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春秋分,秦漢一統。魏晉南北朝分,隋唐一統。五代十國分,宋明一統。
13
回覆列表
  • 1 # 詩文觀止

    首先題主問題中有錯了字,是“天下大勢”,而不是“天下大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三國演義》第一回,原文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這句話,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不是歷史唯心主義,而是歷史唯物主義。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矛盾體,大矛盾體包含小矛盾體,直到一個事物不可分。然而不可分的事物是沒有的。就算是物理學上的基本粒子,也還有他們的反粒子存在。

    矛盾論還認為,事物作為矛盾體,始終包含正反兩個方面,兩個方面反覆鬥爭,如同毛主席說過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事物在兩個方面的鬥爭中不斷髮展前進,因為按照哲學的觀點,事物的發展是總的方向,會有曲折,但不妨礙前進的大方向。

    1945年7月,黃炎培到延安考察,談到“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稱歷朝歷代都沒有能跳出興亡週期律。毛澤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 2 # 妙妙爺爺2

    我以為這是對中國而言,是唯物主義,因為分久了人人就都想合,只要絕大多數人心裡都想合,那就是能聚在一起了,如果某人去想合美國那他肯定就是唯心主義了,也就想一想玩玩吧。在中國絕大多數人想合就成為了勢,叫的形勢比人強。反而不想合的少數人成了唯心主義了,因為他們的想法不客觀,而是主觀自己想的,不是根據客觀事實來分析事態,比如蔡英文,她想搞獨立,能實現嗎?客觀形勢不允許,所以就想想玩吧了!

  • 3 # 趙冬江

    它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開篇首句。這是典型的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偉大的預言。多少年來,東、西德國的統一,前蘇聯的解體,無不驗證著。當前臺灣的政局,也在昭示著大陸和臺灣的必然統一!

  • 4 # 明貞

    自然規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自然規律。就像天體各有自己的執行軌道和速度一樣,世界大勢亦有其變化的軌道和軌跡。在核威脅的震攝下世界起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大,戰爭是為了各種各樣的利益,當戰爭面對毀滅和沒有勝利者的局面戰爭就很難發生。

  • 5 # 魏德雲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三國演義》,是對中國幾千年歷史的高度總結,概括。自從夏禹把禪讓制變成傳位制,父傳子,子傳孫,孫傳萬代的奴隸社會,開始登上了歷史的大舞臺。然而,五千年的華夏史,從夏啟至宣統皇帝,都想讓“家天下”千秋萬代,子子孫孫榮華富貴,生生不息。可是,事與原違,除商周等少數幾個朝代長達八百年以外,其它朝代最多也就三百年,二百幾十年,甚至三十幾年,十幾年。如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海內一統,本想一世二世三世,永遠傳下去,誰知從統一全國至走向滅還不足二十年,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爭論,隋滅陳而天下一統,傳至煬帝,開運河,殺兄父,而使綱紀破壞,三十幾年的統一在瓦崗軍,李淵父子的大軍衝鋒號中灰飛煙滅了。明末李自成揭杆而起,歷經二十幾年爭戰,終於入住紫禁城,只可惜做了四十三天皇帝就敗之了。接任的八旗請軍,當年何等威風,在洋人的船堅炮利和太平軍打擊下,轟然倒下。縱觀中國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恰如其份,毛澤東認為這是興亡的週期率,信然!如何避免?只有靠後人研究了。

  • 6 # 渭河一艄公

    社會的發展就是一種生產力的推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有萬物之心,但他並非萬物之主,人類最大的智慧就是藉助宇宙去創立唯物價值觀,人能看得更遠,就是因為站得更高。人類社會的發展依賴的是唯物辯證法,唯心論為人類進步創造了更廣闊的理性哲學和非理性哲學,這種哲學的弱點就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唯物論才能沉澱完善這種哲學,並且在實際生活生產中踐行這種哲學,每一種哲學都有其唯心性,也唯有社會是打磨完善這種哲學思維的利器,成熟的唯物辯證法都是被社會廣範認可的多維度哲學,也唯有歷史能鑑定唯物論。

