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宏觀評論師賀蘭

    說下我的觀點:不論生平事蹟,不論生前身後名,單論文學上的造詣,就填詞這一單項來說,辛略勝一籌。但蘇體氣高妙之處無人能及,只不過填詞相對來說,並是不最適合他的文學體裁。

    很多答案提到辛棄疾在軍事和政治上的作為,這些對他的人格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但他作為一代填詞聖手,即便不用人格魅力來給自己的文學修養加分,也一樣精彩紛呈,不然其實是對他藝術成就的小覷。

    況且,時勢造英雄,英雄命運多有無可奈何之處。蘇軾雖無戎馬行伍的才幹,但在他大半生顛沛發配的行程中,亦有大量勤政恤民的作為。蘇還經歷過文字獄性質的烏臺詩一案,人頭幾乎不保,也算是從鬼門關滾過一遭,這給無疑他的人生觀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若論人生經歷的相同點,那麼這兩人都是"猛志固常在",越挫越勇,從未因外界環境的惡劣而消解了積極作為的志向。兩人也同樣陷入壯志未酬的苦悶,只好轉向文學詩詞來寄託胸襟。同為豪放之人,蘇與辛在情懷上的區別,體現到作品中,則是蘇曠達而辛沉鬱,蘇機暢而辛情深,蘇開創一代風氣,而辛乃集大成者。這是討論他們作品成就的一個基點。

    如上文所述,蘇是在深牢大獄中歷經生離死別的人,其後又一再被髮配荒蠻之地,亦不改當所作為之心。在個人思想情感的層面上,他看得很開,作品中的情緒飽滿、穩健,幾乎不曾流露苦悶怫鬱之言。他擁有敏銳的藝術感悟力,但落到紙頭上時,那些冤屈挫折的部分已經被他自我消化過了,化入了氣象萬千的天光水色,和率真爛漫的齊物之言中。他不訴苦,不需要讀者對他產生惻隱之心,所有悽慘的個人經歷他以一己之軀承擔下來了。這是他深厚的禪學素養給自己帶來的救贖。

    "此心安處是吾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諸如此類的遊俠豪言在他集中多見。更進一層的,哪怕是"寂寞沙洲冷"也依然"揀盡寒枝不肯棲",哪怕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也要"我欲乘風歸去",詞句儘管有起承迴旋,呈現的情感活動則是一往無前而又一望無邊的。他自己深知路在何方,所以不作問詢徘徊之語,有膽有識。

    可以說,蘇的心性是佛家的"定",而情感是道家的"放"(行事上則是儒家的),他格局疏朗聲調瀏亮。細看他的詞作,句法在奔放中有搖曳,常常一順手,就把詞句間原有的關聯給打散重組了,讓讀者在斷續處一通疑惑。李白寫古風如此,因為古風句法本來就參差不齊,但蘇軾用此筆寫百轉千回的長短句,對自身的氣象、對長短句的韻味,都帶來了一點兒損失。

    我們別忘了蘇軾"唐宋八大家"的身份,他的句法不論放到韻文,還是放到散文裡面,那都是妙極了。在一系列的文賦中,我們能讀到一種隨意開合而生動流淌的韻味,繪景狀物妙趣橫生,人物行止對話具冰雪玲瓏之態,他的文學境界於是舒展開來。填個小詞對他來說,屬於拿著屠龍刀當雕花刀使,故不太趁手。

    蘇因為有彼岸的宗教思想來救贖,於是情緒層面理得比較順暢,只把一番勇往直前的膽識填滿了詞句;辛則不同,辛在現實中已經多次英勇行事,膽識已得到證實,不需要特意在詞句中抒發。辛填詞時,他的情緒會顯山露水,不過是藝術性的、多聲部迂迴推進的,這片熱切的膽識成為其中的一個聲部,在與其他聲部的交錯中沉潛下來,便有了繁密之感。

    不同於蘇具有的飛昇想象力,辛儘管人已歸田,心卻斷斷不肯"歸去"。他的人和情感一併嵌入國仇家恨的時局背景當中,蘇尚能明哲保身自我解嘲一下,而辛有心有力卻無機會,他的熱衷腸中便鬱結了揮之不去的悲情。讀他的作品,會產生這樣一個印象,就是這陣從未消散過的悲情,在辛的一把錚錚鐵骨中百轉千回地激盪著,啃噬著他。"把欄杆拍遍",真有力量,所以是真痛,辛之(文學上的)偉大就是在這痛中,亦不忘鋪陳出千錘百煉的細緻美感,可見其捨生忘死的藝術追求。其實踏上的是他金戈鐵馬的同一條道兒。

    辛下筆時,詞句與韻律相互攀緣滋長,熨帖而蘊藉。蘇詞時有枝椏叉出而失之粗疏,"協韻填詞"的用意終於在辛手上恢復了本來面目。戴著鐐銬起舞而風流瀟灑不改前色的英雄,方是真英雄。

