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停一秒
-
2 # 旭曉川看歷史
第一,蒯通為韓信謀士這一點就是劉邦殺他的原因之一,狡兔死走狗烹說的不僅是對項羽,他的謀士一樣在其中。
第二,蒯通曾經蠱惑過韓信,讓他和劉邦與項羽三人三分天下,這一點肯定是該殺。
第三,劉邦有種秋後算賬的意思。攻打齊國時明明劉邦已經派說客說服了齊國,而蒯通卻以漢王命令為由蠱惑韓信攻打齊國,從而使齊國叛漢而聯楚,使劉邦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
第四,蒯通的很多策略都有很大的私心,可以說是和劉邦背道而馳的,所以劉邦殺他是可以理解的
-
3 # 歷史哈哈哈
2.可韓信卻不信,他覺得劉邦待他很好,於是斷然拒絕了項羽的請求。
3.之後。劉邦設計殺害韓信,是呂后動的手,在韓信斃命前,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悔不聽蒯通之言啊!”
4.劉邦聽到韓信這樣說之後,趕緊把蒯通給抓了起來,想直接把此人給烹煮了。而大禍臨頭的蒯通並沒有害怕,他只是跟劉邦闡明原因,明辨利害,憑藉著他那個三寸不爛之舌,終於將劉邦給說服了,救了自己一命!
-
4 # 紫鑑歷史
破齊之後,一方面有欲造反之實,一方面逼封齊王以求不造反之名,可謂荒謬了。若逼封齊王,則造反之實顯具,若不逼封齊王,又怕經營之事落造反罵名。既然造反,又想不落罵名,又哪有造反的本事呢。
韓信沒有本事造反,已經明確了。幾次被奪軍,將士無譁變,韓信統兵有術,用人無方,也已經明確了。兩次被生擒,當楚王時底下告密,當淮陰侯時底下叛變,韓信不得人心,也已經明確了。
韓信本不欲造反,而被蒯徹蠱惑,以犯下難以洗脫的罪名,韓信未必不咬牙切齒。一方面煽動他的妒火,一方面滅齊則功高震主,騎虎難下,但是韓信最巔峰,項羽求盟之時,韓信在一生最有利的情況下,都沒有選擇認真的造反,他又哪有造反的勇氣呢!
而韓信從不想當皇帝,造反對他毫無意義,他對政治毫無興趣,而這麼輕易被蒯徹蠱惑,不也顯得太無知嗎?不想當皇帝而落下想當皇帝的罪名,那不是非逼他當皇帝不可嗎?逼一個沒能力當皇帝的人當皇帝,這難道是聰明的謀士嗎?
所以蒯徹之愚蠢,是在於只能料事,不能料人。沒有識人之明,而欲奮通天之智,真是可笑至極了。他認為他對韓信嘔心瀝血,不知天下有劉邦,只知齊國有韓信,卻不知韓信早已對他恨之入骨,臨死也要拉他墊背,真是一場千古笑話啊!
-
5 # 峰峰說史
蒯通是有名的辯士、謀士。最擅長的本領就是與人說辭。
在沒遇到韓信時,他憑藉自己的一張嘴遊說范陽縣令徐公,說:你本來要死之人,但遇到我就意味著新生。徐公不明白原由,蒯通繼續解釋,趙國的武信君想要攻佔城池,我給他出了一個不用一兵一卒的方法。
只要給你高官厚祿,並在周邊炫耀,周邊的人肯定會隨之投降。徐公聽了之後同意了蒯通的說法。之後事情發展都如蒯通所料,可見其足智多謀,空手套白狼確實有一套。
之後蒯通成為了韓信的謀士,給韓信出了不少的計策。在韓信勢如破竹攻打齊國時,劉邦派人前去求和,韓信被迫停止了攻打,這時候蒯通說,你打了這麼久才打下趙國五十城池,而酈食其靠一張嘴就拿下七十多城池,這不顯得你太沒用了嗎,之前的付出都白費了。
韓信一聽是這麼個道理,便棄劉邦於不顧直接攻打齊國。而齊國認為劉邦是小人的作法,因此韓信與劉邦之間埋下嫌隙,可以說蒯通這個人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對韓信倒也是足夠忠心,因為與劉邦有了嫌隙,所以他勸韓信背叛劉邦,但卻被韓信拒絕。
但蒯通仍不甘心,過幾天又繼續去勸韓信,最後韓信自恃功高,認為劉邦肯定不能殺他,便直接拒絕了蒯通的遊說,並開始疏遠他,蒯通因此感到害怕,便開始裝瘋賣傻地做起了巫師,以求自保。
後來發生了什麼?大家都知道:韓信被呂后設計殺死。韓信死前忍不住說道“悔不用蒯通之言,死於女子之手!”只是後悔也沒用了。只能飲恨而亡!
當劉邦聽說蒯通這個人之後,他當然瞭解蒯通的“所作所為”,便要“煮了他”。這時的蒯通硬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保住了自己的一條命。說了些什麼呢?大體意思就是先貶低自己,把自己形容成狗,說各為其主,之後又誇劉邦是有能力之人才能得天下,而想得天下的人多了去了,難道你都要殺掉嗎?
劉邦聽蒯通這麼一說,確實是這麼回事,就放了他,而蒯通就這樣撿回了一條命。可以看出蒯通不僅僅善辯,更是一名奇才!
-
6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歷史
因為韓信死前提了一嘴蒯通,然後劉邦就認為是蒯通教唆韓信反叛的,所以便想要煮了蒯通,但是因為蒯通的嘴巴太厲害了,劉邦又把他放了。
事實上,蒯通早些年確實一直在勸韓信自立門戶。
實話實說,如果當時韓信聽了蒯通的話,或許就不是如此下場了。
早些年蒯通就向韓信提出了三分天下之計,蒯通認為當時的局勢非常適合韓信自立為王,確實那時候韓信的實力並不弱,就像蒯通說一般,當時幫了項羽最後贏的就是項羽;幫助了劉邦,最後贏的就是劉邦。與其這樣,還不如讓他們共存下去,成一個三足鼎立的形式。
但奈何韓信最後還是不忍背叛劉邦,沒有聽取蒯通的建議,此時的蒯通也害怕因為自己勸韓信背叛的事引來殺身之禍,於是蒯通就裝瘋賣傻的做了巫師。
再之後就是楚漢之爭結束,韓信因“謀反”被貶淮陰候,最後就是因反叛被處死了。
而蒯通之名劉邦是在韓信臨死之前所說的話中才知道的,韓信說:我真後悔不聽蒯通的話,以至於死在女人的手中。
也是因此,蒯通被劉邦喚至營前,劉邦見到了蒯通之後便想要烹殺他,烹殺前劉邦問其為何教唆韓信反叛?