    春秋戰國能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之間存活就依賴的是多元文化激發社會對文化的奢侈追求,和人類擺脫一種束縛的慾望。是一種制度向另一種制度進化必然產物,這種進步所臣服的一種制度,而並非一種強權,權力的基礎是唯心,制度的基礎是唯物,權力是受制度約束的,權力必須服務於制度,秦朝的統治敲開了封建社會的大門,但是秦朝的權力並沒有服務封建制度,秦朝的唯心論演變成一種唯心欲,天子持有皇心,沒有把春秋戰國這個特有產物梳理成一種支撐封建社會健康成長的物質文化,更沒有把春秋的文明植入封建社會,從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歷史的進步是唯物的,唯心論只僅僅是唯物辯證法的成長初期一種並不成熟的思維,“拔苗助長”就是唯心主義踐踏了辯證,踐踏了唯物論。

    歷史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從物質形態上就是唯物辯證法,唯心論就是一種在唯物辯證法並不成熟時期從人的主觀意識上所萌生的一種淺性思維。就像潮水一樣來的快,去的也快,並不能涵蓋整個歷史和社會的意義,唯物辯證法恰恰能彌補唯心論的畸形不足,涵蓋整個大海的廣性意義。

  • 7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豈止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連宇宙也同樣是如此,當質量和能量合二為一時,物質宇宙誕生,當物質再一分為二,變為質量和能量時,物質宇宙消失,變為了沒有物質,只有質量和能量的宇宙,於是宇宙在`分久必合’,和`合久必分’之間永恆迴圈。

  • 8 # 秦嶺深山隱士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螺旋式前進的過程,不斷上演著歷史上曾經相似的劇幕。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歷朝歷代的演繹過程中,不斷地被證實。沒有永遠的強勢,也沒有永遠的弱小。強弱的變化,促進了弱者思變,強者居安思危。這使得強弱不斷地轉換。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分只是暫時,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當“合”符合人民的利益時,我們朝著“合”的方向努力維護,讓“合”更持久;當“分”符合人民的利益時,我們讓“分”更持久。

    讓人民安居樂業才是我們“分”與“合”的唯一標準。無論如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社會發展的車輪誰也無法阻擋。

  • 9 # ABCD己

    不一定.只要堅持毛澤東思想.<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能搞好官民關係.<二>.堅持56個民族是一家.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就能搞好民族關係.<三>搞好法制建設堅決依法辦事.解決問題除特殊外三個月之內必須公平公正解決.<四>.加強宣傳與黨風廉政建設。<五>全國認真讀毛選.辯證法.予盾論.高舉毛澤東思想.因為他為中華民族指明瞭今後發展壯大的方向。反之.不以毛思想依靠群眾天下就會分分合合。

  • 10 # 以史為鑑
    從原始社會、部落時代勉強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分裂時期,後來統一於夏商周。周朝末年,中國陷入第二個分裂時期春秋戰國時代。經過幾百年積累,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終於統一天下,迎來了秦漢統一時代。到了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操、劉備、孫權崛起,分裂為三國。之後司馬氏代曹,晉朝結束分裂亂局,成為第三個大一統時代。好景不長,司馬氏八王亂戰,域外民族介入中原,五個少數民族南下,促進了中原的民族大融合。可惜少數民族政權自己都沒能尿到一壺裡,分別成立了十六國內鬥不休。亂鬥了近三百年,楊堅橫空出世,結束亂局,開創隋唐第四個大一統盛世之始。三百年後,軍閥割據,盛唐也如煙滅。五代十國亂戰再次上演。五代之後又是宋、遼、西夏、金各領風騷。直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橫掃東半球。剩下的元明清民國就不提了,太敏感。

    在這些分分合合的週期裡面,基本上是一亂一治相互交替。

    為什麼要亂,就是基層的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要吃飯、要穿衣,這些基本的需求都不能滿足,自然只能起兵造反了。但是老百姓造反沒有具體目標,一些上升通道被關閉的中下層官吏也加入進來,鼓動百姓,當然有些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失敗了。