    辛的另一個特色是愛翻用典故,他要遊覽寫景一定不單單隻有眼前風景,一定是要發懷古之幽思的,而且他的典故運用相當密集,幾乎給人層巒疊嶂之感。辛詞情感上的沉鬱婉轉、一唱三嘆,與他時而直抒胸臆,時而掩身在這些厚重的歷史舊事深處,有極大關聯。前文說蘇忍辱負重,不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濫施於讀者;而辛用此種手法塑造的則更甚,是一個短暫停留在時間縫隙中的失意詞人,同時又具有那麼強大的精神力量,肩荷起了所有歷史碎片所投下的陰影,依然"眾裡尋他千百度"。作為讀者,實在無法不被這樣的孤膽硬漢所打動。

    其實,可以用一句辛棄疾的詞來形容蘇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也可以用一句蘇軾的詞形容辛棄疾:“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 2 # 無心隨墨

    蘇軾和辛棄疾都是豪放派的詩人,但是兩個人從性格到詞作都有很多不同。

    從性格上來說,蘇軾屬於風流灑脫,辛棄疾屬於剛直硬朗,一個是浮雲舒捲,一個是劍氣如虹,一個是通達士人,一個是豪邁將軍。

    從詞作上也反映了他們的這些不同。兩人的詞雖屬於豪放派,但也都有許多婉約之作。同樣屬於豪放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等等,都是一種灑脫,看透人生的瀟灑名士的表達。而辛棄疾不管是“醉裡挑燈看劍”是“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等等,都有一種悲情將士,失路英雄的感慨,他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可做最好註腳。

  • 3 # 文化點滴哥

    在宋詞發展史上,蘇軾和辛棄疾同被稱為豪放派詞人,蘇軾於花間詞、南唐詞及柳永以來一脈相承的婉約派外另開豪放詞派,並全面革新詞體,徹底打破了詞為“豔科”的局面;南宋詞人辛棄疾繼承之並將其推向高峰。蘇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的傑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詞存在著許多相似點,但是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兩位詞人所處的時代、個人生活經歷不同,思想性格、藝術追求的差異,使蘇詞和辛詞表現出的豪放之氣風格迥異,蘇詞曠達,辛詞豪邁;形成了豪放詞的不同特色。

    1.首先生活背景不同:

    他們處在不同的生活背景,自然有不同的思想意境。 蘇軾,生活在經濟政治相對穩定的的北宋年間,那時候的大宋,雖然沒有盛唐時的開闊豪邁,但在生活上也是比較優越的,當時的東京汴梁,是世界上輸得上的“國際化大都市”,從張擇端的中就可以看出一些跡象。蘇軾生活在這個時代,雖然他的官場總是不得志,後來還受牽於烏臺詩案,可他的生活還算過得去。當官也不小,湖州、蘇州、黃州、密州……中國的大好河山在他當官期間可沒少去。所以,在蘇軾的豪放中,經常看到的是對山河的歌詠,對人生的參悟,甚至密州出列,也是“左牽黃,右擎蒼”,愜意之極。蘇軾的豪放,在乎山水之間,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而辛棄疾,則生活在一個山河動盪,風雨飄搖的時代。南宋的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而我們的詞人又不巧滿腹的安邦之才,滿腔的愛國之恨。於是乎,辛棄疾只有投身於軍旅之中,“夢迴吹角連營”了。辛棄疾的豪放中,包含的不僅有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也有著對金國的憎恨、對南宋的無奈。那麼,辛棄疾的詞中是不是就全都是金戈鐵馬,沙場點兵呢,也不盡然,《西江月》中也有“兩三個星天外,七八點雨山前”的閒適。

    2.歷史背景不同: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而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3.志向不同:

    蘇軾一生為官,追逐官場,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等傳世。

    而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名詞作、《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等。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等傳世。

  • 4 # 我有我的人間煙火

    “蘇辛”同屬豪放派,因為人生經歷的不同和性格差異,導致他們的作品有著各自鮮明的標誌。

    一、創作題材不同。

    蘇軾之前,詞多寫男女之間的悲歡離合,詞境狹隘。蘇軾借鑑詩的創作,使題材多樣化,使詞不再只是專注於男歡女愛,詞可懷古、可詠史、可說理、可談傳、還可以抒發思鄉愛國情懷。辛棄疾將詩歌、散文、經傳等各種文體的表現手法融入詞的創作中,繼蘇軾之後,詞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二、人生閱歷和性格的差異,導致了詞作思想感情的不同。

    蘇軾生活在北宋中葉,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幾度被重用,又屢次被貶謫,都沒有影響他的灑脫與樂觀。他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性格樂觀豁達,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著生活情趣和創作活力。他縱情山水,與友人多次乘舟暢遊赤壁,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的驚世之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成為千古絕唱。蘇軾還是一個美食家,他開創了“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魚”,而且把烹調方法和品嚐心得留在了他諸多詩文中。蘇軾還是一個難得的“全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還十分注重養生、健身。

    蘇軾的作品,很多時候讓我們感受到詼諧有趣,樂觀豁達,哪怕是面對人生挫折,也能平靜對待。他在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曾作了這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行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成為了蘇軾一生的寫照,但我們時刻都感受到了“誰怕”的豪情!

    辛棄疾則生活在南宋時期,國破家亡、內憂外患。他最大的願望是為朝廷收復失地,詞中包含回覆中原的壯志豪情。辛棄疾是個詞人,也是個軍人。而南宋王朝偏安東南,懦弱求和,未對辛棄疾委以重任。因此他的詞中多了壯志難酬的感慨,和蘇軾相比,豪放的同時,多了沉鬱之感。如《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表現了他的報國之心、欲死疆場之志和壯志未酬之嘆!

