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挑燈看劍讀歷史
-
2 # 檸檬65398
追星是一種信仰,或許在某個瞬間,他給了你無法想象的信心和力量,給了你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跨越山河,只為見到你,說的就是這樣
-
3 # 霽雨軒的清和
我這一輩子唯一追過的兩顆星星。一個是初中時候的偶像魯迅先生,也是我一輩子的偶像吧!喜歡他的文章,喜歡文章裡對於當時,國民現狀的反思與抨擊,喜歡他那種“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雖然我現在不會再認認真真的寫東西了,但是魯迅先生對我的影響是一輩子的。
第二個偶像就是肖戰啦!其實在肖戰之前對娛樂圈的明星都不是很感冒,尤其是現在很多人都稱之為小鮮肉的一部分人,作為一個男生化的妝打著耳洞染著各種顏色的頭髮,而且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真的get不到他們值得崇拜的點。
可是肖戰就不一樣了。我看《陳情令》是被姐姐安利的,也從網上看過關於他的新聞,比如說他的腰很細呀之類的,但是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很普通的藝人。但是看過《陳情令》之後,覺得他的演技真的很好,人物心態和情緒的變化過渡的特別自然,其實比起近年來和他年齡差不多的那一批年輕演員,我覺得肖戰作為一個非科班出身的藝人做的真的很棒。後來瞭解過他的經歷之後,發現他其實也是一個和我們有著一樣經歷的普通人,上過初中,高中,大學,還沒畢業就開始創業,開自己的工作室。最後再因為興趣選擇了現在的事業,也能夠理解他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所吃的苦。因為作為一個快30歲的人,我也是最近才開始學舞蹈,作為一種興趣吧。練習舞蹈真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肖戰為了自己的夢想堅持下來。覺得這就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點啊。
甚至我在想,如果以後有了自己的小孩兒,也要把他培養成肖戰那樣的人,不是說要孩子進娛樂圈,而是讓他像肖戰一樣懂禮貌,永遠都站的端端正正,有自己的夢想並且願意努力實現夢想,同時也對自己有清醒的定位。
他身上的這些點,真的值得我們很多同齡人去學習。
而且肖戰給人的感覺就是很舒服很乾淨。又很貼近大家的生活,好像他就是我們周圍長得比較帥一點的普通人。
好像又開始安利肖戰了。哈哈!真的,2019年,我的人生也有很大的變故,人生的低谷認識了這個大男孩,我覺得很幸運。作為一個快三十歲而且有工作的成年人,我一直在很冷靜地追星。
無論是魯迅先生還是肖戰。我覺得追星的目的就是從偶像身上看到了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收穫的話,向他們學習,讓自己變的更好!然後有一天可以很驕傲地說,我是他倆的粉絲!
-
4 # 看人間百態品人生哲學
追星,也就是歌星,電影明星,等,特別是年青人。我的看法是!一種病態,心理作用。很明顯,歌星一場演出費幾十萬,而你又得了什麼,大不了,人家籤個名吧了,可有什麼作用呢?花千把元的買個入場票,得到的只能是看到明星的真面容吧了,,,,,,明星的出場費不可能分給一點吧,長期下去只有一種結果,花光你的錢,餓肚渴稀飯,,,,,,,
-
5 # 聖劍17
時尚心理學告訴人們,社會的微小波瀾是由時尚行為帶動的,這種時尚帶有了特定的物質基礎,是一系列人們生活需要的基礎性精神性要素。
明星,具有社會行為表現者,優秀者,人文文化傳道者,具有社會視窗場景效應的引導者的意思存在,以及意思攜帶。每當粉絲有所心理活動,這一訊號就具有加強性的出現,因此影迷們更加真愛明星了!明星效應由此展開。
明星具有個人因素,同時具有社會視窗的獲得現實性的存在,一個明星可能是一個隊伍集體的意識體現,為了獲得社會更好的存在,明星團隊花費了團隊的才能和智慧。明星由此具有了社會榜樣性的人格存在。於是人們熱愛明星,熱愛雕琢的臺詞經典,熱愛包括服飾文化的浪漫和生動。
所以啊熱愛明星並不稀奇。你認為緊身褲不時尚嗎!其實它已經有了時尚的過去。。現在人們不會把緊身褲當做時尚了!而年輕人的時尚要求提高了!甚至加上了流暢的外語表達,甚至一種暗示的擠眉弄眼,時尚並不完整,帶有青春或者人性釋放的狂熱。時尚可能是一點點,演員可能攜帶了這種著迷的客觀物質。這種物質唯有年輕人可以感受到。。
-
6 # 使用者57830352145
每個人喜歡追星的目的不同,有的只是單純的喜歡,有的是為了飽眼福,有的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追星就像一場單線的戀愛,有密有傷。也有的人收穫了情感的寄託,總之,雖著心情走,自己快樂就好!
