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襟亞

    曹操的詩作“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我很喜歡。

    初中的時候一見《觀滄海》就為之震撼了,然後又學了他的《龜雖壽》,到了高中就是《短歌行》了。學了曹操的詩忽然感覺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騙了,這樣慷慨悲涼跌宕豪邁的詩,怎麼可能出自小說裡的那個曹操呢?這是多麼寬廣的胸襟才能孕育出的偉大詩作啊!

    上大學,又讀了《步出夏門行》組詩,進一步領略了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積極豪邁的闊大胸懷。真算是佩服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

    對於曹操的詩,我絕不僅僅是喜歡那麼簡單,簡直就是崇拜!

  • 2 # 砳磊齋主人

    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和《三國演義》裡的是不一樣的。經過藝術加工的,帶了太多的主管感情色彩,並非真實歷史人物事實。

    曹操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來抒發自己政治抱負,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魯迅贊之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他的詩作具有悲涼沉雄的獨特藝術風格,他的詩特別能表現出他的個性,有政治領袖人物的宏大氣魄,本色質樸大抒情濃郁,表現了他高遠的志、堅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偉的氣勢,悲歌慷慨,氣韻沉雄。如《短歌行》寫得高遠闊大,有君臨天下之氣度,與堅若磐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發起讀者積極向上的奮進精神。

    曹操的詩詞名言名句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2、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4、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5、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

    6、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7、駕六龍,乘風而行。行四海,路下之八邦。歷登高山臨溪谷,乘雲而行。

    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9、士死知己,懷此無忘

    10、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

    1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12、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13、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14、夫有其志必成其事。

    15、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 3 # 天睛970

    回眸耀眼奪目的中國文學史,不能不提到歷朝歷代文人所喜好的詩歌,而兩千多年來詩壇更是人才輩出,星光燦爛。他們中有的文溫以麗,意悲而遠;有的詞旨清捷,怨深文綺;有的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有的奔放瀟灑,清新飄逸;有的沉鬱頓挫,細緻入微⋯⋯然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歌蒼涼深遠,吞吐天地,大氣雄渾,不僅抒王者之心胸、之抱負,而且其刀筆合一,在眾多的詩歌大家中,別有一番風骨。

    這位詩人就是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曹操。無疑,曹操首先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正是他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且善於知人善用、用人唯才,使其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軍事力量,並在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步統一併實際統治了中國北方。

    在統一的過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一方面廣納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創作了不少流傳後世的詩作。正如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無疑是其最為重要的代表。

    魏武風骨,氣韻沉雄

    曹操詩歌現存二十六首,從藝術形式上說,曹操的詩全部都是樂府歌詞,他多用樂府舊題,敘漢末實事,也有少數自擬新題之作。史家說他“御軍卅餘年,⋯⋯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所謂“詩言志”,“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諸言”,因此從內容上看,曹操的詩作或抒發其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或表露其濟世安民、統一國家的雄心和抱負,或反映漢末動亂、民生疾苦、戰爭艱難以及將士們的思鄉之情,或傳遞了其對神仙世界的嚮往之情。

    ◎抒發政治理想。曹操有兩首詩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一首是《度關山》。詩中雲:“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推讓,豈有訟曲?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曹操從“人為貴”入筆,從“立君牧民”寫起,透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並且強調“儉為共德”,才能廢止奢靡之風。在這基礎上,曹操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表達了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願望。

    另一首是《對酒》,詩中描述了一個太平的環境里人們的生活景象:“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鹹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在曹操看來,沒有官吏上門催租、政治清明、監獄空虛、路不拾遺、老有所養且以壽終等就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會。而曹操正是願意為了這樣的政治理想而不斷追求之人。

    ◎表露雄心壯志。曹操詩作的一大特點是善於直抒胸臆,直陳其事。他在《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這三首代表作中,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前兩首詩是曹操在平定北方豪強烏桓,勝利回師途中所作,其英雄氣魄令人慨嘆。《觀滄海》中雲: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眼中”的景和“胸中”的情交融中,藉由描繪大海來比喻自己的博大襟懷和征服天下的雄心,頗有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再如《龜雖壽》透過神龜、騰蛇的比喻,表達了生命終有盡頭的觀點,但卻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也就是說,雖然到了晚年,但他那顆勃勃的雄心永不會消沉,對宏偉政治理想的追求永不會停息。

