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宋孝宗立太子早期,孝宗光宗父子倆關係融洽,太子孝順有禮節且理政有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看著孝宗一直沒有退位的意思且身體身體還很棒(哎,爺爺高宗更是能活啊。),就有點難受,對老父親不太滿意。

    為了早日繼承皇位,光宗開始尋求德壽宮的幫助。

    “光宗在鶴禁,意欲內禪,終難發言,數擊鮮于慈福太后。太后疑之,詢問近侍說:大哥屢排當,何故?旁則有奏曰:意望娘娘為趣上耳。”

    慈福太后也就是吳後,在明白光宗的意義後“語上曰:官家也好早取藥,放下與兒曹。上曰:臣久欲爾,但孩兒尚小,未經歷,故不能即與之。”

    高宗禪位時,孝宗約四十五歲,而孝宗禪位時光宗時年四十二歲,這件事在孝宗禪位前,所以才這樣說。吳後把孝宗的意義轉達給光宗,光宗對曰:“臣鬢已白,尚以為童,則罪過翁翁。”可見光宗對孝宗讓自己長期做太子產生了不滿。

    在通過後宮這條路走不通之後,光宗決定借“烏髭藥”之事來向孝宗攤牌。“光皇春秋已高,又自東宮尹天府如侍重華,從容啟上曰:有贈臣以烏髭藥者,臣韋敢用。”

    孝宗以“正欲示老成於天下,何以為?”截斷了光宗。接下來的事情更讓光宗感覺自己的太子之位受到了嚴重威脅。當時光宗被立為太子之時,慶王愷晉封為魏王出鎮外藩,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避免兄弟之間的鬥爭。

    孝宗雖然是為了宗社大計,令魏王出鎮外藩,但總感覺有愧疚之感,所以經常賞賜魏王,而這必然引起光宗敏感的神經,越加對孝宗不滿。

    淳熙十四年冬十月,高宗崩於德壽宮,孝宗決定服喪三年,在當年詔太子參預政務,到了十六年二月,便下詔傳位皇太子。在如此短的而時間內禪位,是光宗所沒想到的,也是朝臣未能想到的。

    事實上,在高宗死之前,孝宗就有禪位的想法。

    十四年十月,高宗皇帝崩,先是,孝宗已有禪意,嘗命有司葺都亭驛,其制侔德壽宮。既而以天下不可奉三宮,乃緩其事。

    ——《宋史·宋光宗》

    孝宗想禪位,但高宗還活著,如果直接禪位,這天下就有“三宮”了,於是暫緩行事。

    那麼孝宗為什麼想要退位呢?

    從種種史料來看,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光宗已到中年,為了早日登上皇位拉攏多方勢力,這點孝宗早已經察覺,如果這樣的行為繼續下去恐怕會影響朝廷穩定。

    乾道元年,宋孝宗準備立太子,這時宋光宗聯合王淮試圖爭一爭,但結果是他哥哥趙愭成為了太子,這件事情,本來可以悄無聲息的結束,但王淮露了馬腳,宋孝宗對王淮進行了處罰,算做是對光宗的警告。

    乾道三年,莊文太子趙愭去世,給光宗留下一個絕佳的機會,鑑於上一次教訓,他並沒有急於行動,而是積極搞好與兩宮和宰輔的關係。因為他明白,如果想要當上太子,這些人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光宗其實很有野心,在沒做太子的時候就不太老實,苦心經營自己的勢力,莊文太子死後,孝宗在立太子這個事情上猶豫不定,雖然有立趙惇的意思,但趙惇排行老三,中間還有個老二魏王趙愷,這一拖就拖立四年。後來光宗透過宰輔的力量,特別是虞允文,請求早日確立皇太子,這才在讓趙惇成為了太子。

    由此結合上文,不難看出,光宗急於登上帝位,必然是拉攏了一批人,向孝宗表達了想讓其退位的資訊。儘管孝宗完全可以無視這些行為,但也說明光宗在朝廷裡面經營日久,為了朝廷的穩定,孝宗生出禪位的心思也不是不可能。

    其二、孝宗想效當年高宗禪位久事,居於幕後,把握大方向。

    高宗禪位孝宗,不僅留下了美名,依然對朝廷發揮著超然的影響力,這是孝宗深有體會的事情。禪位雖然不能夠直接決斷政事,但仍然可以透過各種方法發揮影響力,對國家決策走向取到一定的作用。

    可惜,未曾放棄北伐的孝宗,卻沒有想到光宗即位之後,卻果斷放棄了北伐的心思,自此南宋偏安一隅,再不談北伐之事。

  • 2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南宋高、孝、光、寧連續四任君主在世即行禪讓,而且是完全的放棄權力的禪讓。這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絕無僅有,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

    一、高宗內禪

    宋高宗一味求和,卻遭金主完顏亮毀約南侵,使他的求和政策丟盡了臉面,紹興三十年二月他返回臨安,五月,他就下詔宣佈決定禪位,正式立趙瑋為皇太子,改名趙眘。他對宰執聲稱:“今老且病久欲退閒。”而實際上,他退位後還活了二十五年,禪讓這年僅五十六歲,身體十分健康。

    高宗是經過深思熟慮才作出這一決策的:讓一個聽命自己的繼承人早點替代自已處理朝政,既省得自己政事煩心,又能夠進一步換取他的知恩圖報,自己既可以安享尊榮,又可以在適當時候以太上皇身份左右大局,禪讓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

    這年六月,舉行禪位儀式,新皇帝就是孝宗,高宗以太上皇移居德壽宮。在禪位儀式上,高宗接見群臣時說了一句出自內心的自我評價:“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賴卿等掩覆。”

    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復的君主。即位第二個月他就正式為岳飛冤案底平反朝野人心為之一振。他對秦檢構陷的其他冤案也進一步作出處理,李光、趙鼎等去世的受害者,都恢復名譽。撫卹子孫張浚、胡銓、辛次膺等健在者都受到了重用。他繼續任用高宗末年那些堅持抗金、政績卓著的大臣,陳康伯、虞允文、張燾等都成為新班底的核心。

    宋高宗禪位以後退居德壽宮,時稱北內,每月零花錢就是四萬貫,是當時太師等最高月俸的一百倍。每年四十八萬貫支出, 還不包括德壽宮的日常開銷。每逢生日,孝宗還得孝敬壽禮,銀 五萬兩、錢五萬貫是最常規的進獻。

    孝宗對太上皇可謂是竭盡孝道,不僅在物質生活上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種種慾望,即便在治國大計上也往往委曲求全,廟號孝宗確是名至實歸的。 太上皇在禪位後還悠閒滋潤地活了二十五年,淳熙十四年 (1187年)以八十一歲高壽一命歸西。

    明清之際王夫之在《宋論》裡有一段話,可以移作對高宗其人的蓋棺之論:“高宗忘父兄 之怨,忍宗社之羞,屈膝稱臣於驕虜,而無愧怍之色;虐系功臣遂其猜防,而無不忍之心;倚任奸人,盡逐患難之親臣,而無寬假之度。孱弱以偷一隅之安,倖存以享湖山之樂。滷滯殘疆,恥辱 不恤。”

    對高宗的死,孝宗表現出深切的悲痛。他一反君主守喪以日代月的舊規,堅決要為太上皇守三年之喪。其中雖有盡孝報恩的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他對朝政已深感倦勞,不再是隆興初政時那個雄心勃勃的宋孝宗。

    二、孝宗內禪

    宋孝宗銳意恢復,王夫之說他是“怨不可且夕忘,時不可遷延失”,已到了心心念唸的地步。隆興和議決不是宋孝宗期望的結果,卻是他不得不接受的現實。他在準備用武力恢復中原的同時,也試圖透過外交途徑向金朝索取更多的東西。

    乾道元年(1165)四月,金朝報問使入見,孝宗要求按金主亮南侵後的敵國之禮,由閣門轉呈金使的國書。金使不同意,堅持按紹興和議的舊儀,由宋朝皇帝在殿上親自起立從使者手中接受國書。雙方僵持多日,最後由太上皇發話,孝宗不得不遵循舊例,但內心更感屈辱和憤怒。

    虞允文是孝宗前期抗戰派代表,他的去世,對孝宗北伐大計是個沉重的打擊。孝宗的統治也大體以此為界分為前後期。前期,孝宗在乾道二年、四年和六年,先後舉行過三次大規模閱兵,以鼓勵士氣,振奮民心,銳意恢復,矢志北伐。

    但允文一死,孝頓失支援,虎虎銳氣逐漸消退,守成的幕氣佔據上風。他把主要的心思放在了控制朝政、掣肘宰相上。

    淳熙十四年(1187年),太上皇宋高宗終於去世,孝宗還做了兩年皇帝,但他卻無復當年的銳氣,暗中打算著禪位給自己兒子了。

    後人以恢復論其父子道:“高宗之朝,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說得不無道理,高宗無意恢復,但岳飛、李綱、張浚都以恢復為已任;孝宗志在恢復,僅一個虞允文也中途而歿。歷史的機遇並不是盡如人意的。

    宋孝宗有三個兒子,長子趙愭,次子趙愷和三子趙惇,都是原配郭皇后所生。他即位以後,久久未立太子,大概一是忙於隆興北伐,二是免得引起太上皇難以言說的不快,三是對三子頗有屬望卻不便操作。

    乾道元年(165年)四月,趙惇率先得子,兩個月後,趙愭才生下兒子。趙惇為皇嫡長孫的名分暗中較上了勁,孝宗這才不得不立長子趙愭為皇太子。豈料趙愭命蹇,兩年後一命嗚呼。

    其後東宮虛位四年,按立長的常規,理應立趙愷,但孝宗實在看好趙惇。乾道七年,孝宗斷然越位建儲,立趙惇為皇太子。淳熙七年,趙愷病死,孝宗問心有愧,卻譬解說當年越次建儲正因為他“福氣稍薄”。趙惇做穩了皇太子,迫不及待地企望孝宗早日禪位給他,但孝宗還不打算放手。

    太上皇去世,孝宗漸生倦息之意,讓太子參決朝政。淳熙十六年初,孝宗正式禪位給皇太子此即宋光宗。

    據推測,孝宗之所以決意退位,另一原因是這年正月,金世宗的皇太孫完顏璟即位,此即金章宗,而按隆興和議,年過花甲的孝宗得尊年僅二十來歲的章宗為叔叔,這是其強烈自尊心所無法接受的。

