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崆峒書生

    過年的習俗各地不相同,我們這裡過年的還是比較傳統的,現在談談我們村的過年習俗。

    年味

    年味是從臘月十五漸漸有的,外面打工的人基本都回家了,帶著一年的思念和收穫,近些年微信發達了,大家一回村就會透過微信聯絡,然後晚上都會聚集到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敘敘舊,農村人到了冬天,簡直就是等著過年,沒什麼農家活可以幹,也挺熱鬧。

    村裡慢慢的有划拳聲音,常年在家的老人和孩子也有人做飯照顧,他們只顧著樂呵呵就可以,家家戶戶每天都能炊煙裊裊,不再像之前那樣冷清,不停的也有人開始殺豬,農村人殺豬是不需要掏錢叫人的,鄰居親朋喊一嗓子,同姓的異姓的都會來幾個幫忙,一口豬忙活上半天,也就收拾完了,到了晚上,又是一頓肉菜招呼,還要給左鄰右舍不能前來的老人端上一碗,我們俗稱“嘗肉”。

    殺了豬,年前每家每戶還有一個儀式,叫“掃房”,就是把屋子裡的所有東西全部要挪到院子裡,把放地上的蜘蛛網之類的掃掉,現在家裡的房子都吊頂,我小時候,家裡的房子上面特別多的蜘蛛網,每年掃已回都會有,所以每年要掃。這個環節是要忙碌一整天的,然後洗洗被子,棉花被被撕開,白花花的一地,奶奶和媽媽忙碌的最歡,孩子們玩就行。

    趕集

    從臘月十八開始大家紛紛要去趕集的,我們鎮上的集市不是每天都有的,而是和隔壁兩個鎮錯開的,我們鎮上是每月農曆的逢“二五八”就會有集市,上邊的鎮是“一四七”,下面的事“三六九”,所以從臘月十八開始,我們就會去集市。

    集市上非常熱鬧,各種買炮的人在炫耀著他的炮仗如何響亮,買門畫和對聯的人懸掛著他們的產品,書法較好的還會現場寫作,女人們就忙碌著買些調料如辣椒麵之類的,所以街道上一段一段的味道是不一樣的,買衣服的地方圍著人在試衣服,賣調料的味道嗆人,還有現場粉碎的,賣年畫的吆五喝六,還有賣鑼和鼓的,打的很熱鬧,也圍著不少人。

    短短的一條街道,人們轉上轉下,來來回回走一天,一直在迴圈,小年輕們更是把頭髮盤的光亮,碰到幾個打工回來的小姑娘還忍不住騷情一陣,甚至還隔三差五的擦出一陣火花來。

    等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大家也就都買的差不多了,提的抱的,紛紛滿載而歸,路上三五成群的往回走,那幾年交通也不發達,很少有人家有小轎車,基本上都是靠背和拿,偶爾有人推著腳踏車,也是馱的滿滿當當,從鎮上往回走要翻一座山,在山腰處一個固定的地方,人們都會蹲在那裡歇一會,就像約定俗成的一樣,地點也是固定的,後來的人經常會在那個地方看到先到的人在歇,然後就一起歇一會,搭個幫一起往回走,一路上互相幫助,互相提攜,很快就到家了。

    小年

    北方的小年有一個傳統的儀式,叫“送灶爺”,按照奶奶的說法,灶神在家裡“主持家裡的事情”一年了,在他們的眼中,灶神就像一個大長輩一樣守護著這個家一年時間,需要在小年夜送他去天宮,現在想想這個說法也矛盾,明明叫灶神,奶奶卻說要送他迴天宮“轉孃家”。

    這一個晚上,就算過年的前奏,因為人們送灶爺時,是要放炮的,村裡便嗶嗶啵啵的響起了炮聲,然後有喇叭的家庭,會放上一段秦腔,熱鬧起來。

    送完灶爺,也就沒什麼特殊議程了,大家又是一頓小聚,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聊天,喝幾杯,說來也算恣意。

    接下來的時間,就繼續趕集,聊天,近些年,廣場舞和自樂班小團隊逐漸興起,人們的農閒生活也豐富了起來,女人們晚上在燈光下也跳起來,喜歡自樂班的,也在廟臺旁的小房子裡唱起來,也很熱鬧。

