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寶飯財經

    如果您指的是狹義的銀行理財產品,那麼很明確的說,確實是有風險的。當然,從廣義上來看,銀行存款基本可以被視為無風險資產。

    資管新規出臺以來,過去在理財產品中廣泛存在的剛性兌付被打破。所以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不能承諾保本保息的,監管層也在引導理財產品向淨值化管理方向轉型。

    理財產品風險等級

    根據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市面上的理財產品可以劃分為五個風險等級:低風險、中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和高風險,一般用R1、R2、R3、R4、R5或者PR1、PR2 、PR3、 PR4 、PR5等符號來標示。對應的投資人等級也分為了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和激進型等幾種型別。

    需要注意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有很多,各類銀行理財產品並不是只對應著一種風險等級。因此,在評估理財產品的風險時,要結合具體的產品來判斷。

    理財產品主要風險

    那麼再回到題主的問題,銀行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當然就是產品本金損失給投資人帶來的風險。而本金是否會虧損,跟產品的投資範圍、管理水平、風控措施和市場變化等因素相關。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虧損機率的高低。

    當然,除了產品本身具有的風險以外,各種人為因素也可能帶來風險。比如投資者個人操作不當,造成賬戶被盜,或者銀行銷售人員違規銷售產品,甚至“飛單”,造成客戶的損失。

    總結

    個人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水平,進行具體產品的選擇。正規的銀行網點一般都會根據客戶的風險測評結果,推薦匹配的產品。對於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一般推薦購買R1-R2級的銀行理財產品。

  • 2 # 溯源歸一

    只要是理財產品,都會有一定的風險,唯一的區別是風險的高低而已。

    在打破剛兌、理財產品淨值化和資管新規逐漸落實的大環境下,理論上講不存在無風險產品。即使是以國家信用背書的國債,也存在國家破產的風險,例如希臘。

    1、理財產品是否有風險,主要取決於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循著這一思路,我們可以將銀行的理財產品分為以下幾個大類。

    債券類:以國債、企業債、金融債等為主要投資方向的銀行理財產品。

    票據和現金管理類:以商業票據、銀行票據、央行票據等票據類產品作為投資標的的銀行理財產品。以及銀行存款類和類存款類理財產品。

    信貸資產類:銀行作為委託人將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委託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成立信託計劃,用信託資產購買商業銀行的存量貸款或第三方信貸資產。

    股票掛鉤類:理財產品與股票掛鉤,收益取決於股票走勢。

    大宗商品掛鉤類:理財產品與大宗商品期貨掛鉤,目前市場上多與黃金、石油、農產品等掛鉤。

    基金掛鉤類:理財產品與基金掛鉤,收益取決於產品結構及掛鉤標的走勢。

    利率匯率掛鉤類:理財產品與境內外貨幣的利率掛鉤,收益取決於理財產品結構及利率走勢。

    2、債券類、票據和現金管理類:其主要投資於國債,高等級信用債 以及各類存款。這類產品幾乎零風險。特別是一般性存款,大額存單以及智慧存款等,這類存款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

    信貸、大宗、股票和基金風險相對較大,因為這些資產價格隨時都在變動。

    總結,普通投資者最適合前面兩種理財方式。

    3、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在於:

    (1)系統性的擠兌風險;

    (2)債券違約;

    (3)股票市場、大宗、利率和匯率變動風險;

    (4)投資者流動性估計不足帶來的提前支取、撤銷風險;

    (5)市場利率下行,資產整體收益率下降風險。

    綜述,銀行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投資理財重要的是風險和自身承受能力匹配,長期堅持才能達到理財的目的。

  • 3 # 大海侃股

    凡是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所以說都是有風險的,這裡面存款除外,存款不是理財產品,存款是確定保證本金和利息的,那麼如果銀行破產了怎麼辦?所有的銀行在經營過程中,根據銀行保險條例,繳納的有保險基金,國家規定,如果銀行破產,最高賠償金額50萬,所以只要在一家銀行單個人的名下存款不超過50萬,就是安全的。

    對於理財產品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本金安全,但是在銀行裡銷售的理財產品,是經過千挑萬選的,安全度相對較高,根據風險等級,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等級為PR 1型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包括國債和貨幣基金。這類產品雖然不保本,但是出現虧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等級為PR 2型的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較小,包括債券基金,養老保障管理產品,大部分銀行理財。基於風險較高的包括混合型基金,股票基金,數基金等。還有一種風險,就是利率的風險,有可能買的不對,所得到的利息較少。例如你有一筆錢,長期不用,卻一直放在活期賬戶上,收取的是活期利息,而如果你做了定存或理財產品,那麼得到的利息額將大大高於活期利息。這就是一種損失。反過來如果你存的是定期,如果需要錢而提前支取,那麼只能享受活期利息,這也是一種損失。

    還有理財產品的風險,就是遇到了集中兌付,流動性喪失,無法兌現或延期,或者是收益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這都是理財產品的風險。這就要合理的規劃好你資金的使用期限和效率,來在穩健的前提下獲得較高的收益。

  • 4 # 風雨順德人

    我認為只要是投資賺錢,都必須承擔風險,因為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銀行理財產品是為你的財富保值增值,同樣不是大風颳來的,都是有風險的!

