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劉備仁義只是在他落魄時,後來進取西川后,他徹底變了。白帝城託孤,劉備真的信諸葛嗎?會不會在其帳後佈下刀斧手?談談你們的看法吧。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劉備是相信諸葛先生的,幾十年朝夕相處,同生共死的奮鬥歷程,既便諸葛取而代之,也是正常行為。況孔明先生,忠心可昭日月,根本就相信他的人品,德性。何必百埋伏一說。

  • 2 # 銘記恩澤方

    劉備一生最信任的合作伙伴,除了關張就是孔明瞭,白帝城託孤,玄德對孔明應該是託付了身後的全部,當然,要說劉備一點也不設防也讓人難以相信,尤其是說到“你可取之”四個字,看出了什麼叫梟雄!同時也嚇壞了諸葛亮---是孔明看清了(願鞠躬盡瘁死而後矣)的劉皇叔競是如此看我孔明的,所以,儘管埋伏刀斧手的可能性不大,但劉備的後手不能說沒有,要不,後來朝中對孔明陽奉陰違甚至指揮不靈者怎麼那麼多!?

  • 3 # 那就投降輸一半

    不完全信任,《三國志》有記載白帝城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講了這麼幾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是劉備在客套,既然劉備如此仁義,諸葛亮又怎麼好意思背信棄義呢。

    如果劉備真的信任諸葛亮,怎麼同時又召見了李嚴,讓李嚴為副手。

    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嚴就是負責糧草,國家打戰,糧草最為重要,其實就是讓李嚴控制糧草來扼制有兵權的諸葛亮,怕諸葛亮有什麼疑心。

  • 4 # 歷史的星空9527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白帝城託孤泣曰:“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所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足見劉備對與諸葛亮的坦誠和信任,也有人說這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其實帳外早已埋伏刀斧手。

    那麼劉備是否真心相信諸葛亮?其言語是否只是擔心兒子劉禪繼位後,諸葛亮大權獨攬,成為第二個“曹操”。其實帳外早已埋伏刀斧手,如果諸葛亮有二心,就先替兒子除掉。我認為斷然不是,劉備沒有必要試探,劉備是相信諸葛亮。

    首先劉備對諸葛亮是有知遇之恩的,諸葛亮自從加入劉備集團就屢獻奇謀,功勳卓著,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二人情同手足。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劉備也曾說自己得到了諸葛亮如魚得水,而諸葛亮隆中對道破天機遇,讓劉備看到了匡扶漢室的希望。諸葛亮確實不負重託,跟隨劉備屢立奇功,拒曹仁、戰新野、敗當陽、走夏口無不展示出諸葛亮超凡脫俗的軍事才能,舌戰群儒、火燒赤壁、巧奪荊州盡顯諸葛亮用兵如神、神機妙算。更讓劉備對其愛不釋手、如獲珍寶,後來在諸葛亮的建議指導下劉備又攻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顯而易見諸葛亮對蜀漢和劉備的貢獻無人出其右。

    其次,伐吳失敗後,蜀軍全軍覆沒,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際”。此時試探懷疑諸葛亮,無異於加大內部矛盾,加速蜀漢滅亡。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大將人才殞沒,荊州軍集團幾乎消耗殆盡,荊州又被東吳佔領,劉備入蜀不久,益州本土人士本來就不認可劉備,更何況是無德無能的劉禪。因此益州集團和荊州集團的矛盾必然不可調和。劉備與其說是託孤,還不如說丟下一個爛攤子——積貧積弱的蜀漢,在此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劉備還對諸葛亮懷疑試探,難免會喪失民心,相比之下,我更相信劉備是真心實意託孤。

    最後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在彌留之際,所說的話都是發至肺腑的,因此劉備不會暗藏刀斧手,不會殺諸葛亮。

  • 5 # 布衣學史

    自劉備於公元207年“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出山相助,至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君臣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劉備無比的信任和支援諸葛亮,而諸葛亮也為劉備的革命事業盡心竭力。

    白帝城託孤之時,劉備總體上還是信任諸葛亮的,反向思考劉備離世之後,也沒有一個人能如諸葛亮那樣,有如此高的威望,能輔佐劉禪維持蜀漢政權。所以,關於託孤之時,劉備在帳外埋伏有刀斧手,這純是低智商的陰謀論。

    但劉備對身後事,還是有一些擔心的。託孤時,他把諸葛亮與曹丕相比,就是提醒諸葛亮萬不可做出謀逆篡位這事。又說到:“如果劉禪不才,不可輔佐,諸葛亮可自立為帝。”這是給諸葛亮加上了一些道德的砝碼,以保蜀漢和劉禪的安全。

    同時,劉備選定的託孤之臣,除諸葛亮外,還有李嚴。劉備的如此安排,也是希望身後之事,蜀漢能有個權力的平衡。綜上所述,劉備白帝城託孤的陰謀論不足信,說劉備對身後事不擔心,也不足憑!