    臘月二十八是我們鎮上的最後一次集市,人們要把年前用的東西一次性買齊,特別是炮仗、門神畫、對聯這些東西要買齊活,不然這個年是過不好的。

    貼對聯,掛燈籠

    除夕在村民們的等待中終於緩緩到來,除夕的早晨,爸爸是起床最早的,他要打掃衛生,把院子裡清掃一番,然後把房頂上的樹葉也掃掉,包括廁所,都要掏乾淨墊上土,農家人的質樸和勤勞,很早就有的,然後要來我的房間掏爐灰,然後攆我們起來,說馬上要過年了,不能一直睡著,我們也就起來了,跟著爸媽一起忙碌,媽媽這一天是要在廚房裡忙一天的,收拾柴火,剁肉骨頭,準備餃子......反正忙忙碌碌的一整天。

    從中午飯吃完以後,就開始貼對聯了,爸爸是從貧苦日子裡過來的人,很喜歡過年,對聯貼的也繁複,每道門上都要有對聯,還要貼上我們土話叫“祥馬雲”的一個東西,我也不知道這個稱呼對不對,反正大家都這麼稱呼,花花綠綠的一片,然後貼上對聯,每回貼對聯時,爸爸總會考驗我和弟弟的文化程度,問一下上下聯,問一下個別字的意思,前些年總是他給我們講,可現在,已經是我們給他講了。

    當然,貼完對聯還要掛燈籠,大紅燈籠掛起來,爸爸接電線,弟弟負責爬屋頂,我比較懶,就在下面負責看有沒有掛正,大門上面的燈籠最難操作,不僅需要掛上,還需要做個簡單的支架,爸爸要親自爬上去用一塊大石頭支穩當,我就在下面給他扶梯子。

    貼完對聯,掛上燈籠,站在村口,偶然有一兩聲炮響,年味就濃到家了,接下來的儀式也該開始了。

    接紙

    其實這麼稱呼也不對,我不知道應該叫“接紙”還是“接旨”,方言中的這個詞,很難捉摸出它和漢字實際對應的那個,只能按照意思解釋了。

    接紙是按照家族進行的,除夕這一天的下午約莫六點鐘左右,天快黑的時候,男人們和孩子,就一起拿上香表和炮仗,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打鼓敲鑼,然後放炮,意思是把逝去的先人們接回來過年,接到哪?接到掛家譜圖的那家,那如何確定掛家譜圖的人家?

    這也是有講究的,家譜圖一般掛在那家今年有老人剛去世的一家,每家每戶都會拿出一些紙錢,放在家譜圖前面,意思是給先人們的供奉,當然還要擺上祭祀用的供品,水果麵條和菜之類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環節,就是大家燒完香端上往那戶人家走的時候,到了家門口,是要把門神遮起來的,按照族裡人的說法,門神會阻擋這些先人們進去的。

    接完紙,就各回各家,準備除夕夜吃飯、坐夜了。

    坐夜

    我們這裡,都有除夕夜坐夜的習慣,男女老少,這個晚上是不睡覺的,看著春晚,喜歡打牌的、喝酒的各自找各自的喜好,這一天晚上大人們是不會干涉孩子們吃喝玩樂的,平日裡吃花生要管制,因為媽媽說花生比較沉,吃多了不消化,但這一晚可以隨便吃,還可以喝葡萄酒,小時候上學那會,和酒有關係的飲料都是不允許喝的,不過除夕夜都是允許的。

    於是,吃吃喝喝又是一段時間,一直到了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候,我們就都要出動了,去哪裡?

