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撫琴秋心老

    上戰伐謀,當時白起為將,威名已勝,是必功高鎮主。趙國不用離間計,反中離間計,這是第一點失策。次在伐交。當時形勢,秦強而山東六國積弱。合縱連橫雖說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有其他國家出兵牽制秦軍兵力,其實也是很有利的。上黨乃是飛地,對趙國並無直接好處,地理位置上是死地,完全沒有必要集中主力固守或援救。我是趙王,必選老成持重擅長防守的廉頗死守上黨。另擇良將(李牧)率主力圍魏救趙攻擊秦國要塞。

  • 2 # 輕丶鳴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是秦國擊敗南韓,南韓國君割讓上黨郡,結果上黨人民投靠了趙國,秦國惱怒出兵攻趙,爆發長平之戰。

    先分析一下戰爭之前各國實力,秦國在伊闕之戰打敗韓魏聯軍24萬,韓魏沒落,五國攻齊,齊國滅而復國,苟延殘喘,楚懷王客死他鄉,屈原投江,楚國強弩之末,又被白起淹了都城,燕國實力本就不行,國內動盪,只有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實力大增,又有廉頗李牧常年作戰,經驗老道,所以趙國是除了秦國之外最強的國家,而且趙國常年作戰卻沒有獲得什麼城池,接收上黨,這其實是個豪賭,趙國賭秦國不敢輕易動手,動手也未必能贏。畢竟長平之戰秦軍舉全國之力15歲以上都徵兵了,損失20萬才勉強打過,對峙三年之久最後雖然是白起一戰破敵,但主要原因還是靠後勤把趙國拖死的,如果不是因為趙國沒糧食,一直堅守不出,秦國不會獲勝,所以說這場勝利是非常艱難的,秦國也是不得不打,不打的話面子上絕對掛不住。所以我認為,處於當時的形式下,我想很多人都會接受上黨,如果是我我也會接收,就像劣勢局要找翻盤點,可以考慮創造機會打大龍 哈哈

  • 3 # 張不叄讀秦史

    上黨之變是長平之戰的導火索,趙孝成王曾經專門組織大臣進行過一次討論,正反雙方意見分別以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的看法為代表。趙豹反對受地,理由是“聖人甚禍無故之利”,並認為南韓此舉是為了嫁禍趙國;平原君則認為,以前發兵百萬、經年累月也未必能奪得一座城,如今坐收十七城,“此大利,不可失也”。趙孝成王最終採納了趙勝的意見,還任命其作為特使來到上黨接收土地,封馮亭為華陽君,並對當地百姓和官吏進行獎勵。這也激怒了秦國,上黨之變的次年(公元前261年),秦軍攻取了南韓的堠氏,第三年(公元前260年)由左庶長王齕直取上黨,趙國也任命廉頗為統帥,長平之戰由此打響。

    對於趙國接收上黨這塊土地的這項舉動,太史公頗有微詞,稱平原君未睹大體、“利令智昏”(這也是這個成語的由來),因聽信馮亭邪說招致了長平之禍。其實,太史公在這件事上的眼界實在不高。首先,馮亭並不是見利忘義的小人,他謝絕了趙國的封君,《漢書.馮奉世列傳》還記載,他最終在長平之戰犧牲,可以說他是用生命洗刷了自己“賣國求榮”的嫌疑。而平原君趙勝固然才幹平庸,但把長平失利的後果都算在他一個人頭上,同樣不公平。

    根本原因則是,趙國和秦國的決戰不可避免,既然早晚要大打一場,還不如索性在開打之前獲得這塊戰略要地,從而為自身確立優勢。所以,接收上黨並不是趙國的失策。真正致命之處在於,長平之戰開打後,趙王君臣的一系列錯誤決策抵消了這些優勢,他們並沒有想清,自己到底要一場什麼樣的戰爭。

  • 4 # 孝陵衛小校

    關於長平之戰的討論已經非常充分了。無論是雙方軍力、政治博弈、將帥優劣等內容,已有詳盡論述。那麼迴歸到上黨本身,不是政治上趙國應不應該接收的問題,而是關乎趙國是坐以待斃還是破釜沉舟的國運問題。甚至關於上黨的問題,早就已經超越了南韓、趙國生死存亡的問題,中原可以是晉、三晉,甚至六晉,但事關秦國東進時,上黨就變成了影響中國歷史發展走向的一個地區了。

    上黨不僅僅是一個郡

    關於是否應受上黨郡,平原君與趙禹認為:“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那麼就有這麼幾點需要注意一下:

    百萬軍攻一年不得一城的地方指的是哪裡?

    大利有多大,是否足以大的過與秦為敵?趙王問策的用意。

    有這麼幾個點之後,我們才能明白上黨對於趙國而言意味著什麼。

    首先,上黨是哪裡?

    《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上黨是一個天然的戰略高地,因此成為三晉長期以來爭奪的“克什米爾”,韓趙魏三國在本國均設有上黨郡,由於材料的侷限,目前並無法準確界定上黨郡的範圍。

    唐代張守節認為“秦上黨郡今澤、潞、儀、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韓總有之。至七國時,趙得儀、沁二州之地,韓猶有潞州及澤州之半,半屬趙、魏。”他的說法也有很多質疑,但大體上,我們姑且作一個宏觀的瞭解。草圖如下:

    透過這個圖,我們大概可以體會到上黨郡守選擇歸趙的內在因素。從南韓擁有的這一大片區域的角度,也大致可以體會“胡服騎射”的趙國發兵百萬卻難得一城的尷尬之處,畢竟在西方和北方趙國開地千里。

    那麼第二的問題是,上黨之利究竟有多大?

