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古談今
-
2 # 陳夏昕
可以把唐朝對高句麗志在必得的征討和對新羅、渤海三心二意的作戰比較一下。
高句麗志在建立一個以它為中心的東北亞貢體系,不僅不服從中原政權,還強迫北邊的黑水靺鞨和南邊的百濟新羅對它稱臣,這是中原王朝覺得不能容忍的。
高句麗滅亡後故土多入新羅及渤海,而新羅、渤海在與唐短暫的鬥爭後,就同意納入唐朝的封貢體系,它們的王名義上擔任唐朝的羈彌州都督,故而唐朝同意它們事實上享有獨立地位。
-
3 # 尋冪十年韶華憶
隋煬帝說過一句話,勿遺子孫憂。高句麗不是蠻族實力,要追根源,連後來入侵北宋的女真部乃至後來的滿族都與他們有不可分割的聯絡。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太宗,高宗五代皇帝都對這裡有清醒的認識。事實也證明了東北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結合後的威力,無論是契丹族,女真部,滿族在建立政權以後都對中原帝國構成巨大的威脅。因此,五位帝王都不斷對高句麗用兵,直到高句麗被滅。需要提醒的是高句麗不是高麗,這是中國東北部族的一隻建立,要是找近親,女真部落和後世的瀚海國是他們的後代。
-
4 # 黃土高坡西北娃
首先,我要說的是,高句麗不是高麗棒子,它是中華民族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脫離主體擅自成立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它長期存在,而且嚴重危害了華夏主體民族的政權,對華夏主體民族造成了一定的傷害。所以,只要是華夏大一統的時候,都不會允許一個這樣的政權的存在。隋唐兩代拼盡全力要滅他,而高句麗卻拼盡全力頑強的活著,並且有入主中華的想法。我們從後來的大明對後金的剿滅可以看出來,大明是同樣把大部分精力用來對付後金的,而事實證明,後金的存在讓大明寢食難安,最後入主中華,定鼎天下!
-
5 # 文史經典碎讀
其實道理很簡單:
當隋唐中國達到鼎盛的時候,高句麗也達到鼎盛。
隋文帝、隋煬帝PK的是高句麗一代名將乙支文德將軍。唐太宗PK的又是高句麗的一代名將蘇文蓋淵將軍。
除了以上兩個主要原因之外還有就是次要原因。次要原因:1.隋文帝出奇兵走海道進攻高句麗,結果遇到大風暴。2.隋煬帝第一次征討高句麗簡直是鬧劇。行軍擺開一字長蛇陣。每軍之間相隔40裡各自相互不知對方發生什麼事。根本無法相互支援。隋煬帝的詔書把自己的排兵佈陣、兵力多少全部公佈天下盡知。隨軍人員居然包括婦女、和尚、道士和戲子、藝人還有各國使節文武百官。隋煬帝第二次征討高句麗遇到楊玄感造反。隋煬帝第三次征討高句麗隋朝全國到處都在造反。這是隋煬帝。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唐太宗根本不聽部將的意見一意孤行用重兵攻堅城。既不斷敵糧道又不圍城困敵。而是死打硬拼。唐太宗還美其名曰叫王師之戰。根據《朝鮮通史》記載唐太宗在第三次征討高句麗被亂矢射中一隻眼睛導致一隻眼睛失明。這點我個人不敢苟同。但說明唐軍損失很大這是事實。
隋朝、唐朝對高句麗之戰是不義的侵略戰爭,高句麗抗擊隋唐是正義的保家衛國戰爭。道義上高句麗佔據制高點。政治上、輿論上高句麗得到人民支援。
綜上所述因此隋唐討伐高句麗很難取勝。
-
6 # 阿凱美食
要當小弟,不服氣,時不時就去家門口搗亂找事,大哥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不聽話就滅,隨老大想滅,沒滅成,反而自己先給滅了,最後讓這個新老大唐老大給滅了。
-
