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豔夜讀錦書

    北韓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北韓三國時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佔據遼東和北韓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公元7世紀,新羅王朝聯合大唐王朝,滅亡了百濟和高句麗,統一了北韓,開始統一新羅時代。

    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的建立可以追溯到部落聯盟時期,三國時代前,中國東北和北韓存在很多小國,包括東濊、沃沮、扶余、伽倻、于山國、耽羅等。公元前57年,辰韓部落的樸氏家族,樸赫居世13歲的時候,六個家族推舉他為國王,他在金城(今南韓慶州)建立新羅王朝。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高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王朝。公元前18年,高句麗建立者高朱蒙的第三子高溫祚,因其父立長子高琉璃為太子,他認為高句麗無其容身之所,南下馬韓建立百濟王朝,至此,北韓歷史上的三國時代正式開始。

    一直到了公元3世紀時,三個國家發展成熟,形成三雄爭霸的局面,三國時代進入白熱化階段,三個國家不斷地進行吞併和戰爭,期間,三國之間的交流和貿易也在進行中,與中國同時期的王朝、日本也有多個領域的聯絡。

    統一新羅時代: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和較量,三國仍然進行無休止的交戰和交流,公元660年,新羅王朝聯合大唐王朝,趁百濟王朝衰落時一舉擊潰,百濟王朝滅亡。公元668年,因高句麗長年與中國王朝交惡,最終也為新羅和唐朝聯軍所滅,至此,北韓歷史上的三國時代結束,新羅王朝統一了北韓,開始了統一新羅時代。

  • 2 # 沒睡醒的毛豆豆

    公元前2世紀左右,北韓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分佈著扶餘國、高句麗、沃沮、東濊和其它小國家或部落。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但由於受到當地人的反擊,真番、臨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此後樂浪郡長期直接大同江以北地區諸縣,簡介統治三韓。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並在西晉末年(313年)吞併了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根據野史《三國史記》,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由於鐵的應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吞併。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利用中國勢力退出半島的時機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北韓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北韓三國時期”。

  • 3 # 閒諞今古

    歷史上西漢後期到南北朝末期,北韓半島上主要有高句麗、百濟、新羅。

    高句麗(前37年-668年),又叫高句驪、句麗、句驪,位於中國東北和北韓北部的國家,在衛滿北韓的隕落後以鴨綠江流域的卒本扶余為基礎立國,擺脫玄菟郡的控制,並迅速向周邊擴張。313年,高句麗美川王侵略樂浪郡控制整個北韓半島北部。高句麗是三國中最大的國家,歷史上有許多都城,在鴨綠江的上游區域就有2處都城,最後定都平壤。政治和文化上一直受到中國的影響。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一個世紀裡,仍然保持了在北韓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今北韓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原王朝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百濟(前18年-660年)又稱南扶余,是古代扶余人南下在北韓半島西南部原馬韓地區建立起來的國家,由扶余人百濟部所建。百濟的統治階層與高句麗人同屬於中國的扶余人,而北韓半島南部的的三韓人卻是另一不同的民族。統治範圍在北韓半島西南部;北境先與漢樂浪郡,後與高句麗接壤,東與新羅為鄰;都城先在慰禮城,後相繼遷都廣州、熊津、泗沘城。公元660年,百濟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滅亡。

    新羅(公元前57年~935年),北韓半島國家之一,從傳說時代起,立國達992年。公元503年開始定國號為“新羅”。新羅最初由辰韓樸氏家族的樸赫居世居西幹建立。660年和668年,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統一了北韓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為統一新羅。9世紀末期,統一新羅分裂成“後三國”。935年,“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是為北韓半島三國

  • 4 # 司馬狂

    這個還真有,而且不止一次。

    北韓歷史上共有兩次三國時代,下面我分別介紹:

    1.前三國時代(公元4世紀——公元7世紀)

    此期間,北韓半島北部是興起於鴨綠江流域,赫赫大名的高句麗,而在半島南部,是由辰韓,馬韓和弁韓組成的辰國,又稱三韓聯盟,後馬韓被百濟取代,而另兩韓發展成了新羅國。這樣,北韓半島正式形成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格局。見來自南韓課本上的圖一(順便鄙視下南韓人,非要把高句麗認作自己的祖宗,其實他們明明就是新羅人後代)

    2 後三國時代(892-936年)

    前三國鼎立半島數百年後,最終新羅競爭勝出,佔有了大半個北韓半島,也就是今日平壤大同江一線以南的地區,而北方被渤海國佔據。

    9世紀末,半島也和當時的大唐一樣,陷入了農民起義戰爭的汪洋大海。大唐被黃巢攪得天翻地覆,最終大軍閥朱溫篡唐。半島上的新羅也是如此,在鎮壓起義時將領稱王,先後建立了後百濟國,後高句麗(泰封國),加上殘存的新羅領土,再次形成三國鼎立局面,見第二幅圖。

    之後,歷經各種變化,最終由後高句麗將軍王建於936年最終統一三國,建立高麗王朝。後於1392年被大將李成桂篡位建立北韓國,至此才有了作為國家意義上的統一北韓!

    附帶說明一下,後高句麗的疆域完全不同於高句麗。包括大渤海國,也絕非北韓歷史上的政權,北韓歷代史書均以發源於南部的新羅為正統,希望南韓能夠正視這點!