    而《短歌行》則作於曹操平定北方後,率軍南征至長江,與孫權決戰之時。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認為:“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詩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詩歌伊始便發出了時光短促、人生幾何的慨嘆,這大概是因為業已54歲的曹操感到年事漸高,時日見淺,但統一大業卻仍舊未完成。為此,他求賢若渴。詩中表達道:對於已經“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闊談宴”,熱誠相待;對那些尚在“繞樹三匝”、徘徊不定的賢士,則發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呼喚。

    曹操那愛才、惜才、禮賢下士的政治家的寬廣胸襟,以及渴望“天下歸心”的宏大志願和信心,無不從此詩中傳遞,而這樣意境廣闊、大氣的詩歌,也只有像曹操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誦出來。

    反映現實社會。曹操寫的反映漢末社會現實、百姓疾苦的詩篇讀來也讓人心有慼慼焉,代表作有《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薤露行》等。

    《蒿里行》寫於曹操討伐謀逆的董卓時。詩歌描寫了戰爭帶來的危害:“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其傳遞的是曹操對陷於苦難中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苦寒行》寫於曹操征討袁紹之甥高幹時,描寫了委曲如腸的阪道、風雪交加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由此將士產生了“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思欲一東歸”的思鄉情。曹操的現實描摹讓人猶身臨其境,可感卻不可言說。

    《卻東西門行》則描寫了久戍在外的將士們懷鄉思歸之情。詩風與《苦寒行》接近。詩歌悲涼中不顯得過於柔綿,反而回蕩著剛健爽朗之氣。

    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同時表現遊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網路圖片)

    ◎遊仙詩。曹操的詩作中有一些是遊仙詩,計有《秋胡行》二首、《氣出唱》三首及《精列》、《陌上桑》等共七首,佔其詩歌創作的三分之一,比例甚高,基本屬於晚年之作。這表明晚年的曹操對於另一世界的探求。

    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同時表現遊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如《氣出唱》三首就描寫了仙界的美妙景象:“仙人慾來,出隨風,列之雨。吹我洞簫,鼓瑟琴,何誾誾!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玉女起,起舞移數時。”“仙人玉女,下來翱遊。驂駕六龍飲玉漿。河水盡,不東流。解愁腹,飲玉漿。”

    在代表作《精列》中,素懷統一華夏之志的曹操,因尚未完成其志向,於是想到要去崑崙、蓬萊尋求長生之術,“思想崑崙居”,“志意在蓬萊”,來完成他未竟的事。但是,正當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時,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又使他發出了“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的感嘆。

    此外,曹操的詩歌中還有讚揚周文王事殷、齊桓晉文框扶周室事蹟,以及歷史上的賢德帝王、名臣的作品,如《善哉行》、《短歌行‧周西伯昌》。曹操藉此表明自己忠於漢室的忠義之心。因此,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取代漢室稱帝。

    對當世和後世影響

    清代詩人沈德潛曾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漢代崇賦而輕詩,以致詩歌創作日漸沒落。而曹操繼承了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以現實生活為寫作素材,尤其是對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寫,都是重大突破,而其對建安文學形成慷慨悲涼的特質、對建安風骨的形成,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不僅定下了基調,也是開創者。不少建安詩人緊隨曹操身後,創作了不少優秀詩作。建安文學上承西漢,下開盛唐,獨領風騷數十年,並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

    此外在語言風格上,曹操使四言詩再度大放光彩,是“於三百篇外,自開奇響”,而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五言詩,在曹操成功用其反映社會生活後,五言詩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基本形式。

    而千百年後,當我們再讀曹操的“梗慨而多氣”的詩作時,我們的心靈依然受到震盪。遙想當年,魏武風骨,當世無雙。

  • 4 # 史不說

    魏武揮鞭,橫槊賦詩。

    是那個站在山上高聲作賦,志在天下的雄主,他舉手間,便引得天下風起雲湧!

    每一個男人,心裡都有一個英雄的夢想。

    可能是嚮往劉備那種仁德君子,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可能是嚮往呂布那種縱馬執戟,打的異族不敢東望的英雄氣概。

    也可能是嚮往曹操這種雄視天下,帶甲百萬的英雄氣魄!

