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位卑未敢忘憂國
-
2 # 調侃歷史
歷史問題我來答,調侃君為您解讀孔子憑啥被稱為聖人。
客觀介紹,勿噴。
孔子,從古至今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聖人,我們最開始接觸孔子的時候在中學的課本里,以為他就跟花像上的一樣是個溫文爾雅的大聖人,其實孔子在成為聖人前也不是個省油的燈。
孔子的家世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很大哦),孔家原先不姓孔,後來出現個孔夫嘉,官至宋國的大司馬,他的後人這才以孔為姓。
孔夫嘉有個very漂亮的老婆,他的老婆在逛街的時候被孔夫嘉的政敵看到之後,找個藉口把孔夫嘉殺了,然後把孔夫嘉的老婆搶回家了。然後,孔家就沒落了……(就是這麼簡單)
孔家的人四處逃散,一部分人來到了魯國,這就是孔丘的祖先。
孔子在小的時候喜歡搞儀式感,經常學著大人們擺譜,後來他努力學習,把奴隸制那套規章制度學了個遍,這在那個時候很吃香,於是孔子順利的進入了魯國做官。
官場生涯孔子對禮儀嚴格到了什麼程度?來看幾個例子。
有一個魯國國君個齊國國君吃飯吃的正嗨,齊國國君就讓手下上來跳舞助興(比較嗨的那種)。兩國國君看的正嗨,孔子上來就大罵齊國國君,說他派人跳這種不和書上一樣的舞蹈是不是在侮辱魯國,說完就讓人把跳舞的手腳砍斷了。
魯國有個改革派老大叫少正卯,這老主張改革徹底把孔子惹怒了,等孔子當上宰相的時候就以“祖宗東西不能改”為由把少正卯給砍了,還暴屍三天。
來看看孔子給少正卯立了什麼罪狀。
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變記醜而博意思是說他學識淵博卻居心險惡,不按規章制度辦事,喜歡狡辯,老關注社會陰暗面。(窮人,官壓民等)
這麼搞著搞著孔子把魯國的大臣可都得罪了,於是他只好周遊列國。
在外遊歷十多年,一直碰壁,最後又回到了老家開班教學。從此以後孔子專心教書,作風也不像以前。
聖人之路孔子為啥是聖人?這是在孔子死後獲得的地位。
孔子主張禮儀與仁義,即制定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要分清楚,這很符合封建統治的需要。
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影響到了中國以外乃至世界。
孔子的有教無類不在乎貴賤與國籍,只要心向學就可以教,開創了教育普及。
有句古話叫“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就是孔子在古代的影響。
-
3 # 大江侃歷史
孔子,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開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傳》《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後,後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鬥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當時的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到東漢,國家才正式把孔子作為國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學官主持,後來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所以孔子被稱為聖人!
-
4 # 順其自然逍遙遊
對世間來說 他是聖人
對出世間來說 凡聖一如
孔子弟子三千 有名成就的有七十二 而孔子最佩服的是無名無成就的顏回 顏回一簞食 一瓢飲 人不堪其憂 而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是聖人 所以佩服聖人
聖人在心 不在外
得道 即如
-
5 # 悅天子安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推廣仁義禮智信學說,是建立人的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標準。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是何等的重要,深刻領悟經典,解讀聖賢思想。它引領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思想,也是治國理政的標準參考。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它道出了人生哲理和宇宙真理。真理是唯一的,所以被稱為孔聖人。
-
6 # 明貞
天地人三才是平等的,孔子是人道人倫傳承建設者,被尊為聖人是統治者利用其理論學說統治奴役人民,並未真正實踐,他是死後得享名聲。
人類並萬類如何發生?有什麼意義和使命?沒人可以回答!個人以為物質世界是偶然的產物,反者道之動即道之異化,是無因之果!人類並萬類之發生是體驗理解轉化道之異化,即器世間生死苦海。凡聖人大師皆具大使命者,入器世界引領人破界世界之本元私性並物慾。如老子孔子蘇格拉底耶穌釋迦佛祖穆罕默德等,皆是引航者,不過有私性物慾侵蝕者而忘記本我並初衷而被私性物慾同化,有的尚保持初衷而已!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皆打卻,菩提性宛然!
