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看到這樣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8
回覆列表
  • 1 # 王歌W

    教育孩子對每個家長來說,恐怕都是人生最大的挑戰。我們既要幫助孩子適應這個社會,又要讓他快樂成長。我認為孩子有自己的思維和興趣取向,家長們除非身體力行,否則不要要求孩子非得按自己的認知去做。並說類似的話來尋求自己的正確感。說一套做一套更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會給孩子帶來事實而非的混沌感。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最後讓孩子無所適從。其實,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禮儀和道德倫理即可,剩下的讓他自己去適應和判斷。

  • 2 # 胡工8181

    首先我們要有個界定。我這麼做是為你好~說這句話針對孩子的年紀應該界定在孩子大部分已經上了初中。初中以下全是灌輸思維。你該怎麼做,怎麼做是對錯。這就是灌輸方式。這一塊就像讀書一樣。你只要知道1+1=2等於三就是錯的就可以了,到了初中就會有議論文,文言文。說明孩子的大腦發育到了一定的階段,有判斷是非的一定能力,強制灌輸已經開始反彈。叛逆心裡已經慢慢開始形成。有自己的想法,雖然說有想法,但是我們要承認孩子的想法有的時候會很單純,但並不是說孩子的想法就是錯的,(很多都是對的)有的時候大人的各個生活經歷不同,會認為孩子的想法不符合現代社會現象。從而會認為孩子如果不按自己的想法去認同以後會吃大虧,從而告訴孩子,你不聽大人言,吃虧在眼前,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而孩子呢,卻不同,他們的生活簡單,生活環境單純,在人與人的接觸當中都沒有出現過大人認為的事情,所以孩子會認為大人的說法和做法是錯誤的,從而大人會認為孩子叛逆。孩子在12~18歲之間是一個叛逆期到逆轉期。孩子慢慢長大,接觸的事實多了,思維慢慢會改變,是現實告訴他。他慢慢的會分辨。會有什麼影響,不要告訴他不理解的,這樣只會分化之間的溝通。要引導孩子或在現實中讓孩子去參與,去觀察,然後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聽聽孩子的心聲,你才能找到問題的所在,人最大的問題不是做錯了想錯了,而是要知道問題錯在哪了,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們應該怎麼去解決過對待這個問題。以後應該怎麼去儘量可能的去避免它。孩子成長的好壞最大的影響應該是環境。

  • 3 # 青天小魚

    你喜歡吃蘋果,覺得蘋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然後你把蘋果給了你最喜歡的人,可是她一點都不喜歡吃蘋果喜歡吃的是橘子,她把你的蘋果放到一邊,你看到很生氣認為自己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她,她卻不珍惜! 你卻不知道你認為好的在別人眼裡未必就好!

  • 4 # 我和她的故事

    “我這麼做是為你好”這句話非常有體會!

    小時候,媽媽經常是秋天時,天剛涼一點,媽媽便把薄的棉褲給我穿上,冬天穿更厚的棉褲,厚到走路都很吃力。媽媽說,穿得多,別凍著,以防老了做病。

    小時候,常聽爸爸說,好好讀書,將來有出息,有個好工作,少遭點罪,以至於每當玩的時候都是很內疚,但是拿出書本來,心思還在別的方面,不僅學沒學好,玩也玩的有壓力。

    當然,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大,事事都是為孩子考慮。但是,在那個年齡,也許,真的很難理解父母的苦心,反倒給孩子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引起孩子的叛逆和不滿。

    我覺得教育孩子,更應該瞭解孩子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能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家長的建議。

  • 5 # 觀月聽海

    這句話確實是家長說的最多的一句,不過也是一句實話。孩子聽到大多是不理解,這個很正常,因為當時孩子的心裡智還沒有成熟,也沒有親身的經歷,所以根本不能理解大人的這句話中包含著自己一生的經驗。不過有很多事情,家長應該放開一些,以為孩子自己不經歷一些事情是不會長大的。再說家長的經驗未必適合現今的社會,一旦證實經驗之談錯誤,孩子會對家長失去信任。家長說多了只會造成孩子的厭煩。

  • 6 # 靈犀呀

    試想一下:如果有這樣一個人,跟你溝通的時候,態度永遠是:我說的都是對的,你要聽我的!那麼這個對話怎麼會產生流動?它只是一場兩敗俱傷的說教!