  • 5 # 問道明心

    是的,不止我們中國有一個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在北韓,也有一個時代被稱為北韓三國時代。

    北韓三國時代是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可以看到北韓三國時代的我時間跨度還是特別大的,北韓三國時代是指佔據北韓半島的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度的統一之戰。

    高句麗

    高句麗還是叫高句驪、句驪等,它位於中國東北和北韓北部,高句麗的擴充套件極為迅速,313年就基本控制了北韓半島的北部地區,很多記載表明高句麗是三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很大程度受到中國影響,在372年時,高句麗將佛教定為國教,在之後的一個世紀中,高句麗依然在北韓半島保持著極為強勢的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時候控制了北韓半島大部分地區以及中國的遼東半島,與中國歷史上的隋唐等朝皆有交戰,也因此不斷陷落,在公元668年被唐及新羅所消滅。

    百濟

    百濟又叫南扶余,是由扶余人百濟部所建立。百濟國的統治階級與高句麗都是中國扶余人,統治著北韓半島西南部,先後遷都廣州、熊津等地,公元660年,也被唐朝和新羅所消滅。

    新羅

    新羅歷史極為悠久,長達992年,由辰韓樸赫居世居西幹建立。在公元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統一了北韓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統一新羅,後分裂為“後三國”,後被高麗統一。

  • 6 # 白河白

    大家熟知中國東漢末年分魏蜀吳三國,東漢末年的天下三分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國時期,而北韓也有三國時代?當然,北韓的三國存在爭議,通常認為是高麗(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但是當時所處時代北韓三國之一的高句麗包含中國的東北大部分地區,嚴格意義上不屬於北韓而屬於中華民族,所以這就是爭議所在。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隋唐時期楊廣和李世民都曾東征高麗。

    北韓三國時代劃分:

    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北韓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分佈著扶餘國、高句麗、沃沮、東濊和其它小國家或部落。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但由於受到當地人的反擊,真番、臨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此後樂浪郡長期直接大同江以北地區諸縣,簡介統治三韓。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並在西晉末年(313年)吞併了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根據野史《三國史記》,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由於鐵的應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吞併。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利用中國勢力退出半島的時機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北韓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北韓三國時期”。

    王氏高麗史學家新羅王室後裔金富軾在其三國史記中把中國東北的高句麗納入北韓史系列,製造了一個所謂的三國時代。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佔據遼東和北韓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

    《三國史記》著於1145年距離668年高句麗滅亡已經有近五百年的時間差距。在金富軾的《三國史記》中,無論是在該書的體例編排,還是內容的詳略程度上都可以瞭解到王氏高麗人是以新羅為正統的。 傳說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因繼承問題逃離王國到馬韓,大致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了百濟王國。百濟吞併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北韓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佛教在384年從高句麗傳入百濟,受到百濟歡迎,此後,百濟在傳播文化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將許多文化傳播至日本,包括漢字和佛教。660年百濟為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所滅。 據北韓史書記載,前57年,新羅統一了北韓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併了辰韓部族,從而立國,國號為徐羅伐。《三國史記》稱新羅是三國中最先建立的國家,而在其他的記載和考古發現中表明新羅可能是三國中最後一個建立的國家。503年,王國正式更名新羅。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併了伽倻。新羅最初是高句麗的盟友。隨著高句麗的南部擴張,新羅改與百濟聯盟。在從百濟搶到漢江流域後,新羅與唐朝聯盟。新羅和唐朝的聯軍征服了百濟和高句麗後,新羅又將唐朝的軍隊趕出了北韓半島,並最終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地區。 中國邊疆民族高句麗在吉林南部興起歷史上有許多都城,在鴨綠江的上游區域就有2處都城,最後的定都平壤城。建國初始,國土位於今天的中國的境內,但隨著313年侵略樂浪郡並逐漸擴張,延伸至今南韓的部分地區。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裡,仍然保持了在北韓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北韓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原政府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北韓三國時代一詞存在爭議,高句麗歷史應該歸屬中國。高句麗和百濟、新羅屬於不同名族(百濟底層、新羅屬古韓族,都不在中華民族範疇內)、不同政權性質,高句麗並不因遷都平壤或因金富軾的三國史記就改變民族屬性,就改變政權性質——它仍然屬於中華民族範疇。

    北韓三國時代與中國的三國時代區別:

    北韓半島三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代的不同就是它不是由一個統一的國家分裂而成的三國,而使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後也沒有統一到一個國家。

    結語:

    北韓的三國時代,相比較於今天,三國都位於現在南韓的位置上,北韓的三國時代比我們國家的三國時代要早許多。至於後來百濟新羅和高句麗,嚴格意義上高句麗的民族構成是屬於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民族劃分從根本上和北韓土著沒一點關係,所以這個三國是有爭議的。高句麗嚴格意義不等同於高麗。

  • 7 # 大叔有點胖

    北韓歷史上是有三國時期的。

    北韓三國(삼국시대)時期時間在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這段時間之間。他的疆域面積從中國的遼東到北韓半島。三個國家分別是:高句麗,百濟,新羅

    高句麗在公園前37年到668年,位於中國東北以及北韓北部。他是在衛滿北韓衰落後以扶余為基礎建立的!北韓/韓半島的《三國史記》及《三國遺事》記載,溫祚王是高句麗的創立者朱蒙的兒子!朱蒙因受到迫害逃離扶余,來到卒本地區,與當地的首領延陀勃的女兒召西奴結婚,創立了高句麗

    百濟公元前18年到660年,百濟成為南扶余,他是扶余人北韓半島南下在原馬韓(馬韓(前100-300年)是位於古代北韓半島的西南部(忠清·全羅兩道)的部落聯盟)建立的,有當時的扶余的百濟部落建立而成的。其實百濟和高句麗的統治者都是中國的扶余人(這點南韓人肯定是不認可)

    新羅公元前57年到935年。根據《三國史記》中描述,新羅公元前57年,樸赫居世居西幹在金城(南韓慶州)創立。在新羅初期是有辰韓(辰韓(진한)是古代(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后4世紀左右)北韓半島南部“三韓”部落集團之一,位於馬韓之東,因其居民中多有秦朝遺民,故又稱“秦韓”,但辰韓的秦人並不是主體)12部落中最強的部落,有6個村莊加6個家族組成,被叫做斯盧六部。在中國唐朝時期,南部的新羅統一了各個部落,才成為統一的部落!

