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上松

    斬夏侯淵是賺了名聲,但實際上對戰局幾乎沒有任何影響。事情很簡單,就是一軍主帥的夏侯淵,帶著幾個士兵去修補鹿角,劉備派黃忠下山突襲。夏侯淵逆著Sunny根本看不清也反映不過來,就死了。這事換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魏延誰在同等情況下都可以辦到。最重要的是,夏侯淵死後,張郃立刻收復殘軍穩固防守,同時等待曹操的援軍。所以,對於魏國來說,他們只是損失了夏侯淵而已。而對於蜀國來說,除了斬了夏侯淵之外,沒佔到任何便宜,自然也就只是賺了名氣,沒賺到實際的好處了。

  • 2 # 史論縱橫

    公元219年,絕對是蜀漢的巔峰之年,一方面是劉備與曹軍爭奪漢中,魏將夏侯淵被黃忠所斬殺,曹操隨即率大軍來征討,結果被劉備擊敗,曹操只能退出漢中,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

    另一方面,受劉備取得漢中訊息的鼓舞,關羽在荊州與曹軍將戰事搞大,是為襄樊之戰,襄樊之戰初期,關羽雖然負傷,卻也打破曹軍主將曹仁的防守,並且殲滅曹仁水軍,曹仁不得不請求曹操救援,曹操因此派遣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率領七軍前來救援,結果當年八月,天降大雨數日,關羽將漢水大堤掘開,水淹于禁七軍,導致七軍全部被淹沒,被關羽所俘虜,隨後,關羽斬殺龐德並且收附很多魏國境內反叛曹操的軍隊,當時曹操任命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降關羽,關羽因此威震華夏,曹操想要遷都避其鋒芒。

    很多人要說,夏侯淵地位並不比于禁低,于禁不過是曹操五子良將,而夏侯淵是曹操嫡系,曹軍出征一般以夏侯和曹氏為主將,以五子良將為副將,比如五子良將中的張郃還要受制於夏侯淵,由此可見,于禁身份肯定是低於夏侯淵的。

    但是,為何黃忠斬夏侯淵不是威震華夏,而關羽俘虜于禁卻能夠威震華夏呢?

    主要原因就是,黃忠斬殺夏侯淵只是漢中之戰的前奏,並不能決定漢中之戰的勝負,且漢中之戰的勝負所決定的不過是漢中的歸屬問題,不是傷及筋骨的地盤。但是在漢中之戰勝利後,關羽俘虜于禁,並且水淹七軍,徹底摧毀曹軍的南路防線,如果蜀漢能夠與孫權聯軍北上,對曹魏來說,應該是有威脅的,這才是威震華夏的原因。

    下面,我給大家來詳細解讀。

    赤壁之戰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方開始瓜分地盤的行為,其實赤壁之戰前,三方几乎已經瓜分了荊州,而隨後劉備取得益州,更是如虎添翼,當時漢中為張魯屬地,在劉備取得益州時,張魯擔心被劉備吞併,因此有意投降曹操,公元215年曹操率軍進入漢中,張魯順勢投降,隨後劉備率軍開入關中,黃忠作為劉備的先鋒,率先斬殺夏侯淵,取得初戰告捷的效果。

    但是這並不代表劉備集團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隨後曹操率大軍開入漢中,與劉備進行對峙,由於漢中這塊地方與益州聯絡更為密切,曹操其實是大軍遠來,供給不上,而劉備通常都是佔據險要之地,不與曹操開戰,搞得曹操很是心煩意燥,在僵持兩個月後,曹操不得不率軍退出漢中,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決定性的勝利。

    次年,劉備在自稱漢中王后,封黃忠為關內侯,得知訊息的關羽很是不是滋味,並且對黃忠的表現不屑一顧,並且還聲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

    關羽為何這樣看不起黃忠呢?這是有資本的,關羽早年在官渡之戰中,以一己之力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因此舉薦關羽為漢壽亭侯,而黃忠的關內侯在漢朝侯爵體系中,是比關羽的要低一等級的。

    關中之戰勝利後,劉備積極擴大戰果,派遣孟達和劉封兵分兩路,向東發展,相繼奪取了房陵和上庸,幾乎打通益州、漢中、荊州的聯絡,形勢一片大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關羽自然心裡癢癢,別人都在前線立功,只有自己沒有戰功,很沒面子,但是這個時候曹操卻派曹仁來攻打關羽,我認為蜀漢在開啟漢中之戰時,主力應該都在漢中,曹操判斷關羽在荊州兵力不足。

    但是曹仁卻被關羽擊退,為了快速解決掉關羽,曹操才派遣于禁率七軍前去支援,結果就是上面所說的結果,關羽不但俘虜了于禁,還獲得三萬降軍,自然威震華夏,這是曹操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局面。

    按照曹操設計的劇本,于禁率軍支援後,關羽即使不大敗,也要撤到益州,萬萬沒想到被人來了一次反殺,在胡修和傅方投降後,當時很多反叛曹操的軍閥都附屬關羽,保守估計關羽當時直接或者間接控制的兵力達七八萬之眾,如果這個時候北伐,其實與諸葛亮所描述的藍本是相差不多的。

    如果當時劉備從漢中進攻關中,而關羽從荊州取河南,孫權從江淮北上,那對曹操來說絕對是致命級別的,不威震華夏才怪了。

    所以說,黃忠斬夏侯淵只是區域性性的作用,而關羽斬殺于禁後,帶來的可能是全盤性的勝利。

    但是,最後劇本為什麼沒有這麼演,主要還是蜀漢的快速擴張讓孫權感受到恐懼,擔心自己有一天也被蜀漢吞併了,尤其是關羽與孫權之間還存在巨大的矛盾。

    這還要從赤壁之戰時說起,為了拉攏孫權抗曹,當時孫劉聯軍應該是以擊敗曹操後,將荊州全部劃歸孫權,結果赤壁之戰勝利後,劉備幾乎全部接收了除曹操佔據外的荊州,一直到漢中之戰時,為了安撫孫權,才將長沙郡和桂陽郡以及江夏郡劃給孫權。

    當然,這種行為讓鎮守荊州的關羽十分氣憤,孫權權衡再三,在襄樊之戰的關鍵階段,不但不幫助關羽,反倒是在後方襲擊關羽,造成關羽的最終失敗。

    三國曆史就是這樣詭異和難以理解,當然,也正因為這樣而讓人著迷,出人意外的事情很多,反轉的劇情也隨時上演,這大概才是真正的歷史吧!

  • 3 # Mer86

    夏侯淵被斬殺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

    公元218年七月,劉備傾巢而出,率蜀地所有兵力攻打漢中。但夏侯淵早有防備,將劉備堵在陽平關下約半年之久。

    就在劉備苦於無法進入漢中時,又一個不利訊息傳來——曹操親率大軍抵達長安。

    眾所周知,長安離漢中近,且夏侯淵兵團在漢中可以就地補給,後勤壓力不大。而成都離漢中則要相對遠很多,大約一千多里,補給線非常長。所以此時對劉備而言,他要麼退兵,從長計議;要麼孤注一擲豪賭,劍走偏鋒,引夏侯淵出來拼命。

    劉備考慮再三後,覺得前功盡棄太可惜,最後還是決定賭一把。

    公元219年正月,川兵主力繼續攻關,劉備則悄悄率一支精銳,走小路,繞開了防守嚴密的陽平關,跑到陽平關東側的定軍山上駐紮了下來。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夏侯淵慌了,為了把劉備攆走,他召回了前線的張郃,並與張郃一起跑到陽平關下紮營,準備堵截劉備。

    當時劉備在山上,居高臨下,夏侯淵和張郃的部署情況,他看得清清楚楚。他在與法正溝通後,發現張郃的兵少,是個破綻,於是他們便派出一萬人,分為十部,猛攻張郃的營寨。至於夏侯淵,也沒讓他閒著,劉備派了一支小分隊下山,燒夏侯淵的營寨,牽制他的注意。

    夏侯淵聽說張郃被劉備圍攻,同時他又聽說營寨著火,他就判斷劉備的主攻點可能不在自己這邊,而是張郃那邊。

    於是他就兵分兩路,一路派去救援張郃,一路由他親自率領,大大咧咧的跑到營門外面滅火,修復受損的防禦設施。

    結果就因為夏侯淵的這次部署,讓前後打了兩年之久,一直是僵持狀態的漢中之戰,終於出現了變局點。

    什麼變局點呢?

    前面說了,劉備是居高臨下,山下的情況他看得上一清二楚。當他和法正看到夏侯淵這個軍區司令居然出現在營門外側幹著搶修隊長才該乾的活時,兩人均意識到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可擊!

