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丁侃劇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楚國堪稱是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秦國勇猛善武、獨霸西方,楚國雄兵百萬、問鼎中原。可是有一位將領居然能把秦國、楚國打得落花流水,讓自己的國家成為天下的霸主!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將領子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時候,卻選擇主動自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位名將就是春秋時期戰神先軫(zhěn)!許多人大概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您一定聽過晉文公重耳,沒錯正是先軫將晉文公扶上“春秋五霸”的寶座。先軫是晉國人,很有才能,投在了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門下。當時重耳手下人才濟濟,有五位賢士,他們分別是趙衰、狐偃、賈佗、魏武子以及先軫。

      由於晉獻公寵愛驪姬,想立她所生的兒子做太子,因此引發了“驪姬之亂”。為了保命,重耳率領十幾個人逃出了晉國,其中就包括先軫等五位賢士。此後,重耳流亡各國,長達十九年的時間,終於在秦國的支援下,返回晉國,成為晉國的國君。重耳手下不缺人才,他任用“咎犯、先軫、陽處父,畜愛百姓,厲養戎士”。

      經過四年的時間,晉國就重新強盛了起來。就在這個時候,實力雄厚的楚國不斷北進,形成了與晉國爭霸的局面。公元前633年,楚國調動軍隊攻打宋國,宋國國君曾對重耳有恩,於是向晉國求援。晉文公立即調集軍隊,並將全國的軍隊分為三軍。起初先軫只是下軍的副將,可是到了第二年,中軍主將郤縠病死,於是晉文公任命先軫為中軍主將。

      晉國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五萬的兵力,但晉文公依然非常擔心,由此可見楚軍兵力應該遠超晉國。晉、楚兩國在城濮展開大戰,晉軍首先“退避三舍”,接著雙方展開激戰。交戰之初,晉軍就陷入不利的局面,開始出現退卻。就在此時,先軫站了出來,他迅速調整部署,攻擊楚軍薄弱的兩翼,最終取得城濮之戰的勝利。

      經過這場戰爭後,晉國將楚國的勢力逐出中原,而晉文公也成為春秋的第二位霸主。可是好景不長,五年後晉文公病死,他的兒子晉襄公即位。訊息傳到秦國後,秦穆公非常高興,因為他一直也想進軍中原,成為天下的霸主。於是秦穆公想趁著晉國國喪的機會,派兵偷襲鄭國,然後進軍中原。

      可是秦國情報工作做得不好,訊息洩露,沒能偷襲成功。晉國方面得到訊息後,在先軫的建議下,採取了軍事行動。先軫率領晉軍在崤山設伏,結果秦軍返回時中了埋伏。這一仗,晉軍大獲全勝,全殲數萬秦軍,還生擒了秦軍的三位主將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訊息傳到秦國,秦穆公親自出祭,放聲痛哭。

      晉軍凱旋而歸後,晉襄公聽從了繼母(秦穆公的女兒)的話,將三位秦軍將領釋放。先軫聞訊後非常生氣,在朝會上公開頂撞晉襄公,居然還“不顧而唾”。事後,先軫非常後悔,在與白狄作戰時,明明晉軍已經取勝,他卻獨自一人衝入敵陣,以戰死沙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心。

      根據當時的形勢而言,先軫的作用遠在孫武之上。城濮之戰,奠定了晉國百餘年的霸主地位;崤山之戰,遏制了秦國的力量,斷絕其東擴的野心。

  • 2 # 御前帶刀侍衛

    我們知道,那是遙遠的春秋年代。雖然孔夫子說,那會兒已經禮崩樂壞,但諸侯國的禮教觀念還是很厲害的,民風淳樸得超出現代人的想象。春秋戰國年間湧現的義士不可勝數。

    先軫的脾氣暴躁了點,但他是個極有原則、極講道義的人。他帶著愧疚和自責,度日如年。

    崤山之戰大敗秦軍之後沒多久,公元前627年八月,北狄入侵晉國,晉軍在箕地一帶迎戰,很快就擊潰了北狄軍隊。

    就在這時,先軫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摘下頭盔,脫去鎧甲,衝進敵群裡廝殺而死。

    先軫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作為下屬,只顧一時嘴上的痛快,目無國君。即使國君不怪罪我,我還有何面目活下去?”

  • 3 # 泉陽子

    晉國稱霸在中原,威震八方聲名遠。

    秦穆在位三十八,強晉國君走如丸。

    秦晉之好終有止,穆公難耐心頭念。

    出兵鄭國順滅滑,滿載而歸意滿滿。

    先軫勸說晉襄公,虎狼在側怎安眠。

    秦國千里過我境,不打招呼心怎安。

    眼中哪有霸主在,滅我同盟膽包天。

    襄公一聽氣不順,我是霸主最要臉。

    吩咐先軫秘出兵,事先埋伏在函關。

    部署到位秦兵至,扎個口袋等你鑽。

    晉軍遠勝當時秦,又設巧記勝何難。

    雙方廝殺無多時,秦兵全軍沒其間。

    三員主將全被俘,押到晉國殿堂前。

    襄公卻聽母親勸,放釋秦將歸故園。

    先軫聽說火三丈,即入晉宮把氣宣。

    手指襄公怒不止,大殿不給大王顏。

    將士流血抓敵將,你卻妄聽婦人言。

    襄公一聽也懊悔,當即認錯陪笑臉。

    趕忙派人去捉拿,只見河中帆船遠。

    事後先軫仔細想,自己不該怒衝冠。

    襄公本是大王君,我是臣子為哪般?

    王君必須要顏面,我卻怒罵失尊嚴。

    作為臣下分君憂,目無國君有何顏?

    假若大家效仿我,禮崩樂壞做笑談。

    想到此處責不息,悔意滾滾在胸間。

    再次作戰戰白狄,雖已勝利愧更顯。

    脫去盔甲入敵陣,戰死沙場把頭斷。

    身死猶如泰山重,重仁重義傳萬年。

  • 4 # 有風物語

    春秋時期的晉國元帥先軫,堪稱中國兵法的老祖宗,直接改變了傳統的牛角力般的作戰方式,在規定追敵潰軍不能超過五十步的年代,先軫運用各種後世兵書才能見到的戰術,連破楚國、秦國等強敵,未嘗敗績,稱其為一代戰神也不為過。

    在大勝之後,先軫卻隻身殺入敵陣慨然捐軀的死法更是震撼人心,他為謝罪而死,為心中“守禮”的信念而死,或許有人認為他的行為很愚蠢沒有價值,但是先軫用自己的死讓想懂的人懂得了,為什麼後人會習慣說“人心不古”,什麼是“春秋大義”的凜然正氣。

    不棄不離逃亡二十年

    關於先軫,《史記》第一次提到他,就說晉文公重耳從小就喜歡結交“士”,十七歲時認識了五名賢良之士,其中之一就是先軫。“士”就是春秋貴族中的知識分子,賢士則是說志行高潔、才能出眾。

