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本題有些問題,忽必烈作為拖雷的嫡次子,沒有參加過遠征歐洲的“長子西征”,其具體指揮的軍旅生涯比起同時代其他蒙古宗王並不出色,在登上汗位前,忽必烈主要指揮的軍事行動是遠征大理和與南宋軍鏖戰於襄樊,稱汗後親自指揮的戰役,則都是與阿里不哥爭位、平定乃顏之亂及與海都、都哇等西北宗王的內戰等。忽必烈登上汗位後兩次遣將東征日本,皆遭遇失敗,原因很多,以下歸納幾條以期拋磚引玉。

    1,軍隊的組成及士氣: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首徵日本時,(史稱文永之役),軍隊全部由高麗出發,其組成及人數是:

    蒙漢軍 共兩萬人,其中徵東都元帥忻都率4500蒙古軍;右副元帥洪茶丘率500探馬赤軍;左副元帥劉復亨率漢軍(包括投降的女真軍)15000人。

    高麗陸軍5600人由中軍都督金方慶率領,此外高麗派出的駕馭九百艘大小船隻的水手有約6700人。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的第二次徵日,(史稱弘安之役),元廷雖出動的軍隊雖然有所增加,但忻都、洪茶丘率領的以蒙、漢、高麗軍為首的由高麗出動的東路軍,合計不過四萬人。真正堪稱龐大的,是由南宋降將范文虎統帥的西路新附軍(全部由各地南宋降軍組成),總數達到十萬人。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蒙元用於征伐日本的軍隊中,真正的蒙古軍、探馬赤軍很少,大多是由高麗軍、南宋降軍、女真降軍等充任,因此士氣相對低落。相反,日本方面雖然幕府與九州前線諸大名之間存在矛盾,但在外辱臨頭的時候,他們能夠捐棄前嫌,合力抗拒,尤其是第一次徵日時,參與作戰的日軍全是由九州地方領主及神社、寺廟的兵勇組成,其守土之責下爆發出的戰鬥力,令蒙、漢軍諸將領大感意外。到第二次徵日時,由於幕府已早有準備,在九州前沿修築好了防禦工事,本州地區的軍隊也源源不斷充作後援,可以說由南宋降軍為主力的第二次徵日比起第一次,成功的希望更加渺茫。

    2,臨陣戰術問題:不可否認,在兩次徵日敗績中,蒙元方面的統軍將領在臨陣戰術運用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第一次徵日時,蒙漢軍本已取得了戰場優勢,但在箱崎攻擊大友氏部將菊池武房部守軍時,遭遇頑強抵抗,在火藥爆炸及箭雨覆蓋下的日軍雖傷亡慘重,但卻不斷以數百人的小集團突擊蒙、漢軍,極其兇悍,短兵相接下,蒙漢軍也傷亡不小,連名將劉復亨也中箭負傷。在這種情況下,缺乏心理準備的主將忻都驚慌失措起來,沒有聽從高麗都督金方慶繼續堅持作戰的建議,下令放棄佔領的登陸灘頭陣地,撤回船上,失去了最佳的擴大戰果的機會。

    在第二次徵日時,蒙古軍和高麗軍組成的東路軍主要擔任阻斷本州來援之敵,而當士氣低落的范文虎部西路新附軍進攻大宰府不克的情況下,東路四萬大軍卻拘泥於計劃,甘做壁上觀,終至在風災來臨前一無所獲。

    3,缺乏對日本海域天氣變化的情報掌握和準備:自唐宋以來,無論是從高麗還是閩浙,赴日的商貿船隊很多,對於每年的颱風情況,都已有相當的研究資料,但忽必烈汗的朝廷居然在兩次徵日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中,都遭遇到了颱風襲擊,以致影響到了整個戰局的勝負,由此可以看出其戰前的氣象準備之嚴重不足。

    以上,從天時、地利、人和等幾方面對蒙元徵日的失敗做了一定程度的刨析,從中可以看出兩次徵日戰爭的失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必然的。

    福岡縣“元寇防壘”遺址

  • 2 # 御前帶刀侍衛

    1274年,和南宋的襄樊戰役已經結束,蒙古人有了足夠的精力去對付不聽話的日本了。

    這一年的11月,蒙古與高麗的聯軍共2.8萬人,乘坐900艘海船從高麗合浦出發,向日本發動了第一次遠征。應該說這次的遠征,是元朝征服日本的最佳時機,因為鎌倉幕府並沒有預見到元人的突然進攻,他們沒有足夠的防備。史實也說明了這一點。元朝的遠征軍很快就渡過了對馬島西海域,在對馬島登陸。這裡的日本幕府守軍很少,但很頑強。日本守護代宗助國勇敢地率領著80名騎兵迎戰元軍,最後全部戰死。跟著遠征軍又在一岐島登陸,只一天便攻陷島城。幕府守備部隊崩潰,守護平景隆自殺。隨即聯軍很快就逼近了肥前松浦郡,幕府在這裡的軍隊也很快就被打敗了。

    直到這個時候,幕府方面才得到元軍大舉入侵的戰報。日本人很快做出了反應,他們在鎮西奉行少二資能和大友賴泰的指揮下,向元軍可能登陸的沿海地帶集結。10月19日,元軍到達博多灣。第二天在今津、博多一帶登陸。元軍與日本武士在這裡展開了激烈戰鬥。這是一場血戰,戰鬥一直持續到日落。元軍副將劉復亭在戰鬥中負傷。日本武士所付出的代價則更高,傷亡慘重,博多、箱崎各地均已淪陷。逐隊趕來參戰的九州各武士團也被元軍逐一擊潰,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退卻。

    而就在這一時候,元軍內部的蒙古與高麗兩方的將領發生了分歧。高麗名將金方慶主張一鼓作氣解決九州島的戰役,然後靜待己方的援軍。而蒙軍將領忻都與洪榮丘被日本武士那種頑強的戰鬥意志所震撼,他們考慮到士卒疲勞,將帥負傷。為防止日本武士夜襲,最終決定先撤回海船暫歇。現在回顧這段歷史,如果當時採用了金方慶的主張,日本的命運就要發生變化了。

    當天夜裡,博多灣風高浪急,聯軍海船多觸礁沉沒,將士之中落水溺死者無數,軍心極度動搖。在這樣的狀況下,繼續作戰已完全沒有可能,於是殘軍撤退,第一次遠征以失敗而告終。此役發生在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日本史上稱為“文永之役”。

