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天璟
-
2 # 仗劍天涯是書生
宦官專權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同時也是專制政權所特有的毒瘤。縱觀世界史,只有中國出現過這個問題,其他各國從未有過!因此宦官專權也可視做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宦官的歷史幾乎和中國的封建史共始終,最早的宦官據說出現在周朝(記不清了,多多包涵)!而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宦官專權應該是嫪毐,不過因為他是假太監,因此嚴格來說這不算真正的宦官專權。在他之後就是臭名昭著的趙高,他才是第一個由宦官執掌大權的人!此先例一開,之後歷朝歷代都或多或少存在這個問題,其中尤以漢唐明三朝最為嚴重!現在來談一下三個朝代的共同點:首先,這三個朝代都是長期統一的朝代,漢唐明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持續時間最長的幾個統一王朝。為什麼這長期統一的王朝容易出現宦官專權,我覺得由於國家的長期統一穩定,往往容易使得統治者生活腐化,這樣就給了他們身邊的宦官討好拍馬的機會,久而久之皇帝就容易相信他身邊的宦官,而願意把權力交給他們!其次,宦官專權大多出現在王朝的中後期。這是因為一般王朝初期,統治者大多有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經歷,因此都有著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頭腦,面對繁重的國事,他們往往能堅持下來。但到了中後期,皇帝大多生長在宮廷,既沒有充沛的體力也沒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來應付繁重的國事,這就給了最接近皇帝的宦官們以竊取最高權力的機會!最後一點,這三個朝代都是漢人的政權。少數民族統治漢人,因為他們在人數上遠遠少於漢人,因此他們的統治者警惕性很高,就象斯巴達人一樣(這點尤以滿清為甚)!因此他們的皇帝不像漢人那樣嬌生慣養,同時生活也不太奢華,對宦官的依賴也就少,宦官也不大容易取得權利!
接著說一下,這三個朝代宦官問題的不同之處!
首先,起因不同。
漢代的宦官專權是為了對抗外戚而產生的,因為東漢中後期的皇帝大多比較短命,因此即位的皇帝大多年齡很小,這個時候權力就掌握在太后手中,太后要控制朝政,就必須要依賴外戚。但當小皇帝長大後,就會和外戚發生衝突,但由於外戚把持了朝政,朝庭上的大臣多是外戚集團的人,因此皇帝要想奪權就必須依靠身邊的宦官。這樣等到推翻了外戚,皇帝為了嘉獎幫他奪權的宦官,就會給予他們權力,再加上皇帝信任他們要超過信任大臣,所以宦官就很容易控制皇帝來打擊反對他們的文官集團!
唐代中後期由於番鎮的問題,使得皇帝對武人不太放心,比較信任宦官,他們認為宦官就象他們的家奴,比較容易控制,而且宦官也不可能當皇帝,所以不必擔心他們會造反。因此,皇帝就不斷的削弱武將的權力,轉而交給宦官,如派往各地的監軍就是為了防止武將的叛變。可是,當皇帝把他的警衛部隊"禁衛軍"的軍權也交給宦官時,形勢就發生變化了,這個時候皇帝的人身安全就操控在宦官手中,這下皇帝就變成了傀儡了,任由宦官們擺佈了。
明朝的宦官專權則是由於制度的原因,在歷朝歷代,只有明朝的宦官可以享受讀書的權力,而且還可以正大光明的處理國家大事,這些都是合法的!因為明朝的中央集權可以說到了極致,皇帝的權力由於宰相的被廢除而大大的加強了,可是隨之而來的是皇帝要處理的事務也就越來越多。皇帝精力再好也忙不過來,儘管有內閣輔助,但內閣說到底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他們沒有決定權的,他們只能提出建議,然後由皇帝來決定。因此在皇帝身邊就必須有人來幫助他,而宦官則是最好的人選。這就有了司禮太監和秉筆太監這兩個職務。起初,司禮太監只是為皇帝閱讀由內閣遞交上來的奏章,並將其中的重點畫出交由皇帝閱覽,他們做的是減輕皇帝負擔的工作。但到了後來,由於皇帝對處理國事的興趣越來越低,因此就有了為皇帝批閱奏章的秉筆太監。這樣大權就落到了宦官的手中!
其次,專權的形式不同。
漢代和明代的宦官專權的形式有些相似,都是透過皇帝來達到專權的目的,但又有所區別。
漢代的宦官是透過取得皇帝的信任,向皇帝提出他們的意見,從而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明代則是通過代皇帝批閱奏章來達到控制的目的!而唐代的宦官則比較直接,他們掌握了皇帝的生殺大權,把皇帝當作了傀儡,直接掌握權力,有點類似歷朝歷代的權臣!最後,危害的程度不同。
漢代的宦官對國家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使朝政陷於混亂,尤其是在財政上,他們大多貪得無厭,是加速王朝滅亡的催化劑!唐代的宦官對皇帝和皇權的危害比較大,因為他們控制了禁衛軍,所以對皇帝的人身安全有了威脅,甚至直接參與對皇帝的廢立!
而明代的宦官則有點區別。因為明代的宦官是機會受正規教育的,他們中間不少人也有為國為民的,對國家也是有所貢獻。比如神宗時的馮保,他和張居正一起執政,正是由於他支援張居正的改革,才延緩了明朝的滅亡!當然更多的是為滿足私欲而危害國家的人!因此明一代的宦官對明朝是有功有過的!