    隨後黃忠領命,帶著部曲衝殺下山,士卒喧囂聲震動山谷,夏侯淵毫無防備,一臉懵逼的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最終,曹魏西線方面軍總司令夏侯淵,就這麼稀裡糊塗領了盒飯。

    回看夏侯淵被斬殺的過程可以發現。

    雖然夏侯淵確實是被黃忠斬殺的,但黃忠的貢獻沒有那麼大。因為整個定軍山之戰的決策者是劉備和法正。黃忠只是具體戰術執行者。不能把斬夏侯淵的功勞都算在他頭上。

    當時形勢對夏侯淵不利,換個人去偷襲,比如趙雲、魏延,大機率也可以斬夏侯淵。而如果沒有高層領導人的當機決斷,這個斬殺機遇就不可能創造出來。

    並且更關鍵的是,夏侯淵的死,並不意味著漢中之戰就結束了。因為,曹操還在長安!

    不把曹操打退。不把收攏殘兵,退回陽平關苟延殘喘的張郃等人擊敗。漢中之戰就遠遠沒有結束。

    後來還有很多硬仗要打,劉備還遠遠遠遠談不上拿下漢中。

    所以,黃忠斬殺夏侯淵的戰績,自然就談不上是“威震華夏”了。

    相比於黃忠斬殺夏侯淵,關羽擊敗於禁就完全不同。絕對擔得起“威震華夏”這一評價。

    因為首先,關羽是襄樊戰役的決策者,而非戰術執行人。戰役從頭到尾,大小軍令都出自他之手。

    敗了,他要負主要責任。

    勝了,頭號功勞自然也應該記在他頭上。

    如此重要性,遠非黃忠可比。

    第二,襄樊戰役時,于禁的確帶了三萬兵支援援曹仁,他本人也的確是援軍主將。但要注意的是,他是“督七軍”。

    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督”是什麼意思?

    顧名思義,就是以主帥身份監督指揮一群將領作戰。

    所以“于禁督七軍”這五個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說,于禁當時至少還帶了七個雜號將軍級別的將領增援襄陽。

    否則無法稱之為“督”。

    並且被關羽團滅的龐德兵團不在其中,他早就部署在了襄陽方向。

    關羽一戰把這些人全滅了,這是啥概念?

    這就相當於,黃忠不僅斬了夏侯淵,順帶著把張郃等人也團滅了。如果黃忠真的幹出如此偉業,不說他是“威震華夏”吧,他至少也擔得起“華夏是震”的評價。(這是對周瑜的評價)

    其實我們還可以換位思考下。

    假如說,夏侯淵破漢中,包圍趙雲,打得張飛投降,並斬殺了魏延。換做是你,你會怎麼評價?起碼也是“威震川中”吧?

    再假如說,張遼攻荊州,包圍呂蒙,打得太史慈投降,並斬殺甘寧,換做是你,你會怎麼評價?至少也是“威震江南”吧?

    關羽的戰績看似只是圍了曹仁,抓了于禁一夥人,殺了龐德。但是實際上,他遠離根據地三百里,深入魏土,如入無人之境,打穿了曹魏的南部防線,全殲曹操手上唯一的重灌機動兵團(曹操統一北方,幾乎百戰百勝的重灌機動兵團),直接抓了曹魏野戰軍總指揮。

    這簡直太可怕了。

    另外還有一點。于禁兵團被團滅後,曹操手上已無牌可打。

    因為真正的戰爭不是打電子遊戲,不是我有幾十萬兵,死了三萬還有幾十萬。

    精兵是要練的,而練又是要花時間的。

    真實的戰爭往往是我有幾十萬兵,但最精銳的幾萬兵被團滅後,剩下的兵都不頂卵用。

    這就好比袁紹在官渡輸了,損失十萬兵,他河北老家還有十幾萬兵。但剩下這十幾萬兵根本不頂用。完全打不過曹軍。

    所以《三國志》中說曹操聽聞前線慘敗的訊息後,動了遷都的念頭。這一點都不誇張。

    西有劉備,南有關羽,東有孫權,且內部爺多有騷亂。如果這些人一起擁上來,曹操的後果不堪設想。也就是孫權在關鍵時刻搞偷襲,給曹操續了一命,否則曹操肯定是晚節不保。

  • 4 # 西府趙王爺

    夏侯淵作為曹操親族,官至徵西將軍,地位自然不比于禁低。但是,他的死可沒有于禁投降來得有價值。

    夏侯淵之死是發生在漢中之戰決戰前夕,當時曹軍佔據漢中,以張郃、夏侯淵等人守備,出川的各個蜀道隘口皆被曹軍把控。而漢中作為西川門戶,對於劉備來說乃是必爭之地,所以欲出兵取之。

    按理說,曹軍有著關隘地勢之優,此時形勢並不利於劉備。但之前由於張郃進軍巴西,被張飛擊敗,主動權重新歸於劉備這一方。所以,劉備點兵出蜀,勢要拿下漢中。

    而進軍漢中第一站,便是夏侯淵鎮守的陽平關,此地乃是出川往漢中的門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對於這樣的戰略重地,曹操自然是嚴防死守,派了徵西將軍夏侯淵鎮守,而後前戰失利的徐晃與張郃兩位名將也率部聚集於此,共抗蜀軍。

    在夏侯淵等人的防守之下,劉備苦攻一年有餘,都無法破關。正可謂攻的艱難,守的頑強。

    不過,這裡有個問題,劉備意識到漢中得失關乎益州存亡,所以非要拿下漢中不可。雖然在陽平關沒有進展,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不斷依靠諸葛亮的排程能力,在徵兵儲糧,運往前線。而反觀曹操那邊,過於的自信,沒有對應的補強。這使得劉備的實力逐漸壓過了守備的曹軍,可以更加靈活的調動兵力,獲得了更大的主動權。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劉備又適時的尋找到戰機,突破了張郃防線,曹劉大軍開始正面接觸,夏侯淵不得不分兵助戰。但是分兵之後,主陣地防守遭到削弱,無力出擊,只能看著劉備採納法正之謀,率大軍渡過沔水,搶佔定軍山。

    定軍山不比之前的陽平關,這裡地勢開闊且居高臨下,利於部隊的展開。如果從這裡進攻,劉備便可發揮其兵力優勢。如此一來,曹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優勢就不存在了。所以,夏侯淵趕忙率軍來搶奪定軍山,結果在近戰之中被黃忠斬於馬下。

    定軍山之戰後,曹操發現形勢不利,這才率大軍來救,最終與劉備決戰於漢中。

    透過對定軍山之戰的一個大概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夏侯淵之死,對於定軍山之戰其實起不到一個決定性作用,更遑論後面的漢中決戰了。因為對戰定軍山時,劉備其實已經佔據了主動權,夏侯淵則是充當救火隊員,疲於奔命,最終死於亂軍之中。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戰役過程裡面,黃忠並不是主角。他只是一個執行者,劉備和法正才是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人。即使他斬了夏侯淵,那只是在功勞簿上添了一個敵將首級,其他的就跟他沒關係了。

    這和關羽水淹七軍,擒拿于禁可不一樣。

    水淹七軍是襄樊之戰的重頭戲,當時關羽作為主帥,親自導演並執行了這場大戲。當時關羽正率軍圍困襄陽、樊城,曹操派出大將於禁率領七軍共計三萬餘人援救襄樊。時逢夏季多雨,漢水大漲,關羽決堤引水,困住于禁大軍,最終將其俘獲。

    此戰不僅戰果豐厚,影響更是巨大。關羽水淹七軍之後,襄樊危急,似是觸手可得。而襄樊一失去,宛洛地區再無屏障,關羽兵鋒便可直指中原。一時間,曹魏佔據的荊州故地,甚至於更北邊的中原地區,紛紛響起反曹的聲音。而當時漢獻帝所在的許都,離荊州並不遠,所以曹操都打起來遷都的心思,以防備關羽大軍衝來,自己來不及轉移漢獻帝。

    單從影響力來看,就算是劉備的漢中之戰,都要弱其一頭。因為雖然曹操失了漢中,但是關中還在,更不要說其大本營了。但是關羽這裡不一樣,出荊州便可直逼許都,那可是曹操腹地,大本營遭受了威脅,自然人心惶惶。

    所以,說關羽威震華夏,倒也名副其實。

    相比之下,定軍山之戰中錦上添花的斬夏侯,倒是平平無奇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關羽是主將,擒于禁斬龐德的背後,更有水淹七軍,威逼曹魏的壯舉。黃忠僅僅只是斬了一個夏侯淵,當然無法相提並論。