    1、無風險的產品存在嗎?

    有很多朋友想知道到底有沒有無風險的理財產品,標準答案是有,這種產品叫國債。國債是所有財經類教科書中點名歸納為無風險的理財產品,只要所在國家沒有破產,國債就是無風險的理財產品。目前中國1年期國債利率是2.30-2.40%(備註,這個比一年期定期利息要高,與一年期大額存款相近);3年期是2.60-2.70%,5年期是2.80-2.90%。這個產品只要是正規的銀行,都有銷售。

    2、正常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多少?

    由於理財產品的標的不同,通常銀行的理財產品會在3%-6%之間浮動,但2019年後6%的產品比較少見,一般也就是4-5%左右是正常的。這些產品大部分都是比較安全的,但現在銀行並不會為你兜底,一旦年化收益率大於6%,你就得注意是否出現較大的投資風險。

    3、理財產品不等於保險

    不少使用者去銀行進行理財時,會被推薦購買分紅型保險,年化收益率可以到達6%或以上,但保險的性質就是保險,在保險期限內是不可以隨時贖回的。如果您買的保險年限是20年,您第10年急需用錢取出保險,它會按照您所購買保險的具體計算方法給你計算,但是大部分是連本金都回不來的,只能退保單的現金價值即退保金。

    4、理財產品必須認真知曉產品性質,不清楚的不建議購買

    2019年,招商銀行一款理財產品叫“錢端APP”踩坑,其年化收益也就是5%左右,就連招行的員工都認為這個APP產品沒有超過風險線6%,比較安全。結果這個產品卻是P2P為核心(通常P2P的年化是8%-12%),導致出現違約事件,這個涉及14億的“錢端案”,目前已批捕錢端實控人陳強、招行前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左創宏等,但善後措施依然未有時間表。

    總結:

    我認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是不知道這個產品是什麼性質,如保險、P2P理財等等。年終大家手上都有一筆閒錢,建議購買一些看起來靠譜的產品,理財新手的建議打聽一下朋友的理財品種並作參考為佳,千萬不要吃銀行工作人員單方面的口頭宣傳!

  • 5 # 社長財經

    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最大風險是什麼?在人們的投資理財過程當中,產生巨大的疑問。

    因為在以往的投資理財過程當中,人們固有的思維是銀行,是最安全的地方,把錢存到銀行是最放心不過的。

    尤其我們可以看到,60後和70後,最愛把錢存到銀行裡面,導致中國儲蓄率高達80%以上。而隨著近幾年銀行理財產品出現各種風險,導致人們對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出現了質疑。

    那麼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具備什麼風險我們接下來看一看。

    理財產品的規定

    銀監會和保監會對所有理財產品都有明確的規定,不允許展示無風險。這就說明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有風險,包括銀行定期存款或銀行活期存款。

    銀行的理財產品主要表現在,將客戶的資金集中起來進行再投資,投資標的一旦發生風險,那麼銀行的理財產品同時也會產生無法兌付的風險,這種風險雖然小,但存在。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銀監會出臺新的相關政策,一旦銀行破產,儲戶的賠償額度最高為50萬。換句話來說你在銀行存了5個億的本金,一旦銀行發生破產,那麼你只能得到50萬的賠償。這就是一種巨大的風險。

    也許有投資者會說銀行不可能破產。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想,銀監會出臺這種政策,說明他們已經感覺到銀行目前面臨的危機,有可能部分銀行出現破產。所以他們才會提前出臺相關政策應對危機。

    飛單風險

    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人,或者有過投資理財經驗的人,都會明白飛單的含義。也就是說,銀行工作人員利用銀行辦公場所銷售,其他並不合法的理財產品。

    這種理財產品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風險,一旦投資者購買,也許本金無法收回。發生風險之後,銀行唯一能做的就是開除當事人,而銀行並不會承擔相關的損失。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投資者本人承擔了所有的損失。

    所以綜合來看銀行理財產品和銀行裡面銷售的理財產品都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散戶投資者如果不注意就會遭受本金的損失。

    由此可見,投資者一旦進行投資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那麼就會面臨著投資的風險,這種風險投資者一定要明白和清楚。

  • 6 # 閃電黑馬

    這個問題稍有知識的都懂的,理財中理字什麼意思,有打理之意。正是由於有一定的風險才叫打理,否則叫管財了不用叫理財

    只要是想獲得高於銀行正常存款的理財大多是有風險的。風險在於兩方面,第一本金的虧損,第二.預期收益的不達

    銀行理財有幾種風險類別,現在無論去銀行櫃檯,還是在手機APP端,第一次購買理財產品時都會為你做風險評估,所以你要如實填寫。不要為了面子誇大經驗與個人的收入。這些直接影響評估結果,造成與自己實際風險承受不對應的評估結果,那樣的話系統給你推薦的產品就不適合你了。一旦出現風險時你無法維權。

    銀行理財風險最低的是定期保本浮動預期利率,債券型的,最高的自然是基金這類資本市場型的。信託型其次。這當中也存在不可預期風險的就是保險型,當未到期有急用提取時屬於違約退出,不但利息沒有夲金也會受損

