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喝奶小寶寶

    這是《論語》當中,孔子說的一段話。

    【原文如下】: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說的是一個人的修養成長的過程,或者說是人認知的一個過程。小的時候我們只知道學習而學習,當我們慢慢長大以後,才知道我們學習是為了立業,隨著年齡的增長,四十歲左右也應該對人生有一個大概的把握了,不至於渾渾噩噩的過日子。等到了再老一點,就已經知道自己以後是過什麼樣的日子,要怎麼樣過日子了。

  • 2 # 雞紅柿西蛋面

    謝邀。四十不惑:人生四十歲,半輩子過去了,聽的多了見的也多了,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看不透的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慨。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歲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靈會留下無法磨滅的記憶之痕。就像西方心理學家把記憶描述成痕跡線段,這些線段記憶幫助四十年閱歷的人參悟人生,對世間百態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會因蠱惑而沸騰,不會因誣言而頹廢。四十成業穩家對大多數人已是最後的界限。四十業未成家未穩實乃妻兒的悲傷。成業穩家其實就是不落時代之伍,不被社會邊緣化。也就是能給妻兒創造一個富足安全的生活環境。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舉,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兒不驚厥,維斯如斯,老不桀撅。

  • 3 # 周延龍詩歌原創

    四十以後才明白

    http://www.toutiao.com/i6352649052915499521/

  • 4 # 言勸

    人們常說男人“四十不惑”,主要是指男人經歷了社會的磨練,有了家庭和孩子了,就不應該有疑惑之事,因為你支撐的是一個家庭。

    出自《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40歲時所達到的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能把四十不惑說透徹的非作家三盅莫屬,最起碼我是這樣認為的。他說:所謂不惑,追求過,放棄過;奮進過,頹廢過;勇敢過,退縮過;膚淺過,深刻過;天真過,世故過;普透過,二逼過。一切知覺終將在重複中變得麻木。快樂最大的天敵是重複,重播快樂,導致索然無味。同樣,痛苦的N次方可以降低痛感。人生體驗會隨年齡增長而漸弱,所以沉澱的無非就是諸如此類靜的感悟。

  • 5 # 水煮魚翻身

    不惑就是沒有困惑了。

    年輕各種困惑,對家庭,對事業,對愛情,都會糾結,四十歲這些都塵埃落定,沒有大的困惑了。

    男人四十一枝花,身體還允許,心裡超健全,這樣的大叔誰不愛。

    男人不惑,對一切都經歷過了,快樂最大的天敵是重複,重播快樂,導致索然無味。同樣,痛苦的N次方可以降低痛感。人生體驗會隨年齡增長而漸弱,所以沉澱的無非就是諸如此類靜的感悟。

  • 6 # 初心融創

    四十不惑,對於男人來說,知道了生活不易,知道了家的重要,知道了許多事情真相,知道了有些人、事、物,錢也辦不到。對於女人來說,知道了父母的話要聽,知道了孩子是生活全部,知道了化妝改變不了時間,知道了且行且珍惜。

  • 7 # 水中獵人

    人到了四十歲的年齡,基本上都經歷過風風雨雨的磨鍊。享受過成功的快樂,失敗的痛苦。各方面也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更是家庭的中滋砥柱。因此,遇事能夠自覺地按照中庸之道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界給了不公正汩打擊,缺憾,也能在一個座標上迅速地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

  • 8 # 時代130722981

    一,金錢地位。“命裡有時終 需有,命裡沒時莫強求!",四十後性格已定,機會也過去不少, 成功與失敗已多見分曉,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萬事不可強求。二,親情友情。“物與類聚,人與群分","話不投機半句多"。三,愛情,男女最根本的區別就在巴掌大的地方,愛情已經淡去,更多的是習慣。四,生死。有生就有死,順其自然。五,責任。上有老下有小,該背的無論多苦多累也得挺住。總結一點就是.少了幻想,多了現實,怎樣的人生都要勇敢面對。

  • 9 # danyboy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相信很多人,特別是男人對“四十不惑”這個詞充滿著感慨,很容易就洋洋灑灑談一番自己的感受。香港電影有《男人四十》,也有《女人四十》,都很好看。的確,“不惑”二字已經成為了四十歲的代稱,不僅今天的人容易感慨,古代的人也一樣感慨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句“四十不惑”究竟指的什麼意思?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說?有沒有什麼“本意”或“具體所指”呢?

