子,自然歷史地位極度低下,被綁在恥辱柱上已達百年了。不過近些年來,歷史流行翻案,有不少人替他叫屈,無非認為這個人其實是一個忠良之輩,之所以成為現在的壞人形象那都是後世刻意抹黑的。但是,依我看來,這個人恐怕是沒得洗白的機會,他就是一個實打實的壞人。明熹宗時期,他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民間偶有言語觸犯了魏忠賢,便被捉拿殺戮,甚至被剝皮、割舌,被殺者不可勝數,人們路上相遇,只能以目傳意,不敢言語,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而後來的崇禎帝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朱由檢是這麼評價魏忠賢的,“擅竊國柄,奸盜內帑,誣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

  • 18 # 甜瓜20875

    我們這是第三次談論崇禎帝王,魏忠賢第一次。

    崇禎與魏忠賢也是後人關注的焦點,重大歷史事件,關注度第一是大明王朝的尾聲時間點,第二是崇禎帝王治國理政與殺魏忠賢很不理智與特類的做事風格很可笑,第三崇禎的自殺與他的一句話《朕並非亡國之君,臣是王國之臣》簡直是不可理喻。

    《朕並非王國之君,臣是王國之臣》崇禎的這一句話加快了王朝的滅亡與崇禎的自殺,如果歷朝帝王都按這個理論治立江山的話,應該結局一樣,臣子之過應該是君之錯,君掌控制衡著臣子,崇禎的失控責任推至臣子的不作為,這是何等的理論這不是可笑嘛,朱由校臨終前告誡崇禎千萬不要殺魏忠賢,魏忠賢也明確了被殺之後的嚴重性,崇禎不聽殺之可悲。

    我們再看看曆書,曆書是有權勢貴族書寫的,侵害了權貴富人的利益,載入歷史就有抹黑,誣陷的一面,乾隆如果讓他書寫自己,不利的一面還不都策去。第一魏忠賢做到了忠誠於大明與君王,第二繳納權貴富人工商紳士的賦稅沒有超強的權勢震懾與掌控力根本行不通,第三重用能臣武將南征北戰助大明帝國穩立江山,讓敵對方聞風喪膽有功,第四呵護百姓減免賦稅愛民可敬。魏忠賢的被殺,勢力的摧毀,導致了東林黨的制衡失控,權貴富人商業的稅務無力征收,轉向了依食不保的百姓,導致了民反,加快了大明王朝的滅亡與崇禎悲涼可笑的結局,這是崇禎的無能與悲哀,魏忠賢的功應該是大於過,至於魏忠賢的《忠與奸》實際是侵害了權貴富人工商紳士的利益,採取的報復行動,感覺應該是這樣感覺……

  • 19 # 李飛叨

    魏忠賢陰狠毒辣禍國殃民,這在歷史上早有定論。但我們評價歷史人物,不能用簡單的好壞去蓋棺定論,更要看他所處的歷史環境和起到的作用。

    歷史是讀書人寫的,魏忠賢和讀書人是死對頭,所以讀書人在寫歷史的時候,難免抹黑魏忠賢,這也是應有之義。

    一個不完整的男人,心理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尤其是太監(有人說魏忠賢是假太監,咱們姑且認為他是真的),對權力和金錢有著超乎常人的慾望。在這種慾望的驅使下,他在宮內結交皇帝的乳母客氏,聯手把皇帝哄的團團轉,在朝廷上橫行無忌凌駕於百官之上,更用特務手段製造白色恐怖,最終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九千歲”。

    這位九千歲對當官的讀書人可是毫不手軟,對於不依附自己的官員,有罪的按罪處理,沒罪的羅織個罪名同樣處理。官員中,和魏忠賢對立最嚴重的,就是自詡為正義和忠臣化身的東林黨人。

    雙方的矛盾首先是來自於權力的爭奪,其次是魏忠賢用嚴厲手段收取稅賦,觸動了東林黨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後,東林黨把這美化成自古忠臣和閹黨勢不兩立。

    崇禎號稱是大有為之君,其實是個糊塗蛋,根本不懂帝王之術。他最正確的做法是留著魏忠賢,讓東林黨和魏忠賢始終處於對立狀態,他這個皇帝超然物外,成為雙方都要爭取和服從的物件。這樣,既能讓雙方互相牽制,又能保證朝廷的正常運轉,使帝國的財政大大滴充盈起來。

    打仗打的就是錢,崇禎最後因為沒軍費,不得不向大臣們借錢,結果他的那些忠臣們一毛不拔,最後北京城破,都便宜了李自成!

    對付滿口仁義道德的東林黨,就需要魏忠賢這樣的狠角色!

  • 20 # 哼哈二將兮

      魏忠賢,明末權監,少時家境貧寒,還不學好,混跡在街頭上是一個和高俅一般的高智商混混。可能迫於生計,也可能早有預謀,魏忠賢自己揮刀自宮做了太監。

      然後還成功進入皇宮傍上了皇帝的奶媽客氏,這個客氏非常得皇帝的信任,封她為奉聖夫人。皇帝成年後每天還出入朱由校的寢宮,這其中的信任大家可以想象下有深。魏忠賢包上客氏這條大腿,那在皇帝面前露臉的機會,相當的多。再加上他的高智商,給皇帝辦事妥妥的,信任值那是蹭蹭的漲,很自然的就做上了司禮秉筆太監。

    這個官不得了,是皇帝專門叫來幫自批閱奏摺的。本來只是幫忙,由於皇帝貪玩基本不管國事,一切奏摺魏忠賢批閱。這權利一時大的“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更是號稱“九千九百歲”。明末自然災害頻繁,很多受災老百姓沒有吃的,北方又有女真騷擾不斷,這些都需要政府撥款治理。魏忠賢就設立類似於商業稅,礦稅等等抽取富人錢財。用這些救濟老百姓,避免出現民不聊生的情況;又大量買入、製造火器,充足軍備,打擊女真部族。基本壓制住了明朝的內憂外患。

    當時的皇帝明熹宗死前告訴自己的弟弟就是後面的崇禎皇帝,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樣高的評價,可見魏忠賢還是有高智商有能力的。

    可惜崇禎繼位後,很快就推倒了魏忠賢,治魏忠賢十大罪,最後他自縊而亡,其餘黨也被肅清。從這裡也能看出太監雖然可以有很大的權利,但是那是皇帝默許的,如果皇帝翻臉,倒臺是很快的。所以太監在可惡也只是皇帝的一個打手,換做其他文臣武將那就不一樣了,是可以推到皇帝的。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廢掉了什麼商業稅,礦稅等等政策,政府出現經濟危機,哪怕崇禎穿補丁衣服省錢,求七大姑夫八大舅爺也沒湊出錢來。最後逼出了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等農民起義,軍備也開始出現問題,無法壓制女真崛起。最後明朝在內憂外患中倒下,不能說東林黨人就都是壞人,也不能說魏忠賢就絕對是好人,只是大明需要他們倆,缺了誰都活不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地彩禮規定出臺了,後辦婚禮的人吃虧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