蒯通說道:“狗各吠非其主。當彼時,臣獨知齊王韓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爭欲為陛下所為,顧力不能,可殫誅邪!”
也就是說蒯通把自己比做狗,說狗都是要對自己主人以外的人吠的,再說到當時秦朝剛剛滅亡,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去搶這個皇位,做不到只是能力不夠罷了,最後又說了一句,難道你要把那些人都殺光嗎?
劉邦也是個聰明人,聽到蒯通都這麼說了,自然不能繼續殺他了,因為假如劉邦當時殺了蒯通的話,他還要去殺第二個蒯通、第三個蒯通,這樣沒完沒了的殺下去還不如放了他呢。
蒯通也是因此才逃過了一劫。
如果要問蒯通最後是怎麼死的話,我可以告訴大家,他最後是老死的,算是壽終正寢了。
-
7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蒯通,人家本來的名字叫蒯徹,可是漢武帝叫劉徹,為了避諱帝王的姓名,所以史學家給他起了蒯通這麼一個名字。
他是韓信集團的頭號謀士,正因為如此,他得罪了漢高帝劉邦。為此劉邦要把他給煮了,可是蒯通這一條舌頭太厲害,愣是把劉邦給說懵了,得以保全一條性命。據說後世三國時期,荊州名士蒯越、蒯良等人,便是他的後代。
01迫使韓信伐齊,害死了名士酈食其。韓信出了三秦以後,基本上是戰無不勝,他相繼攻下魏國、趙國等五十多座城池,在即將攻打齊國的時候,得知了一個好訊息,在酈食其的勸說下,齊王主動投降了劉邦。
這對劉邦集團來說,當然是一個好訊息。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不需要一兵一卒,光靠酈食其的一條舌頭就給收復了,劉邦哪能不高興呢?可是這件事對韓信來說,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為韓信拼死拼活,花了那麼大的代價,好不容易才打下五十多座城池。可酈食其動動嘴皮子就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到頭來韓信的功勞,居然還沒有酈食其大。當韓信打算放棄攻打齊國的時候,蒯通將利害關係告訴了韓信,聲稱韓信是奉了劉邦的命令攻打齊國,沒有得到任何撤退的指令,並且堅決支援韓信繼續攻打齊國。韓信這才恍然大悟,為了自己的功勞,必須要放手一搏。所以當齊國放鬆警惕以後,韓信大軍浩浩蕩蕩開始掃略齊國的領地。
齊王得知這件事以後,勃然大怒,認為是酈食其欺騙了自己,所以就將酈食其給煮了。這件事對劉邦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因為像酈食其這樣的人才,可遇不可求,實在再難找到第二個了。
後漢將韓信虜魏王,破趙、代,降燕,定三國,引兵將東擊齊。未度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說下齊,信欲止。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得以得無行!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之眾,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度河。---《漢書》
而且韓信用武力強行平定齊國,其實是在做無用功,而且韓信勢力壯大以後,完全有能力跟劉邦唱反調,這是劉邦最擔心的。
02蒯通三分天下的策略,得不到韓信的支援。很顯然蒯通就是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謀士,他總是慫恿韓信做一些違背劉邦意願的事情。劉邦用酈食其勸說齊國投降,本來可以兵不血刃地解決這個問題,可韓信為了當齊王,居然破壞了所有計劃。
這個時候韓信成為了齊王,坐擁數十萬兵馬,地盤也佔據了幾乎整個北方,可以說完全具備了爭雄天下的能力。
蒯通再次向韓信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現在的韓信,應該坐山觀虎鬥,讓劉邦和項羽兩個人互相廝殺,他好在最後收拾殘局。就算他們沒有互相消滅對方,蒯通認為至少也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因為現在的韓信,完全具備了這方面的所有條件。而且當時項羽也向韓信丟擲了橄欖枝,只要韓信不動手,其實就是在幫助項羽了。可是韓信是怎麼想的呢?他認為自己的功勞非常大,劉邦一定會重用自己。而劉邦又那麼信任自己,他不願意背叛劉邦。在一番掙扎以後,韓信還是決定要支援劉邦。韓信表態支援劉邦,並且幫助劉邦擊敗了項羽。最終劉邦能夠一統天下,跟韓信的表態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結果韓信的悲慘結局我們都是知道的,他被呂后設計殺害,也是得到劉邦默許的。
如果當初韓信能夠聽從蒯通的建議,與劉邦項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雖然一時之間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願披心腹,墮肝膽,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以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天下孰敢不聽!足下按齊國之故,有淮、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弗行,反受其殃。---《漢書》
韓信雖沒有一統天下的能力,可是自保的本事是完全具備的。等到劉邦和項羽相互消耗以後,韓信自然可以有機可乘,成為天下霸主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03蒯通的三寸不爛之舌,救了他一條性命。在誅殺了韓信以後,劉邦得知,慫恿韓信自立為王的那個謀士就是蒯通。劉邦小心裡很不爽,因為蒯通是間接殺害酈食其的兇手。
所以劉邦為了給酈食其報仇,非要把蒯通也給煮了,當年酈食其就是這麼被齊王給煮了的。可是蒯通這個時候卻發脾氣了。
他質問劉邦,為什麼要殺一個無辜的謀士?每個人養的狗,當然都是跟自己的主人更加親近。當初他是韓信的謀士,就必須要為自己的主公出謀劃策,做最好的選擇。所謂各為其主,如果當初他不為韓信著想的話,那才是罪該萬死了。而劉邦現在要殺掉一個忠誠的謀士,難道說任何一個先前跟劉邦沒有相同政見的人,都應該被殺掉嗎?蒯通表示非常不服氣。劉邦聽了這一番長篇大論以後,居然認為非常有道理。蒯通非常聰明,他先把自己比作狗,努力貶低自己,讓劉邦看不起。後來又告訴劉邦像自己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殺了蒯通一個,可能其他人才就再也不願意為劉邦賣命了。當時劉邦已經一統天下,蒯通這樣的人有太多太多。過去他們都為各自的主子做事,現在他們的主子都被劉邦收服了。那他們難道都應該被殺掉嗎?