    不妨來思考兩個問題:

    問題一:這句話是孔子說自己,是“吾”開頭,而不是“人”開頭。那麼問題來了,“四十不惑”是專指作為聖人、先師的孔子本人呢?還是指每一個人?換言之,我們普通人有沒有資格說“四十不惑”?

    回答:宋代的邢昺對此作了回答:“此章明夫子隱聖同凡,所以勸人也”。意思是說,這裡的確是孔子的自況,是孔子在談論自己的成長曆程。孔子是聖人,凡人理應向他看齊,才能談得上“四十不惑”。

    這句話,孔子既是謙虛的,因為他說明了自己的“德性”是一步步達到的,不是天賦的(如耶穌),也不是靠武力(如皇帝)、金錢(如今天 的資產者們)堆出來的;孔子又是自豪的,因為他用自身的實踐,證明了這條修為之路的可行。

    問題二:是不是任何人到了四十歲,都能不惑?

    從《論語》原文看,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四十不惑”了。至少要先滿足“十五而志於學”和“三十而立”兩個條件。如果一個人從來就沒有“學”過,那麼就是活到耄耋之年,也達不到“不惑”。

    換言之,不惑,最起碼指的是“儒家知識與道德”的不惑,而不是不學無術,到了四十多歲就自以為有些閱歷了,就可以當大叔了,教訓人了,指揮兒女了。

    只有在我們這個時代,才會出現一個人或是因為有錢,或是因為做官,或是因為年紀大,就可以充當人生導師的現象。

    而即使是孔子,從十五歲有志於學,也才敢到了四十歲才小心翼翼的說一句“不惑”。

  • 10 # 蔚然成風86229006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惑,原指疑惑、迷惑,不解等……其實,孔夫子的“不惑”,即指透過不斷學習與歷練,沒有了“迷惑”。是指四十應能達到的能力。

    如今年過四十有二,且從自身理解,感觸幾點:一是人生之惑,回看過往,感覺青春尚未離去,人生卻已及半,子女初長成,父母已垂幕,經歷了愈多的長輩逝離,逐漸明白人生短暫,世事如煙。二是名利之惑,褪去年少輕狂、自命不凡,漸已明白平凡、平淡是真,世間宏圖偉業的成就需捨去什麼,守住什麼。柴米油鹽、食熱屋暖的平凡才是眾生的生活之真諦。三是脾性之惑,逐步褪去青春的激情放縱,曾經玩樂通宵、隨群開懷暢飲,一句玩笑賭言,便不計成本去例證;一點點矛盾衝突,便歇斯底里甚至拳腳相向。而今,學會了適時的沉默與“糊塗”,學會了得過且過與閉口緘言。經歷過的,讓自己明白了什麼“值”,什麼“不值”。而且,不只是能理性的考慮後果,身體偶發的胸悶、乏力也提醒自己,應該多從健康出發,該考慮健身了……

    其實,人生不同階段,隨著閱歷增長,人生座標位置不同,環境不同,也讓我感悟不同,在不同中學習成長,在不同中領略多樣人生,才會使自己不枉此生!

  • 11 # 大海141223963

    個人體驗:十五有志學,十五歲以前是被動學習,十五歲以後是主動學習,不用家長老師催促而能自覺學習。三十而立,人到三十歲能夠成家立業獨立生存,事業也有起點或初形,創業有了目標。四十而不惑,經歷世事大半生,酸甜苦辣都嘗過,思想基本定型世界觀巳經形成,家庭事業巳經穩定,立場堅定,老成持重,不會因別人蠱惑而衝動,不會被別人忽悠而改變。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巳進入老年,個人成功失敗巳基本定局,家庭興旺敗落巳無大變,事業成敗也大致穩定,儒家講究"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因人生大致如此無啥大變,故曰″知天命"。六十耳順,六十歲巳是垂暮之年(人活七十古來稀),對人和事還有爭執嗎?不爭執就是耳順。七十巳是生活不能自理被養之人了,你還能犯罪越規嗎?這些只是一般的人生經歷之感悟,有些特殊之人又當別論。

