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北伐的成功,不是諸葛亮的成功。做為蜀國丞相,他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穩住自己的權利。按照當時的制度,戰爭期間,軍權交給前線指揮官,戰爭結束,軍權馬上要交給皇帝。所以諸葛亮不斷北伐,但每次都點到為止,使得國家始終處於戰爭狀態,所以一直沒有把軍權交給劉禪。諸葛亮死後,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也可以說明他是很恨諸葛亮的。司馬懿也是沾了諸葛亮的光,再加上他的長壽,最終奪了曹家的江山。諸葛亮要是也能活到七十多歲,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 2 # VMAlife維瑪學斌

    長安在當時地位很重要,相當於副首都,且從地圖上看,如佔領長安,魏將喪失關中大部地區,往西北的涼州則不戰歸蜀。如果這樣,魏會舉全國之力與蜀作戰。而蜀當時並不具備能力,只能先佔邊緣地帶壯大自己,而又不至惹魏毛了。

  • 3 # 使用者136343294

    這要看當時的戰略佈局及地理位置對後續發展帶來的做用。第一戰略上長安偏西,能不能把跳板的作用發揮的完美,第二當時的戰略資源、人口,長安是不是豐富,這些是一個戰略家、指揮家、政治家需要考慮的,不去攻打長安諸葛亮也許覺得長安沒有這些價值吧。

  • 4 # 東東歷史

    不是不想佔領啊,是佔領不了啊。諸葛亮一共六次北伐,沒有一次能夠佔領長安的。諸葛亮最初的規劃是想從荊州北伐或者是祁山 + 荊州兩路北伐。關雲長丟了荊州。從此北伐之路就是:路漫漫求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簡述一下諸葛亮六次北伐吧

    三國演義從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開始到第一百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用了14回的篇幅講了諸葛亮的六次北伐,這六次北伐又被稱作六出祁山(其實不是每次都過了祁山)。但是各種緣由導致諸葛亮的六次北伐都已失敗告終。

    第一次北伐

    這次北伐從大的戰略格局上來說,是歷次北伐最好的。一方面與東吳修好,另一方面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採取懷柔政策安撫了蜀國南部。這兩個大招使得蜀國沒了戰略上的威脅。另外,在北伐之前,諸葛亮還有反間計,使曹睿皇帝罷了司馬懿的官,這一招使得諸葛亮去除了最大的對手。諸葛亮可以開始安心的北伐了。

    在一切準備完備,諸葛亮上了一篇千古名篇《出師表》後,開始了浩浩蕩蕩的第一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放棄了魏延提出的出奇兵直取長安的計策。採用穩紮穩打的策略,一切進展順利,魏國節節敗退。在魏國換了幾次主將都無效的時候,毅然啟用了司馬懿。

    司馬懿出山,諸葛亮自然小心應對。結果出了一個大昏招,安排馬謖守街亭。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馬謖失街亭之後,諸葛亮的糧道被斷,腹背受敵。蜀軍只能撤退。第一次北伐失敗。撤退的過程中,有一出精彩的空城計。

    第二次北伐

    這次出征,諸葛亮上了《後出師表》,同樣是千古名篇。這個《後出師表》很多人認為不是出自諸葛亮之手。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後出師表比前出師表的文采弱了很多,而且也沒有前出師表那種大胸懷大格局。這次北伐,剛開始就不利。在進攻陳倉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難啃的主:郝昭。諸葛亮打了二十多天都沒能攻克。陳倉是從蜀地進攻中原最佳路徑,當年劉邦也是這麼幹的。力求速戰速決的諸葛亮,自然消耗不起,在取得幾場小勝之後,蜀軍軍糧用盡,諸葛亮不得不撤退。第二次北伐失敗。

    第三次北伐

    這次北伐剛開始高歌猛進,一切都蠻順利的。蜀國只諸葛亮一個頂用的謀士,諸葛亮類病了,在聽到張苞去世的訊息之後,直接吐血。諸葛亮無法在工作崗位上堅持了。蜀軍悄悄撤退。第三次北伐失敗。

    第四次北伐

    這次最可惜。蜀國連年大熟,軍糧問題解決。諸葛亮的身體也調理好了。進攻也是很順利。還弄死了魏國大帥曹真,曹真在世的時候,曹真可是大帥,司馬懿只是副帥。但是,蜀國出了叛徒,被魏國利用。弄了一出反間計。魏國造謠諸葛亮有不臣之心。後主劉禪急召諸葛亮回川。無奈,諸葛亮只得撤退,回去澄清自己。第四次北伐失敗。