    如果說元軍第一次遠征的失敗是一種巧合的話。那麼第二次遠征的失敗就要在軍事準備與指揮兩方面,做相當的自我檢討了。

    1279年,南宋滅亡。元朝開始了第二次遠征的準備工作。從物質方面的準備來說,這次遠征無可挑剔。這次,元人不只在高麗建造戰艦,還同時由南宋的降將范文虎指揮,在江南一帶也開始大批建造海船。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準備,1281年遠征開始。忽必烈的計劃是,元將忻都、洪榮丘和高麗將領金方慶率領4萬遠征軍組成東路軍,依舊從高麗合浦出發。另一路由阿剌罕、范文虎率領10萬南宋的新附軍,自浙江寧波出發。兩軍於一岐島會合,共同攻擊日本。為了保證遠征軍持續作戰的能力,忽必烈指示遠征軍攜帶鋤頭、鐵鍬等農具以備登陸後就地屯墾之用。

    5月3日東路軍首先從合浦出發。於當月21日,佔領對馬島和一岐島。但他們沒有按照忽必烈的指示,在一岐島就地休整,等待南軍會合。東路軍在一岐島只停留了不太長的時間便繼續遠征。6月6日,東路軍到達博多灣,這次就沒有上次那麼順利了。幕府在這裡建起了堡壘,進行了嚴密防禦。東路軍只好在博多灣的中志賀島和能古島下錨,自始至終無法登陸博多灣。

    在志賀島有狹長海灘通往陸地,遠征軍只能利用退潮時這一海中通道與日本武士進行殊死拼殺,無法發揮其集團作戰的能力。加之是在海上,騎射與火器戰術也失去了效用。戰鬥持續到6月13日,元軍傷亡甚眾,卻毫無進展。

    東路軍見無法獨力登陸博多灣,決定先回一岐島與南軍會合。但到達一岐島後,東路軍卻發現南軍並未到達。由於欠缺糧草,加上海上疫病肆虐,東路軍軍心開始動搖。忻都、洪榮丘提出撤回高麗,而金方慶對此表示反對,將領間出現了對立的情緒。這時江南軍的先頭部隊到達了一岐島,說明了南軍失約的原因。原來南軍統帥阿剌罕急病,忽必烈只好任命阿塔海取代。可阿塔海卻遲遲未能到任,范文虎只好先把情況通知給東路軍。就在東路軍等待南軍的時候,日本方面組織了一次冒失的出擊。從6月29日到7月2日,尾隨南軍先頭部隊而來的日本武士對一岐進行了兩次攻擊。但很快就被火力強大的元軍擊退了。

    7月上旬,范文虎久等統帥阿塔海不至,擅自率領南軍出發,和東路軍在平戶島附近會合。就這樣,一個多月的時間白白浪費掉了。而利用這段時間,日本幕府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7月27日,遠征軍東進,佔據鷹島,開始為登陸日本本土做準備工作。就在這天晚上,突然又颳起了颱風。因為元軍以船為寨,颱風一起,戰船由於靠得太近,無法散開,相互撞擊,大部分沉沒。這場颱風,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神風”。颱風過後,元軍統帥落魄喪膽,竟然拋棄大部分軍隊,率領殘存的船隻退往了大陸。致使遺棄的數萬士兵失去統帥,讓日本武士在海上逐漸殲滅。日本人殺死了蒙古人和高麗人,而認為俘虜中來自南宋的新附軍是唐人,所以留作為部民。

    規模浩大的第二次遠征日本就這麼失敗了。14萬人回到中國的還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第二次遠征日本失敗後,忽必烈一直都在計劃做第三次遠征,而由於江南人民的起義反抗,直到1294年,忽必烈征伐日本的計劃也沒能成功。忽必烈逝世後也就再沒人提及了。

  • 3 # 友友客家風土人情

    忽必烈向高麗人提出的或許是最苛煩的要求,是協助他與日本建立聯絡。在長達四個世紀的歷史時期內,日本島國的大部分地區在很大程度上處於與中國完全隔絕的狀態。由於9世紀中葉佛教在中國遭受迫害,日本與中國逐漸疏離,直至最後決定幾乎完全切斷與中國的貿易和文化聯絡。對於忽必烈來說,如果能與日本重建朝貢關係,就能在漢人心目中樹立自己的高大形象,這將是其他任何方法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急於博取漢人讚賞的心態,促使他決定一定要與這個日出之國建立聯絡。但直到那時為止,蒙古將領還從未參加過海戰。而此時忽必烈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要跨海降伏這個島國。雖然他並沒有打算髮起一場海戰,但是他降伏日本的計劃最終導致了悲慘的結局。

    高麗人不喜歡日本人,但是他們並不熱衷在忽必烈控制日本的計劃中擔當中介的角色。自從1223年以來,高麗沿海地區就一直遭受著被稱為“倭寇”的日本海盜的襲擊和搶掠。日本海盜利用高麗遭受蒙古入侵而無暇防備的機會,大肆侵擾高麗的沿海地區,直至1263年。但是高麗王室認識到,日本海盜的行為並不是由日本政府或者日本軍事政權支援或認可的,因而沒有對日本宣戰。它僅僅派遣使者抗議日本海盜的襲擊。一旦日本海盜獲悉蒙古人已經征服了高麗,而北韓半島戰事已消除,他們便停止了襲擊。因此,高麗人並無特別的興趣幫助蒙古人與日本建立聯絡。

    然而,忽必烈另有想法。在1266年的秋天,他派遣使節向日本人通報了新朝在中國建立的訊息,並請他們向新皇帝進貢。高麗人負責幫助使團橫渡海峽。負責接待忽必烈使團的高麗人試圖勸阻他們執行使命,並警告他們說,日本列島附近的海面風急浪高,氣候惡劣,異常危險。事實上,高麗人根本不想被捲入蒙古和日本的關係之中。高麗人的恫嚇終於奏效,蒙古使者對充滿危險的赴日旅程感到氣餒,於是匆匆返回中國。他們的報告激怒了忽必烈,他也認為高麗人不值得信賴。在1267年的夏天,他給高麗王廷寫了一封措詞嚴厲的信,斥責他的“屬民”不僅不協助他的使節,反而阻撓他們前往日本。他決心排除高麗人的干擾,再做嘗試。

