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聊齋先生
大隋幾次出征高麗,都沒有擺平高麗。大唐是如何擺平的這個歷史問題,由我來給大家慢慢講述。其實,大唐出征也沒有擺平高麗,唐太宗病逝,只能握手言和。
無論隋與唐,跟高麗的戰爭,本來是想徹底肅清邊患,只是徒勞無功,雖然後來高麗王派太子任武親到長安謝罪,雙方言和,但太宗清醒地知道,這並不代表北部邊事可以高枕無憂。
大宗一再次進行了遠征部署,只是這時他卻病倒了。看來,他已無力將一個完全不受外部勢力威脅的大國交到高宗李治手中。
今天的朝鮮半島,在唐朝初年存有高麗、百濟與新羅三個“國家”。其中,高麗名聲最大,軍事實力最強,對中央王朝一直是時降時叛,時慕時倨。
隋煬帝亡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徵高麗,致使國內民生凋敝,國力大耗。
唐高祖李淵稱帝以後,對高麗“遣使稱臣”並不感冒,他對臣下說:“高麗雖然臣於隋,而終拒煬帝,何臣之為。聯務安人,何必受其臣。”
裴矩、溫彥博諫勸:“遼東本箕子封國,魏晉時故封內,不可不臣。中國與夷狄,猶太陽於列星,不可以降。”
這話,聽上去雖有些“沙文主義”的味道,但也確實有道理。當時的高麗國王,是隋煬帝時一直和帝國叫板的國王高元異母弟高建武。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國虛實,遣使臣獻上封域圖,表示臣服。唐高祖命人去遼東舊戰場,收埋戰沒隋朝將士的屍骨,平毀高麗人誇功耀武的景觀。
高建武害怕了,下令國人修建長城千里,準備抵抗大唐。
後來,高麗內部政變,東部大人蓋蘇文殺大臣一百多人,併入宮把高麗王高建武也宰掉,轉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為傀儡王,自為莫離支(主兵元帥)。
這位棒子通古斯種群,“貌魁秀,美順髯,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蓋蘇文每次上下馬,國內貴人大臣都爭搶伏地,撅屁股趴在那裡給他當“腳墊”。
高麗內變,臣下勸太宗討伐其弒主之罪。
“因喪伐人,朕不取也”。太宗挺厚道,下詔拜高藏為遼東郡王。不久,高麗、百濟二國聯合,大舉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乞援,眾臣商議,最後李勣力勸徵遼。不巧的是,適值遼水氾濫,唐軍無功而返。
貞觀十九年,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率陸軍六萬,水軍四萬,又發契丹、奚、新羅等國兵,進擊高麗。
唐軍初進克捷,攻克蓋牟城(也就是現在的遼寧蓋平)、沙卑城(也就是現在的遼寧復縣),並克陷遼東(也就是現在的遼寧遼陽)堅城。不久,唐軍政陷白崖城(也就是現在的遼陽東),向安市(也就是現在的遼寧蓋平東北)進發。
高麗大將高延壽等人率高麗及靺鞨兵十五萬來救援,被唐太宗君臣設計大破。高延壽勢屈,率眾投降,膝行匍匐入轅門求請饒命。太宗怒喝:“以後還敢和天子交戰嗎?”高延壽叩頭,惶汗不敢回答。
高麗舉國震恐,堅壁清野,向後方緊縮戰線。黃城(也就是現在的遼寧遼陽)、銀城(遼寧鐵嶺)一帶,頓時空無一人。
唐軍進至安市,此城地險眾悍,城上高麗兵將見太宗旌旗儀徵,竟敢乘城鼓譟示威。
太宗大怒。李勣在一旁也氣憤,勸太宗說,城下之日,盡屠守戰男丁。安市城內守兵聞知此訊,拼命死拒。
交戰數日,城不能下,又遇酷寒天氣,太宗惜愛將士性命,只得下令班師。其實,安市城是高麗國內一方諸候,蓋蘇文執政後也曾派兵政打,竟然也不能攻下,就做個人情表示安撫。
此城地險,人死戰,又遇酷寒,唐軍人再多兵再強也無可施展。
唐軍臨行,安市城屏息偃旗,城主登城再拜。雖然沒有被攻屠,高麗守軍也知曉了唐軍的勇武。太宗認為城主勇敢,臨行賜絹百匹。
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本準備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想一舉擊滅高麗。不料,太宗因病崩逝,高麗又逃過一劫。
-
3 # 律法大飛
__高句麗,按照今天的地理版圖,大致就是北朝鮮大一點的範圍。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與其他王子不和,離家出逃,到卒本扶余,東征西跑開疆拓土慢慢建立了高句麗,公元668年滅亡,前後700多年的歷史,其中大多數時間與南朝鮮的百濟、新羅形成朝鮮半島的三國鼎立。
__高句麗自建國起,不是打別人,就是被別人打。打扶余,打百濟,打新羅,打內地中央政權。589年,隋滅陳,內地大統一,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攻遼西,高句麗與隋開戰。隋文帝楊堅比較有作為,奈何命短,統一大業剛有點樣子,一命嗚呼,繼位的兒子就是隋煬帝楊廣,楊廣好大喜功,智力差點意思,堂堂天朝大國之主,豈能容忍小國挑釁,於是御駕親征,因指揮錯誤,損失慘重,前線還沒穩住,國內開始農民起義,趕緊回家滅火。第一次不行,第二年隋煬帝第二次東征,大戰未起,楊玄感叛亂,只好退兵。第三年,隋煬帝重整旗鼓第三次發動戰爭,戰爭剛開打,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隋煬帝班師還朝,還沒回到家,高句麗就反悔了。這就是有名的“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然後,國內不斷起義,沒過5年,隋就被滅了。
__隋亡後,高句麗已經很膨脹了,百濟、新羅被欺負的苦不堪言。當大唐來臨時,新羅率先來大哥這告狀,痛斥無良高句麗搶地盤、要好處,欺負人。大哥發話讓高句麗老實點,無奈高句麗不鳥這一套。堂堂天朝大國之主,豈能容忍小國挑釁,唐太宗李世民於是御駕親征,打了大半年,沒有打下來,班師還朝。唐太宗回朝後,有大臣建議,對高句麗這樣的頑固小壞蛋不能也沒必要規模戰,應該派偏師不斷進襲騷擾,使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自己會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採納了這一建議。從此唐軍對高句麗隔三差五發動一次騷擾性攻擊,有記載的647年,647年, 655年, 658年, 660年,每次萬把人,打一打停一停,高句麗苦不堪言,終於,公元666年,大唐發動全面進攻,聯合新羅前後夾擊,第二年,高句麗滅亡。
__比較而言,大唐取勝的原因,一是國內穩定,大後方有保障。而是戰略戰術方針,對一個統治多年的政權下手,不能著急,要先讓先對方自己內憂外患。
-
