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歷史的女人

    餘秋雨在上世紀末因為一本書《文化苦旅》大紅大紫,但是這本書的文化含量呢極其低階,他主要是依靠淺薄的抒情來博得了大眾的追捧,但是如果他成名之後能夠好好鑽研學問,寫出有價值的文化隨筆倒也好,但是不然,他一路寫下來,越寫越胡說。對中國文化的剖析除了表面的淺層次的詠歎之外,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文化思考,所以在當時,他的那種情況相當於今天于丹說論語那種心靈雞湯,有人說于丹的雞湯是砒霜。業內人罵餘秋雨就像今天罵于丹一樣,因為他們的胡說對大眾造成了災難性的誤導。本身是一件引導大眾關注歷史文化價值的好事,卻讓他們引到了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而且他們藉著名氣還時候得振振有詞,導致許多不瞭解歷史的讀者對此崇拜的雲裡霧裡。這是非常可怕的一種現象。比如2016年的時候,餘秋雨還在甘肅做演講,說老子活了多少歲,老子的年齡連歷史都沒敢確定,他卻說了個具體資料。另外他還說伊朗沒有古代文明什麼的,然後就有央視記者報道了伊朗的古文明,造成了許多笑話。所以餘秋雨賺足錢後,還為老不尊,到處欺騙,十分不好!

  • 2 # 沒戶口的馬

    那個作家都有人罵,魯迅先生當時罵的人也挺多,有的人罵名人是為了出名,有的是眼紅,有的是敢說到了痛處惱羞成怒,秋雨先生要名有名,要位有位,(當過大學校長)要美人有美人,要錢有錢,象這樣官場,情場,文壇,名利場都春風得意的風雲人物怎能不招文壇混子們罵聲一片。我覺得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霸冷長河》《笛聲何處》《千年一嘆》寫得挺好的。秋雨先生說的沒有皺紋的老奶奶是不真實的,沒有白髮的祖母是可怕的,大家現在看看老黃瓜刷綠漆的老名星就知道說的有多神。中國文藝界有人專靠罵名人吃飯,鳳姐有人罵,張藝謀有人罵,于丹有人罵,賈平凹有人罵,倒是漢奸文人胡蘭成,周作人有人捧。人在江湖飄,那能不挨刀,什麼行當你一出名就有人罵。怕人罵而止步不前才是真傻,就象李雲龍說的;聽拉咕咕叫還不種莊稼了,我們這兒農村人說的更實在:怯鱉還不過河了!

  • 3 # 王風77662802

    讀過《文化苦旅》,說實話,作為散文來討論,自認為寫得很好。臂如《道士塔》,寫中國傳統文化慘遭掠奪,愚蠢道士助兇為虐。再臂如寫三峽神女峰的那一篇等等,如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寫出來嗎?文學藝術不能將人品揉合進去討論,如真那樣的話,文學將不成其為文學了!

  • 4 # 想長成樹的草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實話說來水平還是不錯的,有自己的風格,文筆也好。後期主要是很多人質疑他文章中的很多素材之類的東西不嚴謹,有負於"大家"之名。作為一個普通讀者來說,讀他的文章輕鬆寫意就覺得很好,窮究一下他的錯誤也是有趣的,畢竟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就抨擊到一個大作家。但總體來說,作為文化的傳播者,餘秋雨大部分是合適的。

  • 5 # 東方聽禪

    人的本質還是喜新厭舊,說多了講多了了解明白了就覺得無新鮮東西了,兒女對父母尚且如此,認為生他養他的人很煩,而外人外邊的學說才是真的,悲哀之處恰恰是覺得自己聰明,把真的當假的無用的,把假的當真的當成有用的。

  • 6 # 風雨敲書窗

    曾經,有一位作家說民國之後再無大師,此論有失偏頗,至少,他遺忘了餘秋雨大師。

    2008年9月,“餘秋雨大師工作室”在上海戲劇學院掛牌。對大師的稱謂,餘秋雨教授先是推脫了一番,隨後表態道:“比‘大’字等級更高的是‘老’字,一個人先成‘大人’才能成為‘老人’,那麼,既然我已經做了大半輩子的‘老師’,那就後退一步叫叫‘大師’也可以吧”。在我等凡夫俗子眼裡,大師應該是學界的泰山北斗,受萬眾敬仰。可餘秋雨教授卻輕鬆道來,坦然受之。餘秋雨大師這份舉重若輕的功力實令人刮目相看,高山仰止。

    據說餘秋雨大師著作等身,《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等更是聞名遐邇、風靡一時。

    奈本人資質愚魯且冥頑不靈,素不喜流行之物,所以餘大師的大作卻一本也沒拜讀過。我讀過朱大可的《抹著文化口紅遊蕩在文壇》,我只是覺著,餘大師奔走於世界各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滿眼盡是文化你累不累?

