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2261985315
-
2 # 中上行
當然是先學《詩經》囉,感受中華文化,簡單而直接,剛建而不自虐,醇厚的文化氣質。學《易經》如果不特別的經歷,對社會有特別的認識不可能看懂。如果聽別人講,多半講的是算卦,雜其雜八哄你的,真懂又沒法說。-般人看看就行。不要深究。
-
3 # 楊大樹
如果是青少年,那必然是先學《詩經》,首先養成他們對詩歌那種浪漫主義情懷的熱愛,繼而喜歡上我國古典的文學,也就是國學。等他們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造詣,再去學《易經》,符合求學的一般規律。
如果是一個有生活、有閱歷,已經認可了傳統的國學思想作用的人,可以先鑽營《易經》,當有了一些心得的時候,再去讀《詩經》,會發現它不僅僅是古人為了傳頌和娛樂,更反映出了不同的社會現象和人文理念。
就我個人而言,國學典籍先讀哪本都可以,研讀幾遍都可以,本身文獻之間就有相得益彰的作用,反覆迴圈的去研讀,每部著作都會讓你對另一些文章有新的感悟。
-
4 # 愚翁良知
謝了,你問的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因為設計到幾個問題:你自己的基礎條件是什麼:你個人的愛好是什麼;你學國學的目地是什麼;你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什麼。現在想學習國學的多數只是想了解一些傳統文化,有的是想從傳統文化中吸收一點營養,也有少數人想系統的研究傳統文化,各種人的想法不同選書不同。我想你一定有好的文化基礎,就從你的愛好出發選書。如果你是經商或搞企業的你就選鬼谷子,如果是文學愛好者當然先看詩經,如果是搞文史的就先學易經。先學什麼並無定論,只要開始了自己就找到方向了。如果是文化基礎差的孩子就得從三本小書開始。原來的舊教育也有一定道理。
-
5 # 小太極猴劉永明
我覺得先要學好甲骨文,金文。再學道德經。現代版和漢簡版對比研究。多問幾個為什麼?學好了老子思想,再易經、詩經。
-
6 # 遇見_久久為伴
如是我聞
何為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於傳統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瞭解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五四以來,我國借鑑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仍採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圖法"),但是,由於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計,據不完全統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餘種之多。對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於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後主持,內容包括搜輯、校勘、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七略》將當時搜輯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該書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內容都被儲存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因此,《漢書·藝文志》成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類目錄。
漢代以後,各種官修,私撰的古籍分類目錄不斷湧現,分類方法也不斷有所改進。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將六略改為四部,即甲部錄經書(相當於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書目》根據當時古籍的實際情況,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已略具雛形。
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在《隋書·經籍志》中,這部實際上由唐初名臣魏徵所編的目錄,正式標註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並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隋朝以後圖書分類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類。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歷代還有將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佔主導地位,這說明經過時間的檢驗,四分法能較好地解決繁複的古籍分類問題,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認同。當然,四部之下的各種類目,歷代都有所變動,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分為四部44類,有較大的權威性。
分類介紹
經部
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十三經注疏:注和疏的並稱。注,對經書字句的註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註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
經學史及小學類:經學史即經學歷史,小學類分訓詁、字書、韻書。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小學”,唐宋以後又稱“小學”為字學。讀書必先識字,掌握字形、字音、字義,學會使用。
史部
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蹟、雜記、遊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正史:指《史記》、《漢書》等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清乾隆年間詔定二十四史為正史,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稱《二十五史》,不久,又將《清史稿》合編其中,合稱《二十六史》。
編年:按年代順序編排史料、著作等。
