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光隧道2019
-
2 # 寰宇新史野
當這些古代牛人們的人生走到盡頭時,皇帝們或許會給他們這樣一項特殊榮譽——“配享太廟”。
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配享之典,國家所以報功而勸忠也。”(《五禮通考·功臣配享》)
帝王們透過這種方式,用以表彰有功於國的忠臣烈士。
太廟是古代王朝供奉歷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勞甚大,有時皇帝也會恩准其配享太廟,那麼古代的配享太廟究竟有何意義,後代又會有什麼好處嗎?先說第二個問題,實際上,配享太廟的大臣後代並沒有所謂“特權”,比如滿清漢臣唯一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其四個兒子張若溎、張若靄、張若澄 、張若渟都是舉科舉入仕途,並沒有受到什麼優待,所以這些大臣的後代們其實好處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個姓名,博得存在感罷了,當然這也是一種好處。
簡單來說,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廟就是到皇家陵園裡佔個位置,並有個神祖牌到太廟裡供奉起來。然後以後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時候就會一起拜拜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夠反過來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榮。爵位不會降。在古代爵位雖然是可以世襲傳子,但是這種爵位傳襲每過一代就會降低一個級別,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過後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夠混一個配享太廟的話,那麼這種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襲不降的。
配享太廟,是古代褒獎功臣的一種制度,歷朝歷代均沿襲下來。除了感念這些勞苦功高的功臣以外,這項活動更多的是為了達成這樣一些現實目標:比如,引導官員、民眾忠君愛國,向功臣們學習;再比如,唐代配享功臣,文臣多於武將,這也是一種價值導向,意在引導民眾多習文而不學武。畢竟,文臣本事再大,相對武將來說還是安全的。
-
3 # 福子說歷史
太廟是古代王朝供奉歷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勞甚大,有時皇帝也會恩准其配享太廟,那麼古代的配享太廟究竟有何意義,後代又會有什麼好處嗎?先說第二個問題,實際上,配享太廟的大臣後代並沒有所謂“特權”,比如滿清漢臣唯一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其四個兒子張若溎、張若靄、張若澄 、張若渟都是舉科舉入仕途,並沒有受到什麼優待,所以這些大臣的後代們其實好處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最多也就是能在皇帝面前露個姓名,博得存在感罷了,當然這也是一種好處。
簡單來說,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皇家的香火供奉,配享太廟就是到皇家陵園裡佔個位置,並有個神祖牌到太廟裡供奉起來。然後以後每任皇帝祭祖拜先帝的時候就會一起拜拜這些大功臣。只要是人都得拜皇帝,能夠反過來被皇帝拜那可是最大的殊榮。爵位不會降。在古代爵位雖然是可以世襲傳子,但是這種爵位傳襲每過一代就會降低一個級別,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五代過後就是普通平民了。如果能夠混一個配享太廟的話,那麼這種人家的爵位就是世襲不降的。
清朝兩百多年裡,只有27個人享受到這個崇高的榮譽,漢人裡頭只有張廷玉死後有幸進去。那些有幸進去的滿人也都是在國家危難時候,為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建立過奇功,力挽狂瀾的有頭有臉的滿人。張廷玉是誰,為什麼有那樣的榮耀呢?張廷玉是官二代,老爸就是大清的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一樣的大官。張廷玉先後給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當過馬仔,從禮部尚書到吏部尚書到戶部尚書、再到軍機大臣,大清的各部門一把手幾乎當了個遍。後來雍正病危的時候也惦記著自己的馬仔,駕崩前囑咐張廷玉跟允祿和鄂爾泰當了顧命大臣,並在遺囑中寫明讓張廷玉死後到自己身邊配享太廟。由於張廷玉的才幹和忠心出了名,乾隆上臺後,張廷玉繼續受到重用,直到年邁退休。張廷玉活到83歲去世,死後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不管是對配享的本人,還是其家族,都是一項莫大的榮譽,但也像是虛名,可以帶來關注度,並不能為後代帶來實實在在的權利與富貴。傳之後世的是爵位、財富與家學,以及官位恩蔭附帶的利益。
-
4 # 瞟遍天下事
太廟是古代皇族的宗廟,宗廟制度是中國古代先祖崇拜的產物。最早的宗廟主要是供奉歷朝歷代皇家先祖的那是中國最高規格的宗廟。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其實配享太廟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榮耀名聲,要知道中國古代的人那是十分重視名聲對於名聲的重視程度甚至高於自己的生命。從文天祥最著名的一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能看出古人對名的重視。而配享太廟那就相當於可以將自己的排位供奉到皇家宗廟裡,那是可以享受皇帝的祭拜供奉,而且哪怕這個王朝滅亡太廟也會重建後朝的皇帝也會繼續供奉,你想想這是多大的榮譽呀。所以呢只要古代的那些文臣武將們只要有機會配享太廟那絕對是前赴後繼的,所以呢其實就這一條好處就足夠了。
很多人認為這個好處只是名義上的沒什麼實際作用。在我看來雖然可能名聲這個東西比較虛,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好處還是實實在在的。但是大家要知道配享太廟的人都是對國家有天大功勞的人。配享太廟也是一種很高的認可要知道一個朝代幾百年的歷史只有二三十個人才有資格配享太廟,從這就能看出配享太廟的難度。那麼如果你的家人有人能配享太廟那就說明國家對你的家人高度認可,在這種情況下你未來的仕途之中只要不作死,那看在家裡有人配享太廟的份上那肯定比其他人要有很大的優勢呀是吧。而且對家族來說也是非常高的榮耀這種榮耀也必然會給家族帶來很多的好處呀。
-
5 # 如是我聞人
今天的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東北側,是明清兩個皇帝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在儒家的思想中祭拜先祖是相當完整的制度,最早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配享太廟是皇帝對臣子的一項無上的光榮的獎勵,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的人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的牌位放在太廟中共接受供奉,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耀,這些有功的大臣和歷代皇帝一樣享受它們後世子孫的祭拜,配享太廟的資格相當的難得,整個明朝只有37個人獲得這個榮譽,大部分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清朝將近300年的時間,卻只有26個人獲得這個榮譽,
漢族僅有張廷玉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太廟是皇帝的私人宮廟,一般的皇親國戚都是沒有資格進入的,因此配享太廟的必須是皇帝親近的有功於社稷的大臣,這些大臣們不光功勞很大,而且要受到皇帝的寵愛,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許才能進入太廟享受待遇。
當然配享太廟只是一種榮譽,並沒有實際的福利,甚至後世皇帝一句話就可以將這個人的牌位移出。但是獲得配享太廟資格對於後世子孫還是有相當大的幫助的,這些獲得這項資格的人自然早已經位極人臣之人,本來位高權重又獲得了,又獲得了皇帝的認可,只要沒有經歷改朝換代,那麼後世子孫都可以享受祖上的廕庇,榮華富貴過一生,在各種考核提拔之中都能夠獲得加分,從而更快的提拔升遷。
-
6 # 歷史吐槽機
實際好處基本沒有
其實若以現代的眼光看,配享太廟沒啥實際好處,對於本人來說活著不可能享受那待遇,都死翹翹了啥待遇都白費,提升點下葬規格無非多佔幾米土地,多浪費點建築材料,還能怎麼樣?清朝時候配享太廟的大臣都可以按郡王裡下葬的,不一樣埋土裡出不來?