    然而,在決定動武之前,他再一次派遣使節到達日本。他選派的特使趙良弼(1217—1286)於1272年春出發,並於同年的10月在九州島東岸的今津町登陸。當他覲見日本天皇的要求被粗魯地拒絕後,他發出了最後通牒:日本天皇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對忽必烈的信函作出反應。日本天皇願意對蒙古作出一個平和的模稜兩可的回答,但幕府拒絕任何妥協。鎌倉的武士佔了上風,他們把中國特使驅逐出境。幕府的粗暴無禮被描述為“等同於宣戰”。趙良弼於1273年6月返回中國,向忽必烈報告了日本的風土民情,可能還包括防務情況。趙良弼描述了他在日本受到的羞辱,這深深地激怒了忽必烈。他不能再耽延,因為耽延只會使日本人更加肆無忌憚。在趙良弼返回前幾個月,蒙古人剛剛在襄陽取得了徵宋戰役的重大勝利,因此忽必烈可以抽調一小部分軍隊前去征討日本。同時,他的對日戰役也是他徵宋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也是必要的。日本人一直積極地與忽必烈的夙敵南宋開展貿易活動。擊敗日本人,他便能切斷兩個勁敵之間的聯絡,從而削弱南宋。

    忽必烈的徵日準備工作已經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他命令高麗人制造船隻,運送他的軍隊橫跨日本海,從日本列島的最南端發起攻擊。1274年11月,他派遣了一支由蒙古人、漢人、女真人組成的一萬五千人的軍隊和六千至八千名滿心不悅的高麗士兵(他們並不想參加這場戰役),由大約七千名高麗水手引導,從合浦(在現在的南韓釜山附近)出發開往日本。蒙古軍分乘三百艘大船和四百到五百艘小船,首先在對馬島和壹岐島登陸,輕易地蕩平了駐守在那裡的日軍。但是,忽必烈派往日本的軍隊無論規模上還是實力上都不足以徹底掃平日本列島。他肯定低估了日本人的抵抗能力。

    最關鍵的戰鬥自然將在九州進行。雖然日本人知道蒙古大軍正在開過來,但是他們的準備工作做得還很粗略。他們的經濟狀況無法在九州維持一支規模可觀的軍隊,他們也沒有一個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政權去組織一支強大的軍隊投入戰鬥。他們根本無法對付蒙古人的遠端武器,包括十字弓和各種各樣的彈射器。他們的指揮官缺乏實戰經驗,與身經百戰的蒙古統帥無法相比。日本軍隊長於肉搏,但是蒙古軍隊習慣於以組織嚴密的小組為單位集體作戰,這種戰術是日本人所不熟悉的。所以,當蒙古軍於11月19日在九州東岸的博多登陸時,日本人處於絕對的劣勢。蒙古軍在進軍之前鼓樂齊鳴,其戰陣和攻擊方法使得日本人毫無招架之力。第一晚的戰鬥就使日本軍隊遭受了人員和裝備的重大損失。他們的殘兵敗將更是不堪一擊。潰敗看來是在所難免了,那天晚上,唯一使他們大難不死的是無邊的黑暗。

    但大自然為日本人提供了更好的保護。就在同一天晚上,海面突然起了風暴。高麗水手馬上對蒙古將領說,他們必須回到船上,把船開往海上,直到風暴消退。否則,他們的船隻就會與岸邊的岩石相撞而沉沒,那樣,他們將失去唯一的撤退工具。蒙古人勉強同意了,並開始從博多撤退。一些日本人追擊並殺死了一些正在撤退的蒙古兵。然而,那天晚上蒙古兵遭受的大多數傷亡都發生在海上。狂風、巨浪和礁石把幾百艘船隻擊成了碎片。根據一些記載,蒙古軍有一萬三千人因此喪生。日本人因這場風暴而大難不死。蒙古人的遠征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結束,殘餘的蒙古軍駛回了老家,向忽必烈報告了這次慘敗。

    由於大汗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征服南宋的戰役中,他無法騰出手來立即向日本人復仇。相反,1275年忽必烈又向日本派遣了一個使團,由杜世忠和何文著帶領,要求日本稱臣,以免再度興師入侵日本。日本當局正因為最近的軍事勝利而趾高氣揚,並相信他們的神拯救了他們,於是把不幸的使節處死,進一步加深了與中國王朝的嫌隙。對蒙古人來說,再沒有什麼比這種行徑更可恨的了。忽必烈決不能允許這樣一種暴行逃過懲罰。但是,直到好幾年後他才騰出手來再次興兵討伐日本。

    13世紀70年代中葉,忽必烈已經平定了高麗,甚至把他們變成了徵日戰役中的幫手,儘管高麗人並不情願這樣做。但他無法以同樣的手法降伏日本人。他在別處有更多需要操心的事情,特別是對他的帝國領土完整的現實威脅。中亞向他的政治權威提出了更加嚴重的挑戰。他必須首先解決那個地區的問題,然後再回過頭來對付日本人。

  • 4 # 淺談歷史6146

    元朝至元十年,忽必烈大軍已經控制了長江以北所有土地,昔日裡和宋朝並立的西夏、金國、大理都已不復存在,高麗國也匍匐在忽必烈腳下,淪為了元軍的馬前卒。放眼東亞,只有南宋和日本還保持著獨立地位。宋太祖曾說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如今這句話也成了忽必烈信奉的格言,在對南宋發起最後的總攻之前,忽必烈決定,先行東征,拿下日本。

      至元十一年,忽必烈下令,駐守在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和元朝高麗總管洪茶丘,組織軍隊遠征日本。元軍不擅長水戰,更不會造船,水兵和船隻都要靠高麗供給。於是元朝高麗總管洪茶丘便給高麗人下達了一項死命令,要求高麗提供五千名水兵,還要在半年內,提供九百艘戰艦。元朝的高麗總管就好比高麗太上皇,高麗人不敢不從,只能硬著頭皮,接下了這份差事。

      提供五千水兵,其實不是什麼難事,但在半年之內,造好九百艘船,這可愁壞了高麗的造船工匠。因為造船所需的木料,是需要自然風乾的,不能暴曬,也不能烘乾,否則木料的密度太大,下水後根本禁不起大風浪。而自然風乾,就需要時間,短短半年時間,小小的高麗根本無法備齊造船所需的木料。

      這可怎麼辦呢?如果無法按時完工,耽誤了東征的時機,那肯定有性命之憂。在元朝的逼迫下,造船工匠們想出了一個辦法,果然按時完成了任務,保證了大軍能夠如期出征。出征當日,大小九百餘艘戰艦,鋪天蓋地的向東而去,海面上旌旗招展,隨風獵獵作響,看到這等氣勢,元軍的統帥們彷彿已經看到了日本的末日。