    而讀曹操的文學作品,你就可以感受到曹操那種雄視天下的氣魄和他對世事的感嘆。

    讀著讀著,閉上眼睛,似乎就能回到漢末,看著各路英雄爭霸天下。

    這種感受是你讀正統史書不會有的。

    雖然正統史書也有讓你熱血沸騰的英雄事蹟。

    但是他並不生動,他需要你的思考和你的理解,在這些基礎之上你才能完整地感受到他記載的那波瀾壯闊的歷史。

    所以詩詞歌賦的作用也就在此,讀它們,你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創作他的人創作時的心境,的境遇,和他對時代的感慨。

    所以,為什麼喜歡曹操?當你讀了曹操的詩以後,你會漸漸理解這個問題,因為曹操真的是一個魅力值超凡的君主。

  • 5 # 時光角落

    創作的一大成就,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闢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沉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

    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

    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曹詩大膽的反應了現實,理想,將原始儒學所倡的以天下為幾任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從哲學思想轉化為文學藝術,並以原始儒學之人文精神灌注於詩境,詩風,創造了蒼涼悲壯,雄健慷慨的詩歌風格。我認為曹操不僅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也是創造詩歌的祖師。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 6 # 袁君保

    曹操的詩作怎樣?你喜歡嗎?

    曹操的詩作,傳千古而不朽,歷萬代而流芳,沉渾蒼涼,古樸厚重,瀟灑飄逸,氣勢磅礴,吞吐天地,叱吒風雲,意境清新,曹武風骨,王候詩膽,幾鬥詩才,是中國詩壇一位傑出詩人!其政治、軍事之才,史上少有!曹操詩作《觀滄海》

    《龜雖壽》、《短歌行》是千古流傳、膾炙人囗、令人震撼之妙詩,詩的藝術成就相當之高呢

    只因讀者不看好此人"人品性格[多疑、奸狡]″,不載愛相,所以對他不感興趣,不關心任何人對他的評價,特別是正面評價,看了還有反感。本人對曹操詩作藝術風格作過長期專題研究,曾寫過、發表過專評,洋洋萬字之評,句句切實,字字公平,受到讀者好評。但在現實中,我卻感茫然,無所適從,我從斷斷續續幾個月的認證答題過程中,透過反饋綜合分析,清清楚楚地意識到:現在讀者口味,好比"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從心理角度和興趣愛好方面講,真不知道我的上帝,究竟喜歡什麼樣的文章,什麼樣的內容,什麼樣的話題?其實呀,往往事與願違,付出與結果不成正比。比如,花了時間精力寫得較為滿意的答題,反倒無人問津,沒多少人點選、閱讀,一天兩天,一週兩週,眼巴巴地看了又看,如此重複,還是"門庭冷落車馬稀″,"風蕭蕭雨蕭蕭風雨蕭蕭人茫然″?問題出在哪裡?反思多次,多久,弄不清其中原因,好傷神,好氣綏,好煩心。令人費解的是,有些答題,是隨隨便便,沒下什麼功夫所回答的,卻偏偏有好多好多的人,幾小時內閱讀量破"千″,說實話,我也被弄糊塗了,有莫名其妙之感。哎呀,時過境遷,答題難,難答題,難解難斷難上難。不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偃旗息鼓″。

    .因此,今天,關於曹操詩作的答題,請恕我不加枉評吧。因為我實在困感,不想再做無益之事,以免徒勞,以利彼此開心!

  • 7 # WangWei8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人物,他的雄才大略,屈指可數。東漢末年,黃巾造反,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曹操以漢獻帝,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反曹勢力口中的挾天子令諸侯)對內先後討伐消滅了呂布、二袁、劉表、馬超、韓遂、張魯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外族。統一了中原。他在政治上,唯才是舉,“禮法並行”,《制定禮為首、撥亂刑為先》懲治豪強、穩定局面,加強集權。在軍事上,他精通兵法,愛惜將才,著名的有猛將必起於兵卒,(于禁、樂進)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他治軍嚴整,從陳留起兵,逐鹿中原,官渡之戰,遠征烏桓,赤壁之戰,平定梁洲,位極人臣,相爭漢中,襄樊會戰,到壯士暮年。統一了中國北方。在經濟上,屯田興修水利,扶植自耕農經濟,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田制”等一系列政策對解決軍糧缺乏,恢復經濟生產和穩定社會秩序及後三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在文化上面的貢獻: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到了“勃興”與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的繁榮原因時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7年)派遣使者用金壁將蔡邕之女蔡文姬從北方之地贖回國中,(歷史上著名的文姬歸漢)重嫁給陳留人董祀並讓她整理蔡邕所遺書籍400餘篇。為中國的文化傳播做出了側面貢獻。他的著作:即有兵法,又有文章,律令,尤其在詩詞上後世流傳雖然不多,但在藝術上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但本人認為曹操所作《短哥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的心情。樂府組《步出夏門行》的第四章:《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作者借龜、蛇、比喻了生死存亡的自然規律。以上了年紀的老馬來比喻自已,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壯志,體現了其老當益壯、積極向上的進取的人生態度,有著一種真情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全詩詩情與哲理交融、構思新巧、語言清峻剛健,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藝術