    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張圖就夠了。

    從上圖可以看到,掌握上黨,就可以掌握選擇進攻邯鄲、大梁、新鄭的主動權。於三晉而言,任何一國徹底掌握上黨,就有統一三晉的資本。當然,南韓與魏國由於國力經歷了長期的下降,已經不具備這種實力,換句話說只有趙國擁有拿下上黨的實力,而現在這個機會就放到了眼前。於秦國而言,掌握上黨,太行山的地勢與秦國形勢相連,上黨很難再次易手,也就意味著中原已在掌中,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在傳統中國,坐擁中原往往同統一天下聯絡起來。範唯入秦獻策時談到“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欲其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及:“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安陽),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 ”三河、三輔與弘農郡是漢代司隸校尉的轄區,也是傳統中國“王畿千里”的核心區域,掌握了中原的政權,往往也會建立一個偉大的帝國。要逐鹿中原,上黨無疑是最尖利的鋼刀。

    第三,趙王的心思。

    從趙王問策的三個人(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趙禹)中,我們可以得到一點啟發。與趙惠文王時期“將相和”的氛圍不同,趙孝成王很明白上黨是一個宗廟社稷的問題,而不是幾十座城池的問題,因此只有與國同戚的人才能與他推心置腹。

    他同樣明白,秦人300年的時間裡只能在河西、河東一線不斷拉鋸,諸國隨時可以合縱將其封鎖在函谷關內。如今以上黨為基礎,將秦人擊退進而拿下河東,秦國依然是關內的秦國。如果上黨屬秦,便再無將秦人趕回關中的可能,而且趙王也有同斯大林一樣的憂慮“趙國雖大,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我們的身後就是邯鄲。”因此,“趙國應該不應該接收上黨郡”的問題,已經變成了“趙國能不接收上黨郡嗎?”

    有鑑於此,雙方在上黨相持了3年,投入了100萬精銳,演繹了一場曠古爍今的大戰。

    不得不承認在古代的戰爭中,地形往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秦國在黃河一線收效甚微,因此秦國“東出”出的是函谷關,依託黃河東進,《史記正義》載:“秦以渭水槽糧東入河、洛,軍擊韓上黨也。”而趙國守其地而無其民,《資治通鑑》:“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在上黨堅守的趙軍頗有南宋“端平入洛”的惆悵。在地利共享的時候,人民群眾的小車才是取勝的關鍵。

    公元前260年殺青,30年後秦國的國策從“東出”發散,可南、可北、可東。

  • 5 # 小哇是個讀書人

    就當時情況而言。接收比不接收好。

    秦國,一直處於西北苦寒之地,中原國家向來對他們不待見,另一邊又有各種狄戎侵略騷擾,所以秦人尚武,養成了虎狼一般的性格。這對於其他的各國政權以及人民來說,秦國就是蠻夷之地,秦華人個個兇殘狂暴。這個叫政治印象,在北韓人眼裡,也許米華人就是也樣子的。既然秦華人向來殘暴,秦法又殘酷,所以當時的上黨居民是自願投靠趙國的,他們壓根不想歸附秦國。這是民心,趙國必須爭取過來。

    表面上看,秦滅南韓,結果卻被趙國奪取了勝利果實,搶佔了地勢險要的上黨之地。然而實際情況確實,上黨守將不願意被暴秦征服,主動投靠的,趙國肯定要接收。不接收的話,上黨被秦奪取,秦進一步擴大地盤增加實力。而佔領之後卻可以做到此消彼長,這筆買賣誰都會算的。秦趙必有一戰,只不過因為上黨之爭導致決戰提前而已。趙準備不充分,而秦國也沒有準備充分。在雙方準備都不充分的情況下,明顯防守方優勢更大。長平之戰後秦國也是元氣大傷,更因為信陵君竊符救趙一事而讓趙國得以苟延殘喘。如果讓秦國準備充分後再進攻,說不定廉頗就老死了。沒有廉頗的趙國守都不好守,可能連掙扎的機會都沒有。

  • 6 # 農民薛師傅

    不要白不要,上黨是一戰略要地。,趙孝成王曾經專門組織大臣進行過一次討論,最終結論,對於趙國接收上黨這塊土地的這項舉動,太史公頗有微詞,稱平原君未睹大體、“利令智昏”,因聽信馮亭邪說招致了長平之禍。其實,太史公在這件事上的眼界實在不高。首先,馮亭並不是見利忘義的小人,他謝絕了趙國的封君,《漢書.馮奉世列傳》還記載,他最終在長平之戰犧牲,可以說他是用生命洗刷了自己“賣國求榮”的嫌疑。而平原君趙勝固然才幹平庸,但把長平失利的後果都算在他一個人頭上,同樣不公平。

    根本原因則是,趙國和秦國的決戰不可避免,既然早晚要大打一場,還不如索性在開打之前獲得這塊戰略要地,從而為自身確立優勢。所以,接收上黨並不是趙國的失策。真正致命之處在於,長平之戰開打後,趙王君臣並沒有認清秦趙關於國運大決戰,戰前準備不足,中途換將等一系列錯誤決策抵消了這些優勢,他們並沒有想清自己在做什麼

  • 7 # 成周子

    長平之戰,是整個戰國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戰,不僅僅因為此戰雙方傷亡人數眾多,更因為它是秦國一統天下前,最後一個關鍵性的戰役。

    這一戰的起因是秦國入侵南韓,而南韓的上黨守馮亭,不願意將上黨獻給秦國,他想來想去,決定將它送給同為三晉之一的趙國,先不論馮亭此舉,是否有將戰火轉移至趙國的嫌疑,且說趙王見狀大喜,他開心地讓人叫來叔叔平陽君趙豹,詢問他的建議。

    然而趙豹卻往趙孝成王的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他力勸趙王否決這一提議。可是,正在興頭上的趙孝成王不甘心,等趙豹走後,又令人召來平原君和趙禹,期待能得到他倆的支援。

    這兩人果然沒有讓趙孝成王失望,一致認為這是天大的好事情,千萬不要錯失良機。趙孝成王一聽,正合己意,立刻就讓平原君趙勝去接受上黨。

    秦國一看,到手的好地飛了,怒不可遏,隨即發兵攻趙,就這樣慘烈的長平之戰就此開場,結局大家也知道了,雙方死傷數十萬人,趙國由盛轉衰,秦國打掉了最主要的對手,但自己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縱觀整個事件,該不該接收上黨,就成了一個焦點問題,很多現代讀者認為,不該接受上黨這個燙手山芋,導致的結果是直接將秦國的火力,給吸引到了趙國。

    然而,從深層次考慮,上黨這個地方無論該不該要,趙國都必須拿下來。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翻開地圖就找到原因了,上黨簡直就是趙國西面的一道絕佳屏障!