    去廟裡,去廟裡燒香,我們這有個傳統,新年的第一炷香很重要,要去搶頭香,新年誰第一個給廟裡的玉帝上香,誰就會來年一切順利。

    前些年大家紛紛去搶,各上各的,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先去的人總會把後面的人手裡的香收起來,拿上一大把,然後一次性都上給廟裡的玉帝,這樣一來,大家都是頭香,都樂呵呵的。

    燒完香,還要敲鐘,廟裡近年也添置了鼓、鑼,大家又會打上一段,熱鬧一陣,然後就回家,已經到了凌晨,興致好的會繼續喝酒玩,體力不好的,就會睡覺。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的早晨,爸爸照樣起的很早,他要放開門炮,也就是大年初一的第一次開門,是要放炮的,越響亮,新年就會越順利,當然,有了這一通響炮之後,我們也就被吵醒了,起來穿上新衣服,吃完飯,就要進行傳統的儀式,“出新”,就是迎喜神。

    農村的出新是最有意思的,前些年,家家戶戶都會給家裡的牛羊馬頭上帶朵喜慶的紙花,聚集在喜神的方向,放炮、打鼓,年齡大一點的就燒香磕頭,出新是不避諱男女老少的,都要來,最出彩的是舊年剛結婚的新媳婦,這一天是會被全村人“認識”的,因為新面孔,大家都要詢問這是誰誰誰家的媳婦,也算一番樂趣。

    現在單獨說說打鼓,我們這裡過年的打鼓鼓點有兩種,一種是“上路鼓”,一種是“燒香鼓”。

    上路鼓鼓點比較長,打完一段就開始迴圈,然後週而復始的打,我一直沒明白什麼叫上路,畢竟逝去的先人們已經去了,為什麼還叫上路?後來,有一回在《詩經》中接觸到了一篇文章,講的是先秦家裡的子弟們上戰場時,長輩們會用鼓點鼓勵孩子們上路,去了戰場上父子互相扶持、兄弟互相幫忙,共同奮勇殺敵,以示鼓勵的意思,如果這麼想,這個鼓點還算有歷史韻味。

    燒香鼓鼓點較短,一般都是燒香或者燒紙時打的這個應該算祭祀時的一種號樂了,比較固定,尋常時間是用不上的。

    其實,除了這兩種鼓點,還有社火中用的鼓點,節奏變化就不一樣,鎮上附近各地也略有不同,但均能聽出節奏變化。打鼓是一件很傳統但很有意思的事,我從小就喜歡爸爸是村裡傳統的“鼓手”了,後來長大了,我就繼承了這個位置,雖然凍得手疼,過年打兩天鼓也胳膊疼,但總覺得這種傳統,很有意義。

    大年初三

    大年初二初三兩天,就沒什麼特別了,最多的就是燒香,每天去一回廟裡,早晚要去家譜圖前燒香磕頭,奠茶奠酒,這是傳統儀式。

    大年初三的傍晚,約莫六點左右,就又到了傳統的儀式,“送紙”,顧名思義,就是把先人們接回來,要送回去。

    和接不一樣的是,送是要反著來的,從掛家譜圖的地方,把供奉的紙錢全部端出去,到那個固定的地方去燒,這一路上,我們依然打著傳統的鼓點,上路鼓,到了燒紙的時候,還要換成燒香鼓。

    這一項儀式結束了,這個年就算過完了,從正月初四開始,大家就開始走親戚、外出,各自忙碌了,老人們和孩子們又開始目送各種離別,同時,開始等待來年的過年。

    寫在後面的話

    我是一個傳統情結很重的人,過年的燒香打鼓,現在看來除了浪費時間沒有一點意義,但我始終覺得這件事得堅持下去,至於為什麼堅持,我一直沒想明白。

    一直到了2017年的十月份,因為做了闌尾炎手術,回老家修養,正好趕上了農村的“送寒衣”,看著各地的叔叔伯伯們紛紛趕來,在那個夜晚把家裡準備好的紙做的衣服燒(捎)給已逝的先人們,那一刻,我淚流滿面,同時,好像頓悟了。

    誰的人生都是短暫的,但中國的家文化卻是源遠流長的,也許,逝去的先人們是不可能收到這些紙衣服的,但可貴的是我們依然在堅持做這些事,包括過年的“接紙”“送紙”,我們都明白,這不過是活人自己做給自己看罷了,可正是這種堅持中燒的這張紙,體現出來的卻是我們對已故古人們的思念,這種思念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根文化的繼承和傳承。

    作為華人,我們永遠不忘本。

  • 2 # 玩玩遊戲唄

    基本上從小年就開始忙碌過年咯!傳統風俗還是很多的!

    臘月二十三---小年,拜灶王爺!

    臘月二十四--大掃除,辭舊迎新!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臘月二十六--殺豬,炸丸子!

