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油膩松哥
-
2 # 情繫州城
清朝軍隊主要分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
八旗兵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參考猛安謀剋制,初建黃、白、紅、藍四旗。公元1615年因歸附的人越來越多,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八旗。八旗編丁,起於佐領。每佐領三百人。五佐領設一參領。五參領設一都統,兩副都統。此為清朝初年之制。後來得蒙古人和漢人,亦都用此法編制。所以旗兵又有滿洲、蒙古、漢軍之分。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
1、京營。侍衛皇帝的稱為親軍,由侍衛處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門侍衛和皇帝出行隨扈,權位尤重。守衛京師的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等。驍騎營由八旗都統直轄;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各設統領管轄;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由於都是特種兵,設掌印總統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轄;虎槍營專任扈從、圍獵等,設總統管轄;善撲營則專門練習摔角。
2、駐防。駐紮於全國各重要之地,視情況不同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內地將軍等只管軍事,而駐紮邊疆的將軍等要兼管民政。
3、旗幟。 四個正旗龍首向右,腹內有四朵祥雲,旗邊為四角;四鑲旗龍首向左,腹內有三朵祥雲,旗邊為三角,這個各位可以在影視劇中驗證。
4、鎧甲。四個正旗鎧甲色調單一,四個鑲旗鎧甲有點綴,好像打了補丁。以圖為例,大家分辨一下,再看電視、電影就不迷糊了。
綠營駐紮京師的稱巡捕營,歸步軍統領管轄。初設南、北二營,順治十四年(1657)增設中營,稱“巡捕三營”。綠營的建制分標、協、營、汛幾級,標又分為督標、撫標、提標、鎮標、軍標、河標、漕標等,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八旗駐防將軍、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率。督標、撫標、軍標、河標、漕標都是兼轄,實際各省綠營獨立組織為提標、鎮標,提督實為一省的最高武官,總兵略低於提督。總兵以下,副將所屬為協,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為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為汛。
清朝兵制發展—— 乾隆、嘉慶以前,大多出征以八旗兵為主,鎮壓內亂,則用綠營。
——川楚教匪之亂,八旗綠營,戰鬥能力已經不行了,靠臨時招募的鄉勇以平亂事,於是勇營大盛。當時的湘、淮軍,在清朝兵制上,亦是勇營的一種。
——中法之戰,勇營已經日漸衰弱,到中日之戰,就更形同破產了。於是紛紛改練新操,是為新軍。
——到清朝末年,又要改行徵兵制,於各省設督練公所,挑選各州縣壯丁有身家的,入伍訓練,為常備兵。三年放歸田裡,為續備兵。又三年,退為後備兵。又三年,則脫軍籍。當時的計劃,擬練新軍三十六鎮,未及成行而清朝滅亡。
-
3 # 充國縣人
八旗兵駐防主要分為京旗、畿輔駐防、東北駐防、直省駐防和新疆駐防。
一、京旗(禁旅八旗)第一部分是皇城,由護軍營駐守。
第二部分皇城以外,由驍騎等營按旗在指定區域內駐守。
鑲黃旗在安定門內,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正白旗在東直門內,正紅旗在西直門內,鑲白旗在朝陽門內,鑲紅旗在阜成門內,正藍旗在崇文門內,鑲藍旗在宣武門內。
第三部分駐海淀,一般稱為“西郊三營”。
圓明園護軍營駐守圓明園周邊,外火器營駐藍靛廠,健銳營駐香山。
二、畿輔駐防第一層駐防點為京師近郊,共8處,鑲黃旗順義、正黃旗昌平、正白旗三河、鑲白旗寶坻、正紅旗良鄉、鑲紅旗固安、正藍旗採育裡、鑲藍旗東安。
第二層駐防點為京師外圍要點,共4處,分別為霸州、玉田、灤州、雄縣。
正黃、正紅駐霸州,鑲黃、正白駐玉田,鑲紅、鑲藍駐雄縣,鑲白、正藍駐灤州。
第三層駐防點為近京主要城市,共6處,保定、滄州、山海關、熱河、密雲、張家口。
三、東北駐防東三省為龍興之地,故而設將軍以兵駐防。
盛京駐防點24個,分別為興京、遼陽、寧海(金州)、蓋平、廣寧、撫順、鐵嶺、巨流河、白旗堡、小黑山、閭陽驛、錦州、義州、小淩河、寧遠、中前所、中後所、熊嶽、岫巖城、復州、牛莊、鳳凰城、旅順。
吉林駐防點共11個,分別為寧古塔、三姓、白都訥、阿勒楚喀、琿春、五常堡、打牲烏拉、富克錦、拉林。
黑龍江駐防點共9個,分別為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舊璦渾、呼倫貝爾、布特哈、通肯、呼蘭、興安。