    (春秋時期地圖)

    後來,晉獻公的妃子想讓自己的兒子繼位,於是設計害死了太子,逼得公子重耳遠遁他國,跟著重耳逃亡的就是這五位賢士。

    在宋國、楚國、秦國等的幫助下,逃亡近二十年後,重耳回國繼位,是為晉文公,他勵精圖治,終於讓晉國富強起來。

    當時的形勢是,作為春秋霸主的齊國已經衰退,能夠有機會當上諸侯霸主的,無非是晉國、楚國和秦國。

    楚國不甘心一直被中原視為蠻夷,於是決定北上中原,楚國的第一個大目標就是宋國。宋國是晉國的小弟,楚軍來犯,宋國立刻向晉國求援。

    晉文公很猶豫,因為楚國要比晉國強大,而且晉國離宋國很遠,中間還隔著楚國的附庸國曹國和衛國。這時候先軫說話了,他先說,宋國對您有恩,你必須報答。然後說宋國是因為向我們靠攏才得罪的楚國,不救的話,天下諸侯怎麼看我晉國?而如果我們救下了宋國,那麼必然在諸侯國中樹立起威信來,這是我們稱霸的基礎。晉文公聽了就決定出兵援宋。

    晉國是上中下三軍,一開始先軫是下軍的副將。不過還沒開戰,中軍主將就去世了,於是先軫被任命為中軍主將,一代名將就此登上舞臺。

    誘敵深入 聚而圍殲 各個擊破

    為了對付強大的楚國,先軫採取合縱的辦法,就是讓宋國去重金去請求秦、齊兩大國的幫助,兩國答應調停後,又設計激怒楚國,使得兩國在楚國那裡丟了面子,自然就站在了晉國一邊,至少是不會讓晉國腹背受敵。

    楚國圍困宋國都城,先軫就如後世的“圍魏救趙”一般,你打宋國,我就打你的附庸國衛國和曹國。先後奪了衛曹兩國大片地盤後,楚王見事不可為就退兵了,留下子玉留在宋國,但告誡他不要和晉國交鋒。

    楚王雖然退走了,可是宋都還在子玉的圍困之下,於是晉國繼續發兵。

    兩軍對壘,晉軍最開始就是有名的“退避三舍”,這點也看出,誠信是當時的道德準繩。沒想到子玉仍然率大軍追了上來,於是雙方會戰於城濮。

    (先軫一戰成名的城濮之戰)

    楚國也是左中右三軍,當時的戰爭習慣於擺開堂堂正正之兵互相對撞,一方撞輸了就完事。可是這一次,戰爭方式徹底被先軫改變了。

    楚國的右軍是附庸國拼湊出來的,於是先軫先出下軍,沒什麼士氣的楚軍右軍一下子就被打散了。

    而面對楚軍左軍主力,晉國的上軍竟然做出了不敵後退的姿態,還用樹枝拖地等等弄出煙塵,整的像是晉軍已經爭相逃竄。楚軍哪見過打仗還玩花招的啊,直接中計,隨即楚國左軍被晉軍合圍,潰敗。

    見左右二翼都被各個擊破,子玉率軍撤退,城濮之戰告終。

    晉文公說先軫的功績,“吾用之以勝。”

    這一戰使得原本已經大踏步入侵中原的楚國不得不退回了南方,無力再與晉國爭霸,晉文公成為春秋霸主。

    史上第一場扎口袋的伏擊戰

    因為“秦晉之好”的緣故,秦國沒有與晉文公爭春秋霸主之位。可是在城濮之戰4年後,晉文公去世了。

    也許是等當霸主等得太久了的緣故,可以說是晉文公屍骨未寒之際,秦穆公突然發兵東進,途經晉境,要滅掉鄭國,但是為鄭國一牛販子所騙,以為鄭國有了防備,最後改弦易轍滅了滑國。

    得知秦國千里奔襲的事後,晉國就開會研究了。雖然都認為秦國這是在挑釁晉國霸主地位,但是老臣說,秦國的恩情我們還沒報答呢。

    這時候先軫提出了反對意見,“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意思說,秦國沒有傷心我們的傷心,反而趁機討伐我們的同姓之國,太無禮了。於是剛剛繼位的晉襄公同意出兵,並穿著喪服監軍。

    (滅秦軍三萬的崤之戰)

    接下來的就是中國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伏擊戰。

    晉軍在秦軍回師必經之地崤設下了埋伏,崤之地是殽山中的一條狹小通道,這次設伏也就是扎口袋戰術了。晉軍將這東西崤山間通道兩頭一堵死,三萬秦軍無一人得脫,三名主將全部被俘。這種戰術,《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用的最多。

    憂心國事 君前狠狠吐了口吐沫

    這場戰爭獲勝,保住了晉國霸主地位,但是卻成了先軫身死的一個導火索。

    晉襄公的母親是秦國公主,聽說了俘虜三名秦國大將的事情後,就找到了晉襄公,說,這等喪師辱國之輩,秦穆公一定比你還恨他們,為了不破壞秦晉的關係,你還是放了他們,讓秦穆公去懲罰他們好了。

    晉襄公一聽也對,就把三人放了。

    先軫得到訊息後,馬上就來找晉襄公,說,我們晉國將士花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犧牲才抓到這三個人,你怎麼能聽從一個婦人的意見就把他們放了呢?你覺得是自己心腸好,在秦國那裡只會覺得你怕了,長敵國志氣,亡國之日不遠了!

    先軫是有先見之明的,《史記》說,三年後,三名被俘之將一雪前恥,奪了晉國土地而還。

    先軫雖然屬於是忠於職守為國著想,但是話有些衝動,也對晉襄公的母親不太禮貌,不過這還不是關鍵,關鍵是先軫居然當著晉襄公的面吐了一口吐沫後頭也不回地走了。

    雖然晉襄公沒有對先軫做出什麼處罰,但是先軫自己卻一直有愧在心。

    脫卻鎧甲 獨闖敵陣 從容赴死

    秋天的時候,狄人(也做翟人)進犯晉境,先軫請命出征。

    這一次,先軫仍是先在箕地山谷中設伏兵,然後大破狄人,狄人首領被直接射殺。

    勝負大局已定,但是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現了,在派人向晉襄公報捷之後,先軫竟然獨自駕著戰車衝入了還在四處逃竄的狄人之中。

    衝入敵陣前,他說,“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

    也就是,我在國君面前失了君臣之禮,國君不降罪與我,那麼我就自己懲罰自己好了。

    認為自己失了君臣禮儀的先軫,抱著必死之心脫掉了盔甲後在狄人中左衝右突,狄人一時不可抵擋,於是“圍而射之”。春秋時期最先綻放的一代名將就此魂散沙場,用生命贖了“失禮”之罪。

    結語 春秋之“士”有大義

    也有十分客觀的人認為先軫是一個應該讓後人引以為戒的罪人,

    比如劉向就在《說苑》中寫道,“羞小恥以構大怨,貪小利以亡大眾;春秋有其戒,晉先軫是也。”

