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一個10個月的小女孩。從8個月開始就喜歡折騰人,例如:她喜歡拿著玩具往地上扔,讓我們撿。撿起來給她,她會又扔下去而且看著我們哈哈大笑。如此反覆,樂此不彼。我們要是不給她撿,她就大叫。有時我們煩了就大聲呵斥她。到底該怎麼做啊?
7
回覆列表
  • 1 # Ted健康

    你說的這個現象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常遇到的行為之一,為了給你講得清楚,我係統、全面地給你講講吧:

    亂咬、亂扔東西、吃手指、愛尖叫、用手抓飯、玩衛生紙、打人、坐不住…等每個孩子發展過程之中幾乎都會有的壞習慣,其實是成長的重要一環?!當孩子出現這些大人認為的「壞習慣」時,應該立即禁止,還是以其他方法引導就好?

    孩子這樣做就是壞習慣嗎?

    什麼是壞習慣?這些行為是否只是從大人角度來看是壞習慣,但對於孩子來說又不一樣了?如何定義這些行為是否為壞習慣?

    爸媽得先了解孩子的發展,再提供適當引導──這時候應該制止行為或轉移注意,還是這只是過渡期,應該改變的是環境。因此,壞習慣的界定不是行為本身,而是根據年紀及出現此行為的適切度來判斷。

    行為1、亂咬東西

    大約2~3個月開始,寶寶就會出現吃手的動作。就寶寶的發展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對於新生兒而言,感覺最為敏銳的部分就是口腔,藉由「吃」這個動作認識環境,而寶寶吃手是因為想要認識自己的手。此外。正值長牙齒階段的寶寶,也會因為咬牙不適而容易想要咬東西。因此,2、3個月吃手,6、7個月吃腳,這些都是正常的,爸媽無須過於擔心。直到2歲以前吃手都還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不需要強烈制止,只要做好適當的清潔即可。

    3、4歲還吃手就要找原因

    孩子到多大還亂咬東西、吃手指可能不太恰當?

    基本上,如果孩子到了3、4歲還是有持續亂咬東西或吃手的行為,就要特別注意。此時,爸媽應該瞭解是否有其他因素造成亂咬動作。

    (1)與生理有關:可能感覺手指痛痛的、有皮屑,協助孩子排除這些生理問題。

    (2)與焦慮有關:觀察與瞭解孩子的焦慮源,協助避開焦慮源,或是幫助孩子擁有成功經驗。像有些孩子是因為搬家,環境改變、適應不良而感到不安;或是對於即將來臨的畢業典禮,必須上臺表演這件事十分緊張而有吃手動作。

    (3)吸引注意力:當孩子咬手指,爸媽就會突然衝過來阻止,因此為了吸引爸媽注意,孩子有可能頻頻咬手指。當孩子吃手時,爸媽可以請他幫忙拿東西或與他一起玩需要雙手一起動作的遊戲(像是剪紙或是玩黏土),而不要一直強調不可以吃手。

    行為2、亂扔東西

    當寶寶認識自己的手之後,就會往外延伸控制自己的身體。利用丟東西的動作認識身體,且從丟東西的經驗之中瞭解自己的力道以及對於距離的感受。

    成長髮展都有其階段性,在2歲之前,蜜姐建議給予孩子丟東西的練習機會。如果爸媽不喜歡孩子亂丟東西,就轉換成可以接受的方式,像是站在不同遠近高低的地方,讓孩子把球丟進籃子裡。

    2歲還亂丟東西通常是故意的

    當孩子年滿2歲之後,若還是出現持續丟東西的行為,這時候通常是故意的,爸媽應該就要加以制止。如果爸媽在場才會亂丟東西,爸媽不在就不會這樣做,這就是孩子想要吸引爸媽的注意力才出此招。

    建議使用「忽略法」或是直接將東西收走,但是不需要跟他們做過解釋。

    孩子為何會以亂東西來吸引爸媽的注意力?基本上,只要這個行為可以吸引爸媽跟孩子說話,孩子就會做,不管之後是否會被罵還是稱讚,只要爸媽有跟孩子說到話,孩子就覺得成功達到目的了。如果孩子亂扔東西是為了吸引爸媽才做的故意行為,通常完昊緯職能治療師就會建議使用「忽略法」。

    可用30秒的暫時隔離法

    倘若一旦忽略法無效,爸媽可以直接將東西收走,再採用「暫時隔離法」,也就是選擇一個家中十分無聊的地方,此處無任何可以讓孩子感覺有趣的東西。一旦孩子出現不適當的行為,爸媽告訴孩子「你不可以亂丟東西,只要亂丟就要到那邊站或坐30秒」,再把孩子帶到那個地方,中間不需要做其他解釋。

    暫時隔離法的目的在於,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暫停了,因此家人不要與孩子對話,即便孩子哭鬧也不要理他,等待到30秒過後,爸媽可以問孩子「30秒到了,你還要哭嗎?」如果孩子仍繼續哭泣,便再隔離30秒。

    做錯事就要隔離

    選擇隔離30秒的原因在於,讓孩子知道他做了不對的事情,就會被隔離。而隔離的時間理論上是1歲加1分鐘,像是2歲孩子一次被隔離就是2分鐘、3歲就是3分鐘。完昊緯職能治療師不建議把隔離的時間拉得太長,否則孩子可能會覺得我才做了這一點事情,就被關這麼久,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

    這些隔離的規矩必須事先講清楚,在事情沒有發生、大家都處於冷靜的情況之下,告訴孩子不可以亂丟東西,如果亂丟東西,就會把你帶來這個位置,坐在這個位置上30秒,甚至也可以放個定時器,孩子一被隔離就開始計時,直到時間到了,發生聲響才可以離開。

    發生當下不解釋

    暫時隔離的當下為何不需要解釋?