天下既定,後信以罪廢為淮陰侯,謀反被誅,臨死嘆曰:“悔不用蒯通之言,死於女子之手!”高帝曰:“是齊辯士蒯通。”乃詔齊召蒯通。通至,上欲亨之,曰:“昔教韓信反,何也?”通曰:“狗各吠非其主。當彼時,臣獨知齊王韓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爭欲為陛下所為,顧力不能,可殫誅邪!”上乃赦之。---《漢書》
劉邦轉不過這個彎來,所以就放了蒯通。其實蒯通是轉移了劉邦的注意力,洗脫了自己害死酈食其的罪名。
總結:聰明人的結局總不會太差,蒯通便是。蒯通不僅沒有失去自己的性命,甚至沒有失去官職。他是一個聰明人,也是一個優秀的謀士,在韓信去世以後,蒯通很快成為了曹參的幕僚。
當時的曹參還是齊國的相國,所以蒯通等於還是在齊國混跡。曹參非常尊敬蒯通,將他奉為上賓,一起輔佐齊王劉肥。
雖然他這一生,似乎都在做一些紊亂天下的事情。可是他憑藉自己的一張嘴,幾乎就改變了歷史的程序,我覺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蒯通沒有兵權,沒有人脈,沒有龐大的家族背景。他所擁有的武器只有他這一張嘴,還有一個敏銳的大腦。如果韓信能夠聽從他的建議,或許歷史還真的會被改寫。
參考資料:《漢書》
-
8 # 茶館閒言
蒯通雖然是韓信的謀士,但劉邦要殺他,卻也是拜他主子韓信所賜。而最終蒯通卻憑著無雙辯才,逃脫一死。
蒯通曾用名蒯徹,蒯通是其現用名,後為了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才改的。
蒯通
楚漢相爭的時候,為了拿下齊國,劉邦先是派手下第一“走狗”(劉邦為文臣武將確定功勞時,將文臣比喻為“功人”,而將武將比喻為“功狗”)韓信率軍攻打齊國。後來,酈食其也主動請纓,願憑三寸不爛之舌,為劉邦拿下齊國。
酈食其
果不其然,酈食其見到齊王田廣後,可勁忽悠,把齊王唬得一瘸一瘸的,恨不得立刻飛到劉邦面前,向劉邦大表忠心,願意誓死相隨。
酈食其大功告成了,可是此舉卻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因為要拿下齊國的可不止酈食其一個人呀。韓信這個時候率領大軍已經到了齊國邊境,刀已出鞘箭已上弦,所有人都等著用齊華人的頭顱為自己的軍功簿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結果,酈食其來截胡了。韓信此時特別猶豫,進退兩難。
此時,酈食其的同門師兄弟蒯通先生上場了。
“酈食其僅憑一條爛舌頭,一夜之間就搞定齊國七十座城市,而將軍當初帶領數萬軍隊,打了好久,才拿下趙國五十座城市,你當將軍這麼久,難道會連一個豎儒都不如?”
於是,韓信一聲令下,“打,打死這些龜孫”。
最後,韓信成功拿下了齊國,但酈食其卻也因此被暴怒的齊王煮熟了。
此後,蒯通又審時度勢,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多次勸說韓信,應該趁著手握重兵時,背叛劉邦,脫離劉氏連鎖店,創立自己的品牌,打造自己的帝國。
可惜,韓信拒絕了。
“齊王我當定了,但背叛劉邦,已無可能。”
既然事已不可為,蒯通就辭別韓信,在臨淄裝瘋賣傻,以求躲避殺身之禍。
事情到這,本來也就沒蒯通啥事了。可是韓信死前嘴特欠,竟然說:
“吾悔當初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只此一句,蒯通就讓劉邦非常生氣,後果自然很嚴重。
劉邦立刻把裝瘋賣傻的蒯通抓了回來,質問他是否曾經教唆韓信造他老劉家的反。
蒯通承認確有此事,但卻辯解說:
“古時像堯這樣的賢君厚道吧,可就算他活著,春秋盜蹠的狗還得咬他。這是因為狗只忠誠於他的主人,根本不管對方賢不賢。再說了,天下混戰,想當皇帝的人多了去了,人人都為其主幹活搶天下,總不能把所有那些人都給烹了吧?”
聽到蒯通的一日為人謀,一日就為人狗的高論,劉邦也是啞口無言,最終放棄了烹蒯通的打算。
蒯通禍從口出,福也從口入,真可謂巧舌如簧,辯才無雙。
-
9 # 我有我的世界觀
你在胡鬧!誰說劉邦後來煮了他?他不但未被烹煮,後來還繼續以“謀士”的身份在齊國受到任用呢!並且著書立說,寫下了《雋永》。
蒯道本名“蒯徹”,辯才無雙,三寸不爛之舌善於分析利害得失。人們最推崇的是他四次的雄辯。第一次,不僅保衛了徐公性命,且讓他享受了富貴。
第二次,勸韓信伐齊,搞亂了劉邦的降齊戰略。第三次,勸韓信自立為王。第四次,劉備要烹殺他,他的辯才為自己保住了性命。
為徐公周旋。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發動反抗秦朝的農民起義。八月,陳勝命武信君武臣北上攻取趙地。
蒯通因平時愛玩些“面相”之術而在當地小有名氣。武信君受陳勝之命伐趙,來到趙地後,便向蒯通來“請教”自己此行的吉凶禍福。
蒯徹說:“您若要強行攻城掠地,那會很危險。但若採用我的謀略,傳檄千里,不戰也可占城得地”。
武信君便問“有何妙計”。蒯徹告訴他:“徐公貪生怕死,貪圖富貴,想舉城向您投降。但怕撈不到利惠。那樣反而會激起他率城池軍民奮起反抗。您不如這樣……”
於是他附在武信君耳邊讓他如此這般……
蒯通又找到范陽縣令徐公,並遊說他:“我要向您表示哀悼,因為您死期就要來到。但是我又要向您表示祝賀,因為我可以想辦法讓您獲得生路”。
徐公表示不理解,何來“哀悼”與“祝賀”之說?