    禪位以後,孝宗改高宗原先退居的德壽宮為重華宮,移住其中也當起了太上皇。他期望光宗也像自己對待高宗那樣,讓他頤養天年。

    但孝宗也並不甘心完全放棄對朝政的內控,禪位前安排自已信得過的老臣周必大出任左相,作為一種平衡,光宗潛邸舊臣留正為右相。光宗一上臺,就不願再受太上皇擺佈,提拔親留怨周的何澹為諫議大夫。何澹上任,首攻周必大,光宗順水推舟將其罷相,升任留正為左相。

    三、“精神病皇帝”宋光宗

    光宗即位次年,改元紹熙。史稱紹熙初政,“宜若可取”,實際情況是言過其實。光宗雖多次下詔求言,卻是隻做聽眾而缺少行動,有臣下一針見血地說他“受言之名甚美,用言之效無聞”。在任用臺諫上,他既出於私心選用了何澹,也嚴加甄選,任命了劉光祖、彭龜年等人,可謂正邪並用。減稅、節用、理財之舉,或杯水車薪,小惠未遍,或有始無終,言行不一,總體上無甚可取。

    另一方面,光宗初政,有違明君之德的嗜好卻逐漸暴露。他對優伶歌舞,市井段子,特感興趣,召來演出,樂此不疲。原先就嗜酒,如今更是飲宴無度。雖說是後宮生活,卻沒有不透風的牆。

    太學生餘古知道了,就趁著下詔求言,在封事裡以酒池肉林的商紂王和寵呢伶官的唐明宗作為類比,進行勸諫。光宗再也顧不得維護納言好諫的形象,怒之下,將這個太學生押送筠州,讓他邊受監管邊學習。

    當年高宗聽通道士皇甫坦鼓吹李風娘“當母天下”,為還是恭王的光宗定下了婚事。婚後才知道她是一個妒悍多事的女人。冊立為太子妃後她容不得太子身邊宮女的增多,一再到高宗與孝宗夫婦面前告狀,孝宗讓她學點后妃之德,同時警告她如果只管與太子爭吵,寧可廢掉你!

    光宗只有一個兒子,時封嘉王,是皇位理所當然的繼承人。留正勸光宗早日立儲,光宗就去找太上皇,不料孝宗對他說:“當初按例應立你二哥,因為你英武像我,才越位立你。而今你二哥的兒子還在。”意思很明白,趙愭絕後,皇位應該再回到趙愷一脈。

    孝宗這一安排原因有二:其一,彌補對趙愷的歉疚心理;其二,他發現嘉王“不慧”,而趙愷之子嘉國公趙柄早慧。光宗在大義與情理上不能回駁太上皇,內心卻是老大的怨懟,父子關係劃出無法彌合的裂痕。

    李皇后知情後,決定親自出面為兒子爭回皇位繼承權,她在一次內宴上向太上皇發作:“我,是你們堂堂正正聘來的;嘉王是我親生的。為什麼不能立為太子?”太上皇勃然大怒,光宗默不作聲。

    不久,太上皇知道光宗心臟不好,搞到一張秘方,合了一丸藥,準備在光宗來看望時給他。李鳳娘知道後,竟挑唆光宗說“太上皇打算廢掉你,準備給你服的那丸藥,就是為了好讓嘉國公趙柄早點繼位。”光宗信以為真,不去見孝宗,把原先規定的每月四朝的約期也拋諸腦後。

    光宗的妃嬪多起來,碰上李鳳娘卻是個悍妒的醋罈子。一天,光宗洗手,見端盆宮女的雙手白如凝脂,嫩似柔荑,大為愉悅。幾天後皇后送來具食盒,裝的卻是那宮女的雙手。李鳳娘對光宗最寵愛的黃貴妃早想下毒手,就趁紹熙二年光宗祭天不住後宮的機會虐殺了她,再派人到祭天齋宮報告黃貴妃“暴死”的訊息。因為祭天大禮,光宗不能趕回後宮看個究竟,他也深知鳳孃的歹毒,只是哭泣個不停。

    事也湊巧,次晨祭天時猝不及防發生了火災,轉瞬間大雨冰雹劈頭而下,雖沒把光宗燒死。但諸多變故交織在一起,他以為自己獲罪於天,嚇得神經從此失了常。

    直到紹熙三年春天,光宗才能勉強升殿聽政,但也經常目光呆滯,精神恍惚。他的病情時好時壞,還有點週期性,歲末年初比較穩定,偶而還去朝見太上皇,開春到秋末神志就基本不正常。

    理智清醒時,他還想做個明君,曾為自己能把陳亮由禮部奏名第三擢為第一而喜形於色。但昏政已司空見慣,蜀帥吳挺死了半年,他還固執地以為活著而不派新帥。紹熙二年歲末以後的兩年半時間裡,南宋王朝就是由這樣一個精神病患者君臨天下。

    光宗一年裡犯混的時候多,那時他絕對不願去朝見太上皇,孝宗不同意立嘉王的舊症結,使他疑慮與妄想父親要廢黜或加害自己。這事在臣下看來事關君德與孝道,於是近臣口敝舌焦的諫諍,外臣連篇累牘的奏疏,都勸諫光宗過宮朝見太上皇。

    有時,光宗在壓力下,勉強答應某日過宮,屆時侍衛儀仗全體出動,闔城百姓駐足翹首,他卻出爾反爾,釀成一次次過宮風波。

    四、光宗“內禪”

    紹熙五年初,太上皇逐漸病重,起居舍人彭龜年叩首苦諫過宮探病,額血漬紅了龍墀,也沒能感動他。從太上皇犯病到去世,他竟一次都沒有去過北內。個別得睹“天顏”的大臣不敢說出病相,無緣得睹“天顏”計程車庶軍民卻被光宗的所作所為所激怒。

    葉適建議宰相留正將光宗病狀遍告群臣,免得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輕議君父”,留正卻以為人臣決沒有對皇帝說“你有病的道理,聽任人心浮動,政局動盪。

    六月,孝宗去世,光宗拒絕出面主喪。大喪無主,是前所未有的人倫大變,社會變亂隨時可能發生。宰相留正與知樞密院事趙汝愚率群臣拉住光宗泣諫,衣裾為裂也無濟於事,朝臣們都手足無措。

    高宗皇后吳氏自高宗死後一直與太上皇孝宗同住重華宮,她年已八十歲,卻能處變不驚,命宰執赴重華宮發喪。留正、趙汝愚請她以太皇太后之尊垂簾聽政,她不願背上女主幹政的惡名,只同意代行祭奠禮,並向外宣佈“皇帝有疾,可在南內服喪”,以遮掩朝廷體面,平息朝野義憤。

    這種局面不能長久繼續,留正便奏請立儲,豈料光宗在這問題上也出爾反爾,先是斥罵留正“儲位一建就會取代我”;繼而御批“歷事歲久,念欲退閒”,卻又不明確指示究竟立儲還是禪讓,讓宰執無所適從。留正迷信自己流年不利,在一次上殿時扭傷了腳脖子,誤以為不祥之兆,光宗給他的御批中又有語義含混的責備語,他便撇下了棘手的政局,乘上肩輿逃遁出城了。

    這一訊息更令朝臣都民驚駭惶恐。工部尚書趙彥逾以山陵使來向趙汝愚辭行,建議他當機立斷,根據“念欲退閒”的御筆 。出來主持大計,成就上天付予的一段事業。汝愚被說得忘情,脫口道:“是啊,幾天前夢見孝宗授我湯鼎,揹負白龍昇天。”二趙計議已定,趙彥逾去做殿帥郭杲的工作,以取得宮禁衛隊的支援 ,這是專制君主制下宮廷政變的關鍵。

    趙汝愚讓知閣門事韓侂冑去打通太皇太后吳氏這一關,沒有她的首肯就名不正言不順。 侂胄是名臣韓琦的曾孫,其母與吳氏是親姊妹,其妻是吳氏的侄女。不過,侂胄平時也不能隨便見吳氏,他託人傳話,吳氏傳諭汝愚“要耐煩”。但局面不容一拖再拖,汝愚讓他再去提議內禪。

    侂胄進退無路,走了原重華宮領班內侍關禮的路子。關禮聲淚俱下地向吳氏哭訴局勢的嚴重,吳氏終於傳諭汝愚,決策內禪。 次日,是孝宗大喪除服的日子。嘉王趙擴由王府直講彭龜年陪同在軍隊護衛下來到北內。趙汝愚則先命殿帥郭杲率衛士赴大內請來傳國玉璽,自己與其他執政率群臣也來到北內孝宗靈柩前,向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吳氏建議立儲傳位 。

    吳氏命趙汝愚宣佈皇子嘉王即皇帝位,尊光宗為太上皇帝。 嘉王聽了,繞著殿柱逃避不止,連說“做不得”,吳氏大聲喝令他站定,親自取過黃袍給他穿上。 嘉王在韓侂冑、關禮的挾扶下側坐在御座上,仍自言自語道:“我無罪。恐負不孝之名。”汝愚早率群臣跪拜了新君,他就是宋寧宗。次日,吳氏撤簾還政。在她的主持下,南宋王朝度過了一次皇位傳承的危機。

    一場老皇帝缺席、新皇帝勉強的內禪禮終於收場。至於太上皇光宗,其後病情更重,清醒時,他不能原諒兒子奪了自己的皇位,拒絕見寧宗;恍惚時,他瘋瘋癲癲滿官禁亂跑,宮女內侍私下裡都叫他瘋皇。退位以後,他還活了六年,慶元六年(1206年)去世。

    孝宗選他做繼承人完全是決策錯誤。他以精神病患者而君臨天下達兩年半之久,最後造成政局動盪而群臣一籌奠展,凡此都深刻揭示了君主專制的非理性。

    高孝光寧四朝,內禪倒有三次,歷史似平一再重演。但比起紹興、淳熙內禪來,紹熙內禪實際上是在迫不得已情勢下的皇位更代,意味著其後的南宋王朝,連浮架內禪那種表面的人君之德和昇平之象都難以為繼了。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宋孝宗在宋高宗去世以後,立刻就把皇位禪讓給兒子趙惇,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情。為什麼說不合理呢?

    (宋孝宗畫像)其一,宋孝宗一直苦於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宋高宗是在60歲的時候,主動禪讓皇位給宋孝宗的。禪讓皇位以後,他還活了20年。

    我們知道,乾隆皇帝禪讓皇位以後,雖然已經相當年邁,但他還一直把持著權力不讓出來。嘉慶雖然是皇帝,但只能做一個傀儡。宋孝宗的情況,沒有嘉慶嚴重,朝廷中的事情,也主要是他在決策。不過,宋高宗卻並沒有閒著,而是處處掣肘。包括宋孝宗的北伐,包括朝廷上的人事安排,包括宋孝宗推行的經濟改革,都不得不聽宋高宗的話。宋高宗要是不點頭,宋孝宗還不敢做。

    宋孝宗就這樣當了20年的“半傀儡”皇帝,好不容易熬死了宋高宗,可以自己做主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了,但是他卻撂攤子不幹了。這難道不是一件不太讓人理解的事情嗎?

