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丁迎勝
-
2 # 秋水長天H
說到丐幫,就必須提到金庸的武俠小說,其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寫丐幫,很多人對丐幫的認識都源於武俠小說。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丏幫有兩大鎮幫法寶,一個是降龍十八掌,另一個是打狗棒法,丐幫幫主的信物則為打狗棒。丐幫幫主喬峰,靠一套降龍十八掌行走江湖,很少遇到對手,帶著丐幫眾人參與抗遼救國。"北丐”洪七公,集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於一身,堪稱一代宗師。後來的幫主黃蓉還是“美人英雄"。小說中的丐幫是一個組織紀律嚴密、勢力不容小覷的幫會團體。
那麼,歷史上的丐幫又是怎樣呢?《東京夢華錄》描寫開封城“……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懈怠,眾所不容“。這裡的規格,大概是指穿著制式服裝在特定地區行乞,這些人在行乞時受團體約束,並要盡規定的義務,也就是說屬於正式幫派。
清末民初,丐幫組織十分發達。比如北京的“藍杆子""黃杆子“。黃杆子由破落貧困的八旗子弟組成,屬高階乞丐組織,"藍杆子"是由普通乞丐組成的組織。吉林海龍一帶丐幫有“大筐“和“二櫃“兩種,“大筐“主要由殘疾人組成,"二櫃“則為普通人乞丏。長江中下游地區,丐幫有"三江"“二湖“等派系之分。
由此看來,歷史上丐幫確實存在,而且勢力不小,是具有一定組織的社會群體。丐幫的形成,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戰亂或社會動盪是滋生丐幫的土壤。丐幫的組成人員是有喪失生存能為的貧窮者,但更多是依附丐幫組織的職業乞丐,甚至不乏身強力壯的健全人。
丐幫的組織龐大,人員複雜、良莠不齊,被乞討的尋常百姓反成了弱勢群體,不得不施捨他們。
感謝閱讀!
-
3 # 堪輿之道
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這才是乞丐的最先心理,其實中國的大部分乞丐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些經歷放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很難走出來,天災人禍淪為乞丐的不在少數。正是因為這些人的開始,我們才對於乞丐有著一個最開始的善良。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職業乞丐”進入,我們開始對乞丐群體有了新的看法。
同情心強的人喜歡施捨,一個是看乞丐可憐,另一個就是積德行善。當是日行一善了,這也是職業乞丐滋生的土壤。郭德綱也說過:“沒有君子,不養藝人”。放在乞丐這裡應該就是“沒有君子,不養閒人”了吧。
-
4 # 獵頭李胖
歷史真實情況是乞丐沒有如小說中所描述的這樣形成一個大規模團體。基本都是因為天災,人禍而流離失所的人,他們也會做很多壞事,但他們更是可憐人。四海無閒田,農夫猶而死。就已經道明瞭那個年代底層人的不易。
以小說的視角去分析(貼近現實的瞎猜),乞丐裡面也分階層,有組織,還有小團體小山頭。他們好吃懶作,不事勞動,而且並不是弱勢群體。只有年輕力壯的才會安排負責在畢竟之路乞討,收取保護費(過路費),年紀小的負責偷過往行人的財物。年紀大的,不能為“團隊”創造效益的都會被踢出。
古代農村以氏族文化居多,一村人間基本都是親戚,家族人員聯絡相對較緊密,團結。也好共同對抗乞丐、或者其他惡勢力群體。城區居民散戶居多,就算是本地居民也不定敢惹這些癩子,上面的下官一般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鬧太大事情,互不相干。有公關意識的乞丐團隊領袖還會孝敬上級,上級一看,這小夥子可以呀,可以給些官方不好出面的事情給乞丐團隊做,有人脈,有上面撐腰,日子還是比較瀟灑的。不然小說裡面,乞丐啥事不做,走南闖北的,誰支援他們?