    形成三國的背景:其實在三國形成前,中國東北和北韓半島存在了很多小國,包括東濊,沃沮,捈餘,伽倻,等國。百濟和新羅始祖兼併了三韓(馬韓,辰韓,弁韓)的各個部落,建立的最終國家。而高句麗是統一了扶余,沃沮,東濊以及其他小國,在北韓北部和中國東北形成佔據。到3世紀,三個國家發現成熟,形成了三國爭霸的局面!

  • 8 # 閆廣鑫

    北韓三國時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佔據遼東和北韓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注:不同於高麗)、百濟、新羅。7世紀新羅統一了北韓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開啟了統一新羅時代。

    其實準確來說不應該是北韓三國時代,跟北韓族有關係就新羅、百濟兩個國家,高句麗屬於中國古代民族!另外高句麗雖然在北韓半島佔據了很多土地,但是這是繼承於漢武帝的開疆拓土,隋唐為什麼征伐高句麗,就是為了繼承、恢復漢帝國的疆域,當然了也是為了消除東北邊疆的戰略威脅!

      北韓三國時代背景

      在三國時代之前,中國東北和北韓存在的小國包括 東濊、 沃沮、 扶余、 伽倻(42年-562年)、 于山國、 耽羅等國。三國時代前,百濟和新羅的始祖兼併了 三韓( 馬韓、 辰韓和 弁韓)等各部落群族,從而擴張領土最終建國。高句麗統一了扶余、沃沮、東濊和其他小國,佔據了北韓北部和東北部分地區。3世紀時,三個國家發展成熟,形成三雄爭霸的局面。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高句麗這個民族跟現在的北韓南韓一點關係都沒有,屬於中國內部的民族,目前高句麗也基本被漢語同化啦!別信南韓的這些認高句麗為祖先的娛樂作品,另外新羅還真是屬於北韓南韓的祖先!

  • 9 # 肥肥大狗熊

    北韓三國時代(삼국시대)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佔據遼東和北韓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注:不同於高麗)、百濟、新羅。7世紀新羅統一了北韓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開啟了統一新羅時代。北韓半島三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後也未統一到同一個國家。“三國時代”一詞存在爭議,高句麗歷史應該歸屬中國。[1]

    王氏高麗史學家新羅王室後裔金富軾在其《三國史記》中把中國東北的高句麗納入北韓史系列,製造了一個所謂的三國時代。但高句麗與百濟、新羅屬不同民族(百濟底層、新羅屬古韓族,不在中華民族範疇之內)、不同政權性質,高句麗並不因遷都平壤或因金富軾的《三國史記》就改變民族屬性,就改變政權性質———它仍屬中華民族範疇。《三國史記》著於1145年距離668年高句麗滅亡已經有近五百年的時間差距。在金富軾的《三國史記》中,無論是在該書的體例編排,還是內容的詳略程度上都可以瞭解到王氏高麗人是以新羅為正統的

  • 10 # 金陵太史令

    中國古代東北的扶余人建立高句麗、百濟,北韓本土的辰韓建立新羅,透過兼併小國,最終發展成“三國時代”,又稱“前三國時代”。統一的新羅分裂後形成的是“後三國時代”。

    北韓的三國時代,起始時間公元前57年到公元688年,其實是中國古代的東北少數民族扶余建立了高句麗和百濟,只有新羅是北韓本土三韓勢力中的辰韓所建立。後來高麗史學家把高句麗和百濟歸結為北韓史,就和現在的南韓歷史教授說端午節發源於南韓,朱元璋是南韓人一樣的性質。看地圖,能發現三國時代地圖,和現在北韓半島地圖明顯不一樣,三國時代並不完全屬於北韓本土國家爭鬥的歷史。

    高句麗,古代中國吉林地區的扶余人建立,現在中國吉林還有個扶余市,高句麗存在於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在三國中面積最大,勢力最強。隋煬帝曾耗盡國本,三次征伐高句麗,後來唐朝聯合新羅滅掉高句麗。

    百濟,公元前18年,高句麗創始者朱蒙的第三個兒子溫祚王在北韓西南建立百濟國,所以高句麗和百濟都是扶余人建立,還是親戚關係。公元660年,百濟也被唐朝聯合新羅滅掉。

    新羅,是北韓半島三個小部族“三韓”中的辰韓人所建立,存在時間公元前57年到公元935年,曾先後與高句麗、百濟、唐朝結盟,後在唐朝幫助下滅亡高句麗和百濟,新羅統一大同江以南的北韓半島中南部。後來新羅內亂而分裂,形成後新羅、高句麗、後百濟的“後三國時代”,終被後高句麗大將王建所建立的高麗所滅,高麗重新統一了北韓半島。

    北韓的“三國時代”重點是指高句麗、百濟、新羅共存的“前三國時代”,無論是土地面積,還是戰鬥力,跟我們國家漢末的魏蜀吳三國都相差太大。

  • 11 # 世界全史羅銳

    北韓前三國時代

    北韓前三國時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佔據遼東和北韓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公元7世紀,新羅王朝聯合大唐王朝,滅亡了百濟和高句麗,統一了北韓,開始統一新羅時代。

    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的建立可以追溯到部落聯盟時期,三國時代前,中國東北和北韓存在很多小國,包括東濊、沃沮、扶余、伽倻、于山國、耽羅等。公元前57年,辰韓部落的樸氏家族,樸赫居世13歲的時候,六個家族推舉他為國王,他在金城(今南韓慶州)建立新羅王朝。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高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王朝。公元前18年,高句麗建立者高朱蒙的第三子高溫祚,因其父立長子高琉璃為太子,他認為高句麗無其容身之所,南下馬韓建立百濟王朝,至此,北韓歷史上的三國時代正式開始。

