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月文
-
2 # 物質文化史
題主說的一點錯也沒有,玄奘法師希望西遊的想法一開始並未獲得唐太宗李世民的批准,所以玄奘“冒越憲章,私往天竺”,於貞觀三年(629年)偷渡出國境向印度取經。這點在玄奘自述《還至於闐國進表》中說的很清楚:
......然則勝典雖來,而圓宗尚闕,常思訪學,無顧身命,遂以貞觀三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踐流沙之浩浩,陟雪嶺之巍巍,鐵門巉嶮之塗,熱海波濤之路。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中間所經,五萬餘裡。......
意思就是說:雖然佛教已經傳入東土,但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玄奘)心中經常想著去學習,於是在貞觀三年四月違背法律,私自前往天竺。經歷許多艱難困苦,跋涉五萬餘里之後終於到達了王舍新城......
可見,玄奘私自出關是可信的,而且是史實。
-
3 # 公元前
歷史上的玄奘,為了取經,曾三番五次的去求李世民,當時李世民說什麼也不同意玄奘取經。但是玄奘把取經當成了自己的事業,於是在公元629年,也就是玄奘27歲這年,他放棄了向李世民申請通關文牒的想法,他決定“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在唐朝,私自偷渡是要殺頭的。歷史上的玄奘根本就不是一個膽小怕事的人!但是玄奘畢竟是偷渡,要出邊關肯定是困難重重,像影視劇中的孫猴子、豬八戒、沙和尚其實現實中根本就沒有!玄奘首先是來到了涼州,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武威地區,當時是屬於唐朝的邊境。當時為了防範突厥的侵擾,封鎖了邊關,任何人不得出入,但是玄奘必須要過這一關。於是玄奘戰戰兢兢地來到了關前。
以下是二人的對話:
玄奘:施主,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想要由此出關,前往西天取經。守將:牒!
玄奘:施主,貧僧要出關前往西天。守將:牒!
玄奘:施主,貧僧。守將:牒!
玄奘:什麼牒!
守將:通關文牒!簡稱牒!
玄奘:啊……貧僧沒有牒!
出關不成,玄奘只能另尋出路。天無絕人之路,在涼州城裡,有一個叫慧威的和尚,是河西一帶的佛門主持。慧威聽了玄奘的心願之後,非常敬重玄奘,他也之臣玄奘前往西天取經。於是慧威想了一個辦法,在鳳高月明的夜晚,派了兩個小和尚,透過在涼州城牆上搭繩索,將玄奘偷偷送出了關外!而那個小和尚應該就是《西遊記》裡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原型。
萬事開頭難,走出了第一步,那麼玄奘西行也不是什麼難事兒了。很快,玄奘來到了第二大關隘,瓜州!因為當地盛產哈密瓜,所以又叫瓜州!歷史確實有這個叫瓜州的地區。到了瓜州之後,玄奘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沒有透過文牒,是出不了關的。於是玄奘就模仿了第一次出關的經歷,順利的出了關!
就這樣玄奘經歷了千難萬險,才來到了西天並取得了真經。
-
4 # 真正鱷魚不哭
確實如此。雖說玄奘西行確實沒有危害國家意圖,但他的做法是不合法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博涉經論。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貞觀初,隨商人往遊西域。玄奘既辯博出群,所在必為講釋論難,蕃人遠近鹹尊伏之。《舊唐書·玄奘傳》
《舊唐書》沒有詳細說明玄奘是怎麼去的,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就說得比較清楚了:
法師既遍謁眾師。備□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又言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於是結侶陳表有曌不許。諸人鹹退。唯法師不屈。既方事孤遊。又承西路艱嶮。乃自試其心以人間眾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然始入塔啟請申其意。願乞眾聖冥加。使往還無梗。初法師之生也。母夢法師著白衣西去。母曰。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為求法故去。此則遊方之先兆也。貞觀三年秋八月。將欲首塗又求祥瑞。乃夜夢見大海中有蘇迷盧山。四寶所成極為嚴麗。意欲登山。而洪濤洶湧。又無船筏。不以為懼。乃決意而入。忽見石蓮華湧乎波外應足而生。卻而觀之隨足而滅。須臾至山下。又峻峭不可上。試踴身自騰有搏飆颯至。扶而上昇到山頂。四望廓然無復擁礙。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時年二十六也。時有秦州僧孝達。在京學涅槃經。功畢還鄉。遂與俱去至秦州停一宿。逢蘭州伴。又隨去至蘭州一宿。遇涼州人送官馬歸。又隨去至彼。停月餘日。道俗請開涅槃攝論及般若經。法師皆為開發。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時開講日盛。有其人皆施珍寶稽顙讚歎歸還。各向其君長稱歎法師之美雲。欲西來求法於婆羅門國。以是西域諸城無不預發歡心嚴灑而待。散會之日珍施豐厚。金銀之錢口馬無數。法師受一半燃燈。餘外並施諸寺。時國政尚新。疆場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蕃。時李大亮為涼州都督。既奉嚴敕防禁特切。有人報亮雲。有僧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亮懼追法師問來由。法師報雲。欲西求法。亮聞之逼還京。彼有惠威法師。河西之領袖神悟聰哲。既重法師辭理。復聞求法之志深生隨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惠琳。二曰道整。竊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晝伏夜行遂至瓜州。“結侶陳表有曌不許”,“亮聞之逼還京”,“乃晝伏夜行遂至瓜州”,都是偷渡證據。 -