    或者可以這麼說,誰奪取了上黨,就會對趙國形成直接的威脅,這一點趙國自己心知肚明。若是之前在南韓手裡還好,畢竟是三晉同盟,可是一旦被秦國拿到手,那上黨瞬間就會變成一把犀利的箭,目標直指邯鄲。長平之戰後,趙國的邯鄲保衛戰,就是秦國奪取了上黨之後的直接後果。

    上黨對趙國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當時的趙國軍事實力僅次於秦國,也是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故此趙國這塊絆腳石,秦國是遲早要動的。上黨事件充其量,只是一根導火索,就算沒有上黨,秦趙兩國也遲早一戰,這應該早就上了秦國的大戰略規劃裡了。

    所以說,上黨必須要,但要做好隨後一系列的準備,而趙孝成王的失誤就在於接受之後的戰略安排。

    首先是臨陣換帥,雖然說廉頗的堅守也讓趙國耗不起,但貌似是當時唯一的辦法;

    其次,沒有和其他幾國結成抗秦同盟、孤軍迎戰強秦,如果在廉頗守城的同時去重金聯合齊楚魏,那麼這場持久戰的壓力必定會大大減輕;

    第三,或許趙國上下可以更主動點,早在秦國攻打南韓時,就主動援韓,須知保全了南韓就是保全自己。

    可遺憾的是,當時的趙孝成王顯然沒有想到這些,更沒有采納虞卿等人的建議,導致了長平之戰的慘敗,數十萬趙國將士喪命於長平,至此,趙武靈王好不容易積下的家業毀於一旦。

  • 8 # 清史宴

    上黨郡只是長平之戰的一個導火線吧,即使沒有上黨郡,秦趙之間也必然會有一場生死大戰,這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當時七大戰國中以秦趙勢力最強,最有可能一統天下,而秦趙之間又以秦的實力略強一些。秦趙兩國如果想要一統天下,那就必須要首先打倒對方,只有這樣勝利的一方,才能真正具備一統天下的資格,所以秦趙之戰是無法避免的。

  • 9 # 這些歷史要讀

    事實上,長平之戰爆發前,趙國接受上黨地區是相當明智的選擇!

    也許在不少網友看來,長平之戰的起因就是因為趙國接受上黨地區,給了秦國發動戰爭的理由和藉口。因此,都認為趙國不惜賭上國運與秦國一戰,也要接受上黨地區,是十分愚蠢的決定。然事實果真如此嗎?小編不敢苟同!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上黨地區的戰略意義究竟有多重要:

    上黨地區地勢險要,素有天下之脊的稱號,即所謂的“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因此,上黨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衝,世人更是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一說。

    上黨地區對秦國來說,就是東進攻略六國的踏板;對三晉來說,卻是抵禦秦軍的重要門戶。如果上黨地區落入秦國手上,日後秦國的虎狼之師即可以此為基地,直接向東進攻三晉。所以,趙國總不能就這樣將如此重要的門戶拱手讓給秦國吧,這實在太危險了!

    其次,秦趙之間的大決戰早晚都得打,趙國是躲不過的。

    自五國伐齊之戰後,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的強國齊國一蹶不振,六國之中能夠阻擋秦軍的,就只剩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強大起來的趙國了。往後秦國要想進一步東進,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趙國就是其主要的攔路虎。因此,秦趙兩國早晚都要發生一場堵上彼此國運的大決戰!

    換句話說,秦趙雙方的“長平之戰”早晚都得打,只是時間和地點的問題。既然如此,那趙國何不由自己來守上黨這個門戶,依託該地的有利地形,傾盡國力去抵抗秦軍的東進呢?這樣做,趙國的贏面或許還更大一些?!

    最後,小編想說的是,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長平之戰雖然是以趙國慘敗而告終,使四十六萬趙軍全軍覆滅。但我們也需要看到,此戰對秦國來說實際上也只能說是一場慘勝。因此,秦軍自身損失達二十萬之巨。加上在之後的邯鄲保衛戰中,秦軍又被趙、魏、楚的聯軍擊敗,再折損二十多萬。

    接連的兩次大戰,也使秦國元氣大傷,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恢復過來的。因此,長平之戰實際上也對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起到了很大的阻擋作用......

  • 10 # 兵器世界

    趙國沒有理由不接受上黨,因為秦昭襄王統一六國的決心非常堅定,他絕對不可能在拿下上黨之後放過趙國,如果不盡快拿下上黨高地,趙國將被迫直接承受秦軍的攻擊,亡國只在旦夕之間。

    事實上,武安君白起在滅了趙括45萬大軍之後,兵分三路攻擊趙國,很快就兵臨邯鄲城下了,要不是秦相國範睢掣肘白起,趙國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有上黨高地在手,趙國就還有一戰的餘地,從軍事角度來看,上黨就是趙國的戈蘭高地,沒有理由不接受。

    秦國在昭襄王時代野心不小,在40多年時間裡不斷向東擴張,透過垂沙之戰、伊闕之戰、鄢郢之戰等重大戰役連續開拓向東發展的道路,尤其是後兩次戰役基本攻佔今天湖南湖北和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的土地,按照範睢遠交近攻的政策,秦軍下一個目標其實就是近在咫尺的趙國了,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提前拿下上黨是很有必要的選擇。