    解釋前因後果應該是事後才要再做的功夫。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孩子大人都有情緒。當孩子生氣時,爸媽和他討論事情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而暫時隔離法還有一個目的是希望藉此使得孩子冷靜,大人也有時間能夠靜下來。許多大人急著解釋,到最後自己的情緒也爆炸,甚至忘了一開始為何而生氣?因此,建議在當天的睡前再花點時間與孩子討論。

    行為3、愛亂尖叫

    寶寶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愛尖叫的原因,有些時候只是過渡期,提供適當的引導,才能幫助孩子很快度過過渡期。倘若孩子已經4歲了,還是喜歡用尖叫方式表達情緒,爸媽就要限制孩子,可以使用暫時隔離法提醒孩子。

    ‧6個月~1.5歲:

    這個時期的寶寶還不太會說話,當他想要吃東西或其他需求時,因為不會用嘴巴說出來,就以哭鬧或大叫方式來表達。爸媽應該要幫寶寶將想要的東西說出,讓他有被同理的感受,通常這樣做就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了。

    ‧1.5~3歲:

    孩子的自我概念正在發展,開始有自己的主見,當大人反駁他或大人與他意見不同時,就會用尖叫方式表達抗議。爸媽可以在有限選項之下,提供孩子選擇機會,像是出門前自己挑衣服穿,或洗澡時自己清洗手腳,讓孩子擁有部分掌控權,也可以請孩子幫忙做些簡單家事,從中獲得成就感,倘若孩子的情緒較穩定,尖叫情況也會隨之減少。

    有些媽媽會說,我平常也都會讓孩子自己選衣服,但今天寒流來襲,孩子卻堅持要穿著芭蕾舞衣外出,無論怎麼說服孩子都沒用,於是媽媽就抓狂了。

    年幼孩子不會根據天氣來選擇衣服,孩子只會覺得這是我的權利,為何突然不讓我做了,因此,媽媽應該要做的是提供有限的選項,也就是將衣櫃換季,孩子僅能從全部都是冬裝的衣櫃裡挑選衣服來穿,就不會這類問題出現了。

    ‧3~5歲:

    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增加,但在情緒較激動或較緊急的情況下,還是時常出現尖叫。

    這個時期可以利用繪本來幫助,除了透過繪本增加孩子的詞彙量,讓孩子知道有哪些字彙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之外,從繪本故事之中,孩子能夠知道這個情境之下可以如何反應。

    讀繪本時,爸媽不用急著幫孩子把故事都念完,讀完某一頁,停下來問問孩子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像是小兔子的紅蘿蔔被搶走了,你覺得他該怎麼辦?如果他去找搶走紅蘿蔔的人,他要怎麼說?如果那個人不還,他又該怎麼辦?藉此讓孩子知道原來不同的情境,可以使用不同方式或詞彙表達。

    行為4、用手抓飯

    當寶寶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也會嘗試運用身體。自己吃東西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8、9個月大的寶寶就會逐漸使用小手抓東西來吃,藉由把食物放進嘴巴的動作,進一步瞭解自己的身體。

    「抓起食物放進嘴巴」對於大人來說,是再簡單也不過的動作,但對於孩子來說,卻得透過反覆練習才能夠順利完成。

    孩子必須明瞭身體的相對位置,並控制小手的力道及移動距離,才能夠準確地把食物放進嘴巴。

    先用手才進階到使用餐具

    剛開始孩子練習自己吃飯時,一定會是食物掉滿地的,爸媽可以先提供餅乾、麵包、饅頭…等方便清理的食物。避免因為食物掉落或用手抓食物而處罰孩子,孩子有了足夠練習機會後,再鼓勵運用餐具吃東西。

    1.5歲左右可以自己使用叉子、湯匙吃一些簡單食物。2歲以後使用湯匙及叉子的技巧已趨近成熟,爸媽應該就要求孩子儘量使用餐具進食。2.5~3歲之後,就應該強硬規定不可以用手抓食物吃。

    不吃飯玩食物就得餓肚子

    爸媽不喜歡孩子用手抓飯是因為擔心孩子「玩」食物,而不是「吃」食物。未滿2歲的孩子需要認識各式材質,必須提供孩子把玩的機會。若孩子亂丟食物,就跟上文提及的亂丟東西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只是藉此認識食物,無需過於禁止。

    如果2.5~3歲的孩子仍總是把玩食物,爸媽得先跟孩子說清楚,吃飯就是要好好吃,不可以玩食物,否則就會把飯收走。

    爸媽要狠下心來說到做到,什麼食物都不要給予,很多時候這個方法沒有效果的原因在於雖然媽媽收走食物,但餐後的點心水果時間,孩子也跟著吃,一點也不會餓到,這樣的意義就不大了。

    按部就班地訓練咀嚼能力

    有時候,孩子會把玩食物與咀嚼肌沒有力氣有關。理論上,寶寶在4~6個月吃副食品、7~8個月可以吃有含米粒的粥、大概1歲左右可以開始吃乾飯,如此循序漸進訓練孩子的咀嚼肌力量。但有些媽媽擔心孩子會噎到,因此1歲還是隻提供粥品,到了3~4歲,吃飯就會拿著湯匙撥食物玩弄,很多時候是與咀嚼肌力量不夠有關。

    行為5、玩衛生紙

    大約8~9個月之後,寶寶開始探索環境,對於周遭事物都充滿好奇,喜歡把玩所有能夠拿到的任何物品。拿到一個新東西,寶寶就會先往嘴巴放。而衛生紙是每個家庭隨手可得的物品,當然也就成為寶寶的「玩具」之一。

    可別讓寶寶覺得一摸到衛生紙就會捱罵,他會因此而害怕探索環境。在此階段,爸媽應該提供一個安全且清潔的環境,避免尖銳危險物品,重點在於不可以玩衛生紙,而不是不可以探索環境。

    行為6、出手打人

    寶寶會打人,可能是看過別人做出這個動作因而模仿,也可能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為了保護自己或是想要叫大人時,也可能會出現打人或用力拍打的動作,像是想要叫大人過來就一直拍桌子,或是他想要玩的玩具,被別人搶走,手一揮就打人對方一下。

    當寶寶出現打人動作時,若大人給予過度誇張的反應,也容易讓寶寶覺得十分有趣而持續出現打人情況。像是小女生出手打了阿公的臉,大人看到此畫面都哈哈大笑,因而讓孩子認為這是一個好玩動作,殊不知這就是打人。

    帶著寶寶的手教他怎麼抱

    2歲孩子的所有權概念正在發展,只要孩子覺得別人侵略到自己的範圍,為了保護自己而出現打人的動作。此外,這個年紀孩子喜歡抱人,但還不知道如何抱,看起來就會像是打人。完昊緯職能治療師建議,當寶寶有打人情況時,爸媽可以帶著寶寶的手,教他以正確方法接觸他人。

