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殷a半仙
-
2 # 大國布衣
宋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地位高但封國小,一直處在列強的夾縫中,宋襄公成為春秋五霸更是被後人認為是名不副實,宋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霸國 。
地位尊崇,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國宋國的開國國君微子啟是商紂王帝辛的長兄,對紂王忠心直諫,紂王不納後便離開鎬京。周武王滅商後,徽子啟被周武王分封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國號宋,可以享有在封國內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的特殊待遇。宋國是周朝分封等級最高的諸侯國,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
所謂的“二王三恪”,是指周朝建立後分封前代三朝的子孫,給予他們以王侯的名號,稱為三恪,以示敬重。因之虞、夏、商之後分別被封於陳、杞、宋,其地位要遠高於其他諸侯國。但是周武王僅以地位相拔,卻對他們的封國土地卻並沒有大肆封賜,因此陳國、杞國和宋國的封國都不大,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是成為二流的小國。
這其中又屬宋國的封地最大,《漢書.地理志》記載:“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宋國的版圖相當於今天河南東部、江蘇西部部和山東西南部之間,面積大約十萬公里,在當時已經算是很大的諸侯國,而且土地肥沃,物茂人稠,屬於膏腴之地。
但是宋國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已經衰弱,以前的諸侯國開始不斷壯大,一直處在四戰之地的宋國變成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的戰場,宋國的日子變得越來越不好過。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爭霸時,夾在中間的宋國更是戰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爭,真是苦不堪言。
“春秋小霸”宋襄公,霸業不成反被抓宋襄公是宋國的第二十任君主,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五霸之中齊桓公、楚莊王、秦穆公、晉文公都是公認的霸主,宋襄公這個小國諸侯,在大國環繞下連自保都是問題,怎麼看著都不像是當霸主的料。
作為春秋首霸的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了五公子奪位的內亂。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齊桓公死前曾囑託宋襄公照顧太子昭,現在太子昭有難,宋襄公自然義不容辭,於是率領曹國、衛國和邾國等四個小國的人馬,湊起了一支軍隊,在齊人的裡應外合下,很快就平息了齊國內亂,太子昭被擁立為齊孝公,宋襄公由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很有野心,特別是在幫助東方大國齊國平定內亂後更是自信心膨脹,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準備和當時南方唯一的大國楚國爭霸。宋襄公還在曹南脅迫利誘了滕、衛、曹、邾、曹、滑等幾個綽爾小國的國君搞了個會盟,建立起了自己的霸主圈子去對抗反對他的楚國、齊國、鄭國等大國。
宋國是小國,要想圖霸很難服眾,但宋襄公偏不信。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秋,宋襄公自做主張邀請齊、楚等諸侯在盂地會盟,自以為諸侯們會推戴他為盟主的宋襄公沒有帶軍隊赴會,結果在約定地點被提前埋伏好的楚國軍隊抓住帶回楚國囚禁,宋國差點遭受滅國之災。幸得魯僖公左右調停,楚國才不情願的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霸主沒坐成還被楚國抓了去,心裡越想越氣。回國後又聽說鄭國支援楚成王做諸侯霸主,有氣不打一處來,就決定發兵攻打鄭國。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冬,宋襄公親征鄭國,鄭國趕忙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出大將成得臣援助鄭國,兩軍在泓水相遇。
迂腐的宋襄公拿出他那一套“仁義”的理論,坐看楚國渡河,不緩不急的列陣,結果宋軍遭到楚軍的猛烈進攻,損失慘重,自己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回國後不到一年便傷痛發作,不治而死。這個最不像霸主的“霸主”,把自己活成了春秋時期最大的笑話。
宋國偏安一隅,難成氣候宋國所處的位置,東有齊國,南有楚國,西方有秦國,北邊是晉國,真正的四戰之地。宋襄公爭霸失敗後,自知實力有限的宋國徹底斷了爭霸的念想,然而晉國和楚國爭霸,卻讓夾在中間的宋國備受煎熬,戰事連年不斷,80年裡竟然發生了40次以上的戰爭,悲催如宋國,在整個春秋估計都找不出第二個國家了。
宋國這樣夾在中間受罪也不是辦法,於是就以中間國的名義調停兩國之間的戰爭,促成了兩次彌兵之盟。但很可惜宋國並沒有好好利用這幾十年的和平趁機改革弊端壯大自己,而是不斷的挑起事端,內部也是動亂頻繁。公元前318年,宋國第一個王宋康王“行王政”促改革,宋國逐漸強大起來,東伐齊國、南敗楚,西敗楚國,中間還滅了滕國,一時風頭無兩,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但是宋國畢竟還是個中型國家,這樣與大國為敵無異於自取其亡。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早就想找準時機教訓宋國的齊國,聯合楚國、魏國乘機對宋國發難,這一次宋國沒有宋襄公那麼好的運氣,宋康王被齊軍抓住後殺死,宋國的土地被三國瓜分,這個自春秋起便不安分到處惹是生非的小國終於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
3 # 平安讀歷史
周天子在滅掉商朝之後,分封了很多諸侯國,其中宋國是最大的諸侯國,宋國之所以是最大諸侯國,因為他是商朝後裔,地位相當的特殊,他的爵位是公,可以說僅次於周天子,而其他的諸侯國一般都比較低。
眾人所熟知的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就是當時宋姑的國君,只不過宋襄公是春秋五霸裡面最令人感覺名不副實的那一個,因為他所謂的霸業壓根就不是什麼霸業,只是一個笑話而已。話說當年周武王滅商之後,因為要封諸侯國,所以尊崇周朝之前的夏商,把他們封為最高的公爵,宋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一個是陳,一個是杞。
這三個國家在後來的歷史上都不是什麼大國,宋朝好歹有名一點,陳和杞國就純粹的小國而已。而且周天子把他們封為公爵,只是純粹的地位高而已,事實上他們的地盤並不大,並且因為他們的身份,周天子對他們事實上實行了嚴密的監視,因為周天子畢竟是滅了商朝,也害怕他們之後再起兵造反。
宋相公所謂的稱霸被眾人所笑之後,宋國也絕了爭霸的念頭,畢竟實力有限。不過宋國所處的地方正好在南北要衝,而春秋晉楚爭霸,雙方之間進行多次戰爭,宋國雖然不想參與戰爭,但是處在那個地盤上,和鄭國一起可謂是深受其害。到了戰國時期,宋國好歹還存在,但是不自量力,開始挑釁其他的大國,結果被齊楚等國聯合起來滅掉。
-
4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諸侯國絕對不是宋國,只能說是分封爵位等級最高的公爵之一。 起先,在武庚叛亂之前的宋國也許可能是周王朝分封最大的諸侯國,可是在武庚叛亂後,原來屬於武庚的封地和殷遺民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分封給商紂兄微子啟,他在滅商後投降周,也未捲入叛亂,因此封於商丘,國號宋。另一部分封給成王的叔父康叔,在殷商故墟,國號衛。
這個時候,不管從宋國所處的地緣環境還是周王室對宋國提防的態度,絕對不可能讓宋國成為最大的諸侯國。
再說說,宋國公爵的爵位。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共就只有三個公爵國,宋國、虞國、虢國(其他的公爵均是周王室的畿內國)。
接下來說說宋國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期間活成一個笑話?