-
7 # 養娃防坑指南
孔夫子,本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華人,“子”是當時人們對於有名望、有學識的人的尊稱。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孔夫子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稱之為“聖人。
-
8 # 楊敢院長
百度知道
孔子為什麼稱為聖人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聖人?檢視全部10個回答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聖人?
我來答
海平面下的深淵
LV.3 2019-02-25
孔子被尊稱為聖人的具體原因:
1、政治思想核心:“禮”與“仁”。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2、創立儒家學說派。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3、開創全新教育理念。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擴充套件資料:
因為孔老夫子及其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
孔子在後世被人們送上神壇尊為聖人,正是源於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人。因此他的思想被古代當權者所接納並推廣,其實就是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學派便開始成為一種政治工具。自從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將儒家思想推上了朝堂,而後宋明理學家們又藉著儒家思想的外衣將自己的理念灌注其中,使孔子及其儒家學派成為了專制禮教的宣傳工具。
-
9 # 墨香飛筆
孔子之所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在二千多年前,孔子的思想是那樣的高,他的語錄在今天看來也沒有過時,孔子的儒和孟子的道教,合稱為孔孟之道。一直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稱,統治著華人的思維。
孔孑還是歷史上最早的教育家。他特別注重教育。還有孔子提出了許多治國理念,倫理道德,教育的方法及目的。他的七十二弟子在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孔子還提出樸素的唯物主意思想,遠遠超過西方几百年。孔子的思想包含著許多領域,及先進的軍事思想是無法比依。孔子寫過許多名著,特別是給易經寫了註解十翼。
世界上有四大攵明古國的古文明,只有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其主要原因就是有孔孟之道這些文化核心,他們是超智慧,思想的偉大是無法替代的。他們的思想是代表著整個宇宙的記憶和思維,是最早提出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縱觀中國歷史,聖人的思想無處不在,聖人的思想象永恆的太陽,照耀著中華大地。
孔子是聖人是當之無愧的。
-
10 # 飛不遠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聖人?
孔子被尊稱為聖人的具體原因:
1、政治思想核心:“禮”與“仁”。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2、創立儒家學說派。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3、開創全新教育理念。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
11 # 春風浩瀚147371275
孔子被尊稱為聖人的具體原因:
1、政治思想核心:“禮”與“仁”。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2、創立儒家學說派。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3、開創全新教育理念。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還有原因:
因為孔老夫子及其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
孔子在後世被人們送上神壇尊為聖人,正是源於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人。因此他的思想被古代當權者所接納並推廣,其實就是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學派便開始成為一種政治工具。自從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將儒家思想推上了朝堂,而後宋明理學家們又藉著儒家思想的外衣將自己的理念灌注其中,使孔子及其儒家學派成為了專制禮教的宣傳工具。
-
12 # 閒掛銀鉤
聖人是大家公認的有美德,言行和舉止讓大家信服,又很神聖的人,是尊稱
孔子為什麼稱為聖人:是因為他的思想一直流傳至今
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讀書人都想遊說,在君王面前有立足之地,而孔子三十歲雖已是國學大師,但也沒有被重用
於是開始收徒弟,孔子的核心政治思想是“立於禮”,讀論語有部分基本全是君子於禮才成仁,就是用仁這種倫理道德來充實作為社會準則的禮,使禮具有真情實感,而得到普遍的自覺遵守。他認為,仁是規範人們相互關係的原則。與人相處
首先要真誠
其次責己
還要剋制私心,推己及人。
也就是大愛兼愛,人人尊重,與我們現在的核心價值觀有相似之處
孔子去世後,他的學生繼續推行他的思想和學說,進而形成了儒家學派,所以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學術思想對以後的朝代影響很大,我們現在也要學習,如孔夫子學院,孔子被公認為中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在世界也有很大的知名度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以及他提出的教育方法等思想影響深遠,後代很多統治者都推崇儒家學派,除了焚書坑儒,以儒家學說來治國,所以他尊稱為“孔聖人”
-
13 # 湖北一孝感
一般是“孔聖人”、“至聖”,另外還有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宗師”等.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華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又稱為“文聖”、“萬世師表”.
孔子逝世於公元前479年,魯國哀公親制誄文悼念孔子,誄文中稱孔子為“尼父”.這是有別於封號的尊稱.
孔子有封號始於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稱孔子為“文聖尼公”.北周靜帝於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恢復公爵之封,號“鄒國公”.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為“先師尼父”.