    根本的原因是父母沒有和孩子之間有個清晰的界限,父母會覺得我這麼的愛你,都是替你著想啊!這個孩子怎麼不領情呢!父母他放大了自己的許可權,他沒有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他不知道什麼事是孩子自己的事,他不知道什麼事是父母無權干涉的!

    還有父母也是不相信孩子能做好,比如應該選什麼專業,比如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比如應該和什麼樣的人結婚,當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去“做自己”的時候,做出了不符合父母期待的人生選擇,沒有變成他們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他們就用道德綁架你!讓你無力掙扎!

    那麼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只能越來越依賴父母、越來越沒有自我,他也會同樣變得界限不清!

    願所有父母給出的愛,恰巧就是孩子需要的愛!

  • 7 # 悅雨育兒

    我小的時候也很討厭大人說“我這麼做是為你好”然後就強迫我來做一些我根本不喜歡的事情,有些事情現在想想她是對的,有些事情現在和她說起,她也常常後悔,還要我回過頭來安慰她,事情已經發生,沒必要後悔。

    要說影響,這樣看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方式,以及孩子的性格,至少我覺得即使你真的覺得做的是為了孩子,也不要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就像人們常說的鬥智鬥勇,不要硬性強迫,孩子都是有叛逆思想的,你越是強迫孩子越是反抗,特別是到了青春期,之前積壓的都在這個時候爆發出來,即使你說的都是對的,也許一點用都不會起,到那時說什麼都晚了,那不如換個方式,換個方法,與孩子做朋友走進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們真正想要的,這樣才是最好的。

  • 8 # 濟州運河印象

    “我這麼做是為你好”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誤,相信父母本意也是如此,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但做為父母卻恰恰沒有想到的是,這僅僅是站在自己的觀點上看待問題。對於世界觀,價值觀甚至是興趣,愛好都在搖擺不定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想法往往是相反的。父母用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消極牴觸,甚至有些還會引起正面對抗。

    當我們用類似於“我這麼做是為你好”這樣的語言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一廂情願的規劃孩子的一切,無疑是對孩子的摧殘。孩子是小樹苗,我們可以施肥,澆水讓孩子茁壯成長,但不能修修剪剪,將孩子的天性磨滅。

    古人大禹治水都講究宜疏不宜堵,何況我們現代的父母?對待孩子,需要積極的引到,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形成叛逆心理,處處牴觸,處處對抗。

    以前看過一個段子:“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很多人小時候都經歷過,現在說起來都會之一笑,覺的是一個愛的段子。可是當時,作為孩子的你卻不是這樣想的。而“我這麼做是為你好”這樣的生硬的語言,這些強加給孩子的做法,無疑就是另一種父母自以為是的感覺。

    記得以前上大學的時候,老師說過這麼一句話:“按照心理學人的觀點,就是越控制,越失序。”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許多父母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孩子不不想吃水果,父母說可以補充維生素;孩子興趣愛海不在畫畫或者樂器,父母說這個可以陶冶情操;孩子喜歡穿鮮豔的衣服,父母非要說灰色的衣服更莊重。處處都是用自己的觀點約束孩子,當孩子牴觸或者對抗的時候,許多的父母就拿出殺手鐧“我這麼做是為你好”,更有甚者,變的歇斯底里,暴跳如雷。

    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我們父母這麼做無非是將孩子當成另一個自己,讓孩子完成自己失敗的人生。而這些控制,這些規劃,帶給孩子的很少是正面的東西,最後往往都演變成牴觸、對抗、甚至是偏執、挫敗感以及畏畏縮縮的性格。

    作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我這麼做是為你好”的這種愛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確?

    請還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不要再用愛的名義約束孩子的天分。

    另外總結了一些類似於“我這麼做是為你好”,這樣的語言,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1、“要做一個聽話的孩子”

    2、“你長大了一定沒出息”

    3、“**家的孩子,人家都······”

    4、“人家都能,為什麼你不能考一百分”

    5、“你能不能爭點氣?”

  • 9 # 為你踮起腳尖

    我以前覺得自己不會說這句話來要求自己的孩子,現在才發現不然,雖然每次在事後會反悔,也會反思自己說錯了,是在儘量避免說這樣的話,但是這句話出現的頻率不低!很多時候我們是真心覺得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我們考慮過孩子的想法嗎?很多孩子會在我們這樣的說法下選擇屈服,我們就這樣生生把孩子的創造力扼殺在搖籃中,我們儘量少說這樣的話,多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相信孩子,這是我們首先要做到的!