    雖沒讀過餘大師的散文鉅著,但我卻讀過其名篇《含淚勸告請願災民》。僅憑此番勸告,餘大師有了另一稱謂——餘含淚。或許,餘大師家國天下,視點高遠,胸懷博大,但我仍然認為,即使你眼含淚水你也一樣該罵。

  • 7 # 菜農161969560

    那時候讀過不少他的書,當時覺得挺好,後來閱讀多了就忘了他的書,沒有比較就沒有高下之分。現今回顧他的書,就一般的文史、地理普及,相當於快餐,果腹可以,多高的營養談不上,又像極了渾濁的灘水,不清澈且無深度——"苦旅"二字他是不配的。

  • 8 # 徐雲斌WRE

    餘秋雨的文章還是有水平的,對於有的人有不同見解可以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他的褒貶不一都要理解。一個人寫的東西多了,難免有膚淺的,有深奧的,因為人思維是限的。至於其他私生活更不要去過多議論,他終究是一個正常人而已。反過來講,罵他的人寫的作品都十分完美嗎。你想一想,你要是比他的作品好,你會比他紅,讀者的欣賞水平誰也不能忽視。要知道一個站在前沿人容易受傷。

  • 9 # 紅府小生

    剛好最近讀餘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霜冷長河,不論人品看作品,我覺得文化造詣不說頂級也算上流,儘管看多了有些內容略感造作,但有幾人能這麼旁徵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來比較,並用文學形式完美表現。在專門研究學術的人看來不盡嚴謹,但作為文化歷史普及書目不必那麼苛責吧,畢竟不是人人都是史學家,哲學家,畢竟他的作品只是文學作品。很多批評他作品的真的看過嗎?真的不如你麼?比你強就值得學習,而不是毫無根據的駁斥謾罵。

  • 10 # 緣來韓雨玄

    我也算是個文史愛好者,雖然水平不高,但也讀了幾年書。當今文壇有三個作家是我最為喜歡,一個是上海的韓寒,一個是臺灣的林清玄,還有一個就是餘秋雨。可以說,這三位老師的作品我基本上都拜讀過,雖然買的都是盜版,因此,我還給自己起了個筆名,韓雨玄,即這三人的名字各取一字!

    說到餘秋雨,就繞不開文化散文這四個字,他的文化苦旅,還有他後來的山居筆記,千年一嘆等等,其實風格大體相同!他的歷史總是以人為中心,縱觀整個時代背景,在賦予主角一定的自我意識,其實就是他本人的意識,沿著時間線脈絡一點點推進,把整個故事娓娓道來。他更喜歡將主角與其他有著相似氣質的人物聯絡起來,有的是前朝舊人,有的是後代晚生,有的是外國名人。具體參考蘇東坡突圍。

    可是他有時候太執著於這種比較手法,反而落入不倫不類的境地。就像王朔曾經噴的那樣,餘秋雨用德國一人一本道德經來證明老子的偉大。老子的偉大需要用外華人的行為來證實?

    綜上所述,餘秋雨的文章適合開蒙,適合科普,適合鑄就讀者的歷史觀。但是思考不足,內涵欠缺,就像初學的畫家,只知臨摹歷史,卻不勾勒細節!

    但是不管怎麼說,以後的中國文化史應該也是繞不開這個人了吧!至少,我的文章風格基本上是模仿他的!