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為“先聖”,十一年又改成“宣父”.欠豐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尊孔子為“太師”.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執政時恢復公爵,改號“隆道公”.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升孔子為王爵,是好“文宣”,成“文宣王”.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家好孔子為“選勝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稱至聖文宣王“,元武宗於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為“大聖先師”.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加號控制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複稱“至聖先師”.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派員祭祀孔子四號是跟皇帝或顯貴的生前的實際參照《司法》追成.
-
14 # 海洋情感小屋
孔子被尊稱為聖人的具體原因:
1、政治思想核心:“禮”與“仁”。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2、創立儒家學說派。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3、開創全新教育理念。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因為孔老夫子及其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
孔子在後世被人們送上神壇尊為聖人,正是源於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人。因此他的思想被古代當權者所接納並推廣,其實就是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學派便開始成為一種政治工具。自從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將儒家思想推上了朝堂,而後宋明理學家們又藉著儒家思想的外衣將自己的理念灌注其中,使孔子及其儒家學派成為了專制禮教的宣傳工具。
-
15 # 醫道傳真陳皮
據《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範宣子問什麼是死而不朽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也就是說,想成為聖人,就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雖然只有這三個標準,但在歷史上,能做到其中一條的都寥寥無幾,更何況是三個同時做到?泱泱華夏數千年曆史,被世人公認達到的也就兩人,這兩人就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和明朝的王陽明,現在這裡就看看,孔子和王陽明是怎麼 做到的吧。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而且還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春秋》。這就是所謂的立言。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便是“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這就是所謂的立功。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雖然一直無法做到大同,但他所主張的“仁”、“禮”、“德政”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所謂的立德。
-
16 # 永恆的黑色閃電
孔子對人類文化的貢獻,得到世界的公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首!
憑什麼?
就憑《論語》中展現出來的孔子的思想和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某一家的智慧,也不是某個種族的智慧,而是全人類最高的智慧!
常有人說,我們學《論語》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那《論語》裡有沒有糟粕呢?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所有人:《論語》甚至連一個字的糟粕都沒有!
有人說,孔子畢竟是兩千年前的人,孔子思想肯定跟不上這個時代。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沒有這回事!《論語》裡甚至很明確地記載了: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孔子的智慧從古至今,猶如太陽一般,照耀著我們。那你覺得太陽過時了麼?
在《論語 子張》中,子貢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老師是如此地難以企及,如同上天不能用梯子一級一級地爬上去一樣啊!)
子貢還說: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自量也!(別人的賢能就好比小山,還能超過;但老師卻好比太陽和月亮一樣,是沒辦法超過的。有人縱然想自絕於太陽、月亮,可那對太陽、月亮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看出那種人太自不量力罷了!)
說明了孔子之智慧、境界、品格和證量等,高不見頂,深不可測,無邊無際!
孔子是這麼一個偉大的聖人,在幾千年歷史裡,能與他相提並論的也就那麼幾個,比如佛家的釋迦摩尼,道家的老子,基督教的耶穌。
其實他們幾個人所證悟到的智慧、境界等是一模一樣的!都是那個終極的絕對真理!一般無二,毫無差別。
而聖人是什麼人?
就是開悟覺醒、明心見性、得到人生終極關懷的人!