唐的宦官往往和藩鎮相互勾結,內外呼應。李訴這種名將在外鎮的時候也不例外。另外唐的宦官沒有明的宦官那種權力。他們雖然有過弒君的行為,但是絕沒有多大的行政權力,不象明的宦官可以掌握東西廠、錦衣衛這些權力很大的特務機構(其實是監察機構的一部分)。唐的宦官掌握的往往只有左右神策軍和樞密院,這些只是皇帝的禁衛機構,不涉及外庭政治。在一般的時期,唐的宦官與朝官基本上是對立的關系。實際的權力並沒有從中樞轉移出來,所以帶來很大的矛盾。很多宦官都覬覦著有一個名位,但是往往不能遂願。像李輔國這種大宦想做宰相,都被其他宰相集體拒絕。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基本上過一段時間就要爆發一次衝突,要麼皇帝出面拿掉宦官,要麼借朝臣除去宦官。甘露之變可以說是矛盾最尖銳時期的體現。儘管有人(甚至宰相)依附於宦官,但是僖宗以前,宦官始終是無法順利操控政治的。穆敬兩朝,宦官有擁立之功,但是由於中樞有裴度等一班老臣,宦官始終不敢染指朝政,只好帶壞皇帝,暗地裡下手。牛黨成員大多是依靠宦官上臺的,但是宋申錫案後,牛僧孺都覺得宦官做得太過火了,以抗議的姿態請求罷相。所以,我認為唐的宦官之所以看起來很囂張,主要還是由於和皇帝距離近的關係。後來當宦官真正介入政治的時候,藩鎮又佔了上風。監軍制度可以說是宦官出風頭玩弄權力的一個大方面。此事不知道誤了多少人。唐武宗時出兵澤潞,李德裕力主不用宦官監軍,取得了大成功。很遺憾這個沒有保持下來。
-
3 # zf浩浩
漢,這裡指的是東漢,唐和明的宦官專權相同之處都是干預朝政,使朝政更加腐敗,嚴重威脅皇權和統治。不同之處個人感覺,東漢的宦官專權是因為皇帝一開始想借助身邊的宦官來對抗外戚勢力達到制衡的作用,沒想到後來失去控制讓宦官做大到了可以左右朝政廢立皇帝的地步,例如十常侍。唐朝和東漢相似又不盡相同,從安史之亂後宦官因擁立有功,平叛有功而得到信任封官,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也到了禍亂朝綱,廢立皇帝的地步,例如,李輔國,仇士良等。明朝宦官專權從永樂大帝朱棣就初見端倪了,鄭和得到成祖的重用。後面的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的大宦官!但是明朝的宦官專權始終鬥不過皇權!全部在達到巔峰後被皇帝致命一擊就煙消雲散了。所以說明朝的君主專制已經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已然不是三兩個太監所能撼動的了!
-
4 # 別山居士
漢,唐明宦官共同之處都是透過皇帝掌握最高權利,控制政務來達到個人目的,漢宦官是對抗外戚,唐宦官直接操控皇帝,明宦官與重臣合作把持朝政對朝廷也有一定的貢獻,共同之處打擊群臣結黨營私,不同之處則直接行使皇權,和間接行使皇權
-
5 # 七品闡史官
宦官群體的出現,本意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皇權,並體現皇權的神聖,但宦官群體的失控最終卻釀成了多個朝代的宦官亂政。
漢朝時的宦官大規模亂政,還是在東漢才出現,具體來說是桓、靈二朝。東漢最著名的宦官團體莫過於“十常侍”。東漢之君為了制約外戚,就用宦官來對付他們。等到宦官壓制不住了,又反過來用外戚來對付宦官。東漢王朝的歷史,也是一部外戚和宦官互掐的歷史。東漢宦官雖“抱團取暖”,但對政治的影響力僅限於中央朝廷和皇帝本人。
自唐高祖李淵到唐哀宗李柷,除去武則天和唐殤帝,大唐一共有20位天子。但這20位天子中,竟有8位死於太監之手,佔比高達40%!唐朝除了一位賢宦高力士,其他的宦官均非善類。他們手握兵權,掌握著護衛宮廷的禁軍——神策軍。相比於地方上的手握重兵的將領,掌握宮廷禁軍對皇帝的更加重要。前者威脅的是皇權與江山,後者則直接威脅皇帝本人的生命安全。正因為唐朝的宦官手握禁軍,所以他們在干政、亂政的同時,也掌握著皇帝的性命。
明朝有幾個比較知名的宦官如:代皇帝行使“批紅”之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出身的王振、劉瑾和魏忠賢等。明代宦官的權勢也可見一斑。但終大明一朝,宦官集團全面壓倒文官集團的只有天啟一朝短短7年的時間。其他幾朝,皇帝大多是利用宦官集團和以內閣為代表的文官集團互相牽制,達到了“彼此頡頏,不敢相壓”的權力平衡。
最後總結一下,東漢時期的宦官透過依附和順從皇帝,幫助皇帝打擊外戚,取得與皇帝“榮辱與共”的地位。而唐朝時期的宦官則比較生猛,透過掌握禁軍,以弒君和傭立傀儡的方式,讓自己從根本上掌控皇權。最後明朝的宦官權力全部來源於皇帝,宦官集團就是皇帝的遮羞布。
-
6 # 時光隧道2019
三個朝代宦官專權的共同點:
一、這三個朝代都是長期統一的朝代,漢唐明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持續時間最長的統一王朝。由於國家的長期統一穩定,統治者生活腐化,他們身邊的宦官得到了溜鬚拍馬的機會,時間久了皇帝很容易相信他們,並給他們一定的權力。
二、宦官專權大多出現在王朝的中後期。因為王朝初期,統治者有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經歷,因此都有著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頭腦,來面對繁重的國事。但到了中後期,皇帝大多生長在宮廷,既沒有充沛的體力也沒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來應付繁重的國事,這就給了宦官們以竊取最高權力的機會。
三、這三個朝代都是漢人的政權。少數民族統治漢人(比如滿清),因為在人數上少於漢人,因此他們的統治者警惕性很高,他們的皇帝不像漢人那樣嬌生慣養,同時生活也不太奢華,對宦官的依賴也就少,宦官也不大容易取得權利。
三個朝代宦官專權的不同之處:
一、起因不同。漢代的宦官專權是為了對抗外戚而產生的,因為東漢中後期的皇帝大多比較短命,因此即位的皇帝大多年齡很小,這個時候權力就掌握在太后手中,太后要控制朝政,就必須要依賴外戚。但當小皇帝長大後,就會和外戚發生衝突,由於外戚把持了朝政,朝庭上的大臣多是外戚集團的人,因此皇帝要想奪權就必須依靠身邊的宦官。等到推翻了外戚,皇帝為了嘉獎幫他奪權的宦官,就會給予他們權力,再加上皇帝信任他們要超過信任大臣,所以宦官就很容易控制皇帝來打擊反對他們的文官集團。唐代中後期由於番鎮的問題,使得皇帝對武將不太放心,比較信任宦官,他們認為宦官就是家奴,比較容易控制,也沒必要擔心他們會造反。因此,皇帝就不斷的削弱武將的權力,轉而交給宦官,如派往各地的監軍就是為了防止武將的叛亂。但皇帝把他的警衛部隊"禁衛軍"的軍權也交給宦官時,形勢就發生變化了,這個時候皇帝的人身安全就操控在宦官手中,皇帝就變成了傀儡了,任由宦官們擺佈了。
明朝的宦官專權則是由於制度的原因,在歷朝歷代,只有明朝的宦官可以享受讀書的權力,而且還可以正大光明的處理國家大事,這些都是合法的。因為明朝的中央集權可以說到了極致,皇帝的權力由於宰相的被廢除而大大的加強了,可是隨之而來的是皇帝要處理的事務也就越來越多。皇帝精力再好也忙不過來,儘管有內閣輔助,但內閣說到底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他們沒有決定權的,他們只能提出建議,然後由皇帝來決定。因此在皇帝身邊就必須有人來幫助他,而宦官則是最好的人選。這就有了司禮太監和秉筆太監這兩個職務。起初,司禮太監只是為皇帝閱讀由內閣遞交上來的奏章,並將其中的重點畫出交由皇帝閱覽,他們做的是減輕皇帝負擔的工作。但到了後來,由於皇帝對處理國事的興趣越來越低,因此就有了為皇帝批閱奏章的秉筆太監。這樣大權就落到了宦官的手中!二、專權的形式不同
漢代和明代的宦官專權的形式有些相似,都是透過皇帝來達到專權的目的,但又有所區別。漢代的宦官是透過取得皇帝的信任,向皇帝提出他們的意見,從而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明代則是通過代皇帝批閱奏章來達到控制的目的。而唐代的宦官則比較直接,他們掌握了皇帝的生殺大權,把皇帝當作了傀儡,直接掌握權力,有點類似歷朝歷代的權臣。
三、危害的程度不同
漢代的宦官對國家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使朝政陷於混亂,尤其是在財政上,他們的貪得無厭,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唐代的宦官對皇帝和皇權的危害比較大,因為他們控制了禁衛軍,對皇帝的人身安全構成了威脅,甚至直接參與對皇帝的廢立。而明代的宦官則有點區別。因為明代的宦官是受正規教育的,他們中間不少人也有為國為民的,對國家也是有所貢獻。比如神宗時的馮保,當然更多的是為滿足私慾而危害國家的人,因此明一代的宦官對明朝是有功有過的。
唐代的宦官往往和藩鎮相互勾結,內外呼應。另外唐的宦官沒有明的宦官那種權力。他們雖然有過弒君的行為,但是沒有大的行政權力,不象明的宦官可以掌握東西廠、錦衣衛這些權力很大的特務機構。唐的宦官掌握的只有左右神策軍和樞密院,這些只是皇帝的禁衛機構,不涉及外庭政治。
-
7 # 閒掛銀鉤
在看《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的時候, 明英宗朱祁鎮身邊的大太監王振,他仗著少年時期跟朱祁鎮之間的那些情誼,仗著朱祁鎮寵信他,就作威作福,在朝中結黨營私。導致明朝十幾萬大軍被一舉殲滅,朱祁鎮被擒。這就是在當時宦官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我們後代對歷史上的宦官都持貶的態度,像魏忠賢等人的行為都讓人咂舌。 漢,唐,明都出現了宦官專權,他們的異同之處,要基於當時的歷史背景。相同點:一:基本都出現在朝代的中後期,進而導致朝代的更替。
二:宦官都有一定的勢力和權力
不同點:
歷史背景不同
漢:對抗外戚
西漢的時候,聽的最多的就是外戚專政。讓皇帝頭疼的也是外戚,接著是和皇帝唱反調的文官。而且西漢的時候,宦官不都是閹人,也有些是普通文官。而有的中常侍,也都由文官來做。
到了東漢時,這些宦官都是閹人。普通文官和閹人的性格特徵,也會有所差異的,宦官心更狠。後來東漢為了避免西漢外戚橫行,君主開始扶植宦官(因為他們往往很聽話,至少表面上聽話),以求達成外戚、文官和宦官權力平衡的局面。但卻適得其反,反而出現大量外戚專權或者宦官專權的情況。漢末天下大亂的導火索,可能就是外戚何進和宦官中常侍的鬥爭了。唐:掌握兵權 唐朝宦官當權,比如高力士。要從唐玄宗時期說起,當時凡是大將出徵,為了對將士在邊境的行為進行監督,朝廷就會派一名隨行的宦官,這些宦官的地位比起領兵的將領來說絲毫不弱,於是就憑藉著皇上的權威,很多宦官就開始在軍中勒索,瞎指揮,欺凌將士們,但是將士們卻又無可奈何。宦官當權和宦官在朝廷中處在的一個特殊機構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秘書處是當時的重要決策的機構,而這個機構就是以宦官集團為主要支撐的,宦官在這裡,有些才幹的大臣就會被集團排擠,剩下的就狼狽為奸,禍國殃民。而且從唐德宗時期開始,皇帝把守衛京城安全的機構的將領也替換成了宦官,這一舉措讓宦官的地位又上升了一大步,也開始掌握國家的軍事權利。明:處理內閣事務 明朝時,我們都知道內閣,在電視劇中可以看到中央集權制度已十分完善,朝政大權皆取決於皇帝。朱元璋撤銷了丞相這一職位,但國家大事太多了,皇帝又不是機器人,所以建立了內閣來處理政務,來充當皇帝的左膀右臂。內閣大臣的作用就是幫助皇帝閱覽奏章,重要的批上紅字,在交給皇帝審批,在所有的奏章中,刪繁就簡,皇帝的工作就輕鬆很多,畢竟多了一堆的秘書。 朱元璋後代,由於皇帝沒有朱元璋勤勉,內閣的擔子就重了,權力也大了,內閣首輔的職權反而超越了曾經的宰相。為了限制內閣,明代皇帝們任命司禮監太監代皇帝批紅。明朝有名的宦官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皆曾任司禮監主管。 但相比之下,明代的宦官沒有唐的猖狂,沒有像唐一樣可以左右皇帝,甚至殺死皇帝。 宦官本是服務皇族,但卻被賦予的權利過大,有皇帝賦予的基本權利,也有外邊大臣的虛與委蛇,導致宦官自以為是,為所欲為,為國家帶來災難。 -
8 # 金刀說史
唐朝完全區別於其他兩個朝代,在於太監掌握軍權,後期靠神策軍隨意廢立皇帝
漢朝所謂十常侍多厲害,輕鬆被滅
明朝東西廠制度是為了平衡文官集團設立的,皇帝用的好時候可以不上朝盡知天下事,只有崇禎這樣的憤青才聽信東林黨人讒言自斷臂膀,最後落得國破人亡的下場
-
9 # 棒槌襖襖