5 # 文利wenli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玄奘從小聰明穎悟,對佛學非常感興趣。父親去世後,經常跟著年 五千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的哥哥去聽高僧說法,逐漸有了出家的念頭。玄奘13歲時,在淨土寺剃度為僧,開始學習佛法。18歲時,玄奘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了成都。5年後,東出劍門、三峽,開始到各地訪求良師益友。10年後,玄奘已經精通了許多佛教典籍。627年,玄奘為了徹底解決對佛教教義的疑間,在沒有拿到通關證件的情況下,孤身一人踏上了西去印度求取佛法真經的萬里征程。
玄奘西行,先後經過涼州、瓜州、玉門關、伊吾、高昌、焉耆、屈支、素葉、鐵門關、吐火羅國等地,一路上風餐露宿,翻山越嶺,穿越戈壁灘、大沙漠,最後終於到達了北印度邊境。
當時的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分,玄奘先到北印度的佛教聖地犍陀羅國,又長途跋涉來到上座部佛教的發源地迦溼彌羅國。玄奘在王城的韜耶因陀羅寺住了兩年,向一位年近古稀的高僧學習上座部經典、宣告學(語言文字學)和因明學(邏輯學),並遍讀寺中的佛經。離開迦溼彌羅國後,玄奘途經戒日王朝國都曲女城,最後到達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學術文化的中心—那爛陀寺。在這裡,玄奘拜寺院德高望重的住持戒賢法師為師,潛心研究佛法,學習《瑜伽論》。遍讀所有的經論後,玄奘辭別戒賢法師到各地去遊學。640年,玄奘回到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讓他主持全寺的講席。
在此期間還發生了一件讓玄奘名震異域的大事。641年,上座部大師借戒日王出征之機,著《破大乘論》諷刺大乘教義,引發了佛教界的辯論大會。玄奘用梵文寫了《制惡見論》,指出《破大乘論》中的謬誤。玄奘還被大家推舉為主講人,印度18個國家的各教派僧侶教徒6000多人前來赴會,趕來聽中國的法師玄奘講經說法的多達5萬餘人。
玄奘將《制惡見論》掛在會場門口,依照印度的習慣宣告:“如果有人能找出一處謬誤,當斬首以謝。”結果無人能夠反駁玄奘,印度人對玄奘都心悅誠服。
於是,戒日王按照印度習俗,讓辯論勝利者玄奘騎象遊行一週。
之後不久,玄奘踏上歸途。645年,終於回到了闊別10多年的長安,並在弘福寺開始了大規模的佛經翻譯事業。玄奘不僅精通佛教教義,而且通曉梵文。他遵循“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翻譯原則,用了19年時間,主持翻譯了佛教經論74部,1300多萬字,是中國佛教翻譯史上翻譯最多的一個人,開啟了中國翻譯史的新時代。玄奘翻譯的佛經不僅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寶庫,還為印度儲存了許多珍貴資料,他將印度本土已經失傳的《大乘起信論》由中文翻譯成梵文,再傳回印度,並應印度迦摩縷波國王之請,將中國古代的哲學鉅著《老子》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玄奘的譯著成為中印兩大民族的共同遺產。
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親身遊歷過的110個國家,以及他聽說的28個國家的山川形勢、地理位置、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宗教物產等,是研究中亞、南亞等國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書中奇異驚險的故事成為作家們創作的素材,他們據此創作出許多文學作品,如《唐三藏西天取經》《西遊記》等。近代的考古學者還曾經依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發掘出王舍城、那爛陀寺等遺蹟,對於研究中亞、南亞的歷史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教義的研究和佛經翻譯事業,為中國以及世界佛教的發展
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法相宗就是在他的影響下出現的,而日、韓等國的法相宗也深受他的影響。664年,玄奘病逝。
-
6 # 四川達州人
是的。
史上,西域地處中原與中亞交匯處,始終都是管制地域,唐朝國民沒有得到中央政權允許不能私自出境。
貞觀元年(627),玄奘向剛上臺的唐太宗請求西行,但沒有得到批准。
第二年,玄奘準備物資悄悄西行。合計兩僕三馬,出涼州後晝伏夜行躲避軍隊檢查,越過瓜州與玉門關偷渡邊境到達哈密。兩僕先後返回中原,玄奘繼續上路,終於翻越蔥嶺進入中亞地區。
公元645年,貞觀19年正月,玄奘攜645部佛經回到長安,被唐太宗接見後開始翻譯佛經。
-
7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說兩句,在李世民執政23年當中,唐僧取經,開創了,大唐,文化交流先河,唐僧,侍奉李世民之命,去西天取經的,開啟了文化交流,唐僧取經,那現在名詞說,拿著介紹信,一路上前行,合理合法,而不是偷渡,李世民貞觀之治,開啟了文化,交流唄!把佛教,傳入大唐,佛教文化,在中華民族,流傳吧!唐僧為了,佛文化,立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拿回真經,完成了使命,千古留佳話,萬古流芳,謝謝
-
8 # 跪射俑
是的。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
9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沒錯,在巜西遊記》中,玄奘也就是唐僧,奉唐太宗的旨意前往西天取經。與小說中不同的是,真實的玄奘卻是偷渡國境。