-
7 # 娛樂伴飯
記得在前兩天看到熱搜上康輝和撒貝南討論飯圈的女孩有感想到,身邊很多人都會覺得追星的人都"不正常"吧,但是呢我想真的是隻有自己追了星,才會明白自己喜歡的偶像在心中的意義。很多理智的追星粉絲們可能會每天都想看看喜歡明星的動態,看著他的照片會不自覺的微笑,默默的做著"資料",不會擠來擠去的接機或去堵酒店,做出好的作品會到處轉發分享安利。。。
有些粉絲可能努力很久存到錢後確只能遠遠的在臺下微不足道的看自己偶像一眼,始終隔著光年的距離。
個人覺得呢飯圈女孩也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而且有些也並沒有網上說的那麼瘋狂追星,可是"飯圈"這個代名詞卻會被奇奇怪怪的嘲諷,認為你追星就是不務正業,不好好學習,不好好上班,成天的只會亂花錢。
我想追星真的會考驗耐力吧,因為要一直不變心的喜歡一明星可能就像一直喜歡一個人一樣不容易。朋友聊天都會問說有沒有追的明星?想一想我說還真沒有讓我特別瘋狂愛和追的,但要論喜歡的話就是蔡依林吧,但我不是到很認真的追星那種。我是一個很理智也很專一的追星者,喜歡明星不多但會喜歡很久,自己還是比較佛系的,比起其他的飯圈女孩投入的精力和財力我也太不合格了,只是默默的關注著她,可能也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已經沒有上學時期對明星的那種激情了,工作後成熟了很多,當然追星的方式也不一樣哈哈,現在就是默默的支援默默的喜歡,倒也樂在其中。
其實我覺得現實中追星也好,有崇拜的人也好,其實最大的感觸就是可以跟著你喜歡的人一起努力。
是不是不追星的時候都體會不了追星人的那種瘋狂呢,又會甚至覺得誇張不正常。但我想只有當自己親身經歷過後,才會明白偶像在心中對自己默默形成的影響力,也就會勵志和他一起努力,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收穫到一些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我想這才是追星的真實意義吧。
-
8 # 垮不掉的一代
精神偶像-自我鼓勵
聊天話題-社交相關
玩遊戲也一樣,時代在變化,遊戲已經與社交相關了。(這裡不是說玩遊戲認識人,而是說剛認識人一起玩遊戲增進感情)
-
9 # 葫蘆娃忠粉陪伴者
喜歡明星就和喜歡一個人一樣,沒什麼目的可言。
以前的我,覺得那些追星族很沒必要,可是後來看來,喜歡一個明星,關注他的動態,伴隨著他的成長,其實自己也在成長,就像一個愛好一樣,未嘗不可呢。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觀看演唱會,要的就是以前追星(其實就是喜歡)的時候的感覺,其實追求的是情懷,感受的是當時的過往。
就像我們這些80後,有幾個沒有追過周杰倫呢?