孔子其實在先秦時期他的學說,可以說是多餘的,孔子學說一直不受列國待見,當時諸子百家裡地位最低的【農家】、【墨家】都比【儒家】地位高。 (一) 戰國時期【農學】、【墨家】欺負過【儒家】, 秦始皇喜愛【法家】因方士坑騙始皇而焚書坑儒。 都因為【農學】、【墨家】著書立作。有功於國家,而從未被害。
(二) 漢代儒生賈誼獻《天人感應篇》給漢武帝。為漢朝帶來一個正統統一思想文化建設,漢武帝獨尊儒術,而罷諸子百家。【農學】 、【墨家】因得罪【儒家】而獲罪,不得在朝為官。儒家之氣量可見一班! 《儒家為什麼受到禮遇了,衍聖公之位,封賜:至聖先師文宣王,皆是出自賈誼之手。跟孔子沒半毛錢關係。漢武帝因先祖劉邦身份不高,得位不正。而尊儒的原因》 先秦時期的王侯貴胄 是生出來的,天生高人一等。夏商周秦的王室全是軒轅皇帝的血脈。華夏大陸是軒轅皇帝的私人物品,是整個華夏族發自內心的共識。可自從身帶軒轅皇帝血脈的秦始皇橫掃六合,六國之君人頭落地。到秦未起義,經過楚漢戰爭,軒轅皇帝的血脈死光了。劉邦以布衣之身建立漢朝,在當時人眼中“非軒轅皇帝血脈”做皇帝便是得位不正。漢武帝為統治需要而尊儒罷百家。確立君權神授的學說。擺脫“非軒轅皇帝血脈”的背景。 孔子在漢隋唐其實地位一直不高,直到北宋建立後,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朝代建立。宋因統治需要後,才加封聖人。宋以後都因得位不正,或者統治力低,才一步步加封。比皇帝還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
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物件的範圍,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地位是隨著時間一步一步提高的。首先是孔子門人及其後學者均推尊孔子。門人中以子貢為代表,他對孔子讚美備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擬為高天、日月、木鐸,凡人是永遠不可企及的,認為孔子是天生的聖人。
孟子認為孔子所行的“聖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會的至高準則。
然而當時民間一般看法認為孔子是博學成名的大學者。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居於統治地位,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孔子的也就隨之水漲船高。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
到東漢,國家才正式把孔子作為國家的 公神,其地位和 社稷神同等。
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 學官主持,後來改由地方官主持。
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
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 大祀”。
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在當時,孔子僅是“百家爭鳴”之一家,而且並不被看好。他個人在政治上是不得志的,退而求其次才幹起教書的工作。為了實現的政治理想他周遊列國,不辭辛苦。但他心中的理想社會是周朝的,他心中的偶像是周公,他心心念唸的是“克己復禮”認為這就可以“天下歸仁焉”。他沒有正確看待當時的歷史大趨勢,而是活在自己的烏托邦中。他幸運的是有一群忠實的弟子記錄了他說過的話,並傳播了他的學說。直到漢武帝時代,在他的後學們的宣傳下,他的有些政治主張才被漢武帝採納,逐漸被確立為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才給孔子加封了一堆金光閃閃的頭銜,“聖人”便是人們最熟悉的稱謂。他的思想裡最被統治者看好的就是“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這極端有利於維護皇權統治。其它的關於人際關係的那些“仁義禮智信”,都被統治階級做了適合自己的詮釋,要求百姓遵守的他們自己是可以超脫的。到了清朝,加封給孔子的頭銜越來越多,孔子也不堪重負,其實他就是被利用的偶像。今天,我們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回到孔子時代,更不能回到周代去信奉周禮。我們只是想吸取孔子學說的有益成份,比如人與人之間要互敬互愛、和諧相處等等。其實,我們總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吸取了孔子學說的精華。比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還有“和諧”。但我們不可能再君臣父子,而是民主、文明、平等、公正、自由。這就是歷史的進步。孔子的學說、塑像、殿堂,我們視為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或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