巜西遊記》中,唐僧真實存在,玄奘是其法號,無論是在中國或是在世界歷史上了不起的旅行家,翻譯家和佛學家。有人說如果沒有玄奘,沒有他西天取經激發,就沒有西遊記了。玄奘捨身求法的精神很了不起,同時他也是個偉大的僧人。據史書記載,玄奘在十三歲的時候就剃度了,他能走上學佛的道路,離不開其第二個哥哥長捷法師的影響。玄奘的雙親在他十歲左右的時候就都永遠離開了他,去世了。然後,他就跟他哥哥進淨土寺學佛,最初只是童子,但他學習十分刻苦。又得到鄭善果的破格剃度,而在當時,剃度名額是受把控的,只剃度一十四位。而他也經常去聽高僧講授佛法,也是讀了許多的經典。
在他十三歲到十九歲前,一直在洛陽,先學習《大般涅槃經》這部佛典,之後是《攝大乘論》。十九歲時,農民起義爆發,洛陽和周邊的地方成為戰場。也因此只能和二哥長捷前往長安,但沒有在長安待太久。當時很多高僧都到四川,玄奘在大概二十的時候,也到了成都。他在那裡不斷學習法典,並得到高僧道基的很高的評價和稱讚,二十一歲時受了具足戒,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唐朝當時因開基不久,嚴禁國民出境,而且西行之路也是極大考驗。但一直沒有機會離開長安,二十八歲時,因饑荒的原因,允許自由走動,於是他就混在了隊伍當中,他剛到涼州,當時涼州都督李大亮聽說後,認人找玄奘,強行命令他回返長安。所幸李大亮還是給了他喘息的機會以及慧威的幫忙。後來李大亮怕自己會擔責任,就下發訪牒。通緝令到瓜州獨孤達手裡,獨狐達不看,就落到李昌手裡,李昌後來被玄奘的決心和精神所打動,就撕掉訪牒,放他西行,並說師須早去,即師父須要早去。然後玄奘克服了一路困難,最終取得了真經。
-
10 # 文物樑子
玄奘的確是在沒有任何出入手續的情況下抵達中亞,再到印度的。按今天說法就是偷渡。
唐時出國,需要門下省頒發的“通關關牒”。每至一關,都需有當地刺史以上官員的簽字認可。比今天的出國簽證還繁瑣。
外國使節進入唐境,也需要文書,中國邊關將領驗證後,會標明人員與物品明細。因為外使朝貢之物最終目標是大唐皇帝,各地官員不可截留。
玄奘出國時默默無聞,回國之際已經譽滿天下,佛教界無人不知,加之攜帶大量珍貴佛經,各地關隘統統放行——理應持有各國國王簽發文牒。為了追求佛教本來的理論、戒律規範——包括寺院建設與管理,他偷渡出去尋求答案,在印度精進求法,成為冠蓋印度的經、律、論三藏大師。這對日後唐代佛教正常發展起到巨大的引導作用。
初唐末期至武則天時代有義淨、實叉難妥,中外大師,玄宗時代有開元三大士與中國僧人一行。完成佛教中國化改造。中國•長安開始長久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中國八大佛教宗派在初唐盛唐完成,其中是慈恩(法相,唯識)、密宗、淨土、華嚴、律宗與三論宗發祥地。
其它二宗為禪宗(應是弘忍——慧能及神秀一系),天台宗,應在浙杭。
佛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成果,也是中國向外國認真學習的歷史見證。
青年玄奘,正是看到中國佛教存在的複雜問題,同時民眾對佛法的需要 ,而獨自冒著被抓被殺的偷渡風險前往佛法之源印度,回國後一再拒絕太宗要求其還俗為官的意見,而是潛心譯經與資料整理,表現了真理對於每個時代的優秀人才的吸引超越時空。
唐代各級官吏千千萬萬,而玄奘法師千古一人。他是被魯迅先生贊為民族脊樑的一大代表。
山水重重,關隘道道,但他們阻擋不了真理的光芒。
-
11 # 地水火風234
說偷渡並不確切,說玄奘是揹著唐朝李世民去印度求取真經更合適。
為什麼?這個得說說。相信題目問題也不會滿足於一句話的回答。
有人說他偷渡,那是相對於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而言,李世民的邊關基層幹部是知道地,不然出不去。最典型的一次是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口述,弟子辯機記錄,就寫了出來。說他出玉門關後趁天黑取水,被抓住,關吏瞭解後恭敬放行。李世民時期,邊境逐漸穩定,正是出去瞭解外面世界的好時機,另就佛教及信教民眾和廣大人民群眾而言需要有這麼個人去求取真經,這就不是偷渡了,放在現在政府會讚歎玄奘的犧牲和探索精神,並一路綠燈。
所說的求取真經,簡單說實際上就是追問宇宙人生的真相。比如常見的問題:人到底是怎麼來地?人活著應幹什麼?死了怎麼辦?人生、社會、過去、未來到底是怎麼回事?等等,特別是當時熱議的:”一闡提到底有沒有佛性”?這些在當時佛教界沒有統一的說法,玄奘法師的取經初衷既在於此!帶著這樣的疑問歷盡千難險阻九死一生去探索宇宙人生真相的玄奘法師,說他偷渡,誰說地,想好了再說。
但你非這麼說,也沒什麼大不了地,因為這對於玄奘法師求取的真經來講,根本不值一提,說偷渡,也變成了對法師的越加讚揚。
玄奘法師是偉大的佛法實踐者,偉大的佛法弘傳者,偉大的梵文翻譯家、旅行家。
一,出家前
玄奘法師,後世人稱唐僧。公元602年生於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陳河村,後人為紀念他在此建有永慶寺,還有相關紀念建築及設施。法師出生時值隋朝末期,距今1418年。關於他在家時的名字有爭議。出家前叫陳褘(hui一聲輝)、有寫禕(yi一聲衣)、有寫煒(wei3聲偉)的,到底是那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姓陳沒問題,近祖世代為官,有哥四個,法師是老疙瘩,二哥陳素,先他出家為僧,叫長捷法師。他們家條件會不錯,兩人出家為僧,可謂宿值善本,與眾生善緣深厚。
二,取經後
公元643年,距今1377年,玄奘法師結束在印度17年的取經生活,載譽而歸。時年41歲。歸來後法師本想一心譯經,闡釋聖教,然而李唐父子想讓他還俗當大官,怎麼可能呢?這注定法師後半生譯經和闡教事業不會順暢,不得永年。
果然,在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64年2月5日,玄奘法師在陝西省銅川玉華寺圓寂,時年62歲。官民上百萬人為法師送行,葬到白鹿原附近的雲經寺。5年後,因高宗長長遠望白鹿原,思念法師而落淚,於是被武則天下旨移葬鳳棲塬,即今天的大唐護國興教寺,世界文化遺產。
白鹿原,陝西省西安市東南100裡,有高廣小平原地面,原上原下有人家,歷史悠久。因周平王路過此地時看見有白鹿,就叫白鹿原,又因有灞河流過此地,故古代又稱灞上。具體地址是: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焦岱鎮東,西到灞橋區,南有滻河,北鄰灞河,面積不到300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000米,全是黃土地。是保衛西安的重要戰略位置。因歷史文明久遠,原上原下遺蹟眾多。玄奘法師初葬此處。