-
10 # 閒言碎語不逾矩
如果“追星”者中有某個人,很聰明地把所有精力、金錢都花在蒐集“明星”簽名及與“明星”合影方面,十幾年如一日執著堅持,其所“追”者能囊括中外所有“大腕明星”,最後他(她)出版一本《中外明星簽名大全》,有可能會比較暢銷;倘如此,就既能賺回本錢又能贏得巨大利潤。如果沒有類似的“商業思維”,極端的“追星”者若步某某娟後塵,可能還會斷送了自己父親的性命。
不喜歡狗、不養狗的人,真很難猜測、洞見“喜歡”養狗、珍視其所豢養狗如子女者的“目的是什麼”、“會有什麼收穫”。“狗是人類的朋友”,“明星”是“公眾人物”是“社會精英”;養狗可能能“怡情”,“追星”可能能寄託自己的精神、滿足自己的“藝術需求”。
人總得有點精神寄託。寄託精神於貓狗之類寵物或寄託精神於“明星”,都合理合法,是個人充分的自由和權利。把狗視為“人生偶像”者少,把“明星”視為“人生偶像”者多。“追星”的“目的”可能就是“收穫”“個人偶像”。
-
11 # 乘風駭浪
我喜歡劉亦菲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劉亦菲被廣大粉絲稱為神仙姐姐,不為別的,我喜歡她就是因為她長得漂亮。2006年版的神鵰俠侶,劉亦菲在裡面飾演女主角小龍女,我就是從小龍女開始喜歡她的,大部分粉絲估計也是如此吧!我覺得小龍女是劉亦菲最漂亮的一個角色,比段譽稱為神仙姐姐的王語嫣還要美。
2006年那個時候還沒有濾鏡和美顏這麼神奇的技術,為了拍出小龍女仙氣十足的模樣,在拍攝的時候打了很多白光,結果呈現出來的小龍女給人一個活脫脫仙女下凡的感覺。劇裡的小龍女每一幕都非常的驚豔,美的超凡脫俗。
劉亦菲的容貌撐起了整部神鵰俠侶,她的一顰一笑,曼妙的身姿,美麗的面龐,獨有的氣質,時不時的撒嬌,都深深的吸引著我,應該還有大批粉絲跟我一樣的感覺吧!
喜歡她已經有十幾年了,沒有實質性的收穫,唯一的收穫就是滿足了我的愛美之心,時不時想象一下,回味無窮。
我還喜歡古天樂
第一次知道古天樂是在網咖裡看電影導火線,我被這個面板黝黑的帥哥吸引了。我心裡在想中國怎麼有這麼黑的一個演員,然後百度查了一下,把他主演的影視作品大致看了一下,之後被他帥到了。
慢慢的我開始瞭解古天樂,從一見楊過誤終生的白古到如今的黝黑大叔,從稚嫩到成熟,古天樂的人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TVB拍電視劇尋秦記時因高強度的工作壓力病重住院,高燒一個星期不退。拍完尋秦記後他宣佈不再拍電視劇,從此進入電影圈。但拍電影他也沒有放鬆工作量,一年拍電影將近十多部,這種工作量一直堅持到今天。他這種對待工作的態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在竊聽風雲的釋出會上,導演爾冬升爆出古天樂從2009年-2013年已經捐助建設61所學校,至此我們才知道古天樂一直在默默行善。在之後古天樂並沒有結束自己的慈善事業,而是一直在默默堅持,時至今日古天樂總共捐助建設學校已達150多所,這種大善之舉是我們的榜樣。
古天樂是娛樂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是勤奮和善良的代名詞,喜歡古天樂我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他激勵著我在未知道路上不要輕言放棄,要真誠的待人處事。
-
12 # 寫紅塵作夢語
導讀:
“可愛淘”是一位水瓶座的美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受中韓粉絲的喜愛。她在18歲時就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那小子真帥》並且她的部分作品已經搬上熒屏變成了影片。
初見她的作品。在初中的時候,我的哥哥從學校裡給我帶來了他們班女生愛看小說,並告訴可愛淘的作品是當下流行的小說。從那個時候起,我就瘋狂的愛上了小說,還偷偷的把私房錢拿去買各種各樣的小說藏在教科書裡面,自己偷偷的樂。 當時的可愛淘在女生的心裡應該也算想響噹噹的人物。她說寫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看得我稀里嘩啦,都是年少時懵懂的豆蔻心情。
想盡辦法看她的作品改編劇。我記得當時電腦不是很普及的一件物品,看到一臺電腦還得去親戚家借用排隊。然後我親愛的表姐她也是各種小說的愛好者,她還一度規勸我說,不要去看你看過小說的影視劇。不然會摧毀你所有的幻想,但是我依然樂此不疲的在摧毀中堅強的活了過來。
她的作品誘發了我對文學的喜愛。到了高中之後,因為我的同桌是文學社長,再加上我自己本身已經閱讀了大量的小說。日積月累,詞彙量增加的同時再加上她在學校報刊需要大量的文字投稿。她的報刊就變成了我練筆的物件。最後我的文章就經常在學校的報刊登了出來。
原文盜搬者將究其責。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
13 # 穎穎故事會
有人追星考上北大,實現更好的自己;有人追星卻和家裡鬧翻,誤人誤己。
網上有一名叫茜茜的24歲女孩,本是會計專業的學生,已經做了父母安排的工作,但為了偶像炎亞綸,跨專業考上了北大電影專業,希望以後成為導演做偶像的助力。
在《少年聽你說》電視節目中,18歲的廣東女孩李汝佳因為追星王俊凱,想要向他一樣優秀,也考上了心儀大學。她說喜歡王俊凱一開始也是始於顏值,但是過度的瘋狂追星讓她的成績下降,她設想如果因為追星而讓自己考不上好的高中那她一定會後悔。
然後她理智的把目光放在偶像的學習經歷上,她看到了王俊凱在繁忙的演藝工作後,還一直保持著優異的學習成績,在他的觸動下,李汝佳也考上了心儀大學。
而身邊更多的卻是追星的反面例子,為了追星逃避現實,和家人鬧翻,我們這邊有個老師的孩子因為喜歡周杰倫結果高中都沒考好,在年少耽誤學業日後要加倍的努力都不一定能補救。
無數私生粉給偶像帶來的困擾更是不勝列舉,僅僅為了見偶像一面就不惜跋山涉水,甚至影響明星的正常出行,就算和他離得再近,也終究是不同的世界。
偶像是一種奇特的力量,讓人沉迷,讓人暫時忽略眼前的生活,但是這種力量是讓自己變得更努力的前行,還是變得更不切實際逃避現實,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
希望每一個追星的人,不僅看到偶像在舞臺上的光彩奪目,還能看到他們在臺下的十年修煉,看到他們對夢想的堅持、與現實的搏鬥,由此帶給自己在現實中前行的力量。
借用網友的一句話:“也許我一生都不會遇見你,但卻因為你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才是最好的追星。
-
14 # 吾愛溫妮
我在10月份前都沒有特別喜歡的明星,不過在十月份左右補看了《陳情令》後就喜歡上了肖戰這個明星,沒有什麼目的只是單純的想在螢幕上繼續看到他各方面的表演風格而已,也沒有想去見真人的想法但會為他學習打榜投票之類的!我覺的他是一個正能量的人,參加各種公益活動以及不染髮不打耳洞之類的,看起來就讓人很舒服!