    一直到了公元3世紀時,三個國家發展成熟,形成三雄爭霸的局面,三國時代進入白熱化階段,三個國家不斷地進行吞併和戰爭,期間,三國之間的交流和貿易也在進行中,與中國同時期的王朝、日本也有多個領域的聯絡。

    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和較量,三國仍然進行無休止的交戰和交流,公元660年,新羅王朝聯合大唐王朝,趁百濟王朝衰落時一舉擊潰,百濟王朝滅亡。公元668年,因高句麗長年與中國王朝交惡,最終也為新羅和唐朝聯軍所滅,至此,北韓歷史上的前三國時代結束,新羅王朝統一了北韓,開始了統一新羅時代。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北韓半島北部主要分佈著高句麗、沃沮、東濊和其它小國家或部落。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後來被整合為樂浪郡。前三國時代的北韓半島北部歷史屬於中國歷史的範疇,僅僅被盜用。

    在北韓半島南部,辰國已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鬆散的三韓聯盟。根據《三國史記》,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 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公元前108年, 漢打敗衛滿北韓後,北韓半島北部主要分佈著高句麗,沃沮,東濊和其它小國家。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但由於受到當地扶余系人的反擊,真番、臨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逐步融合了其周邊國家,於公元 313年吞併了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

    不過,真正意義上的“漢四郡”存在時間並不長。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併於樂浪郡。

    兩漢、魏、晉時期,樂浪郡、玄菟郡的區域和郡治不斷變化。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將樂浪南部分割出來,設立帶方郡。

    公元313年,高句麗吞併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自此樂浪郡一共存在400多年。

    韓半島上最早建立政權的是箕子北韓(一說認為箕子北韓為邑落聯盟)。箕子北韓是在中國的周武王滅商後,商朝大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北韓半島,聯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國”,這個國家在中國的秦朝時代被燕華人衛滿所滅。

    西漢盧綰叛亂後,燕人衛滿率千餘人進入韓半島北部,依靠這裡的中原移民的力量取代箕氏北韓,定都王險城(今平壤),史稱衛氏北韓。箕氏北韓的末代王準進入韓半島南部韓人的居住區,開創馬南韓。燕人衛滿建立衛氏北韓的歷史在《史記.北韓列傳》中有明確記載。附於篇後。

    衛氏北韓立國之初,即明確了對西漢王朝的臣屬地位。發展到衛滿孫子右渠時,由於衛氏北韓的獨立性越來越強,並直接威脅到西漢對東北亞諸民族的統治,漢武帝在公元108年發兵滅亡衛氏北韓,設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將北韓北部收歸西漢政府直接管轄。

    公元前3世紀在北韓半島南部出現了辰國。史書中記載韓半島南部存在“三韓”,即弁韓、辰韓、馬韓,但較大的方國和聚落聯盟卻只有馬韓與辰國兩個。弁韓是從屬於辰國即辰韓的。西漢滅衛氏北韓設四郡以後,它們都隸屬於樂浪郡。

    辰國存在於馬韓東部地區。《三國志》卷30《韓傳》記載馬韓在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時說:“其俗少綱紀,國邑雖有主帥,邑落雜居,不能善相制御”,“其北方近郡諸國差曉禮俗,其遠處直如囚徒奴婢相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說這時的馬韓已經出現了自己的國家。因而辰國也並非一個現代標準意義上可以認定的“國家”。

    樂浪郡是西漢政府管理韓半島事務的最高機構。在樂浪郡的統一管理下,韓半島被劃分為三個區域。

    (一)大同江流域的樂浪郡的直轄地區。漢族在這個地區幾乎佔居民總人口數的一半,該地區實行與中原郡縣完全相同的政令。

    (二)樂浪郡東部都尉與南部都尉管轄下的地區。這裡的漢族所佔比例比大同江流域少許多,因而對該地區有一些特殊政策,但總的來說,還是執行中央的政令的,只不過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樂浪郡的下級官吏。

    (三)半島南部樂浪郡以外的地區。這裡雖然也有部分漢移民,但最重要的政治組織是由三韓民族與古北韓遺民共同建立的兩個方國與聚落間的聯盟,馬韓與辰韓。雖然他們名義上是隸屬於樂浪郡的,但實際上獨立性較強,西漢政府未在當地設定地方行政機構。西漢政府以這種方式將整個韓半島納入中國的統治之下。

    當時間進入到西漢初年,如果我們以現代國家的構成要素去觀察公元前的東亞歷史,那麼我們會發現,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東亞只有一個成熟的國家,即古中國。這時的中國,以全部東亞為歷史舞臺,自由的展現自我的內聚力,並在空間上向其所能承受的極限發展。東亞文明的歷史在此時期就是中華文明的歷史。匈奴帝國興起於蒙古草原以後,中國第一次面對來自北方的挑戰。在漢代展開的牽動東亞大部分地區的農耕帝國與遊牧帝國的角逐,是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漢王朝所代表的農耕帝國的勝利,最終使蒙古草原成為中國的組成部分,確立了古代中國版圖疆域的格局。

    在中國的影響下,在漢王朝控制力難達到的邊遠地區,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隨著東亞只有中國的時代的結束,東亞各國如何相處這一新的問題也擺在了各國統治者特別是中國統治者的面前。漢王朝的統治者們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政治理念出發,不承認東亞存在與自己性質相同的國家,仍舊在進行著將全部東亞,也就是當時的全部已知世界納入中國一體統治的努力。但在實踐中,漢王朝的統治者也意識到東亞各地區、各民族的巨大差異,因此,逐漸摸索建立一些特殊的地方管理體制以控制特殊地區。發展至唐代,特殊地方管理體制逐漸形成中原郡縣制之外的成熟機制,以至羈縻製成為唐代對邊疆地區管理的一大特色。應用羈縻統治的方法,唐王朝將東亞絕大部分地區納入中國的統治之下。魏晉南北朝時期,源於韓半島南部的三韓民族的百濟與新羅兩個政權逐漸發展起來。在隨後的一千多年中,三韓民族以及其後繼者與中原王朝都有著緊密的聯絡。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韓半島民族最終建立完全獨立的單一民族國家,但其早期的歷史在中原王朝的關係上是具有從屬性的。作為鄰國,我們完全尊重和善意的看待韓半島的獨立與尊嚴。但這種尊重是不應該以犧牲歷史上的真實為代價的。