對於兒孫更沒啥優待,那玩意不像爵位可以世襲,除了大祀時能混進太廟磕頭,基本蛋用不頂。想當官你還得參加科舉,想升官你還得苦熬資料,不小心得罪了皇家,祖宗的神牌就人家扔出來,你還得頂著唾沫去收拾殘局。
對!你沒看錯,配享太廟也不是一勞永逸,稍不留神就會被扔出來。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把前一個皇帝跪舔舒服了,不見得下一個也覺得順溜。別說只是大臣,明嘉靖年間大議禮的時候,原來廟號明太宗的朱棣都差點被扔出去。
就是面子好看估計很多人會問,既然沒有實際好處,為啥古代那麼多大臣削尖腦袋想混個配享太廟的待遇?這事如果細扯起來太麻煩,還好吐槽機是個擅長舉栗子的人,咱們可以用現代的角度解釋一下。
話說那驢牌(LV)挎包造型醜、顏色深,為啥那麼多敗家娘們哭天抹淚的非得買?單純是因為它貴嗎?錯了!是因為那玩意稀有,沒事就號稱全球限量多少個,背上它對自己的逼格提升很高。
瑞士那些純手工名錶也是這樣,不止價格爆炸,還得稽核你的人品,有沒犯罪記錄,是否對社會做出過貢獻。一套跟孫子似的申請流程後,再花幾十萬買塊機械錶。那20塊錢的電子錶它走得不準嗎?那些錢拿去擼串它不香嗎?為啥非得這麼折騰呢?答案很簡單,為了和別人不一樣!而所謂配享太廟就跟這個道理一樣一樣的。
其實古代帝王和現代黑心奢侈品商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挖空心思琢磨如何花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他們陰險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再以待遇來區別。然而總有一些人牛到就差一步登天,偏偏還可以繼續立功,這時候你要咋辦?總不能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他吧?
在經過長期觀察後,帝王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衣食無缺、位高權重的大臣在失去最高權力追求後,要麼變得頹廢無比,要麼開始追求虛榮。這就好辦了,要面子嘛!我給就是了!
那麼什麼是最大的面子呢?華夏人最重視兩樣東西,一曰戎,二曰祀,打仗這玩意風險太高,還是在祭祀上想辦法吧!於是逼格奇高的配享太廟就新鮮出爐了,從此大臣們蜂擁跪舔。
太廟那恐怖的逼格那麼太廟祭祀的逼格到底多高呢?這麼說吧!無論明清,太廟都是重中之重,永遠排在祭祀三個等級的最高位,稱之為大祀。大祀的禮節雖然各朝有不同,但是天子親祀絕對沒跑,除非極特殊情況才能請假。
如果只是天子參加還不是規格高,祭祀太廟還得有專門的祀官負責喊,上什麼酒要喊,上什麼肉也要喊。天子還得親自上表燒掉,向祖宗報告自己取得了什麼成績,請祖宗保佑之類。
當然,這也不算太過份,最恐怖的是百官中還得有人陪祀,一般品級不夠的還沒資格,吐槽機之前就寫過明朝一個倒黴四輔官因為判死刑被朱元璋取消陪祀的段子。這幫陪祀的全程得在底下跪著,到節骨眼兒上還得行禮,這逼格可就不得了啦,等於後世滿朝文武精英給叩拜,在下面必然爽翻天啊!