    三、表達痛苦的方式不同。

    他們的詞中都有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但蘇軾的表達是含蓄內斂的。他常常以豁達的胸襟來體驗人生,經常會有哲理性的感悟。而辛棄疾更直接明朗。

  • 5 # 大招手詩詞

    蘇軾和辛棄疾分屬於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的大文豪,詞是表達個人情感的載體,與時代背景和個人的性格及經歷有密切的關係,二位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不盡相同。

  • 6 # 馮墨卿書法

    1: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在蘇軾詩作中,干預思考人生和社會現實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未侷限於新政,也未侷限於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2:辛棄疾,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而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

  • 7 # 鳥魚花香59561734

    朝代更迭都不同,雖然都是宋朝、但還是有些許區別,從側面反映出兩位詩人同樣都是性情中人。不過我更敬佩辛棄疾……,比較喜歡他的破陣子、詩詞!

    只是個人意見……

  • 8 # 北極雪兔94501305

    蘇軾一家有好幾位詞人,蘇軾好美食,“東坡肉"就是蘇軾蘇東坡發明的。而辛棄疾是愛國主義詞人,辛棄疾是這些詞人中,即會做詞,又會帶兵打仗,很難的一位愛國主義詞人。

  • 9 # 流芒流

    蘇軾的核局大,以天地為書寫空間。辛棄疾主要是戰場上氣吞敵方的氣概(不遂的想象的,夢裡殺敵)。是炯然不同的。

  • 10 # 蝴蝶說話

    王國維對蘇辛二人詞的評價是:“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影響蘇軾詞風主要是他性格的兩重性:一方面,他是一個耿介正直,坦率真摯,寧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極認真執著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隨緣自適,處逆如順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極隨便,極通脫,極豁達的一面。以最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四十七歲的蘇軾因反對新法被貶謫黃州已經兩年多了,他深感自己政治抱負未能施展,在這裡借懷古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及對老大無為的感嘆。蘇軾是一位集儒、佛、道思想的清曠達觀襟懷成了他在逆境中奮進的精神支柱。所以蘇詞在豪放中透出一種豁達。

    而辛棄疾的思想特點正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世事滄桑,積蓄了太多太深的苦悶,深知人生的無奈。他只能在恬靜的田園鄉村中為自己的感情尋找寄予,撫慰,飽受創傷的心靈,是因為他受老莊思想影響很深,在他的思想中有更為深沉的現實,不可能歸之於曠達。在他的詞中,我們很少能看到精神上的超越感和曠達態度,而更多的感受到他對現實的苦恨執著,那種特有的鬱結悲憤之氣。辛詞中,可見熱烈執著的追求、慷慨激憤的情懷,流溢於字裡行間。

    東坡豁達灑脫,其詞曠達飄逸,超凡脫俗,若有神仙之姿;稼軒磊落坦蕩,其詞雄奇壯闊,清健有力,深具英雄之態。蘇軾的豪放風格主要表現為面對人生挫折時流露出來的達觀情懷。而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主要表現為對抗金復國的強烈執著與英雄失路地苦悶悲憤的情懷。蘇軾的詞將個人的遭遇與自然環境的描寫融合在一起,在自然環境的描寫中體現人生哲理,客觀的面對現實,順應自然規律,超越人生苦難,在豪放中注入超脫;而辛棄疾豪放詞中則將個人遭遇與國家命運連結在一起,表現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憂憤,在豪情中蘊含悲壯。

  • 11 # 鴻漸於磐4

    他們一個是哲人,一個是將軍!

    蘇軾常以曠達的胸懷與超越的時空管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試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衝動歸於平靜。有一種悟後的輕鬆豁達!

    辛棄疾是直接帶兵打過仗的,面對國破山河碎,他憤懣的感情更多。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的表現出英雄的感情與英雄的悲憤。主觀色彩更濃烈。

  • 12 # 溫暖的心12341234

    蘇軾勝在比辛棄疾更慘。雖然二人仕途都坎坷,但說辛棄疾遇到的是八級風暴,蘇軾遭受的就是十二級颶風。作為官吏,蘇軾始終充滿家國情懷,下邊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就可以看出來: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

    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

    西北望,射天狼。

    ————————

    烏臺詩案,蘇軾差點兒掉了腦袋。這個打擊不可謂不大。被貶黃州,他也有過短暫的迷茫與消沉。下邊這首《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就真實地反映了他的心路歷程:

    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

    有過憂鬱,也有過彷徨,甚至一度有了放棄的念頭。他的心路,也體現在他的詞作中: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

    蘇軾之所以偉大,並非因坎坷的經歷和世事的磨鍊,更在於他有著寬廣的胸懷。下面這首《定風波》就是他的心聲:

    定風波·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總之一句話,蘇東坡的偉大,不光在於他的天才,更在於他雖經歷磨難,卻越挫越勇、勇敢面對的勇氣!