    372年,百濟近肖古王遣使東晉,建立起朝貢關係。晉文帝冊封近肖古王為鎮東將軍,領樂浪太守。南北朝時期,百濟與南朝,北朝都保持著朝貢關係,但與南朝的關係要更為密切。比百濟稍後,新羅也開始向中原王朝正式朝貢。但新羅王位於韓半島西南端,交通不便,因此,新羅與南北朝的交往也較少。

    韓半島上的歷代百濟王承襲著都督百濟諸軍事的頭銜,作為中國的地方行政組織的特點十分明顯,一度還曾受封為樂浪太守、東青州刺史這樣純粹的地方行政官員官稱。只不過中央政府已經把管轄少數民族的權力授予高句麗,所以百濟王從未帶過領東夷中郎將、領東夷校尉等頭銜。

    這是因為,中國中央王朝封給高句麗、百濟的官號並不是隨意的,而是符合其地方行政統治需要的。因此,百濟與新羅在從部落形式步入國家體制之初,其性質是中國的地方行政組織。從南北朝至隋唐,中國曆代王朝對百濟王與新羅王的封號

    總是帶有地方行政機構長官的性質,可以佐證此點。直至隋唐時期,韓半島國家與中國的這種長期性制度化的政治聯絡與日本與中國的政治聯絡所具有的偶然性與間斷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區別於中國與日本的關係。

    663年以後,新羅王除在位時間過短唐王朝未及加封者外,歷代新羅王世襲雞林州都督一職,其所轄地區是唐王朝所屬的雞林州都督,屬於唐王朝在北韓半島的地方政權,而不是獨立國家,而新羅王的身份是唐在北韓半島的地方行政官員。

    在新羅藉助唐的勢力佔有了韓半島中南部大部分地區以後,至唐玄宗時期中原王朝始將薩水以南土地賞賜給新羅,唐與新羅以清川江作為行政管轄的界線,至此時新羅的勢力開始向北韓半島北部延伸。安史之亂後,中國再度陷入分裂狀態。此時,諸多邊疆民族地方政權迅速崛起,新羅也進入了相對獨立發展的時期。但是新羅與中國所確立的長期封貢關係仍繼續存在著,新王即位都要接受冊封,中國文化對它的影響直接而深刻。10世紀初王建取代新羅在韓半島建立新的王國,出於種種考慮,王建將這個直接脫胎於新羅的王國命名為“高麗”,我們稱其為“王氏高麗”。王氏高麗的建立即是造成後人無法區分高句麗與韓半島國家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亞各國的形成過程表現出很明顯的次生性質。有已經步入成熟國家的中國作為模仿物件,使他們不必再摸索自己獨特的國家演進之路。這極大的加速了各國的歷史程序,使他們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就走完了中國用了兩千年才走過的從早期國家向成熟國家的演進之路,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喪失了自己的特殊性,各國從政治制度到文化、風俗,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表現出與中國的同質性。這種同質性不僅成就了中國“天朝大國”的夢想,也造就了其他國家相對落後的自卑感,這是東亞封貢體系與東亞文化圈形成的基礎。

    明朝創立者朱元璋宣佈15個不徵之國,則標誌著中國正式承認了東亞其他國家作為獨立於中國之外的政治實體存在,而不再試圖將其納入中國的一體統治之中。從此,中原王朝在實踐中卻不再將與周屬國的關係視為國內各地區之間關係的延伸,也不再用解決國內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處理這種關係,而是採用了一種全新的辦法處理與這些屬國的關係,即封貢體系或宗藩關係。中國與韓半島的關係不僅較早步入封貢體系,而且一直是這一體系的典型,對後來中國全面確立的東亞封貢體系具有示範意義。

    李氏北韓之初,李成桂為了鞏固統治,積極參與明朝建立的封貢關係。在他即位之初的半年時間裡,就先後9次遣使明朝,說明國內政權更迭的原因,請求明朝皇帝更賜國號,以求獲得明朝對新政權的承認和支援。朱元璋不僅承認了北韓,而且明確提出:“我中國綱常所在,列聖相傳,守而不失。(王氏)高麗限山隔海,僻處東夷,非我中國所治。(《明太祖實錄》卷221)”

    在賜李成桂國號“北韓”後,朱元璋說的也很明確:“朕視高麗不止一彈丸,僻處一隅,風俗殊異,得人不足以廣眾,得地不足以廣疆,歷代所以征伐者,皆其自生釁端,初非中國好土地而欲吞併也。”(《明太祖實錄》卷225)”

    而北韓積極主動地奉行事大政策,與明朝奉行德化外交相輔相成,使雙方之間建立的封貢關係更加牢固而持久。事大保國成為北韓世代遵循的國策,而明朝在貫徹“不徵之國”外交方針的基礎上,把北韓納入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封貢體系。明朝與北韓之間的封貢關係成為東亞封貢體系中的典範。

    明代的東亞的封貢體系並非只是一種形式。而是有著實質性的內容。這不僅體現體系內諸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上,也體現在安全與政治的領域上。在某種程度上,明與李氏北韓的宗藩關係可以理解為一種古典形式的政治經濟軍事安全同盟。在公元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驅動下的日本悍然發動侵略韓半島的戰爭,在短時間內,李氏王朝即喪失了大部國土,國王逃到臨近中朝邊境的新義州嚮明庭懇請“內附”。