紀事本末:史書體裁之一。以歷史事件為綱,將重要史實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順序編寫。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別雜史等:別史,圖書四部分類中史部的一目。指不屬於正史、雜史的史書。雜史,舊時區別於紀傳、編年、紀事本末的一種史書體載。或記一時見聞,或記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傢俬記,但均帶有歷史掌故性質。
詔令奏議:詔令,文體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發命令、文告的總稱。包括冊文、制、敕、詔、誥、策令、璽書、教、諭等。奏議,文體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類文字的統稱,包括表、奏、疏、議、上書、封事等。
傳記:亦單稱傳。記載人物事蹟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記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稱“自傳”。傳記大體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記述翔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另一類屬文學範圍,以史實為根據,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史鈔:摘抄一史或合抄眾史的書籍。《宋史·藝文志》始有“史鈔”一門。有專抄一史者,如《漢書鈔》、《晉書鈔》之類;有合抄眾史者,如《正史削繁》、《新舊唐書合鈔》之類。此類史書,博取約存,對讀者有一定的方便。
載記:舊史為曾立名號而非正統者所作的傳記,以別於本紀和列傳。
時令:圖書分類目錄名。宋以前有關時令的書籍,都入子部農家,但諸書所載,上自國家典制,下至民間風俗,不僅僅限於農事,故《中興館閣書目》,另列時令一類。清代修《四庫全書》,沿用宋人舊例,仍立時令一目。
地理:地誌縣誌,記載方域、山川、風俗、物產等文字。
職官:歷代官制。如《唐六典》、《周官》。
政書:政書,是記錄典章制度的書籍,政書之名源於明代錢溥的《秘圖書目》。政書可分成兩大類,一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書”;另一種是記述單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斷代式政書”,後世史書多以“志”來記述各朝典章制度。
目錄:目錄分類學的著述。
子部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演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佔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儒家:崇奉孔子學說的重要學派。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
道家: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人物,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後亦指崇尚黃帝、老莊之說者。
釋家:釋家即佛教。
法家:戰國時的學派,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為主,以李悝、商鞅、韓非等人為代表。
兵家:古時對軍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稱。亦指研究軍事的學派。
農家:戰國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派別。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
雜家:寥寥不能成類者,併入雜家,雜之義廣,無所不包……以立說者謂之雜學,辨證者謂之雜考,議論而兼敍述者謂之雜說,旁究物理臚陳纖瑣者謂之雜品......
術數:術數,謂以種種方術,觀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現象,來推測人的氣數和命運。也稱“數術”。
醫家:即醫學。
藝術:泛指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術技能。
書畫:書法圖畫
譜錄:記載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等的表冊
類書:輯錄經、史、子、集各類著作,所收內容相當廣泛,幾乎無所不包。綜合性的大型類書,就是古代的百科全書。類書起源於三國時代,有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編成的《皇覽》。
蒙學:學童啟蒙書籍。
集部
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佈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注:以上分類依照清《四庫全書》。
總集:指彙集許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詩文集。
別集:相對總集而言。即收錄個人詩文的集子。
楚辭:為騷體類文章。
詞: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詩文評:收錄文學理論和批評方面的書籍。
曲:一種韻文形式,盛行於元代。
小說:小說是文學體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樣式。它是透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首先我們要搞清讀經二個字,一個是“讀”,一個是“經”。字面上很容易搞清楚,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這二個字常常被曲解,從而讓讀經教育存在許多的變數,令人無所適從。
那麼我們在回過頭來談讀經二字,一個是“讀”,一個是“經”。字面上很容易搞清楚,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這二個字常常被曲解,從而讓讀經教育存在許多的變數,令人無所適從。
讀,就是讀,不是背,不是理解,更不是照著行動。你讀就好了,堅持去讀,一天二天,沒有什麼效果,沒關係,一週二週,沒有什麼效果,也沒有關係。你就是讀,讀熟,讀透。總有一天,你突然就明白了,突然就懂了。即使你永遠不明白,不懂,也沒關係,仍然是讀,輕鬆地讀,起碼對你也沒有什麼壞處,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永遠也不明白一點點的。要不然古人也不會那麼看重讀書了。
其次搞清何為經?
經就是六經四書的簡稱。六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樂經》,有所不同。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為何讀史先讀經?