    其實,趙國不是沒有看到馮亭(南韓上黨地區的長官)將秦國東征之禍嫁禍給趙國的用心,而是實在沒有選擇的餘地,一旦秦軍拿下上黨高低,趙國首都邯鄲將失去太行山這道屏障,秦軍隨時都可能兵臨城下;也可能攻佔趙國別都太原,並進一步奪取趙國的代地(山西、河北北部),將趙國在河北和山西北部的領土分隔開來,這樣一來形式將更加惡化!因此,趙孝成王否定了平陽君趙豹拒絕上黨歸附的建議,採納平原君趙勝的主張搶先一步佔領上黨。

    當趙國佔領上黨之後,秦軍東征的道路果然被堵死,秦軍大將王齕被阻擋在上黨高低進退兩難,長達3年之久,這說明接收上黨的最初戰略目的算是達到了。

    可讓趙國想不到的是,昭襄王東進的決心是如此之大,他不惜動用舉國上下的兵力在上黨和趙軍決戰,絲毫不顧及楚、韓、魏等國可能的進攻(這三個國家在昭襄王的一系列軍事擴張中損失很大),因此接收上黨讓趙國陷入無休止的戰爭。

    但這並不能說明接收上黨是錯誤的,因為趙國在此前已經和秦國佔到了對立面,它無法坐視秦國東擴,一直謀求保持秦趙之間的緩衝地帶,接收上黨只是其中一步罷了。在長平之戰前11年(公元前273年),趙國就和魏國站在了一起,希望阻止住秦軍東進的腳步。後者當時正是秦軍東征的主要物件,昭襄王希望一鼓作氣滅掉韓魏兩國,直接控制富饒的中原地區,把秦國在黃河中下游的許多飛地連成一片。

    但這樣一來,趙國都城邯鄲的正南方,就會出現大量秦軍,山西丘陵的屏障作用將不復存在。由於矛盾無法調和,秦軍和趙魏聯軍爆發了爭奪黃河中游控制權的華陽之戰,此戰趙魏聯軍損失15萬人,2萬趙軍俘虜被沉在黃河,標誌著秦趙徹底撕破臉,就算趙國苟安一時不接受上黨,也逃不掉秦軍的清算戰爭。

    華陽之戰的另一個後果是秦軍控制了魏國的南陽地區,這個南陽並不是今天的河南南陽盆地,而是河南省位於黃河以北的地區,也就是上圖黃色區域,秦國在長平之戰前控制的緊鄰趙國的飛地,也就是說華陽之戰已經讓趙國處於十分不利的境地,它想逃脫戰爭是不可能的,與其等到秦軍進入本土,還不如在長平決戰。

  • 11 # 蟻史為諫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統一天下意義重大。因為從五國伐齊以後就只有趙國在軍事上能與秦國相抗衡,趙國成為秦統一六國道路上的最大絆腳石。

    趙國與秦國早晚必有一戰,所以趙國接收上黨郡是正確的選擇,直面敵人比一味退縮更讓人敬佩。

    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秦國統一天下進入倒計時。

    秦國從商鞅變法中脫穎而出,躋身戰國第一梯隊。

    張儀破壞了蘇秦的合眾策略,利用並忽悠了楚懷王,天下合眾之事基本破滅。

    遠交近攻策略使秦國領土不斷擴大。

    呂不韋多次出兵韓魏,同樣獲得了大量土地。

    後期的王翦、白起更是戰無不勝;他們帶領著秦國的軍隊攻城略地。

    二,牆頭草引發戰國最慘烈的戰爭。

    南韓雖然也被稱為戰國七雄之一,卻是七雄中最弱的;他的生存之道就是東倒西歪,誰強聽誰的。

    戰國初期南韓一直是魏國的跟班,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了100多年;是當是最有希望統一六國的諸侯。可是魏國留不住人才又被齊國和秦國打壓,終於一蹶不振。

    於是後期的南韓為了生存不得不聽秦國的安排,但是他有不甘心就此沒落;總是時不時的反抗一下。

    直到秦國將南韓都城與上黨郡一分為二時,南韓君主只能選擇棄車保帥。

    上黨郡守卻不願意就此歸順秦國,於是私自將上黨獻給了趙國。

    三,接收上黨只是提前觸使秦趙決戰。

    正常軌跡應該是在秦軍的鐵蹄之下韓、魏很快被滅,接著秦國再回過頭來收拾趙國。

    可是由於上黨郡的事情,秦國煮熟的鴨子被趙國吃了、種好的桃子被趙國摘了;這就給秦國收拾趙國提供一個絕佳的藉口。

    於是乎長平之戰秦國並不是走走過場,拿回上黨郡就了事。秦國需要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甚至在白起的計劃中是一鼓作氣消滅趙國的。

    既然早晚必有一站又何必害怕被秦國攻打呢?只是當時趙國的君臣都沒有做好與秦國決戰的準備,他們只想要佔便宜而已。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哪有那麼多便宜可佔;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趙王更是sha的可以,居然換下了老將廉頗。

    結局是秦軍全力以赴終於獲勝,他們滅了趙國45萬有生力量,從此成為諸侯中唯一一個超級強國。

  • 12 # 博物館的狐狸

    不接收上黨的話,那麼趙國就是等死了。

    從上黨的位置和地形來看,趙國是必須爭奪的,絕對不能讓秦國奪取。

    上黨郡是太行山南部的一塊臺地,距離趙國首都邯鄲已經很近了。原本,邯鄲在西部有魏國和南韓地盤作為緩衝,相對安全。但是秦軍一旦佔據上黨,就等於直接將邯鄲暴露在秦軍面前。而且上黨居高臨下,邯鄲的防守將十分困難。

    此外,邯鄲以南的河內郡一直是秦國佔據的,而且是一塊飛地。在從前,河內郡作為飛地,秦國中央動員很難,對趙國威脅不大。但是上黨郡被秦國佔領後,河內郡就會與秦國本土連成一片,對邯鄲形成了三面夾擊,威脅就立刻增大了。