總結起來吧,所謂配享太廟其實並沒有實際好處,只是皇家代為供奉時享、薦新,再加上文武官員祭拜,面子上好看而已。這是一個典型的榮譽頭銜,象徵意義大於現實意義,只是古代重視祭祀,所以顯得很牛。扯淡完畢。
-
7 # 冰哥聊史論古今
一般說來在古代的時候配享太妙,是作為臣子的最高榮譽,能夠得到這個榮譽,對於這個家族來說都是相當了不得的。而在滿清一朝能夠得到配享待遇的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劉統勳,曾國藩等人都沒有得到這個待遇。
張廷玉的待遇據說是雍正皇帝在遺詔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不怎麼喜歡他,張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給他做保證,不能掉了這個待遇。因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這個東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夠配享太廟,自然是無上的榮譽,所以張廷玉如此看重這個東西,其他的東西都能少,唯獨這個東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配享太廟並不是什麼太了不得的東西,還不如來點實際的東西。不過這個東西還是非常虛榮的,現代社會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虛榮,就如很多女人省吃儉用,花幾個月的工資去買一個LV的包一樣。不懂的人覺得那個包有什麼用,值這麼多錢,能多裝多少東西呢,但是喜歡的女人可不會這麼想。
配享太廟對古人來說確實算是無上的榮耀,因為只要皇朝不倒,那麼配享的大臣可以永遠享受皇家的香火,因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廟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夠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麼榮耀。這也就是說大臣死了,在陰間能夠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夠在陰間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夠配享太廟,自然就享不了那麼多福。
-
8 # 看不到任何希望
太廟是中國古代的皇家宗廟,早在夏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從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初這裡供奉的是皇帝先祖和歷代皇帝,後來出色的皇室成員、皇后、功臣去世後都可以把牌位放在太廟之中,史稱配享太廟。何為“配享”呢?已經去世的皇帝牌位放在正中央,這些人的牌位放在兩側,清朝還分東西兩殿,東殿供奉宗室和諸侯王,西殿供奉有功的大臣。但話說回來,配享太廟是死後哀榮,也就只有這麼點好處了。一個人配享太廟整個家族都有極高的榮譽,可也只是榮譽而已。爵位可以世襲,鐵帽子王甚至連降爵都不需要,但是配享太廟不行。它屬於“好聽不好用”的型別。
即便祖先配享太廟,這個家族的子孫也需要有真本事才能出人頭地。或許有人認為“朝中有人好做官”,都配享太廟了子孫的路怎麼說走的也能順利一些。“朝中有人好做官”這句話不假,但是能配享太廟的官員一定是位極人臣的大官,無論是否配享太廟都為子孫鋪好了路。另外還有一句話叫人走茶涼,配享太廟證明這個人去世了,即便此人有通天之力也施展不出來,其他的官員為何還要優待他的後人。
因此配享太廟只是一個榮譽證書,太廟是皇帝自己的家廟,主要供奉的是皇帝的祖先、有豐功偉業的大臣、對國家有很多貢獻的大臣,這是對大臣能力一種肯定,對封建社會來說榮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臣配享太廟是一種對他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肯定,也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這種只是一種榮譽待遇,不是廟號。
-
9 # 不才講史
太廟就是皇帝死後放置排位,供後人祭祀的地方。
所謂的古代大臣配享太廟就是有卓越貢獻的人,他們死後也可以讓自己的排位放在皇家的太廟裡。享受歷任皇帝的祭祀。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逢年過節的時候,連皇帝都要去太廟給你祭拜。這個是不是無上榮耀的一件事呀。
事實上能夠配享太廟的大臣自古至今都沒有幾個,我們比較熟知的清朝大臣曾國藩,擁有如此大的功勞,立言、立功、立書都做到了,但是,他都沒有享受這個待遇。
要知道曾國藩在大清最為危機的時候,可是挽救過大清的命運的呀。至少太平天國就是他給打敗的。
連曾國藩如此生命赫赫聲名的人,都不能享受這個待遇。可見,享受死後分享太廟的條件有多高。
可以這麼說整個清廷,僅僅只有一個叫張廷玉的大臣,他是在死後被配享太廟的,而且這個事情還是雍正皇帝親自答應他的。
當然張廷玉為雍正鞏固皇位,做了很大的貢獻,所以,雍正是由心得感謝他。可是,到了雍正的兒子乾隆的時候,乾隆開始不喜歡他了。
在乾隆看來,張廷玉這個人實在是太過於油滑了。在張廷玉犯錯的時候,乾隆讓他回家養老去了。
這時候張廷玉最為擔心的是,自己死後不能分享太廟了。
他在家裡很擔心這件事,為此,還專門給乾隆上書,讓乾隆保證他死後分享太廟的這個權利。
乾隆真的是不想答應他,而且為他專門上書說這個事情,感到十分的憤怒。
但是,想想這是自己父親雍正親自擬定的,也就答應了他。所以,清朝只有張廷玉是得到了配享太廟的權利的。
要說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的好處,說實話事實上也就是虛名而已,只不過人們不就是貪圖這樣的虛名嗎。
在民間若是有一個人說他的爺爺是分享太廟的人,那也是可以讓很多人豔羨不已的呀。
-
10 # 我家的貓叫皮蛋
配享太廟是古代大臣死後享受的最高榮譽,代表了帝王們對人臣的肯定,這可不是虛名,是古代大臣們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陪享太廟的由來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對大臣來說死後能夠陪享太廟是最高的榮譽,沒有比這更能體現自己地位的了。比如清朝二百多年曆史,那麼多的王公大臣,陪享太廟的不過27人,正因為稀缺,乾隆皇帝就一直對他父親指定張廷玉配享太廟非常不滿,認為張廷玉根本不夠這個資格。
著名帝王的陪享功臣帝王們尤其是那些有功業的優秀帝王,陪享的都是非常厲害的功臣,可以說陪享陣容非常豪華。
配享太宗李世民廟庭的功臣
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趙國公,長孫無忌;
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後因其子房遺愛謀反,被取消);
檢校侍中、吏部尚書、總管東宮兵馬、尚書右僕射、蔡國公,杜如晦;侍中、吏部尚書、尚書左僕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國公,高士廉;刑部尚書、兵部尚書、行軍總管、門下平章政事、衛國公,李靖 ;工部尚書、檢校行臺僕射、洛州都督、左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蔣國公,屈突通。
配享太祖趙匡胤廟庭太師、尚書令、真定王、韓王,趙普;樞密使、贈中書令、濟陽郡王,曹彬。
配享成祖朱棣廟庭河間王張玉;東平王朱能;榮國公姚廣孝(後被嘉靖皇帝取消);誠意伯劉基;營國公郭英。
清朝享殿分東西兩殿,東殿供奉宗室、外藩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
東殿供14人:武功郡王禮敦;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界堪;通達郡王雅爾噶齊;禮烈親王代善;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睿忠親王多爾袞;豫通親王多鐸;肅武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託;怡賢親王胤祥;超勇襄親王策凌;科爾沁博多勒噶臺忠親王僧格林沁;恭忠親王奕訢。