  • 6 # 戰利88

    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後期發家的蜀國,因為諸葛亮,劉備才能得到富足的荊州,抵禦曹軍,逆襲成功。

    對諸葛亮是最信任的,劉禪沒什麼才能,劉備說了句,汝可取而代之。

    怎麼能想出這樣的問題,無語

  • 7 # 財運亨達

    劉備對諸葛亮總體還是很信任的。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也是最適合的託孤物件。但劉備在託孤時拿諸葛亮和曹丕對比,並說,假若劉禪不堪大任,諸葛亮可自己取代劉禪稱帝。從這裡可看出,劉備對諸葛亮還是不能百分之百放心的。最後他讓李嚴和諸葛亮一起成為託孤大臣 ,也有對諸葛亮制衡的意思。但要說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埋伏下刀斧手,是絕對不可能的。只能是一笑談。

  • 8 # 帝荒

    按新三國電視劇來說。肯定是埋伏了刀斧手的。

    首先劉備就有試探孔明的意思,讓他如果覺得啊鬥不行就取而代之,這是多此一舉的,那個君王會希望自己打下來的江山改姓,再說劉備到後期哪裡還有匡扶漢室的念頭?如果劉備說讓孔明把啊鬥取而代之的時候孔明有一點猶豫,刀斧手立刻會取他性命

  • 9 # 山中散人F

    劉備在三國中稱得上一代雄主,有容人雅量且深喑馭人之道,如長板坡摔阿頭—收賣人心,但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不接受宗親劉表禮讓荊州,又顯示了忠厚仁慈之心,三顧茅廬展現了禮賢下士的至誠胸懷,對孔明的為人忠誠劉備深信不已,所以白帝城託孤是對孔明絕對信任,不存在埋伏刀斧手。

  • 10 # 午夜奢華

    當然不會,想什麼呢?

    劉備一個快死的人了,還埋伏刀斧手幹什麼,就算諸葛亮有不臣之心,難道其他人就沒有不臣之心了?你殺的完嗎?

    劉備夷陵之戰把自己的家底全部賠光了,還有什麼東西能留住人才?諸葛亮要想投降曹丕孫權絕對大受禮遇。

    要知道諸葛亮死後家產只有幾百棵樹十幾畝地,誰能有他這樣的鞠躬盡瘁?

  • 11 # 墨白炫

    劉備知道,自己死後,那個不爭氣的兒子守不住江山,只能依靠諸葛亮!“孤走後,子嗣若輔則輔,若其不才,丞相可取而代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劉備的兩個高明處,第一他知道自己的兒子是什麼樣,吃喝玩樂還可以,當帝王還是算了。所以想讓諸葛亮當皇帝,你有匡扶漢室的本事,這個皇帝你來當,只要別虧待我的兒子就行。第二,古代亡國之君好一點的結果是當個老百姓,差一點直接滅族。劉禪什麼樣,劉備心裡明白,所以讓諸葛亮去當這個皇帝,當好了你就是明君,當不好跟劉家也沒關係。所以劉備很聰明,諸葛亮也不賴,任劉備好說仔說就是不當皇帝。所以說能做到皇帝的人那一個又是簡單的人物啊!