-
15 # 青城無夢
我大學室友是華晨宇的粉絲,鐵粉!我見過她為了買一張演唱會得票省吃省喝,也見過她為了能安心參加華晨宇的演唱會,熬夜把假期作業趕完。
據我瞭解,他們喜歡追星目的很單純:
1.有一個精神領袖,或者是精神寄託。看到自己的愛豆會精神抖擻,會讓自己更優秀。理由是自己的偶像都那麼優秀,一定要跟上偶像的步伐。
2.鼓勵自己
看到與愛豆相關的物品,會很亢奮,然後親熱的打招呼,即使沒見過彼此,也像好朋友一樣相處得很好,然後彼此打氣一定要為偶像爭光,理智追星,不給愛豆丟臉。
3.激發正能量
每次我室友情緒低落,有點喪的時候,我就會問她華晨宇的歌哪一首最好聽時,她就會快速從負能量裡跳出來,給我普及他愛豆有多優秀。等她普及結束,就忘記喪這件事。
收穫是有了屬於自己的圈子,有共享資源。
-
16 # 隨遇er安
沒什麼目的,我追星是因為追隨的他的“精神”
今年2019年因為《陳情令》大火的王一博成了我長這麼大以來,唯一一個愛的深入骨髓的“小星星”。
王一博,生辰個人的一切在此就不在詳細介紹,我個人真的真的是因為偶然的機會,抖音刷到他在陳情令的“片段”,基於一直看偶像劇的緣故,所以一眼就看出了劇中他飾演“藍忘機”和魏無羨的“特殊感情”,當時真心吐槽為何一個堂堂三尺男兒卻要把自己如此裝扮,兩個男人眉來眼去,讓人受不了,後來仔細看了幾個圖片,感覺演技還行,就去騰訊看了一下,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瘋狂的迷戀上了“藍忘機”,深情大義有勇有謀,人牛話不多,謙謙君子澤世明珠,彷彿神仙下凡,自帶仙氣兒,一切都那麼美好和理所當然,臺詞並不多的他靠著自己的內心活動和琢磨的人物心理展示的淋漓盡致,當時就想是怎樣優秀的人能如此人身一體。
然後就開始各種百度搜索王一博的相關資訊,在得知他13歲就被送到韓國當練習生,星途坎坷,卻從未放棄,一直在默默地改變創造打磨自己,上進努力耿直話不多,不喜歡的人和事不在乎,但是喜歡的事一定做到極致,不虛偽不做作,即使再苦再難也從未在人前展露半分,而是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做好一切,默默承受一切,最最重要的是他內心商量,彬彬有禮,尤其對女生更是抱有持續“尊重不越矩”,會跳舞會滑板會摩托會樂高,但是從不恃才傲物,當演員就不斷提升自己的演技,當主持人就不斷的改變自己的不善言辭,然後改天自己迎合大家,也不會說一切虛無縹緲的話,每次媒體報道或者採訪都很實事求是,也不去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寵粉絲,但是會做很多在乎粉絲的事,
他年輕有為,是當進娛樂圈甚至浮躁社會的一股清泉,我愛“王一博的精神”,他成功的活成了我們想要在現實中活成卻沒有活成的樣子。
但是這份愛會默默的惟願你好,跟你共進步,並肩而立,而不是每天圍繞在你身旁,無法讓你正常的生活工作,我認為那不是愛而是“束縛”。
往後餘生,唯願你好!
-
17 # 嘀嗒5929
理智追星能讓生活更美好更充實,喪心病狂的腦殘追星就是看誰腦子裡漿糊多,誰腦子裡海綿多更吸水,有些粉絲就是上下一根筋的簡單物種,連吹帶踩的以為全世界都和它們一樣的智障
-
18 # 娛漫
每一位異性年輕的粉絲,都會對自己的偶像產生男女朋友的想法,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嘴上對周邊人說說而已,知道自己配不上對方,但是依舊會追逐他的步伐。有可能他都不知道你是誰,只是知道你是粉絲,都沒有混個臉熟,這樣還值得嗎?對於飯圈女孩來說,值得,不是這個圈子當然不會懂粉絲那種心情,誰沒有年輕過,有可能一些粉絲是用自己這麼多年的勇氣飛奔到偶像的面前,只是說一句,我是你的粉絲,喜歡你七年了,從你出道到現在一直喜歡你,不出意外的話,會繼續喜歡下去。出意外的話,那就是結婚,會帶著孩子看你的演唱會。
絕大部分粉絲不是帶有目的追星,而是單純覺得你這個明星值得追,身上有吸引自己的氣質。張藝興,很多人認識,也有人不認識。他今年舉行了七場個人演唱會,每一場都驚喜十足,每一場都在賣力的演唱,雖然張藝興不記得粉絲的臉,但是他知道你是他的粉絲,你是“跋山涉水”來到他的演唱會,為了不會讓你失望,在開始前努力練習,就為了呈現最好的舞臺,不枉此行。他對每一位粉絲都是公平的,在他還沒有現在這麼火的時候,再拍《老九門》時,遇到探班的粉絲,邀請粉絲吃飯,很誠摯地邀請。現在火得一塌糊塗,依舊沒有忘記初心,關愛粉絲,寵愛粉絲一直沒有變。天冷,多穿衣,寫歌,為粉絲抵擋輿論的攻擊。有這些,粉絲就夠了,還需要什麼目的嗎?若是做什麼事情都帶有目的性,都必須索取,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呢?