孔子被稱為聖人的原因是:一,孔子與他的學生一起,用十五年的時間完成了老子主導的“大道至簡”的實踐論證工作,孔子在給老子的報告中寫道:“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隋然示人簡矣。因二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等等驗證的成果,這是孔子最偉大的成就。二,孔子聰明睿智神武,疾惡如仇,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揭露和批判象今天的騙子國學大師、哲學博士的聖人,他堅決捍衛道家文化,把玷汙道家文化的邵正卯殺掉,詛咒所有的儒家永遠讀不懂《中庸》《大學》等道家經典。三,孔子親手暫首他所遇到的儒學小人,有人建議孔子應該少殺人,孔子說:“古之聰明睿智神武不殺者夫?”四,孔子的理想是“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神謀鬼謀,百姓以能。”五,兩千多年來,儒學精英中不反無一個人讀懂孔子寫給老子的報告《繫辭》,就連孔子的口水話《論語》也沒有一個儒學精英讀懂,等。這五點就是孔子被稱為聖人的原因。
孔子就是一般人,甚至長相還很醜,可以參考歷代畫像上的樣子,越早期的越醜,可能更加接近本人真實的長相吧。生來並沒有比別人多什麼,只是從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後世歷朝歷代需要一個儒家的代表人物當做圖騰和信仰吧,一直兩千多年現在逐漸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了,儒家文化說實在並沒有什麼中心思想,只是當時修為自身的一種精神準則吧,但是後期經過不斷新增更改,君君臣臣的很多東西使得儒家變成了封建思想的代名詞,所以才有後來文革打倒龍家店等運動,實際上,你就把他看做做人做事的準則就好了,中國其實也確實需要一種思想來進行精神上的統一,幾千年如果沒有什麼精神依託,孔子學說或者說儒家只是其中之一,那麼大的國家像中國一樣一直保持統一傳統的不多,很多都像歐洲一樣早就分裂了。
另外孔家作為歷朝歷代優待的氏族,其實就可以看做實驗室裡的一個試管,這家族一直生活在大家矚目之下,皇家給定字輩,有自己的封地食邑世襲爵位等使得這個家庭作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延續的一個縮影保持的很完整,血脈也很清晰,實際上是留給中華文化的一個寶貴的遺產。
孔子本不是聖人,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只因其學說符合統治者的需要,才逐步從“候”到“聖”。歷史一直在發展,百姓從愚昧到文明,產生了各種學說,可惜黃老要無為,統治階層不肯放棄權利;墨家要兼愛,統治階層要吸血百姓;法家要嚴法,統治階層要特權……只有儒學最適合。時間一長,統治者發現儒家一些觀點不利,於是御用文人不斷曲解孔子原意,使之利於統治者;同時將孔子封神聖、神化,在百姓心中造成“孔子說的都是對的”這一觀點。最終,誰敢對統治者提出質疑,統治者就會使用被修改過的儒學,將質疑者淹死在輿論裡。所以我個人認為,孔子只是儒家的聖人,而不是中華文化的聖人。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子。50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後同學生周遊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倫理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範,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因為他的許多理論被世人所熟知,他的思想被人們所重視,像孔子這類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所以被稱為聖人.
孔子之所以稱為聖人,是因為他的理論是最好的,孔子的父子相隱是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司法基礎,所以美國稱孔子為最偉大的立法者之一。孔子的仁愛更符合人性,孔子的有教無類功勞太大,孔子的學生儒家使中國穩坐東亞領袖兩千年,孔子做為聖人為當之無愧的
首先;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他提倡"為政以德"教育百姓以"禮"治國,他創辦了私學,主張"以教無類"就是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貧富貴賤,是人人的能接受教育,後來,他所創始的儒家學派,及儒家思想收到統治者的重視,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許多理論,被世人所熟知,他的思想被人所重視,像孔子這類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所以被稱為聖人。
-
17 # 指尖遺落舊時記憶
孔子被尊為聖人,一是因為他過人的才華,能在人才輩出的春秋戰國裡面突出來,二也是統治階級的需要,教化民眾就要有一種思想