四、直省駐防清朝駐紮地方的八旗軍中,級別最高的是駐防將軍。再往下分別是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每個級別的統兵數量都有不同。
乾隆二年(1737年)全國直省八旗駐防體系全部建成,共21個,分別為西安、潼關、寧夏、涼州、莊浪、太原、右衛、綏遠、歸化、開封、青州、德州、荊州、廣州、福州、福州水師、江寧、京口、杭州、乍浦、成都。分佈在陝西、寧夏、甘肅、山西、內蒙、山東、浙江、江蘇、湖北、福建、廣東、四川12個省份。
五、新疆駐防新疆主要駐防點包括惠遠、惠寧、會寧、鞏寧、廣安、孚遠6座滿城和綏靖城、永寧城、阿克蘇城、葉爾羌城、和闐城、喀喇沙爾城、英吉沙爾城、徠寧城、庫車城、哈密城,共16座。此外,新疆以外的烏里雅蘇臺城、科布多城亦有八旗駐防。
—————————————————————————————————————
綠營兵以總督、巡撫統帥,駐防各地。也有駐防將軍統帥綠營的。
一、直隸總督,節制一提督,七鎮直隸古北口提督
馬蘭鎮總兵、泰寧鎮總兵、宣化鎮總兵、天津鎮總兵、正定鎮總兵、大名鎮總兵、通永鎮總兵
二、山東巡撫兼提督,節制三鎮兗州鎮總兵、登州鎮總兵、曹州鎮總兵
三、山西巡撫兼提督,節制二鎮太原鎮總兵、大同鎮總兵
四、河南巡撫兼提督,節制三鎮河北鎮總兵、南陽鎮總兵、歸德鎮總兵
五、兩江總督,節制三巡撫、一提督、九鎮江蘇巡撫、安徽巡撫兼提督、江西巡撫兼提督、江南水陸提督
狼山鎮總兵、蘇松鎮水師總兵、徐州鎮總兵、淮揚鎮總兵、福山鎮總兵、壽春鎮總兵、皖南鎮總兵、九江鎮總兵、南贛鎮總兵
六、長江水師提督,節制四鎮長江水師嶽州鎮總兵、長江水師漢陽鎮總兵、長江水師湖口鎮總兵、長江水師瓜洲鎮總兵
七、閩浙總督節制二巡撫、三提督、十二鎮福建臺灣巡撫、浙江巡撫、福建陸路提督、福建水師提督、浙江水陸提督
福寧鎮總兵、汀州鎮總兵、建寧鎮總兵、漳州鎮總兵、閩粵南澳鎮外海水師總兵、臺灣鎮總兵、澎湖鎮外海水師總兵、定海鎮總兵、海門鎮總兵、溫州鎮總兵、處州鎮總兵、衢州鎮總兵
八、湖廣總督節制二巡撫、二提督、五鎮湖北巡撫、湖南巡撫、湖北提督、湖南提督
鄖陽鎮總兵、宜昌鎮總兵、鎮筸鎮總兵、永州鎮總兵、綏靖鎮總兵
九、陝甘總督節制二巡撫、三提督、十一鎮陝西巡撫、甘肅新疆巡撫、陝西固原提督、甘肅提督、新疆喀什噶爾提督
延綏鎮總兵、陝安鎮總兵、河州鎮總兵、漢中鎮總兵、西寧鎮總兵、寧夏鎮總兵、涼州鎮總兵、肅州鎮總兵、新疆阿克蘇鎮總兵、新疆巴里坤鎮總兵、伊犂鎮總兵
十、四川總督節制一提督、四鎮四川提督
川北鎮總兵、重慶鎮總兵、建昌鎮總兵、松潘鎮總兵
十一、兩廣總督節制二巡撫、三提督、十鎮廣東巡撫、廣西巡撫、廣東陸路提督、廣東水師提督、廣西提督
南韶連鎮總兵、潮州鎮總兵、高州鎮水師兼陸路總兵、碣石鎮總兵、瓊州鎮水師兼陸路總兵、南澳鎮總兵、北海鎮水陸總兵、左江鎮總兵、右江鎮總兵、柳慶鎮總兵
十二、雲貴總督節制二巡撫、二提督、十鎮雲南巡撫、雲南提督、貴州巡撫、貴州提督
臨元鎮總兵、開化鎮總兵、騰越鎮總兵、鶴麗鎮總兵、昭通鎮總兵、普洱鎮總兵、安義鎮總兵、古州鎮總兵、鎮遠鎮總兵、威寧鎮總兵
-
4 # 回憶裡中人
八旗分北京的八旗部隊,稱之為禁旅或者京營。以及地方上分佈的八旗,稱之為駐防。
駐防八旗主要分佈在各個交通要道和重要城市,例如江寧府、廣州府、成都府等等。駐防八旗的大致排列主要是分為幾個大塊來進行劃分的,比如黃河沿線排列、運河沿線排開和東南沿海一線展開等等。
綠營則是主要由漢人組成的一支部隊。他們的前身大多數是明朝敗軍和地方上的流寇武裝,接受了清朝的統治,然後搖身一變成了為清帝國統治天下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由於八旗員額有限,清軍出戰,往往是八旗軍為主綠營兵為輔進行力量補充。但是由於八旗本身腐化比較嚴重,至康熙中後期開始清軍逐漸倚重綠營來進行戰爭。出征時往往八旗:綠營的比例在1:5左右。主力部隊幾乎全是綠營。
事實上,綠營部隊的分佈是極為廣泛的。在清政府治下的十八個省都相應有駐紮。綠營兵也並非全是進行戰爭活動的,更多的時候綠營的主要工作是維穩和作為政府的暴力工具來保證強力的政策得以推動執行。例如清代很多綠營主要工作是徵收賦稅、打擊走私、抓捕邪教分子和進行治安管理。這些活似乎很多是警察的工作,但是在清代一直是綠營的主責主業。
事實上,綠營兵主要就是幹這些髒活累活的,就是清政府基層事務推行的重要抓手。但是綠營的待遇遠遠不如八旗,儘管綠營幹的活多,乾的活累;儘管綠營打仗比八旗都強,為了清政府的統治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在清政府的軍事體制中,綠營就是地位比較低下的次等人。無論你多麼努力和多麼辛苦,基本升職加薪和優厚待遇和你一點邊都不沾。雍正年間,八旗平均每人的年俸祿是48兩銀子和240鬥糧食,而綠營平均每人只有12兩銀子和36鬥糧食。就這還天天被剋扣,從來沒有領過完完整整的工資過。
清廷透過這種八旗綠營分佈,有效的展開了對全國的軍事威懾和武力干預。綠營負責對萌芽狀態的反抗組織進行絞殺,而八旗則負責嚴密監視重要交通要道的政治局勢、社會輿情,並且還監視各地區綠營部隊的活動和狀況。
-
5 # 我願為樹
清軍入關後,每攻佔一個省份,都會留下部分八旗軍駐守。八旗軍駐紮京城的兵員一般在十萬左右,這些都是八旗軍中最精銳的部隊。至於其他各地八旗軍總和大致也在十萬兵員左右。
每個省份的省會,關隘,港口,經濟重地等重要地方都會分配八旗軍駐防。清朝也會讓一些八旗軍駐紮邊疆。一般來說,一座省會城市,都會留下數千名八旗兵。其他地放則根據重要程度留下一千到六千,數目不等的八旗兵。這些分散在地方的八旗軍除了加強清朝對全國的各地控制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監視各地的由漢人組成的綠營軍。