    等到利用百姓造反成功的人當了皇帝,他就要吸取教訓,給老百姓一點修養生息的時間,老百姓也能滿足基本的生活要求,自然不會再造反了。

    社會安寧了,經濟自然發展,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口也大大增多了,造反成功的這批人也將官吏、爵位世襲了。

    人口多了之後,又涉及到階層固化的問題,而封建社會的生產力不足,許多人口還要解決生存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麼對外擴張,要麼內部爭鬥,新一輪的分分合合自然又開始了。。。

  • 11 # 一聲佛號一聲心

    至於為什麼這個規律適合中國,而不適合其他國家?只要你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

    它並不僅僅是因為“一亂一治”的週期規律,如果按這個規律解釋,那為啥其他怎麼就沒有這種歷史現象呢?為什麼只有中國幾千年來分分合合,從來沒有斷絕過?

    最根本的原因就一條:中國的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家國天下的理念早已經深深紮根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代人的心中,不僅漢人,就連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上也早已被漢化,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中華民族的底蘊。打斷骨頭連著筋,無論怎麼分裂,最後還得回到一起來。

    好比一家人,無論怎麼吵架、打架,最終還是一家人,還是要回到一起的,畢竟身體裡流的都是一

  • 12 # 輿論場

    我說說個人意見:所謂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實是個種哲學的問題。在中國,這屬於道家理論範疇,近似於——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當然,加上了“天下大勢”這個特指以後,主要指一個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當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固定不變的政權體制就跟不上,或者落後於經濟、文化、道德等各方面的發展。於是就產生各階層間的矛盾,原來大一統的團體就會隨著各自不同的需求,分裂成不同的集團。

    而原來的領導階層,又要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因此,不管是“從合到分”還是“從分到合”,都會有抵制戰爭。

    比如說春秋戰國時秦始皇一統天下,晚唐時黃巢起義將大唐搞得四分五裂,都經過了慘烈之極的殊死戰爭。

    按歷史學家的統計:一般一個集權制國家,在經過300——500年的發展後,就會發生政權更迭,形成新的制度模式來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不過任何事情也沒有絕對,只要統治階級認識到自己的缺陷與不足,與時俱進,不斷完善體制,改良不足之處,也許會打破“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讖言。

  • 13 # AAAET

    這就是模擬史前文明的陸續,從奴隸到封建到如今的發展飛躍,這都是模擬的時代過程,戰爭是有的而且是暫時的,但不會發生任何的大規模的戰爭,走入共同大同世界也是模擬的真實的狀態,這就是史前文明早已設定安排的陸續,人們走入太空進入任何的天體也是模擬之中的現實。這都是史前文明的計劃之類的過程,是我們人類的真正發展的空間持續的陸續,這就是歷史的規律,歷史是永遠要更新的,永遠不會逆流方向,只有新的概念發展。謝謝!

  • 14 # 汐水柔情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歷史規律,我以個人的觀點進行解釋:

    第一,對於這種規律,是針對封建帝國才成立的,為什麼這麼說,封建帝國的皇位都是傳給子孫後代,一家獨大,以及官宦家庭也是傳給後代,這樣就讓很多有才華人的平民很難做官,那麼時間一久百姓對這種制度不滿,就會起來推翻。

    第二,因為封建帝國,第一代是賢君,那麼他的子孫後代不一定是賢君,那麼就有可能至百姓於水生火熱之中,就會引起百姓起義推翻這個王朝,選個明君來統治天下。

    第三,由於古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吃,穿,用都是上等的,令很多人嚮往,所以經常導致為了權利而互鬥,所以皇帝這個位置就被世人所向往,有些不懷好意的人,就會反叛,爭奪皇帝這個位置,朝代隨時都有可能被管。