鳳棲塬,在西安市附近的原很多,西安市主城區就建在龍首原上。原,就是相對高廣的地界,多是被兩條以上的河流斷成一大塊一大塊的黃土地。塬:是各種黃土原被水衝後留下的地貌地表的稱呼,比原小,與土梁相對。位置在西安市長安區。
白鹿原(長安東南百里)與棲鳳塬(長安正南城內)直線相距離30公里。
-
12 # 大黃扯點歷史
公元618年,隋帝國爆發了戰爭,戰火很快燒到了洛陽。玄奘來到都城長安,當時的寺院已經破敗不堪。玄奘選擇南下,開始了他七年的遊學生涯。七年時間裡,玄奘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國家。他勤奮地學習佛教典籍,努力理解佛教精髓,也訪問了幾乎所有的高僧大德,試圖徹底地讀懂佛法。然而,越是多讀書,越是發現自己的“無知”,疑惑開始困擾玄奘,一顆安分的心慢慢變得有些不安分了。
決心西行公元625年,玄奘結束了長達七年的遊學生涯,第二次來到了長安。而此時,隋滅唐立,此時的長安變得很是安穩,沒有戰爭的困擾。一次偶然的機會,玄奘在長安遇到了一位來自印度的高僧波頗,兩人如遇知音。玄奘從而知道了印度佛法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以及通曉一切佛法典籍的高僧戒賢。於是,玄奘下定決心要去西方古印度求取西經、尋求佛法。
就在玄奘請求西行的那年,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向初立國門的大唐發動進攻,大唐實行禁邊政策,嚴禁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計劃就這樣被官方回絕了。同行的幾位僧人都退縮,只有玄奘還在堅持。
離開長安在被官方拒絕出境之後,玄奘一邊學習古印度語,一邊在等待著離開長安的機會。終於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大唐的第一年,大唐發生了霜災,為了應付霜災,官方允許長安百姓外出,就這樣,玄奘乘著這次機會離開了長安,此時玄奘僅僅28歲。
在古代,華人要去印度有兩條路可選,一條是海路,另一條是陸路。在當時,海路還不算髮達,所以只能走陸路,這條陸路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絲綢之路。
來到涼州一個月以後,玄奘來到了涼州。涼州是當時的軍事要道。因為涼州地處大唐和突厥人之間,而兩國的戰爭一觸即發,此時涼州軍隊戒備森嚴,沒有來自官方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玄奘也不例外,只好在涼州設立道場,一邊講佛,一邊等待著離開涼州的機會。
但是,一次一個密探向涼州官方告密,於是涼州最高長官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長安。而執意西行的玄奘最終感動了涼州最高長官,在兩位僧人的掩護下,悄悄地離開了涼州城。
來到瓜州離開涼州的玄奘從此隱姓埋名,晝伏夜出,沿著河西走廊來到了瓜州。瓜州向西而行就是大唐邊界。於是玄奘悄無聲息地住在一家客棧裡面,等待著離開的時機。
公元627年秋天,一個叫李昌的地方官員找到玄奘,拿著一份發自涼州的通緝令,通緝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可是萬萬沒想到,李昌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當面撕毀了官牒,但是要求玄奘必須馬上離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玄奘收了第一個徒弟石槃陀,並幫助玄奘偷渡出境。
五座烽火臺離開大唐邊界將要進入的是八百里沙海,所以必須在邊界處的五座烽火臺處取水,才能有穿越八百里沙海的機會。而就在此時,石槃陀想要殺死玄奘,這個橋段是任誰也不會想到。在這戒備森嚴的邊界,石槃陀怕玄奘被守軍發現而受到牽連,便先下手為強,向玄奘下手,企圖殺死玄奘。可是並沒有得逞,在玄奘發誓賭咒絕不供出他之後,石槃陀這才慢慢離開。就這樣,第一個徒弟離開了玄奘,玄奘需要獨自一人面臨著無法預知的未來。
玄奘獨自一人來到第一烽火臺,到了晚上,偷水的玄奘被當時的守軍發現,被帶到大唐邊關將領面前。好似冥冥之中,真的有神仙在幫助著玄奘。大唐的邊關將領王祥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玄奘在涼州講佛時,名聲早就已經傳到了邊關之中,對於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邊界守衛來說,玄奘這樣的高僧就是心靈的最高導師。當聽到玄奘的法號時,邊關將領就已經決定放玄奘離開了。第二天早上,玄奘離開了第一烽火臺,聽從了王祥的建議,直接前往第四烽火臺,因為那裡有王祥的宗親,也是信佛之人。到了第四烽火臺,裝好水源備好了乾糧,直接繞過第五烽火臺,來到了八百里大漠,莫賀延磧。
莫賀延磧玄奘毅然決然走進了大漠。但行進一百多里後,玄奘的水袋被打翻了。他只好回烽火臺取水。向東十多里後,玄奘想起了“絕不東移一步,以負先心”的誓言。一番思想鬥爭之後,他告訴自己:寧願向西而死,絕不往東而生。
此時的玄奘,與其說把自己的生死交給這八百里沙漠,不如說是託付給了佛祖和菩薩。飢渴、勞累的玄奘在沙漠中出現了幻覺,成群的妖魔鬼怪彷彿在他眼前,他只能不停地念誦《心經》來驅除恐懼,支撐自己前行。
第五天,滴水未進的玄奘一度昏迷倒下。夜晚,玄奘慢慢甦醒過來,繼續向西而行,即使並不知道是不是西邊,不過沒有堅持太久。最後,精疲力盡的棗紅瘦馬突然發現水源,這隻識途的老馬最終拯救了玄奘的生命。玄奘在此休息了一天就繼續西行,兩天以後,他走出了莫賀延磧,踏進了西域的伊吾國(現在的新疆哈密縣)地界。按唐朝當時的邊界,這應該是玄奘出國後進入的第一個國家了。
伊吾在西域的第一個小國伊吾,玄奘第一次感情外露。畢竟玄奘剛剛在八百里沙海九死一生,也恰恰是這八百里沙海,讓玄奘第一次對生命充滿了感激之情,這個勇士留下了眼淚。在伊吾,玄奘停留了幾天,便打算上路,繼續西行。
要想通往古印度,玄奘只能選擇兩條路,北道和中道,中道是廣袤的沙漠,剛剛穿越八百里沙海的玄奘心裡陰影面積實在太大,所以玄奘選擇北道的草原。