曰:先讀儒家的經典書籍,然後讀史書,那麼談論古人之事時自己 的想法就不會偏離聖賢的想法;已經讀過史書,再讀儒家的經典書籍,那麼看書時就不只是為 了書中的篇章和句子。
先讀經,知道為人為世需要正善。而讀史,就會發現許多沒有這樣做的,甚至是做的相反的人。而史書中,大多是按照經書的標準而對他們進行了貶低。
總而言之,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於聖賢。先讀經書,後讀史籍,那麼論事理就不會與聖賢相悖。
-
7 # 布衣閒人10
先學《易經》還是先學《詩經》?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只能試著說說。
如果學《易經》,一定要清楚《易經》的思想主旨是什麼。依我看《易經》內容雖然廣博,但歸納起來無非是數、理、象、佔四個方面。而數、理、象、佔的思想主旨無非是扶陽抑陰、隨時守正、從善改過、憂勤惕厲,以終其身。以乾掛為例,乾掛的核心就是提醒人們在“潛、見、惕、躍、飛、亢”各個價段,都要隨時守正、憂勤惕厲、從善改過,做事才能成功。《易經》六十四掛,掛掛都沒離開這一思想主旨。如果離開這一思想主旨去學習、研究、闡釋《易經》,詮理雖精,探數雖微,觀象雖詳,占卜雖神,不過是棄本遂末而已,無益於修身養志,就會象一位網友所說的,必然會越學越“懵而遠之”。
再說學《詩經》,學《詩經》就要弄清楚《詩經》的思想主旨。《詩經》的思想主旨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引述孔子的話)意思是說,可以利用“詩”修身養性,治國經邦;可以以“詩”言志,……。孔子教育弟子要以《詩經》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著書立說、說理論證時,也多引述《詩徑》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詩經》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祀與宴會、天象與地貌、動物與植物等著多方面。至於《詩經》的文學特徵和寫作手法以及歷史影響,本文擱置不論。
《易經》和《詩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從內容上看,二者並無太大的關聯,《易經》包羅永珍,是關於宇宙、天地、人事的哲學學說。而《詩經》則是對周至春秋時期社會生活的較為全面的文學描寫。這是二者的不同。二者的共同點是,都提倡修身養志,隨時守正,從善改過,憂勤惕厲,治國經邦。
透過對《易經》和《詩經》思想主旨的瞭解,是先學《易經》還是先學《詩經》呢?如果你具有善於思辯思維的特質,就先學《易徑》;如果你具有善於形象思維的特質,就先學《詩經》。當然也可以不分先後,既學《易經》,又學《詩經》,交叉並進。
僅供參考。
-
8 # 清楓閣
我的建議是先學《易經》。第一《易經》的地位為群經之首,說明其重要性,首表示頭部,第一所以從這點上建議先學《易經》。
第二《易經》是一部哲學典籍,能告訴人許許多多的道理,包含了人生百態,世間萬物。《易經》是一部占卜書籍,六十四卦包含天地永珍,它所囊括的東西要比《詩經》高許多。《詩經》我沒有仔細看過,就之前所瞭解的文章來說,更多的是風雅之詞,內容沒有《易經》的廣博。
-
9 # 亦新湖
詩經還可以看看,有些還是容易理解的。詩經是中國後來詩詞的源頭,就是至今中國語言文化,還會有詩經的詞句。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日不見,如有三秋。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這個易經覺得很深奧的,好像特別的難懂,也沒認真學過。總覺得易經有點雲裡霧裡的,不好理解。國學,詩經是一定要學的。易經,肯定有人學,但不是每個人都理解得了。
-
10 # 野山閒雲
四書五經易為首,不讀易,怎麼學經與史?現在人說‘學’,凡夫以為先‘讀’後‘學’為最好。先讀後學,為今後學習歷史、國學……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_________"
-
11 # 伴豬走春秋
先學周禮,子曰:不知禮,無以立。易經的是非觀是:守禮則吉,違禮則兇。如有不信,某日大罵自己父親老屁兒蟲,看看你兄弟姐妹會不會幾鋤頭挖死你。出門在外,罵罵國家領導人別人聽不見,可你罵罵長輩、師長、或者自己班組長,看看你得兇還是得吉?易經最講究的關係是位、勢。佔什麼位置說什麼話,做什麼事,做對了你富貴可期,做錯了爛命一條。
-
12 # 玩布公
本人感覺易經__一點都不易,難以理解,難以弄明白。易經太繁複龐雜,涉及面太廣,不只是八八六十四掛,在六十四掛基礎上還有無數的分支,分支下面還有分支,而且不論大小分支都有所指向,都附有名稱 名詞,都有一套解釋 說辭。要想弄懂太難太難,又沒有什麼用處(本人感覺哈),要說有用:就是占卜部分被那些玄學大師,手拿羅盤給人算命去了。。
詩經是可以應該好好關注 學習的,畢竟是中國詩詞的太祖,要想學好國學,必讀之物。不瞭解詩經你就沒有根基(像我一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要想人人都弄明白__我感覺不應該提倡,因為當下電子時代,網際網路大資料時代,有那麼多事要去做。我想這些《易經》《詩經》還是由少數有愛好的人,去研究,去發展,這樣也不至於中國文化斷檔 失傳。見諒了,我這不算是“攪局”吧!如有冒犯,請寬恕
