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劉侃評書

    東吳最著名的四大都督了,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他們為東吳作出的巨大的貢獻。那麼他們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軍功業績

    若說在功勞薄上給這四人寫評語的話,身為江東最高領導人的孫權最有發言權,他給這四人的評價不一。

    孫權跟陸遜評價周瑜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孫權給周瑜這句極高的評價是來自於他在火燒赤壁中的軍功,公元208年秋,曹操率軍南侵,佔荊州並給孫權施壓,當時孫權陣營中出現了主和、主站兩派,硬氣男兒周瑜自薦以三萬精兵抗曹兵。

    周瑜要出兵的理由很充分,其一,曹軍遠途跋涉,疲憊不堪;天氣寒冷,馬沒有草吃,其二,北方人慣習陸戰不擅水戰,水土不服,其三,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其四,曹軍新得劉表七八萬降軍的心並不向曹。

    經三思後,最終孫權同意出兵,而周瑜不負孫權期待,巧妙用計使曹操中計,船隻全被燒燬,後曹操北還。這一軍功奠定了周瑜在江東的重要地位。

    而說到陸遜,他可能沒有其他三人有名,但他的才智也屬上乘,看孫權對他那句“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就知道了,其實陸遜在江東也起著關鍵作用。

    陸遜的才能是在夷陵大捷中顯出來的,我覺得陸遜是一個很會用計謀的人,而且陸遜的洞察力很強,這表現在劉備設計引誘吳軍出戰,只有陸遜識破不出戰,還有陸遜很會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在與劉備的交戰中,他掌握了打敗劉備的方法,並獲得成功。

    而孫權評價呂蒙時,給的評語是“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周瑜字),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當然,孫權給魯肅的評價也不低,他說“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呂蒙和魯肅兩人在孫權的評語裡也各有各的長處,不過孫權的這句“圖取關羽,勝於子敬”這句話可以看出呂蒙略勝魯肅。

    所以,用孫權的話來做個排名話,周瑜,陸遜,呂蒙,魯肅。

    二、用兵計謀

    關於這一方面不如先從魯肅談起,《三國魯肅傳》的作者陳壽評價說“少有壯節,好為奇計”,甚至周瑜本人也說“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由此可見,魯肅在江東陣營中也是蠻重要的,一些軍國大計也是需要魯肅出謀劃策的。

    相對於魯肅,我更喜歡呂蒙,呂蒙是接周瑜、魯肅之位又一重要的江東人才,中學時代我們都學過“孫權勸學”的文言文,相信“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看”這句話應該令許多人印象深刻。

    在孫權的勸說下,呂蒙開始學習,魯肅到尋陽找呂蒙議事的時候,發出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的讚歎,後在江東陣營中呂蒙多次獻奇計,並在實戰中得到了驗證。

    “計擒郝普”、“白衣渡江”等事件都顯示出呂蒙確有接任周瑜、魯肅的才能,並非徒有虛名。

    現在,再來說說陸遜,孫權對陸遜的評價可謂恰當,陸遜非常能擔當的起孫權對他的評價,自加入江東陣營後,陸遜為江東所做的貢獻可以說是毫不低於前面三人。

    在“謀羽取荊”這件事中,陸遜利用關羽的弱點,使關羽對江東放鬆警惕,還有關羽軍隊的不團結這一大弱點,趁機謀得荊州,此事之後,孫權對陸遜封官進爵,地位在呂蒙之上。

    所以,若在用兵計謀上做排名的話,陸遜,呂蒙,周瑜,魯肅。

    三、戰略遠見

    無疑,周瑜的戰略遠見無人能及,這體現在公元202年,曹操要求孫權送人質到曹操那,孫權本猶豫不決,召叢集臣商議,孫權不想送人質,但並沒有得到眾大臣強有力的支援,於是,孫權帶周瑜到母親一人面前商議此事。

    周瑜很有遠見,他很快看出了送人質後的弊端,堅決反對送人質,他說,若人質送與曹操必定會受制於曹操,送人質得到的好處也不過是一點點,不如先靜觀其變。

    周瑜在江東的一些大事上可謂眼光精準,可惜周瑜英年早逝,不然,說不定江東的情形會不一定。

    與周瑜相比,呂蒙更有全域性思維,不過,在荊州這個問題上呂蒙的戰略考慮稍遜色於周瑜。

    那陸遜呢?

    陸遜一如既往的智商線上,在一些事情上陸遜考慮的更加深層次並且懂得及時止損。

    陸遜的優秀體現在很多方面,孫權對陸遜極為看重,在與一些重要人物的通訊上,還時常讓陸遜閱改,印璽更是直接放在陸遜這。

    周瑜與陸遜不太容易分出高低,不過論分寸感陸遜更強些。

    最後,我要說的是魯肅。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顯得並不是那麼出眾,不過,在歷史上,魯子敬是個雄才大略的人物。

    在初次與孫權見面的時候,魯肅一針見血的就指出了漢朝不可復興,在劉備羽翼未豐之時,提出劉備是孫權最佳合作的戰略伙伴,這極具慧眼的眼光令人稱讚不已。

    不過,魯肅在借荊州這一事上,為人所詬病,因為借荊州最大得益者是劉備,孫權並沒有受益。

    好了,基於以上分析,這次的排名是這樣排的,魯肅,陸遜,周瑜,呂蒙

  • 2 # 棒槌襖襖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兒女情長,被亂世左右……”三國時期的吳國之所以能佔據江東,抗衡中原的曹魏,固然是由於孫策、孫權兄弟的雄圖大略。然而東吳人才濟濟、英傑輩出,也是吳國能鼎足而立的關鍵因素。

    東吳先後出現過四位統帥級別的人物,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大都督真可以說是孫吳政權的頂樑柱和主心骨。

    後世的小說影視等文學作品,都把周瑜表現成“氣量狹小,嫉賢妒能”之人。其實,歷史上的周瑜並不是這樣的小人。《三國志》記載:“孫權初掌事,肅欲北還,瑜止之。”並且向孫權推薦魯肅說:“魯肅的才能可以輔佐主公開基爭霸,主公應當廣泛搜求像魯肅這樣的人才,以建功立業。”後來周瑜臨終前給孫權上表說:“魯肅忠誠貞烈,處理事務一絲不苟,如果讓他代替我的職務,我即使死了也會心安的。”魯肅於是接替周瑜成為吳國的大都督。