清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綠營軍總兵高峰時達到了六十萬,但也分散在全國各地,他們相比八旗軍更加分散,幾乎全國大小城市都有綠營兵駐守,多的有上萬人,少的數十人。
八旗軍分佈如下
京城禁旅八旗
領侍衛府,侍衛660人。
八旗驍騎營,18900人
八旗前鋒營,2760人。
八旗護軍營,14840人。
八旗步軍營,18000人。
八旗健銳營,5878人。
八旗火器營,7600人。
內府三旗包衣
內府護軍營、2650人。
內府前鋒營、5140人。
內府驍騎營、5252人。
各地駐防八旗
直隸
良鄉縣防守尉50人,寶坻縣防守尉50人,固安縣防守尉50人
東安縣防守尉50人,霸州防守尉50人,採育裡防守尉50人
保定府城守尉500人,雄縣防守尉50人,滄洲城守尉520人
山海關副都統900人,永平府防守尉100人,玉田縣防守尉100人
三河縣防守尉100人,順義縣防守尉50人,喜峰口防守尉300人
冷口防守尉150人,密雲副都統2300人,昌平州防守尉50人
古北口防守尉200人,熱河副都統1500人,喀喇河屯協領400人
化育溝協領200人,圍場總管800人
察哈爾
察哈爾都統7800人,張家口滿洲協領1100人,獨石口防守尉100人
千家店驍騎校40人
山東
青州副都統1600人,德州城守尉500人
山西
綏遠城將軍2600人,右衛城守尉380人,太原城守尉500人
河南
開封城守尉640人
江南
江寧將軍4300人,京口副都統1800人
湖廣(湖南湖北)
荊州將軍3200人
浙江
杭州將軍2000人,乍浦副都統1700人
福建
福州將軍2500人,水師營1700人
廣東
廣州將軍4500人,水師營1600人
四川
成都將軍3100人
陜西
西安將軍6700人
甘肅
寧夏將軍3200人,涼州副都統2000人,莊浪城守尉900人
東三省
盛京將軍,12600人
吉林將軍,10350人
黑龍江將軍,13500人
新疆伊犁各處駐防八旗馬步兵19000人。
綠營兵各省分佈
京城巡捕五營10000
直隸39400人,山東17500人,山西25750人,河南11870人,
江南48740人,江西13980人,福建63100人,浙江40300人,
湖北17790人,湖南23600人,四川31100人,陝西32500人,
甘肅51400人,廣東68940人,廣西23580人,雲南43540人,
貴州37760人
-
6 # 補火車輪胎的666
清朝入關平定天下時,八旗軍跟綠營軍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八旗軍是努爾哈赤在關外時創立的,綠營軍是在入關後建立的。對於清朝而言,建立綠營軍有著非常實際的考慮。對於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來說,無論戰鬥力如何強悍,人口數量總歸是個硬傷。八旗軍自身又要保衛京師、保衛東北,想要統治那麼一大片土地,必須有人幫助。
所以,清朝在入關後不久,就把明朝的降軍和各省的軍馬改編到一起,編成了一支新式軍隊。因為是以綠色旗幟作為標誌,所以又有綠營軍的稱呼。對於綠營軍,清朝不只是將他們簡單的收編在一起,而是花費了一番心思。既要保證他們能發揮足夠的戰鬥力,又要防止他們造反。
在綠營軍中,實行的是兵將分離。軍隊裡的高階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而士兵跟將軍之間的關係,也沒有那麼深厚。將軍手底下不僅沒有私人軍隊,調任軍隊的權力,也不在他們手中。
這樣一來,可以避免軍隊擁兵自重的情況,杜絕了造反的可能。同時,清朝又派出八旗軍對綠營軍進行監視看管。對於一些重要官職,也不會讓綠營軍出身的軍官擔任。就連一些威力較大的武器,綠營軍也沒有資格使用。
不僅限制多,綠營軍受到的待遇和信任,也比八旗軍低太多了。在順治時期,綠營軍各鎮馬兵每個月可以領到1.5兩的軍餉,至於守兵,戰兵,僅有1兩銀子。即便是這樣,朝廷還常常發不出銀子。直到後來,國庫逐漸充實,才不再出現不發軍餉的情況。
但綠營軍士兵的生活,依然只能維持溫飽線。相比之下,八旗軍的生活待遇,卻可以讓他們從嬰兒到墳墓,統統由朝廷照顧,福利極高。如果他們不幸陣亡或受傷,朝廷也會給他,或者他的家人,發放一筆撫卹金。
但是,八旗軍的這種高福利,也很快帶來的戰鬥力喪失的問題。所以,綠營軍開始頂替八旗軍,成為清朝軍隊的重要力量。其實,在清朝入關的時候,八旗軍的數量就不如綠營軍。最初的時候,八旗軍數量在18萬左右,而綠營軍的數量大致在60萬上下。
當時綠營軍的戰鬥力雖然不如八旗軍,可八旗軍畢竟是以騎兵為主,平原地區可以縱橫披靡,但如果遇到特殊的環境,還是需要依靠綠營軍。打仗的時候,常常是綠營軍衝在前面,八旗軍在後面督戰。一些戰事中,綠營軍的數量可能是八旗軍的幾倍、幾十倍。
和平的時候,也是綠營軍在維持治安,八旗軍主要是監督綠營軍。因為他們本身不需要依靠人口數量佔據優勢,再加上前面對綠營軍的種種限制,以及八旗軍自身人口數量不多,導致在綠營軍數量會遠遠多於八旗軍。
後來八旗軍衰落後,綠營軍成了可以依靠的主力,他們的數量,就無法下降。否則,就難以維持清朝自身的統治了。只不過,綠營軍在康熙時期平定三藩之亂以後,也逐漸走向了衰亡和沒落。
-
7 # Y路程
清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是怎麼分佈的?