  • 12 # 秦歌亂彈

    劉備在臨終託孤時不可能埋伏刀斧手。劉備不管是否相信諸葛亮都不會在當時殺他。

    一、殺了諸葛亮只會加速蜀國的滅亡,不殺諸葛亮的話,劉禪還有機會做長久皇帝。

    劉備託孤之時,蜀國已經人才凋零,除了諸葛亮,還有誰能扛起對抗吳國和魏國的大旗?所以,劉備不會殺諸葛亮,當時蜀國傾全國之力討伐吳國失利,已經是強弩之末,

    蜀國核心劉、關、張已死,一旦諸葛亮再死了,整個蜀國的創業團隊就全軍覆沒。實質上蜀國已經不姓劉了,不說吳國和魏國聯手,任何一個都能滅了蜀國。

    二、諸葛亮並沒有做王的打算

    《隆中對》 寫到:“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管仲、樂毅,這兩人都是當時的股肱之臣,都不是自己要稱王的人。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也是在才能上認為可以和他們相比較,並沒有做王的打算。

    三、劉備給諸葛亮下了套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源不才,君可自取。”

    大致意思是,劉禪能輔佐就輔佐,如果劉禪才能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

    劉備這樣一說,就是讓諸葛亮表態。諸葛亮總不可能說,我根據以後情況取而代之吧。諸葛亮肯定會當著其他人的面說,我絕對會忠心耿耿的輔佐劉禪。

    劉備還是有大智慧的人,他這樣設計就把諸葛亮自己裝進去了。如果諸葛亮以後違反自己的諾言,自己做王,天下誰還服他?

    綜合來看,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不會安排刀斧手殺諸葛亮。

  • 13 # 宦官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分歧,其實就是《三國演義》是一部“三觀”更正的著作。

    《三國演義》裡貶曹而捧劉,這是強調血統論的重要性,所以《三國演義》是認同門閥世襲這樣制度的,這也是千百年儒家文化薰陶的結果,中國的王朝強調立嫡長子的傳統,就與遊牧民族立幼子的文化大相徑庭。

    既然有了合法性血統純正的劉皇叔,那麼必須需要一位鞠躬盡瘁的文臣代表來輔助他,否則這個故事就不完美了。於是《三國演義》著力刻畫諸葛亮的形象,幾乎把老諸葛同志各項屬性都點滿了,能文能武,忠心不二。諸葛亮足智而近妖。

    那麼諸葛亮有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呢? 答案是肯定的,諸葛亮同志是沒有的。

    現在從小雙修文理的中國少年們,是很難理解以往私塾啟蒙制度下,熟讀四書五經科舉少年們的想法的。

    概括起來說,讀書人的理想是“朝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就是要當官,當文官。個別牛逼的人可能理想是做聖賢,向孔子孟子看齊,那個太難。

    那麼身份是文官,即便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那身份仍然是臣子,作為臣子就要對君王國家負責;作為臣子那麼畢生的精力就應該投入到輔佐君王,讓君王成為千古流芳的明君。

    這就是一個讀書人的最高理想,這也是諸葛亮同志的理想,所以他畢生的理想就是輔佐君主,文治武功。這個理想讓他在三個國君之中選擇了劉皇叔,這個理想讓他在劉皇叔死後仍然兢兢業業輔佐阿斗。

    名聲對當時的人是很重要的,所以諸葛亮是不可能在劉皇叔死後自立為王,取阿斗而代之,都完美先生了大半輩子,怎麼能夠在最後的幾年晚節不保?

    另外來說,諸葛亮沒有自己拉一波隊伍,搞軍閥割據,也已經說明他自己早年就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著明確規劃,他就是要做名臣,他就是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般人這種情結叫做迂腐,但是在名臣身上,這的確是令人感動的一種氣節,比如文天祥同志,比如於謙同志,而且這些名臣都是從小立志的,這充分說明從小樹立偉大理想對一個人人生軌跡的影響。

  • 14 # 中華大仙ChungHwa

    有沒有刀斧手不知道,不過我認為,劉備對諸葛亮是信不過的!

    劉備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實包含了三種可能的意思:

    第一種,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也就是說,劉備的確覺得劉禪這個兒子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如果劉禪這個皇帝做得不合格,諸葛亮可以把他廢了,自己做皇帝。

    第二種,是諸葛亮自己決定政務。

    意思就是,如果劉禪和諸葛亮在朝政上有分歧,諸葛亮可以自己決定怎麼處理朝政,這意味著諸葛亮有輔政的權利。

    最有可能的,是第三種情況:劉備試探諸葛亮!

    沒有哪個皇帝會把江山讓給一個異姓的人來坐的!