    魯肅掌兵後,也十分重視發現人才。當時呂蒙才當尋陽縣令,魯肅見到呂蒙後就說:“你現在的才華和能力,已經不是以前吳郡的那個阿蒙了。”於是,魯肅親自到呂蒙家去拜見其母,和呂蒙結為好友,把呂蒙作為接班人來親自培養。

    呂蒙後來接替魯肅為大都督,統兵駐紮在陸口。此時東吳準備襲取被關羽佔據的荊州,呂蒙假裝稱病回京治療。孫權問呂蒙誰可以接替他的職務,呂蒙說:“陸遜謀略深長,才能出眾,可以擔負重任,沒有比他再合適的人選了。”於是孫權就任命陸遜為大都督。

    陸遜接任後,表面上對關羽卑恭屈膝,極力討好,暗中厲兵秣馬準備奪取荊州。剛愎自用的關羽果然放鬆警惕,陸遜和呂蒙採用“白衣渡江”之計,將東吳夢寐以求的荊州奪了回來。

    縱觀東吳這四位大都督,前後相繼鎮守東吳西大門三四十年,個個威名遠著。曹操、劉備、關羽這些頂級人物都曾被他們挫敗。四位大都督遞次推薦,孫權也全心全意委以重任,孫吳政權之所以能存續八十年之久,並非偶然啊!

  • 3 # 曹老師xixi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後世統稱為“東吳四英傑”。也如同稱呼一樣,此四人確實為當時的一代英傑,有膽有識有勇有謀。

    周瑜

    21歲輔助東吳小霸王孫策,25歲與張昭共同輔佐幼主孫權,33歲力排眾議,主張抗曹,並在赤壁擊敗了曹操大軍,以後又擊敗曹操大將曹仁,奪取了荊州多處重要的軍事要塞,35歲因病去世。

    不僅軍事能力強,並且個人素質也強,當世儒將,全才無雙。可惜英年早逝,周瑜的早世,也意味著東吳的對外策略從主動變味了被動,使得東吳永遠的偏安一隅,不再與魏蜀爭鋒。

    魯肅

    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另一個堅決主張抗曹的大臣。但與周瑜不同,魯肅主張聯劉,周瑜主張吞劉,雖然如此,魯肅憑藉其勇略,得到了周瑜的信任,在周瑜去世後,受周瑜推薦接替了大都督的位置。

    魯肅擔任大都督後,不負所望,東吳軍隊實力大增,奪取了荊州三郡,並多次抵禦了關羽對荊州的蠶食。217年,年僅46歲的魯肅病逝。

    呂蒙

    呂蒙原為武將的時候就功勳卓著,後受到孫權教導,奮發讀書,頗有天賦,有了著名的“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這樣的成語。

    呂蒙是東吳少有的主張對外擴張的主帥,魯肅去世後,呂蒙力主討伐關羽,並奪取了荊州幾乎全部土地,使得東吳國土面積大增,實現了東吳早年制定的“全據長江”的宿願。但220年,呂蒙感染瘟疫,年僅42歲病逝。

    陸遜

    東吳最後一位具有突出軍事才華的軍事家,219年協助呂蒙襲取了荊州,222年擊敗了劉備大軍,使得蜀漢集團元氣大傷,一蹶不振。統領東吳軍政20餘年,因晚年受到孫和、孫霸奪嫡之爭的牽連,受到孫權猜忌,不久病逝,終年63歲。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均是國之肱骨,社稷重臣,對東吳的貢獻都很大。

  • 4 # 路遙lgy

    東吳的四位都督裡,周瑜是無可挑剔的完美,年輕時幫助孫策定江東六郡,任中郎將。孫權時,極力主張抗擊曹操,統領聯軍在赤壁打敗曹操。緊接著從曹仁手裡虎口拔牙,奪取南郡,使曹軍徹底退回江北,從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歷史。

    歷史上的周瑜不光是位出色的軍事家,還是一個美男子,音樂家。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公元210年,三十六歲病逝。

    魯肅,在小說裡被描述成一位憨厚膽小的文人。真實的魯肅卻是好俠,喜讀書,善騎射的一位戰略家,外交家。最早提出聯合抗曹,這在當時東吳一片喊降聲中,是一股清流。

    孫劉聯合抗曹,是孫權,劉備都得以自保。魯肅一生致力於這個戰略,事實證明,是非常偉大的戰略,待他去世,這個戰略名存實亡,就加快了蜀,吳的滅亡。

    呂蒙,是魯肅去世後繼任的都督,關於他的成語有好幾個,“吳下阿蒙”,“刮目相看”等。呂蒙為東吳立過不少的戰功,最有名的當時“白衣渡江”,偷襲荊州。

    當時魯肅去世,孫權想在孫劉聯合穩定的情況下,圖謀徐州,呂蒙卻建議攻取荊州,東吳長江防線可連為一體,然後兵發白帝城。結果荊州奪了回來,殺了關羽,白帝城也沒有去成。卻差點讓孫權死在合肥。

    呂蒙的戰略,破壞了孫劉聯合抗曹的大的策略,打破了荊州三方軍事勢力的平衡,沒有了關羽,東吳無力單獨抵抗曹軍。這樣無形中加速了蜀國,與東吳的滅亡。呂蒙在偷襲荊州後不久病死,時年四十二歲。

    陸遜,是幾位都督裡最長命的一個,他六十三歲去世。陸遜被重用,是配合呂蒙當時偷襲荊州做掩護。

    陸遜的成名戰是夷陵之戰,劉備為了奪回荊州失地,以給關羽報仇為口號,舉兵攻打東吳,由於天氣炎熱,被陸遜火燒聯營打敗,劉備至此一蹶不振,病死白帝城。

    陸遜後來在東吳被孫權重用,孫權把哥哥孫策的女兒嫁給了他。孫權稱帝后,拜陸遜為大將軍,後拜丞相荊州牧等。

    後來孫權立嗣,孫權不想立長子,本來是在宮廷內室說的秘密,結果被一個小黃門傳可出去,大臣多與陸遜聯絡,讓其勸告孫權。陸遜也主張孫權立長子,寫信給孫權。

    結果,孫權疑惑,我在宮裡的秘密談話,遠在武昌的陸遜怎麼知道的,就派人多次質問陸遜,陸遜不能忍受猜疑,抑鬱而亡。“社稷之臣”的陸遜,真是可惜了。

  • 5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才俊之士,他們分別代表著東吳四個不同戰略的時期。一、周瑜

