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恰逢長安雪

    按照人們一般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那些所謂的聖人都是不仁道的,他們把平民百姓當做芻狗。

    如果真照此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句話最早出自道家經典《道德經》中的第五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芻狗”意思就是“草扎的狗”。因為以前祭祀就有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狗的事,祭祀完後就把它隨便丟棄。這裡恰恰相反的表現了君王不屠殺活狗而用草扎的“仁”的一面。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沒有好惡的意識,也不憐憫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簡單來說就是:天地不感情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

  • 2 # 燕趙古陘

    老子為什麼說是“聖人不仁”呢?這是因為,真正之道義乃是大公,而大公則無親疏之別,無物我之分,其於大不偏,於小不遺,廣慈博大,至誠不移。既不可能得到它額外的親近,也不可能得到額外的疏遠;既不可能得到額外的利益,也不可能得到額外的妨害;既不可能得到額外的崇貴,也不可能得到額外的卑賤。大公為什麼這樣做?因為所謂親疏、利害、貴賤,都是相對而顯。如有所親,必有所疏;如有所利,必有所害;如有所貴,必有所賤。故而大公者不為。

  • 3 # 局勢誤導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應該倒過來講就是:百姓為芻狗後聖人才不仁。當然百姓為芻狗之前。 也並不能說聖人就仁。但至少此時此刻聖人還不是不仁。

    由此可見,決定聖人仁與不仁的還是百姓是不是芻狗的緣故。從另一個方面講,聖人的仁或者是不仁只是百姓的看法而已。並非取決於聖人仁與不仁的本身。

    我說了這麼久不知道你能不能明白。 如果還不明白,那就多讀幾遍:聖人不仁,百姓為芻狗,就有可能還是不能明白,但能至少能多了一份明白的期望。

  • 4 # 水清樸一

    “不仁”,是無心仁慈,無意偏愛,“芻狗”是用草紮成的狗,上古時所用的祭祀品,人們對他並無愛憎。

    天地無情感、無意識,對萬物無所謂仁慈和偏愛,純任萬物自運自化,自生自滅。

    《陰符經》雲,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也是說天生萬物並非因為愛,天殺萬物也非因為恨,而是自然運動變化之規律,天道執行,四時成序,陰陽消長,其中自由生殺之機,春夏到,陽長陰消,萬物應時而生長,秋冬至,萬物應時而收藏,此皆自然之道,而非有意為之。

  • 5 # 三軒茶屋2018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

    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在祭祀的時候,人們恭恭敬敬的把芻狗供在那裡,但是活動一結束,就被視作廢物,隨隨便便扔在路邊了。總之,芻狗就是那種始用終棄,或者不被看重的東西。

    既然芻狗是這樣一個東西,那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地和聖人都“不仁”,都沒有仁義道德,都不把萬物和百姓當回事。那老子這句話對不對?老子究竟是在批判否定,還是在讚揚鼓勵這種“不仁”呢?這是導致大家意見分歧的關鍵所在。

    其實對不對並不重要,因為從根本上說,世間就沒什麼對錯之分,關鍵我們要了解老子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老子一向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他很尊重自然,當然包括天地在內,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絕對不是否定天地的意思,關於這點,大家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

    至於“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我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引子,就是為了說明後面那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裡的“聖人”,講的是道家的“聖人”,所以肯定沒有批判的意思,而是說,聖人是悟道的人,既然天地“不仁”,那麼聖人就要效法天地,也“不仁”,也“以百姓為芻狗”。

    這個“不仁”聽起來很可怕,“天地不仁”也就算了,聖人也“不仁”,就有點冷酷無情,但確實有道理。雖然人類自己把自己看作是萬物之靈,但在天地看來,人和動物、植物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天地沒有仁愛,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對誰都一樣。

    所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確實有點兒不好聽,但我們仔細琢磨一下,老子說的只是“不仁”,並沒有說蔑視、迫害、欺壓、踐踏等等。人家只是說聖人對待百姓不愛、不重視而已,雖然不愛,但也不恨呀!不恨也不愛,不理也不睬,不重視也不輕視,說白了,就是什麼都不管,這不就是道家常說的“無為而治”嗎?