    形象為一爐。達到了抒情、述理、明志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的完美結合。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為一體的。是後三國時代中國統一的奠基人。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為一身的卓越人才。

  • 8 #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認為曹操的詩歌很好,我非常喜歡。

    1 曹丞相在戎馬倥傯中,還利用空隙時間進行詩歌創作,有意或者無意地開創了“擬樂府”詩歌創造的全盛局面。

    曹操寫下了諸多借古諷今的詩作:如《薤露》、《蒿里》,在漢樂府舊辭中本是輓歌,曹操不拘一格,大膽借用來表達悲涼苦恨、悽慘嫌怨。開了“ 舊樂府”為我所用的先河。作為政治家與軍事家,難能可貴。

    2 他的詩歌個性鮮明,悲涼沉雄。

    曹操的詩歌樸實,無華麗的辭藻,卻能展現自己的抱負。且氣魄宏大、彰顯本色、抒情味濃。如《短歌行》寫得高遠闊大、挾以霸氣、一唱三嘆間浮現出君臨天下的氣度和包容廟宇的胸懷。

    “三曹”是專用名詞——是漢魏時期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因他們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都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

    在建安文學中,“三曹”是佼佼者,不愧為建安文學的代表。更多的人欣賞曹植,我個人認為,曹操的詩遠勝自己的兩個兒子。

    這是因為,曹操作為魏國的締造者(儘管生前沒有稱帝),鞍馬征塵了大半生,體驗了病痛時代的艱難,認識到了人民生活苦難的根源。長此以往, 他的詩歌形成了自己悲涼慷慨的風格。 前無古人,後人也摹仿不得。

    “登高必賦 及造新詩 被之管絃 皆成樂章。”《三國志•武帝紀》

    3。曹操的詩文內容充實 真情自露。

    “漢賦”鋪陳浮華,後來已革除不了陳規陋習,“古詩”情調低迴、充滿哀怨、盡寫眼淚,毫殛生機。曹操詩歌中找不到這些弊病,他開創了一代詩風,內容充實、真情自露。

     他的詩,有描述時事,具體反映漢末政治鬥爭、軍閥混亂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取境雄闊、用墨寥寥,卻寫盡兵亂之慘,令人感同身受。

    前兩句寫戰爭的頻仍和酷烈,鎧甲生蟣蝨曹操觀察到了,他以小見大,就透過鎧甲上生了蟣蝨來反映戰爭的無情與殘酷,沒有無病呻吟的跡象,卻叫人心有餘悸。後兩句說明戰爭已經破壞了整個社會秩序。因為兵民死亡慘重,野外的屍體已經來不及收斂或者人已經死絕沒有人來掩埋了,只好任其暴露荒野,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唯見白骨遍野,多麼觸目驚心啊!

    戰爭慘象就在眼前,見怪不怪的曹操沒有心悸。他放眼更遼闊的空間,以“千里無雞鳴”來寫告訴人們,戰爭已經造成了無人區。地域空曠,荒無人跡,自然也就聽不到雞鳴了。

    反映戰亂給社會造成災難的詩歌比比皆是,曹操不哭不嚎,冷靜地畫出場景,你嬉笑怒罵吧,他只留給旁人評說。他只用事實告訴你:廣袤的地區都荒無人煙,社會生產力已經遭受了嚴重的將破壞。歌以詠志,曹操從不哀鳴!很有特色。

    文武雙全的曹操是政壇領袖,也是文壇領袖。很多建安詩人都唯曹操馬首是瞻,使得建安文學上承西漢,下開盛唐,獨領風騷了幾十年。你喜歡也好,討厭也罷 ,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已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而曹操功不可沒。

  • 9 # 笑談古今中外天下事

    曹操的詩以氣魄雄偉,慷慨悲涼著稱。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一、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出自漢·曹操《短歌行》。唯有,只有。杜康,相傳為古代的造酒者,這裡借指酒。後人稍不快意,便好以酒澆愁、借酒解憂,其依據就在於曹操此言。