西殿供12人:超等英誠公、贈武勳王爵,揚古利;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直義公,費英東;一等大臣、贈公爵、宏毅公,額亦都;內大臣、二等果毅公、諡忠義,圖爾格;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昭勳公,圖賴;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諡文襄,圖海;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爾泰;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勤宣伯,張廷玉(乾隆十五年被罷配享,乾隆二十年張廷玉死後,乾隆遵雍正遺詔,恢復張廷玉配饗太廟資格。;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諡文襄,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諡文忠,傅恆;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諡文成,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諡文襄,福康安;總督、贈一等宣勇公,和琳,嘉慶元年,清高宗命配饗太廟,嘉慶四年,和珅誅,清仁宗命撤出太廟。
太廟是至高榮譽,但是可遇而不可求陪享太廟是無上的榮譽,代表著你是這個朝代最被皇室們認可的功臣,這些配享太廟的功臣和先帝一樣,可以受後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頭,享受到大型的祭祀,這是古代一個逝去大臣的最高榮譽,因為皇帝死後也不過是如此。
陪享太廟是臣子們的最高夢想,但是這東西可遇而不可求,功勞最大的未必就可以陪享太廟,以清朝為例子,27個陪享太廟的人中只有張廷玉一個漢人,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功勞大不大,但是僧格林沁入享了,卻沒有曾國藩。
陪享太廟不是虛名,那些被陪享的人會被其他王公大臣羨慕嫉妒恨的。
-
11 # 七七談歷史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清朝歷代皇帝的牌位。如果大臣在生前的貢獻極高,那麼就會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這在古代可以說是最高等級的榮譽了,很多人覺得大臣配享太廟後自己的後代也會獲得一些好處,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三朝元老張廷玉在朝中兢兢業業的幹了47年,死後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殊榮,同時也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但是配享太廟對於自己的後代其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幫助,但是自己老子的牌位要被當朝的皇帝跪拜,這項榮譽在封建時代可是不得了的。
並且張廷玉的兒子必定會獲得皇帝的賞識,皇帝一定認為張廷玉這麼厲害的人他的兒子肯定也差不了,在眾人面前也有面子,想當年我父親可是...所以要說配享太廟的唯一好處就是這個了。
配享太廟的人,對自己的家族也是一項莫大的榮譽,因為大臣如果配享太廟之後他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也就是說他的兒子孫子一直可以繼承自己的爵位,每個月還能領取朝廷的俸祿,這可是沒有期限的,一直可以領到大清朝倒閉為止,所以單看這一項就夠誘惑人的人,所以這也是整個清朝只有27個人配享太廟的原因,要是人數太多了這也是一項巨大的財政開支,清朝也不想重蹈明朝的覆轍。
配享太廟其實也是一種帝王之術,用這種無上的榮譽來激勵一批又一批的大臣為朝廷效命,就算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夠鞏固。配享太廟並沒有實際獲得的東西,但是後代在無形當中就能夠高人一等,對於後代來說這也是寶貴的人脈資源。
-
12 # 這個歷史很正
配享太廟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更多的在於體現此人生前為國做出過大的貢獻的人的一種肯定,在於體現身份的崇高。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代配享太廟這項榮譽一般都是在死後被賜予的,所以對於一個死人來說,實際上的好處他自己肯定是沒有機會享受的,而且古代皇帝也真的不會為了一個死人去浪費國家的資源,所以並不會賜予實際上的好處。
雖然沒有實際上的好處,但是隱形的好處利益還是有的,這一點通常體現在後代兒孫身上。
太廟規格相當之高。太廟祭祀有多高呢?皇帝親自祭祀這一點是跑不掉的,而且除了皇帝親自祭祀以外,還要有高官參與配祀。皇帝都親自祭祀了,所以配祀的官員妥妥的都是一品大員及以上。
這樣的場合除了皇子皇孫以外,這些高官的子嗣都不夠資格參與,但是配享太廟的人他的子嗣卻可以參與,這其中的政治利益有多大我們自己可以想象一下。
比如:哪家的老祖宗有資格配享太廟的話,那麼他的子孫後代就可以在大祀是進入太廟祭祀祖先。能夠有資格計入太廟的人一般都是朝廷高官,所以也就有機會接觸到一些高官,甚至還是皇帝,那麼如果有官身的話,也更容易得到青睞,如果能夠間在帝心,那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說配享太廟雖然沒有實際實際好處,但是留下的隱形的政治資源可以蔭庇好幾代人。而且在外還有名聲、威望,這對於他們的家族子弟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
這也是古代官員為什麼拼了命的想要擠進去太廟的原因的,自己可以萬世流芳,青史留名,還能受到天下人的祭祀,還能夠庇佑子孫,這等好處也是古代文官必幾乎成為古代文官必爭。
-
13 # 聽濤說事
何為太廟?
太廟就是古代皇室專門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這是皇帝的家廟,其他人想都別想,包括皇室宗親。
太廟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當時稱為世室。商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起才稱為太廟。
何為配享太廟?
起初太廟是皇帝專享。後來皇后、宗親、功臣在皇帝的特批下,也可以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太廟一般分為大殿,在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當然大殿還是皇帝專享,配享太廟的人只能進配殿。東配殿供奉有功的皇族,西配殿供奉異姓的有功之臣。
大臣配享太廟那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本身太廟供奉的都是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這些神仙級的人物,當朝皇帝每年都要舉辦大型的祭祀典禮,要行跪拜禮的。想想大臣再功勞卓著,活著的時候不也是跪拜皇帝嗎?現在和神仙級的人物待在一起,受當朝皇帝的跪拜,這在古代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何等榮耀?用多少物質也換不來的。太廟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他的高貴,其他賞賜皇帝可以大筆一揮就給了,而配享太廟的畢竟是鳳毛麟角。
以明清兩代為例。明朝配享太廟的只有37人,清朝配享太廟的僅有26人,其中漢人大臣只有張廷玉一人。
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的元老,他的父親是文華殿大學士,也是雍正皇帝的授業恩師。張廷玉在九子奪嫡中支援了雍正,有擁立之功。
雍正上臺後,很多的諭旨都是張廷玉應命承辦,他出事小心,很少出錯。後來成立軍機處,所有制度都是張廷玉製定的。他也從吏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所有重要的部門一把手幹了個遍。
雍正臨終前,讓他和鄂爾泰為顧命大臣,並配享太廟。
那麼扯了這麼半天閒篇兒,大臣配享太廟到底有什麼實際好處呢?