    其實銀行都可以破產,所以理財產品只能說風險大小,沒有完全無風險的,所以在投資時首先要搞清楚理財的本質,不要聽信銀行的工作人員,因為在理財方面,特別象保險這塊業務員的提升成可達到30%的投資本金,所以他們只為了賺錢會向你講述如何如何的好,而把合同上不好的一面隱藏起來;在理財上要量力而行,不能做好太激進的自己所不能接受的風險類別理財。看到利的同時也要想到虧損後自己的能否受的了。

  • 7 # 熊貓投資

    自從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之後,只要是理財產品,那麼或多或少肯定有風險,唯一的區別就是風險的大與小。

    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分類

    目前商業銀行按照理財產品的投向,將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為R1-R5五個層級,層級越高,風險越大,其中R1-R2的產品可以認定為低風險產品,R3產品屬於中等風險產品,R4-R5屬於高風險產品。

    以工行為例,對於五個層級產品的說明中,R1與R2產品的本金和預期收益受風險因素的影響較小;R3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一定的影響;R4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較大的影響;R5則為風險因素對本金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越高的層級,你的本金越沒有保障。所以說理財產品是有風險的,在購買之前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其實銀行在客戶購買理財之前,都會讓客戶填寫一張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表,以評估客戶適合購買哪個層級的產品,但是部分客戶為了所謂的面子,盲目亂填,導致最終購買到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產品。)

    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雖然說銀行的理財有五個等級,但是現實中R3及以上層級的產品銀行極少發行,90%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層級都為R1-R2的產品;再者風險承受能力測評表進一步確保了使用者所購買的產品再其承受範圍之內。所以現實中真正因理財投資出現虧損的案例很少,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來源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銀行的銷售人員,也就說市面上常聽說的兩類:飛單以及虛假理財。

    飛單:飛單一般是指銀行工作人員為了獲取高佣金違規向投資者兜售非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比如某某金融公司,有一款理財產品銷量不好,找到銀行理財經理,承諾每銷售100萬元給予5個點的返點,這個返點遠遠高於銷售銀行自身理財產品的獲得的收入,因此就會有人鋌而走險。但是對於客戶來說,資金失去了銀行嚴格風控的保護就很容易“打水漂”。

    虛假理財:虛假理財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蘿蔔章理財,銀行銷售人員(這部分人很多其實已經離職,只是使用者不知道而已)往往採用偽造理財協議、私刻公章等手段,虛構銀行在售高息理財產品,與投資者簽訂虛假合同,從而騙取投資者錢款。

    如何避免風險

    所有虛假理財產品基本都存在一個普遍的特徵:高收益。虛假理財產品之所以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主要利用的還是投資者貪圖高收益的心理,所以對於嚴重背離市場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一定要抱120個小心。

    2014年銀監會在下發的39號文第五條第二款中明確規定,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必須在宣傳銷售文字中公佈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客戶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資訊。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是以字母C開頭的14位編碼,如果你在中國理財網上查詢不到該款編號對應的理財產品,一律視為虛假理財。

    綜上所述,只要避免了飛單以及虛假理財,那麼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應該算是可控的,特別是R3以下的產品,基本無需過於擔心。

  • 8 # 互金直通車

    以前我看到一個投資大師的觀點,覺得非常有道理。他說,在你進行理財之前,首先要做的不是這一次可以賺多少錢,而是這一次理財會不會賠錢?最多能賠多少?

    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繁多,風險也不一而足,至於最大的風險,我認為就是有的投資者太相信銀行理財,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沒有風險。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產品都是承諾剛性兌付的,如果出現虧損,投資者到銀行去理論,往往會得到滿意的解決,但是,這種“規矩”從2018年開始改變了。

    2018年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釋出實施,資管新規明確了理財產品的風險屬性,要求資管單位必須向用戶揭示理財風險,不得承諾保本保息,過渡期到2020年年底之前。

    資管新規落地之後,銀行紛紛成立理財子公司,銀行理財產品開始獨立運作,而且,監管部門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直接投資股票市場,銀行理財產品從此進入規範運作的階段。

    相較於資管新規釋出之前,我認為對於銀行理財產品,大家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風險意識,國家推行存款保險制度後,銀行破產的風險已經被揭示清楚了,難道理財產品的風險還不如銀行存款高麼?

    但是,有的投資者仍然缺乏這種意識,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沒有風險,比如我的一位鄰居張大爺,他就十幾年如一日的投資銀行理財產品,到現在也沒有虧損過,他認為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也就是停留在口頭上,為了合規必須和投資者說說而已。

    你覺得他的觀點對嗎?風險意識不等於風險一定發生,風險也不一定等於損失,這就是區別,對銀行理財來說,正是由於很多人缺乏風險意識,所以,我認為這才是最大的風險。

  • 9 # 多多說錢

    銀行理財產品必須要有風險,因為投資本質就是利用本金冒險博取收益。

    如果一個銀行理財產品有人說沒有風險,100%獲利的時候就要小心了。因為很可能是假產品真套路。

    平常按照銀行給出的風險提示,產品根據投資的標的,風險分為R1-R5等級。等級越高,風險越大。尤其是R5等級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大多是權益類的資產。