    教導孩子以口頭言語處理

    4歲之後,孩子若仍總是出手打人,就要制止孩子以打人方式表達自己。當打人衝突發生時,先將孩子分開,使其冷靜,將事情經過解釋給孩子聽,再教導孩子的處理正確方法。

    曾有一位媽媽跟蜜姐說,我的孩子和別人玩,最後都會是以打人收場,我都不敢帶他出去玩了。然而,後來才發現孩子打人是因為別人搶走他的玩具,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情急之下,直接便出手打人。孩子覺得十分委屈,被搶走玩具還總是被處罰。完昊緯職能治療師建議,媽媽應該教導孩子以言語處理類似狀況──先要求對方把玩具還給他,若是對方還是不為所動,再來請爸媽幫忙。

    吵不停那就連坐法

    提醒爸媽,眼前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打人搶東西的衝突通常是相對的,並非總是某一方一直打人或搶東西,其中有些糾紛存在。如果大人在一旁從頭看到尾,或許還可以協助排解。但若沒有看到事情的全貌,一個孩子說他打我,另一個說他搶我的東西,這時候大人涉入仲裁也不太恰當,因為一定會有其中一方覺得大人處理得不公平,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採用連坐法,通通都不準玩玩具了。

    現在的孩子與同儕相處時間較少,不曉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因此,這型別衝突相較於爸媽的孩童時代來說增加許多。不像從前跟堂兄弟姊妹玩遊戲時,一定會被搶玩具,也會去搶別人。倘若有了衝突爭執時,大哥哥大姐姐就會管教孩子們,逐漸地大家都有默契,自行協商退讓,否則只要孩子們一吵架生氣,可能就會被大人責罵了。

    行為7、坐不住

    未滿1歲的寶寶是否能夠坐得住,這與寶寶在4個月抬頭姿勢時訓練背部力量;5~6個月運用腹部力量做翻身、吃腳的動作有關。如果寶寶的背部和腹部力量足夠,應該就可以坐得住,也能夠坐得比較穩。

    建議爸爸媽媽可以把寶寶放在大腿上,背不要靠在大人身上,手稍微攙扶著,藉此練習腹部力量。

    談到腹部及背部力量,爬行動作就是非常的重要!有些寶寶不喜歡爬行可能與這兩個力量尚未準備好有關,因此,完昊緯職能治療師建議最好爬到1歲2個月再起來學走,但現今居家環境空間較為狹小,寶寶很容易有東西扶就自己學會站立了,當寶寶已經會站了,要他再回去爬就變得很困難。

    孩子專注時間本來就較短

    孩子是否坐得住,也要考慮玩具或繪本的難度是否太高,或是持續時間已經太長?許多爸媽覺得孩子坐不住,是因為讀一本繪本就花了10分鐘,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時間真的太冗長了,孩子當然會沒有耐性坐在那裡乖乖聽爸媽說故事。

    孩子持續專注於某物的時間應該隨著年齡成長再逐漸加長。理論上,2歲以上的孩子與爸媽一起坐著讀繪本的持續時間大約為2~3分鐘,選擇孩子有興趣的主題(如:汽車、蝴蝶)或是操作性設計(像是這一頁要扣釦子、下一頁要拉拉鍊),引起孩子的興趣。

    不懂完成概念與等待時間

    2歲之後孩子坐不住也可能與「完成概念」與「等待時間」有關。媽媽要孩子坐好等待,但才轉身拿本書,孩子就跑掉了,此時媽媽就會覺得孩子坐不住;或是媽媽陪著孩子讀繪本,才讀不到1分鐘,孩子就想要跑走…,這些是因為孩子還不明白什麼是讀完一本書或是玩完一個玩具。

    與孩子玩玩具時,一次玩一個就好。玩完之後,可以跟孩子說,我們玩再另一個玩具,但是你要坐在這裡等,若是你跑掉了,就沒有玩具了,藉此訓練孩子的完成概念及等待時間。之後進入幼兒園的團體生活,這兩個概念也會更加成熟,就比較不會有坐不住的問題。

    不同年齡都有不同發展的目標及行為特質,對於孩子的某些行為是否為壞習慣,爸媽要先了解孩子的年齡發展,再決定採用引導、抑制或其他處理方式。

  • 2 # 小茵309033812

    不需要制止噢!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 寶寶亂扔東西,別煩,好處多多

    文章裡提到寶寶扔東西是身心發展的正常需求。對寶寶是很有好處的,只是可以採取別的辦法來引導孩子把扔變成遊戲。

  • 3 # 天津桐竹麻麻

    孩子在10個月左右,開始有了這些動作,我們叫重複連鎖動作。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他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需要去探索,實際上這也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

    因此孩子透過扔玩具讓別人撿,可以得到幾種體驗:

    首先體驗和證明了“我”的力量,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

    其次孩子透過仍玩具,聽到玩具落地的響聲,這讓孩子明白了一個因果關係。家長給撿回來玩具給孩子,孩子認為這是家長在和他做遊戲。這種生活體驗是孩子發育過程中不可缺的。

    由於你的訓斥,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使得孩子不敢再做這種體驗。從心理學上看容易造成孩子恐懼膽小不敢去探索,喪失自信心,也減少了孩子獲得知識的機會。

    其實家長應該利用孩子的這個特點有意識的讓孩子獲得一些知識。如:我們可以給孩子不同重量的東西或玩具(當然是禁得住摔的玩具)讓孩子扔。不同重量的玩具扔的遠近不同,落地的聲音不同,孩子使得勁不一樣。孩子就有了這種生活體驗。雖然孩子不明白著裡面的科學道理,但是這種現象的資訊會儲存在孩子的大腦裡。不要認為孩子是在折騰你,這是家長教育孩子學習的一次好機會。

  • 4 # 春暖花開0802

    首先可以設計一個扔東西的遊戲給他去玩,比如扔球,你就讓他去扔個夠,(但前提是要)讓他扔得安全,給他一些球類,軟的球類,還有毛公仔之類的東西。這樣他在扔的過程中不會傷到別人也不會傷到自己。

    第二,要正確引導寶寶究竟什麼東西能扔什麼東西不能扔,比如說他扔玻璃體,那肯定就會傷到自己傷到別人,所以你就要引導。

    第三,你要告訴他什麼時間可以扔,什麼時間不能扔。比如別人家裡有人在休息、在工作,你在扔的過程中就會吵到家人或吵到別人,這個時候你告訴他,這個時間不是個扔東西的時間,讓他知道什麼時間該扔,什麼時間不該扔。