      未曾想到,大軍到達日本後,先是遇到了頑強的抵抗,然後天公也不作美,竟然吹了一場颱風,將元朝艦隊,吹的全軍覆沒了。颱風過後,日本得以轉危為安,日本人得意的把颱風比作神風,元軍也信以為真,覺得是上天在幫助日本。那麼問題來了,元軍的這場失敗,真的全是颱風的原因嗎?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在日本海域發現了數艘元軍戰艦的殘骸。他們將殘骸打撈出水後,經過仔細的研究,得出了一個統一的結論:元朝 被高麗人坑了。考古人員發現,這些沉船所用的木材多為二手木料,有些木料在當時,已經被腐蝕,這樣的木料遇到大風浪,肯定會導致船體進水。此外他們還發現,木料的拼接之處,縫隙過大,有些縫隙還殘留著膠水的痕跡。這就說明船板是粗製濫造的,工匠們只是把可能滲水的部位,黏上了膠水。這樣的豆腐渣船隻別說遇到颱風,能安全到達日本已是萬幸。不過回頭一想,元朝要求半年造九百艘船,高麗工匠們為了保命,也只能偷工減料了。

  • 5 # 滄海一次笑

    自唐朝以來,由於仰慕中原文化,日本掌權者都會定期遣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遼國、金國與南宋。但對於這個新興的忽必烈王朝,日本上下都採取“三不政策”:不理解、不服從、不接觸。

    此時忽必烈所控制的地盤裡,往北已經征服了阿里不哥;往西是蒙古其他汗王的地盤,他暫時還惹不起這批人;往南,剛剛啃下南宋的襄樊,還需要一定時期消化;往東,協助高麗平定完國內的叛亂,有一批投降後的叛軍需要處理。邊上,暫時沒什麼人可打了,只能再往東找一個。

    因此,忽必烈第一次發動的攻日戰爭,目的還是相對比較明確:第一是透過高麗這些雜兵的消耗,以瞭解日本的真實國力。第二就是希望可以馴服日本,起碼在表面上要讓日本對自己的王朝臣服。

  • 6 # 經典守望者

    關於忽必烈遠征日本的失敗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

    1,自然條件對於忽必烈的束縛和破壞。忽必烈第一次遠征日本選擇在10月份進軍,這完全還是陸戰的思路,選擇在秋收之後,糧草充沛之時進攻。但是海戰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風信和潮水的配合。日本海北部,尤其在西伯利亞沿岸,11月開始結冰,這就非常不適於登陸作戰。此外就是歷史著名的“神風”事件,基本上神風事件就已經打垮了蒙古軍隊的主幹力量,剩下的軍隊才會在狼狽不堪的境況下被日本打敗。

    2、日本上下同仇敵愾,士氣高昂。當時的日本面對蒙古的入侵都非常緊張,全國的所有藩主都放下了原有的成見,一致對外。而且,當時的蒙古軍隊經過了歷年征戰,士氣實際上已經有所衰落,國家的後勤補給和兵員徵集也出現了問題。其實蒙古的失敗不僅僅是針對日本,蒙古的精銳騎兵還多次敗給了越南,就主要是因為士氣的原因。

    3、元軍本身不善於登陸作戰,地理不熟悉。強大的蒙古騎兵席捲歐亞,幾乎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但是,元軍也並非全能部隊,在海軍和登陸作戰方面就非常不擅長。比如當時稱為流求的臺灣就沒有被元軍直接佔領控制。只是設立了澎湖巡檢司進行名義上的管理,這就證明元軍在登陸作戰和海軍方面沒有十足的把握。

  • 7 # 歷史的影像

    日、元水軍海戰,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

    失敗之因

    題主所問的問題是指忽必烈(元朝)針對日本的戰爭,為什麼元朝會失敗?忽必烈與日本共發生過兩次戰爭,第一次是失敗的原因是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第二次戰爭一般認為颱風是造成元軍失敗的最大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元軍艦隊之所以被颱風摧毀,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學家林田憲三的研究團隊研究元朝艦隊的沉船後,認為他們使用的是在運河航行的平底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定,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第一次戰爭經過

    1274年(日本後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農曆六月,忽必烈委託高麗造大小艦900艘;八月,任命忻都為徵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統志願軍3,000人)、劉復亨為左副帥,統帥蒙古人及女真士兵15,000人(元代所謂漢人即指金朝轄下契丹、女真、及北方漢人,惟軍人以遼金為主),高麗將軍金方慶統高麗軍5,600人,加上高麗水手6,700人,組成共計超過3萬人的大軍,遠征日本。

    同年農曆十月三日,元軍從高麗合浦(今大韓民國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六日成功登陸對馬島,守護代宗助國父子率領80騎攔阻,被全殲。十四日,元軍登陸壹岐島,守護代左衛門尉平經高(平內左衛門景隆)率百餘騎與元軍激戰,元軍採用密集戰術,與“鐵炮”等武器,日軍不敵,退守城內,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殺。元軍在逼近肥前國沿海島嶼時,遭到肥前守護松浦一族(松浦黨)的強烈抗擊,雙方有一番激戰,松浦黨死傷慘重。

    十一月十九日,元軍在筑前國的博多港(位於今福岡縣福岡市),進逼今津,次日即發生了博多港之戰。雖然元軍在兵器和戰術上佔優,但他們的人數遠遠少於準備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這些武士在得知對馬、壹岐失陷後得到了增援。此外,元軍登陸地點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且距當時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於是在堅持了一整天之後,元軍於當晚撤回船上,準備次日清晨重新登陸發動進攻。

    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軍分二路在博多登陸。幕府聚集了由少貳景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統率的九州諸國部隊總數約1萬人迎戰。元軍西路軍在百道原登陸,藤原經資率500騎前來迎戰元軍,元軍東路軍在博多灣東部的博多箱崎郡成功登陸,擊敗守軍,佔領岸邊松林,從背後突襲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的日軍。日軍腹背受敵,死傷慘重,餘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於白江口之役戰敗後修築的一座水壩兼防禦工事)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停止進攻。當晚,元軍召開軍議,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金方慶反對)。於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當晚竟遭到颱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軍損失1.3萬餘人,大多死於這場風暴。最後輾轉回到中國的只剩下1萬3千500人。而忻都則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

    文永之役後,鎌倉幕府為防元軍再犯,沿博多灣海岸西從今津東至香椎,修造了約20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陸,即所謂元寇防壘。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

    第二次戰爭經過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敗後,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侵略日本計劃。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欽差杜世忠等人斬首;忽必烈非常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進攻。

    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之後,忽必烈於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軍的這次侵略規模大於第一次,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女真、契丹(金朝降軍,見漢人 (元))士兵19,000人,金方慶統高麗軍10,000人,乘戰艦900艘,加上高麗水手17,000人,攜軍糧10萬石,由高麗出發;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蠻軍(指南宋降軍)10萬人,乘戰船3千5百艘,從慶元、定海(今浙江省寧波市)出發;兩軍約定於6月會合,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