  • 11 # 城西向南

    對一個作家的評價,既要看作品,還要看作者;既要分析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也要分析作品在文學史中應該有的位置。

    餘秋雨憑藉《文化苦旅》而爆紅自有其原因:1.開創了新的“文化散文”風格。“文化散文”早已有之,胡適、錢鍾書當推大家,然而難以進入普羅大眾的閱讀視野。李建梧、劉白羽等作家的不少散文雖然具有“文化散文”的性質,但其散文中蘊含的“文化”又過於淺直而近於說教。就“文化”(學術性)與“散文”(普及性)結合的深度與廣度而言,《文化苦旅》確實別開生面,具有一定的開創性。

    2.餘秋雨本人既做過教授,也當過院長,久居上海,自“改革開放”以來,其時、其地早得風氣之先,孤明先發亦是情理之中。物質漸豐,精神待振之時,《文化苦旅》破蛹而出,一飛沖天,實在是其人、其地、其時的際遇巧合。

    3.承先賢餘緒接文化復興,餘秋雨攜《文化苦旅》在中國當代文學的轉折點上,自然佔有一席之地。關於這點,陳子善先生《中國當代文學史》裡給予了中肯的評價。

    然而,即使像《文化苦旅》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散文作品,出版不久便受到多方質疑和批評。例如《十萬進士》中“致仕”(退休)誤用為“出仕做官”,這樣一個連高中生都應該具有的文言常識,餘教授卻渾然不知。不知者不為過,問題在於面對批評,餘秋雨一概以“羨慕嫉妒恨”來反駁嘲笑批評者。隨後的《霜冷長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這種情緒的宣洩之作。而《行者無疆》《千年一嘆》等作品,逐漸淡化了《文化苦旅》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學術“文化”,弘揚了《文化苦旅》中無處不在的過度抒情,進入了文人受寵之後常有的撒嬌似的無病呻吟。

    隨著文化的復興與網路的普及,普羅大眾獲取知識,即使是學術知識,也變得極為容易和迅捷。學術知識不再為專家學者所壟斷,任何熟悉網路的普通讀者都可以透過查閱而做出起碼的是非判斷。於是,餘秋雨學術的荒疏就不斷地暴露出來了。這種荒疏主要是治學的不嚴謹和對讀者聽眾的傲慢造成的。因為許多知識只需要稍微查證一下就可以避免的,例如西瓜傳入中土的時間,這樣的問題並不需要繁瑣的考證,漢代詩文、漢代考古早就解決了的,可是作為文化學者的餘秋雨卻屢屢在這些文化常識上出錯,這就不是治學的程度問題,而只可能是他個人治學的態度的問題了。文化學者犯文化常識錯誤,實在是一種反諷。

    隨著餘秋雨名聲的崛起,其利用價值也必然得以提升,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各種利益紛至沓來,餘秋雨也逐漸喪失了一個文化學者應該有的獨立,而淪落成某種需要的附庸、裝飾和工具。從而繼文化塌陷後,又步入了人格的塌陷。所以陳丹青說:自從見到他汶川地震後在綿陽的那一跪,就失掉了對他最後的一點敬意。

    餘秋雨可以作為當代相當一部分文化人的標本來解讀,的確耐人尋味,啟人遐思。

  • 12 # 近貓者喵

    不瞭解這個人,但《文化苦旅》大學時就看過,以大學生的淺薄眼光來看也不過是一個知識面較寬的人的散文隨筆遊記,不管是人文價值還是文學價值都不算高。但是通俗易懂而且涉及面廣,可能造成一種“誰都可以讀的文化書”概念。現在來看的話算是一種當年的“文青裝x必備”吧,遭罵明顯就是被過分抬高,名不副實的結果

  • 13 # 白髮老漢

    罵餘秋的人,要麼根本就沒讀過餘先生的文章,跟著某些人胡說八道。要麼是嫉妒,自己寫不來,又沒有文史情懷,以抹黑別人譁眾取寵。也有一些貌似是文化人的狂徒,胸無點墨,故意巧取名利。

  • 14 # haitun6088

    餘秋雨,中國現代不可忽視、不可多得的大師!

    那些罵過餘秋雨的人,請問你們的文章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嗎?你們的著作在讀者中掀起過近二十年的熱潮嗎?你們的作品引領過某一種文體的流行嗎?你們在社會發展的某個時期起到過中流砥柱的作用嗎?你們對下一代的教育留下過自己傾注心血的語言,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話嗎?