    (南宋北伐)其二,宋孝宗一直雄心勃勃想搞事情。

    宋孝宗被稱為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上臺以後,一直在雄心勃勃地努力工作,並且做出了很大的成績。

    南宋只是一個偏安的王朝,但是這個偏安的王朝,卻還能夠延續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可以說宋高宗和宋孝宗所奠定的基礎是功不可沒的。宋高宗主要是確保了疆域穩定,促成了金國和南宋之間的議和。而宋孝宗在執政的前10年,則透過積極北伐,使金國此後再也不敢主動進攻南宋。除此外,宋孝宗還在執政的後10年,積極發展經濟,積累錢財,囤積封樁庫,為再一次北伐籌建資金。

    雖然說,北伐上,宋孝宗沒能取得很大的成功,沒能收復失地。但是,積極北伐,卻也打擊了金國的氣焰,使金國此後不敢再挑起戰爭。而宋孝宗在後10年存下的錢,正是他準備再次北伐的資本。

    錢存起來了,宋高宗也死了,為何他反而不北伐了呢?

    (宋光宗畫像)其三,繼承人宋光宗趙惇並不是一個理想皇帝。

    如果宋孝宗的繼承人能幹,宋孝宗禪讓皇位,讓更有能力的人來幹,也說得過去。但是,繼承人宋光宗卻並不是一個好皇帝。

    一是宋光宗有瘋病,經常頭腦不清醒,連政務都不能處理。二是宋光宗不孝,一直對宋孝宗不理不睬。三是宋光宗的皇后是個刁蠻的,權力慾望很強的人,在宋孝宗活著的時候,她就表現出了這些惡劣的品質。在宋光宗當皇帝以後,她更加把持朝政。

    總之,宋孝宗並沒有選好一個可靠的繼承人。沒有選好可靠的繼承人,卻把皇位讓出去了,這不是對江山社稷不負責任嗎?

    宋孝宗之所以要把皇位讓出去,他自己在聖旨中說過:“朕比年病倦,欲傳位太子……”也就是說,自己有病,又經常感覺得很疲倦,不想幹了。

    不少歷史研究專家也認為,宋孝宗確實倦於政事。

    宋孝宗之所以倦於政事,是因為宋孝宗本身是個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一直希望透過北伐,完成統一大業。前面我們也說了,他在當皇帝的20年裡,前一個10年積極北伐,後一個10年籌集錢糧。而籌集錢糧的目的,主要也是為了北伐。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經設定了“封樁庫”,希望透過籌集錢財,把“燕雲十六州”買回來。如果買不回來,就用這些錢招募勇士打回來。宋孝宗也是這樣做的。

    (虞允文)

    但是,宋孝宗在他在位的20年間,他發現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前10年他堅持北伐,之所以失敗,關鍵是將領不行。本身宋朝就重文抑武,宋高宗為了制止北伐,又殺掉了岳飛。這樣又一次抑制武將。所以整個宋孝宗期間的大將,稍微好一點的,也就是張浚。而張浚又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因而也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唯一有一點能力,也打了勝仗的,也就是虞允文。而虞允文又是一個文人。

    宋孝宗在第二個10年裡,確實積累了財富。不過,這其實並不是北伐的主要問題。主要問題,還是帶兵的將領缺乏的問題。本來還可以倚仗虞允文,他也和虞允文也有約定,他讓虞允文從四川出發,他從江南出發,一起夾攻金國。但是虞允文不幸去世了。這樣一來,他的希望就完全沒有了,因此,他才會倦怠。

    不過,我認為,雖然這是宋孝宗把皇帝讓出來的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實際上,宋孝宗還有一個想法。他覺得他北伐的事情失敗了,因此,總得要有一點成功的東西。而這個成功的東西,就是追求“道德完善”。

    宋孝宗禪位的目的,是為了去給宋高宗守孝,他要守孝三年。在宋孝宗看來,反正前期被宋高宗挾制,已經體現出“孝道”了,不如把這個進行到底,繼續孝道。這樣還可以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所以,宋孝宗就做了禪讓的事情。

    (參考資料:《宋史》等)

  • 4 # 千百年前

    宋孝宗是南宋第二位皇帝,也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沒有之一。

    從繼位之初起,宋孝宗就開始了聲勢浩大的改革與北伐。

    而之後北伐受挫,人才凋零,朝堂之內一片苟安的氣氛當中,宋孝宗逐漸心灰意懶,也把重心提到經濟建設上去。

    而從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起,宋孝宗一改頻繁換相的做法,任用王淮為相近七年。要知道他在這之前,因為宰相時時不讓他滿意,平均任期不過一兩年,有的竟只有幾個月。

    要說王淮著實能力出眾,讓宋孝宗很滿意?那倒未必。

    這說明什麼?宋孝宗從這個時候早就不求突破了,只希望國家能夠穩穩當當地發展。

    在統治的最後幾年,宋孝宗大概幹了三件事:救災賑荒、整頓財政、罷黜理學(整頓浮誇士風)。

    在這個時期,曾有官員上書稱,“有些大臣生活腐敗,而機構內冗官現象嚴重。”

    而孝宗聽了這些話也沒多大反應,除了多加勸誡、空談講求廉潔的話之外,未見其有什麼強有力的實際措施。

    有個突出的例子,愛國詩人陸游曾入宮與孝宗談北伐大業,卻不想孝宗無動於衷,反而勸他遊山玩水。

    帶著這種思想,孝宗越發想起他那深宮之中的老父親——趙構。當年高宗那麼早退位,不用被這些國事困擾,還享受著極高的待遇,過著無比清閒的日子,多好!

    不過高宗健在,孝宗此時禪位不太合適。

    而1187年10月8日,高宗病死,喪事還沒辦完,高宗就開始讓底下人起草關於退位的事宜,而自己則去守太上皇的三年喪期。

    一個月後,孝宗頒佈讓太子參政的法令,在東內門司專門設定了一個太子與宰執議事的場所。

    一年多後,孝宗正式向大臣們宣佈,將於近日禪位於太子。十天後,孝宗接受了百官最後一次朝拜,而太子即位,是為光宗。

    然而孝宗的繼承人光宗著實是個能力低下、不孝之人,而且他還帶點精神病,最後也因此而直接退位。

    孝宗怏怏不樂過了五年後去世,而光宗連他葬禮都不肯主持,還是太皇太后即高宗皇后吳氏主持的。

    這個時候,光宗已經成為“瘋皇”,在老太后的支援下,大臣趙汝愚與韓侂冑擁立嘉王趙擴即位,是為寧宗。

  • 5 # 金兔歷史

    南宋的皇帝比較喜歡搞內禪。所謂內禪,就是皇帝在還沒有駕崩之前,提前把皇帝的寶座交給自己的兒子。例如,李淵傳位於李世民,乾隆讓位於嘉慶,都屬於內禪。

    說起來,其他朝代也不乏這樣的例子,但南宋的內禪行為更頻繁,也更具代表性,比如南宋前三位皇帝,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昚和宋光宗趙惇,他們都提前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朝內禪。

    這裡來聊聊這三人為什麼提前退位吧。圖:宋高宗趙構

    先來說說宋高宗趙構。

    趙構是南宋第一位皇帝,繼位後不久,南宋和金人達成和議,達成和議後,兩國一時之間倒也相安無事,只是秦檜在朝廷上一手遮天,把整個朝堂弄得烏煙瘴氣。在當了36年皇帝之後,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構感到疲倦了,就以疲倦之名義,將皇帝的位置禪讓給自己的養子趙昚。圖:宋孝宗趙昚

    這位趙昚,算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而趙昚之所以提前退位,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孝。趙昚廟號宋孝宗,這個人也是比較孝順的。1187年,宋高宗趙構駕崩,聽到這個訊息後,趙昚連續兩日未進食,為了表達自己的悲痛之情,宋孝宗表示要為先皇服喪三年,在此期間,由太子趙惇治國。

    兩年後,1189年,趙昚把皇位傳給趙惇,趙惇即為宋光宗,是南宋第三位皇帝。

    而宋孝宗之所以在這時候退位,可能還和金國剛剛繼位的金章宗有關。

    宋孝宗趙昚在繼位之初,就為岳飛平反,同時起用主戰派人士,準備收復中原失地,為此趙昚還發動北伐,遣兵兩路進取中原,歷史上將這次北伐稱之為“隆興北伐”。

    不過隆興北伐最後以失敗告終,南宋和金國簽訂了隆興協議,該協議中,規定兩國的關係由原來的君臣之國變為叔侄之國,金國為叔,南宋為侄。原來金國的皇帝金世宗完顏雍比趙昚大幾歲,所以稱其為叔,宋孝宗也認了。不過在1189年,金世宗去世後,其兒子金章宗完顏璟繼位,而金章宗比宋孝宗小了接近四十歲,宋孝宗拉不下臉,覺得這樣太丟人了,所以就把這個丟人的差事丟給自己的兒子,自己則閒居於慈福宮。圖:宋光宗趙惇

    而宋光宗禪讓的原因是“妻管嚴”。

    宋光宗的皇后李鳳娘脾氣暴躁,心腸也甚是狠毒,比如趁著宋光宗外出,李鳳娘竟把宋光宗最喜歡的妃子黃貴妃殺了,而且她還挑撥宋光宗和宋孝宗的關係,以致於宋孝宗死後,宋光宗居然不願意親自為父親送別。

    這一下子就引起了大臣的不滿,覺得皇后李鳳孃的做法太過分了,還給金人看笑話,李鳳娘迫於壓力,就逼宋光宗把皇位讓給皇太子,也就是之後的宋寧宗趙擴。

  • 6 # 我是越關

    南宋有一個有意思的歷史現象,前幾任皇帝都是接受的禪讓。開國皇帝趙構晚年禪位給了宋孝宗趙昚,宋孝宗趙昚晚年又禪位給了宋光宗趙惇,宋光宗趙惇晚年則禪位給了宋寧宗趙擴。

    一連三代帝王退位讓賢,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各不相同,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原因,更讓人好奇不已。

    高宗禪位孝宗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趙構突然下詔退位,理由是“老且病,久欲閒退”。不過,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當時的趙構56歲,精力依舊旺盛,而且在退位後還過了25年太上皇的生活,由此可見他在撒謊。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退位的呢?