    臘月二十七--趕集市,買對聯!

    臘月二十八--和麵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年三十--貼對聯,貼福,包餃子,熬夜

    年初一 放鞭炮!

  • 3 # 梅花寶劍2

    年關(春節)將近,有哪些熱鬧的過年風俗習慣呢?這個問題也很好回答,也很難回答。說好回答就是四個字:“歡樂、熱鬧”!說難回答就是中國地大物博,南橘北枳,江南塞北風俗習慣自然不同。且中國有句古語叫“十里不同俗”。

    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下筆者的家鄉山東濰坊春節的風俗習慣。

    首先,一進入臘月,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濃起來。例如多數人家會殺豬宰雞,醃製香腸、風乾香雞等。可以看到很多肉食門市房內房外掛滿灌好的香腸,在街上走很遠就能聞到香味。一些家庭也會自己製作或者讓肉食店灌好後自己拿回家晾制。不過今年豬肉價格大幅度上升後,灌香腸的已經明顯減少。象筆者去年灌了500元錢的,而今年到現在由於豬肉價格太高還沒有灌。

    其次,到城鄉集市上看以看到商販們賣的五彩繽紛的床罩被單、衣服等,而顧客購買的也很多。各種水果、食品也是非常暢銷。以前賣鞭炮的是集市的重點,現在由於各地限放令的實施,在集市上已經很難看到鞭炮的影子了。

    年貨購買的差不多以後,從臘月二十三(辭灶節,也叫小年),人們開始返鄉回家團聚過年。農諺雲:臘月二十三,割了炮仗買著鞭,歡歡喜喜回家過大年。家家戶戶開始炸雞炸魚炸肉丸子,煮蒸雞白菜等。

    第三,串門走親戚。這個習俗本來是年後的事情,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個風俗也隨之改變。象作者所在地區,年前年後都要串門。年前主要是送禮品、食物,例如單位分的年貨自己吃不了,就送給親朋好友一些過年吃。而年後的串門主要是借放假和農閒季節聚在一起吃喝玩樂。特別是新女婿,初二或初三走丈人家,岳父家的兄弟們要輪流擺宴招待,有的還要住幾天才行。

    第四,年三十或初一家家戶貼春聯,掛紅燈籠慶祝春節。

    當然最熱鬧的還是年三十除夕之夜了。這才是春節的高潮。全家老老少少團聚一堂,炒上滿滿一桌子雞鴨魚肉,最少十二個菜,一邊喝酒守歲,一邊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一直等到零點新年鐘聲敲響,都跑到街上點燃鞭炮煙花,這時才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

    放完鞭炮煙火重新回到家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開始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這又到了孩子們最快活的時刻了!

    大年初一早上,別管昨天晚上多晚才休息,也要早起來串門拜年,逢人就拱手祝賀“過年好”!

    春節的習俗在我們這裡主要就是這些了。然後初三到元霄節有的地方有上街踩高蹺、跑旱船、舞龍燈等活動,現在主要集中在元霄節上元夜放花燈、走花車、舞龍獅了。

  • 4 # 秦風熱線

    殺年豬,這在陝西農村存在已久。在關中道,每年到了臘月,隨處可見殺年豬的情景。一大早,左鄰右舍都來幫忙,燒水,抬豬,翻腸,拔毛等,在一片吆喝聲中,白條條的生豬擺在案板上。然後,大家喝酒吃肉,議論今年的豬肉行情……

  • 5 # 玄齋堂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民間有一首流傳很廣的《過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一蹶著屁股亂作揖。

    小年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戶還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燒餅,名曰‘祭灶火燒”,或者備灶糖,灶王爺要在這個時間上天,去向天皇人帝彙報工作。

    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除舊迎新不可不做哦。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明年會有好事情降臨的。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舊俗還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窮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也是辦年貨的開始。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燉豬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有“臘月二十六,裡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之說,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

    臘月二十七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的說法,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

    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準備好了。

    臘月二十八

    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這天要貼窗花了啊。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的說法,是說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且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國農曆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麼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年獸。要是不守歲第二天見不到你了可怎麼辦呢?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

    正月初一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佔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餃子,還有湯圓,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孃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孃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孃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孃家,禮物帶雙數。

    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為了地裡的收成,早早的睡覺吧!