    這不僅是皇帝個人的私慾,同時也是皇帝背後龐大的利益集團的事情。

    做皇帝不是過家家,想誰做就誰做,想讓給誰就讓給誰!這在政治上是根本行不通的,也不會被當時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接受的。也就是說,這個皇位,不是你劉備說讓就能讓出去的。

    何況,劉禪不傻!根據正史記載的內容,劉禪是一個非常精明、非常懂得駕馭群臣、維護統治的皇帝。

    所以,劉備的“讓”是假,“試探”是真。

    入蜀以後,劉備和諸葛亮之間開始出現巨大的政治分歧。諸葛亮仍然追求著“興復漢室”夢想,而劉備只想自己做皇帝了。劉備稱王,諸葛亮反對;劉備稱帝,諸葛亮也反對!

    所以劉備就是要在臨死之前試探諸葛亮,並且逼迫諸葛亮親口承諾,永遠忠於蜀漢,輔佐劉禪!

  • 15 # liu校

    白帝城託孤之時,劉備總體上還是信任諸葛亮的,反向思考劉備離世之後,也沒有一個人能如諸葛亮那樣,有如此高的威望,能輔佐劉禪維持蜀漢政權。所以,關於託孤之時,劉備在帳外埋伏有刀斧手,這純是低智商的陰謀論。

    但劉備對身後事,還是有一些擔心的。託孤時,他把諸葛亮與曹丕相比,就是提醒諸葛亮萬不可做出謀逆篡位這事。又說到:“如果劉禪不才,不可輔佐,諸葛亮可自立為帝。”這是給諸葛亮加上了一些道德的砝碼,以保蜀漢和劉禪的安全。

    同時,劉備選定的託孤之臣,除諸葛亮外,還有李嚴。劉備的如此安排,也是希望身後之事,蜀漢能有個權力的平衡。綜上所述,劉備白帝城託孤的陰謀論不足信,說劉備對身後事不擔心,也不足憑!

  • 16 # 淺夢微醉

    個人覺得,白帝城託孤,劉備是沒有安排刀斧手的,原因有二 1、劉備夷陵慘敗,國力大損,不管曹魏還是東吳都對西川虎視眈眈,阿斗的本事劉備是清楚的,可能不抵抗就投降了,還怎麼興漢室,當下一旦劉備駕崩,蜀國必定內亂,劉禪不可能協調好內部的事情。必須有諸葛亮這樣的良臣,才可以很好的輔佐劉禪,才能很好的穩住蜀漢大局。2、劉備知道諸葛亮的為人,也知道他鞠躬盡瘁忠心輔佐,劉備能有現在的地盤勢力,諸葛亮功不可沒。諸葛亮面對君可自取一定會百般推辭。這樣的人劉備是信任的,所以沒必要安排刀斧手,讓自己陷入不義。

  • 17 # 寵溽吥驚

    其實劉備玩弄權術的本事不低於曹操,只不過風格不一樣,劉備肯寄人籬下煮酒論英雄,肯當面摔阿斗拉攏趙雲,肯三顧茅廬招募諸葛亮,肯哭等等,說明劉備喜歡忍辱負重以退為進,他勸諸葛亮自立恰恰說明他了解諸葛亮,勸立這話一出口,直接堵死了未來這種可能性,託孤時同時招見了李嚴,李嚴雖是荊州人,但屬於益州派系,與諸葛亮荊州系可以分庭抗禮,互相制約,所以實際上劉備死前大局已安排好,如果向有些人說的暗藏刀斧手,那如果諸葛亮死了,荊州派系就被打壓,益州派系抬頭一家獨大,與劉禪地位不穩,所以劉備當時只是敲打一下諸葛亮,那個時候不可能殺了他。

  • 18 # 桂湘股份

    同舟會覺得當時劉備在託孤的時候不可能埋伏著刀斧手,當時天下三分,如果劉備殺掉諸葛亮,那麼蜀國一定會滅亡,如果劉備不殺諸葛亮,諸葛亮就有可能帶領蜀國,讓漢室復興,所以殺掉諸葛亮對劉備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並且就算當時的劉備有心想要殺掉諸葛亮,他也無力埋伏刀斧手。當時劉備纏綿病榻,諸葛亮可謂是大權在握,如果諸葛亮但凡有一點異心,那麼劉備,絕對沒有還手之力。諸葛亮在輔佐了劉備這麼久之後,已經贏得了劉備身邊人的信任和敬重,當時劉備手下的大將對諸葛亮可謂是言聽計從。我相信諸葛亮也不會傻傻的,一直輔佐一個懷疑自己的君主吧,諸葛亮那麼有才學的人,很專心的為劉備考慮,事事以蜀漢為先,肯定看中的是劉備對他的信任,而如果這信任是假的,諸葛亮又怎麼會看不破呢?