在春秋戰國的各個學派經典中,宋國是寓言中出現次數較多的國家之一,《孟子》《列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裡,都有宋國人的形象出現。
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以論證方式來分,主要是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兩種,反面教材中又主要有奸人和愚人兩種。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語言故事中大多作為反面教材出現,且不是奸人而是愚人。
宋國的愚人主要有下面兩種型別:
一是迂腐機械者: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重帶自束”中的宋人望文生義看到古書上“紳之束之”的字樣便用雙重腰帶捆纏自己的腰而不知“紳”是名詞是用來記言記事的腰帶相當於今天的筆記本。 再如《戰國策魏三》“宋人名母”中的宋國學子,三年學滿歸來直呼母名。他不但不知此舉迂腐不敬,反理直氣壯地說:“吾所賢者,無過堯舜,堯舜名;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賢不過堯舜,母大不過天地,是以名母也。”
二是莽撞無知者:
《孟子公孫丑上》“揠苗助長”中的宋人置客觀規律於不顧急於求成而適得其反;《韓非子五蠹》中“守株待兔”的宋農夫因偶然得到撞死的兔子便荒廢田業守在樹下等待再來撞死的兔子。
以上所舉的是民間故事中的愚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歷史上的著名愚人,宋襄公。他在泓水之戰中意孤行,堅持君子所的“仁義”以致錯失了戰機,被毛主席評價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宋襄公的故事已是一個例證,此外,《韓非子內儲說》中的宋崇門巷人,由於服喪而消 瘦,被國君認為是慈愛的典範,而舉為官師。隨後,很多人效仿,以致骨瘦如柴者到處都是。 綜上所述,宋人在諸子寓言中是幾乎完全被愚化的形象。實際上,愚意是寓言中強化誇大的內綜上所述,宋人在諸子寓言中是幾乎完全被愚化的形象。實際上,愚蠢是寓言中強化誇大的內容,是作者特意要留給讀者的印象。
但作者認為愚蠢的原因則是相對可靠真實的。剝離開寓意和作者自己的觀點,可以單獨從故事中看到宋的一些特性:民風淳樸有注重仁義的道德傳統,但卻迂腐守舊、不知變通。
下面我從以下幾點原因對這個問題加以系統闡釋:
1. 宋國繼承商王朝,在文化、禮制上和當時的文化主流周文化差異較大
宋國是商周遺民的封地,周武王分封列國的時候,為了賢名,為了向天下昭示周是有容人之量,就將殷商遺民封在了商丘附近,並稱之為宋。宋的國際地位有點特殊,因為是殷商遺民,而且周准許宋使用天子禮樂,並可以奉商朝祭祀,所以是公爵國的地位,其他諸侯國都沒有這樣的資格。同樣因為是封地在殷商原來的中心區域商丘、朝歌附近,繼承了殷商之前的富有地盤,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被稱之為膏腴之地。
先說禮制上的差異:
商人最被譏諷的兩個禮制是: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和人殉制度
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
“《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太史公的話就是說,《春秋》認為宋國之所以這麼亂,就是從宋宣公他不立兒子偏偏立弟弟開始的。兄終弟及雖然是殷商時期經常有的現象,而且宋國是商王的後代,但是這與大環境是相違背的,因此才會有這種觀點。 可以說,宋國是春秋時期相當混亂的一個國家,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殷商時期的兄終弟及制度也周朝的父死子繼制度的衝突。這些觸目驚心的動亂中,不乏同輩之間的亂子。宋國的亂,不可不謂是整個春秋戰國的“亂”的縮影,慘案的發生,很多情況都是對權力的慾望所致,為了權力,不顧倫理道德,不顧兄弟親情,讓人深思。
人殉制度
在儒家所有的典籍中,幾乎沒有詳細的人殉制度的介紹。這與現代考古發現完全不符,儒家處於社會倫理的考量,可能刪改了這些歷史記錄。以至於由人殉制度演變而來的人傭墓葬都受到孔子的極端批判“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商代前期人殉現象已經相當普遍;到了後期,大中型墓葬幾乎都有殉人。當時人殉成了一種制度:“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老數人。”近年考古發掘的情況,證實了這樣的記載。如安陽殷墟商王陵墓區有一座“亞”字形大墓。槨(gUo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的頂部和四周有成批的男女侍從奴隸殉葬。
反觀周朝,從周公制禮作樂起,就反對大規模人殉,這樣鮮明的對比,凸顯出商王朝的殘酷,和周繼商的天命論。
再來說說文化差異:
商人重賈而周人重農,這是商周文化之根本區別。《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從殷墟出土文物中也確實發現有海貝和鯨魚骨頭,可見商人交易的範圍之廣闊,商朝王族被封於宋國,商民善於經商,周初將這些生意人通稱為商人,雖然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生意人已不再以商朝人為主體,但人們卻習慣仍把商人作為生意人的通稱。
商人重鬼神,好占卜,而周人質直,不好鬼神。商朝人崇信各種鬼神,把占卜、祭祀作為與神靈溝通的手段,負責通神事務的是商王和巫師(往往出身貴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長。因為商民迷信鬼神,巫師就要讓鬼神可以顯現,占卜是最能體現鬼神顯現又最簡單的方式,占卜就得以流行開來。占卜的首要問題是怎麼可以讓巫師一目瞭然的知道結果,並且不讓別人懷疑巫師的自我加工而相信是真的鬼神的意思。用歷史事件或者發生過的事情來斷定吉凶是最淺顯和最讓人信服的方式,於是記載歷史事件就開始了。記載新的歷史事件就需要一直創造文字,甲骨文也就越來越豐富。
2.周王朝刻意在文化宣傳上的打壓
以上種種的文化和禮制差異,使得宋國和當時的大多數週分封的諸侯國格格不入。隨著周王朝勢力的不斷壯大和地區之間交流的日趨緊密,姬周文化逐漸成為主流,大一統成為歷史的趨勢。理所當然的,商宋文化原本被尊重的獨立性就不斷受到挑戰和侵蝕,最終淪為“迂腐醜陋的落後文化”而飽受詬病。
這樣,周文化成為先進和普世的價值觀。曾經強大的商文化及其代言人宋國自然成為打壓物件。就像現在西方文化對於我們東方的歧視一樣。
3.宋國自身內亂不斷
在孔子及以前的宋國十代有十五個國君,這些國君中在位不到一年的有兩個,不得好死的有六個,還有兩個太子被殺。除了宋文公弒君和華督弒君比較成功,其他的弒君者都沒啥好下場。可以說,宋國是春秋時期相當混亂的一個國家,作為周文化繼承者的春秋戰國各家主流學派,自然把這看成殷商時期的兄終弟及制度也周朝的父死子繼制度的衝突。這樣一來,為了突出自身文化的優越性,自然而然的在著作中拿宋國來舉例子以證明自身的先進。
前面提及的諸子百家都成於戰國的中期以後,年代最早的《孟子》也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作品,至於《呂氏春秋》、《韓非子》就更是在戰國末年才成書。而宋國,在公元前286年被齊所滅,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它處於衰微並最終滅亡的階段。從個不治而亡的國家身上尋找前車之鑑,吸取教訓提出更合理的治國策略,這正是諸子百家探討專注的問題,因世宋無疑是一個合適的物件。可見,宋國的自身衰敗和內亂不斷的卑微形象是宋國人被嘲弄的一大原因。
-
5 # 醉美木瀆
地域黑並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在兩千多年前的周朝,咱們的老祖宗已經是玩的純熟了,其中宋國以其獨特的政治地位,文化特色,練就了全套的招黑體質,其實不光是宋國,在中國的成語故事中,傻子,瘋子大都來自於宋國,杞國以及楚國,可以說三國被其他國家黑出了翔。
在明面上宋國地位是十分尊崇的,作為商朝之後,周天子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地位尊崇。但是明面歸明面,有時候政治待遇並不代表政治權利,私下裡周天子對宋國一直是小心防備,連帶著其他諸侯國對宋國一直採取半敵視態度,調侃宋國估計也是諸侯茶餘飯後的保留節目。畢竟周朝分封的諸侯,大部分都是功臣以及宗室,大家都是親戚套著親戚,打斷骨頭連著筋,調侃別人,容易得罪人,唯獨宋國這個“前朝餘孽”,作為被征服者自然是不受列國待見,更何況在周武王死後,商紂王的太子忽悠紂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搞出了一個三監之亂,差點顛覆了周朝的統治。
我是宋國人,所以我揠苗助長
我是宋國人,所以我守株待兔
等到商朝遺民再次被周公征服後,才分封商紂王的兄長於宋國,作為身上一堆黑歷史的宋國和宋國人,在建國之後,又堅持發展其獨特的商文化,在文化上也是特立獨行,要知道八卦並不是今人的專利,古人對於不能理解的事也願意調侃兩句,宋國正是最好的調侃八卦物件。於是關於宋國的故事越來越多,以至於許多思想家為了推廣自己的學說,也願意拿宋國舉例子,比如說“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宋朝在諸侯口中逐漸成為春秋“蠢萌”文化的代表國家。