八旗兵清朝自努爾哈赤起兵之初,為女真人,女真族人尚處於奴隸社會階段,經濟和文化非常落後。而努爾哈赤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同一女真的過程中,努爾哈赤制定了八旗制度,分為八旗,每旗月七千人左右,統領該旗的為旗主。八旗分別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共八旗。八旗弟子舉族從軍。八旗中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主要居住在皇城內。其他五旗為“下五旗”。努爾哈赤為八旗旗主之上的最高統治者,擁有全部的軍政大權。
清兵在入關後分為京營八旗和駐防八旗,軍隊權利歸於國家,不再歸旗主私有。八旗軍分為守衛京師的禁衛軍和駐防各地的駐防軍,禁衛軍主要駐守京師保衛皇帝和拱衛京城,而駐防軍主要在民間鎮壓民間的反抗和平定叛亂。
綠營兵綠營兵是清軍入關後,設立綠營制度,主要招收漢人組成的部隊,用綠色的軍旗,因此稱之為綠營兵。綠營兵主要任務是配合八旗軍拱衛京城和駐防各地。在京城為為巡捕營,隸屬於步軍統領衙門,在各省、都、撫,由總督、巡撫、提督等管轄挾制。
八旗軍和綠營軍交錯分佈,既便於防禦和鎮壓人民反抗,又便於八旗軍監控綠營軍。
在清朝經過三藩之亂後,天下一統,久無戰事。八旗軍和綠營軍戰鬥力急劇下降,以至於清朝沒落。
-
8 # 陽明悟行學宮
看到你這個問題我就從清朝八旗、綠營、巡防營、新軍之間的演變為線索為大家瞎掰一點,不喜歡的希望被噴我,畢竟回答一個問題也不容易:
前言八旗綠營是清政府自始至終的正規軍,巡防營和新軍是清朝晚期最後存在的軍隊,新軍一定程度上還是清政府滅亡的推動者。
清政府的起家力量就是八旗兵,八旗是鑲黃、正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鑲紅、正紅旗。初開始只有滿八旗,後來在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為八旗制度下的軍隊。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徵。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在清朝入關和基本統一全國後,八旗兵分為了京師八旗和駐防八旗,而且八旗也被劃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即兩黃旗和正白旗,由皇帝親自直接掌管。京營是守衛京師的八旗軍總稱,由郎衛和兵衛組成,侍衛皇室的人。稱郎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的人,如紫禁城內武門,東西華門、神武門由上三旗守衛。駐防是指駐防全國各要地的八旗。京營總兵約十萬,駐防兵總人數也在十萬左右。地方駐防八旗的最高軍職是正一品的將軍,次之是從一品的副都統。駐防將軍中比較特殊的是黑龍江、吉林和盛京將軍,三個將軍有所轄區的軍政大權,相當於一方封疆大吏。下來伊犁將軍也算是駐防將軍,也比較特殊,總統新疆的全部軍政事務。還有一個就是烏里雅蘇臺將軍,也是將軍轄區,掌管外蒙古地區事務。其他內地的的各個將軍有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將軍為旗兵最高長官,凡與總督同駐一省者,如會同奏事,以將軍領銜,實權雖不及總督,但地位高於總督。將軍轄區除伊犁將軍外是沒有綠營兵的,而內地的將軍轄區除四川的成都將軍外都不能節制綠營兵,只能節制滿蒙八旗。
綠營清朝國家常備兵之一。順治初年,清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全國綠營兵額總數時有增減,在咸豐以前大約六十萬左右,較之八旗兵多三倍。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亂及在乾隆中葉以前的歷次戰爭中,綠營都曾起到重要作用。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將兵由兵部直接統轄,將領無法直接統兵,有效地防止軍人擁兵自重。隨著八旗軍的腐化,綠營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強。綠營主要是步兵,分為戰兵和守兵兩種,此外尚有馬兵(騎兵)和水師。其營制分標、協、營、汛四種,總督、巡撫、提督、總兵所屬稱標,副將所屬稱協,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稱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稱汛。標、協管轄一至五營不等,營以下分若干汛。每營的人數少則二三百人,多則六七百人。按道里遠近,計水陸衝緩,分汛佈防。其建制分京師、行省、邊區三個方面。京師設巡捕五營,統於步軍統領。在內地各直省,均有綠營兵駐守,但經制及兵額不一,其中閩廣最多,安徽最少。綠營的軍職,以總督為最高,節制總兵以下各級軍官。而各省區綠營,自巡撫、提督、總兵各標以下,統歸所在總督節制。巡撫開始是不能節制綠營兵的,後來逐漸兼綠營的提督銜,有的獲得了節制通省兵馬的權力,也可以節制綠營兵。