  • 13 # 閒情偶記生活點滴

    蘇軾學識淵博,他的詞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如: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的詞打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觀念,開拓了詞的內容,提高了詞的意境,創造出豪邁奔放的風格,對宋詞發展有很大影響。最著名的作品有《水調歌頭》和《赤壁懷古》,“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成為後世傳頌的名句。

    辛棄疾的詞繼承了蘇軾以來豪放的詞風和南渡後許多愛國詞人的優秀傳統。他的作品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揭露南宋上層統治者屈辱投降的罪惡,也有不少描繪祖國山河,吟詠農家生活的作品。代表作有《京口北固亭懷古》《登建康賞心亭》《書江西造口壁》等,但我最喜歡《村居》《夜行黃沙道中》和《鷓鴣天·代人賦》等。

    鷓鴣天

    代人賦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多美的田園初春景色啊!能住在這樣的原野山村也是一種享受。

  • 14 # 鴻英22

    蘇軾和辛棄疾,二者皆為豪放派詞人,前者為北宋時期,後者處於南宋金人入侵時代。

    蘇軾詩詞豪放灑脫,上次回答已述,在這裡簡述一下辛棄疾的詩詞。

    辛棄疾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反對投降,曾帶軍北伐抗金,而且提出了一整套抗金的方略和措施,而不被釆納,也做了幾任地方官,實施減賦、發展農業生產和練兵等一些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始終不受重用,還被閒置了二十年,晚年復出,後又被彈劾,最後憂憤而死,終年六十八歲。

    辛詞多為抒寫恢復國家統一的報負,和壯志難酬的悲憤,正如他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天際。遙岑遠回,獻愁供恨,玉簪螺鬢。″就是詞人以寫景抒情,表達流落異地,懷念北方故土,渴望收復統一祖國的願望。在負閒期間,也過一些自然景物和鄉間小詩詞以抒懷,正如他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詞人孤芳自賞的肖像畫,表現了他政治失意後,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汙,"那人″正是他用含蓄、曲折的筆調錶正他仍然關心國事,堅持理想的情懷。該詞清新婉約,體現了辛詞"肝腸似火,色肖如花″的另一風格特色。

    綜上所述,蘇軾的詞是豪放派的開創者,辛棄疾則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觸匯了詩文辭賦的各種形式,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與語言技巧,使豪放詞蔚然成為一大詞派,成為詞壇上的主流,詞史上以蘇、辛並稱。且辛詞更增強了憂國愛國,渴望實現祖國統一的情懷。

  • 15 # 洎水藍

    蘇軾和辛棄疾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兩個人所處的時代不同,環境和人生經歷也不同。雖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其作品詞風上還是有差異的。

    蘇軾身處在北宋時代,由於官場上的不得意,政治抱負不得以實現,作品多不同程度的表達了胸懷大志不能實現的特點。蘇軾的作品風格超然,曠達,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辛棄疾身處南宋時代,南渡後,在仕途上屢遭誣陷和免職,得不到皇帝的重用。遠大的愛國之情,壯志難酬,作品多表現了悲壯沉鬱的感概。抒發了一個英雄報國的豪壯情懷。

    蘇軾和辛棄疾的作品都各具特色。蘇軾的作品體現在將宋詞的審美價值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和層次,採取華麗、典雅、不羈、生動的語言風格,充分藉助生動的景物描寫,描繪出多種波瀾壯闊的畫面,表現出自然、雄闊等顯著特徵。

    蘇軾詞的,隱藏著較為深刻的佛老思想,努力將喧譁人世間看作是一場夢境,奮力突破時空樊籬的束縛,實現與聖哲的思想產生交流和共鳴。

    辛棄疾的詞見長於豐富的內容選擇,具有較為深刻的思想內涵,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傾向於風格的多樣化。屬於“以文為詞”的類別,他想象力豐富奇特,更多的採用誇張、比興等手法,來展現濃厚浪漫主義的意境。經常創新思維方式,勇於破除傳統詞作形式乃至格律方面的束縛,將蘇軾的“以詩為詞"的理念發揚光大,進一步豐富了宋詞的藝術表現形式。

    辛棄疾詞中特別喜歡“用典”,這也是其詞風別於蘇軾的地方,而且辛棄疾的詞對於用典方面比較雜和廣泛,用典的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辛棄疾能夠將議論和議論的風格加入到自己的詞作當中,將一些議論性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與詞作本身有機地融合在起。採取精美華麗的文學性語言,有時採取老少咸宜、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語言風格,將散文等一系列的句式融入詞作之中,因此,辛棄疾的語言表達風格更加具有集優匯萃等特色。

    辛棄疾的現實生活中經常遭饞受妒,這也是他喜歡採用比興用典,借古喻今的原因。

    王國維對蘇辛二人詞的評價是: "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蘇軾、辛棄疾作品的不

    同點在於蘇詞之曠達,辛詞之豪放。

  • 16 # 斜槓青年愛讀書

    他們兩個並稱蘇辛。且在文學創作上都是宋代詞壇上兩顆耀眼的明星。

    蘇軾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即是豪放,便也豁達了,於是便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念舊情於是便有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他的“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他經歷多了分別,便“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在打擊後仍舊心胸開闊便有了“詩酒趁年華”。這樣的蘇軾,不愧是宋代詞壇的領軍人物。就算是放到現在便也是人中佼佼者。

    辛棄疾本是軍人,他的豪放與蘇軾又有不同,他的豪放體現在“老夫聊發少年狂”,一個狂字點亮了全文。他一心為國,滿腔熱血,胸有大志。但他不受重用便有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是何等悲慼。他渴望報效國家於是便有了,“生子當如孫仲謀感嘆”。最後的他追憶往昔感嘆“可憐白髮生。”