7 # 使用者5509267466
我覺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就可以解釋了:東亞雖大,卻容不下兩個強國。
就這麼簡單,何必分析那麼多歷史原因!高句麗已經出現強盛趨勢,如果不打斷,以後遲早會成為中華文化圈的宿敵,一個強盛的王朝不需要同另一個強盛的王朝做伴。就像加拿大和墨西哥要是跟美國一樣強大,美國絕容不下它。
-
8 # 寂寞的紅酒
第一,高句麗立國700年,是東北地區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連靺鞨和契丹都為它所制,勢力很大,而且頗有野心,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作為東亞老大的隋朝和後繼的唐朝自然不能容許有人挑戰自己的霸權,所以往死裡打高句麗。所以說,隋唐和高麗的戰爭其實是一場東北亞霸權爭奪戰,就是比比誰的腰粗。後來日本不服也幹過這事,結果大唐被揍得滿地找牙,整整900沒敢對朝鮮半島用兵。
第二,高句麗欠揍。高句麗屢次犯隋唐邊境,時叛時服,而且和突厥、靺鞨、契丹及南陳勾勾搭搭,還欺負大唐的小弟新羅,不揍它不行。隋煬帝北巡,自太原過雁門北上,下榻東突厥可汗營帳。史載:可汗奉觴上壽,跪伏甚恭,楊廣大悅,因賦詩篇。但楊廣卻意外得到突厥可汗所奏“高句麗派遣使者結聯突厥”,當時就把楊廣氣炸了。隋煬帝採納了裴矩的建議讓高句麗入朝,但高句麗卻不拿大隋當回事了,心高氣傲的楊廣怎麼能忍,所以不斷髮兵攻打高句麗。
第三,高句麗不僅佔據著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還霸佔著遼東,遼東作為中原王朝傳統的領土,中原王朝自然不能坐視不理。隋朝重臣裴矩曾向隋煬帝進言:從周朝開始遼東一塊就是中國領土,先帝本來就有意討伐,陛下又怎能讓之仍為蠻夷之地呢;唐太宗曾評遼東:“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所以不滅了高句麗對不起先人啊。
第四,高句麗戰略位置中原,拿下高句麗就可以西扼突厥、北制靺鞨、南控朝鮮,中原王朝當然不會放棄這塊戰略要地。
第五,打破關隴貴族的門閥勢力。因為在軍隊體系中,關隴貴族的勢力非常大,朝廷非常忌憚,不管是楊廣還是李世民都想打殘這個勢力,打弱這個勢力。
最終經過隋唐兩朝四代君王的不斷討伐,終於幹掉了高句麗,連和它狼狽為奸的日本和百濟都給收拾了,反倒是一直最弱的新羅藉著大唐的天威最終完成了統一朝鮮半島的大業。
-
9 # 逍遙白子嶽
很簡單,當然天下糧倉在河北,高句麗手太長(高句麗的勢力範圍相當於三國時的遼東,離河北很近了。)楊廣當然要斬斷他的小手。高句麗比棒子國強大的多。不過如果不是楊玄感叛亂,楊廣親征就把他滅了,當時兩路夾擊,水師已從背後登陸。
-
10 # 澹奕
一句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高句麗建立之初就表現了強大的野心。不斷蠶食朝鮮半島漢四郡,而漢四郡從大漢開始就是中原領土,因此作為後繼統一王朝的隋唐,都有志將其收回。
高句麗除了對中原的領土進行大肆的攻打,表現出野心外,而且,一直破壞中原統一程序,以火中取栗。趁亂賺取利益。因此,他經常聯合中原王朝周邊少數民族,如女真,扶余,突厥等,對中原王朝進行牽制。
高句麗的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還是那句話,古代中國王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打到你服為止。現在很多韓國人把高句麗認作自己的祖先,殊不知,兩個根本不是一個民族,而且,高句麗對韓國老祖宗新羅和百濟也是不斷的侵略。