    第五次北伐

    這一次跟第四次的過程差不多。結局也是被自己人害了。蜀國督糧官李嚴因為籌措軍糧不利(其實,諸葛亮此時已在隴搶了人家剛成熟的麥子),就給諸葛亮發訊息,謊稱東吳進兵。諸葛亮被迫撤退,以應付東吳。撤退過程中還殺了魏國大將張郃。第五次北伐失敗。

    第六次北伐

    這是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這一次北伐之前,其實蜀國和魏國的謀士都看的很清楚,大格局上魏國是有利的。司馬懿甚至說:諸葛亮是在憑著自己的智商在逆天而行。估計諸葛亮自己也明白,只是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在出徵之前,諸葛亮特意去祭拜了劉備。

    為了解決運糧麻煩的問題,還造了自動化裝置:木牛流馬。雖然進展順利,還差點燒死司馬懿。無奈諸葛亮的大限已到,五丈原病逝。第六次北伐結束。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無果而終。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對諸葛亮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諸葛亮從謀略上也勝過司馬懿。我覺得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在於:諸葛亮的個人素質與北伐的形式不符。蜀國勞師遠征,務求速勝。但是諸葛一生唯謹慎,偏偏不喜歡冒險,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這恐怕是造成北伐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要知道,蜀國耗不起。

  • 5 # 鵬鵬看視界

    蜀漢在漢中之戰佔領漢中之後,立志以漢中為跳板重新奪回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諸葛亮為了實現自己的諾言,六出岐山。但是幾次都無功而返。那麼都是什麼原因呢?

    一出岐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南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隴南禮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二出岐山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三出岐山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蜀軍撤退。

    四出岐山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五出岐山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可以看出,諸葛亮數次北伐都沒有到過長安,又怎麼去佔領長安呢?其實我覺得當時諸葛亮聽從魏延的建議從子午谷小道抄近路,率領幾千士兵出奇兵,說不定就拿下長安了。後面的鄧艾就偷渡陰平,直抵蜀漢。怪就怪在諸葛亮太謹慎,或者說他對魏延有偏見吧,歷史沒有如果。

  • 6 # 文若聆興

    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想佔領長安,然後以長安為跳板順勢拿下洛陽和許昌,但是這些事不是想想就能完成的,每次他打不到長安就必須撤兵,不是軍中無糧了就是後方出問題了。有一次可以看見勝利的曙光時,馬謖把街亭給丟了,直接導致大部隊有隨時被全殲的風險。蜀道難,北伐長安不是那麼好打的。

  • 7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問得……怎麼說呢,有點像司馬衷的那句話:“老百姓吃不上飯了?他們為啥不吃肉啊?”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啥?文話叫“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大白話就是復興大漢打回長安去!長安是漢朝帝京,是諸葛亮心心念念要光復的地方!如果拿下長安,那諸葛亮就是完成了千秋萬代的功業,估計讓他光復長安後第二天就死他也幹。

    但是問題是!!!長安不是他想光復就光復的下來的啊!

    用邏輯學的語言來解釋,這個問題是這樣的:

    諸葛亮的目的,是佔領長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採取的手段,是北伐。

    你現在問我為什麼不採取佔領長安的手段來完成北伐,這是很明顯的因果倒置啊!

    題主啊,你叫我怎麼說你好啊!

  • 8 # 山色歸讀

    蜀漢相對於三足鼎立的曹魏和東吳其實是最弱小的,特別是夷陵之戰大敗之後更是如此。鑑於蜀漢的國弱民疲,本身資源稟賦和人才短缺,諸葛亮在世時不得不以守為攻,“六出祁山”反覆北伐曹魏。

    甘肅自古稱隴東、隴南、隴西“三隴之地”,隴山即現在所稱“六盤山”。古人自然而然將隴山以東稱為隴東,隴山以西則為隴西或隴右。而今天的隴南市和天水市、甘南的部分地區為隴南。

    從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以諸葛亮先後六次伐魏線路來看,兩次入侵關中,四次攻多隴西,其戰略目標一直鍾情於隴西。