    蘇辛雖都為豪放,但兩人卻各有千秋。正如王國維所言:。“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

  • 17 # 復興小文花

    作品背景 表現手法 題材核心作品背景

    首先,蘇軾是北宋人,在詞牌上,他可以說是推陳出新,將晚唐五代直到宋初詞人被詞壇“婉約”風格所禁錮的傳統局面打破,因此,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創者。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蘇軾革新之前,詞實際上就是“歌女代言體”、“文人情調體”。應用的場合不是宴會酒樂,就是文人私底下的“憤懣哀愁”的情境。可以說,多多少少是上不了檯面的。試看大名鼎鼎的柳永所作《雪梅香》一詞:“景蕭索,危樓獨立面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漁市孤煙嫋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楚天闊,浪浸斜陽,千里溶溶。 臨風,想佳麗,別後愁顏,鎮斂眉峰。可惜當年,頓乖雨跡雲蹤。雅態妍姿正歡洽,落花流水忽西東。無憀恨,相思意,盡分付徵鴻。”雖有創新與改造,但詞中皆是“失志之悲”或“閨閣之怨”。

    那是什麼契機使得蘇軾演繹了獨特的“豪放派”作品?我們要講到一個宋代非常出名的案件““烏臺詩案”。神宗年間,由於蘇軾反對新政,於是在自己的詩文中表露了不滿與不同的政見。因為他身為文壇之首的身份,使得一言一行都對社會影響很大,因此不利於新政推行。所以蘇軾最終被抓進烏臺關了好幾個月。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這一點北宋是真正做到的,南宋並沒有真正地顧及到,這也是與辛棄疾所處時代背景不同之處)所以蘇軾免於一死,但還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可以說,這個案件徹底改變了蘇軾的仕途之路。在此之前,蘇軾仕宦得意,可謂是“一日看盡長安花”。因此它的風格多是長天大漠,豪情萬丈。而“烏臺詩案”後,他便收斂心境,豁然灑脫。所處時代背景不同,這兩點也成為區別於辛棄疾的關鍵。

    而辛棄疾是生活在民族矛盾最尖銳的南宋人。 歷經滄海桑田,此時豪放派的詞的演繹愈加成熟。也是他將之推到了到了極致的高處。他也有他獨有的心路歷程。辛棄疾自幼有一種“趙燕奇士”的俠義之氣。在金國領主完顏亮大肆南侵後,年僅22歲的辛棄疾就召集了兩千餘熱血人民,參加了起義軍,並在其中擔任掌書記一職。因而,它的詞作無不充斥著一股濃郁的慷慨豪邁之風;而即使具備優異的軍事才能,在腐敗搖擺的南宋朝局中,始終得不到重用。也正是如此,不得不透過詞作來疾呼慨嘆。更多的表達是對家國的擔憂和熱愛,英雄的焦慮和悲憤。這一點與蘇軾也是截然不同的。

    表現手法

    蘇軾以詩為詞,而辛棄疾以文為詞。

    在蘇軾眼中,萬物萬事皆可入詞。對他而言,詞牌的表現可以瞬間擴充套件彈性,他書寫超然的人生態度也正是因為以詩入詞,所以他的風格偏向粗狂豪放。可以成為與詩相提並論的文體。他以清空之筆表曠達之情,首開豪放詞風,他在文壇上有高名但政治上無高位,此一點,不同於辛棄疾。辛棄疾歷經過沙場邊疆,描寫更多的是博大宏偉的景色與悲壯沉鬱的人物,辛棄疾以文為詞,相對於蘇軾,他不僅運用古近體詩的句法,還吸收了駢文、散文、民間口語入詞。涉及經史、諸子楚辭,還運用了李杜詩、韓柳文和蘇詞中的戲謔手法,達到了“如詩如文”的境界。他的詞表達了自身的坎坷境遇,收復家國的痛苦情懷。

    在此我們要了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隔"與"不隔"。這個是有助於瞭解蘇詞與辛詞表現手法上極大的不同。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遊》詠春草上半闋:"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語語可以直觀,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遊戲。玉樓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然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深淺厚薄之別。

    朱立元先生在《美學大辭典》的觀點是,"隔"正如"霧裡看花","隔"是一種難以有具象的感受,非常依賴讀者個人的閱讀素質,因為它的形象並不清晰明確;辛棄疾的詞可以說屬於“隔”;而"不隔"如"豁入耳目",清新自然,"語語都在眼前",形象鮮明生動,正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詩。而蘇詞多是屬於“隔”。不過"隔"與"不隔"不是有著絕對的標準,也不是衡量"意境"高低的標尺,而是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

    接下來我們透過蘇軾和辛棄疾各自經典的作品來解釋一下“隔”與“不隔”。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用了三國時的典故,有提到“周瑜”、“諸葛亮”、“孫權”與“小喬”。這個作品是直白的,甚至還帶有盛唐的些許痕跡。因為北宋也算是太平盛世,與辛棄疾所屬的南宋不同。這個作品上闋描繪的是赤壁附近的壯美美景。而下闋是追憶當年赤壁一戰中的英雄豪傑,透過懷古抒情來抒發了作者目見光陰逝去的感慨和思索。很明顯,這首詞,一點都不晦澀,反而清晰直白地用典。對於大多數讀者而言,這個即是“不隔”。

    接著我們來看同樣是用典,同樣是有涉及“三國”相關的典故,為何辛棄疾的這首經典詞作會更加隱晦?也即是“隔”呢?

