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平軍史

    北洋軍閥,是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演繹而來,自然脫不了原清末軍隊的某些風格,因而其確立和沿用的軍事制度,包括軍銜制或多或少地沿襲繼承了清末新軍的制度。

    北京政府陸軍部,北洋軍的最高統帥機關,實際上乃袁世凱一人掌控耳,軍隊的師和混成旅,均為獨立單位,是從清末新軍的“鎮”和“混成協”演化而來的。

    袁世凱在位時,擔任師、旅一級的高階軍官,皆為袁氏的心腹,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了維持其對北洋軍的絕對控制,各級皆不設副職。

    當時,軍隊中的師級編制,最初是由袁世凱借鑑日本部隊編制組建的,師下轄旅,旅下轄團,每個師的編制有1.8-2.5萬人,每個旅的編制有5000-8000人,旅長的基準軍銜是少將,而師長的基準軍銜則為中將。

    當時,全國的軍隊編制和員額並不多,只不過14個師和18混成旅,被稱為“東北王”北洋軍奉系首領,日後成為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的大帥張作霖,在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後,任命其為中華民國陸軍第27師中將師長。

    張作霖指揮的陸軍第27師,下轄3旅9團,有兵力3萬餘人,居然能安排其他人擔任東北數個省的省長了,綽號吳大舌頭的吳俊生,儘管是個旅長,被張作霖安排當了黑龍江省長,巔峰狀態時,其軍隊擴充套件到8個團將近2萬人的特大旅,已經是一個師的兵力了。

    北洋軍閥時期的師,不能與此後的師相比較,那時的一箇中將師長已經非常牛逼了,整個北洋初期,也只不過封了24位上將而已,基本上都是從此前的中將師長晉升上去的。

    能成為領軍的中將師長,可謂鳳毛麟角了,基本上都能夠雄霸一個或多個省了,14個師長加上18個混成旅長,基本上都能當省長了。

    絕大多數的中將師長自兼省長,在一個或兩個省,都是中將師長軍政大權在握的背景下,有權有兵有地位有女人,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知道有多麼威風和顯赫。

    在北洋時期,能當上一名中將師長(全國只有14個師),土雞都能成金鳳凰,自然都對中將師長的寶座虎視眈眈了,爭權奪利大有人在,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此美事,是男人有能力自然會去一搏。

  • 2 # 貓眼觀史

    在經歷了義和團這些亂子之後,清朝終於意識到了,他們一直仰仗的八旗軍已經爛到家,繼續依靠這些軍隊,根本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國家,之前的洋務運動沒有徹底改變國家的頹勢,只是稍稍緩解了矛盾,對軍隊的改變也不是非常大。

    在內憂外患中,清朝不得不放權給袁世凱,讓他到小站操練新軍,正是這個決定,直接就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袁世凱操練出來的這些軍隊,也是當時中國最能打的軍隊之一,軍隊融入了西方的一些體制思想,他們被後世統稱為北洋軍。

    正是靠著手裡的北洋軍,袁世凱帶頭推翻了清朝統治,他沒想到自己也沒能活多久,在他死之後,北洋軍徹底崩潰,分成了不同的派系。像馮國璋,段祺瑞這些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拉幫結派,這就形成了北洋軍不同的派系軍閥,在他們的影響下,中國很多地方都開始出現一些自立的軍閥,這些軍閥沒有能徹底摒棄舊時代的思想,他們也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他們開始主導中國的政壇。中國也進入到了長期的軍閥混戰中,那麼很多軍閥為了能擴張地盤,也是想要爭奪政府的一些重要位置。

    不過在這些軍閥爭奪的職務中,師長才是最吃香的,無論是剛剛崛起的軍閥,還是已經成名的軍閥,他們都死死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這是為什麼呢?

    師長並非是最高的軍事領導人,在它上面還有很多的高官,可在北洋軍裡面,師長是最高一級的軍銜,能得到師長的位置,自己就已經能成為一個軍閥了。像張作霖,吳佩孚這些人,都是先緊緊抓住了師長的位置,打造自己的核心部隊,然後才漸漸擴張了自己的勢力。

    北洋軍與現代軍隊還是有一些特殊性的,袁世凱死了之後,北洋軍就已經私有化了,底下的這些師長都掌握了實際的權力,他們受到的限制非常小,軍隊就等於他們私人打工仔。這些師長,也是非常有希望成為軍閥頭目的,在當時的體制裡面,師長的俸祿也是最高的,一個師計程車兵數量非常多,能獲得的軍餉也是非常高,在亂世裡面,有槍有錢就是老大,這點大家心裡都清楚,像段祺瑞這些人為什麼到了後期就不行了呢?

    很多軍閥晚年都失去了權勢,像張作霖這種,到死都能掌握軍隊大權的人是少數。他對於自己骨幹師的保護與建設是非常成功的,說到底,這些軍閥還是體制較為落後,當初他們發展的時候,是借鑑了西方的軍事體制,可中國的傳統理念畢竟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很多軍人,他們並不懂得如何改革體制,讓自己的權力更加穩固,他們只是盲目爭奪權力,在獲得一些虛職的時候,還失去了自己起家的根本。

    當然,這些軍閥對於底下的掌控力並不是非常強,北洋軍閥的派系太過複雜,內部鬥爭十分激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新的人物,單單看這些軍閥掌握著師長的位置,就能看出他們對於自己的控制力沒有太大的信心,正是這種落後的體制,再加上這些軍閥愚昧的思想,讓他們最終成為了歷史,這些人註定是沒有辦法獲得天下的,到死也只能是個軍閥。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因為在北洋政府的軍隊建制中,“師”是最大的建制了,再往上既沒有什麼軍,什麼路軍,什麼方面軍,更沒有集團軍。

    在袁世凱還是大清“忠臣”的時候,他的北洋新軍軍階依次是棚、哨、隊、營、標、協、鎮,袁世凱。

    民國建立,永珍更新,民國軍隊軍階被改成了班、排、連、營、團、旅、師、袁世凱。

    其實是一回事。依然還是袁世凱的部隊。

    你看,在北洋政府,能坐上一師之師長,那真是一人(袁世凱)之下,萬人之上了。

    要什麼腳踏車呢?

    一鎮的最高軍事長官被稱為“統制”也就是師長。我們來列舉幾位北洋名人好了。

    王士珍,段祺瑞,段芝貴,曹錕。都是做過執政做過總理做過總統的大人物吧!

    他們四個人一開始都是北洋新軍“鎮統制”。也就是一師之長。

    大名鼎鼎的辮子帥,有能力搞復辟,後來的長江巡閱使,兩江總督張勳是個什麼官位呢?

    一開始,張勳只是袁世凱北洋新軍的工程營管帶,一個小營長罷了。

    後來因為鎮壓義和團有功,得以慈禧垂青,平步青雲,去帶巡防營的兵了。

    佔據山西38年之久的閻錫山一開始也是北洋新軍的軍官,他拿下山西省的時候是一個什麼級別呢?