    何為權益類的資產,說直白一點就是基金和股票。也就是說個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銀行再拿去投資股票或者基金等等,等到期限到了,再分給你一點收益。

    當然也不是說銀行理財會全部投資到股票和基金。投資標的都是多層和組合的。

    會有不同的比例限制和要求。

    比如存款/存款證會有一定的比例,各類債券/債券基金,優先股等有一定的比例,一些私募債券基金,貸款基金等也有一些比例。

    總之就是不同的產品的,比例會有所區別。所以銀行理財也是有風險的。只不過風險的大小視產品而定。

    而銀行理財最大的風險來自它本身的投資標的。標的的風險越高,銀行理財的風險就越高。在金融系統裡,很多投資品幾乎是牽一髮動全身,因為這些產品衍生出來基本就是A投B,B又投C,投來投去,說不定最後又回到了A身上。

  • 10 # 正好的理財筆記

    銀行理財當然有風險,而且2018年資管新規頒行之後,有關部門要求銀行不再向投資人承諾保本保息,以往理財產品“剛兌”的保護罩被打破,未來,投資人需要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行為負責,風險自擔。

    01 銀行理財面對的四大風險

    第一,盲目信任銀行,帶來虛假理財及飛單風險

    2017年,新聞爆出民聲銀行某支行銷售虛假理財,涉案金額高達30億元。

    這家支行一直是明星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保本保息,利息水平還很高,受到市場的熱捧,沒想到後來經過查實,這款理財產品是支行行長虛構的,銀行並無此種理財產品銷售,很多投資人受騙,其中不乏高階客戶。

    而所謂飛單,同樣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人的信任,售賣實際不屬於自己銀行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取高額佣金。此種理財產品與銀行無關,出現虧損,銀行不會承擔任何責任。

    虛假理財和飛單,都利用了投資人對於銀行的信任,很多人看著銀行的“金字招牌”,閉著眼睛買銀行理財,就容易踩進這個坑裡。

    第二,銀行理財封閉期帶來資金流動性風險

    大部分理財產品都有封閉期,封閉期內,銀行理財無法贖回,此時就容易出現資金的流動性風險,投資人急切的資金需求,無法被及時滿足。

    我去年踩過這種坑,在沒有仔細看產品說明書的情況下,貿然買進一款銀行理財。後來,去年下半年股市走牛,我想賣出理財,購買基金,才發現,此款產品有“存續期不可贖回條款”,這次失誤讓我錯過了去年的股市機會。

    第三,銀行理財的底層資產投向帶來的風險

    銀行理財的賺錢邏輯在於,銀行利用自身的渠道優勢,向社會大眾募資,把大家的錢集中起來,統一進行投資。

    那麼銀行把資金投向什麼資產就決定了理財產品的風險,如果投向股票、外匯、石油等高風險資產,那麼理財產品的風險就很高;反之,若投向國債、金融債、存款等資產,銀行理財就低很多。

    所以,銀行理財的底層資產投向代表著銀行理財的風險,購買理財產品前,我們要仔細分辨。

    第四,投資人盲目投資,帶來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風險

    不同的銀行理財的風險是各不相同的,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購買銀行理財只有與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匹配,才能穩健獲取收益。

    部分投資人,不顧自身的承受能力,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最終導致虧損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也是購買銀行理財中常見的問題。

    02 如何規避銀行理財的各類風險

    第一,購買理財產品前,在官網查詢理財產品登記編碼

    資管新規後,有關部門要求銀行對銷售的理財產品進行“全流程、穿透式”集中登記,銀行只能推廣已經登記並獲得登記編碼的理財產品。

    作為投資人,為了避免購買到虛假理財,或者遭遇“飛單”,在決定購買一款產品前,最好在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進行查詢,確認理財產品的登記編碼,以及風險等級、收益型別、投資期限等產品資訊。

    第二,仔細檢視銀行理財的產品說明書,確定產品封閉期及資金投向

    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有產品說明書,購買理財產品之前,產品說明書是我們的“必修課”,我們要從說明書中確認三個資訊:

    ①理財產品是銀行自營還是代銷,前者有銀行信用作保,更安全,後者銀行只是作為銷售渠道,不對產品的風險負責。

    ②理財產品的封閉期有多長,是否有“存續期不可贖回條款”?

    第三,評估自身風險承擔能力,自控風險,不盲目追求高收益

    隨著保本型理財產品推出市場,銀行不再承諾“剛兌”,投資人應該學會尊重市場,提升自己的風險判斷能力。

    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我們一方面要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根據風險匹配原則,我們最好購買等於或低於自己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的理財產品。

  • 11 # 不執著財經

    臨近年底,很多人手上都有一些困錢需要投資,於是,大家都在詢問,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有無風險?那麼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呢?對此,我們認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銀行理財產品是為你的財富保值增值,其收益率也不是靠大風颳來的,投資當然是有一定風險的。