    明朝為了援助友邦並粉碎日本東進大陸的企圖,派兵入進入韓半島參戰,在韓方的協助下與日寇血戰七年。最終將日本軍隊逐出韓半島。戰後,明朝即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從韓半島撤軍。在歷史上這些以鮮血為代價的幫助背後,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對韓民族所能表達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善意。但是韓半島的歷史學家卻並未能客觀的對待這段歷史,2003年在南韓全國播放的百集長篇連續劇《不滅的李舜臣》中,明軍的形象不但被醜化,作用也被貶低到極致。這些令人不快的現象根源於南韓民間蘊藏的民族主義情緒。這些使人不能客觀看待歷史的思潮,從長遠來看,對中韓關係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經歷王建高麗與李氏北韓時期而發展成為現代南韓的。理解南韓歷史要注意區分兩個要點。其一、王氏高麗區別於高句麗,前者是韓半島南部三韓民族建立的古國,後者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古國。其二、李氏北韓區別於“箕氏北韓”與“衛氏北韓”。李氏北韓原由古新羅國和王氏高麗國發展而來,而“北韓”二字原為漢語詞彙。這一名稱被用來稱呼韓半島國家,始於明太祖對韓半島李氏王朝的賜名。同為“北韓”,但兩者的民族構成與歷史歸屬都是不同的,“箕氏北韓”與“衛氏北韓”屬於中國歷史體系,而李氏北韓是南韓古代史的一部分。古代高句麗曾佔據過古北韓的領土,但古北韓為中華古國,所以高句麗仍為中國東北古國,以區別於三韓民族建立的王氏高麗。

    北韓後三國時代

    新羅景德王之子惠恭王即位後,都城內頻繁發生暴動,780年惠恭王與妃嬪等被殺,武烈王系血統斷絕。之後連續發生篡位事件,宮廷紛亂。王位爭奪戰中失敗的王族後裔金憲昌於熊川州獨立,擁有海上勢力的將領張保皐亦起兵,介入了都城的王位爭奪。起事雖為中央軍隊鎮壓,地方上仍發生農民暴動,新羅王朝統治能力逐漸弱化。

    九世紀中期,此類暴動頻繁發生,地方豪族多有舉兵,號稱將軍、城主等,脫離新羅統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為有力的勢力。甄萱是尚州出身的農民,在西南海建立軍功被升為將領。892年以完山(今全州)為根據地起兵,攻佔武珍州(今光州)獨立。後糾集周邊豪族以擴大勢力,900年自稱「後百濟王」,於北韓半島西南部建立「後百濟」。

    弓裔891年起兵反新羅,隨梁吉於江原道等地作戰。898年以松嶽(開城)為都於北部建立了「後高句麗」,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稱王,建立獨自的年號與官制。後高句麗904年改國號為「摩震」,905年改為「泰封」。

    如此形成新羅、後百濟、後高句麗三國鼎立的局面。松嶽豪族出身的王建在弓裔麾下多建軍功,918年推翻弓裔,以開城為都建立「高麗」並稱王(太祖)。王建繼續合併地方豪族增加勢力,935年吞併新羅,936年攻滅後百濟,重新統一北韓半島。

    892年: 甄萱叛亂,佔領光州。弓裔加入梁吉叛軍。 900年: 後百濟正式建國。 901年: 弓裔建立後高句麗(五年後改國號為摩震並遷都至江原道鐵原郡)。 911年: 摩震改國號為泰封。 918年: 王建起兵反弓裔,建立高麗,建元「天授」。 926年: 契丹攻滅渤海,渤海太子大光顯率部下三十餘人歸順王建。 927年: 甄萱進攻新羅佔領慶州,殺新羅景哀王。 930年: 高敞之戰,王建以責問甄萱殺景哀王為名發動戰爭。 934年: 洪城之戰,後百濟國力大損。 935年: 甄萱指定第四子金剛為繼承者。新羅向高麗投降。 936年三月: 甄萱與其妻古比女及婿樸英規等逃亡至高麗。 936年八月: 黃山之戰,王建在甄萱幫助下攻滅後百濟,處罰叛亂策劃者能奐與甄萱次子良劍等。高麗統一北韓。

  • 12 # 山外山FJH

    北韓在歷史上也有個三國時代,但北韓三國時代與中國的三國時代不同,他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而形成的,而且歷時數百年之長,“三國時代”一詞存在爭議。

    北韓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北韓三國時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佔據遼東和北韓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公元7世紀,新羅王朝聯合大唐王朝,滅亡了百濟和高句麗,統一了北韓,開始統一新羅時代。

    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的建立可以追溯到部落聯盟時期,三國時代前,中國東北和北韓存在很多小國,包括東濊、沃沮、扶余、伽倻、于山國、耽羅等。公元前57年,辰韓部落的樸氏家族,樸赫居世13歲的時候,六個家族推舉他為國王,他在金城(今南韓慶州)建立新羅王朝。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高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王朝。公元前18年,高句麗建立者高朱蒙的第三子高溫祚,因其父立長子高琉璃為太子,他認為高句麗無其容身之所,南下馬韓建立百濟王朝,至此,北韓歷史上的三國時代正式開始。

    一直到了公元3世紀時,三個國家發展成熟,形成三雄爭霸的局面,三國時代進入白熱化階段,三個國家不斷地進行吞併和戰爭,期間,三國之間的交流和貿易也在進行中,與中國同時期的王朝、日本也有多個領域的聯絡。

    統一新羅時代

    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和較量,三國仍然進行無休止的交戰和交流,公元660年,新羅王朝聯合大唐王朝,趁百濟王朝衰落時一舉擊潰,百濟王朝滅亡。公元668年,因高句麗長年與中國王朝交惡,最終也為新羅和唐朝聯軍所滅,至此,北韓歷史上的三國時代結束,新羅王朝統一了北韓,開始了統一新羅時代。

  • 13 # 塞外史家

    北韓歷史上也有三國時期嗎?是什麼情況?