    第四,要了解寶寶是不是因為生氣而扔東西,他是不是一種情緒的發洩?如果他是的話,你就要了解他為什麼了,是什麼原因引起他不高興?用扔球來發洩他的情緒。這種狀況下你瞭解了,就針對他的原因去滿足他的需求。

    第五,那還有就是說,他扔東西的過程中,是不是因為說大人都不理我了,是引起父母的關注呢?如果是幾個父母在聊天,他一個寶寶在那裡沒事幹,他可能扔東西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這種情況下父母要適當去關注下寶寶的這個行為。

    第六,假如寶寶扔完東西后,你要跟他一起去把扔的東西撿回來,放回原來的位置,或者說鼓勵寶寶自己去撿回來,這個過程如果他做得很好,你就表揚他鼓勵他,讓他知道扔東西也要撿東西,這樣才能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 5 # 孩子王育兒顧問

    這是正常現象!不少媽媽都覺得寶寶這種亂扔東西的行為是錯誤的,但又不知道怎麼去糾正,焦躁的結果常常是忍不住責罵寶寶。下面我就來說說寶寶總喜歡扔東西究竟是為什麼?

    寶寶多大開始喜歡扔東西?

    “2歲半的寶寶總喜歡扔東西怎麼辦?”

    “寶寶13個月為什麼老愛扔東西?”

    “寶寶7個月總愛扔東西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看,不管是7個月還是2歲半,寶寶都會有愛扔東西的行為出現。這是因為,7個月-3歲是寶寶運動神經和大腦迅速發育的階段,手的抓握、拋擲能力也在發展,此時也正是寶寶對事物好奇心很重的時候,他享受在拋擲東西過程中帶來的新奇感和成就感,也喜歡東西拋擲滾動時發出的不同聲響。

    寶寶為什麼會喜歡扔東西?

    對於3歲以下的寶寶來說,喜歡扔東西大多有幾種原因:

    1、好玩

    純粹就是好玩呀~當寶寶第一次無意識的扔出東西以後,他忽然覺得這樣很有意思。而且往往爸爸媽媽在寶寶把玩具扔出去以後會幫他在撿回來,他會以為這是他和爸爸媽媽之間玩的一種遊戲,所以會玩得樂此不彼。

    2、好奇

    當寶寶把東西扔出去以後,他發現,咦,原來會發出聲音呀。再試試別的有沒有聲音呢?咦,原來也有聲音哎,而且聲音還不同呢,有的還會在地上翻滾呢。寶寶的好奇心,促使他會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將手邊的東西扔出去,看看會帶來怎樣不同的好玩效果。

    3、興奮

    寶寶從最初雙手只能拿起東西,到慢慢的可以握住並用力將它扔出去,對他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有成就感的事兒。不要覺得寶寶還小什麼都不懂喔,其實這時候他們的大腦思維都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啦,他很享受這種成功的快樂的,所以他就會不斷的去重複這種行為去享受這種快樂。

    4、發洩情緒

    扔東西有時候也是寶寶情緒發洩的一種方法。當他覺得自己被疏忽被冷落了,會透過扔東西希望獲得爸爸媽媽的關注;當他覺得不開心、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抗拒某些事情,也會透過扔東西來宣洩自己的不滿。當然,這種行為是要糾正的哦。

    寶寶扔東西你應該怎麼應對?

    1、透過扔東西發洩情緒要制止

    如果寶寶有這個壞習慣,一定要迅速的遏止,但是不要責罵寶寶。可以和他講道理,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對的,被他扔出去的東西是會“疼”會壞的,玩具以後也不願意跟他玩了。基本上1歲多的小朋友都可以聽得懂,能理解啦。

    2、讓他扔

    如果寶寶只是覺得扔東西好玩,喜歡玩,完全沒必要刻意去阻止他,就當這也是他的一個小遊戲。但是要注意告訴寶寶什麼樣的東西可以扔,什麼樣的會扔壞。甚至也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可以讓他“扔”“砸”的玩具。要知道,扔東西也是鍛鍊寶寶大腦思維和手部手腕、手臂運動能力的一種方式,也能促進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

    3、多陪寶寶玩

    如果寶寶是透過這種形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那爸爸媽媽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平時陪伴寶寶的時間太少啦。可以多點時間陪寶寶玩一些其他親子游戲。

    所以,扔東西對於寶寶來說,大多時候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是符合他年齡段生長髮育的正常表現。從另一面來說,這也表示寶寶大腦思維和運動神經在迅速發展,也有助於提高她的手部抓握、投擲能力哦。而且,這也是他玩耍的一種形式,不妨讓他玩的隨心所欲一些啦。

    Hi,我是童姐。我是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也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6 # 積木育兒

    8到10個月的寶寶喜歡扔東西,而且是反覆扔,家長不撿她就哭鬧,這個過程父母不能理解,覺得孩子在故意挑釁父母,很容易激起憤怒情緒。其實寶寶這個階段都會有扔東西的行為,是她到了空間探索的敏感期。

    寶寶在擴充套件她的認知範圍

    她能夠抓握一樣玩具,把它舉過頭頂,然後手臂用力扔出去,這是她這幾個月來新學到的一系列技能。她能用這個方式跟父母互動了,透過把不同材質的玩具反覆扔的過程,他從感官上體會到了輕重、遠近、前後、大小等等,以及它們每件玩具的不同的滾動軌跡。她不光光是在和這個玩具在互動,也是在和她面前的這個空間在互動。我們要給孩子充分的這樣的體驗,不一樣的材質的、大小、形狀、顏色的玩具,讓她去體會、比較。雖然還不能表達,但已經可以透過圖景儲存到記憶力,並進行深度加工和思考,初步的智力發育已經開始形成。

    寶寶在和成人互動

    寶寶會覺得她在和成人玩遊戲,而且她慢慢能掌握這個遊戲的主動權,有辦法把玩具扔出去,讓父母撿,如果不撿,他也有辦法—大叫或哭鬧。這對於原來被動的玩耍非常不一樣,讓她體驗到了成就感和快樂。

    瞭解這些後,父母首先明白寶寶在這麼玩的時候不要指責孩子,但也要注意:

    不是什麼都可以扔

    餐具,自己的衣服,吃的東西,書籍不能扔,只有特定的物品是可以扔的。如果孩子不管拿到什麼都扔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制止—把寶寶手裡的東西換過來,同時跟她說,只有這個可以扔喲。