    雖有時兵發關中,然醉翁之意卻在隴西。諸葛亮對曹魏的幾次勝利,也基本上都是在隴西地區取得的。

    從隴西進軍,進可圖隴右諸郡,然後大迂迴進逼長安、關中,讓魏人不敢垂涎漢中,隨時起到對南下魏軍的戰略威懾作用。

    雖說不能立竿見影地攻佔關中,但是可以向西發展不斷蠶食涼州,擴充套件疆土。

    經過諸葛數次征伐,蜀國在涼州地界確實已經拓展了一點地盤,如果可以穩固既得利益,積蓄糧草,為進一步蠶食整個涼州打下基礎。

    如果魏國置隴西於不顧,姜維完全可以在沓中養精蓄銳之後改道歧山,向左大迂迴,從隴西郡向東突然發起進攻,這樣或許可以不知不覺的繞過魏國的重兵防禦,輕而易舉的透過魏軍的重兵防守的關口的後方,揮師一路殺向長安。

    實際上後人反覆責難諸葛亮不納魏延出其不意出子午谷奪取長安的“奇謀”,這個不盡客觀。且不說曹魏完全可以在這條最長的峽谷古道埋設伏兵,讓進谷的蜀軍進退不得,全軍覆沒。

    即便國力弱小蜀漢軍隊僥倖得逞,也不具備一口吃掉關中的條件:假設初戰攻克長安,曹魏必以傾國之兵爭奪。

    關中平原之地,無險可守,必然形成拉鋸戰,雙方兵力懸殊,蜀軍又糧運險遠,難以抗衡。更不用說在關中平原上蜀漢步兵與曹魏騎兵相較處於劣勢這一先天不足了。

    相反,諸葛亮主要思路是從隴西採取穩紮穩打的機會,一步步切斷西涼和關中平原之間的聯絡,然後進軍關中平原。

    由於蜀國的步兵多、善於山地叢林戰,幾次北伐過程也證明了這點。蜀軍在祁山透過山地伏擊、火攻等戰術有效殲滅魏軍的有生力量,如名將張郃在木門道中伏戰死,司馬懿也曾經被困上方谷。

    所以諸葛亮伐魏多走隴西而比較少直接進取長安。

    詳情可參閱拙作:

    姜伯約掌兵之棄守漢中、屯田沓中為哪般?

    https://www.toutiao.com/i6484812035614835213/

  • 9 # 先啟歷史

    每次從成都—西安—太原自駕車,走的是G5國家級高速路。驚奇地發現過秦嶺最後一個隧道出來後就是一馬平川,自駕車半個小時左右就到達西安,曾遙想諸葛丞相當年,率川中子弟兵北伐中原哪能那麼辛苦?

    原來我們現在走的這條高速路,是後世開鑿的捷徑!而當年諸葛亮大軍北伐時,從漢中越秦嶺到長安只有三條道路:一條是斜谷,後有陳倉等多個雄關。一條則是漢中向西北,從祁山隴右再往東,可兵臨渭水。還有一條是子午谷,諸葛亮不敢行的一條險道。

    這三條道路都不是鬧著玩的。第一條斜谷以北,如果遭遇曹魏把關死守,諸葛亮基本一籌莫展。第二條隴右大道則是繞了一大圈,路途遙遠,需步步為營,後勤保障必須到位,曹魏若在祁山紮營拒守,形成對峙蜀漢軍隊就會進退兩難。第三條子午谷就不提了,因為根本就沒能涉足。

    雖然諸葛亮在多個戰役略有小勝或幾近成功,但基本大勢卻難以改變,天時地利無情地粉碎了我史上最傑出的丞相的長安夢!這是千年之嘆。如今,每當我自駕車行進此地,仍對諸葛丞相執著的精神報以深深的敬意。

  • 10 # 物語左右

    1、當時蜀國的實力不夠,蜀國是當時三國中實力最小的國家,加上劉備因為張飛關羽兩個兄弟的死,心裡痛苦崩潰,而去討伐吳國,討伐吳國不僅沒有勝利,更是慘敗,敗掉了蜀國不少家底,這時候諸葛亮北伐長安的力量是不夠的,只能蟄伏,積累實力,以備再戰。

    2、不願意佔領長安。長安距離蜀國太遠,且長安的利用價值不大,要想得到長安百姓的支援也不容易,不如放棄,這樣也得到了人心,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不用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 11 # 傑夫視點

    說簡單點,不是諸葛亮不想佔領長安,實在是沒能力打到長安去!諸葛亮演義上是六出祁山,七伐中原,但歷史上諸葛亮從祁山打出去實際只有兩次,且不管歷史還是小說,我們還是先看看實際的情況吧!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想法,是佔有荊州和益州後,由荊州和漢中分別出兵北伐,但是因為關羽被東吳偷襲,失去荊州的緣故,所以在諸葛亮要想北伐,就只能從益州往上打。漢中這個地對於曹魏可能屬於雞肋,但是對於蜀漢而言,就成為了北伐的大本營。從這個圖就能看出來,如果蜀漢要打到長安去,實際上可以選擇的路不多,而這些路,除了子午道,諸葛亮基本都嘗試了!