    這種議論,是針對先軫主張出擊秦軍而產生的一系列後果,比如秦晉交惡,比如晉國三面受敵因而分裂。但是卻忽視了春秋時期“士”的精神。

    經過數百年禮儀薰陶的貴族之“士”,是有著道德自律和追求人格完美精神的,以“守禮”為準繩,以“君子”自居。春秋時期本就是“無義戰”“禮樂崩壞”的前期,但仍有著先軫這種有著“羞恥心”、恪守禮法的“士”,實則難得,理應歎服。

    至於值不值得,不過是各抒己見。就像是對於楚霸王項羽。含著金鑰匙出生在揚州一玩十年的杜牧說,“捲土重來未可知”,而戰亂中顛沛流離的弱女子李清照卻在大宋衣冠南渡後發出絕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5 # 微洪範

    東周是中華歷史上人才與天才最為鼎盛的時代。諸子百家基本上構建了中華民族悠悠數千年的人文的根本。

    在這個紛亂的時世,兵兇戰禍連連,這樣出現了及成就了諸多天才將帥。我們在熟知孫子、李牧、廉頗、白起等等常勝將軍之時,往往遺失了在這些常勝將軍之前就已經是:未嘗一敗的春秋傑出統帥-先軫。

    先軫是迄今所見歷史記載的伏擊戰的開山鼻祖,是野戰的祖師。在大約的一百年後,大名鼎鼎的兵聖孫子,在其軍事思想影響,在不朽名著《孫子兵法》中寫下了軍事名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而其所開創的野戰軍事思維,在其約400年後,被秦國殺神白起所發揚光大,白起的野戰亦未嘗一敗。

    由於年代遙遠,記載先軫的詳細史料並不多。現在人們能看到其中由其指揮最為重大的戰役是“城濮之戰”與中學語文教科書說到的“崤之戰”。

    先者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得以稱霸的關鍵戰役,此戰擊敗了春秋當時的頭號強國的楚國。

    後者,相信很多人也知道是擊敗另一個強國-秦國。而先軫之死就是直接與此戰役相關。

    公元前628年一代梟雄晉文公去世,秦國藉此之機,試圖接掌後晉文公時期的霸權。在不予通告晉國的情況下,出兵並偷越晉國國境,企圖殲滅晉國的盟國鄭國。

    可惜被鄭國的情報得息,有了嚴密的防範,於是秦國改變策略先攻滅位於晉國的近鄰盟國滑國。

    偷越國境在先,滅鄰國盟國在後,這無疑是對晉國的戰爭行為。先軫當時力排眾議,主張伏擊秦軍。晉襄公接納,結果先軫率軍在崤即現在河南陝縣伏擊秦軍,此役將驍勇善戰的大秦軍兵一網打盡,主將孟明視及兩副帥均被生擒。

    由於晉襄公之母是秦穆公之女,所以秦公主懷贏勸兒子晉襄公放三將,並說:秦穆公一定也會在他們回國後,施以軍法處致的斬首…

    結果年青的晉襄公聽信母言,放走了秦三將。先軫得知,怒不可遏,責問晉襄公為什麼這麼輕易就放走將士用鮮血換來的重要俘虜,說到氣奮處,竟向晉襄公吐了一口唾沫。

    同年八月,北方犾人攻擊晉國,先軫領軍抗敵,在戰事穩操勝券之時,先軫脫去護甲,衝入敵陣,被擅騎射的犾人亂戰穿身。先軫用此以死明志。

    與歷代許多優秀的軍事天才一樣,先軫是戰術大伽,但在政治戰略層面卻認識不足。孟子說:民為貴,社謖次之,君為輕。先軫作為晉國棟樑級的軍事統帥,不留懷軍事天賦才華之身報效祖國,卻為盡這什麼君臣之禮,選擇以死來彰顯所謂的盡忠君主,卻是對國家大大的損失了!

  • 6 # 南方鵬

    先軫在軍事史上地位很高,他的戰爭指揮藝術,兩千年後從史書描述中揣測梗概也讓人歎為觀止,他是晉文公的好友及患難之臣,對晉國霸業立下汗馬功勞,一部春秋,半部晉國史,所謂五霸,都不如晉國從開始雄起到春秋結束。在晉國強盛時,先軫指揮的兩場對楚對秦的戰爭居功至偉,一場是打掉侵擾中原多年的蠻夷楚國的銳氣,另一場則一舉堵死秦國東出之路,他之所以會死亡,是謀國不顧身,激憤於國事而做出輕慢國君的舉動,在重禮儀的先秦時期,在以品德自詡的先軫心目中,是不可饒恕的罪過,因此在與狄人的戰爭中,故意自蹈死地,自己懲罰自己的不敬之罪。

    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得楚成王的禮遇,在姐夫秦穆公嬴任好的幫助下回國當上國君。秦晉是鄰國,秦國與楚國一樣也被中原諸國目為蠻夷之國,一直想借晉國內亂圖利,得地或者進入中原,先後被晉惠公父子所欺騙,兩國發生交戰,到重耳上位,兩國邦交加強,又為姻親之國,有秦晉之好的美名。國君並不只能考慮到私人感情和個人恩怨,國家利益驅使,在重耳還在世時,兩國已經出現不和諧的聲音。秦晉合兵要攻下鄭國時,秦穆公聽了鄭國老臣燭之武的說辭,認為鄭國近晉遠秦,滅亡它只會讓晉國更強,秦國無益,於是留下三將為鄭國守衛拒敵,盟友陣前反目,晉秦聯盟已近乎破產,只是重耳私德較好,沒有認真計較,才不致刀兵相見。

    先軫死亡的事就與鄭國有關,晉文公重耳去世,兒子襄公即位,正是青黃不接新老交替之時,秦穆公得到內應的報信,得知鄭國防守空虛,便打算襲擊它取得土地財帛,派出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帶領兵車400輛偷襲,誰知行軍到中途,訊息洩露,來到滑國,鄭國商人弦高得知,心憂母國而想出一計,便帶著十二頭牛拜見三帥,欺騙他們說,得知秦國出兵,鄭國國君除了加強警衛外,還讓小臣帶著這些牛前來犒師。三帥一聽,鄭國已有準備,突襲已經行不通了,便以言詞回說,為了不至勞師無功,也為了讓理由堂而皇之,在回師時滅了滑國而回。

    滑國也是周王室至親,分封的姬姓伯爵,與晉國算同宗,滅國的訊息傳到晉國,上下震動,老臣們都顧念秦晉之好和秦穆公前情,打算置之不理。這時,元帥先軫表示不同意放過秦軍。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與另一元帥欒枝展開激烈爭辯,從國事私恩說起,指出如果不行動,便會一日縱敵,成子孫百世之患,襄公接受了他的理由,出兵攻擊秦國迴歸之師,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崤之戰,秦軍孟明視等三名主將被俘虜,軍隊也全軍覆沒。