若非得給興迷“處心積慮”追張藝興帶有目的顏色的話,那就是張藝興身上有粉絲學習的品質。努力,好強,才華,遵守約定……只要做了一件事,那就力求完美,敢於嘗試新的事物,對任何事情保持好奇心,對音樂有一定的嘗試,不拘泥於舒適圈,逃離舒適圈。
很多人比較排斥全能藝人,覺得在每一個領域會一點就是全能藝人,看來你們對全能藝人的接受度這麼低,張藝興是全能藝人,但是他在每一個領域都是追求完美的,不單單只是會一點,而是會的很多。他的一些做法值得粉絲學習,也值得一些步入社會幾年,啃著老本行人看一下。你一直做老本行,不進行創新,早晚會被這個時代淘汰,何不做一些改變,創新,更加修飾你的本行呢?嘗試一些新的事物,會發現,你在其他領域也不錯,前提是你真的很努力做到。
-
19 # 初玖閣de夢甜吖
有的人喜歡追星,這是沒錯了。我們班現在全班追星。但是為什麼追星呢,追星的目的又是什麼。這成為了很多人的疑問
有些家長說追星影響學習,但實際上是追星不會影響學習(比如我家長,最後和老師溝通了一下,才允許我繼續追星)。因為追星與學習是兩回事。
追星不但不影響學習。反而還會更好的促進學習。因為我們往往會把他們做成自己學習的動力。比如:學習上遇到不會的題了。考試考不好了,被家長罵。學習遇到挫折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心目中的明星。就拿我舉例子吧!我追星追的是王俊凱。我學習上有道題不會做了。想放棄,突然想到了王俊凱,想到了王俊凱說的話,王俊凱說:如果夢想有捷徑,那麼這條路叫堅持。往往在這種情況下就想到了心目中的明星。然後繼續做題,直到解出來為止
有比如說:學習成績下降,被父母罵。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愛豆。想想他們的成長過程。就會發現原來他們也是透過努力才有今天的輝煌。
所以盡情大膽的追星吧!
-
20 # 程式猿小李子
我的理解是,在空閒的時候看看他們,使自己得到放鬆,收穫快樂。在追星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和喜歡的人一起成長。
希望數年之後四子登頂,我們作為粉絲的也變得更加優秀。追星是一個使自己得到快樂的過程,所以不要讓這個過程充斥太多的爭吵。不要以惡意去揣測別人的想法和行為。
我之前和現在都喜歡老吳,但是喜歡一個人的心情和粉一個團的心情是不一樣的。在喜歡老吳的過程中,熬過了最難過的時間,收穫了很多。
舉個例子
不僅平面拍攝是粉絲,採訪、製片也是粉絲,這兩個是來自兩個站的。所以,喜歡一個人也會使自己變得更優秀吧
回覆列表
一般來說追星這種行為都是一群人,一個群體分享一種價值觀。我最近在看LeBon的烏合之眾,這本書第一卷裡面分析了群體的理性和想象力。
LeBon認為群體的同質性在於其平庸,而異質性在於其智慧。在群體中,同質性會逐漸的吞噬異質性,因此群體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智慧。正是因為這樣,群體並不能有效的進行邏輯思維,反而重於感性思維。比如說,群體對於一個事件裡面奇特的部分印象很深,其想象力也更加發散。以上部分解釋了為什麼不同的明星粉絲(不同的群體)之間更容易發生幼稚切莫名其妙的爭執,當然追星群體年齡也是互掐的重要原因。
那麼來說人為什麼會追星,LeBon在其書中寫到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條的創立者之所以能夠站住腳,皆因為他們成功的激起了群眾想入非非的感情,他們使群眾在崇拜的服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明星並不是本質意義上的宗教或政治,並且對明星的狂熱只是一種短暫的群體觀念,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當一個人處在群體中,他的想象力極其容易被激發,導致一種狂熱的錯覺。
對於追星這個事兒,我一直不理解,我並非星對非理智追星不理解,而是理智追星行為不理解。在這個方面我缺乏同理之心。