    第四,由於古代的選舉制度不夠完善,很多有才能的人不能被重用,而被重用的人都不能好好治理國家,所以百姓的生活,過的不好,以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所以很容易造成平民起義。

    對於以上這些,一個君主如果掌握駕馭不好,就會導致一個朝代解散,當解散後,一個人會利用上面這些條件,又可以將天下統一,不斷的迴圈,所以形成了一種規律。

    要想打破這個規律也不是不可能,比如帝王都像堯舜那樣禪讓,讓有才能的人繼承,讓每一代的帝王都是賢君,那麼百姓就一直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那麼這個社會和諧,就沒有人造反,就不會分與合。

    縱觀古今,哪個朝代不因為帝王無能,昏庸無道,不重用人才,至百姓與水生火熱之中,致使宮內權利相互爭鬥而滅火分離;分離時代,總有一個得民心所向,招納人才,重用人才,加強軍事而一統天下。一統天下者稱帝,為一代明君,但死後傳給後代,他的後代並不是明君,又至國家分離。就這樣不斷分與合。只有像現代這樣的社會主義,才能結束這樣分分合合的規律,人人平等,公平和諧,國家領導人由人民來選,不能傳後代,這樣做到人民滿意,就不存在古代的分分合合。

  • 15 # 碧水柳亭

    這句話道出的是中國歷史規律,應以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去探究。先說說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特點:

    秦朝以前,從“禹傳子,家天下”,天下由禪讓制變為一家制。從此,天子對諸侯實行分封制,諸侯再往下分封。他們有著濃濃的血緣關係。以血緣為紐帶,制定一套嚴格的宗法制度,世代相傳。

    有利益就有爭奪,諸侯間、其它階層間(尤其是統治不力,國勢衰敗時)出現紛爭,甚至天下大亂,在所難免。但是新的朝代更替完成後,卻依然按原有制度執行,並去積極修改完善。

    秦朝開始,“書同文,車同軌”,在各個方面真正實現了“大一統”的格局。中國社會制度進行重大革新,社會開始逐漸構築新的生態模式。原分封制改為郡縣制;皇權至高無上,且高度集中;將天下人才“盡入吾彀”;從思想道德改造人文,忠君愛國等等。

    同樣,其後的改朝換代,如同前者,仍然是按原有制度執行,且去完善。

    由此,中國社會在兩種制度下,做出瞭如此相同的選擇。所謂改朝換代,分分合合,背後隱藏的是中國式的文化傳統和觀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

    我們的祖先在很早時,對天下就有“大一統”的概念。而且有足夠的聰明智慧,去追求天時地利人和的最大融合。於是出現了一套嚴格有序、人人有其位、可自然合理的延續下去的制度。雖然任何制度都有侷限,但即使有“後來者”,也沒有推倒重來,只是繼承和完善。反而促進了朝代更加健康的、週而復始便的運轉下去。

    這當中,最核心的當屬皇權的獲得和維持。

    私有制的出現,私念擴張,讓至高無上的權利炙手可熱。對權利而言,唯有最親近的血緣關係才可以信任。而中國社會本身又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家庭關係。因此,以血緣關係的權利傳承,是唯一的可選項。任何新的統治者,都不由得會選擇這個制度。

    隨後就是權利的維持。中國地大物博,相互的摩擦紛爭時刻會引發戰爭。小國受欺甚至國破人亡,司空見慣,安居一隅,只得一時。因此,要不受威脅、安枕天下,只能取得更大的權利。最大的權利就是——天下唯我獨尊。所以我們遠交近攻,也在於此。

    其次,利益的考量。”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作為國家來說,同樣適用。中國人靈活多變,或順或逆,或分或合,都有各自利益訴求在其內。

    再者,中國文化的同化作用,使各族共生共存。我們講究道、也講和而不同,我們允許不同,但不能不和。文化的向心力,即使在分離之後,依然是統一的巨大力量。

    最後,當時先進的治國理念和制度,讓天下人才共同遵守這個制度,形成大中國的意識。分和都已無法超越,都是這個制度的自我更新和輪替。

    分分合合,總歸一家。只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文化基因,我們認同我們的過去,我們都在自覺的傳承。是分是合,都是歷史一瞬。