    晉襄公名份上的母親懷嬴是秦穆公的女兒,得知秦晉交兵的訊息,非常著急,向襄公請求將俘獲的三名秦將釋放回國,讓秦國去懲罰、殺死他們,如果由晉國動手,恐怕加深兩國裂痕。襄公同意了,等到先軫得知訊息,秦國三帥已離開好久渡過黃河了,先軫更加憤怒,痛斥襄公說,將士在前線拼生拼死,才打了這場勝仗,活捉敵軍主帥,你聽從婦人之言,自毀戰果,這樣下去,晉國離滅亡不遠了。說完還朝襄公吐了口水“不顧而唾”。襄公自感有錯,也不怪責他

    而先軫過後,覺得有損國君顏面,也讓自己品德受損,正人必先正己,必須就此事有個說法,請誅又怕傷了國君賢名,就借狄人攻打晉國,晉國出兵抗擊的機會,脫下甲冑,衝陣而死。

  • 7 # 水一白聊歷史

    強大的先軫

    先軫確實非常強大,如果他不自己求死,真不知道誰能在戰爭中將他擊敗並殺死。他是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

    歷史書上著名的城濮之戰,就是先軫作為主帥的成名之戰,留下的“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甚至名字比先軫本人還要大得多。還在崤之戰中這一舉全殲秦國大軍,並抓住了秦國三名主將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為俘虜,而先軫的死就和這三名俘虜有關。

    婦人之禍

    當時的晉國國君是晉文宮重耳的兒子晉襄公,而晉襄公的嫡母懷嬴則是當時秦國國君秦穆公的女兒。為了緩和秦晉關係,懷嬴求晉襄公能把那三個俘虜放回國,晉襄公也就同意了。

    可是,這事兒讓先軫知道了以後,可就不僅僅是不開心那麼簡單了。先軫跑到晉襄公面前,怒道:“我們的將士用的是生命和血的代價才換來的生擒敵方主將,卻因為一個女人的話轉眼間就給放了。你這不是長他人志氣,滅我們自己威風麼?我看啊,大晉國就要毀在你手裡了。”先軫越罵越氣,越氣越罵,最後竟還狠狠地啐了一口唾沫,然後直接就走了。晉襄公被先軫罵得也後悔了,可想再把俘虜抓回來,也來不及了,他只好又去跟先軫道歉,自己做得不好。

    一心求死

    晉襄公這麼一客氣,先軫反倒也覺得自己做得太過了,越想越自責。於是,在後來一次對狄國的戰爭中,打敗狄國後,先軫對眾人言道:“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隨後把身上的盔甲卸掉,衝入狄軍陣營,最終為狄人所殺。狄人隨後將其首級送回晉國的時候,其頭顱竟栩栩如生。

    先軫的死確實挺令人遺憾的,但是他這種精神還是非常令人敬佩,他辱罵君主,不但迎來的不是君主的懲罰,反而是君主真誠的歉意,他的自責之心久久不能去除,唯有以死贖罪了。

  • 8 # 君山話史

    先軫是春秋時代最偉大的將領之一,指揮了兩場劃時代的戰役。其一是在城濮之戰大敗楚國,為晉國霸業奠定基礎。其二是指揮崤之戰,全殲秦軍主力,一戰解決心腹之患,在此後一百年裡,秦國一直被晉國壓制著。

    然而,先軫最後的結局卻令人非常意外,在與白狄的作戰中,他以自殺性的衝鋒終結了自己的生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元帥,為什麼會以這種方式死去呢?

    這還要從崤之戰說起。

    第一,先軫向晉襄公啐口水

    崤之戰,晉國全殲秦師,俘虜秦國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但在善後事宜上,晉襄公卻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當秦軍大敗、三將被俘的訊息傳來後,晉文公夫人文嬴非常震驚。文嬴既是晉文公的夫人,也是秦穆公的女兒,她想方設法,要營救孟明視等人的性命。

    文嬴對晉襄公說:“秦國與晉國原來關係很好,都是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個人,從中挑拔離間,使兩國關係惡化。如今三人打了敗仗,秦君恨之入骨,巴不得吃其肉喝其血。不如把他們交給秦國處置,既能讓秦君殺之解恨,又可顯示晉國的寬大。”

    晉襄公剛剛繼任君位,政治經驗上欠缺了一些,給文嬴一糊弄,就糊里糊塗地答應了。文嬴以最快的速度釋放了孟明視等三人。

    這麼重大的決定,晉襄公居然沒有跟總司令先軫元帥打招呼。先軫問起對孟明視等人的處置意見時,晉襄公說:“因為文嬴夫人強烈要求,寡人已經將三人釋放,讓秦國人去懲罰他們。”

    先軫聽罷氣得渾身發抖,暴跳如雷,也顧不上形象,開口便罵:“將士們在前線以生命相拼,才把這幾個秦軍將領活捉。現在你憑那個婆娘幾句話,就把他們給放走了,長敵人士氣,滅自己威風,晉國離滅亡不遠了。我呸——!!!”說罷就當著晉襄公的面吐口水。

    第二,由於對國君無禮,先軫深感內疚

    先軫是晉軍中最有才幹的將領,是城濮之戰和殽山之戰兩大經典戰的組織者和策劃人。他的才智使晉文公把他從下軍副司令的位置一舉提拔為三軍總司令,他也不負重望地成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名將。先軫是典型的晉國武士,身上充滿責任感與榮譽感,因為晉襄公放走了孟明視等人,他大發脾氣,並當面吐口水。事後他深感後悔,認為在君主面前如此無禮,有違武士之道,罪不容赦,內心非常愧疚與自責,深陷一種不可自拔的精神病態中。

    今天的人很難理解古代“禮”的精神,禮的最高體現就是忠君愛國。為了讓大家更理解先軫的所作所為,我這裡再舉楚國將領鬻拳的例子,可以作為一個參照。

    鬻拳是楚文王時代的將領,他曾經在一些事情上與楚文王意見相左,楚文王不聽他的建議,他一怒之下,操起一件武器,威脅楚文王。楚文王見他動真格,心裡有些發毛,就只好順從他的意見,事後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君王,沒有比這更大的罪過了。”為了謝罪,他自殘雙腿。

    先軫與鬻拳都是古代武士精神的代表人物,他們不盲從君主,當君主做錯事時,他們甚至會以威脅、吐口水的手段表示不滿。然而,他們又會自動為冒犯君主而選擇自我懲罰,這種精神,是現代人所難理解的。

    第三,先軫選擇自殺性衝鋒

    當然,先軫大可以自殺謝罪,可是這樣死未免死得不太光榮,於是他選擇在戰場上戰死。

    殽山之戰後不久,白狄的軍隊入侵晉國。雖然這次入侵被晉國軍隊擊退,可是在戰鬥中,卻出現了令人震驚的一幕:晉軍元帥先軫竟然以一次自殺式的衝鋒終結了自己的生命,他最後的話是:“我是一個普通人,竟然在國君面前無禮,又沒受到懲罰,可是我必須要懲罰自己。”他脫去盔甲,衝入敵陣,最後死在亂兵之中。