    26歲的閻錫山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任山西陸軍小學堂教官、監督。當年11月,奉召赴京參加陸軍部舉辦的留日歸國士官生會試,考列上等(分優上中三等),被賞給陸軍步兵科舉人並授予協軍校(相當少尉)的軍銜。當時陸軍部提出新軍協統以下軍官須以學生或帶過新軍者充任,閻錫山在幾個月之內即升任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與標統(相當於上校團長)。

    你看,既不是“鎮統制”(師長),也不是“協統制”(旅長),只是一個小小的標統(團長)的閻錫山,沒費什麼力氣就拿下了山西省。

    你說,一鎮之“鎮統制”(師長)有多大力量吧!

    前面已經說過了;

    曹錕是北洋新軍第三鎮統制,他可以做總統,大人物吳佩孚為他馬首是瞻。

    段祺瑞也是鎮統制,他可以做一任國家元首,四任國家總理,四任陸軍總長。

    段芝貴做到陸軍總長。

    王士珍也做過民國總理。

  • 4 # 納蘭談史

    北洋軍閥的歷史可追溯到晚清時期,在中日甲午戰爭清軍敗北後,於是清廷仿效日、德陸軍建制新建了拱衛京畿的軍事防禦力量,後來擴充套件到了全國各省區,人稱北洋新軍。北洋新軍,原是計劃每省編1鎮新軍,全國編成36鎮新軍,目標是建成鞏固清政權統治的國防軍,但後來因為辛亥革命的偶然發生,僅編成了14鎮,清廷就宣告滅亡了,其中北洋軍佔6鎮,其中每鎮(師)轄步隊2協(旅),每協(旅)2標(團),每標(團)3營,每營4隊(連),每隊(連)3排,每排3棚(班),鎮是最大的單位,鎮長也就是師長職,1鎮(師)在一萬兵力以上。

    民國之後,各地方繼續鎮編為師,沿用此軍隊建制,所以,師級是當時軍隊中最高指揮者,師長的含金量也等同於現在的司令員,故而北洋系的軍官們都覬覦師長一職。另外,師一級的自主性很強,是最底層計程車兵到最高層司令之間的核心過渡職務,也是最高的實權建制單位,而師長以上的領導職務雖然官銜不小,但是都是要以師為基礎的,如果上級對師一層的管理出現了問題,那麼再高的軍銜也都是被架空的虛職,因此,師長的重要性就在於其既有著對基層的實際控制權,又能夠左右上層的意志。

    但是自北洋晚期後,軍閥兼併戰爭激烈,地方軍閥的人馬也越擴越多,兩軍已經不再是初期幾萬人之間的角逐,而是數十萬大軍之間的決戰,所以軍長、司令等職也就應時代所需而生,成為師長的上級單位,所以師長一職就出現了貶值,大軍閥頭子都更加熱衷於總司令的稱謂。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並非是軍隊編制層級越多越好,因為層級過多會降低指揮效率,加大管理難度,反而還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因此,減少指揮層級,實現軍隊組織扁平化管理才是軍改的科學趨勢,如撤師歸旅,撤團歸營,既能大幅減少軍費開支,也能提高軍事效率,還能提升內部組織結構的穩定性。

  • 5 # 四川達州人

    北洋時期的師長,都是本人核心的武裝力量,是安身立命的本錢所在,不會輕易丟棄掉。自然就是如此了。

    北洋第三師訓練:

    比如曹錕。1907年被袁世凱任命為北洋第三鎮統制,辛亥後正式成為第三師師長,到1917年才讓職給親信吳佩孚。

    曹錕:

    吳佩孚又長期兼任師長,1924年北京政變後第三師被北京奉系明確宣佈解散。吳佩孚也就讓出職務給親信張席珍,該師於北伐戰爭中覆沒。

    吳佩孚:

  • 6 # 國之利刃—志恆

    北洋時期的師長是總統下最大的官職,在民國建立後,廢除了哨、隊、營、標、協、鎮等官職,清朝時期的“鎮”相當於民國時期的師長。民國的軍階變成了班、排、連、營、團、旅、師,師長上去便是大總統。可以說當時的師長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務,軍閥當然想要這個名聲。除去名聲這個職務的權利也是相當的大。

    軍閥混戰,人人爭權

    段祺瑞、曹錕、吳佩孚這些都是在袁世凱死後,有極大權利的人。在袁世凱生前都是師長一類職務的人,在亂世自然是時勢造英雄。當時段祺瑞能夠成為民國大總統與其自身的能力有莫大的關係,可能夠看出的是,他由於沒有擔任師長的經驗以及經歷,導致地方隸屬中央的師長從不聽從他的命令。

    這也是他屢次下野的原因。接著來說地方上的師長以及各級官員,作為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不可能不知道閻錫山這個響噹噹的人物。閻錫山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他在當時在拿下山西的時候僅僅是一個上校團長,區區一個團長就能將諾大的山西省不費吹灰之力拿下,可想而知“師長”的職務有麼龐大的了吧!

    當時當過師長的人,在未來不久不是成為割地一方的大佬,就是成為政府的機要人物,當然還有北洋政府的領導人等,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師長之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上文提到過,北洋政府的管轄下的師長,相當於清朝時期的封疆大吏,而且比當時封疆大吏的權利只高不低,管轄的範圍也是非常的龐大。就拿後起之秀張作霖來講,他就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人。

    他將自己引路人馮德麟撇在一邊,自己聯絡袁世凱。袁世凱認為張作霖機智,因此將東三省的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他,可見權利能讓好兄弟變得反目成仇。要知道這個權利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了東三省未來的走向。

    當時就拿張作霖來講,這時候不爭以後是沒有機會的,別看當時袁世凱給張作霖的名頭大,其實在老袁心中他也不過就是個師長。

    總的來說:當時袁世凱忠於大清的時候,他手下的各大將領都是鎮的官職,到後來大清亡了,成為民國,袁世凱的手下直接都成為了師長,這是當時除去袁世凱最大的官職,因此他死後所有的手下都不願放棄師長的位子,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7 # 歷史咖啡廳

    小雪歷史微鑑:北洋時期,軍閥多緊抓師長職務,那是因為在民國時期,很多人都喜歡當官發財,師長這個職務相當於一市市長,是非常有權力的,這才給很多人的眼裡,造成一種印象,只要能抓住這個大腿,一定會升官發財。

    江橋抗戰的漢奸張海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眾所周知,江橋抗戰是打響抗日戰爭的第一槍,而作為黑省主席的馬占山,成為了當時中國最美的英雄,但是話說回來,和前敵總指揮的馬占山相比,張海鵬成了最大的反面教材。

    張海鵬原本就是張作霖手下的一員虎將,但是在大帥張作霖死後,張學良並沒有同意張海鵬的要求,讓張海鵬做黑省主席,因為馬占山當時是主戰派,回到北平的張學良因為想收復東北,而且要對公眾輿論有個交代,馬占山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因而,馬占山成為了黑省主席,張海鵬這才選擇叛變。

    在溥儀成為東北偽滿洲國皇帝以後,張海鵬選擇投敵叛變,然後立馬被命為偽邊境保安總司令。想象一下,一個保安司令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師長,掌管上萬部隊,地方行政也會對其趨之若鶩。

    蔣介石的嫡系張靈甫,雖然是師長,但是也是有非常大的權利的

    張靈甫作為蔣介石四大嫡系的74師師長,在軍內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在國民黨部隊中,很多人對張靈甫非常敬佩,同時,也想順著張靈甫往上爬的。