我查閱了半天資料,除了至高榮譽外,真沒看出什麼實際好處。
因為配享太廟並不是爵位,比如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但是配享太廟並不能繼承。也不會給他的子孫後代有任何物質上的賞賜。
但這是個榮譽問題,他的子孫會覺得非常有面子。可這面子也不是鐵板釘釘的,如果子孫犯錯或是皇帝不高興了,把你的牌位從太廟移出也是分分鐘的事。
比如嘉靖皇帝差點把明成祖朱棣的牌位從太廟移出去 ,在眾大臣的竭力反對下,最後把皇帝資歷最淺的朱高熾給移出去了。但人家是皇帝,更別說配享太廟的大臣了。
雖然是臉上有光,但對後代來說不頂吃不頂穿算不上實際好處。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帝王術,以此激勵其他大臣,兢兢業業為朝廷奉獻一生。
-
14 # 豹眼看歷史
這倒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哦,人死了以後,經過幾年、幾十年,後代帝王想起來,把他的牌位或者弄個塑像,擺放到太廟中去,享受帝王的祭祀。
能不能享受到帝王的祭品,許多人心存疑慮。
至於說有多少實際的好處,他自己已經吃到了別人吃不到的東西,這自然就是好處。
對於後世子孫,究竟有啥好處,這個還真沒有明確的規制。歷朝歷代都基本如此,但潛在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青龍元年(233年),魏明帝曹叡詔令夏侯惇、曹仁、程昱因功配享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這裡有幾個看點,這幾個人為何在曹丕時期沒有配享太廟呢?為何其他人沒有呢?是因功配享太廟,其他人的功勞就不夠嗎?
景元三年(262年),郭嘉因功受到曹奐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難道郭嘉的功勞就比他們差這麼多嗎?
因此,功臣配享太廟這個事,還是政治的需要,具有政治風向標的作用。
對於配享太廟的人,本身就是死後莫大的榮耀,對其子孫沒有具體、明確的好處。但是肯定的一點是,能夠被新帝王立為配享太廟,就確定了這些人在新帝王心中的位置,其子孫後代的地位、待遇只會得到提升,而不會絲毫受到影響。
一朝天子一朝臣,配享太廟的人,都是朝廷以前的重臣、功臣,但只代表過去;配享太廟這一騷操作,就是後代帝王對前代功臣的肯定,自然會對其子孫格外的隆遇。
儘管是在提倡一種理念,讓在朝大臣活著的時候為死後考慮,不要太過任性。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制,但福廕子孫,潛在的好處還是大大的。
就像領導的飯局,總是點明讓某某人參加。你說吃這頓飯有啥好處吧,沒有。還不如自己在家裡吃點鹹菜,喝碗稀飯。但大部分人還是屁顛屁顛地去趕場,話不敢說真的,酒不敢喝盡興。說吃這頓飯實際的好處吧,還真沒有。
但其潛在的好處就難說了,沒有哪個老闆或領導叫你去參加一個飯局,事先承諾,之後會給你多少好處。
但經常參加領導酒局的人,自然就是老闆信任的人,將來的利益是可以預期的。
配享太廟這事,跟老闆的酒局差不多。只是祖宗吃了大餐,子孫可能會得到好處。
因此,豹眼認為,配享太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必定會給子孫後世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雖然歷朝歷代沒有具體的規制,但絕對少不了的。
吃吃喝喝絕不是小事,活著的人如此,死去的人一樣如此。沒有實際的意義,也就失去了這樣做得必要。
-
1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什麼叫“配享太廟”。太廟,說白了就是“皇家宗祠”,但又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宗祠。因為它裡面只供奉大宗的皇帝和“祔廟”的皇后(含部分原為側室的皇太后,如慈禧太后)的神主,小宗旁支是進不去的!甚至連沒有獲得“祔廟”待遇的皇后,其神主也是進不去的,這是太廟與民間宗祠最大的區別。如清世祖順治帝的寵妃、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她死後雖然被清世祖追諡為了皇后,但這個皇后名分是打了折扣的——不繫帝諡、不祔太廟,董鄂氏一直也沒能獲得“祔廟”的待遇。所以,終清王朝二百餘年,董鄂氏的神主也沒能進入太廟。
何謂“配享太廟”前面說了,太廟通常情況下只供奉大宗皇帝和“祔廟”皇后的神主,小宗旁支的神主沒有資格進入太廟,就連不“祔廟”的皇后,其神主也沒有一個進入太廟!但是,有一類人例外,那就是為王朝立下了殊勳的功臣。這些人經過皇帝的特許,死後神主是可以進入太廟的,即前面提到的“配享太廟”。但是,進入太廟不等於進入正殿,“配享太廟”的功臣神主是被供奉在專門的偏殿之內,不進入正殿和祧廟。
雖然不能進入正殿和祧廟,但這也是不得了的待遇了!試想,連不“祔廟”的皇后、小宗旁支的宗室都沒有資格將神主供奉在太廟之中。一個異姓臣子的神主卻堂而皇之進入了太廟,後世皇帝祭祀祖先,這些人也順帶著享受一把皇家香火,這是何等榮耀?不僅是對個人的肯定、對其後世而言也是一種尊崇和無上榮光!
什麼人可以“配享太廟”前面說了“配享太廟”是一種無上榮光,那麼什麼人才可以“配享太廟”呢?明王朝二百餘年只有三十七人獲得了這樣的待遇,大多是跟著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和跟著明成祖朱棣“靖難”的功臣巨勳!不外乎開國元勳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和“靖難”元勳張玉、朱能、姚廣孝(道衍和尚)等等。從這些名字也能看得出,都不是一般二般的人物,也足可見“配享太廟”的資格控制得多麼嚴格!