蒯通說:“您為縣令已十餘年,殺人父母;砍人手足;施人黥刑的不少,仇家一定很多。許多人早就想對您捅刀子,只因懼怕秦朝的法律,才沒敢這樣做。
現在各地反秦,天下大亂,秦朝的法律根本無效了。那些受過您酷刑的人的家人們會趁亂向您報仇雪恨。
徐公覺得有理,便問:“您剛才不是說已為我想到了一條生路嗎?請問在哪?”蒯通附他耳邊吩咐了“錦囊妙計”。
徐公和武臣都依了蒯徹的計謀——徐公向武臣請降,武臣以隆重的禮節接待了徐公。武臣以車100輛、騎兵200名,並送來“侯印”迎接徐公。
武臣還讓徐公乘著馬車,在燕、趙的邊界來回往返,以此炫耀自己因投降而得到的“恩惠”。燕、趙之地已有不少有投之意,也是怕如果投降了,而沒有得到實惠。弄得“扁擔冒扎,兩頭失塌”
他們看到徐公有這般“待遇”,便紛紛效仿,結果有三十多座城棄械投降。
徐公和武臣都向蒯徹拜謝稱恩。
勸韓信伐齊,亂了齊國。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俘虜魏王豹,攻破趙、代,使燕國降服,又平定三國。一路高歌猛進,準備率兵攻打齊國。
(淮陰侯韓信)
但是,劉邦又派了兼有暗探身份的酈食其獨自一人去往齊國,勸降了齊國。於是韓信便停止了進軍。
蒯徹表示不服:“酈先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勸降齊國七十餘城。您率數萬兵眾,幾年才攻得趙地五十多城池,功勞反而不如一區區儒生”。
他建議韓信,既然沒有收到停止進攻的詔書,便佯裝不知齊國已降,繼續攻齊。韓信採納了他的意見。
而此時齊王還完全不知道呢!他撤除了對漢軍的防禦。與酈食其正飲酒作樂間,韓信所率軍隊已兵臨城下。齊國認為酈食其欺騙了自己,便烹殺了酈食其,然後兵敗逃走。
韓信於是平註定了齊國。
勸韓信自立為王。秦朝被推翻後,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天下,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兩軍在滎陽相遇時,形成了長久的對峙膠著局面。
此時劉邦在成皋負傷,逃於宛、葉之間。而項羽也因關塞受挫,糧草不繼。
(漢高祖劉邦)
此時韓信就可以起著關鍵性的、決定性的作用。蒯徹說: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
他勸韓信不如趁機自立,三分天下。他認為韓信兵強馬壯,又佔有強大的齊國,若再逼迫燕、趙降服。又出奇兵攻打劉、項空虛的地方,以牽制他們的後方。這樣就成功了一半。
然後假裝向劉、項喊話:“喂!你們不要再打了。老百姓已經因為戰爭很苦了。你們罷戰吧!”
滎陽對峙,三年多未分出勝負。百姓正忍受戰爭之苦,不知道應該歸附哪一方。若韓信假裝勸阻劉、項爭鬥,這種為民請願的姿態非常順應民意,百姓會立即響應而歸附韓信。
然後自立為王,分封諸侯。諸侯既復了位,又免受了戰爭之苦。他們必然感恩戴德,聽命歸順於您。那樣,您稱王齊地就穩固了。
但是此時韓信對劉邦是百分百忠誠。韓信小時候貧寒,東家蹭一餐,西家蹭一頓,還常常餓肚子。
來到劉邦處後,劉邦厚待他。讓自己坐他的車,穿他的衣。
蒯通給他舉例。文種、范蠡當年是如何助越王勾踐消滅吳王夫差的?勾踐復仇成功了是怎麼對待二人的?結果是文種被逼自殺,范蠡被迫逃亡。為什麼會這樣?“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啊!
現在是強敵項羽當前,韓信還有重大作用。如果消滅了項羽,韓信就成了劉氏江山的最大威脅。
韓信橫渡西河,抓獲魏王,生擒夏說,奪取井陘,殺死成安君,攻克趙國,鎮服燕國,平定齊國,摧毀楚軍二十萬,宰殺龍且
若論功軍,韓信應排第一。此必引起劉邦“功高蓋主”的擔憂。而韓信在攻克齊國後,又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正愁戰爭處於膠著狀態,為防內部生變,便答應了韓信。
韓信根本不會去想劉邦會“秋後算賬”。仍盲目地、死心踏地誓死效忠劉邦。
過了幾天,蒯徹又來勸韓信自立為王。韓信仍然猶豫不決,不願背叛劉邦。蒯徹見自己的遊說沒有被採納,為防日後災禍及身,便裝瘋賣傻做了“巫師”。
蒯通以雄辯巧論保衛了自己性命劉邦平定了天下後,剝奪了韓信的兵權,降為“淮陰侯”,軟禁在京師。於是韓信漸漸地有了反叛之心。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時,來向他告別。韓信便與陳豨密謀叛反。結果被家臣告發,呂后和蕭何便將他誘殺了。
劉邦得知蒯徹曾遊勸韓信謀反自立,便欲烹殺他。他為自己辯解:
秦朝德敗制亂,各路諸侯紛紛奪政,捷足先登者王之。蹠家的狗對著堯狂吠,難道就表示堯不仁德嗎?並不是呀!只是狗忠於主人,它才不管堯是誰呢!也不管他仁德與否呢!
我當時為韓信的謀士,我只需忠於韓信。在我的眼裡,只有齊王韓信,沒有您。當時要爭奪天下的人太多了,而他們的臣子都各為其主。您是不是要將他們全部烹煮呢?