    不是在哪都能扔

    客廳裡有電視,是不能玩扔東西的遊戲喲。我們給孩子創造可以隨便扔的環境,戶外、早教中心讓孩子充分的去練習,寶寶扔掉後,引導孩子去觀察玩具滾動的軌跡,一邊用遠近、左右、大小、不同聲音、不同顏色等等詞語幫助孩子去建立理解,然後帶著孩子一起去撿起來,或者寶寶扔一次,媽媽也扔一次,10個月寶寶應該已經會爬了吧,扔到她能爬到的地方,也讓她去撿,這樣建立互動遊戲。

  • 7 # 汪汪老師木果媽

    這個問題需要分情況回答。

    第一種可能性,這是孩子的一個探索。

    探索物理規律,是她智商的表現,應該被重視、鼓勵和引導。8個月開始扔東西,她對東西的重量、拋射、碰撞發出的聲音、速度等,都有一個觀察的過程,孩子的好奇心在一次次地發現和對比,家長這時候應該觀察她的反應,而非自己過度反應,立刻跑去撿、呵斥,這些都會干擾她對世界萬物的探索精神。

    另一種可能性,這是孩子尋求過度關注的一個嘗試。

    可以看到問題中父母說“有時我們煩了”,父母跟孩子互動會煩,不知道孩子扔東西之前父母會是在幹什麼?或許自己在看手機?聊天?沒有關注她?孩子知道用什麼能引起你們的關注,這也是她智商情商的表現。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給予她價值感和歸屬感,她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在表達心底的資訊:“快注意我呀,看我多會發出聲音啊,快來誇誇我,抱抱我呀!”

    還有一種可能性,孩子就是覺得這是玩具的一種玩法。

    扔了撿,撿了扔,這是跟爸爸媽媽多好的一種互動遊戲呀。只不過沒有人給她規則說什麼能扔,什麼不能扔;家長可以告訴她球能扔,軟東西能扔;硬東西不能扔,玻璃和瓷器不能扔;以及家長完全可以鼓勵8個月的孩子自己爬著去撿,撿了扔遠再去爬,爬行練習了大肌肉和感統,撿東西又練習了手眼配合和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這都是非常寶貴的親子游戲呀!

    希望爸爸媽媽都能從陪伴孩子的一點一滴中觀察到孩子的巨大潛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發現,多一些快樂!

  • 8 # 丁香媽媽

    寶寶扔東西是好事!

    你可能要說對寶寶來說是好事,可對爸媽來說,滿地的玩具、飯菜,這可不是好事啊~~~

    怎麼辦?

    一、寶寶扔東西,是開發智力的過程

    扔出去的東西都會往下掉,而且,每個東西掉到地上的情況都不一樣:玻璃杯掉了會應聲碎掉,乒乓球掉了會彈幾下越跑越遠,水球或者西紅柿扔了則會汁液四濺。

    家裡的好奇寶寶,用這種方式探索事物間的因果聯絡,慢慢地認識世界,認知能力在進步,是開發智力的過程,難道不是一件讓人興奮的事嗎?

    寶爸寶媽應該提供充足的可以扔的東西、和扔東西的機會,這樣也能讓他們更快地停止亂扔東西。

    比如,豆袋、質量輕好抓握的球、海綿飛盤、紗巾等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二、寶寶扔東西,是運動技能在成長

    因為寶寶的上臂力量、抓握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等運動技能進一步發展,1 歲到 1 歲半左右的寶寶,開始會扔東西啦。

    所以呢,扔東西是寶寶成長的表現,應該是一件令爸媽開心的事情。

    這個時候,寶爸寶媽只告訴他們「不能扔」是沒用的。合適的做法是告訴他們什麼可以扔,什麼不能扔,以及在哪兒可以扔。

    比如,當孩子扔筷子的時候,冷靜地走過去告訴他:「筷子是用來吃飯的,不能扔,你可以扔球」然後找來一個球給他扔。

    又比如飛盤可以在外面扔,但不能在家裡扔等等。

    三、寶寶扔東西,是情緒和社交在發展

    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我意識,急切想表達自己的情緒,卻不知道使用什麼語言,常常用扔東西來表達自己不高興了、累了困了或者餓了。有時,扔東西也是孩子表達社交願望,尋求他人關注的途徑。

    寶爸寶媽除了制止孩子扔東西的行為,應該注意觀察和解讀,及時迴應,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或者找到尋求關注的其他表達方式。

    對於用扔東西表達情緒的孩子,爸媽可以教他們更合理的處理方式,比如跺腳、深呼吸等。透過這些方式讓自己平靜下來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扔東西,不能做可能傷害自己、家人、或寵物的事情。

    而教給孩子尋求注意的方法也有技巧,角色扮演就是一個很好的技巧。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對彼此說「過來和我玩兒吧」,或者拍拍對方的肩膀說「我想和你出去玩。」

    這樣,理解孩子的需求並教他具體的社交語言,就比粗暴地制止孩子扔東西好多了。

    丁香醫生也提醒爸媽,對於這個年齡孩子,講道理和商量是沒用的,要讓孩子不扔東西、遵守規則,就得靠不斷的重複規則,一遍一遍地提醒。

    四、寶寶扔東西,需要爸媽幫助寶寶練習自控力

    對於 0~3 歲孩子,雖然他們多少知道爸爸媽媽不喜歡扔東西這個行為,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

    他們不是故意逆反,而是大腦還沒發育到能自覺遵守口頭指令的地步,自控力非常有限。

    所以,爸媽應該注意辨別孩子的自控力水平,平時設立一些合理的底線來幫助孩子練習和發展自控力。

    我們來想象一下:如果寶寶抓了幾個玩具火車往牆上扔,爸媽應該怎麼做呢?