    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出自漢·曹操《短歌行》。朝露,早上的露珠。去日,過去了的歲月。苦多,恨多。人生苦短,猶如早上的露珠,再者過去的歲月又是苦難太多,而今再不抓住機會及時行樂,再待何時?這便是曹操著名的及時行樂的宣言,對後世影響甚巨。

    三、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出自漢·曹操《步出夏門行》。臨,到、迫近。滄海,即大海,因海水色蒼,故稱滄海。澹澹,水波起伏之貌。竦,同“聳”,高起之狀。峙,突起之貌。此乃曹操登臨碣石山而見海波湧動、山島聳峙之景,歷來為人所傳誦。

    四、水深橋樑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出自漢·曹操《苦寒行》。中路,路中。失故路,迷失了來時走過的路。薄,迫近。想過河,而橋樑斷絕;欲回家,而迷失故路;天色昏,而欲宿無處,此是何等的悲苦之情!

    五、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出自漢·曹操《苦寒行》。蕭瑟,風吹樹木之聲。羆,似熊而體大,俗呼人熊。霏霏,雪下得很密之貌。冬日的北風呼嘯著吹過,樹木發出淒涼的蕭瑟之聲。寂靜的溪谷人煙絕跡,只有虎豹熊羆自由地出沒,只見大雪紛紛而下,綿綿不絕。這便是曹操筆下的冬日之景,讀之不禁令人頓生無限的淒涼之感。

    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出自漢·曹操《步出夏門行》(其一)。蕭瑟,風吹樹木之聲。之,的。行,執行。若,像。其中,指海中。星漢,銀河。曹操寫東臨碣石所見海天秋色之景,歷來傳為寫景妙筆。

    七、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出自漢·曹操《卻東西門行》。狐死歸首丘,典出於《禮記·檀弓》,說狐死時一定將頭朝向自己先前居住的山丘。安可,怎麼能。此以龍不可離水、獸不可離岡、狐死必首丘作鋪墊,以此由物及人,表達了久在他鄉征戰的戰士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之情。

    八、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九、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冉冉老將至,何時反故鄉?

    出自漢·曹操《卻東西門行》。戎,武器。戎馬,此指戰馬。冉冉,慢慢地。至,到。反,同“返”,返回。詩句描寫戰士長年征戰的辛苦之狀與久在他鄉而思念故鄉的深切之情。

    十、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出自漢·曹操《苦寒行》。擔囊,挑著行囊。取薪,打柴火。斧冰,鑿冰。糜,粥。苦寒的冬天,在外征戰日久,人困馬乏,飢腸轆轆,還要揹著沉重的行囊去打柴,鑿開冰層取冰煮粥充飢,這是何等悲苦的生活!

  • 10 # 梅清幽

    曹操的詩作怎樣?你喜歡嗎?

    我喜歡曹操的詩作。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封魏王。

    2.曹操以鎮壓黃巾起義起家,後來又聯合諸侯聯軍討伐董卓。迎回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恢復了北方的生產,穩定了經濟秩序。

    3.毛澤東寫道:“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指的是曹操詩作《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首詩是曹操的代表作《龜雖壽》中的詩句,表達了詩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奮鬥不息,追求偉大理想的壯志豪情。

    5.曹操的另一首代表作《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抒發了時光易逝、功業未就的苦悶和作者招納賢才幫助建功立業的意志。

    6.曹操的詩作意境雄渾,充滿了豪情壯志。大多抒發了詩人慨嘆功業為就的苦悶,以及求賢若渴,招納賢才共同建功立業的偉大理想抱負。

  • 11 # 母懿知天下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古人說:“詩言志,歌永言”,所以東臨碣石的曹操,必定是心懷家國,志在天下。即便是在今天,我們依然能夠透過詩句,感受到一千八百年前的那份篤定和從容,這是一首英雄的詩,臨茫茫滄海,念天地悠悠。

    也希望所有的朋友和我一樣,都能從詩詞當中,感受到力量,尋找到方向,在人生征途,熠如日月星辰。

    心懷家國必定是要勇謀雙全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也是我喜歡的其中理由,希望以後能巧讀更多精彩詩句,使自己窮則思變,豐富內在知識,努力去實現心懷家國的情懷。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 12 # 嘿詩

    曹操的詩豪邁 簡潔 雄壯,是非常喜歡的。他的詩歌全部是樂府詩體。內容大體上可分三類。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