    比如第一次北伐,從漢中出發,打下天水,直逼街亭,另一路由趙雲鄧芝在斜谷和曹魏對峙,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想法,由馬謖打下街亭,然後在逼近陳倉,兩軍回合,形式是極好的!可惜馬謖失了街亭,戰略失敗,只能撤退,攜隴右三郡人口返回漢中。

    那不走街亭,直接打陳倉呢?也是一個辦法,所以第二次諸葛亮就從陳倉道打出去,到了散關包圍陳倉,打到最後沒糧了,也只能返回漢中。至於第三次北伐,更像是佔一些地盤,打下了武都和陰平,不過也就這樣了,打不下陳倉,就別想去長安。然後再是曹魏反攻,張郃走子午道,曹真走斜谷,反正兩邊打來打去就這麼幾條路,諸葛亮在漢中旁邊的一個小城城固駐軍防守,結果下大雨,曹軍退去。

    然後諸葛亮覺得其他幾條路又難走又不好進攻,還是從天水大路進攻比較好,所以又去打祁山,這次形式和第一次一樣,其實是挺好的,和司馬懿幾次交鋒都獲得勝利,但是糧草又出問題了,這次是李嚴的鍋,最後諸葛亮沒有糧草又只能撤軍,這次連陳倉的影子都沒看到,只不過最後設計殺了張郃,也算有所得。

    最後一次,諸葛亮走的是斜谷道,到的五丈原,和司馬懿對峙,只不過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蜀漢也只能撤軍!

    從諸葛亮多次北伐來看,其實長安都是諸葛亮的最終目標。只要蜀漢佔據了漢中,曹魏想要打進來是很難的,包括諸葛亮死後,曹魏幾次南下,在漢中都被擋了回去。所以有了漢中,諸葛亮只要經濟和軍事實力足夠,就可以考慮北伐。但是從漢中到長安的路就這麼幾條,堂堂正正從長道打過去是可以的,那是拼硬實力。其他幾條道都是易守難攻,但無論如何都要打下陳倉,才可以直面長安。

    諸葛亮幾次北伐連陳倉都沒打下來,最接近的一次暗度陳倉,傳說打下來又被打了回去,也是沒辦法。如果從斜道出去,曹魏只要派出一支軍隊就能防守,所以斜道一般都是用於疑兵,而非正式的進攻方向。

    此外,子午道一支沒有什麼魏兵駐守,所以魏延才考慮出奇兵從子午道殺出,這樣就可以直接攻打長安,但是諸葛亮用兵謹慎。而且思考一下,哪怕魏延從子午道殺了出去,到了長安城下難道就可以打下長安了麼?連魏延都說給他五千兵,到了長安城下和諸葛亮回合,大事可成。但是諸葛亮要是從陳倉道或者長道出兵,那要多久才能到達長安?在司馬懿的部署下,陳倉就能打得下來?那個時候極大可能是和魏軍對峙,搞不好魏延和五千人馬還要折在長安城下!所以諸葛亮的顧慮是有道理的!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北伐中,的確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法打下長安,甚至接近長安都不行,而不是他不想佔領長安!

  • 12 # 孤獨的人209381559

    疲憊而貧窮的蜀漢,會有能力佔領長安嗎?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說:“方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就是說,三國中蜀漢的實力最弱,已經到了存亡繫於一瞬之間的地步了。魏吳之間可以作出妥協,吳蜀之間可以作出妥協,但魏蜀之間不可能作出妥協。自蜀漢誕生的那一天起,他與曹魏就已經是勢不兩立、水火不容了。但蜀漢佔據的地方,除成都平原外,均是地瘠民貧,不像魏吳,擁有富庶的膏腴之地。貧窮的蜀漢,除了蜀錦這個拿得出的拳頭產品,行銷魏吳,以獲得苟延殘喘的資金外,少有能夠固國安邦的其他實物。而魏蜀本來就是勢不兩立的政權,蜀若不攻魏,魏就要攻蜀。諸葛亮就是深知魏蜀勢不兩立,魏強蜀弱的實際情況,抱著“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以精衛填海之勢,向強大的曹魏發起主動出去,以攻為守,延續蜀漢的性命。後續的姜維,也是採取這種以攻為守的戰略,向曹魏發起主動進攻,在諸葛亮死後,又為蜀漢續命二十九年。但先天不足的蜀漢,在曹魏的全面優勢碾壓下,終歸滅亡,敲響了三國時代終結的喪鐘。