    農曆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因此也不宜遠出,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

    正月初六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六“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是祭送窮鬼、窮神。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有《送窮文》。唐代詩人姚合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雲:“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漢代東方朔的《佔書》也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寶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寶羹,來年大豐收。

    正月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道教和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

    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裡,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們有的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但不論是否去廟裡進香,是日晚間,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正月初九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道教和民間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舊時的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樹下(最好是桂花樹)唱歌,請玉皇大帝最寵愛的小女兒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須歡樂吉祥,讓七仙女高興,她一高興,父皇玉帝就會保佑人間一切順利。

    正月初十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於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大年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繫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一日,俗稱“請紫姑日”(有的地方為正月十四)。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裡,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但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同時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孃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準備工作。

    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裡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民間俗稱“正月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準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準備工作。

    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點灶燈。各家試點制好的燈。扎彩燈,吃湯圓。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華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啦!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拜臨水娘娘,保佑婦女孩子健康。試花燈。

    農曆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漢末道家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說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至南北朝時“三官”與“三元”相結合而為三位天帝,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亦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相傳,正月十五日正是蠶神嫘祖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蠶神”的日子。祭蠶神用白粥加上肉脂為供品,同時用一杆竹竿挑著燈燭插在田間,謂之“照田蠶”(據說觀察燈火顏色可以判斷一年的豐歉)。這項活動逐漸成為了後代元宵節觀燈習俗的一種源頭。

  • 6 # 不忘濃濃故鄉情

    春節到了,老家農村最熱鬧的是年夜飯,一到晚上要把家堂掛在正面牆上,也就是八仙桌的正上方,另外還要把近幾代過世的曾祖父、祖父,及過世的父母的牌位按順序擺放在八仙桌上,擺上供品,水果、雞、魚、方肉,燒上香,酌上酒。兩邊椅子空著不能坐。黑天后還要點上香去林堂上請祖宗,請回來後兒孫都要下跪瞌頭。

    前幾年在鄰村發生過一個真實的笑話。有一位年輕人去祖跟前瞌頭,外面院子裡有人放鞭炮,八仙桌下趴著一條狗,他剛跪下一瞌頭,結果趴在八仙桌下的狗竄了出來咬破了年輕人的頭。疼痛不說,大過節的十分喪氣,年輕人萬分苦惱。

  • 7 # hyg陌上花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過年,即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節日,是集祈福禳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的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有許多習俗經過不斷地繼承和發展,豐富多彩,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文化的精華,除了活躍氣氛,更代表著人們除舊佈新、拜神祭祖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我是東北的,下面就來聊一聊我家鄉的過年習俗。

    進了臘月門,年就不遠啦!祭祖。

    從臘月開始,漂流在外的人就開始陸陸續續地往家趕了,就像是飛翔天空的鳥,都要回到老家這棵大樹上,都聚集在老屋這個溫暖的巢裡。人湊得差不多了,就該祭祖了。家族裡除了太小的孩子,男丁都會在事先選好的某一天去祖墳祭祖。雖然只是帶些供品,燒一些紙錢,但卻是一年之中男人們最齊整的時候,也是家族凝聚力最強的時候。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

    記憶中的臘八是個大日子,家家都吃粘米粥,孩子們知道,這頓粥吃過,不只是為了不凍掉下巴,還意味著年要來了,會有許多好的吃,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收。

    而家庭主婦們就開始蒸豆包、蒸年糕;包凍餃子。時間是串開的,今天你家,明天我家,大家相互幫忙,一面忙活著,一面嘰嘰喳喳地家長裡短,熱鬧得很。

    臘月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祭灶

    傳說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庭彙報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都要用糖瓜堵灶神的嘴,希望他的嘴摸了糖甜如蜜,“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人是一家之主,這個事由男人做,把舊的紙質的灶神像燒了,等年三十兒在貼上新的,把灶神請回來。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

    這一天,要用笤帚把房子打掃一遍,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的灰塵,包括細細的蛛網,掃走“窮運”、“黴運”,除舊迎新,除陳布新。

    有錢沒錢,剪頭過年。

    男人們有時間就要帶著兒子或老爸去剪頭了,一是剪掉煩惱,二是正月裡不能剪頭,年前必須要剪的。

    二十六,殺豬割肉。

    二十七,趕大集。其實就是備年貨。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兒,過年啦!