  • 5 # 不沉的經遠

    黃忠沒能威震華夏首先是因為定軍山之戰曹軍總體損失不大,其次則是漢中距離曹魏的統治核心地區太遠,政治上沒那麼轟動。

    首先從損失角度來看,定軍山之戰黃忠雖然成功殺死了夏侯淵,但是曹軍在張郃的帶領下退守陽平關,堅持到了曹操援軍的到來。從這裡看,此戰曹軍的損失應該不會太大,最多也就幾千人馬,否則張郃根本不可能在主將陣亡、士氣低落的情況下還能穩住局勢。

    但是襄樊之戰就不同了。襄樊之戰爆發前,曹仁奉命征討荊州,率軍進駐樊城。曹仁既然要南下攻打荊州,其兵力肯定不少,至少應該和關羽相當。而在關羽北伐襄樊以後,曹仁告急,曹操又命于禁率七軍來援。于禁的援軍兵力也不會少於關羽。

    曹仁既然在和關羽兵力相當的情況下還會向曹操求救,顯然他已經損失慘重。而於禁又被關羽水淹七軍殺了一個全軍覆沒,光俘虜就被抓了三萬,曹仁只能率幾千殘兵困守樊城。這麼算下來,在關羽北伐襄樊時起碼擊破了曹仁、于禁兩個軍團,殺死、俘虜了五六萬曹軍。

    和演義中不同,三國時期能殲敵數萬的戰役聊聊無幾。東吳對曹魏最輝煌的石亭之戰不過殲敵一萬多,已經是讓孫權欣喜不已,可見關羽戰果之巨大,不是定軍山之戰能比的。

    其次從政治角度來說,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對於劉備非常重要。不過對於曹操來說,漢中遠離自己的統治核心,也就是一個雞肋,即使放棄了也可以依靠長安來控制關中、雍涼地區。因此漢中之戰曹操雖然失敗,卻還能從容撤退。

    而襄樊靠近曹操的政治統治中心許昌、洛陽,一旦關羽奪取了襄樊北上,那麼對於曹操的威脅極大。而且此時反對曹操的人還不少,關羽水淹七軍以後,反曹勢力紛紛舉事,一時間梁、郟、陸渾等地都發生了叛亂。梁、郟、陸渾都在許昌、洛陽附近,曹操都坐立不安,考慮準備遷都。

    能讓曹操這麼狼狽的時候可不多,由此也可見關羽勝利所帶來的影響之大,說威震華夏也不為過了。

  • 6 # 平安讀歷史

    夏侯淵的地位確實比于禁要高,只不過夏侯淵在漢中戰役中陣亡,要是劉備和法陣的緣故,劉備當時是蜀軍的主帥,而法正是當時策劃的主要謀士,以至於夏侯淵陣亡之後,曹操都哀嘆自己為什麼錯過了法陣這個人才對黃忠倒沒怎麼提及。

    也就是說在那場戰役中,黃忠只是一個執行者而已,正好他率領軍隊殺掉了夏侯淵。而且漢中這個地方就如同後來曹操所說的話雞肋一樣,對曹操來說並不是什麼太重要的地區,只不過丟掉了,有些可惜守著卻又沒有多大用處,還耗費曹魏的不少資源。後來雖然曹操丟失了漢中,但是對曹操的大本名並沒有多大影響,因為曹操還佔據著關中,諸葛亮6次北伐也沒能拿下關中。

    但是關羽打敗於禁那一次就完全不一樣了,關羽打敗於禁之後,曹仁據守的襄陽事實上岌岌可危。一旦關羽真的攻下襄陽,那麼兵鋒可以直指當時曹操的大本營許昌,曹操一度非常的驚慌失措,甚至將遷都到黃河以北以避關羽。因為只要打下了襄陽,關羽的軍隊可以直接威脅曹操的大本營,而漢中方面就完全不一樣,漢中方面自始至終都無法威脅到曹操的大本營,最多也就是威脅關中而已。不過因為孫權一直想打下荊州,同時也害怕蜀漢的軍隊真的北伐成功,那麼孫權的東吳恐怕就會有更大的威脅,所以最後他和曹操合謀斷了關羽的後路,最終導致關羽功敗垂成,曹操也轉危為安。

    所以正是因為兩個地方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對曹操的威脅也各不相同,不過黃忠那一次也絕對是立下了大功,所以在後來被封為了後將軍。

  • 7 # 社會歷史觀

    導言

    1.夏侯淵是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的後人,加上他屢立奇功,為曹魏霸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因而其地位是很高的。就連後期大名鼎鼎的張郃,當初也不過是夏侯淵帳下的將軍。

    2.定軍山之戰,黃忠擊斃大將夏侯淵,一戰成名。但是此戰只不過是劉備傾盡全力發動的漢中之戰的一部分,雖然很關鍵,但不是隻靠黃忠一人即可完成的。

    3.漢中之戰劉備一方湧現了諸多人才,也正是靠著源源不斷的食量和兵馬,最終才能於定軍山大敗夏侯淵,曹魏防禦體系就此被擊破。因而黃忠確實是功臣,但不是他個人的功勞,不能說他一人“威震華夏”,這樣未免太過誇大了。從與夏侯淵大軍對峙的整體情況來看,劉備與法正才是戰爭的引導者,貢獻遠大於黃忠。

    獲勝的先決條件

    可以說黃忠在與夏侯淵對峙的戰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但是這一切的發生都離不開統治者及其智囊團對大局的把控,即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事實上,曹操與劉備已在漢中對峙許久,而夏侯淵的大軍覆滅相較來說也只是一小段時間罷了,劉備等人偷襲鹿角打破了僵持的平衡。而自從這一平衡被打破,劉備就不惜一切代價與夏侯淵決一死戰。

    當然,這裡的決一死戰並不是說不要命的衝上戰爭,讓戰士們白白送死,而是劉備儘可能的調動後備補給,源源不斷的糧食與兵器,馬匹輸送到前線,保證了大軍能夠得到充分的後備力量,對陣時更有優勢,尤其是將士們的底氣也更足了。

    反觀夏侯淵失敗的直接原因,我認為就是得不到補給。不論曹操那邊怎麼想,兩軍交戰,僵持不下,日久自然會疲憊,劉備能得到一定的緩解,但夏侯淵這邊始終繃著一根神經,期間雖然憑藉將士勇猛作戰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卻被反覆的偷襲而感到睏倦不堪,最終走向了失敗的深淵。

    定軍山之敗,並非是曹操“覆滅”

    說實話,即便大將夏侯淵被斬,也只能說時曹操此戰失敗了,但不能說是漢中之戰失敗了,因為曹操在後方仍然具備龐大的軍事力量。只要張郃等人一天抗爭不休,就不能說漢中之戰成功了。因而這從側面也說明黃忠的功勞只是一小部分罷了,畢竟他不是戰爭的指揮官,只是聽命行事罷了,這一點倒是和張郃比較像。

    但是再看關羽擊敗於禁的戰爭——襄樊戰役,儘管我們知道此戰之後由於呂蒙偷襲荊州進而迫使關羽也走向了失敗,但是仍然不能否認關羽在此戰展現出的非凡戰略思想。首先,此戰的指揮官即為關羽。這也就意味著關羽肩上的責任很重,在古代如果立下誓言,如果戰敗還要被行軍令狀。顯然,因為決策者是關羽本人,擊敗於禁的功勞大部分都是他的,這麼來看,黃忠的功勞遠不如關雲長。而且水淹七軍之計實在是三國中乃至歷史上亮眼的一筆,正如韓信背水一戰,項羽破釜沉舟之功績。

    更重要的一點是,此戰失敗後,曹操竟然萌生了遷都的念頭,但還好孫劉不是一條心,在關鍵時刻給了關羽致命一擊。但是從曹操的想法就能看出此戰失利對整體軍隊造成了多麼大的影響。

    總結

    漢中之戰對曹操影響不大,尤其是在政治上並未對曹操征戰天下有嚴重的衝擊,簡單來說,就是並未威脅到曹操的統治權,因而雖然黃忠定軍斬夏侯,仍不足以威震華夏。

  • 8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你以為關二爺是殺個龐德降個于禁就威震華夏了?

    所以你以為黃忠殺個夏侯淵就該威震華夏?

    華夏表示,你們也太高看于禁夏侯淵們了。

    一、殺一人、降一人而威震華夏?