劉邦覺得在理,便放了蒯通。後來曹參做了齊國悼惠王劉肥的國相時,便請蒯通做了他的“賓客”(此處指“門客、策士”)
看來說話是門藝術啊!遊說詭辯在理,可揚名立萬;言語措詞不當,可招來殺身之禍!望慎之!
-
10 # 鐵馬冰河wu
《史記》記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集合各路大軍,將項羽的十萬楚軍團團包圍在垓下。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隨即爆發。在這場決戰中,劉邦採納韓信計策,設下十面埋伏,層層包圍楚軍,並組織楚人在四面高唱楚歌,楚軍將士聽了,以為楚地已經淪陷,更加軍心渙散,紛紛相率逃亡。項羽雖突出重圍,但漢軍緊追不捨,沿途截殺,項羽被迫自刎烏江,楚國遂亡。
此時天下已定,劉邦立即翻臉,毫不客氣地削奪了韓信的兵權,將他徙封為楚王。
蒯徹之謀蒯通,原名蒯徹,范陽(今河北徐水)人。他足智多謀,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厲害,曾在韓信麾下任謀士,先後獻過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奇計。
在垓下之戰前,韓信手握重兵,齊人蒯徹曾數次勸誡他,不要過於相信劉邦,一定要吸取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文種的歷史經驗教訓,防止“高鳥盡 ,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悲劇重演。蒯徹提醒韓信,閣下現在的處境危殆異常,因為你“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位極人臣,名高天下”,必然被漢王忌憚。蒯徹建議韓信在“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的客觀形勢下,採取一種最安全的辦法“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可韓信只善謀國,卻不善謀身,對蒯徹的先見之明根本沒聽進去,他天真的以為,漢王對他很不錯,“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咱不能背信棄義與他為敵。韓信自恃戰功卓著,功高望重,又有軍權, 漢王不敢把自己怎麼樣。
韓信要是認識到劉邦的帝王心性與手段,聽從蒯徹建議,那麼憑他的能力與實力,或許三國時代(楚、漢、韓)就會提前到來。
悔不聽蒯徹之言蒯徹見韓信不聽勸告,心知必然會惹來塌天之禍,害怕自己受他牽累,就裝瘋賣傻,乘機逃走,混跡於巫者、神漢中。
韓信被削奪兵權後,心裡知道劉邦嫉妒他的才能與功勳,對他有所猜忌,但總以為自己沒有啥大過錯,漢王再不會過分對待自己。但漢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了他的軍權,讓他心有餘悸。到楚地後,他到各縣邑去巡視,出入都戒備森嚴,有人上書誣告他欲謀反。項羽部將鍾離昧和韓信有交情,項羽自殺後,鍾離昧前來投奔韓信,劉邦知道後,就下令韓信將鍾離昧誅殺。有人對韓信說:“漢王素恨鍾離昧,你把他殺了報告漢王,漢王必然很高興,你也就沒有禍患、高枕無憂了”。韓信告訴鍾離昧,說漢王要我將你抓起來殺了,鍾離昧說:“漢王如今之所以不敢派兵進攻楚國,是因為有我在此,如果你一定要用我的首級去取悅漢王,那麼我死後下一個死的就會輪到你”。鍾離眜見韓信不為所動,憤然拔劍自剄。
韓信帶著鍾離昧的頭顱去拜見漢王,劉邦驗看完畢,馬上命武士將韓信五花大綁起來。韓信這才恍然大悟,哀嘆道:“果然像人常說的那樣,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如今天下定了,我是該死了”。但劉邦並未馬上殺了他,只是降了他的職,廢黜楚王,降封淮陰侯,並且不準去封地,實際上是將他軟禁了起來。
從被軟禁到被殺這幾年中,韓信對漢王劉邦屢屢失信、刻薄寡恩非常失望,逐漸心生怨恨,平常牢騷滿腹,抑鬱寡歡,長期稱病不朝。此後,劉邦對韓信愈加猜疑,韓信也對劉邦愈發不滿、憤恨。後來,他勾結陽夏侯陳豨,策劃舉兵造反,攻入漢廷,襲殺呂后,奪取權力,卻被手下人告發了。彼時劉邦率軍在外,不在朝中,呂后與蕭何商議,把韓信誆騙入宮,抓捕、監禁了起來。後來,呂后唆使一群宮女用竹槍將這位用兵如神的“兵仙”刺死在宮內的鐘室裡。
據記載,韓信臨死前追悔莫及地喟嘆說:“吾不用蒯徹的計謀,反被婦人小子所欺”。韓信死後,呂后下令滅其三族。
蒯徹差點被劉邦烹殺,靠機智善辯逃過一劫劉邦回朝後得知韓信被殺,心緒複雜,既喜且憐,追問道:“他死前留下什麼話沒”?呂后答:“他說悔不用蒯徹計”。劉邦立刻下令搜捕蒯徹,抓到後要活烹(扔到銅鍋裡煮死)他。蒯徹大聲喊冤,劉邦問:“你教唆韓信起兵反對我,你有何冤”?蒯徹道:“秦王無道,天下群雄並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登。狗都是各吠其主,彼時我只知效忠於韓信,並不瞭解陛下。何況當時像陛下這樣爭奪天下者極多,您都能烹殺嗎”?劉邦聽後,思索片刻,說:“先生言之有理”,將他當堂赦免。
後來,蒯徹被齊相曹參納為賓客。司馬遷評價蒯徹道:“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此卒亡其兩人! 蒯通者,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
11 # 煮酒聽史
蒯通此人,大家也許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做的事情大家一定知道,那就是勸諫韓信三分天下。楚漢戰爭之際,韓信接連滅趙、齊,並誅殺項羽手下大將龍且,使得天下局勢逐漸明朗。
此時的劉邦和項羽都知道,想要解決這場戰亂,關鍵點就在於韓信。因此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以此穩住他,而項羽則是派人來遊說韓信,希望他能夠保持中立,以此三分天下。
然而韓信以劉邦的知遇之恩為名,拒絕了項羽的提議。但是韓信不在乎,並不代表韓信周圍的謀士不在乎。而這個謀士正是蒯通。