    實際上,趙構禪位,很大原因來自於禪位前一年的金國南下。

    當時,金國完顏亮毀約南侵,分四路六十萬大軍南下,企圖一統天下。此戰之初,金軍勢如破竹,進展順利,嚇得趙構準備再次逃跑。

    幸好,此時的金國發生內亂,完顏雍在遼陽稱帝,大量金國士兵北返,選擇效忠完顏雍。因此,完顏亮南下統一的計劃徹底泡湯,自己也被叛軍殺死,而南宋也轉危為安,穩住了陣腳。

    此役之後,趙構明白,皇帝雖然是君臨天下的王者,但也是敵人的靶子,一旦遇到危難,皇帝是很扎眼的,逃跑起來非常困難。如果退位做太上皇則可以降低敵人的關注度,方便逃跑。

    事實也證明趙構是這樣想的,同時也是這樣做的。就在他禪位的第二年,前線傳來了宋軍失敗的訊息後,趙構立刻就想到了逃跑,而且還準備了大量的物資;

    (高宗)日僱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備擔索——《朱子語類·高宗朝》

    除了逃跑方便之外,趙構還有其他的考慮。比如完顏亮南侵之後,南宋朝廷主戰派抬頭,北伐的聲音逐漸擴大。此時的趙構也不想讓金國看成軟柿子,隨便拿捏,於是準備支援北伐。

    但趙構之前冤殺岳飛,打擊主戰派的事情歷歷在目,如果現在為岳飛平反,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為此,趙構提前退位,將趙昚推到了前臺,一來可以增加養子趙昚的忠誠度,二來也可以為岳飛平反為名增加大家北伐計程車氣。

    當然,趙構退位後,還是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決策權的,畢竟任何人都無法抵抗權力的誘惑。

    孝宗禪位光宗

    宋孝宗趙昚可以說是南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了,沒有之一,而且他也是堅決支援北伐的人。然而,他也在晚年也選擇了禪位,原因在於心累了,而且不願意受辱於金人。

    趙昚接受趙構禪位後,致力於兩件事,內政和北伐。內政方面,趙昚大步改革,裁撤冗官,嚴厲打擊貪汙和結黨營私現象。因此,南宋統治區域呈現出了穩定繁榮的局面,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家給人足,史稱“乾淳之治”。

    但在北伐一事上,由於南宋軍事實力遜於金國,始終無法取得成功。而且南宋軍隊還多次被金國教做人,損失了大量的糧草軍械。

    北伐多次受挫,後來朝廷內的主戰派大臣虞允文還積勞成疾,於1174年病逝。種種的打擊也讓趙昚心力交瘁。後來,又發生了兩件事對趙昚來說打擊更大,一件是趙構去世,另一件事北邊金國的皇帝完顏雍去世。

    趙構去世後,趙昚悲痛欲絕,兩日內無法進食,身體狀況急劇下降。

    再有,金國皇帝完顏雍去世對趙昚的退位的影響也非常大。

    公元1189年,北面的完顏雍去世,其孫完顏璟繼位。此時,根據“隆興和議”的要求,金宋兩國為叔侄之國,因此,南宋給金國歲幣上書時,62歲的趙昚需要叫21歲的完顏璟為叔叔,這讓趙昚感到了極度的恥辱。因此,這件事也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完顏雍去世僅一個多月後,趙昚選擇退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兒子趙惇。

    最後說一下宋光宗趙惇,這哥們是一個典型的妻管嚴,老婆簡直比母老虎還厲害。某次趙惇多看了宮女一眼,順帶摸了一下宮女的手。結果他老婆李鳳娘轉臉就把這個宮女的手給剁了下來,第二天吃飯的時候還放在飯盒裡,給了趙惇一個大大的驚喜!差點沒把趙惇給嚇死。

    家裡攤上這麼一個恐怖的媳婦兒,時不時的就鬧一出好戲,最終,趙惇也被嚇成了精神病。之後,趙汝愚、韓侂冑等人在太皇太后吳氏的支援下,迫使趙惇把皇位禪讓給了趙擴,是為宋寧宗。

  • 7 # 剛日讀史

    宋孝帝是南宋第二位皇帝,他從6歲開始被高宗趙構收養,直到1162年開始從高宗手裡接過位子登基,然後,熱血的孝宗開始為岳飛翻案,否定他養爹趙構的鴕鳥慫包政策。

    一邊積極籌備北伐,一邊重用主戰派張浚,由他主持北伐大業。

    可惜符離之敗後,孝宗灰心喪意,在高宗死後不久就匆匆傳位給了兒子光宗。

    很多朋友不僅疑惑重重,為何要在高宗剛死不久就禪位?筆者試著去分析那段歷史。

    一,爭儲君時,恭王外戚勢力龐大

    宋孝宗有四個兒子,分別為:長子趙愭、次子趙愷、三子趙惇、四子趙恪。(早夭)

    按正常情況,宋孝宗立長子趙愭為皇太子,但是很不幸,1165年,剛被立為太子兩年的趙愭病死了,原因是御醫誤用了藥物。

    白髮人送黑髮人,令宋孝帝悲痛難耐,但是既成事實,無可奈何之下追諡他為“莊文太子”。

    儲君之位空出來後,馬上引來了次子趙愷和三子趙惇進行爭奪。

    魏王趙愷,一向深得孝宗歡心以至於爭儲君失敗了,孝宗依然大肆封賞。

    (魏王愷)抦早慧,孝宗愛之,慶元初,制曰:『孝宗憐早慧以鍾愛,太上念特立以垂慈。』——宋史全文卷二十九下

    (魏王趙愷劇照)

    但是得歡心沒用,恭王趙惇的擁立勢力無匹,幾乎碾壓一般把趙愷趕出了京師,以至於趙愷走之前還尤其不甘心,對丞相虞允文說,你要保全你自己啊(希望你的選擇是對的吧,因為虞允文選擇的是恭王)。

    (魏)王登車,顧謂虞允文曰:"更望相公保全。"——《宋史·卷二百四十六·列傳第五》

    恭王的擁立勢力很大,史料上很少見記載兩個王子爭儲君的記載,筆者估計是恭王登基後抹去了這一切。筆者剛好搜到一些史料,如下:

    李道之子宣贊範者託語其父雲:三大王言,丞相(虞允文)遣心腹來報,儲議已定,大人差遣可無慮。”後旬日,建儲詔下。——《宋代日記叢編》(李道是恭王岳父,外戚勢力)

    (恭王趙惇、宋光宗)

    二,恭王大勢已成,不可阻擋

    恭王趙惇,很不一般,從來都是野心勃勃的。

    公元1165年,當時孝宗還沒立太子,他就覬覦太子之位了,在他兒子剛出生的時候,他立馬派秘書少監兼恭王府直講王淮,攜白劄子上奏說,恭王夫人李氏四月十五日生皇長嫡孫。

    這時候,長子鄧王的岳父錢端禮駁斥了王淮的說法,他要為自己女婿擋住這個恭王的皇長孫名分。

    因為一旦確立皇長嫡孫,那麼就是嫡出,反過來意味著他父親恭王就是嫡子。皇室之中只有成為了太子,才能稱為嫡子。

    端禮曰:“初二日詣德壽宮,太上皇宣諭:皇嫡孫生與其他事體不同,主上聖孝所招,卿須當行賀禮。臣遂具奏上表,與初五日稱賀,昨日王淮來見臣,出白劄子,及稱年均以長,義均擇賢。”孝宗曰:“此是何語?皆非所宜言。”——《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二乙集宋李心傳撰》

    那時候的恭王就發動他麾下勢力王淮出擊太子之位,雖然政治主張被駁回,王淮被貶逐,但野心可見一斑。

    1171年,恭王終於如願登上了太子之位,那時候他24歲。沒過幾年,他就坐不住了,因為孝宗對外藩的魏王特別好,又是封賞又是思念的。

    搞得恭王趙惇神經敏感,開始向孝宗逼宮。

    趙惇去尋找後宮慈福太后的幫忙,太后知道後,立即對孝宗說,官家,你早點退位吧,好讓給你兒子。

    孝宗被逼宮,肯定不爽了,雖然對方是名義的媽,於是他拒絕了,說他還小,很多事都還不懂呢。

    趙惇聽到被拒絕後,狠狠的說:我等到頭髮都白了,花兒都謝了,父皇卻說我還小?

    慈福太后語上曰:“官家也好早取藥,放下與兒曹。”上曰:“臣久欲爾,但孩兒尚小,未經歷,故不能即與之。”——《朝野遺記(南宋佚名)》

    (宋孝宗劇照)

    既然太后出馬都被拒絕了,趙惇就自己出馬逼宮,他在父皇跟前直接說:“有人送黑髮養髮的中藥方子給兒臣,兒臣不敢用,父皇你怎麼看?”趙惇的意思很明顯,你看我等皇位,等到頭髮都白了,你還沒退位是什麼意思呢?

    誰知孝宗也直接裝傻:“你正是要面相老成一點,白頭髮不要嫌多。為何你這樣問我?”

    趙惇直接被問懵圈了。

    後來孝宗察覺到太子趙惇拉攏越來越多的大臣,結黨營私,就差武力推翻了。

    那時候的孝宗也因為符離戰敗,而心灰意冷,自己不想當皇帝了,也有意禪讓皇位。

    (符離戰敗)

    1187年11月9日,宋高宗趙構駕崩,不久他試探的問學士洪邁,我準備禪位給太子了,想學貞觀時期一樣,叫太子來一起參與國事處理,你看怎麼樣?