高昌國王命令伊吾人,必須把大唐的高僧送到高昌,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高昌就這樣,懷揣著忐忑之心的玄奘來到了高昌。高昌國(今吐魯番一帶)國王麴文泰見到了大唐高僧玄奘後,非常欣賞,極力挽留。他希望留這位大唐高僧在身邊,替他參謀國事,當時他夾在強大的大唐和兇悍的突厥人之間左右為難。他挽留住玄奘的決心極其強大。而玄奘表明了“只為求法,不可半途而廢”的態度,仍得不到放行,他只好以絕食抗爭。
在絕食第四天的時候,已經餓暈過去的玄奘打敗了麴文泰,麴文泰沒想到玄奘有如此決心,放著好好的榮華富貴不享受,執意西行。
在《西遊記》中,唐僧是大唐皇帝的弟弟。而在真實的歷史中,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在佛陀像面前結拜為兄弟。麴文泰也親自用極其卑微的語氣寫了封給突厥可汗的信,要求照顧一下“奴僕的弟弟”。
這樣的高昌王,讓自幼父母雙亡,只能棲身佛門的玄奘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這是玄奘第二次真情流露。玄奘承諾,西行歸來之際,來高昌講經說法三年,作為感恩。
焉耆(qi)麴文泰用舉國之力幫助玄奘西行。《三藏法師傳》記載,麴文泰為玄奘購置了30套不同的衣服,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娟五百匹,提供了足夠20年的路費,換算下來的話,相當於一千五白匹良馬。除了準備錢以外,還為玄奘準備了25個隨從,4個徒弟外加一位叫歡信的官員。
公元624年冬天,玄奘離開高昌,前往焉耆國,焉耆國往西是龜茲國,過了龜茲翻過蔥嶺就走出了西域。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焉耆是一個國無綱紀,法不嚴明的國家,強盜經常出沒。就是在這裡,玄奘受到了驚嚇。
一群強盜、手拿大刀、騎著馬匹向玄奘隊伍衝了過來。不過看到穿著特別,他們也不敢造次,拿了一點錢就走了。
到達焉耆國都城的玄奘受到了冷落,高昌國和焉耆國因為搶奪收稅權正在掐架中。在焉耆國休息一晚上之後,玄奘一隊人上路了。
龜茲(qiu ci)到達龜茲的玄奘受到了龜茲國王的熱情款待,一是龜茲一直是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寺院林立,佛法興盛;二是玄奘此時身份不一樣了,以前只是大唐高僧,現在人家是高昌的皇親國戚。
在龜茲,“宗教情感和美妙的生活得到了完美的融合,這讓遠道而來的玄奘沉浸佛的光輝之中。”《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在龜茲停留了兩個月,一邊講經一邊等待著春天的到來,春天到來時蔥嶺山上的雪開始融化,才能翻越雪山。
蔥嶺、凌山凌山(天山第二高,汗騰格里峰)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北端,玄奘選擇在這裡翻越蔥嶺。在這支30人的隊伍裡,沒有誰有翻越雪山的經驗,也沒有人明白前面會有怎樣的兇險。靠的就是一顆勇敢的心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自信。
《三藏法師傳》記載,“凌山抬頭仰視望不見邊際,散落兩邊的冰塊,或高百尺、或廣數丈。”這段時期,玄奘為了儲存體力,所以沒有做過多的記錄。但是就現在而言,沒有任何高科技,沒有任何人前去搜救,能夠越過雪山,著實讓人佩服。“徒侶之中,凍死者十有三四,牛馬逾甚。”其中包括玄奘的兩個徒弟。
公元628年春,玄奘終於穿越雪山,走出了西域,從此進入了中亞。
碎葉城玄奘繼續向西北走,就到了碎葉城(現在的吉爾吉斯北部的托克馬克市附近)。碰巧,西突厥的葉護可汗正在這一帶打獵。玄奘去拜見葉護可汗,並把高昌王準備的介紹信及禮物等送上。葉護可汗很是高興,特地選派了一個通曉西域各國語言和中國語言的翻譯官,送玄奘到迦畢試國(現在的阿富汗首都喀布林);同時,葉護可汗也為玄奘備下了給沿途各國國王的國書,要他們保護玄奘。
當時,西域各國都是西突厥的屬國,有了葉護可汗的大力支援,玄奘要透過這些國家進入印度,就要方便很多了。
玄奘等一行人馬離開碎葉城,穿過一片沙漠,又經過了十來個國家,就到了迦畢試國。因為過了迦畢試國再往前,就是北印度的地界,不屬於葉護可汗統治的範圍,西突厥的翻譯官就回去了。
玄奘從伊吾國到這裡,大大小小經過二十多個國家。從離開長安那天到如今,恰恰是一年。這一年,玄奘二十九歲了。
印度公元628年秋,歷經千辛萬苦的玄奘終於進入了古印度地界。這時,他身邊的隨從已經所剩無幾。
古印度由大小70多個國家組成,包括現在的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那爛陀所在的摩揭陀國位於今天的印度比哈爾邦。玄奘一路南下,渡了幾次大河,穿過溼熱的叢林,躲避山中的盜匪,但令玄奘印象更深的是一路上眾多的佛教聖蹟,他還有幸在那揭羅曷國見到了佛頂骨舍利。
遊歷了幾個國家後,玄奘來到了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一帶)。此國是佛教歷史上第四次結集佛典的地方,有相當完備的經典。迦溼彌羅第一高僧僧稱法師認為玄奘才智很高,還專門為其開課。玄奘在這裡停留了兩年左右,鑽研了大量的佛經,還深入學習了梵語。
公元631年,玄奘坐船沿恆河順流而下。當他沉醉在聖河的風光中時,突然從兩岸樹林裡衝出了一大夥強盜,玄奘和船上的80多人一起被抓了。
幾年來,玄奘在路上沒少遇到強盜,不過是破財消災的事。不料,這夥強盜不但要財,還要命。原來,信奉突伽天神的他們每年都要拿活人祭祀女神。眼下,正是要祭祀的時候了。
強盜們認為相貌出眾、儀表堂堂的異域僧人玄奘能滿足女神挑剔的要求。 玄奘的口才沒能改變強盜們的主意,他們已經在做祭祀的準備工作了。 玄奘只有唸誦彌勒菩薩,希望生命結束後,能往生在菩薩身邊學習佛法。突然,天氣大變,狂風飛沙、樹木折斷、巨浪掀船,強盜們見天神發怒,這才放了玄奘。
又一次死裡逃生的玄奘,繼續行走兩千多里,遊歷了佛陀的故鄉、涅槃之地等,摩揭陀國就在眼前了。在距離那爛陀兩百多里的地方,玄奘去一座寺廟參拜了菩提樹——佛陀坐在此樹下覺悟成佛。
聯想到一路上看到的多是佛教衰敗的景象,悲從中來的玄奘哭訴道:“佛成道的時候我在哪裡啊,我為什麼不早生一千年,佛法凋零的時候,我才趕到這裡。”
雖然相隔千年,玄奘相信他追尋到了佛陀。
-
13 # 福自福地來wjf
不應這樣說的。一位中土大唐聖僧艱難去西方取經學習怎可掛上偷渡二字?偷者喻賊,怎適用於唐僧身上?