    周瑜做都督是東吳的開拓時代。周瑜是在孫策率舊部擺脫袁術的控制,放眼江東,開拓事業的時期投入到孫策麾下的。周瑜是天下奇才,沒有周瑜的孫策猶如燃燒的野火,熊熊烈烈,所過之處,一片灰燼。而有了周瑜,東吳就有了方向,孫策巨大的熱量就聚集為一處,化為了熔爐,能夠鍛造出宏偉的事業。這就是輔弼之臣的重要性,正如沒有諸葛亮的劉關張一樣,無論怎樣的壯麗,始終無法壯大和恆久。

    有孫策的折衝攻掠,所向披靡,又有周瑜的巧妙計劃,算無遺策,東吳發展得很快,所向披靡,很快就打出一片天地來,雄立於一方。孫策之死,對東吳集團是一記重創。對周瑜來說,也是一次重大的挫折。和孫策一樣,周瑜的眼光決不侷限於江東一隅,他是一個胸懷天下的人。北拒曹魏,西制劉備,周瑜始終沒有放棄繼續開拓的理想,但內外時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實際上,孫權並沒有真正的支援過周瑜。

    周瑜的英年早逝是東吳的巨大損失,從此後,東吳對魏蜀就失去了咄咄逼人的壓迫之勢。

    二、魯肅

    魯肅做都督是東吳的平衡時代。周瑜臨終前向孫權推薦了魯肅繼承自己的事業,也是為東吳保留最後一苗燃燒著進取心的火焰。大家不要以為魯肅是個只知固守,不知開拓的穩健派。事實上魯肅是個很有進取心的人,他與孫權曾經討論過東吳未來的發展走向,就是“榻上策”,魯肅早已看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而建議孫權“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

    其實,魯肅也並非是親劉的妥協派,在他主持東吳防務期間,與關羽也是糾紛不斷,寸土不讓。但魯肅首先考慮的是大局的平衡,他很清楚,過分地削弱劉備集團,其實對東吳來說也並不是一件好事。魯肅逝去,東吳就再沒有戰略型的帥才了,東吳徹底失去了進取天下的雄心。

    三、呂蒙

    呂蒙做都督是東吳的穩固時代。不要看呂蒙奇襲關羽,獲得了荊州半地,但從戰略出發點上講,仍然是為了加強江東的防禦,而並非是出自於拓展的雄心。呂蒙趁著關羽北征襄樊,後方防禦空虛的機會,“白衣渡江”,奇襲其後,奪取了荊州半部。從一方面看,確實是收穫了地盤,消除了劉備集團的威脅。但從另一個方面看,實際上以後吳蜀兩國就再也沒有真心實意地合作對敵過。在斷絕了蜀漢統一夢想的同時,東吳也徹底放棄了征服天下的雄心。

    四、陸遜

    陸遜做都督是東吳的整合時代。彝陵之戰擊敗劉備,蜀漢實力大損;夾石之戰,曹魏損兵折將,十幾年不敢窺視江東。幾次戰役,展現出陸遜優秀的軍事才華。從兩個方面的戰場都獲得了大勝,東吳的防禦戰略形勢達到了極致,外在威脅的減弱,使孫權能夠騰出手來,對內部各方勢力進行重新洗牌和整合,外戰勝利的結果居然是不斷的內鬥。

    東吳內部的幾次政鬥,導致東吳實際上的損失甚至超過歷次外戰。如果說陸遜是個軍事天才的話,他在政治上的表現完全不夠格,比起前輩們來有著巨大的差距。

    總結一下東吳的四個都督的特點:

    周瑜是個優秀的軍事家,智勇雙全的帥才,出色的政治高手;魯肅是個優秀的政治家,器量宏偉的戰略家;呂蒙是個出色的將才;陸遜是優秀的帥才,拙劣的政客。

  • 6 # 谷老師

    周瑜作為江東都督的突出特點是進取,他輔佐孫權,先是在鄱陽湖訓練水軍,後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以後又率軍沿贛江南下,圖謀向南發展,不幸病逝。

    魯肅作為江東都督的突出特點是守城,他堅定地維護孫劉聯盟,認為主要的敵人是北方的曹操,反對孫劉兩家為荊州之地動武。同時,他在劉備,諸葛亮面前極力維護孫權的利益,在荊州問題上寸步不讓,在政治謀略方面比周瑜,呂蒙,陸遜要高一籌。

    呂蒙作為江東都督的突出特點是冒險,在長期談判等待無果的情況下,呂蒙率軍偽裝成商人抄了關羽後路,奪回荊州。關羽取得的襄樊大吉化為烏有,孫劉聯盟也徹底破裂。孫權面臨著劉備的報復和曹操的暗算的雙重危險。

    陸遜作為江東都督的突出特點是穩重,面對呂蒙佔領荊州帶來的消極後果,也就是劉備率10萬大軍討伐江東,陸遜率軍堅壁清野長期固守,等到劉備大軍酷暑難耐一到山林中時,陸遜命人放火,結果火燒聯營,取得了榆林大捷,勝利後陸遜適可而止,沒有追擊戰敗的劉備,而是返回江東。這就避免了主力西進江東空虛,給曹操以可乘之機。

  • 7 # 江湖小曉生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魯肅、呂蒙以及陸遜,是東吳集團的四大都督,掌握東吳集團的所有軍隊,相當於東吳集團的五星上將。

    如果要我來評價,這四個人應該要換一個排名。文治武功的傑出代表,應該是陸遜。為東吳做出巨大貢獻的,應該是呂蒙。幫助東吳奠定基業的,那就是周瑜。給孫權指明前行道路的,便是魯肅了。