4 # 楓葉0829
隋煬帝傾盡國力都沒擺平的高句麗,唐太宗也沒能擺平,一直到唐高宗李治年間才徹底將其擺平。
要說唐朝最後是怎麼擺平的高句麗,只能說是步步為營,慢慢蠶食其領土,耗死了對方。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又以李世勣(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勣率軍到達幽州,同時唐太宗御駕親征。五月,唐軍攻佔卑沙城,俘獲男女八千人。六月,唐軍佔領白巖城。以白巖城為巖州。以蓋牟城為蓋州。九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未能攻克。時近深秋,唐太宗因為當地變冷早、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班師還朝。第一次征討高句麗結束。
唐太宗回朝後,開始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同時當時朝鮮半島上的百濟新羅兩個國家也對高句麗進行騷擾偷襲。
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安固率領高句麗軍與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們打的大敗。
顯慶三年(658年)六月,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將兵攻高麗之赤烽鎮,拔之,斬首四百餘級,捕虜百餘人。高麗遣其大將豆方婁帥眾三萬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擊,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二千五百級。
顯慶四年(659年)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擊破高句麗將領溫沙門。
顯慶五年(660年)十二月,唐朝派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率軍分道進攻高句麗。
總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貴率三千人大破高句麗軍,殺獲一萬多人,攻佔扶余城(今遼寧四平),扶余川中40餘城都望風歸降。後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餘,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開啟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
簡單來說就是,唐朝不像隋朝那樣舉重兵來,而是一直派部隊來跟高句麗打,年年打,以高句麗這種小國的國力明顯是耗不過的。
-
5 # 歷史小小生
非常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歷史上,隋朝先後4次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戰爭,動用的人力物力巨大超過唐朝,均以失敗告終。而唐朝最終能取得勝利,最主要的原因是隋唐軍事統帥的戰略思想和處理高麗問題的策略不同。
1.先看隋朝,第一次是隋文帝滅掉南陳後,開始要求周邊國家向隋朝臣服,高句麗不但不臣服,還積極擴軍備戰,準備隨時準備迎戰隋朝的軍隊。公元589年,高句麗先發制人,突襲遼西的營州。隋文帝大怒,隨即發動三十萬大軍,海陸並進征討高句麗,但由於朝鮮半島路途遙遠,陸軍遭遇大雨,道路泥濘,糧草不濟,海軍遭遇風暴,導致隋朝第一次征討高句麗的戰役失敗。
第二次是隋煬帝年間,突厥汗國已經向隋朝臣服,楊廣巡視突厥諸部,發現高句麗的使節與突厥汗國有結盟活動,於是大怒,發兵征討高句麗,公元612年,隋煬帝親率三十萬軍隊兵分陸路和海路同時征伐高句麗,但遭到高句麗的強烈抵抗,隋軍潰敗。之後,隋煬帝又發動了兩次次征伐高句麗的戰役,因為國內農民起義爆發等原因而失敗。
可以說隋文帝一徵,隋煬帝三徵,四次針對高句麗的征討,將隋朝開局大好的牌打得稀巴爛,最終也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2.反觀唐朝,唐徵高句麗的策略與隋有很大的不同,隋的策略是以一部攻遼東城,其主力搗高句麗的首都平壤,所謂“攻破其腹心,則四肢自潰者也”。唐太宗從隋朝的失敗教訓中認識到,不先撫定遼東,固其根本,而勞師遠襲去攻平壤,不是上策。只有攻下遼東、新城、安市、建安等名城要隘,然後會合諸路大軍,渡鴨綠江,一鼓攻下平壤,這才是萬全之策。
第一次攻打高句麗雖然獲勝了但唐軍的戰果和損失相比還是稍微遜色一些,第二次東征就很順利,直接消滅了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就在唐太宗準備一舉消滅高句麗時,不幸病逝,東征之事也就暫時擱置。到了唐高宗時期,任命蘇定方東征,先後滅百濟、重創高麗。660年12月,唐高宗派出契苾何力、蘇定方、劉伯英、程名振4路大軍進擊高句麗。最終攻佔平壤,平定了高句麗各地。 就這樣,高句麗在唐的攻擊下最終滅亡。
希望以上回答您能滿意,也希望有時間我們可以多多探討歷史知識。
-
6 # 白馬可馬
高句麗國家實力到底怎麼樣?高句麗地圖遼闊,多為山地丘陵,物資豐富。
隋朝時期的高句麗領土西起遼河,東到大海,南到漢江,北接靺鞨,以遼河上游、漢江流域兩大農業區輸血,以遼西山地和半島北部的綿延群山為地理屏障,以遼東山地為統治核心區,構築綿延山城要塞,囤積重兵,居高臨下,軍事形勢非常有利。
此時的高句麗兵強馬壯,人口眾多。
高句麗,或者說高氏高麗,一個扶余人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其國民包含扶余人、漢人、靺鞨人、新羅(三韓)人、契丹人等,領土從遼西綿延到今天的半島蓋馬高原南沿,漢江流域的百濟是它的屬國。高句麗從東漢末年開始逐漸擴張,當年在中原橫行無忌,到隋唐之際已經是一個四五百萬人口的大國。實力不容小覷。