中國歷史朝代中,宦官干政的局面層出不窮。其中東漢、唐朝、明朝宦官集團造成的禍亂最為劇烈。這三個朝代裡面,唐朝的閹禍可謂是最厲害的,它直接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東漢和明朝的宦官之禍,還僅僅是宦官矇蔽皇帝,竊取皇帝的威權而肆虐天下。但是在唐朝的後期,宦官的權力反而在皇帝之上。擁立皇帝、廢掉皇帝、殺害皇帝,都操縱於宦官之手,其隨心所欲有如兒戲,實在是自古以來沒有出現過的變亂。究其根源,全是因為唐代的宦官掌握了禁衛軍,管制著樞密院。唐朝皇帝真所謂是:“本末倒置,授人以柄”。等到宦官集團的勢力形成,即使有英明的皇帝和能幹的宰相,也對他們無可奈何了。有唐一代的權宦,自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開始,逐漸驕恣跋扈。如李輔國、魚朝恩、竇文場、霍仙鳴、吐突承璀、仇士良、劉季述等人,都曾經廢立、囚禁甚至殺害皇帝。最終,唐王朝在這些宦官的擺佈下走向了滅亡。
明朝的宦官之禍較之唐朝稍微輕一些。明太祖朱元璋曾頒佈禁令,宦官不得干預政事,官秩不能超過正四品。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皇帝大多數昏庸懶政,不願意親自批閱奏章,於是就讓親信宦官代勞。代皇帝批閱奏章的宦官一般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由於和皇帝朝夕相處,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在批閱奏章的同時,逐漸也就掌握了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務機關錦衣衛和東、西廠。有明一代,為禍較烈的宦官有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人,但他們基本上還能受制於皇帝,沒有出現像唐朝時期的廢立弒君之事。
東漢中後期的皇帝大都是年幼即位。即位後,首先要依靠太后一族來輔政,於是,皇帝的外爺、舅舅等人就掌握了朝政,造成外戚專權。小皇帝長大後,不甘心權力被外戚操控,只能依靠身邊伺候的宦官來推翻外戚 ,然後宦官就接掌了朝政。這樣幾次迴圈下來,就出現了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輪流執政的局面。東漢最著名的宦官集團就是“十常侍”,“十常侍”掌權後,大肆引用私人,賣官鬻爵,貪贓枉法,禁錮士人,最後激起全國性的“黃巾軍起義”,使東漢王朝在分崩離析、軍閥割據的局面下走向了滅亡。
所以,這三個朝代的宦官擅權,其共同點是宦官竊取了皇帝的威權,任意妄為,致使天下大亂。其不同點是為禍的嚴重程度不一樣。按照由重到輕來排序的話,唐朝堪稱最烈,明朝次之,東漢則更次之。
-
10 # 竹書木簡
宦官史可追溯到夏商周時代,但對宦官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是《周禮》。
《周禮》是先秦時期的書籍,記載了周代的制度。
《周禮·天官·冢宰》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酒人,閹十人。”“漿人,閹五人。”“籩人,閹一人。”“醢人,閹一人。”
《周禮·地官·司徒》中記載:“春人,閹二人”。“鱅人,閹二人。”“槁人,閹八人。”“女槁,每閹二人。
《周禮·春官·宗伯》雲:“守祧,閹八人。”
這些人主要是為王族飲食服務。比如造酒、舂米、裁製衣服、侍奉王公貴族日常生活起居的。
到了西周末期,禮崩樂壞,各種僭越之事層出不窮。從前從事服務貴族日常雜務的宦官逐漸走入歷史的前臺。
齊國寺人貂,是可以考證第一個參加國家外交事務的宦官。
有證可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宦官發生的禍亂,也是發生在齊國的“豎刁”之亂。
漢代的宦官專權主要發生在東漢。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士。”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從事宮中雜務的再不會有“士人”,全部由宦官擔任,排除了士人在宮內活動的機會。這為以後宦官干政埋下了禍根。到漢明帝時,宦官已經制度化、合法化了。
漢和帝時,宦官開始干政。
當時最為著名的宦官就是鄭眾。漢和帝10歲登基,竇太后臨朝、竇憲執政。漢和帝15歲時因為滿外戚干政,但又無法與外臣接觸,只能由宦官代為轉達。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已經是掌管池苑官的鄭眾身上。
鄭眾精心謀劃,於永元四年,乘竇憲回到洛陽時,關閉城門,用武力逼迫竇憲交出大將軍印綬,並命令他和他的兄弟自殺,其宗族及賓客一律免官治罪。鄭眾因功升任大長秋,參預朝政。由於他謹敏有心機,並辭多受少,不貪功勞,後被封為剿鄉侯,成為東漢第一個封侯的宦官。又過了5年,食封加至一千八百戶。鄭一生沒做什麼壞事。但卻為東漢宦官干政開了先河。
在其後,安帝、少帝、順帝、衝帝、桓帝、靈帝、獻帝無一不是被宦官所左右,宦官封侯者更是不在少數。整個東漢末期,朝廷成為宦官的朝廷。朝廷造成宮廷大亂,各地軍閥趁機雄起爭鋒,可以說東漢的滅亡是亡在宦官手裡。
唐代可以說是宦官為禍的第二個高峰。唐太宗定製,內侍省不制三品官,內侍是長官為四品。到了神龍年間,宦官已達到三千多人,超授七品以上的達兩千,但是三品以上的很少,但是武天時代開始寵幸宦官。
唐玄宗後期,宦官開始干預朝政。最有名的就是高力士,負責進奏文表,國家大事先要由高力士過目才能定奪。在軍事上宦官開始有了實權,領兵出征者不在少數。但總體上來說,皇權沒有受到影響,宦官與朝臣相安無事。
肅宗代宗時期,宦官開始大肆干政。宦官李輔國被肅宗李亨封了許多重要的官職。“三司制獄,隨意區分,皆稱制敕,無敢異議者!”唐代宗的寵信程元振則取代李輔國,任判元帥行軍司馬,專制禁軍。另一名宦官魚朝恩則被封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管九節度軍事。
到了德宗末年,憲宗初年,宦官又擔任了樞密使,從而控制了文職,權力與宰相相當。
至此,朝廷大權盡落宦官之手,宦官在唐朝全面掌權,大唐朝也全面走向衰亡!