    實際上,自從2018年6月新的資管規定出臺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就要被逐步的打破。到2020年之後,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再承諾保本保息的。這主要是如果銀行理財產品都保本保息,那豈不是銀行存款一樣了(這會導致銀行存款大量流失),銀行理財產品就失去了高收益必要,風險與收益向來是要匹配的。此外,監管層也要引導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化管理方向轉型。

    從目前情況來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存在著三大風險:首先,銀行理財產品根據不同的投資方向,給出了不同的風險等級。理財產品可以劃分為五個風險等級:低風險、中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和高風險,一般用R1、R2、R3、R4、R5來標示。對應的投資人等級也分為了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和激進型等幾種型別。厭惡風險的投資者可以購買,可以購買R2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R3以上的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投資風險,風險要自擔。

    再者,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往往是投資者盲目追求高收益率,或對理財產品不瞭解所造成的。在簽訂理財合同前,就應該瞭解這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所隱藏著有那些風險?而那些與黃金、股票、外匯等掛鉤的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投資者並不是很熟悉的,千萬不要去亂投資。只有對理財產品的風險充分認識後,才可以去購買理財產品。

    最後,部分銀行為了提高業績,就受信託、基金、保險等公司委託,代售其他公司的理財產品。結果是一些中老年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為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都是由銀行負責的。卻殊不知,銀行還有代銷理財產品的業務。而一旦簽了銀行代售的理財產品,如果發生投資損失本金的,那隻能是由投資者自己來承擔。所以,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還是購買了非銀理財產品。

    年底人們發了年終獎後,都想購買點銀行理財產品。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已是大事所勢,未來風險會有一個逐步上升的過程。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是,盲目去投資自己不熟悉高風險領域、盲目追求高收益回報,以及誤買了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所以,只要投資者能注意好幾點潛藏風險,走上穩健型投資道路,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就會減少,獲得穩健收益預期還是可以期待的。

  • 12 # 財經者思

    準確的來說,自從2018年資管新規釋出並實施之後,銀行對所有的理財產品不再有隱性的“兜底”承諾。理論上來說,凡是理財產品,皆是有風險的,只不過風險有高低罷了!

    國債。這個幾乎是沒有風險的。

    銀行存款。投資者購買的理財產品,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部分投入銀行存款當中的。這也是銀行“間接高息”攬存的一種常見渠道。這一部分資金也是非常安全的,相對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企業債、短期金融債券。這一部分投資,有一定的風險,不過由於期限都較短、且債券的信用等級較高,其風險也相對較低。

    股票、基金。自然不用多說,這一類產品雖然預期收益都比較高,但其本身的風險也很大。不僅收益會有很大的波動,本金甚至都會面臨虧損的。

    其他金融衍生品。比如匯率、貴金屬、指數等等,產品風險也很大,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很少會參與投資的。

    另外,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並不唯一。有可能是“存款+債券”的組合,也可能是“存款+國債+股票”,甚至其他組合。

    而不同的組合,不同的配置比例,其所帶來的風險也會有所差別。這正是,銀行理財產品有風險等級高低之分的原因所在。

  • 13 # 老萌有個存錢罐

    連存款都有風險,所以才會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更不要說理財產品了,那肯定是有風險的。

    只是這個風險有高有低,銀行也會專門對不同的理財產品進行風險等級評定,所以你會看到每款理財都會表明風險等級,如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等。

    理財產品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面臨哪些具體的風險呢?

    01資金安全的風險

    資金安全不僅包括本金,還有利息。

    比如存款,本金加利息在50萬內才叫本息安全,超過50萬的資金在銀行破產後,就有了風險。

    除了存款,一般的理財產品都是既不保證本金,也不保證利息的,叫作“非保本浮動收益”。當產品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可能面臨無法兌付或者只能部分兌付,出現虧損。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是沒有人給你兜底的,所以叫“理財有風險”,這個風險是由自己承擔的。

    產品表明的風險等級越低,那麼出現資金安全的肯能性就越低,所以你在投資理財產品時,會先進行風險偏好的評測,然後銀行只能想你推薦符合你的風險偏好的理財產品。

    02收益率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叫作“預期收益率”。既然是預期,那就是不保證收益率的意思,如果情況不理想,那麼收益率是有可能降低甚至沒有收益的。所以是否能夠達成預期收益率也是一個風險。

    一般風險等級越低,達成預期收益率的機率就越大。

    另外,像結構性存款這類產品,收益率一般是一個區間,代表你的收益率可能會在這個區間浮動,這也是收益率風險的表現。

    03流動性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是不能提前贖回的,也有的是提前贖回需要手續費,或者是提前贖回只能按照活期利率計息。

    所以,當投資了定期理財產品後,當應急需要使用資金的時候就可能出現資金週轉不暢的問題,在投資前需要做好規劃。

    現在的定期存款取消了提前支取靠檔計息,所以定期存款提前支取也只能按照活期利息計息。

    部分理財產品可以在到期前進行轉讓,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金流動性的問題,但也可能會因此損失一些利息。

    總之,沒有什麼理財產品時絕對沒有風險的,所以理財需謹慎,懂一些理財知識是必須的。

  • 14 # 中年老劉聊財經

    大家一提到銀行就覺得很值得信賴,都願意把錢存到銀行,特別是老一輩的人認為銀行都是國家開的,怕啥,有國家給咱做保障。

    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其一,銀行不一定都是國有的,除了國有銀行還有股份制銀行,還有像蘇寧銀行、微眾銀行這樣的民營銀行。

    其二,銀行也是企業,不管你是國有銀行還是民營銀行,只要是企業都有破產的權利和可能。即使是銀行存款都有風險別說是理財了,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只有單人在單個銀行存款50萬元以下的存款才受全額保障。

    什麼是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是銀行或者金融機構自行設計,將募集到的資金投資到按照合同約定好的金融資本市場或者購買相關金融產品後,獲得的收益按照約定分配給購買人的理財產品。

    理財出現風險由誰承擔?