清王朝獲得“配享太廟”資格的功臣更少,只有二十六人。而是,除了張廷玉之外,全部都是在旗的!即便是晚清時期平定“發亂”、“挽狂瀾於既倒”的曾文正公和帶著棺材出征、收復新疆的左文襄公也沒能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舉幾個例子,禮烈親王代善、睿忠親王多爾袞、怡賢親王胤祥、平定“三藩之亂”的功臣圖海、清高宗乾隆帝的小舅子傅恆等等,哪個是一般二般的人物?!
“配享太廟”不是“保險箱”“配享太廟”雖然供奉的只是一尊神主,但卻不是“保險箱”。只要皇帝願意,隨時可以收回許可,即便神主已經被供奉進了太廟,也是可以被撤出的!最著名的莫過於清王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了,清世宗雍正帝在世時許給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可一朝天子一朝臣,清高宗即位之後與張廷玉矛盾激化,最後竟硬生生收回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直到張廷玉去世之後,清高宗看在張廷玉被自己整得死去活來時依舊老實本分的份上才又恢復了他“配享太廟”的資格。
相比張廷玉而言,和珅的弟弟和琳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作為乾隆年間的高階將領之一,和琳是立有軍功的,最後還病死軍中、馬革裹屍,也算對得起清王朝、對得起清高宗了。因為有軍功在身、加之哥哥和珅正得寵,和琳去世後被清高宗賜予了“配享太廟”的待遇。同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嘉慶四年初清仁宗嘉慶帝對和珅進行了總清算,已經作古多年的和琳也受到和珅的牽連被褫奪了“配享太廟”的資格,神主被清出了太廟!
“配享太廟”有什麼實際好處這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既然那麼多人們削尖了腦袋想獲得“配享太廟”的待遇,那“配享太廟”到底有什麼實際好處呢?沒有,什麼實際好處也沒有!所謂“配享太廟”就是把神主牌擺到太廟偏殿而已,沒有任何附加優待條件……
既然沒有實際好處,為何眾人會趨之若鶩呢?原因不難理解,這是對自己功勞的最大肯定。活著時該拿的都拿了、該享受的也都享受了,死了還圖什麼?無非青史留名、永享供奉,不是嗎?“配享太廟”既可以永久享受皇家供奉、也可以再青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有誰不想“名垂青史”呢?
除此之外,獲得“配享太廟”待遇等於是王朝從官方層面正式確認了某人的勳臣資格,比爵位更加“靠得住”。只要不被褫奪資格、清出太廟,你永遠是王朝的勳臣。既然是勳臣,後世子孫自然會享受到勳臣子弟的待遇,承襲爵位就不說了,什麼祖蔭之類就已經相當具有誘惑力了。別人十年寒窗考中舉人、進士才能躋身官場,你即便不學無術、憑著祖上的蔭庇也可以躋身官場,甚至起點還要更高!這恐怕就是“配享太廟”唯一的實際好處了。
綜上所述,所謂“配享太廟”榮譽性質高於實際意義,其本身是沒有什麼附加優待條件的,並不比其他大臣多發一分錢、多給一個爵位!但是,它依然是有好處的,“配享太廟”等於是王朝從官方層面確認了某人的勳臣只得,只要不被褫奪,他的後代永遠都是勳臣之後,還是可以享受到許多祖蔭福利的。但這一切名義上與“配享太廟”無關。
-
16 # 文史老火湯
前面有人說古代大臣配享太廟沒有實際好處的,都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古代人。
實際上,配享太廟本身就是最實際的好處了,還想要啥其他好處?
要理解古人為什麼那麼重視死後進什麼廟,首先要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我們知道,古代人對死後的世界是很重視的,他們認為人死後“魂”還在,而這個魂是要靠子孫後代供養,給他們提供“血食”的,否則就會淪為孤魂野鬼。所以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論如何也要生一個兒子,不然死後沒人給他們供養,他們就成孤魂野鬼了,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而古人的孝道里,除了對健在的長輩的敬,對祖先也要尊敬,所謂“事死如事生”。
理解了古人對死後世界的理解,就理解為什麼配享太廟是多麼實際的好處了。太廟的“太”代表最高,太廟就是天下地位最高的廟,那就是皇家的廟了。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大臣配享太廟就是把功臣的牌位放到太廟的偏殿,跟這個王朝的祖先一起受到供奉。歷代能配享太廟的功臣是很少的,整個明朝配享太廟33人,後來取消1人,為姚廣孝,實際為32人。清朝只有26人。清朝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就只有張廷玉一人,連曾國藩都沒有這個待遇。
太廟的祭祀等級是最高的,每年皇帝都要親自祭祀,眾多皇族和大臣倍祭,三跪九叩,供奉的祭品也是最高等級的。那就相當於配享太廟的大臣死後還能受到最高等級的尊敬和供奉。這對相信死後魂會進入別一個世界的古人來說,不就是最實際的好處嗎?