    先軫智慧超群,深謀遠慮,恪守一名武士的信念,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有違武士的道德標準後,他毅然選擇了戰死沙場這樣一種特殊的贖罪方式。這一方面體現出其個人完美的人格追求,另一方面給人留下無盡的惋惜。

  • 9 # 書史煙雲

    先軫,晉國名將,有“兵法祖師”的美譽,在“城濮之戰”中,他大敗楚軍,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又在“崤之戰”中全殲秦軍,斷絕了秦國東出之念,他在幾次的大小戰役中總能做到戰無不勝,是當時華夏公認的軍事第一人,為晉國的霸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雄才,卻在最後自殺式衝鋒而死,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要想了解先軫這樣做的原因,還得從“崤之戰”說起。在這場戰役中,秦軍在崤山全軍覆沒,只有孟明視等三位主將被晉國俘虜。當時的晉國國君是晉襄公,他的母親是秦國國君秦穆公的女兒懷贏,在俘虜了秦軍主將孟明視三人後,懷贏為秦國求情,晉襄公一時心軟之下就放了孟明視三人。

    先軫聽到後大怒,當著晉襄公的面就罵並在宮殿中吐了一大口口水,說將士們拼命才俘虜了秦軍主將,而晉襄公卻聽信一婦人之言就將他們放了,晉軍將士們的血都白流了。雖然晉襄公後來後悔,但為時已晚,孟明視等人早就走遠了。

    而先軫事後也覺得自己在宮中的表現太不符合一個臣子的行為,不僅對君主無禮,而且言行舉止也太粗魯了,所以他感到無比羞愧,雖然晉襄公沒說什麼,但先軫卻始終對這件事耿耿於懷,於是在後來一場與白狄的戰爭中,先軫首當其衝,自殺性衝鋒,直至被敵人殺死。

    綜上所述,先軫之所以自取滅亡,完全就是他那複雜而奇怪的性格所致。

  • 10 # 大山裡的幼稚鬼

    不知道為什麼,作為春秋時晉國百年霸業的最大推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讓“兵不厭詐”思想成功在戰爭中運作的軍事天才,先軫並沒有得到他在歷史中應該有的待遇。

    《史記》沒有為他單獨列傳,《左傳》對他的描述寥寥數筆,後世的史學家們也選擇了對他自動無視,最終造成的結果是,現在很多人竟然都不知道歷史上曾有過先軫這麼一號人物。

    關於先軫年輕時期是怎樣的,史書上已經無從考證,不過他應該是晉文公重耳年輕時候的鐵桿死黨、是臣也是好兄弟。他跟隨重耳流亡在外,這一流亡就是十九年。

    重耳借秦軍回國成為新任國君後,先軫也跟著雞犬升天,成為晉國第六號人物,為“下軍佐”。先軫的軍事才華第一次得以發揮,是晉對楚的戰爭。

    中原諸侯眼中的“南蠻”楚國,此時囂張到了極點,一代梟雄楚成王,帶著他的軍隊兵峰直執中原,所向之處,諸侯無一能擋,好不容易楚了個有骨氣的宋襄公,稍微反抗,也被打得哭爹喊娘。

    從南而被、蔡、陳、許、鄭、曹、魯、衛等諸侯皆臣服於楚,最後只要搞定宋,就快要直接和齊晉兩大巨頭正面對決了。

    當時的齊國,隨著齊桓公的隕落,陷入內亂之中,根本無法抗衡強楚。這個帶領中原諸侯直面楚國的艱鉅任務,最終落到晉國的頭上。

    關於是否出兵,先軫是這樣對晉文公說的:

    當年我們流亡的時候,宋國曾經幫助過我們,現在楚軍圍宋,宋國危在旦夕,我們應該出兵攻楚救宋,成就一番霸業!

    晉文公猶豫了,他也想弄個霸主來噹噹,只是晉宋之間還隔著曹、衛兩個小弟,勞師遠征,有側背遇敵的危險,況且楚軍實力強大,正面交鋒也沒用必勝把握,很難搞啊。

    先軫一笑,這很好辦,我們可以先去打曹、衛、這兩個小弟被湊,楚王必不能坐視,如此,宋國之圍自解。

    先軫不愧為晉國第一大兵法家,這個圍魏救趙的妙計,後來被孫臏給發揚光大了。

    晉國遂發兵曹、先軫這一次採取了閃擊戰。

    先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到衛邑五鹿城下,守軍措手不及,陷入驚慌之中,緊接著,先軫在城下山林中插滿軍旗,來了一招風聲鶴唳,衛軍被漫山遍野的旌旗下破了膽,先軫輕易攻克五鹿城。

    恰在此時,主帥中軍將邵轂病死在軍中,正好給先軫上位的機會,晉文公大筆一揮,連升先軫六級,任命他為中軍將,統帥全軍。

    戰略要地五鹿沒了,衛都楚邱徹底暴露在晉軍面前,在先軫的強大攻勢下,衛國投降,曹國君主成為階下囚。算下來,晉軍從出發,到攻下曹、衛,一共才花了2個月。

    再接下來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晉楚城濮之戰,這一戰先軫智計無雙,不可一世的楚軍在城濮損兵七萬,大敗而逃,楚國霸業自此終結,晉國霸業自此開始。

    晉國霸業已成,自然來想要東進中原稱霸的秦穆公的敵視,曾經資助晉文公並嫁女給他,為的是干涉晉國內政,誰知晉國已經成長到威脅到自己霸業的程度,秦晉之間為霸業必有一戰。

    公元前628年,一代霸主晉文公去世,太子歡即位,是為晉襄公,恰好這時候鄭國的鄭文公去世了,秦穆公覺得機會來了,不顧老臣蹇叔反對,發兵三萬東進,遠征鄭國。

    這是一次極其愚蠢的軍事冒險行動,秦鄭之間,千里之遙,路上還要經過險峻無比的崤 函古道,隨時有被敵人伏擊的危險。

    秦軍歷經千辛萬苦,透過崤函古道,卻發現鄭國早有準備,無奈之下只好順手滅掉小國滑國,算是回去好交差。

    秦軍滅滑,弄出了很大動靜,晉國想要發現不發現他們都難,於是先軫提議,秦軍勞師遠征,正是上天賜給晉國的良機啊。

    就這樣,晉國出兵,在崤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秦軍三位主將被俘,三萬將士全部陣亡。

    先軫的這一戰,一定程度上改編了歷史程序,至此,秦穆公東進中原的戰略意圖正式宣告破產,只能朝西戎少數民族地區擴張,此後,春秋一世,秦國始終被晉國牢牢壓制,無法越過崤關半步。

    先軫押送三個秦軍主將回國,但令他想不到的是,年輕的晉襄公竟然架不住庶母秦女懷贏得勸說,把三將給放了!