    洪邁高興的答:“這是像天禧年間,仁宗小時候學習國事處理一樣,可以啊。”

    “孝宗獨召學士洪邁入對謂曰:朕將行內禪,且欲如唐貞觀故事,令皇太子參決如何?邁言天禧資善之詔,可舉行也。”——《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二乙集》

    孝宗聽到他身邊的學士都心向太子了,終於下定決心禪位,而不是等著太子兵變,那時候就遲了。

    (禪位)

    於是,孝宗在為高宗趙構守夠了孝後,於1189年,急匆匆禪位給趙惇,是謂宋光宗。

    而這個光宗也很光棍,全盤否定了他爹的北伐政策,罷免了孝宗的親信,改變了對外方針,安心的做只鴕鳥偏安江南。

    孝宗是南宋唯一可圈可點的皇帝,只有他銳意北伐,其他皇帝不是鴕鳥就是慫包蛋,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成為一道遙不可及的夢。

    參考:《略論宋孝宗禪位與“北伐”夭折關係》、《宋孝宗立儲事件鈎沉》

    文:梁生

  • 8 # 鄜延路節度使李

    1187年,宋高宗趙構去世,享年81歲。同年十二月月初二,宋孝宗下手詔,令皇太子趙惇參決政務,以便讓自己逐步從繁重的朝政中脫身。其原因自稱有二:一是為了表明對高宗“禪位”於己的感激之情,決心改變以往帝皇守喪時間以日易月的做法,以畢三年之喪。

    二是“比年病倦,欲傳位太子”。但實際原因是對北伐中原收復失地已經徹底喪失了信心,意志消沉,轉向逸樂所致,這從他當時“經月不御外朝”的表現可以得到證明。

    宋孝宗是南宋恢復意願最大的皇帝,宋孝宗念念不忘的就是恢復中原洗雪靖康之恥。但是在虞允文死後以及其他方面的打擊之下,宋孝宗也日漸消沉,而熱衷於“球馬之細娛”,最終放棄了對金人用兵的計劃。當時,儘管有葉適、陳亮、辛棄疾等人多次上書孝宗,力陳恢復大計,但都沒有被他採納。

    南宋整個政治氣候和社會風氣又恢復到了“紹興和議”簽訂以後的狀態,忘記了“靖康之變”帶來的恥辱。太學生林升目睹這種狀況後,作詩諷刺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便把杭州作汴州。”

    在禪位的事情上,宋孝宗對人事上作了一番精心安排,以便日後能繼續控制朝政。淳熙十五年(1188)五月,他首先罷去了王準的左相,命他出判衢州。翌年正月,孝宗正式向近臣諭以“欲禪位皇太子,退就休養,以畢高宗三年之制”的決定。

    接著,便讓資歷尚淺的周必大由右相進位左相,同時讓與周必大“議論素不相合”的光宗潛邸舊臣、參知政事留正“越次拜右丞相”。留正為相,既與光宗的拔擢有關,也有使他與周必大相互牽制之意。

    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宋孝宗在安排好新的統治核心後,要皇太后吳氏搬出德壽官,還住大內,但皇太后不從。於是孝宗下詔:皇太后移住慈福官(由德壽宮中之一殿改名,實際上是將皇太后的生活區域限制在一殿之中),德壽宮改名為重華宮。

    二月初二日,孝宗正式將帝位傳給皇太子趙惇,自己退居重華宮。趙惇即位,是為宋光宗,尊宋孝宗為壽皇聖帝,皇后謝氏為壽成皇后,尊皇太后吳氏為壽聖皇太后,光宗一月四朝重華宮。

    宋孝宗原以為自己禪位可以扮演起原來太上皇宋高宗的角色,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宋光宗並不願意充當先前宋孝宗的角色,處處受父親控制,加之後來又發生了其他一系列事件。在這種情況下,父子間的矛盾就日益尖銳化,最後終於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以至於又發生了一次禪位事件。

  • 9 # 君山話史

    宋朝遜位的皇帝比較多,宋高宗在1162年遜位,把皇位傳給宋孝宗。1187年,宋高宗去世,兩年後,即1189年,宋孝宗遜位,把皇位傳給宋光宗。

    在宋朝歷代皇帝中,宋孝宗算是比較英明的一位君主,他為什麼要遜位呢?主要原因是壯志未酬,灰心喪氣。

    孝宗皇帝剛上臺時,銳意進取。他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岳飛昭雪平反,下詔追復岳飛官職。這其實就釋放一個訊號,肯定岳飛抗金北伐之功績,明眼人就看得出來,孝宗皇帝是有恢復之志的。

    果不其然,不久後,孝宗皇帝便起用主戰派領袖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為北伐做準備。隆興元年,在張浚的主持下,北伐拉開序幕。在第一階段的戰事裡,宋軍進展順利,連續攻下靈壁、虹縣、宿州等,孝宗皇帝非常興奮,稱:“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然而,戰局很快逆轉了。由於宋朝荒於武備太久,金兵一反擊,北伐很快就遇挫了,在符離一戰大敗,草草收場。

    北伐的失敗,令宋孝宗的自信心大受打擊,不得不下罪己詔,以檢討自己的過失。在金國的軍事壓力下,宋孝宗不得不選擇議和,最後與金國達成乾道和議。這是一份不平等條約,不僅割地賠償,還有一個屈辱的條目:宋孝宗必須向金國皇帝稱“侄”。這顯然讓胸懷大志的孝宗遭當頭一棒。

    不過,宋孝宗收復中原的理想未滅,他把希望寄託在宰相虞允文身上,並說:“靖康之恥,當與丞相共雪之。”可惜的是,虞允文還未來得及北伐,並因積勞成疾,死於任上。虞允文之死,對宋孝宗來說,又是一次重大打擊。他越發灰心喪氣,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也漸行漸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孝宗皇帝最終選擇遜位,把皇位傳給太子趙惇,自己圖個清靜。

  • 10 # 憨逗與殭屍

    並非立即,還是有一個時間差的,宋高宗趙構死於1187年十月,宋孝宗讓位是在1189年,中間隔了一年多的時間。

    宋孝宗並不是很老,為何會馬上選擇退位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守孝道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享年80歲的太上皇趙構駕崩,廟號“高宗”。高宗死後,孝宗嚎哭欲絕,痛不欲生。宋代按照儒家禮制,皇帝要服孝27天,然而宋孝宗為厚報高宗養育之恩,表示“大恩難報,情所未忍”的孝心,堅持按照古制,服喪三年。

    一面是軍國大事,一面是為父守喪,孝宗皇帝感到精神多有不怠。因此,決心讓皇太子暫時參決政事,自己卻要全心全意遵儒家禮制,守喪三年。

    淳熙十五年(1188年)末,宋孝宗就打定主意禪讓退位,對宰執們說:這些日子以來,處理朝廷政事感覺很是疲倦,準備退位給皇太子,以便退居休養,服喪盡孝。

    因此,宋高宗禪讓退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服喪盡孝”。

    (二)認為皇太子有能力理政

    宋孝宗相當重視對皇太子的培養,東宮講學官都是一時名臣,如尤袤、楊萬里等。

    經過十幾年的培養,皇太子熟讀經史,孝宗這才感覺這個“英武類己”之子,愈發出類拔萃。

    1187年,高宗駕崩後,處在悲痛中的孝宗皇帝,漸感政事處理費力,於是讓皇太子監國,參決政務。

    “皇太子可令參決庶務,以內東門司為議事堂。”

    淳熙十五年(1188年)正月二日,皇太子正式開議事堂。自此,皇太子有了參決政務之權。

    “自是,間日與輔臣公裳系鞋相見,內外除擢,自館職、部刺史以上乃以聞。”

    幾天以後,孝宗就興奮的對大臣們說:皇太子參決政務沒幾天,已熟知一切事務,從今天起,每逢朕御內殿,令皇太子侍立。

    可見,孝宗皇帝對皇太子參決政務的表現還是相當滿意的,也證明自己這麼多年的苦心栽培,終於沒有白費,皇太子果真“英武類己”。

    因此,孝宗皇帝認為皇太子已完全具備理政能力,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和教育,皇太子已堪當大任。因此,孝宗才禪讓給皇太子,史稱“宋光宗”。

    (三)中興無望,心灰意冷

    宋孝宗是南宋最著名的中興之主,也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孝宗繼位後,一改高宗朝被動挨打的局面,改為主動出擊。繼位次年,1163年春,便下令:

    “以布衣李信甫為兵部員外郎,齋蠟書間道往中原,招豪傑之據有州郡者,許以封王世襲。”

    然後起用抗戰派大臣張浚,議出師北伐。

    雖初有大勝,但金主完顏雍穩固皇位後,南宋軍隊便未能再向前前進一步,金宋兩國處於軍事均勢的局面,誰都不能打垮誰。

    張浚的輕易北伐,不僅未能收復失地,反而使紹興以來“所積之財,掃地無餘。”被迫與金國簽訂“隆興和議”。

    自此後,雖“欲有為而不克”,年事已高,軍事不興,金國不衰,中興早已無望。在此情況下,自然有心灰意冷之感。此種“心灰意冷”之感加之高宗死後的悲痛相結合,讓宋孝宗更有了倦怠之感,故傳位於皇太子。

  • 11 # 未濟

    宋高宗在五十六歲的時候禪位給宋孝宗,但是高宗活到了八十一歲,在高宗去世後七年,孝宗也駕崩了。在高宗去世一年多後,孝宗就禪位給了太子。也不算是立即,也是在培養了太子之後禪位了。但是時間確實有些短。

    宋孝宗要給高宗守孝三年,讓太子參與朝政,幫他處理。此時的孝宗也六十多歲了,身體不太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還有迫於現實的壓力。

    宋孝宗致力於收復河山,但是經過多年努力,還是達不到目標,並且還是戰敗。孝宗也累了,有心無力。而此時太子已經崛起。太子趙惇是老三,老大去世後,還有老二魏王趙愷,按照長幼順序,也輪不到趙惇。但是大臣們比較支援趙惇,宰相虞允文請求孝宗立趙惇為太子。趙惇可並不知足於只當太子,他早就想當皇帝了。

    趙惇找到了太后幫忙,慈福太后語上曰:“官家也好早取藥,放下與兒曹。”上曰:“臣久欲爾,但孩兒尚小,未經歷,故不能即與之。”連太后都幫忙說話,讓孝宗禪位。孝宗在心灰意冷後,開始讓太子處理事務,在鍛鍊了一年後,孝宗對太子的能力很滿意。

    淳熙十五年正月二日,皇太子正式開議事堂。自此,皇太子有了參決政務之權。

    既然太子能力是有的,而且太子有大臣的支援,要是再不禪位,估計早晚也會被架空,甚至出現玄武門之事。再加上宋孝宗被迫與金國簽訂“隆興和議”。此後,雖“欲有為而不克”,年事已高,軍事不興,金國不衰,中興早已無望。精神上的壓力讓孝宗倦怠了,也真是不想再當皇帝了。

    朕比年病倦,欲傳位太子......

    當初趙構禪位給宋孝宗也是如此,實在是連心氣都沒有了,已經是無心無力。在禪位後沒幾年宋孝宗就去世了,可見他身體在當時已經不太好了,禪位確實是不錯的選擇,可以頤養天年。

    除此之外,宋孝宗也是想為自己留個好名聲。因為北伐失敗,在功績上沒能達成心願,在道德上總要把戲做足。宋高宗雖然和孝宗不是親父子,但是高宗傳位於他也是大恩德了,他若對高宗態度不好,世人總會非議,所以還不如把孝順進行到底。本來皇帝守孝27天就可以,但是孝宗選擇了守孝三年。

    孝宗和高宗都是被壓力給壓垮了,南宋的皇帝不是那麼好當的。

  • 12 # 萌大叔來了

    理由簡單,趙構是50歲退休,把位子交給他兒子!孝宗當時35歲!趙構80歲才死的?宋孝宗被監視了30年,終於把這個太上皇熬死了!他也60多了!所以,趕緊享受一下夕陽紅的好時光唄!