-
13 # 6059642541李明周
易經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也告訴了人們天聞,地理,人事的通變之道。要學易先學易轉方能找到學易的入處,而後達到出處,了處。最後得知中國人的智慧在易經,易經的智慧在和諧。平恆律就是解決變化的合理法則。
-
14 # 朦朧之中
我也是愛好國學,我建議從大學開始。大學不僅簡明扼要,有深刻思想,內在邏輯聯絡緊,中心主旨明確。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理解大學之後,再學習其他東西不會走偏。學儒之後不會虛偽,學道之後不會自我沉溺於逍遙,學佛之後不會拋家棄子,學法之後不會冷峻無情,學易之後也不會故弄玄虛。
大學之後,可以學中庸,可以道德經,可以看論語,南華經,心經,金剛經。等到這些都理解之後,再來看易經吧。沒有半輩子修行,哪能理解易經。如今易經的各種註解,說的還是人話?反正我看不懂,太TM難。我開始懷疑那些易學專家,在故弄玄虛而已。其實他們自己都不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回頭說大學中庸,若不是看透人性的聖賢,哪能寫出這樣流傳千古的文章。絕不能因為容易弄懂,不給予最高重視。絕不能因為簡短,不反覆琢磨。
-
15 # 彩雲東昇戴寶山
當然先學詩經,詩經是雅俗共賞的,在初中課本里學過二篇,比文言文好理解,相當於流行歌曲的歌詞,思想性藝術性很強,有歌頌愛情的,有控制剝削者的。詩經是唐詩宋詞的前身。易經是玄學,到現在也有不同的理解,只適合佛,道,和風水命理學研究,老來看看也無仿。
-
16 # 兒童教育古今談
關於這兩部典籍的先後順序,可以參考孔夫子的兩句話,"不學詩,無以言",這是對他兒子說的。"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這是對他自己說的。他還說過"五十知天命"。
所以,當時是先學《詩經》啊。
-
17 # 古代哲學思考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曾經跟朋友開的玩笑。
一次一位朋友打電話給我,問我在幹嘛,我說在研究國粹。這位朋友大驚,一個勁的誇我說“大禹你太高端了”,我也謙虛的應和了兩句。最後朋友又問是京劇,中醫還是什麼……我當時很自豪的說是麻將。
我這個回答一度被朋友笑了很久,但是,話說回來,麻將不也是中國發明,淵源流傳的一項文化嗎,為什麼不能稱之為國粹嗎?國粹的範圍很廣,其中以京劇、中醫、國畫名揚中外,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獨特內涵的深受許多時代的人們歡迎的文化遺產都可以稱之為國粹。說到這都是些題外話,為的也是佐證另一個問題,說學習國學先學什麼,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國學。
國學不是《易經》和《詩經》,學習國學先學哪一個,這個問題就跟別人問你國粹你最喜歡的是麻將,還是國畫一樣,有點不太搭邊。
那麼國學是什麼?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 兩漢經學、 魏晉玄學、 隋唐道學、 宋明理學、 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 漢賦、 六朝駢文、 唐宋詩詞、 元曲與 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 西學東漸”後相對 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 中華文化與 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 哲學、 史學、 宗教學、 文學、 禮俗學、 考據學、 倫理學以及 中醫學、 農學、 術數、 地理、 政治、 經濟及 書畫、 音樂、 建築等諸多方面。——引自搜狗百科所以說,國學涵蓋範圍之廣,內容之磅礴,完全不是一個《易經》或者《詩經》可以總括的。所以說,學習國學,要先明確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對哪一方感興趣,然後再去學習。
下面再說說這兩本著作,這完全是兩個方向上的書籍。《易經》講的是道,是理,當然,現在很多人更是狹隘的認為《易經》就是用來占卜的。其實不然,這本書講的是世間萬物的變和不變,可以用在指引我們的生活態度上,也可以教會我們為人處世,也會點悟人們的諸多困惑。
敲黑板,大禹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就拿出易經第一卦乾卦來說。