  • 13 # 五味社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用兵過於謹慎,一生不肯冒險。陳壽這樣評價諸葛亮: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說明諸葛亮內政大於軍事,軍事大於奇謀,由此可見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的那樣料事如神,足智多謀。

    諸葛亮北伐之路是“從漢中出發,往西攻打祁山,即甘肅的隴右地區”。而對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卻是全盤否定。諸葛亮認為攻打祁山,因為道路平坦,可以穩紮穩打。

    對於諸葛亮和魏延的北伐方略,後人對此有著極大興趣,也是評價不一。支援魏延的人認為,如果諸葛亮採用的話,就可以一舉攻克長安,整個戰略形勢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反對的人認為此計太過冒險。

    但戰爭有時候可以取勝的決定因素,與冒險有著極大關聯。比如楚漢相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三國後期,鄧艾偷渡陰平,繞開劍閣天險,鄧艾此舉比魏延要冒險數百倍。

  • 1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夷陵之戰後,三國對峙的局面已經形成,且是以北強南弱的形勢存在的。

    北方的曹魏強大,不僅僅強在突騎縱橫天下,而是強在經濟。曹操在青州擊敗黃巾軍,收得精壯組成“青州兵”,成為其發跡的本錢。然後,將百萬之眾的黃巾軍家屬,分別給予農具騾馬,令其耕種無主之地,實行“民屯”,設立了典農校尉和典農都尉進行管理,租稅十有五六,雖說比起漢朝的三十稅一高的多,然而多年離亂,民眾能有安定的生活已經是奢望,所以民眾也都樂於接受。除了這些之外,曹操還設定了軍屯,所得穀物就地徵為軍糧。

    這是一個足以改變中國歷史的戰略舉措,奠定了曹魏實力版圖,同時養活了遠多於蜀漢和東吳的人口,為三國統一打下了基礎。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還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徠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這一系列措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軍糧問題,也使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使瀕於崩潰的經濟得到了發展。

    隨著曹操勢力的伸展,在公元211年前後,山西、關中地區也被曹操佔據。夏侯淵就是在關中之役中異軍突起,表現突出,被曹操倚為重臣。曹操在經過20多年戰火摧殘的破敗的關中地區也實行了“民屯”、“軍屯”,逐漸恢復了經濟,收服了人心,使得關中成為曹魏的核心區之一。

    劉備往奪漢中,夏侯淵被殺,曹操來救不及,只好退出漢中,在關中一線佈防。曹操是軍事行家,他走時把漢中百姓遷空,在漢中與關中相接的地方,設定了很多軍鎮駐守,經過多年的完善和發展,形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即是以以關中平原為依託,輻射至漢中邊緣,扼守重要隘口,機動防禦的方針。

    漢中往關中,道路崎嶇難行,大軍不得透過,只能透過山間的峽谷。峽谷行軍,極易遭受伏擊。即使僥倖透過,輜重部隊接應也是難事。從漢中往徵關中,有5條道,分別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還有一個是更加迂迴繞遠的祁山道。

    (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示意圖)

    (祁山道:戰略大迂迴)

    諸葛亮不管從哪個峽谷進軍都不可避免要聲東擊西,虛虛實實,然而諸葛亮再怎麼智計無雙,他解決不了軍隊的輜重糧草的運輸問題。

    韓信在400年前從漢中出發,一個月底定關中平原的軍事奇蹟,主要原因在於當時關中有很多漢水之流可以運兵運糧。公元前186年,武都地震發生後,漢中的很多水系被堵塞,沒有辦法通航。靠著人力、畜力往前線千里饋糧,耗費不可勝計,給蜀漢朝廷帶來了極大的財政壓力,以致於諸葛亮在世時就有了反戰派。所以諸葛亮幾齣祁山,皆因糧草耗盡而不得不退兵。

    相形之下,魏軍以逸待勞,在幾個谷口,伏下重兵,就可以輕鬆應對。司馬懿沒糧了,曹睿即刻從長安發糧,那都是幾十萬石起送的。曹魏家底厚!給了司馬懿從容打對峙戰的本錢。

    退一萬步講,即便諸葛亮過了漢中群山這一關,兵鋒前出到關中平原,就一定能佔領長安嗎?