    01陸遜無疑是東吳的一匹黑馬。

    這四大都督裡,我覺得陸遜是最出色的一個。其實早在奪取荊州的時候,陸遜就已經嶄露頭角。他察覺到了呂蒙的意圖,所以果斷出手幫助呂蒙頂替大都督的職務。

    從而一場奪取荊州的陰謀,才由此展開。陸遜的演技簡直爆表,他一天到晚寫信給關羽,表達了自己的卑微,以及對關羽的崇拜之情,最終讓關羽放鬆了警惕。

    可以說奪取荊州的功勞上,陸遜本人要佔一半之多。呂蒙去世以後,孫權本打算收回軍權,自己來做這個大都督。

    可是孫十萬的名頭不是白叫的,他沒有這方面才能,空有志向也沒什麼用處。所以他只能再挑新人。

    當御備時,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或公室貴戚,各自矜恃,不相聽從。遜案劍曰:“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諸君並荷國恩,當相輯睦,共翦此虜,上報所受,而不相順,非所謂也。僕雖書生,受命主上。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各在其事,豈復得辭!軍令有常,不可犯矣。”及至破備,計多出遜,諸將乃服。---《三國志》

    這個時候恰逢劉備前來挑釁,孫權只好將重任給了陸遜。陸遜不負眾望,一路敗退的基礎上,藉助天然地理位置的優勢,一把火將劉備大軍擊敗,從而保住了荊州,也保住了東吳。

    解決了劉備,曹丕這邊又來了,陸遜又緊急回防,帶領眾將,擊退了曹丕三路大軍的圍剿,保住了江東基業。

    由此可見,陸遜對東吳是有再造之恩的。打完仗以後,東吳穩定了地盤,所以孫權稱帝。而陸遜則被孫權任命為丞相之職。文治武功的陸遜,對東吳來說,跟救星沒什麼區別。

    02呂蒙為東吳帶來了安全感。

    呂蒙本身是孫策手下的將領,本身並不起眼。後來孫權掌權以後,開始培植自己的力量,呂蒙跟孫權關係不錯,於是就成了孫權的心腹。

    孫權極力栽培呂蒙,呂蒙也沒有辜負孫權的期望,努力學習兵法知識,逐漸成長為東吳的頂樑柱。

    當時魯肅已經死了,東吳大都督的重擔,魯肅指定讓呂蒙來接替。那是因為魯肅相信,只有呂蒙才能完成他沒有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打下荊州。

    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憮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飢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三國志》

    荊州一直以來都在劉備手裡,由關羽鎮守。江東集團和荊州共用一條長江天塹,這就給了東吳無限的壓力。

    只要劉備佔據荊州,那他隨時都可以出兵進攻東吳。失去長江天塹的保護,東吳壓根就沒有任何安全感可言。

    所以說呂蒙雖然出場的次數不多,卻把荊州給打下來了,為東吳解決了後顧之憂,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勞。所以東吳的安全感,是呂蒙帶來的,從此孫權可以高枕無憂地在江東做個土皇帝了。

    03周瑜是東吳集團的創始人之一。

    周瑜的重要性,並不體現在他多能打仗。事實上,除了一場有爭議的赤壁之戰,周瑜出色的戰績還真的不多。

    那是因為周瑜並不是關羽張飛之類的猛將,他屬於軍事策劃者,相當於諸葛亮、龐統之類的人,可他也能夠帶兵打仗,這就是周瑜的特別之處。

    他既能夠制定戰略規劃,又能夠身先士卒帶兵進攻,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儒將。周瑜和孫策關係很好,當孫策帶著三千人馬來江東的時候,周瑜毫不猶豫地帶著自己的人馬和錢糧跟孫策合兵一處。

    會瑜已徙肅母到吳,肅具以狀語瑜。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謂肅曰:“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肅從其言。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三國志》

    從此兩個人開始攜手打天下,所以江東的天下,有不少是周瑜打下來的。久而久之,周瑜就成了江東的頂樑柱。當孫策去世以後,周瑜更是成了託孤大臣,掌握了江東所有兵權。

    這個時候的周瑜,完全有自立門戶的機會。但是周瑜是有節操的人,他沒有忘記他跟孫策之間的感情,所以他選擇盡心盡力地輔佐孫權。

    由此可見,周瑜是東吳的創始人之一,對東吳集團的發展壯大,起到了關鍵作用。他是四位都督裡最獨特的一個,用才能已經不能夠簡單形容他了,因為創始人,更需要的是智慧和眼光。

    04魯肅是孫權的指路明燈。

    孫權上位的時候,其實一點安全感都沒有。從張昭扶他上馬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孫權要想坐穩位置,必須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其實遇到了很多可怕的事情。比如說曹操帶兵南下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嚇到了孫權。

    曹操手裡有八十三萬大軍,還沒到荊州,荊州的劉琮就帶著二十萬人馬投降了曹操。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孫權該何去何從?

    其實孫權一點方向感都沒有,因為他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有可能改變東吳每個人的未來。到底該不該跟曹操大戰一場,孫權心裡沒有底。

    東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三國志》

    這個時候滿朝文武都選擇投降曹操,尤其是當年那個扶他上馬的張昭,作為託孤大臣之一,他居然也選擇投降曹操,這讓孫權很傷心。

    這個時候魯肅站出來指明瞭一點,其他人投降都是為了榮華富貴,可是你孫權投降是為了什麼?你覺得你還能享受像現在這樣的待遇嗎?可能你的待遇還比不上張子布吧!