而且,配享太廟對大臣本人和他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無比崇高的榮譽,代表這個大臣得到了皇帝的特別恩寵,這個家族得到皇帝的特別照顧。這對大臣的家人和後代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資源。這就是所謂的“封妻廕子”——死後還能保護子孫後代,為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好處。所以說,大臣配享太廟就是最實際的好處了,還要啥腳踏車? -
17 # 憤怒的尼采
死後住在什麼地方,按現在的話說可以福澤下代。實際好處?古代人麼祖先是哪裡出來的或者被賜予什麼榮譽,後代可以吹吹牛逼,比如說我們祖上被賜予入住太廟了,比如我家被賜上方寶劍這種。要說實際點的麼!這我還得查查歷史上入太廟的歷史人物。
清朝太廟清朝太廟供奉了十三個大臣分別是: 舒穆祿·揚古利、費英東、鈕祜祿·額亦都、圖爾格、圖賴。 圖海、鄂爾泰、張廷玉、烏雅·兆惠、富察·傅恆、章佳·阿桂、福康安。
揚古利
跟隨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將女兒許配給他。主要功勳是在努爾哈赤討伐輝發部的時候記下戰功。後期也跟隨皇太極,率正黃旗的兵馬攻打明軍以少勝多受到皇太極的讚揚。崇德二年正月,皇太極命豫親王多鐸和揚古利前去阻擊,當時正值下雪,在偷襲北韓時,北韓的伏兵突發鳥槍,揚古利不幸中槍,因傷重而死,時年六十六歲。
多鐸將揚古利的屍首帶回了營中。皇太極親臨為之祭奠,賜御用冠服。回京之後命陪葬福陵(努爾哈赤所葬陵墓)。 同年十一月,追封揚古利為武勳王。順治年間,清世祖順治帝命將其配享太廟。
從這裡我們看到揚古利也算皇親國戚了入太廟理所當然,且戰績赫赫。
費英東
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滿族,瓜爾佳氏。努爾哈赤將皇長子褚英的女兒嫁給了他,使他成為額駙。而且他父親歸順努爾哈赤時帶了五百戶,他也被封為一等公協助努爾哈赤處理政務。他死的時候太廟剛修建好,就入住了!
圖賴是正黃旗人,費英東扎爾固齊第七子也。
鈕祜祿·額亦都
這個姓想必愛看清宮劇的小夥伴非常熟悉吧,鈕祜祿·額亦都,滿洲鑲黃旗。為後金開國五大臣之首(其餘四人分別為何和禮、費英東、安費揚古和扈爾漢)。
人家不用入贅就是大戶,其後人基本都和皇家有血緣關係,他是康熙朝重臣遏必隆的父親,孝昭仁皇后的祖父,孝和睿皇后是他的八世孫;孝穆成皇后為第六代後人;據杜家驥慈安太后也是他的後人。所以吧這個姓出皇后和太后。是個望族!
圖爾格也是鈕祜祿氏的, 清滿洲鑲白旗人,鈕祜祿氏。額亦都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6),太宗即位,他佐鑲白旗,為八大臣之一。
圖海
這個人比較特殊,沒有娶愛心覺羅家的女人,也不是開國元勳,還是壽終正寢並不是打仗受傷而死,他入住太廟比較晚的,到雍正時期才入住太廟。
歷經三代帝王,起起沉沉,所以說吧,他為什麼會有資格入住呢?而且是到雍正了才配享太廟,他可是沒一點皇室背景的。原來他是順治當太子時的太傅,這個職位最親近皇帝,但是後來在刑部當職的時候被順治革職,伴君如伴虎這句話說的沒錯,圖海在順治時期大起大落,到了康熙時期又被重用。可以說他入住太廟是順治的賞識,有運氣也是有實力在的,不然也不會死後在雍正時期配享太廟。
鄂爾泰
滿洲鑲藍旗人,西林覺羅氏,字毅庵,康熙舉人。任內務府員外郎,與田文鏡、李衛併為雍親王(即世宗)的心腹。這個人是真的實力派,雖然祖上也是稍有頭臉的人物但是那已經是老黃曆了還是他自己一步步經營的榮譽。他和圖海一樣是因為功勳才配享太廟的。
張廷玉
太廟裡唯一的漢人,其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他的功績主要是編纂清史和修補明史。
烏雅·兆惠
乾隆時將領,滿洲正黃旗人。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族孫,都統佛標兒子。
章佳·阿桂
章佳氏,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清朝政治家,軍事家,著名將領。乾隆朝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 定伊犁、討緬甸、平定大小金川,戰功赫赫,封誠謀英勇公。同時,阿桂還編有《軍需則例》15卷。
剩下的富察·傅恆、福康安。看過延禧攻略的都知道這倆人和皇帝是親戚就不用說了。
因此配享太廟是有功勳的皇親貴戚才能入住的,當然也有少數得到皇帝賞識,當然自己也有實力被封一等公。這完全是靠自己實力,即使後代多少沾一點光,如若是草包雜魚也是沒有什麼用處的,還會笑話丟了祖宗的臉!
-
18 # 平安讀歷史
配享太廟,這種事情對一個臣子來說可謂是極大的榮耀,在中國古代一個朝代能夠得到別配享太廟這種榮譽的人,往往數目相當的有限,所以一些大臣都極力爭取這種待遇。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滿清時代的張廷玉了,張廷玉可謂是雍正最喜歡的大臣,雍正甚至在自己的遺詔中寫明瞭,要讓張廷玉配享太廟。而整個大清王朝200多年,漢人大臣中也只有張廷玉一個人享有這種殊遇。張廷玉後來不為乾隆皇帝所喜歡,其他的都不想要了,唯獨這個配享太廟的待遇不能丟。
讓現代人看來,配享太廟只是一個榮譽而已,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因為古代人講迷信,認為自己死後如果能夠在太廟中受到朝奉,能夠享受皇家的香火,自然能夠讓自己在陰間過得好。但是現代人都明白,並沒有陰間的存在,所以也就不認為配享太廟是什麼太實際的東西。
不過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不好說,因為很多人確實非常好這個名,俗話說得好,人在世上就是為了名利。要說名事實上也是一種利益,很多時候也能給人帶來相當多的好處。
-
19 # 酒翁
配享太廟有沒有什麼好處?肯定有好處啊,若沒好處,幹嘛這些大臣們拼了命的往裡爭啊。這就好比現在,出名能帶來什麼?出名了就能給你帶來利,要不怎麼“名利雙收”呢?大臣們配享太廟,也是一個道理,當然這個利,這個大臣是得不到了,獲益的則是子孫後代們。
“太廟”是個什麼地方?讓這幫大臣們這麼拼命的往裡鑽?太廟說白了就是皇帝家的宗祠,有點類似一些民間大家族的宗祠,但這個宗祠比那個等級高,因為是皇帝家的宗祠,正常這裡面供奉的應該是皇帝和皇后們,在封建時代,皇帝家的東西都是最好的,大臣們等到了皇帝的賞賜,那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更何況,你的神主能放入皇帝家的宗祠呢?