1、政治思想核心:“禮”與“仁”。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2、創立儒家學說派。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3、開創全新教育理念。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因為孔老夫子及其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
孔子在後世被人們送上神壇尊為聖人,正是源於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人。因此他的思想被古代當權者所接納並推廣,其實就是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學派便開始成為一種政治工具。自從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將儒家思想推上了朝堂,而後宋明理學家們又藉著儒家思想的外衣將自己的理念灌注其中,使孔子及其儒家學派成為了專制禮教的宣傳工具
-
18 # 啊斌哥影視
一、文教業績
孔子三歲喪父,自小家貧,為謀生從事過多種職業,二十幾歲就首創私學開門授徒,接觸的社會環境比較廣泛,這為他的好學卻不能像貴族子弟一樣接受專門教育提供了另一種求知上升的途徑。孔子憑著對求知的執著,堅持不懈而又謙虛地向所有人請教,從社會現實中到處發現學問,不斷總結,“聖人無常師”,從而獲得淵博知識。他晚年潛心著述,編成“六經”傳於弟子和後世,成為中華文明的基礎核心文化。孔子自己很謙虛,把他所做的劃時代的文化貢獻,稱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認為是他個人的創造和成就。
比如孔子使用“雅言”教學,“雅言”就是孔子從各地方言中總結出來的通行標準話,相當於當時的“國際普通話”。“雅言”教給三千弟子,傳於四方,對當時社會交流和文字著述的促進作用難以估量,這只是孔子文教業績中的一個小例子。
文化教育的對像是人心,創造的是人類文明。文教工作是造福於歷史的基礎事業,超越了一朝一代的限制。作為總教師爺的孔子,所以能在歷朝歷代都能收穫下至平民、上至帝王無數最忠實的擁護者與宣揚者。
二、仁道理想
孔子推崇的仁道,是直指人心修養的、非常理想化的一套思想體系。怎麼用客觀的標準來評價衡量孔子的仁道理想呢?我們可以透過同時期的一個例子看出來。商鞅,戰國時期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奠定了秦國的走向強大和統一之路。當初,商鞅從衛國投奔秦國,第一次進見秦穆公時,要講他的政治主張是吧?他給秦公講的就是“帝道”,這其實就是接近於孔子的“仁道”,但是秦公不接受帝道,一句也聽不進,認為商鞅是個“妄人”,異想天開,根本不著調。秦公對商鞅的這次評價,其實就是接近於當時最開明、最實用的君主政治家們對孔子的評價,孔子的仁道理想不合時宜。
商鞅第二次見秦公,退而求次,講“王道”,秦公還是不聽。商鞅爭取到最後一次機會,見到秦公,只好放棄以前幼稚的政治理念,給秦公講“霸道”,秦公才饒有興趣,最終聽任啇鞅改革變法,秦國走上強大之路。這件事說明孔子推崇的仁道雖然必定失敗,但比秦國稱霸圖強所釆納之霸道,要高明兩層境界,商鞅也曾想努力實現仁道,但求之不得。所以商鞅的豐功偉績、商鞅的夢想實現了又怎麼樣?秦國稱霸了又怎麼樣?那其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商鞅原本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啊。
三、實踐精神
孔子的仁道理想高於現實,難以實現。但孔子既然推崇它,就沒有像商鞅等人那樣只是嘴上說說心裡想想,關鍵時候可以棄更自己的理想,去實現君主的夢想。孔子堅持踐行其理想,“明知不可為仍為之”,沒有向現實妥協,沒有為君主易志,這是他的最可貴之處。孔子是知道他的理想難以實現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當世不理解他的百姓隱士都嘲笑他,不接受他的君主權臣都鄙棄他。他自己向天而嘆,說“天下如果太平有道,我就不用這樣勞勞碌碌了”,他就是衝著天下無道去的,在無道的世界去建立至公無功的成就。
四、和的宗旨
我覺得還有一點很重要,不可缺少,就是其他很多聖人偉人的思想學問都是用於競爭勝出,都會難免樹敵,被人詬病。子貢就講商紂的不善原本沒有那麼傳說的那麼厲害,秦始皇也是,被人故意詬病就難以流傳好的名聲。但孔子的思想不是為了某一方競爭勝出,他追求“和而不同”的共存境界。他基本上沒樹什麼根本性的敵人,他的一生雖然風風雨雨,最後還能壽終正寢,受人尊仰。
《論語》中就記載,衛國君有次向孔子請教打仗的學問,孔子就直接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馬上離開了這位“心懷不仁”的君主,和這個不仁之國。而其他的一些所謂“聖人”們,“智聖”老子、鬼谷子們是自保的技,避開亂世活得很撇脫;法家是嚇人的技,重於刑吏與利誘;“兵聖”孫子是殺人的技;縱橫家們是惑人的技;“武聖”關公側重於忠義,然對君主忠義者未必是對天下百姓仁義。他們很多人在世時就樹深仇結大怨,後來結局也不好。更棄了仁道理想的商鞅也是個人結局悲慘。他們都無法與孔子相比仁者之名,這是孔子和其他時代風雲人物的一個很大區別。