    孫權恍然大悟,為了自己的待遇,孫權也必須要跟曹操大戰一場,這才奠定了東吳對抗曹操的決心。

    其實如果孫權選擇投降的話,我覺得周瑜也會帶著軍隊反抗曹操,這就會造成東吳內部的紛爭,魯肅的勸說成功化解了這一點,也避免了孫權成為下一個劉琮。

    總結:四大都督,各有神通才能保住東吳數十年的基業。

    東吳集團雖然存在時間比較短,可是對南方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自古以來黃河流域都是華夏民族重點發展的物件,而南方地區,是很少有人重視的。

    可是東吳集團的發源地就在南方,這就註定了孫權必須要發展南方經濟。由此可見南方能有如今發達的局面,少不了東吳集團的發展。

    而支撐東吳集團走過數十年曆史的,正是這四位大都督。孫權的作用固然重要,可具體操辦事務的人,還是這四個人。

    周瑜的戰略眼光與眾不同,魯肅的方向性比較明確,呂蒙的戰術運用十分靈活,陸遜是集大成者。有這四個人為東吳保駕護航,孫權穩坐釣魚臺的局面,那是不可破滅的了。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

    《三國志》

  • 8 # 塞牙縫的魚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可見東吳對周瑜的重視和認可程度。孫劉聯合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周瑜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既鞏固了東吳政權的穩定,又凝聚了東吳將士的人心。魯肅是周瑜的接班人,相對於周瑜,魯肅顯得低調且星光黯淡,但魯肅是大智若愚的人,在位期間穩定了孫劉聯盟,中和了兩家的關係,使得孫劉兩家共同發展,攜手共進。呂蒙,昔日的吳下阿蒙,透過自己一步步的學習和努力,最終官拜東吳大都督,最有代表性的一仗是白衣渡江,大敗關羽,為東吳奪回了荊州。陸遜,年少有名,在劉備報仇大舉攻吳的形勢下,火線上陣,被舉薦為東吳大都督,火燒連營八百里,救東吳於水火之中,可謂一戰成名。

  • 9 # 周郎顧天下覆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以至軍閥割據、天下大亂。曹操經歷過幾十年的統一戰爭,取得了北方的統治權,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劉備本是漢皇后裔,在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佔據益州,一心想要恢復漢室。孫權繼承父兄基業佔據江東,先後在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等人的輔佐下最終成就霸業。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四人在孫權統治江東、成就帝業的路上扮演著極為最要的角色,可以說沒有他們就不會有後來的東吳大帝。

    一、羽扇綸巾、風流儒將——周瑜

    周瑜先後輔佐過孫策、孫權兩代君主,在江東創業與穩定期間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周瑜在孫策脫離袁術時就率兵前來相隨,孫策十分厚待他,給予他超越別人的待遇。在周瑜等人的幫助下,孫策以數千人轉戰江東,數年間平定江東,兵力也發展到幾萬人。

    孫策死後,周瑜繼續輔佐孫權。孫權對待周瑜較之孫策有過之而不及,但凡孫權有難以決斷的疑惑,孫權總是聽取周瑜的意見。赤壁之戰前,江東絕大多數的文臣武將想要投降,孫權是戰是降猶豫不定。周瑜回來後向孫權陳訴己見,孫權聽完周瑜的見解後信心大振並決意聯劉抗曹。在之後的赤壁之戰中,周瑜領軍與曹操決戰並利用火攻將曹操擊敗。

    赤壁一役,周瑜一人撐起了東吳的天下。可以說,沒有周瑜,孫權可能就走了劉琮的老路,也就沒有了後來的東吳大帝了。

    二、維繫聯盟、穩固江東——魯肅

    魯肅出生於士族大家,為人豪爽,喜愛看書。周瑜曾向魯肅借糧,魯肅指屯相贈,此事也奠定了周瑜和魯肅的堅實友情。魯肅投靠孫權後曾於孫權多次深談,孫權十分喜歡魯肅,與他食同席、臥同塌。魯肅曾向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計劃,並把孫權當作君王侍奉。魯肅多次在孫權面前表達希望孫權能成就一番帝王之業。

    曹操南侵時,魯肅和周瑜一起支援孫權堅決抵抗曹操,並與周瑜一起在赤壁大敗曹操。周瑜去世前曾向孫權舉薦魯肅代替自己,周瑜死後孫權果然任命魯肅為大都督。魯肅治軍有方而且有政治遠見,魯肅在位時孫劉聯盟穩固,曹操也沒再南犯,給東吳帶來了一段很長時間的和平。

    魯肅的存在給孫權構建了一個帝國的藍圖,可以說,魯肅用他的戰略眼光為孫權打開了帝王之門。

    三、刮目相看、白衣渡江——呂蒙

    呂蒙早年間就追隨孫策,孫策死後呂蒙在孫權帳下逐漸嶄露頭角。呂蒙善於、敢於在陣前廝殺,卻不注重學習,因此被人稱作“吳下阿蒙”。孫權告誡他說,為將者不可以不學習,尤其是你現在身居高位。從此呂蒙奮發圖強,魯肅再次見到呂蒙時也不得不感嘆“識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後來呂蒙繼任為東吳大都督開始謀求荊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導致荊州空虛。呂蒙乘此機會,以“白衣渡江”之計不費一兵一卒奪取了荊州。荊州一役,呂蒙不僅奪取了荊州還擒獲關羽父子。

    在呂蒙的努力下,東吳的領土達到了鼎盛時期,為後來孫權稱帝奠定了基礎。

    四、社稷之臣、晴天巨擘——陸遜

    陸遜早年間就入孫權幕府,因為卓越的軍事能力逐漸被孫權重用。呂蒙奪取荊州之時,陸遜就開始參與謀劃,並協助呂蒙成功奪取荊州。劉備東征時陸遜初擔大任,當時陸遜誘敵深入,在夷陵一把大火燒盡了劉備的數萬大軍,成功守衛了東吳領土。後來陸遜又在石亭大敗曹魏大將曹休,在東吳朝廷上陸遜出將入相輔佐東宮太子。陸遜為人有機謀,而且為人忠厚,敢於直言勸諫。

    陸遜是東吳中期的安邦重臣,對外他多次成功抵禦他國侵略,對內他敢於勸諫輔佐太子。可以說,陸遜為東吳的基業操碎了心。

  • 10 # 閒將西話

    魯迅說中國社會頗有“三國氣”。千百年來人們說三國、評三國、演三國、看三國,是文學、戲劇、曲藝、影視等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一、周瑜——三國的形成者

    來一段貫口,你聽聽。在相當初,吳周瑜一十三歲拜為水軍都督,統帶千軍萬馬,執掌六郡八十一之兵權,施苦肉,獻連環,祭東風,借鵰翎,火燒戰船,燒的曹操望風鼠竄,險些命喪江南。雖有臥龍、鳳雛相幫,那周瑜也算小孩子當中之魁首!