蒯通獻策,勸韓信自立為王韓信先後滅趙、齊,後來更是斬殺了項羽手下大將龍且,聲威浩大。再加上韓信被劉邦冊立為齊王,佔據著一大片遼闊的土地。此時的韓信,完全有能力做一方之主。
不僅劉邦和項羽是這樣認為的,就連韓信手下的謀士蒯通也是這麼認為的。於是他當即對韓信勸說,在勸說內容總共分二部分:
項羽和劉邦兩人爭鬥多時,其士兵早已疲軟,國庫早已空虛。言下之意就是他們兩人無力來掌管韓信。而大王三分天下的行為不僅能做到止戈的效果,還能使得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感恩戴德。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當年大夫文種協助勾踐消滅越國,稱霸一時。然而當勾踐達成自己的目的以後,就將文種殺了。如今大王接連滅魏、趙、齊,又擊敗龍且的大軍,功高震主。一旦劉邦平定了天下,大王的下場一定很悽慘。不得不說,蒯通的勸說內容很有說服力。不僅從天下局勢上出發,勸韓信三分天下,就連韓信三分天下以後的後路都考慮到了。
然而,韓信終究還是搖擺不定。他認為自己只要佔據了齊地,就能夠安枕無憂。誰曾想,劉邦只是一個突然襲擊就打碎了他的幻想。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韓信接連被貶,心生不滿終於反叛,臨死前喊出了蒯通的名字韓信幫助劉邦打敗項羽以後,馬上就遭到了劉邦的貶謫。他先是奪了韓信的兵權,斷了他在齊國的根基,將其封為了楚王(實際上就是貶謫),然後又假借謀逆的罪名,奪去了韓信的王號,將其貶為了淮陰侯。
這接連的挫折使得韓信難以忍受,特別是當他看見自己和樊噲等人為伍以後,心中更是不忿。於是,韓信選擇了造反。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記·淮陰侯列傳》事情正如歷史所記載的,韓信圖謀造反的事情被發現,被呂后誅殺。而韓信臨死前則道出自己悔不該不聽蒯通之言。
劉邦聽聞以後,便將蒯通逮捕,想要煮了他。而蒯通口才也是了得,居然成功說服了劉邦,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結束語正因為蒯通是韓信的謀士,所以在韓信造反失敗以後喊出蒯通的名字,劉邦才會想著要煮了他。畢竟,這可是唆使主公謀逆的大罪。
-
12 # 聾王異史
蒯通是個沒有底線的攪屎棍,他在韓信身邊出餿主意亂攪一氣。韓信死時一句話說露了,把他送進了劉邦的鍋裡。韓信一句話賣了蒯通
韓信一直認為自己功勞大,劉邦不會殺他。呂后殺韓信時,韓信才後悔,於是長嘆一聲,說:“真後悔當年沒聽蒯通的話。”結果一句話把蒯通送到了煮鍋裡。蒯能給韓信說了些什麼,讓劉邦大怒,要活煮了他?
蒯通是個攪屎棍史記中並沒有說蒯通是韓信的謀士,只是說他是來自齊國的辯士。這傢伙露臉不多,但出來一次出一次餿主意。第一次鼓動韓信與酈生爭功,武力搶佔齊國,結果害的酈生被齊王煮死了。
第二次是項羽派使者勸韓信背棄劉邦,韓信堅決拒絕。沒想到項羽使者前腳走,蒯通緊跟著勸韓信放棄劉邦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如果韓信聽蒯通的話自立為王的話,那麼當時各方軍事實力將趨於均衡,將重新洗牌,由“楚漢爭霸”,變成“三國爭雄”,甚至其他有實力的諸侯也效仿韓信參與爭霸行列,天下很可能亂一鍋粥。蒯通就是巴不得天下大亂,他這種百無一用的辯士才有用武之地,從中漁利。
三足鼎立損失最大的是誰項羽的使者在和韓信分析形勢時說的很明白:“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
當時項羽連年與秦軍征戰,沒有休養生息的時間,將士已經很疲憊了,特別是和劉邦開仗後,打的非常艱苦,劉邦倚仗山勢險要,與他對峙了三年,百姓怨聲載道,士卒厭戰情緒強烈。
劉邦就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與項羽交戰屢敗屢戰,他之所以還能堅持住,主要靠兩個人,文有蕭何,在後方為他籌措糧草,招兵買馬,為他輸血;武有韓信,自從蕭何月下追回韓信,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連續奪取了魏國、趙國、齊國,迫降了燕國,還斬了楚國大將龍且,韓信給他掙足了面子。
因此韓信在當時至關重要,站在誰一邊,誰就會勝利。
如果韓信被蒯通說服,背棄劉邦,漢軍失敗是必然的,也就不會有大漢王朝了,對於這種挖大坑害人的辯士,劉邦煮了他方解心頭之恨。
蒯通僥倖得活蒯通是個毫無底線的文士,當劉邦煮好開水,準備把他丟進鍋裡時,蒯通慫了,他向劉邦舉了個很下賤的例子:“蹠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這就像我一樣,在韓信帳下,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
“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1] 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史記》劉邦一看這人是個毫無廉恥的廢材,成不了大事,對他沒有威脅,於是主讓他滾蛋了。
-
13 # 陽光初起時
我認為,劉邦之所以要煮了蒯通,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
蒯通跟韓信建議用武力滅掉齊國,致使對漢王忠心耿耿的酈食其受烹身死;
蒯通不顧劉邦的困境,向韓信勸說三分天下背叛漢朝,可謂置劉邦於死地;蒯通曾經專門給項羽呈獻計策,而且有如此的舌辯之能,還不是劉邦陣營的忠臣良謀,對於漢王存有潛在的威脅。正是因為蒯通的存在,曾給劉邦帶來了很多不可估量的後果,讓劉邦耿耿於懷,所以平定天下後想要煮了他。
蒯通,本來的名字是叫蒯徹,後世裡為避漢武帝劉徹名諱所以改名為蒯通。據歷史記載,他非常善於辯論,口才天下無雙,每逢關鍵時刻,往往能緊抓要點陳說厲害關係,以三寸不爛之舌以息天下之爭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其辯才享譽四海。