明代立國後,朱元章本是極力限制宦官權力的。比如太祖實錄中就記載:內臣不得識字;內臣不得兼有外臣的文武官銜;內臣不得與外臣有書信往來,內臣官階不得超過四等等。甚至皇宮門口還立有鐵牌: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但實際上執行並不嚴格。朱元章不但派宦官外出監視外臣、武將,而且還派宦官為使臣出使高麗、安南、琉球等國。
明成祖朱棣開始大理使用宦官,一是派駐地方駐實;二是承擔出使任務;三是透過東廠實行偵察、監視之責。明朝的宦官是歷史上人數最多時代,宮內和宮外人員超過萬人。王振、曹吉祥、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都曾權傾朝野,為皇帝和外臣豎起了藩籬。
之所以形成這種情形,一方面是制度造就,另一方面是皇帝放縱。皇帝收回相權,又不能事必躬親,只能有宦官代勞;外臣是否忠於皇帝、忠於職守,讓宦官充當監察機構,朝廷監督。
所以,宦官干政看似水道渠成!
綜上所述,漢代、唐代、明代是宦官專權的三個高峰。但三個朝代專權的方式各有不同:漢代宦官是以控制皇帝來達到專權的目的;唐代是透過全面奪權,掌握政權、軍權全面專權亂政;明代則是因制度的缺陷和皇帝的縱容,使宦官專權亂政。
-
11 # 夢想歷史君
宦官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封建統治者的內侍人員。他們雖然身體有缺陷,但比任何人都接近權力中樞,又加以身體缺陷帶來的心理扭曲,同時在封建統治者疏於管理時,經常出現其專權的情況,這種專權在漢、唐和明三朝尤為突出。
共同點漢、唐和明三朝宦官專權歸根結底為君主專制的結果。
這三朝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普遍出現在王朝中期和後期,通常在這一時期專制王朝的統治者們往往達到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頂峰,不同於王朝草創時期開國君主們勵精圖治,此時的封建統治們已利令智昏,作為君權的附屬產品——宦官也跟著水漲船高走上歷史舞臺,宦官專權由此開始。
不同點1.漢朝宦官專權
漢朝的宦官專權主要出現在後漢時期,其主要特點是外戚、宦官交替執掌朝政。
後漢初期根據前漢的經驗教訓,非常注意外戚干政,因此嚴格限制其權力。章帝駕崩後,皇帝普遍低齡化、幼兒化,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太后臨朝,外戚掌權的局面。同時小皇帝們大多非太后親生,畏懼外戚,害怕遭到廢黜,因此無奈只能利用宦官集團,伺機清除外戚,故此宦官開始了專權之路。
漢末 十常侍之亂
2.唐朝宦官專權
唐朝的宦官專權的主要特點為宦官執掌兵權。
唐中後期德宗時期,初設由宦官統帥的神策軍、天威軍等禁軍。宣宗時期出現樞密院,其長官樞密使也由宦官擔任。這樣形成了宦官對軍隊的絕對掌控,為後期宦官專權乃至擅行廢立(著名的甘露之變)奠定了基礎。
唐朝 神策軍
3.明朝宦官專權
明朝的宦官專權的主要特點為受皇權嚴格掌控。
與歷朝歷代的宦官專權不同的是,終明一代的宦官權力都是皇帝有心或無心臨時授予的。因此奠定了明代宦官權力始終無法觸碰君權底線,只能在皇權允許範圍內活動。但由於明朝皇帝個人修為性格所導致,明朝的王振、劉瑾和魏忠賢等宦官專權行徑凸顯的尤為誇張,但在專制君主稍加干預下就會立刻終止,佐證了其受皇權嚴格控制的特點。
明朝 司禮監掌印太監 劉瑾
-
12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宦官是歷代皇室中的服務人員,但是在東漢、唐朝和明朝三朝中為患深重。宦官獲得權力都源於帝王的偷懶懈怠甚至是出於對相關利益集團的Ottimo:唐玄宗、漢宣宗啟用宦官是出於偷懶,而東漢和帝劉肇啟用宦官是獨抗外戚奪回皇權。總之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這些啟用宦官的帝王都以為皇權足以壓制宦官,但是不是後世所有帝王都有雄才偉略啊。啟用宦官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宦官勢力一發不可收拾。漢唐明歷史上基本最強盛的三大王朝滅亡都和宦官有很大的關係。下文我們詳細闡述漢、唐和明朝宦官專權的前因後果以及他們的異同。東漢宦官專權是皇帝扶植起來對抗同樣專權的外戚的工具
漢朝的宦官主要指的是東漢,東漢有兩大痺症外戚和宦官專權。東漢王朝幼年繼位的皇帝比比皆是,小皇帝和太后為了鞏固皇權肯定要啟用大量的外戚。外戚與宦官專權兩大痺症貫穿東漢王朝始終,最後由大將軍何進引入西涼董卓入京誅殺十常侍結束東漢瀕臨滅亡。
東漢光武帝劉秀深知外戚參政的弊端,因為西漢政權就是一位外戚王莽篡位結束的。所以劉秀開創東漢後規定“外戚不得封侯干政”,這條規矩在光武帝劉秀和漢和帝劉莊時期得到了徹底貫徹。但是到了漢章帝劉炟時發生了變化,劉炟冊封皇后竇氏的家人竇固等人擔任大司馬大將軍等職務。從此外戚勢力在東漢一朝開啟專權的傳統,而繼位的漢和帝劉肇繼位後竇太后臨朝聽政,竇氏更加飛揚跋扈。
當膨脹的竇憲甚至打算效仿王莽篡位謀害漢和帝時忠臣良將都不在身邊,14歲的小皇帝只能透過身邊的宦官賦予權力串聯大臣剪除叛亂。自此以後東漢小皇帝層出不窮,必然帶來的結果就是外戚專權(皇太后大量啟用孃家人)。漢安帝時期為了奪回鄧太后家族把持的權力再次啟用宦官,成功後大量宦官被封侯已經成為一股無法控制的力量。東漢王朝後期的皇帝幾乎沒有正常繼位的,無不是在外戚和宦官的左右影響下繼位。然後重複著繼位、政變奪權、早亡、小皇帝繼位等一個又一個的迴圈。直到漢少帝劉辯時期大將軍何進為了對抗十常侍引野心家董卓進京結束,無論是宦官還是外戚都被董卓驅逐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廢漢少帝立劉協為漢獻帝,東漢進入倒計時。