    公元208年,一代奸雄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奪取了荊州,想一併消滅東吳。周瑜受命敗曹在赤壁,使曹操一時不敢南下,三分天下的格局就此形成。周瑜功不可沒,是三國的形成者。

    演義中埋汰了周瑜的形象,氣量狹小,衝動,意氣用事,斤斤計較,步步落在諸葛亮的後面。“既生瑜,何生亮”成了周瑜的代名詞,“賠了夫人又折兵”是周瑜軍事指揮不成熟的體現。

    試想,何以曹操未能統一天下?打不過周瑜,沒有周瑜的擋路,曹操統一天下是毋庸置疑的。詩仙李白曾著詩說:“二龍爭戰訣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二、魯肅——三國的建立者

    夾在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魯肅,似乎就是一個老好人,和事佬,忠厚有餘,才智不足。還經常為周瑜、諸葛亮鬥智施謀所戲弄。在單刀會上,魯肅被關羽嚇得差點尿了褲子。

    魯肅成了慫包,熊包,軟蛋的象徵。但在魯肅的墓碑上的對聯卻說: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使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當年曹操南下,東吳群臣降聲一片,魯肅力諫孫權著力抗衡曹魏——“將軍迎曹,欲安所歸?”當得知劉備在當陽,遂見劉備,促成孫劉聯盟。據《三國志》記載:“肅經迎之,到當陽長坂,與備會……勸備與權並立。備甚歡悅。”

    顯然演義中,魯肅武略不如周瑜,但魯肅以他所具有戰略大局觀,合從連橫的外交能力,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才有借荊州給劉備。所以必須承認,魯肅是三國鼎立的建立者。

    三、呂蒙——三國的平衡者

    魯肅病逝後,孫權以呂蒙統領魯肅所部,鎮守陸口。呂蒙向孫權提出了全據長江,才能長久立國的建議。孫權遂有了襲擊關羽,奪取荊州西部的決心。

    公元219年,呂蒙用計假裝生病,讓關羽放鬆警惕,使關羽調兵去了樊城。荊州空虛,以致後來關羽腹背受敵,難以支撐,處處被動,最終名喪麥城。奪取荊州一直是周瑜和魯肅的心願,呂蒙替他們實現了。

    荊州全歸東吳,遏制住了劉備在漢中的強勁發展勢頭,使三分天下的格局趨於平衡。呂蒙是三國鼎立的平衡者。

    演義中呂蒙的死極具傳奇色彩,在關羽“還我頭來”中離世。孫權在慶功宴上對呂蒙做了極高的評價,設奇謀力取荊州,勝周瑜、魯肅百倍。

    四、陸遜——三國的穩定者

    有個人,劉備瞧不起,關羽瞧不起,張昭瞧不起,顧雍瞧不起。他就是出將入相,文韜武略的陸遜。

    陸遜領導了抗擊劉備來襲的“夷陵之戰”。在這場戰爭中,陸遜以火攻的方式將劉備打敗,使劉備在白帝城憂鬱而死。此戰的結果是,劉備鬥不過孫權,吳國據長江之險,兼收荊、揚兩州。劉備則無法保住荊州,隆中對的戰略失敗,只能偏安蜀地。穩定了飄搖不定的三國戰局,陸遜是三國的穩定者。

    如何來評價東吳的這三位都督?且看孫權的點評:“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在孫權的眼裡,陸遜算得上僅此於周瑜的帥才。

    對於魯肅和呂蒙,孫權說的比較多。細細道來:“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策,意出張、蘇遠矣。”明白了,在孫權心裡,魯肅有張儀、蘇秦之能!

    總結如下:周瑜是三國的形成者,魯肅是三國的建立者,呂蒙是三國的平衡者,陸遜是三國的穩定者。

  • 11 # 巴州刺史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先後擔任東吳大都督,後世稱他們“東吳四大英傑”。從建安初年周瑜跟隨孫策起,到赤烏七年陸遜逝世為止,前後長達50餘年的時間,東吳就是靠這四位英傑支撐,才能在三分天下的格局中保有東南

    至於如何評價,可以說周瑜、魯肅為東吳指明道路,又幫助孫權擁有東吳,實為開國功臣,而周瑜更勝一籌,戰略、軍事兼有,人稱一時瑜亮;而呂蒙可稱為統兵大將;陸遜則逐漸成長為宰輔之臣

    一、論人品姿態,周瑜完勝

    周瑜長得又高又帥“長壯有姿貌”,是孫策的好友兼合夥人,作為孫策死後的託孤之人,卻對孫權極為恭敬。史稱“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為人大度,與《三國演義》裡面那個斤斤計較的形象相去甚遠。

    魯肅又是周瑜的好友,而且是經周瑜引薦給孫權的,也可見周瑜確實為人坦蕩大度。史稱“家富於財,性好施與”,很大方。敢跟孫權開玩笑,有點愛說大話,孫權曾說魯肅“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

    而呂蒙則是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果敢有膽"。陸遜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有學識。

    二、論戰略眼光,周瑜、魯肅勝過呂蒙、陸遜

    何為戰略眼光,那就是要超出一戰、一役、一國、一地,去衡量自己規劃未來。在這方面,周瑜、魯肅更勝呂蒙、陸遜一籌。

    周瑜是心懷天下之人,在赤壁之戰後,周瑜曾面見孫權,陳述自己關於東吳未來的規劃。他提出在曹操新敗無暇顧及南方之時,東吳應當積極進取,拿下蜀地、吞併張魯、與馬超交好,同時以襄陽為基地伺機攻伐曹操,以圖北方。《三國志》記載“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趶操,北方可圖也”。只不過來不及實施,周瑜就在巴丘英年早逝,年僅36歲。

    魯肅更是在第一次與孫權的對話中,就直接提出了東吳版“隆中對”。他認為漢室大勢已去,曹操一時半會也滅不掉,為今之計只有鼎足江東,然後伺機而動,滅黃祖、伐劉表據為己有,然後依託長江天險,稱帝稱王再圖天下。《三國志》記載“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雖然孫權表面上說還是要興復漢室,但實際上魯肅的主張基本上成了東吳的基本國策。