大隋為什麼敗了?國力尚未恢復,外敵環伺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以大興宮為正宮。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亡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此時天下才剛剛一統,經濟實力還未恢復,國力還很衰落。再加上週圍又有東西突厥,契丹等國家的騷擾,暫時還騰不出手來打高句麗
敗家子隋煬帝楊廣
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這時國力有所恢復,於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三次均為煬帝御駕親征。
隋煬帝好大喜功,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
三徵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隋朝滅亡。
大唐怎麼打贏的?貞觀之治,國富民強,政治穩定
李唐起於關隴,李淵父子迅速的掃平宇內,一代人傑的唐太宗在短短數年時間裡迅速的在對北對西的兩個方向上取得了驚人的軍事勝利,東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西域諸國相繼倒在唐軍鐵蹄之下。後來又經過唐太宗李世民的勵精圖治,國力逐漸強盛,開始著手解決高句麗。
謹慎用兵,勇將如雲
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又以李世勣(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因為唐太宗動用的軍隊數量遠少於隋煬帝楊廣動用的,給百姓造成的負擔遠小於隋煬帝楊廣造成的。
到了唐高宗時期,唐高宗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蘇定方、蕭嗣業率軍水陸分道並進。七月,蘇定方在浿江擊敗高句麗,多次作戰都勝利了,包圍了平壤城,大敗之。
貞觀十九年至總章元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麗,唐朝在總章元年(668年)攻滅高句麗。
結語高句麗人口眾多,實力還算雄厚。大隋剛開始國力不夠,到了隋煬帝時期,又好大喜功,征伐兵馬過多,導致滅亡。唐太宗,高宗時期,勵精圖治,終於消滅了高句麗,併入版圖。
-
7 # 江湖小曉生
隋唐兩朝,三代君王,用車輪戰把高句麗活活給消耗死了。高句麗這個王朝,生存能力那是非常強盛的,從西漢到唐朝,七百多年曆史,一直沒有斷絕。
可是隋煬帝楊廣上臺以後,對高句麗非常不滿,所以他連續發動了三次征討高句麗的戰爭,前後兵馬數量都是以百萬來計算的。
不過由於隋朝內亂,最終征伐高句麗的三次大戰都折戟沉沙了。此後唐朝建立,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都發起了對高句麗的戰爭,最終李治將其徹底消滅。
01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把人家給打殘了。隋煬帝楊廣是個猛人,他覺得自己做了皇帝,天下人都應該被他所驅使,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所以他開鑿大運河,花了上百萬人力,修建洛陽宮殿花費數十萬人力,大運河沿岸又修建了一大堆沒什麼用處的宮殿,花費巨大。
除此之外,他還特別熱衷於戰爭。除了西征吐谷渾以外,最著名的,當然就是三徵高句麗的戰爭了。
第一次,隋煬帝楊廣派出了130萬大軍,200多萬民夫作為後勤力量,發動了對高句麗的征討,結果卻被人家在遼東城給擊敗。第二次,隋煬帝楊廣心有不甘,第二年再次出兵進攻遼東城,沒想到運糧的楊玄感發動反叛,楊廣只好撤軍平定叛亂。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征伐高句麗,楊廣這一次並沒有待多久,因為農民起義軍已經在隋朝滿地都是,最終採取了議和的決定。三次征討高句麗,可以說隋煬帝楊廣是無功而返。因為他花費巨大,卻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態,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過高句麗就真的這麼抗打嗎?其實不然,為了抵抗隋王朝的大軍,高句麗放下了生產,幾乎是全民皆兵。
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餽運者倍之。癸未,第一軍發,終四十日,引師乃盡,旌旗亙千里。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乙未,以右候衛大將軍衛玄為刑部尚書。甲辰,內史令元壽卒。---《隋書》
隋王朝地大物博,有源源不斷的物資供給,可是高句麗不行。本來人家那邊就是天寒地凍的樣子,產量就沒有南方高。這麼一搞高句麗糧食歉收,國力自然就下降了。
02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就差最後一把火。隋朝的滅亡,加上天下動亂的時間,給了高句麗喘息的機會,但是也沒有完全恢復。不久之後他們將迎來一位更加麻煩的對手,那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天生就是為了打仗而出身的,整個唐朝一大半的國土面積,都是唐太宗給打下來的。所以說唐太宗自然不會放過高句麗這個地方。
六月丙辰,師至安市城。丁巳,高麗別將高延壽、高惠真帥兵十五萬來援安市,以拒王師。李勣率兵奮擊,上自高峰引軍臨之,高麗大潰,殺獲不可勝紀。延壽等以其眾降,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刻石紀功焉。賜天下大酺二日。秋七月,李勣進軍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師。---《舊唐書》
即使是天寒地凍的地方,如果不聽從自己的招呼,那必須要拿來收拾了。否則天可汗的氣質可就受到影響了。
萬國來朝的局面剛剛形成,新羅那邊就前來報告,說高句麗打算斷絕新羅和唐朝的通路。唐太宗得知以後,派人希望高句麗賣點面子,可人家壓根就不答應,擺明了就是找抽。
唐太宗派遣徐茂公和張亮分兵兩路,帶領10萬大軍北上進攻高句麗。徐茂公厲害,打下了遼東城,斬殺對手一萬多人,同時俘虜了一萬多人。