    自1275年起,幕府就開始積極為元軍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準備,除了改進弓箭,使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同時更完備地組織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還在很多元軍可能登陸的地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工事;北條時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元寇防壘”,這時起了重大防衛作用——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只得以泊於博多灣中的艦船為陣地長達一個月。這段期間,元軍發動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襲擾(也受海賊草野黨偷襲),直到七月初,南北兩軍在九州外海會合。元軍會師後再度發動登陸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元軍艦隊因供應和人員登載問題而推遲了起航。高麗軍先行進發,在對馬島慘遭失敗而返。同年夏,元軍聯合北韓軍隊奪取了壹岐島,向九州進發,並在不同地點登陸。在經歷一些獨立的小戰鬥後,元軍被趕回了船上。此時一場持續兩天的颱風襲擊了元軍艦隊,並摧毀了大部分的船隻。

    八月一日(7月30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艦大部分沉沒,范文虎落水被張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決定班師。平戶島尚有被救起計程車卒四千餘人無船可乘,張禧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棄於島上,載四千士卒回國。

    被遺棄在日本九龍山的海灘上的元軍尚有三萬餘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這些元軍大部分戰死,其餘數萬士兵被俘。

    總計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軍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還。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回中國;透過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後大怒,將范文虎革職。

    蒙古兵的帽子 福岡市元寇史料館藏

    蒙古國牒狀

  • 8 # 梁一雜說

    忽必烈作為元朝的開創者,其軍事能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能在他的親兄弟、堂兄弟們脫穎而出建立一個新國家,過人之處就不必多贅述,忽必烈繼承了成吉思汗的優良基因,不但軍事能力突出,而且在用人方面可以做到任人唯賢,無論是蒙古族還是漢族,只要有能耐,他都願意接受對方的意見,尤其是漢族志士的建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胸襟,因為當時整個社會的階級、民族觀念等級是非常森嚴和明顯的,忽必烈能力排眾議啟用漢族有識之士,本身就說明了忽必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帝王。

    按照歷史記載,忽必烈是在1274年三月份攻打日本,當時雖然還未建立大一統,忽必烈還是屬於蒙古帝國的一份子,只是戰略需要不同,忽必烈承擔了經略中原的任務。但當時能和南宋並列稱雄的國家諸如西夏、金國、大理和北邊的高句驪,都被蒙古集團給殲滅或征服了,對於經略中原來說,南宋是最大的心腹之患,但1274年的南宋王朝已是強弩之末,完全失去招架之力,更別提反手之力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忽必烈軍隊在進攻南宋的同時,在開闢對日本的戰線。可為什麼一代雄主忽必烈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卻沒有完成攻下日本的任務呢?成功的原因往往是簡單的,而失敗的原因一定是涉及方方面面。我們從表面原因和實質原因加以分析,看看是忽必烈自己敗給了自己,還是真的敗給了日本。

    忽必烈攻打日本先從表面原因開始分析,高麗,在古代是一個特殊的地區,從唐朝開始,就有歷史明確記載,直到清朝都是屬於古代中國的附屬國,都是以小弟自居。在元朝也不例外,高麗皇子一直當做人質在元朝忽必烈身邊,終其一生,忽必烈也沒有虧待這個小弟,一直幫助和扶持高麗皇子,幫他終結了武將臨朝的局面,高麗也一直是內憂外患,這個外患就是日本,日本始終是對高麗構成威脅的。所以在有老大哥力挺的情況下,高麗不斷地請求忽必烈攻打日本,為其解決後患。

    日本,自唐朝以來,一直仰慕中原文化,無論何人掌權日本政局,都會定期來朝拜中原君主,內心對中原王朝是崇拜、敬服,雖然不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但絕對中原王朝的小迷弟,不斷地派送優秀子弟來中原學習。對於新興的以忽必烈為代表的元朝,日本是不予認可的,因為經過唐宋兩代的學習,日本自身文化素養也慢慢提高了,更是對中原文化有了歸屬感。這個時候,中原大地突然變成了遊牧文化,當時的日本可以說是看不起元朝的,認為它們只是一群放牧的政權,因此日本上下都採取“三不政策”,即不理解、不服從、不接觸的態度。

    忽必烈在經略中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自信心也是前所未有的爆棚,面對小迷弟高麗的請求,再加日本對元朝的傲慢,這正好有了出兵日本的正當理由,作為老大哥,小弟時常被欺負,肯定是要為其出頭,當然這也只是舉手之勞,從歷史的角度看,元朝幫助高麗揍日本,不過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而順便為之。

    忽必烈攻打日本實質原因是為了消滅南宋受降南方陸軍殘餘和水軍。忽必烈有自己的強大的軍隊和廣泛的兵源,從實際情況來說,根本就不需要受降軍隊,更不需要水軍,但人家都投降了,又不得不接受,作為一代雄主,肯定也是熟知歷史,“殺降”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不祥之兆,因為一旦出現“殺降”現象,接下任何戰爭都不會出現投降現象,那樣就會讓自己損失更多計程車兵,所以當南宋部分軍隊投降後,忽必烈必須暫時接受。正是因為如此,在高麗的請求下,忽必烈實施了對日本的進攻,以企圖消滅南宋的受降的殘餘軍隊,以達到解除後患的目的。這可不是梁一胡亂猜測,我們可以依照歷史記載,看看當時派出去的都是什麼人,什麼兵士,提供的是什麼武器。

    按照歷史記載,當時攻打日本,領軍統帥是南宋水軍統領范文虎(當時已降忽必烈),南宋水軍常年作戰,而且南宋商業發達,海上貿易交易頻繁,作為熟知水上作戰的將領,不可能不知夏天出海的風險,夏季是颱風易發季節,而進攻日本恰恰選擇了這個季節。

    歷史記載,當時派兵十萬攻打日本,當時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南宋張世傑舊部,外加極少一部分收編的海盜(賀文達部),在這號稱十萬大軍的作戰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記載只三人逃回大陸:莫青、吳萬五以及江南把總沈聰。這麼重要的戰役,范文虎作為統帥,僅僅以免職作為處罰,卻在幾年後重出江湖,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升至中書丞相的職位,從而正式進入元朝集團的軍事高層,這不得不說忽必烈是處心積慮的,這是後話。