    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可以看出,辛詞的一大特點事用典非常多,僅僅在這首詞中就有廉頗失意、霍去病徵討匈奴,封狼居胥山、赤壁大戰、宋文帝劉義隆的北伐失敗、南北朝劉裕的北伐戰爭、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下等故事。他善用典故,也使得讀者必須要了解其中的典故歷史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作品。直接讀完可能還不足以完全理解。因此,這就是“隔”。

    所以,可以總結出,“隔”與“不隔”也是蘇軾與辛棄疾在豪放派的作品中,表現手法有區別的關鍵。

    題材核心

    同樣是屬於“豪放派”,在題材核心上,蘇辛詞皆飽含著奔放濃厚的豪情,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詞人的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和豁達樂觀,以及為國為民的壯志理想。那在此基礎上兩位偉大的詞人有何不同點呢?

    第一,詞牌的不同使得兩者作品核心不同。

    北宋時期的蘇軾,由於時代侷限性,他的詞作有的豪放,有的婉約,但是沒有辦法兼而有之。即兩種詞風無法共存。兩者還不能完美地結合。所以他的豪放派作品是單一密集的,而南宋的辛棄疾的作品不一樣。歷經多年後,他打通了詞作豪放、婉約兩派,並將之運用於一詞之中。很明顯,這種兼而有之的詞風與蘇軾的大相庭徑。

    第二,蘇軾的題材核心多為文人氣概,豁達樂觀;主要表現為“面對人生挫折時表現出的達觀情懷”;而辛棄疾的題材核心多為愛國豪情,將人之風;多體現在為對國民前途的擔憂和恢復中原的決心,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以下再次用上面的經典作品來解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該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是蘇軾被貶職黃州之時,按理來說,應該是萬般無奈愁苦與憤懣的,但是詞的上片靈動宏偉,不僅鋪寫出浩瀚長江的洶湧澎湃、波濤萬頃之景,還創造了一個理想中的奇險境界。反映作者起伏心情和靈魂的掙扎。借憑弔歷史上的英雄來抒寫自己作為文人士大夫豁達樂觀的胸襟,豪放超逸的態度。縱有不捨,確是曠達豁然的。可見,蘇詞擅長將個人的遭遇與自然環境的描寫融合在一起,豪放中蘊含著豁達與樂觀。

    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樣的句子何嘗不是宏大的戰場情景呢?與辛棄疾他自身地經歷息息相關,切身體驗才能展現出這渴望殺敵報國的愛國豪情。要理解辛棄疾的詞作,就必須結合他的人生歷程來解讀。他首先一個富有愛國激情和軍事才能思想的戰士,其次才是一位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戰場不平凡的生活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的核心是愛國思想和戰鬥精神,他的豪放風格也特殊於此。因此,辛詞則更多將個人的曲折遭遇與國家命運連結在一起,豪放中蘊含悲壯。

    透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全方面多層次的瞭解了同樣是豪放的詞人,蘇軾與辛棄疾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希望這個答案能給到大家幫助。

  • 18 # 武哥說文

    這是兩個站在大宋詞壇上的頂尖高手,蘇軾在北宋,辛棄疾在南宋。

    (蘇軾和辛棄疾)

    蘇軾在前,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另闢門戶,創立豪放詞派,與“詞之正宗”婉約派分庭抗禮;辛棄疾在後,歌“醉裡挑燈看劍”續掌豪放詞宗,集其大成,將豪放詞派推向另外一個高峰。

    比較這樣的兩個掌門級人物,我儘量不走尋常路,從以下三個角度解讀:

    1、時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題迥異:蘇軾是和平時代計程車大夫,在不斷叩問人生真諦;辛棄疾是戰亂時代的聖鬥士,在苦苦表白愛國情懷。

    蘇軾是很幸運的,出生在偏遠的西蜀眉州,氣候溫和,現在都是旅遊勝地。出生前後,隔眉州遠遠的幽州,北宋和遼國的戰爭也打到了尾聲。蘇軾從小就沒有看到過金戈鐵馬,更不要說屍橫遍野的沙場了。

    所以,蘇軾的豪放作品沒有亡國滅種的仇恨,也少有戰火硝煙的場面,更多的是流連在山水之間,在寧靜的山水間體悟生命。“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此時的山水,是融有蘇軾人生處境和精神印記的山水,雄奇奔放中,有高遠泰然的生命體驗。

    辛棄疾就悲催得多,出生時,山東濟南一帶已經被金國佔了13年,女真人不斷的在原屬北宋的地盤上燒殺搶虐,漢族人受盡了侮辱和虐待,辛棄疾幼稚的心靈在時時刻刻體會亡國之痛。所以,辛棄疾的作品中多次流露出嚮往戰場,渴求衝鋒獻陣,“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一心想當收復故土、完成統一的英雄,有濃郁得化不開的愛國激情。