天下熙熙 皆為利來 不過小說也不必深究 看看,博君一樂就可以了
-
5 # 東籬梧桐雨
自從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乞丐就一直存在著,直到現在,我們偶爾在街頭巷尾、城市農村還是可以看見他們的蹤影。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丐幫的雛形形成於清代清代初期,在土地兼併與人口激增的雙重壓力下,一些遊民從傳統社會組織中被擠壓了出來,他們便利用進入天地會來求得生存機會,此時他們也創建出了各種幫會。
最初這些遊民只是在大的災難和戰禍發生時才會出現季節性的外出乞討。就如乾隆初年,在江西出現許多惡丐,名曰“練子行”這些惡丐身體健壯,蠻橫又無賴,登門時強行索要。
乾隆七年,湖北江陵縣由於水災出現了大批的荒民,他們聚集男女老幼,美其名曰“借”,在街頭找到合適的人家就強行索要米穀,幫會就叫“羅筐會”。
但是隨著來年又可以耕種,有了收穫後,這些乞丐就會結束乞討生活,這些幫會也就隨之解散消失。
但是,到了嘉靖時期,丐幫經過一段獨立的發展時期,形成了一種具有穩定性的幫會組織。
丐幫組織邊錢會嘉慶十年,在江西就出現了影響力最大的丐幫組織“邊錢會”,它是由“王瞎子”在江西臨川縣建立的。邊錢會首領為“頭肩”,以下為“二肩”、“三肩”,最小者為“老滿”。
會中聯絡暗號是半邊錢,一半為“行令”,一半為“坐令”,以此來做為幫會內集散的通訊信物。
會眾大多都是乞丐和雞鳴狗盜之徒組成,乞丐只需繳納偷來的一隻雞就可入會。身體強壯的入會後主要任務是偷竊和勒索,身體弱小沒什麼本事的入會後就結伴強行乞討。
丐幫組織丫叉會道光年間,在湖南出現了影響較大的由“趙瞎子”創始的丐幫“丫叉會”。他糾集周鴻汶、龍老六、於才召做主事人,在湖南東安、零陵、邵陽、武岡四個州縣同時拜會,分為四房。
各房會員都在杖頭刻上三個丫叉做為本會的暗號,以便區別。當時加入丫叉會的人數就已經達到了一百三十九人。
另外在江西、福建兩省的交匯地區還出現過“花子會”。後來在江西、廣東等地區還出現過“沙包會”等丐幫組織。
這些地區的丐幫已具備相當嚴密的等級制度,他們定期聚會,並有黑話暗號,各個丐幫之間均劃分勢力範圍,進行有組織的乞討活動。
所以,有時遇到乞丐,不是你不想給就完事了,他們堵門耍無賴,甚至擄人綁架,為了息事寧人,不影響生活還是打發些了事吧。
-
6 # 曾雲金飛馬
在金庸大俠筆下,丐幫是江湖中第一大幫,有幫眾近10萬,丐幫在各個城市都有分部,而丐幫又分為淨衣幫與汙衣幫,丐幫中以身上布袋多寡以論上下高低,其高可至九袋,而能到達九袋者鳳毛麟角。
金大俠筆下之丐幫,雖也有屑小之徒,但整體上是忠君愛國的,而丐幫之幫主也出現過武功蓋世,剛正行俠,仗義千秋之人。象幫主洪七公,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也已達化境,江湖人稱“北丐”。與“南帝”,“東邪”,“西毒”,“中神通”等並稱武林之魁首。而後又有出類拔萃之人物丐幫幫主喬峰,也是豪氣干雲之英雄,與段譽,虛竹締結金蘭之好。
金大俠筆下之丐幫,在國家民族生死存亡之時,勇敢地反抗侵略,與蒙古鐵木真等的侵略進行過戰鬥;與大遼國的侵略也進行過戰鬥。
題主的問題是丐幫弟子都有手有腳,為什麼要乞討,關鍵是還有人施捨,是為什麼?
先回答為什麼要乞討,我們知道丐幫弟子中有各色人等,有遊手好閒者,有失地之農人,有敗落家業者,有被逼無奈者,等等。當一個人淪落到與乞丐為伍,要開始以乞討為生時是抗拒的,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丐幫弟子其他人一定會向他傳授為丐之道,告訴他為丐的妙處,並會言傳身教地帶著他去體驗實習,經過時間的推移,他掌握了行乞的技能,並且體會到只用伸出手就能得到解決果腹問題,那他就沒有必要再去幹什麼出力費力的事情,這樣子他何樂而不為呢?