本人曾多習佛典,對於唐僧的歷史概況也略知一二。只是文獻難以相記,要略以資料來助說了。
唐僧:玄奘。陳姓,原籍河南開封府東南處。祖父陳康曾任北齊國子博士,食邑周南。隨徒居偃師縣緱氏鎮。父親陳慧早通經術,潛心研典,州君舉官皆辭疾不受。玄奘與兄弟四人中年紀最小,小時侯,跟隨已出家的二哥長捷法師住洛陽淨土寺。十三歲時有官文敕為洛陽度僧,遂正式出家。
出家後,聽同寺的景法師傅講《涅槃經》,又從嚴法師學習《攝大乘論習》。開座複述,能背盡師宗所學。
隋末時,天下飢亂,河洛一帶屍骨遍地,煙火斷絕,天下名僧為避亂多奔向豐靜的蜀地,玄奘與二哥同行。先到長安,後進城都。在那裡他聽法師們講攝論,聽道基講《毗曇》,震法師講《志震》《迦延》。兩三年間,學會諸部。武德五年(六二二),他二十歲時,與成都受具足戒,禪坐學律。後為求學,離蜀東下,與商人結侶泛舟三峽,來到荊州天皇寺,為當地僧俗講解《攝論》《毗曇》。而後北遊相州,謁慧休釋疑。又到趙州,跟著道深學《成實論》,後入長安大覺寺,從道嶽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擅聲日下,譽滿京邑。隨後與結伴們共同陳表,請求西行,然而皇上下詔不允。隨而眾人皆退,唯玄奘矢志不移,決心西行。
中國的佛典,自東漢末年,由外邦及印度傳入,大部分典籍篇章及經法多為偏門,正法不多,經典極少。難以發揚光大中華佛法體系。系統大散亂而難以整理和學習。在這種情況下,玄奘決心西行取上乘大法研究與學習。是以才有在朝庭不允的情況下,個人冒險而西上。實不為偷也。
貞觀六二九年四月,玄奘同在京學習涅槃返鄉的秦州僧孝達離開了長安,經秦州,蘭州,來到涼州,停留月餘。為僧俗們講涅槃經,攝論及般若經。當時,國政尚新,疆場不定,朝庭禁約百姓不許出蕃。在此形勢下,河西慧威法師密遣弟子慧琳,道整協助玄奘,晝伏夜出,將玄奘送至瓜州。又幸得有胡人引道,深夜從瓠盧河上游繞度玉門關。經玉門西北各距百里設立的望侯臺,孑身穿越不見飛禽走獸的八百里大沙漠:漠賀延磧。九死一生,抵達伊吾。高昌王麴文泰聞訊,遣使迎入白力城。隆禮厚供,拜為兄弟。玄奘因停一月,講《仁王般若經》。臨行,高昌王為玄奘度四沙彌以充侍伴。為他製作了法服,棉帽,裘毯,靴子等大量用品,又增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兩,綾絹五百匹,以待往返二十年之資。並且特遣使臣攜帶國書和禮物為玄奘開路。經阿耆尼,屈支,跋祿迦諸國,一直將他送到突厥統領葉護可汗所在的素葉城。請葉護可汗敕告所統大雪山以北數十國,遂送玄奘過境。
玄奘在葉護可汗派官護送下,順利的通過了笯達建,赫時,窣堵,利瑟那,颯林建,屈雙爾迦,喝捍,捕喝,中安國,伐地,四安國,貨利習彌迦,羯雙那等國,翻越峰壁狹峭的突厥關塞鐵門。又經堵貨羅國,活國及縛喝,揭職,梵衍那諸國,到達了迦畢試國,翻越黑嶺,進入北印度。首站便是講大乘佛經的濫波國。自此以後,他涉履山川,穿越密林,、輾轉與北印度,中印度等三十餘國。一邊學習地方禮儀,一邊訪師學經。自貞觀三年秋八月發軔高昌,歷路三年,最後到達當時全印度中莊嚴宏鹿,規模最大的一所寺院:摩揭陀國的那蘭陀寺。成為著名的大乘瑜伽派學者,寺主戒寶法師的第子。那蘭寺院常有拜客萬人。他在那裡學習大乘小乘一十八部,也研習吠陀,因明,宣告,醫方,術數等經典。玄奘是其中能解五十部經法的十位大德人之一。
學經五年,他離開了那蘭,繼續遊訪,他又經遊了中印,南印,西印,北印的三十餘國(印有七十多個小國)。連同先前到過的地方,足跡遊遍印度首尾二年……
貞觀十九年春正月,玄奘在都人士子內外官僚及各寺僧尼的夾道歡迎下,回到了長安。至此,他歷時十七年。所走所聞共一百三十八國,行程數萬裡,成為世界歷史上首位訪遊家。他帶回舍利一百五十粒,金像,檀像,銀像七尊,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因明論三十六部,聲論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六夾,六百五十七部。
玄奘回國後,在唐太宗的支援下,全力從事佛經翻譯工作。並大力宣講佛經真言,合成中國佛教文編,弘揚中國佛教文化。中國的佛經後世傳頌皆來自玄奘當年的至誠之心吶!