唐朝宦官勢力起於唐玄宗對於地方節度使的不信任,所以從監軍開始到宦官李輔國開始掌兵權、封國公進而宦官染指樞密使、禁軍唐朝的宦官不但人數龐大,而且有確定官職。唐朝除了開國皇帝李淵以外,從太宗李世民開始到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等無不適充滿了軍事政變。況且安史之亂開啟藩鎮以後,皇帝對於領兵大將信任度大大降低於是派駐宦官為監軍。監軍代表皇帝權力很大,所以免不了為了自己的利益上下其手。所以軍隊對於監軍非常反感,所以很多將領被監軍進讒言後得到悲慘的下場。
唐肅宗繼位後懦弱無能,太監李輔國逐漸掌握當權。李輔國權傾朝野,不但地方節度使都由其一手掌控就是朝臣奏報政務都得他先過目後才能到達肅宗手裡。李輔國驕橫跋扈到什麼程度?在擁立唐代宗李豫登基後,甚至說出“皇上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當李輔國被出師後魚朝恩掌握了大權,最後同樣因窺視皇權被處死。隨後唐德宗後期宦官逐漸掌控禁軍,這為以後宦官操皇帝廢立埋下了隱患。
從唐玄宗李隆基提拔高力士並向軍隊中派駐監軍開始宦官勢力就一發不可收拾,進而掌控樞密使、禁軍成為一股獨立的勢力深刻影響著唐朝中後期的朝局。雖然皇帝自以為技高一籌利用宦官來牽制地方,製造平衡來保證皇權的絕對地位。但是隨著宦官勢力的增長,皇帝反而成為了宦官操控的物件。所以一飲一啄皆有定數也許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當然唐朝最終宦官勢力的終結也在逆賊朱溫的手上,朱溫篡位後終結唐朝建立後梁開啟五代。
明朝宦官起初是因為明宣宗朱瞻基偷懶培養宦官處理政務,後來成為帝王制約內閣等文官集團保證皇權的手段。明朝在太祖朱元璋時期拼命加強皇權,甚至在胡惟庸案後都廢除了丞相。皇權的空前集中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皇帝太累,很多政務都需要皇帝親自處理。到明成祖朱棣時期不得不弄出一個內閣提供諮詢,到明宣宗朱瞻基時感覺太累直接把提供諮詢的內閣變成了權力機構。不但如此還培養宦官能夠處帝王私人檔案並正式與朝廷官員聯絡。朱瞻基自以為宦官依附皇權而生,所以在忠誠方面是文官無法比擬的。誰知道後來發展成無法遏制的頑疾。
本來明朝在明成祖時期文武集團互相制衡,但是仁宗、宣宗時期改國防政策從擴張為保守。武勳集團逐漸衰落衰落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後武勳已經無法制約文官,所以帝王不得不啟用宦官勢力對抗文官集團。但是在明朝宦官勢力有個特點就是依附皇權,所以崇禎才會輕鬆解決前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雖然明朝宦官掌握了披紅、票擬權力甚至控制廠衛對大明形成了危害,但是始終無法對皇權形成威脅。
小結:
東漢、唐、明三朝宦官專權各有各的特點,最大的共同點都是皇帝主動引入宦官勢力。在無法制約後成為危害朝廷的弊病,最終由於不同的歷史因素和背景導致不同的結局。
-
13 # 三月的豬鼻子
宦官專權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同時也是專制政權所特有的毒瘤。宦官的歷史幾乎和中國的封建史共始終,最早的宦官據說出現在周朝。其中尤以東漢唐明三朝最為嚴重。
一、共同點:
1.這三個朝代都是長期統一的朝代,東漢唐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持續時間最長的幾個統一王朝。由於國家的長期統一穩定,往往使得統治者生活腐化,久而久之皇帝就容易相信他身邊的宦官,而願意把權力交給他們。
2.宦官專權大多出現在王朝的中後期,因為一般王朝初期,統治者大多有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經歷,因此都有著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頭腦,面對繁重的國事,他們往往能堅持下來。但到了中後期,皇帝大多生長在宮廷,既沒有充沛的體力,也沒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來應付繁重的國事,這就給了最接近皇帝的宦官們以竊取最高權力的機會。
3.這三個朝代都是漢人的政權。少數民族統治漢人,因為他們在人數上遠遠少於漢人,因此他們的統治者警惕性很高,因此他們的皇帝不像漢人那樣嬌生慣養,同時生活也不太奢華,對宦官的依賴也就少,宦官也不大容易取得權利。
二、不同之處:
1.起因不同。
①東漢的宦官專權是為了對抗外戚而產生的,因為東漢中後期的皇帝大多比較短命,即位的皇帝年齡小, 太后要依賴外戚掌握權力。當皇帝長大後,要想奪權就必須依靠身邊的宦官。如此宦官在推翻了外戚之後,就得到了信任和皇帝賞賜的權力,並且宦官容易控制皇帝來打擊反對他們的文官集團
②唐代中後期由於藩鎮的問題,認為宦官就是家奴,比較容易控制,皇帝就不斷的削弱武將的權力,轉而交給宦官,如派往各地的監軍就是為了防止武將的叛變。但皇帝把禁衛軍的軍權也交給宦官時,形勢就發生變化了,皇帝就變成了傀儡了,任由宦官們擺佈。
③明朝的宦官專權則是由於制度的原因,皇帝的權力由於宰相被廢除而大大的加強,隨之而來的是皇帝要處理的事務也就越來越多,因此在皇帝身邊就必須有人來幫助他,而宦官則是最好的人選。這就有了司禮太監和秉筆太監這兩個職務。由於皇帝對處理國事的興趣越來越低,因此就有了為皇帝批閱奏章的秉筆太監。這樣大權就落到了宦官的手中。