    在我們看到的記載中,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合理運用漢水暴漲的機會,殺勇將龐德,逼得曹魏高階武將、五子良將之一于禁走投無路,不得不降,因此,有了這句“威震華夏”的評語。

    那麼,實際上,殺龐德、降於禁,和關羽威震華夏是因果關係嗎?

    換句話說,關羽是因為殺降二名將而威震華夏嗎?

    看起來好像是,但實際上不是。

    因為很多人殺降俘的名將比于禁厲害但仍沒能夠威震華夏。

    比如,除了題幹中提到的,黃忠殺夏侯淵沒能威震華夏;

    潘璋部將馬忠俘關羽,也沒能威震華夏;

    諸葛亮在木門之戰計殺五子良將之一張郃,還是沒能威震華夏;

    然而,很多戰役並沒有殺死名將,卻能夠威震東吳/雍涼。

    比如合肥之戰中的張遼,只是打退了孫權軍的進攻而已,卻能夠威震東吳;

    馬超在關中與曹操戰了個平手,卻仍舊能夠威震雍涼氐羌;

    由此看來,殺降名將並不一定能夠帶來威震華夏的效果。

    也就是說,關羽能夠威震華夏,或許跟殺龐德、降於禁沒有必要的聯絡,而是有其他的因素;而這個因素,是黃忠斬殺夏侯淵,所不能帶來的。

    二、關羽憑什麼威震華夏?

    威震華夏,是一個極高的讚譽,在歷史上,只有很少的人能夠獲得這一榮譽。

    春秋時期,楚莊王飲馬黃河,取得邲之戰的勝利,中原諸侯臣服,因此被評為“威震諸夏”。

    春秋末年,吳王闔閭五戰入郢,以弱克強,幾乎算是把這個連晉國都搞不定的楚國滅掉了,因此“威震中原”。

    戰國後期,信陵君魏無忌率五國軍隊將秦軍逼入函谷關。此時六國實力已明顯弱於秦國,這是六國最後一次戰勝秦國,因此司馬遷評價道“是時,公子威震天下”。

    由此可見,威震華夏(中原、天下),並未一人一城的得失,而是取得的威勢,令強大的敵人都感到害怕和震驚,不敢對敵。

    威震東吳,就是整個東吳都感到害怕;威震諸夏,就是各個華夏的諸侯都感到害怕;威震中原,就是整個中原的諸侯都感到害怕。

    那麼,關羽威震華夏,意思就是整個華夏的敵人都感到害怕?

    是的。

    襄樊之戰中,關羽先是打敗了魏國的荊州駐軍,逼曹仁推往樊城;後又水淹七軍,將曹操派來的于禁龐德的援軍全部消滅;而後進圍樊城。

    這是關羽一生中的高光時刻,我們且看史書對這段的記載:

    陸渾民孫狼等作亂,殺縣主簿,南附關羽。羽授狼印,給兵,還為寇賊,自許以南,往往遙應羽,羽威震華夏。-《資治通鑑》

    看到了嗎?史書的記載是,孫狼投降關羽,帶來了群集效應。許昌以南,很多盜賊蜂擁而起,接受關羽的印信,作為關羽的支黨,反叛曹操設立的郡縣官吏,關羽這才“威震華夏”。

    事實上,當時的實際情況比這還要誇張的多。

    首先,曹操設定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芳投降了關羽;其次,許昌以南很多地區依附關羽,關羽的聲勢已經使得許昌周圍並不安定。

    雖然此時北方的實際控制人是曹操,但名義上還是漢廷的地方,而漢獻帝劉協此時正在許昌。

    因此,曹操擔心漢獻帝有所閃失,準備佔比鋒芒,奉漢獻帝“遷都”。

    雖然當時已經是漢政權“存在”的倒數第二年,但名義上,漢仍舊是整個華夏大地上的唯一主宰,曹操也是華夏大地上最強大的軍閥。

    因此,正是曹操心怯、漢廷意圖遷都的這一舉動,才成就了關羽威震華夏的威名。

    雖然曹操這個念頭很短暫,很快就被徐晃和呂蒙的努力而打消了,但也足夠關羽“威震華夏”了。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為何黃忠沒能威震華夏?

    三、黃忠為何沒能“威震華夏”?

    黃忠陣斬夏侯淵同樣發生在這一年,西部的漢中戰場。

    同樣是劉備集團主攻,曹魏守城;斬殺夏侯淵同樣是黃忠的高光時刻,夏侯淵死後,曹軍無主,三軍震恐。

    然而,不同的是,黃忠斬殺夏侯淵帶來的戰果,比起關羽來說,還是要遜色得多。

    夏侯淵死後,曹軍推張郃為帥,退據陽平關,劉備集團甚至連漢中都沒能完全佔據。而後張郃等人更是等到了曹操援軍來臨,並未一敗塗地。

    雖然劉備最終佔據了漢中,但一方面曹操已經遷走漢中的大部分居民,另一方面黃忠此舉,卻沒能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曹魏的關中隴右起到震懾或威壓的作用,對曹魏本土更是沒有什麼影響。

    因此,黃忠斬殺夏侯淵,雖然對於戰役勝負也有著相當的作用和價值,但因為這些原因,連威震漢川/關中/隴右都沒有做到,更莫談威震華夏了。

  • 9 # 白也bye

    關羽“威震華夏”不止是因為俘虜了于禁,是他動搖了魏國的根基,襄樊之戰後期魏國甚至派不出像樣的援軍去就曹仁;夏侯淵之死的影響就沒有那麼大。《三國志》中“威震”出現過好幾次,但“威震華夏”只有形容關羽的這一次,武聖名不虛傳。

    夏侯淵的地位不比于禁低?其實差得遠

    夏侯淵是曹操同族,于禁是五子良將,都是曹操手下重要戰將,看起來地位好像差不多,但實際情況不是。

    夏侯淵是在漢中之戰中被黃忠斬殺的,夏侯淵在這一戰中的角色是什麼?是邊區守備司令,率領的是本部人馬,在曹軍中屬於二流部隊。在他戰死後,張頜被推舉為主將繼續抵抗,形式尚可。還有就是這一戰的指揮是劉備而不是黃忠,黃忠只是執行者,是殺死夏侯淵的那把刀。

    于禁是督七軍,也就是說他下面至少還有七個張頜一樣的雜牌將軍。于禁率領的是中軍,也就是曹魏的禁軍,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曹魏的精銳部隊。在軍中的地位可以說是超過夏侯淵的。(當然,這時的夏侯淵已經死了)

    結果不同:黃忠輔助劉備拿下漢中,關羽動搖曹魏根基

    漢中之戰劉備一方是全面佔優的,無論是兵力還是軍勢,結果就是曹魏損失了夏侯淵和漢中,曹魏沒有了進攻劉備的前哨,但腹地尚在,國本未損;劉備得到的只是一個滿目瘡痍的漢中,沒有幾年的時間也沒辦法把漢中作為進攻曹魏的基地。黃忠在其中扮演的是戰將的角色,影響其實並不大,即使這一戰威震華夏了,也得算在劉備頭上。

    襄樊之戰就不同了,曹操已經想遷都了......

    曹仁此時可以稱作曹魏第一大將,先後前來救援的徐晃、張遼、于禁、龐德等人皆是名將,精銳軍隊近七萬人,被關羽三萬荊州軍打得只剩下六七千人,舉國震動,各地起義軍不斷,都暗中聯絡關羽,一旦襄樊被攻下,曹魏可能就要亡了。

    這一戰打得有多厲害?怎麼吹都不為過,關羽憑藉自己訓練的水軍,注意,是水軍,一舉殲滅曹操前部野戰軍七萬人,俘虜三萬多人(關羽也沒有想到能俘虜這麼多人,連自己的軍糧都被俘虜吃完了),圍困曹軍第一名將,俘虜前敵副司令。曹操一方面要平定叛亂,一方面要鎮守許昌,連一隻能用得上的軍隊都派不出了,曹操不得不考慮遷都,避免關羽一鼓作氣打到自己的大本營。

    這一戰改變了三國的勢力平衡,改變了曹魏和蜀漢的軍力對比(此戰後,魏:蜀大概是3:2),打得曹魏毫無還手之力,當然威震華夏!

    只是誰也沒想到東吳背信棄義,撕毀盟約,關羽兵敗身死,三國形式再一次逆轉......