蒯通勸韓信伐齊,酈食其受烹身死公元203年,韓信先後俘虜了魏王豹,攻破趙、代、燕等地,使諸侯聞風而降,正要率兵東進攻打齊國的時候,卻突然聽說漢王劉邦已派酈食其勸降了齊國,於是韓信就停軍了。這時候,蒯通突然對韓信說: 漢王委派酈食其勸降齊國是私下裡的行動,漢王並沒有專門下詔讓你停止進攻,如果讓酈食其以一人之力勸齊成功,那麼您所率數萬之師建立的功勳反而不如區區儒生。就因為蒯通的一席話,韓信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遂放棄了做人為將的原則,於是趁著齊軍停戰鬆懈的時候,突然發動對齊的進攻,置使酈食其被齊王烹殺,雖然韓信打了勝仗,可是劉邦心中一直耿耿於懷。畢竟酈食其深得漢王的信賴,也是劉邦忠心耿耿的謀士,而最為重要的是如果齊國順利歸降,劉邦對於天下時局的把控,會比韓信採取軍事進攻滅齊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不用日夜忌憚韓信的曠世奇功。所以酈食其的死,劉邦還是有很大損失的,此時韓信已被屠戮,這個仇自然要算在蒯通頭上。蒯通不顧劉邦的困境,向韓信勸說三分天下背叛漢朝韓信被封齊王后,項羽曾派使者來邀請他一同抵抗劉邦,蒯通藉機向韓信進言。目前天下局勢取決於你,您的軍隊是戰爭成敗的關鍵,我曾經學過相面,您的背形貴不可言,當抓住機會三分天下,而後順應民心成就千古大業;漢王喜怒無常,人心難測,不可對他太過相信,人有慾望就會引起禍端,在利益面前沒有什麼真正的情誼;並以忠臣文種、范蠡的事例,說明‘飛鳥盡,良弓藏’功臣良將落得不好下場的常態,如今您功業天下無雙,謀略世間少有,正是功高震主的時候,實際上非常危險;聽從忠告和謀劃是成敗存亡的關鍵,做人要貴在行動,機會很難得,希望您不要再懷疑了。 韓信不忍背叛漢王,又自以為功高劉邦不會虧待自己,於是謝絕蒯通的建議。實際上蒯通的建議,對劉邦來說可謂釜底抽薪,幾句話戳中了漢王的軟肋,差一點使劉邦陷入絕境,如果計謀得逞,那麼很有可能劉邦就得不了天下,甚至身死國滅成階下囚也未為可知,所以從骨子裡劉邦非常的嫉恨蒯通。蒯通曾獻策項羽,且有舌辯之才,對劉邦存有潛在威脅“通善齊人安其生,安其生嘗幹項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項羽欲封此兩人,兩人卒不肯受。”——《漢書·蒯通傳》
據史書記載,項羽起兵反秦的時候,蒯通與好友安期生跑去向項羽獻策,雖然項羽沒有采用他們的計謀,但是想要對他們進行封賞,這兩個人始終不願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蒯通曾經投靠過項羽,跟劉邦的死對頭有過親密的接觸,算是劉邦的敵人。雖然蒯通後來轉投漢軍,但也是一心為韓信謀劃,而且多次獻言進策都絲毫不顧及劉邦的切身利益,甚至想置劉邦於絕境的地步,可見蒯通絕不是劉邦陣營的忠臣良謀。而且他素有遊說權變之術,有著傑出的舌辯之才,方盡天下初定,諸侯未必真心誠服,蒯通的存在,隨時都會給劉邦帶來不可估量損害,所以劉邦對於這樣的謀士難免不心存芥蒂,想要除之而後快。當然,蒯通的舌辯之能,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再一次發揮了效應。後來,劉邦平定了天下,就派人抓到了蒯通準備為酈食其報仇,他對劉邦陳述彼時各為其主,在當時天下混亂帝位不明的情況下,他只能忠於跟隨的人;況且帝位有德者都可以得到它,那時天下人都爭先恐後的去爭權奪利想要成就大業,只是能力不夠罷了,難道要把政見不同的人都殺死嗎?蒯通進一步降低姿態把自己比做狗,使劉邦心生厭棄,進而說出如果殺了自己,那麼再沒有人才肯為劉邦賣命的道理,劉邦突發善心,就把他無罪釋放了。蒯通僅憑言語之才,透過層層利害得失關係的分析,就成功轉移了劉邦的注意力,讓自己從鬼門關上重獲新生,真可謂聰明至極。是以,原本劉邦的煮殺之刑,最終也沒有在蒯通身上真正落實。
-
14 # 農夫說歷史
前言:韓信在劉邦手下當統帥之時個人感覺過於良好,導致其做事說話比較張狂。如在領兵人數上他自認為多多益善,再有在攻佔齊地之後公然要權等等,最後在劉邦平叛外出之時被呂雉所擒殺,死之前還不忘感嘆一句:恨不用蒯通計。也正因為此,蒯通的名字進入到了劉邦耳朵之中,在蒯通被抓之後,劉邦與其有一番對話後揚言要烹殺了他,最後卻得以安然脫身,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劉邦想烹殺他,真是因為他為韓信出過自立為王的計劃?
蒯通對韓信的未來出過什麼建議?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這是劉邦從平定叛亂回來後,呂雉反饋給劉邦處決韓信時的情形。韓信一個“恨”字已經道明瞭他心中遺憾,意思是聽從蒯通之計謀,相信會有不一樣的結局。那麼事實上真能如蒯通所言嗎?看看蒯通給他的分析原因: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意思很明確,就是你韓信不論是接受項羽的拉攏,還是繼續為劉邦服務,其境況都比較尷尬,歸楚的話人家不相信你,待在劉邦這邊的話,其功勳威望太高,有功高震主之嫌。
在楚漢相持之時,蒯通的建議是獨立為第三方,韓信當時的反應是劉邦對自己不錯,況且自己功勞大,應該不會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對於韓信未來的處境,蒯通不止一次建議他獨立。蒯通對韓信而言是謀士,也是“毒士”,這話怎麼說?在酈食其遊說齊國成功之時,是蒯通建議他繼續攻打齊地,最後導致酈食其被齊王烹殺,韓信雖然攻下齊地諸城,卻也為韓信埋下了隱患,韓信以一己私利枉送同僚性命,攻城消耗比遊說要大的多,在齊地被攻下後更是公然要權,如此種種,韓信的未來就只能以“找死”來概括。
蒯通是怎麼逃脫被烹殺的命運?蹠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這是蒯通被抓後,面對劉邦要烹殺他之時所講的話,意思是秦帝國崩塌,天下群雄逐鹿,蹠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而自己就是這樣的情況,當時只知道韓信,為他籌謀有什麼不對?劉邦聽完很受用,就放掉了蒯通。那麼就這些話能說蒯通是偷奸耍滑之人嗎?能。蒯通是什麼人?齊國的說客。能在亂世當說客的其嘴皮子功夫必然了得,而且韓信在臨死之前說悔不聽信蒯通之言,看似是在後悔當初沒采取中立的態度,其實已經是把蒯通給賣了,要知道在多次勸說韓信無果的情況下,蒯通選擇了裝瘋扮巫師逃遁而去,其目的不就是為了受到牽連嗎?既然今日被抓,那就借誇讚劉邦之際,自求脫身得方法又有什麼不對呢?