    大體介紹:

    北韓半島三國時代是北韓半島427年到公元660年之間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歷史時期。

    三國的文化和語言相通。宗教原本共同崇尚巫覡宗敎,但在中國文化的日趨影響下,儒家文化和道教傳入。

    4世紀時,佛教傳入北韓半島,並迅速傳播,一度成為三國的國教。

    668年,新羅於唐朝幫助下征服百濟後滅高句麗,因而結束三國時代,並進入統一新羅時代。

    起源:

    北韓三國是在衛滿北韓滅亡後而建立的。

    之後,三國逐漸佔領併吞噬其他小國。

    古北韓滅亡之後,北韓半島北部和目前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分佈著扶餘國、高句麗、沃沮、東濊和其它小國家或部落。

    三國時代前,百濟和新羅分別兼併了馬韓、辰韓各部落,從而擴張領土最終建國。

    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陸續兼併了了扶余、沃沮、東濊,公元313年開始侵略漢四郡,統治著北韓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部分地區。

    5世紀末,三個國家發展成熟,形成三雄爭霸的局面。

    高句麗長壽王在位時期是高句麗的全盛時期。

    427年,他將高句麗的都城遷至平壤,這標誌著高句麗放棄與其他民族爭奪遼河以東地區,轉至與北韓半島上的百濟新羅等國激戰,一度佔領北韓半島的三分之二以上的領土。

    分說三國:

    高句麗:

    傳說高句麗在衛滿北韓的隕落後以鴨綠江流域的卒本扶余為基礎立國,擺脫玄菟郡的控制,並迅速向周邊擴張。

    313年,高句麗美川王侵略樂浪郡控制整個北韓半島北部。很多記載都表明高句麗很可能是三國中最先在漢四郡北部建立起來的國家。

    高句麗是三國中最大的國家,歷史上有許多都城,在鴨綠江的上游區域就有2處都城,最後定都平壤。

    建國初始,國土位於今中國境內,但隨著313年侵略樂浪郡逐漸擴張,延伸至今北韓半島的部分地區。

    政治和文化上一直受到中國的影響,在372年將佛教定為國教。

    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一個世紀裡,仍然保持了在北韓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今北韓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

    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原王朝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百濟:

    傳說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因繼承問題逃離王國到馬韓,大致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了百濟王國。

    百濟吞併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北韓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後又再次遷往泗沘。

    位於濟州島的耽羅服屬於百濟,向百濟納貢,雙方維持著緊密聯絡。百濟的宗教和藝術方面也對高句麗和新羅產生過影響。

    660年百濟為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所滅。

    新羅:

    據《三國史記》記載,前57年,新羅統一了北韓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併了辰韓部族,從而立國,國號為徐羅伐。

    《三國史記》稱新羅是三國中最先建立的國家,而在其他的記載和考古發現中表明新羅可能是三國中最後一個建立的國家。

    503年,王國正式更名新羅。

    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併了伽倻。

    新羅最初是高句麗的盟友,隨著高句麗的南部擴張,新羅改與百濟聯盟。

    在從百濟搶到漢江流域後,新羅與唐朝聯盟。

    新羅和唐朝的聯軍征服了百濟和高句麗後,新羅又將唐朝的軍隊趕出了北韓半島,並最終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地區。

    新羅的都城金城今屬南韓慶州。528年佛教定為國教。新羅的文化與高句麗和百濟一樣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新羅早期的黃金製品也顯示其獨特的遊牧民族文化特徵。

    北韓三國時期大體為此三國,但並非僅此三國:

    伽倻,最終為新羅所吞併。東濊、沃沮、扶余,皆被高句麗所滅。于山國,附屬於新羅。耽羅,附屬於新羅。任那,控制新羅的倭人政權。

    北韓三國時期結束:

    公元660年和668年唐朝聯合新羅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結束了北韓半島三國時代。

    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唐朝佔領原高句麗大同江以北的絕大部分領土,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了北韓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開啟了統一新羅時代。

  • 14 # 滾滾漢江

    中國古代東北的扶余人建立高句麗、百濟,北韓本土的辰韓建立新羅,透過兼併小國,最終發展成“三國時代”,又稱“前三國時代”。統一的新羅分裂後形成的是“後三國時代”。

    北韓的三國時代,起始時間公元前57年到公元688年,其實是中國古代的東北少數民族扶余建立了高句麗和百濟,只有新羅是北韓本土三韓勢力中的辰韓所建立。

    王氏高麗史學家新羅王室後裔金富軾在其《三國史記》中把中國東北的高句麗納入北韓史系列,製造了一個所謂的三國時代。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佔據遼東和北韓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

    北韓三國時代一詞存在爭議,高句麗和百濟、新羅屬於不同民族、不同政權性質。

    當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歷史解讀方式,而這正是歷史的研究的價值所在、魅力所在。

  • 15 # sin37.5

    北韓的所謂的三國時期應是王氏高麗史學家新羅王室後裔金富軾在其《三國史記》中的記述和撰寫。大致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佔據遼東和北韓半島的三個國家高句麗(注:不同於高麗)、百濟、新羅。

    北韓半島歷史有所謂“前三國時期”、“後三國時期”,但需要宣告的是,北韓所謂的“三國時期”並不是我們想象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三國,不是一個國家分裂成三個國家的情況。

    公元前57年,北韓三國的主角之一新羅建立。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新羅早在公元前57年就由樸赫居世居西幹“建國”,但其實在3世紀以前不過是辰韓集團中的一個部落而已,也是“海東三國”中發育最晚的一個。公元3世紀以後,“斯盧國”不斷膨脹,逐漸統一了辰韓其他部落,到4世紀後期初步形成了金氏世襲的國家政權。起初其國名的漢字標記有斯盧、徐羅伐、斯羅、新羅等,到503年正式確立國名為“新羅”。