-
11 # 水產小妹兒小晶晶
引經據典的大家已經說不少了,我就稍微簡單點說:
1、高句麗有潛力
高句麗和很多北方遊牧民族不一樣,他是農耕文明,文化 政治 經濟的進步是非常快的,而且很善於利用時勢擴大自己。從漢末到隋唐,除了個別玩脫的時候(比如被曹魏教做人),整體上是快速崛起,成為了東北亞的區域大國,對臨近的契丹等民族有近似於"夷夏"的關係。
高句麗有朝鮮半島和遼東作為基地,附近遊牧民族供驅使,士兵還比較善戰(私以為這一點就足夠說明高句麗人和朝鮮人沒啥關係),和後世的後金是不是有點小相似?如果放任它坐大,高句麗找到機會染指中原幾乎是必然的。
2、高句麗有野心
高句麗對中原王朝一直很不安分。除了有答案提過的,高句麗經常趁混亂進攻邊境、擴大領土、對中原王朝挑釁之外,它還有兩個比較作死的做法:1、試圖插手中原政治;2、組建針對中原的"國際聯盟"
在北周滅北齊的時候,高麗就主動出兵幫助過流亡的北齊皇室,顯然是認為奇貨可居,有插手中原逐鹿的意思。在隋和陳朝的對峙裡,高句麗先是兩面三刀,後來又站隊陳朝,說實話還是有一定的政治手段的。
高句麗和突厥、薛延陀等其他國家溝通甚密。有學者甚至認為,高麗和突厥 吐蕃等國組成了某種聯盟,包圍了中原王朝。雖然還存在爭議,但高麗勾結突厥惹惱楊廣,煽動薛延陀對付李世民確實是事實。
也就是說,高句麗對干涉、對抗中原是有很大興趣的。
3、隋唐有收拾高句麗的需要
一個不安分的、有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在邊境存在,放在哪個大國身邊都會不爽。
隋唐時代更加特殊的是,中原之前經歷了長久的分裂、混戰,許多少數民族南下,創造了割據一方、逐鹿中原的故事。關隴集團自己就是鮮卑立國,當然知道一個野心勃勃的異族國家可能掀起多大風浪。
另外還有,隋唐崛起於關中,對河北的控制不是很理想,高句麗曾經幫助北齊,一直想把手伸到河北,也是犯了關隴集團的忌諱。
其實大國崛起,必然要拿幾個不老實的傢伙立威,才能保證自己的天朝地位和邊境安全,尤其是對隋唐四帝徵高麗結果不同,更多是策略和時機的問題,宏觀戰略上應該說是正確的。
-
12 # 國家人文歷史
高句麗是中華帝國的跗骨之蛆,從隋煬帝到唐高宗,都千方百計要剷除它。這種執著在我們看來似乎挺奇怪的。中國後來的王朝從沒有在戰略上這麼重視朝鮮,為什麼隋唐的皇帝就這麼較勁呢?
首先高句麗大致佔據了現在的朝鮮以及遼東半島。它與後來的朝鮮完全不是一種國家。朝鮮半島後來的王朝都比較內斂,給人文弱的感覺,高句麗卻一直很強悍,對隋唐邊境有實質威脅,而且還經常插手契丹的朝政跟中原王朝對抗。不過隋唐王朝對朝鮮半島興趣可能不大,但卻很想得到遼東半島。遼東半島位於東北的關鍵地區,距契丹、奚等部族的核心區很近,是戰略上的制高點。但是,遼東半島在高句麗手裡,想要得到它,就只能徹底打倒高句麗。所以隋唐帝王屢徵高句麗,並不是因為一時一事,而是為了長遠的戰略規劃。
不過,高句麗不好打。隋煬帝和李世民都失敗了。這並不是因為高句麗實力太強,主要還是地理交通問題。從隋唐邊境到平壤,是一個上千裡的巨大弧線,補給困難,道路泥濘,中間還要經過巨大的沼澤地帶。隋唐帝國的力量都被銷蝕在漫長的通線上了,所以高句麗才能一次次地死裡逃生。
到了7世紀,朝鮮半島上風雲突變。高句麗和百濟聯手進攻新羅,新羅支撐不住,遂向唐朝求援,請求夾擊百濟。這個提議很有誘惑力。唐朝一旦攻佔百濟,就在朝鮮半島上得到了一個軍事基地,可以開闢第二戰線,兩面攻擊高句麗。渡海遠征當然有風險,但有了新羅兵馬的接應和配合,風險還在可接受範圍內。
-
13 # 龍拳舞秀
剛才在網上看了很多相關資料和層主的回答,我綜合認為隋唐兩朝不遺餘力非滅高句麗不可的原因有:
1、不供職貢、無人臣禮,這對一個宗主國是大不敬,影響天朝威信!