    綜上,關羽威震華夏是因為消滅了曹魏大量精銳部隊,降服五子良將,動搖了曹魏的根本,而黃忠是劉備的輔助,功勞和關羽不能相提並論。

  • 10 # 讀春秋思無忌

    僅憑夏侯家族與曹操的淵源,于禁都是望塵莫及。雖然曹操享有惟才是舉的美譽,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在關鍵崗位配置的主帥,不是老曹家的就是夏侯家的。

    例如:夏侯惇負責東線,坐鎮淮南,對抗孫權;曹仁負責中線,坐鎮襄陽,對抗關羽;夏侯淵負責西線,坐鎮漢中,對抗劉備。

    任你五子良將再怎麼厲害,說到底,不還是外人嗎?

    因此,令關羽威震華夏的,並不是因為俘虜了于禁或是殺了龐德,而是襄樊之戰對曹魏的威脅程度,遠高於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

    公元219年,定軍山一役中,劉備採用法正的聲東擊西之計,使用車輪戰法對張郃發起了輪番攻擊。在長時間作戰後,張郃漸漸力不從心,被迫向夏侯淵求救。夏侯淵聞訊,趕緊分兵支援張郃。

    劉備估摸著援兵已經走遠,立刻下令火燒夏侯淵這裡的鹿角。曹營頓時火光沖天,陷入一片混亂。於是,夏侯淵親自率軍修復工事。這時,黃忠從山上策馬而至,一刀砍了夏侯淵。曹軍被迫向漢水北岸撤退,張郃據守陽平關。

    曹操聞訊大驚失色,趕緊從長安走褒斜道,親赴漢中戰場。劉備據山堅壁不戰,雙方隔著漢水對峙。不久,黃忠突襲曹軍糧倉,曹軍追擊卻慘遭趙雲反擊,死傷甚眾。2個月後,曹操終於放棄漢中,率領大軍返回長安。

    那麼,曹操為何放棄漢中呢?

    一、糧草遭襲,而褒斜棧道狹長,後續糧草供給將出現問題。二、雨季將至,繼續對峙將不利於曹軍。曹操5月動身撤軍,假設他再呆上2月,將迎來雨季,界時山洪沖毀棧道,曹軍將難以順利撤退,如果選擇據守,糧草也難以運進漢中。如此,曹軍將進退失據,一旦劉備發動反攻,曹軍將遭受巨大損失。三、如果曹操被久困於漢中,中原將有可能出現變數,畢竟孫權和關羽都在那裡虎視眈眈。四、漢中對於曹操來說,僅僅是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但不會動搖曹魏在中原的根基。

    其實,曹操急赴漢中,並非為了替夏侯淵復仇,而是看有沒有機會速戰速決。當他發現劉備選擇堅壁不戰時,便萌生退意,等到糧草受損時,便下定決心撤出漢中。

    夏侯淵之死,最多不過是斷了曹操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的夢想,還不足以動搖其對中原的統治。因此,黃忠單憑殺死夏侯淵就想威震華夏是不可能的。

    襄樊之戰

    那關羽為何憑藉著圍困襄樊,就能威震華夏呢?

    曹操漢中之戰告敗後,訊息傳到中原地區。孫權率先在濡須口集合兵力,打算攻打合肥,圖謀佔領江淮地區。曹軍趕緊從各州抽調兵力,前往揚州以對抗孫權。

    關羽聞訊,便率領荊州主力殺向襄樊。曹仁被圍,于禁前來解救,又遇上洪水,七軍被淹,無奈束手就擒。而此時,曹操還在歸途之中。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一時間,南陽局勢開始動盪不安。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率先投降關羽。梁、郟、陸渾一帶的豪強武裝,也紛紛歸附關羽。

    其實,關羽最初的目標是攻取襄樊兩城,但是,隨著于禁七軍被滅,整個南陽郡都開始歸附關羽,這對曹魏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南陽盆地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一點曹操和劉表都非常清楚。在劉琮獻出荊州之前,曹操曾多次攻打此地,劉備則先後拉攏張繡、劉備來固守此地。

    南陽盆地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東臨許都,北接洛陽,西通漢中,南達荊州,另外還有一小道從武關直通關中。因此,關羽一旦佔領南陽,就相當於在曹魏的心口上插了一把尖刀。

    假如,孫權對關羽增兵,那麼,許都和洛陽即將告急;如果劉備派一支人馬攻打武關,漢中同時師出褒斜道,那麼關中又將危機重重。

    因此,從戰略意義來考量,南陽盆地就是荊州和中原的緩衝之地。劉表當初不想讓曹操佔領此地是為了保住荊州;同樣,曹操千方百計佔領南陽,除了開啟南征通道,也是為了保住洛陽和許都。(附圖:南陽郡的戰略地位)

    結語:

    關羽威震華夏並不是因為俘虜于禁,而是因為南陽郡豪傑紛紛歸附關羽一旦南陽失守,曹魏的戰略防守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洛陽、許都、關中將紛紛告急,曹魏在中原的統治將受到巨大挑戰。

    而黃忠殺死夏侯淵,最多不過是阻擋曹操統一天下的腳步,並不能動搖其根基。

  • 11 # 舊書齋

    關羽攻克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絕北道,威震華夏,這是史書上公認的輝煌戰績,也是關羽的巔峰之戰。相比之下,黃忠刀劈夏侯淵,雖然被譽為佔領漢中第一功,但在史料上的評價,卻遠遜於關羽,我想,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第一,漢中雖然重要,但並不是曹操的核心區域,而一旦襄樊被攻破,關羽兵鋒距離洛陽,不過二百里。

    從曹操經營的重點看,曹操先控制青州,兗州,然後控制洛陽許都,南破徐州劉備呂布,北擊袁氏集團,然後統一北方,隨後開始南下,進行赤壁之戰。

    在赤壁之戰之前,其實曹操並非完全控制北方,有三大勢力沒有滅掉,第一是公孫度勢力,第二是西涼馬騰韓遂勢力,第三是漢中張魯勢力。而對於這三個勢力的態度,公孫度,馬騰韓遂,表現出了友好態度,而張魯則模稜兩可。

    在曹操看來,北方三股勢力,已經不足以威脅到自己,甚至已經認為這三股勢力是囊中之物,所以將戰略重心放在荊州和東吳孫權。直到赤壁之戰失敗,這才開始鞏固北方。

    曹操雖然退軍,荊州卻派重兵把守,當荊州失陷後,曹操比什麼時候都要慌亂,可見,荊州的對曹操的威脅,遠大於漢中。

    赤壁之戰後,荊州各方勢力劃分

    第二,劉備的漢中之戰,贏得並不容易,黃忠之時其中一個環節,而關羽威震華夏之戰,是名副其實的主導。

    漢中之戰一直被人們所低估,認為這是一場相對容易的勝仗,即使在三國演義小說裡,對漢中之戰的著墨也不多。但歷史上漢中之戰的規模,不亞於赤壁之戰,曹操和劉備都亮出了自己的巔峰戰力。

    曹操親自掛帥,主要將領有,夏侯淵,張郃,曹洪,曹休,曹真,徐晃,郭淮,曹魏五子良將中,出動了兩名,曹操的嫡系將領,幾乎全都出動,還有後期曹魏重要將領郭淮,也亮相漢中。

    劉備也親自掛帥,亮出了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法正,諸葛亮等文臣武將,這是劉備所亮出的最強陣容,堪稱巔峰之戰。

    長達兩年的漢中之戰,劉備贏得一點都不容易,曹操損失了夏侯淵,但劉備也損失了雷銅,吳蘭,任夔三員大將,雙方一度陷入僵局,雙方在瓦口關,陽平關,定軍山,固山,漢水,馬鳴閣這些地方,不斷地僵持廝殺,雙方都疲憊不堪,劉備甚至窘迫到,需要安排蜀中的女子當民夫,運輸戰略補給。

    黃忠的定軍山一戰的勝利,扭轉了劉備損失雷銅吳蘭兩員大將的頹勢,將戰爭拉入僵局,而趙雲黃忠合力在漢水大破曹軍,這才打破僵局,最終取得勝利。黃忠功勞雖大,但在漢中一戰中,卻並不是黃忠一人之功,而是整個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的巔峰之戰。

    漢中之戰形勢圖

    結語:

    如果從陣亡將領級別來看,夏侯淵級別的確高於于禁,但關羽的襄樊之戰,是關羽獨立率領下,直接攻擊曹操的命門,以寡擊眾,以弱擊強,幾乎逼得曹操遷都。因此,史料評價威震華夏,當之無愧。

    黃忠的在漢中之戰的功勞非常大,但這並不是黃忠一人的功勞,張飛,趙雲的功勞並不在黃忠之下,更主要的是,這是一場舉國之戰,單論黃忠個人戰功,含金量和關羽相比,差了很多。