唐太宗自己也一點都不弱,他與長孫無忌合作,以薛仁貴作為核心力量,大破高句麗大軍,斬首兩萬多人。按照這個趨勢走下去,滅亡高句麗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可是到了9月份,高句麗天氣寒冷了,唐軍糧食也不夠了,所以唐太宗這才選擇班師回朝。此後唐太宗用徐茂公的計策,不斷襲擾高句麗,也不正面打大規模的戰爭,就是偷襲他們,使得他們無法集中精力進行耕種,一旦糧食沒了,那高句麗可就徹底完蛋了。所以說在唐太宗時期,高句麗其實已經完全頂不住了。一來戰爭方面損失慘重,二來農時全部被錯過了,使得高句麗國中糧草不足,最終只能走向滅亡。不過他們還能堅持到唐太宗去世,算是不錯的了。
03唐高宗再徵高句麗,沾了前人的光。唐高宗李治是一個很有福氣的皇帝,因為他一直在沾光。掌權的時候沾了父親李世民的光,後來丟權的時候,又沾了老婆武則天的光。
群臣復進曰:"星孛於東北,此高麗將滅之徵。"帝曰:"高麗百姓,即朕之百姓也。既為萬國之主,豈可推過於小蕃!"竟不從所請。乙亥,彗星滅。辛巳,西臺侍郎楊武卒。秋八月癸酉,至自九成宮。九月癸巳,司空、英國公勣破高麗,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歸。境內盡降,其城一百七十,戶六十九萬七千,以其地為安東都護府,分置四十二州。---《舊唐書》
唐太宗死了以後,攻打高句麗的事情並沒有結束。以徐茂公和薛仁貴為主的將領們,再次發起了對高句麗的進攻。
徐茂公帶下了高句麗16座城池,高句麗前來奪回城池的時候,又被薛仁貴的人馬給阻擊了,斬首對方5萬多人。此後薛仁貴再次出征,帶領3000人馬,斬殺高句麗一萬多人,攻佔了扶余城,40多座城池望風而降。高句麗5萬援軍前來,被薛仁貴和徐茂公合夥滅了三萬多人。各地唐朝軍隊會師以後,集中大軍向前推進,高句麗頑強抵抗之下,依舊無法阻擋唐朝大軍。最終高句麗全境選擇投降唐王朝。高句麗在唐高宗李治手裡滅亡了,被他分成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平壤城這邊設立了安東都護府,專門管理這些地方。
從這個時候開始,高句麗這個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國家,終於在歷史上消失不見了。不過這可不是唐高宗李治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時期三代人的努力。
總結:缺少糧草是高句麗的硬傷。從兵力上來說,高句麗其實並不差,全國有60萬大軍,而且戰鬥力都很強,這已經是非常強大的了。可是高句麗最後還是滅亡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高句麗缺少糧草。冰天雪地之下,產糧食本身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可是隋煬帝、唐太宗以及唐高宗這三個時期,高句麗壓根就沒辦法好好在家搞經濟。
國家經濟垮臺以後,士兵們老百姓連活下去的希望都沒了,哪裡還有保家衛國的想法呢?由此可見,高句麗的滅亡,其實是滅亡在了經濟上。
隋煬帝對高句麗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唐太宗後期不斷滋擾高句麗,更是嚴重破壞了對方的生產活動。這雙重打擊之下,高句麗戰鬥力不堪一擊。這個時候唐高宗吩咐大軍北上,自然可以一舉蕩平高句麗。
參考資料:
《隋書》
《舊唐書》
-
8 # 老實人侃歷史
高句麗,從公元前38年開國,到公元668年滅亡,七百年的時間裡多次被中原王朝重創。但這個國家不僅沒有滅亡,反而耗死了大漢帝國,拖垮了大隋帝國,連大唐帝國都差一點陰溝裡翻船!為了征服高句麗付出了不少代價和精力。
大隋帝國四徵高句麗隋朝建立後,高句麗構成了嚴重威脅。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出兵進攻高句麗。可惜出兵的時機不對,剛好遇上雨季,糧草無法供應,又遇上病疫,損失了大量的兵力。
隋煬帝即位後,先後三次征討高句麗
第一次征討:隋軍全面壓制高句麗,取得不小的成果。但隋煬帝好大喜功,干涉軍隊指揮,貽誤戰機,導致隋軍大敗,死傷數十萬,被迫撤軍。
第二次征討:兵敗後,隋煬帝感覺臉上無光,再徵高句麗,這一次,隋煬帝充分放權,征討非常順利。就在即將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候,國內發生叛亂,隋煬帝被迫放棄進攻。
第三次征討:連續兩次征討失敗讓隋煬帝惱羞成怒,他不顧天下已經大亂的形勢,強行發兵。因國力不足,高句麗王被迫請降,隋煬帝也就借坡下驢,暫時停止發兵。不過, 天下已經大亂,沒多久,大隋帝國滅亡。在遼東半島經營得力,高句麗最終拖垮了大隋帝國。
大唐帝國五徵高句麗大唐帝國建立後,高句麗威脅依舊。在平定四方後,唐太宗開始征討高句麗。
唐太宗三徵高句麗:
第一次征討:充分吸取隋煬帝的教訓,唐軍攻佔了遼東半島的大部,可惜無法攻克堅城安市,唐軍被迫班師。
第二、第三次征討:唐太宗採取襲擾戰術,讓高句麗疲於應付,得不到修養生息的機會並開始衰弱。
唐太宗三徵高句麗,雖然沒有徹底滅亡高句麗,但戰爭的天平已經轉向大唐帝國。
唐高宗即位後,繼續征討高句麗:
第一次征討,重創高句麗,並收復了遼東大部分領土。還攻滅了高句麗的盟友百濟,形成了對高句麗南北夾擊的形式。
公元662年,唐高宗二次征討高句麗。這一次,唐高宗調集三十萬大軍全力一搏。最終,唐軍攻佔平壤,高句麗滅亡。唐高宗設立安東都護府來管轄高句麗故地。大唐帝國五次征討高句麗,最終消滅了高句麗。
-
9 # 歷史痴
最後一根稻草的故事,隋文帝徵高麗之後,隋煬帝又發動了三徵高麗,雖然最後沒有徹底平定,而且把自己弄得身死國滅了,可高麗的日子也沒好過啊,只不過作為被動防守的一方,他們很幸運地沒有出現大的內亂,而大隋先亂了,高麗獲得了一點喘息的時間。
但相對隋唐來說,高麗算是國小民疲,又經歷了隋煬帝的三次征伐,早已到了強弩之末,它的自我恢復能力也遠遠趕不上隋唐。
一是高麗的實力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沒有辦法和實力再繼續對抗來自中原大一統王朝的全力一擊;
二是隋煬帝三徵高麗給唐軍提供了足夠的經驗教訓,覆盤之前的戰爭,查漏補缺,自然事半功倍。
所以,當幾十年後唐太宗李世民徵高麗,唐高宗徵的時候,就相對輕鬆很多了,顯得他們比隋煬帝高明很多。
但實際上,你能說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本身的重量超過了之前的所有稻草的總重量嗎?