    張靈甫在解放戰爭時期,非常囂張跋扈,這才導致很多人對其嗤之以鼻。

  • 8 # 邵陽睿哥

    首先我們就要來說一下軍隊的編制單位,編制單位當中師級是最大的,除了總統的話,那麼師級在軍隊編制當中的級別是很高的,雖然說那一個時期的政府只有一個,但是地方勢力還是非常多的,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如果自己能夠做到師長這一個位置的話,那麼掌握的權利還是比較多的。

    並且在北洋軍閥時期,這一個時間段人們都有著重武輕文的思想,這與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因為軍閥時期有很多的地方割據勢力,但是在宋朝的時候,權力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央的手裡,然而師長這一個職務又是軍隊編制當中最高的級別,這一個職務對於那一些勢力比較小的軍閥來說是非常向往的。

    雖然說當時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海陸軍三軍的編制,當時也是以陸軍為主的,陸軍在軍隊裡面的職務也分為三六九等,但是這一些職務都並不是特別的完整,並且主要側重的就是師長這一個職務,所以對於軍隊裡面的一些軍人來說,當上師長就是很多人的夢想了。

    總的來說,在北洋軍閥時期,很多人都緊緊的握住師長這一個職務不放的原因,就是師長這一個職務比較有實權,即使是處在當時軍閥混亂的時期但是那一些軍閥都是要接受北洋政府的軍隊編制的,並且自己也可以在暗地裡面培養自己的實力,這樣兩邊都不耽誤,才是當時最明智的生存之道。

  • 9 # 向陽願景

    北洋時期幾乎所有的總統、國務總理,絕大部分的閣員都有軍界任職經歷。

    武人飛揚跋扈,愛兵如命,因為有兵就有了話語權,往小了說能割據一方,當土皇帝;往大了說能左右時局,指點江山。

    北洋時期武人的治喪費是10000元,文官只有2000元。

    武人活著的時候威風,死了也壓文人一頭。

    師長便成了一個貨真價實、含金量極高的頭銜,因為當時師是軍隊最大的編制,最基本的作戰戰略單位,只有在發生大規模作戰時,比如護法戰爭、直奉戰爭、直皖戰爭等,才根據派系臨時成軍或方面軍,軍或方面軍的總指揮,也不能保證對下面的師做到令行禁止。

    並且當時賣長官、倒戈成風,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長官,有一師兵力在手,如果再是善戰之兵,那真是可以“氣吞萬里如虎”的。

    那會貨真價實的師長(不包括那些自封的,主要指有編制的北洋軍和地方軍),搞好了,弄個督軍、省長什麼的乾乾,列土封疆,再次點,省軍務幫辦(督軍的第一候補位),最不濟也混個鎮守使,做一方土皇帝,發個軍票,隨意收稅,甚至養毒販毒,也過得很滋潤。

    民國時期最出名的師長,自然是非吳佩孚莫屬了。

    1918年8月,吳佩孚在湖南通電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段祺瑞看不清頭勢,有電斥吳“師長職卑對大局無發言之權。”

    吳師長也不含糊,回電說:“如不允下停戰令,師長等回防待罪,請即派員接替。”

    吳佩孚初生牛犢,把老段這北洋老前輩、“北洋之虎”,看得一文不值。

    吳佩孚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的師長,但他的第三師能征善戰,軍紀又好,且駐防在南北軍衝突的最前線。

    他這次“通電主和”,不僅令北方政局震動,也令中外從此對這位“吳秀才”刮目相看了。

    吳佩孚自從接替曹錕出任北洋第三師師長(宣統年間北洋第六鎮改為第三鎮,後改稱第三師,是袁世凱北洋軍的基本隊伍),到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一敗塗地,吳佩孚無論做多大的官兒,指揮多少部隊,一直兼著這個師長。

    軍閥們的心理有些矛盾,還想往上爬,做更大的官兒,卻都死抓著師長的職位不肯放,因此不僅督軍一般都兼師長,就是吳佩孚、齊燮元這些幾省的巡閱使,也都兼任師長。

    因為他們都明白,什麼督軍、巡閱使,都是虛的,黎元洪當了大總統又能怎麼樣,因為沒兵,一樣被人欺負。

    只有師長是真的,如果手裡沒兵,爬得越高,將來摔得越慘。

    在吳佩孚的極盛時期,他志在以武力統一全國,為了軍事指揮的統一,他曾想“削藩”,規定凡是巡閱使、督軍兼任師長一職的,一律解除師長職務,專任本職。

    吳佩孚本想先從自己開始,於是呈請辭去師長一職,但曹錕不答應,他說第三師是北洋正統,師長除了老弟還有誰能當?

    吳佩孚一貫對曹錕言聽計從,便不好再堅持辭職。

    但吳佩孚免去了直隸督軍王承斌兼的二十三師師長、河南督軍張福來兼的二十四師師長、湖北督軍蕭耀南的二十五師師長。

    還想免掉齊燮元的第六師師長、王懷慶的第十三師師長、鄭士琦的第五師師長,這下可捅了馬蜂窩。

    吳佩孚本就因為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在直系內部人緣不大好,這下更激起直系內部將領群起反對吳。

    山東督軍鄭士琦最乾脆,寧願降級,俺不要山東督軍了,俺當師長好了。

    王承斌也因為師長沒了,請求辭去直隸督軍,他去見曹錕辭職時,曹錕為他為啥要辭職。

    王承斌不好意思說是國為師長被奪,說心情不好。

    曹錕又施放其“和稀泥”的大招,拍著王承斌的肩膀說:“要不幹,大家一起都不幹了!”

    直奉二次戰爭還沒開始,直系內部已呈現一種四分五裂的狀態了。

  • 10 # 無憂趣史

    北洋軍閥史是從袁世凱開始的,一直到曹錕結束, 開始時間是1912年4月,結束時間是1928年12月。這段時期的大總統共有五個,分別是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當時有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幾乎所有軍閥對師長這個稱號戀戀不捨,即使自己有了更大的官職後,也依然自稱師長。這是為什麼呢?