    因此,趙國對上黨是志在必得。得到上黨,不僅能對首都邯鄲起到屏障作用,而且還能夠隔斷秦國河內郡,避免秦國進一步伸入東方。

    所以說,所謂“趙國爭上黨是自取滅亡”純屬綏靖主義思想。在戰國時代,不進取就是滅亡。

    事實上,信陵君在邯鄲大敗秦軍後,趙國一度重奪上黨和晉陽的大片地區,幾乎實現戰略上的翻盤。秦國在多年後,才能重新威脅到趙國首都,這恰恰體現了上黨郡的重要性。

  • 13 # 思淵默言

    首先,我們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不能以長平之戰的失敗作為不該接受上黨地區的理由,因為我們不能以結果論。因為如果我們以長平之戰作為不該接受的理由,意思就是:趙國不能和秦開戰,一戰必敗,所以不能接受,引火上身。但實際上,趙國是可以與秦國一戰的。我們應該從接受上黨這個事件發生的時候,秦趙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上黨地區的戰略需求以及導致秦趙開戰的戰略目標,三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看長平之戰爆發前,秦趙兩國的實力。古代戰爭,一是看糧食儲備,二是看軍隊素質,三是看統帥能力。糧食儲備自然是秦國佔優,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獎勵耕種,重視戰鬥。從糧食供給能力來說,天下無可以出其右。但趙國和秦國的差距並沒有大到足以影響戰爭的程度,因為趙國是以逸待勞,秦軍是勞師遠征,糧食供給方面可能反倒是趙國佔優。第二是軍隊素質,這同樣是相差無幾的,一邊是商鞅變法,虎狼之師,另一邊是長期和邊地匈奴作戰,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軍,秦趙兩軍無疑是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兩大軍事力量。再看統帥能力,白起廉頗誰強誰弱?這可不好說,范雎,藺相如誰的執政能力強?這也不好說。

    所以,我們從這三點看來,當時全天下,趙國是唯一可以1對1和秦國掰手腕的國家,只是略佔下風,接受上黨地區即使會引火上身,但就未必會戰敗,所以為什麼不能接受呢?

    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上黨地區的戰略地位。我們從上面的圖可以看出,上黨地區是秦趙之間重要的緩衝地區,誰拿到上黨,誰就可以戰略上佔據主動,更重要的是,南韓夾在兩個強國之中,誰佔據上黨,誰就能夠更好的控制南韓的立場。從心理上說,南韓也更希望被趙國控制。再者說,我們在上一段說過了,趙國是當時天下唯一能夠和秦國爭雄的國家,齊國,魏國,楚國這些曾經的超級強國早就已經日暮西山了。只有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甚至還有主動對秦國發動滅國級別戰爭的想法。既然雙方是相持日久,是爭霸雙方,上黨地區的戰略意義又如此重要,難道趙國要眼睜睜的放棄上黨地區,讓秦軍大跨一步進入趙國腹地嗎?

    最後再看我提出的最後一點,雙方的戰略目的問題。很多人一直以來都把長平之戰的失敗看成趙國曆史上的大禍,而招來這場禍的就是接受上黨。這個觀點有兩個極大的錯誤:第一,長平之戰確實是接受上黨導致的,但是長平之戰趙國是有能力,也有機會戰勝秦國的,至少可以保證雙方不勝不敗,怎麼能把失敗歸結為戰爭的開端呢?難道因為糧草問題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就要怪罪諸葛亮發動北伐?如果不北伐就不會失敗,如果不接受上黨就不會長平戰敗,能這樣說嗎?當然不能!秦趙之間戰略目的已經衝突,一場大戰必不可免,上黨只不過提供一個導火索而已。我們說過,雙方都是有能力統一天下的,而秦國多年的戰略目的就是兩個字:東進!兵出函谷關一直是秦國幾代君王的畢生夢想,這裡的兵出並不是指出去打仗,而是指在函谷關外,秦軍擁有自己戰略進攻的支點,後來這個支點出現了,就是東郡,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而趙國則是和南韓和魏國的戰略一致,他們三個國家和秦國接壤,直面兵鋒。只有抑制住秦軍東進,才能保住自己的國家,所以南韓上黨郡守拼了命也要把上黨交到趙國手上,除去不想成為秦國的子民以外,就是這個原因了。所以雙方的戰略方針已經發生了極大的矛盾,已經是圖窮匕見了,大戰一觸即發,上黨地區不管接不接受,大戰都會爆發,那為什麼趙國不接受上黨地區呢?即使一讓再讓,趙國近幾年也一定會和秦軍發生正面大規模的戰略決戰。

    說了幾點,講出了我心中的的答案,至於其他觀點,大家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14 # 史墨千秋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以趙軍慘敗為結局,也正是這場戰爭使得強盛的趙國就此沒落。

    因而很多人就長平之戰一事,發表過很多言論,大家都在指責趙國不該接受上黨郡,也正是你趙國接受了上黨郡,最後使得你一下子損失了45萬人,這是很多人的觀點。那麼趙國到底該不該接受上黨郡呢?趕緊來看看小墨的觀點吧!

    接受上黨郡本沒有錯!

    其實趙國不費一兵一卒,白白得到一個郡、十七個縣,是應該要的。

    接受上黨郡原本並沒有錯,我們不能因為趙國接受上黨郡以後引發了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爆發後使得趙國喪失了四十五萬生力軍,從而倒退過去說是趙國因為接受上黨郡,才導致趙國四十五萬人死亡,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

    在趙惠文王時期,“澠池之會”這一事件就證明了,趙國與秦國兩強的局面已經形成。

    可是秦趙兩強並存的局面,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的。所以秦國與趙國之間,必然有一場大戰、惡戰、生死決戰,這是根本無法改變的現實,只是戰爭的時間、戰爭的地點不同罷了。因而趙國接受上黨郡,就僅僅只是戰爭的導火索而已,就算趙國不接受上黨郡,趙國還是避免不了與秦國開戰的這一結局。

    因而我們所看到的這個結果,實則不是因為趙國接受上黨郡,這個原因造成的。這就說明趙國接受上黨郡本身並沒有錯,那麼趙國錯在了什麼地方,導致趙國慘敗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

    趙國慘敗的原因:首先趙國的準備不到位

    在趙國與秦國的長平之戰中,趙國初戰失利後,趙孝成王就想跟秦國求和。這一點就已經表明了,趙國在心理上沒有做出打大仗、打惡仗的思想準備。沒有打仗的思想準備,又如何能打贏這場戰鬥呢?