在和弟子們“各言其志”時,孔子就說他的願望和曾點的看法一樣,希望天下春風太平,老幼皆安,如此簡單,沒有個人的雄心壯志。當初鬼谷子、荀子送走那些躊躇滿志的學生們時,就應該和菩提老祖一樣多叮囑他們一句:出去以後萬一闖出禍端來,千萬不要把為師的名字說出來。中國聖人的最高標準,應該在於其可指引萬世的道德哲學與人格精神,而不是現世中的一時之功。追求現世的功績而隨便降低道德標準恰恰最不入“聖人”之眼。
孔子作為聖人最偉大的,其實也不是他已經完成的事蹟和著作,最偉大的是他的還沒有實現的理想,和堅持追求不可實現的理想的精神,就像千里馬最偉大的不是因為它一定能日行千里,千里馬最偉大的是它有千里之志,而不在槽櫪之間。
聖人的理想是一盞高掛的明燈,正因為難以到達,所以仍然值得後人以之為可鑑,繼續為之努力。
也只有在周朝之後,在周公治理過的地方,才會在後世產生孔子這樣的聖人,聖人實際上非一時一代之功。
-
19 # 關爾三河
首先先了解孔子和聖人分別是什麼概念。
教科書式的介紹,想必自讀書起就被灌輸透徹了。而聖人就是思想、才德至尚至美的人。
為什麼孔子被稱為聖人,必然和他的生平有關。且聽我詼諧的言語來講述這段幾千年前且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化傳奇吧。
孔子的出身很貧窮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父親和原配生有9個姐姐和一個瘸腿的哥哥。父親66歲時與妾生下孔子。孔子三歲時,父親病逝。父親原配就把母子兩趕出家門。
父親是貴族階級的武士,而孔子見識了自己貴族的沒落。
孔子開始提升自己了1.學知識——去魯國的首都曲埠。
2.文化吸金——喪葬禮儀場合的群演(母親是這個工作的。)
3.學而不厭——出國求學,向老子請教禮。(孔子也是這時開始周遊列國,但並不順利。)
一生堅持的教育事業——創辦私學正所謂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始教於闕里的開放式個人教育品牌就這樣打造起來了。
學在官府,打破禮制。推崇仁政,有教無類。
不得不說孔子的個人魅力是足夠大的,當時距離講學處不遠的也有一位授課生動的學者少正卯,使得孔子的課堂“三盈三虛”,只有顏回始終如一地和孔子在課堂上面面相覷但最終還是依靠個人魅力和教學實力拉回了學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地很好地應對。
兩個人來了,十個人來了,不管多少人來了,覺得可以講,那就開課了。孔子的魅力吸粉吸引了很多追隨者。不問出身,一視同仁。
展開全能型的講學攻勢教授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談論典籍——《詩》、《書》、《禮》、《樂》、《易》、《春秋》
德行示範——言語、時政、文學
百家爭鳴,孔子怎麼做?不自誇,只夸人。誇“老子,其猶龍也。”
謙虛低調,心態平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儒家仁禮與《論語》儒家是孔子首個開創的概念。(儒之前就有過,是主持節日儀式的人。)
孔子除了對禮仁的堅持,周遊列國的碰瓷,
私學講學的成功外,還有一項就是至身文獻工作啦。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
收集整理工作之外,自己的言行才德也被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成語錄體散文集《論語》。這些著名的作品之後合稱了四書五經。學古文就必不可少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克己復禮為仁,想不到在幾千年的孔子的思想裡就存在了。
後人馮友蘭還這樣評價道:“孔丘講仁,是對人的反思,這種反思是人類精神的自覺。”
從“三十而立”到“朝聞道,夕死可矣。”從“逝者如是夫,不捨晝夜”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朗朗上口的古典文化,醍醐灌頂的思想衝擊。人類歷史上的所有問題都能從短短几句孔子的話中找出類似的。
孔子獨創的儒學,也正以博愛的心,愛天下所有人。高高在上的官員要體恤百姓,匡正疾惡。平常人就愛親人,愛朋友,愛其他一樣的平常人。互相尊重,和睦共處,何止華人,命運共同體的整個世界的人類都應該好好學習。
孔子所處的是禮樂崩壞的一代。他渴望知識,渴望高尚品德,渴望正名——每個人有階級,社會才有條不紊。
他也會有自己身為貴族的高傲思想——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也會有失魂落魄的時候——在陳國城門前等弟子,路人指著孔子對趕來的弟子說:“這是你們的老師?”孔子就自嘲為喪家之犬。
結語但正是這樣的他做到了今山東孔廟裡的——為人師表的碑記。
他的一生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教育。也也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每當路過家鄉的國學幼兒園、孔廟廣場,每當聽到弟弟朗讀孔子的語錄,背誦孔子的思想。一個傳統氣節的華夏民族,自出身起就沾染著這樣一道源遠流長的璀璨文化。影響子孫,滋潤著我們成長。
孔子確是名副其實的聖人。
-
20 # 京博國學