    先軫那個氣啊,他質問晉襄公,氣急敗壞地當著晉襄公的面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跺腳怒道:

    我拼死拼活才捉到他們三個,你竟然因為一個女人的一句話就放了他們,縱虎歸山,前功盡棄,我們晉國總有一天要毀在你的手裡!

    責罵國君不說,還吐口水,這個事情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擱那個國家都是個死罪啊。出乎意料的是,晉襄公沒有追究,但心裡有沒有厭惡先軫,想著找機會幹掉他就不知道了。

    國君雖然沒有追究,但耿直的先軫後來反思自己的言行,他很後悔,對自己當時的衝動行為十分懊惱。

    於是,先軫出於自責,主動辭去了元帥職務。

    事情到了這裡還不算完,四個月後,晉國與白狄交戰,先軫率軍又一次大獲全勝,連白狄的酋長都被俘虜了。

    然而眼看著勝利在望,先軫突然獨自一人單騎馳入敵軍,搏殺數十名狄軍士兵後,脫去重鎧,以身受箭,最後被敵軍亂箭射死。

    先軫用世界上最壯烈的自殺方式完成了對自己的懲罰,他心底裡始終無法原諒自己朝晉襄公吐口水的惡劣行為。

    一個普通人在國君面前放肆而沒有得到懲罰,怎麼敢不自己懲罰自己?所以我借翟人之手自裁,代替君討。

    先軫在遺書中這樣寫道。一生未嘗一敗的春秋第一名將就這樣以壯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11 # 跪射俑

    怒斥襄公

    晉襄公的嫡母懷嬴是秦穆公的女兒。她請求將俘獲的三名秦將釋放回國,讓秦國去懲罰、殺死他們,以免兩國結怨過深。襄公答應了,隨即將三人釋放。

    先軫朝見襄公,問起秦國囚犯,襄公告訴他已經釋放了。先軫勃然大怒:將士們不知多少花費力氣和生命才擒獲的敵軍主將,卻因為婦人的幾句巧言而在轉眼間被輕易赦免!像這樣毀傷自己的戰果,長敵人的志氣,晉國要不了多久就會滅亡了!先軫越說越氣,頭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離開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趕,但為時已晚,秦將已經渡河。

    先軫一時盛怒,不顧尊卑而口不擇言,又當著襄公的面“不顧而唾”。然而襄公卻沒有責怪先軫,甚至還反過來為了釋放戰俘的事向先軫道歉。先軫越發自責。

    免冑殉翟

    同一年,狄人攻打晉國,晉國出兵抗擊。八月,晉軍在箕(今山西蒲縣東北)擊敗狄軍,俘獲一名狄軍首領,史稱“箕之戰”。戰後,先軫脫下頭盔鎧甲,衝進狄軍中戰死,以此討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過。狄人將先軫的首級送還給了晉國,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

    先軫以死明志,這是堅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風,是他高尚精神的體現。

  • 12 # 開心小森森

    我想應該是怕國君秋後算賬吧,與其受盡屈辱而死,還不如以一種體面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有時候我想,岳飛如果效仿先軫的死法,趙構佬兒會不會很開心

  • 13 # 常棣tandy
    一、崤之戰

    1、秦穆公最後的努力

    公元前 628 年 12 月,晉文公重耳去世,一代霸主撒手人寰。雄心被長期壓抑的秦穆公覺得機會來了,正好,三年前留守鄭國的秦大夫杞子給穆公打報告:鄭國人讓我把守他們的北城門,如果我們出兵突然襲擊,鄭國就是我們的了!這可謂是正中下懷的資訊。 於是出兵襲擊鄭國,穆公年紀已經這麼大了,再不賭一把者輩子也就沒機會稱霸了。

    於是在前 628 年這年的年底,他派大將孟明視(百里奚之子,秦國執政)、西乞術、白乙丙率領大軍向東進發。其實,戰爭之前,勝負就已經決定了。

    秦國老臣、八九十歲的蹇叔已經把情況分析得很清楚了:這樣長途奔襲,軍隊必定疲憊,而且保密工作不可能完全到位,如果別人事先察覺,基本沒有得手的希望。面對出發的秦軍,蹇叔不僅失望的大哭,他告訴孟明視:孟子,我能看見你出去,卻看不到你回來了!他告訴自己的兒子:孩子啊,晉國人一定會在殽山(今河南洛寧縣內)攻擊我們。

    殽山有兩座山陵,南面呢個是埋葬夏代國君皋帝的地方,北邊那個周文王曾經在那裡躲避風雨,你一定會死在兩座山陵之間的某個地方,我就在那裡去收你的屍骨吧!利令智昏的秦穆公對這個烏鴉嘴極其不滿:你老糊塗了,知道什麼啊?如果 70 歲就死了,你墳上的樹都一抱粗了,回家養老去吧!——孔子說:人之老時,血氣衰竭,要戒貪婪的毛病。這個話的確很有道理的。

    2、無功而返

    正如蹇叔所預料的,秦國的保密工作一點都不嚴謹。前 627 年春,秦國軍隊大大咧咧路過周王城洛陽北門。連周人看了都說,這樣紀律渙散的軍隊,怎麼去打仗呢?

    部隊行軍到滑國附近,鄭國的愛國商人弦高就發現了問題,一方面糊弄秦軍,一方面派人火速通知政府。這時候鄭文公已經去世,鄭穆公也是去年剛剛即位,馬上派人宣佈:杞子、逢孫、揚孫為“不受歡迎的人”,三個人連秦國也不敢回去了,逃亡而走。等秦國軍隊到來,發現別人早準備好了,覺得沒什麼便宜可佔,只好回去。

    又覺得空手回去難以交差,還順手滅掉了小國滑國。

    3、全軍覆沒

    正如蹇叔所預料的,秦國的保密工作一點都不到位。很快,晉國的諜報人員就把詳細資料(甚至包括蹇叔反對出兵的情況)報送到朝廷。當時晉襄公剛即位,文公的靈柩還沒有入土,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時刻,於是如何應對,在朝堂引起了爭論。

    先軫對三年前秦穆公的作為一直都耿耿於懷,機會來了,作為晉國元帥,他當然是主戰的。而欒枝(這時候已經是上軍主將)覺得,當前國內比較緊張,狐偃、文公剛剛先後去世,這時候正式和秦國決裂,恐怕不完全妥當。

    況且,秦穆公對先君文公有恩,文公屍骨未寒就打別人,有點對不起文公的意思。但先軫堅決認為:秦國在我們國喪期間發兵,本來就是不尊重我們的先君了,是他們先無理的,我們有什麼好講的。況且,一朝放縱敵人,就可能是後代幾代人的禍患,我們為後代謀慮,先君怎麼能怪我們呢?於是,襄公正式發令出擊,並聯合姜戎部落,共同攻擊秦軍。4 月,晉國人、戎人在殽山突然發動攻擊,麻痺大意的秦軍全軍覆沒,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主將五一漏網。

    4、勝利成果的喪失

    本來這是一次無可挑剔的漂亮仗,甚至比 5 年前的城濮大戰還要成功,但是這一次由於晉襄公的失誤,勝利成功被白白拋棄了。嫁給文公的秦國公主畢竟是秦國人,現在為秦國說話了,她對襄公分析,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是罪魁禍首,秦國君還是不錯的。如果把他們“引渡”回去,秦國會自己懲辦他們,那麼秦晉之間的關係就依然良好,晉國就不會喪失一個重要盟友了。

    二、先軫之死

    1、先軫的憤怒

    第二天早上先軫上朝,正準備和大家研究如何處置秦國的俘虜。卻聽到襄公對自己說:夫人要求放人,我照辦了。這一下先軫的確惱火了,自己親手創造是戰爭成果白白喪失了不說,日後會有多大的麻煩啊!