非理智追星畢竟是少數,因明星結婚而悲憤跳樓的畢竟是個案。但是90、00後普通的理性追星行為讓我大惑不解。他們大多多才多藝、開朗活潑、而且還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粉絲團各種活動需要經費的),這樣的人線上下往往已經很出色的,為啥還追星呢?而且他們的戀愛物件往往跟所追的明星的人設也不相符。我知乎上看到一個關於“你追星嗎?為什麼會追星?”的高票回答:
“你有沒有愛過一個遙遠的人,他從來都不讓你失望,他是你的勇氣和力量,他永遠是年輕的,美好的,光芒萬丈的。他永遠在那裡,好像信仰一樣。”
也有其他比較高讚的回答,如透過追星讓自己變的更優秀,透過追星治癒了自己的抑鬱症等等。
我也問了一圈身邊的人為什麼追星?答案也都是非常正能量:追星很勵志!我知道這絕對不是他們追星的內在原因,因為他要想勵志,有所作為,有更多的途徑更直接的方式獲得。心理有病直接去看醫生比透過追星更有效。
可能追星的人都不清楚自己追的內因是什麼?但是,中國人的思維是往往發生任何行為都需要一個意義。什麼根治抑鬱症啦,什麼讓自己變的跟明星一樣優秀啦,什麼教會自己什麼做人的道理啦...就都出現了,並且粉絲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認為自己的行為在道義上絕對正確。
如果從這個角度分析,像我這樣沒追過星的人還是不能理解,感覺喝了一碗雞湯。因為不符合邏輯。
第一,追星有意義,能引領自己向上,理性上來講自己向上的途徑肯定不是追星,目前還沒聽說追星的人群有多大的機率透過追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態。
第二,一旦明星人設崩塌,網上吵的不可開交,有為明星洗白的,有為明星無腦辯護的。還有各明星粉絲之間互相詆譭攻擊謾罵的。表現的極其不理性。可是在現實中他們多才多藝,聰明機智而且不差錢,是屬於優秀的那一批年輕人啊。
那麼理性追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也許換一個角度思考這些不合理的地方就都合理了。
哪個角度叫“需求”。透過追星獲得某種情緒的需求!
像我們小時不可能追星的。沒哪個時間精力。上學不吃力,憑天賦讀書,沒有補課,學習很輕鬆,不需要調節,各種情緒隨時可以天然的釋放。放學不是做農活,就是十幾個夥伴結伴遊玩,體力活動充沛,到晚上眼睛都睜不開,早早睡覺。琳琅滿目的線下生活無需透過其他途徑調節情緒。
但是現在社會環境變化了,大多數人都是按部就班的學習、工作、生活。但是透過追星能滿足自己的一些情緒需求,比如社交的需求,社會參與的需求。這些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是人類共性的需求。
當今環境下成長起來的90後和00後他們也有這種需求,但現實中,社交是防範的、範圍也是很小的。可這種需求放在網路上是卻安全的。既然同一種需求有了更安全的選擇,他們自然會選擇在網上進行。
追星自然是一種方式,而且這種方式完全是放鬆的,感性的。憑藉同學的安利、憑藉顏值就讓你對某個明星產生好感,加入他的粉絲團,與很多人很多人一起參與某個明星話題,即使明星人設坍塌也沒關係,為明星洗白、無腦辯護更是滿足了社會參與的情緒需求。而且還不需要負責。為了槓而槓不是說粉絲無腦,而是他們的行為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當然了線上下就會剋制,他們還是那群優秀的年輕人。
隨時閱歷、知識不斷的擴充,隨著階層的不斷提高,年輕人會變的越來越理性,那麼對感性的情緒就會越剋制。隨著他們的資訊量和社會地位的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價值體系更健全、理性,他們就不追星了。
為什麼?因為需求變化了。誰說的,馬斯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