顯然不是。
那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都執著於徵伐高麗呢?
除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之外,還有別的什麼原因嗎?
-
10 # Crazy歷史
隋朝時,隋煬帝楊廣做的最為出名的兩件事,一件是開鑿京杭大運河,另外一件便是三次攻打高句麗。然而,御駕親征的楊廣,自身並非領兵打仗的統帥之才,卻時刻掣肘前線將士。令其有任何行動都必須向其彙報,最終導致多次延誤戰機。而後方又因為隋煬帝的窮兵黷武,導致民不聊生,掀起了起義的熱潮,最終三次均功敗垂成。
而大唐年間,唐太宗和唐高宗接連攻打高句麗,最終擊敗了百濟和高句麗的聯軍,並建立了安東都護府。
那麼為何大唐能夠擺平高句麗呢?
唐朝初年,朝鮮半島並存三個獨立國家,北部為高句麗,南部偏東為新羅,南部偏西為百濟。其中新羅對大唐一直稱臣納貢,關係良好。貞觀十七年(643)九月,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
聽聞如此,唐太宗大怒,發海陸兩軍將近十萬餘人,千里行軍,進擊高句麗和百濟。陪同唐太宗一起出徵的還有大唐第一名將李世績。李世績率領精兵一馬當先,連續攻克蓋牟、遼東、白巖等城,令高句麗恐懼無比。一味往南退縮。
然而在攻打安市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擊。而且此時寒冬將至,為了避免無意義的傷亡,唐太宗便下令班師回朝。
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10座城,徙遼、蓋、巖3州戶口7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蹕3大戰,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首級達到四萬餘級。極大的打擊了高句麗的囂張氣焰,令其安分了很多。
然而,雖然斬獲頗豐,但是並沒有徹底拿下高句麗讓唐太宗耿耿於懷。後來,他採納了朝臣們的建議,連年派小股兵力騷擾高句麗,令其終年沉浸在戰爭的緊張氣氛之中,更本無心生產。
在這期間,唐軍又多次擊敗高句麗軍隊,導致其元氣大傷。然而可惜的是,唐太宗認為時機一到,準備派遣三十萬大軍一舉拿下高句麗時,卻身染重病臥床不起,最終未能完成徹底拿下高句麗的心願。
繼位後的唐高宗李治,秉承了唐太宗遺志。先後多次派軍打擊高句麗,令本就極為困難的高句麗的境況雪上加霜。
總章元年(668)二月二十八日,薛仁貴會同多路唐軍,推進至鴨綠柵。高句麗拼死一搏,出動全部兵力,和唐軍在平壤決戰。最終唐軍圍困平壤一月有餘,彈盡糧絕的高句麗王高藏投降。宣告著高句麗徹底的失敗。
而後唐朝在此建立安東都護府,用來管理原本屬於高句麗的土地。
-
11 # 填哥嗑歷史
匯入語:對隋朝和唐初的帝王來說,高句麗可以說是讓他們“一把鼻涕一把淚”了。當然,“一把鼻涕”指的是高句麗的冷,“一把淚”,指的是高句麗不聽話,為了征伐它,隋唐五代帝王總共花了70年的時間。百萬中華兒女葬身異國他鄉。大隋王朝還因此勞民傷財,最終滅亡。它給隋朝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和深深的遺憾。
直到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大唐才最終平定了高句麗。這時,距離隋文帝派兵出征高麗(公元598年),已經過去整整70年。
威武的唐軍那麼,大隋和大唐各是如何征伐高句麗的,大唐是如何擺平高句麗的?我們可以分別來看一下。
大隋徵高句麗1、隋文帝徵高句麗
說道隋朝征伐高句麗,很多人想到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其實,早在隋文帝時期,隋朝就開始對高句麗的征伐。
因為隋朝要求高句麗臣服,高句麗不聽,反倒認為隋朝可以欺負,高句麗王高元多次寇略隋朝邊境,給大隋東北造成嚴重的邊患。
於是,在公元598年,隋文帝統一全國之後9年,隋文帝下令30萬大軍北上征伐高句麗。
明年,元率靺鞨之眾萬餘騎寇遼西,營州總管韋衝擊走之。高祖聞而大怒,命漢王諒為元帥,總水陸討之,下詔黜其爵位。——《隋書.列傳第四十六》但是隋文帝的這次征討很不順利,糧食不到位,又遇到水旱災害,無功而返,且死傷慘重。
2、隋煬帝三徵高句麗
大業七年,隋煬帝以高元不尊藩禮,不入朝為由,徵發百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遼東。另外來護兒率領軍隊從海上進攻。但是為了防止將領輕敵冒進,隋煬帝下令三路大軍必須互通訊息,齊頭並進。而且進攻和停止都要先行奏報。更下令只要敵人投降,就不能再進攻。
隋煬帝
這樣,高元率領軍隊與隋軍作戰。每到快撐不下去的時候,就說要投降。隋朝將領不敢擅自做主,趕忙報告隋煬帝。等到隋煬帝准許投降的時候,高元已經做好守城的準備。於是拒絕投降。隋軍被搞得精疲力盡。被迫班師。
大業九年,隋煬帝率領大軍親征高句麗。這次隋煬帝吸取前面兩次征伐高句麗的教訓,準備了糧草,並且讓將領可以便宜行事。隋軍正在拼命攻打遼東城的時候,大將楊玄感舉兵叛亂。隋煬帝被迫班師回朝。鎮壓叛亂。