    所以當時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君臣情誼肯定非常深厚,且不說劉備根本就沒有能力殺死諸葛亮,就說劉備對諸葛亮的全心全意的信任,他就不會想要殺掉諸葛亮。因為他內心深處清楚的明白,蜀漢的未來掌握在諸葛亮的手裡,如果在那個時候就把諸葛亮殺掉,蜀漢必亡。在自己死後,自己的繼承人又沒有有謀略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肯定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被魏國或者東吳吞併。

    而哪怕諸葛亮有異心,最壞的結局也不過是蜀國滅亡而已,但是要是諸葛亮,在自己死後還能全心全意輔佐自己的兒子呢,這就為蜀國帶來了一線生的希望,所以劉備是斷然不會傷害諸葛亮的。

  • 19 #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SV

    埋伏刀斧手是歷史劇的慣用演繹手法,在真實世界裡,要殺人不必總是藉助暗藏刀斧手茶杯落地一躍而起當場血濺三步。劉備當年託孤時的真實心境無從得知,不過根據目前史料記載的當時事態環境,不管信不信得過諸葛亮劉備已沒得選擇,只有託孤一條路,身後事只能聽天由命。

  • 20 # 雲跡樂談

    白帝城託孤歷來有個爭論的焦點,一種認為劉備推心置腹感召諸葛亮,君臣魚水之情;一種認為劉備對諸葛亮暗含猜忌,逼迫他發毒誓。我個人更偏向於第一種觀點。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一是十六年君臣患難見真情。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而諸葛亮卻選擇了微末時的劉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劉備這個人的肯定。而十六年來朝夕與共、休慼與共,劉備和諸葛亮還不瞭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所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認為託孤時君臣之間同心同德,堪為楷模。

    《三國志》載:“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二是託孤的關鍵處在於要選對人,玩陰謀手段不光多餘,有時還會起到反效果。如果推託選的人是忠良之臣,那就用不著試探;如果選的人是謀逆之臣,那試探反而會刺激他走向篡奪之路。劉備和諸葛亮多年相處,肯定都清楚對方的秉性,而且兩人都是聰明人。在聰明人眼裡,這種拙略的試探只會顯得多餘且適得其反。試想,如果劉禪多疑且魯莽,諸葛亮威望能力低些,劉備這些話,足以為蜀漢高層埋下巨大的隱患。以劉備之英明,不可能不懂這些,最後也只是真情流露,真心託付。

    三是在蜀漢岌岌可危的形勢下,劉備別無他選。在關羽玩脫失去荊州,劉備夷陵之戰輸光家底後,蜀漢已經到了危險的境地,就像諸葛亮《出師表》所言“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漢面臨的最緊要的問題是活下去,因此對東吳恨欲狂的劉備為了獲得喘息之機、為了使曹丕有所顧忌,和東吳重新聯盟了。

    而劉備所留的蜀漢完全就是個爛攤子,國內並不是鐵板一塊,派系林立,有荊州系、東州系、益州土豪派等,年輕資淺的劉禪很難駕馭。對外劉禪帶領孱弱的蜀漢對敵曹丕帶領的曹魏和孫權帶領的東吳。結果顯而易見,劉禪哪是曹丕和孫權的對手,主明國強兩方面蜀漢都輸於魏吳。蜀漢可謂內憂外患。而龐統、張飛、黃忠、法正等能臣忠臣都早已去世,劉備能放心託付的既忠且能的人除了諸葛亮也再無他人。

    在這種局勢之下,劉備也不想看到拼搏半生的基業毀於一旦,只有先活下去才能談集團內部利益如何分配問題。劉備唯一的辦法就是全權委託諸葛亮,並拉攏東州系首領李嚴聯合輔政先謀生再圖強。

    白帝城託孤事件既要分析君臣之間的關係,也要考慮特定的時代背景。劉備只能對諸葛亮推心置腹,勸諸葛亮可輔可取。而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為蜀漢奉獻了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人的眼裡是不是隻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