  • 12 # 鄭說豫見

    夏侯淵是曹魏名將,曹操攻下漢中後,夏侯淵留守漢中。劉備來攻漢中,夏侯淵被黃忠斬於定軍山。于禁也是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由於關羽率領荊州兵北伐,圍困樊城的曹仁,于禁奉命督七軍前去救援,結果被關羽所擒。

    兩位名將一個被斬,一個被擒。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還不滿的評價: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意思是不如斬了張郃,如果斬了張郃,勝斬夏侯淵十倍。而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一度計劃將漢獻帝從許昌遷走,放棄黃河以南之地。

    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論地位,于禁高於夏侯淵

    夏侯淵是徵西將軍,假節,而於禁是左將軍,假節鉞。漢朝的將軍,最高是大將軍,然後是驃騎將軍,然後是前後左右將軍,接著才是東南西北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很明顯,于禁的左將軍要比夏侯淵的徵西將軍地位高。

    論權力,于禁大於夏侯淵

    夏侯淵只是假節,于禁是假節鉞,一字之差,大有不同。節只是管制,鉞是有生殺大權。也就是說夏侯淵假節,只能管制約束將領,而於禁領兵出征,假節鉞,不僅可以管制約束將領,還可以對手下將領可以先斬後奏。

    論影響,夏侯淵被斬對戰局影響不大

    劉備與夏侯淵在漢中對陣,對於劉備來說,漢中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只有得到漢中,劉備才可能睡個安穩覺,因此勢在必得。

    對於夏侯淵來說,帶領大軍長期橫行隴右,並不懼怕劉備,因此夏侯淵與劉備在定軍山對峙。但漢中之地,對於曹魏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是一個“雞肋”,得之無肉,棄之可惜。

    夏侯淵身為主帥,屯兵定軍山,卻領400兵去整理營地外圍的鹿角。被在高處的法正看見,急派黃忠突襲,成功襲殺了夏侯淵。

    但殺了夏侯淵,對整個戰局影響並不大,劉備仍然無法攻下定軍山。而且,曹軍立即推舉了副手張郃作為新的統帥,張郃也是名將,而且比夏侯淵更難以對付。

    因此,劉備才說斬了張郃,勝斬夏侯淵十倍,當然劉備同樣嘉獎了黃忠。曹操同樣為夏侯淵斬殺認為不值,說為主帥不當親戰,何況是修補鹿角這樣的事情。

    後來,曹操親自帶兵與劉備爭奪漢中。但劉備據險自首,曹操長期對峙無法攻破劉備,最後不得不撤軍,劉備得漢中之地。曹操得漢中之民,曹操撤軍前將漢中之民大部分遷走。

    可以說,夏侯淵被斬殺,對漢中之戰的勝負,不是關鍵的因素,甚至劉備最後取得漢中,只是劉備更安全些,對曹操得威脅仍然不大。

    關羽威震華夏

    為什麼于禁被擒關羽就能威震華夏?

    漢中之戰,劉備勝利,曹操失敗。劉備為了漢中之戰,動員了西蜀全部力量,男當戰,女當運,不惜血本。同樣曹操也動員全國,加近徵集糧食物資。這些行動造成了曹魏後方不穩,叛亂頻發。

    關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帶領經過其長期訓練的荊州軍北伐,一戰而輕取襄陽,圍困樊城。樊城的曹仁是徵南將軍(與夏侯淵地位相當),曾經一度想要放棄樊城,只是在謀士的勸阻下,才決定堅守。

    當時,南陽、信陽等地的反叛者更加活躍,已經接收了關羽封的官職名號,隨時準備起兵響應關羽。而關羽除了圍困樊城之外,其前鋒部隊甚至到了葉縣附近,離首都許昌已經很近了。

    而於禁帶領的七軍,大約3萬多人,是曹操從各地動員的部隊。因水勢暴漲,被水淹而投降關羽,于禁被擒。一時間,曹操難以再次調集軍隊,許昌附近的叛軍也蠢蠢欲動,遙受關羽的節制。曹操甚至都要著手遷都,來避關羽的鋒芒,因此關羽“威震華夏”

    只是在司馬懿的勸阻下,曹操聯絡孫權,要求孫權從背後偷襲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才解了樊城之圍,曹魏轉危為安。

    于禁被擒,使曹魏在形勢上處於極度被動,一度要遷都,有全盤瓦解的風險,而夏侯淵之死的漢中之戰,對於曹魏來說不過是對雞肋的爭奪,無關大局。

    因此關羽擒了于禁而威震華夏,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還不滿意。

  • 13 # rmgago

    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還是關羽和黃忠取得勝利的方式不同。

    關羽在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應該說是關羽一生戎馬生涯中的兩大高光時刻之一。第一個是陣斬顏良、文丑,解白馬之圍;第二個就是水淹七軍。

    不過,客觀地說,斬顏良、文丑以及過五關斬六將那時候的關羽,真的是以雷霆萬鈞之勢出現在三國的戰場上,銳氣十足,勢不可擋。水淹七軍那時候的關羽,雖然取勝了,但是距離敗走麥城也不遠了,多少有點悲壯的味道。

    雖然如此,僅就水淹七軍一役來說,關羽的個人統兵表現確實非常突出。他巧妙利用當地的氣候和地形特徵,令曹操派遣的于禁、龐德大軍潰不成軍。首先關羽在此役中的主導作用更為突出,他是當時鎮守荊州的大將,也是與魏軍對壘的主將;其次襄樊之戰關羽取勝後,直接威脅到魏國的立命之本,可以說一時間“許都告急”,而且生擒于禁、陣斬龐德,這兩位將領,一位是曹營中威望最高的外姓武將,軍中的治軍高手,另一位則是曹營中武藝最高的將領之一。這一仗關羽打的實在漂亮,想想于禁、龐德這種人在關羽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可以說一時間關羽讓敵軍聞風喪膽。

    相對而言,黃忠在定軍山陣斬夏侯淵,黃忠的個人能力起到的作用,並沒有關羽水淹七軍那麼顯著。

    關羽在襄樊之戰,是主將,也是總指揮,他是整個戰役中的絕對主導,所以襄樊之戰是關羽統帥才能和作戰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現。黃忠在定軍山一役,更多是一位執行者,按照劉備的部署,尤其是軍中有法正這樣一位出色的軍師,指導黃忠執行任務,所以黃忠這一仗雖然打得漂亮,但是往往只是說“取得了漢中戰役的決定性勝利”,並沒有說“威震華夏”。黃忠本人也是這種武將,他和張飛、趙雲屬於相仿的型別,能夠較好地執行臨時性的戰略任務,但是要論統帥,還是要數張遼、張郃、鄧艾,包括魏延,他在鎮守漢中的過程中,是確確實實展現出了自己的領兵能力的。

    從戰略意義上來講,雖然取得定軍山戰役的勝利並沒有像襄樊之戰那樣直接威脅到曹操政權的存亡,不過漢中仍然是當時很重要的一塊戰略要地,而且在劉備政權的崛起與建立過程中,定軍山一役可以說是關鍵性的戰役,所以一提到定軍山一役,我們往往說的是戰略意義重大的戰役,不過要說“威震華夏”,的確有些過譽了。

    如果你是武將,想想在當時那種戰爭環境下,你聽說關羽水淹七軍令曹軍全軍覆沒,于禁乞求投降,龐德被斬殺,另一個是黃忠乘曹軍休憩之際,偷襲夏侯淵得手,哪一個更讓你感覺恐懼一點?應該還是關羽那個吧,畢竟是沒道理的完勝。

    不過,作為主公的角度,應該是非常喜歡黃忠這種武將的,他一方面有能力,另一方面執行力強,性格直爽,不鬧事,不自大,有急於證明自己的強烈願望,所以五虎中性格最好的恐怕就是黃忠和趙雲了。以關羽和張飛的性格,若非是劉備的結拜兄弟,一般人很難讓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領導。但是趙雲、黃忠、張遼這種人,應該是人見人愛的吧。

  • 14 # 凝沙學史

    眾所周知,關羽在襄樊之戰,不但俘虜了于禁,而且迫使曹操想遷都以避鋒芒,所以關羽在襄樊之戰的表現被人稱為威震華夏。在漢中之戰中,黃忠斬殺夏侯淵,雖然夏侯淵地位比于禁高,但是黃忠此舉並未被評為威震華夏。

    其實,所謂威震華夏是對武將功勞的肯定,主要說的是對曹魏的影響。雖然關羽俘于禁的戰績比不過黃忠斬夏侯淵,但是關羽在襄樊之戰對曹魏造成的影響絕對大過黃忠在漢中之戰對曹魏的影響。