    曹操詩歌的審美價值,首先是跟它先進的哲學思想、政治主張和深刻的社會內容聯絡在一起的。曹操許多優美的詩篇,綜合了那個時代的審美經驗,在歷史上曾有助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在藝術風格上,曹操詩歌樸實無華、不尚藻飾。它們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在詩歌情調上,則以慷慨悲涼為其特色。曹操開創了以樂府寫時事的傳統,影響深遠。建安作家以及從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許多詩人,他們擬作的大量樂府詩,都可以說是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1)曹操在詩歌中鮮明地表達了他的哲學思想。如《精列》:“厥初生, 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周孔聖徂落,會稽以墳丘。會稽以墳丘,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意思是說:亙古以來,自然界創造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從發生、發展到消亡的過程。人也這樣,有生必有死。象聖人周公和孔子都死了,禹葬在會稽也變成一póu@⑴黃土了。既然如此,誰還能超越這個規律呢?所以聰明人是不為生死耽憂的。在《度關山》中,曹操強調人的作用說:“天地間,人為貴。”在《步出夏門行》中,曹操寫道:“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認為人的壽夭,不是全由老天爺決定的;只要人們注意身心健康,保持樂觀精神,也能使壽命延長。顯然,這些都是用詩的語言表達的樸素辯證法和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  (2)曹操在詩歌中充分地體現出他的政治主張。如《對酒》篇, 描繪了一個政令嚴明、生產繁榮、“民無所爭訟”的太平盛世,寄寓了他的政治設想。他提出的“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的社會規劃,在當時是被部分實現了的。  (3)曹操真實地描繪了現實生活,創作了許多富有時代精神的詩篇。 如《薤露行》、《蒿里行》等篇,都被後代詩評家如鍾惺、沈德潛等人稱做“漢末實錄”,起了一代“詩史”的作用。

    最喜歡曹操的《短歌行》,它立意深遠,風格別緻。它集抒情、寫景、敘事、說理於一爐,而能相互發熱增輝。全篇音韻鏗鏘有力。韻腳或八句一換,或四句一轉,既搖曳生姿,又錯落有致。真能給人以無窮的審美享受。

  • 13 # 天行健

    毛澤東在其晚年曾有一次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他在和他的子女們的談話中,也曾說過:“曹操的文章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透,應當學習。”

    魯迅也曾說過:“曹操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也說過:“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我沒有通讀過曹操的文章詩集,不是不想全讀遍,而是沒有工夫;我只記得他的《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冬十月》、《步出夏門行豔》……等等詩作,我以為最能代表曹操詩的特點,而其中尤以《短歌行》膾炙人口,可以說是千古名篇,不可不牢記在心。

    《短歌行》全詩如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14 # f夢飛翔f

    我喜歡曹操的詩作。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封魏王。

    2.曹操以鎮壓黃巾起義起家,後來又聯合諸侯聯軍討伐董卓。迎回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基本統一了北方地區,恢復了北方的生產,穩定了經濟秩序。

    3.毛澤東寫道:“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指的是曹操詩作《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4.“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首詩是曹操的代表作《龜雖壽》中的詩句,表達了詩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業、奮鬥不息,追求偉大理想的壯志豪情。

    5.曹操的另一首代表作《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抒發了時光易逝、功業未就的苦悶和作者招納賢才幫助建功立業的意志。

    6.曹操的詩作意境雄渾,充滿了豪情壯志。大多抒發了詩人慨嘆功業為就的苦悶,以及求賢若渴,招納賢才共同建功立業的偉大理想抱負。

  • 15 # 生活之路一帆風順

    《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尤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借用日月,星辰都是從大海的胸懷進出的,來表現他的胸懷如大海一樣寬廣,這首詩朗朗上口,借別的事物展示自己的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春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前夕在戰船上跟手下文武大臣喝酒作了一首詩,最後一句我願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願天下的英傑真心歸順與我。這也是他的願望禮賢下士,統一全國。詩人遠大的理想抱負。

    《龜雖壽》裡最著名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年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里。

    曹操的詩都是借別的物來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膾炙人口,簡單易懂,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也喜歡。

  • 16 # 退之317

    曹操的詩特別能表現出他的個性,具有偉大政治家的宏大氣魄與遠見卓識,他的詩歌質樸,有濃郁的抒情性,表現他志存高遠,堅定不移的人生信念,有卓越的魄力和雄闊的氣勢,詩悲歌慷慨,氣韻雄健,比如巜短歌行》,就集抒情、寫景、說理於一體,他的巜觀滄海》體現出他博大的胸襟,“有吞吐宇宙氣象”之氣勢美。他的詩豪情滿懷,充滿哲理,唱出了那個時代生命主體的最強音: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他的詩能激勵人們昂揚向上,充滿希望!