  • 10 # 康定鍋莊雲

    孩子的思想是單純的,他們不會想、也懶得去想父母這樣做的良苦用心,他能顧及到的就是眼前或者短期效果。在他們看來什麼是為他好呢?也許是一份美味的小吃或者零食,亦或許是家長不打他,處處呵護他。

    如果父母從不在意孩子的感受,也不給他耐心講解你這樣做的原因,僅僅一句:“我這樣做是為你好!”來打發他們,那麼長此以往,孩子的心中就會萌生一個錯誤的觀念,覺得家鄉在騙他,甚至不關心他。

  • 11 # 綿媽育兒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因為我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必須要聽我的。”這就像是一個道德綁架,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可能覺得,父母說的不一定是正確的,不一定是符合他的想法的,但是因為父母是為他才這樣做的,就不得不礙於父母的情感感受,接受父母的建議。

    久而久之,孩子就覺得他對很多事情都沒有自己控制權,這個孩子要麼就只能選擇逃離父母的控制,撕破臉大鬧一場,要麼就放棄自我,什麼都聽父母的。漸漸習慣了聽從父母安排的孩子,以後是很難獨立的面對困境的。。

  • 12 # 宸宸豆豆媽咪

    “我這麼做是為你好”姐妹篇為“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兄弟篇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續集為“因為我是你媽,所以你就得聽我的,難道我會害你?”

    父母總怕孩子走彎路,總想孩子藉助自己的經驗,走的更快更穩;總想讓孩子站在自己肩膀上,以便看的更遠;

    其實父母很多時候,講的不是不對,也不是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只是孩子還沒有到接受理解這些話的時候。硬生生逼著孩子去接受,只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們需要換種方式和方法,站在孩子的立場,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用聊天的語氣跟孩子探討,而不是命令和要求,也許效果更好。

  • 13 # 晴之婉約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實在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因為從小到大,聽得太多太多了,耳朵都起繭子了。也許,很多人的童年,都是伴隨著這句話長大的。然而,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親,又有多少呢?他們是否問過孩子,願不願意接受,喜不喜歡?這種打著“愛”的名義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的更多的是傷害。

    家長強加給孩子的關心,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情感綁架。說穿了,就是用一種自以為是的方式來表達感情。比如說,家長為孩子報課外補習班,卻不管孩子是否真的願意,“我給你報班,不就是為了你的成績嗎?”這分明是一種沉重的愛,哪裡就是為了孩子好了?

    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事事都以這句話作為標準,來干涉孩子的生活。一面操心受累,一面抱怨孩子不讓人省心。那是因為,父母親從來都是一手包辦,不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不累才怪。

  • 14 # 小獸媽媽

    這是以關心和愛的名義,干涉孩子的思想。

    孩子可能會試圖反抗,內心卻又隱隱覺得內疚不安。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利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兩者互為對方的影子。”這裡所說的權利,我覺得可理解為家長的控制。

    而在家長控制下的孩子就會失去自由。

    他會沒有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的謹慎小心,而且會變得敏感多疑。孩子會變得沒有主見,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怕得罪別人,對不起父母。孩子還會變得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只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孩子會認為只有聽從父母的才會得到愛,真實的自我不值得被愛。孩子還會變得喜歡比較競爭,沒有真心的朋友。孩子會變得沒有自我,偽善,露出一個討別人喜歡的形象。孩子會變得抗壓能力弱,面對挫折時輕易放棄,不會努力抗爭。想離家遠遠的不想,和家人在一起。

    什麼都聽你的,孩子不能做自己,所以更不會超越別人。

  • 15 # 糯米麻麻Coco

    這是赤裸裸的披著愛的名義來剝奪孩子自由的權利和控制。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剛上一年級的小孩子揹著父母來拖著上各種補習班,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小的時候還沒覺得什麼,長期受到這樣的壓迫,成年之後勢必帶來一些心理健康問題。所以建議家長在說為了孩子好的時候,一定想象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都是想把世界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但是卻不能用這種方式來佔有和控制孩子。

  • 16 # 依依149066137

    有一種道德綁架叫做“我這麼做是為你好”!