  • 12 # 聞道齊魯

    “四十而不惑”,指孔子在四十歲前後這個階段不再疑惑。按照現代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在這個階段,人把人生都看透了,該知道的都知道了,該明白的也明白了,一般不再折騰,而是定下心來,開始安分守己地渡過一生了。根據孔子一生經歷,在孔子四十歲前後這個階段,也是魯國政治動盪的時候,孔子還曾因此到齊國避亂一年,孔子在國內也很長時間不仕,一心整理《詩》、《書》和教學,連魯國實權人物陽貨希望其出仕的邀請也拒絕了,這似乎都能說明孔子看透人生後的安於現狀態度。單從表面上看,孔子在這一階段的“不惑”很象是看透了人生,但即便真的這樣,孔子的“不惑”也與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的“不惑”其實是對人生的自以為是、自作多情,是放棄了一部分人生而更加固執於另一部分人生的狀態。孔子的“不惑”則是對人生的真實理解與感知,是放棄自我、毫無執著的狀態。但從根本上說,孔子“四十不惑”,主要還是因於其“三十而立”。三十歲“立於道”,則四十歲應當“不惑於道”。既然能夠“不惑於道”,自然能夠“不惑於人生”。這句話真正想要強調的是:對於“學道”者,在人生四十歲前後這個階段,應當做到“不惑於道”。

    “不惑於道”即對“道”不再疑惑,不疑即信,有“證”才能信,“見”後才能“證”,“不惑於道”即“見道”。“見道”之“道”異於此前“合道”的“假道”。“見道”是在“合道”那一點,對所合之“假道”的異常突然超越,是一種“頓悟”。“合道”就象一個從沒抬過頭的人在水面上尋找真正的月亮,雖然能看到月亮在水中的影子,但水中月畢竟不是真月,如果風吹岸移,月影還會變動,即使水面如鏡,人定如釘,水中月依然是假月。於此假月,心生疑惑。一旦此人放棄水中之月,偶然抬頭,猛然發現天上真月,才“頓悟”水中月是影,天上月是真,影與月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見道”如同偶然抬頭見到天上真月,何其難,又何其易。故“見道”之人,或忽悲忽喜,或啞然失笑,無以言表。雖不能言表,但從此“見道”,不再疑惑。

    總之,在人生四十歲前後這一階段,對久行於“正道”的人來說,存在一個“見道”的時機,這樣的時機易得而又易失,非人力所能強求,但又不離人力。一旦“見道”,就不再懷疑,故以孔子之言作結論曰:“四十而不惑”。

  • 13 # 夫子老卜

    此問"有惑"。而應該明確"什麼不應該惑"。十五"志於學”——什麼是學?三十而立,"立"是何意?四十而不惑,"不惑”何物?五十知天命,"知”就是"知道”嗎?六十而耳順,"耳順”就是"什麼都聽得進去”嗎?七十從心所欲,就是教人放縱嗎?放縱又如何不逾矩?我們太多人釋古著太隨"我”意,而未能進入古人古著中,而更多人又人云亦云,缺少獨立思維,以"周公吐哺”為美味。孔子是說:十五就該往回走,三十就應匯於民,四十不要惑民眾,五十也要λ天命,六十也要圍攏重合天下,七十更應收起慾望不越本份。其實,孔子是說:做為治天下的君孑,任何時候也不要以自我意志去作為,任何時候也不要脫離民眾,不要欺騙百姓。

  • 14 # 佳客相過詩能下酒

    從三十到四十,人們就從“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說的“不惑”之年。這應當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

      但每個人到四十歲時都能做到不惑嗎?在現代社會,四十歲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經成為骨幹、壓力又非常大,在這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做到內心不惶惑呢?

      關於“惑”這個概念,《論語》中有過多次闡述。人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內心不惶惑?這需要大智慧。

      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光陰。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三十歲以後,就要開始學著用減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學會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我們的內心就像一棟新房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著要把所有的傢俱和裝飾擺在裡面,結果到最後發現這個家擺得像衚衕一樣,反而沒有地方放自己了。這就被物質的東西奴役了。

      而學做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絕了,不想掙的錢不要了。當敢於捨棄、知道如何捨棄的時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狀態。那麼什麼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實是通往極高明境界的一種適當的方法。它的特點正如中國古人所說,是“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在你二十歲、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風發揚厲過;走到不惑的時候,才表現為淡定而從容。而當走到這樣一個階段的時候,人的很多標準都會發生變化。那麼,再過十年,等到五十歲的時候,又會發生新的變化。