    餘秋雨,用內心去感悟歷史,用情感去觸控文化,用雙腳真真切切的在大地上探尋。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餘秋雨用他的散文和隨筆帶領無數讀者去重觀歷史,重新審視中華文化,讓中國的文化與遠去的歷史有了呼應。至此,在讀者的心目中塵封的歷史有了顏色,對中華文化增加了一份別樣的情感。影響和感動了無數的人,他們中有十幾歲的學生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包括各行業、各領域、各階層的人們,盡顯大師的風範。

    什麼是大師呢?就是能夠聯絡經典與大眾;古代與當代;遙遠與現實,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能夠把文化的傳承有效帶入當代人們心目中,並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人。餘秋雨無愧於大師的稱呼號。

    餘秋雨的著作被多次寫入了中學語文教科書。並著有《文化苦旅》、《行者無疆》、《千年一嘆》、《歷史的迴響》、《流放者的土地》、《莫高窟》、《一個王朝的背影》、《十萬進士》、《遙遠的絕響》等優秀作品。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其境界已經高出一般文化學者。

    餘秋雨用大散文和大隨筆的寫作手法揮灑文采,激揚文字,在歷史和文化中徜徉、探尋,展現給讀者厚重的中國歷史和充滿底蘊的中華文化,滿載著作者的一腔熱情絕塵而去。這種大散文和大隨筆的寫作手法在當時社會引起了極大反響。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的改革開放初見成效。西方社會的文明和繁榮,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高效的生產率令我們目不暇接。在華人如飢似渴、奮發努力地向外國學習時總是感覺一份難以名狀的落寞,難道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沒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嗎?中華文化就沒有值得留戀的地方嗎?恰逢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的時期,餘秋雨用他深邃的思維,探尋歷史的執著和卓越的文章把民眾一心向外的目光和心靈拉了回來,重新審視中國歷史,重新關注中華文化,再一次尋找我們自己。在當時的影響力是不可等閒視之的,其社會意義不同凡響。

    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是我們每個人孜孜以求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和學者紛紛著書立說,但他們大都是從自己成年人或過來人的角度和觀點進行說教和灌輸。是“頭懸樑,錐刺骨嗎”;“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嗎”;還是“有志者事竟成”呢?還是列出長長的中外名著的書單告知他們必須通讀呢?這些不用說對青少年常常不知所云,就是我們做家長的也不得要領。對於懵懵懂懂、不諳世事的少年,以及身體雖已成熟,但心靈世界還停留在少年時期的青年來說,怎麼用他們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去啟發他們的思維和觸動他們的心絃而有效的引起他們的共鳴呢?在這個方面餘秋雨的《青年人的閱讀》堪稱典範。文章淺顯直白地指出了人生的方向在哪裡,道路怎麼走。詳細講述了應該怎樣讀書,什麼是閱讀,闡述了名著與閱讀;生命與閱讀;平庸與閱讀;閱讀與專業;以及青年人熱衷的偶像與閱讀的關係等。文章由淺入深即循循善誘又因勢利導,用年輕人能夠接受的心理和他們聽得懂的語言,通俗地講明瞭一個人間至理:閱讀可以擺脫平庸,人生的秘密盡在閱讀。滿涵著一個大師的肺腑之言和殷切期望。語氣平和而親切,文筆質樸而美麗,既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也沒有拒人千里的冷漠。作者用情之感人,境界之高遠,思維之透徹,見解之獨特深深的感動著我們每一位讀者,若醍醐灌頂,讓人深受啟發。

    單憑這一點就能夠贏得我們對餘秋雨的敬重!

    人心一杆秤。那些不能引起大眾的關注,而又不甘寂寞,企圖用謾罵的方式表現自己的人,招來的只能是世人的冷漠和嘲諷。那些罵過餘秋雨的人,請你們認真看看,你們有其中的一條可以和餘秋雨先生可比嗎?如果都沒有,而只是對某一個歷史時間節點或某個歷史事件把握的更加詳盡,不妨可以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關起門來竊喜~咱比餘秋雨學問高,一個是走出來善意的告知對方哪裡不對。犯不著一言不和就開罵,忘了自己是個文化人,有個一知半解就顯出痞子的原型,只能顯得自己素質不高,文化素養的匱乏。

    大師與聖人的區別:大師是人,肯定有瑕疵和不足,甚至缺點還不少,但不能因此否定一個大師的存在。你們這麼罵餘秋雨,容不得人家絲毫的缺點,拿人家當聖人了。嗨,看來你們不僅邏輯混亂,水平還真的不高,罵人,就是這些文化人沒有文化的表現!