    這天早晨要做的不同於這一年裡任何一天的事,就是貼春聯。巧手的女人們還要在窗戶上貼上“喜鵲登梅”、“連年有餘”、“花開富貴”等象徵著喜慶吉祥的窗花。屋子裡彷彿一下子就亮堂了許多,有了過年的氣氛了。

    到了晚上,當然重中之重就是守歲和吃年夜飯了。年夜飯上必要有雞有魚有餃子,飯前必要放鞭炮。舊歲在炮竹的“噼裡啪啦”聲中遠去,充滿希望的新的一年開始啦!

    初一初二大拜年。

    這兩天,就是去長輩家拜年的日子,現在大人基本很少有磕頭的了,只是小孩子們還在延續著習俗。不管磕不磕頭,長輩的都要給小輩的紅包。

    初三姑爺節

    這天是出嫁的姑娘帶夫婿孩子回孃家的日子。

    初四,不外出。

    據說這天灶王爺查戶口,所以所有人都要呆在家裡,不出門。

    初五,亦稱“破五”,還是迎財神的日子。

    要吃餃子,放鞭炮。

    初七,“人七日”,要吃麵條。

    傳說女媧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之後,在第七天造出的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一天要吃元宵,掛燈籠,放煙花。

    經過這一夜的“火樹銀花不夜天”之後,這熱熱鬧鬧的大年,就算過完了。

    總結:

    以上就是我細說的我們老家過年的習俗。不知道和你家鄉的習俗,有什麼不同呢?

  • 8 # 開心哥美食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地迎新春。

    門畫《山海經》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

    爆竹—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據南梁人宗懍撰寫的《荊夢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從闢山妖惡鬼。”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

    拜年——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 9 # 猴爺日常

    二十三 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

    在河南,過年雖大同小異,但每個地市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那麼對河南18地市的過年習俗。

    這些都是說的以前。

    現在年輕人,越來越簡單華了。

  • 10 # 使用者戀土

    在四十年前,我們這裡過年時非常熱鬧,放鞭炮,玩龍燈,耍雜技。就是年夜飯有點奇:烤紅薯當豬蹄,願來年事事如意;煎個粑粑像全魚,盼望年年有餘;……都說這是窮歡喜。

    後來逐漸變實際,年夜飯越來越豐盛,壓歲錢、紅包、玩古戲……花樣太多,實難說細。

    鬧熱年,瞬息過,又各忙各的。

  • 11 # 一個信存者

    我是福州人。過年都是在老家連江。我們這裡蠻複雜的,就講一下過年大概的流程好了。

    過年之前要“筅堂”,大概是以前老房子的屋頂平常不怎麼做衛生,到年前這一段有一個專門的綁紅布條的新掃把來掃掃屋頂,現在就變成年前大掃除這樣。

    貼門聯的時候,我們島上喜歡在對聯下面貼一枝榕樹枝。

    我們福州祭灶的話以前講“官三民四疍民五”,當官的廿四祭灶,老百姓廿四,疍民就廿五。以前祭灶要兩天,一天素一天葷。現在一般是廿四晚上做,要供的東西有幾樣是固定的,比如說灶糖灶餅(好像也是福州這周圍才有的?),荸薺,整根的甘蔗啦。

    附一首祭灶的歌 “尾梨(荸薺)尖尖,灶君上天。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媽下地保護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奶福壽長……”