說完了“太廟”,咱們再接著說“配享太廟”,直白的說,就是將你的神主(牌位),放到皇帝宗祠裡,但卻和皇帝的又有區別,畢竟是皇帝家的宗祠,你一外姓人當然不可能和皇帝,甚至皇后們放在一起,外型人都是供奉在偏殿內,說白了就不是正堂,是在隔壁的偏殿,但這也可以了啊,你哪怕是放在太廟的門口,那也算是在太廟內,因為這是榮譽啊。
咱們可以查查,這明清兩代能夠進入太廟的大臣們,都有哪些人,在明朝,能進入太廟的都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和跟著朱棣參與“靖難”的功臣,例如,徐達啊,常遇春啊,張玉啊,姚廣孝啊,籠統也就三十七人。而大清朝呢?更少,就二十六個人,例如多爾袞,拼命十三郎胤祥,乾隆的小舅子傅恆等,當然最著名的就是張廷玉了。看看這都是什麼人物,放在那個時候,都是一等一的牛人啊,為什麼說太廟難進?晚清的曾國藩,左宗棠,就沒進的了,所以說,這太廟不是你想進就能進,也不是你想辛苦就能進的。
說到太廟,咋就不得不說清朝的張廷玉了,三朝元老,橫跨康、雍、乾三朝,是雍正的得力助手,雍正就曾許諾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這對於張廷玉這個漢人來說,那是無上榮耀啊,畢竟大清是滿人的世界,漢人能夠進入,那是很厲害的了,可誰曾想,到了乾隆皇帝,卻硬是奪回了這個榮耀,為啥啊,因為年老的張廷玉不太符合乾隆的胃口,再加上張廷玉後來就為了這個配享太廟的事兒,竟然多次上書提醒乾隆:哎,你老子可答應我了啊,我死後是要讓我進太廟的。這乾隆一聽就火了啊:我老子答應你怎麼了?現在是我做主,我讓誰進,誰就進,你不是要進嗎?我偏不讓你進。這給張廷玉打擊的啊,那是直接在家躺了好幾天啊。這一直到張廷玉死,乾隆都沒有同意他進太廟的事情,但在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同意了,畢竟張廷玉確實這一生對於他愛新覺羅家和這朝廷還是有付的,功大於過,而且倘若乾隆真不讓他進,豈不是乾隆不聽雍正的話?乾隆可不想因為張廷玉這個事兒,被後人落下不孝的把柄。
當然有拼死拼活往裡擠得,也有好不容易進了,後來又被搞出來的,和珅的弟弟和琳就是這麼個主,因哥哥和珅的關係,乾隆將他配享太廟,但也因他哥哥和珅的關係,與嘉慶不對付,嘉慶一怒之下,就將和琳給搞了出來。所以,這個外姓大臣們想配享太廟,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心情,非常不容易啊。
開篇的時候,我說過配享太廟肯定有好處,這個好處就是子孫後代們可以靠著這個,得到一定程度的勳臣子弟的待遇,別人十年寒窗,經歷一層層考試,進入官場,你就可以靠著祖上留的待遇躋身官場,這個好處已經不錯了,所以說,配享太廟的好處有沒有?那必須有啊。
回覆列表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
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
什麼叫配享太廟?就是說臣子去世後,名字放在皇帝的列祖列宗牌位旁。後代皇帝到太廟祭祀祖先,給先皇牌位磕頭的時候,順便把配享太廟的臣子也跪了。這在古代可以說是為人臣者的最高榮譽。
什麼人才能配享太廟呢?
1、皇帝在世時寵愛的皇后,並且有較大的家族影響力,品行端正。比如司馬炎的武悼皇后楊芷,出生弘農楊氏,這個家族在漢朝就已經是大豪門;在教養方面,史書記載楊芷“婉嫕有婦德,美映椒房”。皇后配享太廟,只在魏晉時個別政權存在過,並非後世主流。
2、得到皇帝認可的有功之臣或宗親。這類人需要有很大的功勞,或開疆拓土,如常遇春、徐達、沐英、清初鐵帽子王,或有擁戴之功,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或在文治方面有大建樹,如司馬光、趙普。
皇帝極其信任的人。這種人,既無蓋世之功,但就是會做人,會與皇帝建立密切關係,讓皇帝在生前就離不開,比如張廷玉、和珅的弟弟和琳。
配享太廟,並不代表著可以一勞永逸,如果家人不爭氣,還是會被撤銷牌位,比如和珅倒臺後和琳就被撤出;房玄齡的兒子謀反,也導致房玄齡配享太廟的資格被取消。
隨著帝王的變更,臣子的歷史評價往往是動態的,這也會影響配享太廟的資格,比如武士彠,由於武則天的關係。被追加進太廟,後來武則天去世,武士彠又被撤出太廟。
再比如王安石,在生前爭議不斷,名聲時好時壞,雖然進了太廟,但隨著評價的降低,也被撤出太廟。
司馬光是北宋名臣,《資政通鑑》的作者,王安石的政敵,屬於保守派。別人往往只能配享一個皇帝的太廟,而他卻能拿到兩張門票,同時配享宋神宗和宋哲宗兩個皇帝的太廟。
還有一個是張廷玉,他是大學士張英的兒子,也是大清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在雍正年間,張廷玉深受信任,被皇帝許諾,將來配享太廟。等到了乾隆繼位後,張廷玉去世了。乾隆才念在他是先皇老臣的份上,讓他進了太廟,不過張廷玉已經感受不到了。
配享太廟,不管是對配享的本人,還是其家族,都是一項莫大的榮譽,但只是虛名,並不能為後代帶來實實在在的權利與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