    新羅從建立到503年正式確立國名,總體處於慢慢發展、膨脹的過程,我們先按下不表。

    另一個主角高句麗(前37年-668年),又叫高句驪、句麗、句驪,位於中國東北和北韓北部的國家,政治和文化上一直受到中國的影響,在372年將佛教定為國教,其政權性質我們認為仍屬中華民族範疇。

    鴨綠江流域的扶余族建立,並透過擺脫漢四郡之一——玄菟郡的控制,並迅速向周邊擴張。313年,高句麗美川王侵略樂浪郡(漢四郡之一)控制整個北韓半島北部。

    高句麗是三國中最大的國家,歷史上有許多都城,在鴨綠江的上游區域就有2處都城,最後定都平壤。建國初始,國土位於今中國境內,但隨著313年侵略樂浪郡逐漸擴張,延伸到北韓半島的部分地區。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一個世紀裡,仍然保持了在北韓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今北韓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原王朝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百濟(前18年-660年)又稱南扶余,是古代扶余人南下在北韓半島西南部原馬韓地區建立起來的國家,由扶余人百濟部所建。百濟的統治階層與高句麗人同屬於中國的扶余人,而北韓半島南部的的三韓人卻是另一不同的民族。統治範圍在北韓半島西南部;北境先與漢樂浪郡,後與高句麗接壤,東與新羅為鄰;都城先在慰禮城,後相繼遷都廣州、熊津、泗沘城。公元660年,百濟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滅亡。

    高句麗和百濟這兩國都是由扶余族建立的,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常發生戰爭,由於高句麗領土面積較大,實力較強,百濟經常打不過。連帶著北韓南部的新羅也經常被高句麗欺負,所以百濟與新羅兩國相當長一段時間聯合起來對付高句麗。

    公元550年的時候,百濟與高句麗戰爭正酣,蟄伏逐漸強大的新羅,向高句麗和百濟背後捅刀,還真可以,搶走了兩國部分土地。

    新羅一步步強大起來了,百濟和高句麗卻越來越弱了。

    百濟相對較為弱小,並逐漸被新羅擊敗,國力越來越弱;高句麗是這一地區的強國,但由於其挑釁中原王朝,屢次被中原王朝修理,直至唐高宗時期,到7世紀新羅統一了北韓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開啟了統一新羅時代。

    公元887年,新羅女王金曼統治新羅,女人當權,男寵成了必需品,可問題是金曼並沒有像武則天那般拿捏得有分寸。她最初的情人是朝廷高官金魏弘,為人倒也還不錯,死後還被金曼追諡為了“惠成王”。

    之後開始和幾個年輕貌美的美男子淫亂起來,還給他們都封了高官要職。

    賞罰不公、貪汙賄賂就都明目張膽了起來,新羅在腐敗和怠政的內外夾擊下,很快就出現了國庫空虛,百姓生活困難的情況。可金曼女王此時不但不節約開支,體恤民情,反而還派出官吏加緊催逼百姓繳納賦稅,最後走投無路的百姓只好起來造反了。

    在起義軍中,有兩個勢力比較出名,一是金弓裔、二是甄萱。後來經過多年的努力,金弓裔佔據了新羅北部的大片領土,建國稱王,名為“後高句麗王”,而甄萱也佔據了西南的大片領土,建國稱王,是為“後百濟王”。就這樣,北韓半島進入了所謂的“後三國時代”,形成了新羅、後高句麗、後百濟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國之間,互有攻伐。

    後高句麗國主金弓裔被部下王建發動了兵變,趕走了之後,王建稱王,改國號為高麗,這裡是高麗,不是高句麗了。接下來,王建的高麗與後百濟國、新羅都時常發生戰爭。公元935年,被高麗和後百濟國打殘了的新羅國投降了王建,新羅國滅。後百濟國禍起蕭牆,甄萱父子不和,甄萱的兒子發動政變,把甄萱囚禁起來了,好在甄萱武藝高強,後來逃了出來,並投奔了王建,公元936年,後百濟國被滅,北韓半島再次一統,半島歷史進入了高麗時代。

  • 16 # 愛妮品歷史

    說起“三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中國“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故事。其實在北韓半島的歷史中,也有一段三足鼎立的故事,被稱為北韓半島的“三國”時代。但是朝韓歷史學家卻說他們有“前三國”和“後三國”兩個時期,這是不準確的。

    朝韓歷史學家所說的“前三國”時期指的是高句麗、新羅、百濟三足鼎立的時期,時間範圍是公元前57年至公元668年,結束標誌為唐朝和新羅聯軍滅掉了百濟和高句麗,歷經700多年。不過這個說法明顯是錯誤的。因為高句麗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其主體民族和大部分領土在中國境內,和半島南部土生土長的新羅、百濟是不同的。把屬於中國歷史的高句麗說成是北韓半島三足鼎立的政權之一,是非常可笑的,所謂“前三國時期”是站不住腳的。

    後三國時期指的是新羅、後高句麗和後百濟三足鼎立的時期,時間範圍是892年至936年,結束標誌事件為王氏高麗統一北韓半島。簡單說一下後三國是如何形成的。唐朝和新羅聯軍滅掉高句麗和百濟後,新羅又和唐朝發生了戰爭,最終新羅統一了北韓半島。200多年後,新羅的統治趨於腐朽,各地起義不斷。起義軍在半島北部建立了後高句麗,後來王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高麗政權;在半島西南部又出現了後百濟政權,再加上原先的新羅王朝,北韓半島進入三國時期。經過40多年的混戰,最終王建滅掉了新羅和後百濟,王氏高麗統一了北韓半島。這個三國時期是沒有疑問的,但不能說是“後三國”時期,應該直接說北韓半島的三國時期。

    最後,無論是新羅、王氏高麗還是後來的李氏北韓,都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平之戰爆發前,趙國到底該不該接受上黨地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