-
14 # 趣萌文化
歷史上,玄奘取經確實是偷渡出去的。
唐貞觀三年八月二十六歲的玄奘,決心捨命西行。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學習、考察。便從長安出發開始了他非凡的五萬裡西域之行。
貞觀初,唐王朝一度封閉河西一帶,嚴禁百姓擅自西行。玄奘不聽朝廷的命令。潛行到了秦州,又轉至蘭州,並隨使者西行,剛到涼州,接到朝廷牒文的涼州都督李大亮便硬逼玄奘回長安,幸遇慧威法師派弟子慧林和道整,秘密護送玄奘西行,晝伏夜行,風餐露宿,輾轉到了瓜州(今鎖陽城)。這裡是偷越國境的關口,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於貞觀三年九、十月間抵達瓜州晉昌城,在當地詢問西行路程。有人告訴他:從瓜州北行十多里,有條葫蘆河,下寬上狹,水涸波急,深不可渡。上面就是玉門關,是西去必由之路和咽喉要道。玉門關外向西北行,有五個烽火臺,各相去百里。中間沒有水草和人煙,過了這五個烽火臺,就是著名的莫賀延磧戈壁。再過去就是伊吾國境。就在玄奘為難之時,瓜州刺史獨孤達,州史李昌問清玄奘 西行真意深為感動,便違背朝廷旨意,當面撕毀追捕玄奘的牒文。幫助他買了一匹馬。又找了一位胡人做嚮導。當天晚上就出發了,三更時到了葫蘆河邊,遠遠看見了玉門關。(唐玉門關就在今安西縣雙塔水庫中的雙塔堡一帶)玉門關上游十多里的地方,葫蘆河寬有丈餘,旁邊有梧桐樹林,胡人砍了幾棵樹,搭在河上,鋪草墊沙,讓玄奘過了河。玄奘由此出了玉門關,渡葫蘆河,到西突厥、阿富汗,南下巴基斯坦、北印度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經過五年學習,玄奘獲得了“大乖天”的“解脫天”的極高榮譽。被公認為五印度第一流學者。
-
15 # 陳健4396
歷史上的玄奘到天竺取經,沒有得到唐朝政府的批准,是私自出關的;這一點和《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每到一地都要取出通關文牒,蓋章後繼續西行是不一樣的。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玄奘取經的曲折經歷吧!
一、私自出關,歷經萬險
玄奘大師本性陳,洛陽人,十幾歲就出家為僧,法名玄奘。出家後,玄奘遍訪名師,佛法日益精深,但是他發現佛教中有很多歧義,互相矛盾,所以一直想求得真解。玄奘聽說在遙遠的西方,有那爛陀寺這所佛教大學,所以他向朝廷上表,請求西行求法。
當時唐朝剛剛建立,西部和北部面臨來自突厥的軍事威脅,朝廷嚴令禁止百姓出國,玄奘的請求被拒絕,他也自然申請不到“過所” ,類似於《西遊記》中的通關文牒。但是什麼也阻擋不了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宏願,於是他決定西行偷渡出關。
貞觀元年,正值天災,唐朝政府只好同意災民們逃荒,玄奘法師趁機混在逃難的人群中,一路西行。
玄奘法師沒有“過所”,他不敢走大路,晝伏夜行,一路上小心謹慎。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即便如此小心,還是在烽火臺附近取水的時候被發現,差點被箭射中。玄奘堅持不肯東返長安,寧可死在西行求法的路上。他冒死求法的精神感動了一些下級軍官,也得到當地胡人的同情和幫助,終於越過了國境。玄奘歷經艱險,排除萬難,途徑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行程13800餘里,終於到達天竺。
玄奘法師在印度學習佛法,名震天竺。他邊學習,邊收集佛經,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
二、學成歸來,上表皇帝,請求寬恕
玄奘思鄉情切,日夜兼程,順利到達了西域佛教國家于闐。玄奘法師心中一直忐忑不安,自己當年為了佛法,偷渡出關,違反國法,這次帶著佛經回國,皇帝是否能寬恕自己呢?
於是,玄奘法師給唐太宗李世民上表請求寬恕。玄奘大師彙報了自己西行十七年求法的經歷,主動承認自己違反命令私自出國的錯誤,然後筆鋒一轉,表示自己之所以能求取到這麼多佛經,載譽歸來,都是因為大唐國威和陛下的英武。最後,玄奘表示,自己將滯留于闐等候皇帝陛下的發落。
“聞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歡喜無量。可即速來,與朕相見。”
在以後的歲月裡,玄奘大師,在大雁塔潛心翻譯佛經,為佛法東傳做出了不朽貢獻。
綜上所述,玄奘大師確實是沒有得到政府許可,私自出關求取佛法的。
-
16 # 望風瑟瑟
貞觀元年,玄奘法師具表陳情,欲西行求經,但未獲得唐太宗同意,最後“冒越憲章,私往天竺”,所以說歷史上的玄奘法師的確是偷渡出境,西行求經的。
玄奘法師西行求經的背景玄奘法師,俗名陳禕,河南洛陽人氏,其父母早喪,13歲便遁入空門學習佛法。公元618年,隋朝發生戰亂,洛陽也受到波及,於是玄奘來到京城長安,開始了他遊歷生涯。
在七年裡,玄奘足跡踏遍國內有名寺院,但隨著對佛法的深入研究,他對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的現象不得其解,於是便產生了西行天竺求取《瑜伽師地論》以解釋疑惑的想法。
公元625年,玄奘結束了遊歷,回到了長安,此時隋滅唐立,國家穩定,有許多蕃僧從西域來到中國,玄奘在這種情況下遇到了天竺高僧波頗,玄奘從波頗口中得知天竺“那爛陀寺”存有最原始的佛法教義,而且有著通曉大乘、小乘佛法的高僧戒賢,於是玄奘下定決心,西行天竺欲求佛法。
但當時的唐朝律法規定,凡需越渡關塞要津出國者,需向官府申請取得“過所”方可出行,於是貞觀元年,玄奘上表唐太宗,請允西行求法。
然而當時唐朝初定,國基新開,北方少數民族勢力突厥與新朝唐國矛盾不斷,因而在當時唐朝政府實行了“禁邊政策”,嚴禁國民出國,所以唐朝政府拒絕了玄奘的出行計劃。
玄奘“偷渡”西行求取真經,證據確鑿。在被唐朝政府拒絕了他的西行計劃後,玄奘一直在找機會離開長安,他一邊跟隨波頗學習古印度語,一邊瞭解印度的風土人情。這年秋天,長安遭受特大霜災,城中饑民無數,玄奘趁亂混在饑民中離開長安,終於踏上西行之路。