    1.對曹魏的威脅程度

    赤壁之戰後,曹操兵敗並北撤,在荊州的領土最後只剩下襄樊這座橋頭堡,而關中之地已經成為前沿陣地。

    關羽圍攻樊城,一旦拿下襄樊之地,南陽便直接暴露在關羽的兵峰之下。南陽是東漢王朝的發源地,不但地方富庶,而且位置關鍵,佔據了南陽等於控制了中原的主動權。

    曹魏一旦失去襄樊,南陽就不保了,整個黃河以南都將成為戰場,這正是關羽在襄樊之戰中取勝可以威震華夏的主要原因。

    漢中遠離曹魏核心區域,漢中的得失對曹魏的威脅程度遠低於襄樊得失。

    2.引起曹魏內部叛亂

    襄樊之戰中,關羽的軍事行動引起了曹魏內部叛亂不斷。

    據《資治通鑑.漢紀六十》記載,魏諷與長樂衛尉陳禕密謀攻取鄴城。陳禕害怕而告發,曹丕殺諷,此事連坐被殺數千人,鍾繇免官。

    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梁、郟、陸渾群盜接受關羽印號,並作為內應,因而關羽威震華夏。

    而黃忠在漢中之戰中的表現並未引起曹魏內部叛亂。

    總而言之,由於關羽在襄樊之戰給曹魏帶來外憂內患,讓曹操甚至想到了遷都,而曹操知道黃忠殺了補鹿角的夏侯淵,只是感嘆,從影響來看,關羽稱得上威震華夏。

  • 15 # 徐曉方影片

    首先澄清一下,夏侯淵的能力沒有于禁出壯,地位也沒有于禁高。因為夏侯家族是曹操的親戚所以夏侯淵才有如今的地位。為此我拿出水滸傳的官職給大家分析一下大家就明白。水滸傳裡馬軍分為五虎上將與八虎騎,明顯五虎的地位要高於八虎騎的。而於禁是曹操五虎上將之首,夏侯淵屬於曹操的八虎騎。兵權肯定是于禁大。

    從官職來看,曹操劉備麾下武將地位分化,排在第一的就是四大將軍,分別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排在第二的就是四方將軍,分別是: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排在四方將軍之後就是雜號將軍了。所謂的雜號將軍的等級與偏將軍和裨將軍差不多的地位。比如說四徵將軍就屬於雜號將軍,四徵將軍與四方將軍是無法相比的。而於禁不但是五子良將之首,他還是四方將軍中的左將軍,屬於大將。夏侯淵屬於四徵將軍中的徵西將軍,屬於雜號將軍。所以說夏侯淵的地位只是雜號將軍無法與于禁相比。比四徵將軍地位還低的就是四鎮將軍,為何有人說趙雲聯雜號將軍都不如,原因是趙雲只是四鎮將軍的行列,他的官職只達到鎮東將軍。

    實際上曹操的五虎上將基本都是實力派的戰將,而曹操的八虎騎基本上都是曹操的家人和親戚。曹操五虎上將分別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八虎騎分別是:曹仁 曹洪 曹純 夏侯惇 夏侯淵、曹真 曹休 夏侯尚。可以看出五子良將都是實力派,而八虎騎都是曹操的家人和親戚。所以說,于禁是靠實力,夏侯淵屬於靠背景。而關羽殺了一個手握七軍的于禁當然會威震華夏,何況于禁還是五子良將之首。而黃忠殺的夏侯淵只不過是雜號將軍而已。

    而且當時的戰略地圖不一樣,夏侯淵掌管的地圖位置威脅不到曹操,他的兵力也沒有于禁雄厚。而於禁所處的位置離曹操的都城比較近,關羽能夠直接威脅到曹魏的首都,而且於禁手握七軍的兵權,所以關羽才能威震華夏。如果以官職來說,假如夏侯淵與于禁站到一起,夏侯淵的地位最多也只是做于禁軍營裡的一個裨將。所以黃忠殺掉夏侯淵才沒評為威震華夏。

  • 16 # 尋人參果者

    關羽在荊州發起襄樊之戰,先攻下襄陽,迫使曹仁龜縮到曹魏在荊州的最後一個據點樊城,要是再拿下樊城,向北進軍就是南陽,再往北走繞過平頂山,就是曹操老巢許都了。

    曹操為保樊城,傾其所有派兵增援,被關羽水淹七軍,擒了正將於禁、副將龐德和三萬多士兵,這下樊城就更危急了。

    眼見樊城守不住,許都也難保,曹操有心往北遷都以避關羽的鋒芒,此時關羽威震華夏,而且是整部三國裡唯一被冠以威震華夏的將領。

    後曹操聽從了司馬懿的計策,一方面讓徐晃帥領操練時間很短的新兵增援樊瑞,另一方面派人到東吳遊說夾攻關羽,東吳背後捅刀成了關羽兵敗的決定性因素。

    黃忠在定軍山斬殺曹魏名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得漢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丟掉漢中並沒有使許都受到威脅,蜀漢以漢中為根據地進攻曹魏,路途遙遠且險阻多多,因此諸葛亮六次北伐加姜維十一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戰略上的重要性不同,導致黃忠沒有威震華夏。

  • 17 # 楚雲鵬0623

    瀉藥,提三國時期的問題,極容易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定要牢記《三國演義》是小說,源於流傳下來的評話和故事,成書於元末明初,並不是羅貫中原創,而是他的再加工。《三國演義》的政治立場非常鮮明:擁劉反曹,它的讀者群也非常清楚:尋常百姓。因此一定不能將《三國演義》當作史書,雖然它忠於史實的大框架,但是為了突出人物形象,具體事例移花接木、張冠李戴和誇張形容比比皆是。《三國演義》對歷史上形成的諸葛亮智慧忠誠、鞠躬盡瘁和關羽義薄雲天、勇武忠誠的民間崇拜進一步刻畫。在正史中和《三國演義》裡,都對關羽有“威震華夏”的評語,說的也確實是關羽發動襄陽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的時期,但是細讀書可知,其實他能“威震華夏”並不僅僅是由於擒于禁和斬龐德,更重要的是他率領荊州之軍發動的襄陽之戰,幾乎要迫使襄陽守將曹仁棄城,曹操考慮遷都以避其鋒芒,這才是真正的“威震華夏”,因為當時明面上還是大漢朝,皇帝所在是許都。關羽是這支軍隊的主將,一戰而讓朝廷要遷都當然是“威震華夏”!而黃忠斬夏侯淵,當時是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劉備是主將,黃忠是其部下,執行的是戰場指揮官的任務,而且正史中並無黃忠像關羽斬顏良那樣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記錄,夏侯淵是死於亂軍陣中,因此即使要論軍功,也是劉備為主。

    再說漢中之戰對劉備陣營而言是勝則能穩固益州統治,成三足鼎立之勢,敗則益州北部門戶洞開,軍事壓力極大,動搖統治,所以意義重大。但是對於曹操控制的中央政權而言,不傷根本,遠不如丟失襄陽,許都直面敵軍威脅的壓力大。這與夏侯淵和于禁的地位高低沒有關係,而是要看戰爭影響。

  • 18 # 狂奔的蝸牛lax

    要威震華夏,得看做的事對華夏的影響力,張秀殺了曹操的大兒子還有典韋,一樣對局面沒有太大影響力,再看黃忠,奪了定軍山,漢中爭奪戰的天平已經倒向劉備了,殺不殺夏侯淵已經沒太大作用了,關羽北伐,把曹操的一支生力軍打沒了,如果攻下樊城,守住荊州,恐怕對三國的走向影響就太大了!威震華夏再正常不過了!