    那麼什麼是銀行理財產品呢?顧名思義,銀行理財產品就是銀行代銷理財產品給理財目標客戶,根據代銷協議,風險和收益由客戶自己承擔或者由客戶和銀行按比例分擔。看好了定義!敲重點了!風險和收益由客戶或者客戶+銀行承擔!定義說的很明確的兩個點:1.有風險;2.客戶或者客戶+銀行承擔風險。

    理財為什麼會出現風險?

    中國理財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QDII型。

    由定義我們知道,理財募集的資金最終會投放到金融市場或者購買相關金融產品。拿掛鉤型理財產品來說,掛鉤型理財產品最終收益表現可能會跟匯率、黃金價格、原油、道瓊斯指數、甚至港股掛鉤,既然這些資料存在漲跌,那麼掛鉤型理財也就存在盈虧的可能啊。這個解釋同樣適合其他的理財產品,所以理財產品不保本有風險。

    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上文說道,理財產品都有風險。但是我覺得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不是自身的風險,而是“人”的風險,主要體現在兩點:

    1.推介人的風險

    國家有明文規定,銀行代銷理財產品時不得向購買人作出理財保本的承諾,應該明確告知購買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但是銀行從業人員一是任務重,而是利益趨勢,對理財風險避而不談、支支吾吾,誤導購買者購買理財。

    2.購買人的風險

    這個就很好理解了,購買人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回報,盲目追求高利息高回報,把風險拋在腦後,專挑收益高風險高的產品購買。

    總結

    總之一句話:“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還有一句話“遠離高息誘惑,小心本息安全;最後一句話“高收益始終與高風險在共舞”。

  • 15 # 南公子

    現在的銀行理財市場已經變了天,過去銀行理財產品穩賺不賠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以前,大部分人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主要看重的是銀行的信用。在老百姓的心中,對銀行有著天然的信任,認為銀行就是最安全的那個地方,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可以信賴的。

    可是這一切隨著2018年一系列的監管法規的重磅釋出,畫上了句號。

    一、監管方面釋出了哪些和理財相關的法規?2018年4月27日,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被人們稱之為“監管新規“。2018年9月6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被人們稱之為“理財新規“。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

    這一系列的監管法規彼此承接,各有側重,共同維護銀行理財的規範性,逐步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二、這些法規都說了些啥?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理財新規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銀行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著我們以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是保賺不賠。理財新規後,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是淨值化管理。淨值可以實時反映產品的價格變動情況。屬於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商業銀行以後開展理財業務,要確保每隻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相對應,做到每隻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和單獨核算,不得開展資金池理財業務。對於私募理財產品,銀行應當在銷售檔案中約定不少於24小時的投資冷靜期。冷靜期內,如投資者改變決定,銀行應當遵從投資者意願,解除已簽訂的銷售檔案,並及時退還投資者的全部投資款項。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應當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向投資者充分披露資訊和揭示風險,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誤導投資者購買與其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理財產品。並對理財產品做分級管理,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要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一一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們購買理財產品時的風險。新規要求有條件的情況下,個人首次購買理財產品時,應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和麵籤。從法規來看,目前還不是剛性的要求,但相信會有銀行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銀行理財時必須面籤。並當面評估風險承受能力。這也是防範理財產品風險的一種措施。三、監管為什麼要對銀行理財下重手整治?

    監管方面打破剛性兌付,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通常藉助通道,層層巢狀,有著非常複雜的交易結構,難以穿透到底層資產。不要說老百姓,就是專業人士,都很難講清楚裡邊的邏輯。理財產品普遍藉助資金池滾動發行,理財產品和投資資產之間存在嚴重的期限錯配,蘊藏著流動性風險。理財資金基本在金融體系內空轉,並沒有流入到實體經濟,在金融體系之外有一個影子銀行。這些行為不僅干擾了宏觀調控,提高了社會融資成本,而且還影響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果。銀行對其發行的理財產品隱性剛兌行為,脫離了理財產品“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源,抬高了無風險利率水平,干擾了資金價格。容易引發市場投機行為。四、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當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銀行理財產品當然有風險,就連銀行定期存款都有風險,更何況是銀行理財產品。

    這種風險是銀行理財產品與生俱來的,不是理財新規賦予它的。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與銀行資管人員專業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銀行的資產管理人員專業水平不夠,缺乏對專案做盡職調查的能力,或者說不盡職盡責去調查專案,都會給理財產品本身留下風險隱患。