2.專權的形式不同。
東漢和明代宦官專權的形式有些相似,都是透過皇帝來達到專權的目的,但又有所區別。
①東漢的宦官是透過取得皇帝的信任,向皇帝提出他們的意見,從而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
②明代則是透過代皇帝批閱奏章來達到控制的目的。
3.危害的程度不同。
①東漢的宦官對國家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使朝政陷於混亂,尤其是在財政上,他們大多貪得無厭,是加速王朝滅亡的催化劑。
②唐代的宦官對皇帝和皇權的危害比較大,因為他們控制了禁衛軍,所以對皇帝的人身安全有了威脅,甚至直接參與對皇帝的廢立。
三、東漢後期的腐朽政治
1.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東漢章帝以後,皇帝多因有病或被害而短命,皇太后懷抱幼主處理朝政,常常令父兄掌握朝廷實權,把皇帝變為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長大後,不甘心受制於外戚,往往與宦官定謀,依靠自己的奴才驅逐或削弱外戚勢力。在這一過程中,宦官立了大功,接著又控制了朝政。這樣,便出現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情況。
東漢中後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事件主要有四次:
①和帝時期,和帝即位,年方10歲,由竇太后臨朝聽政。竇憲專權,開始外戚專權。92年和帝與宦官鄭眾定謀,迫使竇憲兄弟自殺,宦官因此得勢,開始參預朝政。
②殤安時期,和帝死後,鄧太后臨朝聽政,鄧騭掌握國柄。鄧太后一死,安帝乳母王聖和宦官李閏等人無情的地剷除了鄧氏勢力。當時朝廷的權要之事,都由宦官李閏、江京等人處理。
④衝質桓帝時期,144 年衝帝僅2 歲,梁太后臨朝,梁冀輔政。衝帝命短,梁冀立8歲劉纘為質帝。質帝少而聰慧,被梁冀毒死;復立桓帝,外戚勢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桓帝對梁氏深惡痛絕,與中常侍單超等五人成謀誅冀。如此在東漢大約持續了一百餘年。
四、唐後期的政治鬥爭
1.宦官專權:玄宗時,宦官數量逐漸增加,高力士尤被重用,後逐漸宦官專權的局面。
①掌握兵權,掌握禁軍,出任督軍使,安史亂後,凡有兵馬處,莫不有監軍。
②控制將相,代宗以後,宦官二人充內樞密使,權勢日重,任免將相。
五、明朝宦官之禍:明初鑑於前代宦官之禍,制鐵牌置於宮門,規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防範嚴密,宦官無機可乘。朱棣起兵“靖難”,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許多宦官立過戰功。李興、鄭和始受到重用。
宦官專權主要表現在:
1.利用司禮監干預朝政。在宦官24 衙門中,司禮監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權力極大,“秉筆批朱”,勢焰在內閣之上;
2.操縱政府官員的任免,甚至左右內閣大臣的去留;
3.提督京營和監軍統兵;
4.擔任鎮守和守備等職務;
5.操縱廠衛,實行特務統治,殘害官民。
明代宦官之禍迭起,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即成化以前的王振專權;成化年間的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專權;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專權。
-
1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漢朝的宦官能夠封侯,唐朝的宦官能夠掌軍,明朝的宦官只能成為皇帝的影子家奴。
中國古代的君主也是一大家子人,作為最大的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他們也需要有服務人員。宦官就是皇室近身服務的家庭奴婢,只是他們的工作場所是在皇宮內院,而且接觸的是皇室宗親和達官貴胄。因為近水樓臺,所以有些宦官能夠得到近臣的一切便利。比如,有些新皇帝會諮詢一些見多識廣的老太監,他們就能借此干預朝政。原本在秦漢時期,宦官未必都是閹人,因此出了一些宮廷醜聞。從東漢開始,宦官開始由閹人擔任。
(東漢黨錮之禍)
東漢時期,由於世家大族權力開始崛起,皇權不得不依靠宗室和外戚鎮壓那些以名士自居的世家大族。重用宗室有奪權的風險,重用外戚則又大權旁落,皇帝身邊能夠依賴的只有宦官了。所以,自從漢桓帝利用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驥之後,宦官開始在東漢的政治生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成為東漢皇帝向世家大族和外戚拿回皇權的關鍵力量。為了增加宦官的勢力,漢桓帝時期,特別恩准宦官可以封侯,曹操就是宦官封侯制度的受益人。
然而,由於宦官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對士人壓制的太狠(黨錮之禍),所以遭到了士人的反殺,最終形成了東漢末年的亂世局面。