    這句話確實也有道理,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有時候就怕折騰,折騰來折騰去,最後還不如不折騰,一切順其自然。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正是因為採用了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才使得飽受戰亂的黎民百姓,得到修養聲息的機會,國家才逐漸繁榮強盛起來。

  • 6 # 一生有艾

    #老子# #道德經#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前面還有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兩句相互承繼,解讀是需要放在一起考慮。

    一、宇宙無情無慾,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德高,視人類與萬物等價、同地位。

    無論是芻狗還是人,在天地面前都是平等的,雖然存在狀態有差異,但是生命地位是一樣的。

    聖人接受天地的教誨,也認可萬物與人類的平等關係,這是一種非常闊大的“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

    對待芻狗之類也和對待人一樣,這也是“慈悲”的表現。動植物是人類的朋友,對待朋友自然要公平,一般人做不到,但是聖人一定做的到。因為“聖人無功。”

    二、所謂的聖人是“冷血動物”,他崇尚的是“人類中心論。”

    另一種理解更簡單,簡單的似乎很難讓人接受,彷彿血淋淋的涮羊肉。“人類是唯一高貴的,其他存在都是為了給人類服務而存在。”類似這句現在的句子。

    聖人看不起芻狗,好像還很看得起人類,其實不然。他能貶低芻狗,自然不會看得起地位低的人,他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人的。

    如此冷酷麻木的“聖人”,我們不要,也不接受。地球上的萬物和人類都是朋友,雖然因為要吃東西,人類免不了要殺生,但是我們對食物是充滿敬意的。沒有芻狗就不會有今天的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更談不上了。

    我相信聖人已死,世界大同。

  • 7 # 中和譚

    老子《道德經》裡這句話的意思是:

    聖人沒有仁與不仁之分,他公平對待

    所有的人,不會隨意干預老百姓的生活,

    任由人類社會自然而然的進行發展。

  • 8 # 輝瑝

    原句應該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吧?

    在一片海灘上空盤旋著覓食的海鷗,沙灘裡躲藏著小海龜。忽然一隻海龜爬出沙灘,跌跌撞撞地向海水爬去,海鷗們發現了這隻小龜,俯衝下來,海龜危在旦夕。一個遊客看見這一幕,救下了這隻海龜,把它送到安全的海水中。過了一會,其他海龜以為外面安全,紛紛出來向海中爬去,卻見成群的海鷗飛過來,海龜們被吃的七零八落,沙灘上一片狼藉。因為一時的“仁”,救了一隻海龜,卻害死了大群海龜。

    草原上,為了保護羊群,人們對狼趕盡殺絕,鼠類、黃羊、野兔卻因為失去天敵迅速繁衍,最後生態失衡草原退化,人們失去了美麗的家園。

    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規律是不應該被介入、打破或者試圖改變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這就是“道”,能勘破“道”、發現規律利用規律造福世人的人可為聖人。聖人的格局是無比博大的,聖人的思想是可以世代傳承的,聖人愛眾生而非個人,愛永恆而非瞬間,聖人不會為了一時、一事的小“愛”而打破規律。

    人的一生看似漫長,在茫茫歷史中也只是一剎那,聖人對個體、剎那保持著漠然和超然,這種大愛在普通人看來近乎絕情,所以說“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9 # 劍鋒園子

    這句話最早出自《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要理解“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得先從幾個關鍵詞說起。

    其一,什麼是“不仁”?

    “仁”在這裡不是仁義、仁慈這些意思,魏晉時玄學家王弼曾為《道德經》作注時,這樣解釋:“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大體意思是:天地都是自然而然的,萬物都是遵照自然規律而自我梳理、生長,外力無須去刻意干擾,這叫不仁。這個“不仁”,就是既不近亦不遠、既不親亦不疏、既不離亦不棄,保持一種自然的狀態。這就是“不仁”之意。

    其二,什麼是“芻狗”?

    傳統意義上把“芻”理解為草或拔草,如《說文》:“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但其本意是小、弱、不成熟,如《釋名》:“鄒,狹小之言也。” 狗是人的忠實伴侶,因而,許多地方人死後,後輩要用紙和竹製作殉葬品——“芻狗”,下葬時燃燒,為逝者送葬,讓狗狗在陰間繼續陪伴主人。這“芻狗”從製作到燃燒成灰,象徵著事物從生到滅的一個自然的過程。這就是“芻狗”之意。

    其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義

    理解了“不仁”和“芻狗”,就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結合前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其意就是:萬物與百姓乃至小狗,都有其自身從生到死的自然演變過程,天地人不干預、不偏私萬物的自然演變,任由萬物按照自己的規律自生自滅;聖人不干預、不偏私百姓(哪怕是小狗)的自然生活狀態,任由人和人類社會按照自身的規律自然發展。

    老子其實想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是樸素而深刻的道理:世間萬物和人、和芻狗一樣,都是平等的,都有著自身生存、發展、演化的規律,這是自然法則,必須要得到尊重,天地不能干涉、干擾,聖人也同樣。正因為天地、聖人不干預、守法則,萬物在他們面前都是一樣的對待,這才是真正的公平,才不會有人為地製造的不公平。