    當前銀行理財產品最大的風險在於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體現為化解處置風險的能力、人才的專業化轉型,金融市場開放帶來的衝擊。

    打破剛性兌付,並不意味著銀行可以當“甩手掌櫃“,銀行或者理財子公司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定位。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銀行仍然是理財市場上面最保守、提供最安全產品的角色。

    五、作為普通老百姓面對當前的理財市場,又該何去何從?投資者要進行理財思維轉換。新規中關於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的要求,對大家還是造成了不少的衝擊,心理上難免會一時想不通。但作為一個成熟的投資者,必須突破傳統的理財習慣,來面對當前的理財市場。不用任何投資,要養成“風險自擔“的理財意識。對新規後理財產品的風險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打破剛性兌付後,失去了“保本“的屏障,理財風險由銀行轉移到了投資者;但深層次來看,由於理財產品正本清源,大大降低了銀行本身的流動性風險,也有效降低了金融體系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而且由於更加規範化的管理,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上更加科學、更加合理,風險更加小。收益會更高。理財新規要求未來新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這樣一來,以前超出固定利率之外的那部分收益歸銀行所有,現在這部分收益歸投資者所有。這意味著未來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可以獲得超額收益。理財收益會比以前更高。理財產品期限以長期為主。根據理財新規的要求,3個月以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將退出市場。由於打破了資金池,銀行不能再透過滾動發行超短期的理財產品,投資到長期資產當中,以獲取期限利差。同的引導投資者改變過去的理財習慣,更加註重長期真實的投資機會,減弱理財短期的投機行為。六、總結

    由於當前理財市場還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對於缺乏專業理財知識的投資者來講,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首選大銀行。大銀行風控能力遠遠大於小銀行,風險相對較小。我們在購買銀行理財之前,要了解一下當前理財市場的平均收益率,作為我們購買理財產品時的收益參考。如果我們選擇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偏離平均收益率幅度太大,意味著風險也很大,這時候我們要選擇放棄。理財新規後,我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閉著眼睛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需要學習一些專業的理財知識來武裝自己。在購買的時候,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直到產品說明書中的每一個細節你都明白。如果產品說明書看不懂,則果斷放棄。新規加強了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時登記註冊要求。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有產品編號,可以登陸中國理財網進行查詢,辨別真偽,避免買到虛假理財產品。

  • 16 # 一個財經小人物

    說到銀行理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可以說,現在各大銀行都有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屬於銀行吸收存款,攬儲的一種產品,但是要說銀行理財產品到底有沒有風險,這個是相對而言的,作為一個從業人員,可以說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大小的問題,可以透過多個方面降低風險,下面我就具體的分享給大家。

    首先,我們先了解下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雙方承擔。從定義上來看,銀行理財是有風險的,風險由客戶和銀行共同承擔,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都知道,銀行理財產品有中等風險和低風險,收益也是不同的,而且現在去銀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銀行人員不會承諾保本保息,而且會提示客戶會有投資風險,所以銀行理財是有風險的。

    不過從另外一方面看,雖說銀行理財產品會提示有投資風險,但是風險是很小的,有接觸的都知道,銀行理財產品,還沒有出現過有損失的情況,所以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是很低的,基本是沒有風險的,是銀行存款以外比較好的選擇。而且從客戶的選擇上來看,銀行理財產品也是使用者選擇比較多的。

    其次,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投資風險的,都說銀行存款產品是最安全,但是嚴格的來說,就算是銀行存款,也會有銀行經營風險的問題,就是銀行行因為經營風險出現倒閉破產,也會出現存款風險,畢竟國外的金融機構已經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就算是銀行存款也是有風險的,只是風險的利率更小更低,而且,根據銀行存款保險制度,銀行倒閉破產最高可賠付使用者50萬,所以低於50萬存款的使用者,更不用擔心,絕對沒有任何風險。

    最後,降低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可以選擇國有大行,畢竟村鎮銀行,地方性銀行經營風險更高,投資理財風險往往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投資人,在於如何選擇理財產品,學會正確的選擇並適合自己的產品才是最好的。

  • 17 # 三人聚眾

    投資風險無處不在

    任何投資產品都有其風險,包括國債和存款,只是認識風險的角度不同罷了。比如國債和存款只考慮信用風險,而不考慮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中的購買力風險,那麼國債和存款是沒有風險的,為無風險產品。

    但是你將流動性風險和購買力風險考慮在內,比如提前支取損失相應的利息收益,會進一步加大購買力風險,這也就為什麼人們都說“越存錢越窮”。

    例如80年代的萬元戶,如果只把錢存在銀行或購買國債,那麼到如今它會成為窮光蛋,甚至不如中產家庭一個月的收入——你能說國債和存款沒有風險嗎?