  • 17 # sddz以書潤心

    歷史上的曹操不只是政治家、軍事家,更有著很深的文學功底,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建安作家們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中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

    曹操的詩歌有大氣磅礴的氣勢,更有昂揚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他一生征戰,志在統一神州,他的詩歌下也記錄了他的志向和經歷。

    尤其喜歡他的這首《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壯志,表現了其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無限感慨而有此篇。

    曹操這個年齡,還充滿了豪情壯志,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鬥不息、對偉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精神對現代人照樣有著激勵性。

    很多人人到中年,認為自己的人生就看到頭了,因此喪失了前進的動力,悔恨自己年輕的貪玩,其實,只要努力,什麼時候都不會晚的。

    記得看過 摩西奶奶的作品《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她從77歲開始作畫,直到101歲,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有展出,她終於成功了。

    曹操的這首詩和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否影響到你了呢?

  • 18 # 先生見茶

    曹操的詩歌如何?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把曹操放在整個詩歌歷史中來看,才更明白他的詩怎麼樣。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在東漢之前,詩歌經歷了什麼呢?

    中國古詩的雛形就是最早的古歌。而最早的古歌,大致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這首古歌,用我們現在流行語言來說,就是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展現了4個狩獵的生活畫面。但我們最熟悉的古歌莫過於《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歌的語言太生動了,我們如今也還會使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樣的詞語。

    此後,中國誕生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可以說《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的輝煌。無論我們都熟悉賦比興,還是後來出現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其源頭都在這部《詩經》裡。《詩經》的開創性,深刻地影響了後世歷朝歷代的詩人。

    《詩經》後出現了樂府詩。事實上,樂府不算詩,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歌。樂府雙璧就是我們中學課本里的《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樂府詩多為民間創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其文風質樸、情感真切,語言淺顯粗白。而後興起古詩,多為文人所作,一方面借鑑樂府詩的體例,一方面又加以改進,湧現了諸如《迢迢牽牛星》《青青河畔草》等十九首如今依然膾炙人口的作品。古詩十九首,相對樂府詩,語言更清麗、婉約,情感更細膩、深入,體現出文人式的“雅趣”。

    而曹操的詩歌,就是建立在樂府之上的擬樂府。也就是說,曹操借用樂府舊題,敘寫新事。至關重要的是,曹操之前,我們並不知道那些詩歌作者是誰,可以說,曹操是第一個留下姓名的偉大詩人。因在政治上號召力,曹氏父子的詩歌也影響了同時代的其它詩人,形成了中國第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學現象:建安風骨。

    具體到曹操詩歌成就,我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豪放詩風的開創

    無論樂府詩,還是古詩十九首,內容題材多侷限於男女戀愛、離別悉緒、遊子思歸、人生感嘆等方面。如“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的離別之情,“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人生感嘆,“所思今何在,望斷天一涯”的相思之情。

    而曹操的詩歌則展示了他闊大的豪情,而不僅僅囿於兒女私情。比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豪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野心,還是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樣開闊的思維空間,曹操可以說是中國詩歌豪放派的開山鼻祖。這種豪放的詩歌精神,影響了後代無數詩人。比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首先被曹操寫入了詩歌。從此,酒神成了詩人命中真神。

    第二、主題的開拓性

    曹操的詩歌,豪放之餘,還顯出生命的悲涼之感。對個體宿命的感嘆,在之前的詩歌裡是少有的。這在詩歌主題的開拓上,對主題的精神提升上,曹操之前都是沒人做到的。對時間的感嘆,曹操這樣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種感嘆,被放大成了普世的審美追問。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發出了多麼近似的追問呀: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

    比如曹操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樣的詩句,只有一個大政治家,才能發出如此的感嘆,才能寫得如此豪氣淋漓,這種氣勢,在之前的樂府詩裡是沒有的。