    從武器方面來講,歷史記載這幫進攻日本的軍隊,用的是最低略的武器,甚至可以說都不是武器,據記載,這批軍隊攜帶最多的東西竟然是農具。從武器上來講,這幫人贏或輸,對於元朝來講都是無所謂的,贏了就留在日本,讓他們在哪裡種田,成為元朝的附屬國,為元朝提供經濟輸入,如果輸了,正好可以消滅南宋軍隊殘餘。

    從船隻上來講,大部分船隻是高麗小弟製造,元朝統治者明明知道造船的工序,而攻打日本並非是緊迫性和必要性戰爭,卻不斷地施加施工壓力,不管造船質量。而作為統帥的范文虎,面對這些船隻的質量問題,明明知道材料和工序都存在問題,卻隻字未提,作為有豐富經驗的水上將軍,船隻質量問題看不出來,那就有點誇張了吧。不僅如此,范文虎還收集了張世傑部下“簡閱戰船以充用”,這些艦船基本都沒有龍骨,只適合內陸江水行駛,他偏偏卻想用於海上作戰。種種跡象都可以證明,這支貌似強大的艦隊,從下海那一刻起,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至於說,海上遇到的“神風”,那不過是忽必烈計劃中的錦上添花而已,即使沒有遇到颱風,這支軍隊也未必能贏,贏了也未必能回到國內。所以,與其說忽必烈進攻日本沒有取得勝利,不如說這是忽必烈最大的勝利,得益於“神風”相助,更快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換一個角度說,直到清朝中期,中國都是世界大國、強國,無論從政治制度還是經濟模式都是領先於世界的,如果當時忽必烈真的想征服日本,是比較輕而易舉的,因為日本當時也處於動亂時期,內憂外患下,日本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之所以忽必烈最終失敗了,一定是有他所需要的政治目的。

    以上只是梁一對歷史的猜測,屬於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9 # 米缸摟著麥芽糖

    根據《元史》記載,蒙古人在即將統一天下的時候,曾經派遣使臣去日本,要求當時日本的鎌倉幕府投降,結果使臣卻被幕府當政的北條家當場斬殺。此舉,惹得忽必烈極為惱火,發誓要征服全日本。所以,蒙元帝國統一中原的以後,開始了正式的滅日大戰,大規模的攻伐一共有兩次。

     

    第一次是公元1274年,忽必烈以忻都為將,集結了包括蒙古軍2萬,北韓軍1萬,共3萬人的水陸混合編隊,借道北韓出發,攻打日本,史稱“文永之戰”。當時,日本的鎌倉幕府的第八代將軍北條時宗,對全日本的武士發出動員令,命令少貳氏為首的西國御家人進行戰爭準備。

     

    文永之戰的初期,戰局對蒙古有利,蒙軍3萬人一上島就勢如破竹接連攻破幕府防線,但蒙古軍隊初期獲勝的原因,是因為北條軍隊從來沒有見過,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的集結打法,以及蒙古兵像下雨一樣的弓箭箭陣。之後,北條軍隊吸取教訓,開始迴避蒙軍的正面衝鋒,邊打邊撤,這時,剛好趕上臺風風暴,蒙軍靠岸的戰船遭受巨大損失,同時,北條軍開始大舉反攻,本來日本人就是本土作戰,戰場給養的補充比蒙古軍隊要好得多,蒙軍因為地形不熟,語言不通,人數又少,後勤也跟不上,第一次“文永之戰”就這樣的稀裡糊塗的失敗了。

     

    第二次是公元1281年的弘安之戰,7年後的蒙古人,吸取了第一次失敗人數不足的原因,開始由原來的3萬人,增兵擴充到了10萬人,人數是文永之戰的3倍以上。蒙軍統帥依然以忻都為帥。這次北條軍改進了上次吃虧的弓箭不足,登陸戰時與蒙軍對射,居然絲毫不落下風。而且,弘安之戰時,蒙軍的登陸比上一次要慘得多,因為不但連續一個月都不上島,而且,又趕上了連續4天的颱風海暴,4天的時間裡,蒙軍的船隻幾乎都下海被魚吃了,10萬蒙軍也全軍覆沒。

     

    本來弘安之戰以後,元世祖忽必烈還想進行第三次征伐日本,但是集結物資的時候遇到了造船廠的強烈反抗,加上不久主張攻日的忽必烈去世,攻日計劃也就此擱淺。直到元帝國滅亡,征伐日本也沒有再提上日程,同時,由於兩次滅日大戰,日本方面都是因為颱風的天氣因素獲勝,所以就有了日本二戰時期的“神風”自殺式的攻擊戰法由來。

  • 10 # 知識百貨君

    不是忽必烈敗給了日本。

    而是兩次蒙古東征日本,都遇到了颱風,是颱風救了日本。

    日本兩次都佔據了天時地利。

  • 11 # 梨城水韻

    1274年也就是元朝11年,忽必烈下令駐高麗元軍籌劃第一次東征日本,1274年10月元軍3萬餘人從高麗出發向九州島進攻,初期登陸作戰元軍大獲全勝,但是九州島腹地地形崎嶇,元軍不適應山地作戰,同時在日軍激烈抵抗下始終無法突破,連元軍左副帥劉復亨都受了箭傷,元軍不得已撤回戰艦,不巧的是撤回船上當夜又颳起了颱風,200餘艘戰船被刮翻,元軍無奈只好撤退。

    在征服南宋後,忽必烈於1281年再次對日本發動第二次東征,此次東征元軍兵分兩路,一路4萬餘人從高麗出發,一路10萬餘人從中國寧波出發,劍指日本九州島,在經歷“博多港之戰”等一些列戰役後,元軍又被趕回了船上,此時一場經歷2天的颱風襲擊元軍艦隊並摧毀大部分船隻,日軍藉此機會對元軍展開猛攻,元軍潰敗。

    元軍不論第一次還是第二次對日作戰失利原因主要歸結於以下2點:

    1、政治因素。對日作戰部隊大部分為宋朝降兵,從內心深處來講不願為元朝賣命,同時作戰中將領相互猜忌,掣肘。

    2、技術因素。對日作戰前元朝下令高麗半年內造出900艘戰艦,按照當時高麗的國力,姑且不說用料問題,正常工序下規範的修建900艘適合海戰的戰艦比登天還難,為了按時完工保住性命,高麗工匠故意錯誤選擇適合內河航行的平底船,並且偷工減料,使用二手木料,這就造成戰船抗撞擊效能大大下降,直接導致戰船遭遇颱風經不起相互碰撞。

  • 12 # 兔兒臉

    以我之見:

    1.蒙古武士較為擅長平原騎馬作戰,而並不擅長當時日本列島武士的水站。

    2.蒙古勢力是在短時間內壯大起來的,而當時比較先進的造船技術全都掌握於以南方漢人(南宋人)為主的人群手中。

    3.最氣人得是,忽必烈兩次遠征日本 ,剛好出現了日本所稱的“神風”,吹翻了大批元軍艦隊。而登陸日本列島的蒙古武士又沒能很好抵禦日本武士的抵抗,所以最終沒能取勝。

    4.日本鎌倉幕府組織抵抗比較得力。

    綜上,忽必烈打不過日本有本身的

    原因,還有一部分運氣成分導致打不過的。

  • 13 # 饕餮中國

    神風特工隊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那是二戰中日軍的敢死隊,為啥起名叫神風呢?其來源就是蒙古當年2次攻打日本,在海上都遇到颱風,未能佔領日本,日本非常感謝這兩次的颱風,認為神的旨意,開始膜拜神風。其實不是風的原因,就是當時的人不懂天氣預報,假如蒙古鐵騎踏上日本,日本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蒙古人高超的戰爭藝術肯定會碾壓日本武士道,大好的日本河山也許成為蒙古人的牧場,將會改寫歷史。但是歷史不容假設,只能說日本是幸運的。

  • 14 # 文明有歷史

    元朝忽必烈沒有率軍打到歐洲,也沒有無人能敵的稱號。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是蒙古監國拖雷的第四個兒子,是蒙古帝國第四任大汗蒙哥的弟弟。

    蒙古有三次西征,第一次是成吉思汗自己親自率軍西征,第二次是窩闊臺派遣拔都西征俄羅斯,第三次是蒙哥派遣旭烈兀西征阿拉伯。這三次西征,第一次忽必烈太小,還不能參加西征;第二次忽必烈被指派經營女真舊境,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以及東北;第三次蒙哥給忽必烈的任務是攻取大理。

    在攻取大理的過程中,忽必烈雖然取得最後的勝利,但卻是一場慘勝。攻滅大理之戰,蒙古軍整整打了七年,喪失士兵近二十萬,喪失戰馬七十萬。因為這個,被蒙哥所斥責,被免去軍務,派遣到後方。而蒙哥則親自領兵攻打南宋四川。

    蒙哥在釣魚城被南宋守軍擊斃,蒙哥所部軍隊全部落在了忽必烈手裡。忽必烈由此稱汗。

    總的來說,忽必烈沒有率軍打到歐洲,忽必烈的軍事才能也不咋地。當然,也不是說忽必烈的軍事才能特別渣,忽必烈屬於一般般,比較強,也不出彩的哪一種。比起他的父兄,要差很多,比起成吉思汗,那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忽必烈的強大,在於其政治能力的強大。忽必烈喜歡漢學,身邊集合一大批的儒士儒將,如姚樞、劉秉忠、趙璧、史天澤等。攻佔大理後,忽必烈聽從劉秉忠、姚樞兩人的建議,迅速穩定了蒙古軍在大理的統治,使得忽必烈不必駐守太多的軍隊在大理,能夠調集大軍全力進攻南宋。

    元朝忽必烈攻打日本,有兩次,分別是在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也就是說,在元朝全力滅宋之前,忽必烈還抽了點時間打日本。南宋小朝廷是1279年覆滅的,不到兩年,忽必烈又打了日本一次。

    從這兩次攻打日本的時間點,就可以看出元朝攻打日本失利的原因。從軍事上講,元朝攻打日本失敗,並非是敗給了日本,元朝的軍隊沒有打敗仗。攻城略地、殲滅日軍,元兵都做到了。

    元朝攻打日本失利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元朝的兵制十分落後,不適合進一步的攻伐。元朝所採用的兵制是簽發制。什麼是簽發制呢?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抓壯丁,抓到了就編入軍戶,成為了那些世襲將領的兵奴加農奴。

    元朝兵力由四支軍隊構成:怯薛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怯薛軍就是蒙古人組成的軍隊。探馬赤軍就是由蒙古人、色目人組成的軍隊,其中也有契丹人、女真人、党項人、漢人等,但是色目人是主體。漢軍,就是由原來金國境內各個民族組成的軍隊。新附軍就是南宋投降過去的軍隊。

    這種兵制,各族士兵普遍士氣低下,包括蒙古人,甚至蒙古人承擔的兵役更為沉重。從軍隊的結構上看,似乎怯薛軍地位很高,新附軍地位很低。實際上,這種地位,指的是將領的地位,而不是普通士兵的地位。待在怯薛軍以及探馬赤軍中計程車兵,那就是奴隸中的奴隸。

    用這樣的軍隊,如果能搶到東西,才會有士氣,搶不到東西,軍隊就廢了。忽必烈攻打日本,考慮的不是搶東西,實際上從日本那裡也搶不到什麼,攻佔城池後,不僅得不到繳獲,還要就地屯田進行生產自給自足,後方根本沒有物質補給。士兵們打了勝仗後,得不到賞賜,得不到戰利品,最後還要被安頓下來進行屯田,誰也受不了。

    搶不到東西,又沒有賞賜,還得遠離故土進行屯田,征討日本的元軍,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普遍厭戰。而這種兵制,就是等級層次分明,這種嚴明的等級對於軍隊征戰其實還是有利的。但是,所謂有利,一定是上層已經選好了統兵將領。攻打日本,元朝根本沒有根據具體的戰爭形勢進行選將,就是按原本的等級層次進行。造成統兵攻打日本的將領根本不懂海戰,只是把戰船當成了運輸船,沒有發揮戰船的優勢,除了運兵之外,看不到戰船的作用。