  • 13 # 李玟

    首先一切為了政權的穩定傳承,高宗時由於戰亂的原因,南宋政權的合法性始終受到一些趙姓貴族的挑戰,(所以岳飛的關於立儲的言論是非常可怕的),為了能夠讓自己從小培養的接班人順利掌握政權,高宗選擇了退位,讓孝宗能夠有一段時間掌控天下,這樣的政治智慧也的確收到了良好的實際效果。到了孝宗也就繼續延續了這樣一種繼承模式。

  • 14 # 為國釣魚

    謝小蜜邀

    趙構死於淳熙十四年十月,孝宗內禪的時間是淳熙十六年二月,也就是說趙構死後,孝宗還做了一年零四個月皇帝。

    好吧,也許題主認為人生苦短歲月如梭,將近五百天“立刻”就沒有了

    孝宗禪位給三太子的理由跟當年趙構禪位給自己的理由一樣,倦勤

    我們知道,趙構一是嫌戴著CROWN不方便跑路,二來他幹了三十五年也是真幹夠了,他禪位的確有想退下來偷懶享清福這個因素,他說倦勤應該沒有人質疑

    孝宗是兩宋較少的有為之君,他即位不到一年就匆匆忙忙發動了一次失敗的北伐,史稱“隆興北伐”。北伐雖然失敗了,但孝宗沒有跪,他一邊議和一邊備戰,搞得金世宗完顏雍很惱火,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接受孝宗提出的議和方案,扯了一年多皮後,雙方同意在紹興和議的基礎上達成了一份新的宋金和議——乾道之盟

    孝宗在新和議中取得的兩大外交勝利是:

    書不稱“大”,稱“侄宋皇帝”,稱名“再拜奉書於叔大金皇帝”。歲幣二十萬。~《金史》世宗.上

    紹興和議規定南宋每年對金“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匹兩”,孝宗改為“歲幣銀、絹各二十萬匹兩”,每年銀、絹各省五萬,名目也由“歲貢”改為“歲幣”。南宋既得了實惠,說法也相對好聽些

    紹興議和規定趙構對金稱臣,孝宗改稱金世宗為“叔叔”,替趙構認下了一個能幹的乾弟弟。稱臣是自認藩屬,放棄了一個王朝的正統性;自稱侄子雖然在輩分上吃了點虧,但侄子皇帝也是皇帝,跟“臣”有天壤之別

    但是,問題就出現在輩分上

    淳熙十六年(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正月,金世宗完顏雍死了,繼位的是他的孫子完顏璟

    為了更方便理解,我們先盤點一下幾位男主角的出生年份

    宋高宗趙構:北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

    宋孝宗趙昚: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

    宋光宗趙惇: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

    金世宗完顏雍:金天輔七年(公元1123年)

    金章宗完顏璟: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

    趙構比完顏雍大十六歲,做幹兄弟不太掉份;完顏雍比趙昚大四歲,雖然叫叔叔喊老了點,但勉強也能接受;

    趙昚比完顏璟大四十一歲,1189年趙昚是一個六十二歲的老頭,完顏璟卻是一個二十一歲毛都還沒長齊的大男孩。讓趙昚叫完顏璟叫叔叔,估計趙昚怎麼樣也開不了這個口;

    從趙構的輩份算,完顏璟本來應該稱趙昚為叔叔,結果完顏雍一死,搞得趙昚反過來要叫完顏璟為叔叔,一進一出差著兩輩,太尷尬了。所以:

    十六年春正月癸巳,金主雍殂,孫璟立……辛亥,帝始諭二府,以旬日當內禪,命周必大留身呈詔草。

    完顏雍駕崩、完顏璟即位的訊息十八天後傳到臨安,孝宗獲得這一喜訊的第一反應是“咱也幹不成了”,馬上宣佈十天內將要禪位,讓周必大火速擬定禪讓詔書

    十一天後

    二月壬戌,下詔傳位皇太子。是日,皇太子即皇帝位。

    ~《宋史》本紀三十五.孝宗三

    光宗即位十三天後

    二月乙亥,遣諸葛廷瑞等使金弔祭。

    過了差不多一個月,金世宗的死訊正式傳到南宋

    三月癸卯,金遣王元德等來告哀。

    ~《宋史》本紀三十六.光宗

    估計雙方使臣在半路轉角處的茶館還碰了個面

    孝宗身體其實沒啥大毛病,他退位後又做了六年多太上皇,美中不足的是兒媳婦李皇后太強勢,兩宮關係比較緊張,紹熙五年六月,孝宗在鬱悶中駕崩

    所以,孝宗雖然有禪位的打算,但並不是因“比年病倦”才在淳熙十六年二月就急匆匆禪位,按周密《齊東野語》的說法,在宣佈禪位的時候,孝宗其實都還有些猶豫,後來他的確後悔了,[“悔不用黃洽之言”。或至淚下。]但時間不等人,他必須趕在金使到來前幹完這件事,以避免稱前侄兒為叔叔。

    至於光宗,雖然他本來應該與金章宗平輩,但事情緊急,四十二歲的前哥哥稱二十一歲的前弟弟為叔叔總比六十二歲的前叔叔稱二十一歲的前侄兒為叔叔好吧。虧是吃定了,卻也顧不上那麼多了

  • 15 # 錢多多讀文史

    宋孝宗趙昚七歲進宮,35歲被立為太子,同年即皇帝位。他於1132-1189年在位,27年的皇帝生涯,有25年籠罩在養父太上皇趙構的陰影中,好不容易趙構於1187年高齡去世,他可以自己完全作主了,為何卻在兩年後就禪位給兒子了呢?

    趙昚是有一腔抱負的,面對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他有心要恢復舊神州、光復汴梁城。按其作為,後世也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為何這位也曾努力過,也曾青春熱血過的中興之主,會提前退休呢?個人拙見,這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趙昚即位之初,力主抗戰,為被貶謫和罷免的主戰派平反覆官,召主戰派張浚入朝,為岳飛平反。積極備戰。

    趙昚為北上抗金,很是磨拳擦掌一番。然而1163年的隆興北伐給了他當頭一棒。張浚主導的此次北伐損失慘重,宋、金再次議和,南宋向金稱侄。和談的唯一有益處是,將從前趙構手裡的“紹興和議”所納銀、絹各減五萬……

    隆興北伐的失利,應該給了趙昚很大的打擊。此後雖挾虞允文的“采石之戰”之利,再次向金表示抗議,希冀能收回河南的祖宗陵寑之地,並改變宋帝站著接受金國朝書的禮儀,未果。這讓一腔鬥志的趙昚應該是黯然神傷的。

    二、憤上輩無為,悲自身難越。

    趙構在位時,力主求和。而趙昚一上位,即求主戰。這說明,太上皇的作為,趙昚應該是存保留意見的。但諷刺的是,趙昚自己,努力過,奮鬥過,最後的結局居然與趙構在位時差不多,這對於趙昚來說,是更深層次的無力。

    三、何屈辱無顏,稱孫子為叔?

    1189年,金世宗完顏雍去世,其孫子完顏璟即位。按隆興和議的條款,趙昚應稱完顏雍為叔,完顏雍比他大四歲,稱“叔”稍可遮羞。而現在21歲的完顏璟當了金國皇帝,62歲的趙昚照樣要稱他為“叔”。這將讓早已不堪金國之辱的趙昚的羞窘表露無遺。

    1189年,無奈、痛心、屈辱的趙昚禪位給兒子,守在太上皇趙構靈旁,默數他的哀傷。

  • 16 # 野草的沉思

    南宋高宗趙構,於淳熙十四年十月,崩逝。一年多後,孝宗趙眘,於淳熙十六年二月,禪位於趙惇,是為宋光宗。其時趙昚62歲,5年之後逝世。

    宋孝宗趙眘,被後世評為南宋最好的皇帝。他在位27年,除在經濟上很有成就,創“亁淳之治"外,還做了幾件大事,如為岳飛平反,發動"隆興北伐",簽定《隆興和議》等。

    《隆興和議》並沒有徹底改變宋與金的關係。但較之《紹興和議》有了很大的進步。首先是將原來的對金稱臣的藩屬關係,改為叔侄關係,從而為南宋爭得了主權。其次,將歲貢,改為歲幣,數量從原來的銀,帛二十五萬兩,匹,降為二十萬兩,匹。

    那麼,宋孝宗為什麼在高宗死後不久就禪位呢?應該有三個原因,一,高宗的影響;二,稱謂問題;三,對事業的責任心。

    一,高宗的影響。宋高宗於1162年禪位於孝宗,1187年才死去,也就是說在禪位之後又活了25年。在這做太上皇的25年中,他即活得舒服自在,又始終掌握著很大的權力。這不能不對孝宗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稱謂問題。按照《隆興和議》,宋朝皇帝對金國皇帝稱叔。當協議簽定時,金主完顏雍小宋孝宗4歲,為了國家的利益,孝宗向金主稱叔尚可勉強。但金主完顏雍死後,其孫21歲的完顏璟繼位,無論從輩份上還是從年歲(此時孝宗已62歲)上,孝宗再對金主稱叔都極不合適,因此禪位給年輕許多的輩份也較相當的趙惇,避免稱謂上的過度的尷尬,也就不得不為之了。

    三,對事業的責任心。宋孝宗趙眘是一位雄心勃勃,奮發有為的君主。他繼位第一年,便給岳飛平反,召集抗戰派老將,發動北伐戰爭。這是何等的胸懷,何等的氣魄!但可惜時無良將,北伐失敗。應該說,孝宗的北伐,是搞得倉促了一些。倘多準備幾年再發動,可能效果要好一些。但我們於此也可以感覺到孝宗的志在恢復中原,洗雪國恥的急迫心情。一個有著如此胸懷,氣魄和心情的人,其對國家的責任心是可想而知的。也正是因為這份心,才使他在北伐失敗後,勵精圖治於國內建設,使國內的政治經濟建設達到了南宋最好的狀況。也正是這份責任心,使他還健在的時候,就禪位給了下一代。即然北伐已無成功條件,那麼,還不如讓後代及時接班,自己還能從傍幫助一二。如果說高宗趙構的禪位真的是因為"倦勤"的話,那麼,孝宗的禪位則更多地是為了江山社稷後繼得人。根據這兩位皇帝的平生作為,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這一條應該是孝宗禪位的最主要原因。