    未必,甚至可以說極為兇險。

    諸葛亮所帶軍兵,最多時眾不過10萬,已是蜀漢舉國之兵。糧草輜重轉運,已經到了徵發婦女的地步,如此勞師動眾,蜀漢誰來種莊稼?所以諸葛亮就定了輪休制,三個月輪換。而曹魏就地屯田,關中軍隊人數長期維持在15萬以上。

    諸葛亮軍隊以步兵居多,在平原上,難以抵禦魏軍騎兵的突擊,須得憑城固守。即使諸葛亮的步兵戰力超群,成功佔領了長安,曹魏東方集團必然會傾力來奪。洛陽近在潼關附近,是曹魏首都,曹魏徵發30萬大軍往奪長安,在淮南還能留下10萬人駐守。

    所以,諸葛亮兵鋒前出長安,無論進退,都是死局,歸根結底在於蜀漢的根基太弱。關羽敗掉了三分之一,夷陵一把火燒掉了三分之一,剩下來的三分之一,就是諸葛亮帶的這點人馬了——所以諸葛亮寫《出師表》時,心裡的悲苦有誰可知?

    (關羽敗走麥城被擒)

    諸葛亮的真正的打算,應該是最不可能的祁山道,其核心目標是佔據隴南和隴西地區,佔據隴山(六盤山),居高臨下,與漢中群山連成一體,以此為根據地,進退有餘,遮斷曹魏伸向涼州地區的勢力,蠶食曹魏的關中地區,從西北方向對曹魏的保持戰略壓力,從而減輕漢中的軍事壓力,然後發展生產,等待天時。

    任何與曹魏提前進行國運賭博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比如魏延的子午道奇謀。

    北讓曹魏佔天時,東讓孫權佔地利,這兩條,曹魏和孫權都已經佔完了。輪到了蜀漢的人和,卻已是益州疲弊了。

    曹魏在北方經營多年,漢末天下動亂,人心思安,諸葛亮以克復中原為己任,卻不能代表廣大“民屯”的農民。對他們來說,客軍作戰的蜀漢軍隊是破壞和平的始作俑者。所以諸葛亮時,已經沒有了劉備在江夏時十幾萬百萬扶老攜幼相隨的事,而是諸葛亮強行遷走的三郡百姓。曹魏在北方已得人心,國祚已安,天時已定。

    孫權襲佔荊州,全據長江中下游平原,地險而民附,蜀漢已經不能威脅到他了。地利之名,孫權實有之。

    蜀漢呢?五虎上將紛紛凋零,二代們初上沙場也一一殞命。青黃不接的人才隊伍,讓諸葛亮承受了大量的軍務工作,以致於勞累成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天下三分,已成定局。如司馬懿所說,諸葛亮是再用自己的智商“逆天改命”,終於不能成功。五丈原將星隕落,一代名相諸葛亮撒手人寰——他還是望不見長安。

  • 15 # 勇在心田

    謝邀!諸葛亮多次北伐,卻都沒直取長安。諸葛亮在北伐之時,魏延曾建議兵過子午谷,奇襲長安城,但諸葛亮沒有同意,他認為,當時的長安,就是一個雞肋,如果長安被佔領下來,就打開了進入中原的大門,就會面臨魏國的大軍壓境,而以當時的蜀軍是難以抵擋的。他數次北伐,都選擇了進攻隴右,因為隴右的軍事價值遠遠高於長安,如果打下了隴右,則地理佔優,隴右產寶馬,如果佔據了隴右,則就有了馬匹,由馬超率西涼的鐵騎,便能直取長安,諸葛亮的想法一直是得隴右,入長安,助劉備得天下,可是卻一直未能如願,由於種種原因,六出祁山,與司馬懿對恃,卻最後病逝五丈原,最終也沒有完成心中夙願,這也是諸葛亮心中的遺憾,也就是不願直接佔領長安的原由!那樣將更沒有一絲一統天下的可能了!在長安就會被魏軍直接擊潰。所以,諸葛亮沒有直接攻佔長安!