在春秋末期,宋國又出了一代霸主宋襄公,本來是光宗耀祖的好事情,結果宋襄公在與楚國的戰爭中,堅持自己的貴族範,結果被楚國擊敗,在諸侯眼中又一次展現了“宋國蠢萌”文化,宋國人頭上的“蠢萌”帽子,直到百年後的戰國都沒有能摘下來。當時,為了爭霸楚、宋兩國軍隊隔泓水(今河南柘城)對峙,楚軍在北,宋軍在南,楚軍仗著人多,大白天強行渡河,向宋軍進攻。這時,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趁楚軍還未全軍過河,我們衝殺過去,一定能勝利”。但是這樣做是違反春秋貴族交戰法則的,因此為了自己的貴族範,宋襄公果斷拒絕了公子目夷的說法,他說:“不行,我們是講仁義的國家,敵人渡河還沒結束,我們就殺過去,還算得上是仁義國家嗎”。這時,楚軍已全部上岸,正亂作一團的排隊擺陣,子目夷又對宋襄公說:“楚軍立足未穩,我們殺過去,可能還能勝利,否則,我們就危險了”。宋襄公再次拒絕了建議,說:“你這個人太不仁義了,人家的隊伍還沒排好,怎麼可以進攻呢”。可是,話沒說完,大隊的楚軍洪水般的衝殺過來,衝得宋軍紛紛潰逃,宋襄公的大腿上也中了一箭,在幾個忠心的大臣保護下,宋襄公才得以脫身。
我這是仁義,在你這咋就成了蠢萌了
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列國,雖然楚國並不受諸侯們待見,也屬於“嘴炮”“段子手”編排的物件,但是宋襄公的做法卻更令他們覺得可笑,於宋國頭上的“蠢萌”帽子就再也沒能摘下來。
-
6 # 綠化樹465
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劃分,是以城邦制的結束為標誌的。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往往是幾座城池附帶一些周邊的領地,類似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城堡。而戰國時期攻城略地的滅國兼併是開啟封建集權新時代的典型特徵。在這波運動中,鄭、曹、中山、吳、越、宋先後滅亡。這些國家基本都是有城守而無關隘的城邦國家。而宋位於四攻之地,滎陽是當時最著名的城池。宋的覆滅代表了一種體制和文化的終結,也預示了周的滅亡。從東周的遷徙就能看出,周本身也是城邦文化的產物。
-
7 # 聊在南書房
宋國是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後,於公元前1039年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在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的宋國。由於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恪”就是恭敬的意思,可以看出來,在當時,宋國在諸侯國中地位還是比較尊崇的。至於說在春秋時宋國成為笑話,應該是宋襄公時期發生的“宋楚爭霸”的事。
隨著周王室的衰微,各諸侯國也不再聽從周王室的指揮了,各國之間爭端不斷,甚至發生了鄭國的祝聃用箭去射傷周恆王的“犯上”之事。而宋國也在這種諸侯國相互爭霸的環境中開始準備充當“霸主”了。
公元前651年,宋恆公病重,準備傳位給兒子茲甫,茲甫是宋恆公的嫡子,很早就被立為太子了。但是茲甫一再請求父親將位子傳給自己的庶兄目夷,並說目夷仁義,這種謙讓是非常少見的。但是目夷名不正言不順,他那裡敢接呢?目夷也對父親說:“茲甫連君位都能夠讓出來,是最大的仁義,我哪裡及得上他呀,他本來就是太子,君位理應由他繼承”,兄弟兩人相互謙讓一番後,茲甫在宋恆公去世後,繼承了國君的位子,就是宋襄公。
公元前643年,也就是宋襄公繼位的第八年,春秋霸主齊桓公去世,他的五個兒子為了爭奪君位,發生了內亂。齊國的太子昭逃到了宋國,請求宋襄公為他做主。宋襄公認為,幫助齊國的太子復國,即是正義的事,也是仁義的事,還可以提高宋國在諸侯國的地位,是個一舉多得的好事。於是宋襄公就聯合曹國、衛國、邾國三個小諸侯國一塊平定了齊國的內亂,幫助太子昭繼位,即齊孝公。
宋襄公認為,齊國原來是霸主,現在反而是自己幫助他的新君繼位的,這樣一來,自己的地位應該在齊國之上,無形之中,宋國就應該取代齊國成為新的霸主。但是這個霸主不是自己封的,得其他諸侯國承認,擁護你才行。於是,宋襄公就效仿齊桓公的做法,準備召集一些諸侯國舉行一次會議,以抬高自己的地位。但是他又害怕一些大國不聽他的指揮,就決定先召集幾個小國開個會,小範圍的試一試,如果可行,再召集更多的諸侯國參加。
於是,宋襄公就邀請了一些小諸侯國參加自己主持的會議。對此,宋襄公的哥哥目夷阻止說:“以小國之力會後諸侯是禍患。”但是宋襄公不聽他的勸告。等到集會的時間到了,就連這些小國也沒有到齊,其中滕國遲到、鄫國乾脆沒來,而曹國的諸侯則會開一半就跑回去了。這可把想當霸主的宋襄公給氣壞了。他扣押了遲到的滕侯,發兵攻打鄫國,將鄫侯押到睢水殺死後祭祀水神。並且發兵包圍了曹國,將曹國壓服。
在對付這些小國時,讓宋襄公找到了霸主的感覺,於是就想在更大範圍內充當霸主。處於長江中游一帶的楚國,就成為了宋襄公稱霸的一個障礙。由於楚國比較強大,宋襄公不敢用對付小國的辦法去征服它,就決定同楚國訂立同盟,將它拉攏過來。宋襄公認為,只要將楚國拉過來,自己的霸主地位基本就算定下來了。對於宋襄公的打算,目夷一直進行勸阻,他認為楚成王有很大的野心,一定不會甘於協助宋國稱霸的。但宋襄公仍舊堅持自己的意見。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約楚成王、齊孝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開個會議。會上,宋襄公要楚成王邀請楚國的盟國參加下一次的諸侯國大會,楚成王很爽快的就答應了。當年的秋天,宋襄公帶著一幫大臣興高采烈的到盂(今河南睢縣)出席諸侯大會。楚成王也如約帶著一幫人趕到了,還有鄭、蔡等五個諸侯國的諸侯也出席了大會。
宋襄公認為這是自己召集的諸侯大會,理所應當的由他來做盟主,於是就大搖大擺的坐到了盟主的座位上,誰知道還沒等他坐穩,楚成王一聲令下,楚國計程車兵一擁而上,將他從盟主的寶座上揪了下來。瞬間,宋襄公從“盟主”變成了階下囚。會場上一陣大亂,目夷等宋國大臣在混亂中得以逃脫,回到了宋國。
楚成王押著宋襄公,帶著楚軍一路打到了宋國的都城商丘,幸虧逃回的目夷早有準備,楚軍一時難以攻破城池。為了逼迫宋國投降,楚成王就對宋軍說:“你們再不投降,我就殺掉你們的國君。”宋軍說:“我們已經另立了國君,隨你怎麼辦,我們絕不投降。”其實宋軍的回答都是按照目夷的意思說的,宋國並沒有另立國君。楚成王見一時難以取得成功,從宋襄公身上也榨不出什麼油水了,與其將他殺了,還不如將他放了,讓宋國自己內部亂去。這就和後來明朝時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被放回去差不多。
被楚成王放了的宋襄公,在目夷等人的迎接下回到國都。宋襄公越想越覺得窩囊,霸主沒當成,還被人家給俘虜了,宋襄公決心一定要報這個仇。公元前638年,鄭國的國君去朝見了楚成王,這讓宋襄公找到了報復楚國的機會。他認為,鄭國祖輩受周王室信任,鄭侯不去朝見周天子,反倒去拜見楚成王,簡直就是忘恩負義。
於是,宋襄公就決定代表周王室前去懲罰鄭國,目的是給楚國難堪。因為宋襄公知道鄭國國小兵弱,自己打他還是很容易的。但是對宋襄公的這個計劃,目夷還是持反對的態度,特認為,楚國一定會出兵幫助鄭國的,但宋襄公決定了,是聽不進勸阻的。
於是,宋襄公率領宋軍前去攻打鄭國,鄭國當然不是宋國的對手,就連忙向楚國求援。楚成王立刻發兵直接前往攻擊宋國,宋襄公得知後院起火,急忙帶著軍隊往回趕,等宋軍趕到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縣北)北岸時,楚軍也到了泓水的南岸。兩軍隔河相望,目夷對宋襄公說:“不如趁還沒有打起來,我們和楚軍講和吧?”宋襄公不答應,他憋那口氣已經好久了,今天一定要報被俘之仇。
等宋軍列好陣,楚軍開始渡河,目夷又對宋襄公說:“敵軍多,我軍少,不如乘他們剛渡河之際,給他們來個迎頭痛擊,或許能夠打敗他們。”宋襄公還是不同意,他的書呆子氣又犯了,認為當霸主就要讓人知道自己的“仁義”,宋襄公說:“不行,講仁義的人不能乘人之危,要等他們過河後再打。”
等楚軍全部過河後,目夷再次對宋襄公說:“趁他們還沒有站穩腳跟,我們立即發起攻擊,一定可以贏。”宋襄公說:“不行,講仁義的人,絕對不能去攻擊人家還不成陣勢的隊伍的”。
等楚軍擺好陣勢向宋軍衝過來時,宋襄公才下令反擊,可是已經晚了,很快宋軍就抵擋不住楚軍的攻擊了,宋襄公的衛隊也全部被楚軍殲滅,宋襄公自己的大腿也被射了一箭,受了重傷,在目夷等人的拼死保護下,才得以狼狽的逃回去。
這一次的“泓水之戰”也徹底讓宋襄公的“霸主”夢破滅了。回到宋國後,大臣們紛紛埋怨宋襄公錯失戰機,才導致敗的如此之慘。宋襄公卻說:“講仁義的人怎麼能忍心向沒有擺好陣勢的敵軍發動進攻呢?”這宋襄公還真是迂腐。
不久,受傷嚴重的宋襄公也死去了。宋襄公稱霸不成,還導致宋國遭到重大的打擊,以致一蹶不振。宋襄公不自量力的“稱霸”,也成為了其他諸侯國的笑料。
-
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宋國,似乎是以喜劇演員的身份來到慘烈的春秋戰國時代的。
拔苗助長、守株待兔、趾高氣揚,各類寓言故事裡的主角,都是宋國人。
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更是成為後世的典型反面教材。
宋,承包了春秋戰國時代一半以上的笑點。
其實,宋的實力是不錯的,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宋國保持著“準大國”的地位。
好端端的,為何一個的大國不去好好爭霸,卻專門負責“搞笑”呢?
“非主流”大國在宋滅亡前,他都保持了“準大國”的地位。
春秋之初,秦楚齊晉等四邊大國尚未崛起,鄭、宋等中原諸侯率先逞強。
宋殤公與鄭莊公等人,被並稱為“小霸”。
在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後,宋國衝擊“霸主”失敗,但仍然保持著很強的競爭力。
即使到了戰國中期,宋國的最後一任君主宋康王時,宋依然能“東敗齊,南敗楚,西敗魏”。
不過,這個準大國,卻始終是一個“非主流”的諸侯。
宋,是殷商的後裔。周天子當年以微子在商舊都商丘建立了宋國,允許宋以天子禮樂祭商。
因此,宋,在周代諸侯群中,屬於“客國”,被圍困於周文明的海洋中。
所以,宋人的喜好、行為方式都迥異於人。
《左傳》記載,宋平公、晉悼公會盟。宋平公用殷商傳統樂舞來招待晉公。
結果···這個熱情的舞蹈,在晉公眼裡成了恐怖片。堂堂晉公,居然被這個表演嚇病了!