    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心平氣和地告訴他,火車不能扔,可以推著玩或者連成一串來玩,而且做了示範。並提醒大寶,如果還扔火車,火車就會被收起來了。

    很多時候,孩子不會聽,甚至會故意對著幹,來測試規則底線能不能突破。

    而爸媽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自己。

    所以,我們應該再次和孩子重複「規則」,按照「規則」把火車收起來。還可以告訴他,如果想扔東西,可以去扔球。

    雖然火車被收起來了,孩子可能會不開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爸媽說到做到,堅持了規則沒有讓步,這樣,就幫孩子增強了自控力。

    當寶寶扔東西時,不能著急發火,尊重寶寶的需求和讓寶寶尊重物品及他人一樣重要。在寶寶需要發展運動技能、認知和社交能力時給予支援、在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時候幫助他們控制自己,在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的時候告訴他們合理的方式,這樣才是愛的表達。
  • 9 # 青青寶貝

    小孩子在7至10個月時會出現他扔東西你撿的行為很正常。我家小寶是8個月時第一次出現這一行為動作。當時他拿了一隻網球拍造型的筆,扔下去,我給他撿起來了,以為他沒有拿穩。結果筆一到他手裡,他又給扔了,這樣往返幾次後,我就抱著他讓他自己撿,撿了也是丟下去,多做幾次後他就會哈哈大笑,覺得很好玩。

    扔下去,撿起來,看似很簡單的一套動作,卻令寶寶開心不已。因為這是寶寶生命早期的內在需求。

    蒙臺梭利認為:“內在需求是促使兒童在各個方面進行努力的動力,只有在他所有成長的需要得到完全滿足之後,才能夠進一步發展。”

    內在需求是寶寶成長的動力,好奇是寶寶們的天性。在我們看來似乎是搞破壞的行為舉止,卻是寶寶不斷地認識世界的過程。

    每個階段的寶寶都會有不同的內在需求,比如翻身、學坐、爬行、說話、扔東西、走路、塗鴉等等,任何一個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更高階的需求。

    所以,為了滿足寶寶這些內在需求,家人耐心配合是幫助寶寶發展智慧最好、最自然的方式。如果家人覺得這種行為很無聊,不積極配合的話,寶寶的探索慾望、好奇心就會受到壓制與阻礙,不利於寶寶心智成長與發展。

  • 10 # 偶遇的娃娃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個敏感期,某個敏感期到來的時候,他就會頻繁地做某件事,如果他在敏感期被壓抑,一方面會限制他在這方面的發展,比如扔東西這個行為,其實是鍛鍊了他的手眼協調能力、大運動能力等,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他扔東西這個行為被限制了,對於他的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和胳膊的運動及控制都會有影響;另一方面,他在這方面的敏感期內沒有被滿足,可能過一段時間還會再次有這樣的週期。

    對於孩子在這段時期的扔東西的行為,家長可以做以下工作:

    首先,跟她講清楚哪些玩具是可以扔的,哪些玩具扔了會摔壞,不要懷疑孩子聽不懂,10個月的孩子是可以理解家長的意思的。

    其次,陪孩子扔東西玩。選出一些可以扔著玩的玩具,比如球類玩具,和孩子一起玩,孩子會很享受爸爸媽媽陪著一起玩玩具的過程的,這個陪玩的過程,其實是一種高質量的親子陪伴的過程。

    第三,在陪孩子扔東西的過程中,可以變換多種玩具,讓她慢慢體會不同玩具,材質不同,扔在地上狀態的不同,有的可以彈起來,有的則不行;還可以變換扔的方法,她能從中鍛鍊身體的協調性。

    總之,孩子的任何嘗試,都是在學習,千萬不要用呵斥、訓罵、禁止等行為,打擊孩子的學習熱情,甚至扭曲孩子的性格。

  • 11 # 陪娃兒長大

    為什麼要制止呢?

    孩子反覆扔東西,是進入空間敏感期的標誌。

    孫瑞雪老師說, 空間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有趣的一個敏感期。因為透過時間和空間,我們一下被界定為地球上的一個狀態,一個物質的形態。

    所有的孩子出生時從子宮摔落到一個大空間中,首先要知道的必須是時間和空間,他必須學會在空間中使用自己的身體,然後透過超越自己的身體,探索這個物質世界的空間,才能夠把自我跟現有的物質世界完好的結合在一起。

    兒童的空間敏感期的發展從0歲開始一直到6歲,當孩子發現這個物體和那個物體是分離的,感覺很好奇。所以他喜歡把一些東西從高處扔到地上,拿起來後再從高處扔下來。這是孩子對空間最早的感受。

    一歲以後的孩子對細小的空間感興趣,用手指摳洞洞,鑽到大衣櫃裡或到桌子底下玩耍,都是對空間的一個感知。

    爸爸媽媽需要給予充分的耐心,在保證寶寶安全的前提下,放手給寶寶自由,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和了解。如果寶寶在敏感期裡受阻嚴重,會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甚至對探索都不再感興趣了,也很難建立最初的自信心。以後要是想再學習此項事物,不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效也沒有此時顯著。而許多行為有問題的寶寶,比如多動的、焦慮的、自閉的,有許多是他們的探索行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

  • 12 # 悅兒媽的育兒生活

    寶寶反覆扔東西這種行為是正常的,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出現的普遍特點,題主不要太擔心。

    在大人眼裡,寶寶反覆扔東西很煩人,但在寶寶眼裡,反覆扔東西是他學習和探索的一個方式,扔下去撿回來在他眼裡是一個我們和他互動的方式,哈哈大笑說明他喜歡玩這個遊戲呢。不給他撿就大叫,說明他已經會透過叫喊來表達需求了。

    寶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呢?

    空間感知能力提升。寶寶一般到6個月左右,就能意識到自己與物體與分離的,開始透過扔、滾等動作來感知空間與物體的關係。

    對物體特徵的興趣。隨著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寶寶能夠輕鬆拿起、拍打、敲打物品,感知它的聲音、形狀、質地、落地反應等等。對互動關係的感知。扔東西的時候,寶寶能夠感受到大人的情緒,大人撿起來,他會繼續和大人的這個遊戲,來來回回,扔得更起勁兒。如果大人面帶怒色的呵斥,寶寶可能會透過喊叫來表達不滿,或者呼喚大人繼續和他玩。

    面對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首先,一個原則性的一點是,大人不應該直接阻止寶寶的這種行為,否則,會影響寶寶自主探索學習的興趣。

    如果大人有興致,那就和寶寶一起玩你扔我撿的遊戲吧,寶寶會回以持續不斷的哈哈大笑。極有可能,玩了一陣之後,寶寶的興趣就被其他東西轉移去了。如果大人此時不想給寶寶撿玩具,那就用其他玩法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或者用忽略法。

    總之,減少說“不”的可能性。

  • 13 # 彥姐聊育兒

    不用制止,但是也不用一直給他撿回來。因為幼兒其實並不會明白扔這個意思,他只是單純的在和你互動玩遊戲,他每次扔你都撿回來他以為是一種遊戲所以就一直扔。

    如果你不希望他這樣,第一次他扔出去就不要撿。孩子如果因此哭鬧也不要撿可以把他抱過去讓他自己撿,再扔就不管了。他知道扔了就沒有了過不久就會覺得沒意思不會再扔。

  • 14 # 水亦田

    單純用接納孩子扔東西的行為來尊重敏感期並不科學。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不用說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兩個孩子都會出現不同的特質與行為傾向。