      孔子所說的知天命,是指的什麼呢?是人們常說的“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嗎?是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了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說的“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皇侃對這段話的解釋是:“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我既學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達天命,天命有窮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見,“知天命”關鍵在於一個“知”字,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當自己能夠客觀認識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知道這一切都很自然,那麼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靜應對。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而君子則更看重在自己的內心建立一種對大道的信仰和追求,這個大道就是孔子所說的天命。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知命,知禮,知言,這三個境界在人生中的順序是倒著的:我們都是最先知言,在與人交談和讀書中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他人;但是知言還不夠,還不足以在社會上立足。還需要你懂得禮儀,能夠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會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個層次是知命。知命就達到了孔子所說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經建立了一個自迴圈的系統,他內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 15 # 代用名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

    “我十五歲開始志向於學習;

    三十歲開始立定意志不動搖;

    四十歲開始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歲開始知道天命有所為有所不為;

    六十歲開始聽什麼都順耳並正確輿論;

    七十歲開始隨心感而遂通並不會越超規矩。”

    聖人這一生的每個階段的概括都值得我們去反思和借鑑…

    —————————————

    四十歲是人生最關鍵成敗的一段時期,社會閱歷和精力以及壓力動力最旺盛最能幹的時候,事業與心態既成熟又有幹勁之年,此時階段的意志不在糾結和迷茫,士途已經確定而精心打造努力做我該做的事情。如果還在迷惑沒有目標那一生的成敗基本上也就定調了。 所以四十是不惑之年!

  • 16 # 心智玩家

    要了解孔子說的“不惑”的含義,首先得明白孔子學問的核心是什麼。

    孔子學問的核心,是教人【動態入定】,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心智系統】轉換。

    《大學》就是一部完整的【動態入定】的教科書。

    “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句,整句描述的是,訓練【動態入定】的幾個階段。

    十五歲開始學【動態入定】,到了三十歲才入了門道。

    但是,入了門道並不等於學會了【動態入定】,這中間會有很多學習過程中的疑惑,以及對【動態入定】本身是否管用的疑惑。

    “不惑”,並不是“無惑”,而是在種種的疑惑中,讓自己堅定、堅韌、堅持,堅守住“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訓練方法。

    如果說,“三十而立”是入道的意思,那麼,“四十不惑”就有了紮根於道,不可能離道的意識。

  • 17 # 官破曉

    “四十不惑”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改變。

    “四十不惑”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惑:是改變的意思。四十不惑是指到了40歲後,你應該明白自己要做的事,並不要改變。

  • 18 # n是名n

    “子曰: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裡有對“惑”的解釋。三十而立到五十知天命,這二十年光陰,一般是在完善一個“經驗”積累,“不惑”之年放在中段,標誌著人生的經驗成熟。因人而異,不一定能“見性”,但至少能成就個“知性”,也就是我們每個人,以自己這一生為計,差不多在四十歲正負五歲的年紀裡,完成自己這一生中,一個對內認知的成熟狀態。此後的五十知天命,則是基於對內認知之上的,對外認知的成熟狀態。所以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人,雖然“色衰”了,但內在魅力,卻是正當時。

  • 19 # 雕刻歷史

    “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翻譯成白話就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學,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逾越規矩。”這段話其實是孔子自述為學歷程,認為自己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達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後來人們習慣地把三十歲稱為而立之年,四十歲則是不惑之年,五十歲就是天命之年,等等。

    按照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釋:“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四十而不惑,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則知之明而無所事守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六十而耳順,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所謂不惑,就是對於人事道理、是非對錯、行為準則都無所困惑而堅定不移了。

    當然,孔子之所以能在四十歲不惑於心,自然是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歲自立於禮積累沉澱的結果。正是因為每個階段的切己自修,孔子的人生境界才不斷提升,但這對於一般人來說又是難以企及的。所以,絕大多數人即使到了不惑之年,也難以“不惑”。

  • 20 # 張妍霏

    女人四十歲時,已在世間經過了大約14600天!這期間由呱呱墜地的嬰兒到羊角小辮的小女孩再到亭亭玉立的少女到初為人婦到成為母親去撫育另一個小生命並伴她成長,是一個人生的輪迴!這期間的疑惑都因為角色的轉換而不停的釋懷!找到自己,為自己的餘生負責,就是不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電視劇《都挺好》的蘇大強作嗎?在生活中你碰到作的人嗎?