2,私下跟突厥、奚丹等暗通,這又是大不敬,你這是想幹嘛?要反宗主國嗎?
3、狂妄放肆,野心膨脹,竟然欺負到宗主國頭上,597年,高句麗聯合靺鞨侵犯遼西,隋文帝大怒,發兵30萬興師問罪,結果因天氣噁心軍中疫病流行死傷大半,還沒打成就退兵,雖高句麗遣使謝罪,但是隋朝已經不再信任這個不禮妄臣。後來隋煬帝決定一定要滅了這個不臣藩國!
4、羞辱中國,是可忍孰不可忍!隋煬帝第一次親征高句麗失敗,百萬大軍死傷大半,被迫退兵,結果高句麗將隋軍陣亡將士屍骸堆積起來,築成“京觀”供其國人欣賞,侮辱並恐嚇隋朝。這誰看了不怒火中燒啊,隋煬帝於是更要發誓滅了高句麗,緊接著就發動了第二第三次征討行動。
5、消滅後患,為子弟報仇。後患好理解,高句麗如此殘忍縱橫、異心叛主,已經是一個十足的大患,必須除掉,何況其地在漢晉時本來就是我們的故地,又還殘殺數十萬我中國子弟(隋朝,而唐朝是在隋朝基礎上建立的,可以說是親戚兄弟),也必須為同根報仇,所以唐朝也要滅高句麗而後快,不容安怠,太宗沒滅成,高中繼承父志,終於消滅高句麗。
-
14 # 影視一品
首先我要指出就當時而言,隋唐最大的威脅還是北方的突厥人,其次才是高句麗。但是對於隋唐兩朝為何要征服高句麗,我有幾點看法:
高句麗和隋唐同屬孔子文化圈,政治制度,生活生產方式都相似,並且此地為長期為中原王朝統治的固有領土,這些多方面的共同因素造就了雙方文化上的相似和認同。
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最看重的不是民族的認同,而是文化的認同,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外部強大的政權在隋唐內亂之機大舉進軍中原,而民眾對於這個政權有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自然反抗之心就會大大降低,反而可能會幫助高句麗滅了隋唐政權,就像打內戰一樣,這和突厥人的入侵帶有掠奪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對於隋唐當局是不允許的。
高句麗位於隋唐東北部,當時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東北亞地區的地區霸權周邊地區的國家或者部落都已經臣服於它,這對於隋唐這樣一個東亞霸主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就像今天的美國和俄羅斯的關係一樣,非要弄死你。
-
15 # 萬般皆來皆平靜
隋唐滅高句麗有遠見,東北物產豐富民族堅韌團結,歷史上多次讓人多勢眾的中國滅國,如後期的北宋,明清,日本民國,新中國民國。如今謹防未來統一後的韓國
-
16 # 晝冕