  • 17 # 滄海拾遺錄

    首先要糾正一下,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宋高宗趙構去世之後,在位已25年年已63歲的宋孝宗趙眘並沒有馬上禪位給皇三子趙淳,而繼續在位了一年多的時間,在淳熙十六年,禪位於趙惇,趙惇即為宋光宗。趙昚自稱太上皇,閒居慈福宮,直至5年後病逝。宋孝宗趙眘是南宋諸帝中最有作為的皇帝,在位27年中有25年受到太上皇趙構的影響和牽制,好不容易擺脫了養父趙構的控制,可以自己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卻突然不想繼續幹了,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宋光宗。細究箇中緣由,也是心酸一言難盡,下面就為大家簡要地分析一下。

    出身宗室旁系,謹小慎微20多年登上皇位,長期受到養父掣肘

    宋孝宗趙眘是宋太祖趙匡胤一系子孫,本來與皇位無緣,無奈宋高宗趙構因長期兵荒馬亂受到驚嚇失去生育能力,不得不在宗室子孫中挑選養子,準備從中冊立合適人選為儲君。本著從沒有太多根基的考量,趙眘(當時還叫趙伯琮)和另一個宗室子弟趙琢被撫育於皇宮,由於趙構當時還很年輕,還幻想著還能搗鼓出親生子,趙眘在宮中沒有什麼依靠,再加上趙構生母韋太后更喜歡趙琢,趙眘一直在宮裡呆了20多年沒有合適的名分,這段經歷不是所有的人能堅強面對的。到了紹興三十年(1160年),年近五旬的趙構終於放棄了幻想,透過各送10位宮女侍奉的方式考驗兩位養子,最終謹小慎微的趙眘沒有觸碰這些宮女,秋毫無犯,順利地通過了考驗,先後被冊立為皇子和皇太子,並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接受宋高宗趙構的禪讓,登上了皇位。趙構雖然退位為太上皇,身體卻還是很健康,長期對宋孝宗的許多時政方針提出要求和建議,使得趙眘難以有效地施展拳腳,這長達25年被人掣肘的皇帝生涯說起來也是一把辛酸淚。

    宋孝宗禪位給兒子趙淳的原因分析

    按理說,宋高宗趙構去世後,壓在身上的精神大山終於被搬開了,本來就打算勵精圖治的宋孝宗終於可以毫無束縛地大展拳腳,但此時的趙眘年已6旬,早已過了熱血沸騰的年紀,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心思早就被不給力的時局和大臣們磨滅得所剩無幾。個人拙見,宋孝宗趙眘突然撂擔子傳位給兒子趙淳有以下方面考慮:

    一是對即位之初立下的伐金恢復中原的打算已經不可能實現,對現實心灰意冷。即位之初的宋孝宗趙眘意氣風發,在其即位的第二個月,就召回重用張浚等主戰派,積極謀劃北伐事宜;並採納群臣意見,下詔為以“莫須有”罪名遇害的名將岳飛恢復榮譽,追復其原官,封岳飛為鄂國公,諡號“武穆”。赦還岳飛被流放的家屬;不過趙眘對恢復中原的計劃有些操之過急,在準備才一年多的情況下,不顧右相史浩等大臣的反對,繞過繞過三省和樞密院等主和派,直接向李顯忠等將領下達了北伐的命令,發動了抗金戰爭,史稱“隆興北伐”。戰爭伊始,金國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進展比較順利。北伐部隊兵分兩路,一路由大將李顯忠率領攻打靈壁,一路由大將邵宏淵率領攻打虹縣。李顯忠方面進展順利拿下了靈璧城,而另一路邵宏淵則進展不利,遲遲拿不下虹縣,最後還是李顯忠派靈壁降兵前去勸降,虹縣守將才放棄抵抗。由於邵宏淵這人心胸狹窄,嫉妒李顯忠的才能,因此在軍事行動上不配合李顯忠。李顯忠請邵宏淵一起乘勝進攻宿州,邵宏淵不願意配合,李顯忠只得獨自進軍宿州,並一舉攻下宿州。得知訊息的宋孝宗對此大加讚揚,“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但是邵宏淵卻因此對李顯忠更加嫉妒,在金軍對宿州進行反撲之際,袖手旁觀,使得李顯忠兵力不支,被迫從宿州潰敗,史稱“宿州之潰”。“隆興北伐”失敗和隨後的“隆興和議”宋孝宗希冀能收回河南的祖宗陵寑之地,並改變宋帝站著接受金國朝書的禮儀的想法收到金國和宋高宗的反對無果,給了宋孝宗很大刺激,他也因此放棄了大舉北伐的計劃,轉而重用主和派,專心發展國內經濟,當時出現了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面。史稱“乾淳之治”。他希望儲備糧草軍資等待良機才圖北伐,可惜的是,趙眘一直沒有得到金國衰退內亂的良機,因為同期在位的金世宗也是一位明君,在“隆興和議”後,金國也在積極發展經濟,國內政局穩定,兩國出現了40多年的和平局面。即使到了趙構去世,趙眘也自認為自己短期內看不到恢復中華的機會,正如後世所說的“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對現實心灰意冷,就決意參照趙構“倦勤”退位的做法,以“比年病倦”的理由退位為太上皇。

    二是金世宗完顏雍去世使得宋孝宗趙眘要稱21歲的金章宗完顏璟為叔,這一羞辱性禮儀加速了宋孝宗退位的步伐。按照當年“隆興和議”的規定,南宋皇帝要稱金朝皇位為叔,那麼趙昚應稱金世宗完顏雍為叔,完顏雍比他大四歲,稱“叔”還算說得過去。而現在金世宗的孫子21歲的完顏璟當了金國皇帝,62歲的趙昚照樣需要稱這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為“叔”。這就讓多年以來忍受金人羞辱的宋孝宗趙眘再也無法忍受。據史料記載,淳熙十六年正月,金世宗完顏雍去世,訊息十八天後傳到了臨安,得到訊息的宋孝宗當即決定十天內就傳位給兒子趙淳,並命周必大馬上起草詔書。

    “十六年春正月癸巳,金主雍殂,孫璟立……辛亥,帝始諭二府,以旬日當內禪,命周必大留身呈詔草。”“二月壬戌,下詔傳位皇太子。是日,皇太子即皇帝位。”(《宋史》本紀三十五.孝宗三)

    宋光宗即位一個多月後,金朝才派人來進行官方告哀,“三月癸卯,金遣王元德等來告哀。”這個時候,需要代表南宋朝廷履行站著接受金國朝書,並稱金章宗完顏璟為叔的只能甩給倒黴的宋光宗了,沒辦法,再讓62歲的趙眘去稱呼21歲的完顏璟為叔,趙眘的顏面就蕩然無存了。

    事實上,退居為太上皇時的趙眘身體沒什麼大問題,在退位之後還活了5年多,他雖早有禪位之意,但如果沒有金世宗突然去世和“隆興和議”中羞辱性的稱謂禮儀規定,相信宋孝宗趙眘不會這麼快選擇退位。

  • 18 # 月曉YB

    實際上宋孝宗並沒有在宋高宗去世之後便馬上禪位,宋高宗去世於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而宋孝宗禪位於淳熙十六年二月二日,這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宋孝宗實際上是在天人交戰。

    皇太子,也就是日後的光宗趙惇很早就有了讓孝宗禪位的想法,而且還經常旁敲側擊的告訴孝宗,自己已經頭髮白了,皇帝也應該禪位啦。只不過宋孝宗並沒有為之所動,反而和自己的兒子打起了太極。

    趙惇看此法不成,便想起了太上皇高宗和太皇太后吳氏,不斷的給他們進奉新鮮物什,太皇太后也找到了宋孝宗談了這件事,宋孝宗依舊沒有同意。

    人事不成,趙惇只好虛席問神,一位道士告訴他淳熙十六年可即皇帝位,此為天機,不可道於外人。

    實際上,宋孝宗不願意禪位是有原因的,一來自己的政治夢想還未實現,中興北伐,即便自己趕不上,也應該努力有一番作為,好讓兒子做一個太平之主。

    再者,高宗還在,如果一旦禪位的話,自己的兒子又要撥款給高宗慶賀,實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宋高宗去世,這對於宋孝宗的打擊還是特別大的。二人雖然只是養父子關係,但是感情特別深厚。宋孝宗悲痛欲絕,再加之年歲日久,宋孝宗想到了禪位。

    禪位的原因,宋孝宗自己說是要服喪,可實質原因還是因為自己的精力早已大不如前。他曾在個別場合承認自己年來稍覺倦勤。

    而且,自己的政治夢想也已經破滅了。剛做皇帝時,宋孝宗言怨不可旦夕忘,時不可遷延失,隆興北伐,卻錯看了張浚,以致所積兵敗,掃地無餘。

    自隆興和議後,始終欲有為而不克。丟了夢想的人,再無精力去面對家國天下。

    也緣於此,宋孝宗於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禪位於皇太子趙惇。

    不過,孝宗可是所託非人了。

  • 19 # 林長風

    當了25年太上皇的宋高宗趙構死了一年多之後,宋孝宗趙昚也禪讓皇位給了自己的三兒子趙惇,效仿他的義父趙構當起了太上皇。

    孝宗之所以這麼做,原因在於他對收復北方領土的深深無力感,以及對金國稱臣的屈辱感,在這雙重壓力下,孝宗選擇了提前退休。

    在南宋歷史上,有心收復北方的皇帝不多,孝宗絕對算其中最為突出的一位,這一點和他的義父趙構決然不同。

    趙構是十分堅定的主和派,他做皇帝期間,凡是主站的大臣和將領都被他殺了,或者貶謫,比如岳飛和韓世忠。在紹興和議之後,雖然南宋對金國稱臣納貢,但也過了近二十年的安穩日子,這也是宋高宗一直引以為傲的事情,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

    然而,在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破協議,帶兵南下,派使者向高宗索要漢淮之地,並告訴了他當年被擄去的宋欽宗已死的訊息。在此形勢下,高宗仍然想方設法的議和,但完顏亮此次志在滅掉南宋,所以一概不允,無奈之下,高宗只得被迫應戰。但是他一邊宣揚要御駕親征,另一邊卻早早準備好南逃的舟船,打算故伎重演。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儘管在紹興和議之後,南宋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但金國國內也發生了重大叛亂,軍心渙散。此時,恰好南宋又出了一個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大敗金兵,直接導致完顏亮被部下所殺,南宋竟然取得了此次戰爭的勝利。

    完顏亮的南下和虞允文的勝利,使得一直主張求和的高宗顏面掃地,自感再無臉面呆在皇位上,於是在1162年以“今老且病,久欲退閒”為由,將皇位禪讓給了義子趙瑋。趙瑋之後改名趙昚,是為宋孝宗。但實際上,高宗既不老也沒病,因為在此之後他還當了25年的太上皇。

    孝宗繼位之後,立刻表現出了強烈的收復北方的願望。即位第二個月,他就正式為岳飛冤案徹底平反,朝野人心為之一振。其他因為主戰而被秦檜構陷的冤案也做了補救,張浚、胡銓、辛次膺等健在者都受到了重用,陳康伯、虞允文、張燾等主戰的大臣和將領都成為了他新班底的核心。

    金主完顏亮死後,篡位當了皇帝的是金世宗。世宗從完顏亮的失敗中看到,短時間內征服江南是無法做到的,於是他決心與南宋議和。但此時在南宋當家做主的不再是那個一心偏安的趙構了,孝宗斷然拒絕了金世宗的提議,同時積極準備北伐,而金世宗的策略也作出了微調,決定以武力迫使南宋議和,宋金大戰一觸即發。

    雖然皇帝的姿態如此明確,但在南宋朝廷裡,主和派的勢力依舊很大,其中最大的仍是那個已經當了太上皇的趙構。趙構並沒有按照他禪讓是所說的那樣,“不問朝政,頤養天年”,而是一到關鍵時刻,就跳出來給孝宗施加壓力。

    在孝宗啟用主戰將領張浚時,趙構就對孝宗說,“毋信張浚虛名,將來必誤大計,他專把國家名器財物做人情!”而當孝宗積極準備北伐時,他又大潑冷水,“等我百年以後,你再籌劃這事吧!”