    其次是臨陣易將

    戰爭準備中最重要的是擇將,然而趙孝成王卻臨陣易將,棄掉了廉頗選擇了趙括。

    廉頗雖然初戰失利,但是廉頗的戰術卻拖了秦國三年,若是再拖三年,秦國能不能拖得起?答案肯定是拖不起的。廉頗打的是消耗戰,趙國雖然損失很大,秦國損失同樣大。最慘的結局就是兩國都拖垮,這樣的結局頂多是同歸於盡而不是一強一弱,因而廉頗的辦法是可取的。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秦國為什麼要對趙國使用反間計?那就是因為廉頗的戰術實在是讓秦國既頭疼又無奈,只好借趙孝成王之手拿掉廉頗,這說明秦國害怕廉頗。

    所以,趙孝成王在擇將的問題上犯了致命的錯誤。

    再次是趙國底氣不足

    趙國底氣不足的原因是國內農業基礎薄弱

    秦國強盛的原因是來自商鞅變法,而商鞅變法非常注重富農,因而秦國的農業很發達,再加上鄭國渠的修建,使得秦國擁有著源源不斷的軍糧保障。

    趙國強盛的原因是源於胡服騎射,趙國的改革是增強了軍事力量而沒有解決農業問題,因而趙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農業基礎薄弱。仗打了三年,到了最後趙國出現了軍糧斷供的局面,軍糧都沒了,這仗肯定打不贏。

    收筆: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失敗是必然的,秦國的勝利也是必然的。

    長平之戰從戰爭開始趙國的種種表現,就已經註定了趙國戰敗的結局,這種結局跟趙國接不接受上黨郡其實並沒有關係。

    就算趙國不接受上黨郡,沒有爆發長平之戰,那也會有其他戰役爆發。秦、趙之間的兩強局面不可能永久的維持下去,因而接受上黨郡並沒有錯,錯就錯在趙國落後的農業與趙孝成王身上。

  • 15 # wangchengzhia

    不該接受上黨之地。上黨之地是燙手山芋,趙不可貪此利益,而將自己置於炭上。

    當此之時,秦最強大,而上黨之地,乃其所必爭也。此地本屬韓,韓知其不保,而獻於趙,是移禍於趙也。趙弱而秦強,趙應拒收此地以自保。而屯重兵塞滏口之陘,而取坐山觀虎鬥之勢。

    而貪此十幾城,則勢必使趙與秦過早地決戰,這於趙顯然是不利的,豈有勝算乎?

    而若不收此地,趙還有較大的迴旋餘地,憑太行之險,可以進行戰略上的防禦。

    總之,貪圖小利而與強秦過早地進行決戰是不利的。事實上,長平之戰加速了趙國之覆亡,加速了秦的吞併程序。因此,趙國不應取上黨之地,而避免過早地與秦決戰或許是有利的。

  • 16 # 西餐劉顯琨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趙國應該接收上黨郡地區。

    因為秦趙兩國就是兩隻猛虎,一山必然不容二虎,兩國早晚有一場惡戰。

    而上黨郡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上黨"的意思,就是高處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

    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

    秦國虎狼之師一旦奪得上黨郡,那麼就可揮師東進,逐鹿中原。而趙國接收上黨郡,可以依靠地勢,扼守關隘,等於卡住了秦國東出之咽喉。

    這樣趙國就可以在戰略上穩住秦國,有效阻止秦國東出之步伐,給自己爭取發展的時間與空間,等到時間成熟,再進行戰略決戰。

    很顯然,趙人接受上黨郡,必然會快速的與強大的秦國交惡,趙國白撿一塊肥肉,是秦國不可接受的。

    但是如果趙國堅持廉頗之戰術,堅守不出,以待時變,伺機決戰。這樣趙國其實就可以和秦國五五開,極大的提升趙國獲勝的機率。

    但是可能真是天意難違,這場關乎兩國國運,甚至直接影響後世歷史走向的戰略決戰,在趙王一套“迷之操作”後,以趙國的慘敗告終。

  • 17 # 寒楓140186093

    趙國肯定不能接受上黨地區理由如下

    第一,上黨郡的原所有權人是南韓,秦國與南韓簽訂戰後條約,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後,秦國就具有了合法的所有權。

    第二,上黨郡守馮婷只是上黨郡的管理者,並非所有人,割讓上黨郡的條約簽訂後,他的職責是完成土地交接後,回南韓述職覆命,等待新的工作安排,但顯然馮婷是個不稱職的郡守。

    第三,馮婷如果不願意在秦國統治下生活,也不願意回南韓,他可以去趙國申請政治避難,但是他無權把自己管理的上黨郡獻給趙國。

    第四,作為趙國,有權接受馮亭等一切不願意回南韓,也不願意在秦國統治下生活的人的避難申請,但是,趙國沒有任何接受上黨郡的合法理由。認為趙國有權利接受上黨郡的,就像認為假如中國某省省長叛逃美國的話,是否意味著該省就成為了美國領土一樣荒誕。