巡防營巡防營是挑選舊綠營和勇營的精壯,另招募民丁,編組而成,其性質系以保衛地方,如警察保安隊,其編制分為馬隊和步隊,馬隊全營設官、弁、兵、夫共189名,馬135匹,每營分為“中”、“左”、“右”三哨。步隊全營設官、弁、夫共301名,每營亦分為中、左、右三哨。巡防營在各省均有,劃分為若干路,以前後左右或者東南西北中區別之,每路各設統領一員。步、馬各營則設管帶和哨官等統率之,還有訓練新式槍操的,則設教習一職。巡防營的章制當然是不符合戰術原則,不過倒是一支經過了新式訓練,並使用新式武器的軍隊,可是由於分子的來源良莠不齊,而帶兵官又多為舊武官或是候補道(當時的候補道,有辦法的則遇缺即補,所以人們稱為萬能候補道),對於新式軍事知識知之不多,因此巡防營乃變成有名無實,和勇營的曇花一現差不了多少。巡防營一直存在到辛亥時候,各省紛紛獨立,乃把巡防營改為師旅或警備隊、保安隊。唯一例外的是新疆,直到1932年,仍有巡防營存在。
新軍新軍全稱是新建陸軍,新軍是清政府在軍事領域方面向西方學習的最徹底的一步,是完全仿效西方進行的軍事改革。最初起源於甲午戰爭後的小站新軍。庚子之變後全國開始大力的編練新軍,要使之成為全國的正規軍以取代八旗綠營兵。新軍作為清朝的最後也是最新的一種軍制,原是清政府用來鞏固維持統治地位的,但由於政治的徹底腐敗,光靠一支新式軍隊是沒有辦法來拯救一個走向末路的帝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支原本被清政府用來加強統治的新軍,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政府統治的主力軍。 在當時,大部分新軍都剪了辮子,這樣足已表明了新軍改變舊思想的開放。新軍以鎮為基本建制單位,每鎮官兵標準定額12512人,由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組成,設統制率領。鎮下分協、標、營、隊、排、棚,分由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率領。編制為:每鎮步隊2協,每協2標,每標3營,每營4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馬隊、炮隊各1標,每標3營,每營馬4隊、炮3隊;工程隊1營,每營4隊,每隊三排;輜重隊1營,每營4隊.步隊、炮隊、工程隊每隊皆3排,每排3棚;馬隊2排,每排2棚;輜重隊2排,每排3棚。另有軍樂一隊。各兵種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鎮擁有軍官及司事人員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伕役1328人,共12512人。當時全國計劃編練三十六鎮即相當於三十六個師的新軍外加一個師級規模的禁衛軍,但到清朝結束,實際完成的只有一半左右,戰鬥力最強的是北洋六鎮和湖北、江蘇、雲南的新軍。新軍的統帥權按原計劃是要收歸政府的陸軍部的,但實際上因為許多沒能編練完成,陸軍部真正管轄得了的新軍只有北洋軍和禁衛軍,而且控制力度極其有限。
在清朝打天下的階段,是以滿洲八旗兵為主力,蒙古漢軍八旗輔助,後來綠營兵大量加入配合。在清朝入關後以及統一全國的程序中,綠營兵逐漸成為主力,八旗兵的作用更多是監督和防範了。在清朝中後期平各地叛亂和中法、中日和庚子之戰中,勇營武裝成為絕對的主力,勇營武裝基本可理解為巡防營的前身,而八旗綠營兵兵敗如山倒,基本喪失了意義。在辛亥年,新軍為絕對的主力,巡防營為重要的參與者,八旗綠營已經沒有任何的意義了。
演變在清朝進入近代以前,中央集權統治非常牢固,軍隊的軍權更是控制的非常牢靠。而自從平發捻之亂起,因為政府軍的腐敗無能,軍隊的軍權被迫開始下放了,地方團練大員自己招兵買馬自籌軍餉和任免將領,掌握了軍隊的實權,軍隊開始成為了私家軍。憑藉著憑發捻和各種內亂的戰功,這些人大多成了督撫提鎮等一方大員,成了晚清政壇和軍界的實力派,清政府中央要在地方辦事,必須得依靠這些地方實力派的配合才可以。清末時代清政府要收回軍權,加強中央集權,無可厚非,可是年輕的載字輩做事太過魯莽而且缺乏現實考慮,反而弄巧成拙。清朝在平發捻之前也是中央集權,在軍隊軍權方面,也是以集中和分寄相結合的。集中方面而言,就是軍隊的編制、後勤、軍官任免上,中央有絕對的權威,而且以文制武,以小分大,而達到軍權的集中。同時為了應對隨時可能的突發事件,又明確規定遇到事態的時候,地方總督可以邊請示邊調動軍隊鎮壓,即軍令指揮權的分寄,跨轄區的大規模調動例外。清末新政的最後階段,編練新軍是讓地方掏錢,然後中央以驗收為名統一收回,且不說地方督撫心中的不滿,就是收回去也會造成很大的現實問題。當時的情況,警察雖然各省開辦了,而且人數漸漸增加,巡防營也有了,不過警察制度還沒有像後來那麼成熟,巡防營除了少數地方外,大多戰鬥力有限。如果遇到一些簡單或低烈度的事件,靠警察巡防營還可以應付,但如果遇到高強度的事件或者邊境事件和外事糾紛,警察和巡防營的作用非常有限,能用的只有新軍,而地方督撫又沒有新軍的臨機調動權,這勢必會延誤時機或者造成外交上的實力被動。
戰鬥力最強在八旗的京師八旗中,戰鬥力最強的和最出名的是火器營和西山健銳營,清朝乾隆時代的一系列重大作戰中,火器營和西山健銳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地方的駐防八旗中,總體而言關外三省的騎兵實力較強,因為清政府長期封禁東北,又將東北的少數民族都納入新滿洲的範圍,所以關外的人民還比較淳樸善戰,在清朝乾嘉道鹹時代的戰爭中,關外的騎兵也是清政府的滿洲八旗中最能打的。關內的八旗兵普遍戰鬥力下滑,只有京畿附近和西北一帶的駐防八旗還有些戰鬥力,其它的基本是擺設而已了。在綠營兵中,戰鬥力最強的首推陝甘綠營,在康雍乾時代的戰爭中,陝甘綠營是絕對的參展主力。其次四川和湖南的綠營兵戰鬥力也很強,也是戰爭中的主力。晚清的巡防營包括舊軍中,駐守京師一帶的武衛左軍戰鬥力最強,其次如東北巡防營和四川巡防營都戰鬥力不錯,主要是這些地方的部隊和統帥都有常年的對內實戰經驗甚至外戰經驗,而且常年有事,人馬長期保持高強度戰備。新軍之中,自不待言了,北洋軍最強,湖北第八鎮、江蘇第九鎮、雲南第十九鎮次之,其他差強人意。