    三、論軍事指揮,周瑜、陸遜最強,呂蒙次之,魯肅沒表現

    周瑜實際指揮的赤壁之戰,大破曹操、曹操無力南下,基本上奠定了三分天下的雛形,也奠定了東吳割據江東的堅實基礎。

    陸遜先是跟隨呂蒙奪取荊州,這不算大戰。隨後的夷陵大戰中,用計大敗劉備,劉備因此慚憤而死,並用實際才能折服一批老將元勳。隨後,在石亭之戰大破曹休。陸遜兩次大戰中體現出的軍事指揮能力,形同對東吳的再造,畢竟擋住了劉備、也擋住了曹軍。

    呂蒙沒有經歷過大戰,但是在奪取荊州時,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而至於魯肅,確實沒有太多表現機會。

    四、論治國才幹,陸遜當仁不讓,其他三位沒機會

    夷陵之戰後,吳蜀迫於形勢再次交好。石亭之戰後,吳魏進入長時間的相持階段。陸遜開始了他的治國生涯,先是輔佐孫權的太子,最後又被拜為丞相,已經位極人臣。

    而周瑜、魯肅、呂蒙則沒有這樣相對和平的環境,也沒有機會去治理一方或執政一國。

    按照孫權自己的說法,周瑜是膽略過人、王佐之才、邈焉難繼,魯肅是決計策意、比方鄧禹,呂蒙是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陸遜則是可以繼承周瑜之人。

  • 12 # 歷史的行程

    從綜合實力上看,魯肅可謂一大戰略家,儘管其聲名不顯。周瑜、陸遜皆為一代人傑,但前者過於執著眼前利益,後者為江東士族代表,進退失據。呂蒙,確係吳下阿蒙也,乃將才,非帥也。

    與其他二國相比,東吳短板有二:一是離開水軍就不會打仗,嚴重缺乏進取精神;二是缺乏戰略家視野,總以偏安或劃江而治為第一目標。

    魯肅堅持聯盟劉備而又不失原則(單刀赴會),且為人剛毅忠厚,可團結人,更有清晰戰略目標,可謂帥才,惜乎享年不永。

    周瑜有追隨孫策奠基之功,且長於水戰,赤壁之戰居功至偉,但過於執著孫劉聯盟之危害,在曹操放鬆軍事壓力下,險些火併,故較魯肅略遜一籌。

    陸遜可謂文武全才,但其出身江東士族,且為孫策之婿,不可能真正獲得孫權信任,故發揮空間有限,除防守反擊之猇亭會戰外,再難建功,可惜!

    呂蒙本是吳下阿蒙,後勤學苦讀,有“刮目相看”之譽,但其眼光始終盯住荊州,欲憑此而據守,胸中無天下之志,不知曹魏才是東吳最終敵手。襲取荊州後,幾乎使孫劉兩家在火併中同歸於盡,幸而曹丕決策失誤,陸遜力挽狂瀾,否則三國將提前結束,其危害可謂大矣。

    總而言之,評價一個人的優劣,不僅要看其具體事功,更要看其戰略眼光及客觀條件,如此才更為中肯。

  • 13 # 南政昔風
    ▲周瑜

    周瑜在《三國演義》中是一位很有能為的人,在聯合西蜀的情況下提出了與其他人不同的建議,他主張戰鬥並擊敗了曹軍百萬雄師。

    ▲魯肅

    魯肅在《三國演義》中將荊州借給了西蜀,後因贖回荊州而五次三番的跑腿,但由於他能力有限還是沒能要回荊州,不過有人說他的才能不次於諸葛亮。

    ▲呂蒙

    呂蒙在《三國演義》中白衣渡江要回了荊州,他代表東吳堪稱擊敗關羽的重要人物,不過他靠的是陸遜的主意,在擊殺關羽後生病而亡。

    陸遜

    陸遜在《三國演義》中是吳國能力最強的人,他雖然不能打仗,但指揮能力十分強悍,在帶兵打仗這一方面很有一套,夷陵大戰擊敗劉備雄兵。

  • 14 # 李二先生288

    周郎雄姿英發,名動一時,天不假年,悲劇人物;魯是孫劉聯合的堅定支援,二弱拚一強,當得三足鼎;呂蒙白衣渡江,聯盟內耗開始,陸遜七百里大火,把蜀死死壓在了兩川之地,北上難東進難,同時孫吳也失去臂助,曹魏一飛沖天!周郎有司馬的壽數,萬事可為!

  • 15 # 零度以上的陽光

    周瑜是吳國名將。長相英俊精通音樂。周瑜年輕時和孫策關係特別要好,21歲起隨就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36歲的時候,因病死亡。

    魯肅是吳國戰略家和外交家。建安五年(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

    呂蒙是東吳攻滅關羽的最早倡議者。呂蒙針對於關羽所督的荊州,215年奪取三郡,219年再奪三郡,最終使得東吳國土面積大增,實現了“全據長江”的宿願。其發憤勤學的事蹟,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陸遜是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蜀章武二年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吳黃武七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

    從才能上看周瑜側重軍事,魯肅是戰略家,呂蒙是戰將,陸遜是政治家加軍事家

    從民間聲望上看一週,二陸,三魯,四呂蒙。

    從實績來看,一陸,二週,三呂,四魯肅。

  • 16 # 有趣讓生活更多彩一些

    東吳集團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4大多數的人民充分體現了孫權的識人能力。

    在三國演義中,孫權,劉備,曹操三大主公之中。曹操是發掘人才的能力最強。劉備是吸引人才的能力最強。孫權是管理授權能力最強的人。

    每到關鍵的時刻,孫權總會把軍權授予給最有效的人。在重大的戰局下,都是把權力授予給了年輕人。正是孫權的授權成就了周瑜和陸遜。沒有孫權的授權,周瑜和陸遜是沒有辦法展現出自己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而孫權在授權的過程中沒有失權,卻是其管理手段的最高明之處。