第一階段,咱們就叫乾卦是位 叫做小乾的上班族,剛到了一家新公司,那他會經歷什麼呢?初來乍到,當然是“潛龍勿用”,因為剛來啊,人生地不熟,不能出風頭的,所以天大的本事也要先裝孫子;第二階段,好了,在新環境,周邊人情世故也摸得差不多了,小乾同志呢就考慮著擇機在領導面前表現一下自己,這就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第三階段,前面小試牛刀了一下,效果不錯,領導比較賞識,同事也知道原來小乾還有兩把刷子啊……小乾心中就暗暗得意起來……這個過程都是人生常態啊,我們工作中也會經常遇到,但是《易經》說了,“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說,嘿,小子,別得意啊,好多人在這盯著你呢,要謙虛謹慎,注意言行,嚴格要求自己啊,要不然就要壞事了。第四階段,小乾同學心態擺的很正,謙虛謹慎,嚴以律己,領導也見識到能力了,而且這小子心眼也多著呢,不會居功自傲什麼,總算是在這家新公司扎穩腳跟了……那麼,就是大爆發時候了,天時地利人和,剩下的就是大幹一番啊!這就是九四爻說的“或躍在淵,無咎”,意思就是跳出坑來,可以飛了。第五階段,小乾同學厲害了,又會做事,又會做人,前面穩打穩的走過來,終於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成為人生贏家,這就是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就不解釋了,都看得懂。第六階段,乾卦最厲害的,也是《易經》最厲害的不僅僅是警醒著人們在奮鬥的階段應該是什麼狀態,有什麼樣的心態,更厲害的是,在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它又發出警示“亢龍有悔”。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當到達高處之時,才會迎來人生真正的問題,歷史告訴我們,很多本來很成功的人士,往往在登上巔峰之時便是他徹底落敗之時,所以《易經》乾卦最後一爻叫做“亢龍有悔”,高處不勝寒啊!這就是《易經》,也許它是深奧難懂的,但是這些簡單樸素的道理我們還是看得懂的,道理千千萬,只有自己去領悟。
下面再說一下《詩經》。孔子曾經總結《詩經》的主旨是“無邪”,並讓自己的弟子學習《詩經》裡的品德言行,那《詩經》裡又是講的什麼?
上學的時候就學《詩經》有風雅頌三部分。第一部分,風,簡單來說,就是民謠,山丹丹那個什麼的,來自於民間的詩詞能講什麼?農作、嫁去、婚喪、感情、生活、風俗……追追女生,愛慕男生什麼的……第二部分,雅,這就不同了,這是官方出品,這部分大家也不會陌生了,唱唱歌歌彈彈曲,炫炫富吹吹牛,歌頌一下上司,傳一傳八卦,罵一下前朝彰顯一下當朝風範,偶爾也要反應一下民生,下個鄉,寫一篇春遊日記……第三部分,頌,這個很厲害了,祭祀的唱詞和歌謠。儀式這種傳統是全人類的共性啊。頌是記載的便是廟宇祭祀的旋律。以上便是《易經》和《詩經》的一些區別(不要較真易經中也有寫到民俗什麼的,咱們只談大方面),基本來說,南轅北轍的兩本書,只有知道這兩者的主要內容,和主旨,才能選擇真正想學的部分。
《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孔子更是評價《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咳咳,題外話,這兩本國學經典都和孔聖人脫不了關係,孔聖人無處不在……
大禹的建議是,若是喜歡玄學,耐得住枯燥,可以考慮學習《易經》,若是你是個小文藝,有情懷,浪漫細菌遍佈全身的人,那就去讀《詩經》。
最後,不管哪一本書,哪一種文化,瞭解學習總比駐足遠觀的好,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國人應該好好珍惜。
-
18 # 了悟一一一佛門俗家弟子
《易經》是群經之首,日本有不學《昜》不得入閣為相,名醫孫思藐:不學《易》不足以言(太醫),觀世音菩薩偈語:不學《易》,不足以言(大乘)。《易經》的爻辭,卦辭講的是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哲學恩想。建議你去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賀華章編著的《圖解周易大全》
-
19 # 成雲社初心
個人感覺,先學《詩經》。
《詩經》其實不用學,是用來欣賞的。
很淺,可以感受一下我們祖先的精神思想狀態。
可以很肯定地說,先秦人的思想狀態和儒家一統之後是決然不同的。
《詩經》朗朗上口,詩句優美,當把自己內心的頻率與先秦祖先共頻時,他們的很多所思所想,我們才有可能明白。
《易經》我沒有看過,通譯《道德經》時候就已經覺得很深了。
如果真要學國學,建議從《道德經》入手,國學裡有很多衝突的地方,而《道德經》可以定心。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
20 # 綠豆
先學《詩經》後學《易經》比較合適。《詩經》偏重於感性,《易經》偏重於理性。從人類認知發育順序來說,總是先感性,後理性的。從學習效率和開放人體潛質來說,先感性教育後理性教育比較合適8歲以前教育。8歲後,個性天賦已經明顯顯現,可以從天賦特長切入調整教育內容。
回覆列表
易經沒有一定的人生感悟,沒有對世界的理解你是看不懂的,一頭扎進去反而會走偏。
詩經的終極目的是閱百態,通情志,讓人做一個感情充盈的人,根子上和易經也是相通的。
具體就看你自己的情況啦,我認為可以並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