再來看人們為什麼要施捨予乞丐,有句話叫“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其意就為,同情心是人們都具有的,而施捨予乞丐也是同情心的具體表現形式。我們往往在弱者向我們求助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都會施以援手,並不是我們比他人強多少,只是我們的善良和同情心使然。有很多次我遇到行乞之人時,也會拿出小面額的紙幣給他,說明我也有同樣的善良和同情心。
-
7 # 盜版記憶
乞丐文化——乞丐一種很特別的職業,討飯為生,破衣爛衫,小說中把乞丐變成咯幫派,但是小說中的就不單純的是乞丐啦,還有流民,因天地不仁萬物芻狗,以身化丐,求活命之途,這是亂世乞丐,人們給與施捨,施捨二字可細品讀,施之為不求報,舍之為不回,施捨便是不求回報,不求回報只為他人活命,此乃大善。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尊敬。過去一些年的乞丐殘疾人,就是盛世的毒瘤,把孩子作為生財之道,但是還是有人願意幫助他們,哪怕知道他們是團伙也願意幫助,那是對生命的憐憫
-
8 # 只會看書1987
幹嘛當乞丐很簡單的,因為這個來錢快,而且不累為什麼有人會給他們錢,因為很多人都是感性的動物,只要別人一賣慘。我們就會想要照顧,會想到我們過去也有過的經歷,會忍不住的給,這是希望自己以後如果有怎麼樣別人也會善意的對待
-
9 # 淨月明風清
可能他們窮怕了吧!當然,丐幫並不等於要飯的,小說裡,丐幫可是有安邦之功的天下第一幫。
沒有人,生而為乞丐,可能經歷了人事浮沉,早已對人生不報有希望。
又或者,教育理念吧!幾代貧困,怎能不被灌輸成為人上人的思想,後來發現競爭太激烈,只能換個路----被天下人養著,吃百家飯,這也算實現夢想了。
但是,最重要的應當是,不想承受束縛與責任,整日忙碌於家庭與功名,做個乞丐,為自己而活。
施捨他們,或是富有同情心,亦或是同為淪落人,天道輪迴,誰又知道,以後之事呢?
-
10 # 客家鄉音
丐幫在金鏞的筆下是新潮江湖英雄的代言人,在當今媒體炒作下,流浪漢是江湖導師。年輕人雖不敢以身試險,身歷其境。但在穿衣戴帽上以此為榮,好好的衣服人為地剪成各種破洞,還打上補釘,且越爛越新潮,連喬峰丐幫的人都自嘆不如。金鏞老人家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這就是小說神奇的作用。
-
11 #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丐幫弟子有手有腳,幹嘛當乞丐?關鍵是有人還施捨他們,這是為什麼?
這個丐幫,其實如此龐大,只有出現了武俠小說中。也位列中原七大門派之一,其人數之多在是七大門派之首。無論是金庸先生武俠小說,還是梁羽生先生武俠小說,還是古龍先生武俠小說,就是臥龍生,溫瑞安,黃易,柳殘陽……都寫到丐幫!
但是,在這些眾多武俠小說之中,刻畫深刻,又人才輩出,還有俠義精神的,是金庸先生的作品。像喬峰,洪七公,包括曾任丐幫幫主黃蓉……
那麼,丐幫弟子有手有腳還做乞丐,大部分人是因為戰亂引起,或者是自然災害——洪水氾濫淹沒家園遠走他鄉,或者是家破人亡……就這樣匯聚了大量的乞丐!在頭頭的組織廠,成為一幫派,勢力蠻大!
至於還有人施捨、是因為同情心,憐憫之心!看到了一臉髒兮兮,可憐兮兮,無家可歸的乞丐,產生了同情就施捨了!
1金庸先生筆下的丐幫,是有俠義和民族精神的丐幫!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寫到的丐幫,和丐幫弟子,不是令人討厭的乞丐者,而是有俠義民族大義的正義人士!
無論是《射鵰英雄傳》,無論是《天龍八部》,無論是《神鵰俠侶》,無論是《書劍恩仇錄》……都是如此!
像丐幫幫主喬峰,率領丐幫弟子主持江湖正義,抗擊外敵入侵,真的是讀了熱血沸騰,迴腸蕩氣!
像洪七公也是頂天立地的漢子。
也就知道,乞丐不僅僅是可憐令人同情一面,更有俠義和擔當的一面!
2丐幫這樣的出現在武俠小說中,其實還有教育意義!有些人,看到了乞丐髒兮兮,可憐兮兮的模樣,不但沒有同情,甚至是鄙視,看不起!