不是主因,你就當笑話聽,在漢之後,隋唐之前,以東北地區為祖地,已經先後興起了拓跋、宇文、段、慕容、甚至契丹也在北齊時代有了崛起的勢頭。東北周圍地帶對中原的威脅在於,如果天下有變,如果在東北又一個較穩定的政治實體,他們就很有機會一戰功成,在幽燕或者在邯鄲、鄴城、洛陽一帶一場決定性勝利就能奠定大半個中原的所有權,在唐宋關中衰落後就直接是整個中原的控制權都可以靠北京、太原、大同一線為基礎取得。況且,遼河以東難一些,遼河以西對很多隋唐貴族而言,那其實是祖地所在,關鍵在於手下兵力是受不了也沒心情、沒慾望的。隋其實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力,來護兒差不多要打下高句麗國都了,而且煬帝和太宗對東北地區的進攻的意義在於,戰略、戰術選擇的先期試驗,在其後高宗開始深入東北的進攻,對中原王朝而已就不在那麼困難,兵力也不再需要那麼多。對國家而已,想要對外戰爭路線、地圖、天文、水文、風候已及在沿途修建城市,這些你不打過是不可能有的,而遼河以西以北,對當時的中央王朝,還是相當陌生,所以做一個想要有作為的帝王,打他是必然的,這是從北魏太武以來北方王朝的自信,具裝玄甲帶來的戰鬥力讓北方帝國不懼與任何敵人對戰,在史書裡我只在北周攻北齊時看見這麼那麼奇怪的兵力配置大約5萬騎兵的主力。甚至,我可以跟你說北京在幾百年後代替西安隋唐對東北的開拓即為濫觴。嗯,另外,要不是武則天個改名狂,壓不住契丹,讓契丹崛起,三鎮也就沒必要那麼強卻打不出戰功,安史之亂都不一定能出現。可惜了安東都護府和後來的室韋都督府。
附,宇文邕的東伐兵力:戊午,歲星犯太陵。癸亥,帝至晉州,遣齊王憲率精騎二萬守雀鼠谷,陳王純步騎二萬守千里徑,鄭國公達奚震步騎一萬守統軍川,大將軍韓明步騎五千守齊子嶺,(焉)〔烏〕氏公尹升步騎五千守鐘鼓鎮,涼城公辛韶步騎五千守蒲津關,柱國、趙王招步騎一萬自華谷攻齊汾州諸城,柱國宇文盛步騎一萬守汾水關。遣內史王誼監六軍,攻晉州城。
北周伐齊,前後總兵力大約15萬,而且基本都是純戰兵。這基本上就是府兵制前期,騎兵比例特別高,盔甲很多還是自備才做得到。
-
17 # 醉劍書
高句麗是中國的,高麗是棒子的。
不要混淆了。棒子就喜歡把高句麗說成自己的,如同說孔子,朱元璋都是韓國人一樣,可笑狂妄自大。
高句麗是東北地方割據勢力,到了隋末時,成為一方霸主。威脅到中原王朝的安全。隋煬帝楊廣打高句麗最後亡了國,但是打高句麗政策並沒錯。後來唐太宗李世民也打了,失敗了,中了一箭,受傷了,早死。到了唐高宗李治時,蘇定方趁內亂滅了高句麗,高句麗人都移民到大唐,後來高句麗跟漢人融合,成為中華民族一部分了。高句麗滅了,留下巨大的權力空白,新羅趁機統一朝鮮,朝鮮成為大唐的藩屬國。原先在朝鮮半島的中華勢力也連根拔起,朝鮮從此脫離了中國了。
隋唐時,中原才是最繁華的地方。東北地帶是苦寒蠻荒之地。從長安到平壤,千里之外,北方天氣一到冬天,大雪紛飛,古代戰爭根本無法忍受。隋煬帝楊廣三次征戰都是上百萬精銳,最後慘敗而歸。隋軍不是敗給高句麗,是敗給冬天。氣候在古代戰爭中至關重要,往往都是決定因素。近代史,拿破崙,希特勒打俄羅斯都是百戰百勝,最後敗給天氣了,亡國。隋唐征戰高句麗,不是打不過,而是戰線太長,供需跟不上,北方在古代人煙稀少,一到冬天,零下幾十度,冷兵器都凍上了,冰天雪地怎麼打?