    然後就是我們沒有小年,廿九是做小歲,這時候我一般已經待在鄉下了,我的印象就是各種拜,拜祖宗拜神仙。

    除夕我們講“好囝不賺卅暝晡”(好孩子不掙三十晚上的錢),就在家裡吃團圓飯 。

    三十早上要剪一截好看的榕樹枝插在門口,過了十五才丟掉,如果它活了的話就直接種起來。

    除夕的選單也有好幾個菜是定好的。因為要先供過祖宗和神仙,所以葷菜的數量要單數(我們家一般是十三碗),十碗素菜。葷菜要有魚、要有沒切過的大塊的肉、要有糖粿(年糕)、要有太平燕、要有鴨蛋。素菜也要有紅棗桂圓花生balabala所以到最後其實每年的選單都差不多。而且每碗菜要有紅色,沒有的話就剪紅紙放在裡面。要煮飯,但是不能吃完。我們島上還要專門炊一木桶的飯,然後插一根榕樹枝在上面,剪紅紙貼在葉子上,放一個福橘,周圍擺點紅棗元寶之類的裝飾,然後再用紅紙寫福之類的貼在木桶上,十五才吃,叫“新年飯”。

    過了十二點就放鞭炮,然後初一要把村裡所有的神仙祖宗再拜一遍,吃除夕剩飯,不能幹活,不能倒垃圾,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好像沒什麼特別的。

    正月十五。十五早上要四處拜拜,晚上要遊神。我們村供的是張巡,稱他無敵尊王,先是族長(哈哈哈是我爺爺)領著各房房長拜大王,然後問大王時間,問到時間以後把大王請出來。大王走到某家門口,這一家就會狂放鞭炮煙花,然後會有一個人進來說好話,他說一句這一家人就一起喊“好啊!”,然後炮放完了,去下一家。以前村裡人多的時候,大王早上七八點才能回到廟裡,現在村裡人少了不好玩啦。

    正月廿九是我們的拗九節。年齡逢九(明九:年齡數字有九,暗九:年齡是九的倍數)在我們這邊認為是不好過的,要吃拗九粥。拗九粥是甜粥,長相不好看但是很好吃啦。拗九節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親摜豬腳和拗九粥,所以算是個孝順節。我們過完拗九年才算到頭,長出別的地方一截,也算奇特了吧。

    看了一遍自己的答案,更奇特的好像是居然要剪那麼多榕樹枝。可能是因為我們福州是榕城? 其實市區也沒有這個做法,就是我們島上這樣。那大概是我的祖宗,他就是喜歡這種樹吧。

    在湖南上大學。湖南的榕樹真少啊。

    來自一個在封建大家庭長大的95後。

  • 12 # 我正在關注你

    1.年前先給所有親戚走一遍,就是提著禮物提前去坐坐,吃吃飯聚聚,談談一年的收入。

    2.家家戶戶會買好多食物,為初五前日子做準備,因為做生意的不過初五不開張,初六開張才吉利,六六大順。

    3.家家戶戶貼門對子,福聯,掛燈籠。

    4.初一都穿新衣服,新年新氣象。

    5.初二回孃家,初四去舅家

  • 13 # 70後大姐的生活

    其實高興的還是新年裡的全家相聚。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近的遠的回家團圓。在我們鄉下都圍坐在炕上,聊家常看電視熱熱鬧鬧的。

    老家的人喜歡看戲,村裡都有自己的戲班子。從三十到十五每天換著樣的唱,這兩年中間還夾著幾部現代京劇,臺上開始臺下合嗓,父親母親聽的唱的不亦樂乎。

    初一早晨要到海邊的廟裡拜海神和龍王。巧手媳婦蒸的各種花餑餑肥大的豬頭擠滿了廟裡的桌子,大人小孩上香祈求平安與豐收。

    時光荏苒, 一些過年的老習俗也在慢慢的消失,但家人的團聚一直都是我們的渴望,新年快到了 ,祝願天下的華人闔家歡樂、幸福健康!

  • 14 # 高文1982370528820

    為什麼很多人總是說如今過年沒意思了?在這裡我發表一下個人的觀點,主要是現在有很多的人不講究一些年俗了,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年俗漸漸的被很多人遺忘了,這裡面固然也有物質生活提高了的原因,但規矩不能不講究的,從臘月初八的臘八粥開始到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除夕前的大掃除、大人小孩要理髮,做各種過年時候的好吃的,從除夕開始,講究就多起來了,除夕初一是不能打罵小孩的,即使做錯事了,大人也只能和顏悅色的交流,除夕要祭祖,把祖先迎回家過年的,大人之間也不能吵架的,初一是不能掃地的,也不能用井水的,用的水要提前接好,家裡面晚輩需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發壓歲錢,跟年齡無關,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我爺爺在世的時候,我父親每年還能領到十塊錢壓歲錢,那時候他也都五十多歲了,我如今四十多歲了,每年還都能領壓歲錢…,所以說,年,是應該有儀式感的,你講究了就有意思,你不講究了就跟平時沒啥區別,特別是在這個不愁吃穿的太平盛世…