    我的大寶從小柔弱無骨,不要說打人,隨時出門都攜帶玩具,進貢一樣獻給小區的大孩子以求得追隨他人的機會。在家更是小綿羊一樣乖乖諾諾。

    然而現在正2歲4個月的小寶卻非常喜歡扔東西攻擊他人。比如扔大塊堅硬的樂高積木打我和李奶奶的頭、用手piapia扇我們的臉。出手穩、準、狠!迅速的讓你猝不及防,而且越說不可以,她越要刻意為之。

    很多專家都說孩子剛經歷了手臂發育的敏感期,處於大肌肉發育的敏感期,這個時候孩子就是喜歡扔東西,這時最早的手眼協調發育的標準。建議請看護者不要管制寶寶的行為,讓他扔個夠。可是尊重孩子的敏感期就是縱容孩子目無尊長隨意攻擊長輩嗎?

    看看我們家李奶奶的做法:

    李奶奶並不惱怒,也不阻止2歲小寶扔東西、攻打他人的行為,只是拿出一個純棉的骰子,很靈活、很有耐心的引導小寶擲骰子。你不是喜歡扔東西嗎?綿綿的骰子上6個面有不同動物及個數,奶奶讓小寶每次扔出骰子再跑去看看哪個小動物坐在最上面了?小魚還是小蜜蜂?有幾隻啊?

    小寶一晚上揮動著雙臂樂此不疲的拋擲,再奔跑去觀察、數小動物。

    李奶奶在小寶開始接受擲骰子的活動時,不斷鼓掌給予小寶大量的表揚,這樣極大增強了小寶做這件事情的自信心和快樂情緒,他順理成章接納了李奶奶的建議,愉快、輕鬆地轉換了拋擲物,目的意義也從拋擲鋒利堅硬的物品意在聽聲響、獲得擊中他人的成就感,轉換為拋擲棉骰子辨認動物與數字。

    不得不說遊戲力是化解危機的最好辦法。

    兒童敏感期的出現確實使得孩子在一個時期內對環境中的某個層面有強烈的興趣,並且在這期間的孩子會出現大量的、有意識性的活動。我們應該尊重它,卻不是被動挨打,要讓每一個敏感期有所收穫、事半功倍,還需要家長有相應的活動來搭配或培養他們,才會使得這種能力真正的發展起來。

  • 15 # 親子溝通如何說

    不需要制止,這是孩子正常發育的一個過程。

    我們家孩子從六七個月開始對扔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並且樂此不疲。坐在餐椅上,餐盤上的一切東西都會被“掃蕩”扔到地上,看到椅背上搭著的衣服也忍不住要拽下扔掉,連洗澡時在澡盆裡浴巾都不肯放過.......她一遍遍扔,我一遍遍撿,然後她再一遍遍扔。

    扔東西是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的一種體現。偶然一次孩子發現了他能控制一個物體,扔出,並且發出不一樣的落地聲,一切都讓他充滿探索欲,這種能控制的成就感讓孩子深深著迷繼而樂此不疲重複這一動作,充分表達出“我要”的自我意識。

    扔東西是孩子探索式的一種學習方式。不同的物體掉落在地所發出的聲音及拋物線軌跡都是各異的,孩子會意識並且自我總結其中的因果關係,這是一種體驗式學習方式。

    為什麼孩子在扔東西時會哈哈大笑,那是因為他可能在和你做親子游戲,他扔你撿,他再扔你再撿,這個小遊戲他是主動發起的,並且能能好的引起大人的關注,這些都讓他覺得好玩又刺激。

    偶爾小朋友在扔東西時帶著煩躁不安,那可能是我們的小寶貝不開心了,需要透過扔東西來發洩不滿的情緒。

    孩子扔東西不需要制止,但是我們家長朋友們應該提供安全可以供寶寶扔的東西,比如說玩偶、小皮球等,易碎會傷害寶寶的尖銳物品應該收納起來。如果孩子是為了得到關注而扔東西的話,那麼父母要自我反省,多陪伴孩子,給予足夠的關心和愛護。

  • 16 # 職媽育筱娃

    這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發育表現,沒有那個孩子一下子就變成大人,自覺撿東西收東西,我家寶貝在這個階段的時候,我主要是以下做法:

    一、控制自己的行為與脾氣,很多時候,當孩子做出這樣子的行為的時候,很多人第一次,覺得互動很好,給他撿,再遞給他,然後重複再重複,很多大人就覺得煩了,這有什麼好玩的,還一直玩個不停,然後喊停,讓孩子停下來,不要玩這無聊的行為,孩子繼續甚至有的家長還呵斥、打罵孩子,這其實是組織孩子學習成長髮育的,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好的,孩子思維跟我們不一樣的,其實我們小時候也是這樣子多來的,很多人都是被大人責罵過來的,那麼現在懂得科學育兒的,怎麼還能延續這行為,我家是陪孩子,他扔就讓他扔,給他撿,但是慢慢告知與引導他自己扔自己撿,然後自己扔自己撿自己收拾,順其自然引導,不能強制要求他去做,沒有人喜歡被強迫的,孩子自然也是這樣子,你讓他覺得自己扔自己撿好玩就行了,你就從撿東西中解放出來,然後等大點教導他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就好了,發脾氣是無濟於事,除了傷害孩子。

    二、理解與尊重,想起你喜歡一樣東西,然後自己每天去做,這樣的你做的事是不是也是不喜歡這東西的人眼中,也是覺得無聊,所以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發育的每一個敏感期,如果你阻止他,其實而且會導致孩子一直重複做或者壓抑自己錯過敏感期,影響以後,這都是不好的,所以多包容理解!