    朝中大臣也有多人主和,比如孝宗還在當太子時的老師、現任宰相史浩。史浩很有學問,對孝宗也忠心耿耿,但他卻是一個堅定的主和派。他對孝宗說,“金人統治的穩固,未可貿然出兵。”堅決反對北伐。

    但是,孝宗的決心已定,1163年四月,孝宗繞過主和派控制的三省與樞密院,直接向張浚和諸將下達了北伐的詔令,因為孝宗的年號為隆興,所以史稱隆興北伐。趙構聞訊,急召孝宗企圖迫使他收回成命,孝宗沉默不語表示拒絕。史浩因宰相不得與聞出兵大事,憤而辭相,孝宗應允。

    然而,孝宗雖然空有一番收復故土的雄心壯志,卻不能無視南宋與金國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隆興北伐中,南宋在軍事較量中一直處於劣勢,偶有小勝,難掩頹勢。雖然朝中反對議和的呼聲很高,甚至獨相半年之久的主和派湯思退被貶而憂懼至死,但在戰場上實在打不過金國的軍隊,孝宗也無可奈何,只得遣使議和,達成隆興和議。

    隆興和議與紹興和議相比,南宋的地位有所提高,孝宗不必再向金主稱臣,而是改為叔侄之國,“歲貢”改為“歲幣”,數量也由銀絹二十五萬兩(匹)下降為二十萬兩(匹)。但南宋這些年打下的海、泗、唐、鄧、商、秦六州也歸還給了金國。

    隆興和議的結果,並非孝宗所希望的那樣,但他也知道在實力面前,一切理想都是空談。所以,他再次把希望寄託在了曾打贏采石之戰的虞允文身上。

    1167年,孝宗任命虞允文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並出任四川宣撫使。孝宗與他相約分別從東西兩路出兵收復中原:“若西路出而朕遲迴,即朕負卿;若朕已動而卿遲迴,則卿負朕。”

    然而,天妒英才,1174年,虞允文積勞去世。孝宗怪他遷延出師之期,一反常規,對允文不贈官,不賜諡。不久,孝宗檢閱軍隊,親見允文教練過計程車卒無不少壯勇武,感佩他穩健持重,有恢復之志而大志未酬,這才追贈他為太師,賜諡忠肅。

    虞允文是孝宗前期抗戰派代表,他的去世,對孝宗北伐大計是個沉重的打擊。孝宗的統治也大體以此為界分為前後期,在此之後,孝宗對北伐逐漸失去了信心,感到自己無力收復北方故土,這種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甚至讓孝宗對皇位都失去了興趣。於他而言,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並非是權力的象徵,而是一種痛苦。

    痛苦的感覺,不僅來自於孝宗自己的內心,還有來自金國的折辱。

    1165年,金國使者覲見,要求孝宗在殿上親自起立從使者手中接受國書,孝宗不從,雙方僵持多日,最後由太上皇趙構發話,孝宗不得以而為之,但內心更感屈辱和憤怒。

    1170年,孝宗派使者向金國要求歸還河南的祖宗陵寢之地,更改受書儀式。金世宗表示,可以歸還,但是他將以三十萬鐵騎“奉遷陵寢來歸”。孝宗無奈,退而只求更改受書儀式,又被斷然拒絕。孝宗有心硬來,但在太上皇趙構的施壓之下,最後還是不得不按照臣子的儀式,接受金國的詔書。

    這種屈辱感猶如一把刀子,日夜切割孝宗的雄心,以及他脆弱的自尊心。

    1187年,太上皇趙構終於死了,但孝宗也已經沒了當年的銳氣。他一反君主守喪以日代月的舊規,堅決要為太上皇守三年之喪。其中雖有盡孝報恩的因素,但最關鍵的還是他對朝政已深感倦勞,不再是隆興初政時那個雄心勃勃的宋孝宗了。

    1189年正月,金主金世宗去世,其皇太孫完顏璟即位,是為金章宗。按隆興和議中金宋為叔侄之國的約定,此時已年過花甲的孝宗,得尊年僅二十來歲的金章宗為叔叔,這成了壓垮孝宗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年二月,孝宗禪位於三子趙惇,是為宋光宗。從此,孝宗自稱太上皇,閒居慈福宮,後改名重華宮。五年之後,孝宗在重華殿逝世,終年六十八歲。

    後人以恢復論其父子道:“高宗之期,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高宗無意恢復,但岳飛、韓世忠都以恢復為己任;孝宗志在恢復,手下卻無可用之材,假若兩者前後顛倒,則不知事將何為。

    綜上所述,宋孝宗之所在高宗趙構去世一年多後,便禪讓皇位給三子趙惇,原因在他既感到自己無力收復北方故土,又不願受金國的折辱,雙重壓力之下,孝宗選擇了逃避,提前“退休”養老了。

  • 20 # 澹奕

    立刻個錘子,隔了兩年時間也叫立刻?

    宋高宗駕崩後,其嗣子孝宗趙昚守孝三年,讓太子趙惇參預朝政。

    那時的太子其實已經年紀不小了,都四十多歲的年紀了,連鬍鬚都已發白,加上太子的身子不太好,曾多次提出繼位要求,只不過孝宗沒讓。

    因為要給高宗服喪,加上太子的確年紀大了,孝宗考慮之下,在高宗駕崩兩年之後,正式禪讓皇位給了太子趙惇,也就是光宗。

    宋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不過他並非是宋高宗的子嗣,而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北宋沒了之後,留在北方的太宗後嗣幾乎全部被女真人掠走,而倖存下來開闢南宋的宋高宗,僅存的一個兒子卻早早夭折因此絕嗣。南宋時期的現實情況就是,宋太宗一脈的後裔幾乎全部斷絕無存,高宗只能送太祖一脈的後裔中尋找繼承人

    最終,作為宋太祖七世孫的趙伯琮被高宗選中立為嗣子,並改名趙昚,於紹興三十二年被冊立為皇太子,第二個月高宗就退位成了太上皇,趙昚登基成為皇帝,也就是宋孝宗,宋代皇位重回太祖一脈。宋孝宗是南宋最有能力的君王,其在位期間南宋的實力達到頂峰,奈何當時的金朝也處於盛勢狀態,南宋未能成功北伐

    趙昚是個非常孝順的人,當初宋高宗看中他也是因為他孝順,在高宗駕崩之後,趙昚對高宗仍舊非常恭順,無論朝政多麼繁忙,他都按時前去太上皇宮裡請安,使得高宗的晚年生活過得非常舒心愜意。儘管高宗只是趙昚的嗣父並非親生父親,但趙昚與高宗之間的感情深厚,趙昚從來不遮掩自己對高宗的感激之情。

    淳熙十四年,做了二十五年太上皇的趙構駕崩於德壽宮,趙昚驚聞噩耗非常悲傷,一大把年紀仍舊失聲痛哭,接連兩天不進飲食,最終也因此病倒,趙昚對高宗的孝順,也是後來他能夠得一“孝”字諡號的原因所在。高宗駕崩後,趙昚表示要為嗣父守孝三年,也因為這個緣故,分身乏術的孝宗讓太子趙惇參與朝政事務的處理

    趙惇本是孝宗第三子,原本他的上面還有兩個哥哥,怎奈其長兄莊文太子早早過世,而次兄因為無能,所以孝宗才越過長幼次序,冊立了之排行老三的趙惇為太子,趙惇做太子的時候還只有二十五歲,結果在儲位上坐了很多年。本來趙惇覺得親爹身子不好,自己應該用不了多久就能夠登基,沒想到宋孝宗還挺長壽的,趙惇慢慢成了中年人

    趙惇長期無法繼位,心裡難免抱怨,而在《四朝見聞錄》記載,趙惇曾故意告訴宋孝宗“有贈臣以烏髯之藥,臣未敢用”,就是說趙惇有意跟父親說自己鬍子都已經白了,有人送自己染黑鬍鬚的藥物,但他還不敢用。宋孝宗並非聽不出兒子的言外之意,但他卻說有白鬍子才顯得老成持重,就是不願意傳位給兒子,讓趙惇心裡很不舒服。

    其實,也並不能怪宋孝宗不肯傳位,因為趙惇雖然上了年紀,可他行為處事還反而不如年少時期,並且趙惇為人怯懦,被自己兇悍的老婆李鳳娘牽著鼻子走,與宋孝宗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不怎麼樣,所以趙惇也不太放心傳位。只不過,太子的確年老,隨便更換儲君也很不合適,趁著高宗駕崩,守孝兩年之後的孝宗還是傳位給了趙惇,自己成了太上皇

    孝宗開始還是很謹慎的,只是讓太子參預朝政的處理,或許也是趙惇裝得比較好,守孝期間對朝政生倦的孝宗,顧慮太子的志向,乾脆就傳位了,終究是自己的孩子,不信自己的親兒子還能夠相信誰呢。只可惜光宗並非孝宗那樣的孝順,在李鳳孃的蠱惑之下,光宗精神出現問題對父親很不孝順,最終連孝宗喪儀都不肯出現,孝宗泉下不知作何感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聽過哪些騷氣的土味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