    第四,長平之戰始終,南韓都沒有站在趙國一邊,說明趙國以接受馮亭為由,派兵進入上黨郡,不僅僅是侵犯了已經屬於秦國的領土,其挑戰的還有南韓對對自己土地的處分權。

    綜上所述,也就是說,尚未完成戰爭準備趙國,為眼前利益所誘惑,悍然對秦韓兩國簽訂的合法條約進行武力干涉,派兵入侵秦國領土,實屬對聯合國憲章的粗暴無理踐踏,秦國出兵攻擊趙國,奪回領土,完全是正當合理的自衛,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這場戰爭從一開始,趙國就處於不利的境地也正是於此。

  • 18 # 談秦說漢

    首先說明,趙國接受上黨地區的決定是正確的。“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也就是說,上黨是一塊戰略高地,佔有上黨,就可以俯視整個黃河以北地區。趙國接受了上黨地區,就等於有了西南面的屏障,可惜的是,得到後並沒能力得守住。

    “三家分晉”之後,上黨的大部分土地被魏文侯的“魏武卒”啃下來了,後來秦軍多次渡過黃河與魏國死磕,魏國就慢慢放棄了西部土地,重心東移。因此上黨又被南韓拿下,成為南韓黃河以北的飛地。但就地理位置而言,南韓不利於防守上黨

    上黨的西面是大嶽山與中條山,大嶽山以西是汾水,汾水以外是黃河,所以上黨的西線比較安全,沒有軍事壓力;上黨的東面是一條很長的大行山山脈,魏、趙兩國毗鄰,均被隔於大行山以外,也相對比較安全。

    上黨的南面是王屋山,與南韓的都城新鄭隔河對望。黃河自北下南,從中條山腳下折向王屋山,向東遠去。這裡的黃河水面相對平緩,最適合渡河,因此有多個古渡口。上黨的北面,與趙國的長平搭界。反倒這裡的山不算太高,趙國的兵力往上黨投送,比秦國、魏國、南韓都更加便利

    秦軍東出函谷關,渡過黃河,取道中條山與王屋山,就可以直插上黨,然後居高臨下,威脅到整個河北之地,邯鄲就在秦軍的眼皮底下。因此,上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國與趙國都想得到,現在南韓的郡守馮亭主動送上門,當然要接受。

    但趙國得到上黨之後,並未像馮亭所想象的由趙國派軍協防上黨,而只是陳兵在與上黨交界的趙境、長平。秦軍兵出函谷,渡過黃河,從中條山與王屋山進去,佔領了南韓的野王,切斷了南韓新鄭與上黨的聯絡。卻發現只得到上黨十七個空城。

    按照既定計劃,秦軍立即直逼趙境,引發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四十五萬士兵被屠,進而圍攻邯鄲。趙國朝野震驚,後得魏國的信陵君 “竊符救趙”,方解邯鄲之圍。趙國貪圖南韓的上黨而不消化,反倒帶來“國本”之傷,錯在哪裡呢

    是趙軍的戰略出了問題,馮亭獻上黨十七城邑之後,趙軍應該馬上派軍進入上黨協防,而不是陳兵在趙境的長平。軍隊放在長平有什麼用呢?是等秦軍佔領上黨之後再作戰呢,還是軍事震懾,讓秦軍不敢佔有上黨呢?所以這純屬於判斷決策錯誤。

    趙軍協防上黨,以重兵驅逐已佔領野王的秦軍,然後再重兵扼守中條山與王屋山之間的黃河沿線,讓秦軍過不了河。只要秦軍不能渡過黃河,上黨就絕對安全。很不理解,趙軍為何沒有這樣做?

    只要上黨地區安全,秦軍在沒有佔領南韓、魏國之前,就無法從南面出兵伐趙。因此,接收上黨地區的決定是正確的,但趙國放著大好的黃河天險不利用,反而陳兵於長平設防,看來廉頗的戰略方案也不完美呀。

    2020/9/30

  • 19 # 世界人文通史

    無論有沒有上黨郡,秦國、趙國之間都必有一場大決戰。不過,我還是覺得趙國不應該接受上黨郡,而是應該集中力量整兵備戰,不應該提前與秦國發生衝突。

    由於“公仲連變法”和“胡服騎射”改革的碩果尚存,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還有能力單獨對抗秦國進攻的軍事國家,因為齊國、魏國、楚國等列強均已衰落,而南韓、燕國本來就是弱國。

    公元前262年,秦軍東出,攻擊南韓的野王地區。野王地區被切斷後,南韓的上黨郡與南韓本土也將失去聯絡。

    南韓弱小,無法控制上黨郡的土地,於是向秦國請求割讓上黨郡換取和平。秦華人答應了這件事,可是上黨郡的太守馮亭私自拒絕向秦國軍隊投降,反而派人到北邊的趙國請求援軍。

    當時在位的是趙孝成王,他的祖父就是發動“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而他的父親是“將相和”時期的趙惠文王。這位趙孝成王貪圖南韓上黨郡的17座城池,但又懼怕秦國的進攻,因此在邯鄲與群臣商量此事。

    趙國的群臣大多支援這件事,只有平陽君趙豹眼光毒辣。趙豹認為:不該接受上黨郡,應該積極防禦。秦國發動10多萬的大軍來攻打南韓,現在就快要得到上黨郡了,怎麼會甘心空手將地盤讓給趙國?馮亭把上黨郡送給趙國,實際上是將禍水東引給我們,居心不良!