金庸先生這樣寫武俠小說時,就是讓讀者看到一些啟示意義:不要以貌取人!那就是:
就是世人眼中最底層,最不起眼的丐幫中,也是臥虎藏龍啊!
像喬峰,洪七公……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
這樣,你還會輕視,甚至是鄙視乞丐嗎?!
-
12 # 博而化易
丐幫弟子有手有腳,幹嘛當乞丐,關鍵還有人施捨他們,這是為什麼?
丐幫,其實沒有人一開始就是乞丐,在南韓電視劇裡面《商道》,林面對土匪的時候,才知道沒有人天生就是土匪。
其實如果吃得飽,穿得暖,誰想去丐幫當乞丐。(所以大家沒有必要懷疑丐幫的來源,那時候會有丐幫是因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低下,宋朝表面富裕,其實已經民不聊生,乞丐多了,自然也有了團伙規模,慢慢的也就有了幫派,為了不被別的幫派欺負,天下乞丐聯合起來,形成天下第一大幫丐幫。)
丐幫弟子中有各色人等,有遊手好閒者,有失地之農人,有敗落家業者,有被逼無奈者,等等。當一個人淪落到與乞丐為伍,要開始以乞討為生時是抗拒的,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丐幫弟子其他人一定會向他傳授為丐之道,告訴他為丐的妙處,並會言傳身教地帶著他去體驗實習,經過時間的推移,他掌握了行乞的技能,並且體會到只用伸出手就能得到解決果腹問題,那他就沒有必要再去幹什麼出力費力的事情,這樣子他何樂而不為呢?
再來看人們為什麼要施捨予乞丐,有句話叫“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其意就為,同情心是人們都具有的,而施捨予乞丐也是同情心的具體表現形式。我們往往在弱者向我們求助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都會施以援手,並不是我們比他人強多少,只是我們的善良和同情心使然。有很多次我遇到行乞之人時,也會拿出小面額的紙幣給他,說明我也有同樣的善良和同情心。
所以就能夠理解為什麼丐幫裡面有很多影響豪傑,為國為民捨生成仁。比如洪七公等,他們不是好吃懶做的乞丐,是有所擔當的乞丐。
歷史上的丐幫又是怎樣呢?《東京夢華錄》描寫開封城“……至於乞丐者,亦有規格,稍懈怠,眾所不容“。這裡的規格,大概是指穿著制式服裝在特定地區行乞,這些人在行乞時受團體約束,並要盡規定的義務,也就是說屬於正式幫派。
清末民初,丐幫組織十分發達。比如北京的“藍杆子""黃杆子“。黃杆子由破落貧困的八旗子弟組成,屬高階乞丐組織,"藍杆子"是由普通乞丐組成的組織。吉林海龍一帶丐幫有“大筐“和“二櫃“兩種,“大筐“主要由殘疾人組成,"二櫃“則為普通人乞丏。長江中下游地區,丐幫有"三江"“二湖“等派系之分。
由此看來,歷史上丐幫確實存在,而且勢力不小,是具有一定組織的社會群體。丐幫的形成,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戰亂或社會動盪是滋生丐幫的土壤。丐幫的組成人員是有喪失生存能為的貧窮者,但更多是依附丐幫組織的職業乞丐,甚至不乏身強力壯的健全人。
丐幫的組織龐大,人員複雜、良莠不齊,被乞討的尋常百姓反成了弱勢群體,不得不施捨他們。
-
13 # 有幾人
丐幫,至少分三種。
一是武俠小說裡的丐幫,他們不是靠乞討生活,只是沒有固定職業,落拓江湖間。他們有體系,有制度,重點在“幫”而不是“丐”。
二是古代曾存在過的,包括現在也還有殘餘的組織行乞團體,他們的頭兒不是幫主,有“團頭”“叫花老爹”乃至“經理”“老闆”的叫法。這些惡勢力以控制弱勢群體行乞為財源,包括小賣花女都算這類。
三是真正乞丐,失智的、患精神疾病的、有重度殘疾等等情況的流浪者,他們有時行乞有時撿垃圾,儘量救助吧。
所以嘍,第一種遊俠丐幫和第三種的行乞丐幫完全不同的,個人能力、謀生方式、人生目標完全不同,他們也不靠行乞生活,只有小乞兒打探訊息要去乞討一下。
-
14 # 唐風宋月