  • 17 # YoKID育兒寶典

    寶寶的動作發展是在大腦和神經系統、骨骼肌肉控制下進行的,因此寶寶的動作發展和寶寶的身體發展,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密切相關。寶寶的動作發展有以下特點:

    從上至下:寶寶最早發展的動作是頭部動作,其次是軀幹動作,最後是腳的動作。

    由遠而近。發展從身體的中部開始,越接近軀幹的部位動作發展越早,而遠離身體軀幹的肢端動作發展較遲。

    由粗到細(由大到小)。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動作先發展,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隨後發展。

    還可以將寶寶的動作發展更細化一點:

    從整體動作到分化動作:寶寶最初的動作是全身性的、籠統的、散漫的。慢慢大一點之後,寶寶的動作逐漸發展為區域性化、準確化和專門化。

    從大肌肉動作到小肌肉動作:寶寶首先出現的是軀體大肌肉的動作,如頭部動作、軀體動作、雙臂動作、腿部動作等,然後接著才是靈巧的手部小肌肉動作,緊接著是準確的視覺等動作。

    從中央部分動作到邊緣部分動作的發展,寶寶最早出現的是頭的動作和軀幹的動作,然後是雙臂和腿部有規律的動作,最後才是手的精細動作。靠近頭部和軀幹的部位先發展,然後是遠離身體中心部位動作的發展。

    從無意動作到有意動作:寶寶動作的發展越來越多地受心理、意識的支配,呈現從無意動作向有意動作發展的趨勢。

    手的動作的發展在寶寶心理發展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寶寶先是一種不隨意的撫摸,而後帶上一定的隨意性,慢慢變成有意的動作。手的動作繼續發展下去情況就越來越複雜了。

    這也是為什麼寶寶喜歡拿著玩具往地上扔,讓我們撿。撿起來給她,她會又扔下去而且看著我們哈哈大笑。如此反覆,樂此不彼。這是他們娛樂的一種方式。

  • 18 # Andy媽媽愛生活

    寶寶反覆扔東西的行為,我覺得沒有必要阻止,除非他扔的是比較貴重的東西。其實寶寶扔東西,我認為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想引起家長的注意,覺得這樣很好玩,另一種是當寶寶的協調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可以做這個扔東西的動作,他覺得自己是很厲害的,所以他不斷地反覆這種動作也是自己的一種成就感的體現。

    所以作為家長沒有必要去阻止他,反而我們可以給他放一些不易損壞的東西讓他去扔,這樣有利於鍛鍊孩子的協調性,還可以讓孩子從中取得很大的樂趣。

  • 19 # 妞兒媽媽

    在她快兩歲時,總愛和我玩捉迷藏,每次還要求,我藏在上次藏著的地方。有一次特別逗:“媽媽,你藏在門後頭,我來找你。”大人會覺得很好笑,可是孩子會覺得,你藏在他知道的地方,她可以在那個地方找到你很開心。

    後來我才明白閨女那會是進入空間敏感期,聽了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才知道孩子每個階段,我們都讓我們覺得匪夷所思的做法都是他在用她自己的告感覺來感知周圍的一切。所以我們大人儘可能保護孩子安全的狀況下,讓她自己去盡情的摸索,盡情的感知這個神奇的世界。

    處在空間敏感期的孩子,她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建構空間智慧。這會對孩子將來掌握空間概念,發展幾何能力非常有幫助。處在空間敏感期的孩子,喜歡扔東西一從上往下扔,從近處往遠處扔:喜歡從上往下跳:喜歡推著帶輪兒的椅子跑來跑去:喜歡向上攀爬:喜歡走不平的路:還喜歡把物體壘高,一遍遍地推倒重壘:喜歡鑽到桌子底下,還喜歡鑽到一個小空間裡比如大紙箱子裡;喜歡旋轉木馬,喜歡大人抱著他轉圈:喜歡爬到沙發背上。他們透過拋撒物體探索空間,透過移動物體的位置"丈量"空間,透過攀爬感知空間,透過觀察物體的運動了解空間,在空間的敏感期中,兒童瞭解物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建構他自己的空間概念。在這個時期,孩子常常會反覆扔東西,你給他撿起來,他還會繼續扔;到了稍大一點,他可能會故意亂扔東西或仍錯地方,這時,他是在試探你的反應。空間敏感期一般出現的時間:1歲半~6歲左右。

  • 20 # 漫漫談育兒

    相信很多媽媽都碰到類似的情況。當寶寶不停的扔東西時,父母還得來回撿,不勝其煩,寶寶卻樂此不疲,到底為什麼呢?

    亂扔東西促進寶寶成長

    一般來說,寶寶到了6-8個月時候,就開始有扔東西的行為了。當寶寶無意中扔東西的時候,他會異常高興,會認為自己又多了一項大本領,因此會非常高興地多次重複,同時也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能夠給予他讚揚。

    扔東西的行為標誌著寶寶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手了,這是腦、骨骼、肌肉、手協調活動的結果,隨著手的功能被逐漸喚醒以及手部肌肉的逐步發達,寶寶就會發現,手不光能抓東西,還能扔東西,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所以,他們不斷地體驗這一新功能,反覆扔東西,對於訓練寶寶的眼和手活動的協調性大有好處,而對於聽覺、觸覺的發展,以及手腕、上臂、肩部肌肉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反覆扔東西的同時,寶寶實際上也是在學習。比如,他會觀察物體的墜落軌道、方式,並注意不同物體落地時的聲音,從而提升觀察力,因此扔東西對寶寶來說,是必經的一個成長階段,,對寶寶的身體、智力和心理成長都很有好處。

    正確指導寶寶亂扔東西

    1.不要批評懲罰,要多加表揚。當寶寶剛學會抓起扔出的動作時,父母要說一些表揚寶寶的話,比如寶寶力氣好大、扔的真遠。即使寶寶扔了不該認得東西,也不要嚴厲責怪他,否則寶寶會以為可以借亂扔東西引起大人的注意,久而久之,這種破壞性行為就會演變成一種惡習。

    2.有些東西堅決不能給寶寶玩。寶寶還沒有分辨能力,會看到什麼就扔什麼,所以玻璃、貴重、尖銳的東西都要放到寶寶夠不到的地方,以免傷害寶寶或他人。

    3.可以給寶寶一些不易損壞的玩具,比如毛絨玩具,塑膠玩具,橡膠玩具等無傷害性的玩具讓寶寶玩。

    4.不要立即收拾玩具。當寶寶扔出一個玩具後,不要立馬收拾,否則寶寶會以為這是兩個人的遊戲,會玩兒的更起勁。要等到寶寶把手中的東西都扔完,他找你要的時候,你再撿回來。

    5.和寶寶一起玩扔玩具的遊戲。爸爸媽媽有興致陪寶寶玩的時候,也可以和寶寶面對面坐著,中間隔一段距離,一起那個毛絨玩具扔過來扔過去,這樣不但鍛鍊了寶寶的能力,還促進了親子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害怕嘗試,怎麼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