或許正因為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宋人在春秋戰國時代顯得“特立獨行”,時不時讓人覺得可愛。
重商:富國又誤國周人重農,殷商重賈。作為殷商文化的繼承者,宋人搞商業是有兩把刷子的。
宋,在春秋時期處於晉楚爭霸的前線,隔三岔五就被夾在中間挨一頓揍。
儘管如此,到戰國時,宋卻成為天下商業最發達、經濟最富庶的區域。
當時的宋人,完全可以晃著自己的錢袋子對嘲諷他的他國人士說:笑呀,你接著笑呀!反正錢我掙走了。
殷商文化特有的奔放性格、重商氣質,使宋富庶起來。
商賈文化,使宋人善於溝通,他們不會像楚人那樣鬧出“自相矛盾”的笑話來。同時,他們也在天下格局中充當起“溝通者”的角色。
晉楚爭霸,天下不安。正是宋人主持的“弭兵運動”,使晉楚稍微平靜了下來,天下的動盪得以緩解。
可是,春秋戰國時代,農業、軍力,才是衡量國力的關鍵。
商賈雖強,終不能深根固本,終不能使宋強大!
而且,這種文化下,宋人的思維方式,也變得與時代格格不入,非常清奇。
奇葩的思維方式1、宋襄公的“廣告片”。
宋襄公與楚人交戰時,以“仁義”為名,不去進攻陣列未成的對手,結果大敗。
顯然,在宋襄公眼裡,戰爭變成了廣告片。
戰爭的目的不是消滅對手,而是展現宋人的仁義之風給世人看!
2、價值比不上一碗羊肉的主帥。
宋國與鄭國交戰,宋帥華元戰前分了羊肉給三軍,以激勵士氣。
華元的車伕沒有分到羊肉,懷恨於心。
次日開戰,車伕回頭對華元說:分羊肉的事情,你說了算,駕車的事情,我說了算。
說完,車伕直接駕車衝進鄭軍大營,把主帥華元獻給了敵軍···
後來,華元回國後,找到了這位車伕,詢問他是不是馬失控了。車伕回答:不是馬失控了,是人失控了!
看來,在車伕眼中,管你什麼元帥,我不能拿到屬於我的那份,我就應該要報復你!
什麼元帥?還比不上一口羊肉實在!
3、元帥和百姓的賬本。
宋公準備了戰車、良馬,準備去贖回華元。不過,東西還沒送到,華元就悄悄逃了出來。
回來後,修築城牆的百姓笑話華元:鼓著眼睛、挺著大肚子,丟盔棄甲回來了!
華元讓人回話:有牛就能早皮甲,牛多得是,甲丟了就丟了唄。
百姓說:牛皮有了,去哪裡找紅漆?
華元慫了:你們人多,我說不過你們,散了,散了!
打了敗仗,元帥和百姓糾結的不是勝負本身,而僅僅是損失了多少東西,虧了多少錢!
從百姓到元帥到國君,宋人的思維方式與時代格格不入,迥異於人,難怪會為天下人拿來開涮了。
誤國老百姓的個性不同一點,無傷大雅,更何況宋人的“個性”還讓他們掙到錢了。
但是,治國者“奇葩”,那就要誤國了!
宋國的治國策略,一直“奇葩”。
宋國繼承殷商的制度,採取的是“兄終弟及”為主,“父死子繼”為輔的繼承人方式。
宋人大約覺得:什麼都好商量。
可是,繼承人問題上含糊不清,實際上就是要害死一大批後人。
因此,宋國在繼承人問題上的互相殘殺是最多的。春秋初年的“十世之亂”,把宋活活拉成了一個二等大國。
而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很少有宋國的統治者可以順順利利繼位,絕大多數宋君繼位,都是經歷了殘酷殺戮的。
內政上的任性,使國家衰落,外交上的任性,帶來滅頂之災。
宋襄公以“仁義”之名,在國力不足的情況下,企圖透過道義來稱霸,結果大敗而歸,國力受損。
宋國的末代君王宋康王在國力稍微恢復的情況下,又企圖透過與秦、趙聯盟,對齊、楚、魏開戰。
結果···當齊滅宋時,秦、趙作壁上觀,宋被坑死!
僅僅企圖靠縱橫、聯盟,就去作超出自己實力的事情,最後,當然只能淪為笑柄!
宋的文化迥異於天下,自然難免被人費解。
不過,文化迥異,未必是壞事。
儘管宋人成為許多寓言中的笑柄,但宋地濃厚的商業文化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天下最發達、最富庶的地區。
或許,當時天下人笑話宋人,與8、90年代時,咱們內地人喜歡拿廣東人開涮一樣吧。你再怎麼笑話人家,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人家發財。
小事裝糊塗,無傷大雅,關鍵是大事不要真糊塗。
可是,宋國在大事上也十分糊塗,內政、軍事、外交,宋國君臣用國運在搞笑!
小事糊塗,適度幽默,有益身心;大事糊塗,黑色幽默,必須杜絕!
-
9 # 南閣水哥
導言
宋國,嚴格來說並不是執行周禮的國家,他是殷商後代的封國。是周王室的客人之邦。許多人對於宋國的瞭解出於宋襄公。然而人家執行的是商代的禮制,只能說他是食古不化之人,而真正所謂的笑話,春秋時期的國家還有許多,並不需要嘲笑而已。
宋國:殷商之後,不走尋常路宋國在周王室的分封序列裡規格很高,有三恪之說,即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
這是很高規格的爵位。而且可以不執行周禮,使用商禮。
所以我們會發現,商人所做的一些事情和常規國家不一樣,這樣的區別就是他們所通行的法則不同,而宋國用的更加的古老而已。
宋國跨越存在也超過800年,中間有興盛也有衰敗,不能一葉障目的拿著一個失敗的案例就說人家宋國是笑話。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論斷。
宋襄公稱霸的邏輯:恢復商禮來說一下最熟悉的宋襄公。
宋襄公所在的時代剛好經歷了兩輪的稱霸。
第一輪是春秋小霸鄭莊公。鄭國是姬姓,他所做的事情是不斷的是干涉周邊國家的秩序,也是從側面,保護王室,但是和周天子關係不太好。在鄭莊公之後,鄭國就馬上衰落下來了,這代表著,姬姓已經無力繼續控制這個疆域了。
第二輪是齊國 齊桓公。他是姜姓。作為周代最重要的姓氏可以說是和姬姓共同執政的關係,所以齊桓公的出現代表著姜姓出頭代替姬姓統治這個天下。但是好景不長,齊桓公之後的齊國並沒有繼續的強大,而是走向了另外一種相對平穩的階段,在處理天下大事方面沒有表現出霸主的味道。
所以宋襄公想著說,姜姓和姬姓都無法領導天下,那隻好說讓我宋國來一次
而宋國最大的好處就是執行商代的法律,那麼是否可以再全天下再次推行這套法律。
可是現實是,沒有人願意聽他這一套說辭,也就形成了超級尷尬的境地。
人家連周禮都不想維護了,還有去維護更加陳舊的商禮?
於是,開會殺人。打仗要列陣的做法就成了笑話。
其實你們不懂宋襄公,也是誤讀了宋國。
-
10 # 明天再來看吧
我個人從來不認為宋國是個笑話,尤其是茲甫,千百年來,他受盡了天下人的恥笑,有人說他蠢,有人說他不識時務,有人說他不配做一個國君,有人說他澆滅了宋國復興的最後一絲希望。
宋國是殷商遺民的封國,處於姬姓諸侯國的包圍之中,宋國從建國之初就一直不服氣,他們一直不認同周朝在滅商的時候給商朝潑的髒水,這群商人既彪悍又驕傲,他們沒有辦法同其他周朝分封的諸侯國真正融入到一起。在中原諸侯國的眼中,宋國人和楚國人一樣,不是刻舟求劍的呆瓜,就是守株待兔的蠢才,要不就是拔苗助長的笨蛋,或者沐猴而冠的猥瑣男,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是惡意汙衊?
更多的人嘲笑宋國的政策,可是他們能怎麼辦?姬寤生作為天子上卿,可以二十多年不去朝拜,可以吃天子的糧讓天子無糧可吃,也可以射周天子一箭,齊魯也可以二十多年不去朝拜周天子,可是宋國一次不去,馬上就被鄭魯齊帶領一群小弟按在地上輪流發生關係,宋朝能不戰戰兢兢地遵循周禮嗎?
可笑的是,晉鄭齊魯衛陳蔡等這些周禮的既得利益者以及破壞者,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地惡意嘲笑拼命維護周禮的宋國。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有姬宜臼的弒父,有姬寤生的鄭伯克段於鄢,有齊僖公的強迫女兒亂倫,有齊襄公和妹妹的亂倫,有秦穆公的把女兒先嫁侄再嫁叔,難道這些人不是更應該被唾棄嘲笑?難道我們要嘲笑申生 公子壽 公子急和茲甫?在一種禮儀禮制被徹底破壞前,這些堅守道義的人難道不該受到尊重嗎?