  • 16 # 糞坑裡的舞者

    天下大勢,有歷史規律,也有其必然性,這跟人性密不可分。人或團體都有利己排它性質,無論其標榜得多麼公正無私,高尚純潔,目標多麼遠大美好,都是自欺欺人。利己排他性,決定了權利和利益的排他性。久而久之,權利和利益高度集中於少數個人或團體,而置他人權利利益於不顧。這些少數個人或團體,形成吸血層,像毒瘤一樣揮霍浪費掉大部分全體的勞動果實,必然遭到大部分人的對抗反抗,被推翻也就成為必然。

  • 17 # 1499795778

    歷史規律通常都是效仿或模仿大自然的規律。從人眼裡看過去,一片樹葉的興衰,一個家族的成敗由來,都是在一點點的演變與消融,從沒落到繁榮,又從繁榮到沒落,小到樹葉大到世界萬物,都離不開這個過程。開國皇帝歷盡艱辛打下江山,第二代人加強鞏固與治理,第三代坐享其成,改武興文。第四代文化盛興而武力荒廢。基本上貪腐就從三四代開始變本加厲。第五代左右得有一些小亂子人渣得清理,幾經收拾,暫緩衰退。民生還行,活得還有價值,第六代人左右滿是沉痾,負重難行,已是落葉知秋的境地了。立國起於沉痾,而沒落同樣因於沉痾,如人之身體,如太極之陰陽,如日之朝暮,如葉之青黃。天道天運,絲縷如常!

  • 18 # 光頭楊哥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一條無人能改變的規律,縱觀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由分裂到統一,再由統一到分裂,時間短的幾十年一變,時間長的幾百年一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果然是這樣的結果。

    諸侯割據,戰爭不斷

    然而一個好的國家,為什麼會產生分裂,甚至必須分,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們這些現代人的深思了。就我分析,王朝的更替,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內部原因。一個朝代權臣組成黨派,黨派之爭會讓一個政權崩塌,還有就是宮廷內亂,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互相殺戮,或者勾結外戚發動兵變而產生動亂。或者像東漢或者明朝,太監當權,霍亂宮廷。這些現象的產生,歸根到底,就是當朝的皇帝昏庸無能,或者像紂王和隋煬帝一樣,施暴政,而造成國家混亂,名不聊生。人民豈有不反的道理。

    宮廷內亂,外戚專權

    2、諸侯割據。東漢滅亡的原因就在於割據,劉姓王太多,後來之人為了爭取地盤,割據現象更甚,三國演義就是割據的真實寫照。後來的唐朝,多麼強大的一個國家,但是由於實現了節度使制度,天高皇帝遠,您當皇帝,我在我的管轄區當我的小皇帝,小皇帝不想當了,就想當大皇帝了,所以就出現了安史之亂,唐朝也就走下了強盛的神壇。此後,地方勢力和唐軍打打殺殺,最後變成了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五代十國。

    割據現象在以後的每個朝代都有,到近代的明國時期,不也有張作霖,吳佩孚,閻錫山等軍閥嗎?

    太平天國滅亡

    3、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古而有之,每個朝代都有,只是規模大小不同而已。大的農民起義,能把一個王朝給推翻。列如:黃巢起義、李闖王、太平天國,都是比較著名的農民起義。歷代統治者也非常反感農民起義,一旦出現苗頭,就會血腥鎮壓。每次農民起義的原因都不同,有的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想換個活法,有的就是為了推翻朝廷,自己來當皇帝。有的失敗(黃巢、李自成、洪秀全、)有的就成功了 ,比如劉邦、朱元璋等等。

    崇禎上吊

    4、邊患。邊患從西周以來就是個大問題,一直也沒有解決,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了防止匈奴人的騷殺搶掠,還召集全國人力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漢武帝為了抗擊匈奴,派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多次和匈奴人作戰。到後來,採取和親政策,來維持幾十年不打仗的和平,但是後來和親也不起作用了 ,就出現了五胡亂華的局面。邊患讓宋朝和明朝相繼亡國。歷史的教訓異常慘痛呀!