大業十年,隋煬帝第三次征伐高句麗。連年的征伐,隋朝國內叛亂四起。高句麗也民不聊生。於是,高句麗國王高元投降。隋軍打了一些勝仗之後班師回朝。
之後,由於高元並沒有來朝見隋煬帝,隋煬帝準備再一次征伐高句麗,但是因為國內民變四起,隋朝大廈將傾,不得已作罷。高句麗的問題,只好留給唐朝解決了。
大唐平定高句麗唐朝平定高句麗的戰爭,也是非常曲折,經歷了唐太宗和唐高宗兩代人。
1.唐太宗徵高句麗
唐朝太宗時期,高句麗大將蓋蘇文殺害國王高建文,還不聽太宗勸告,多次侵擾相鄰的新羅王國。於是太宗皇帝於貞觀十七年下令征伐高句麗。這次征伐也是兵分三路。常何從水路進攻,大將李績進攻遼東,李世民親自率領軍隊支援。
十九年,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領將軍常何等率江、淮、嶺、硤勁卒四萬,戰船五百艘,自萊州汎海趨平壤。又以特進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為副,領將軍張士貴等率步騎六萬趨遼東。兩軍合勢,太宗親御六軍以會之。——《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不同於隋朝興師動眾,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大軍,連同援軍,不過十四萬。
唐太宗劇照
這次征伐,取得極大戰果。繳獲無數。殺高句麗士卒十多萬。征戰幾個月之後,因為遼東的倉庫糧食即將耗盡,所以從容的班師回朝。
之後,唐太宗聽從大臣的意見,多次派遣奇兵襲擾高句麗,使其疲於奔命。民生凋敝。
唐太宗二十二年,他還想著親征高麗,但是卻不幸病死。只好將使命留給兒子李治。
2、唐高宗平定高句麗
唐高宗初期,高句麗依然邑唐朝為敵。多次聯合百濟和靺鞨進攻新羅。
唐高宗命令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擊高句麗。大唐名將蘇定方、薛仁貴、劉仁軌、程名振等人多次率領軍隊大敗高句麗。
660年,一向與高句麗狼狽為奸的百濟被大唐和新羅聯軍消滅。大唐獲得了進攻高句麗的後方基地。
668年,高宗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匯同薛仁貴、劉仁軌、龐同善、契苾何力等將領,共同合擊高句麗。包圍平壤城。包圍一個多月後,攻入平壤城。高句麗最終被平定。
剖其地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縣百。復置安東都護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與華官參治。仁貴為都護,總兵鎮之。是歲郊祭,以高麗平,謝成於天。——《新唐書》唐平定高句麗的策略隋花百萬大軍都不能平定高句麗,唐為什麼能夠平定呢高句麗呢?原因在於唐平定高句麗的策略相當高明。
大唐軍隊
一、穩定後方
隋朝征伐高句麗之時,局勢並不穩定。南方統一不久,民心未附。北部突厥未滅,成為北方強大的禍患。牽制隋朝不少兵力。西部吐谷渾也方興未艾。這個時候征伐高句麗,並不能集中精力。
大唐建立之後,用了十年十年,一統天下。629年,滅東突厥。634年,滅吐谷渾。大唐的主要敵人,僅僅剩下東部的高句麗和已經被嚴重削弱的西突厥。這時候對付高句麗得心應手多了。
二、充足準備
與隋朝大軍多次缺乏軍糧不同。大唐為征伐高句麗很少缺乏軍糧。最不濟的也是因為軍糧即將用盡而從容撤走。從來沒有發生軍糧不繼的情形。因為在出徵之前,大唐都會做好充足的準備。
於是北輸粟營州,東儲粟古大人城。只恐勞於轉餉,故驅牛羊以飼軍。遼州粟尚十萬斛,士取不能盡。——《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當然,這也是拜大隋王朝開通了大運河,使得糧食的運輸能力大大提高了。
三、精兵強將
與隋朝每次出兵動則三十萬,上百萬還經常打敗仗不同,征服高句麗的唐軍很少超過十五萬。但是基本上每一次都能打勝仗。因為兵在精不在多。隋軍雖然多,但很多都是老百姓。唐軍人數少,但是很多是精悍的騎兵。在朝鮮半島北部崇山峻嶺,又相對狹小的地方,擺下百萬大軍明顯不合適。步騎海三軍結合則能夠發揮最大效力。
另外,隋軍敗仗頻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將領太菜了。
比如宇文術率領大軍出擊,盡然隨軍帶了能用百日的糧草,還帶著排甲、槍槊以及衣資、戎具、火幕,太沉重以致於難以負荷。又下命令說:“凡是遺棄糧草的,都要斬首”。這下可好,各個都怕的要命,趕緊挖坑埋了糧草。結果行軍到半路,糧草沒了。士兵不得不空著肚子打仗。又中了高句麗軍隊的詐降之計,被打的大敗。
而大唐軍隊出擊,除了皇帝李世民是個打仗的行家裡手之外,蘇定方,徐世績,劉仁軌、薛萬徹、程元振、薛仁貴,個個都是久經沙場的悍勇之將。個個都是不好惹的角色。
四、聯合盟友
與大隋每一次出兵都可能是單打獨鬥不一樣,大唐每一次出兵高句麗,基本都是與其盟友一起出兵的。在唐朝攻打高句麗時,大唐的盟友有哪一些呢?