  • 19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黃忠刀斬夏侯淵,沒有威震華夏,主要有以下原因。

    黃忠歸順劉備後,作戰十分勇敢,劉備經常讓黃忠擔任先鋒的角色。【三國志】對黃忠有這樣的描述:

    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

    所謂的先登,就是在攻城的時候第一個登上城,這表現出黃忠的確是一員猛將,漢中一戰,黃忠在定軍山迎戰夏侯淵,【三國演義】有精彩的描述。

    黃忠在葭萌關打敗魏將張頜,夏侯尚,奪取了天蕩山。法正見奪取漢中的時機成熟,建議劉備親自率軍攻打漢中,劉備來到葭萌關,對黃忠奪取天蕩山讚不絕口,誇讚一番後,劉備也沒忘給黃忠佈置任務,他問黃忠:“將軍還敢取定軍山否,"黃忠正要乘勝追擊,馬上請令進兵,奪取定軍山,諸葛亮安排法正作為黃忠的助手,協助黃忠奪取定軍山。

    定軍山是漢中要地,丟了定軍山,漢中不保,所以夏侯淵堅守的同時,派人向曹操請求援兵。

    黃忠見夏侯淵不出戰,就和法正商議,先攻取了定軍山西邊的一座高山,這座山海拔比定軍山還高,從山上觀看曹魏軍營,看得清清楚楚。

    這下夏侯淵坐不住了,他一定要把這座高山奪回來,第二天一早,夏侯淵率領人馬到山下,向黃忠挑戰。

    黃忠見夏侯淵下了定軍山,心裡高興,他打定主意既然夏侯淵出來了,就不能讓他再回去,黃忠找到法正,一起制定了一個作戰計劃。

    黃忠帶一隊人馬來到半山腰,只敲鼓,不下山迎戰,把夏侯淵氣得嗓子冒煙,他下令攻山,上邊一頓亂箭把夏侯淵的人馬射回來了,氣得夏侯淵大罵,黃忠就是不下山,一直折騰過了中午,夏侯淵覺得累了,下令軍兵下馬休息,夏侯淵認為黃忠不敢下山,把戰馬拴到樹上,自己也卸了盔甲,坐在地上歇一會。

    黃忠見夏侯淵停止進攻,就悄悄地把人馬往下帶,他想離夏侯淵近一點,等發起攻擊的時候更有突然性,一邊走黃忠還不住的往山頭上看,黃忠看什麼呢?原來黃忠和法正早計劃好了,黃忠下山攻擊,要看法正的旗號,法正晃白旗黃忠按兵不動,晃紅旗黃忠馬上出擊。

    黃忠已經悄悄地接近了夏侯淵的人馬,這一切法正都看在眼裡,他見夏侯淵沒有防備,黃忠也接近了夏侯淵,於是晃動了紅旗,黃忠見了,大喊一聲:“殺”,就帶頭衝了下來。

    這時候夏侯淵幹什麼呢,他在麾蓋下迷糊呢,聽到一聲喊,夏侯淵驚得靈魂出竅,還沒等夏侯淵上馬,黃忠就到了跟前,一道刀光閃過,夏侯淵連頭帶肩,被黃忠劈為兩段。

    黃忠刀斬夏侯淵,幹得十分漂亮,為劉備奪取漢中奠定了基礎,而且夏侯淵是曹操手下一員猛將,曾經打敗過馬超,夏侯淵還是曹操的本家兄弟,曹操祖上姓夏侯,後來過繼給姓曹的,夏侯淵的身份地位一點不次於于禁。那為什麼黃忠斬夏侯淵不能威震華夏呢?對比一下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給曹魏造成的震動就明白了。

    關羽和于禁對峙,仗開始打得並不順利,關羽大戰于禁的先鋒官龐德,不但沒有取勝,還讓龐德射了一箭。

    後來于禁把七軍紮在低窪之處,正趕上雨季來臨,河水暴漲,讓關羽抓住了機會,關羽用水攻計淹沒了于禁的大軍,活捉了于禁,這一仗打得並不比黃忠斬夏侯淵精彩,但對曹魏震動比夏侯淵被斬要大得多。

    曹操得到關羽水淹七軍,刀斬龐德,生擒于禁的報告後,大驚失色,說道:

    某素知雲長智勇蓋世,今據荊襄,如虎添翼。于禁被擒,龐德被斬,魏兵挫銳;倘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以避之。

    曹操這一番話說出了關羽威震華夏的原因,關羽消滅了于禁的援軍,就有可能攻下樊城,如果局勢真這樣發展,那曹魏的都城許昌就在關羽威脅之下,曹操又十分忌憚關羽,所以要遷都。

    這就像下相棋,吃對方個車,馬,炮,不能和逼得對方老將團團轉,馬上要絕殺相提並論。所以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後威震華夏。

    黃忠刀斬夏侯淵雖然精彩,但遠沒有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產生的效果,黃忠斬了夏侯淵拿下定軍山,頂多就是曹魏把漢中丟了。這個對曹魏來說,雖然是一個損失,但不是致命的,對曹魏國體沒有大礙,而且從漢中北伐難度想當大,諸葛亮以後幾次北伐,也證明了這一點。

    而關羽打敗於禁後,如果順利取下樊城,那曹魏就非常危險了。

  • 20 # 再言春秋

    引言

    關羽北伐,是劉備自立漢中王后,關羽在劉備默許的情況下,自發的軍事行動。

    這次軍事行動,既是響應劉備在政治上達到一個新臺階,同時也是為未來蜀漢政權北伐做的一次試探性進攻。

    雖然,最終關羽是以失敗而告終,可在這次北伐行動中,他在過程上還是勝利的。“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創造了劉備集團大規模軍事進攻行動中,最大的輝煌。

    分析

    在關羽“擒于禁斬龐德”之後,曾一度“威震華夏”,讓那個時候的關羽成為了曹操的一個噩夢。

    於是就有人問了,同樣是曹魏政權中最重量級的軍事將領,為什麼夏侯淵之死就遠沒有于禁被擒引起的震動大。

    其實歸根到底只有一句話,威震華夏的不是于禁被擒,而是關羽北伐所帶來的聯動效應。至於夏侯淵被殺,他只是區域性戰爭中的一個小環,其影響力遠不及關羽的水淹七軍。

    夏侯淵之死

    夏侯淵是曹魏集團中的絕對重量級軍事將領,那是攻必克的疾風將軍。他的死,對於曹魏集團和曹操本人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這一點,毋庸置疑。

    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夏侯淵之死的大背景是漢中之戰。漢中之戰,對於劉備與曹操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劉備對漢中是勢在必得,所以他不惜疲益州全境之民,也要同曹操爭奪漢中。反觀曹操一方,他如果拿下漢中,那就可以威懾劉備,繼續擴大其軍事戰果,推進其統一步伐。

    可是他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失敗了。失敗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是結束了其軍事進攻階段,轉入了軍事對峙階段,同時也讓蜀漢政權得以站穩腳跟。

    雖然如此,但漢中對曹操來說是擴張。就算是失敗了,也不過是一次軍事行動的失敗,威脅不到其根本。

    至於夏侯淵之死,這一點雖然是曹魏集團的一個巨大損失。可在夏侯淵死之戰,曹操已經失去了漢中之戰的優勢:

    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諡曰愍侯。

    所以說,夏侯淵之死,只是讓曹操更早的退出漢中,減緩其擴張的步伐。可“擒于禁斬龐德”的效果卻不僅限於此。

    關羽“威震華夏”

    如果想知道關羽為什麼能夠“威震華夏”,我們必須要看一下關羽北伐的成果:

    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

    我們可以把關羽的這一戰果分這麼幾層。

    第一個就是“水淹七軍”,這是曹操派遣支援襄樊的援軍,人數雖然有限,但卻是曹操的精銳所在。僅此一戰就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這在人力上絕對是一個極大的損耗。

    而第二個“擒于禁斬龐德”則是人才上的損耗。龐德被斬曹操自然心疼,但更重要的是“禁降羽”。要知道于禁是最早就開始追隨曹操的將領,在此之前他在曹魏軍界的重要程度是無人可比的。

    可偏偏他投降了,這對曹操來講打擊太大了。而且,于禁投降會釋放出來一種訊號,那就是連於禁都降了,曹營還有多少人忠誠於曹操。

    除此之外,群盜響應更是對曹魏集團影響極大。此處的華夏,其實所指的就是中原。關羽北伐的確也起到了震動中原的作用。

    他這一次試探性的進攻其意義是多重的。是蜀漢政權將要北伐的宣誓號角;也是劉備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進攻型軍事行動;還讓中原陷入了動亂,致使曹操的內部不穩。

    只有這三點合為一體,才是真正威震華夏的原因。至於于禁,那只是一個環節而已。這裡即便沒有于禁,換成其他人,關羽北伐的效果依然是“威震華夏”。

    結語

    如果僅從將領的重要性來看,夏侯淵的確與于禁旗鼓相當。

    但當把這兩個人的命運,放到整體的大背景下來看,就會有不一樣的反響了。

    夏侯淵之死,他只是遲緩了曹操的北伐,是一個區域性戰爭。可關羽北伐,雖然爆發地點是區域性的,可其所起到的連鎖反應卻是整體的。故此,關羽可以威震華夏,但他威震華夏卻不僅是因為擒于禁斬龐德就達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甜椒的正確施肥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