  • 10 # 扭筆

    曾有人問過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致想了一下,覺得這個是站在某個高位的人喊出來的,比如身在高位,覺得天地不仁,為什麼萬物都是芻狗,這個不公平,我身處高位,身份高貴,應當高人一等。

    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結合兩句話,才能知曉意思。

    身處高處操作底層的聖人們,從來就不是站在底層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對於他們來說,大方向才是重要的,任何阻擋或者違背大方向的人,都會被掃除。所以百姓是羊,聖人是牧羊人。

  • 11 # 等待日出的麋鹿

    要真正理解老子的這句話,就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宗旨。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是道,一切順其自然。

    他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說天地對萬物不帶感情差別的,它把萬物看作好似一隻祭祀用的草狗,一視同仁的,颳風下雨,天陰天晴,萬物都在那兒存在,沒有好壞優劣之分。

    同樣的思想意景,老子的“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是有德行的君主是沒感情的,他把所有的百姓都看成是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無高低貴賤之分,一視同仁。這裡的“不仁”是說對待萬物不添加個人喜惡、願望等一切感情色彩,而是讓事物以本來面目存在,道法自然。

  • 12 # 快樂貓英短銀漸層

    字面意思是老天爺不仁慈,把世間萬物當作貢品。

    看上下文就是說,天地視萬物與草紮成的狗一樣,沒有貴賤分別。所以天地對待世間萬物是一律平等無私的。 聖人的眼中,百姓與草紮成的狗一樣,沒有高低、貴賤的區別,所以聖人對待所有的百姓是一視同仁的,不會有分別心

  • 13 # 向上吧意思君

    實際上,老子想說的是以下四句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俗人不仁,以芻狗為芻狗;

    俗人很仁,以芻狗為真狗。

    道德經第二章說:有無相生。

    【不仁】和【仁】也是這樣的相生關係。

    以芻狗為芻狗=不仁;

    以芻狗為真狗=仁。

    我們只要弄懂了“人類以芻狗為芻狗的行為”,就是弄懂了“不仁”的概念,就可以反推天地和聖人的不仁。

    芻狗是一種用草編織的狗,在祭祀中使用,用來代替活狗。

    “芻狗”在祭祀前,是尊貴的祭品,被人們高高供養、小心維護。但是祭祀結束後,就馬上燒掉或者當成垃圾給扔掉了。

    這種態度,正是“人類和芻狗”的關係,是利用的關係:需要的時候重視,不需要的時候丟棄。

    那麼,“不仁”的含義也就清楚了,就是“利用”的意思。

    我們帶入原句子,得到:

    天地不仁,利用萬物。

    聖人不仁,利用百姓。

    人類不仁,利用芻狗。

    “利用”這個詞一出現,我們就討厭,覺得不是什麼好詞,心裡想:

    利用芻狗的人類,理所當然。

    利用百姓的聖人,勉強可以理解。

    但是天地利用萬物,天地有那麼無聊嗎?

    其實整本道德經一直在破我們心中的既有觀念,這裡老子對“利用”的理解,比我們一般的理解,更進一步。

    利用利用,就是“利”和“用”。

    利,即“利益”,

    用,即“使用”。

    利益了誰,使用了誰?

    草狗被使用了,人被利益了。

    人透過犧牲草狗,換取福澤自身的利益。

    人對待草狗的這種行為,就叫做“不仁”。

    我們站著人的立場上,特別容易理解這種施加在草狗身上的不仁。

    換句話說,對草狗的不仁,就是對人類的仁。

    但是,誰能站著草狗的立場上,感受一隻草狗,透過犧牲自己,而換來一條真狗生命的那種奉獻精神呢?

    也就是說,犧牲草狗的不仁道,恰恰是對一條活下來的真狗的仁道。

    可人類會想到這一點嗎,不會的,

    人類可能只是覺得弄個真狗太麻煩,也太花費。

    用草編一個狗,代替一下,

    經濟實惠,還環保!

    好不好,好!

    人類本來是為了方便,可是無心中拯救了一條狗,

    某條狗或許應該為此對人類感激不盡,而人類完全沒有覺察!

    人類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救的是哪條狗!