    所以,曹操不僅開拓了中國詩歌的主題,也開拓了華人的精神審美。

    第三、家國情懷

    當然,作為一個政治家,曹操的詩歌裡無不體現著他的家國情懷,對國家的關心,對社會的關注,對底層的關照。唯有這樣的家國情懷,他才會寫出“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這樣的詩句。我們可以說,曹操的一些詩歌,就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比如他寫的“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曹操在《度關山》裡寫“天地間,人為貴”。對人的關注,不僅是一個政治家的思考,也是一個詩人的良心。

    結語

    只有將曹操放在特點的歷史背景下看,才能才現他的偉大。漢之後,魏晉時期的詩歌多耽於玄學、清談,而少務實;五代十國時期,文風華麗、精於詞藻,離文之道遠矣。唐宋時,詩歸正道。詩貴誠,而非麗。由此而觀之,曹操詩文,領一時風騷也。

  • 19 # 一朵跳躍的浪花

    曹操是中國東漢末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我很喜歡他的詩,下面我論述一下我對曹操的看法!

    (1)大氣磅礴!讀曹操的詩讓人感覺一種氣勢如虹的感覺!一氣呵成,比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真是讓人意猶未盡!

    (2)志高意遠!曹操的詩有一種意境,讀了以後讓人感覺到一種志向,做一件事情永不放棄的精神!

    (3)激勵人生!讓人感覺一個老人都動力前進,我們年輕人怎麼能不努力呢?

    我喜歡曹操的詩!我建議朋友們讀一讀!

  • 20 # 文子心語

    我是文字心語,回答這個問題。

    曹操,漢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建安時代,他是北方的實際統治者,一生南征北戰,始終手不釋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又懂音樂。本人很喜歡曹操的詩作。

    一、曹操以自己的文學創作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局面。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但建安以前,文學只是儒家經學的附庸,和哲學史學,並沒有嚴格的分家。比如《詩三百》就是被當作“經”來看待的。

    到了建安時代,文學開始擺脫經學,走向獨立發展,並開始強調文學的價值。

    建安時代,作家、作品大量湧現,產生了“三曹”、“七子”、蔡琰等一大批有成就的詩人。

    他們的作品不僅能夠正視現實,真實地反映出漢末動亂時期的實況,而且富有憂國之思和建功立業的雄心,形成了一種情辭慷慨、語言剛健的獨立風格,即後人所稱譽的“建安風骨”。

    曹操無疑是建安文學的引領者。

    二、曹操的文學事業主要是寫詩,現存詩歌20多首,全是樂府詩。

    a、曹操詩歌中,最值得肯定的是那些被譽為“史詩”的作品。

    比如,《薤露行》、《蒿里行》等。

    《薤露行》寫董卓作亂,匪徒焚燒洛陽,強迫居民西遷的種種慘相。《蒿里行》則寫各路軍閥假借討伐董卓、互相混戰,以及戰亂給人民造成的慘重災難。詩的末六句,形象的概括了當時的殘酷現實,表達了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悲痛心情。

    “鎧甲生蟣蝨,百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一遺,念之斷人腸。”

    這些詩都以重大事事如實寫的,慷慨悲涼,令人沉痛,後人稱之為“漢末實錄”。

    b、曹操的另一部分是表現了他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頑強的進取精神。

    曹操的這一類詩抒情氣氛很濃,更具有慷慨悲涼的特色。《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作。

    這首詩的開頭調子比較低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詩中流露出感傷的情緒。

    但這首《短歌行》的基調還是昂揚的。結尾是:“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情緒激揚,雄心勃勃,體現了曹操詩歌的本色。

    《龜雖壽》則告訴有志進取的人們,不必為壽命擔憂;也不必應因年老而消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種“老當益壯”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非常可取的。

    《觀滄海》寫曹操北征烏桓,東臨碣石時所看到的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的形象,性格又表現出詩人自己的開闊胸懷。

    三、曹操的文章也很有創造性。

    魯迅曾說:“他(曹操)膽子很大,文章從通脫(隨便)得利不少,做文章時又沒有顧忌,想寫的便寫出來。”

    《求賢令》,《述志令》等都寫得質樸明瞭,沒有廢話。

    《述志令》表白了曹操一生的心事,“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鋒芒畢露,富有個性。

    由於曹操有帶頭改革兩漢浮華文風的貢獻,所以魯迅說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作為北方文壇的領袖,對促進建安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當時的優秀作家幾乎全部集中在魏國的國都鄴下,形成了一個“彬彬之盛”的文學集團,這和曹操對文學的重視,是分不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火影忍者》中,你認為有哪些頭腦敏銳,並且作戰能力不俗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