結語:蒯通在被劉邦抓住之時的言論,讓他從鬼門關脫險靠得不僅僅是賣弄才能,而是說話貼近實際,再加上巧妙的話鋒轉變,蒯通之能巧在一張嘴。
相關史料:
《史記》
《漢書》
-
15 # 沫一凡
蒯通是一個攪亂人心的齊國辨士,也是韓信的謀士。據史書記載,韓信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事無成的,他自己又自命清高,不善於做好人好事來表現自己,所以他沒有機會被推薦去當地出任地方管理的小吏,再加上他不會經商營生,基本上淪落到連飯都吃不上,只能跑別人家裡吃白實。
當席捲天下的秦末農民起義爆發時,自甚清高的韓信也理所當然的去參軍了,作為楚人他是跟著項梁的楚軍作戰。在戰爭中韓信曾給過項羽出謀劃策,但是都被聽不進意見的項羽拒絕了。
等到項羽滅了秦朝,分封諸侯以後,韓信去投靠了劉邦,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當上了漢軍總司令,然後平定關中地區、魏國、趙地、齊國。為了穩住韓信,劉邦在不情願的情況下,正式封韓信做齊王,韓信的赫赫戰功引起了楚國的注意,項羽派人前來說服韓信,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但是韓信想到當初被楚國不重視,到了漢軍之中得到劉邦信任的往事,就很堅決的拒絕了楚國的說降。
這時候韓信的謀士蒯通也出來勸說,讓他不要相信劉邦,要不然乾脆反叛。但是韓信一方面認為自己功勞很大,認為劉邦不會剝奪自己齊王封地,另一方面,他也感謝劉邦破格信任他的恩情,因此也拒絕了蒯通。
等到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以後,他一直非常忌憚韓信等曾經立過大功的異性諸王候,不斷想法設法地削弱他們的勢力。後來韓信在臨死前哀嘆說:“我後悔不用蒯通的計策,結果死在呂后這個女人的手上。”
劉邦聽說之後,讓齊王劉肥逮捕送到了京城。送來之後,劉邦親自審問他,問他為什麼要教韓信造反,說不明白,就要當場將他給扔到大鍋裡煮了。結果蒯通說:“那時我是韓信的手下,當然要為韓信出主意,而且為了爭奪天下出主意的人多得很,難道陛下要把這些人全殺光嗎?”劉邦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把他放了。
-
16 # 山西人老王
蒯通原名徹,是史家給改名為通,那個時代只要是敢稱謀士,都懂陰陽玄學,蒯通就是一個能預測未來,又不安分的人,想用自己的術安排天下大事。在韓信帳下出謀劃策,也深得韓信信任,為韓信設謀兩次,滅齊得韓信贊同,然而想更進一步時,背劉自立受到韓信反對,嚇得裝瘋逃走了。韓信被殺時一句話把他賣了。劉邦得知蒯通曾勸韓信謀反,要把他烹了,蒯通以狗為其主吠人自解,可能已經算到韓信會被殺,自己不會死於刑,勸韓信自立等於設謀救韓信,為人也算可以了。劉邦知韓信未聽蒯通之言,彼時能反而不反,今已失勢又怎麼會反,毀了一代兵仙可能有悔意,放過了蒯通。也可能劉邦一向輕慢士人,沒把他當回事。
回覆列表
我是史山泛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蒯通又叫蒯徹,在史書中一般都是稱呼他為蒯徹。
蒯徹被稱為辯才無雙,只能說曾在韓信手下為謀士。而蒯徹出現在劉邦面前,也是因為韓信臨死前說出來的,這才使得被劉邦所知,也有了後面要抓住蒯徹準備煮了他。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劉邦之所以要煮了蒯徹,主要的問題就在於蒯徹給韓信出的計謀。
韓信作為劉邦手下的大將,可以說對於劉邦在與項羽的爭鬥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漢朝的天下有大半都是韓信幫著打下的。
而韓信真正權勢達到巔峰時刻,是韓信聽從蒯徹之言。打亂了劉邦不費兵力收服齊國的計劃,使得韓信在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有了滅國之功。
而這時的韓信也聽從蒯徹的計謀,派人上書給劉邦說自己要當代齊王。對於劉邦來說,韓信的這個要求過分,但是他又無可奈何,因為韓信太重要了對於整個楚漢戰場。
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請為假王以鎮之。”漢王發書,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在韓信成為齊王之後,蒯徹看出了天下的局勢其實韓信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這時的蒯徹勸韓信乾脆脫離劉邦獨立為王,當時的楚漢正在關鍵時刻。韓信有兵,還有領兵之才,如果他決定幫助誰,誰就能取得天下,甚至韓信擁有天下。勸韓信獨立,從而使得天下形成三分的局勢,用這個機會換取更大的利益。
這就是蒯徹給韓信出的計謀,也是劉邦要煮了蒯徹的原因。但是韓信認為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也就沒有脫離劉邦,最後死在蕭何和呂后的算計之下,才有了臨死後悔沒有聽從蒯徹的計謀。
不過蒯徹面對劉邦,也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脫身,可以說辯才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