唐朝的宦官在玄宗後期就開始參與朝政,經常作為監軍代表皇帝督察地方節度使。節度使制度是唐朝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不是封建王國,可是卻有封建王國的權力。唐玄宗在天寶後期,開始採用制衡權術操控局勢。在東宮、節度使、宰相、世族幾個利益群體種,他誰也不信,他小心地編織他們的勢力,使得他們互相牽制,宦官作為皇帝的口舌和耳目被派到各個機構充當特派員。
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勢力衰弱,皇帝的命令不為節度使所重。在二帝四王之亂時,禁衛軍一早就嚇得沒影了,卻只有一群太監護送著皇帝到達奉天安頓下來。由此,唐德宗開始放棄限制宦官干政的做法,轉而扶持起宦官勢力,並且把中央重建的神策軍交給宦官來統領。由此,宦官治軍,把持中央,甚至參與起皇帝的廢立,把朝政搞得一團糟。中間也出過幾個不那麼貪戀權勢的宦官,可惜唐王朝大勢已去,皇帝傾其所有組建的軍隊打不過地方藩鎮,最終宦官被朱溫全部殺掉,唐朝宦官專權的局面最終以這種肉體毀滅的方式畫上了句號。
(甘露之變唐朝皇帝成為傀儡)
明朝的宦官是制度化的產物。由於明朝時最終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從朱元璋開始就透過殺伐立威把明朝政府運作的流程給定下來了,所以,明朝權利運作體系的最高決策人就是皇帝。所有的行政命令,沒有皇帝的批文不得具行。
可是皇帝分身乏術,看不過來這麼多的公文,怎麼辦呢?朱元璋是勞動模範,他可以起早貪黑。朱棣也不含糊,他把朱高熾用的很好,基本就做了甩手掌櫃,朱高熾別看只做了10個月的皇帝,他在太子位上監國了10多年,朱棣在這段期間只負責打仗,朱高熾等於是他的治國助手。到了明宣宗時,他實在沒有精力管,而且他還喜歡玩蛐蛐。他就想了個主意,請老師來教太監識字。最後,太監部門又設定了秉筆太監、掌印太監等。
為了更有效地維持統治,明朝皇帝還發明瞭廠衛制度,這是直屬皇帝的特權機構,也是特務機構。明朝皇帝自己人單勢孤鬥不過越來越抱團的文官集團,他透過宦官來執行自己的意志。這些宦官明白,他們所有的特權來自於皇帝的授權,他們在地方上沒有獨立的勢力根基,比不了那些在地方上有產業的文官集團,他們存在的基礎就是明朝皇帝。所以,明朝的皇帝透過規範化的制度設計,使得太監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朝政,卻又能夠始終掌握住局面。
明朝這種統治方式,其實有一些是元朝家奴政治的遺留。宦官本質上是皇帝的家奴,沒有正式的任命與品級,他們的生殺予奪都取決於皇帝的一句話。宦官能夠為非作歹,仗著的是皇帝的權勢。如果招惹了眾怒,皇帝大不了再換一個就是。
(明朝宦官被限制擁有制度化權力)
所以,東漢、唐朝、明朝三朝的宦官的相同點是,他們都是閹人,他們都曾作為皇帝的意志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不同點是,東漢、唐朝的皇帝們缺少制度化的設計,一手扶植起來的家奴,開始擁有了獨立的勢力,最後惡奴噬主。明朝的皇帝們中央集權,宦官的權勢一直是制度外的權勢,所以興廢只是皇帝的一句話。
回覆列表
唐和明兩代為甚,始作俑者出自後漢
和帝之後,第五代殤帝即位,到此時為止,天子的系譜都是一脈相承的父傳子。但殤帝在位不滿一年便夭折,沒有子嗣,因而其堂弟安帝被迎為天子。從這時開始,後漢王朝出現了衰落的徵兆。這首先表現在系譜混亂所反映的事實:天子的生活流於奢侈,所以身體不夠強健,年紀輕輕便去世;又從旁支中迎立後嗣,而所迎立的新天子同樣身心都很虛弱,這樣的情況一再重複。在前漢,這種情況開始於極晚期的第十一代成帝的時候,而在後漢,早在中期第四代和帝之後就開始發生了。
由此可以說後漢作為王朝,其生命力同樣很脆弱。這種時候,必然會發生的不是外戚的專權,便是宦官的陰謀。和帝十歲即位,因而竇太后成為監護人,由此太后的哥哥竇憲及其一族壟斷了朝廷要職,多有橫暴之舉。天子對此感到不快,與宦官鄭眾合謀殺掉竇憲,這樣一來宦官又開始擴張勢力,形成了將宮中據為己有並與政府對立的形勢。
和帝在位十七年後去世,皇后鄧氏將出生一百多天的皇子立為天子,這便是殤帝。殤帝不久夭折,鄧氏迎立安帝,自己作為皇太后成為安帝的監護人,同時鄧氏一族得勢。
安帝在位十九年後去世時,皇后閻氏想模仿前代的先例,以監護人身份施展勢力,與其兄閻顯合謀,將安帝的皇子撇在一邊,迎立安帝的堂弟、年幼的少帝,自己當了皇太后。然而少帝在位七個月後即去世,宦官孫程等趁機發難,擁立曾是安帝皇太子的順帝,殺掉閻顯及其一族。此時有功的宦官十九人被封為侯,宦官的勢力愈發擴大。
順帝十一歲即位,長大後立梁氏為皇后,由此皇后之父梁商和其子梁冀相繼以大將軍身份專擅朝政。梁氏一族相當於前漢的王氏,但結局並不相同。順帝在位十九年後去世,梁皇后迎立兩歲的衝帝,但三個月後即去世,於是又讓衝帝堂弟輩的質帝入承大統,並以皇太后充當監護人。質帝八歲即位,雖然是個孩子,卻厭惡大將軍梁冀的專橫,走嘴說出了“跋扈將軍”。梁冀聽見後內心驚恐不安,於是向質帝進毒餅將其殺死。質帝在位只有一年半。
其後被立為天子的是質帝叔父輩的桓帝,當時十五歲。和帝以來的八位皇帝中,壽命達到三十歲的只有兩人,在位超過二十年的一個也沒有。未滿十歲便去世的有三人,在位時間都只有一年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天子別說是親政,就連發言權也喪失了。桓帝即位時十五歲,在位達到二十一年,在年齡和在位時間上並無難處,但才能很平庸,無法承擔起恢復皇室權力的重任。
桓帝娶梁太后的妹妹為皇后,在位第十三年皇后去世後,宦官單超等趁機調動近衛軍,誅殺了梁冀及其一族。然而,其後的事態很嚴重,因為這項功勞使宦官的勢力變得更加難以撼動,似乎永久地掌握了政權。在中國的歷史上,此後宦官的專橫一般來說以唐和明兩代為甚,而後漢則開了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