第一,就是幫中弟子乞討所得。這些一般都是汙衣派弟子乾的事兒。比如蕭峰和洪七公,就是汙衣派弟子。這幫人出身苦寒,又沒有什麼謀生技能,只能靠要飯為生。他們要到的錢也得上交總壇當作運轉經費。這些錢數目不是很大。
第二,就是幫中弟子捐贈。這些錢都是淨衣派弟子出的,這幫人有錢,但是沒有勢力,只好抱住丐幫的大腿取暖,黃蓉和耶律齊就是淨衣派出身。丐幫能夠發展壯大全靠這些金主入夥,所以淨衣派的長老在幫中影響力很大,不過在小說的設定中大多數都是壞逼。
第三,就是幫人平事得到的報酬。丐幫和其他門派一樣,弟子遍天下,好多弟子都有產業,都需要庇護,否則就如林平之家的鏢局一樣別人搶了,哭都沒地哭去。丐幫是江湖第一大幫,幫人平事沒商量,喬峰洪七公黃蓉都幫人平過事,也都不白乾。
-
15 # 無韻詩翁
丐幫,在以金庸筆下的《天龍八部》以及“射鵰三部曲”中都有大量戲份,同時也是作為天下第一幫的正道門派登場,幫眾人數眾多,耳目遍佈五湖四海,歷任幫主基本上也都是英雄人物,尤其是蕭峰、洪七公、黃蓉,都配得上一個俠字,但丐幫的存在真的經得起推敲嗎?首先提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會去當乞丐?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但凡有手有腳有勞動力也不至於去行乞,行乞意味著什麼?放下尊嚴,一個人若沒了自尊,又如何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一個連吃飯都要乞討的人,哪有心思習武?甚至連飯都吃不飽,活下去都成問題,如何去與人談論江湖道義?這種邏輯本身就是說不通的。
而在《射鵰英雄傳》中更是將丐幫的形象發展到了不合理的極端,因為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即是淨衣派和汙衣派,汙衣派還好理解,乞丐嘛,本就不該注重衣著,邋遢一點實屬正常,而淨衣派就顯得有些奇葩了,都已經淪落到要乞討的人居然想要穿得白白淨淨的,豈不是荒謬?
丐幫中的汙衣派子弟是一些一些衣衫破舊、渾身汙穢的人,蓬頭垢面,步履蹣跚,身上揹著好多個口袋,沿著鄉村小路,一個村莊接著一個村莊奔波,挨家挨戶乞討生活。這個特殊群體一般都零散出行,白天走村串巷,晚上則在村邊的破廟、涼亭等地歇腳。硬著頭皮,厚著臉皮,到每家每戶門口,“爺爺、嬤嬤”地叫著,期待著戶主施捨。
一定標記的,除了衣服破爛外,還有就是鬍子拉渣,不修邊幅,有的還用稻草繩綁在腰間,把破布片似的衣服扎牢,然後一手提著“討飯棒”,一手握著“討飯碗”,走東家,串西家,如同戲文中的丐幫子弟。丐幫子弟都有一定的等級也叫長老 ,以身上背的口袋多少論輩分。對於討飯佬客來說,行程沒有目的地,一般走到哪、討到哪、歇到哪,東家一碗粥,西家一碗飯,主人家施捨什麼,乞討者接受什麼。每條道都有自己的行規,給啥接。
而淨衣派就顯得有些奇葩了,都已經淪落到要乞討的人居然想要穿得白白淨淨的,豈不是荒謬?其實這些人並不是因為活不下去而加入丐幫, 他們本身就是一些有錢人因為多種原因加入丐幫其目的無非是得到更多的名聲和利益, 他們進入丐幫後也會給丐幫提供一些財政收入。
事實上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丐幫也絕非善茬,就如同前文所述,淪為乞丐的人本身不該是壞的,只能說他們是可憐人,然而真實的丐幫中卻是不乏利用乞丐行乞牟利的惡人,這些人甚至會以“採生折割”的方式讓乞丐變殘,以方便控制他們,並且讓普通人產生同情,繼而施捨,那些惡人便是以此牟利,而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所以丐幫絕非善類。
回覆列表
說來這是一個人的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問題,有的人愛面子,也就自尊心強的人,就是餓死也不低頭求別人可憐自己,有的人可以委曲求全,好漢不吃眼前虧,先度過眼前難關再說,只要能能保全自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