  • 19 # 使用者61206885163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為什麼是歷史規律?我在這裡的答題是它不是歷史規律,它是必然規律,旺極必衰,在智者的眼裡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在愚者的眼裡是很難不解的問題。實際上是君王和帝王的本性所定的,比如說一個君王一政策釋出下來!智者就能算出這個國家是存與亡,是興是衰,是分是合,是合是分,這都是有定數的。

  • 20 # 目西

    合久必分,根本原因是經濟,就是土地兼併!

    要明白這個原因需要看那些大一統的帝國,先看看以下的對應關係,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12月)後面還有個新莽(8年—23年)——綠林起義開與公元17年。導致劉秀建立東漢。從建國到起義219年

    東漢(25年—220年)——黃巾起義開始於公元184年。導致三國。從建國到起義179年

    唐朝(618年—907年)——859年浙東裘甫起義開始。導致五代十國。從建國到起義241年。

    明朝1368年―1644年——1627年王二起義。導致清朝入關。從建國到起義259。

    秦,隋太短,只是個過度;晉,宋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帝國;元甚至都不算嚴格意義上的中原王朝;清出現了西方入侵。不在考慮之列!

    這四個大帝國,都出現同樣的問題,200年後,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為什麼?就是土地兼併嚴重!東漢不到200年,因為這個國家建國就是土豪建立的國家,維持這麼久很厲害了。

    土地兼併的原因在於私有化,和自由買賣。

    每一個王朝建國之初,國家都擁有大量的土地,進行分封和為農民分田。

    西漢初年,重農主義,晁錯《論貴粟書》,給農民分配土地!

    關內侯九十五頃,大 庶 長 九 十 頃,駟 車庶長八十八頃,大上造八十六頃,少上造八十四頃,右更八十二頃,中更八十頃,左更七十八頃,右庶長七十六頃,左庶長七十四頃,五大夫廿五頃,公乘廿頃,公大夫九頃,官大夫七頃,大夫五頃,不更四頃,簪嫋三頃,上造二頃,公士一頃半頃,公卒、士五(伍)、庶人各一頃

    東漢初年,同樣分配給農民土地,賦民公田(國家土地給你)和假民公田(國家土地借你)。

    唐朝初年,同樣分配土地給農民,沿襲北魏均田制,按人頭分配。

    均田制:八歲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老男、殘疾受口分田四十畝,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畝

    明朝初年,編制《黃冊》《魚鱗冊》統計人口占有土地,同樣的分配荒地給農民。

    凡是開國之初,都是這樣,追求的是,“凡天下天,天下人同耕”

    但是這種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分配政策,隨著時間推移,國家掌握的土地逐漸減少,土地買賣流行,就會造成,土地大規模的兼併。兼併照成,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大地主隱瞞土地,國家賦稅減少。

    但是國家還是要讓你交公糧,收糧的官員,有會想各種辦法,黑你的糧食。比如傳說中的「淋尖踢斛」,老百姓交公糧都是裝的滿滿的一斛,生怕少了受罰,可是當這一斛糧食交上去後,收糧官兒,就會上去猛踹一腳,然後說灑出來的糧食就是他的!

    所以一到王朝的中後期,就有變法,重新丈量土地。唐朝兩稅法,明朝一條鞭法,西漢末年也有個王莽出來重新分配土地!但是這些都不好使!

    既得利益著,是不會同意的!農民生活得不到改善,時間一長,就會爆發起義,起義一出,天下就大亂。各種勢力並起,群雄逐鹿!

    結論,只要存在地主,農民,土地私有制,都不可避免的造成,地主土地越來越多,農民土地越來越少。

    總結出來其原因是貧富懸殊!

    分久必合就簡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比一對一無人能敵,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