    總結來說,攻打日本失利、或者說後期元軍一系列的征戰,如攻打占城、爪哇、交趾等,所有的失利都是因為兵制不行。

  • 15 # 薩沙

    忽必烈沒有打到過歐洲,他只是在中國境內打來打去,後來又遠征日本、越南等地。

    蒙古軍隊長於平原以及丘陵的作戰,尤其是可以發揮騎兵軍團威力的地方。

    但是,蒙古人並不擅長複雜地形,比如水網、叢林、山地、海盜、灘塗的作戰。

    就戰鬥力來說,金國軍力並不亞於南宋。

    然而,金國在蒙古人的攻擊下完全招架不住,百戰百敗。尤其是在北方平原幾次決戰,都被蒙古人以幾分之一兵力殲滅數萬甚至幾十萬人,最終金軍徹底崩潰。

    然而,蒙古人進入南宋江淮流域、武漢附近、四川的水網、山地地形,就寸步難行。

    就一個釣魚城依靠重慶山地,就阻擋了,蒙古大軍36年。

    蒙古人在襄陽一線水網也鏖戰了40多年,這才消滅南宋。

    如果說,這些作戰都如此困難,攻打日本就更困難十倍。

    不要說古代低技術條件下,就算今天的兩棲登陸作戰也是失敗居多,勝利很少。

    這是因為登陸作戰期間,一次性投放兵力不可能很多,如果敵人有準備,登陸部隊很容易被敵人圍殲。

    同時,即便初期有一定突破,能夠登陸且控制一部分地區。然而登陸作戰的後勤補給,完全依靠軍艦運輸,供應極為困難。

    所以,除非敵我力量懸殊,不然敵人只要持續攻打登陸部隊,後者很容易因為補給不足,援軍無法及時趕到,最終崩潰。

    蒙古打日本也是如此,還低估了天氣的力量。

    第一次蒙古人準備不足,草草登陸日本以後發現無法繼續向內陸推進。

    結果神風來看,艦隊完全被摧毀,少量登陸部隊陷入絕境,最終被日本人全部殲滅。

    其實,日本人根本不需要殲滅他們,只需要包圍等他們活活餓死即可。

    第二次就更離譜了。

    蒙古人這次準備比較充分,大軍有備而來。然而雙方激烈交手,蒙古人甚至還沒有來得及登陸,就被更厲害的颱風將艦隊全部摧毀,鎩羽而歸。

    其實,當時就有很多人告誡忽必烈,這個季節日本沿海經常會有颱風,但他還是執意進攻。

  • 16 # 齊君

    元朝的前身就是蒙古帝國,蒙古帝國橫掃亞歐大陸,期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對手,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被蒙古帝國征服,而連當時的中原王朝也不例外,隨即,蒙古帝國分為4個國家,其中正統就是元帝國,期間唯獨日本躲過了元朝的滅國之徵(征服)

    其實,日本真是天命所歸,老天不讓他們亡國而已,元朝前期讓日本臣服,可是日本不服,結果元朝丟了面子,就準備要收拾一下日本,日本就慌了,但是為了面子還是準備應戰的,可是誰也沒想到,元朝的海軍剛入海沒多久,海面上突然掛起颱風來,結果還沒和日本人打,自己的艦隊被狂風不是摧毀了就是重傷,結果第一次討伐日本就這麼稀裡糊塗的失敗了。而第二次東征日本也是同樣的結局,也是因為突然突刮狂風將元朝的海軍艦隊全部船毀人亡,從此元朝就不敢再東征日本,這就導致了日本以為自己有神眷顧,從此也被名為“神風”而二戰中的日本“神風”特工隊的神風也是因此而來,這其實是古人的一種唯心主義而已。

    經過專家研究發現,其實是元朝艦隊的船是屬於“河船”平底的,根本在海上走不了,只能在河上行走,在海上幾個海浪都是承受不住的,更何況是海風了?所以,日本能夠勝利元朝純屬是巧合,而古人也是不懂這些原理的。其實元朝敗給日本就是這個原因,沒有什麼陰謀詭計和戰術問題,就是船不行。

  • 17 # 無月文化館

    水軍,一直都是蒙古人的軟肋!

    當年幾次西征,一巴掌拍翻中亞人,兩拳打倒西亞人,三腳踹飛歐洲人的蒙古鐵騎,征服水網密佈的南宋,不也花了四十多年嘛!

    這期間,釣魚城上一顆石子,還打死了蒙古帝國的一位大汗蒙哥呢!

    第一次東征日本

    蒙古進攻日本,其實我是很惋惜蒙古的失敗的,蒙古怎麼就敗給了那時還非常落後的東瀛小國了呢?

    當時的日本,與一水之隔的中原相比,那真是落後的很。

    日本缺少鐵資源,有限的鐵都被拿去造刀劍了,武士們身上穿的都是些亂七八糟的材料做成的鎧甲,比如紙。

    日本人的弓也不行,在弓馬天下第一的蒙古人面前,簡直不值一提。

    更不消說日本人的矮小身材和瘦弱體格,在膀大腰圓天天有肉吃的蒙古鐵騎面前,那就是一隻小綿羊啊!

    在同時代,日本的軍力,無論是軍隊的建制訓練、士兵的素質、武器裝備的質量、防禦工事的難度,都是屬於比較低水平的,而且日本就是個小島,沒有什麼縱深或者地形可以拖延蒙古鐵騎的步伐。

    照理說,蒙古東征日本,應該就是上岸,放箭,收割,凱旋的節奏,快快的去快快的回來。

    而且東征日本的大軍裡,還有北韓和南宋的水軍、步軍,這些國家相對而言對日本更為熟悉些,特別是北韓。

    蒙古第一次登陸,一切進展順利,只是某夜忽然颳起了颱風,蒙古人沒見過這玩意,加上戰鬥剛開始不久,大多數的蒙軍主力都住在船上和灘頭,包括對蒙軍而言最為重要的糧草輜重。

    結果,吹了一晚上的颱風之後,海上除了蒙古水軍的殘骸,啥也看不到了。

    倖存下來的蒙軍已經無力再戰,蒙古的第一次東征日本就這樣以失敗結束了。

    第二次東征日本

    忽必烈是個很好強的人,受不了這等恥辱,於是,很快蒙古人又發起了第二次東征日本。

    這次蒙軍的規模更大,連回回炮都帶上了,浩浩蕩蕩殺向日本。

    但是日本那邊已經有了準備,第一次擊敗蒙古人後,當時的日本幕府掌權者北條家就開始整備軍力,防備蒙古人捲土重來。

    於是,第二次東征的蒙古軍隊在灘頭上就遭遇了日軍頑強的阻擊,居然沒有搶灘成功。

    戰事一拖就拖了好久,蒙古人已經有點水土不服了,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候,上一次那該死的颱風居然又來了。

    蒙古人這次想了個辦法,就是把船都用鐵鏈綁在一起。

    發現歷史上但凡把船用鐵鏈綁在一起的,最後都沒好下場。前面有赤壁大敗的曹操,之後還會有在水戰中全軍覆沒的陳友諒。

    蒙軍本以為將大船都綁在一起,風就吹不動了,結果他們低估了颱風的力量,在風浪中,船隻互相碰撞,撞了個稀碎。

    這一次東征日本,蒙古人又失敗了。

    忽必烈自然是不甘心失敗的,打算第三次東征日本,只可惜,帝國的財政不允許,加上之後忽必烈也死了,第三次東征日本的事就作罷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比不幸罹難後,為何前隊友中唯有加索爾敢說會去照顧科比遺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