何謂聖人?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這首詩是王陽明龍場悟道後,教育諸生所作。
對於聖人來說,王陽明認為只要做到以下幾點,便可人人稱之為聖人:
1,第一等事便是讀書做賢人,這也是天下讀書人的最終人生價值。
2,修身養性,身具才德。
3,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孔子周遊列國時,數次遇險,陽明落地孫山時,被眾人嘆息,人這一生,不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要淡然面對,不能有絲毫逃避。
4,有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修養。
孔子建築了一座思想的宮殿,嵯峨雄偉,金碧輝煌。
他以仁、義、禮、智、信為基,忠、德、寬、恕、勇為棟;
以孝、廉、恭、儉、敏為梁;
和合、中庸、教化、六藝為檁;
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椽;
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為脊,
高聳起中華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廈。
孔子,是一個理想堅定忠於使命的人。
孔子一生命運坎坷,幼年亡父、少年喪母,晚年失妻喪子,生活清貧,顛沛流離。
既受過座上賓的禮遇,也有過喪家犬的狼狽,吃閉門羹、受冤枉氣、遭誤抓錯打,被攆得到處跑,被罵得滿心傷。
他從“重民”、“安民”、“富民”、“教民”、“為民”、“愛民”出發,主張寬政於民、德政於民、仁政於民、藏富於民、施教於民。
他設壇開講、誨人不倦,讓社會走向有序。
他主張“師道尊嚴”,試圖讓混沌社會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
他提出“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君民觀”,開啟了“君輕民貴”思想的先河。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對今天以人為本的執政思想起到奠基性作用和歷史性貢獻。
“至聖”,中國民族理想人生之最高標準。
“先師”,中國民族教育方針之最先啟導。
所以,從個人品格到學識修養,孔子都無愧於“至聖先師”的稱號。
回覆列表
所有聖人都會經歷這四個步驟,首先明白“世界是心的倒影”,然後“讓心屬於自己”,再然後“世界是調心的道具”,最後“參透生死”,實現“抱一”和“守中”,以自己的行為為天下人做出表率,讓天下人可以對照他們的行為來規範自己的行為。為天下人做出表率,就是“為天下式”。
做出表率就是聖人影響世界的方式,聖人不是靠權力、勢力和力量來推廣自己的理念和主張的,聖人是用自己的行為來感動世界的。這也叫“王道”,而且它是真正的王道;如果與之相反,用權力和暴力來控制世界,就叫“霸道”。前者以人為本,主張愛人,是對內的,主要目的是昇華心。昇華了心的本質,用行為來感動世界,就是所謂的內聖外王。後者努力的物件則是力,透過提升自己的力量來戰勝世界,霸佔世界,因此我們稱之為“霸道”。所有透過力來侵略和征服的,我們都不稱之為“王道”。透過改變心來締造行為規範,讓天下效仿他,從而改變世界,就是“王道”。
這是老子關於“聖人”的標準。按這種標準來看,孔子不是聖人,因為他不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他極力推廣自己的主張,強烈地希望別人接納和實踐他的主張,這就不是老子所認為的、“道”層面的聖人。但是,在中華文明的格局中,孔子也是聖人。因為,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之中,孔子對中國的影響肯定比老子大。老子純粹是個思想家,他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的思想,他並沒有推行自己的行為,也沒有思想之外的貢獻世界的行為,但孔子既有思想,也有行為,所以他既是思想家,也是行動家。所以,雖然老子比孔子的境界更高,他思想也更超越,但孔子對中國的影響更大。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孔子在中國的影響力就非常大,儒家文化、孔子學說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根。後來,所有讀書人基本上都是孔子的門生,因為他們學的都是儒家的東西。所以,雖然道家的智慧比儒家的智慧更高,但是,在中國,儒家學派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道家。一定要明白這一點。還要明白,老子活著時其實也可以像孔子那樣做行動家,在不在乎的心態下極力推廣他的思想,那麼他就有可能是釋迦牟尼這樣的人,為世界培養出大量的得道者,也會有釋迦牟尼那樣的影響力,但是他沒有這麼做。當然,老子的行為,也是符合他自己倡導的哲學的。他同樣是自己哲學的實踐者,也很了不起。
我既強調向老子學習,也強調向孔子學習,甚至更偏重於後者,因為他能經世致用,實實在在地服務社會、貢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