在將帥層面和兵權而言八旗兵早年名將無數,努爾哈赤的幾個兒子都是大將之材。清軍入關後,皇族安於享樂,皇族內部的將才逐漸凋零。康雍乾嘉道時代,滿蒙八旗人員中,還是有一批將才的,如薩布素、沙爾虎達、常寧、圖海、福全、費揚古、胤禵、兆惠、明瑞、阿桂、福康安、海蘭察、臺斐英阿、和琳、額勒登保、勒保、明亮、長齡等。自咸豐時代開始,滿蒙人員內部的可戰之將則是越來越少,比較出名能打的多隆阿、塔齊布、富明阿、依克唐阿、長順,不過他們所指揮的部隊已經不是八旗兵了。綠營出身的名將還是很多的,自順治年間到咸豐年間不乏其人,如孟喬芳、張勇、王進保、孫思克、趙良棟、梁化鳳、趙洪燦、施琅、嶽升龍、嶽鍾琪、紀成斌、楊遇春、楊芳、齊慎、胡超、關天培、陳化成、向榮等。勇營舊軍和巡防營方面的名將也不少,曾胡左李屬於統帥了,不列入普通將帥的行列。曾國荃、李續賓、彭玉麟、程學啟、劉銘傳、張樹聲、潘鼎新、宋慶、馬玉昆、聶士成、章高元、薑桂題、張勳等。新軍方面的人主要功名都顯赫在了民國時代,已經不再清朝範圍之列了,而且清末他們多數年齡不大,實戰經驗不多。北洋軍方面的人除少數的北洋三傑之外,大多人級別也不高,也沒有多少太出名顯赫的功績。由於八旗綠營和巡防營新軍的主力都是陸軍,海軍很少,所以水師海軍方面並沒有說什麼人。以上人員中也只有施琅和關天培是水師人員,而北洋艦隊的名將人們都熟悉,也就沒必要一一羅列了。就軍隊的統帥而言,八旗兵的高階將領都是清一色的旗人,而且以滿蒙人員佔據絕對的優勢,漢人幾乎是插不進去的,即便是漢軍旗人也是鳳毛麟角。綠營兵方面,總體情況而言兵丁絕大多數是漢人,將領方面尤其是中高階將領方面,從總體上也是漢人優勢,但是一些具有地方或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滿蒙旗人也是佔據優勢的,而且綠營的中高階將領沒有實際的調兵權,地方調兵權在督撫手中,而清朝各大常設總督中,許多是滿蒙人員佔優勢,這也就是說綠營兵的兵權也在滿人手中。巡防營和新軍的時代已經是晚清了,清政府中央權威日衰,軍中人員和高低階的將領官佐大部分都是漢人的天下了,雖然陸軍部的尚書侍郎清政府可以換成滿人,可以把袁世凱強行開缺,但是滿人已經指揮不動軍隊了。
在薪餉待遇方面八旗綠營佔據絕對主力的時代,八旗兵的待遇是最高的,京師八旗又是最高中的最高,地方駐防八旗次之,綠營兵待遇最低。典型的如在征戰的時候,要給軍隊人員增發薪餉,按 《欽定戶部軍 需則例》規定:調派京營滿洲出征,官弁整裝銀按體一年或兩年, 兵丁整裝銀四十兩 ; 東三省滿營,官弁銀八十兩至三百五十兩不等,兵丁三十兩 ; 各省駐防滿洲、蒙古, 官弁按俸一年, 兵丁十兩至二十兩;各省綠營,官弁按俸一年,兵丁六兩至十兩。明顯可以看出,八旗兵的待遇高於綠營兵的三四倍以上。綠營兵作為國家的主力,軍餉極低,這個弊端造就有人看出來了,也有人建議道不如裁軍以厚餉而多練精兵,但這樣的建議如石沉大海再無蹤跡。勇營武裝方面,湘淮軍和巡防營都採用了厚餉的制度,但受制於財源緊張以及固有的問題,軍餉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新軍方面,普遍採用了厚餉制度,各級軍官士兵待遇都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士兵的軍餉也接近五兩,比綠營兵當年的二兩要高多了,基本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一般陸軍一個鎮(師)每年的軍費最少也得一百多萬兩白銀,但實際上能夠足額髮餉的軍隊少之又少。
從軍隊規模上而言在勇營武裝大量出現前,清政府的正規軍八旗綠營兵共八十多萬,其中八旗兵二十萬,綠營兵六十多萬,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少,但實際上也不多。明朝的疆域面積沒清朝大,軍隊規模百萬是沒問題的。宋朝的面積更是小於清朝非常多,軍隊規模也有百萬。清朝的八旗兵是純粹的野戰部隊,作戰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參與。綠營兵其實是集合了野戰軍和警察以及許多專業任務在內的多性質部隊。綠營兵六十多萬,有野戰,有管理驛站的,有管理緝私的,有管理運輸的,有維持治安的,還有維持漕運的等等,這樣下來綠營兵六十多萬裡能實際地處一線作戰訓練的最多隻有三分之二甚至只有一半,再排除掉吃空餉的人員,,實際可用的一線作戰人員並沒有多少。清朝每次大戰,動用的部隊實際並不多。康熙親政準噶爾並大勝的最後一戰即昭莫多之戰中,康熙親自指揮的中路軍只有三萬多,薩布素的東路軍只有九千人,西路費揚古所部是四萬多,總計兵馬只有八萬多。乾隆平準噶爾達瓦齊,兵分兩路,加起來也只有五萬人。第二次反擊廓爾喀總計動用兵力也只有一萬多人。道光平張格爾叛亂,調集的兵馬也只有三萬六千多人。鴉片戰爭以後的歷次大戰兵力逐漸增多,但因為作戰地域較大,具體下來的實際作戰區域所戰鬥的人員並不多,而且進入近代後的歷次大戰主力都是勇營武裝,勇營武裝多以營為單位,而營最多隻有五百人,看起來有幾十甚至上百個營,但實際兵力不多,出去留守後勤人員外,一線野戰部隊非常有限的。清朝時代的中國,擁有中國歷史上帝國時代內最多的人口,但卻是實際作戰兵力非常不足的朝代。國內的一些中小型烈度不高技術水平不高的戰爭,清政府完全可以應對,但進入近代後,不說外戰,就是內戰中的大規模作戰,政府軍的兵力也十分的捉襟見肘,白蓮教之亂和髮匪之亂就是明顯的例子。