  • 15 # 三昧

    印象中過年時最熱鬧的就是拜年了。我們那有個習俗,初一不出遠門不走親戚,只可以走走鄰居拜拜年。那時候年紀還小,家在農村,住在學校的大院子裡。每到初一一大早,就有小夥伴們開始挨家挨戶招呼了,走一家拜年的隊伍就更龐大一些。大院裡有十多個差不多年齡的孩子,我最小,總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身後,提著個塑膠袋,有模有樣的招呼一聲我去拜年了。那時候哪知道什麼拜年啊,無非就是為了口吃的,奶糖啊,巧克力啊,葡萄乾啊,水果啊。我們就跟那蝗蟲似的,走一家掃蕩一家,很快袋子就裝不下了。大人們看著熱鬧,間或還起個哄,磕個頭拿紅包,總都是能鬧上一鬧的,一眨眼上午就過去了。

    一晃眼二十多年了,我們都搬到了鎮上、市裡,學校的大院也已經荒蕪很久了,那時候的熱鬧時光再也看不到了

    真懷念~

  • 16 # 熊文文熊建平348

    今天已是北方小年了,按風俗要敬灶爺,送灶爺神上天。灶爺是民間非常信奉的天神,保佑人間煙火旺,人丁興旺!過了小年就是除夕夜,除夕就是告別過去的意思,除夕會全家總動員,清理清潔,這天全家都會沐浴沖洗,屋內打掃,窗明几淨,迎接新年到來!當然,重要的是備上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團聚一起,也不會忘了給家中老人備上一份押歲紅包,小孩備上一份祝福成才紅包。守歲環節也有,或一家人在一起玩下牌,看看春晚,聽新年鐘聲敲響!春節那天就是給父母,尊長拜年,走親訪友等事項。

  • 17 # 書法美術愛好者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了,也就是人們說的小年。再過七天就大年了,所說的l大年就是春節。我是北方人,我們這裡的過年習俗和其它城市和農村差不多。臨近年關,各家各戶都在忙個不停,熱熱鬧鬧迎接春節的到來。1.擦玻璃,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春節。有的找家政服務,花上幾百元擦玻璃,有的自已擦,雖然辛苦些,但節省了開支。還有就是大洗,把窗簾,被罩,床單,沙發罩等,都要洗上一洗。2.趕大集,上超市,採購年貨迎春節。過年了,家家都舍的花錢。想吃啥買啥,想喝啥買啥。都要準備年貨。3.貼春聯,掛燈籠,紅紅火火迎春節。每年春節貼春聯,掛燈籠,,必不可少。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大紅燈籠高高掛。4.吃年飯,看春晚,高高興興喜慶春節。大年三十,我們北方下午4,5點鐘全家團圓,吃年飯了。全家喜氣洋洋,美美的吃上一頓過年飯。緊接著,晚8點,全家圍在一起看春晚。。5.拜年。現在不用走家串戶拜年了,坐在家裡用手機發個微信就拜年了,太方便了。

  • 18 # 最愛細雨天

    大家好,我是二高山的笑聲,關於到年關了,我們家鄉是怎麼熱熱鬧鬧的過年的,我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首先還沒有到30的那天,我們都在購物。什麼燒雞呀,殺鴨呀,然後燉豬蹄兒啊,各種各樣的美食準備好,然後然後到吃團圓飯的飯的那一天,首先我們要去祭拜祖先。祖先祭拜以後回家就吃團圓飯。團圓飯吃了以後,然後就是把那個春聯,然後燈籠啊,各種各樣的燈光啊,全部搞好,然後到了初一就是走親訪友那麼走親訪友,初一我們這裡首先是要走近自己最親最親的,也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然後就是自己那些叔叔伯伯親戚朋友。然後也就是發紅包啊,拿紅包啊,然後從這一家吃到那一家呀,都是這樣熱熱鬧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三國中劉備這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