    想要貪便宜的趙孝成王沒有采納趙豹的意見,他認為趙國應該能夠抗住秦國的進攻,於是下令接受上黨郡,捲入秦、韓之爭。

    當時,趙國雖然是軍事強國,但“公仲連變法”與“胡服騎射”的成果加起來其實也不如秦國商鞅變法的效果徹底,而且趙國的農業、經濟都遠不如秦國強大,比秦國還打不起消耗戰。

    趙國高調介入的結果是,非但沒能守住上黨郡,反而還被秦國軍隊一路追殺到長平。趙國一時起貪慾的結果是什麼土地都沒有撈到,反而還將秦、趙兩個大國之間的決戰給提前。

    秦國在取得上黨郡之後,不但沒有退兵的跡象,反而不斷增兵好幾倍,直撲趙軍結營鎮守長平。這下子,趙孝成王慌了,因為他根本沒料到秦國會與趙國決戰,打的就是報仇的旗號。

    趙國上下很顯然沒有做好和秦國進行決戰的準備,而且趙軍在戰場上接連戰敗。

    往日裡橫掃齊國、燕國軍隊的趙軍名將廉頗也主張堅守避戰,避免與秦國的主力對決。可見,趙孝成王當時的一念之差給趙國帶來了多大的危險。

    在上黨郡之爭中,趙國不僅連一片土地都沒有撈到,反而還不得不集結全國主力在長平與秦軍進行決戰,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古人說,不義之財不可取,而趙國貪小便宜的例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長平之戰最終以趙國的失敗而告終,趙軍損失了45萬,而秦軍傷亡了25萬。此後,秦國雖然沒有攻下邯鄲,但是已經擊垮了趙國的國力和士氣。

    可是,秦國有巴、蜀糧倉和關中沃野,而趙國卻沒有這樣的農業基礎,因此元氣大傷。

    隨著秦國的東進,秦、趙的主力對決本來就不可避免,但是趙國完全可以做好準備應付,而不是急急忙忙捲入上黨郡之爭。

    趙國當初不應該接受上黨郡,而是應該積極整兵備戰、囤積糧草,至少需要準備三年時間才能與秦國決戰。

  • 20 # 論史君

    不是應不應該接受的問題,而是趙國必須接受,因為這是一個無解的陽謀。

    上黨地區的得與失,是戰國後期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之一,由此也導致長平之戰的提前到來。這一事件也成了趙國走向衰敗的轉折點,同時也是戰國後期局勢變化的關鍵點。

    關於馮亭獻上黨的來龍去脈,《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有詳細的記載: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擋秦。”因使人報趙。

    這段話的意思是: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南韓的野王地區,野王投降了秦國,前往上黨的道路隨之斷絕。這時上黨的太守馮亭與老百姓商量道:“上黨的道路已經斷絕,南韓必定守不住上黨地區,不如將上黨獻給趙國,趙國若是接受,則秦國就會遷怒於趙國,繼而攻打趙國。趙國一旦被秦國進攻,則必然和南韓聯合,韓趙若是聯合,則可以抵擋秦國。”

    由此可見,馮亭獻上黨主要是為了引秦兵攻打趙國,從而實現韓、趙聯合抗秦,以解上黨之圍。所以,馮亭獻上黨的真正目的是禍水東引,並不是真正要獻上黨於趙。

    但趙國這邊也不全都是傻子,有人一眼就看出了馮亭的陰謀,這個人便是趙國的平原君趙豹。

    《史記•趙世家》載:

    公元前262年,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聽王所以賜吏民。”王大喜。

    但此時平原君趙豹卻說道:“韓氏所以不入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

    但趙孝成王並未聽趙豹的建議,而是接受了上黨地區,進兵接收上黨地區。由此引發的結果是秦趙長平之戰的提前爆發。

    然而,趙豹的建議固然沒問題,但在當時,接不接受上黨已經不是趙國可以選擇的了,而是當時的戰國局勢迫使趙國必須要接受上黨。

    接受上黨的利與弊

    戰國後期的局勢是秦趙兩強並立,而秦國經過兩年的苦戰,已經拿下了野王這個地方,接下來要想進攻趙國,必須經過上黨地區。而此時的上黨已經跟南韓新鄭斷絕,成為了一片飛地。

    此時,就南韓而言,已經不可能再據守上黨地區,已經是必丟之地,南韓有兩個選擇,要麼給秦,要麼給趙。南韓此時能做的只能是在秦趙兩強之間尋找平衡,讓上黨丟失的更有價值,以達到利益最大化。

    那麼,怎樣才能使南韓利益最大化呢?那就是將上黨獻給趙國。正如上文說到,秦國想要進攻趙國,必須經過上黨,而趙國一旦得到上黨地區,就上黨的地理位置而言,整個太行山便成了趙國的天然屏障,讓趙國有險可守。

    但如果趙國不接受上黨的話,那上黨就會輕而易舉地被秦國得到,接下來秦國佔據整個太行山,趙國無險可守,秦國兵鋒便可直指邯鄲。

    所以,對於趙國而言,它有拿上黨的實力,更有拿上黨的必要。拿了上黨,就算秦國想要進攻趙國,它也得費一番精力,而如果不拿上黨的話,趙國無險可守,秦國攻打趙國,便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馮亭獻上黨這一招妙就妙在,以南韓當時的實力,上黨在南韓根本沒有用,反正守也守不住。還不如用一個必失的上黨,將趙國拖下水。當秦趙兩強鬥得兩敗俱傷之時,南韓說不定可以趁機收復上黨也說不定。

    而對趙國來說,它明明知道南韓不懷好意,是想借機把趙國拖下水,但也不得不跳進南韓挖好的坑裡面。對秦國來說,它也明明知道南韓是禍水東引,但也不得不跳進坑裡跟趙國展開決戰。

    因為秦國的目的,它艱苦奮戰兩年,若僅僅只拿下了野王和上黨的部分地區,對秦國而言是非常得不償失的,所以趙國一旦拿下上黨,秦國必然遷怒於趙國。最後的結果就是秦趙兩國的大決戰提前到來。

    獻出上黨對南韓的好處

    馮亭將上黨獻給南韓後,事情的發展跟南韓預料的結果基本一模一樣,趙國拿上黨導致長平之戰的提前到來,結果是秦趙兩強兩敗俱傷,尤其是趙國幾乎遭到了滅頂之災,而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元氣大傷。南韓趁此機會收復了上黨郡。

    南韓雖然收復了上黨郡,但就此時的戰國局勢,秦國雖然已經傷了元氣,但並未傷及根本,用不了幾年,秦國就會緩過來,等待南韓的還是滅亡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什麼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