  • 16 # ww3721王建文

    諸葛亮一生主動北伐出擊 ,只有兩次,即228年魏國三郡反叛歸蜀,姜維入川孔明去接管時 ,搞聲東擊西要趙雲在箕谷迷誘敵人。結果是趙雲被打敗逃回,帶動馬謖的街亭失守,戰略目標沒有達到,還丟的戰略據點。只好把目枋回收,撥西縣幹餘人遷回漢中。同年,出散關攻擊魏將郝昭,想勸降沒有辦到,糧草不濟不得已退回要漢中,但魏將爭功追擊,王雙中埋全軍伏沒被斬殺,算獲大勝利。229年孔明令陳式攻打武都陰平二郡大敗郭淮救援,得到武都陰平。這是諸葛亮從魏國得到疆域,達到人生軍事業,最大頂點輝煌。到230年以後根本為和司馬義與諸葛亮鬥智慧了再沒有開劈彊士,那年魏國三路大軍要攻打漢中。司馬懿一出西城,曹真走斜谷,張郃走子午嶺 包圍漢中。諸葛亮住守城固。天不助曹,一月多連天大雨 ,魏軍不戰自退,沒有交戰。孔明那年卻令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將費曜,明將雍州刺史郭淮於甘肅武山一帶。以後孔明和司馬懿的就在天水一帶相互對峙,搶收割小麥以備戰需,相有攻擊,很少成役,6月由於李嚴送糧草未到,孔明後退,司馬懿跟蹤到甘谷一帶,孔明仃了,司馬懿又掘營守寨。但孔明殺了回馬槍,打敗司馬懿,殺了三幹人和一批軍需品。孔明又退,張郃獨軍深入追擊,結果又在木門中了埋伏中箭身亡,孔明勝利班師。此後司馬懿長期主持住守西部軍事。孔明也許在準備打大仗。到234年2月以前,孔明出斜谷五丈原進軍渭浜與司馬懿長期對峙,無法開戰。魏延建議用一股精兵,襲擊長安,擾亂魏國軍民心理散佈謠言惑眾,是及時打破僵持,破解困局,不失為極為優秀策略,在以前秦趙長平戰爭都有奇效。但被諸葛亮否定不用。但卻用最不體面的,有損偉大軍事家,智慧聰明辦法謀略,用潑婦罵街,送司馬懿婦人衣服裝飾去激怒司馬懿,與其爭戰,被動等待。罵聲汙辱司馬懿之聲振撼山谷。但人家司馬懿,用幹裡請戰的策略,不但平息憤怒。還偵探到孔明勞累多,吃飯少,心情惡,將帥不和。堅持長期固守,把諸葛亮生生地耗死陣上。還在孔明死後引發了魏延內亂,蜀國大動亂退兵。縱橫觀看諸葛亮一生。從劉備手裡接過權力。沒有一次到達陳倉寶雞以內地界。更不要說到關中平原的邊緣,他碰到一個死對手司馬懿,把他進關中夢想打粉碎。就連魏延建議去襲擊長安,都沒有明白是舍小博大的巧著,一味地持久陣地戰,卻人家不動窩,讓司馬懿看透計劃策略,而長期費耗,沒有再建大勳。是的關中幹裡沃土,國之基礎和根夲。卻不是和漢中一樣的雞肋相比,讓曹家子孫和司馬懿家族會自動放棄的。在三國時代是全國最優秀地方。有比於今天江浙平原無不過之,是軍事乒家必爭必保之地 ,那能讓國力不到魏國十分之一,領軍不過五萬,只有區區漢中成都為基礎奪去,那真蛇吞象的真實顯示,不可能。孔明是一代兵家奇才,但比他更優秀的人才,在他生活時代太多了,他沒有完成劉備叮囑的任務。在主政蜀十幾年中,連年戰爭,歲歲征戰,國力幾乎都用打仗強兵之上。雖屢敗屢戰也打埋伏殺魏很多大將,如張郃王雙迫降很多小中將。但根本戰略格局沒有打破,還是魏強蜀弱,更無法有能力,邁到陳倉之地,到長安有幹裡之遙,幹山萬水之險,百萬大兵之阻,一國強將之謀,自己是苦苦掙扎,力求以攻為守,以逸代勞,以戰求和,以保不失漢中,不失祁山的目標。佔領長安是劉備的夢想,劉備沒有能力再邁一步,孔明更不敢進一步。人家建議他去,他都把人家涼在頭腦後,以至內亂髮生。從根本看,長期作為諸葛亮比劉備差得的不是一星半點。劉備沒有完事情,諸葛亮幾乎想都不敢想,荊州是如此,關中更是如此。長安就更不提了,諸葛亮一生沒有去過,也沒有沒有想去一次那怕是夢裡。

  • 17 # 金多多賊蓋

    三國演義,諸葛亮六出祁山,從沒打過長安。魏延說長安空虛可精兵取之。諸葛亮沒有采納這個意見。為什麼呢?