    2、經歷的不同,作品的風格不同:蘇軾是豪放文人,是政治失意的悲傷;辛棄疾是粗獷將軍,是壯志未酬的悲壯。

    蘇軾主要生活在仁宗、真宗、神宗和哲宗時期,他生活在北宋最平穩的時期,“靖康之恥”的主人翁徽宗皇帝當政的第二年,蘇軾就去世了,想來也是不想和這樣的皇帝牽連太多。而且,前面這些皇帝對蘇軾都還不錯,對於一個動不動就寫詞譏諷時政的文人和官員,他們都牢守太祖皇帝祖訓,沒有痛下殺手,從“烏臺詩案”開始,雖然蘇軾厄運不斷,也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流放。所以,蘇軾的豪放作品就處處是政治失意,處處是離愁別恨,是內心的苦悶彷徨,是情懷的自我釋放,又有政治抱負成空的悲傷。

    蘇軾的這種感情在到黃州的第二年,終於壓抑不住了,他就邀約幾個好友來到黃州西山麓,赤壁磯下,蘇軾爆發得激烈而傷痛,“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說起都是淚,滿滿的悲傷。

    (赤壁懷古圖和詞)

    辛棄疾的生活經歷是蘇軾想象不到的精彩,辛棄疾21歲就組織人馬上前線衝鋒殺敵,還曾千里單騎追叛徒,還曾孤軍深入敵營,奪叛軍首領首級,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武功蓋世,震驚金國。

    回南宋後,辛棄疾受到猜忌,沒有機會再回到前方戰場,能夠夜半夢迴,“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在任地方官員的日子裡,他對普通老百姓很好,可是,辛棄疾超強的武力值仍在,地方上的強盜啊、小偷啊就遭殃了,逢抓必殺。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辛棄疾受到彈劾:殺人如草芥。

    一次一次被彈劾,一次一次被貶謫,辛棄疾都是二話不說,哥都是開過槍殺過人的,不和小人計較,捲起鋪蓋就走人。所以,辛棄疾的作品有國破家亡的悲傷、有沙場秋點兵的渴望,卻又有長期受壓抑的淒涼,有懷才不遇的英雄悲壯。“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心裡非常清醒而痛苦的知道,他這一生,恐怕都上不了戰場,實現不了理想,可即使這樣,他還在等候觀望。越無所謂的語氣越顯辛棄疾的急迫,越平淡的語言越悲壯。他一天天等,他害怕,哪天君王要用他時,自己已經不爭氣的老了。

    3、性格的不同,作品的氣質各異:蘇軾是儒釋道兼備的“雜家”,有空靈有豁達,有神仙之態;辛棄疾是隻修儒家濟世思想的“專家”,有熱烈,有萬鈞之力,有英雄之心。

    蘇軾的苦難,是其性格所致,而曲折的經歷也改造了他。蘇軾應該是中國古代文人群體中被流放次數最多的一個。蘇軾的苦,我們都可以體會,任誰一次一次被放逐,都會覺得苦逼,可是,苦難中的蘇軾走出來了,還更加強大了,更豁達了。“凡是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尼采說的這句話最適合蘇軾,更強大的蘇軾境界一下子就開闊了,性格變得更加開朗樂觀了。

    得意時,就積極入世幹事;失意時,就痛快寄情山水;痛苦時,就坐禪悟道。所以,蘇軾的豪放作品“以詩為詞”,題材更寬廣,情感更多樣,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有“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也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灑脫和空靈。

    蘇軾的豪放詞也有婉約的基因,就像清風明月,儀態萬方,而每一面都是最可愛最真實的蘇軾。

    (西北望射天狼的意象圖)

    辛棄疾後期的經歷一點不復雜了,單調得讓人發狂,辛棄疾的思想也比較單一,他只崇尚儒學,固執的堅守著傳統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不變通,不迴旋,辛棄疾有山東漢子的直爽和大度,不宵於搞官場潛規則,流放就流放,寄希望君王總有一天會啟用,他在帶湖居住好多年,還和好友陳同甫商議統一大計。可是,君王壓根就沒有想過復國,所以,也就沒有誰召回這個武功蓋世的將軍。最喜劇的是,辛棄疾最後一個官職是主管衝佑觀,一個道教活動中心。

    辛棄疾是不是文人中武功最高的,無法斷定,因為聽說李白劍術也很高強,但是,辛棄疾一定是武人中詞寫得最好的。為更好的表達感情,辛棄疾“以文為詞”,散文化的直抒壯闊胸臆,他的詞中有很熱烈、很執著的理想,也有理想化為夢想的絕望,鬱鬱寡歡,“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時時處處,辛棄疾都是保持一名將軍的胸襟和鬥志,無時不刻,都在批判現實和唱英雄悲歌。

    南宋在這個時候,早就是苟延殘喘了,無論辛棄疾怎麼鼓與呼,都喚不起宋的血性,辛棄疾註定了生不逢時,走完英雄末路。

    (辛棄疾意象圖)

    結語:

    “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王國維對蘇軾和辛棄疾豪放詞的評價可謂入木三分。所以,幾百年來,不管後人怎麼仿效,沒有人學到兩人詞的精髓。

    我們都只是遠遠的仰望這兩個宗師的背影,在他們的故事和詩詞裡憑弔和緬懷,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裡吸取養分,滋養心靈,漸學漸長。