    最高編制的軍職

    在北洋眾多軍閥之中,編制最大者屬師一級,故此有野心的軍閥都想被賦予師長一職,這樣一來就可以擁有師級的編制。

    另外,北洋軍閥時代跟以往不同,當時的天下為群雄割據,各地的軍閥頭子佔山為王,控制自己的軍隊,管著自己的省份跟城市,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逍遙自在的土皇帝。所以,當時對軍閥來說有兵有槍就是一切,就會有機會奪取更多的地盤。

    但是有時候,地方軍閥需要中央政權賦予一些軍職,這樣幹起事來才能“名正言順”。由於高處不勝寒,很多有“小算盤”的軍閥頭子都不想鋒芒太露,以避免成為各方勢力攻擊的焦點,所以通常只求師長一職就足以。

    師長的職權比較任性,可以視情況不聽上級總指揮的命令。特別是一些因利益關係而臨時組成了聯盟軍,戰區軍團,這些被臨時任命的總司令,也無法保證命令下達之後,其餘的師長會絕對服從自己,並且無法保證對方會去執行任務。

    容易獲取利益

    由於職位來得名正言順,有人又喜歡巧弄名目的哄騙老百姓使其相信他當師長是真的為了造福蒼生,故此人民也會產生一定認同感。

    同時在國際上,很多西方國家也會承認師長的身份,為此外國人就會想透過外交手段來拉攏這個軍閥。

    諸如北洋時期的英國、美國跟日本等國都在窺視著中國軍閥的一舉一動,並且選中的一些可扶值的師長給予援助。所以這最終就導致了,師長一職在民國軍閥時代十分的吃香,而很多人獲得師長軍職的人也都死死地抓著不願放掉。

    總得來說就是當師長在當時既有排面又有實權,比那些什麼總統司令的誘惑來的更大,例如當上總統的黎元洪就是軍閥們的棋子,他本身沒有功勳、沒有兵權,只能被那些手握重兵的軍閥師長操縱。

  • 11 # 歷史上上籤

    引子

    其實,這個問題說起來是非常簡單的,回答就一句話,那就是師長這個位子對一個軍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歷史上才有很多軍閥寧可不要做督軍,也要拼了命想做師長。為什麼師長這麼重要,為什麼有很多軍閥寧可不做督軍也要做師長,師長的重要性究竟是什麼,這些,才是我們本文想要給大家講解的。

    01

    北洋第三鎮,起源於清朝時期北洋新軍的第三鎮,也是北洋六鎮的其中之一。第三鎮中的第一任的統制是段祺瑞,段祺瑞後來也成為了皖系軍閥之首領,他的勢力是非常大的,而他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勢力,主要是他在北洋第一鎮當統制期間開始逐漸建立起來的。

    在曾經的北洋軍閥時期,軍隊編制單位中最大的就屬師級了,師級應該說是政府較為基本的單位,主要的作用也就是用來作戰。由於在軍閥時期,雖然表面上政府只有一個,但是各個地方有許多地方政權,而這些政權之間互相獨立,也互相虎視眈眈。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一個地方政府強不強大,主要還是看武力,如果武力強大,那就是強大的。

    大家如果經常看電視劇應該知道的,在軍閥混亂時期,可以說民不聊生,政府整體宣揚的就是武力,國家也是以武力治國的,所以整個社會趨勢,對於“文”都是不屑一顧的。

    中華民國是個非常特殊的時期,跟中國很多朝代都完全不同,中國很多朝代,權利都是相對比較集中的,即便有設立各個地方諸侯,但是諸侯也是對中央政府俯首稱臣。

    但是民國卻完全不同,民國整個中央集權是非常緊縮的,而且民國各個地方都有軍閥,這些軍閥和軍閥之間是沒有統一管理的,所以權利都非常分散,應該說,軍閥地方政府各自管理、各自為政。

    02

    張作霖就是一位師長,他指揮著陸軍第27師,下轄還管理著3旅9團,總體的兵力竟然可以達到3萬餘人。師長由於擁有絕對的兵力,所以他的話語權是非常大的。就比如說張作霖,他曾經就安排了吳俊生去當東北各省的省長。

    吳俊生,綽號吳大舌頭,說話有點大舌頭,他就是被張作霖安排當了黑龍江的省長,而且在最輝煌的時候,吳俊生自己的軍隊力量竟然擴充套件到了8個團,和將近2萬人的旅,簡直堪比一個師的軍力。所以說,師長看起來權利好像並沒有那麼大,但是師長擁有兵權,所以也就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如果,你還是不知道師長究竟有多重要的話,我就來給你打個比方。如果在中國古代,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權利其實是非常大的,在那個時候,我相信沒有誰的權利比皇帝大吧!

    但是皇帝也有非常忌憚的人,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皇帝整天都憂心忡忡,生怕自己的皇位坐不穩,因為有大臣將兵權放在自己手上。自古以來,得兵權者的天下,如果兵權正好在某個大臣手上的話,皇帝對這個人應該也是非常忌憚的,因為,如果,這個人造反的話,即便皇帝也沒有辦法。

    所以,影視劇中經常有這樣的場面,皇帝透過各種方法都要將兵權捏在自己手上,然後,還要想方設法殺掉擁有兵權的大臣。還有些大臣,認為自己手上有兵權,他們很多時候,根本就不將皇帝放在眼裡,在他們心中皇帝或許就是一個傀儡,在必要的時候,自己可以造反,甚至可以自立為王。所以說,兵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所以,擁有兵權的師長就相當於是擁有兵權的大臣,而督軍就相當於皇帝,師長是有絕對的話語權的,很多時候,甚至連督軍都沒有方法。而且,在軍閥時期,很多督軍本身就是一個傀儡,他們成天成謎於酒色,根本對於政事是不放在心上的。

    在軍閥混亂的時代,各個軍閥之間的矛盾其實是非常大的,他們之間的競爭其實也是非常大的,但是不管他們往上爬到什麼位置,或者最終做到什麼大官,他們永遠都不願意放棄師長這個職位。

    03

    所以,一般有些軍閥升到了其他位置,還會要求兼做師長,就算是吳佩孚、齊燮元這些多個省的巡閱使,他們也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兼任師長。大家心裡都是一個明白人,大家都不是傻子,督軍重要麼?巡閱使重要麼?

    這些其實都非常虛,就算做到大總統又如何,如果沒有一點兵權,做大總統也是傀儡,一樣會被別人欺負。所以,只有師長才是真的,只有手裡面有兵,才能活得長久。

    看到這裡,我相信大家對於師長的重要性應該都能夠了解吧!我們所知道,許多師長其實都有著非常輝煌的過去,那麼是不是所有師長都真的很厲害呢?有沒有師長根本就是一個假師長,他根本沒有什麼實權呢?當然是有的,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解一個世界上最窩囊的師長——張宗昌。

    熟知歷史的應該都知道張宗昌是張作霖的手下,他曾經在1913年擔任過江蘇陸軍第三師師長,雖然他當了一個師長,但是這個師長根本不屬於北洋系統,而是由南方的革命軍所任命的,所以,這裡面的水分就大了去了,張宗昌手裡面就根本沒有任何實權,他只是一個唬人的傀儡罷了!

    結語

    看完本文,你是不是已經獲得答案了呢?師長對於北洋的軍閥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很多人寧願不當都督都要死抓著師長的職位不放,因為師長的手裡是有兵權的,自古以來得兵權者得天下,所以師長才是真真正正的實權者!大家覺得呢?!