真實歷史中的玄奘並沒有《西遊記》中演的“御弟”玄奘那樣風光,每到一地因唐朝來人便對他尊敬萬分。他在真實歷史中沒有唐朝通關文書,沒有寺廟出具的證明檔案,所以常常是晝伏夜出、食宿無繼,惶惶不可終日,證明其是偷渡出境的證據也有不少。
涼州都督李大亮曾率軍攔截玄奘一行,捉拿意圖西行的僧人。涼州佛教領袖慧威法師曾派兩名心腹弟子暗中護送玄奘出關。《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在瓜州晉昌城州史李昌曾接到公文要捉拿玄奘,解送京師,而李昌此人是虔誠的佛教徒,對著玄奘的面撕毀公文,又為他尋找了一名胡人石盤陀(孫悟空原型人物)為他過莫賀延磧戈壁保駕護航。“幾盡殞絕”的玄奘五天四夜滴水未進,成功穿越了“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到達了西域重鎮——高昌。在這裡玄奘沒有任何身份證明,曾一度被當奸細的抓了起來,幸好高昌王曾聽說過中原玄奘法師的大名,最後受到高昌王的禮遇,玄奘法師的身份才被確定。以上就是整理出來的一些客觀反應玄奘偷渡出境的證據,都是有史可查的。
玄奘西行求經,高昌國國王麴文泰功勞最著!他不僅要以弟子之身份供養玄奘法師,更讓全國臣民皆成為其弟子,並每日沐浴執香,聆聽玄奘講法,為了想留下玄奘在高昌國,甚至一度想讓玄奘成為自己的女婿。然而玄奘法師態度也很堅決,他表明了“只為求法,不可半途而廢”的決心,甚至以絕食來抗爭高昌國王的好意。
高昌國王看到事不可為,請玄奘法師升座講法一個月,並且積極為其準備西行之所需物資。臨行前,高昌國王為玄奘法師寫了二十四封致西域各國的通關文書,並用極其卑微的態度給突厥可汗寫了封信,希望他照顧一下“奴僕之弟”,此外還贈送給玄奘法師珍貴的純白色汗血寶馬一匹(白龍馬原型),另有二十五名僕役隨身伺候。
之後玄奘的西行之路基本上順利許多,後經西突厥、阿富汗,公元628年南下到達天竺佛教聖地——那爛陀寺,在這裡他深入學習了大乘教義,並掌握了天竺人都晦澀難懂的古梵語,隨著玄奘法師在印度佛教中的聲名鵲起,他的名聲從天竺傳回大唐,這引起了上至太宗李世民下到民間百姓的莫大興趣。
貞觀十九年,玄奘給唐太宗上書稱自己已經取得真經而歸,當時正值唐朝征伐高麗時期,唐太宗特地諭令左僕射房玄齡、右武侯大將軍莫陳實、雍州司馬李叔、長安令李乾佑親自前往奉迎,以表尊重。
玄奘歸國後,在十九年內翻譯出經論75部,計1335卷,他還口述了《大唐西域記》,成為當時不可多得的描述國外風土人情、軍事文化、地理政治的綜合性遊記,更是第一次完善了中國的佛法體系,成為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可以說他是整個中國古代中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結語:玄奘在見太宗李世民時,“帝曰:師去何不相報”?法師曰:“當去之時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不蒙允許,專擅之罪唯深慚懼”,這句對話也充分證明了玄奘的確是違背當時政府禁令私自出關的,但無論是否偷渡出關取經,玄奘法師的功績是不能否認的,他對中國地理、人文、歷史、佛學等各個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單翻譯一項,其他古人莫有過之,他這一生,未曾辜負自己本心半分,即便他是一個偷渡客、通緝犯。最後用玄奘法師一首詩結束本文。孤峰絕頂萬餘嶒,策仗攀蘿漸漸登。 行到月邊天上寺,白雲相伴兩三僧
-
17 # 春暖秋爽
很多歷史、本來就是無法佐證的東西,其真實效能有一半機率就不錯了。你說的這個問題、從盛唐重佛條件下推演,可能性機率非常小。
回覆列表
這個答案是很確定的。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事實就是如此。此書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等人筆錄而成,可以說是最可信的第1手資料。加上此事本身就不光彩,並非某些有可能需要加以粉飾的那種內容,所以相當可信。
至於為什麼偷渡原因也很簡單。當時唐王朝初定,西北地區的邊疆戰事頻繁,並不穩定。唐太宗李世民在這個時候,不允許邊民進出,實際上就是為了防止間諜活動,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一種行為。
根據此書的記載,玄奘在出關的時候得到了當時邊關,管理官員和守城將士的幫助。他們之所以幫助玄奘,主要是因為宗教信仰,他們也普遍信仰佛教。
因為出關的時候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在回來的時候,玄奘並沒有立即入關,而是寫了一封信,請當地官員轉呈李世民。在得到李世民的允許之後,才攜帶佛經入關。此事在大唐西遊記當中也有記載。
電視劇當中,李世民交給玄奘一本通關文碟,並讓玄奘在沿途加蓋各國的玉璽的做法在當時是不可能發生的。唐王朝和突厥的關係不佳,西域很多小國在突厥的控制之下,就算得到李世民的支援,在沿途也恐怕很難得到這些小國的優待。這個細節來自於小說。
而小說的這個細節的原型來自於玄奘在西域高昌國的一段奇妙經歷。高昌國國王麴文泰是漢人出身,又篤信佛教。見到玄奘之後,一見如故,想將其奉為國師供養。玄奘因為要取經,就拒絕了這個請求。麴文泰因此以舉國之力幫助玄奘西行取經。他不僅向西突厥國王寫信,還為玄奘準備了很多的禮物,讓他在沿途的時候,可以獲得各國的優待。還為玄奘安排了不少的奴僕,併為他剃度了一些僧人作為徒弟照顧他。西突厥當時控制了中亞大草原,是玄奘西行路上的必經之路。並且國力強盛。憑藉著高昌國王的鼎力支援,玄奘其後的旅行相對來說比較順利。那封信實際上就是通關文牒的原形。為了感謝高昌國王,玄奘在當時就許諾取經回來之後在高昌國駐地講法,以感謝資助。不過,由於高昌國配合突厥對於唐王朝展開軍事侵略,所以在後來被唐王朝所滅。所以玄奘回國的途中,就發現高昌國已然不復存在,成為了唐王朝的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