  • 19 # 棲鴻看紅樓

    最大的區別,就是數量多少。

    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開創人物,但是他的豪放詞並不多。相反的,他的作品裡有大量“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式的柔情,和大量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式的豁達。

    蘇軾作品中的豪放詞,只有“大江東去,浪淘盡”“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等少數幾首。但是這幾首詞,在柔靡的北宋詞壇上,形成了巨大影響,這是他的文學史地位。

    辛棄疾是南宋人。經歷了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之後,宋人開始沉下心來,關心國家大事,不再一味地醉生夢死、吟風弄月。除了辛棄疾有意的、主動地改革詞風之外,在當時詞壇上有一批人,也致力於豪放詞風的創作。

    除了引領文學創作潮流,辛棄疾本人的作品中,豪放派的詞作佔大部分。

    一個是妙手偶得,一個是專心致志。這是蘇辛詞作的最大區別。

  • 20 # 孟祥磊

    蘇軾和辛棄疾,是豪放詞的傑出代表。但他們的作品,又有很大的不同,哪裡不同呢?

    詞的形式特點不同

    一、蘇軾豪放、婉約渭涇分明

    蘇軾和辛棄疾雖然都屬豪放派詞人,但他們都不僅僅寫豪放派的詞,其他型別的詞也是信手拈來,正因此,造就了兩人詞特點最大的不同,即:蘇軾的詞有豪放、有婉約,但是渭涇分明,不兼而有之。

    我們來看看蘇軾的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譯文:你我已經整整十年未見,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以忘懷。但是你的孤墳遠在千里之外,想和你嘮嗑卻沒有地方訴說我的悲傷和淒涼。我四處奔波早已是灰塵滿面兩鬢如霜,即使你我相逢可能也認不出我來了。昨夜夢見回到了家鄉,看見你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你回頭與我相望,我們卻相顧無言,只有淚兩行。料想你年年都為我柔腸寸斷,在那淒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岡上。

    啊!多麼的柔情似水,讀了這首詞,真的能體會到蘇軾當時的思念!

    我們再來看一首他寫的豪放的詞: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譯文: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氣,左手牽著黃狗,右手託著蒼鷹。隨從的將士們頭戴華美豔麗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領隨從千騎席捲平展的山岡。為報答全城的百姓都來追隨我,我一定要親自殺一頭老虎,像孫權一樣給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興時,我的胸懷更加開闊。即使頭髮微白,又有什麼關係呢!帶著傳達聖旨的符節到雲中,什麼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那時我定當拉開弓箭,使之呈現滿月的形狀,瞄準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來。

    啊!多麼的狂傲、豪情,黃狗、蒼鷹、殺老虎、拉弓射天狼!

    豪情萬丈,所以,蘇軾的詞很少有豪放、婉約兩種詞風共存的作品。

    二、辛棄疾豪放、婉約兼而有之,渾然天成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辛棄疾〔宋〕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譯文:還經得起幾回風雨,春天又將匆匆歸去。愛惜春天我常怕花開得過早,何況此時已落紅無數。春天啊,請暫且留步,難道沒聽說,連天的芳草已阻斷你的歸路?真讓人恨啊春天就這樣默默無語,看來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樑畫棟間的蛛網,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飛絮。

    長門宮阿嬌盼望重被召幸,約定了佳期卻一再延誤。都只因太美麗有人嫉妒。縱然用千金買了司馬相如的名賦,這一份脈脈深情又向誰去傾訴?奉勸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難道你們沒看見,紅極一時的玉環、飛燕都化作了塵土。閒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樓憑欄眺望,一輪就要沉落的夕陽正在那,令人斷腸的煙柳迷濛之處。

    我們來分析一下:

    “更能消、幾番風雨”給這首詞定了個基調,溫婉、哀怨。接下來作者展開想象,我常怕花開得過早,何況此時已落紅無數。春天請暫且留步,連天的芳草已阻斷你的歸路。然後又採用擬人的手法描寫春天,你這樣默默無語,看來殷勤而又多情的只有雕樑畫棟間的蛛網,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飛絮。

    上片一邊寫景,一邊抒情,非常的婉約。

    下片接下來作者抒發自己的議論,奉勸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難道你們沒看見……

    將自己的強烈情感融入詞作,非常的豪放。

    以上,是蘇軾和辛棄疾詞的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打個比方,豪放是涇河,婉約是渭河,那麼蘇軾的詞一看而知,涇渭分明。而辛棄疾的詞,沒有隔閡,水乳交融。

    情感不同

    蘇軾在豪放中盡顯曠達樂觀,辛棄疾在豪放中傾盡悲壯。

    一、蘇軾仕途坎坷、宦海浮沉,對社會人生進行了深入思考,在其詞作中表現為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曠達中見豪放,曠達中顯超脫。蘇軾思想龐雜,儒釋道思想相容幷蓄,造就他身處逆境,能隨遇而安,從容不迫保持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二、辛棄疾是曾以50人:5萬人的絕對弱勢,夜闖敵軍大營成功手擒叛徒的少年將軍,然而辛棄疾一生都希望早日光復大好河山,多次向皇帝進獻抗金謀略,但他的一生都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但當權者軟弱無能,不善於聽取意見,最終只能使辛棄疾的努力付諸東流。所以,在他的詞中,盡顯豪情悲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司機第二部車是不是都會選手動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