  • 12 # 擒史皇

    北洋時期幾乎所有的總統、國務總理,絕大部分的閣員都有軍界任職經歷。

    武人飛揚跋扈,愛兵如命,因為有兵就有了話語權,往小了說能割據一方,當土皇帝;往大了說能左右時局,指點江山。

    北洋時期武人的治喪費是10000元,文官只有2000元。

    武人活著的時候威風,死了也壓文人一頭。

    師長便成了一個貨真價實、含金量極高的頭銜,因為當時師是軍隊最大的編制,最基本的作戰戰略單位,只有在發生大規模作戰時,比如護法戰爭、直奉戰爭、直皖戰爭等,才根據派系臨時成軍或方面軍,軍或方面軍的總指揮,也不能保證對下面的師做到令行禁止。

    並且當時賣長官、倒戈成風,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長官,有一師兵力在手,如果再是善戰之兵,那真是可以“氣吞萬里如虎”的。

    那會貨真價實的師長(不包括那些自封的,主要指有編制的北洋軍和地方軍),搞好了,弄個督軍、省長什麼的乾乾,列土封疆,再次點,省軍務幫辦(督軍的第一候補位),最不濟也混個鎮守使,做一方土皇帝,發個軍票,隨意收稅,甚至養毒販毒,也過得很滋潤。

    民國時期最出名的師長,自然是非吳佩孚莫屬了。

    1918年8月,吳佩孚在湖南通電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段祺瑞看不清頭勢,有電斥吳“師長職卑對大局無發言之權。”

    吳師長也不含糊,回電說:“如不允下停戰令,師長等回防待罪,請即派員接替。”

    吳佩孚初生牛犢,把老段這北洋老前輩、“北洋之虎”,看得一文不值。

    吳佩孚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的師長,但他的第三師能征善戰,軍紀又好,且駐防在南北軍衝突的最前線。

    他這次“通電主和”,不僅令北方政局震動,也令中外從此對這位“吳秀才”刮目相看了。

    吳佩孚自從接替曹錕出任北洋第三師師長(宣統年間北洋第六鎮改為第三鎮,後改稱第三師,是袁世凱北洋軍的基本隊伍),到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一敗塗地,吳佩孚無論做多大的官兒,指揮多少部隊,一直兼著這個師長。

    軍閥們的心理有些矛盾,還想往上爬,做更大的官兒,卻都死抓著師長的職位不肯放,因此不僅督軍一般都兼師長,就是吳佩孚、齊燮元這些幾省的巡閱使,也都兼任師長。

    因為他們都明白,什麼督軍、巡閱使,都是虛的,黎元洪當了大總統又能怎麼樣,因為沒兵,一樣被人欺負。

    只有師長是真的,如果手裡沒兵,爬得越高,將來摔得越慘。

    在吳佩孚的極盛時期,他志在以武力統一全國,為了軍事指揮的統一,他曾想“削藩”,規定凡是巡閱使、督軍兼任師長一職的,一律解除師長職務,專任本職。

    吳佩孚本想先從自己開始,於是呈請辭去師長一職,但曹錕不答應,他說第三師是北洋正統,師長除了老弟還有誰能當?

    吳佩孚一貫對曹錕言聽計從,便不好再堅持辭職。

    但吳佩孚免去了直隸督軍王承斌兼的二十三師師長、河南督軍張福來兼的二十四師師長、湖北督軍蕭耀南的二十五師師長。

    還想免掉齊燮元的第六師師長、王懷慶的第十三師師長、鄭士琦的第五師師長,這下可捅了馬蜂窩。

    吳佩孚本就因為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在直系內部人緣不大好,這下更激起直系內部將領群起反對吳。

    山東督軍鄭士琦最乾脆,寧願降級,俺不要山東督軍了,俺當師長好了。

    王承斌也因為師長沒了,請求辭去直隸督軍,他去見曹錕辭職時,曹錕問他為啥要辭職。

    王承斌不好意思說是國為師長被奪,說心情不好。

    曹錕又施放其“和稀泥”的大招,拍著王承斌的肩膀說:“要不幹,大家一起都不幹了!”

    直奉二次戰爭還沒開始,直系內部已呈現一種四分五裂的狀態了。

  • 13 # 史不知味

    北洋時期的軍閥為何緊緊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這就是他們得以立足而成為軍閥的根本,當然不能放。

    當時一個師的滿編人數是在12000人左右,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有一些少,但是我們要知道老袁當總統的資本也就6個師而已。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北洋六鎮,清末的“鎮”其實就是後來的師,一個鎮就是一個師。

    老袁之所以能夠逼得“孫黃”等人不得不向他低頭妥協,逼得隆裕不得不抹著眼淚答應讓老溥遜位,幾乎就是這6個師的功勞。

    當然,老袁當時手裡還有載灃柄政之後花了近3年的時間和無數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才訓練出來的禁衛軍。

    這支禁衛軍的人數也是12000人左右,所以也相當於一個師。

    只不過這個師的兵源相對特殊,所以成軍之後並沒有大放異彩而已,反而有一種成為了馮國璋私人衛隊的感覺。

    這也就是說,老袁能夠當上總統,其實手裡最精銳的部隊也就只有北洋六鎮和禁衛軍這7個師。

    這7個師有多少人?滿編的話也就84000人而已,當然這個資料肯定會有一定的出入,但不會太大。

    老袁僅憑7個師就坐上了總統的位置,難道還不足以證明“師”的重要性?

    我們再看曾經虎踞東三省的張作霖,張作霖在進入1912年之後,他手上其實也就只有一個師。

    當時的奉天巡防營一部分被改編成了第27師,一部分被改編成了第28師。

    張作霖就是第27師師長,而他的拜把子兄弟馮德麟就是第28師師長。

    所以,老張一開始其實並沒有一個人控制住奉省,而是和拜把子兄弟馮德麟平起平坐。

    可是俗話說得好,一山容不下二虎,總得有一人成為虎王。

    這樣一來,張、馮二人就有了明爭暗鬥,一直到段芝貴進入奉省,並被張、馮二人聯手驅逐之後,才基本有了定調。

    段芝貴被張作霖和馮德麟聯手驅逐的過程中,張作霖扮演的是紅臉,馮德麟扮演的是白臉。

    這就造成了段芝貴仇視馮德麟,而親近張作霖的結果。

    所以,段芝貴回到京城之後,就向老袁舉薦張作霖當奉省督軍。

    老袁當時為了拉攏張作霖,也就同意了段芝貴的建議,從而任命張作霖為軍務督辦,而馮德麟只是軍務幫辦。

    張作霖從此之後就有了逐漸壓倒馮德麟的趨勢,只是一來馮德麟手中有28師,二來兩人又是拜把子,所以老張並沒有急於出手對付馮德麟。

    到了1917年,馮德麟應張勳之邀帶著百來號人赴京“共襄盛舉”,他原本以為這是他翻盤的一個機會。

    可是沒想到,張勳失敗了之後東躲西藏,他老馮也不知道是懵了還是怎樣,竟然被段祺瑞給逮住了。

    張作霖也就是抓住了這個大好機會,一口吞下了馮德麟的第28師。

    老張就這樣依靠27師和28師,一躍成為了控扼一省的軍閥。

    也就兩個師而已,多嗎?

    說實話並不算多,可這兩個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少了一個師他老張就成不了那個氣候。

    這也就是軍閥們如此重視“師”這個單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至於軍閥死抓著師長這個職務不放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其實說白了就是對部隊的一個控制而已。

    段祺瑞在北洋六鎮時期曾經出任過三個鎮的統制官,也就是後來的師長。

    這段經歷給段祺瑞帶來的最大的影響就是老袁病逝了之後,他可以依靠著這份聲望成為老袁的第一個接班人。

    可是到了後來,老段做事為什麼處處受到掣肘呢?