大家有興趣看看莫斯科保衛戰就明白德軍,法軍最後都成靶子,大批大批凍死了。這仗打成這樣,慘不忍睹。
蘇定方是被民間冤枉的名將。
他打高句麗跟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完全不同。滅絕高句麗到了最佳時機
第一,他利用高句麗王室內亂,力量消弱之際出兵攻打,起事半功倍之效。當然高句麗最強的淵蓋蘇文的暴死,讓高句麗元氣大傷,士氣低落。滅高句麗到了最佳時機。
第二,蘇定方兵分兩路,一從海路出發,先滅百濟,斷其羽翼,聯合新羅,一起攻打高句麗。這樣唐軍不是孤軍作戰。陸路按原路攻打,高句麗兵力分散,四處奔波,堅持不下去了。
大唐國力強盛,地大物博,國力深厚。高句麗不過是地區霸主,佔了地理偏遠的優勢,能頑抗一時,不能頑抗一世,最後終歸滅國滅種。
螳臂擋車,不自量力。
-
18 # 自然居
對於隋唐兩朝來說,漢帝國的領土是必然要收到治下的,這是他們統治中國的基礎條件之一。
高句驪最悲催的問題在於,樂浪四郡,被它乘著隋唐統一中原的時候,偷偷摸摸的給佔了,然後還不能審時度勢,向強盛的隋唐稱臣之時,卻沒有明確的把樂浪四郡歸還。
所以,高句驪在盛唐太宗時期就已經成為必徵之國!
-
19 # Minkiray敏凱瑞
中國本部這個概念雖然是外國人發明的,但是用在這裡有一定道理,遼寧被高句麗人佔領,那是中國傳統疆域,隋唐連續用兵就很好理解了,國家都沒統一,當然要繼續打了。再看雲南方向,大唐和南紹也打了那麼多年。對越南用兵都是,其實跟國內統一戰爭類似。悲催的是北宋,北部幽雲十六州,遼東沒了,西部隴右,寧夏沒了,西南邊大理站著雲南,南邊靜安節度使獨立後的越南也沒收復。
-
20 # 梅尚果學
高句麗在隋唐時期國力已經比較強了,相當於清朝中後期的日本。當時中國國力對周邊國家是壓倒性優勢,所以採取的戰略是防患於未病、先發於制人,基本上誰發展到中國國力1/4時就必須要消滅他,因為中國四個方向都有潛在敵人。可沒想到對面戰鬥力真的很強,加上防守有100%加成效果,東北天冷作戰補給困難再給對面加成100%,所以實踐上述戰略的代價非常之大,維持一個大國也並非那麼容易,付出巨大代價的結果是消滅了一個放在歐洲有可能發展成德國法國級別的古代文明。古中國特點是必須消滅周邊有成為文明國家可能性的政權,我們消滅了那麼多文明包括自己的才有了中華文明。
回覆列表
高句麗和隋唐兩朝五代人之間的力拼,是出於原中央政權的紛爭以及宗藩關係的禮制問題。
首先,隋唐時期對高句麗的征伐原因是多方面的,收回漢武帝之後的中國故土是很重要的因素。
高句麗建立於公元前37年,滅亡於668年,它是起源於中國東北地區的中國政權。先後曾與曹魏政權、前燕政權叫過戰,最終從東北地區撤離到了朝鮮北部地區,佔領了漢武帝時期的漢四郡。到了朝鮮半島之後的高句麗政權基本上在半島橫著走。然而,到了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趁機攻擊我國的遼寧西部,因此,與隋文帝發生衝突。
其後隋煬帝東征,一方面是因為高句麗與突厥暗中聯絡;另一方面收留隋朝叛將;一方面是因為收復故土;一方面也是徹底打破高句麗北上的野心,徹底讓其丟失與中原政權的爭鋒能力與野心;一方面是否有收復漢四郡的中國故土呢?肯定是有的。
其次,隋唐對高句麗的征伐也是出於禮制的考慮。
高句麗名義上臣屬於隋唐,但是因為其暗中與突厥勢力勾結,對隋唐的國家安全產生威脅,並對中國今天的遼寧地帶有領土野心。這是對宗主國的大不敬。如果不征伐高句麗顯然無法向天下交代。因為,即使是當時的突厥,也對隋唐非常恭敬,而高句麗竟敢如此,對於封建社會的君主來說是無法容忍的。
最後,高句麗作為東北古老政權,受漢文化影響較多,特別是到了朝鮮半島北部的漢四郡地區後,原領土上的漢文化並不低,因此,高句麗有一種“小中國”的潛意識。所以,其敢於向隋唐發動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