    於是他對新君發火了:夫武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

    這席話向機關槍掃射一樣出來了,氣勢逼人,一點沒留什麼面子。那口氣真的還不好翻

    譯,大概是說——將士們浴血戰鬥在疆場上抓住了他們,現在你因為一個女人就在國內給放了,丟失自己的戰鬥成果去幫助我們的仇敵,晉國快完了!還覺得不解氣,他狠狠對著國君啐了一口。

    一陣頭暈之後,襄公也回過一點味來了,趕忙派自己的老師陽處父去追,但是到黃河邊,敵人已經在船上了。陽處父倒是反映神速,馬上解下架車的馬匹,對著船喊:三位,我們國君怕你們走路累,給你們送馬來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剛從鬼門關回來,哪裡還會再上當?他們對陽處父說:謝謝了!如果我們回去被國君殺了,沒什麼好說的;如果還用我們,三年之後咱們再來報答晉國的恩情吧!誆騙俘虜上岸不成,陽處父只好回來。

    2、選擇最有尊嚴的死法

    氣話是說了,唾沫也吐了。回來後,先軫卻是寢食難安:是的,自己的言行的確是為了國家,沒有一點別的意思。但是新君剛立,作為第一大臣,自己帶頭這樣不把國君放在眼裡,別人會怎麼看,怎麼想怎麼做呢?這就是自己對國家的忠嗎?國君寬容,不處分自己,如果

    自己這樣心安理得的接受寬容,將來晉國會怎麼樣呢?

    就在這一年八月,晉國與逐漸囂張翟人開戰。先軫的軍隊又一次大獲全勝,晉國的軍、政治新秀郤缺還俘虜了白翟的國君。戰爭的最後時刻,看到自己最後一戰即將順利完成,先軫脫去盔甲衝進敵人的軍隊,“主動”死在了敵人的手上……

    這就是他 4 個月痛苦思索的決定。對於一名將軍,死在疆場上是一種光榮,同時這個光榮的選擇也讓晉軍、讓所有的人徹底相信了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可以想象,這個崇高的死亡選擇對於當時人們心靈的震撼。《左傳》記載,敵人後來歸還了先軫的首級,死後的他“面如生”。不禁聯想到《三國演義》對關羽的相似描寫——這也許是中國人表達崇敬的一種特殊方式吧。

    先軫是春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他在外交謀略、戰爭部署戰略方面的才華都是驚人的。而在政治方面,文公時期執政的一直是狐偃,可能先軫是個比較純粹的軍事家,但是從城濮之戰他表現的出的政治才華與詭異手段來看,我們真的不能否認他的政治謀略。最合理的解釋是,晉文公作為一位霸主型的國君,與其他強有力的統治者一樣,他是不會喜歡下面有一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大臣的。

    而在襄公即位後,先軫面臨著比 8 年後的趙氏有利地多的機會,而他和他的兒子之所以沒有增強自己的權力,則完全是出於其固有的道德品質。

    晉國軍政合一體制的確立,是在 8 之後由趙氏實現的。趙氏的價值選擇和先軫決然是不同的,所以他們最終能化家為國,而先軫得到的,卻是 2600 年無數人由衷的喟嘆——性格決定著命運。

    (正文完)

  • 14 # 尚宮女史

    先軫是晉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先後為晉國贏得了與楚國的城濮之戰和與秦國的崤之戰,輔佐晉文公成為一代霸主,但因為對晉襄公將秦國的三名將領歸還而對晉襄公不敬,自己脫下頭盔和鎧甲而衝進狄軍中戰死,捨身盡臣節,這樣的死著實震驚了世人。

    先軫是晉文公的最早追隨者之一,晉獻公晚年為了讓小兒子成為太子和防止曲沃代翼事件再次發生,對太子申生、夷吾和重耳展開追殺,太子申生自殺,而夷吾與重耳逃往他國,開始了流亡之路。

    尤其是重耳,離開晉國之後開始了長達十九年之久的流亡生涯,當然,他並非是一個人,身邊還是至少五人之上的一個小團隊,他們都是重耳的追隨者,都希望將來有一日重耳能夠回到晉國成就一番事業。

    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重耳才撐過了十九年,一度想在齊國生活一輩子的重耳也不得不不忘初心的繼續流浪,最終等來了機會被秦穆公護送回了晉國,這就是後來的春秋霸主晉文公。

    晉文公成為晉國國君之後,這些曾經的追隨者就成為晉文公身邊最受寵愛的卿大夫,很多都被編入三軍六卿中。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文公求救。這對晉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但楚國實力強大,晉文公實際上沒有信心和楚國一戰,但宋國求救,如果置之不理,那以後就很難取信於諸侯了。

    所以就這件事,晉文公召開了一次會議,有人不建議去救宋,山高路遠而楚軍又太強,但也有人建議救宋,這其中的代表就是先軫。

    先軫對晉文公分析了晉國必須救援宋國的原因,即“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意思是:一來晉文公在外流亡的時候,宋襄公曾好好接待過晉文公,這恩惠不能不報;二來宋國在晉楚之間選擇了晉國,如果晉國出兵救援了宋國,就會在列國間樹立威信,這對晉國的霸業只有好處。

    狐偃也認為應該救宋,並且還提出了可以攻打楚國的小弟曹國和衛國來救援宋國,於是晉文公決定出兵救宋。

    晉文公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實行三軍六卿制。每軍有將、佐兩卿,而中軍將是老大,即正卿,後來更是成為晉國的執政卿,掌握軍政大權。

    晉文公原本想讓趙衰為中軍將,但趙衰拒絕並推薦了郤縠,所以三軍六卿的第一任期內的六卿是這樣的:郤縠為中軍將、郤溱為中軍佐;狐毛為上軍將、狐偃為上軍佐;欒枝為下軍將、先軫為下軍佐。