    不僅直系、奉系想要取代他,就連皖系內部也出現了不再支援老段的聲音。

    這個根本原因就在於老段他雖然曾經當個三個鎮的統制官,可是現在他已經不是了,那幾個師已經不在聽他的命令了。

    師長直接控制著一個師,而師長之上的老段卻無法讓一個師長聽話,這對老段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那就不言而喻了。

    其實不只是老段,就是老袁也是如此。

    老袁當上了總統之後,他的更多的精力就放在了政治上,而部隊的掌控權就得往下放,這就造成了他對部隊的控制力嚴重被削弱了。

    那些師長因為直接控制著一個師,又有了不一樣的想法,那當然就會對上面的老袁、老段陽奉陰違,甚至是置之不理或者試圖取而代之。

    倘若軍閥們不死抓著師長這個職務不放的話,他們最後很可能也會走上這條路。

    所以,手上只有一個師的軍閥,那他就必然會親自當師長。

    如果是手上擁有多個師的軍閥,那麼對於師長的人選,他就必然會慎之又慎,選擇最忠心最可靠的人當師長。

    這是他們的立足根本,他們不能不重視,也不敢不重視。

  • 14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抓這師長的職務不放?當然了,在民初的時候軍閥的眼裡,這帽子死都不能撒手。

    其實這事有很多的小夥伴很明白:“軍閥嗎?手上有軍隊,這才叫軍閥,沒兵有錢那叫財閥,既沒有錢又沒有兵,還嚷嚷那叫土匪,所以軍閥當然的把手裡頭的帽子給抓緊了。”

    可您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嘛是師長,而不是軍長,或者是司令呢?

    咋說呢?北洋陸軍裡頭他能夠控制軍隊的官,那就是師長,再高一級,就袁世凱那樣的,就這位置能有幾個?

    這麼說吧!這北洋陸軍裡頭的師,其實是來自於清末的新式陸軍擺弄出來的鎮,當時全國清朝準備整三十六鎮。

    這不沒錢嗎?到了武昌起義的時候,也就成立了二十六鎮,您聽明白嗎?是成立,有了招牌還沒東西的。

    到了清朝覆滅之後,真正弄出來的也就十六個鎮和十六個混成協,當然也有說是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

    這協其實就是旅。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咋還有混成協呢?不是弄鎮的嗎?”

    毛病還是出在錢上了,清朝自己沒有錢,扣扣索索弄了個北洋六鎮出來,作為嫡系養在紫禁城周圍,其他三十鎮這不就分給地方,讓他們自己花錢,自己籌建。

    有錢的省,沒問題呀!你給多少名額,他就能整出多少東西來。

    可到了窮一點地方,他朝你吐舌頭,沒錢,那就弄的小一點,總之給你弄出來不就完事了嗎?這不混成協就這樣出爐了。

    那麼到了袁世凱當了總統之後,這要體現一下和舊時代的不同,這就把鎮,協,標改成了師,旅,團。

    這師長,旅長,團長就出來,所以那個軍隊裡頭掌握實權最大的官其實就是師長。

    後來的事

    除非像袁世凱這樣自己一個人訓練六鎮,管理六個師長,所以當時咱大華夏地頭上,實力最大的就是袁世凱的六鎮官兵,一個鎮就有一萬兩千五百一十二人。

    那麼後來這都知道了手中有軍隊,幹啥都好使,所以這部隊就擴編了,弄出三十三個師,混成旅就有九十七個,這裡頭有一半以上都是北洋出身。

    瞅見沒就三十三個師,多抓倆,這就代表著實力的暴增啊!

    當年東北王張作霖坐鎮東北那會,這嘎達就倆師,一個是張作霖的27師,另一個就是他的把兄弟馮德麟的28師,倆人屬於平級。

    袁世凱給東北弄這麼倆師長,其實也有那麼個搞平衡的意思。

    張作霖自己私下搞幾個混成旅,這屬於黑戶,在北洋政府那檔案裡頭壓根是沒有的。

    後來張作霖藉著馮德麟跟著張勳搞復辟這事,才拿到了28師的兵權,這才成為了真正的東北王。

    舉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馮玉祥知道吧?他的根基是第16混成旅,當他實力暴增,手底下有一萬多人,這比一個師的兵力還多,還頂著一個第16混成旅的番號。

    所以那個時候,所謂的軍級單位,那都是要打仗了,臨時把幾個師弄一塊,再弄一個領導機構,這就有軍了。沒事的時候,這就各回各家了,還是師長說了算。

    咋說呢?當地方上的軍力足夠和北洋政府進行抗衡,甚至出兵,所謂的抓著師長不放也就不靈光了,畢竟他都不聽你的了,北洋政府弄的那套規矩和制度也就沒啥用處了。

    當第一次直奉大戰的時候,啥師長不師長的,只要手裡有兵,您給自己整個元帥都沒人說了,那個時候張作霖自己手裡就有六個軍的番號,當然是他自己搞的。

  • 15 # 這個歷史很正

    因為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中國,當時軍隊的最高編制就是師級編制,基本上當將軍,在北洋時期師長就已經是達到了實權將軍能夠得到的最高的級別了。

    我們都知道北洋軍閥是以袁世凱死後留下的嫡系軍隊組建的臨時政府,北洋軍閥時期,先是由皖系的段祺瑞控制,隨後是有直系的曹錕控制,最後奉系打敗了直系獲取了北洋軍閥的控制權。

    而師級單位的戰鬥編制,也就是在奉系執政以後才開始氾濫了。

    在奉系執政以前,從最初袁世凱起家開始,袁世凱就是憑藉著他一手操練的六鎮官兵,也就是六個師而坐穩了天下,而後來控制了北洋政府的段祺瑞,曹錕,張作霖等人都是師長出身,尤其是張作霖,在控制了27師和28師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東北王。

    由此可見當時師長的職位有多香?

    在那樣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只要手裡邊有兵就不愁沒權勢,而且因為師團是最高的軍隊編制,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這個編制就沒有擴軍的資格。

    因此在北洋的皖系和直系掌權的時候都有意在壓制師團級別的編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地方上的軍閥做大從而可以威脅到中央。

    在當時,師長在全國那可都是數得上號的人物了,基本上都是一方土皇帝。

  • 16 # 澳古說歷史

    在北洋那個“誰有兵誰有槍誰就是王”的亂世時期,別說是師長職務,就連排長職務他們都是捨不得放的。畢竟有兵有槍,不但能在亂世中增加活下去的機率,還能佔據一地做諸侯,過著作威作福的舒心生活!