    餘秋雨肯定不是聖人,這一點我都不同意。

  • 15 # 不語三界

    餘秋雨的系列散文反正我是覺得,我以前沒少看,現在又叫孩子多看看,對於提高孩子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至於人品?我不認識他,他不認識我,我上哪知道他的事是真是假。自古文無第一,就沒有和睦的。放暗箭,插冷刀,小事放大,無中生有的事情多了去了,我要都信,我得瘋!

    人云亦云的人最二,你要真調查了,真有證據,你愛咋罵咋罵,你從路邊小攤上買個花邊報紙看點所謂的內幕,就當成標榜自己無所不知的談資,來隨意抹黑一個人,這樣的事不止餘秋雨,太多的人受過這樣的待遇了,真是世風日下了。

  • 16 # 歲月有情樹有年輪

    但凡看過餘秋雨作品的人都能看到人家的成績,儘管有些作品在不同的文集中重複出現,那是編輯的事。好多作家的作品都這樣,包括文章高手董橋的作品。如果誰看過了餘秋雨的《何謂文化》,裡面對一些爭論闡述的非常清楚。我非常喜歡讀餘秋雨大師的作品,從讀了《文化苦旅》之後,我把餘秋雨大師除去論戲曲和喜劇的作品之外的所有作品全部買回來利用一個夏天的時間讀完了。他的好多作品都提到過那些“文人”對他的種種“評論”,我想看過作品的人會知道怎麼回事的。我們是外人,老人家自己的解釋不是更好嗎?

    我希望我們的文人都自尊一點。另外就是如果大家看到我的評論記住我的一句話:我們一定要有話好好說!不要給說話的機會就拉開了打架鬥毆的姿勢。都文人了,一開口就是一副吵架的架勢,滿嘴髒話,氣勢洶洶。真的是讓人匪夷所思。自己覺得出氣解恨,但留下的“痕跡”確實非常的惡劣。望大家共勉!

  • 17 # 王紅葉湘源

    先生的紅和紫,就像流行文化一樣,或者是流行歌曲一樣,或者潮流服裝一樣。他迎合了那個年代。但是先生真正想的是效仿聖人所為,想要成為當代聖人,然而我們的時代是不需要聖人的年代;然而先生對於自然,對於社會的認知,距離聖人還是有點遙遠。

  • 18 # 潮州夢江南

    我買書再貴也從不後悔過,可是十年前買了一本《餘秋雨文集》,至今後悔了十年!買朱光潛、謝冕、王國維、周國平等書讀後卻愛不釋手,視若珍寶。同為二十世紀國內的名教授,區別為何如此不同?呵呵,可憐可嘆!

  • 19 # 疏籬野趣

    當初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確實是文壇的清新空氣,文筆流暢,視角獨特,但到千年一嘆就江郎才盡了,再加上這位好為人師,愛財貪色,沽名釣譽,言必稱盜版書造成他多大的財產損失,處處標榜愛妻,被文壇拋棄也不奇怪。

  • 20 # wx秋之韻

    關於餘秋雨,首先我覺他是一個值得推崇的人。表現在:他的人生之路不簡單,充滿戲劇性。他當過知青在皖南農村插過隊,後來又走進學堂,做了文化人。人生最頂峰的時候,他是當時最年輕的正教授,還當了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後來,他毅然辭去一般人都夢寐以求的行政職務,做一個純淨的文化人,這充分展現了一個超凡脫俗的風骨。具說他曾在文化改制中曾大發一筆橫財,後來常被世人詬病。但這都是體制造成的,誰處在那個位置都會這樣做。餘秋雨被稱為著名學者文化名人,在海內外都享有盛譽,這當然與他的作品是不無關係的, 我看過他的不少文學作品,其文學藝術性不是很高,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的文章或紀述歷史現實,或描繪山川風貌,或呈現風俗人情,並且大多能將個人關於家國、社會、人生等的思考溶進字裡行間,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我看的比較多,大多記錄了他旅歷祖國和世界各地名勝古蹟或歷史文化遺蹟的見聞和感受,以及個人對這些歷史現象、歷史遺蹟的思考,也有賞古論今,針砭時事的意思。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不失為了解世界瞭解歷史拓展視野關照人生的好書。現在,文化界對於餘秋雨的爭議很多,包括他的情感生活。當然出發點不同褒貶也就各異了,但他能這樣的受關注被爭議,這來身就說明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一個人之所以被騙,是因為他貪心”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