在兵力的部署分佈上八旗兵分為京師八旗和駐防八旗,二者各佔一半。京師八旗主要集中於北京周圍,比較集中。駐防八旗方面,內地的駐防將軍所轄的兵力並不多,比較集中的主要是東三省的三個將軍轄區,實際可用兵力三萬左右,但考慮關外三省二百多萬的面積,實際也不多。除關外之外,新疆和四川的駐防將軍兵力最多,新疆的滿蒙漢官兵五萬多。四川的成都將軍所轄的兵力有一萬多。綠營兵方面,以陝甘綠營和福建綠營兵力最多。福建因為海陸兼備,兵力最多過十萬,陝甘長期地處西北第一線作戰區域或者後方補充區域,兵力巔峰時代也有九萬多,一般情況下也六七萬。其他各省的綠營兵兵力不多,主要是四川和直隸較多,有三四萬人,內地各省的綠營兵少則幾千,多則兩萬多。巡防營方面,因為系各省裁撤綠營和勇營之後的人員或者改編而來,實際也不多,全國的巡防營總數約有十幾萬。新軍因為最終沒有全部編成,實際編成的只有十五六萬人。總體而言在部署方向上,清政府基本上還是北方多南方少。鴉片戰爭前如是,鴉片戰爭後也基本類似。而且即便是在一個總督轄區內的省份,也是多少不一和重心不一的。辛亥革命時,革命成功的省份多是南方,是清政府自發捻之亂以來權力喪失的比較多的地方,也多是兵力較少的地方。而沒有獨立的地方或者是獨立艱難的地方都是清政府權力把控嚴密和兵力較多的地方。直隸、山東、東北、甘肅與河南,都是清政府的重要佈防區域。
在軍隊的兵種和武器裝備上八旗綠營兵是待遇不一的。八旗兵多騎兵,綠營兵除陝甘地區外多步兵。武器方面,八旗的武器是全國最好的,尤其以京營八旗最好,駐防八旗次之,綠營兵最差了。在進入近代前,清政府的冷熱兵器構成是半冷半熱,一些比較好的武器主要是在京師八旗方面。一般的軍隊是不可能擁有比較好的武器的。槍械主要是鳥槍火繩槍,火炮主要是鐵炮和銅炮。鴉片戰爭時代,清政府和英軍的武器裝備其實沒有人們認為的那麼大,主要是製作材料和製造技術上的差距。真正拉開東西方武器全面差距的時代是發捻之亂開始及以後的時代,而從這個時代開始也是清政府內部大力引進西方裝備的時代。在剿發捻的時代,江南江北大營的清政府軍主力已經有了不少洋槍洋炮。湘淮軍成立後,也大量引入西方的裝備,而淮軍最多。平發捻之亂後的時代,清政府內部對引入洋槍洋炮基本沒多少異議了,只是在花費上和是否更新上,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爭議很大。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主張要緊跟時代潮流積極投資仿造跟進,而戶部兵部的老爺們認為槍炮軍艦有了就行了,認為不需要更新換代。甲午戰爭的慘敗,讓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們也感覺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從甲午戰爭後開始,清政府大力編練新軍和改造舊軍。部分京師八旗也換裝了大量西方的先進後膛槍炮,綠營兵也有一部分改裝。到了最後十年的巡防營和新軍時代,基本實現了全部火器化和後膛化。
歷史背景清朝後期,綠營兵佔據龐大的編制,而勇營武裝和新軍建設都需要花錢,所以裁減綠營是當務之急。總體而言從嘉慶年間開始裁減綠營,到清朝滅亡一直都在裁減綠營,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從嘉慶年間到道光末年和咸豐時代,裁減的並不多,只有兩萬九千多人,主要是乾隆末年因為經費充裕增補缺額的那些人。從同治二年到甲午戰爭前,裁減的綠營有十七萬人多,這一時期的裁減數量是嘉道時代的六倍多。這一時期的裁軍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汰弱留強,希望更夠重建綠營,而且裁減的多數都是空額人員。從甲午戰爭後到清朝滅亡,為最後一個階段。尤其從庚子之後因為建設新軍,更需要大規模裁員。到清朝滅亡前,雲南、河南、浙江、湖北、湖南、廣西六省的綠營全部裁撤。四川、山西、福建、江蘇、安徽和廣東的也大部分裁撤,只有小部分還留著。陸軍部的訓令要求從宣統三(1911)開始將各省所存綠營繼續裁撤三四成,到1916年全部裁撤完畢。到清朝最後一年,各省所存綠營人數已經只有很少的二三成了。清末裁撤綠營一直是個重大問題,之所以始終難以下水,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希望綠營留下來,因為綠營兵是國家真正能夠控制的,而勇營武裝和新軍的兵權實際都不在中央手中。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局面下,勇營武裝實力有限,新軍還沒有練成,如果貿然全部裁減綠營,地方的治安和一些日常事務如運輸、防河、防汛等將難有替代者,會使得國家許多重大事情陷入攤還狀態。在清末最後十年間,之所以大規模裁撤綠營,主要是財政日益緊張,其次新軍建設頗有成效,地方上大力興辦警察和巡防營,當年的顧慮無替代者的問題基本得以解決,可以大量裁減。清政府大量裁撤綠營並沒有鬧出什麼事兒,這在歷代的裁軍史上也是比較少見的。一方面是清政府的裁軍政策總體是穩健的漸進的,另外綠營兵兩百年固定的低餉政策,讓綠營兵大多人員都尋找副業維生,副業所得比正額的兵餉要多一些,基本可以維持生存,所以裁減不至於影響生存。還有就是政府在遣散時候的遣散費基本還算髮放及時。而且巡防營中也大量招募一些年輕的有才力者的綠營人員,這樣綠營兵中的人員也可以順利轉行。
-
9 # 夏蟲欲飲冰
為防止漢人叛亂,清廷一直在“閹割”漢軍綠營,但最後卻吃了大虧