    當然,人嗎!總是有野心的,俗話說得好:“做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誰都不會只甘於做一個小排長,一個小軍閥,誰都想往上爬,而在當時,大多數人想的就是成為一個師長。

    在這裡,可能有人不會明白,為什麼他們就想成為師長,而不是軍長、司令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北洋時期,全國軍隊的最高編制就是師級。

    北洋時期,軍隊的編制源於清末所編練的新軍。

    甲午戰爭後,清廷鑑於八國聯軍侵華、甲午戰爭時,湘軍、淮軍、防軍、練軍等腐朽不堪重用,致使清廷屢屢被列強擊敗,甚至最後還被撮爾小國的日本擊敗,由此為穩固清朝的統治,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戰爭,清廷決意編練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因其武器裝備購制洋槍洋炮,編制和訓練效仿西方軍隊,故稱新軍。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清廷成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裁減綠營、湘軍、淮軍、防軍、練軍等原有舊軍的老弱病殘,剩下的精選若干營為常備、後備軍及巡警營,正式開始對全國新軍的編練。清廷原訂計劃以北洋新軍(即北洋六鎮:近衛新軍第一鎮、直隸新軍第二鎮、近衛新軍第三鎮、直隸新軍第四鎮、近衛新軍第五鎮、近衛新軍第六鎮)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

    隨著清廷改新軍為常備軍制,新軍的編制也不再以營為主,而是改為鎮、協、標、營、隊、排、棚等七級編制,各級軍官改稱統制、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每鎮官兵額定一萬二千五百一十二人,轄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

    按1904年總理領兵處頒佈的《陸軍營制餉章》規定,常備軍的編制:鎮轄兩協,一協轄二標,每標轄三營,每營轄四隊。除此,每鎮轄炮隊一標、馬隊一標、1個輜重營、1個工程營。步、炮、工兵每隊三排,每排三棚;馬隊兩排,每排二棚;輜重隊三排,每排三棚。

    但是,因清廷資金短缺,資金的不足致使清廷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三十六鎮新軍的編練,所以至清亡後,只是斷斷續續的編練成新軍十六鎮和十六個混成協(一說為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

    近衛新軍第一鎮,駐直隸。直隸新軍第二鎮,駐直隸保定、永平。近衛新軍第三鎮,駐吉林、奉天。直隸新軍第四鎮,駐直隸天津。近衛新軍第五鎮,駐山東。近衛新軍第六鎮,駐直隸南苑。河南新軍第七鎮,駐河南。湖北新軍第八鎮,駐湖北武昌。江蘇新軍第九鎮,駐江蘇南京。福建新軍第十鎮,駐福建福州、寧德。江蘇新軍第十一鎮,駐江蘇鎮江。江蘇新軍第十二鎮,駐江蘇蘇州。湖南新軍第十三鎮,駐湖南。四川新軍第十七鎮,駐四川成都。雲南新軍第十九鎮,駐雲南昆明。奉天新軍第二十鎮,駐奉天盛京。浙江新軍第二十一鎮,駐浙江杭州。吉林新軍第二十三鎮,駐吉林。廣西新軍第二十五鎮,駐廣西桂林(後駐廣東)。廣東新軍第二十六鎮,駐廣東廣州。奉天第一混成協,駐奉天新民。奉天第二混成協,駐奉天盛京。直隸第三混成協,駐直隸永平。江蘇第十三混成協,駐江蘇江北。湖北第二十一混成協,駐湖北武昌。江蘇第二十三混成協,駐江蘇蘇州。湖南第二十五混成協,駐湖南長沙。江西第二十七混成協,駐江西南昌。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協,駐河南。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協,駐安徽安慶。四川第三十三混成協,駐四川成都。新疆第三十五混成協,駐新疆烏魯木齊。陝西第三十九混成協,駐陝西西安。山西第四十三混成協,駐山西。廣東第四十九混成協,駐廣東廣州。廣西混成協,駐廣西。甘肅混成協,駐甘肅。伊犁混成協,駐新疆伊犁。

    1912年,民國建立,袁世凱掌握全國政權後,宣佈將原鎮、協、標、營、隊、排、棚的名稱改作師、旅、團、營、連、排、班。並將全國新軍十六個鎮、十八個混成協(一說為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四個標、一個禁衛軍及各省巡防營改編、擴充為十二個師,十六個混成旅,四個騎兵旅,七個地方旅,五個地方團。

    隨後,袁世凱又下令頒佈《陸軍平時編制條例》,對基本戰略單位—師一級的編制進行調整:陸軍師下轄兩個步兵旅、騎兵、炮兵各一團,工程兵、輜重兵各一營。步兵旅轄兩個團;每團轄三個步兵營和一個機槍連;每營轄四個步兵連。騎兵團分甲乙,甲種騎兵團由四個騎兵連組成,乙種團由四個騎兵連組成;炮兵團轄兩個野戰炮營,一個山炮營。

    自袁世凱頒佈《陸軍平時編制條例》後,北洋時期軍隊的最高編制就是師級,再往上就是袁世凱啦!

    當時,袁世凱為杜絕各省督軍擁兵自重,繼而威脅到中央政權,所以是嚴格限制師級番號的給予,截止1916年袁世凱去世前,北洋陸軍不過16個師,即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第四師、第五師、第六師、第七師、第八師、第十師、第十一師、第十二師、第十三師、第十九師、第二十師、第二十七師、第二十八師。

    由上可知,在當時師一級番號是有多麼的稀缺。

    而正是因為師級番號的稀缺,致使北洋時期就出現了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那時的軍閥,可以放棄省長職務,也可以放棄督軍職務,可絕對不願意放棄師長職務。只要手裡有一個師,哪怕不是省長,不是督軍,在地方上你也是一個可以拍板做主的人。但是如若你手裡沒有一個師,哪怕你是督軍,你是省長,你也只是一個傀儡。

    沒看到,馬聯甲在擔任第1混成旅旅長時,就敢發動安徽政變嗎?沒看到,袁世凱在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時,就敢與節制東三省的奉天都督張錫鑾相抗衡嗎?

    由此,當時各地的軍政長官,他們在擔任各省的主官後,都毫無例外地會去兼任師長一職。而就算他們都當上戰區司令一級的巡閱使、巡按使,也依舊是緊緊抓住師長一職不放,比如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兼第3師師長;奉天巡按使張作霖,兼第27師師長;熱察綏巡閱使王懷慶,兼第13師師長;閩浙巡閱使孫傳芳,兼第2師師長;陸軍檢閱使馮玉祥,兼第11師師長等等。

    總得說,北洋時期,因師級番號的稀缺,全國至袁世凱死前也不過是16個師,促使師長一職就變得十分重要。在當時誰能控制一個師,他就能瞬間成為北洋政府的上層統治者,成為中央和地方上舉重若輕的實權人物。簡單地說,北洋時期的師長就是象徵著實權,象徵著地位,有一個師在手,你就是地方的王!

    由此,正是因為師長職位如此重要,北洋那些大軍閥們才會自始至終都緊緊抓著師長一職不放,師長實在太重要了,失去師長一職就等於是失去權力。

  • 17 # 致敬小布

    北洋時期的重武輕文現象,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北洋時期幾乎所有的總統、國務總理,絕大部分的閣員都有軍界任職經歷。

    武人飛揚跋扈,愛兵如命,因為有兵就有了話語權,往小了說能割據一方,當土皇帝;往大了說能左右時局,指點江山。

    北洋時期武人的治喪費是10000元,文官只有2000元。

    武人活著的時候威風,死了也壓文人一頭。

    師長便成了一個貨真價實、含金量極高的頭銜,因為當時師是軍隊最大的編制,最基本的作戰戰略單位,只有在發生大規模作戰時,比如護法戰爭、直奉戰爭、直皖戰爭等,才根據派系臨時成軍或方面軍,軍或方面軍的總指揮,也不能保證對下面的師做到令行禁止。