有新羅、契丹,南部靺鞨等等。特別同在朝鮮半島的新羅,多次出兵,協助大唐。
帝伐高麗,悉發酋長與奚首領從軍。帝還,過營州,盡召其長窟哥及老人,差賜繒採,以窟哥為左武衛將軍。——《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十七年,為高麗、百濟所攻,使者來乞師,亦會帝親伐高麗,詔率兵以披虜勢。善德使兵五萬入高麗南鄙,拔水口城以聞。——《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五》五、剪斷羽翼
高句麗對隋唐兩朝,時附時叛。除了自身擁有一定的實力外。還自以為擁有強大的外援。
威武的唐軍
高句麗的外援主要有突厥、北部靺鞨,百濟、日本等國家。
而在高句麗滅亡之前,這些勢力一一被唐朝滅亡或者大敗。高句麗形同孤家寡人。
630年,東突厥被消滅。西突厥與高句麗相隔萬里,且處在大唐兵鋒威脅之下,無法支援高句麗。
647年,高句麗與北部靺鞨聯軍被大唐大敗,北部靺鞨數千人被斬殺。
660年,大唐派遣軍隊征服百濟。在白江口,大唐與新羅聯軍大敗日本海軍。斬殺日軍數千人。日本海軍被重創。
六、妙計疲敵
太宗親征高句麗之後,班師回朝,準備再次征討。這個時候,有一位大臣向太宗進言,派輕騎兵襲擾高句麗,不讓他休養生息。太宗聽從其建議,多次派遣騎兵襲擾高句麗,每一次高句麗都興師動眾,損兵折將。
七、運用先進武器。
什麼樣的先進武器呢?主要是:大船和火箭(帶火的箭)、拋石機。
隋軍進攻高句麗多次受阻,最主要的是被高句麗佔領的遼東城牆堅固。因此隋煬帝在第二次征伐高句麗的時候甚至想修一跳道路直通遼東城樓。又命令軍士造出八層的,高於城牆的樓車,人站在樓車上射箭。
有鑑於此,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時候,帶了大量的拋石機。這可讓高句麗的軍隊嚐到不少苦頭。
勣列拋車,飛大石過三百步,所當輒潰,虜積木為樓,結絙罔,不能拒。以衝車撞陴屋,碎之。——《新唐書.列傳一百四十五》而大船,最主要是用來運輸糧食與軍隊。當然,也用來對付白江口的日本海軍。
日本海軍的小木船根本不是堅固靈活的大唐船隊的對手。大唐船隊還裝備另一種武器——火箭和連弩。在大唐海軍的不間斷的“火箭”射擊之下,日本潰不成軍。大敗而歸。,高句麗,因此成了孤家寡人。
結束語: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唐能戰勝高句麗而又不傷筋動骨,是其伐謀與攻交併用的結果。高句麗的平定,為大唐的全面盛世贏得一個穩定的東部環境! -
12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唐朝與高麗之間的戰爭,和隋朝有許多相似之處。隋朝隋文帝一徵高麗,隋煬帝三徵高麗,父子輪流上陣,到最後依然沒有解決這個邊患問題,反而間接造就了隋朝的滅亡。
唐朝對高麗的戰爭也是集中在太宗和高宗的父子兩朝。太宗朝三徵高麗,高宗朝也是三徵高麗,前後經歷了二十餘年的時間才將高麗平定,將其納入唐朝的版圖。而這其中的道路,也是曲折異常。
唐太宗對於高麗的作戰是從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的時候被提上日程的,此時唐王朝北部和西北邊境的主要隱患已經基本被清除,只剩下日漸衰微的薛延陀還在與唐王朝做著最後的抵抗。
公元645年,唐太宗發兵親征高麗,水陸兩軍齊發,由於事先對高麗的情況不甚瞭解再加上唐太宗的御駕親征多多少少掣肘了戰局的縱深,經過數月奮戰一直到農曆九月仍然不能攻下高麗。而此時遼東地區已經天寒地凍,不適宜作戰,於是唐太宗便班師回朝。雖然這次沒有平定高麗,但在戰爭中奪城十餘座,得戶近七萬,也算不枉此戰。
隨後,太宗又分別於公元647年、648年兩次發動對高麗的作戰,但這兩次的進攻都是小規模的試探性的進攻,並沒有對高麗產生致命威脅,也正是根據這兩次進攻得到的回饋,唐太宗決定於貞觀二十三年進攻高麗欲一舉滅之,然天不佑人,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三年去世,平定高麗的作戰任務落到了他兒子唐高宗的身上。
高宗即位後,公元655年高麗入侵新羅,新羅國王向唐朝求援,唐高宗遂發兵援助,但這次進攻並不在唐王朝的計劃內,所以在取得了幾次小勝逼停了高麗對新羅的侵略後,唐軍便撤出戰鬥。
公元660年,還是同樣的原因,唐王朝為援兵新羅,命蘇定方率十萬大軍征戰高麗,這一次作戰準備上比較充分,蘇定方率軍一路攻城略地長驅直入,一直打到高麗的都城平壤,將平壤圍困達數月之久,但儘管如此還是沒能將平壤攻下,於是無奈之下撤軍。但這次唐軍把夾在高麗和新羅之間的百濟滅掉了,在高麗的後方構建了一個根據地,為以後的進攻提前挖好了戰壕。
公元666年,高麗的最高攝政者蓋蘇文去世,引發了兒子們的爭權之爭,繼而引發了國內大亂動。在這種情勢下,高宗於當年六月派契必何力、龐同善兩路大軍進攻高麗,於十二月命李勣增兵,繼發高麗。
公元668年九月,李勣率軍攻破平壤,高麗覆滅。
-
13 # 蜀山精靈
高句麗,亦作“高句驪”、“句麗”、“句驪”,又叫高氏高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的三國時代。
公元589年,隋朝消滅了南陳,統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國。周邊國家尊之為宗主國。然而,高句麗對隋王朝採取的是陽奉陰違策略,表面順從,暗中較勁。更為嚴重的是,公元598年,高句麗竟然對我東北大片土地,有了攫取的野心,不宣而戰地進攻遼西地區。這是隋朝與高句麗的第一次戰爭。
正當隋文帝準備舉兵征討時,高句麗王玩了個兩面派手法,勿忙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把自己罵得臭狗屎不如。文帝楊堅心一軟,放了一馬,沒再追究。事實上,表面裝慫的高句麗王,並沒有停止入侵的腳步,四處聯結反隋勢力,拉攏西北部的突厥人,對我隋朝疆土饞涎欲滴。