至於對茲甫沒有趁楚國過河的時候擊其半渡的嘲笑,我想都是後來人滿懷惡意的汙衊。首先,就算擊其半渡,宋軍能夠打過楚軍嗎?未必,宋軍和楚軍實力差距太大,就算擊其半渡也很有可能是失敗或者兩敗俱傷。其次,很多人感覺宋國當時實力強,有威望,但是這種錯覺都是靠茲甫的仁義為宋國贏來的,宋國實力比那幾個大國依然弱很多。再次,就算宋軍在楚軍過河的時候出擊,並且把楚軍打敗了,難保鄭齊魯等國不會再一次以破壞軍禮的藉口帶領小弟們給宋國來一次洗禮。茲甫在宋楚之戰中面對的難道僅僅是楚軍嗎?不,是他孤單的堅守道義的內心和當時幾乎所有毀滅禮制的人的最直面衝突,所以,當他在此戰受傷後,面對落難至此的重耳,還一本正經地說:我這樣做都是為了道義和禮啊
茲甫是春秋時期最後一個君子,我們不應該嘲笑他
-
11 # 文明剛剛崛起
1、題目錯誤。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諸侯國,肯定不是宋國。
周天子分封了一大片的諸侯國中,宋國最初的面積是很小的,是一個典型的小國。而且離周的國都也不是太遠,周邊還封了幾個國,專門盯著他。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待遇?宋國不是周朝本家的。其也的國家,要麼是天子的兄弟叔伯子侄。要麼是文武大臣。而宋是前朝遺民的國度,其開國國王是紂王的叔叔微子啟,國民是商朝的遺民。所以國土面積不大,而且周邊還有幾個國家是專門盯著他的。“宋\ 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長庶子,曰微子,商紂王不道,微子 抱器歸;武王克商,封微子於宋。即今之睢陽縣是也。”。周邊誰在盯著他呢,管\ 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鮮,以監武庚,封於管。即今河 南信陽縣是也。蔡\ 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以監武庚,對於蔡。即今河 南汝寧府上蔡縣是也。
2、宋國沒有活成笑話。
前面說過,宋國封國之初就是個小國。後來因為擅長經商之類的,慢慢發展起來,面積略有擴大,但一直也不是什麼大國,混到春秋五霸裡邊完全是湊數的。宋襄公是起來爭霸了,但基本上算是失敗了,沒有成就霸業的。但也從側面上說,宋國過的日子還行,都有稱霸的野心了。對於這樣一個小國已經處劃不錯的。
3、為什麼關於宋國的笑話挺多的?
像什麼守株待兔、拔苗助長之類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宋人。其實也不僅是宋人,還有杞人。一提杞人,就是杞人憂天這樣的故事吧。過去講究,滅國不絕祀,把人家滅了,多少得給留個香火。杞國就是夏朝的香火國,宋就是商朝的香火國。但這種香火國的日子能好過哪去?周邊基本上都是周朝的姬姓國,還有就是周朝的臣子國,要是想編排個故事,講個笑話,是笑話自己的兄弟國、叔伯國嗎?當然不行了,那就只能是前朝的香火國了。
所以,理解宋國的處境的話,大致可以做這樣的假定。杞國就是“明“,而宋國就”清“,裡邊住著清朝的遺老遺少。民國的時文人如果要編排個笑話,大概會這樣開頭”嘿,哥們,給你講個新鮮事,特搞笑,知道那幫子遺老遺少的保留帶嗎?最近那出了個新鮮事……“
-
12 # 華府小書童9527
宋不是最大的諸侯國,但是宋是爵位比較高的諸侯國之一。雖然位置好工商業發達因為疆域不大所以實力一般,但是爵位高有給了宋國尤其宋襄公了野心,實力與野心不匹配強行出來裝逼,只能成為笑話。
-
13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不知何時開始,有人發現諸子寓言中,關於宋國的成語特別多,特別是貶義的。
宋人的寓言故事在戰國中期以後的諸子百家著作中,如《莊子》《韓非子》等,經常看到一種故事型內容形式。後人根據《莊子》中的《寓言》篇,將它們命名為寓言。
但寓言並不只是故事,而是想要增加道理的生動性和思想說服力,為了取信於人,因此常常用別人的故事(言出於己,俗多不受,故出於外而)。
而在這其中,宋國是出現次數較多的國家。
在《韓非子》中,有兩則是關於宋人的,一個是“重帶自束”中,宋人望文生義,為自己捆了兩重腰帶;另一個是“守株待兔”的農夫;
《孟子》中,記載了“揠苗助長”的宋人農夫;《戰國策》中,“宋人名母”,學成歸來直呼其母名諱,還振振有詞。
《莊子》中的宋人擁有“不龜手藥”,卻只知用來漂洗衣物為生,而客人購買此秘方後,卻敬獻給吳王而得重賞。
還有一個著名的愚人則是在泓水之戰中,因為固守仁義而坐失戰機,最後大敗的宋襄公。
可見,在這些故事中,宋人大多是以一種迂腐不堪、墨守成規的“愚人”特徵出現在寓言中,被人恥笑。
那麼,為何宋國愚人特別多,總是被笑話的物件呢?
成王敗寇事實上,如果我們宏觀的來看,在這些諸子著作中,不止宋人,還有杞人、衛人、魯人、鄭人,都是寓言故事中經常被嘲笑的物件,比如杞人憂天、鄭人買履等。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國家早已滅亡了。
上述的著作中,最早的《孟子》也都成書於戰國中期,而此時,宋國、魯國、鄭國等國家早已被大國所滅。
這些寓言大多是作者為了向當世的君王闡述他們的政治觀點,或者向世人傳播他們的思想學說,或者與其他學派進行百家爭鳴等等。
而剛剛被滅亡、還存在於人們印象中的諸侯國,正好是可以讓人記憶深刻,同時又可以放肆嘲笑的物件,因此宋國也就和這些國家一樣,隨著這些膾炙人口的寓言,成為春秋戰國和後世眼中的笑話了。
當然了,即使如此,同為亡國者,宋國似乎有著更多的反面教材,這又是為什麼呢?
非我族類一個大家都知道的點就是,宋國是殷商後裔建立的國家,甚至還保留有很多殷商習俗,換句話說,是“前朝餘孽”。
西周雖然衰亡,諸侯紛紛自立,華夏大地上到處都在破舊立新,但大家都沒有淡化中原文化的優越性,沒有忘記對前朝遺老遺少的批判。
關於這一點,不僅僅是宋,還有秦國、楚國甚至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過這種歧視,比如暴秦、南蠻等稱呼,而同樣這些國家之中,被黑得最慘的仍舊是宋國-仁宋、桀宋。
襄公之仁,葬送了宋國爭霸中原的機會和實力,從此淪為二流國家,超晉暮楚。而桀宋更是說明了諸侯們的文化歧視。
戰國是個大爭之世,其他國家都可以兼併小國、蠶食鄰國,為何宋國就只能是被攻擊、蠶食的物件,而不能打幾場勝仗呢?
遍觀宋康王的“罪孽”,無非是好色、不事鬼神等等,要麼是誰都有,要麼是莫須有,說白了,我們強大,可以,你強大,不行!
戰國七雄就像是一個核不擴散條約,七國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不允許第八大戰國的崛起,特別是非周室的中原諸侯,中山國如此,宋國也是如此。
至於宋康王的種種罪名,不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已,宋國被嘲笑被黑的根本原因就是,它們是殷商後裔。
事實上,宋國甚至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之一,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四大學派,以及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皆出自於宋國。
就連萬世師表孔子,也是商王室的後裔,只不過後來移民魯國而已。
-
14 # 雕塑者1983
你這麼問就不怕宋襄公棺材蓋壓不住,爬起來去找你?