    在父母眼裡,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不懂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孩子好。如果父母老拿“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出來壓孩子,孩子會崩潰,他會覺得自己的意見並不重要,而父母總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沒有考慮孩子的真實想法。

    “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本身沒有錯,對於未成年孩子的各種價值觀、心態、愛好都處於左右搖晃,蹉跎叛逆不定的時候,父母給予有效、正確觀點,引導,無疑會對孩子成長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

    即便如此,我們不該將“為了你好”掛在嘴邊喋喋不休,聲勢浩大如同宣戰般形成強勢的控制和無形壓力。

    更為糟糕的是“這樣做是為了你好”成為某種情緒化表達時,它無疑是一枚定時炸彈埋伏在你和孩子身邊,讓其關係產生惡或者逆的行為及態度,最終水火不容,半句都嫌多。

    因此,爸媽需要時刻警惕自己的口頭禪,不要讓一句你以為平常的話傷了孩子。

  • 17 # echo愛慄絲

    家長因為自己身份的榮耀感,多少會以為自己比孩子有遠見,總以為,小屁孩你懂啥。但是,我認為家長在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身上,可以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將事情的不同選擇的後果講好,由孩子決定怎麼去做,或許沒有我們想的壞。用是以我是為你好替他做決定,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的。

  • 18 # 愛讀書的媽媽轅鳶

    我想對這樣的家長說,別讓你的無知遮擋了孩子的陽光,別讓你的淺鄙侷限了孩子的格局,別讓你的自以為是毀了孩子的無限可能。

    我本身特別討厭被別人說這樣的話,包括,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等等,我想說,你說不定生活在大沙漠,你去哪過橋去?說不定一輩子都沒見過橋呢。

    的確,這是個很普遍的話,生活中確實有很多這樣的家長,可是你這麼做真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嗎?未必。你不讓孩子玩泥巴,說是為孩子好,這怎麼是為他好?不玩泥巴他快樂嗎?說白了,你還是怕他玩的很髒,需要你給孩子洗澡洗衣服等等。你讓孩子好好學習,不要早戀,為的是什麼?為了讓他考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等他工作了,你又催他快點找老婆結婚生孩子,他不懂如何去愛人,那找個好工作為了什麼?衣食無憂,但是他快樂嗎?他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嗎?能給孩子幸福嗎?行屍走肉一般的生活,說不定什麼時候感情破裂絕望自殺了。倒不如多花點心思,讓孩子學會好好做人,學會懂得生活,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而家長自己,高高在上,在孩子面前倚老賣老,你是有多自卑,才在孩子面前耀武揚威?講道理講不過,就說我是你爸媽,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你想想你的人生又有多成功?去值得孩子複製貼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應該做的絕對不是簡單粗暴的告訴孩子,你應該,你必須,而是要讓孩子懂的為什麼要這麼做,要讓孩子有足夠自主權,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相反你家長有什麼理想抱負,請你自己努力去實現,孩子不是你的傀儡。

  • 19 # 許冬薇

    作為五味太郎這本《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的編輯,有很多想法想在這裡和大家交流。“我這麼做是為你好”這句話以前也經常對孩子說,後來,自從編輯了這本書,才真正認識到,家長如此說,有點綁架孩子,讓孩子心生愧疚才不得不聽話的意思。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對孩子的責任和義務,都是自發自願的,就像五味太郎在書裡提到的: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事事需要父母。孩子需要的是發生問題時,有能夠接納自己的大人;當孩子有事需要交流和傾訴時,大人能夠與之交流或傾聽;當孩子需要忠告和某些建議時,大人能即刻伸出援手。

    (圖上文字: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什麼事情都要適可而止。)

    書中的插圖,都是五味太郎自己畫的,語言都是模仿家長平時經常說的話。有點反諷的意思哈。

    真正做到上面五味太郎說的這一點,對我們父母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我們總是會在不經意間以成年人的標準去看待孩子的一些言行,用“過來人”的口吻教育孩子。真正能做到平等平靜地面對孩子,真的是一門家長必修課呢。

  • 20 # 壯仔媽寶

    其實家長的出發點真的是為了孩子好,他們把自認為好的都給孩子,覺得自己那麼做,孩子就能好,可是他們往往只注重了自己的認知,卻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有時家長做的,孩子不一定會覺得是好的或者是他需要的。

    有的時候大人總是想讓孩子少走彎路,把自己所能預見的問題提前告訴孩子,讓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可是孩子卻不理解家長的用心,只有經歷了才知道什麼是對。

    家長經常說“我這麼做是為你好”,孩子長時間就會有逆反心理,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受限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說自己有德國血統,為何德國總理默克爾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