隋煬帝楊廣接班以後,朝廷各部彙集了各路情報,確認高句麗王的狼子野心不死,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決定教訓一下這個不安分的小鄰居。公元612年,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餘座,但自身損失也不小。第二年,隋煬帝率軍親征,卻因負責糧草的將領楊玄感反叛作亂,導致此次征討胎死腹中。第三年,楊廣再次御駕親征,這次比較順利,給高句麗以沉重打擊,令其元氣大傷。高句麗王一時驚慌失措,連忙派遣使臣來請降謝罪,並交還了叛逃的隋將斛斯政。隋煬帝點頭答應,率部班師回朝。
其實,北方高句麗的隱患,並未完全消除,這一點隋王朝君臣人人心知肚明。隋煬帝本打算再給高句麗點顏色看看,徹底讓這個鄰居老實安靜下來。不巧的是,中原內亂加劇,國內矛盾爆發,他根本騰不出手來,教訓高句麗的計劃遂告流產。
但不管怎樣,隋對高句麗的幾次討伐,還是起到了作用。大大消弱了高句麗的國力,扼制了其猖狂滋事的勢頭,阻止了其覬覦中原王朝疆土的邪念。遺憾的是,很快——公元618年——好大喜功的隋煬帝自己,政權先行崩塌了。
唐初貞觀末期,東突厥基本被消滅了,四夷威服,然而在李世民眼裡,高句麗仍是一個心腹之患,隨時危及大唐的國家安全。他決定要接替隋煬帝,狠狠地收拾一下高句麗,“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派遣使者到長安,狀告位居半島西南的鄰居百濟,非法攻佔了它們四十餘座城池,同時提醒唐太宗,稱百濟密謀與高句麗聯手,企圖斷絕唐朝的海上通道。唐太宗李世民先禮後兵,他派人前往高句麗,勸說其停止侵略新羅的戰事,結果,竟然遭到高句麗當權者的一口回絕。太宗震怒了,當下決定,發兵東征高句麗。
公元644年冬,唐太宗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翌年二月,李世民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佔卑沙城(今屬大連金州區);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今屬遼陽市),殲敵傷敵兩萬餘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今屬遼寧海城東)。高句麗北部軍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軍打得一敗塗地,殘存者悉數歸降。訊息傳到其國內,高句麗全國恐慌。
公元647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648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於泊灼城(今屬遼寧丹東)大敗高麗軍;655年,因高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攻擊高麗;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屬遼寧遼陽),大敗高麗軍。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更是將最後消滅高句麗提上了日程。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泉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相當於丞相),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唐。唐高宗藉此機會,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推進至鴨綠江畔,高句麗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開啟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亡國。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曾對左右大臣講:“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不遺後世憂”,正是隋唐兩朝相繼征伐高句麗的根本原因所在。從某種程度上講,沒有制服高句麗的戰爭,就不會有後來的萬邦歸順、大唐盛世。歷史反覆告誡我們,團結才是復興的力量所在。
最後楊廣徵伐高句麗是是有多方原因:用科舉和武力來削弱門閥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攻擊隋國在東北的潛在威脅。炫耀“開皇盛世”以來的武力,彰顯自己的武力和國力,威震某些不臣之心的人或國。
-
14 # 駙馬君
從唐太宗到高宗,23年的長期征戰最終滅亡高句麗。但是長期戰爭道路坎坷,唐太宗親征失敗後,唐王朝不斷總結經驗,調整戰爭策略才最終贏得勝利。
一、借住襲擾戰,不斷削弱對方國力
可以說,高句麗的軍隊戰力也是值得稱讚的,在戰爭前期戰略得當,能夠抵擋住唐軍的大軍進攻。後來,唐王朝改用襲擾戰,主要目的就是減輕後勤補給的困難,與此同時襲擾戰也給高句麗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從唐太宗親征以來,遼東半島的高句麗領土一直都是主戰場,襲擾戰進一步給遼東地區的農業生產造成了破壞,唐軍正在一步步削弱高句麗的國力。
二、南北夾擊,開闢第二戰場
就在高句麗疲於應付唐軍襲擾戰的同時,唐軍為了響應新羅的求救,派出海軍跨海出征,控制了百濟,一舉讓唐軍在朝鮮半島南部擁有了廣闊的軍事基地,從而與新羅協同對高句麗作戰,開闢了第二戰場,實現了對高句麗的南北夾擊,從此滅亡高句麗只是時間問題了。
唐王朝在強大國力的支撐下,能夠有長期作戰的各種準備,正確的軍事戰略,最終才能贏得滅亡高句麗的戰爭。
回覆列表
耗死了他
隋朝,打了三次,沒打贏。
唐朝,李世民打了,也沒打贏。
但這個是要消耗高句麗的國力,消耗國家的實力的。
他的恢復能力,遠遠不如唐朝,最終被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