雖然這貨水平和其他四個春秋五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但至少他明白內聖外王才是君主之道,而且宋國是莊子、墨子、惠子都生在宋國,文化物產都很不錯,還遠遠談不上笑話。
-
15 # 扒一扒歷史o
笑點一 被先秦諸子嘲笑
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經常舉一些例子來說明道理,而其中的反面教材就大部分是宋華人。比如《列子》中的"向士為盜",《孟子》中的"拔苗助長",《韓非子》中的"守株待兔"。宋人成為被嘲笑的物件,一因為其是商朝後裔,是個失敗者,弱小者,還擁有周初最高的爵位;二是宋國重視商業,注重金錢之利,這與當時各國的價值觀背離。
笑點二 不自量力
宋國宋襄公本是齊桓公的小弟,等齊桓公死了,恰逢其他國家內部動亂之際,動起了當霸主的念頭。有野心無錯,怪只怪沒有實力,結果為楚國擊敗,宋襄公抑鬱而死。宋康公時期,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掉滕國,取其地。雖然一時強勁,卻觸怒大國,被三國所滅。
笑點三 宋襄公的愚蠢
戰國時期,大魚吃小魚,小小魚吃蝦米。在這種大爭之世,各國或是變革,或是施行法制。唯獨宋襄公以仁義治國,成為諸國笑炳。泓水之戰中,宋襄公本可以以半渡擊之的策略擊敗楚軍。但是他卻堅持仁義,非要楚軍渡過河,擺好架勢才進攻,最後潰敗。
不知道大家怎麼認為的啊
-
16 # 伊耆角木
毋庸諱言,就是地域歧視啊。
(春秋時諸侯國疆域)
首先說明下,宋國不能說是周天子封的最大諸侯國。從疆域上來說,還是有不少國家大過宋國的。至於爵位,宋國確實是最高一等的公爵國,但也並非獨一無二。雖然對西周分封諸侯具體爵位有些有爭議,但一般認為,當時封炎帝后裔於焦、黃帝后裔於祝、堯後裔於薊、舜後裔於陳、夏後裔於杞、商後人於宋,以及周文王之弟季子虢仲與虢,這幾個都是公爵國。這是為了追念歷代帝王先賢。所以,並不存在所謂宋國是最大諸侯國一說。
那接下來就是說為什麼宋國成了笑柄。其實不僅宋國,楚國、鄭國的人在先秦諸子的各種典籍中,都是被嘲笑的物件。那些人一個個迂腐愚蠢,什麼傻事都做得出來。其實說白了,就是地域歧視啊。我們看看先秦那些著名的故事,一個個都成了諷刺成語,主角絕大多數來源於這三個國家:
鄭人買履:買鞋相信尺碼不信自己的腳,主角鄭華人;
刻舟求劍:船在江中,劍掉下去了,說在船上刻個標記,等船靠岸再找。主角楚華人;
買櫝還珠:賣珠子的把盒子做的相當漂亮,結果買珠子的花了錢只要盒子扔了珠子。賣珠子的是楚華人,買盒子的是鄭華人(一下諷刺倆);
揠苗助長:嫌苗長得慢用手拔高,結果苗全死了。主角宋華人;
守株待兔:撿到一隻撞死的兔子,從此天天守著樹等兔子撞死,主角宋華人;
野人獻曝:一個農民發現曬太陽很舒服,覺得把這個發現獻給國君一定獲得重賞,主角宋華人。
這些只是很小一部分,宋國、鄭國、楚國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全天下嘲笑的物件。記載這些故事的人包括儒家的孟子、法家的韓非子、道家的莊子(他自己就是宋華人,還經常嘲諷宋華人)。當然這些其實都是寓言,不是真實發生的故事,就拿這三個國家開涮舉個例子。那為什麼就是這三家總被地域歧視呢?三家原因不一樣。宋國是因為“政治正確”,鄭國是“看你笑話”,楚國則是“非我族類”。
嘲諷宋國,因為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中國古代,對於前朝後裔,自然可以放肆嘲諷,不用擔心會被指責。就是所謂“前朝餘孽”啊,你們祖先都被我們祖先打敗了,嘲諷一下你們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那就是階級敵人啊,怎麼說你們都不為過。
讓宋國雪上加霜的是著名的宋襄公。在他治下,宋國一度達到強盛,還聯合了許多小國一起討伐楚國。結果宋襄公還特別守規矩,在會盟的時候不加防範讓人家綁架了。後來與楚國交戰,看人家沒過河、沒排整齊隊伍,就讓軍隊眼睜睜在那裡等,坐失良機,結果被打的大敗,自己也中了一箭,很快就掛了。於是列國就更把他當笑話看。其實呢,宋襄公比較守老規矩,顯得不合時宜,但其實不失為一個君子。但在本來就歧視宋國的列國看來,你這就是傻,活該。
鄭國與宋國不一樣,歧視鄭國倒不是政治正確,相反有點“讓你牛逼”的味道。鄭國是春秋時期崛起的第一個諸侯國。鄭莊公把一個原本並不強大的鄭國帶到春秋第一流。還破天荒的擊敗周天子親自率領的聯軍,打的周室面子蕩然無存,不得不承認鄭莊公的地位,答應他的要求。周室的聲望也自此急轉直下。其他諸侯眼紅的很。但就是這樣一個鄭國,在鄭莊公死後很快衰敗。於是,列國就有了一種看熱鬧的心態。你們鄭國不是很厲害嗎?怎麼現在混成這樣了?叫你牛啊!就好像班級裡的學生,看到原本不如自己的同學考的比自己好,恨的牙癢癢,很快這個同學又比你差了,大家就特別開心。
相對而言,楚國就純粹了。真的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國是南蠻國家,風俗習慣都和中原諸侯不一樣,中原諸侯視楚國為未開化地區,而楚國又偏偏很強。這就導致列國只能精神勝利法了。
所以啊,歧視這種東西自古有之,無論是百姓還是賢人,都不能免俗。要正視這個問題,當然,我們現在越發文明,這類現象還是應該儘量克服,爭取杜絕!
-
17 # 阿斗不傻
楚軍包圍宋國,宋國堅決抵抗,並派人向晉國求救,晉國因害怕楚國,就忽悠宋國說“頂住哥們,我們馬上到”。一般說馬上到,要麼沒出門,要麼沒上馬,於是宋國這傻缺一等就等了足足八個月。
這八個月等待,讓宋國受盡苦難,悲慘到什麼程度,簡單說開始人吃人,城中沒糧,樹皮也吃完了,觀音土也不夠,可悲的老百姓只能互相吃孩子,你吃我家我吃你家,也因此一個成語“易子而食”被髮明,宋國慘成這樣,馬上就到的晉軍還在路上,沒辦法的宋國只能投降,“城下之盟”這個成語也是這次戰鬥發明的。
簡單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宋國,成為笑話,根本原因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後往往是面子掉地上被人當手紙都嫌臭,裡子還丟的一乾二淨,最終成為笑柄。
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就和現在國際社會差不多,有超級大國如楚國,晉國,有一流強國,也有無數中等國家比如鄭,魯,宋,還有就是袖珍小國,那就更多了。
國與國之間關係也和現在類似,只是現在沒有生死存亡問題,滅國問題。大國和小國的區別無非是弄清不同道路而已,大國有大國爭霸術,小國有小國生存之道,當今世界也如此,除少數大國,多數都是小國,如何生存,如何有尊嚴生存,都是學問。
而宋國就是一個不懂生存之道國家。我們先看宋國淵源,宋國是春秋時期一個不大不小國家,原是商朝原住民,周朝將商朝拆遷後,為了安撫商朝遺民,就給宋國分了不少安置房,還給很高拆遷費,位列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第一等公爵。不僅如此還免除他們進貢。
因為拆遷安置房位置好,拆遷費高,待遇也高,就給宋國錯覺。那就是“我是周朝客人。我是一等公爵,我最牛逼,我爵位最高。
簡單說:我比你高貴。其實嗎,這自娛自樂精神一開始還沒什麼,在西周時期大家都比較守規矩,有事都聽老大周朝招呼,打架一起上,搶劫一起上,有老大在邊上,你嘚瑟哈也沒啥問題。
可時間來到東周時期,國際形勢就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家都開始不守規矩也不尊重啥爵位了,你看隔壁楚國就是這樣,什麼鳥公爵伯爵,我就稱王你能把我咋地?
可宋國道好,一點沒有感覺到國際形勢變化,還是擺出一副我是客人,我家爵位最高,我比你高貴態度,那就是自取滅亡了。
當時宋國口號是:獨立自主,永不結盟,四處出擊,小而霸道。不結盟主義在現代世界是潮流,在當時亂世就是逗比行為。因為沒有盟友的小國是難以活下去的。這宋國如果僅僅只不結盟,還好想點,可他還喜歡到處亂串,沒事就打架。
據史書記載:不太強大的宋國,居然是春秋時期打仗最多國家之一,左邊沒事打打鄭國,右邊沒事打打魯國。
這二個國家其實都不好惹,鄭國曾經是小霸王,鄭莊公小霸的故事很多人知道。魯國也不是小國家,作為孔子老家的魯國也是春秋時期二等強國。和他們打宋國根本佔不了便宜。
左右都佔不到便宜,換個正常國家應該消停一下吧,可宋國這傻缺偏不消停,他開始上下看,上面北方是晉國,也是公爵國家,爵位跟我一樣,國家還強大,貌似惹不起,下面南方是楚國,啥楚王不就是個子爵嗎,(楚爵位子爵)又是南蠻子,那就惹你把,可是宋國國力不行又打不贏楚國,於是就經常派人打嘴巴官司,打架打不贏你,我會罵人啊,南蠻子,南蠻子,南蠻子。
這嘴巴罵人罵多了,是會出事的,楚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直接結果是,被罵的楚國沒事就喜歡打豆豆,哦,不對,不對,打宋國。
可是宋華人會守城,就是不投降。春秋時期幾次著名圍城戰,主角都是楚國和宋國,劇情也差不多,楚國包圍宋國首都睢陽。宋國像晉國求援。晉國有時候馬比較快,來了,有時候馬很慢就沒來。
這樣事情發生過很多輪,下面說幾個楚成王時期:楚國曾經率軍隊包圍宋國數月,宋國頂不住,向晉國求援。晉國出兵,引發城濮之戰,揭開晉楚爭霸序幕。
楚莊王時期:楚國成霸主,當時楚國比晉國還強大,連晉國都不敢與楚國交鋒,可宋國敢啊
事情是這樣,當時楚莊王派兩個大夫出使晉國,齊國,要路過鄭國和宋國。按當時規矩,應開具“介紹信”借路,楚莊王估計是嫌麻煩,省了這程式。結果路過鄭國大夫順利透過,而路過宋國大夫被宋國給殺了,理由是“楚國不開介紹信,就是不把我們當一個國家”。 (還是要面子)後來楚國報復,派軍包圍宋國,宋國又一次向晉國求救,晉國這次鬱悶啊,你惹誰不好,惹南蠻子,只能派人忽悠宋國。
之後就是我在本文一開始寫的故事,宋國被圍8個月,發明二個成語“易子而食”和“城下之盟”。
宋國就這樣不停作死,最後結果就是,老百姓日子沒法過,原本是發達國家的宋國,因為死要面子活受罪,硬是把自己掰扯成了發展中國家,直到滅亡。不知道那高傲的心態還有高人一等的爵位,在滅亡後有沒有讓宋國君主有優待。所以說啊,面子還有自尊心啊,這樣虛無的東西真害人,不僅害人還害國家。
-
1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周王朝開國時厲行高壓,對殷商遺民的反抗進行了殘酷鎮壓,解除了殷商復國的可能,把殷民都集中在河南東部一帶居住,封建了一個公爵國——宋國。殷人畢竟不是自己的一脈相傳,周王室信不過,就在宋國周邊封建了眾多姬姓諸侯國來監視。
既然周王朝已經獲得了軍事優勢,為什麼不把殷商徹底消滅,還要封他們一個公爵國呢?