    北洋軍官兵裝束

    並且當時賣長官、倒戈成風,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長官,有一師兵力在手,如果再是善戰之兵,那真是可以“氣吞萬里如虎”的。

    那會貨真價實的師長(不包括那些自封的,主要指有編制的北洋軍和地方軍),搞好了,弄個督軍、省長什麼的乾乾,列土封疆,再次點,省軍務幫辦(督軍的第一候補位),最不濟也混個鎮守使,做一方土皇帝,發個軍票,隨意收稅,甚至養毒販毒,也過得很滋潤。

    民國時期最出名的師長,自然是非吳佩孚莫屬了。

    1918年8月,吳佩孚在湖南通電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段祺瑞看不清頭勢,有電斥吳“師長職卑對大局無發言之權。”

    吳師長也不含糊,回電說:“如不允下停戰令,師長等回防待罪,請即派員接替。”

    吳佩孚初生牛犢,把老段這北洋老前輩、“北洋之虎”,看得一文不值。

    吳佩孚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的師長,但他的第三師能征善戰,軍紀又好,且駐防在南北軍衝突的最前線。

    他這次“通電主和”,不僅令北方政局震動,也令中外從此對這位“吳秀才”刮目相看了。

    吳佩孚自從接替曹錕出任北洋第三師師長(宣統年間北洋第六鎮改為第三鎮,後改稱第三師,是袁世凱北洋軍的基本隊伍),到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一敗塗地,吳佩孚無論做多大的官兒,指揮多少部隊,一直兼著這個師長。

    軍閥們的心理有些矛盾,還想往上爬,做更大的官兒,卻都死抓著師長的職位不肯放,因此不僅督軍一般都兼師長,就是吳佩孚、齊燮元這些幾省的巡閱使,也都兼任師長。

    因為他們都明白,什麼督軍、巡閱使,都是虛的,黎元洪當了大總統又能怎麼樣,因為沒兵,一樣被人欺負。

    只有師長是真的,如果手裡沒兵,爬得越高,將來摔得越慘。

  • 18 # 經筵侍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清政府剛剛滅亡不久,各地紛爭不斷,政局動盪不安。值此亂世,唯有控制軍隊才有實權,否則很容易在軍閥混戰、派系鬥爭中敗北。為此很多軍閥都試圖控制一支軍隊,以增強自身實力和話語權。

  • 19 # 魚知吾

    北洋時期普遍重武輕文,有了兵權便是有了話語權。而北洋陸軍的最大編制,也不過是中央直轄的陸軍師而已,所以,也就出現了督軍緊抓師長職務不放的怪現象。

    又如第一次直奉戰爭後,新直系獨掌北京政權,直接統領新直系軍隊的副首領吳佩孚為加強對各省軍隊的控制權,曾提出一個統一軍權於中央的建議,即規定各省巡閱使、督理一律不再兼任師長。這個計劃對各省武人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有兵才有發言權,剝奪各省軍政大員的兵權,不亞於剝奪其飯碗。

    他們表示情願不做督理而要求保留師長的職位,但吳佩孚志在必行,先後下令解除了蕭耀南(兩湖巡閱使、湖北督軍兼省長、中央第25師師長)、王承斌(直魯豫巡閱副使、直隸督軍兼省長、中央第23師師長)、陸錦(直魯豫巡閱使署參謀長、中央第9師師長)、張福來(河南督軍、中央第24師師長)、馬聯甲(安徽督軍兼署省長、安徽第1旅旅長)、鄭士琦(山東督軍、中央第5師師長)等一批巡閱使、督理所兼的師旅長職務。吳佩孚的做法激起直系內部諸將的公憤和內訌。1924年5月,王承斌、馮玉祥、齊燮元先後提出辭職,想用“同盟罷工”的方式來倒吳。就在4月30日,上海《新聞報》曾發表時評分析說:“直系諸將同盟示威,迫曹氏制裁洛吳耳!為曹氏計,安能允其所請?假如曹聽諸將辭職,彼等必將假部下擁戴之名,起而反抗,則直系之分裂立見;或曹迎合諸將之意,告誡洛吳,洛吳不甘受,分裂亦見;即使曹模稜兩可,敷衍其間,彼等知曹無能主持,必自起而與洛吳爭,則分裂仍不免。”

  • 20 # 小鎮月明

    “死抓著師長的職務不放?”題主所問好像有些內涵啊,話中有話的意思便是北洋軍閥時期,70多個軍閥頭子都將自身的長遠目光放在了“師長”這一職位之上了。但是師長以上還有軍長或者司令呢,北洋軍閥頭子為何只將畢生心血付諸於謀求師長呢?但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容易回答上來了,看過民國時期(北洋軍閥時期)的影視劇作品的讀者都幾乎對這麼一個鏡頭似曾相識吧?那就是北洋軍閥當中,級別職位最高的就是師長了,當然,北洋軍閥政府的總統和副總統除外。其實,題主發問還應該完善一下,那就是“北洋時期的軍閥除了緊緊抓著師長一職,還有就是北洋政府總統的職位了”。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張作霖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王”不假,但是他依舊是名副其實的第27師師長,直系首領吳佩孚則是名副其實的第3師師長,只不過後來張作霖坐到了大元帥、吳佩孚坐到了總司令的職位上。

    在北洋軍閥時期,師級是軍隊最大的編制單位,也是一個政府最為基本也是必須要有的作戰單位。因為北洋軍閥時期,在其本質上雖然說政府只有一個,但是地方政權卻數不勝數。再加上,混戰時期,武力資本才是立足於世的首要因素。另外,北洋軍閥時期,浮現出一個尤為明顯的現象,那就是“重武輕文”,因為民國同宋朝不一樣,宋朝的中央集權很緊縮,而民國前期軍閥遍地都是,權力十分分散。故“重武輕文”現象比較嚴重,而“師長”一職又是當時軍隊中的最高編制單位,所以說,諸位軍閥頭子才死死地抓著師長的職位不放。有些官職較低、勢力較小的地方軍閥甚至將“升至師長”當做畢生夢想。(畢竟當時全國的師長也沒幾個,而北洋政府的最高軍隊編制也只有師長)

    不知道大家可曾知道北洋官制是清朝新軍官制的後來繼承者,也就是之前新軍官制的原封不動地繼承。1912年8月,北洋政府根據南京臨時政府軍銜制又重新編定了北洋政府軍銜制,在此基礎之上緊接著又頒佈了《陸軍官佐士兵等級表》,因為當時主要以陸軍為主,所以說陸軍軍官仍然分為三等九級,有上、中、下三等官銜之說,在其之內,還有更為細分的“九級”。當時陸軍雖然也設有比較系統完善的軍銜制,但是主要有所側重的便只是師長一職。當時的師部軍官編制軍銜:①師長-中將;②參謀長-上校;③副官、軍法、軍需、軍醫處長等官職,皆為中校。

    綜上所述,北洋時期的各地軍閥頭子之所以都緊緊抓著師長一職而不放,究其根本,還是當時在師長這一職務之上最有實權。因為處於當時軍閥混戰的情況之下,一方面各地軍閥要接受北洋政府的軍隊編制,另一方面還要暗地裡培養自己的實力,這樣“兩不耽誤”才是生存的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個普通人,你最喜歡生活在古代歷史上的哪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