    而被拯救的狗,自己也毫無覺察,不知道草狗其實救了自己。

    這只是人類對“現有資源分配”作出的最優解,人類不會覺得救了一條狗很仁義,也不會覺得燒了一個草狗很殘忍。

    實際上,燒草狗這件事,有三方利益相關者:

    1)執行者人類,對狗和草狗不產生仁或不仁的心態。

    2)獲利者真狗,雖被拯救,但是自身毫無覺察。

    3)犧牲者草狗,自認為慘遭不仁之道。

    你看,我們普通人,在這樣一個普通的事件中,

    一不留神就合了道,在道的角度做出了選擇。

    這就是莊子所闡述的“道在屎溺”的每況愈下的道理。

    人的資源越簡單、生活越單純,行為就越容易合道。

    這也是老子推廣“極簡主義”的原因。

    但是,

    如果,

    人類和草狗的位置互換了,

    要犧牲一部分人類的利益來換取另一部分人類的利益的時候,

    比如要犧牲5個人,來換取500個人的時候,

    你或許一閉眼,可以做出一個以少拼多的決定。

    如果是5個頂級科學家,來換取500個平民呢?

    如果是5個平民,來換取500個死囚呢?

    相信答案在你心中,但是你不願意去面對了。

    那麼,老子在說人類和狗的事、或者說天地和萬物的事兒嗎?

    不是的,老子是在說聖人和百姓的事兒。

    老子想說的是:

    我們只有站著聖人的立場上,才能理解聖人施加在百姓身上的不仁。

    就如同我們人類施加在草狗身上的不仁。

    這個敢於做出選擇的人,就是聖人。

    這個人的行為,

    對於被犧牲的人,不仁;

    對於被拯救人,仁;

  • 14 # 龍門誠君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兩句要放在一起解讀,相信看過道德經全文的人都非常熟悉這種方式,先介紹天地怎麼做,然後聖人應當如何。

    這兩句話非常容易被人誤讀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現代對仁字的理解。現代受儒家思想影響通常把仁字理解為惻隱之心。

    其實在這裡仁字是標榜的意思,解釋起來就是天地生萬物功勞甚大,卻從來不標榜自己,不以萬物在祭祀時用了什麼規格的祭品,而改變自己原有的節奏。聖人也應當如此,不標榜自己所做的功勞,不能以百姓拿什麼東西來反饋為標準,以制定相應的制度。大致便是如此吧。主要講的也是公器與私心之間的關係。

  • 15 # 詩詞文展

    這句話源於《道德經》第五章:“天地無情,萬物為芻狗;聖人無情,視百姓為芻狗。”

    首先理解無情的含義,是指不參雜個人的感情。 可以說,天地是沒有仁與不仁之分的,萬物都和芻狗一樣是平等的;聖人也是沒有仁與不仁之分的,所有的百姓在他面前都和芻狗一樣平等。

    當然,如果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聖人並沒有把百姓和自己放在一個高度也是有道理的。

  • 16 # 國學生活館
    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朝代:春秋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

    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但天地是無所謂自私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擴充套件資料: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17 # 雲上的書屋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聖人沒有仁慈,對待老百姓如同草狗一樣。如果我們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更為出名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可能我們會在書裡經常看到這句話,細讀起來也確實更有味道些。

    不過,大家經常引用錯誤了,這句話只是為了引出後面這句話,將天地對萬物引申到聖人對百姓上,這是老子最想說的一句話。

    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白幾個詞的意思。天地指的是大自然,萬物指的是在大自然下存在的一切東西。聖人指的的是成道聖人,也可以說是人間第一人,也可以說是人間君王。

    百姓指的是普通平民,芻狗可以說是草和狗,也可以說是一種祭天用的草做的狗,總之一個意思就是賤命,隨時都可以拋棄。

    前面一句的意思,好理解,就是大自然沒有仁慈,對待萬物都如草狗一樣,對誰都是公平的。關鍵就是後面一句話,理解起來就會有一些歧義了,是在說老百姓就如同草狗一樣賤命嗎?

    此時,我們需要更深入的瞭解一下,老子的思想,以及當時的人文環境。老子出生在春秋時代,身為周朝的史官,此時周朝羸弱,不斷地被諸侯霸主所欺,相對來說處於一種不安全狀態。

    此時整個時代雖然還沒有處於戰國時期那麼亂,但也一直是諸侯強國欺負諸侯弱國,摩擦不斷,當然最苦的也下層老百姓。

    所以老子見證了當時的歷史人文變化,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開闊的視野。老子所想的,所反思的也就是,君王在亂世中應該怎麼做?老百姓在亂世中應該怎麼做?想著怎麼讓大家都能夠接受自己的觀點?