這與周王朝執行的“仁德”之政有關。殷商遺民眾多,如果官逼民反,所有殷民不予合作,新生的周王朝必然動盪不安。因此周王朝選擇分封宋國,其中也應有現實的考量。繼以殺戮之威(武庚作亂被殺)後,周王朝的繼絕之德才讓殷商遺民感激涕零。後來,周王朝索性封了前代三王朝的子孫,都給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分別是虞陳、夏杞、商宋。
後世王朝也多數繼承了這樣的制度,“興滅繼絕”成為了華夏德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清王朝雖然對朱明皇室成員大加誅戮,但最後還是封了朱明後人一個延恩侯來裝點門面。
(殷商遺民被封在商丘一帶建宋國)
宋國就這樣跌跌撞撞地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宋國雖然有著600年的燦爛的殷商文化,卻如同一座文明的孤島,在周文化的海洋裡漂流。商文化與周文化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最為明顯的區別是周王朝更重視“人”的價值,而商王朝更重視的“神”的諭旨。宋人有著自己的矜傲,他們如同看待一個暴發戶一般看待周人忙著建設城池、鎮壓叛亂的野人。
宋人淡然處之的背後,是宋人失國後的淒涼的心境,這一點在儒者的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
“儒”最初可能是從事喪葬的神職人員,革命之後“王官失守”,斯文掃地,就如同特洛伊亡國前的神殿祭司一樣,雖然供養的神祇不再護佑他們,但是他們還繼續穿著舊服飾,信奉舊鬼神。他們四處營生,雖自尊卻不為人所尊。作為“二等國民”的儒鑽營故家舊俗,透過對流風善政的思考,以及卜筮反思信仰,逐漸產生出了新的思想。
孔子作為其中的代表,他對周文化考察的結論即是“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是殷商遺民中最偉大的精神投誠者,他表示不能再“以德報怨”,而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此,儒者在精神上與周文化達成了和解,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站立在周人的天下了。早期的殷商遺民乃至原始儒者在精神都是喪家的。“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信義以為土地”。這看似冠冕堂皇,實則乃是喪失珍寶與土地的流浪者的自我慰藉。
(儒者的精神勝利法)
儘管已經立國數百年了,但是宋國的君主身上仍然帶有先王的遺風,最突出的表現即是在王位繼承方面,沒有執行周天下的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混亂交織,這是商人在國家制度層面的缺失,只能依靠賢德的品行來彌補。然而這種賢德的品行卻不常見,所以宋國經常發生動亂。而作為客居在周天下的殷商遺民,周人的態度是放任自流。所以,周人與宋人的關係很是微妙,一直都像是客客氣氣的。在宋襄公時,賢德的品行再次閃耀起了光芒,他不僅自己舉著仁義的大旗,還想做周天下的盟主。說來可笑,周人再怎麼無人也不至於請一個外人來做盟主吧?此時宋人也慢慢接受了周人的天命理念,不再以“上帝自居”,宋襄公的哥哥子魚勸告宋襄公不要參與爭霸戰爭時就說“天之棄商久矣”。爭奈宋襄公鬼迷心竅,愣是不聽,最終又成就了一個蠢豬式的笑話。
在以孔子為代表的殷商遺民與周文化達成和解之前,宋人的家園處於周代人文思潮的包圍中,所以周人就像是看笑話一樣編排著很多關於宋人的段子。“地域黑”應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畢竟宋人太過於特殊了。三恪之中其他的兩個公爵國,只是做做樣子,畢竟年代久遠,他們早已服周。只有宋人,還在頑固地堅守著自己的文化道德。
這些段子裡,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以訛傳訛、拔苗助長等等。這些偏離了正常的事物發展規律的事情,都被編排到了宋人身上,即是諷刺宋人的食古不化與孤陋寡聞。
(春秋初年的宋國也不弱)
《列子》書中,有一則故事,說宋國有一個叫華子的男人,中年時候得了健忘症,行止顛倒,請了很多大夫都沒有看好。後來魯國(周文化的根據地)有個儒生(已投誠周文化的殷商遺民)自薦說能治好他的病,華子的家人就許諾可以用一半的家產作為報酬。儒生說之前的治法不對,要改變華子的思想才可以。於是,儒生脫掉了華子的衣服,華子便去尋找衣服;不給華子吃飯,華子便去尋找食物;把華子關在黑暗處,華子便去尋找光明。之後,儒生又單獨和華子在室內待了7天,華子的病就徹底好了。但是清醒之後的華子卻大發雷霆,休妻罰子,用戈矛驅逐儒生。
宋人把他捉住了,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華子說:“以前我健忘,腦子裡空蕩蕩不知天地之有無,如今突然明白了過去的一切,數十年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千頭萬緒都出現了。我害怕將來的存亡、得失、哀樂、好惡,還要像今天這樣擾亂我的心,再求須臾之忘,已經不可得了。”
宋人的心理痼疾,渴求“須臾之忘”,與李後主貪圖“醉裡不知身是客”實是異曲同工,是宋人集體心理病症的縮影。真正瞭解病灶的是儒家。那個魯國儒生就是雅正的周文化的代表,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宋人必須改變傳統的路子,解放心靈,才能融入周天下。
宋人這樣的心境,如何能夠踏踏實實地接受周文化的洗禮呢?因此,有一些精神叛逃者,也有一些守舊頑固者,他們都是宋人。這在其他諸侯國的人看來,就更是有趣了。
然而,更讓宋人無法理解的是,當幾百年過去,仇恨已經雨打風吹去,種族隔閡也已經消亡殆盡,殷商移民已經無可避免地遺失了自己的傳統,孔子就說“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宋人嘗試著接受華夏文化的洗禮,融入華夏文化的進展也漸入佳境,然而卻碰上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
(孔子是殷商貴族後裔)
對於戰國時代的人們而言,周天子已經成為了吉祥物,周人自己已經不信“王道”,也不信“帝政”,紛紛崇尚起“霸道”來,宋人的“禮樂之教”幾乎是剛剛開始就已經進入了尾聲。孔子痛苦壓抑,惶惶然立在東門之外,並賭氣說“大道不行,乘浮浮於海”。
儒者痛苦之餘,宋人也不得不立刻改弦更張,再次跌跌撞撞地跟上流行趨勢。然而,宋人的秉性尚在,他們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部族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終於宋國又出現了君主戴偃。
這位後來被稱為宋康公的君主,力弱而不處卑,貪愎而拙交,身處四戰之地,卻滅滕伐薛,攻佔淮北,連敗齊、楚、魏三大強國。宋康公沉湎酒色之餘,竟然也學起了祖先“射天”的故事來。他用皮革袋子裝滿血,然後掛起來用箭來射。有大臣來勸阻,他也一併射殺。莊子說,這個戴偃比惡龍還要恐怖,諸侯也都視宋國為“桀宋”,並說“宋復為其紂所為,不可不誅”,宋國最終為魏、楚、齊三國瓜分。可見,即便過了800年,宋華人依然不能被周人視為自己人。紂王的黑歷史,也一直被周天下提醒著宋人:你是客人,要守本分。
(宋國故里:河南東部、安徽北部)
作為周天下“二等國民”的宋人,處於時刻被監視的狀態,在國民心理上天然弱人一等。宋人若要自強,便被諸侯合力攻滅。宋人可以做生意,甚至可以相對富有,但是在政治上要想有所作為,那就動了周天下的禁臠了。
宋人的幾次大的挫折,都是緣於這樣不識趣的政治抱負。宋人只有等宋國被徹底消滅了,“宋人”這個標籤再也不存在了,宋人才能夠徹底融入華夏。一直堅守著尊嚴與榮耀的種族最後在精神領域的淪陷,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融合。宋人就像是堂吉訶德一樣,不切實際地堅持著他們的理念,殊不知歷史的車輪早已碾過。
-
19 # 歷史與人像
宋國之所以奇葩,本人做過研究,已發表過。
宋國的來歷。武王伐紂後,雖然商被滅了國,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武王死後,武庚和管蔡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以奉商朝宗祀。雖然是前朝後代,仍被周天子封為公爵,為武王滅傷貢獻最大的姜子牙的齊國,也僅僅被封為侯爵,低宋國一等。楚國最可憐,只是個子爵。