    話說當年虎牢關,三英戰呂布。董卓大敗,聽李儒之計。遷都長安。后王允使連環計,殺了董卓,後李催,郭汜,為董卓報仇殺入長安,燒殺搶把長安物資,搶劫一空。

    諸葛亮出祁山伐魏,不缺城池。缺的是物資,糧草。長安人煙稀少,物資匱乏。一死城毫無價值。所以諸葛亮從不佔領。

  • 18 # 倚樓軒聽雨閣

    成都平原和關中盆地有一道天然的屏障,那就是秦嶺,大詩人李白對蜀道發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可知蜀道有多麼的險峻。

    成都平原雖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是國力與曹魏相比差距還是太大,諸葛亮不得不北伐以攻為守。考察國力有很多方面:人口、疆域、經濟、糧草、政府、皇帝……

    蜀道太險峻,諸葛亮每次北伐總要被糧草限制住步伐,傳說中諸葛亮為了方便運輸糧草還發明瞭木牛流馬,所以每次北伐曹魏方面只要以守為攻,斬其糧道便使得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孔明揮淚斬馬謖不就是最好的說明嗎!

    長安可以說是曹魏的西都,有重兵把手,即便是諸葛亮這樣的大神也是很難攻的下來的,一旦攻不下便很可能會被包餃子。諸葛亮做事像來比較小心,他不會冒險去攻打長安的,即便是攻下了,曹魏來個堅壁清野,那樣一座空城將毫無用處,反而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況且以曹魏國力的強大,諸葛亮是很難應對的。

    推薦一部電視劇《軍師聯盟》,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鬥智鬥勇可以堪稱中國古代謀略方面的一個巔峰。

  • 19 # 淡看天上月

    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諸葛亮自己寫的對策: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隆中對》諸葛亮想不想取長安?

    從戰略上來看,諸葛亮是想取長安的。在實際行動上,諸葛亮的北伐都是在向長安進軍,從而達到一個還於“舊都”的目的,雖然不清楚諸葛亮和劉備最終謀劃的都城是長安還是洛陽(這個即使成功了也得看實際情況)。但是能佔領昔日舊都中的長安不僅鼓舞民心士氣,而且給諸葛亮能順利打下中原奠定重要基礎,所以在諸葛亮心目中長安是必須先得攻下的地方。

    想佔領就能佔領嗎?

    可惜的是諸葛亮幫劉備謀劃選擇的都城是在成都,雖然也佔領了漢中,但是蜀漢首先面對的是少數民族的叛亂,平復了叛亂之後再開始北伐。經過多次北伐之後最後一次諸葛亮也學聰明瞭想打持久戰,可惜身體不濟了,從此身殞五丈原。

    其實也不是諸葛亮一定佔領不了長安,而是蜀漢國事無論大小諸葛亮都得親自過問,而且又得帶兵打仗。這種左右分心高負荷操勞,不僅不利於身體,同時怎麼能專心致志的靜下心來想著怎麼出奇兵,怎麼能專心的北伐。對手又不是那豬一樣的對手,所以諸葛亮怎麼能北伐成功佔領長安?

    故而不是諸葛亮不想佔領長安,而是諸葛亮佔領不了長安。如果諸葛亮真的佔領了長安並且守住了,說不定他的預謀就可能成功了。

  • 20 # TANGTANG俠

    但是以幾萬的兵力去主動出擊,伐魏,魏國自身兵力很強大,比諸葛兵力多。這一點是非常不易的。

    當年魏延獻計子午谷奇謀,帶精兵去突襲長安,諸葛並未答應,這期間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並非二人不和,故意拒絕魏延。

    諸葛料到,就算魏延成功帶精兵拿下長安,接下來也根本守不住長安。

    首先一點蜀國國力跟魏國沒法比,人家曹魏集團人口眾多,老百姓比蜀國多幾倍,並且霸佔中原肥沃平原戰略要地,不缺人不缺糧。

    而蜀國拿下長安後第一個將要面臨的重大問題就是後續兵力補充和軍糧物資補給問題,蜀國本身兵力不多。

    而且佔據的地盤產糧也不能和曹魏相比,只要等曹魏緩過來神,帶領大軍包抄長安,那麼蜀國這一波兵力如果不撤退那麼將會被曹魏活活耗死。

    所以諸葛亮不傻,他就算突襲得到了長安,也守不住長安,他比誰看的都清楚明瞭,懂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你心裡,如何定義“好爸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