    眾所周知,老子是道家創始人,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核心思想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講究的就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不應有過多舉動和胡亂作為。

    此時,我們再理解前面一句話更深層次意思,就是天地都是自然而然的,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按照自然規律長久執行著。

    後面一句話,我們就可以這樣理解了,就是君王治理百姓就要像天地對待萬物一樣,無為而治,順應天道,這是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對待老百姓要一視同仁,順其自然,不要刻意地去施加外力干擾,這樣才能長治久遠。

    老百姓自然無為,清心寡慾,自然就不會多生事端,這樣才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幸福長安。

    老子需要描繪出一個你好我好大家一起好的美好藍圖,這樣才能更好讓大家來接受他的觀點。

  • 18 # 七七說an

    如果只看這一句,就會覺得老子是在揭露聖人的無情,冷酷。但真的是這樣嗎?

    一、出處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

    要想明白這一句話,我們首先需要理解“芻狗”。這個詞的意思是用稻草紮成的狗,古代用於祭祀。祭祀完就扔掉或燒掉。

    如果直接理解起來是:聖人並不仁慈,只把百姓當做沒有生命的祭品。但這樣理解和老子真正的意思相差很多。

    所以我們應該結合上下文看一下,完整的句子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解釋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沒有什麼仁慈,只把萬物當做祭品。但這並不是在批判否認這種不仁。因為老子一向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很尊重自然規律,這點是大家一致認同的。

    他覺得天地真正的恩澤,就是順應自然大道,讓萬物自然生長。而聖人也應該像自然學習。聖人真正的仁愛就是無為而治,給百姓真正的自由,對待百姓公正。讓百姓自己發展自己。這樣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

    也就是說,天地沒有仁愛,聖人也不會偏愛。不會對誰好,也不會對誰壞。讓天地萬物各得其所,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

    大家可以想一下這樣的場景:

    天地有了感情,對饑荒的地方十分憐憫。於是天降饅頭,水。這樣人會因為懶惰,而失去最基本的能力。走向滅亡。

    而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在瞭解到百姓的貧窮之後,非常得痛苦。於是想要改變這種狀況,發下命令,把最賺錢的辦法告知百姓——例如當程式設計師。後來發現這樣人們最基本的生活就難以維持,而糧食成為最珍貴的東西。就命令所有的人去勞作耕地。這樣的國家太混亂了。

    聖人其實有時只在必要時期,起到調節作用就行。不必小題大做,干涉百姓的執行規律。看似是仁慈,但實際上對百姓來說太殘忍了。

    一句話概括就是大愛無私,這是對萬物,百姓最好的方法。

    我是@女俠七安 ,想和你一起讀書,學習。讀書之路,我陪你。

  • 19 # 畫月成眉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句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天地對聖人,都是不仁的,無愛的,不偏袒的。萬物對百姓,都是芻狗,都在自生自滅,都不需要管制。代表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我們都知道,在老子的眼裡,天地有常道,因無為而治。那麼聖人統治國家萬民呢,也要像天地統治萬物一樣,實行無為而治。

    芻狗,即用草把紮成的狗,用於祭祀。在古代,人們對祭祀是非常重視的,祭祀時用草把紮成狗的形狀,作為祭品。在祭祀之前對芻狗恭而敬之,祭祀主持人還得齋戒之後才能迎接它。可等祭祀完畢,把它棄之荒野,任人踐踏,甚至被人撿回家燒火煮飯。所以,莊子在《莊子·天運》中說:"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道德經》中老子所謂的芻狗,是指祭祀完畢後被丟棄不用了的芻狗。

    聖人,有很多種詞意。一般指德性和智慧達到了最高境界,其思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或整個世界的大善之人,如孔子。也可用於尊稱君主時代的帝王。在老子的“聖人不仁”一句裡聖人指的就是帝王。

    仁,二人為仁,意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指愛,以人為本、富於愛心,是含義極廣的一種道德範疇。不仁,就是不愛。天地不仁,就是說天地沒有愛心、麻木不仁。聖人不仁,就是說帝王也要沒有愛心,不顯露自己的感情和好惡。

    我們都知道,孔子最喜歡談仁,把仁擺在道德標準的第一位。那麼,為何孔子談仁,老子談不仁呢?因為孔子主張的是有為而治,認為帝王是中軸,要有凝聚力、向心力,要讓“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所以他認為治理國家,需要“仁義禮”三管齊下。 而老子則不同,他透過觀察天地對萬物的統治,得出不強制、不管制,順其自然,才能更加接近自然有序,故主張人類社會也應該無為而治。

  • 20 # 秦崤萬里

    天地用道來約束萬物。聖人用德來盜取百姓。所謂道德經,就不是給百姓、天地、聖人來看的。而是讓統治者,如何去用道和德,來獲得萬物和獲得百姓。統治者,要想征服天地,就要預測時空。統治者,要想征服百姓,就要滅掉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節應該保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