引言雖然清朝統治者底定中原後,宣稱為治下所有臣民的皇帝,但是其對不同民族的民眾卻有不同的對待方式,給予了一些少數民族許多特權,對佔絕大多數的漢人卻一直持防備的心態,而這種防備心態也體現在軍隊編制和武器裝備上。
清朝統治者對綠營軍的戰鬥力“閹割”清朝的前身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後金政權,最初靠的是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建立的八旗制度打天下,而正是靠著優於明軍的軍事實力,後金多次擊敗明軍,一步步的擴大地盤和實力,並最終衝入關內,在明末的群雄逐鹿中拔得頭籌。
ps:雖然很難相信,但是在明末時,清軍的火力比明軍還要猛烈。
在進行征服明朝全境的南下作戰中,清軍將收編的明軍和地方武裝組建為綠營,並靠著這些明朝降軍在多次戰鬥中獲得了極大的戰果,但是等到江山初定後,清廷就開始時不時的“閹割”這些綠營。
ps:綠營和八旗部隊一樣,都是清朝國家常備兵之一,大概出現於順治初年,其前身是清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新組建的一支軍隊,而因為這支軍隊以綠旗為標誌,所以就被稱為綠營和綠營兵。與八旗部隊不同的是,綠營兵的兵額並不固定,其時有增減,在戰事激烈的時候國家會擴招,當國家安定時候,國家又會進行裁兵,但其數量一直比八旗兵多許多倍。
地圖
雖然綠營是旗人主將、漢人為兵,旁邊還有駐防八旗看守、協助,但是統治者還是對綠營不放心,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清廷對綠營“戰力”的打壓,這種打壓伴隨著八旗軍腐化、清廷對綠營的日漸倚重而變得非常明顯。
綠營兵曾在平定三藩和準噶爾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這些戰事一結束,康熙皇帝為了避免綠營尾大不掉,就開始打壓綠營的戰鬥力。為此,康熙皇帝下令全國各地的綠營軍開始縮減兵額,由此裁汰了許多兵員,雖然這種裁汰造成了一些被裁汰的兵丁反抗,甚至是反叛,但是康熙皇帝還是強制推行了這一政策,將大量戰士“削職為民”,極大地降低了綠營兵的戰鬥力。
清廷對綠營戰力的閹割還體現在武器上一直以來,八旗軍和綠營都有自己的專用武器規格、樣式,而綠營基本沿用明代的舊式武器,不許裝備“重火炮”。
子母炮的一種
當綠營缺少重火力無法滿足作戰任務時,其主將逼不得已的寫奏摺向康熙皇帝請求裝備“重火炮”,甚至願意自己想辦法解決資金問題:
“臣標下向無子母炮,今願捐造二十二位,分給各營操練,應如所請。”
但康熙皇帝卻“無情地”直接拒絕,連一絲通融機會都沒有的說道:
“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前師懿德、馬見伯曾請造子母炮,朕俱不許,此事不準行。”
而與綠營“寒酸”的重火力相比,八旗軍早在為入關前就仿製裝備了紅夷大炮、子母炮(佛郎機炮)、大將軍等各類輕重火炮,並且各旗都編有火器營,其火力甚猛,由此可見清朝統治者對漢人的防備。
在清朝統治者的種種打壓下,綠營兵從清中期開始,就不斷的戰鬥力下降,其營務廢弛,日趨腐敗,徹底喪失了大部分戰鬥力,但這對國家、對統治者來說這是好事嗎?
鴉片戰爭開戰時,清廷統治者就“驚喜”地發現,經過自己上百年的打壓,綠營兵連與英軍一戰的能力都沒有!而當綠營兵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時,更是一觸即潰,連最起碼的作戰任務都承受不起。不得而已,清廷開始組建地方團練兵,如湘軍、淮軍等,重新打造軍隊來應對戰事。
到最後,綠營被變成了有近代警察性質的地方治安衛戍部隊,永遠退出一線作戰序列。
-
10 # F11澤華
八旗兵分為駐京八旗和駐防八旗?駐京八旗也稱京營八旗?禁旅八旗,分為郎衛和兵衛?
駐防八旗由鑲白?正紅?正藍?鑲藍?鑲紅等下五旗擔任,分駐全國衝要城鎮,以畿輔?東北?內蒙古為最多,作為震懾地方的武力,分由各地將軍?都統?城守尉統率。
八旗兵為世兵制,在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選?餘丁和不滿16歲的幼丁,可以挑補為養育兵,即預備兵。
綠營兵是參照明代軍衛制度改編和新招的漢兵,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因而得名?有騎兵?步兵和守兵之分,騎兵和步兵也稱戰兵,沿江和海處設有水師。
八旗兵和綠營兵都實行薪給制,按年或月發一定的銀餉和米糧,武器裝備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鳥槍、銃槍、抬槍及火箭。火球、火罐、噴筒等火器,此外還有云梯、藤牌、鹿角等。八旗兵的薪餉和武器裝備均優於綠營兵。
回覆列表
在武裝力量體制上,清統一全國後,把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大部分。京營八旗負責保衛皇帝和拱衛京師,由領侍衛內大臣及御前大臣掌管,駐防八旗分駐北京以外的全國各重鎮要地。
清朝也設有兵部,但兵部的許可權比較小,主要負責綠營的事宜。綠營由明朝降兵和新招的漢兵構成,因採用綠色旗幟,以營為基礎建制單位,故稱綠營。綠營兵配合八旗兵駐守北京和各省,在北京的由步軍統領衙門掌管。清朝把八旗兵和綠營兵交錯分佈在京師和各省,既可充實旗兵之不足,又便於八旗兵監督和控制綠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