    劉備就是敗就敗在授權的失敗。把荊州交給關羽,而關羽本身是心高氣傲的人,而荊州南北,皆有強敵,需要的是高超的調和能力,劉備緊緊放心自己的兄弟,授荊州於關羽,卻導致了後期一系列的失敗結果導致了後續的一系列的失敗。

    孫權在關鍵的時期選擇對的人來對抗曹操和劉備。周瑜和陸遜兩位精力旺盛的年輕人。一把火燒了曹操和劉備的所有夢想。而在和平時期,又能夠選擇魯肅和呂蒙。不使國家發生大的動盪和軍隊的戰鬥力不降低。在戰爭時期選擇,有衝勁的年輕人。在和平時期選擇相對穩重的老將。

    孫策在臨死的時候對孫權的批語是:決機於兩軍陣,卿親不如我;選賢任能,保家衛國,我不如卿。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孫權就是四大都督的最好的伯樂。

  • 17 # 幽默影視分享菌

    一直有個個人觀點:這四位的功過很大程度不取決於他們本身,而是孫權的心態變化。

    首先說,這四位都是牛人(不是演義裡的,而是正史中的)。

    周瑜-他是孫策的連襟,出現在孫權執政初期。某種程度,他不是孫權的下屬,而是孫權的主心骨,孫權對他有某種依賴和無條件的信任。周瑜主戰,保全東吳基業,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是時,孫權對自己還沒有很強的信心,所以對周瑜很是感激。

    開啟百度APP,檢視更多高畫質圖片

    魯肅-這是被演義嚴重低估的一位大人物。他的悲劇在於:1、氣質方法與周瑜大大不同;2、魯肅掌權時,赤壁結束,三足鼎立成型。這時,因為一強二弱,東吳只能選擇聯蜀。而這時孫權已經對自己很有信心,於是就對魯肅在大多數時間的“鴿派”政策略有不滿,尤其是魯肅對關羽“縱容”,這才有了面對陸遜時,對於魯肅的批評。

    呂蒙-他出現在孫劉聯盟關係的鬆動期。西蜀分兵荊、益,關羽也分兵兩處,魯肅去世,孫權下令一定要拿回荊州。呂蒙利用了這個大好時機,一舉建功立業。就我個人看,呂蒙相比於其他三位,“原創”貢獻比較小,但他就是在一個合適的時間一個合適的地點使用了合適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最大限度迎合孫權的心態。

    陸遜-他的功勞不可謂不大,保全江東,甚至不亞於周瑜。但是,問題在於,陸遜碰上了晚年的孫權。這時的孫權固執多疑,基本有了一切專制統治者晚年的缺點。所以我們看到,陸遜一家結局悲慘——張昭也是一樣。可見,能力本身不是問題,領導不同時期的心態才是大問題。

    最後,我認為,孫權對魯肅的批評有欠公平。他是以事後結局反推,覺得魯肅窩囊,前不如周瑜後不如呂蒙。實際上,客觀形勢不同,魯肅趕上了的時期是——曹魏強大依舊,蜀漢也處於實力最強時期,這時如果不做適度調整,結局很難預料。這點不像周瑜和呂蒙,都趕上了三足鼎立的“晃動期”。況且,魯肅早於諸葛亮就提出了“東吳版隆中對”(曹操、孫權、劉表),和諸葛亮一樣,他是一早就確定自己的政策路線。因此,有欠公平。

  • 18 # 北北小影

    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立下了蓋世奇功,可以說沒有赤壁之戰,沒有周瑜,就沒有江東,就沒有後來的吳國。所以說,在東吳四大都督中,周瑜的功勞是最大的。

    魯肅是東吳四大都督中最具戰略眼光的,也是我最佩服的。當時東漢13周,曹操已有9周,如不聯合劉備,江東也將不保。只有孫劉聯合,孫權在東,劉備在西(劉備後來取得了西川、漢中),共同對中原進行蠶食,才能既保全自己,又擴大勢力。如果孫劉火併,曹魏出手,吳、蜀都將不保,這一點和諸葛亮所見相同。

      呂蒙戰主要功績是趁關公進攻樊城的時候,火速出兵,白衣渡江,攻佔荊州。在關公敗走麥城的時候,設計活捉關公。

      陸遜戰略思想,先滅劉備,後伐中原。陸遜的主要功績是夷陵之戰(與關渡之戰、赤壁之戰、湘樊之戰並稱三國四大戰役)大勝劉備,保全了江東。夷陵之戰後,陸遜曾想進川,後聽到曹魏來襲的訊息而未能得逞。陸遜還曾幫孫權討伐山越暴亂,立下大功。夷陵之戰後,鎮守荊州,治國安民,政績突出,後拜為丞相。後期,不被孫權信任,被逼死,很遺憾。陸遜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

  • 19 # 徐文山

    “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算是歷史上少見的政治家了。他軍事上不如曹操,低調行事上不如劉備,但識人用人上世所罕見。看看他的四大都督就行了,都是智慧卓絕、膽略過人的將才。

    呂蒙智勇雙全、膽大心細,魯肅深有謀略、穩重沉著。但從軍事業績來看,更閃亮的是孫權時代開始和臨末的兩位都督:周瑜和陸遜。

    三國時代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有三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周瑜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雖然對手是擁兵號稱百萬的一流軍事家曹操,他還是順利擊敗曹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的主帥是剛出山許多老將都還不服的青年書生陸遜,對手是統率七十萬大軍的老牌軍閥劉備。他先是按兵不動以逸待勞,等火候差不多了,來了個“火燒連營”,大敗蜀軍,劉備因此羞鬱而亡。這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書生後來還當上了吳國的宰相。

    這兩次戰爭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青年將領對付老軍閥,都是防衛戰,用的都是火攻,都取得大勝。

    周瑜和陸遜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優秀的軍事家,其戰略思想和戰爭藝術至今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 20 # 鯨於大帝

    四位都建立了不世功勳。個性和才能,各有千秋。周瑜是創業合夥人,地位高。儒雅,多面手,多才多藝,獨當一面。心氣高。魯肅則內斂,寬厚,目光如炬,戰略分析能力突出。呂蒙,踏實肯幹,擁有實戰經驗,深得將領擁戴。陸遜,看透人心,觀察敏銳,智謀過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世界》中金海是什麼結局?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