    風險型別主要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其中市場風險是一個大類,它包括購買力風險、政策風險、交易風險和價格風險等。

    銀行理財到底有沒有風險呢?顯而易見是有風險的

    風險評測機構評測風險往往是沒有將購買力風險和政策風險等考慮在內,考慮的是本金的安全性,即主要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中的價格風險這三類風險。

    如果從這三種風險去考慮國債和存款,即使提前支取也不會造成本金損失,那麼我們就稱此類產品為無風險產品。

    但是理財產品是透過資產管理的形式存在的,投資具有分散性,也不只投資存款和國債,所以任何理財產品都是存在風險性的。

    比如購買餘額寶零錢通等貨幣基金,它的風險性就是為低風險,主要投資短期貨幣工具,例如國債和存款,以及金融債和央行票據等,它本身損失的可能性極低,於是將其平視為低風險理財產品。

    通常情況下,理財產品的風險標識分為5類,分別是:低風險、中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和高風險,用字母R1到R5對應標識。

    但總體而言,持有十天半個月以上,低風險理財產品都是可以賺錢的,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基本”是可以賺錢的。因此,不管是銀行理財還是由其他金融機構提供的理財產品,對保證本金而言,長期持有低風險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都是可以賺錢的,也基本可以保證本金安全——風險性不大。

    比如你購買餘額寶,你擔心過餘額寶虧錢嗎?但是在2006年國內卻有幾隻貨幣基金因大額贖回導致單日收益為負,即單日它是虧損的;在美國還有貨幣基金因為次貸危機導致清盤等。

  • 18 # 遊資淘金者

    銀行理財有本金風險和收益風險:

      1、本金風險:購買了銀行代銷的理財,例如基金,尤其是風險比較高的股票基金和指數基金,在市場行情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虧損,另外基金是可以投向股市等高風險領域的,因此出現本金虧損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購買了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也是有本金虧損風險的,但是風險會比較低,大約在0.01%左右,銀行理財風險等級在R3及以上本金虧損發生的可能性較大,風險等級為1級或2級的銀行理財產品本金虧損的機率幾乎為零。

      2、收益風險:銀行結構性理財的收益是浮動的,只有很小的機率達到預期最高收益,根據監測資料顯示,達不到預期最高收益的機率約30%,預期收益越高達到率越低;非結構性理財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的差距一般都不會太大,未達到預期收益的機率大約為5%~6%。

  • 19 # 財說得明白

    01

    一般情況下,我們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都是指他的本金的風險或者利息的風險,所以銀行理財產品當中,如果能夠找到一些R1級別的,安全性就很高,或者是標註保本的。

    即使同樣是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也存在風險。以前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預定收益型別的,產品到期的時候基本上都按照預定收益結算。現在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產品沒有預定收益,而是淨值化,採取業績比較基準,所以最後的收益率是多少,要等到產品結算的時候才知道。

    還有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是有幾檔收益可能,往往是一些掛鉤型銀行理財產品,最後的收益率與掛鉤的標的實際表現相關。

    所以主要的風險集中在本金和利息的風險上。

    02

    但實際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還需要擔心另外一個風險,這個風險不是來自於產品本身,而是來自於產品的銷售。

    有些人在銀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小心去買了保單,或者買了代銷的其他產品,而不是銀行本身的理財產品。

    甚至更極端的情況是買了根本不是銀行代銷的產品,這就是我們俗稱的飛單。

    如果是這種情況,風險就更大了。

    不過現在很多銀行都有錄音和錄影裝置,這種可能性越來越小,但是在一些小城市或者村鎮依然還很有可能。

    03

    其實銀行理財產品的最大風險不是以上說的這些,而是通貨膨脹。

    現在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只有3%~4%左右的收益率,長期來看收益率還會繼續下降,可以很肯定的說銀行理財產品會輸給通脹。

    但是買銀行理財產品或者存銀行存款卻是100%虧損的,因為貶值一定存在。

  • 20 # 理財迦

    朋友們好,明確回覆:銀行業理財產品有風險,而且有多種風險。最大的風險是:1,產品選擇不當。2,理財方案不合理。

    首先,來分析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

    1,非保本浮動收益,虧損本金,收益不能達成的風險。這一點與銀行存款是有明顯區別的。存款吃利息保本保息。銀行理財,是主動投資承擔一定風險,享受收益,有可能賺得更多因此無法保障,經安全和收益的穩定。

    2,流動性風險。存款可以提前支取,而理財,流動性受到限制。活期理財無法做到隨時贖回,定期理財,理財期間內也無法贖回。

    3,銀行經營性風險。銀行出現風險,存款會有保險制度保障。而理財,風險由投資人承擔。

    小結:銀行業理財產品,具有多種風險。

    其次,對於投資人來講,最大的風險有兩個:

    1,產品選擇不當。例如,隨時有可能用的資金,購買了固定期限理財,雖然收益可能略高一些但是,失去了流動性,一旦臨時用錢,面臨無法贖回的風險。又例如,一位穩健型的投資人,購買了高風險理財,與自身不匹配,面臨承受,過高風險的風險。

    2,理財方案不合理。例如,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過於集中,單一,容易一損俱損,本金風險沒有合理的分散。又例如,借錢理財等等。

    小結: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有二個最大的風險,產品與自身不匹配選擇不當。理財方案不盡合理。

    綜上所述:

    另一方面,投資理財有天然的風險,而且每個投資人的情況不盡相同。因此,在理財時,堅持閒錢理財,合理分散風險,取長補短最佳化組合,選擇合理的週期,是非常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K三連冠時期,如果科比換成詹姆斯,你覺得能突破西部進入總決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