宋在周代爵位最高,尊為公爵,地位尊貴,到周天子那裡去都是周王室的客人,而非臣子。而且宋國也算是大國,有自己一套一直特立獨行。連太史公說宋地“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但後來因國力微弱而任人欺負,遂逐漸成為春秋時期的笑柄。為何總被黑。最容易被黑的宋國之所以屢次在《韓非子》、《列子》等諸子書裡被作為活靶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宋國在戰國時代從大國之列淪為二流小國,國小實力弱,常常被人攻打。最後一位宋君偃又步紂王后塵,為所欲為,以至於最後被齊魏楚三國瓜分。二是春秋戰國之際,許多思想家和言論者喜歡講故事說語言,時間長了大家都形成一定的故事藍本或者說故事庫,彼此相傳。而宋國地處中原交通商貿要道,商人眾多文化發達,因此也促進了關於他們糗事的傳播。
被黑的故事。所以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野人獻曝等故事的主角都是宋國,那位“不擊半渡,不重傷,不禽二毛”的宋襄公,更是極品。被黑的最噁心的是事宋人舐痔。秦王得了病,召醫看病,能使秦王膿瘡破頭的得車一乘;能給秦王舔痔瘡的得車五乘。宋人曹商願意為其舐痔,則賞車五輛。治病的部位愈下,所得的賞賜愈多。莊子為這種行為所不齒。 雖然總被黑,但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發源地,但諸子百家裡,儒家的孔子祖籍宋國,墨子是宋華人,名家的惠施是宋華人,道家的莊子也是宋華人。
-
20 # 君山話史
題主所問,有兩個明顯的錯誤:第一,宋並不是最大的諸侯國。第二,宋在春秋戰國時,表現並不差。
宋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是殷商的延續。當初周武王推翻商紂的統治後,把紂王的庶兄微子封於商丘,國號為“宋”。宋國是殷商文化的繼承者,在當時天下諸侯中,文明程度最高的,便是宋國與魯國。墨家鼻祖墨子,道家鉅子莊子,名家宗師惠施等人,都是宋華人。出了這麼多思想大師的國度,怎麼會是個笑話呢?
說宋是春秋戰國的一個笑話,恐怕是跟宋襄公聯絡在一起吧。
宋襄公被認為是“春秋五霸”之一,其實最名不符實。特別是在泓水一戰中,更是成為千古笑柄。
當時宋、楚兩軍對峙於泓水兩岸,宋襄公派人向楚軍向戰書,約定在泓水北岸進行決戰,楚軍同意了,大批楚軍開始渡過泓水。宋軍已經排好陣勢,做好戰鬥準備。目夷說:“楚軍人多勢眾,趁他們還未全部上岸,我們趕緊出擊,先下手為強。”
宋襄公居然打起“仁義”的旗幟,他說:“不行。我聽說君子不乘人之危,雖然我是險些喪失了國家的人,但還是不忍心這樣做。”
一會兒功夫,楚軍全部渡過泓水,但還沒來得及排好陣列。目夷又提醒說:“敵人陣形混亂,我們得趕快出擊。”宋襄公又搖搖頭說:“不行,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軍隊,非君子所為。”以德服人是沒錯的,但不是在兩軍對壘之際。兵者,詭道也,憑著所謂的“仁義”能打垮對手嗎?
楚軍渡過泓水,擺好了陣勢,宋襄公這才下令擊鼓進攻。結果不出人意料,在兵力與戰鬥力都佔上風的楚軍面前,宋軍一敗塗地。宋襄公的近身侍衛全部戰死,他本人大腿捱了一箭,落荒而逃,好歹撿回一條性命。
這當然是宋國在春秋時代鬧的一次笑話。但是倘若因此低估宋國,是不對的。
在春秋後期,宋國興起“和平主義”新的政治思潮,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宋華人的策劃下,諸侯之間兩度弭兵。特別是第二次弭兵,即向戌弭兵,對春秋政治影響極大。向戌弭兵結束了晉楚長達百年的爭霸戰爭,使中小諸侯獲得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這是一次偉大的政治嘗試。雖然弭兵並不能完全終結戰爭,但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即使是現代的聯合國,也沒辦法做到這一點。
宋國主持下的弭兵運動是一次順應民心的和平運動,也是中國政治文明的見證。我認為這是非常偉大的政治嘗試,這種大規模的弭兵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宋國是最具有現代和平觀念的古代諸侯國。
即便到了戰國時代,宋國的實力仍然不可低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在《孟子》一書中,把宋國列為九個最重要的國家之一,這九個國家包括七雄、宋及中山。
根據《史記》所記,在戰國時代,宋國也曾經武功赫赫:“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取二城。”約在公元前298年到296年之間,宋國滅了滕國(從錢穆說)。
直到宋康王無道,宋被齊國所滅,其歷史才告終結,這時已經是戰國後期了。
回覆列表
宋國的笑話大部分來自於寓言故事,但真正的宋國還是比較牛的。
一,宋國怎麼來的
宋國是殷商的後代,殷商被周取代之後,周實際很難管理的了商人。當時的商人是很牛的,但亡國後分成了三支,一支往南逃,現在江西,湖北,湖南一帶的殷姓,伊姓等。一支逃往北逃,跑到了朝鮮半島與當地的土著融合。另一隻也就是宋國。為了不讓商民反水,周天子以“興滅繼絶”為由將帝辛兒子武庚分封在殷地(河南安陽),後武庚起兵反叛,被周公擊敗。後又重新封帝辛的哥哥微子啟至舊都商地(今河南商丘)。封公爵(周的爵位為:公侯伯子男),公爵為最高,當時封公爵的不多。這一系列動作都是因為周不能完全管理殷商遺民,只有用殷商人管理殷商人,所以給予高爵位,允許祭祀殷商祖先。但有了武庚的教訓後,周對宋就採取一系列遏止,導致宋在整個春秋戰國沒多大存在感。
二,宋國人才禮樂
宋國不但不是各種寓言笑話中的那樣,而且是諸子百家誕生地,其中,孔子、墨子、莊子、惠子。成就了道、儒、墨等學說。
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是仁厚之主,平定齊國內亂,助齊孝公登上王位。可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征伐無度,所謂“春秋無義戰”,互相攻伐本就是一種不道德行為,但一直想稱霸的宋襄公,在會盟時被楚國囚禁,後在魯國調停才被放回,後聽說鄭支援楚國,於是想拿鄭出氣。隨即伐鄭。在伐鄭之戰,鄭國請來楚國救援,宋楚軍隊在泓水相遇,楚軍仗著人多直接渡河,有人勸襄公趁楚軍渡河消滅他們,襄公說,我們是仁義之師,要打也要等人家上了岸再打。後來楚軍上岸大敗宋軍,宋襄公也險些喪命,負傷回國,但宋襄公還不以為然,甚至說以後宋軍在戰場上不得殺對方軍年長的老兵。今天看來這是一個傻子,但把時間倒退到當時那個年代,這種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的國與國跟我們現代的國與國是不一樣的,他們有一個共同領導周天子,周王室有倡導禮樂。春秋是周王室越來越沒有存在感,所以叫春秋,所以才有個個稱王稱霸。但至少諸侯國之間有事還是靠天子定奪,但慢慢天子不好使就演變為打架,但打架也是有演變過程的,春秋初期打架大家是有規則的,一般都要在秋後,春耕是不允許發兵攻打的,然後是需要下戰書,然後規定車馬人數,再擇日而戰,點到為止,所以才有兩國交兵,一方敗逃,追兵趕來,發現逃的一方車軲轆壞了,追的一方還會下來幫他修,修好了你再跑,我再追,絕對不趁人之危笑話。以此看來,宋襄公只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不想破壞禮樂,但又想稱王稱霸。後來慢慢就成了“兵者,詭道也”,所以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然後戰國就開始了。
三,商人之後難受待見
宋國既為商人後裔,周奪天下後又有武庚反叛,所以後來除了從武力上遏制宋國,從文化宣傳上也醜化宋國,從周對帝辛(殷商最後一為君主)的諡號“紂”可以看出周對商的一種醜化。所以“守株待兔”“宋人賣帽”這些故事裡的人物就成了宋國人,拿賣帽子的故事來說,商人(業)這個行當起源於殷商,現在華商始祖就是殷商的第七代部落首領,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情的發生呢,故,個人認為此乃杜撰,並非真是,周當時所封71國,為何獨有宋國笑料百出,是誰這麼關注宋國的笑話,而忽略宋國的優點和貢獻?自己思考!
個人觀點,不代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