    這也是晉國攻打曹衛而救宋的三軍設定,在戰爭中,先軫很快就立了大功,晉國開始進攻曹國和衛國之後,晉國按照先軫的謀劃,很快就攻下了衛國的五鹿。

    不久之後,中軍將郤縠去世,晉文公提拔先軫做了中將軍,成為晉軍的老大,指揮這次大戰。當晉軍攻進曹國都城之後,宋國也支撐不住了,再次求助於晉國,對於晉楚之戰是否要一戰,晉文公是有猶豫的,他怕秦國和齊國會趁機出兵攻打晉國。

    這個時候先軫再次提出建議:先讓宋國去賄賂齊國和秦國,說服兩國做和事佬,為宋國勸說楚國退兵,另一面,晉國控制住曹國的國君,逼著曹國和衛國將部分土地劃給宋國,以此激怒楚國,讓楚國拒絕秦國和齊國的調停,到時候,齊國和秦國必然會和晉國站在一邊,晉文公同意了先軫的建議。

    雖然後期楚國也曾有過謀劃,但都被先軫識破,於是很快晉楚城濮之戰就開始了。

    城濮之戰雖然發生了春秋初期,但已經摻雜上了陰謀,比如,戰場上,晉軍用虎皮蒙在馬身上,讓楚軍產生了懼怕的心理,而且晉上軍和下軍都佯裝不敵而撤退,引楚軍追擊,而先軫領中軍攔腰襲擊楚左軍,很快子玉所率領的楚軍就現出敗績,不得不撤軍,城濮之戰以晉軍獲勝而結束。

    而城濮之戰的勝利,成為晉文公取得霸主地位的重要一戰,這一戰,先軫功不可沒,其在戰場上所表現出來的謀略是相當先進的。

    這是先軫的成名戰,此後他還領導了對秦國的崤之戰。崤之戰發生的時候,晉文公剛剛去世,實際上,正是晉文公的去世,讓秦穆公看到了機會,試圖東進爭奪霸主地位。晉襄公剛繼位,秦穆公就發兵攻打鄭國,後來雖然鄭國沒有被攻下,但秦軍在回軍的過程中,還是滅掉了晉國的小鄰居滑國,這讓晉襄公很是生氣。

    先軫也決定給秦軍一個教訓,決定出兵阻擊秦軍,他力排眾議出兵,在崤埋下伏兵,將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就連秦國的三位將軍也都被晉國俘虜。

    先軫的這一戰,粉碎了秦國東進圖霸的意圖,戰後,晉襄公想要殺死秦國的三位將軍,但晉襄公的嫡母也就是晉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兒懷嬴站出來說服晉襄公將這三人放回了秦國。她雖晉襄公表現,他們回去後肯定會被秦穆公除掉,讓他們自己殺自己人不是很好嗎?

    晉襄公覺得有道理就將他們放了回去,先軫知道後,對著晉襄公發了大火,說:“武伕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墮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說完還不解恨,更是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才離開,先軫這麼一說,晉襄公也反應過來,趕緊讓人去追,結果那三人已經渡了河,追是追不回來了。

    晉襄公為此事還向先軫道歉,後來先軫消了氣,覺得自己的行為不是一個合格的臣子的表現。

    雖然晉襄公沒有責怪他, 但他自己原諒不了自己,他自己說:“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所以當北狄攻打晉國,被晉軍打敗之後,先軫脫下自己的頭盔和鎧甲,直接拿兵器衝進了狄軍中,主動赴死,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殺,是他對自己不敬國君的懲罰。

  • 15 # 不書公子

    晉文公執政期間,設立了“三軍”制度。公族分支先氏因為先軫擁戴晉文公有功,成為了最早的晉國六卿之一——晉文公重耳少年成名,身邊有五位非常有才德的朋友,先軫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晉文公的“發小”,先軫不僅在晉文公逃亡他國時忠誠追隨,晉文公回國即位後,先軫更是為締造晉國的“霸主”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先軫領導的第一戰,是聞名史冊的晉楚“城濮之戰”:

    繼周王室式微,齊國曆齊桓公一代而衰,秦國偏居西北、尚無資本在中原安身立命後,晉、楚兩國,成為了圖霸中原的角逐者。 公元前633年,為扼制日益強大的晉國,楚成王率陳、蔡、鄭、許聯軍攻宋,宋國不敵,派使者求晉國出兵求援。

    晉文公年輕時曾逃亡到宋國和楚國,受過兩國的恩惠,所以對是否救援宋國一事非常糾結,便召集了先軫、狐偃等肱骨之臣共同商議。先軫認為如果晉國不出兵援宋,會直接影響到晉國所樹立起的威信,不利於以後稱霸,所以必須出兵。此議深得晉文公和其他大臣贊同,晉國發兵,先軫以下軍佐的身份出征。

    晉國軍隊一路高歌猛進,在先軫的率領下(晉國出兵不久後,中軍將郗縠去世,先軫接任中軍將)連下曹、衛二國(晉國與宋國中間隔著的小國,為楚國附屬國,晉國借道不從後,乃揮軍攻克),並設計穩住了齊、秦兩國,楚成王見勢不妙,率軍撤回楚國,留下大將子玉領兵,駐紮在宋國,並交代子玉不要與晉國開戰,子玉不服,“城濮之戰”開打:

    交戰中,晉國主動後撤九十里地,既兌現了當初晉文公承諾楚成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又佔據了有利地形,一舉兩得。楚軍輕敵,最終大敗!晉國一戰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晉文公被周天子冊封為“侯伯(諸侯之長)”!

    四年後,晉文公去世,秦國君主秦穆公趁晉國國君新喪,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名將不遠千里領兵攻打鄭國,嚴重威脅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晉國君臣經過商議,決定出戰秦國。最終,先軫在崤山一帶設伏擊敗秦軍,秦軍三萬人全軍覆沒,三位主將被俘。

    崤之戰,令秦國東出計劃破產,只能向西擴張。晉國的霸主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

    “孟西白”三將雖身陷囹圄,但命不該絕。因為晉襄公的嫡母懷嬴為秦穆公之女,不忍看到兩國過分交惡,就力勸晉襄公釋放了“孟西白”三將。

    先軫知道此事後,在晉襄公面前發飆了:犧牲了那麼多將士的性命,才抓回這幾個重要人物,你怎麼就輕易地把他們給放了呢?先軫越說越氣,最後當著國君的面啐了口唾沫,扭頭就走。

    晉襄公幡然悔悟,不僅沒有怪罪先軫,反而主動向先軫道歉。晉襄公的讓步,讓先軫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更加愧疚。

    同年,白狄進犯晉國邊境,被先軫領兵痛擊,晉國大獲全勝。但在最後一刻,先軫突然單騎衝入狄兵陣中,接連殺死很多狄兵後被亂箭射死。

    先軫終究沒能饒恕自己,君臣尊卑有別,自己以下犯上,是違背了倫理綱常的。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先軫是那個時代一顆璀璨的星,其表現出來的邦交謀略和軍事水平,相比較同時期呆板陳舊的思想,更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其忠勇節義,亦可歌可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想到遲早都要去另一個世界,頓時就覺得事業、金錢……沒意義,心裡特別悲哀?大家面對這個問題,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